虔诚的天主教徒航海家哥伦布
 

 哥伦布(14511506)发现新大陆是世界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它使世界地图改了样,地球是圆的学说得到了证实,人们的眼界扩大了若干倍,世界交通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同时,哥伦布的智慧、毅力和勇敢也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为重要的动机和动人的情景,却不为一般人所知,那就是哥伦布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传教的热忱。他不但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而且他还加入了方济各第三会。他特别恭敬圣母,在他的遗著里多次提到玛利亚的名字。他初航新大陆的旗舰就命名为圣母玛利亚号。他寻找新航路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向印度人(他所想象的目的地是印度)传播福音。

他曾给西班牙女王伊莎白拉写信说,他要使那里的人民都归化为天主教徒。他在纪程书的序文里写道:我曾和陛下提到印度和中国有个大可汗,人们称他为万王之王。大可汗及其祖先屡次遣使至罗马教廷,访求我们教会中的博学之士来教化他的国家。教宗至今还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以至让亿万的崇拜偶像者仍然信首着他们的邪道,而不得沾基督的恩。……今年(1492年)一月,王师大获全胜,国内升平,乃命我克里斯多夫.哥伦布往印度拜见大可汗访问各城极其国家风俗,就此机会传播福音,使其改奉天主圣教。” 1981118日《北京日报》用坚定的目标和高尚的志趣为题目来纪念哥伦布,这位高尚志趣即应为传教热诚,而不应是其它。

      西班牙国王斐迪南和女王伊莎白拉也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斐迪南的别号公教徒。伊莎白拉也请了一位热心的神父做她的神师,每次办告解必须下跪。他两合力从回教摩尔人手中收复了西班牙失去的徒弟土地,使之从新回到天主教怀抱。当哥伦布从新大陆回来时带来了两个印第安人,在他们入教领洗时,国王做了代父,女王做了代母。

     由于国王和女王的赞助,哥伦布便开始实现他伟大的计划。他携带着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条帆船,水手八十七名,于149283从帕洛斯港起碇,做首次横渡大西洋之壮举。哥伦布是位意志坚强的人,在茫茫无际的大洋中漂泊了71天,即1012晨到达了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上,在这种万分激动人心的情况下,哥伦布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他让全体船员跪下来感谢天主,同时唱起吾侪赞颂天主,这是教会每逢年终或庆典时唱的感谢歌。他又在这片新土地上竖起了一座大十字架,表示耶稣是世界之王。在新地的命名上,特别表现了他对信仰的虔诚:他给这岛起名圣萨尔瓦多原意为救世主,即耶稣的称号。可后来海盗式的英国人占领此岛后,竟然用一个英国人的名字华特林来取代原名,这不但大煞风景,而且污辱了哥伦布发现的这个第一个岛。

在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一副画《哥伦布之梦》里,哥伦布右手执君王大旗,左手挽船绳上岸,一位主教持权杖出来迎接。画的上下左右满都是十字架,左下脚有无数多的小十字架,两面帆上印着巨型的十字架,空中也飞来了几个十字架,还有隐约耶稣被订十字架像和圣容像。上部中间似是一土著人奔向耶稣前。达利是依照弗洛依德的心里分析,画出了哥伦布的潜意识活动梦境,正好是哥伦布虔诚信仰的心里写照。

      在了解到了新大陆的情况和航线后,哥伦布又于第二年(1493年)第二次西航到西印度群岛去,这一次,他便带领了12位教士到新大陆给土著人宣传耶稣的福音。以后他又分别于1498年和1502年到新大陆去,每次都有传教人员随行。他先后发现了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牙买加、波多黎各、以及中美和南美的沿海地带,传教士的足迹也跟着他走遍各处。在他死后,就在新发现的美洲这块大陆上建起了主教区。

      哥伦布虽然对人类作出了奇伟的业绩,但他自己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他晚年贫病交加,抑郁而死。北京日报的文章赞美他说:哥伦布55岁的一生,没有追逐享乐,没有追逐地位,而是为了高尚的志趣―――探索人所不知的世界秘密,现出了自己的一切,为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这话是对的,但没有说出全部。哥伦布还有比这更高更大的理想,是无信仰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他信守着他的祖师圣五伤方济各神贫教训,过着贫苦的生活,直到去世。

附记:1513925日,另一为探险家西班牙人巴尔博厄穿过巴拿马海峡来到西岸,第一个发现了太平洋。探险队的日志上写着:巴尔博厄双膝跪下,感谢天主让他发现了这片大海……他们在山顶上放置了一个十字架,又手挽手唱了感恩歌。

 

复旦创始人马相伯

马相伯,原名志德,亦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祖籍江苏丹阳。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阴历317日生于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一个数代笃信天主教的家庭中。他父亲以教书、行医为业,也开过药铺、布店及米店。因为父母信奉天主教,所以马相伯襁褓间便受洗礼,洗名若瑟。

    5岁入学,先学天主教经典,后学儒家书籍。马相伯对儒家经典的烦琐考据不感兴趣,而对天像运行,则喜欢寻根究底。12岁时,经友人介绍,背着父母独自离家,用了十天的功夫从镇江来到上海,进入天主教耶稣会开设在上海徐家汇的依纳爵公学(1927年改校名为徐汇公学,现名徐汇中学)读书。马相伯在依纳爵公学读书期间,学习勤奋,对自然科学与数学尤其感兴趣。15岁时他开始学习法文和拉丁文,成绩优良,多次受到嘉奖。20岁时学习希腊文。1862年,耶稣会在上海设立初学院,马相伯进院当修士,接受神修训练。初学院学习期满后,他进入大学院学习哲学与神学,31岁时获神学博士,并加入耶稣会,授职为司铎(神父)

    190211月,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学生反对学校当局的专制压迫,集体退学,蔡元培介绍部分退学学生到马相伯处求学。当时已年过六十的马相伯先生欣然允诺,将属于自己名下的祖传家产——松江、青浦良田三千三百亩捐献出来,创办复旦大学的前身震旦学院,他亲自出任院监。震旦学院的创办得到了法国教会的资助。 当时法国教会将徐家汇老天文台给震旦作校址,并派了数名外国司铎(神父)担任义务讲座,震旦遂于190331开学上课。定名为震旦,其意为中国之曙光。1905年,马相伯先生又与严复等创办复旦公学,任复旦公学首任校长。此后六七年间,马相伯先生的精力几乎大半耗于复旦公学。历年延聘名师,整理科目,使之成为东南重要学府,复旦能由公学扩大而为大学,正赖于此。

    马相伯办学之目的,在于救国。震旦学院以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为办学方针。他亲自授课,于右任、邵力子、马君武等人都是该院学生。1908年震旦学院拟在法租界建设新校舍,向马相伯募捐,他为震旦购买了卢家湾基地100亩共捐现金40000元,又捐英、法租界地基8处,约值现金10余万元。马相伯将全部家产都捐给了震旦。他还将自己历年所积薪金10000元捐献给启明女中,晚年一度靠翻译为生,后来在震旦领取生活费。

    “· 一八事变后,马相伯积极参加救国工作,坚持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他发表演说,书写文章,号召团结抗日,呼吁人民自救,因而被尊称为爱国老人。19351212,上海文化界组织救国会,由于马相伯的社会地位和救国热情,被公认为救国领袖,一切通电、文件均由他领衔。后来组织的全国各界救援会一切文件也均由马相伯领衔。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马相伯撤退至昆明途中因病滞留越南谅山。1939114在谅山因病逝世,享年100岁。

 

基督徒的榜样--德蕾莎修女
 

    1940年代的印度,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殖民地统治已告结束,印度教徒与回教徒爆发内战,血腥冲突不断,加尔各答的紧张情势升高。加尔各答遍地充斥着穷困、废疾和孤独者的绝望哀嚎;但就在这哀鸿遍野的景象中,出现了一位屹立不摇的修女,她受到神的感召,决心帮助这群受苦受难的众生,她就是--德雷莎修女。

  靠着几位满怀报负与热情的朋友及年轻修女的支持下,德雷莎修女成功的创立了仁爱修会,但考验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其中一件中伤她最深的事情,就是一位英国记者对她的不实指控。

  但那次的事件并未击垮德雷莎修女,他仍然努力不懈地一步步完成上帝的使命,如此义行终于让她在1979年获得国际间的认可,当年她获颁诺贝尔和平奖。往后的岁月她仍持续奔走各国,为的就是宣扬神爱世人的理念。

  德蕾莎修女简介:

  五十年前,德蕾莎修女三十七岁,已经是加尔各答一所天主教贵族学校的校长,但她决定放下努力了前半生的成就,舍弃已经习惯了、舒适的生活,去服务「穷人中的穷人」,与街头上满身是病、浑身脏臭、衣不蔽体的流浪者生活在一起,和他们吃同样的食物,穿同样的衣服。

  只因为,她强烈感受到基督对她说:「我饥饿、我裸身、我无家可归」,来自内在深沉的召唤,召唤她走上加尔各答老旧、脏乱的大街小巷,走近穷人中的穷人,侍奉他们,如同侍奉基督。她的信仰和她的怜悯,让她毫不迟疑地放弃一切,以笑脸响应上帝的召唤。

  她总说:「在每一个人身上看见耶稣」,对于这句话,凡夫俗子如我,能够体会到的是,我们当以敬虔、奉献、舍身的爱,看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服侍每一个人。而当我们以不为自己成就什么的无私、不忍有人受苦的怜悯、不分别贫富贵贱的谦卑,去医治世上的贫穷、自私、冷漠、剥削...时,就能够吸引人心甘情愿放下一切种族、语言、贫富、国界...的隔阂,诚心地用一颗单纯的心,一份简单的行动去付出爱。

  活着就是爱:德蕾莎修女

  在德蕾莎修女房间挂着一块木板,上面刻着这样一些话: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还是爱他们;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还是要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使你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不管怎样,还是要诚实与坦率;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还是要建设;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如果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
  ★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可能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还是要将最好的东西付出!

  德蕾莎的一生,都在带领仁爱修女会一起服侍世人。她并没有达官显要在背后作为支持,修女会也没有获得社会名流的积极赞助,她只是单纯地依靠她那份几乎是无限的、但却是坚韧的爱。

  外表毫不起眼
  生活朴素无华
  生命却迸发出闪烁光芒
  她的生命演绎了她的信仰
  ——热爱人类生命
  ——满足人的需要
  ——唤醒人性尊严

  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

  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

  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在这个世界上,古往今来有不少富豪,对穷苦人慷慨解囊,有不少慈善家,开办了不少孤儿院养老院……然而,她不是富豪,因为她没有留给自己一分钱,甚至她不去挣钱,不去募款;她也不是一般的慈善家,因为她的目的,不是仅仅为穷人和鳏寡孤独者提供衣食住处,不是仅仅为病人和遭灾遭难者提供医疗服务,而是要在这一切之中,这一切之外,给这些人带去爱心,让他们感到自己有尊严、感到自己被人爱!

  为此,她愿意向这些人下跪;她立志要服侍穷人,所以先变成了穷人;她放弃了安适的修女和教师生活,穿上穷人的衣服,一头扎进贫民窟、难民营和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人之中,五十年如一日;她的追随者们为了让服侍的对象觉得有尊严,也仿效她的榜样,过着穷人的生活,以便成为穷人的朋友。

  这种远远超过一般慈善事业的宗旨,体现在她的这句话中: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所以,她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她,就是被称为贫民窟的圣人的德蕾莎(亦译德肋撒或特雷莎修女)。她也被世人亲切地称为德蕾莎嬷嬷。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促成埃以和谈的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她,把诺贝尔和平奖这项殊荣授予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

  授奖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公报还说: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所以,把这笔巨额奖金全部用来为穷人和受苦受难的人们办事,这对她来说是最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一向克己的她还向诺贝尔委员会请求取消照例要举行的授奖宴会。诺贝尔委员会当然答应了这一请求,并且把省下来的7100美元赠予了她领导的仁爱修会。与此同时,瑞典全国掀起了向仁爱会捐款的热潮。自此以后,她的事业得到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支持。

  从印度伟大女儿奖到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从卡内基奖到史怀泽奖,全世界至少有八十多个国家的元首、首脑、政府和各大领域的机构以及各个方面的国际组织,都向她颁发过崇高的荣誉和奖项。她的态度从以下两例可见一斑:1964年,罗马教皇赠给她一辆白色林肯牌轿车,她将车作为抽彩义卖奖品,用所得款项建了一座麻风病医院;1992年,美国哥伦布骑士团将喜乐与希望奖牌授予她,获奖后她立即打听在哪里可以出售奖牌,以便将出售所得和奖金一起交给修女会,和于救助穷人的事业。

  德蕾莎1910年生于南斯拉夫境内的一个阿尔巴尼亚族农家,本名阿格尼丝。她的家乡位于现在脱离南联盟独立的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那一带至今还为贫穷、混乱和民族矛盾所困扰,她小小年纪就开始思索人生,12岁时感悟到自己的天职是帮助穷人,这决定了她被称为活圣人的一生。

  17岁时,她发了初愿,到爱尔兰的劳莱德修女院学习,随后到印度大吉岭受训,27岁时发终身愿成为修女。结业后在加尔各答修会办的圣马利亚女校教授地理和历史。加尔各答的贫民窟又多又脏,在世界大城市中是出了名的,以至被印度总理尼赫鲁称为恶梦之城,德蕾莎所住的修院就位于其中最贫穷最肮脏的地区。

  在这位在女子学校和修院高墙内过着优雅的欧式生活的欧洲女子看来,周围那个凄惨破败、可怕肮脏的环境,那些瘦骨嶙峋、皮肤黝黑、衣不蔽体、臭气薰人的乞丐、孤儿、老弱、病人和穷汉,不但是不应逃避的,而且是不能漠视的;不但是不能漠视的,而且是必须帮助的;不但是必须帮助的,而且是值得去爱的!

  于是,出于对受苦受难者的爱,出于帮助他们的愿望,她退出了劳莱德修会,成立了一个专门无偿地服侍受苦人的修会,即仁爱传教会。她身无分文,只有两名志同道合的修女作帮手,先是到一个美国医护修女会学习医疗护理,然后向加尔各答市政府申请到一间旧神庙中的两个房间,收治被遗弃的危重病人,给予细心的护理,让孤苦的濒死者在修女们的爱抚中得到临终的关怀,最后还按死者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办理后事。

  这是仁爱传教会创办的第一个机构,被称为纯洁之心。随后,她又设立了一所露天学校,收容失学儿童和流浪孤儿,一面给予教育,一面为他们寻找愿意收养的人家。不久之后,她又开始关注麻风病人的境况,这种已可治愈的疾病被人们视为瘟疫,致使病人被周围的人遗弃,心灵的痛远胜于身体的病痛。德蕾莎为此开办了许多麻风病人收容诊疗中心,多年后竟使孟加拉大城市吉大港的麻风病汉愈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当艾滋病开始被人们视为新瘟疫,一般人对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德蕾莎又奔走于欧美各国,设立了多家艾滋病患者收容所,在医生治疗的同时,她和她的修女们则给予护理。在所有这些事情中,德蕾莎不仅仅表现了罕见的组织才能,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本真的爱心。她细心地从腐烂的伤口捡出蛆虫、亲切的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所有这些深深地感动了全世界的人们。

  靠着这种爱心,也仅仅靠着这种爱心,她赢得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在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近千个类似的机构,把食物、衣服、住房、药品、医护、教育……送到了千百万穷人、孤儿、灾民、病人和被遗弃者的身边,使他们感到有人在爱着他们。

  在这些事情中,德蕾莎和她的追随者的爱心已达到自我牺牲的程度,否则我们就不会看到,越是人们的自私自爱之心阻挡人们前往的地方,他们越是要去:大城市里的贫民窟,荒凉贫瘠的高寒山区,饥荒和瘟设流行的穷国,随时有生命危险的震区和战区……

  为了这些,有时她甚至得冒险犯难去克服一些政治上的障碍,例如,为了帮助海湾战后的伊拉克人民,她曾同一位神父两位修女前往巴格达;为了到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地区帮助受害者,她曾到当时禁止宗教团体办慈善事业的苏联去提出建立工作站的愿望,并终于在两年后得到批准……

  德蕾莎也曾经上法庭打官司。1984年,她同一个名叫赞助德蕾莎修女基金会的组织对簿公堂,目的是要向全世界宣告:她反对任何人以她的名义募捐筹款;她希望人们不要关注她而只关注她要去帮助的那些人。确实,她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慈善事业及其资产,都来自她个人的奉献和人们自愿捐献。

  她要求手下的人只为受苦的人们服务,绝不要操心金钱的问题,因为,要让人感到被爱,需要的只是充满爱心的行动,其余的事听凭主的安排。她经常对手下的人说:你们不必注重成果数字。凡是有益于穷人和被弃者们的爱的行动,不管怎样微小,在耶稣看来都是重要的。

  1969年,被这种精神感动的人们成立了德蕾莎嬷嬷合作者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workers of Mother Teresa,现有会员数十万人。这个组织不要求会员缴会费,也不筹集资金,只是通过祈祷、克己和为穷苦人服务来支持仁爱传教会的工作,被称为世界上最无组织的组织。

  德蕾莎从少年立志到弥留之际,几十年如一日奔波操劳,身患重病时依然毫不停歇,只是为了世界上最底层、最悲惨的穷苦人们。所以,在另一位以慈爱之心感动千百万人的妇女,英国王妃戴安娜的葬礼正吸引世人目光的时候,德蕾莎去世的噩耗传来,引起了全世界更大的震动:在印度,成千上万的群众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悼念他们敬爱的德蕾莎嬷嬷,政府宣布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总统为此宣布取消官方活动,总理亲往加尔各答敬献花圈、发表吊唁演说;从新加坡到英国,从新西兰到美国,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纷纷发表讲话,为这位仁慈天使的逝世感到悲痛;联合国都教科文组织专门发表声明向她致敬,罗马教廷专门举行弥撒为她追思;菲律宾红衣主教梅辛称她为代表和平、代表牺牲、代表欢乐的象征,甚至印度最大的清真寺的伊斯兰教长布哈里也说,她是一位永生的伟大的圣人!

  要学习耶稣的爱,最好和最明确的途径是家庭

  神按他的形象创造了我们——人类。
  天父创造儿童是为了一个更重要的目的——爱与被爱。
  从最初
  从有生命的时刻
  从怀孕的时刻
  天父的生命就存在——也就是活着的神的生命。
  因此毁灭生命是非常错误的——也就是毁灭父神的形象。
  无论你为:
  你的孩子
  你的丈夫
  你的妻子
  在家庭里所做的任何事情你都在为主耶稣而做。

  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大部分都是破碎家庭引起的。有很多父母忙于工作,从不在家。
  小孩放学回家,家中没有人--
  接待他们
  关心他们
  在他们悲哀失落时鼓励他们
  在他们快乐开怀时分享他们的喜乐。
  小孩期望家里有人--
  接纳他们
  爱护他们
  赞许他们
  以他们为荣。

  假若他们得不到这一切,便会跑到街上,那里会有许多人准备吸纳他们,而孩子可能会迷失。当孩子因家庭而失落,许多怨恨和破坏就会出现。

  我们要像马利亚和约瑟一样,前往找寻我们的孩子。当耶稣迷了路,他们不会坐着等待,是不歇地找寻,直至找到耶稣为止。

  我们必须把孩子带回来,让孩子知道我们需要他。
  没有孩子,我们就没有希望。
  爱源自家庭。
  假如我们没法去爱与我们朝夕相对的人,
  我们又怎能去爱那与我们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呢?
  爱表现于为他人设想--
  善待他人
  与别人分享喜悦
  与别人分享值得高兴的事......
  是透过日常细微的事表现出来的。
  小孩子容易爱人
  心内没有爱的屏障。
  这正是耶稣所指,
  除非你的心像孩子一般......”

  有一次,一位女士来到我跟前,她心里有极大的忧伤。她告诉我她女儿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她女儿把心中的怨愤都发泄在她身上。她甚至不想看见母亲。

  因此我告诉她:现在你试想一想你女儿童年时所珍惜的一些小玩意。也许是一些花朵或特别喜好的食品。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而切莫指望回报。

  她依我的话去做,把她女儿喜爱的花朵放在桌子上,或留给她一块漂亮的花布;她并没有期望女儿的回报。

  几天后,她的女儿对她说:妈妈,来我这里,我爱你,我需要你。
  这真是一件美妙的事。

  这母亲所做的事,唤起她女儿童年时的欢乐,使她联想起她的家庭生活。她必定曾有一个愉快的童年,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重新领会母亲对她的爱是何等令人欢乐愉快。

  父母必定要让孩子听神的事情,好让孩子能够问有关神的事。

  有一次,我教一个人祈祷,他回家后跟孩子一同祈祷。

  他再次见我时说:德蕾莎修女,你没法想象你的祷文使我的家庭产生如何重大的变化。孩子们都想知道神是谁;他们想知道为什么德蕾莎修女会这样说。

  孩子都在渴慕神。
  这正是父母需要和孩子一同祈祷的原因。

  假若父母以身作则,孩子就懂得--
  如何祈祷
  相亲相爱
  分担愁苦
  分享快乐。
  儿童不断在观察......不断观察......
  他们就是这样成长的。
  透过观察他们父母所行的事,
  孩子会知道生活会有显著的不同。
  家人若能一起祈祷,家庭将更有凝聚力。家人会相亲相爱。就花五分钟一起祈祷吧。

  可用主祷文开始,就是这样简单!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祈祷--
  我们的天父,我爱你
  我们的天父,对不起
  我们的天父,我相信你
  我们的天父,我依靠你。
  请帮助我们彼此相亲相爱,如同
  你爱我们一样。
  当我们在互相祷告中教导对方,我们便得到力量。
  天父透过家庭中各成员——丈夫、妻子、孩子
  ——来展现他的爱。

  有一次,我在街上找到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小女孩,然后把她带回施舒柏瓦(Shishu Bhavin),我给她洗了一个澡,并给她衣服及好的食物。当晚,这孩子跑掉了。

  我把她寻回,但她一而再,再而三的逃跑了。

  她这样逃跑三次后,我派一位修女跟着她,看她往哪里去。修女在一株树下找到她,她和她的母亲、姊妹坐在一起。那里有些食物;她的母亲正用她在街上捡来的食物做饭。

  她们在那里做饭
  她们在那里吃饭
  她们在那里睡觉
  那里就是她们的家。

  直到那时,我们才明白她逃跑的原因。她的母亲爱她,而她又非常爱她的母亲。她们在对方的眼中都是美的。

  那女孩说:我的家!”——那里就是她的家。
  她的母亲是她的家
  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
  在饥饿的人中
  在赤身露体的人中
  在无家可归的人中
  在寂寞的人中
  在没有人要的人中
  在没有人爱的人中
  在麻疯病病当中
  在酗酒的人中
  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
  ——德蕾莎修女之默祷

  【联合国秘书长也做不了的事】

  1982年,以色列和死对头巴勒斯坦人在黎巴嫩发生激烈战斗,德蕾莎修女来到战地指挥官跟前问:为什么你们要互相屠杀呢?村庄里一些妇女和儿童被围困着无法出来。
  战地指挥官回答说:对方不停火,我想停也停不下来啊。
  于是,修女说:那让我领她们出来吧,她从容地走进双方的交战区,面对这位举世闻名的修女,双方暂时停火,直到她带领出37名儿童,战斗才再次爆发。
  联合国秘书长听闻此事,叹了口气,说:这事连我也做不到啊

  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

  德雷莎修女,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促成埃以和谈的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选中了她,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她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她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在有仇恨的地方,让我们播种友爱
  在有伤害的地方,让我们播种宽恕
  在有绝望的地方,让我们播种希望
  在有忧苦的地方,让我们播种喜乐
  在有黑暗的地方,让我们播种光明
  不求他人的安慰,但求能安慰他人
  不求他人的谅解,但求能谅解他人
  不求他人的宽恕,但求能宽恕他人
  不求他人的付出,但求能为他人而付出!!

 

孙中山先生的信仰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的开国元勋,是辛亥革命的首领,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了中国,成就了东亚历史上千古未有的伟业。而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运动背后,乃有一个超凡神圣的力量一直支持着他,孙中山先生自己见证道:革命的成功,在于仰赖神的恩助。

  中山先生不但是中国"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领导者,他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心灵革命""宗教革命""思想革命"的领袖。

少年慕道

  中山先生自幼即好追求真理,当他入学读书时,就已令私塾的老师对他刮目相看。他常向母亲杨太夫人问及宇宙人生的奥秘,尤其对天地的创造,死后的问题,十分好奇,常使杨太夫人惊异辞穷。十三岁时随母亲前往檀香山,据其自传里说:始见轮船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十四岁时,进入当地一间基督教学校就读,校长韦理思先生对他尤其关爱,中山先生十分勤于参加每日早晚的祈祷会及主日的崇拜,对于基督教教义的认识逐渐加深。十七岁时,转学圣路易学院,当时他已决志归向基督,且有受洗的意愿,不料长兄得知十分震怒,命令他辍学返国。

    中山先生自檀香山回到故乡中山县翠亨村,见乡人愚昧无知、膜拜偶象,便对他的同伴陆皓东等人慨然长叹,并且义愤填胸,跑到北帝庙,指着偶象说:这种人手所造的偶象,自己都不能帮助自己,怎幺还能帮助人?我且拉断其臂,看它是否有灵。这事传遍了全村,引起了群众的公愤,认为他罪孽深重,便敲锣聚众。中山先生既为乡人所不容,只得离亲别乡,前往香港。此举虽不能与改教运动的马丁路德相比,却可与以色列民族救星、士师基甸相媲美,乃是反对"所流传虚妄的行为"(圣经彼得前书一章十八节),也可以想象中山先生的思想信仰,乃神圣崇高、睿智不凡的。

胸怀大志

  中山先生抵达香港,随即进入拔萃书院就读,课余时前往道济堂,参加聚会,又蒙区凤墀长老的循循教导,在国学与灵性上都得到造就。后由美国宣教士喜嘉理牧师在公理会为中山先生施洗并于教会注册,取名"日新"(与逸仙同音),乃为"得救重生"、成为新人"之意,当时中山先生年十八岁。大哥闻讯,大为不满,竟召其赴檀香山,并收回其分得之家产,中山先生却处之泰然,毫无怨言。又为防止中山先生接近教会,时常加以监视;先生极其苦闷,深恐壮志消磨,委由其老师芙兰谛文,资助他回国。后入广州博济医院专攻医学,目的在借行医掩护革命运动,实现救国救民的大志,当时年仅二十岁。次年转入香港雅丽医院就读,院长康德黎博士,乃一虔诚的基督徒,这与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得救有重大的关系。二十七岁时毕业,名列第一,各科都得一百分,而且打破了全校的记录,由此可见他的智能,乃由天而启,非同凡响。

热衷布道

  孙中山先生不仅为着革命奔走,又热心传扬福音。据为中山先生施洗的喜嘉理牧师表示:中山先生传道的心志甚是坚定,倘若当时香港或附近地方,设有完善的神学院,又有人给予资助,那幺孙中山先生,必为当代著名的宣教师了!而且以他的热忱与毅力,必定能吸引许多人信靠基督的。另外根据史学家罗香林教授所着"国父与欧美友好"一书,及香港基督教联会主编的"香港基督教会史"记述,孙中山先生曾于假期与喜嘉理牧师前往香山县布道,而且一路分售福音书刊,带领友好归依救主。

推心置腹

  民国元年二月孙中山先生曾复信给美以美会的高翼圣韦亚杰,信中说:政教分立,几为近世文明国之公例,盖分立则信教、传教皆得自由,不特政治上少纷扰之原因,且使教会得发挥其真美之宗旨"中山先生在致其师康德黎博士的书信中,说:吾师为余事工所献之忠诚的祈祷,实令心感。余现正努力谋中国信仰之自由,并预卜此新建之邦,必能使基督圣道,------日见兴旺,此则堪以告慰者也。

    民国元年五月也于广州基督教联欢大会上致词,说:兄弟今日返来,得立于二十年前从学之地,与牧师兄弟姐妹同聚一堂,诚梦想所不及------基督徒正宜发扬基督之教义,同负国家之责任,使政治宗教同达完善之目的。民国十三年,中国基督教育年会廿五周年庆祝大会,敦请孙中山先生致词,谓:教会之入中国,既开辟中国之风气,启发人民之思想,使吾人卒能摆脱异族之羁绊,正如摩西之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惟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后,犹流离困苦于荒凉沙漠间四十年,而必待约书亚以领之,而至迦南美地,------是欲求一团体,而当约书亚之任,以领中国人民至迦南乳蜜之地者,舍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其谁乎?"

       
至死不渝

  孙中山先生最令人感动的,是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一日弥留之时,以坚贞的语气,对当时围绕他病榻的家人挚友,所作的遗言,他说:我是一个基督徒,受上帝之命,来与罪恶之魔宣战,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在儒释道各教占压倒多数的中国,一般士大夫,大多噤若寒蝉,不敢公开承认基督,中山先生能始终不渝,见证主道,可见其信仰的真诚与热烈。

同道相助

  中山先生既自证其革命运动,乃受上帝之命,与恶魔争战,其数十年来的艰苦奋斗,冒险犯难,以及出死入生乃在于有同道的协助,上帝的保护。例如在港粤,则有郑士良、陈少白、随皓东、左斗山、王甫贤、何启等;在星洲,则有林文庆、黄康衢等;在日本,则有赵明乐、赵峰琴、张果等;在美国,则有司徒南达、黄旭升、毛文明、伍盘照、伍于衍、黄佩泉等,均为基督徒,也为他的患难之交。

伦敦蒙难

  尤其是伦敦蒙难,正在千钧一发、九死一生之时,全靠赖他的老师香港雅丽医院院长康德黎博士的营救,康博士乃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然而若不是在檀香山偶遇康德黎老师,中山先生就无法得知康德黎博士将返回英国,更不知其伦敦的地址了,足以证明确有神的奇妙安排与保守。

   脱险之后,孙中山先生亲笔写信给区凤墀长老说:弟被诱擒于伦敦,牢于清使馆,十有余日,拟将弟捆绑乘夜下船,私运出境------初六、七日内,无人知觉,弟身在牢中,自分必死------此时唯有痛心忏悔,恳切祈祷而已。一连六七日,日夜不绝祈祷,愈祈愈切,至第七日,心中忽然安慰,全无忧色,不期然而然,自云此祈祷有应,蒙神施恩矣。------但日夜三四人看守,窗户俱闭,严密异常,惟有洋役二人------前已托之传书,已为所卖,将书交与衙内之人,密事俱俾知之,防范更为加密!而可为传消息者,终必赖其人,今蒙上帝施恩,接我祈祷,使我安慰,当必能感动其人,使肯为我传书,简地利(按:即康德黎)万臣两师,他等一闻此事,着力异常,即报捕房,即禀外部,初时尚无人信,捕房以此二人为癫狂者,使馆全推并无其事,------初报馆亦不甚信,迨后彼二人力证其事之不诬,报馆始为传扬,而全国震动,欧洲震动,天下各国亦然。------沙侯(首相)行文着即释放,不然即将使臣人等逐出英境。此十余日间,使馆与北京电报来往不绝,我数十斤肉,任彼千方百计而谋耳。幸天心有意,人谋不藏,虽清勇阴谋,终无我何。------弟遭此大故,如浪子还家,亡羊复获(参阅圣经路加福音十五章),此皆天父大恩。敬望先生进之以道,常赐教言,俾从神道而入治道,则弟幸甚,苍生幸甚!”        

临终遗命

  由此可知孙中山先生信仰的虔诚,祈祷的恳切,乃是一位有基督生命的信徒。当辛亥革命成功之时,中山先生在美,卢廉老先生欲为其设宴庆祝,中山先生谦虚恳辞,且谓,不必盛宴铺张,只须吃一碗面便可,并首先向神感恩,谓革命之成功,乃在于仰赖上帝之恩助,特以圣经腓立比书第四章第六第七节: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帝。上帝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两节经文赠与卢老先生,诚如孙中山先生的哲嗣孙科博士于其家书中说:父离世前一日,自证我本基督徒,与魔鬼奋斗,四十余年,尔等亦当如是奋斗,更当信仰上帝。

蒋宋美龄 我怎样成为一个基督徒
 

我的家庭

  我的家庭乃是传道家庭,双亲都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我从小就上主日学,参加主日聚会,以及每天的家庭礼拜。有时我心中极不高兴那样勉强坐着听那冗长的讲道,然而就在不知不觉中,倒吸收了不少主的道理。甚至我和蒋先生结婚之后,我实际上还没有重生。在知识上我相信基督的神性,我也相信耶稣到世上来救赎罪人;但这对我个人并无大关系。虽然祂是为我死,也是为全世界的人死,这事实在我身上并无特殊意义。至于罪吗,人人都是罪人,我决不会比一般人更坏啊!

第一次灵性的转机

  我母亲对主的关系并不这样,她的生活与上帝极其亲近,她常花好几个钟头来祷告,与主交通。那时,我们每逢遭遇困难,总是找她替我们祷告。

  母亲的死对她的每一个儿女都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但是对我的打击也许最重,因为我是她最小的女儿;我对她的倚赖程度是超过我自己所知道的。

  那时,蒋先生在日本侵略的威胁之外,又加上一个负担,就是剿灭那时在国内的内乱。同时,黄河泛滥成灾,大批人民遭遇饥荒的威胁。多年以来,我和 蒋先生密切同工,以达到他的目的建立一个统一的现代化中国。这时,许多的困难叫我心灰意冷,几濒于绝望,而母亲却已不在世间,不能天天为我们祈祷了。我该怎么办呢?我能向谁求援呢?现在回想起来,我明白这是我第一次的灵性转机。

  在蒋先生与我结婚以前,他曾答应我母亲要查考圣经,后来他果然忠实践守这诺言。这在我母亲临终以前,她带领了蒋先生正式归主。后来他每天仍然自行查考圣经,想要明白旧约中复杂繁奥的真理,这是一件颇为烦难的工作,因为难得有几则圣经历史,是一个不在基督教环境中长大的人所能领会欣赏的。当我看到他这样在困难中努力查考的时候,我晓得我应该帮助他,像我母亲一向所作的一样。

  我从前在美国卫尔斯理大学读书时候,曾选修过一门「旧约历史」课程。于是我就利用我的旧笔记旧课本,开始每天同他有一段查经的时候,一直到现在,我们还保持这个习惯。每天早上六时半我们一起祷告、读经,并讨论彼此的心得。每晚就寝前,我们也在一起祷告。

女子护卫男子

  一九三六年,蒋先生在西安被部属劫持。那时,事实证明了这一个每日早晨的灵修习惯,是一块支持并供给他力量的盘石。虽然处于可怖的精神痛苦之下,随时有丧生的可能,又因身体在蒙难时跌伤,但他在那段被劫持期间,心灵上却是十分平安。劫持他的人把他幽禁十日之久,不让他向外通消息。那时,举世震惊,全国人民要求劫持他的人即刻将他平安地释回。

  后来,我终于设法得以搭飞机到西安,随伴在他的身旁。当劫持他的人允许我会见他的时候,他惊讶得就像见了鬼魂一般。当他镇静下来以后,他给我看一节圣经,是他当天早晨读到的:「耶和华在地上造了一件新事,就是女子护卫男子。」(杰里迈亚书卅一章廿二节)无怪乎他与我两人这样笃信不渝,直到今日!

神的托付

  一九四九年,国内形势转变,我到达台湾以后不久,便觉得神呼召我组织一个祈祷的团体。当时,我对这件事十分胆寒。我觉得十分不自在,竭力想逃避这个责任。我害怕我的朋友会认为我过分虔诚,就像我以前对母亲的看法一样。我们多数的人都能很自然地表露我们对家人或朋友的爱,并不缄默;但却最不愿意别人知道我们对基督的忠诚,这岂非怪事!事实如此,我们爱祂的心也就渐渐冷淡了。因为惟有一再坚认我们的信心,我们才能保持活的爱心。

  于是,我就邀请了五位朋友到我的新居里来,她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我告诉他们,从那天起我希望有一个祈祷会。我提起耶稣基督的应许说,若有两三个人奉祂的名聚会,祂就在他们中间。如果她们同意,我们就可以一同为中国和世界的命运祈祷。

中华妇女祈祷会

  从那时起,我们就在每星期三下午举行祈祷会,五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最初的时候,我们必须克服一种不自在的感觉,开始时大家都很害羞,我们中间有些人从来没有在公众中出声祈祷过,一向很熟的朋友,在神面前突然陌生起来。但神终于负责带领了这个聚会,赐圣灵真正的与我们同在,不时充满了整个房间。

  每年复活节,我们的祈祷会都举行受难节崇拜,由台电广播。我们着重说明耶稣钉死以后所发生的事件,当时除了羞愤自缢的加略人犹大之外,使徒们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属灵伟人,并具有惊人的领导能力。他们虽然饱受逼迫苦害,却在到处宣传福音,为公义的国度争战。他们这批极少数的基督徒,不单没有像一群无牧人的迷羊四处流散,反而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结不可力敌的团体,以致在可怕的压迫残害之下,他们竟然强过整个罗马帝国的力量。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地热心无所惧怕,而是一些胆怯、无生气、连所信的是什么也弄不清楚的基督徒?

  福音书中记载,耶稣基督在祂工作期间,常常必须离开群众去与父上帝相交。祂不但独自这样做,也带着祂的门徒一同这样做。祂是上帝的儿子,尚且需要靠着祈祷更新祂的灵力,我们自然更需要祈祷一同祈祷、出声祈祷,抱着迫切的热诚和愿望祈求上帝旨意的成就。

  每周的祷告会由我们各人轮流主领。聚会开始的时候,通常有二分钟默祷,接着唱几首大家所喜爱的赞美诗,然后由主领人读一段经文,并述她个人与这段经文有关系的属灵见证,再由大家公开讨论这个题目。之后,与会的人各提出代祷事项,特别为某事或某人代祷。我们很虔诚的跪下,有二三个人依次随圣灵引导开声祷告。我们并没有固定的程序,因为我们觉得,自发的精神与多样的变化更能引起我们的热心。然而,每此结束的时候,我们例必按着上帝的旨意为中国的前途和世界和平祈祷。

经历圣灵的洗

  在最早的几次聚会中,有一次一位主领人请凡是经历过圣灵同在的人举起手来,那时我没有举手。一直到后来,我才认识了住在我里面的圣灵。事实经过如下:

  某日,我读主钉十字架的一段,当我读到一个兵丁用枪刺祂的肋旁,血和水从伤口流出来的时候,我停下来了。这件事我以前曾读过许多遍,从来不曾特别受感动,但这次我竟然哭了。那天,我第一次悟到祂是为我受了这些伤痛。我哭了又哭,深深觉到自己的卑微不配。那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是极大的忧伤与极大的舒畅同时交汇。我本来很少哭,因为我们从小就学习不流露自己的情感。但是那一次眼泪竟然如潮水一般的流出,使我无法抑制。同时,我心中感到轻快如释重负,觉得我的罪已被泪水冲洗净尽了。

  那次,我经历了圣灵的洗,从这天起,我就不单从头脑中相信,而是个人亲自与我的主结连。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五章十七节)

我的宗教观

  我的个性,不喜欢玄虚,而爱好实际,……世上看得见的东西,我才相信,否则我就不相信,别人承认的事情,我未必因而也加以承认,换句话说,适合我父亲的宗教,不一定能感动我,那只适口舌,宛如糖衣药丸的宗教,我并不信仰的。

  我知道我母亲的生活,与上帝非常接近,我认识我母亲的伟大,我在幼年时,对于母亲强迫我的宗教训练,多少有些不肯受命,但我相信这种训练,给我的影响很大。那时的家庭祈祷,往往使我厌倦,我就借着口渴为推托,偷偷地溜到外面去,这常常使母亲烦恼。那时我也像我的兄弟姊妹一样,必须常常上教堂去,而冗长的说教,使我觉得非常憎厌,可是今天想起来,这种常上教堂的习惯,养成了我作事的恒心,这真是深可感谢的训练。

  母亲的个性,处处表示出她的严厉刚强,而绝对不是优柔善感的。母亲那时虔诚的祈祷,是我幼年生活中最深刻的印象,她常常自闭于三楼的一间屋子里,举行祈祷,祈祷的时间很长,有时天没有亮就开始了。我们有什么难题要求解决,母亲一定对我们道:「让我去叩问上帝。」我们不能催促她立刻回答,因为叩询上帝,不是五分钟可得到效果的事情,一定要耐心等待上帝的启示。但奇怪的是,凡母亲祈祷上帝以求决定的任何事情,结果都是良好的。

  所以母亲谢世之后,我常常自己想,我的精神生活将渐渐成长了。说得更直接一些,我觉得上帝之所以召我母亲,为了要使她的儿女得以自立。当我母亲在世的时候,我常常以为我所应做或不应做的事情,母亲会替我祷告上帝,叩询上帝的。她虽坚持着我们必须自己祈祷,她不能做我们的居间人,然而我确信她有无数长时间的祷告,是专替我们举行的,或许因为有这样一个母亲在我心中和宗教发生了联系,就使我怎样也没法子把它舍弃了。

  在我结束这个祈祷问题以前,我想告诉你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一次教训。那时她已卧病在床,距离她去世的日子没有多久了。那时日本开始掠夺我国的东三省。这件事的详细情形,我们对母亲是保守着秘密的,有一天我恰好同她谈到日本威迫我们的急切,当时我激动得不能自制,突然高声喊了出来:

  「母亲,你的祈祷很有力量,为什么不祈求上帝,用地震或类此的灾祸惩罚日本呢?」她把脸转过了好一回,接着用严肃的目光,看着我:「当你祈祷,或求我替你祈祷的时候,切不要拿这种要求侮辱上帝,我们凡人尚且不应当有此存心,何况祈求上帝呢?」

  我所受的影响很深,我知道日本国民因政府对华行动的谬妄而受到苦痛的很多,所以,现在也能替日本国民祈祷了。

  过去七年之中,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因此感到悲观。国家则内忧外患,交迫而来,最富饶的东北四省,给敌人夺了去,人民则饱受水旱灾荒,原应团结一致的军政领袖,却又常常发生纠纷。在私人方面呢,虔诚的慈母又与世长辞,这种痛心的遭遇,使我看到了人生的缺憾,以及人事的艰难。我们为国家努力,宛如杯水车薪,无济大事,我觉得人生在历史的洪流中,渺小得不啻沧海一粟。有时我自己对自己道:「国家果真强盛果真统一了,我们又怎样呢?天下事真没有一个止境的么?盛极必衰,一个国家到了繁荣的极端,一定就要下降!」(这些话我从来没有对丈夫说过)

  回忆我若干年来的结婚生活,我与宗教发生关系,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极度的热心与爱国,也就是欲替国家做些事情。我的机会很好,我与丈夫合作,就不难对国家有所贡献了。我虽有这样的抱负,但只靠自我,我实在还缺少一种精神上的定力。

  接着是第二阶段。我在上面已说过的种种忧患,使我失望悲观,颓丧消极了起来。直到慈母去世,真觉得眼前一团漆黑。北方有强敌的铁蹄,南方有政治的裂痕,西北旱荒,长江水灾,而最亲爱的母亲,又给上帝呼召了去。除了空虚,我还有些什么呢?

  我母亲的宗教精神,给了蒋委员长很大的影响,我于是想到,我在精神方面,不能鼓励我的丈夫,实在觉得万分遗憾。委员长的太夫人是热心的佛教徒,他的信仰基督教,完全是由于我母的劝导。为了要使我们的婚约得她许可,委员长允许研究基督教义,并且诵习圣经。后来我发现他谨守前约,我母去世后,也丝毫不变初衷,但教义中,初起也有一些不能了解的地方,读时很觉沉闷。他每天诵习旧约,苦思冥索,自多困难,所以我在日常谈话中,实有把难解决之处,委婉示意的必要。

  于是我方始明了,我要就丈夫的需要,尽力帮助他,就是为国家尽了最大的责任。我就把我所知道的精神园地,引导丈夫进去。同时我因生活纷乱,陷于悲愁的深渊,也想找一自拔的途径,于是不知不觉地又回到了母亲所信仰的上帝那里。我知道宇宙间有一种力量,它的伟大,决不是人们所能企及的,那就是上帝的力量,母亲鼓励委员长精神生活的任务,既由我担负了起来,我也日渐和上帝接近了。

  由此而入第三阶段。我所愿做的一切,都出于上帝的意思,而不是自己的。人生实很简单,是我们把它弄得如此纷乱而复杂,中式旧式绘画,每幅都有一个主要题材,譬如花卉画轴,其中有一朵花是立体,其余不过衬托辅助而已。复杂的人生也是如此。那么人生的那朵花是什么呢?就我现在所觉悟的,那是上帝的意志。但需要绝对的虔诚与忠信,方有明白上帝意志的可能。如今政治生活充满着虚伪、策略和外交手腕,可是我深信这些并不是政治家的最有力武器,他们最有力的武器,是有忠诚和正直。

  
总之,在我看来,宗教是很简单的事情,其意义就是尽我心、我力、我意,以实行上帝的意志。……我信仰的上帝,祂有无限力量可以帮助我们,他的恩惠,简直会超出我们的想望和祈求。

蒋介石为何皈依基督教

 

 

    蒋介石出身于佛门世家,为什么要把玉皇大帝、观音菩萨放在一边,而去信奉外国的上帝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与宋美龄联姻所致。宋美龄的一家和蒋家恰恰相反,称得上是一个基督教世家,其父宋耀如就是基督教的传教士,其母倪桂珍和她的兄弟姐妹,都是受过洗礼的基督教徒。蒋介石要与宋美龄结婚,开始时宋老太太坚决反对,一是因为他有妻妾子女,二是因为他是个军人,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不是一个基督教徒。对蒋介石来讲,不改变宗教信仰,是娶不到宋美龄的。

  1927年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专程跑到日本神户,面见宋老太太,老太太问他能否改信基督教,他说正在研读《圣经》,将尽最大的努力,就这样含含糊糊答应了老太太的要求,老太太送他一部《圣经》。121日,蒋、宋正式结婚,先按基督教的仪式在宋宅举行了婚礼,后又去大华饭店举行了中式婚礼。

  一个人改变信仰绝非易事,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后,一直采取拖延的办法,不大愿意接受洗礼。宋美龄则敦促他早日施礼,成为基督徒。

  后来发生了两件事,使蒋介石转变了态度。

  第一件事,1929121日,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两周年纪念。事前,蒋介石建议到江北安徽某地去度假,宋美龄也表示同意。过了几天,宋美龄又说不想去了,还是呆在家里好。当天,蒋介石非常忙,主要是接见第十三路总指挥、新任安徽省主席石友三,命他率部南下广东,参加对张(发奎)(李宗仁)联军的作战,并准备在中途将其消灭。 
石友三对蒋的阴谋已经知晓,当天见蒋,佯称已准备完毕,蒋对他大加慰勉,石唯唯而退。蒋自以为得计,回到房中,宋美龄尚未睡着,她对蒋说:我总觉得有一种不祥的预兆。蒋劝她安心睡觉,一会儿,宋美龄又惊醒过来,告诉蒋介石她作了一个非常可怕的梦,梦见河中间有块巨石,月色下波光如银。突然间,河水变得血红,整条河成为一条血河!蒋说她太紧张了。谁知半夜二三点钟,蒋氏夫妇被一阵轰轰的炮声震醒,原来石友三已决心反蒋,在江对岸的浦口架起几十门大炮,向南京城轰击,当时南京的守军不多,形势十分严峻。

  天亮后,宋霭龄从上海来了,宋美龄叫她快些回去,她却要留下来共患难,并给上海的宋老太太打电话,请为她们祈祷。两小时后,老太太发来一电说:敌人将会自动退去。巧合的是,《圣经》中的这句话还真灵验,石友三没有向南京进攻,而向北边撤走。基督的恩典,使他们转危为安,蒋介石亦不由不信。

  第二件事,1930年发生了蒋、冯、阎中原大战,蒋介石亲自去陇海前线督战。531日,他乘专列悄悄来到朱集车站,指挥部就设在列车上。当晚,冯玉祥派郑大章率领骑兵队,夜间急驰40公里,奇袭归德飞机场,机场就在朱集附近。骑兵队烧毁蒋军飞机12架,俘虏了机械师和地勤人员50多人,完成任务后立即撤走,没有发现蒋介石在列车上。当时蒋介石身边只有卫队200左右,蒋躲在车厢内,双膝跪地,泣声祷告说:上帝在上,大显神通,今夜只要护卫中正脱险,我一定洗礼入教……”这次脱险后,因为祈祷起了作用,上帝在暗中保佑他。

  上述二事发生后,蒋介石决心入教。19301023日,蒋介石偕宋美龄专程去上海,在西摩路宋家教堂里,由美国牧师江长川主持,举行了加入基督教的洗礼仪式,正式加入基督教的美以美会(后改称卫理公会)。除宋庆龄外,宋家的人都参加了洗礼仪式。

我的真实见证—杏林子见证专辑
 

苦难的开始

  十二岁那年,我得了一场大病,「类风湿关节炎」,听都没听过的怪病,医生也始终找不出病源,于是西医中医、中医西医,左看右看、右看左看,最后,不用别人告诉我,我也能从医生和父母脸上看出来,我永远不会好了!

  我的希望一点点幻灭,我的心一点点死去。

  我曾经以为,我已经死了。

  虽然,那时候我还能行动,还能做很多事情,但我却觉得我死了,心死了。

  初病时,我一个人住在医院,父母在伸手不见的千里之外,我独自面对生和死。孤独,便是教导我长大的老师,一步步探向生命不可解的奥秘之处。犹如台风的中心眼,绝对的宁静、祥和而美丽。

  那时候我仅有十二岁,小学还差半学期才毕业。后来学校勉强发我一张毕业证书,所以,到目前为止,我的最高学历就是北投国小毕业。生病之后,我看
自己的关节一个个坏掉,渐渐不能走不能跳,身体的痛苦倒容易忍受,最大的痛苦是来自内心,我不知像我那样既没有念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甚么用?我活到底是干甚么?仅仅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吗?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多少时候,我彷佛走到荒漠之上。

  四野无人,孤单寂寞,挣扎着一步步前行,我多么累,身心俱疲,深深的倦怠使我只想停下来,躺下来,甚么都不管。

  可是内心深处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我,不能停顿,不能放弃。前进或许还有一线生机,放弃则是死路一条。我不敢回首,恐怕失去举步的力量。

  生命的转机

    原来,造物主无意要我们受苦,受苦往往只是一个过程,藉此帮助我们找到自己,认识自己,并且肯定自己。

  在这个漫长的病痛过程中,上帝让我学习怎样去爱,怎样去付出,也让我一点一点磨练自己的个性。我从小就是个很要强、很活泼外向的小孩,病倒之后,突然之间不能走、不能动,那一种打击令我无法承受!心灵上的痛苦更甚于身体上的病痛。我告诉自己,如果三年还不康复的话,我就不要活了。结果,好不容易熬了三年,还是没有好!我想:好吧,再延长三年好了,如果再不好,我就绝对不要活了!

  但还不到第二个三年,也就是我十六岁的那年,我们住的清水坑附近有一所国民小学,有一个布道团来那儿布道。有一位八十多岁慈祥的外国老牧师道雅伯,将福音带给我们。我的母亲最早信主,然后把福音带回家。

  就在这么一个绝境中,我认识了耶稣,十六岁那年成为一个基督徒,上帝便成了我的出口。我不愿在人面前流的泪,可以对祂流;不愿在人前诉的苦,可以对祂诉说,让我的心湖得到平静。最重要的是祂让我体会到生命的意义。那时候活不下去的原因是不知道病何时会好,生命有甚么意义、有甚么价值?但我相信上帝以后,便对生命有一个新的诠释。就是每一个生命,不管是老弱伤残或贫富贵贱,在上帝眼中都是珍贵的!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特定的价值。人看人是看外表--看容貌、看财富、看地位。但上帝是看内心,看我们有没有对自己的生命尽了本分。祂不要求每一个人都拿一百分,因为祂知道人的才智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之分,祂只要求我们尽本分、尽了心,就够了。

  上帝和魔鬼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魔鬼千方百计只想叫人死,上帝却千方百计只想叫人活,而且活得更好,更起劲、更快乐。所以祂给了人信心、希望、勇气,还有爱;教导我们如何在痛苦中保持信心,在灰心中保持希望,在危难中保持勇气,祂也不断用爱来滋润我们饱受创痛的心灵,好叫我们的生命重新充满生气,勇敢地活下去。
    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并不是说大难之后,就可以发大财,做大官,享荣华富贵,而是勘破生死之后的恬淡与宁静,对生命的体认与了悟,对世事的洞悉与豁达,以至于达到一种可生可死、可进可退、可有可无,雍容自得,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这才是真正所谓的「福」。

冰心的见证
 

   五月十八号上午,富柯慕慈太太到我们学校来演讲,她站在台上,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西门十基督=彼得自己十基督=?我看见了之后,脑中忽然起了无数的感想。她的演讲,我几乎听不见了。 

  以西门的勇敢,渗在基督的爱里,便化合成了彼得,成了基督教的柱石。我要是渗在基督的爱里,又可得怎样的效果呢? 

  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叶儿都舒展了,浅绿深红,争妍斗艳的,各自发扬他的鲜明。─—然而假若世界上没有光明来照耀他,反映到世人的眼里;任他怎样的鲜明,也看不出了,和枯花败叶,也没有分别了。 

  世界上有了光明了,玫瑰和蒲公英,一同受了光的照耀,反映到世人眼里;然而他们所贡献的颜色,是迥然不同的。慰悦感情的程度,也是有深浅的。因为玫瑰自有他特具的丰神,和草地上的蒲公英自是云泥悬隔呵。 

  基督说:
我是世界的光。又说:你们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使徒约翰说,那是真光,照亮凡生在世上的人。” 

  世人也各有他特具的才能,发挥了出来,也是花卉般争妍斗艳,然而假如他的天才,不笼盖在基督的真光之下,然后再反映出来;结果只是枯寂,黯淡,不精神,无生意。也和走肉行尸没有分别。 

  
光是普照大千世界的,只在乎谁肯跟从他,谁愿做光明之子” 

  蒲公英也愿意做玫瑰,然而他却不能就是玫瑰。─—何曾是光明有偏向呢?只是玫瑰自己有他特具的丰神,因此笼盖在光明底下的时候,他所贡献的,是别的花卉所不能贡献的。 

    谁愿笼盖在真光之下?谁愿渗在基督的爱里?谁愿藉着光明的反映,发扬他特具的天才,贡献人类以伟大的效果?请铭刻这个方程在你的脑中,时时要推求这方程的答案,就是:我十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