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作者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译者 :张美惠

书是两位作者密切合作下的结果。他们从自己几十年的演讲、研讨会、与病人及病人家属的讨论,粹练出

精彩的个案故事与生命体验。

生死学大师的对谈与合声,引 导读者从那些临终之人身上学到无价的生命功课。正如作者之一的大卫.凯思乐

在书中所说:「临终之人往往是伟大的生命教师,因为,只有到了生命的崖边,我们 才看得最清楚。」

书籍简介:

曾想过,这一生拥有幸福快乐,但真正算活过吗? 有人活得精采,活得耀眼;却也有人活得浑噩,活得随便。

  
诚如她在书中序言说:『我们来这世上都有很多课题要学习,在临终的人身上尤其看得更清楚。人在将死之时

总能有很多体会,只是往往已来不及实践。我想我没有死是因为我还有最后的课题要学习。这些课题是人生的

终极真理,是生命本身的奥秘。 我希望再写一本书,不谈死亡,谈生命与活着。』

 
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几经死神叩门后,如此的状况下却不轻言死去,更是转化念头,人生还有

未学完的课题。 发觉应该再写一本书,将人生真理、生命奥秘分享给群众,与我们谈生命;谈 活着。

和我们分享真诚、爱、两性、时间、恐惧、耐心、屈服、快乐等生命课题。

  
这是两位大师合作下,粹炼出精采的个案故事与生命体验。
由两位生死学大师的对谈合声中,引导读者从那些

临终者身上学习到无价的生命功课。

如同另一作者大卫.凯斯乐在书中提到:

『临终之人往往是伟大的生命教师,只有到了生命崖边,我们才看得最清楚。』

透过书中
15章节,作者完整表露我们生命中恐惧、希望与人际关系的真实面,更重要的是呈现生命存在的伟大,仔细聆听两位大师的精采生命课题。

关于作者:

伊莉莎白.库伯勒.罗斯

作者网页   http://www.davidkessler.org/html/elis.htmlhttp://www.davidkessler.org/html/elis.html

名精神科医师、医学博士,也是国际知名的生死学大师,

她改变了数百万人处理死亡、面对临终病患的方式,同时也是安宁照护运动最有影响力的成员之一。

她接受 超过25个以上的荣誉博士学位,所写的著作已有二十种不同语文的译本。

三十年前,她的书「论死亡与濒死」(On Death and Dying) 被纽约大众图书馆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选为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百本书之一;在那本书里,她阐述了现在已经为世人所接受的观念,

也就是濒死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 沮丧、接受。

她许多其它的书籍包括了The Wheel of Life: A Memoir of Living and Dying

大卫.凯思乐

作者网页   http://www.davidkessler.org/html/david.htmlhttp://www.davidkessler.org/html/david.html

他是安宁照护界的先锋与领袖,帮助过数百位男女临终病患。

其革命性的作品「The Rights of the Dying」已翻译成十一种不同语文的版本。

现居住在洛杉矶。

第一课 真诚的功课
 

 发现真实的自我     看见别人的真诚

史蒂芬妮发生车祸的故事:寻找人生的意义。


就像所有走过生死关头的人一样,史蒂芬妮学习到一个宝贵教训-不是关于死亡,而是生命与生活的启示。
每个人寻找人生意义的方式不同,有的人是透过阅读、默想或创造,有些人则是直接面对痛苦或死亡时

     才找到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等到生命的尽头,何不从现在开始学习人生的课程?
你对周遭的世界有更透彻的了解,能更自在地和自己相处,能看清楚生命的本质:乐在享受人生的不完美。
我们将讨论生命与生活,看看站在生死边缘的人如何看待生命。

「爱」是唯一能拥有而不失去的东西。

遭遇不幸的人往往发现爱是唯一重要的,爱是唯一能拥有而不失去的东西。

     而回头在已经拥有的东西里发掘丰富的意义,更彻底地发挥既有的潜能,他们不再为明天而活,

     因为他们已学会倾听自己的心。
我们现在不快乐并不是因为我们的人生太复杂,而是因为我们错失了背后简单的道理。

     所以我们要在这些课题中寻找简单的定义,例如我们不知道为何总是无法在爱里头找到幸福,

     其实是因为父母与社会教导我们的病不是爱,而是恐惧、不安与期望层层遮掩爱,

     于是纵使我们有了伴侣,在这世上总还是感到孤单、无助彷徨。
勇敢面对可能发生最糟糕的情况,你就能成长,因为它能激发最美善的一面,当我们了解这些课题

     的真正意义,也就找到了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而是真实而深刻的人生。

我们一辈子都在寻找的答案:我是谁?
我就像已完成的石雕一样无法改变?
我们必须卸下非我的一切,看到自己的本质。
人生的主要课题:发觉真实的自己,看见别人的真诚。
伟大的人并不比别人多拥有什么,只是去除了更多的杂质,显露出最好的一面。
我们的天赋特质常隐藏在层层面具与角色之后,而阻碍真我。
做舅舅时他能发自内心地自在与孩子互动,当了父亲后则觉得该扮演一定的角色,

     而这个角色却与真正的他有所冲突。

发现真实的自我: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是什么。
多数人一生总会扮演好几种角色,我们学会转换不同的角色,却往往看不透角色后面的自我。
我们要做的是厘清什么角色适合自己,什么角色不适合自己。

     这个过程有点像是剥洋葱,同样免不了要赔上几滴眼泪。
要认清自己的负面特质并加以去除是很痛苦的。
每个人都有他的黑暗面-否定这一点是最危险不过的。

     承认自己有为恶的能力是绝对必要的,承认之后才能努力将它释放出来。

     卸下虚伪的面具,找到真正忠于自己的中庸之道,我们的和善全然出于同理心,

     不再为了达到目的而表现出和善。
有些心理防卫机制是早年为了生存而养成的,长大后则可能必须断然拋开才不致遭到反噬。
不同的角色可能都会带给我们助益,但随着心智成熟我们会发现我们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甚至超过我们的负荷。 到了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这样的角色根本不是我,于是我们决定

     撒手不管,我还是一样和善亲切,但不再觉得有义务让每个人都快乐。
人际关系本来就不尽是和谐的,失和与失望总是难免,要解决所有的问题根本不可能。

如何面对全新的自我?
你可能会发现角色扮演是很辛苦的:「我真高兴不再觉得必须为别人的快乐负责。」
你可能会发现你以前总是在欺骗别人:「我的随和不过是为了让别人更喜欢我。」
你可能会发现真正的你有其可爱之处。
你可能会发现你的行为其实是出自恐惧: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上不了天堂,害怕人缘不好。
你可能发现你只是利用角色扮演来赢得战利品:

「我一心希望成为人人喜爱夸赞的人,到头来才发现自己和所有人一样平凡。」
你可能发现别人就算发生问题也不会怎样,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自我。
你可能发现你在弱化别人以凸显自己的坚强。
你可能发现你一心注意别人的伤痛,只是不愿面对自己的问题。

拋开所有身份认同的幻象,我们才能发觉真正的自我与自我的光辉。
我们之中多数人都没有真正犯过罪,但性格中总有一些黑暗面必须学习面对。
修养的第一步必须先承认问题的存在,你必须坦然面对你所有的感觉,才能找到完整的自我。
人们常习惯在别人身上寻找自己的意义。

当别人心情不好时,你也陷入低潮。如果别人觉得你不对,你便开始自我防卫。

  其实人我的攻防根本无碍你的本质,本然的你就是完整而有价值地。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是什么。

认真看待你的行为出发点。
要发现自我,忠于自我,你必须认真看待你的生活经验。

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须是因为能从中得到快乐与心灵的平静。

如果你的行为出发点是让别人看得起你,你就没有看清楚自己的价值。

然而多数人的生活态度都是以应不应该为前提,而鲜少考虑自发的意愿。
如果你说你会偷窃,可能是因为你害怕自己拥有的不够多。
如果你说你会说谎,可能是因为你自觉无法安心说出实话。
如果你说你会爱一个现在不爱的人,可能是因为你恐惧爱情。

拨开层层表面之后你看到什么?那就是真正的你。
想想看,如果周围没有你的父母、社会、老板、老师,你会怎么生活? 你会如何定义自己?

     拨开层层表面之后你看到什么?那就是真正的你。
真正的你将展现出最纯真的爱,最完美的人性,你必须治疗自己,牢记自己的本质,这将是黑暗中

     指引你的一展明灯。

     努力找寻自己,你自然会去做你该做的事,去学习你该学习的课程,当内在与外在的你合而为一时,

     你便不再需要躲藏、恐惧、或保护自己,你会发现真正的你能超越外在环境的限制。

真诚的人总是比亲切但虚伪的人可爱很多。
每个人内在都有超乎自己想象的善的潜质,能够不求回报地施予,不加批判地倾听,无条件地爱。

     这个潜能也是我们的生命目标,每一天每一课你都可以透过大大小小的事更贴近这个目标。
你以为你只会受到善的力量牵引,其实最大的牵引力量是真诚。

     你会发现真诚的人总是比亲切但虚伪的人可爱很多。

真正的完美。
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与黑暗面,认清别人的真面目会让你感到安心,了解自己的本质也是同样重要的。
人就像一块饼:切一块给父母,一块给事业,有些人到了末了却没有留一块给自己,

     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饼。

     你不必等到离开时才能知道自己是谁。

第二课 爱的功课
 

 爱是快乐的泉源     也是活在每个人心中的力量

爱是生命中唯一真实而持久的经验。
爱是恐惧的相反,是情感的精髓,创造力的核心,力量的来源,人类本质的一部分。

     爱是快乐的泉源,世人与人的凝聚力,也是活在每个人心中的力量。
爱是人一生唯一不会失去的天赋,是我们唯一能真正给予的东西,在虚幻的世界里,爱是真理。
爱虽然如此伟大,却又让人捉摸不定。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

     我们害怕永远找不到,害怕找到后会失去或不加珍惜,害怕爱不会持久。

无条件的爱(拋开成见、我执)。
我这才恍然大悟,我愿意在他死后无条件爱他,却不愿在他活着时爱他。
能够拋开那些期望,不再尝试改变他。奇妙的是我不再尝试改变他以后,反而发现他本来就是很可爱的。
只要能够拋开预设的条件(成见)。每个人都能在爱里头找到平静与快乐。

     然而我们常常对最爱的人设下最严苛的条件。
条件是绑在情感上的石头,拋开条件你会在想象不到的地方发现爱。
人们之所以无法付出无条件的爱,最大的阻碍是害怕得不到回报,殊不知最大的回报就在付出的过程。
如果你去衡量别人回报给你的爱,你将永远觉得不够,觉得别人亏欠你。

     因为衡量的行为本身就不是出自爱。

     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并不是因为你没有得到爱,而是因为你在拒绝爱。
当你与所爱的人发生争执,你自以为因为对方做了什么或没有做什么而生气,其实真正的原因是

     你关闭了心门,拒绝付出爱。

     如果你依旧能付出爱,你会看到很大的改变,整个宇宙的力量都会释放出来,你会看到他们的心被你融化。

要打开心房,首先你要学习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我们要用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待爱,而不是斤斤计较细节。

     斤斤计较于施与受是否等重,只会影响爱的表达,然而要改变这种习以为常的心态确实很难。
要打开心房,首先你要学习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当你关闭心门,觉得忍无可忍时,通常是因为你不了解对方的想法。

人生比你所想的短暂得多,此时不做更待何时?
每个人都怀有爱、生命与冒险的梦想,却可悲的用各种理由告诉自己不要去追求。

     这些理由看似保护我们不受伤害,同时却也是一个禁锢,将生命排斥在远方。

     人生比你所想的短暂得多,如果你想要实现某件事或想要爱谁,此时不做更待何时?

让环绕着你的爱进入心中。
一个被很多人爱的人一定会爱自己,其实不然。
一个人如何学会爱自己?我们总是被教导爱自己是不好的,因为人们弄不清楚自爱与自私的区别。

     于是我们最后形成一个观念,认为爱就是遇见那个奇妙的另一半,或是真心待我们的人。 其实这不等于爱。
我们费尽心力争取别人的爱,却不知这样的爱是有条件的,也就不是真爱。

     如果爱必须建立在别人认同上,你怎么可能有爱的能力?

     我想第一部可以先从灵魂的滋养做起,先培养对自己的同情心,让自己喘口气。

     一个爱自己的人会经常做那些会让自己微笑的事,让你的灵魂轻快地歌唱。

     多数人都是待人较宽而律己太严,试着对 己对人一视同仁。

试着去爱别人,也让别人来爱你,这就是学习爱自己的方式。
真诚地和别人谈过话,我的每个微笑、付出的每一份爱都是真诚的。

     我过得很快乐,也感受到别人的关怀,令我惊讶的是我变得非常喜欢自己。
爱自己就是要接受一直在你周遭的爱,而首先你必须卸下所有的心理障碍。

     也许你看不到,其实你在自己周围砌起厚厚的强,阻碍了你和所有人的互动。

爱就是在身旁支持对方。
你不可能解决伴侣所有的问题,但你可以在一旁支持他,拉长时间来看这不就是最强烈爱的表示?

陌生人也可以是强大的安慰力量。


     我在演讲时常喜欢以一对母女的故事做结,说明陌生人也可以是强大的安慰力量。

     这对母女住在西雅图郊外,有天年轻的妈妈上班时将六岁的女儿邦妮托给邻居。

     下午邦妮在邻家门前草坪玩耍,街角突然出现一辆车失控冲过来,飞过草坪将小女孩撞到街上。

     警察很快就赶过来,第一个警察冲过去看邦妮,一看就知道他伤得很 重。但他也无法做什么,

     只好将它抱起来,他就这样一直将他抱在怀里。

     救护车到达时邦妮已经没有呼吸,医护人员立刻为他装上人工呼吸器,紧急送往医院,

     急诊室的人员抢救一个多想时,终告不治。其中一个护士焦急地联络邦妮的母亲,要告诉他

     早上他才吻别的小女孩已经不在人世。

    护士说到这可怕的消息时尽可能地婉转,而且坚持亲自开车去接他来医院。

邦妮的母亲走进医院前还很坚强,但当他看到小女孩冰冷地躺在床上时,整个人都崩溃了。

医生在一旁解释邦妮的伤势以及拯 救的过程,但对他毫无帮助。

护士也过来解是他们已尽一切可能挽救,但依旧安慰不了他,他是那么悲痛欲绝。

医护人员开始考虑是否应让他住院。然后他站起来, 走过急诊室要去打电话通知家人。

先前那个警察看到了赶忙走过来,他已经在医院待了四小时了。他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人,

也是从头到尾一直抱着邦妮。

他走过去 向他说明事发经过,最后加上一句:「我只想让你知道,他并不孤单。」

听到女儿临时前被一个人温柔地抱着,他非常感激,也终于感到一丝安慰,毕竟女儿在最后 一刻

能感受到爱,虽然来自一个陌生人。

努力给别人一点力量,我想这就是爱。
不论活着或临终,陪伴在身旁就是爱的最高表现。
生命最重要的秘诀:爱就是陪伴在一个人身旁,付出关怀。

能付出关怀就是伟大爱的表现。
有了爱,生命才有深刻意义,因为爱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
爱让你周遭的一切变得丰富,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去体会。

第三课 关系的功课
 

用心看待和人相处的每一时刻

用心看待和人相处的每一刻。
每一段感情都会有「最后」。我希望将来回顾每一个最后时,能告诉自己我已用心做到最好。
人际关系是学习人生功课最大的机会,从中发现自己的本质,内心的恐惧,力量的来源和真爱的意义。

     当然,人与人相处也可能充满挫折、困难甚至痛苦,但我们仍在其中学习成长、爱人与被爱。
凡是相遇都会产生感动,不管亲密或疏离,这些人际关系的共同工约束就是你。

     你对一种关系的态度-正面或负面。乐观或怨怼-会渗透到所有关系,在与别人的互动中殆尽一点点的爱

     或经营着爱,完全取决于你。

生命的圆满与完整只能来自你的内在。
有些人可能永远找不到那个特别的人,但并不表示生命终究不会有特别的爱。

     你可能不自决拥有很多爱,因为我们习于将感情分类,认定只有男女之情才是真正的爱。

     你身边有的是朋友亲人,其实都是可贵的感情。
没有一种关系是不重要或是偶然的。人与人的每一次接触不论是和配偶或是陌生的接线生,

     不论久暂或深浅,不论是正面、平淡或痛苦,都是有意义的。

夫妻日常的相处是要用心经营的。
人们对爱情有太多的期待,期待治疗、快乐、情感、安全、友谊、满足、伴侣,

     甚至希望爱情能「解决」问题,帮助自己走出沮丧,带来无上的圆满完整与快乐,这是童话式的想法。

     让自己快乐成长,解决事业与家庭问题,面对所有人生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生命的圆满与完整只能来自你的内在,找到另一半并不能解决两性相处的问题,爱情不能让你的工作更顺利,

     获得加薪,成绩突飞猛进,或让邻居或政府变得更好。
很多人在爱情中追寻人生的圆满,基本上是认为自己不够完整,无法自己产生爱,自己无法在个人、工作、

     人际关系上找到快乐。

     真正的答案在停止追寻,开始努力营造自身的完整。停止寻找一个人来爱,而应该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值得

     别人来爱。
如果你自己的船浮不起来,没有人会愿意陪你横渡重洋。

爱他们本然的样子。
每一个人都是朝着治疗的方向走,只是旅程不一定都是平顺的直线。

     爱会将治疗所需的药品一一带到你面前,只是你未必能辨识出来。
每一场关系都能让你学到宝贵的人生课题。

     就像钻石需要切磋,我们每个人都在他人的互动中慢慢磨去棱角。
快乐并不是建立在关系「变好」上,事实上你根本无法也不应该去改变别人,

     你有没有想过别人可能永远无法改变呢? 或者别人根本不需要改变?

     你不是一直希望作你自己,为什么别人不能做他自己?

问题其实都在你的内心。
没有一种关系是失败的,对方不如你的预期也不表示他有问题。

     每一种关系都是相互的,你自身的性格会映照在对方身上。

     所谓同类相聚,受你吸引的人必然拥有和你相似的某些特质。
镜子理论。

    「如果我们的婚姻变得乏味,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乏味,或更糟糕的是我这个人很乏味。」

     问题其实都在你的内心,因此是可以探讨和改善的。

     切记,解决的方法决不是把问题推给对方请他改变,问题永远在你身上。

     命运是自己创造的,你应该从问题里学习成长,在拋开伴侣以前先探讨问题究竟在对方身上?

     两人关系或你自己?
经营婚姻永远应该在自己身上着力。

     一个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只要你自己用心经营,情况通常就会自然改善。

     所谓改善可能表示两人的关系渐入佳境,也可能表示你终于认清两人的关系是行不通的,而决定快刀斩乱麻。

爱不是操控,也不是恨。
我们应该检讨自己的感情生活,然后自问:

   「我付出和收回的爱是否根据成长过程中别人为我所下的定义? 这是我希望付出和得到的爱吗?

     这是我真正想要的感情吗?」

     如果你觉得感情太过于复杂,那么你应该省思原因何在?
如果你认为爱就是纠缠不清,可能是因为你小时候看到的就是纠缠不清的关系。
如果你认为爱情就是虐待,可能你看到的就是虐待的关系。

     如果你认为爱是快乐的分享,可能你看到的是快乐的分享关系。

     如果你认为爱是关怀别人,你看到的可能是互相关怀的关系。

不要一再期望枯井能生水。
人们之所以留在痛苦的关系里通常有两个理由

第一,   希望对方会改变,

第二,   我们一向被教导所有的情感都能有好的结局。

附带期望的坦白就是一种操控。
有时候我们很难专注看一个人的现在,而不去想过去或未来。

     想想看,你是否常为对方很久以前做过的事耿耿于怀?

     是否曾因不快的记忆而影响你对它的观感,即使 对方已经道歉过而且已经改变了,

     你还放不开你的坚持,你要对方受到惩罚或让他看到你的伤口。

     你紧抓住那些痛苦,不断累积怨恨,找寻对方错待你的证据。

     然而只要你抓住过去的伤口不放,你就不再有爱对方的心。

     你应该学习在受伤时对你伤害的人表达不悦,然后继续向前走。
如果你能拋开对未来的幻想和对事物的执着,拋开心机与计算,爱自然会生长出自己的生命。

     爱会顺着它想去的地方,而不是按照你的指引。 其实人一向不太能指挥爱的生灭。

     放开手,爱会引领你走到你从未想象的美好境界。

每一场关系都是圆满的。
人们认为无法持久的关系就是失败的,就好象死亡或罹患癌症总被认为是一种失败。

     事实上,就算只有维持一段时间,也可以治疗你的心灵。

     每一场关系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当意义消失时这段关系就已经圆满了。
关系没有所谓对错,一切都有它的道理。

     从最初的相遇到最后的分别,你可以从每一场关系看到自己灵魂的丰富,学习治疗自己。

     放开偏见与执着,你就不再苦恼你要爱谁,要爱多久,你会超越这些限制,找到一种奇妙的爱,

     上苍特别为你创造的爱。  

第四课 失去的功课
 

人生无法重来     没有失去也就没有成长

人生若是一所学校,失去就是最重要的一课。
我们终将失去一切,但真正重要的东西却永不会失去。

     反而应为短暂的人生中能拥有如许美好的事物而心怀感谢。
失去的经验就像在心中凿一个洞,但你也能从这个洞流出爱,也能留住别人的爱。
人生在世就是不断的失去。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只是暂借,我们何尝真正拥有什么?

     想要「留住」什么或努力避免失去都无法带给你安全感。
临终的人知道他将失去什么,也因此分外知道珍惜,是活着的人习于自欺欺人。

尝过痛苦的人终将变得更坚强更成熟。
多数人一生中总是不断地对抗失去,却不了解生命即是失去,失去即是生命。

     人生无法重来,没有失去也就没有成长。

     当我们一一向每一样东西告别时,会发现内在有些东西是不会失去的。
假设某人的孩子出生即失明,面对失去这沉重的打击可能会有如下五种阶段的反应:
 
            否定医生说他的眼睛不会跟着东西移动,但也许长大一点就好了。
             愤怒这些医生是做什么的,为什么没有早点告诉我们!上帝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们!
             讨债还债 等他大一点有学习能力,也会照顾自己,我一定能面对这个问题。
             沮丧太悲惨了,他的未来会大受限制。
             接受反正问题来了就尽力解决,她还是可以享有充满爱的美丽人生。
或许唯一能确定的是时间可以治疗一切。

     然而治疗过程未必都是直线进行的,而是比较像坐云霄飞车,你才觉得将爬到幸福的顶端,

     突然跌落绝望的深渊;你以为自己一直在退步,却发现其实是迂回前进,而下一刻似乎又回到原点。

     这就是治疗过程,你终将治愈,你终将找到幸福。

     也许失去的再也找不回来,但你会复原的,在 人生的某一个十点你会恍然大悟,你曾深深痛惜失去的人

     或物其实不曾真正为你所有,但你将以另一种形式永远保有他们。

失去所爱的痛苦终究是人生最难承受的。
失去不只是让心变得更柔软,有时候让人变得悲伤、孤单、空虚。
爱过后失去总比未曾爱过好。回顾你的一生和失去的一切,你或许很难一下子看到自己的成长。

     但你必然会有所成长,尝过痛苦的人终将变得更坚强更成熟
人到中年可能头发渐稀,但也了解了头皮下的东西更重要。
退休后可能收入减少了,却得到更多自由。
老年时可能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却发现过去付出的爱有了回馈。

     失去身外之物或许让人不舍,但你会变得更自由,也会发现人生在世无所罣碍才能潇洒自在。
有时候一段情感的结束会让人认清自己,看清自己的本质,而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

     你可能在失去以后才领悟到失去的东西是如此可贵。

死别不是最惨的,生离才让人难以忍受。
丧亲是最让人心痛的,有趣的是经历过离婚或离别的人来说,

     他们终于明白死别不是最惨的,生离才让人难以忍受。

     对于死去的人我们总能找到新的方法分享他的生命,让他永远活在我们心底;

     但知道一个人还活着却不能与他共享生命,恐怕比永远的死别更痛苦,也更难解脱。
倾听临终的人谈话,你对失去会有不同的体会,尤其那些曾被判定死亡的人常会说出共同的经验。

第一,   他们不再惧怕死亡。

第二,   他们知道死亡不过是脱去肉体的 躯壳,就像脱去一件不在需要的外衣。

第三,   他们死时会有深刻的圆满的感觉,觉得和万事万物合而为一,完全不觉得失去什么。

               他们完全不感到孤单,而是觉得有 人与他们同在。

失去将使人与人结合起来,让人更能懂得彼此关怀。
我会以过去不曾想过的方法扶持朋友,也能完全体会他们的感受。
这就是失去的正面意义,失去将使人与人结合起来,彼此产生更深的了解;

     让人更能懂得彼此关怀,这就是生命经验所办不到的。
和失去同样痛苦的事患得患失的心理折磨。人生有时候不免要忍受这虚悬的痛苦。

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暂借的。
多数东西对我们的意义不在于东西本身,而是它代表的意义,而这些意义是永远拿不走的。
一个人生命的失落或可能失落总会影响到很多人。失去可能让人愈离愈远,也可能因此紧紧相连。

只要生命持续流动而未停滞,时间就会治疗一切。
每个人有他经历失去的时序与方法,造物主慈悲地给我们否定的宽限,时间到了感觉就会浮现。
不管多么复杂纠结的失落感,我们总会用自己的方法慢慢复原的。
因为悲伤是极度个人的,只要生命持续流动而未停滞,时间就会治疗一切。

失去是成长的标记,证明你有能力浴火重生。
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不能避免失去,更不可能创造一个没有失去的世界。
人不可能活在一个没有失去的世界,所有担忧虽可能发生,但不一定会发生。

走出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经历痛苦。
失去和跌倒很类似,不管失去人或物,失去平衡或别人的认可,所有失去都有一些共通点。

     经过火焰的洗礼,你彻底改变了,变成晶莹的宝石。

     社会、家庭或个人都会经历失去,一个家庭再失去的开始可能会陷入混乱,四分五裂,

     但慢慢地终将重新组合起来。
治疗失去需要经过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承认失去,

     在临终的病人发现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和亲人的心,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失去的,

     你曾感受到的爱和你曾付出的爱永远都不会失去。

生命不只有失去。
对身现痛苦的人而言,生命似乎只有不断的失去,然而循环不惜的生命随处可见。

     这些失去的生命在很多年以前开始于另一个相似的婴儿室……

第五课 力量的功课

          放弃控制你会发现拥有更大的力量

每个人内在都拥有惊人的力量。
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是来自地位、存款数字或傲人的事业,而是内在真我的表现。

     是个人力量、诚信与气度的外显,每个人内在都拥有惊人的力量,只是自己不自 觉罢了。

     我们环顾周遭,看到别人比自己有力量,看到自然的力量,惊叹一粒种籽能长成花朵,

     太阳无日停歇地跨过天际。

     我们甚至看到生命从自己身体孕育诞生, 同时却以为自己和这些力量毫无关系。

     上帝并未刻意将大自然造得强大,将人类造得软弱。

     力量源于认知自己的独特性,了解自己拥有和任何生命一样的天赋。

     人的力量深藏在内,与生俱来。  人们往往忽略它的存在,但只要重新认识它就能发挥出来。

贫富在于人的心里状态。
贫穷意味着思想贫乏,而这比没有钱更危险。

     因为你的思考里没有价值,你忘了金钱来来去去,个人价值才是恒久的。

     相反地,一个人若是时时记住自己的价值,也就会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光是这一点就是无上财富。
努力去做你喜爱的事,你的人生价值会比拥有奔驰车更高。

     多少人在临终时表示过憾恨,遗憾「从未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从没有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半生沦为金钱的奴隶」。

     但从来没有听过有人抱怨「没有在办公室多待一点时间」或「如果能多赚一千万不知有多快乐」。

放弃控制,你会发现拥有更大的力量。
人们不但相信金钱可以产生力量,也认为控制权就是力量的表现。

     但这不等于真正的力量,只是对他人拥有暂时的影响力。

     人们害怕失去一切-身体、工作、金钱、美貌-都是外在力量的象征。
当你想要控制外在环境或别人时,也就让自己和别人没有机会去体验生命中自然发生的起伏。

     你以为你是出于一片好意,然而你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别人为什么要 遵照你的方法?

     为什么不能发挥他自己独特的风格?放弃控制,你会发现你拥有更大的力量。

     你以为可以控制别人或外在情势,其实那只是一种假象。

     试着放弃控 制,人生不会更混乱,反而会展现一种自然的秩序。
会发生的事情自会发生,无须刻意强求。没有所谓的意外或巧合,这是因缘,这是真实的力量。

生命是用来实现自我的。
个人的力量是天赋的。但我们常不自觉地忽略了。
当我们在乎别人的看法时就是放弃自己的力量。

     要重拾力量你必须记住这是你的人生,重要的是你自己怎么看。

     你没有力量让别人快乐,却一定有能力让自己快乐。

     你无法控制别人的想法,事实上甚至你很难影响他们。

     想想看十年前你曾经尝试取悦的人现在在哪里? 可能和你的人生已毫无关系了,

     或者即使有关系,你以不在乎 他们的认同。

     敞开心胸,收回你的力量,建立对自己的观感。  上帝赐给你力量是让你去做你想做的是,

     而不是「应该」做的事-这是生命最大的浪费,生命是用来实现自我的。

宽阔的气度。
释放出帮助别人坚强起来的力量,必须你本身够坚强才能帮助别人而不居功。

     而这股力量又会成为你内在的支撑,当我们看到你的坚强,也就体认到自己内在的力量;

     当我们看到你的爱心,我们不由自主便会以爱响应,从而发现自己内在充盈着爱。

     宽阔的气度让这种善念向外扩充,在相信别人的同时,也找到相信自己的力 量。

简单才是快乐的泉源。
我们只是凡人,终不免迷失方向。

     我们会检讨自己的错误和缺点,然后开始感到不快乐,觉得应该要自我改变,

     然后便开始陷入「贪求」的危险陷阱。

     我们常告诉自己,只要赚更多的钱、爬到更高的职位、或赢得更多的尊敬,我们就会快乐。

     贪求便永远感到不足,我们的力量会一点一滴流失,总以为再多一点点才能快乐,

     殊不知简单才是快乐的泉源。

懂得感恩的人自然充满力量。
因为体会生命的无常,所以常心怀感恩,也因为感恩,而让我的生命充满意义。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自然充满力量,感恩就是力量的泉源。

     懂得为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才能产生富足之感。
感恩是一门难得的艺术,其中蕴藏着真正的力量、快乐与幸福。

     我说的是为你所拥有的,为事物本然的状态心怀感恩。

     感谢世界有你,感谢你为世界带来的一切,为你的独一无二的心怀感恩。

知足是气度与力量的表现。
如果你不懂得珍惜身边的人与事,将来纵使拥有更多东西与权力又怎会珍惜?

     你若不曾学会感恩,纵使你拥有第二个妻子,第二个一百万,更大的房子,你还是不会满足!

     你会不断渴求你所没有的,永远无法停止。
我们应该专注自己的道路,追求高于金钱物质的东西,追求心灵的富足。

     在我们领悟时会发现什么都已足够,知足才能不再外求。

     想想看,当我们觉得人生够长、世界够美时是多么愉悦的感受。

     但我们少有这样的感受,总觉得一切都不够好。

     然而我们的想法是可以改变的,知足其实是气度与力量的表现。

     当你不需要追求更多, 不渴望控制一切,生命才能尽情开展。

力量来自于了解自己。
每个人内在都蕴藏着强大的力量,只是不知到如何去发挥。

     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一位贪求只会忘了自己是谁,当我们知道万事万物都有它的道理,我们的力量自然会发挥出来。

第六课 愧疚的功课
 

选择爱或愧疚全在一念之间

愧疚感的形成来自于过去某个时点认定自己做错了事。
愧疚感的基本心理是一种自我批判,认定自己做错了事,而带给自己痛苦。

     当一个人违背了信仰,将愤怒转向自己时便产生了愧疚感。
取悦别人的心态最易滋生愧疚感,当一个人想要追求独立时也会产生愧疚感。
愧疚感是人性的一部分。有时愧疚感是一种指引和警讯,让我们警觉自己偏离了信仰,或是逾越了界线。

     自我省思调整行为,才能摆脱愧疚。

选择爱或愧疚全在一念间。
如果你想让自己好受一点,就必须放开愧疚,包括你自己的和你给别人的。

     你若抱着那些念头,就无法放开愧疚。
愧疚感会将人所在内心最黑暗的角落,和怯懦、羞耻、无法宽恕的心绑在一起,喂养自己最狭隘的一面。

     而最重要的养料就是缺乏行动。

     当一个人感到愧疚时,必然 心胸狭隘,思想不高尚,不久开始感到羞耻。

     解决之道是立刻采取行动,分享你的感觉。真我不知愧疚为何物,真正的我是不受愧疚感束缚的。
羞耻和愧疚是孪生兄弟,旧有的愧疚滋生新的羞耻。

     愧疚源自于自认做错了事,羞耻则是对自己无法坦然。

     愧疚只会触及你的意识,久而久之则会变成你的羞耻感, 不断触痛你的心灵。

     就像愧疚一样,羞耻感常在你还不清楚认识自己时就已种下种籽,然后在你心里茁壮。

     你以为是你做错了什么、哪里出了问题,你将伤痛、愤 怒、怨气全都掩藏在心底,

     只剩下对自己的不满 这时你还不了解凡是人都会犯错,需要改正的事错误而不是人。

「宽恕」自己和别人是治疗愧疚的良药。
平静和愧疚是相反的情绪,当你感到愧疚时便不可能拥有心灵的平静。

     如果你心中充满爱与平静,你会排拒愧疚感,选择爱或愧疚全在一念间。
愧疚来自于过去,心怀愧疚自然无法拋开过去。「宽恕」是治疗的良药,了解过去然后放手拋开。
所有愧疚都可以用宽恕来清洗净化,只要你能宽恕自己和别人,你的愧疚感就会烟消云散。

     没有人应该被愧疚禁锢,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宽恕。当你体会了这个道理,你的心灵才能真正享受自由。

第七课 时间的功课
 

时间的价值与体验完全在于人的观点

时间的价值与体验完全在于人的观点。
表面看起来生命的起点是生,终点是死,其实不然,生死只是持续状态的其中两点。
时间不是固定的,而是相对于观察者而定。时间的价值与体验完全在于人的观点。
时间会改变一切,人的内外在都会改变。事实上生命不断在变化,只是人们通常不太喜欢改变。

     即使心里有所准备,还是不免抗拒。但你无法阻止世界的改变,偏偏那改变的步伐不是太快就是太慢,

     你很难和它同步。
人们之所以害怕改变是因为有些改变无法控制。

不确定感是最难熬的。
改变就是告别旧的熟悉的方式,迎接新的陌生的生活。

     有时让人难以适应的不是新旧问题,而是新旧之间的过渡时期,例如生命的一扇门关闭时,

     总会有另一扇门打 开,但中间的走廊是最难熬的不确定时期。

     如果你抗拒改变你一辈子都会处于抗拒的状态。你必须努力学习拥抱改变,或者至少试着接受改变。

拋开既定的观点会让你的心胸变宽阔。
人到中年对人生和自己都有较透彻的认识,不会再浪费时间在无谓的俗虑上。
你希望活多久? 当世界以便得无法理解,当所有爱的人都已死去,活着是多么空虚的事。

专注现在活在当下,充分体验这一刻生命。
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其实是过去的时间。

     那不是今夜的天空,而是几年前甚至几百万年前的,端视光线到达地球的时间而定。

     有多少人是以今日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父母?

     当然,这是很困难的,多数人孩提时都已种下强烈的印象,认定父母是无所不能的巨人、

     及一些挥之不去的恶劣印象。
我们常不知道别人今天的真实状态,甚至不知道今天的自己,我们看到的是过去的自己或希望的自己。
其实每天都可以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只要你能活在当下。

     看清楚生命的真正本质。如果你无法活在当下,便无法看清楚自己和别人,也不可能找到快乐。
了解过去与未来是怎样剥夺了当下的体验。

     这一刻请试着放开过去,专注现在,充分体验这一刻的生命。

     下一次当你和配偶谈话时,别再想着工作,专注你们的交谈,然后再专注思考工作的问题,

     这样你和配偶的谈话会更愉快,工作也会更顺利。

     试着一次专注一件事情。
人们习于倚赖未来,有些人活在未来的梦想,有些人惧怕明天的到来。

     结果都会让你错过当下体验与感受。

我们可以在时间之外继续存在。
更深入思考的体会是,纵使时间不存在了,我们的生命还是会继续。

     人为的时间瓦解的愈厉害,我们愈觉得自己活在时间里,将来也会在时间里死去。

     我开始有一种感觉,我们是永恒的,可以在时间之外继续存在。 人的本质其实就是超越时间的。

唯有拋开期待,才能活在眼前神圣的时空里。
病人得了不治之症时,病人的时间感会突然强烈起来,开始害怕时间不够用。
常会感叹生命不够完整,其实完整的一生只要两个要件:生与死。
事实上没有一个生命是早夭的,当你走时,就是你该走的时候。
多数人似乎认为一个人必须拥有幸福美满且长命百岁才足够,否则就有遗憾,

     这是用人为的标准衡量一切。

     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充分体验这一刻,而这也是最艰难的挑战,

     你必须知道这一刻可以决定你是否快乐、是否得到爱,必须不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而忽略了当下。

     唯有拋开期待,才能活在眼前神圣的时空里。

第八课 恐惧的功课
 

走出恐惧你会看到新的生命

拋开批判的心,不再恐惧别人的眼光,不再退缩,你会活的更自在。
恐惧是健康的象征,是自保的能力表现,没有恐惧我们恐难以存活太久。
没有危险的地方也很容易产生恐惧,这是虚构的恐惧。

     虚构的恐惧也有一个用处:可以选择爱而非恐惧,选择事实而非幻想,选择现在而非过去。
如果你能走出恐惧,掌握抉择的机会,你就能实现你所梦想的生活。

     当你拋开批判的心,不再恐惧别人的眼光,不再退缩,你会活得更自在。

恐惧无法阻止死亡,却会阻碍生命。
人生的变化通常不会以恐惧忧虑作为前奏,恐惧无法阻止死亡,却会阻碍生命。

     人们总是浪费太多生命在对抗恐惧,只是自己不肯承认或甚至没有察觉。

     恐惧的阴影会阻碍一切:爱、真感情、快乐、生命的本质。
多数人的生活态度却是假定负面的事情比较可能发生的。

勤于灌溉心灵的爱,你就能开始洗去恐惧。
用爱战胜了恐惧,仁慈永远可以战胜恐惧。

     这也是打败恐惧的方式,在爱的面前他毫无招架之力,恐惧的力量建立在虚无的基石,

     你只要跨上去就能打败它。

勇敢地一层一层拨开恐惧。
恐惧感之所以难对付是因为他往往是层层重叠的,你必须一层一层拨开,最后才能找到最根本的

     恐惧   通常那就是对死亡的恐惧。
揭开表层的恐惧,发现恐惧是怕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背后的恐惧是怕被拒绝,然后怕没有人爱。
绝大多数的恐惧最后可归结为对死亡的恐惧,而这也可能是造成人们不快乐的最主要原因。
多数恐惧都是源于对死亡的恐惧,学习轻松面对死亡也就能自在面对一切。
临终的人在这方面的体会最深刻,他们被迫面对人生最大的恐惧,却也因此看到人生的无限可能,

     进而使恐惧再也无立足之地。

人的心灵深处只有两种情绪:爱与恐惧。
要克服恐惧首先要跨入另一个情感领域:爱。
人的心灵深处只有两种情绪:爱与恐惧,所有正面情绪都来自爱,所有负面情绪都来自恐惧。

     爱滋生出快乐、满足、平静、喜悦,从恐惧衍生出愤怒、仇恨、焦虑、愧疚。
爱与恐惧是两个相反的极端,人在恐惧时必感受不到爱,充满爱时就不会有恐惧。
选择爱并不表示从此再也不会有恐惧,只是表示你的很多恐惧将一一治愈,但这不是一蹴可几的。
决定不在活在恐惧中,而要寻找更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决定照顾一个需要照顾的人。

     这不表示它再也不会感到恐惧,每当恐惧再度来袭,他必须回到当下,从爱里寻找力量。

恐惧与过去或未来有关,只有爱存在这一刻。
凡虚构的恐惧都与过去或未来有关,只有爱存在这一刻。

     我们唯一能拥有的时刻是现在,而唯一能在当下发生的情感就是爱。

     恐惧通常都是源于过去发生过的事,以致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心怀忧惧。

     要活在当下唯有活在爱里,这也是人生最大的目标,朝这个目标前进的第一步就是学习爱自己。

     勤于灌溉心灵的爱,你就能开始洗 去恐惧。

学习用爱与仁慈的力量克服恐惧。
每个人都难逃一死,而临终的人更是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他们如何因应?

     临终的人通常变得更勇于冒险,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比失去。

      这种无所恐惧无可失去的体会常会带给病人莫大的快乐。

     事实上,人生的痛苦来自于恐惧感,而非恐惧的事实。

     但恐惧有很多面具-可能表现为愤怒、自保、自满。

     你应该将恐惧转变为智能,每天向前跨出一点点,从小地方开始,试着去做你原来不敢做的事,

     你会发现恐惧是不耐挑战的,学习用爱与仁慈的力量克服恐惧。
当你感到恐惧时,「同理心」能帮助你发挥爱与善良。
当你了解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些恐惧,你的心里就会多一点同理心少一点恐惧。
爱是源源相生的东西,恐惧则会滋生恐惧。
当你出于恐惧去做某件事时,也会创造出更多恐惧。

走出恐惧,你会看到新生命。
尝试去做你最恐惧的事情,你可能会找到真正的自由。往前一跃,你不会失去生命,反而找到生命。

     拋开恐惧,你反而能得到一种安全感,你可以学着毫不犹豫地去爱,说话时不必瞻前顾后,

     放开自我防卫心里去关怀他人。

     走出恐惧,你会看到新生命,活出瑰丽精彩的人生,那可能是你从来没有梦想过的人生。

第九课 愤怒的功课

                                       拋开愤怒就愈能宽恕别人

自然表达愤怒是正常的容许自己愤怒一分钟,然后便应继续向前走。
任由怒火不加节制地燃烧,确实可能成为生命中非常负面的因子。

     我们必须学习用健康的方式表达愤怒,以免控制不成反被愤怒宰制。

     但不当的表达或压抑则会造成愤怒的积压。
愤怒不会因压抑而蒸发,而是变成一件未完成的事。
积压怒气还有一个问题-纵使伤害你的人愿意为他的行为负责,事情还是无法过去。
愤怒原是自然的情绪表现,但我们似乎很难找到理想的学习模范。

     若能适时适地以适当方式表达,更是有用的工具。
愤怒能激发行动力,帮助你掌控外在环境,设定人我的适当界线。

     只要不失之过度、暴力或伤害,愤怒是有用且健康的反应。

愤怒表示伤痛没有被处理。
愤怒不过是一种感觉。

     感觉是要让人体验而不是评断,就像其它感觉一样,愤怒是一种传递讯息的沟通方式。
愤怒表示伤痛没有被处理,受伤会造成眼前的痛苦,而残留的伤害则变成愤怒。
首先你必须先将旧的伤害与自我区分开来,将愤怒释放出去,你才能记得自己的好,记得自己是谁。
人们愤怒的对象也可能是自己,为自己做错事或未做某件事而愤怒。

     当你将愤怒转而内向时,往往表现为沮丧或愧疚。

     压抑的愤怒会改变你对过去的记忆,扭曲你对现实的了解。
我们不习惯让愤怒自然表现,也就认为愤怒是非常负面的,

     于是看到别人大吼大叫便简单解读为脾气太坏,其实不吼叫的人不见得就拥有平静的心灵或能免于怒火灼伤。

以无比的勇气对抗内心的愤怒。
恐惧若不加已处理,甚至忽略其存在,可能转变为愤怒,而愤怒若是不加以处理可能会演变成偏激。
一般人叫习于处理愤怒而不习惯处理恐惧。
 
          愤怒:我气你没有陪伴在我身边。
 
          恐惧:你不在身边时,我怕你会拋弃我
           愤怒:我气你老是迟到。
           恐惧:我不如你的工作重要。
           愤怒:我气你没有把工作做好。
           恐惧:我怕我们赚得不够多,付不起帐单。
 
          愤怒:你的话让我生气。
 
          恐惧:我怕你不再爱我。

替愤怒找出口,你会得到平静的心灵。
不断表现愤怒总比处理恐惧容易得多,但对解决真正的问题毫无帮助。

     克制愤怒需要很大的力气,但多数人仍不免因此痛苦而且得不到心灵的平静。
我们社会价值观认为愤怒是不好的,因此我们很难找到健康的宣泄方式,也都不熟悉谈论或纾解愤怒的方法。

     一般的方法是压抑、否定、克制。但也因不懂得表达小 小的怒火,往往等到有一天无法积压时才爆发开来。

     多数人不会就眼前的事情直接表示:「这件事让我生气。」

     多半是勉强装作是从来不发怒的好好先生小姐,等到 装不下去时才去翻陈年旧帐。
很多人会压抑怒气是因为抱持批判的态度,认为一个和善、有爱心、有灵性的人不该发怒的。

学习更坦诚地表达愤怒。
病人应该有权表达愤怒,病人尤其该容许自己这么做。
人生是治疗与经历情感的历程。婴幼儿从不让感觉残留,哭过便不在难过,发脾气后便不再愤怒。

     临终的人会变得坦承,变得跟小孩子一样,会知道怎么说「我害怕」「我生气」。

     我想我们也可以学习更坦诚地表达愤怒,学习让愤怒成为一时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心理状态。

 

第十课 游戏的功课
 

玩乐是每个人生命力量的泉源

玩乐就是纯粹为了好玩而做好玩的事,而不去压抑想玩的念头。
临终的人最明了玩乐的必要,听听他们和家人的对话,

     在生命的终点最在乎的必然是休闲玩乐的共同回忆。

     很多人回顾自己的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活得太认真了」。

     他们发现工作成就再高,若没有均衡的个人生活,工作终究给人空虚的感觉。
人或在世上就应该享受生命,尽情玩耍。

     玩乐不只是孩子的消遣,更是每个人生命力的泉源,玩乐让人内心常保年轻,工作维持活力,

     爱情永不枯萎,玩乐让青春不谢,玩乐才能活出完整丰富的生命。

我们常落入重工作轻玩乐的思考陷阱。
这一代的人很会做事,但似乎不太懂得如何生活。
有的人日夜工作并不是为了追求成功,而是反映出一种工作文化。
玩乐就是为了好玩而做好玩的事。

     藉由玩乐放松自己、拋开压力和紧张,但往往压抑这股欲望,甚至忘了它的存在。
玩乐让生活更有趣也更有意义,玩乐让工作更有劲,人与人情感更融洽,让自己觉得更年轻,更积极。

     玩乐才能让你的生活获得平衡,精神变得丰富。
玩乐对身体也有帮助。科学研究显示大笑与玩乐有助于减轻压力,使体内释放一种类似吗啡的物质-脑内啡。

     这是天然的止痛剂与情绪提升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大笑和玩乐后会觉得舒服很多。
大笑是一种自动补充的药剂,多笑几次,你就会愈喜欢笑。

     即使面对死亡这么严肃的问题,幽默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玩笑比恐惧有趣,比逃避真实。
玩笑和玩乐本是生命的一部分,我自己也常藉助玩笑来度过难关。

     我最不能忍受的是有人故意避开这个话题,或绝口不提死亡和癌症。

     我宁可人们开玩笑,玩笑比恐惧、比逃避真实有趣。

生活得随兴一点,做点愉快的傻事。
其实工作和玩乐并不一定要完全分开,能够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是最好的,

     若能进一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快乐,人生才不会显得太漫长。

     然而人们很容易变成目标导向,然后不断地因达不到目标而痛苦。
工作中不能没有乐趣,反过来说,玩乐中也可以产生建设性意义。

学习认识玩乐的价值。
玩乐不只是偶尔放松一下心情,而是播出一段时间真正用心玩乐。

     你必须暂时拋开工作,拋开生命的沉重。
运动和比赛是最好的玩乐,可以把人的同心带引出来,有助于建立自我认同感,纾解压力,

     增进与他人的互动,慢跑和玩大富翁是其中两个例子。

尽情地做你自己,用你的方式享受生命。
你应该留一些时间给自己,特别留给自己快乐的时间。

     这时候不管是看电影、吃东西,或做任何事情都无须配合他人,你可以尽情地做你自己,

     用你的方式享受生命。

身体会老,心灵却能常保青春,而秘诀就在游戏里。


乔是一位成功的生意人,他说起罹患淋巴癌的经过。

「我头部长了一个大肿瘤长得很快,我去看了癌症专科医生立刻动手术切除,紧接着化疗。

我从一个高效率的上班族变成一个高效率的病人,追踪检验结果,接受药物治疗,按时看医生,

我从来不知到生病这么花时间。」


「在接受最后一次化疗时,我想到要回去工作,以前工作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罹患癌症之后

生命变得更为重要。 毕竟我面临的是生死关头,感谢上帝让我过了这一关。 然后我开始问自己:

上帝让我活下来是为了什么? 做更多生意? 更多工作。」


「我 突然觉得过去的生活是多么灰暗空虚,我认识的每一个人都已追求成功为第一目标,而我只不过是

其中一个螺丝钉。 我决定不再回去过那种生活,我要重建新的生活,和朋友一起做点什么,重新找回乐趣。

去公园走走,听听音乐会,看着人来人往,偶而和陌生人聊聊天而不是封闭在自己的世界。

我错过人生太多美好的事物, 该是重新拾回来的时候了。」


   小时候总觉得事事新奇有趣,其实只要能重拾一点点当时的感觉,多给自己游戏的时间,就能找回一些

失去的天真。 身体会老,心灵却能常保青春,而秘诀就在游戏里

第十一课 耐心的功课
 

疾病让人深刻体会什么是耐心与谅解

沉静的耐心带来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心灵的治疗。
耐心是最难学习的,也最容易让人产生挫折感。
人一旦生病或必须倚赖别人时,简直处处都是耐心大考验,必须由内而外真正学习耐心与等待。
学习耐心第一课是明白不能常常随心所欲,你要的东西可能无法立刻得到,甚至可能永远得不到。

     然而你总能得到你需要的,虽那可能与你的理想有一段距离。
问题不只是等待的不是而已,太多人已不知道如何过顺其自然的生活,总想改变一切。

万事万物顺其自然。
培养耐心的诀窍是告诉自己一切都很好,相信万事自有天定。

     明白万物都有它他的道理与时机,你才能真正放轻松。
耐心就像人的肌肉一样,必须经常使用,发挥它的功能,尽量信任它。
我们总以为改变外在环境才能带来心灵的平静,总认为一定要做点什么。

     其实你可以顺其自然地放松,沉静的耐心就能带来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心灵的治疗。

放手让生命自然开展。
所谓耐心不是任人宰割,逆来顺受,耐心的人也可以同时拥有力量。
培养耐心的第一步是不要强求改变认清楚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道理,只是我们可能无法认同或理解。
英语的耐心与病人同属patient一字并非偶然,意指忍受。
你可能认为健康、工作、婚姻是最重要的,因此总努力要在这些方面作改变。

     其实最重要的是你,是你能为生命 注入多少爱、同理心、幽默、耐心。

第十二课 屈服的功课
 

      屈服蕴藏着安慰与力量

屈服蕴藏着安慰与力量。
屈服能为你带来奇妙的和谐与宁静。

     然而多数人都认为屈服代表放弃与投降,也就是弱者的象征,其实屈服既非怯懦也不会带来痛苦,

     反而蕴藏着安慰与力量,因为你知道一切安好,所有事情都有它的道理。
人必须拥有强烈的信念,才能在生病或不幸时仍相信一切安好。

     人生本应过得自在,听任自然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你大可让自己轻松,无须时时想要控制你的工作、

     情感或别人,有时不妨放松,生命自然有它开展的方向。

以中性的角度看待世事,不用二分法分是非或对错。
人生就像一座云霄飞车,你是乘客,不是驾驶者。
屈服才能放开紧握的拳头,停止忧虑,停止陷入永无止境的毁灭性抗争。
一个人如何在逆境中顺其自然? 这有什么帮助?

     不要否定既成的事实,做徒然的抗拒,屈服才能重新找到平静与生活品质。

     你只要放手,放弃你的坚持,学习第一次放松。
我们必须放弃对事物的预期与定见,接受现实,承认我们根本不知道事情应该如何演变。

放弃是逃避,面对才是屈服。
屈服与放弃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假设我们罹患不治之症,放弃是举双手投降:「没有希望了,我死定了。」

     屈服是选择一个你觉得适合的治疗方式,如果依旧 无效,则坦然接受十日无多的事实。

     放弃是否定你的生命,屈服是接受现实;

     放弃是任由病魔打倒,屈服是肯定自己在任何情势下都可以有选择;

     放弃是逃避,面对才是屈服。

顺其自然才能让你重拾力量与平静。
我们都变得很有控制欲,忘了有时也可以听听别人的指教。

     试着接受不同的观念和经验,即使只是短暂的时间或只是生活琐事。
拒绝接受无法改变的情势只会让你精疲力竭,心神不宁,顺其自然才能让你重拾力量与平静。

屈服于现实人生,坦然面对新生活。
如果情况需要改变而你又有能力改变,尽管去做。

     但也要学会辨识无法改变的情况,当你感觉就像在逆水行舟,

     当你在恐惧中挣扎时,可能就应该接受现实,否则终究会心力交瘁。
如果你的心灵无法平静,就应该屈服。
如果生命已变成一滩死水,就应该屈服。
如果你觉得自己应该为所有事情负责,就应该屈服。
如果你想要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就应该屈服。
当你决定要改变时,请仔细思考究竟什么地方需要改变? 为什么要改变?
有些时候顺其自然才是最明智的。

     回顾你的一生,你会发现一些最灿烂的时候、最美好的机会都是水到渠成的,

     彷佛是一种幸运的巧合,天时地利人和下发生的,这就是屈服的神奇之处。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第十三课 宽恕的功课

                                    唯有宽恕才能享有圆满的人生

宽恕是对产生的伤害释怀。
唯有宽恕才能享有圆满的人生,宽恕才能抚平伤痛,重新找回自处处人的方法。

     每个人都受过伤害,不一定做错了什么? 却仍免不了受伤害。

     扪心自问,我们也都伤害过别人,最大的问题不是伤害本身,而是我们不能或不愿忘记?

     这才是无法愈合的伤害。

     人生旅程中不断累积伤害,没有人教我们如何释怀,这也是为什么学习宽 恕是如此重要的课题。
宽恕并不是同意别人来伤害你,而是为了自己着想愿意将伤害拋开,

     因为你知道抓住怨恨只会让自己活在痛苦里。

     无法宽恕的人应该记住,你惩罚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无法宽恕的障碍,第一是感觉自己好象在赦免造成伤害的行为;第二是产生复仇的欲望。
宽恕可能是一种锥心之痛,有时简直像拯救全世界一样艰难。

     事实上,这确实是拯救世界的唯一方式。
宽恕是想到对方还有更好的一面,对方也是会犯错的凡人,也曾经被伤害。

     你大可不必让某个人或某件事永远触痛你,想通这一点你就能产生莫大的力量。

学习宽恕的方法。
认知对方是凡人,然后你才能跨出宽恕的第一步:发掘你的愤怒。

     这被阻塞的能量必须发泄出来,不管是对着枕头大叫、向朋友倾诉或尖叫。

     然后你会发现愤怒底下深藏的悲伤、痛苦、怨恨、伤害,你必须尽可能去感受这些感觉。

     接下来是最困难的部分:拋开这些感觉。

     宽恕的重点不在伤害你的人,不管对方做了什么,其实重点也不在于你,而可能更反映出他自己的问题。

     让这些感觉脱钩,你才能找回自由。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问题,那不是你能管的。

     你要做的是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平静 与快乐。

我们最需要宽恕的常常是自己。
努力学习不一定就能做到宽恕,毕竟这是很艰难的。
我们最需要宽恕的常常是自己。

     我们必须宽恕自己做过或未能做到的事,宽恕自己犯了错或没有学会某些道理。

宽恕就是再次打开你的心门。
你应该宽恕自己无法看到事情的全貌,即使你真的刻意去伤害别人,那也可能是因为你深处痛苦中。

     如果能找到更好的视角,一定会有不同的作法。
宽恕并不是一生只做一次的功课,而是要不断去做的。

     那是灵性修养的功课,能让你心灵平静,不远离爱,你唯一要努力的就是再次打开你的心门。

第十四课 快乐的功课
 

追求快乐是人生的基本目标

我开始正视生命,决心活就好好地活,死就好好地死。
当你真正体会生命的短暂,生命的意义便会产生改变。

     多数人以为快乐是针对事件的反应,其实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和外在事物关系不大。

     事实上我们的脑袋与心 灵都编好了快乐的密码,每个人都有快乐的能力,追求快乐是人生的基本目标。

     当你快乐时,你才更有能力对别人、对受苦的人付出。

     在现实世界里,快乐的人是最不会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常能付出时间心力,

     表现得比不快乐的人更多仁慈、宽恕与爱心。


快乐是一种经验。
真正的快乐不是事件的结果,决定你是否快乐的因素是你自己。

     决定快乐的因素不在于发生什么事,而在于你如何因应?

     亦即你对所发生的事做何种观察解读,最后如何融入你的心里状态。

     至于你要如何观察则取决于你愿意采取何种角度。
而通往不快乐最近的快捷方式是和别人比较,另一种心态是常怨叹。

     知足才能常乐,不和别人比较,也不必怀念过去的恐惧与未来。

     你的情绪与状态取决于你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倒转过来。

     大可不必觉得全世界在与你作对。

人生很漫长,时间很短暂。
看清真相要先有一个体认:不管发生什么事,世界仍会照他原订的方向运转。

     这也是为什么人可能会一时感到茫然,但命运自有一定轨迹,不管你的人生是如何大起大落?

     世界有它的运行规律,其中一项就是要让你学习你的人生课题。
我们总以为拋开问题或度过人生黑暗期就一定会快乐,其实这是很不均衡的人生观。

     没有坏就没有好,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没有黑夜就没有白昼,没有缺陷就没有完美。

     我们就活在这些极端、冲突与矛盾之间。 如果你了解这些极端现象交互出现,你会比较快乐。

     世界总有它的平衡,只是你未必看得出来而已。

     推及个人层次,你必须了解生命并不是以你最意气风发的时刻为核心运转,

     例如升迁、结婚、退休、癌症治愈。

     生命也在高潮之间发生,而且往往就在一些为不足到的时刻让你产生最深 的体会。

快乐需要学习,你需要学习拋开与遗忘。
快乐需要学习,也需要遗忘。 你必须训练自己采取和过去所学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

     试着拋开负面的思考模式,学习无入而不自得,尤其是身处逆境时。

     下一次当别 人让你气恼时,练习快乐,试着活在当下。

     倾听对方所说的话,看看其中是否蕴藏有益的讯息?

     但要练习别让这一切干扰你的心情。

检视自己的情绪模式。
你不妨检视自己的情绪模式,看看什么是带给你快乐? 什么行为让你陷入绝望?

     试着从内外在去改变,嫉妒是否让你快乐? 对别人吼叫是否让你愉快良久?

     当你心怀感恩时是何种感觉? 当你对别人表现和善时是否觉得较快乐?

你的每一个抉择应该让你觉得此生无悔。
你的每一个抉择应该要让你对你自己满意,让别人愉快,让你觉得此生无悔。

     通常那表示你选择了爱、生命与快乐,就这么简单。

第十五课 最后一课

                                       用心去品尝触摸生命

记住自己的好。
生命如一所学校,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试炼与挑战。

     当我们学会所有该学的,把该教的都教给别人,就是回家的时候了。
有些人一生坎坷,不断遭遇逆境打击,可能会怀疑上帝为何要给他这么多试炼? 上帝为何如此无情?

     逆境的打击好比石头投入研磨滚筒,来回冲撞会让你受伤淤清,但也因此淬练出更高贵的光华。

     然后你将可以接受更大的修练挑战,迎向更宽阔的人生。

因失去而学会珍惜,因爱而了解自己。
上帝以各种方式教我们因失去而学会珍惜,因爱而了解自己。

     人际关系能帮助你看清自己,更是成长的契机;恐惧、愤怒、愧疚、耐心、时间都是你的良师。

     即使你在最黑暗的时刻你都在成长,最重要的是记住自己是谁?

     在成长过程中你会发现恐惧与死亡都会变得愈来愈微不足道。
你是否真正用心去品尝触摸生命,去观看感受平凡事物的不平凡?

     生命并不是在得知将死时便结束了,反而生命从那一刻才开始。

    你发现你还活着,你现在必须把握生命,而且只有「现在」可以把握。

每一天都应该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