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保禄宗徒在自己书信的结尾,屡次谈到工作的同伴。例如在致罗马人书的结尾语: 「我把我们的妹妹福依贝托给你们耕格勒教会的女执事,你们要在主内以相宜于圣者的态度,接待她。…请问候普黎斯加和阿桂拉,他们是我在基督内的助手。……我的助手弟茂德和我的同族路基约,雅松与索息帕特,间候你们。……〔致罗马人书十六l—2 〕 圣保禄宗徒不喜欢在别的宗徒已经讲过道的地方去传教,而是喜欢到没有听到福音的人群中去开教。圣保禄为基督亲选的宗徒,且有宗徒的德能,显行灵迹,然而为开教仍旧需要助手,尤其是本地的助手。传教本是天主的事业。天主的事业常要用人去做。基督自己。祂也派遣十二宗徒和七十使徒,先到祂所将去宣讲的地方预备人们接受福音的心理。而且当时还有忠诚的妇女们伴随基督,供给祂和宗徒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宣讲福音,建立教会决定不是一个人的单独事业,也不仅是宗徒们的继承人的工作,而是许多神父和教友的共同工作。 近代中国天主教会开教人利玛窦到广东已经四百年,明年我们举行四百周年纪念。我们研究利子当年传教的历史,佩服利子超越凡人的智慧和毅力。在一个对外国人疑云满天,猜忌填心的社会里,能够取得中国学者的信服,使继续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在皇宫供职,在都市传教,利子学术智识的高深,接人处事的非凡智慧,为人品德的高尚,都是他成功的因素。然而假使他当时仅是单独一身,事业决不能有大的成就,又决不能延续到后世,当时他身边有一群忠诚的助手:有神父,有教友。神父助手都是耶稣会士,他们怀抱宣传福音的热诚,学习了当时科学的智识,来华协助而继承利子的工作。教友助手乃是朝廷的高官,帮助利子展开人际关系,发展学术的研究。 第一位协助利子的中国学者为瞿太素。太素在韶州结识利子。劝利子改换僧袈而着儒服。第二位同利子携手合作的人为徐光启,一同翻译几何原本,支持上海开教工作。第三位同他翻译西洋天算书籍的人为李之藻,第四位全力扶助浙江初期教会的人为杨廷筠。徐、李、杨号称中国教会三大柱石,身居朝廷官爵,接受洗礼,修身齐家。当时还有徐阁老的孙女,许夫人徐甘第达以言以行,宏扬圣教,又有一位布衣王征,助教±翻译物理书籍,自己著书传道。 利子在中国居住二十七年,在一六一一年五月十一日去世,耶稣会士继续他的事业。不幸张献忠、李自成大乱天下,清兵入开,明朝宗室陆续抵抗,退到云南。皇太后和宫中妇女热心敬主。 利子一进中国,就理会应培植中国耶稣会士,以继续传道事业:在韶州的最初助手,有黄明沙、钟鸣仁两修士,信心坚强,在中国人中首先接纳献身的圣召。 开教伟人利子,心志高迈,胸襟开敞,能接受中国的文化,捿纳中国学人的助力,又藉西洋科学的智识,开启在中国宣道的门户。十年北京的生活,建立了中国宣传福音和研究科学的基础,可惜后来中国教会内闹着礼仪的争端,自己把这种良好的基础拆毁了。四百年来,中国天主教会仍是乡间的教会,未能进入文化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不能生根,仍旧被腼为洋教。 八十年代的中华民国社会,教育普及,青年人争人大学,信息事业普及社会的阶层。八十年代是中国整个教会通力合作以学术传教的时代,因为慈善救济工作传教的时代,在中华民国已经过去,青年圣职员和献身的修女,青年男女教友,假若不吸收中国传统学术和近代科学智识,将来无法向教外同胞开口宣道。假若中国教会不使用学术性的文化事业和社会工作,将来不能使福音进入社会。 一九八三年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全中国教会人士必将接受利玛窦精神的号召:学术传教大家通力合作,向教育、大众传播,社会工作、学术研究、各方面并进,自助天助,因着天主的恩佑,不难重建利子时代的传教好景。 圣保禄孝女会修女为纪念利子来华四百周年,编着了一册明末清初杰出教友传记,向我索一篇序,我赞成她们编书的目的,很高兴写了这篇序文。 民国七十一年八月十四日 圣母升天节前夕 罗光序于天母牧庐 |
壹 ㈠ 基督创立教会的目的,是继承祂降生救世的使命。救世的使命是:(1)使人人获得救恩,成为天主的儿女。(2)便天主的儿女以福音精神圣化世界,使人类结成天主的子民,使宇宙万物都归属天主权下,建立起天主的国。 基督的教会因此必然是一个传福音的教会。「天主的圣言不是让人们彼此毫无联系,个别地得到圣化与救援,而要他们组成一个民族,在真理中认识祂,虔诚地事奉祂。于是天主为自己选择了以色列民族。……基督从犹太和其它民族中号召祂的人民。使他们因圣神而不以形体联合起来,成为天主的民族。……这个默西亚民族,虽然目前尚未包括整个人类,可是已经成为全人类台一、期望及得救的坚固根源。基督把生命、爱德和真理共融在这个民族中,使它成为万民得救的工具,好像世界的光,地上的盐,派遣它到全世界去。」 (教会宪章第九节) ㈡ 教会是由信仰基督的人组成。教会是个基督徒团体。这个团体有它特殊的结构:它是一个共融性的团体,就是说,在教会内基督徒在天主前都绝对平等,而且彼此休戚相关,相辅相成。但是它也是一个为圣统所领导的团体。基督为祂的教会创制了一个「圣统」,这是说,在教会内基督徒的尊严与权利虽然绝对平等,但是他们的岗位与职务并不尽同。基督特选一批人,赋予他们训导、圣化和管理教会的职权。这圣统是由继宗徒之长圣伯铎位的教宗,继宗徒位的主教和主教们直接合作者司铎所组成。 教会也是个富有特殊神恩的团体:它也拥有一些特别蒙召的人。在圣统以外,协助圣统,照他们所蒙的特恩为基督徒大团体提供特殊服务。这些人就是教会内的男女修会会士。 传教既是教会「基督徒团体」的使命,传教因此也是基督徒人人的责任,责无旁贷。一般的教友当然也不能例外。 ㈢ 教会作为基督徒团体,作为天主的子民。全体是天主救世的工具,教会宪章称教会是一件「圣事」。说教会是一件圣事,一方面意指教会是天主救恩所在的记号,另一方面意指教会要以其存在与生活方式为福音精神和救恩作证。 从这个观点看一般教友的传教工作,可以说比圣职人员和修会会士还要重要。圣职人员与修会会士因为他们职务和生活方式无法打进社会及人生许多不同的领域和场合中,而教友能够「无所不在」,能够「无所不用其极」。 传教工作法令21节甚至说:「除非有名实相符的教友阶层和圣统在一起,并协同工作,这个教会就不能算是真有基础,就不算完整地生活着,就不是基督在人群中的完美标记。没有教友的活力表现,福音就不能在一个民族的思想,生活与活动中深深扎根。所以,在一个教会的建基之初,就要极其注意组织成熟的基督化的教友阶层。」 而广传福音到地极正是基督升天前的遗命,教会内因此历代均有有志之士到外国甚至海外传教者。 ☆☆☆ ☆☆ ☆☆☆ ☆☆ ☆☆☆ 贰 ㈠ 关于基督的教会在中国最早记录。虽可溯源到公元三世纪阿诺皮乌斯所遗留的文件,但这只是传闻,缺乏可靠的证据。 聂斯托利所创的裂教,在唐贞观九年,公元六三五年传人中国,号称「景教」。宋朝时代景教日趋衰微,公元一0六二年南宋嘉泰年闲,景致寺院已尽成废墟。真正第一位来华传教的天主教人士是方济会士孟高维诺总主教。孟总主教公元二一四七年生于意大利,公元二一九二年奉教宗尼古拉四世命正式到中国来传教。公元二二0八年受命祝圣为元朝首都总主教。二三一八年逝世。元朝灭亡后,教会沉于黑暗无闻之中。二世纪后,利玛窦来中国,不仅为中西交通史开了新的一页,也为天主教中国传教中开出了新纪元。 ㈡ 从公元一五八三年利玛窦来华后为第一人秘密付洗到他于公元一六一0年逝世,全国有教友二千五百余人。利子传教所达之处,有教堂及教友者:肇庆、韶州、南昌、南京、北京、上海、杭州。 利玛窦当时,迫于时势,采取由士大夫及达官贵人着手,而直叩宫廷的传教政策。但是他并非是以他所用的传教方法为唯一的传教方法,只以为是当时最稳妥的传教方法。他知道并非一切传教士都可以做学术工作,而且他很知道有的传教士应当做直接的传教工作,他临死时派龙华民继任中国传教区区会长,便是明证。 另一方面,利玛窦本人也表现了他深深知道在俗教友传教角色的重要。利玛窦时代的敦友,事实上在传教事业上的贡献是很丰硕而辉煌的。当时的教友因为多是缙绅达官,既能影响引导同僚归化,又可以推荐教士,保卫教士,还能用自己的才学帮助传扬教义,用金钱建造圣堂。教友们在当时所提供的服务,让我们很容易感到,如果只让传教士去做传教工作,无论他们是何等出类拔萃,决不可能有那种成绩的。 ㈢ 今天先贤为传福音牺牲一己的精神与典范,借着许多可靠的记录,历历如在目前。 利子逝世前曾说起,推进教务最好的方法是他以身殉教。他无非愿证明,他是为奉献而来。他的伟大因此不在于他「学贯中西」或「学究天人」,而在于他是个克己复礼的君子,更是个爱主至诚的天主的好儿子。他人格影响的教友也都发挥了他们传教的力量。我们作为中国基督徒,该如何振作奋发,在所有的地区,用所有的力量,想尽方法,去执行我们的传教任务, 民国七十一年十月十五日于嘉羲 |
一、前言 中国主教团筹备庆祝利玛窦神父来华传教四百年纪念,首先当然要把利神父的事略功迹.公诸于世,目前我国出版的利玛窦传记已有多种,要暸解利神父在天主教会所处的地位.必须追溯到一千年前的教会历史。 公元六三五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天主教的旁支聂斯托利派已经传入中国,称为景教,二百年中在佛道二教的排斥之下,倒也展开些传教工作,结果在唐武宗治下,竟和佛教一并被摧毁而绝迹。 十三世纪,教宗尼古拉四世派方济会士孟高维诺为钦使,携国书来中国,那时候是元朝成宗年代,准他居留传教,此后七十年中,陆续又来了许多欧籍传教士,教务大大地层开,但是,元朝被明太祖灭亡以后.又严禁天主教活动,而告烟稍云散。 此后二百余年,毫无动静。直到一五八一年.利神父由欧洲到达澳门,一六00年进京,具疏进贡于明万历帝,天主教在华的传教事业.在他的毕生努力之下,终于复活起来,此后虽然又发生了多次教难,却没有把天主教的根基铲除,所以利神父是我国天主教会创基的最大功臣。我们知道,利神父一生在华奋斗,得为中国天王教会确立限基,得力于三位朝廷大员之助,这三位是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后来被称为中国天主教开教三大柱石。 在三位之中,徐光启年龄最大,认识利神父最早,(一六00年)官职最高,领洗最早,信仰最纯,虽然他和利神父相处的时日没有李之藻那么久,但他为利神父所为力之处最有成效,所以他无疑是三大柱石的中坚,是利神父的首席门生。 后人陆征祥誉之为「西学东渐之译租,公教传布之中坚」俞大维将他比为唐代玄奘大师,他当之无愧。 笔者受命写徐光启先生行传,主要在于把他作为绿叶之衬,所以对于他的仕途政绩,仅述其概,强调他和利神父的交往事绩,以及他对中国教会的贡献。 二、 徐先生生于一五六二年〔明嘉靖四十一年)名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江苏上海人。 徐氏对上四代单传.先生亦是独子,童年在贫寒中渡过,身体壮健,读书聪颖。 他二十岁(一五八一年)才中了秀才,同年结婚,翌年生一子。 此后他屡试不第,直到三十三岁,仍然没有寸进,在郁悒的心情下,敲门晤见了一位郭仰凤神父,初次对天主教起了景仰之心。 一五九七年,再去北京应试,竟然中了第一名举人(解元)。 再过六年,才中进士.殿试名列五十二,钦点第四名翰林.可算得是大器晚成。 在一六00年.他赴试路过南京,访到了利神父,两人一见如故。奠定了这一个天主安排的神交,但是旋即分手。 一六0六年,他在南京访到了罗如望神父,读了两本圣书,听了八天的道理,就豁然贯通而领了洗.取名保禄。 一六0六年,他迎养七十三岁的父亲怀西公到京城,劝他进教,随后他的夫人,儿子骥,以及全家大小,都诚信天主。 一六0四至一六0七年他有机会和利神父经常见面,研讨教义。同时他学到了各种科学,诸如天文、历法、水利、农学等项目,又从利神父口述译成几何原本六卷。 一六0年他遭父丧归家,服满回京,利神父已归天。 一六0八年,在他服丧期内,郭仰凤神父客居他的家中,就助成他在上海开教,信众日增。翌年他在住宅附近建一小堂,领洗教友达二百余人。 他除服进京以后,上疏修改历书,并推荐西教士供职。 一六二二年,东林党专权祸国,他托疾退隐津门,专心实验水利农务,勤行圣事,在祈祷默想之下,写出了「辟妄」、「辄咨偶编」两书。 一六一六年,他奉旨复职,即遭遇礼部侍郎沈淮,大和尚莲池等的仇教行动。他上疏为西教士辩护,声言不惜按法连坐,终因万历帝顾预不理,让沈淮对天主教会大加发难.他只有约同李之藻、杨廷筠、暗中收藏保护若干西教士。 一六一八年,满洲兵入侵,他奉命练新兵购大炮,辄受奸权之牵制,劳而无功。 同时倭寇日本又犯朝鲜.他请缨又遭阻碍.眼看国事曰非.无能为力。 一六二一年,明室两度易主,熹宗郎位,国号天启,翌年白莲教作乱,天主教被诬为同党,教难又起,他被革职回家,再度保护西教士,在上海又做了不少传教著书等工作,此时朝中太监魏忠贤得势,大兴朋党之争,他力求不卷入漩涡,数度奉诏,辞不受命。 一六二九年,崇祯帝即位,次年清兵大举入关,他又被录任礼部左侍郎,主持练兵备炮等事宜,终于难挽狂澜,明朝在节节败退中,苟延残喘而已。 一六三二年他奉旨以礼部尚书拜东阁大学士,入阁为相,但他在政务上仍受其它大学士的牵制,无大作为。惟于天主教信仰方面,他以身作则.启廸了更多的进展,使宫廷中四百余人进教,他并继续编写历书,呈给朝廷。 一六三三年十 三、 徐先生生在明朝末期.其时朝纲已告不振。他虽然在政海浮沉了数十年,对国家并没有特殊的功绩,最后一年荣任相国,也只是昙花一现。 在科举方面,也是起落不常,他曾经屡试不第,老大生悲,但又一举而中解元,此后又毫无起色,六年之后.居然又扶摇直上,由进士而点为翰林。 就像利神父曾说,这是天主选定他为教会柱石的巧妙安排,如果他在功名上平步青云,他不会守身如玉,不会移其智能于宗教信仰上去,相反地,如果他一生碌碌,他就没有能力为天主教会作出这样重大的贡献。 四、和利玛窦神父的交往 利玛窦神父来华传教.是一项冒险犯难的事绩,起初他简直进不了国门。后来他苦心励志,随风袭俗,学华文,着华服,凭西洋科技学术,一步步走近京畿.他知道天主教要在中国立脚,必须先得到皇帝的许可,而要见到皇帝,须有大臣的引介,所以他一心想先结交些朝廷权要。 在那时候,朝中命官不是不学无术,就是愚顽固执,正愁找不到对象,不意天差神使,徐光启竟然慕利神父之名,主动地去敲郭仰凤神父之门。而立即对天主教产生深刻的认识。 在他中解元次年,才晤见了利神父,两人相见恨晚,在短短的交往中,利神父在他心中种下了信仰之苗,三年后他终于领洗成为天主教信徒。 他和利神父真正密切共处的时间只有三年〔一六0四—一六0七),三年中他一面虚心学习科学,包括天文、历书、水利、农务、几何等。一面为利神父译编各种学术书籍,使西方科学开始在国内萌芽,他在这方面对于国家的贡献,不在其它政绩之下。 随后他和利神父就少有接触,因为政务家事,使他居无定所,但是他对于其它西教士的传教工作,随时随地协助不遗余力。多次保护他们的安全,使教会少受摧残,而且发扬光大,所以利神父一再声称,他得到徐光启是天主上智的大恩。 五、天主教教友的芳表 我们不要只为徐光启曾做过相国而景仰他,作为一个中国教友来评判,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明朝年间,天主教被认为洋教.且曾和白莲教相提并论,儒、释、道三门嫉之如仇。士大夫更不层正眼视之,而他以解元身份,竟然纡尊降贵去敲天主教会的门。见到神像就拜,听到教义就悟。读了两本书,上了八天课,就决心领洗进教,这项大智大勇的表现,是天降之任,也可以称为先知。 在他领洗之后,他先是迎奉老父,劝其进教,然后使一家大小完全归主,率先勤奉圣事。建立一个标准的公教家庭,后代子孙中出了许多虔诚的信徒,第二孙女甘第达尤其突出。 他建堂参与弥撒,身着朝廷官服,和邻近百姓如兄弟一般地并起并跪。还自任辅祭,如此影响了好多人进教。 他结合了李之藻、杨廷筠两位同道,戮力协助利神父的传教事业,也冒险保护受难的西教士,他是三人中最年长最高爵者,也是三大柱石中的中流砥柱。 在他遭父丧之际,他遵照教规,举行追思礼仪,为大家见所未见,但他同时遵守国习乡规,厚殓盛葬,辞官居家守丧,中西并重,他开了地方教会的先河。 他凭借他的爵位,与反教的奸佞、权臣、高僧相抗衡,虽然未曾取得优势,至少使天主教的信仰,不致被连根铲除,除了他没有第二人能做到这一点。 那时教廷枢机团中最卓越的人物,伯雅明枢机,特别关心中国新生教会,写了一封信给中国信友,多多鼓励,此信传到他时,他穿上朝冠朝服,像接圣旨一般地跪领而展读,并且写了回信,金尼阁神父把它译成葡文,和伯枢机之信一同在罗马发表,这又开了中国教友与国民外交的先河。 晚年他的地位愈高,更有力引国内文人达宫们进教,而且还打入宫廷,使数百名内侍宫女们进教。 他临终恭领圣体,受终傅,身后家道清寒。显示他克守神贫之德,明帝闻丧,辍朝一天,追赠少保,谌文定,他在世固然荣贵,在天更享永福无疑。 目前在台湾,我教会设有光启文教视听社.光启出版社,徐汇中学等,不是纪念他个人,就是纪念他的家乡,他的令誉,在我教会史中,将永垂不朽。 |
一、 在利玛窦神父留华之时,李之藻、徐光启、杨廷筠三人,都受教于他,先后领洗为天主教教友,三人合力支持利氏的传教工作,使利氏如鱼得水。他们被称为中国天主教开教三大柱石。 徐、杨二人,年龄比李大.官阶比李高,以灵修来讲,徐最圣洁,领洗也最早,杨则是受李之感应而领洗的。三人之中,李的一生最多彩多姿,跟利神父的交往也最密切,现在本文不多涉及徐、杨、仅叙述李的一切,以简谱开始。 李之藻先生生于公历一五六五年(明嘉靖四十四年)字我存,浙江杭县人。 他十七岁时(一五八一年),利玛窦神父由欧州远航东来,抵达澳门。 少年时勤读诗书.兼爱研习科学.及长科举有成,历任朝廷要职,偏重于工务及军务。 一六00年利神父抵京,具疏进贡于万历帝,第二年他初次拜访利神父,一见如故,就与之发生密切的联系。 一六一0年他才由利神父为主领洗。 利神父在他领洗后二个月后即逝世。 他卒于一六二五年,享年六十一岁,杨、徐二位.则较他长寿。 他自幼爱写作,偏于政治科技.领洗以后,译撰有关宗教的文字,不遗余力,也不时为文护教,其中有关科技者,收救国御敌之效,有关宗教者,收传教牧灵之功,受益于利神父者非浅。 二、 李之藻先生初见利神父,就被利神父所绘的世界地图所震慑了,因为他幼时也凭理想绘了一张中国地图,有十五省。到此才知山外有山,人上有人。对利神父五体投地。 他和徐、杨诸君,都是朝廷命宫.居然能具慧眼.排众议.礼贤下士,和利玛窦神父结交,而且虚心就教,接受西方的学术和信仰,真是难能可贵。也可以说是天主体念利神父的一片苦心,而给他派遣助手吧! 做了利神父的挚友以后,跟着他自认是科技上的学徒,再进一步做宗教上的信徒,继而成为一个得力的助手,最后还尽了送终的孝礼。 他自述景仰利神父分几个步骤:最初称其为「异人」,进而为「独行人」,为「博闻有道术的人」,终于称其为「圣人」。 和利神父相处十年,从他那里学到地理、天文、历书、水利、测量、医道、音乐、数学等科技,使他在工作上得到莫大的帮助,他也把这些学问介绍给朝野,开中国科技化的先河。 在信仰方面,多年耳染目濡之余,他早已有深刻的认识.只因早年纳妾 ,自觉有违天主的诫命而不敢领洗,直到利神父逝世前两个月,他自己患重病由利神父躬自调养而康复,病中决心去妾领洗,给利神父莫大的快慰,这也可以说是天定的缘份。 他协助利神父出版的书,有「坤与万国全图」、「天主实义」、「畸人十篇」等集,并为之翻译或作序、跋,凭他的文藻,锦上添花,使利神父的名作流传于世。 他对利神父尽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的地步,在利神父病笃时,他侍奉汤药,衣不解带。逝世后他又为之厚殓,并上疏奏请恩赐葬地于京都,克尽教友对神职人员的孝道。 三、 他历任南京工部营司员,福建学政,山东治河司,开州知府,南京太仆寺卿,高邮理河工部制使提督,杨州府督,筑黄浦闸岸工务司,广东布政使参政.光禄寺卿等职,足迹遍大江南北,在清兵南犯之时,又凭结识外籍传教士之便,参与向澳门购铣(洋炮),征炮手,并在前方担任筑炮台和鼓铸等事宜,他充份发挥了向利神父学到的科技智能,安定了抗御清兵的战局,算得是明末一大功臣。 四、 如上所述,利玛窦神父是奠定中国天主教会的天遣使者,他既是他的左右手,对中国天主教会,当然也有不可泯没的贡献。 他聪颖过人,博学能文,所以在写作方面,他的贡献特别丰富。除了为利神父翻译或为「天主实义」、「畸人十篇」两书作序、跋外,自己也译了「园容较义」、「经天该」等,利神父逝世后,先后又译「乾坤体义」、「名理探」、「寰有铨」,又撰[读景教碑书后」、「天学初函」等书,为其他神父的著作出版作序的,不下五十余种,可惜以上一部份已散帙失传。 一六一六年,礼部侍郎沈淮发动反对天主教而引起南京教难,他不但挺身护教,并冒险收容被逐的西籍教士于其私邸,使他们免难。 其时信佛的大吏淳熙,和僧人莲池,也写书反天主教,攻击信奉洋教的士大夫,他勇敢地为文作有力的驳斥。 今天我们教友熟念的日课经文等,其中也有他的心血结晶。 还有值得一提的几件事:他曾上书葡国耶稣会参赞,请其转达总会长多派传教士来华,他也促成了浙江省会杭州的开教,并拆赀在其私邸附近建圣堂及传教士住屋,其它各地许多耶稣会院和圣堂,也曾得到他的照顾。 所以,当听到他逝世的稍息时,耶稣会总会长传令全球耶稣会士,为他奉献一台弥撒,真是一项殊荣。 五、国人 读了李之藻先生的行传,不论教友或非教友,都会承认他是集智、仁、勇三德于一身的伟人,该受后世的敬仰。 他以朝廷显要的身份,打破一贯的习俗,投身于外来宗教的信仰,并力加倡导,今天我国当政者应起而效尤,要知道天主教在我国一直不能发扬光大,缺乏有地位的领导者是一个主因。 其时尚无所谓教友传教法令。他以一介在俗信徒,给予神职界如许肋力,所作所为,符合四百年后梵二大公会议的决策,堪称「先知」,也是我教友的最好模范。 格于佛、道等教,在我国先入为主,国人接受基督福音者少之尤少,四百年前尤其如此,他独具慧心,一经接触了利神父,即找到大道,认识真理,现在福音已到处可闻,却还有许多迷途羔羊,岂不可叹! 他为了进教不惜揎弃爱妾,大胆焚毁其太夫人所供的偶像,这样的勇气和决心,何等可贵?今天我们进教,已无此类顾虑,还有什么理由,迟疑彷徨于信仰门外呢? 利神父乃宗教家兼科学家,先生亦是先致力于科技而后接受宗教信仰。他二人证明两者并不砥触,盖信仰和科学,皆是天赋人类智慧的最高结晶,相辅相成之下,更有力表扬天主的大能。我国科学家中尚有持「科学万能,人定胜天」的观念者,应加三思。 他秉持四海一家的心胸,视外籍教士如同胞。与海外教会通音讯,实践了天主教的大公精神。四百年前,已做了今世所倡导的国民外交,我们怎可再坐井观天,抱门户之见呢? 他既已得天独厚,仍然好学不倦,到晚年一目已盲,一目视力不佳,居家出外,总是手不释卷,学者们如有耽于逸乐而不求上进者,应如何警惕,策勉自己! 他毕生著作等身.是我们的师表,我们以口传教,听众有限,以文传教,可达千万人,而且还能传递到后代,所以教友中有灵修而通文学的人,不该惜墨如金,独善己身,应该多多笔述心得,或翻译佳作,公诸于世。 他在教难聋中,刚毅不屈,表达了基督徒的信德和勇气,今天我国教会,正蒙受唯物无神论者的威胁和挑战,我们该如何一致奋起,制服邪恶,卫护真理,使福音遍及于大地,全民皆光荣天主。 一九八二年三月十九日 中国主保圣若瑟瞻礼日脱稿 |
「神父!听说您在杭州天主堂修过道?」我就这样开门见山的来访辅大文学院王任光院长。他温文尔雅地说道:「是啊!」顿时,神父便沉浸在对天主堂的回忆中,他说:「那地方蛮大的,还有二个大花园、备修院、小修院、操场及主教公署。罗马式建筑的圣堂、相当于这儿台北新生南路,两翼不算的圣家堂;高嘛!……差不多有二、三层楼高吧!可容纳四五百人。堂内前面有个唱经楼,楼上有一个很大的管风琴……时光相隔很久了,那时我们还小,很多情形已模糊了!……哦,若想再清楚点。还可请教毛振翔神父、吴宗文神父,而已过世的方豪神父,是道地道地在那长大的呢!」 刚过完金庆不久的吴宗文神父说,在杭州只要一提起下长桥的天主堂,没人不知道的。大概是古代所开的运河在这段附近有两个很普通的桥,分别叫上长桥、下长桥,杭州天主堂便是在下长桥。圣堂是用瓦盖的,内有并排的木柱,约有十二到十六根,跪凳有四排,男女分开各两排。柱上皆挂着用上好的木料所刻的对联。这些劝人荣主救灵的对联还是许多名人写的。煞是好看,不像台湾的圣堂.里面总觉得有点空洞。他说圣堂内墙的颜色是灰白色的,也右灯泡的装设:虽然圣堂看来不怎么光彩夺目,但很有中国风味,有种安详、肃穆的感受。祭台正上方是圣母无染原罪画像,这圣堂是以此为名的。提到左右两方,一方是耶稣圣心像、另一方是真辐和德理神父像(和德理在一三二二年代曾在这儿待过,他的瞻礼日在正月十四日)神父莞尔说:「嘿嘿,记不清楚,记不清楚了!我最后一次离开杭州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看样子,至于这座历史悠久的圣堂,其来龙去脉,也只有它自己才最清楚。 杭州天主堂,虽曾扩建过,但最早最早是明朝的杨廷筠先生所建造奉献的,迄今已有三百五十五年,将近四个世纪,以今日的教会与从前杨公在世的情况相比,虽然成长了许多,但其命运依然坎坷多舛。面对如何使耶稣基督的福音阶能深植,并广扬在龙的传人文化里,而又不失去我们龙的模样、神釆:换句话说,如何使中国基督化,基督中国化,我们真需要努力学习圣教先贤的榜样。 前面提到的杨廷筠先生,便是我们有心之士极好的一个榜样。虽然他领洗为教友的日子只有十六年;但他的德表却是有目共睹的,在历史上将永远受到人们的景仰和学习。 杨廷筠先生,浙江杭州仁和人,生于公元一五五七年,字仲坚,号淇园,洗名弥格,故又号弥格子。他大半生笃信佛理,又礼重僧人,常与和尚、尼姑往来谈禅论道,所以他亦有其它佛门的别号,如郑困居士、泌园居士。 既然他与佛门颇有渊缘,又何以「背」教了呢?说来他有一段相当长的心路历程。按「中国教友与使徒工作」一书所引的二杨淇园先生超性事迹一书中说他是一个聪明人,不易被人说服的,每有不解之处必迫问到底。我想这不只是他个人如此,只要是中国的读书人,大都有这一股也好也不好的傲气。所以当年佛教东来,也遭受一番波折,几经设难辩论,信的人渐多,再加上佛教思想溶人民间生活,于是立了足生了根。这在以后信教的人,就不像当初的那一批人那么理性,清楚什么叫信,大都受到传统及生活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视之以为当然,因此就自然而然地肯定和接受。许多读书人,包括杨廷筠先生的宗教信仰,其因缘大都如此。所以一个基督徒,必得经过一番信仰的挣扎与体验,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基督徒。不然,那永远是人家的信仰,你接受了,而又不能在自己身上活出来,那便是死的信仰,说接受也不是真正的接受,那只是来自生活环境,而不是你自己的,因此生活与信仰仍是两个东西,而不是一个,所以其间常存着挣扎与矛盾的挑战。 我想杨廷筠在信仰佛教的生活中,这种矛盾与挣扎的心理过程已蕴酿很久了。他二十六岁中进士,当江西省安福县的县长,从开始服务公职到五十五岁领洗共有二十九年,在这以前,他走的是读书人的老路子,专心读书,应试求功名。就像今天的教育制度,读书就是为了升学,疲于应付模拟考,技术实习,好不容易找到了空档休息一下,爬山玩水,那能再耗费精神在迷茫的人生问题上。按当时,利玛窦人中国到北京进贡,居留已十六、七年,凭其道德学问,已备受朝野名士及读书人的推崇、敬佩。年轻又好疑的杨廷筠,虽一心向学,亦不能没有所闻所思,故此其信仰的探讨姑且由此公职算起。在利玛窦入北京的次年,终于有了机会让他们彼此认识。两人相见甚欢,杨廷筠与之结为金兰。但金兰终归金兰,他并不信「邪」。「公盖习闻其说而未之悟也。」后来,他称病告归,组织了一个社团,名啡「真实社」,讨论勤修,中还备有招待僧尼的房舍,其信仰之笃诚与对人之热诚自不在话下。他不但如此,对远近的寺庙,还常予慷慨捐输,所以他的名声很响,所以他的名声很响。 面对悠久传统文化,僧尼和社会风尚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同时又面对着真理的呼唤,杨廷筠心头的焦虑,于在好友李之藻回乡奔父丧的事情上获得启示。他去参加丧礼,见好友把泥木所制的佛像加以毁弃,也没有请道士和尚来施法超度亡魂,甚为惊异,莫非就和信教有关?于是他和郭居静、金尼阁二位神父谈开了,一连九天和他们畅谈,剖析、辩论,最后领悟了天主降生成人为人受难而死,正是显示天主对人无限情爱的证明时,才欣然信服。此时他佛缘已尽,但与教会的因缘成熟尚差一点。此点正是中国士大夫心中甚难释然的一点,这不只与社会风气有关,也与人性有关。他们都把有妻有妾的现象,视之理所当然,是件很平常的小事,干嘛小题大作。想必杨廷筠先生也必早有所闻,要顿洗进教,便当割舍得下小老婆。过去他可以听而不闻,必认真,如今却非要面对它不可了。我们从他对好友李之藻的抱怨中,便可体会出他的奉教动机是非常慎重和真诚的,「泰西先生乃奇甚,仆以御史而事先生,夫岂不可,而独不能容吾一妾耶?若僧家者流,必不如是!」亏李之藻能言善辩:「于此知泰西先生非僧徒比也。圣教规诚……阿其所好,若规诫何!」他因之猛醒,实乃因他对真理的爱好和追求,才得以省悟,毅然抉择以天主的诫命去生活,不久便穿着官服领受洗礼进教,终身服膺基督真理,结束了这二十九年的信仰长跑,早他一年领洗的李之藻是他的代父。 一如昔日对佛教信仰热心的杨廷筠,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改变,也早有充份的心理准备,许多过去的僧道好友,再也不想来看他,他把家庙改成了圣堂;这些人如今都成了攻奸他的人。想象中,他恨不能像以往一样,大家能相聚一起,也好把这宝贵的信仰介绍给他们。他们批评他说杨廷筠这个人,一生所做的没有一件不是好事,就只那么一件坏事!信天主教。杨廷筠为此,也表明了他对信仰的看法说他一生没做过什么好事,就只有一件好事!信仰天主教。言下之意,颇以此庆幸认识了天主,唯独天主才是人一生最宝贵,最值得追求的。 为了要广传这宝贵的信仰给他的父母、妻儿家人,他经常为之克苦祈祷,终于带领了他们三十多人领洗归主。对于其它的人,他也不遗余力。据记载,有时竞有百来人,聚在他家听道。想及盛况及杨公讲道解答的神情,无不令人感动。据统计,当时上海、杭州进教的已五百多名。比起现今生活型态之改变,思想之混乱,传教之不易,令人唏嘘不已。此外,因着杨廷筠的关系和著作,早期福建地区天主教会的发展,也深受其影响。提到有关他的著作,他写了不少护教辩道的书,诸如广放生说,主张爱护动物不如实际地去关怀别人。他更进一步地以具体的方法,召集起地方上有名望的人成立了一个兴仁会,每月救济有困难的人。他自己也买了一块土地,专为穷苦人埋葬的公墓。此文曾在福建福宁县告示中提及,要是人们对天主教的教义有所混淆不清,妄加猜疑,不妨先看看此文,仔细想想再说。还有代疑篇(续篇)也是同样护教性质的书,流传甚广。 在他家中还设有印刷厂,发行许多有益的公教书籍,最著名的便是今日光启出版社还发行的「 在他领洗后的十年问,右过两次南京教难,发起人是南京礼部侍郎沈淮,位高权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和考试院长。他因个人私怨及卫道心理,迁怒教士。上书呈请消灭天主教,把教士一律驱逐出境,非法入境者处以死刑。这两次教难都发生在同一年,相距不到一个月,被捉到的神父皆被押解出境,教友有人因之致命,但大多数被判有罪充军。杨廷筠,毅然以自己的家,权充避难所来保护神父、教友。用今天的话来说,这简直是「窝藏犯人」,万一被查出来,也是要判罪的。其实沈淮与他同是杭州人,不会不知道他和徐光启,李之藻三人在耍啥花样,当然也该知道他们三人是天主教徒的,但他始终没有指名指姓地控告他们,最多在奏书上影射他们而已。个中原因,也只有天主知道了,或恐于他们的德学声望,使沈氏有所敬畏,不敢太过鲁莽,遗人话柄。别人劝杨廷筠小心点,他并未敢以此自负,由他的回答中,我们更可看出,为了保护神父们,他是多么地勇敢,顾不得朝廷之忌,「师弟相从义也,居桓闻道,自谓生死不渝,一朝临难而弃之,宁惟不慊于情,即学问亦非矣!」万一真的被沈淮指控,我看他一大把年纪,就算不死,吃苦受罪也难免,在他的心中,诚然以为没有比为朋友牺牲性命更大的爱情了。当然这种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平常他只能以善待神父的方式,来表达对神父们的敬重。这点美德他过去就有了,只是从僧尼移转到神父们身上,然有过之。他不但奉献了自己的家宅作圣堂,供神父住用,此外,连他们的后事也想到了,献出大方井的祖茔,做为神父的墓园。据吴宗文神父说离圣堂徒步约一个半小时,清明时节,他们教区都在那儿举行追思礼仪,果然杨公所献的墓地,不出数十年,十几位生龙活虎的耶稣会士先后在那儿安葬,最早的一位是钟鸣仁。 常言道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说的是镇定的功夫。然镇定乃来自克制。此非一朝一夕、一蹴可成的,而是习之以恒,恒之以为性格的一部分方能为功。杨廷筠先生能有此卓绝、果敢的表现,他个人的持修,必定下过一番功夫。佛门的调教,可说是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领洗以后,他便更全力以赴,知道这一切修己克身的目的并不止于自己,也是与主默契、益己益人的神工。他为庞廸我的 的确,这也印证了许多伟人的生活,大都有此共同的特点,钻研学问或修身养性,或散步休息皆有一定的作息,曾子亦提过一日三省吾身。当然耶稣基督更是如此,常独自一人,彻夜祈祷。一般人若真能如此,那每天的生活处理起来,莫不轻松愉快,事后加以检讨,策励将来,自然掌握成功之匙。凡事皆奉献给天主,再积极地尽心尽力,只求问心无愧,成败也就不在意了。我们日常所当做的只不过是浇灌的工作,收获那是天主的事,因此,做一个名符相实的教友,理应努力使自己的信仰生活宗教化,宗教信仰生活化。使别人能感受到基督徒的生活,正是超越与平凡具体而美妙配合着的生活,这也就是我们儒家人文精神最高的理想,天人合一的境界,既是合一,自然也就能参天地,赞化育。圣保禄宗徒以「基督在我内生活,我在基督内生活」的体验来表达合一的境界。创世纪说人是天主的肖像,也是合一的一种表达方式。至于可与参天地、赞化育的思想比美的,就数创世纪说人是天主计划工程的「助手」,以及圣保禄在哥罗森人书中所提的「补充基督苦难所欠缺的说法。 由前所引述他个人的生活,知其自律甚严,诚如杨淇园先生超性事迹一书上所言:「砥砺笃修,至死不懈。」我们若有心要爱主爱人,是该好好地向他学习,勉励订下自己生活的目标和方式,有效地反省自己、关心教会,固定参与避静,力行助人的爱德工作。这也就是说要定时早晚祷、默想、诵念玫瑰经,办告解,并且参加服务性的社团如服务盲人、老人、孤儿、残障者……。这些事说来容易,做起来才知不易。有此不易的经验,我们也才知道杨廷筠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无怪乎,中国教友与使徒工作一书,别人赞誉他为「盛德之士」、「衣着官服的使徒」。许多当时的神父也说他的生活简直就像是一个修会会士的生活。即使如此,他的内心也许会有过恨不相逢未娶时的遗憾。要不然他很可能成为第一位中国的耶稣会士! 综观杨廷筠的一生,他是一个爱好真理的人,不信则已,要信便彻底而身体力行,故能笃信热心。不畏艰难,以行动,以文章来保卫信仰和教士。他也是一个正仁君子,领洗前后其诚如一,其仁如一,故能礼重他人,慷慨好施,严己而仁人。另外在他的信仰过程中,还右两点值得我们去注意的:一是基督徒与人交往的态度,要有谅解与等待的艺术。从利氏与杨廷筠交往开始到领洗,有九年之久,神父们皆以诚挚的态度待之,为学做人不带优越感,不拒人千里之外,而以谦逊的言行来引领他,无形之间已培养了他倾慕好感的心态,言及生活信仰的动力核心时,也已培养了一良好的基础。 一是基督徒当尽量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社会、教会服务。每人在自己的冈位上,合情合理并有技巧地表达出基督徒的平安、喜悦与自由,使人乐于为伍,而蔚为社会风气,造成社会慕道的气氛。不要以为势单力薄,我们正是如此逐渐使天国实现在人间的。事情的结果不是我们所能把握的,我们能把握的是事情的过程。 我们缅怀中国教会初期三大柱石之一的杨廷筠先生,开教维艰,当年所建造的圣堂——早巳关闭,不知是否当成了仓库。更早在清雍正以后的一次教难中,他便一度遭到没收的噩运,改为天后宫。在圣堂后面与主教公署之间有块石碑,碑文所述,便是记载改变的一段始末,颇有得意,满足之概。然,天津条约的订立,便是根据此碑文,恢复天主堂旧观。最近几十年来,那地方已培养了五十多位神父。想来,杨淇园先生在天之灵亦当足以欣慰,一片真诚并没有白费。 听完了神父们的回忆,乐天知命的吴宗文神父还说,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回去重温昔日修道的旧梦。 |
生命是上主的杰作,爱和恩惠。透过对上主的信仰而抓住生命的意义,必能达到真福。透过对上主的信仰,更能明白自己的生命属于时间,却指向永恒。唯有把暂时的生命与永恒的生命相结合,这样的生命才是充实的、完美的、光耀的。 仁慈的上主也把生命赐给了瞿汝夔,虽然曾经因罪孽受到破坏,但天主子的救恩又使之复元,通过利玛窦神父的宣讲和善表,而被感化成为救恩的有力见证人。 一、瞿汝夔与利玛窦神父友爱的建立 瞿汝夔,字太素,一五四九年出生于韶州名门世家;父瞿景淳筒书,是当时士林界颇负名望者。汝夔天赋甚高,受过良好的教育,论理应秉承祖训,有所作为,然自父亲去世后,由于醉心于炼丹术,希求长生不死之法,致使荒废祖业,带着妻儿流浪江湖;甚至靠向朋友借贷以维生。一五八七年幸肇庆两广总督刘节斋处与利玛窦神父相识,后来利神父由肇庆移居绍州,汝夔敬佩利玛窦神父的学养风范,便在绍州拜利玛窦神父为师,这可说是他生命新的转折点。虽然开始与利玛窦神父的接触动机不很纯正,为的是传闻利玛窦神父会炼丹术,意图学习肉身不死之法。但仁慈宽恕的天主,愿借着他与利玛窦神父的接触机会,使他深悟自己的错误。而弃邪归正。利神父在圣召的使命上,先知性的反应梵二大公会议的教诲:「司铎的职务本身,就特别要求,不得与世俗同化,但同时又要求他们在世俗生活的人间,犹如善牧,认识自己的羊,并设法引导那些尚不属于这羊栈者,使他们也能听到基督的声吾,而成为一个羊栈,一个牧人。」 为此,不仅是指导汝夔学习科学智识,并讲解圣教真理,帮助他净化虚而不实的心灵,他也帮助利神父研讨孔孟之道。而且汝夔把所学到的算术几何、制造日晷仪及观察天象仪器的学术,用优美的文字详尽笔录下来,并给他旧时的学友传阅。因此利玛窦神父的名声传扬开来,结交了更多的名±闻人,对尔后的开教工作是有很大的帮助。他俩之间友谊的建属,已成为金石之交了,有一次利神父前往苏州访友的途中,不幸患上疾病,由于有汝夔细心的照料,一个月内就完全康复。此后由于利玛窦神父接受汝夔的明智建议,而易僧着儒服,更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定居南京,成立教友中心,公开的传教,皈化不少的士大夫及显要官宦;其中秦姓武官,是首位从利玛窦神父手中领受洗礼的进教者,随后全家大小也信教奉主。由此可知,汝夔不但是利神父的真诚朋友,更是他传教事业上得力的助手。 二、瞿汝夔坚毅的突破阻碍,回头归主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包袱,阻碍了汝夔的接受洗礼。原因之一是他的正室未能生育,而另纳一妾,生了一子,取名式谷。另方面是他尚未完全的弃绝敬拜邪神的偶像。虽然他再再表示愿投奔上主的意愿。若是不能排除重婚的阻碍,尤其敬拜邪神,更是上主所厌恶的,当时确实使利神父感到是件很为难的事。然而天主并未弃他不顾,如同圣保禄宗徒所说:「因为他所预拣的人,也预定他们与自己的儿子的肖像相同,好使他在众多弟兄中作长子」(罗八29)。在汝夔矛盾徘徊之际,天主借着黄明沙修士指出福音的谏诤:「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的,他或是要恨这一个而爱那一个,或是依附这个丽轻忽那个」〔玛六24)震掘了他的灵魂,明亮他内心的黑暗,在真理的澈底劝化下悔悟回头,而坚决的作了明智的抉择。那时他的正室已去逝,乃毅然的将妾扶正,并热心研读「天主实义」;终于在一六0五年三月二十五日领洗归主,取圣名为依纳爵。他在领洗前写了一篇信德誓词: 「我建汝夔今日领受圣洗,我将以往的罪衍洗涤净尽,我将誓许一切偶像及相反信德的一切言论,由我心中拔除净尽。我遵奉天父的旨意痛改前非,在一切事上循规蹈矩,注意我的言语思想,庶几能完成天主倾注于我心内的理智之光。祂是自有的,并将祂的慈善普施于所有的生灵。 至于教会的各端信道,我虽不能深明其堂奥,但我全心信服,并求圣神光照我;我在信德上是一名新进,我的心宛如一根软弱而娇嫩的芦苇。我恳求天主之母光照启迪我,使我意志坚强,心灵纯洁而光明,好能以纯正的心依附真理和理智;开启我的口,好能在全中国传扬天主的圣言,望人人认识天主的试命谦心相从。」 他的皈依誓词,充分表达了昨死今生的决心与信心,令人读后感受甚深。的确,为人不可能的事,但为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天主愿意人人获得救恩,但人必须与祂的恩宠合作。我人领受了真理,爱的生命,不应为自己保留,该当把它反映出来,与众人分享这生命的喜乐与平安。并以感恩的情怀,歌颂赞美这完美永恒的生命, 三、信仰生活的净化 教友传教法令四号强调:信友们在一般的生活条件下,善尽自己的职责时,不要将自己的生活和同基督的契合分割开来,而是依照天主的旨意来完成他们的工作,……无论是照顾家庭,无论是其它世俗中的职分,都不应当和他们生活中的神修精神脱节,正如圣保禄宗徒所说的:「你们无论做什么,或在言语上、或在行为上,一切都该困主耶稣的名而做,借着他感谢天主父。」事事处处以信、望、爱来讲实自己是在圣宠中生活的人。 我们领过洗后,不能说耕是个成全的基督徒。接受洗礼只是超性生命的开始,这颗再生的种子,仍然少不了阳光和雨水,应不断地从弥撒圣祭、恭读学言、勤领圣体、妥当告解,及参与教会的活动中,吸取圣宠的滋润,这样才能够促进种子内部的机能,而茁壮,开花,结出丰硕的叶实。 领受重生后的汝夔,热忱的善度几年的教友生活后,逐渐有冷淡下来的危机,甚至于炼丹术的欲望要死灰复燃起来。当他可能再回到堕落的旧路上时,天主又以无比的仁慈,再度眷顾救拔了他的软弱。一六0九年他在南京和徐光启相遇,因着他的虔诚信仰及善表,帮助汝夔悔改,重燃信主的炽热心火,不久即蒙召安逝主怀。圣保禄所说的:「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是困苦吗?是窘迫吗?是迫害吗?是饥饿吗?是赤贫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然而靠着那爱我们的主,我们在这一切事上大获全胜。」(罗八35-37) 四、信友的使命 一位虔诚热忱的信友,也是主所拣选的使徒。教友传教法令二号,关于信友们的使命也说得很清楚:「在教会内职分虽右区别,使命却是一致的。基督授予了宗徒们及其继位者以祂的名义和祂的权力训诲、治理和祝圣的职务。但是教友,由于他们分享基督为司祭,先知、君王的职务,他们各按其身分在教会里、在世界上,也执行着全体天主子民的使命。事实上,他们向人宣讲福吾、圣化人,以福音精神充实改善现世秩序,至使他们的行动在现世秩序内为基督建立起光辉的信誉,为人灵的救援服务。便是执行教友传教事业。」 未了利玛窦神父能够在中国传教及逝世后的哀荣,多少是有汝夔的功劳,也是应怀念的。但今年在纪念利玛窦神父在华传教四百周年的气氛下,使我们特别响应教会对信友传教使命的意识的指示:「教友传教的义务和权利都由他们和首脑基督的契合而来。实际上,他们因圣洗而被置于基督的奥妙身体内,因坚振而受到了圣神德能的强化,被上主委任去从事传教事业。」〔教友传教法令三号),主耶稣说:「你们的光应当在人前照耀,好使他们看见你们的善行,光荣你们在天之父。」(玛五16)意思就是凡是属神的人,应当在言行上,全部的生活中,及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是死于罪恶而活于基督的人,是不畏惧偕同受难的耶稣,舍己为人,忍受磨难,及与邪恶奋斗到底的人。「基督的爱摧迫着我们L(格前五14)要求信徒效法祂,以无边涯的爱去为世人服务。圣保禄宗徒说:「我若不传福音,我就有祸了。」(格前九16)这话应在每一个信徒心中激起回响,从自己的生活方式中,服务的环境内,把基督的形像彰显出来,让世人认识祂就是爱,而举心仰望祂。让圣爱的光辉普照大地,温暖人间! |
一粒麦子,如果落在地里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束。 (若十二24) 十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会,曾经因着一个人——马丁路德,而引起宗教改革;同样的在受造界的另一福地——中国,也由于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利玛窦神父的来华,使基督圣言的种籽,在中国这片广大的土地上,落地扎根。 利玛窦神父毕生的精力,皆为使中国基督化而鞠躬尽瘁。他抵达中国除为福音的推展马不蹄停的奔波劳碌外,也极力的培育中国本地的圣召。他足迹所涉及之处,除有辅助他传教的神父,还有几位中国青年修士与他长相左右,襄助利神父传教救灵,讲授教理,为信友付洗;甚至为圣道遭受迫害,身受磨难,宁死不屈。在这些修土中,最令人念念难以忘怀的,是黄明沙和钟鸣仁俩位修土。 一、黄明沙修士 生于一五六八年,二十三岁人耶稣会 他是早期的两位耶稣会修±之一 ,是利玛贸神父的得意弟子。黄修士大半的时间,是在韶州天主堂协助龙华民神父傅教,那儿的教会困难最多,风波也最大。由于它的地形位置临近澳门,因而澳门一旦发生事故,很快的殃及韶州。一六0五年,瞿汝夔因着黄明沙修士指出福音的谏诤,竟然抛弃一切有违信仰的偶像,请求领洗,成为名符其实的热心教友。天主圣意的安排,藉热衷侍主的黄修士归化利神父的中国知友,他的作为正预证梵二对司铎培育法令九号的指示:「修生以谦虚孺慕之情和基督的代表联系在一起……与之忠诚合作。……学习以广阔的心胸参与整个教会的生活……他们应完全清晰了解自己之被选,非为统治,亦非为荣誉,而完全是为了服事天主及牧民工作。」 利神父对黄明沙修士怀着极大的希冀,他喜爱这位弟子,期望他成为首位受祝圣的司铎,然而天主圣意的措置,却使黄修士正值青年有为就流血致命:一六0六年黄修士奉召至广州接范礼安神父到中国内地。当时的广州谣言四起,荷兰人、日本人、葡萄牙人联合屠杀中国人;黄修士抵达广州时,当地的友人劝他勿留居城内,但黄修士因身中暑热,卧床不起,未避居他处。不幸的事件发生了,由于当时的情况须要一个人出面顶罪以平息这场风波,黄修士无故的受一位背教者的陷害遭抓拿,诬告他私买枪药而受棒刑;他就这样在重棒下丧失性命——这应验了福音的话:「叫一个人替百姓死,以免全民族灭亡,这为你们多么有利。」(若十一50)他的捐躯是中国教会的一大损失,对利玛窦神父却惋惜痛失一位在韶州传教的得力助手。依撒意亚先知预言道:「我正义的仆人要使多人成义,因为他承担了众人的罪过。」 (依五三11)黄修上为天主圣道,牺牲舍命,他殉道的热血,溅撒我们的躯体,沁透我们的骨髓,向我们呐喊和因蒙受福音所发出的雀跃声:「为义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几时人为了我而辱骂迫害你们,揑造一切坏话毁谤你们,你们是有福的。你们欢喜踊跃罢!」 (玛五 二、钟鸣仁修士 关于钟鸣仁修士,令我们追忆与怀念的事要比黄明沙修士为多,他的名字常和利玛窦神父的名字紧相连系着。此外,他对利玛窦神父的服从,忠于使命,负责认真的精神,更令人钦佩,至于他对信仰、圣言的护卫更是不遗余力。 当利玛窦神父拟定上北京晋见皇帝时,安置郭居静神父和钟鸣仁修士与他同行前往南京。抵南京不久,利神父为防太监取走贡物,而恐惧仍会有得不着觐见皇帝的事故发生,乃遗郭神父和钟鸣仁修士赴澳门,增添进贡人员与贡品。而利神父独留东京,与儒生、佛教居士论道。不过,利神父独居南京五个月之后,郭神父与鸣仁修士由临清来到南京,以解利神父孤居的寂寞并协助传教工作。当南京的传教事业扎下稳定根基以后,利神父决定完成他最后的目的,上北京觐见皇帝。当时利神父随身带了山海万国与地全图和其他进贡的贵重物品外,随侧其旁同行登舟的有庞廸我神父和钟鸣仁修上。然而好事多磨,在他们去觐见皇帝的道途上,遭到马堂太监的阻挡,散布谣言加以毁谤他们,且马堂灶利神父所携带的贡品,如获奇异珍宝,起贪婪歹念,将物品全没收归为已有。朋友们早知马堂的厉害狠毒,不敢公开的协助他们,就在面临千钧一发之际,利神父打发鸣仁修士携带南京各官员所写的介绍信,夜间潜行赴北京,请求新近结识的朋友援助。当时的情况使鸣仁修士急迫为主殉道,乃动身前叮嘱游文辉修士保护神父,在必要时勇于为主舍身。北京的官员畏怕马堂太监,不敢保奏。利神父迫于情势危急,又遣鸣仁修士南下,恳请南京和南昌的神父,加倍祈祷,惟愿主旨承行于地。天主俯允他们的祈祷和奉献,使他们安渡危机,他们所失去的贡物,也原本的收回。钟鸣仁修士,在利玛窦神父最艰难的时刻,不顾惜自身的危险,奔波走告,流露了他对利神父患难见真情的美德。他奋不顾身的精神道出了圣保禄的心声:「我为基督的原故,喜欢在凌辱中,在艰难中,在困苦中,因为我几时软弱,正是找有能力的时候。」(格后十二10) ㈠ 护卫圣经 一六0四年耶稣会在北京的团体,增添一名由澳门派来协助传教事业的神父,由于他在赴北京的路途中,所乘的船在北河中遭洪水击沉,行李为邻舟的水手拾起,其中有价值贵重的圣经,共八册,是塞物瑞纳枢机特别赠子中国传教区的礼物。圣经是天主默感写成的,在圣经内记载着人类救援的道理,鸣仁修士珍视圣经的神圣性,奋勇登舟从水手的手中索回,使圣经免遭受亵渎。梵二启示教义宪章十一号劝勉我众信友:理当承认圣经是天主为我们的得救,而坚定地、忠实地、无错误地、教训我们的真理。因此,「所有由天主默感来的圣经,为教训、为督责、为矫正、为教导入学正义都是有益的,为使天主的人成为齐全的,准备他行各种善工。」(弟后三16-17) ㈡ 温良的忠仆 一六0七年钟鸣仁修士奉利神父的命令,只身前往肃州迎接由印度千里迢迢跋涉至契丹(中国)的鄂本笃修士。但好景不常,当鄂本笃修士来到中国,达成长上委派他到契丹(中国)的一部份任务时,人已筋疲力竭。鸣仁修士好不容易寻到他所下榻的居所,已是重病卧床,不能动身回北京的人。鸣仁修士遂亲自照料,服侍汤药,希望恢复他的体力。可惜,十天后终因精力耗尽而去逝。钟修士为处理他的善后之争,吃尽苦头,甚至打官司。最后,回到北京交在利玛窦神父手中的,仅仅是鄂修士的马具,随身挂着的金十字架,以及热罗尼莫沙勿略和卧虽总毛教的信件而已。但钟修士忠实、负责,任重道远的精神,实令人敬佩。而且他把圣保禄的精神昭彰于我们眼前: 「我只知道圣神在各城中,向我指明说:有锁链和患难,在等待我。可是我只要完成……福音作证的任务,我没有理由珍惜我的性命。」(宗二十23-24) 利玛窦神父临终前,有两位修士也随侍在旁,请求利神父给予最后的祝福和遗嘱。利子对游文辉修士说:「我已为你祈求天主,你会安然死在耶稣会。」至于另一位,虽然没有留下祝福的遗言记录,但凭他与利神父的关系,那一位会是钟鸣仁修士的。鸣仁修土独特的性格与操行,深得利神父的赏识、信任和钟爱。而他也不负利神父祈望,对利神父交代的任务,皆能忠信负责的完成。像这样的人耶稣会施予赏报的:「好,善良忠信的仆人,你既在少许事上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许多大事:进入你主人的福乐罢!」〔玛廿五21) ㈢ 尾 语 黄明沙、钟鸣仁俩位修士,为天国、为福音的喜讯能在中国本土拓展,坚贞的追随主的召唤,弃俗修道,实为献身事主者及这一时代的青年男女教友立下「仕志于道」的榜样。司铎之培育法令二号也清楚指出:「整个教会团体均有提倡司铎圣召之义务:首先应以完善的教友生活来推进。对于此点可提偌大贡献者,一为具有信德爱德并热心精神的家庭,此家庭宛如第一座修道院;一为幼年人参与蓬勃生活的本堂区。教师及一切以任何方式负责教育儿童、青年主人士,尤其是各种善会,均应培育其受托之青年,使之发现天主的圣召,并慷慨追随之。」在这追忆纪念利神父来华传教四百周年的气势下,祈为人父母的教友,能秉其信主的热忱,更积极的培育子女宗教意识及给子适当的灵修指导,准备他们能以慷慨、自愿和纯洁的心灵,追随救主耶稣。并以身作则推动子女,勇于为福音作证,引领同学、友伴参与加入教会的青年组织活动,使他们体验福音生活的喜乐,而皈依天主。也祈青年男女教友,勿受世俗洪流的享乐主义影响,而对主的召唤充耳不闻;愿你们能顺听主的呼唤: 「来,跟随我!我要使你们成为渔人的渔夫。」(玛四19) |
一、为人淡忘了的王征 在中国天主教历史人物中,王征的名声比起徐光启、李之藻等人,逊色不少。但是,从他的生平事迹来看,他对国家、对教会却有相当的贡献,特别在介绍西洋科学方面,其功不在徐、李之下。方豪神父在其六十自定稿中曾提到,他推究在后来历史中,王征未受重视主要原因大概有二:第一、王征曾被论罪下狱。按一般观点来说,一个曾为阶下囚的人,自然难被列为典范。不过后来已有文献证实,王征是受诬陷。故我们若以一个人的遭遇做判断是非之标准,似乎有欠公允。第二、王征曾违反教规而纳妾,这一点的确是有违天主所定的一人一妻制,若在今日社会中也触犯了国家法律。不过按照王征当时的生活背景来看,这是很普遍的社会风尚。而重要的是,后来他也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回头改过。他专为自己娶妾认罪,而写了祈请解罪启稿。他既然能承认并改正自己的过错,在这件事上也并非罪不可赦。 因此,后来也有不少人注意到王征。对收集王征事迹资料最居倡导之功者,首推于佑先生。到底王征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做了些什么呢? 二、十年仕途 王征,陕西泾阳鲁桥镇人,生于一五七一年,明朝隆庆五年。他比杨廷筠小十四岁,比徐光启小九岁,比李之藻小六岁。他的父亲应选公是教书先生,在乡里中教授经算;母亲张氏慈惠勤俭;家中还有两个弟弟:王徽与王彻。自幼便开始随父读书。无疑地,父亲的教诲,母亲的照顾,家庭生活的宁馨,为他日后开出了一条坦途。在王征学习方面,影响他甚多的还有一个人,就是他的舅父张鉴。父亲开始他的启蒙教育,自七岁起,他又随舅父读书。舅父任官外出,他也随行。因此,他称其舅父为「舅师」。可能因常在舅父家中走动,王征与张鉴之子,即表弟张炳睿二人感情很好,王征传即张睿听作。 十七岁时,王征入庠就读,廿四岁中了举人,五十二岁时才登进士。登进士后他便开始踏上仕途,登进士后次年,即王征五十三岁时,补广平推官,但上任数月即离职。至五十七岁时,又补扬州推官,次年离职。在他六十一岁时,受好友孙元化的推荐,出任山东按察司令事,任职于登莱城。结果碰上孔有德等人叛变,孙元化派入招降,可是孔有德的军队因有辽人做内应,而玫陷登莱城。王征因而被论罪遣戊,结束了他的官场生涯。他在仕途上前后不到十年。不过王征一定明白,做大事毕竟要比做大官更有意义,而且贡献自己的途径并非唯有仕途。所以他不需藉「官位」来服务、贡献。官场生涯只是他生命中的十年而已,他生活的历程中有许多更有价值的时刻,有更丰富的一面。 三、皈依后的成就 王征主要的成就是在科学机械方面。他从小就富好奇心,喜欢读奇文,交奇人,研究奇器。他的家庭背景固然有助于他日后在这方面的发展,不过俗去[时势造英雄」,他能在这方面不断地学胁研究,确实有不少因素在其后推动着。要找出这些主要的因素并不难。我们可以追溯到王征接触到天主教中人士,尤其一些远自国外来华宣扬福音的西洋传教士之后,不难了解他的生活发展情况。 与王征同年的西班牙籍传教士,庞廸我神父,大概是王征最早接触的一位西洋传教士。王征所以会认识庞神父很是偶然。他的朋友送给他一本庞神父所写的书—— 王征领洗时,利玛窦已逝世,所以王征与他可能并未深交过。但其它几位神父与王征交往甚密,如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天启六年,即一六二六年时,王征到京师应试,见到了这三位神父,并且正好碰上金尼阁神父带来七千部西书,其中有不少是最新的科学书,王征见了大为兴奋。这些书籍不仅更加强王征对西洋科学的兴趣,也帮助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次年,即一六二七年,邓玉函神父口授远西奇器图说,便由王征加以「绎绘」。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因为这部奇器图说,成了我国第一部介绍西洋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的书籍。从本书的目录来看,我们便可略知,这样的工作要付出多少的努力。除本书外,王征在介绍西洋科学方面,尚有诸器图说与额辣济亚瞩造诸器图说。「额辣济亚」是拉了文译一音,原意「天主恩宠」,「牖造」指来自天主的默牖或启示。除了这些书籍的译着外,王征还不断地研究制造器具,从各书的统计考证,他所设计制造的器具,共计五十五种之多,有平曰生活昕需之物品,如自行车、自转磨、轮壶(郎自鸣钟)、代耕、或兵备武器:……如活动兵轮、檑木、弩机与火机、拒马刀……或为水利之用,如活闸、龙尾、鹤钦、虹吸、恒升、活杓……。这些有的已制成模型,有的已试验成功。王征在设计制作这些器具时,他埋首于这些器具发明中,废寝忘食,俨然发明家之态。在他所写的两理略序言中,他也说自己「眠思坐想,一似痴人。虽诸制亦皆稍稍有成,而几案尘积,正经学业,荒废尽矣」 四、诚于中,形于外的信仰生活 藉着西方传教士们,王征在西洋科学方面获得充分的知识、材料,得以推展其研究发明。不过,王征的信仰所给予他的不仅是这方面,从许多其它的著述来看,天主教的思想已深入他的生活之中,并成为他生活的指南。他接受天主教道理后,将自己所体验的信仰归之于「畏天爱人」四个字,并且在生活中常以此自励励人。在他所著的畏天爱人极论中,他清楚地叙述他自己由佛教而道教历廿年,最后全然接受了天主教的经过。也就是在这本书中,王征提到朋友送他 金尼阁神父著述西儒耳目资,王征为主校稿并作序。这是以拉丁文拼音帮助西人学习华文华语的一本书,是第一部研究以罗马字为汉字注音的书。原拟帮助西洋教士读认汉字之用,没想到竟成了我国音韵史上划时代的巨著。王征所写的 王征因登莱城失陷,而去官被谪。结果过赦,便告老还乡。返乡后,受罗雅谷神父昕写哀矜行权一书的影响,在邻里中创立了「仁会」。哀矜行权专论助入之道,谓在物质上称为「形哀矜」,在精神方面称为「神哀矜」。 王征很喜欢这个观点,就将之付诸实行,而立了「仁会」这样的团体,并为「仁会」订立具体规定,即仁会约。仁会约小引中叙述:「夫西儒所传天主之教,理超义实,大旨总是一仁。仁之用爱有二:一爱一天主万物之上,一爱人如己。真如畏天命者,自然爱天主;真能爱天主者,自然能爱人……」 王征不仅以[言」说明爱主爱人,从他创立「仁会」这件事上来看,他也以「行」证明爱主爱人。王征还造教堂给西洋传教士们居住,名之为「崇一堂」,即「钦崇一天主」之意。因而有崇一堂日记随笔。 ☆☆☆ ☆☆ ☆☆☆ ☆☆ ☆☆☆ 五、迈向天国 一六四三年,祟祯十六年,李自成攻陷长安,想罗致一些有地位的人,以资号召。王征不愿为李自成所利用,但他也知道抗拒的结果是难免一死,于是先自题墓碑,以示一死的决心。李白成派来的人到时,王征握着刀发誓不愿从命,于是他们就将王徽主子永春掳去。后来王征乡里中百人愿以身赎回其子:永春才得免不死。但王征仍为抗节而死。一般文献都说王征「绝粒七日而卒」,但王征表弟张炳璇所述则不同,他说王征在临去前曾紧握他的手,并诵「忧国每含双泪眼,思君独抱满腔愁」之句。所以他是「抗节而死],但并非自杀。毕竟,他「因何」而死较之「如何」而死更重要。人总有生老病死,所以重要的是在生时的言行,因为死亡只是生命的改变而非终结。王征死时为七十四岁。门人诠曰「端节」 ,乾隆时追谧「忠节」。 |
一 、圣善家庭 主历一六0三年,天主教耶稣会会士利玛窦神父来华传教,不久,在南京为明朝首相徐光启付洗,圣名保禄。像圣保禄大宗徒一样,为圣教会开创了一番显赫的事业,他是天主特选来协助利玛窦神父在中国宏扬圣教的人。借着他的权位与名望,荐举传教士入朝为钦天监,他随时指导并保护神长,又引导许多官员皈依圣教。在教难时,他上了一章奏疏,为传教士剖辩种种寃诬,甚至以身家性命作保:「如果天主教有邪术左道,违法干上等情,甘受扶同欺周之罪。」他劝传教±们要礼接文人学士,讲授科学与天文,作为传教最好的方法,因为中国自古崇尚文章道德,仔细研究儒家思想与圣教会教义并无冲突之处。他又和利马窦神父共同研究,翻译了许多教会书籍,是中国大宗徒,天主教的「明师」。 徐保禄奉教后数年,添一孙女,圣名甘第达,因他领洗那天,正是圣女甘第达瞻礼日。甘第达的母亲也是一位非常热心的教友,时常教导子女要善尽教友本分,热心救灵的方法。因此甘第达在十岁时,就知道恭奉天上圣母为主保,并立誓愿,每天念经恭敬圣母,即使身患重病,气力全无,仍不断的念经祈祷。天主选她继续祖父热心传教的事业。 徐甘第达的曾祖父、祖父,父母都是虔诚的教友,徐家真是一圣善的家族。 二、全家归主 甘第达十六岁时,奉父命与一位尚未奉教的许姓富家青年结婚,在当时圣教初兴,教友稀少,故蒙教宗特准与教外人结婚,因此而使得教外人皈主者甚多。 甘第达到了夫家,正如圣妇莫尼加一样,对待丈夫温柔和顺,教导子女成为天主的好儿女。夫人常以善言劝导丈夫,他在去世前二年终于领洗进教。(当时夫人四十四岁。) 夫人长媳结婚时,尚未信教,而且迷信很深,不亚于她自己敬主之诚,夫人苦口劝导,总不觉悟,心中十分忧苦,就每天为媳妇祈祷,求天主圣宠光照,最后媳妇终于被她感化,不但诚心敬主,也热心传教工作。领洗不久,便劝导两兄及亲戚数人一同信教,并以善言善行感动他们的心,个个都能谨守教规,虔诚祈祷,至死不渝。 夫人长于缵曾初时很热心,在各地作官时,均遵母亲之命,大力协助神长与兴建教堂。后来调到云南作官,因当地没有神父,缵曾的信仰生活逐渐失去,夫人日夜忧心,不断为儿子祈祷,缵曾后来遭受横祸而失官,又着一部「名劝戒圆说」,书中附着不少佛家因果报应的故事和星相卜筮家的谬说,如果教友们看了,害多益少。夫人知道了.就命其子将书一一交出,送到教堂,当众烧毁。缵曾平素孝敬母亲,凡是母亲有命,绝对服从,夫人以身作则,引导儿子回头归正,从此随从母亲热心敬主,善领圣事,并努力协助传教工作。 三、捐助传教经费 夫人在祖父去世后,将过去神长们赠送的名贵礼品,如西洋书籍、乐器,地图,地球仪、望远镜、时钟、水晶、象牙等纪念品,再奉还于神长,请神长们转赠朝中官员,以便和他们交往接近,使于传教。 有一天夫人接到神师神父的信,得知各省传教士经费困难,无法维持生活,夫人十分难过,立刻到家中小堂祈祷:跪伏苦像前,誓愿帮助传教士经费,决定奉献给每位神父银二百二十两。当时全国有传教士二十五人,共须五千五百两,夫人一时不能全部筹出,就每日五次到小堂祈祷复愿,直到全部准备齐全,就赶快送给神师,请他特送全国各地神长。夫人又怕神长们怀疑不肯接受,再去信禀告神师,说明奉献之银钱,并非取自儿子作官所得,而是自己和女儿们多年来从事针黹收入之积蓄,请神长安心使用。 四、救助神长 夫人深知传教士们远离家乡,飘洋过海,辛苦万分,只为光荣天主,救人灵魂才到中国来传福音。因此常尽其所能。像慈母一样照顾传教土们。 主历一六五六年,有法国耶稣会神父:庞廸我、聂仲迁、傅沧溟、洪度贞、乐类思、穆尼各、穆格我、穆廸我等八人,来华传教。不幸庞、洪两位神父,在路上遇到强盗,不但财物被抢光,还被打得遍体是伤,倒卧路旁奄奄一息。夫人听说此事,立即派人将神父接到家中,请医治疗,休养三月才得痊愈。当时庞神父伤势甚重,在头上取出碎骨八颗,但神父温厚谦恭,忍受痛苦,从不抱怨,夫人见了十分钦佩,敬重庞神父如圣人,以后凡庞神父兴建圣堂所需之经费,夫人都乐于捐助,绝无吝色。 五、建造圣堂 古代中国妇女,不轻易出门,但夫人长子缵曾调到外省作官,夫人因一心为了传扬圣教,协助神长建造圣堂。就和缵曾一同前往住所,先到江西南昌,见圣堂狭小地区又瞎僻,便买一栋大房子,改造成一座高大堂皇的圣堂。到了湖北武昌后,就在大街上买一座官邸,改作圣堂。夫人便致书耶稣会会长,请派一位神父到武昌来传教,曾长允其所请就派庞廸我神父前去。夫人十分高兴又在自己住宅中,也盖了一座小堂。缵曾任期满后升调四川。夫人原欲同往开教,但缵曾告以四川道路艰险,深恐慈母劳累,便迫母亲返回松江家中。并答应到四川后负责开教事务。缯曾到任后,即在四川成都、重庆两城市各建一座圣堂,夫人得知十分欣慰。四川任期满后再升迁到河南,也曾建造圣堂一座,均遵照母亲的嘱咐。 夫人又协助庞廸我神父在崇明岛上先后建造七座圣堂。夫人神师潘国光神父和他的父亲徐雅各布伯非常友好,老人家辞官归家静养时,尽力协助潘神父传教布道,因此上海松江一带教务进展甚速,先后建造大堂九十座,小堂四十座,都是由雅各布伯和甘第达父女两人的协助而建造成的。 六、善会领袖 当时在上海、松江等地,已成立三个善会:圣母会-特敬圣母。天神会-专为教导儿童。苦难会-敬礼耶稣苦难,参加苦难会的会友,每主日到圣堂聚会,先默想耶稣苦难片刻,念经祈祷,再自打苦鞭,补赎罪过。女教友入会后,一切神功就在家中举行,此外领圣体前日守大小斋,或行其它克苦,夫人对此神功,十分勤恳,直到年老体衰,神师下令禁止,夫人才遵命停止。还感慨的说:「罪人无功无德,徒生于世,怎可姑息贱躯,不为天主行些苦功?我见许多神父在中国,创建偌大事业,传扬福音于各地,终年跋涉辛劳,无日休息,尚且严行刻苦一神功,不稍自惜,…而我罪人一生多过失,反不稍稍自苦,以补赎自己的罪。」夫人克苦之志向,于此可见。 除以上三会之外,另有文人会——奉圣依纳爵为主保,每月首日在圣堂聚会,演讲教会要理,圣事奥迹及各大瞻礼的意义。凡善于演讲而又精通道理者,神父便派他们主日天到各堂去宣讲,神父先借有关书籍给他们作参考,有些人因此而晋登铎品,辅助外国传教士,后来教难时期,外国教士被驱逐出境,教务即赖这些本国籍神长来接管。 最后还有一个讲解要理会-奉圣方济各沙勿略为主保。会员接受神父指导,学习要理讲授,然后派到本乡各堂内,教授儿童要理;又每年四次各会员须巡视教友家,将各家情形禀报神父:室内有没有悬挂圣像?有无异端行动?有未领洗的婴儿吗?有年老或病人须行傅油圣事吗?并一再劝导信友们要善尽教友本分。 以上各个善会,都由夫人大力支持,经常给各个善会赠送圣像,苦像、圣教书刊,念珠.圣腊、圣牌等。每年九月廿九日圣弥额尔瞻礼,在上海大教堂中举行颁奖典礼:届时鸣钟鼓乐,将许多奖品陈列在大桌上,城内外儿童,各拿教师所赏的奖券到圣堂颁奖,父母也分享孩子领到奖品时的喜乐。 由以上各种善功看出,夫人在圣教初兴之时,出钱出力竭力帮助圣教会的传教工作,夫人诚可称之为中国女宗徒。 七、传教救灵 夫人为传教救灵,无法不用,真是巧计百出。当时中国妇女不便到圣堂学习道理,就请传教士们将许多圣书译成中文,就像她祖父徐光启首相一样。神父们深服祖孙二人之卓见,除译天文,哲学等书八十九部外,还编印崇修论道等书一百二十六部,共计四百八十六卷。夫人将各种书籍分发奋教堂,赠送贵家闺阁及亲友,使妇女们能在闺中得识真道,传教效果很大。 凡热爱天主之人,都充满天主的圣宠和智慧,对于爱天主爱人的计划更是设想周到,夫人可以说是无门不入,无路不走。夫人教导信教的接生婆付洗的经文,到外教人家接生时如遇病危婴儿,就给他们付洗,即此一法,救了很多灵魂。夫人又听接生婆说:「有许多贫苦人家,孩子生得太多,无力抚养,特别是女婴淹死抛弃的更多。夫人便告诉缵曾呈请苏州抚台,准买巨厦一栋』收养弃婴,除了夫人自家捐助大宗款项外,抚台与其它官员都乐捐襄助而完成一座弃婴收养所,所中收养婴孩全部都给他们付洗。 夫人看见许多瞎子,无法谋生,只有到乡村去替人算命来维持生活。夫人招收几个瞎子,先付给他们生活费用,再给他们讲解天主教的道理,然后教他们到各地方去演讲,劝人信仰真教,如有人请他们算命,就告诉他们信教救灵最重要。夫人热心传教救灵工作,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八、救助贫困 夫人爱恤贫穷人,常是有求必应,因此每日都有许多穷人来求乞,接连不断。夫人为冤家人生厌,就在住宅后院开一扇门。任凭他们出入。夫人整日与他们应酬接待无暇饮食,而从无倦容。后来夫人年老,缵曾念慈母整日辛劳,就另筑亭舍,请母亲迁入赏花静养,并将那扇后门封闭。夫人明知出自儿子孝心,但从此与贫苦人隔绝。心中常闷闷不乐,只好暗地里想其他方法帮助穷人。 九、热心祈祷 夫人祖父在世时,每天清晨先在家中小堂祈祷半小时,再去参加弥撒虔诚祈祷,恭领圣体十分热心。夫人也是如此,凡见她参与圣事时谦恭祈祷的神情,都很受感动而效法她热心虔诚敬主。 夫人常崇敬天主圣子降生受难的奥迹,恭奉圣母玛利亚为自己灵魂之母,至于圣弥额南、护守天神,均常敬拜祈求。对于圣人如大圣若瑟、圣依纳爵、圣方济各沙勿略、圣女甘第达,圣妇莫尼加等都十分敬仰。又经常诵念诸圣列品祷文。接着为国家元首,政府长官、团泰民安,五谷丰收祈求;再为教宗,主教,神长祈祷。再念痛悔经文,敬祈圣母特求天主赐其真心痛悔,坚心信主,恒心遵守诚命而得善终之恩。 夫人常办告解、坦白直陈、痛哭涕泣己罪。每天晚上召集子女佣仆等在小堂中公念经文,祈祷完毕再诵念圣书,规劝家人热心敬主。如周圣瞻礼日,她必率领全家大小,虔诚祈祷,朝拜天主。 夫人对贫穷信友去世而无力殡葬者,就给他们赠送治丧费,并请神父奉献追思弥撒,使他们的灵魂脱离炼苦,早登天国。又常为炼灵念玫瑰经,奉献追思弥撒等,夫人一生虔诚祈祷,拯救无数灵魂。 十、预备善终 太夫人年事已高,缵曾便为母亲备办一口上等寿材〔棺木),人人见了都称羡不已,缵美缵曾的孝心。但夫人认为肉身一死,无论富贵贫贱,都成腐朽之物,即使有金棺玉坟;自己也不知道,有何好处?人生最要紧的是救自己的灵魂,希望能得安死之恩。因此当太夫人感到身体不适,即派人去请神师来为自己预备临终,太夫人在家中小堂参加弥撒圣祭,恭领圣体,又领受病人傅油圣事。然后将本堂及圣母会等善会事务交给媳妇接管;又立下字据,将一百亩田地捐给圣母堂为堂产。并嘱咐缯曾:「你为圣教会出力很多,我很欣慰,但须坚心定志,遵守圣教规诚,钦崇天主,给教友们作个好榜样,要尽力爱护教会像慈父贤师一样。你要效法外祖父,要虔诚事主,竭力尽忠国家,荣显我家声,你该牢记勿忘,作你一生的规范。」 主历一六八0年秋,夫人将后事交待完毕,功德圆满,蒙主恩召,安息主怀,享年七十岁。 当时松江合城人民,都敬仰夫人如圣人,贫苦视如慈母,全省教友奉为圣德之懿范,全国神职人员视为急难之救星,一朝溘逝,哀痛不已。都为亡者竭诚祈祷,奉献弥撒,俾能早登天国,永享荣福。 |
明末朝野皈化者的善行 展开明末清初的历史,只见情势一片混乱,在这看似黑暗的时代中,照世的真光竟开始在中国朝野各地发扬起来。这实在不能不归功于来华传教的耶稣会神父。尤其是利玛窦神父与其后继者多年来的播种努力,以及在俗教友普遍热心协助传教的结果。细看明末朝野教友的归化,不禁想起耶稣所说的: 「你们是世界的光::你们的光也当在人前照耀.好使他们看见你们的善行,光荣你们在天之父。」(玛五14-16) 这一部份的教史,的确能让我们更深的体会到天主救恩的临在中国。首先,我们谈明末朝廷的归化情形。 一、天主教首次传人宫禁 天主教首次传入宫禁是在明末祟祯年间。继利玛窦神父之后来到中国传教的汤若望神父在朝廷中供职钦天监。因而能够影响宫廷。他一心企望使崇祯皇帝接受信仰,进而带领中国归依天主。为了这个远大的目标,他想到透过深居大内的宫中内眷将福音讯息传给皇帝。但是要跟他们联系谈何容易,除非透过太监来传达。主意既定.汤若望神父开始向太监们宣讲福音。 崇祯四年(二兰二一年),共有十位太监领洗,次年,有弟兄两人领洗,其中一位就是努力使宫廷天主教化,并且忠于明朝末帝的庞天寿。也就在这一年,汤若望神父在宫廷中举行第一次弥撒。 借着这弟兄两人,汤若望神父结识了最有势力的王姓太监,并且循循诱导他皈依圣教。取名若瑟。要不是靠这两个人的协助,汤若望神父想在内廷传播福吾绝不可能成功。王若瑟太监欣然代汤神父向宫中命妇传播福音.给她们付洗。到祟祯十年(一六三七年)共有十八位贵妇皈依。其中包括三位最高级的贵妇亚加大、赫肋纳、依丽沙。教友的数目年年增加,到了崇祯十五年〔一六四二年)已增加到五十位命妇.一百四十位皇室近戚。这两位奉教太监协助神父传扬福音的热诚.真正令人感到赞佩! 二、贵妇们的嘉德懿行 「没有行为的信德是死的」。这些宫中贵妇们受洗之后的具体信德行为可以从记载中找到许多例证。她们通常都在紫禁城里一小圣堂内共同祈祷。并由王太监听受道理。她们度着隐居的生活,热诚的彼此劝勉向善。据说曾有一位奉教贵妇在激愤中对一位教外同胞疾言厉色。事后她颇觉内疚,立即向被冒犯者坦然陪罪,痛责自己的不是,请求对方宽恕。她的勇于认错、谦抑自下的确树立了模范。 贵妇们坚定的信德,事主之忠贞,真是作到了神父的嘱托:「要明智谨慎,但总不能为了人情面子而否认信德。」例如高级的贵妇之一亚加大,因其明智与德性向为皇上所重视,然而她已向天主发了贞洁圣愿,因此每每陪皇上去庙里进香,为了避免叩头上供,总不惜冒着失宠的危险躲在一旁。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明智抉择的榜样。 除此之外,贵妇们也常为传教士作些祭服、祭台装饰品,给传教士丰厚的布施,或给穷苦人家作些衣服,她们更进一步负起直接传教的任务,致力引领他人归向天主。由她们这些嘉德懿行,我们不难看出天主沛降的恩宠! 三、皇上的反应 本来汤若望神父希望透过宫中内眷来影响皇帝的,田为时常接近皇帝的宫女,有的轮流伺候皇上的起居,有的为皇上朗诵奏招、文件,她们在皇帝前既可不拘常礼,便敢同他谈圣教道理,或能使他接受信仰也未可知。 起初皇上对新鲜的天主教甚是赞佩,言行之间似已倾向信服圣教。他准许侍臣们随意信奉基督,使宫女们更易于接受洗礼。但是由于他朝三暮四的个性,终于还是没有领受圣洗。一六四四年,叛贼李自成攻陷了北京,被围困皇宫的祟祯皇帝由于失望而投澴自缢了。 四、永历宫廷的归化 就在同一年,满洲入关建立清朝。清兵自北而南节节进逼,早巳走避桂林自立的明裔桂王,在清顺治四年(一六四七年)改元永历,并于次年恢复了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省,以肇庆为驻所。一些忠臣义士追随他继续抗战.庞天寿便是其中之一。 天主教得以传布永历宫廷,庞天寿居功蹶伟。他的心火实在旺盛,甚至想归化朝廷及宫廷全部人员。他在另两位效忠明室的奉教勇将瞿式耜(圣名多默)及焦琏(圣名路加)的协助下,在桂林盖了一座圣堂,使望教者能在内听道。他又延请瞿安德(纱微)神父到宫中来,以便劝幼帝、皇后及太后等信教。宠天寿的苦心没有白费。宫中第一位倾洗的是永历帝父之妃进位为后的王皇太后,取名烈纳。 烈纳太后归主之前有一段故事。某夜地梦见一个人手里拿着矛对她说:「妳加果不信从我的道,妳将会丧亡。」过了几天。太后看到瞿神父献帝之图,才知道梦中的人就是图中圣母怀抱的圣子耶稣,而矛就是十字架。此时太后内心感触良深,于是决定领洗入教,可是按照当时中国的礼法,男女授受不亲。怎么可以在男士前领洗呢?最后经庞天寿力劝,烈纳太后与宫中其他妃主才终于延请罂神父来到宫内圣堂举行洗礼。 一六四八年,皇族内有五人受洗,除了烈纳太后之外,还包括永历皇后,洗名亚纳;永历生母马皇太后,洗名玛利亚;以及皇子慈垣,圣名当定; 另有大员四十人,妃嫔五十人,太监无数.永历帝本人虽然渐知教理,但因终日醉心声色,对受洗事不感兴趣。无论如何:永历宫廷的归化是热心教友致力协助救灵的又一例证。 五、太后上书教宗 永历宫廷多人受洗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烈纳太后上书教宗因诺曾爵十世。烈纳太后为了向教宗致敬而于一六五0年十 卜弥格神父航行了两年才抵达罗马.并且费尽千辛万苦,甚至被诬告才达成这项任务。不过此时因诺曾爵十世已经过世,由继任的教宗亚历山大七世于一六五五年十二月十八日覆函皇太后与庞天寿。可惜这两封信从未到达收信人手上.因为这时南明已屡遭挫败。南明国祚眼看就要告终了。一六五九年,桂王在满军的追逐下逃入缅甸,而刚刚返回东方的卜弥格神父也在这一年病殁于越南,广西交界处。 六、明室衰亡信友殉道 自一六五0年以来明室一直在流离不安中渡过,自满军进取广州迫使永历由肇庆出走以后,明室辗转于南宁、广南、云南,最后进入缅甸。王室在跟随逃亡期间.始终保持信仰,这可以从满军在云南永历居所见到的圣堂与祭坛得到证明。一六六0年吴三桂率军入缅甸追索永历帝。缅甸人将他献出,次年四月十五日吴三桂以弓弦绞死了永历帝父子。 至此明朝诸后中,烈纳太后已死,永历生母马皇太后,永历后王皇后以及公主等一同被俘,由满官护送到北京,囚禁在宫中,只由一位高女教友代她们与留在北京的汤若望神父与其它传教士联络,由她口中得知王室女眷到死都保持信德与热心教友的生活习惯。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而她们在困厄的处境中都作到了为信仰作证。 七、敬主爱国的鹿天寿 明末天主教能够传入宫中主要得力于庞天寿(洗名亚基娄)。自从清兵占领北京以后.这位祟祯帝的旧仆便投归明朝的几位末帝,最后与明朝的命运共始终。他不但是一位努力使宫廷天主教化的灵魂人物,还是一位爱国的教友,曾经奉命偕同毕方济神父出使澳门求援于葡萄牙派兵协助明室抵御清兵。他在永历宫中称得上位尊权重。极受永历帝的信任,举凡军事、法律、政务、财务都归由他管理。而他总不忘以其地位竭力协助瞿安德神父传教于宫廷,善尽在朝教友的传教责任。他听从瞿安德神父的劝导,不但未像其它官吏叛离永历而降清,反而忠贞追随自己的君王至死不渝,为后世立下一个基督徒忠贞爱国的典范。庞天寿于一六五七年死于云南,临死前他对忠贞教友所说的一段话可以看出他敬爱上主的忠诚:「我今得平安而愉快的善终,实在是我们因天主特恩奉教领洗的最大好处。请诸位牢记务必要保持忠诚。说完重复耶稣的圣名而安逝。 八、天主教在地方的发展 天主教友人数在利玛窦逝世时不过两千五百来名,短短四十年间就增到十五万以上,教友遍及每一省份,传扬之广泛、迅速令人称奇。细究其原因,这主要是靠在俗教友的热心推动所致。若不是他们深明给中华同胞分享信德大恩的责任,成效不可能如此辉煌。 跟天主教传入宫禁的情况相似,天主教在地方的发展也有赖于教友的协助。在俗教友传福音的方式很多,这里只就其中个人开教与组织善会略抒一二。 九、教友个人开教 论教友个人开教,最值得一提的是创建祟明岛教会的善心人士徐启元。他生于十七世纪初,为人正直热心,常念经拜佛,一六三八年因天主教教友的引介而皈依圣教。领洗后立即开始宣讲福音,在消极方面将他的偶像抛弃,积极方面加紧行善祈祷、克苦、忍耐及爱仇,还把敬拜偶像的房间改成小圣堂,于一六三九年邀请潘国光神父去举行弥撒,并为他所训练的许多亲友受洗。后来这些人就成了崇明岛教团发展的基础。经过二十年的时间,到了一九九六年,崇明岛已建立九座圣堂,三千多信友。随后祟明岛的住家逐渐向扬子江所冲积的海门一带地区移动,这些最早教友们的后代,历经多次教难,直到沦陷时,海门教区还右四万教友,由此可知建教根基之深。 十、善会组织 善会组织在中国传教事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成立组织,一方面团结教友协助传教保持热心,二方面保护教会免于在教难中瓦解。第一个善会是在一六0九年在利玛窦神父的领导下于北京创立的圣母会。创办人是利玛窦神父在北京归化的新教友李路加。 李氏是一位巨富,归主之前生活态度并不正直,归主后决心改善生活,以热诚的生活挽救已往生活的不义和欺骗。他不顾家庭的反对,坚决的放弃了不为信仰所许的侧室,以耶稣圣像代替家中的偶像。他引导家人亲友归主的方式,可说别出心裁,非常有趣;他教人画了一幅巨画,当中是救主耶稣,四面画上只有受了洗才配画上去的家人,如此一来他的家人和亲友便几乎全归化了。 李氏原是许多社团的领袖,他发挥了他的领导才能,以他的模范和讲劝在建立圣母会之后吸引了一百人前来领洗。 北京圣母会的成员大多是素质顿高的知识分子,其中许多是在朝廷任重职的人物。该会的精神是鼓励会友致力传教工作,注意教友的殡葬隆重,并资助贫穷者的丧葬费。他们之所以注意这个问题,是因为中国人对亡者的哀荣十分重视之故。 北京圣母会所作善功甚是辉煌,接着在南京亦成立了圣母会。教友除了注意个别的灵修、勤行告解、作默祷神工之外,还特别发挥爱德工作,例如关心信心冷淡、行为偏差的教友,设法领他们到神父处加以劝勉;尽力照颐贫病者,在必要时代行洗礼;替患病者延请医生,赠送药品,甚至将自己的床或其它家具给病人使用;到病人家中日夜扶侍,以及善待被家人遗弃的教外病人;借着这些实际的爱德工作,会友们发挥了他们的传教力量,受惠者不需多加劝解,很容易就归依天主了。 为妇女创立的第一个善会是一六一 一年由高一志在南京成立的「天使之后会」。在这善会中有许多人实行默祷,甚至有发终身贞洁圣愿的人。 为了使徒事业的各种事业,各种善会纷纷成立。主要以圣母会和苦难会为名。自北京创立第一个善会之后,经过三十九年,到了一六四八年,北京共创立六种善会,男女善会各占三种。论性质男女善会类似,其中之一是以微薄利息贷款助人发展事业,第二种是以善功祈祷救肋炼灵,第三种是协助那些不得已必须举行隆重丧葬的人。同期间,上海及附近地区亦设立了七十九个以圣母为名,二十九个以吾主为名的男女善会。此外还有专为儿童传教的善会。 善会组织在教难时期曾经发挥了团结、巩固与保护教会的作用。原来在沈淮迫害教会时(一六一六-二0和一六二二年),传教士不是被驱逐出境,就是被迫隐藏起来,幸赖人数众多,且欣欣向荣的善会继续领导教友,等到窘难过后传教士再能出现时,情势才不致于显得太恶化。 明末中国除了云南、贵州之外,其余都已接受了传教士所播下的福音种子。但即便在这两省,仍不难发现当时文人官宦中也不乏卓越的信友,他们是派驻这些省份的奉教官员、军人与商人沿途传播福音的结果。 中国的幅员广阔,而福音竟能在明末清初这一段显得并不安定的环境中迅速传扬开来,渗透到宫禁与地方各阶层去,尤其难能可贵的妇化了一些社会贤达,博学鸿儒,以及政府官员,实在不能不令人由衷敬佩在华的区区十八位耶稣会传教士的奉献牺牲,以及全体中华教友的真觉意识热心协助传播福音。他们在四百年前所发散的信德之光,至今仍令我们感到振奋。我们从他们的善行中,看到了无限的希望与永远的光明。走笔至此,不禁轻呼: 耶稣圣心,尔国临格于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