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你我和天主之间,一直存在着一份关系。有一双隐形的温暖大手,时时在前方牵引着我们、在四周环抱着我们,伴我们走过生命中的春夏秋冬。本书作者认为,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与天主的关系时,我们就是在祈祷。因此,不分昼夜、不限地点、不拘做什么事,我们都可以祈祷。

作者以浅显易懂的模拟,说明人们如何认识天主、与天主发展关系。唯有以真实的自我与天主坦诚相见,我们才能跨越种种障碍,与天主越来越亲密;而在天人之间互相显示的过程中,我们将更深地认识天主,也认识自己。书中介绍各种祈祷方法,带领读者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觉察到天主在生活中的临在,进而与天主发展出更合一的关系。

祈祷的主要动机是爱,起初是天主对我们的爱,然后我们升起对天主的爱。

威廉·贝瑞耶稣会神父,著有十余本书,其中包括《寻求我的面》、《祈祷何所求?》以及《灵修辅导与会晤天主》等等。他因其作品而被誉为灵修辅导者的灵修导师。

 

 

第一章 祈祷就是意识到天主与我的关系
 

多年前,我看到一帧相片,上面的标题是「校内的祈祷」。相片里是一群小学一年级的学童在祈祷。他们表情严肃,双手紧紧地交迭在一起;大部分的孩子都把眼睛闭上,显得紧张又不自然,还有人瞇着眼偷看。这张相片乍看之下挺有意思的,但你若开始细想我们是怎样教孩子祈祷、认识天主,你就会发现我们这些成年人也是这样被教大的。当你想到祈祷这件事时,脑中会浮现什么景象?上教堂或去小圣堂?闭上眼睛?下跪?沉思?你会不会有点紧张?你会想到一些热心敬礼、〈玫瑰经〉或者〈教友日常经文〉吗?我想大部分的人都认为,祈祷是那些有圣德的人时常做的事,而我们不过偶尔为之罢了。我不晓得我们当中有多少人知道,主日的弥撒礼仪也是一种祈祷。

    对于祈祷,我们可能有些疑惧,心中忖度:「像我们这样的人也能祈祷吗?」然而,我们对祈祷又充满了好奇心。你不也是因为好奇,才开始读这本书吗?有关祈祷的书在出版界很热门,虽然这类书籍并非高居畅销书榜前列,但是销路也相当不错,所以书商都在找有什么新书可以出版。

在此,我们不需要伤脑筋去想,为什么大家对祈祷又再度感兴趣,不妨就视之为理所当然吧!本章我要探讨的是:祈祷是意识到与天主的关系。接下来的几章里,我会再对此详加说明。我希望帮助个人发展与天主的直接关系,换言之,帮助人们祈祷。

在〈信经〉中,我们宣称天主是我们的创造者和救赎主。我们称天主为我们的父,耶稣是我们的兄长,圣神是赋予生命的天主圣神。我们确信耶稣为我们的罪而死,又为了我们的成义而复活。让我们用几分钟的时间想一下,上述〈信经〉的内容为祈祷而言有何涵义。不论我们知道与否,〈信经〉说:天主和宇宙间每一个受造物息息相关,并且和万有整体紧密相连。祂存在于万有之内,继续不断地创造、维持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套用神学家马奎里的话:天主让一切存在。因此,天主和所有受造物都有密切关联,不论受造物是否意识到这份关系。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就可彻底了解〈信经〉上其它有关天主的说法。天主子,圣言降生成为血肉,在地上成为全人类的兄长,不论人们知道与否。圣神是生命的赋予者,把生命赋予每个人,不论此人是否意识到这份礼物。因此天主,奥秘的本身,无论何时何处都一直和我们及整个宇宙相联系,而祂对这份关系早已了然于心。

那么,天主要我们意识到与祂的关系吗?不论新约、旧约及世世代代男人女人的经验,都证明了祂的心意正是如此。圣经记载,天主一再尝试唤醒人类成为他们真正的自我,即祂所深爱的子女;而为了我们的益处,祂要我们清楚明白地意识到这一点。人若不认识自己真正的父母,就可能会缺乏归属感,常感到飘泊无依,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同样地,人若不知道天主与我们如此亲密相系,就可能会对生命的意义感到焦虑,疯狂地追寻生命奥秘的解答,或是陷入过度工作、沉溺于某些事物的处境。因此,明白内在自我的真实身分不仅对我们有益,也让我们自由。所以,天主希望我们意识到与祂相联系,而这份觉醒的关系就是祈祷;换言之,祈祷是举心向上、全心归向天主。

    很不寻常的是,天主并不勉强我们。祂不断试着引起我们对祂的兴趣,邀请我们认识祂、与祂有更深的关系,但祂也允许我们对祂的临在视而不见,或者即使知道祂的临在,却拒绝响应。

不过,首先我们就来聊聊,天主如何唤醒我们意识到祂的临在。比方说:某人开车载你,你不经意往窗外望去时,日落的美景令你震慑;你抱起两周大的小婴儿,轻触他的小手,一股惊奇与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你的丈夫心脏病发,在加护病房内面临生死关头,你开始为他祈祷,却不自觉地对天主脱口而出:「你根本就不在乎我们!」剎时,你感到此时此地有一份临在正与你同哀哭;在一个美妙的夜晚,你和妻子相好之后,躺在她的身旁,对生命充满感激之情,今你不禁热泪盈眶;你看到一对衣索比亚母子的相片,他们瘦弱憔悴的模样令你心痛,你开始思索你能够做些什么事来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上,天主都一再展现出祂的临在和照护。

正如我先前所提到的,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注意到这些经验,它们可能是天主友善的示意或讯息。我们可以眨眼间就将之忘在九霄云外,也可以细细体会,深思其中意涵。例如:我可能会注意到日落之美带来的震撼,也知道当我惊叹不已而发出「懊!」一声时,那是我对天主的赞叹。我欣喜地发现,自己仍渴望恢复和天主的关系,那是近年来我一直忽略的事。换言之,这样的经验曾使我们明白,在生命当中我们一直遗漏某些东西,以致我们总是渴求更多。

我们渴求更多什么东西呢?可能有一箩筐的答案:想要考试过关,找个新工作,认识个新伴侣;希望母亲的病体痊愈:想要生命中有个目标,走出抑郁、重新振作;希望能破镜重圆;想知道天主关心我个人的需要:想更认识主耶稣,更明了祂所代表的真理;想要在态度和价值观上更加相似耶稣等等。即使是看起来最为自我中心、追求物质享乐的欲望,在我们脱去欲望表层的外衣之后,就会发现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是:认识天主及祂与我们的关系。

比方说,假使我很认真地求天主帮我找个好工作,这代表什么意思呢?表面上,我在求天主让好事发生在我身上;但如果我更深入去思考,就会明白我最想要的是知道祂爱我、眷顾我。换句话说,我们所有的欲望,即便是物质上的欲求,都可归纳成对与祂紧密相系的渴望。我们想知道天主怎样看待我们。

到此,我们对祈祷的实际定义是:意识到与天主的关系。这种「关系」奠基于天主的行动和愿望,祂建立了这份关系,并希望我们意识到祂是谁。而我们能否「意识到」此联系,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留心体会天主在生活中的行动,好引燃我们对天主的渴望。

在结束本章之前,容我在实际定义方面再多说几点。首先,当我开始意识到天主的行动时,不论感觉如何微弱,那就是在祈祷,即使我不发一语。只要你认为祈祷是意识到与天主的关系,那么不分日夜都可以祈祷。比方说,当我和别人一起散步时,两人不约而同欣赏着秋天的树叶,即使我们沉默无语,但只要觉察到对方的临在,就等于是意识到彼此相联系。我们和天主的关系也是如此。第二,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祈求说得更明白一点。既然祂是全知全爱的主,那么我们又何必向祂要求某些事物呢?祂根本不需要这些讯息,例如:我最要好的朋友病了,我希望他赶快痊愈。可是,如果祈祷是份关系,重点就不在于讯息,而在于我是否相信祂在乎我的感觉,是否愿意让祂知道我的感受与渴望,也就是向祂表露我自己。第三,祈祷当中会分神是很正常的事,这就像你和所爱的人谈兴正浓时,也可能突然想到车灯好像没关一样:又好比在和朋友交谈时,如果他讲的你没兴趣听,或者你觉得他这人很乏味,你也会分心。诸如此类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祈祷当中。最后,如果祈祷只是意识到与天主的关系,那么祈祷就并非高深莫测,好似只有圣人和神秘家才能懂。相反地,任何人都能祈祷,包括像你我这样的泛泛之辈。

 

第二章 开始认识天主
 

家母罹患癌症后,她说她每晚祈求天主在睡梦中带走她的灵魂。我问她,在她心中天主是怎样的天主,她回答说:「祂比人们所说的还要好得很多。」是的,她指的是人们在谈话中或祭台上所谈论的天主。然而,她自己的经验却让她对天主有与众不同的看法。她是怎样认识天主的呢?绝对不是从书籍,因为家母甚少阅读;她对天主的认识完全来自大量的祈祷。而她的祈祷大部分是《玫瑰经》和私下热心的敬礼,这些都不是现代人喜爱的祈祷方式。有一次我问她祈祷的经过,她的回答像是这样:「有时候当你在祈祷时,你深入你的内在,你知道祂在倾听你,而你也在倾听祂。」显然家母已经认识生活的天主,而且发现祂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要可亲多了。

我们把祈祷定义成意识到与天主的关系,也提到有许多人想进入这样的祈祷之境。也就是说,他们想更加认识天主。我们如何才能更认识天主呢?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如何开始认识另一个人说起。你可以向别人打听这个人是怎样的人,以得知有关此人的一些事情。当我们开始对另一人感兴趣时,往往会这么做。如果这个人很有名气或者是历史人物,那我们就可以从书本上来认识此人。有时,我们也会保持一段距离,悄悄地观察一个人,看他或她怎样和别人互动。同样地,我们也是用这些方法来认识天主的。人们藉由阅读圣经、神学或灵修方面的书来认识天主,也有许多人对天主的了解是来自圣奥斯定的《纤悔录》、大德兰的《圣女耶稣大德兰自传》、儒利安的《显示》、小德兰的《回忆录》、牟敦的《七重山》等,诸如此类信仰自白式的书。阅读这类的书籍,就好比从远距离观看天主如何在别人身上行动。

有件事大家都明白,如果要更加认识一个人,就要在他身上多下点工夫。如果想和一个人发展更深的关系,而非只是泛泛之交,那我们必须要找机会私下认识。同样地,这些努力也会为我们打开一扇会晤天主的大门。祂随时随地准备亲近我们。你可曾被某人吸引而希望他或她也会注意到你?古今中外,许多人发现天主就像那样,人们对祂的丝毫兴趣,祂都视为宝贵的机会,好能与人进入更深的关系。可是问题在于:我们要怎样做才能与天主发展出更亲密的关系?

我们早就有方法。要想认识别人,就要花时间在他身上;如果没有花时间在一起,就无法发展或维持亲密的联系。家母每天花时间祈祷,这就像是给天主一个机会带领她认识天主。我相信,在祈祷的时刻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渴望和天主在一起,正如和一个新朋友只要在一起就好,做什么并不重要。你们可以去散个步、共进晚餐、一起去看电影、一起去听演讲,在这当中你们渐渐彼此认识。和天主也是一样,你可以看圣经、念《玫瑰经》、背诵某本书上的祈祷文、林中漫步、听音乐、参观水族馆、坐在摇椅上品尝啤酒、看电视、或者是洗个澡。只要你觉察到自己渴望天主的临在,你就是意识到与天主的关系;这样你就是在祈祷。但是千万要注意的是,你要在这方面花时间。

还有一件关于时间方面的事:你花在朋友身上的时间可长可短,一切全依当时情况而定。我们知道时间是重质不重量的,忙碌的一天里一通简短问候的电话,其效果与在一起深谈数小时不相上下。如果我们把朋友放在一边,直到有时间才来和他讲讲话,那可能是好几周之后的事了,而我们也就错失机会,没能听到朋友在那天要给我们的一段建言。人们常常认为「真正的」祈祷要花很长的时间;但假使我们把祈祷看成是意识到与天主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会开始训练自己,在心灵朝向天主的时刻要有所响应。当然啦!与天主联系在一起是越久越好,我们和知心好友在一起也是如此。

现在来谈谈,我们要如何与天主共度美好时光呢?正如前述,我们有很多做法,热心敬礼、阅读、林中漫步等统统都是。在此要讨论的是,当人们开始注意到彼此时,他们的关系就会随之加深和发展。我们认为天主在注意着我们,问题是:我们要怎样去注意这位看不见的、奥秘的天主呢?由于我们心中常充满担忧挂虑,以致对所爱之人也往往多所忽略;我们对有血有肉之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要注意到那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天主了。我们要如何让天主显露祂自己呢!

家母还有另一样法宝。她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像是念《玫瑰经》、做《九日敬礼》,藉此给天主机会把她带到「深处」。

许多人想努力使自己不要分心,全神贯注于内在的寂静之声,但却徒劳无功。这样的做法常常导致只专注在自我本身,像是不断自问:「我此刻是在做什么?」或者是「我这样做是对的吗?」这些做法还会使人泄气。可是,如果花时间做些自己爱做的事,就往往从中受益良多,以广义来说,这也是默观,例如:听音乐、观星、赏花、林间散步、洗个温暖舒适的澡、回想一下心爱的人。换言之,他们做的事有助于转移注意力,使他们不再陷于自我中心和焦虑。再一次以家母为例,她只要一坐车就很紧张,当然,越是紧张,情况就越不好。这时,她就拿出玫瑰念珠,开始念《玫瑰经》,同时一边参与正在进行中的对谈。她说有一次坐车时遇到暴风雪,她开始念《玫瑰经》后,一切的紧张焦虑便烟消云散。她感到自己就在天主的怀中。

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方式来看这同样的过程。我们从事喜爱做的事,并邀请天主与我们同在:这就像是告诉一位新朋友,我想要她或他也能享受我所喜欢的事物,或是知道我喜欢什么。当我这样做时,我会问问我的朋友,他或她对我所喜欢的事物有何看法。同样地,当我在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时,我也可以邀请天主的临在。

当人们用这种方式来祈祷时,常对其效果大感讶异。一开始,特别是对宗教观念狭隘的人而言,这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种祈祷。但是,尝试过的人就会慢慢发现,这样的祈祷使人乐在其中,同时也很轻松。他们会感到喜乐或感恩,并意识到那位爱他们、关心他们的天主正与自己同在。他们发现自己自然而然地与内在的天主交谈,满怀感激,放松下来,自由自在。无意中,他们会觉得祂比他们所知道的还要好多了。

刚才所讲的就是一种默观祈祷。默观这个字眼让人想到狂喜中的神秘家,但我现在单单用来指一种相联系的祈祷,在祈祷中意识到另一位的临在。英国神学家索顿说,这是神入的祈祷,并援引《牛津大辞典》对神入的定义:「使人(心领神会地)进入所默观之对象的能力。」

传统上,基督徒多透过大自然与圣经来进行这样的默观。但如前所述,这并非唯一的途径。我们在欣赏一幅好画、听音乐或舒畅地洗个澡时,也可以期望感受到天主的临在。不过传统上,基督徒默观天主的创造是希望与祂相遇,他们也会默观圣经。下一章将会讨论到默观圣经,现在,我们先来看看一个人对于天主的创造会做怎样的默观。

    默观天主的创造是指运用感官去观看、聆听、嗅闻、品尝、触摸;这无关乎凝思天主的创造、或沉思有关创造的神学理论。关于天主如何在花与树、星辰与大海之间展现祂自己,我们可以说出许多长篇大论;但鲜有人花够长的时间好好地观看、嗅闻、品尝、碰触祂的创造,好让天主可以显露祂自己是万物的创造者,而且住在万物之内。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花时间去感受那鸟语花香、微风、星辰、树木等等,这样做就是与天主相联系。想想看,当一位艺术家看到你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他的心情感受如何;当你触摸与欣赏它时,你们俩之间就有共融。你对这件艺术品感兴趣并且有所反应,这就是在和艺术家交流,即使你并没有出声。默观天主的创造也是如此。你有意识地感受到祂所创造的一切,这就是在祈祷。当然,你也会想要「大声说出」一些话,比如面对灿烂的日落时,不禁发出「噢!」的一声赞叹,你心里明白那是在赞美造物主。事实上,许多圣咏和诗歌都是惊叹大自然之美的赞颂之作,出自诗人才子之笔。我相信天主看到这些杰作必然心喜,但即便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用简单的话语或微笑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叹,天主也是一样高兴。

用这种方式默观时,如果我们想要的话,甚至还可以和天主更亲密。我们可以祈求天主让我们得知祂的临在,在我们默观时显示祂自己。这样的话语听起来很神秘,对我们这种人好像是遥不可及的事。的确,有许多人对天主有很深厚的经验,例如:有人听到内在的声音,好像是来自天主。不过,天主多半以更为平常的方式来和我们沟通。例如:晚上一个人沿着沙滩散步,月光照着银色的海浪,此人感到满心喜悦,心里充满平安。他感到天主与他同在,即使他时常喝得酪酊大醉,又对家人大发脾气,但天主依然爱他。天主知道他的一切,可是天主还是爱他;他觉得他比以前还要放得开,也更加自由。

最近我在海边散步,那是个晴朗的秋日;阳光穿透金色、红色的树叶,闪烁在蔚蓝的海水上。突然间,我有种强烈的幸福感,一股感恩之情和热烈的渴望在心内油然而生。经过一番思索,我明白我感受到了天主的触摸,今我对祂生出炽烈的渴望之情。一位六十三岁的老翁回忆童年生活时,如此描述某个夏日的户外经验:「我那时还是个孩子,突然间心中好像满溢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一种无限的平安与安全感荡漾心头,有如早晨美景的一部分‥‥」(引自罗宾森(,《最初的光景:研究童年的宗教经验》,。默观天主的创造能为我们打开一扇大门,与造物主本身相遇。

 

第三章 默观圣经
 

上一章中,我们讨论了认识天主的各种方法,最后也描述了默观天主的创造之方法,这让天主有机会显示祂自己。此外,我们提到基督徒另一种默观的途径是圣经。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默观圣经所指为何。

正如创造物本身并非天主,而是祂的受造物,也是认识祂的一个途径,圣经亦是如此。而我们要怎样利用圣经来认识这位生活的天主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去阅读圣经。许多世纪以来,犹太人与基督徒都经验到,生活的天主在各种情况中透过圣经对他们说话。神学家们思考要如何解释圣经是天主圣言,而他们之所以思考此问题,就是因为有许多人在犹太会堂与教堂内,经验到圣经确实就是天主圣言。因此,对那些想要更进一步认识天主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忠告是:去阅读圣经,让天主圣言对你说话。

我们大家都知道,圣经十分复杂深奥。透过各种文体,天主要告诉祂的子民祂是谁、祂想要怎样。然而,我们不必是圣经学者或神学家,就可以从阅读圣经中获取神益,因为天主圣言是说给祂所有的子民听的,不论他们是否博学多闻。不过,如果我们知道一些关于圣经的背景知识,诸如:

每一部书如何组合在一起、其目的何在等,这将有助于我们的默观。所以真正有兴趣想要使用圣经来祈祷的人,若有几本介绍圣经内容的书在家里的话,就更能获取神益。明尼苏达州的大学村礼仪出版公司有一系列的旧约和一本新约的介绍,将学者的研究成果化为浅显易懂的文字。此外,《热罗尼莫圣经批注》也是一本家家必备的好书。

在此,我要直言不讳地建议一些默观圣经的方法,好让天主有机会显示祂自己。首先,我假定圣经的写法大部分是想象式的文学,即使是新约和旧约的历史书,也属想象式的文学,而非历史记录。圣经里的每部书都是要让天主的子民用心灵与想象丢认识天主。同时明白天主是谁、祂多么想要与我们相联系。这些书的真正目的是:使天主临在此时此刻。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必须让自己被引入书中的世界,就好像一本精采的小说、一场好戏或一首好诗捉住了我们的心一样。

以《圣咏》第一零三篇的起首为例:

我的灵魂,请向上主赞颂,

我的五内,请向主名赞颂。

请向主名赞颂!

我的灵魂,请向上主赞颂,

请你不要忘记袍的恩宠。

是祂赦免了你的各种愆尤,

是祂治愈了你的一切病苦,

是祂叫你的性命在死亡中得以保全,

是祂用仁慈以及爱情给你作了冠冕,

是祂赏赐你一生幸福满盈,是祂使你的青春更新如鹰。

当我读这些诗句时(可能的话,大声地念出来),我心中有何感觉呢?

我或许感受到一股赞美与感激之情泉涌而出;换言之,这首诗让我想到天主为我所做的一切,而诗韵的抑扬顿挫也令我着迷。我也可能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希望心中能升起对天主的感恩;也许那一天并不适合看这首圣咏,也许我的反应是提醒我需要请求天主的治愈。比方说,因为昨晚才先生大打一顿,所以此刻我不觉得特别受到天主降福。那么,我可以向天主诉说我的感受,祈求天主赐下安慰与洞察力,让我能从这事件中看出一些端倪。重点在于读《圣咏》开放了我们与天主交谈的大门。

假设我现在感到十分迷惘,觉得自己犯了错而心情不佳,但是又渴望知道天主依旧爱我、原谅我。那么,我可以好好想象一下,以色列人流亡巴比伦的时候,一定也有过如此的感受。耶路撒冷和圣殿都被摧毁了,他们被敌人虏去当奴仆。他们的先知告诉他们,会有这些事发生,全是因为他们的过犯。那时,他们必定感到天主遗弃了他们。然而,就在以色列历史上最黯淡的时刻,以色列人听到了《依撒意亚》第四十三章的话:

你不要害怕!因为我救赎了你,

我以你的名字召叫了你,你是我的。

当你由水中经过时,我必与你在一起;

当你渡河时,河水不得淹没你;

当你在火中走过时,你不致烙伤,

火焰也烧不着你。

因为我是上主,你的天主;

以色列的圣者,你的救主。

… …

因为你在我眼中是宝贵的,

是贵重的,我爱慕你;

所以我拿别人交换了你,

拿别的民族交换了你的性命。

不要害怕!因为我同你在一起。

我希望听这些话时,能听到祂针对我目前的需要对我说话。所以,我求天主也同样地告诉我,祂爱我并且原谅我,然后我慢慢地念这篇经文(可能的话,尽量大声地念),静静地坐着。刚开始,我或许觉得心烦意乱,只顾着想自己的事,没办法专心在经文上面。于是,我再次求天主帮忙,让我听到祂亲自对我说话,然后我再重念这段经文。我可以向祂尽情倾诉心曲,并一再重读依撒意亚先知的这段话,虽然,这方法不见得每次都有效,不过,心境往往会有所转变,我也许会感到更加平安、放心或感恩。

同样地,我也可以如此运用福音里一则治愈的故事。我们都记得瞎眼的乞丐巴尔提买的故事(《马尔谷福音》第十章最后一段)。他一听说耶稣来了,就喊叫说:「耶稣,达味之子,可怜我吧!」尽管有许多人斥责他,叫他不要作声,他却越发喊叫。我可以想象自己同样地对着耶稣大叫,求他可怜我。然后,我或许也会听到耶稣说:「你要我为你做什么?」于是,我可以告诉他我要的是什么,求他治愈我、拥抱我等等。

由于四部福音里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因此特别适合于这一类想象式的默观。认识耶稣最好的方式就是:求他显示他自己,然后读一段福音,让它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假如我们常常这样做,就会逐渐认识耶稣是怎样的人物,知道祂之所爱所恨和祂的价值观。我们也会注意到,我们认同福音故事中的人物,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伯多禄,有时像若望,有时像玛尔大,有时像富少年或法利塞人。当耶稣对我们而言越来越像个有血有肉的人时,我们也将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以各种方式和耶稣相系。

有人担心,让自己的想象力随着圣经经文而任意奔驰,这会不会有问题呢?第一,我们要提醒自己,圣经的目的是吸引我们的心,也吸引我们的想象力;因圣经是想象式的文学,正如先前所提到的。第二,我们要注意经文本身,让它指示我们想象的方向。第三,我们要相信,心中的天主圣神会引导我们的想象力,向我们显示天主的真理。在这后弗罗伊德时代,我们都知道无意识影响我们的行为,也影响我们的想象力。因此,我们比以前的基督徒更不信任想象力。然而,我们应回想一下住在我们内的天主圣神,祂如圣保禄所说的,「扶助我们的软弱,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如何祈求才对,而圣神却亲自以无可言喻的叹息,代我们转求」(罗八26)。「无意识」对想象力的影响之一,以信德的眼光来看,可以说就是天主圣神。诚然,并非每个感动人心的意像都是天主显现:不可否认,我们有时会欺骗自己。在稍后的篇章里,我们会详细说明如何分辨经验是否来自天主,也就是所谓的分辨神类。现在,让我们先信任想象力,读一读圣经,看它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我们应看重圣经,因为它是我们会晤生活的天主的好地方。

 

第四章 发展与天主的关系
 

我们曾经提到,祈祷是意识到与天主的关系。关系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顺境与逆境总会交替出现在任何一段亲密关系中,有时候两人间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深交,接下来却是一段长时间的感情疏离。亲密的关系触动了我们时而退缩、时而敞开的内心深处。在本章里,我要讨论与天主发展关系之过程。

我们如何与人发展关系?换言之,我们如何与某人相知相爱?第一,我们必须对对方感兴趣,或受到对方的吸引。如果我们只专注在自我,那我们就永远不会认识别人。如果我们只是一直想着对方,彼此却没有互动的话,那我们也无法亲身体验这个人:这就是空中楼阁式的关系。还有,如果我们自个儿说个不停,对方根本没机会开口,那么我们也无法认识对方。显而易见,倘若我们要认识另一个人,就要在他或她的身上花时间,让其流露内心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前两章讨论了默观,讨论让天主自我显示的一些方式。

下个问题是:朋友间会向彼此透露什么呢?对某个令自己感到兴趣的人,我们想知道什么?我们想要获知一些讯息。我们想知道朋友在何处出生、有几位兄弟姊妹、上什么学校等等之类的事。可是,我们显然不以知道这些就感到满足。我们还想知道他们与父母、手足之间的感情如何,喜不喜欢所上的学校。换句话说,我们想知道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心情,他们的爱欲情仇,他们的好恶和价值观。最后,我们则想知道他们对我们的感受。没有真心了解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就好比和机器人建立关系。而即便在小说与电影中,机器人也往往被赋予情感,好让它们看起来有情有义,否则它们就显得乏味无趣了。

同理,在我们和天主的关系中,光知道一些讯息曾是很乏味的事,例如:要理问答中有关三位一体的说法就难以吸引我们,因那些不过是智识上的难题。但我们想知道的是天主在乎什么、祂的价值观、祂的好恶,而这些正是天主在圣经中所揭示的。祂告诉以色列人,祂爱他们,在祂的眼中他们是珍贵的。祂说他们如果不冷不热的话,祂会把他们从口中吐出。耶稣为耶路撒冷而悲泣,他称法利塞人为石灰刷白的坟墓。他也曾气得骂伯多禄:「撒殚,走开!」

当然,我们对天主的兴趣是更为个人的。我不仅想知道祂对若望的情感,更想知道祂对我的情感。天主祢爱我吗?你原谅我吗?你照顾我就像照顾以色列人那样吗?你是否爱我所爱?耶稣,请告诉我你是怎样的人,这样我才能更加了解你、爱你,紧紧跟随你。这些都是我们接近天主时会有的渴望。

关系是互相的。如果我要你对我说心里话,那么我也要准备向你敞开心房。我与天主的关系也是如此。或许有人会反对说,天主早已知道我的一切,那又何必多此一举,甚至认为向祂揭露我自己是不敬的行为。但正如我在第一章所说的,重点不在于告诉天主一些讯息,而在于对天主的信赖,毫不隐瞒地让祂知道我们的一切。虽说天主知道我的一切,但很奇怪的是,我发现自己有时就是不愿意觉察到内心的某种情感或态度,甚至不愿意在天主面前承认这些情感与看法。任何关系当中会发生的事情,也一定会发生在我们与天主的关系里:我们和一个人越亲密,就越了解这个人,同时也越了解自己,而我所了解的某些部分并非那么美好。因此,在看待向天主揭露自我的这件事上,我们要更加审慎。

当我们发展一段新关系,或原本的关系进入更亲密的阶段时,我们都会有互相吸引和彼此排斥的经验。我们又喜又惧。刚开始时,我们很开心,不觉得害怕,但恐惧终将浮现台面。我们害怕被拒绝,担心被人家发现我们有所缺乏或不足,或者忧虑别人会对我们有新的要求等等。在与天主的关系中,我们最深的恐惧是会被祂的浩瀚无限所吞没,而丧失了自我,并担心祂对我们会有种种的要求。当这些「负面的」情绪开始出现时,我们就知道,要在天主面前毫无保留地敞开自己是有困难的。比方说,我们要怎样让祂知道,祂使我们害怕,或我们不喜欢祂在圣经中的某些态度?如果我们不愿意告诉好友,我们对他 () 的一些负面情感,那么面对全能的天主时,我们就更加难以启齿了。尽管布道家再三讲述天主如何爱我们,但我们内心深处仍怀着对祂的强烈畏惧,这可追溯到童年时代所听过关于天主的种种故事。这一点上我就不必多言了,你们统统都知道我在说的是什么。

天主不会突然就向我们显示祂自己,要是祂如此做的话,我们人类根本无法承受得起。旧约曾深刻地表达这种恐惧,其中提到一个人如果和天主面对面,那他就必死无疑。依纳爵.罗耀拉在《神操》里如此写道:「我要好好想一想,我们的天主为我做了多少事,给了我多少祂的所有,最后,祂是如此满怀热望、尽其所能地依其圣意将祂自己给了我。」看到这样的叙述,我们不禁感到悲哀,天主交出祂自己,限制自己的能力,好去感受我们人类的有限;因为祂所爱的人类是如此有限。而人类的有限可能是来自过去的经验,来自我们对父母和其它权威人物的印象,以及别人所灌输的有关天主的观念。我们也许会害怕与天主太亲密,责怪天主让我们在生命中受到伤害,但同时又受到天主的吸引;然而,我们若对某人心怀怨恨,就会不愿意让那人亲近我们。因此,天主对我们要很有耐心,还要对我们的感觉非常敏锐,而祂确实如此。很少有人像圣保禄那样,被天上的光环射中而坠马的。

我们也是一样,只能慢慢地向天主揭露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对自己要有耐心。我们最好承认,阻碍关系进展的并非是不喜欢或不想要对方,而是不愿向对方表露某方面的情感。试想当好朋友激怒你时,你因为怕对方知道,而隐藏了你对他的反感。通常两人就变得客套起来,也渐行渐远了。我们对天主也许曾有不喜欢的感觉和想法,也不喜欢祂的一些爱的响应,不过,只有当两人愈来愈能毫无隐瞒地坦诚相见 ── 当我们愿意让对方看到我们的真面目 ── 两人的关系才会随之加深。一段关系会滞碍难行,原因在于一方有意或无意中向对方隐藏某些强烈的情绪。

给大家举个例。有一次在避静开始时,一位男士告诉我,他上三次的避静都很乏味,他想这次大概也是一样。但他说没关系,因为至少他能脱离忙碌紧张的生活,得到一些休息。我问他喜不喜欢这样,他仔细想了一下,回答说其实他想要和天主有比较活泼的关系。因此,我建议他将这种渴望坦白地告诉天主,然后做一些他喜爱的事,这样也许能给天主机会响应他的渴望。头两天什么也没发生,但第三天他就明白,过去的某件事使他对天主感到愤怒,而他一直压抑着这股强烈的情绪,因为他还是衷心感谢天主为他做过很多其它的事情。所以,这股愤怒只得以对天主感到乏味的方式来获得宣泄。然而,在他承认自己生天主的气之后,他在避静中的祈祷就变得生动多了。

在祈祷的过程当中,最大的绊脚石便是:想要在天主面前成为「美善」的人。我永远无法在祂面前承认我的沮丧、生气或是情欲之类我认为是「恶」的事情。换句话说,我伪装成比真正的自己还要「更好的」人来与天主相联系,例如上面提到的那位男士,他无法承认自己对天主的怒气。然而,我们往往没能了解,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受。我们无法用意志力来决定喜不喜欢某个人;我们的爱、恨或性高潮都无法靠意志力来掌控。情感、情绪及欲念的产生,是来自内心与外在的刺激。我们也许不喜欢自己对天主的某些情绪反应,但当天主临在时,我们又无法驱开这种情绪。唯有向祂坦白承认我们就是怎样的人,我们与天主的关系才会越来越亲密。

当两人的关系越坦诚也越亲密时,有一件有趣的事会发生:我们会越加了解自己和对方。我们对自己内心的情况更加敏锐,有越来越多的话要向对方「说」。我把「说」这个字加上引号,因为两人越亲密,就越是无言胜有言,一切尽在不言中。特别在我们与天主的关系中更是如此。

 

第五章 天主的形象与祈祷
 

人要与天主坦诚相见,彼此的关系才能有所进展,这是知易行难的事。第一,如前所述,人类有其限度,无法理解我们称之为天主的奥秘。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既想知道且爱慕那个奥秘,但又害怕祂。圣奥斯定说过:「我的心永不安宁,唯有在你内,我才能找到安息之处。」他也可能老实地再加上一句:「但我也很害怕安息在你内。」当我在写这一章时,仔细思考了其中的矛盾之处,不禁想到佛斯特的诗〈补一道墙〉,里面描述出两种互相矛盾的心理:「我们并不喜欢墙,但是有了一道篱芭,反而互相成了好邻居。」我相信,每个人的内在都渴望和天主之间不要有一道墙,但又觉得若要保持自我,那道墙绝对是有必要的。我们最好再仔细思考一下这个矛盾的想法,这样我们才能更轻松自在地面对自己,也会更有耐心。

天主对我们的爱是永不止息,而且充满了创造性。那种创造性的爱使我们存在,并且维系着我们的生命。我们是天主所爱的子女,我们内心深处知道这个事实,渴望与天主完全合一,这种合一的感觉彷佛是一种共融。

但是,我们对这样的合一也深感畏惧。有人解释说,这种本能的退缩是由于我们害怕消失在天主内,害怕失去自己。还有人说,这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人的有限和死亡。不管原因为何,我们抗拒合一是有根深柢固的缘由的。而天主则具有无比的耐心,试着说服我们让祂的爱推倒这面墙,让我们相信这个似非而是的道理:我们与天主越密切合一,我们就越加成为真实的自己。如果天主可以这么有耐心,那么我们也要对自己有耐心,继续求天主拆掉我们心中的墙。

刚才所讲的矛盾使我们不愿让天主靠近,或者说得更恰当一点,其实天主近在咫尺,甚至比我们跟自己还更近,如圣奥斯定说的,但我们还是不愿经验天主的亲近。这种矛盾的想法可能会逐渐消失,但是我们也可盼望,当我们越来越认识天主时,想与天主合一的渴望就会越来越强,而抗拒的念头则越来越小。不过,还是有一些障碍阻止我们与天主坦诚相见。一如我们内心有着深沈的矛盾,既想要又害怕天主的显露,害怕天主向我们显示祂自己;同时,我们里面也有障碍,阻止我们向天主揭示我们自己。我相信,这些障碍源自天主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有位妇人曾说,她一读圣经就感到抑郁,还会有罪恶感。不论翻到圣经的哪一页,她都觉得天主在责备像她这样没有信德、又有过犯的人。显然有什么阻碍了她,使她无法看到圣经里天主的慈悲和宽恕的爱。是什么阻碍她看到这些呢?我没有机会与她详谈,但我敢说在她的心目中,天主不但十全十美、全知全能,而且对受造物的过犯绝不宽待;而她认为自己在天主眼中是个乏善可陈的人。在与天主的关系方面,她如此看待自己,因而也就不会注意到《依撒意亚》中的这些话是对她说的:「妇女岂能忘掉自己的乳婴:初为人母的岂能忘掉亲生的儿子?纵然她们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看哪!我已把你刻在我的手掌上。」(依四九15-16)。

我们待会儿再来谈谈这位妇人,但现在先让我们想一想自己与天主相遇的方式,或者是和别人认识的经过。每当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他或她就会触动我们内在的人我形象(某些心理学家称之为图式),这些形象的建立是来自经年累月与许多人互动的结果。例如:玛莉令我想到我姐姐露西,所以我对玛莉的第一个反应是正面或负面,就取决于我和露西的关系。如果我和露西的关系很糟,那么仇恨与合不来的感觉就会进入人我形象里,而玛莉可能就没有机会向我证明,她不是像露西那样的人。我也许曾对她有敌意,还会把她对我的反应解读成对我有所要求,而我就对她来个相应不理。或者我觉得我们很合不来,而且就如此表现出来,很快地玛莉也会感到彼此言语乏味。换个方面来说,如果我和露西的关系有好有坏,那么玛莉和我就可能有机会彼此认识,然后我曾从经验中了解到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但是我们要说,每一种关系(包括我们与天主的关系)多少都带有成见,至少在开始的阶段是如此,心理上我们受到过去与人的关系之影响。

我们在童年时代开始发展自我与天主的关系之形象,而我们与父母、长辈或保母的关系则大大影响此一形象的建立。身为孩童时,我们年幼、脆弱又敏感,只能以小孩的能力来理解这复杂的世界。即使受到最好的养育,我们仍可能发展出黑白分明的天主形象:「如果我乖乖的,也就是善良、甜美、服从、单纯等等,那么天主就会向我笑颜以对;如果我不乖,也就是生气、闷闷不乐、性感、没礼貌等等,那么天主就会讨厌我。」当我们长大后,这样的形象可能不会有什么改变,因为在青少年时期,我们根本不太注意天主这方面的事。如果三十几岁时,我们再度认真看待宗教这回事并试着祈祷,那么小时候的天主形象也许会妨碍我们的祈祷。即使我们现在对天主的观念较为成熟而细微,但是童年时代的天主形象仍深深影响我们与天主的关系。

让我们再回到前面提及的那位妇人。她很聪明,受过良好的教育,也知道天主就是爱,天主是如此地深爱世人,为了救赎世人,甚至赐下祂的独生子。理性上,她也许会说天主爱她,但她一试着与天主相联系,就会感到被评断与定罪。当她想用圣经做祈祷时,这种感觉就会来势汹汹地涌现。她认为在天主面前她很「不好」,而天主则目光凶恶地看着她。换二言之,她认为天主无法接受她心中真实的景况,比方说,她对她「应该」要爱的人怀恨在心,而她的天主认为她这样做不应该;所以,她认为祂不可能爱她。这种感觉令她沮丧不已,因此她避免一切会引起这种感觉的事,而圣经就是最主要的来源。她显然发现,自己很难让天主靠近,让祂看到真实的她。

当我们开始用比较个人的方式祈祷时,必须考虑到童年所留下的天主形象,会对我们现在与天主的关系造成多大的影响。或许我们对自我与天主的关系之形象,不会如上述例子那样地黑白分明,但是当我们在祈祷中第一次觉察到自己有不良的情绪时,自己会吓呆了。然后,我们立刻就知道自己的信心有多脆弱,我们难以相信天主完全原谅我们,爱那真实的我们。为了「全神贯注在天主身上」或是正在默观的经文上面,我们极力想从意识中赶走这些情绪、想法或形象,但是往往徒劳无功,不想要的情绪或意象还是不断涌进我们的意识层。这样一来,我们发现自己好像一边翻翻手边的书,心里一边盘算着祈祷结束后要做什么,或者那天就干脆不要祈祷了。我们可能并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事实上,我们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一些事」。如果我们回想这段祈祷时间,也许认为这只不过是「祈祷枯干的日子之一」。不过,倘若真的发生了影响我们与天主的关系的事,那么至少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可能发觉祈祷既枯燥又困难。我们曾觉得不想祈祷,常感到焦躁不安,而且祈祷时容易「分心」。天主好像离我们很远,甚至是无法接近。我们发现自己又回到过去祈祷时的老样子,祈祷只不过在填补时间,感觉起来相当冷淡,也没有什么好感动的地方。沮丧之感油然而生,而我们也就不再努力与天主发展更亲密的关系,视之为「讨人厌的工作」,不适合我们这些「泛泛之辈」。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很可能是一些不想要、不该有的情绪或者形象 ── 我们就说这是对生命中某些创伤感到愤怒,诸如五岁丧母 ── 浮现至意识层面,而在我心中产生一种天主形象:天主不容忍怒气,尤其是人类对祂含怒于心。因此,我感到退缩,害怕天主会因我对祂心怀愤怒而拒绝我。这种退缩的反应最常自然而然地发生,而且立即被阻于我们的意识之外,由理智取而代之:「生气是不理智的事。天主是全然慈爱的,而且知道什么对我最有益。」「这样的愤怒是一种试探,让我分心而无法安心祈祷。」「我一定是工作得太劳累了。」倘若之后的几天中,我仍觉得祈祷时分心走意,和天主的关系也变得很疏远,这些现象就显示出我可能在抗拒天主的邀请,不愿让祂引我进入更亲密的关系。实际上,这种情形会一直持续,直到我回过头来面对自己的愤怒,向自己与天主承认我很生气,因为母亲不该这么早就去世;然后,看看天主怎样响应。当一个人能开始这样做时,他会发觉天主并没有拒绝他,天主也不生气。实际上,祂反而比以前更接近,更诚挚亲切,更关心照顾他。他会觉得如释重负,对天主更加感恩,而其自我与天主的关系之形象也开始改变,渐趋成熟真实。

要做这样的改变很难,不但要花很长的时间,还要对我们自己很有耐心。例如:当我开始觉察到愤怒妨碍了我和天主发展更亲密的关系时,我也许感到很害怕,不敢直接告诉天主,我为了母亲去世这件事在生祂的气。此时,这件事帮助我理解,在任何一种关系里,我只能在当时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说话和行动。虽然我希望我不要这么害怕天主,但我就是没法不感到惧怕,所以问题在于:我现在该怎么办?我能做什么?或许我能告诉天主我的惧怕,并求祂帮助我别那么怕祂。如此一来,我即是就目前所能,尽力与天主坦诚相见。如果我继续坚持下去的话,我会渐渐发现,恐惧烟消云散了,愤怒慢慢地浮现;最后,我终于可以告诉天主,对于母亲早逝的事情我感到多么生气。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承认自己的愤怒不一定表示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像表达出恐惧并不足以使我们能克服恐惧。我们的自我形象与天主形象深藏在内心深处,而且已经发展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日,它们不易改变。有时,我们好不容易有了像上述那样的突破,但过不了一个星期,我们又再感受到同样的恐惧与愤怒,此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很泄气。这让我们想到,我们在别的关系中也是如此。例如:你受到一个朋友的伤害,生他的气好几天。这位朋友再三向你道歉,而你也不想失去这段友谊。最后,在一个气氛很好的场合里,你原谅了这位朋友,两人重修旧好。之后事情不也是一再重演,今你的朋友不禁怀疑,你们的关系是否真有修复的一天?这真是今人泄气。但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性格只会慢慢地改变,我们唯有耐心地维系彼此的关系,一起走过风风雨雨。同样地,这在我们与天主的关系中也是如此。

当我们讨论天主的形象时,如果能认识到天主同时具有男性与女性的特征,这会对我们有所帮助。神学上认为,天主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但是我们只有对男人和女人的经验。传统上把天主定位成男性,因此,人若以包容性(或精确性)的语言来指涉天主,往往就会被视为异端邪说。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唯有耐心倾听一般人在祈祷中对天主的实际经验。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的人开始时把天主当做男性,所以祈祷时态度严肃、意识集中,而这也是我们从小所受的教导。但是人类所经验到的天主是一种奥秘,祂同时具有男女两性的特征。这是可以埋解的,因为我们的自我与天主的关系之形象是源于我们与父母关系之形象。随着我们与天主的关系不断进展,经验会教我们哪些形象相似真正的天主,哪些则扭曲了真正的天主。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些人会发现,天主的形象有时就变成了女性。似乎唯有如此,天主才能说服我们相信,祂是超越性别的,而男性也并非是祂所偏爱的性别。有趣的是,在天主形象之性别的转换上,女人和男人比起来,较没有这方面的烦恼。

我无意在此挑起争论。本章一开始就提到,我们心中的天主形象(身为人类就免不了会有天主形象)可能会阻碍我们与天主发展关系。倘若某人对天主所代表的性别感到焦虑或害怕,那么此人与天主的关系进展就会慢下来,或受到拦阻而停滞不前。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心中所有的天主形象都可说是偶像,最终显出我们想囚禁天主的欲望。或许,最强而有力的偶像就是男性的天主形象吧。

如果我们保持与天主的关系,渐渐向祂揭露真实的自己,同时也去认识真正的祂,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在改变,而且我们心中的天主形象也在变。当我们了解到天主是宽容的,我们将变得更能容忍自己的弱点和限度。但我们也会注意到,自己比以往更能够避免犯错,更能宽恕自己和他人,对别人不再那么有成见。我们慢慢地相信基督信仰的基本真理,那就是天主深爱世人 ── 包括有着各种缺点的我以及无以计数的他人,甚至是那些我不太关心的人。我发现在我内心里,我正转变得更像个基督徒,这是因为我与天主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而不是因为我有异常坚定的决心。在这过程中,我心中的天主形象越来越相似耶稣的天主形象。这些发展标记出我们的祈祷正走在正确的方向。我们终其一生都走在逐渐认识天主的道路上,并在这样的旅程中也认识了最完满的自我。

 

第六章 想象力与祈祷
 

本章将进一步探讨祈祷中的想象力与幻想的问题。在灵修史上,有两个主要的祈祷方式。一种是强调不要有图像,安静的祈祷。在这个时代,此方法的最好例证是运用心祷,这方面最有名的教师之一是美国麻州史宾赛城圣若瑟修道院熙笃会的潘尼顿修士。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让我们有机会接触生命中心的奥秘,亦即所谓的天主。另一个祈祷方式的最佳例证则是耶稣会的传统方法,鼓励大家在祈祷中尽量运用各种官能:感觉能力、想象力、智力及意志。因为笔者最熟悉这方法,所以本书一再强调在祈祷中运用感觉能力与想象力;不过,这并不表示此方法放诸四海皆准。两种祈祷方式均渊远流长、历史悠久,对大部分的人而言,两种方法都能帮助他们与天主相遇,只不过某些人的个性也许会比较喜欢这一种,而其它人则喜欢另一种,但在此我无意把某种个性的人归类为适合某种祈祷方式。我鼓励大家用各种方法来与生活的天主相遇,因为方法只是帮助我们达到目的的工具而已。一旦达到了与天主相遇的目的,再来就由关系本身来接管这事。

    运用想象力来与天主相遇,这方法对很多人而言都大有帮助;可是对于使用想象力这事,我们有几句话要说。在第三章里,我们曾提到一个人要怎样运用想象力来默观圣经(特别是福音)。我们让福音中一段场景的字句像一首诗、一本小说那样触发我们的想象力,并求天主在这样的过程中显示祂自己。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场景中的一员。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里,我们会认同福音中各种不同的角色。例如:当我们不知所措、感到前途茫然时,我们会认同《马尔谷福音》第十章的盲丐巴尔提买,即使很多人斥责他,他还是大声叫喊:「耶稣,达味之子:可怜我吧!」斥责之声也许在我们内心,想要告诉我们祈祷是徒劳无功的事。然后,我们也要像盲丐巴尔提买一样大声叫喊,并在内心深处听到耶稣说:「你愿意我为你做什么事?」我们会回答说:「师傅,请让我看见,让我看见前面的路。」之后,我们可以向他尽情倾诉心中的痛苦。

有时候,我们会讶异于自己对福音场景的反应。例如:有一个人读到《马尔谷福音》第三章,「随后,耶稣上了山,把自己所想要的人召来,他们便来到他面前。他就选定了十二人,为同他常在一起,并为派遣他们去宣讲,且其有驱魔的权柄」(谷三13-15)。他越看越生气,可是又不明白原因何在。所以,他求天主让他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天主的光照下,他渐渐了解到,基督徒没有权力选择自己想要的同伴。于是。他明白他是在气和他共同生活的那些基督徒。这些恨意悄悄地滋长,一面影响着他的幸福和工作效率。有了这样的领悟后,他对周遭的人就不再那么冷淡,他也祈求耶稣帮助他,让他看待自己的伙伴如同耶稣看待门徒一样。

另一个例子是:当人们读到耶稣在最后的晚餐里为门徒洗脚时,他们往往难以想象,要让耶稣为自己洗脚有多么困难。现在当他们退却时,他们才明白伯绎当时的反应,在这之前他们一直感到不解。当他们想到自己的反应并请求天主光照后,他们才开始觉察到:自己真正的过犯是不愿接受耶稣的宽恕,不愿相信自己是被基督所爱的、自己是讨人喜欢的。

我们的想象能力因人而异,有的人想象力之好,像是在脑海中创作出一部彩色电影一般,能够把整个福音的场景彩色化、可视化,宛若身历其境。另一些人的听觉想象力很丰富,所以福音中的对话会很生动地萦绕在他们的脑海和心中。还有一些像我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看到或听到些什么,但却感受到整个故事和其中角色的内在,这很难以笔墨来形容。最后一种人常常很羡慕别人,当他们听到别人那么生动地描述时,不禁会对自己「缺乏想象力」感到十分气馁。其实人人都有想象力,当你听到别人描述槌子钉到他的大姆指时,你也会不自觉地缩了一下,那就表示你也是有想象力的;如果你很喜欢一则精采的故事,那么你也是有想象力的人。大家的想象力都各有不同;我们要让天主来运用我们所有的,而不是在那里悲叹我们所没有的。

我再建议几个运用想象力的方法,以帮助我们愈加意识到与天主的关系。当人们重温往事、回顾互相认识的历程时,往往能增进彼此间的亲密关系。比方说,一家人总是喜欢在一起看旧照片,回忆往日的美好时光,大伙儿开怀大笑,重新燃起昔日温情。这种情感把家人紧密地系在一起,即使这样的回忆有时也会勾起过去的痛苦时刻。我们可以说,我们过去和他人所建立的亲密关系,塑造我们成为今日的自己。当我们对丈夫、妻子、多年的知心好友说:「是你造就了今日的我」,这句话的确再真实不过了。我们与天主的关系也有一段发展历程,但大部分都是我们肉眼无法看见的,唯有天主明白全部的来龙去脉。那我们要怎么样来分享至少其中的某些部分呢?

在此提供一个曾经帮助过许多人的方法。找一个安静的时刻,回想一下天主的临在,然后求祂告诉你,祂如何出现在你的生命当中,让你看到你个人得到救赎的过程。回想一下从孩提时代开始去过的地方、认识的人,这地方或许是你的家乡,这个人或许就是你的父母之一,让这些形象和想法来去自如,而不要用你的意识去操控它们。例如,如果有一大堆的回忆围绕着你父亲,那就不要刻意转移到对你母亲的回忆。只要相信住在你内的天主圣神,牠曾引导这些形象和记忆,让你了解祂一百在你的生命当中与你同在。当你想和天主谈话时,就可以像和家人一起看家庭相簿时那样,和祂随意交谈。另一个方式是开始回想你上小学的时候,也是照着同样的流程去做。如此进行几天或几周后,你就会回想起这一生所有的经历,此刻再来看《圣咏》第一三九篇,或许你会有全新的感受:

你造成了我的五脏六俯,

你在我的母胎中缔结了我,

我赞美你,因我被造,惊奇神奥,

你的工作,千奇万妙!我的生命,

你全知晓。 (咏一三九13-14

再向大家建议另一种运用想象力的方法,此法对我也非常有用。闭上双眼,舒服地坐着,尽量放轻松,做几个深呼吸,留意你的吸气和吐气。注意你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从头到脚,一个部位接一个部位。然后,想象自己站在长廊上,远望着另一端一扇关闭的门。你慢慢地朝着这扇门走过去,当你走近一看时,发现门上有个名字,那竟然是你的名字。这是你的房间,唯有你有钥匙可以进入。你打开门走进去,再把身后的门关上。这是怎样的一个房间呢?你会如何布置?你可以随意想象。舒适地坐在里面,好好享受一番。这时你听到敲门声,你前去应门,开门一看,原来是耶稣基督。他问你可不可以进去。你要让他进来吗?如果你邀请他进来,那么你会坐下、站着,还是用其它的姿势呢?你想要和他说些什么话或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你就和他一起坐着,不管多久都好。当离开的时候到了,你可以告诉他你要离去,你也可以邀他与你同行,或者你可以请他离去,这样你就能有几分钟的时间独处。当你准备好要离去时,请把身后的门关上,步上这段长廊,然后渐渐地再度知觉你的身体、你的呼吸,接着睁开双眼。这段祈祷的美妙之处和其功用在于,人们可以运用想象力构思一个房间,随时邀请耶稣进来。

有些人天生就拥有丰富、生动、富创意的想象力,他们让天主运用这项天赋,当做与天主相联系的一个管道。我认识一位妇人,她在假期里与耶稣做了一次很好的避静,她对耶稣倾诉心曲,向耶稣请教该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难题。在祈祷中,她有时想象自己是在户外,有时则想象自己就在壁炉边。避静即将结束时,耶稣走回了城市,她知道他是在告诉她,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会与她同在。有位男士与耶稣一同去露营,在露营的过程中,他花了很长的时间祈祷,于是他们逐渐相联系,也就是说他愿意把自已交托给耶稣,向耶稣倾诉自己的心事。某些人则会运用福音中的事件,创造出一些完整的故事。有位妇人巨细靡遗地想象出生动的场景,一路追随耶稣走过苦路,甚至当耶稣跌倒时,她还扶他一把;当卫兵威胁她、要把她赶走时,她仍紧紧站在耶稣身边。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她追随耶稣。

当我们在祈祷中以各种方法来运用想象力时,我们知道所发生的事都是我们自己的产物,都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而产生的。我们要怎样才能确信,这整件事不只是个白日梦(而我们却虔诚地称之为祈祷)呢?我的第一项回答是:要信任传统。天主曾经运用过好几位圣人的想象力,像是圣依纳爵·罗耀拉、圣方济·萨威和圣丽达·安兰阁等,吸引他们和祂发展出一种很深刻的亲密友谊。再来,我要说的就是我们需要分辨,可是分辨并非意谓去怀疑我们的人性,而是要信任天主使我们成为美好。依纳爵在其分辨规则里,一开始就提到,为那些寻求天主的人而言,天主临在的记号是我们会有一些正面的感觉:温和、平安、很有自信。假如我们的想象力带出这些正面的情感,同时增加了我们的信德、望德与爱德,渴望更加认识天主与耶稣基督,那么我们就要相信,这是天主在使用我们的想象力,为了要达成祂的目的,也为了我们的益处。对这种祈祷的怀疑可以视之为一种试探,尤其是我们的怀疑与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时。换言之,当怀疑和问题只是不断困扰人心,却没有导向更新更好的祈祷方式时,那就是试探。

    塞巴斯蒂安的名著《在你内怀此心意》,其要旨在于人若否认人心的善与对天主的渴望,这就是犯罪:换言之,这等于否认天主创造性的爱,这样的爱使我们成为亲切和善的人。当然,我们也可能欺骗自己,但若想确认我们不是在自欺欺人,那么最好的方式是开始怀疑我们所感受、想象、思考和渴求的事物,其中是否有哪些地方不对劲,或者走错了方向。

我们若能和他人讨论我们的祈祷,这也会对我们的分辨大有帮助。在之后的篇章里,我会多讲一些有关灵修辅导的事。至于现在,我们只须知道,我们若能找到一个乐于倾听的人,并向他述说自己的祈祷生活,这将帮助我们对自己的祈祷方向更有信心。光是向别人讲述我们在祈祷中所发生的事,就足以使我们更加意识到与天主的关系,并对天主所给予的赏赐加倍地感激,即使别人只不过是同情地倾听我们而已。我们往往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受到天主的带领,又在哪些地方误入歧途。如果倾听者还能提出几个考虑缜密的问题、给我们一些明智的意见,那就更能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祈祷是导向与天主更加亲密这个模式,也就是天主与人打交道的模式,纵然每个人都是这模式独一无二的范例。

本章的目的在鼓励大家用各种方法来与生活中的天主相遇。传统上,想象力可以帮我们一个大忙。如果你就是运用想象力来祈祷的人,那么你要相信这是天主给你的一项恩赐,为要帮助你更加认识天主。

 

第七章 情绪与祈祷
 

          如果我们想要发展一段关系,那么我们就要愿意流露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表达我们的意见与价值观,并且提供一些个人的背景资料。当彼此感情融洽的时候,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虽然仍有很多人无法接受别人的温情善意。我们曾提到,天主怀着无限的耐心在人心中工作,为要让我们相信祂爱我们,而且是永远爱着我们。我想要强调的是,我们需要先经验到天主对我们的爱,之后才能接受祂向我们显示我们的过犯或性格上的黑暗面。过去在讲道与训诲中过度强调过犯,这是牧灵方面一项极大的失误。没错,我们都是罪人,但唯有天主可以个别向我们指出我们真正的过犯,而且只有我们真心相信祂与我们同在时,我们才愿意让祂这么做。因此,牧灵与灵修的操练就是要帮助大家经历到主爱,我相信这种经验就像是家母说过的:天主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要好很多。一位英国的精神科医师,马坎兹在《精神错乱与人格》一书中如此描述:

享受天主是灵修的最高境界:在享受天主的当中,我们不仅感到被救赎,而且还感到安全;我们意识到自己属于天主,从此不再孤单……天主想望的并非我们的屈服,而是我们对天主自然而然的爱意与跟随……

要敦促读者,花时间求天主帮助我们获得这样的基本经验,帮助我们在心中的美善被破坏之前,就先知道每个人都是美好的,而且是被天主所珍爱的。这种经验就是一个人打从心里知道,他是天主眼中的珍宝;这种经验让我们听到耶稣所听到的:「你是我的爱子」。光是告诉自己:「天主爱我们」,这样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感受到使我们存在的那份爱;在祂眼中,一切事物(包括我在内)都是善的,样样都很好(创一)。因此,花点时间好好读一读《创世纪》第一章有关创世的故事,求天主帮助你相信和经验自己是天主所爱的,并引领你不断地经验、更深地相信这真理。花时间阅读《依撒意亚》第四十三章开头的经文,在本书第三章里也有提到这段经文。把时间花在这样的祈祷上,也就是善用时间去得到上述的基本经验,这样的经验是所有基督徒的信仰根基。

就算是有了这样的基本经验,我们还是很难向天主揭露自己的某些感受和态度。我们不愿意让所爱的人看到我们的嫉妒、愤怒、不饶恕。我相信,最困难的莫过于向天主表露愤怒的情绪、敌对的心理,以及我们的情欲。本章将介绍一些方法,以帮助我们在这几个关键的部分能对天主更加坦诚。

我有好几次提到,我们往往难以向天主表达愤怒的情绪,特别是当我们的生命受到伤害,而将愤怒的矛头指向天主时。个人和天主的关系发展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压抑对生命中种种不公所感到的愤怒和怨恨。我们也许会痛恨自己在家中不是老大,好像只有老大才能得到父母的青睐,而自己似乎永远都是次要的;我们也许会痛恨幼年丧父、丧母或是父母离异;我们也许是纷扰不断的少数民族的成员;我们也许因为身体有残缺而饱受欺凌。就算我们的大脑告诉我们,这些缺乏并不是天主造成的,但是这些依旧是我们生命中的伤痛,而我们的愤怒和怨恨可能会指向那创造生命的天主。至少,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认为,全能的天主如果真的爱我们,祂就应该要保护我们,让我们免于尝到生命的苦果。

当我们经历到天主的爱、度过了一段蜜月期之后,这些愤怒和怨恨的心埋就会浮上心头。可是,我们又害怕向天主表达对祂的愤怒,因为我们认为,对一位这么爱我们的天主,我们竟不知心怀感激,这实在是大逆不道。然而,我们终究会发现,这种没有表达出来的愤怒曾成为我们与天主之间的一道高墙,拦阻了我们与天主的关系。

试想在任何亲密关系中,当你被所爱的人伤害,你感到很生气,却又无法表达自己的伤痛和愤怒。之后,你们的关系就变得客客气气的,淡然无味,渐行渐远。你或许希望对方注意到你的冷漠,明白他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之前你们会分享彼此的看法、感受和经验,但现在你们之间的互动既老套又沉闷。你们都在聊天气和一些外在的东西,例如,你们的时间都花在讲别人的闲话,而不是在私人的分享上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是因为你的朋友或配偶对你而言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你不愿向他(她)表达你的愤怒与你所受到的伤害。你不愿意失去他(她),你害怕如果你表现出愤恨,那你就可能会失去他(她)。你甚至会责怪自己有这种愤恨的感觉。会有这样的结果,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信任,你不相信在你们之间若爆发愤恨的情绪,你们的关系仍能屹立不摇。除非你们的关系受到考验,否则缺乏信任就会继续腐蚀你们的关系。结果这份关系将逐渐枯萎,最后就无疾而终了。

同样地,我们与天主的关系也是如此,没有表达出来的愤恨会成为我们和天主间的一道墙。如果我们祈祷时感到乏味,这通常就是压抑情绪的信号。天主绝对不是沉闷乏味的:当我们面对真实的自我、相信天主对我们的爱时,我们也不是乏味的。下面举一个例子给大家做参考。

安妮目前三十出头,已经订婚了,半年内就要结婚。她虽然生长在天主教家庭,但对信仰并不热心;直到两、三年前经验了天主之后,才又回到天主的怀抱。当时有个朋友邀她去参加周末的避静,在避静当中,她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到底是在这里做什么?」「这里」指的是「在这地上」。她好震惊,因为她领悟到天主是出于爱才创造了她,也是出于爱才把她放在人间。那个周末之后,她开始逐渐意识到与天主的关系;一年后,她找了一位女士做她的灵修导师。自从订婚以来,她就注意到自己祈祷时很容易分心,而天主也好像离她很远。她甚至想,是不是天主不赞成她结婚,可是又觉得这么想很奇怪。

    有一天,她和未婚夫一起讨论婚礼的事时,她觉得很悲伤,因为她的生父无法在婚礼中带着她走向祭台。在她八岁时,生父因为急性脑脊髓膜炎而突然去世。三年后母亲改嫁;安妮一向不喜欢她的继父,一想到是他要带着她走在教堂中央的走道,她就不一高兴。那天晚上,她在睡前开始哭泣;这么多年来,她还是很想念她的父亲。结果,在这段期间,她祈祷时常常分心,而且觉得枯燥无味。她和灵修导师的会谈也变得困难了起来,她无话可说,只觉得天主离她很远。灵修导师想要帮助她,要她讲一讲与天主疏远的感受。安妮认为她只不过是因为要准备结婚才会分心,但是灵修导师厌觉到,她讲话的声音带有一股怒气,安妮却迅速否认。

有一次,灵修导师要安妮回想一下上一回感到天主临在的时刻。安妮记起了,那就是她和未婚夫讨论婚礼仪式的那晚。当她提到她的生父时,她涕泄纵横地说:「我真希望他并没有去世。」安妮终于承认,她是在气父亲的去世和母亲的改嫁,可是她只能间接表达她的愤怒而已。后来有一天,她去将要举行婚礼的那座教堂祈祷。当她开始赞美天主时,婚礼的景象一幕幕地浮现在她眼前。带着一丝恨意,她看到自己孤单单地走在教堂中央的走道,让大家看到天主对她做的事 ── 祂带走了她的父亲。那时安妮真是怒从中来,她把天主大大地数落了一顿。她在教堂内待了约四十五分钟;她不太确定究竟是多久。当她走出教堂时,她感到莫名地轻松了起来。当她回顾这事时,她开始明了,天主不但耐心地倾听她的诉说,而且还非常怜悯她。在她回家的路上,她觉得天主好像就走在她的身边一样。祂了解她有多么痛苦,也非常同情她的遭遇。在接下来的几星期里,每隔一段时间安妮的怒火就会再度燃起,但每一次天主都临在她身边,怜悯她、接受她这样的情绪。于是,她和天主之间不再有隔阂,而她的祈祷也就不再枯燥无味了。

像安妮这样的经验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许多人的生命当中。一些讨人厌的情绪在心中升起,成为人们和天主之间的障碍。就像安妮一样,他们并没有立刻察觉到这样的情绪会造成与天主之间的隔阂;但如果他们不断地尝试重建与天主的关系,最终这种讨人厌的情绪会找到宣泄的出口,而他们与天主的关系也就会继续发展下去。在这些时候,灵修导师很能助我们一臂之力,我们稍后会再继续讨论这一点。此外,我要再次强调的是,光是承认这些情绪并不足以驱散安妮的怒意。在接下来的几星期内,怒气还会卷土重来,而安妮必须要一再地把它表达出来。在任何一段关系里,我们若长期压抑心中的伤痛,结果不都是如此吗?我们要知道,我们与天主的关系中也会发生这样的事。

除了对天主直接的愤恨之外,其他还有一些激烈的情绪也会阻碍我们与天主坦诚相见。有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别人的怒气、嫉妒或者不饶恕,但又无法或者不愿意让天主知道我们有这样的情绪。由于这些情绪往往吸引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致使我们在祈祷当中也会因此而分心。事实上,它让我们不管在什么事上都无法专心。如果我们害怕或者羞于向天主承认这样的情绪,那么我们可能根本就无法祈祷。另外,我们也可能不想向天主坦承这样的情绪,因为我们害怕天主会要求我们有所改变。我们需要再次对自己有耐心,我们要知道,想要在天主面前表现自己是「善」的,这个念头是祈祷的一大障碍。我们可以求祂帮助,使我们更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这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做得到的,例如:去承认我们想要捣烂某位我们应该要爱的人。毕竟,大人从小就教导我们,这样的情绪是不对的,表达这样的情绪就会招致惩罚,尤其是来自天主的惩罚。问题在于,我们无法挥走这些强烈的情绪;结果是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祈祷。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做个小小的省察也许有助于打破这个僵局。我实在是很气我哥哥对我所做的一些事,我其是气得想把他杀掉。这件事勾起童年回忆中一连串不愉快的经验:当然,在气头上,我忘掉了其实童年里也有好多一起相处的快乐时光,他也曾帮过我许多忙,甚至当我有困难时,他好几次都与我共患难。如果我压抑对他的怒气的话,那我就想不起那些美好的事,而我们的关系会变得冷淡,然后渐渐疏远;但是我也不想杀他或者向他大发一顿脾气,那我的怒气要向哪里去发泄?我敢说,最安全的地方就是转向与天主的关系。在人们逐渐信任天主的过程中,我看到下面的模式一再地重演。一些不愉快的情绪涌上心头,却又不能表达出来,于是造成祈祷上的障碍。「我总不能告诉天主,我想要谋杀哥哥吧。」可是,这样的情绪又如此强烈,害得我根本就没办法祈祷。例如:我想求天主帮忙,让我能宽恕他,可是我根本就不想原谅他。那么我就求天主让我能诚实地面对自己好了。我慢慢地告诉祂事情的经过,在我这样做时,我不禁怒火中烧,最后我向天主大声说我有多恨哥哥。一阵子之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天主始终在那里,耐心地听我陈述。祂没有审断我,也没有要我宽恕哥哥,祂只是专心地倾听。我则开始想起某些时候哥哥帮助过我,然后我会笑自己生这么大的气。可是,这些怒气有时还是会再升起,那我就重复同样的祈祷模式。之后,我会求天主让我知道该怎么办。也许是要花时间和哥哥当面谈一谈,好治愈这个伤口;但是,我与天主的对话已经在医治我的心灵,而且帮助我朝着治愈的方向前进。

    我们都说天主是治愈的天主;但我们要怎样把这句话付诸实行呢?当我们感受到气冲冲、充满恨意的情绪时,默观一下谷五1~20。有个魔鬼缠身的人来到耶稣面前,福音的作者写道,连锁链都无法捆绑这人,他日夜哀号不止。这是个多么可怕的景象,然而耶稣并未胆怯或逃避,他心平气和地靠近这个附魔的人,用言语治愈了此人。在生气的时候,我们可能把持不住自己,我们怒不可遏、气昏了头:然而,耶稣却会倾听我们、治愈我们。我们的怒气最安全的去处就是天主,祂会助我们把它疏导到有用的方面去。硬把怒气压下来会使我们像颗即将引爆的定时炸弹。

另外,情欲的问题也会阻碍我们发展与天主的关系。假如光是要我告诉天主我很恨哥哥,我已感到如此困难;那么要向天主坦承我对某人有欲望,这不就难上加难了吗?在成长过程中,长辈教导我们要正经八百、非礼勿视,甚至连怀孕之类的话题,「有教养的人」是绝口不提的。除了与同性密友私下讨论之外,有些人很少有机会讲到情欲方面的事。而且,在老一辈的灵修传统里,情欲只不过是祈祷中的一种试探而已,长辈都教我们,心里一出现情欲的念头、影像或想望,就要赶紧把它驱散。即使我们现在已经发展出正当健康的方式来讨论情欲,但是一想到要和天主谈这项主题,还是会觉得怪怪的。

可是我们生而为人,天生就有七情六欲,情欲的问题在我们的生命中是个恼人的区块。自我形象不佳的人会一直介意自己的阴茎或胸部的大小。如果我想和天主谈我对自己的感觉,要是不提到这些性征,那我就无话可说了。或许,我的问题不是对兄弟的怒气,而是我会身不由己地受到兄弟的妻子的吸引。祈祷时,我一想到她就开始想入非非。如果我无法向天主坦承这事,那我只有停止祈祷了。当一个人无法向天主坦承自己有同性恋的倾向,那么此人与天主的关系就会碰壁。

我们还是需要对自己有耐心。不是要我们立刻就将所有感受全盘托出,我可以求天主帮助我克服恐惧,能向天主表露自己的情欲方面的事。然后,我可以渐渐地接近对我而言最难启齿的部分。绕着情欲这个主题,有很多其他的情绪会浮现:羞耻、喜乐、愤怒、欲望、恐惧等等,而当我在情欲方面显现自己的真面目时,我也许曾发现:在自我形象这事上,我进入到另一个新境界,特别是在我与天主的关系上。我们也许有很多地方需要治愈,因为我们对性方面的认识受限于童年时期的经验,而这些事件我们现在已无法一一忆起。有些人发现自己有受虐狂和施虐狂的意象,让他们觉得自己很糟糕。在向天主坦白自我的过程里,他们会发现天主能处理和治愈他们最害怕的情绪。这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永远无法胜过它。

有时,我们与天主或耶稣的相遇会兴起我们的情欲,这种情形比想象中还要更常发生,而我们也可能为此感到惊恐。但也许这只不过是意料中的事罢了,因为当我们经验到天主和耶稣时,那是带着七情六欲的我们在经验着天主和耶稣,所以有时会有情欲的反应,或是升起这样的情绪。我要再说一次,最好的应付方式还是向天主坦承。我让天主知道,祂的临在对我的身心灵有何影响、我对这事又有何感受。

    倘若我们认为「有教养的人」不该有强烈的情绪,那么这种想法便会阻碍我们与天主的关系。解决之道是不再视天主为要「彬彬有礼」对待的对象,而是视祂为无话不谈的知己,我们可以尽情倾诉心曲,或至少可以试着告诉祂所有的一切。

第八章 如何开始;在何处祈祷
 

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开始祈祷、在哪里祈祷。如果我们认真看待祈祷这件事,把祈祷看成是意识到与天主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会找到一些相当简便的解决方法。

在威廉斯那本有名的小书《简易的祈祷》中,他告诉读者用「主,我又来到祢面前。」这句话做为祈祷的开始,然后告诉天主你目前的状况。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开始祈祷。如果你要打电话给好友,总是有个原因的。你要不是想知道他的近况,就是想告诉他你目前的情形,要不然就是以上两个原因都有,或者只是想在一起消磨一些时光而已。你们不需要什么繁文褥节,像是:「嗨!我是老张。你还好吧?」之类的;同样地,我们和天主之间也毋须拘礼。祈祷一开始,我们可以祈求祂让我们感受到祂的临在,此举就好像是拨个电话号码一样。祈祷相关的书籍时常会告诉我们,要回想一下天主的临在。我想这和我刚才所说的意思一样,有点像是「拨电话给天主」,希望祂的临在让我们知道。回想的时间也让我们有机会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呼叫天主,也就是说,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此时此刻的感受又是如何。

当我们和天主接通之后,就可以照威廉斯所建议的那样说:「天主,我又来到你面前。我想和你在一起几分钟(几秒钟、半小时、或者多久都行)。我现在觉得很好(很糟、很开心、很困惑等等)。我想要更认识祢(或是从你那里得到一些安慰或治愈)。」接下来,视我们的需要和我们有多少时间而定,我们可采取不同的行动。如果我想更加认识主耶稣基督,那么就拿出福音书来看,让福音的内容启发我的想象力,如前面几章所谈到的。如果我需要安慰的话,那我只要向天主尽情倾诉,或求天主对我发言,就像祂对遇到困难的以色列人说:「你们安慰安慰我的百姓吧」(依四十1)。重点是我们既不需要什么繁文褥节、也不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就可和所爱的人建立关系。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渴望互相联系,并采取行动。

的确,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和所爱的人深深相系:不过,我们也必须知道,优质的关系需要相当的时间来培养。如果你我只有五分钟的时间相聚,那你也许不想谈一些会影响彼此关系的事,因为时间不够我们好好地处理这样的事。对天主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与天主的关系要进入更深的层面,我们就须拨出更长的时间,或是至少培养一种能力,让自己在工作或是做其他日常事务时,也能请求天主的临在。对于忙碌的人来说,卡拉汉所著《尘嚣中的默观》这本书很有帮助,其中对祈祷有很实际的建议。我就提出其中一个有效的祈祷方法,给忙得不可开交的人做参考。

我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和我的本堂神父合作下去。教友想要使圣堂更有活力的种种举动,他却是百般阻挠。我已经参加教会的传协会两年了,现在是越来越气馁。昨天晚上实在是忍无可忍,我真的很激动,很想象其他传协委员那样辞职算了。越来越多教友要不是不再进堂,就是转到别的圣堂去了。我也很气天主,因为祂让这么独裁的人掌权,阻挠了人家想要好好敬拜祂的心意。问题是我明天会很忙。我们家一大早就非常忙乱,大家都赶着去上班上学。我在睡前太太提了一下教会的情况,我觉得自己有理由和天主争论,但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能对我、对堂区都两全其美。

    当太太去洗澡时,我花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天主知道我的痛苦,也祈求祂在拨云见日的时刻到来前,时时与我同在。开车去上班的途中,我全神贯注看着车流,但心中仍不时浮现不满与挫折,而我也感受到天主在倾听我的牢骚。慢慢地,我不再觉得那么生气了,我只想要知道究竟该怎么办。当我从停车场走到辨公室时,我告诉天主我还是不晓得要采取哪个方法,是要辞职、还是留下来继续想办法改变现状。我又再次请祂今天要与我同在、给我光照。这一天当中,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想起堂区的点点滴滴,我想到过去两年来我们完成了哪些事;我们并非一无所成。另外,我开始清楚地明白,天主要我知道,不论我选择哪一样,祂都支持我,这让我觉得很自在。午餐后我有几分钟的空闲,就去了一下教堂,继续和天主的这段对话。

接下来的结局我就不必再多言了。我希望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里看到,方法上有许多的可能性,而这需要我们与天主逐渐培养出亲密的关系。这样的祈祷在任何时刻都很看重天主的临在,结果是养成不断和祂接触的习惯。我要再加上一点,如果在睡前做一个简短的省察,将有益于提升这样的祈祷,这让我们有机会回顾这一天,看看天主如何临在我身上,而我对祂的经验也许就曾指出我的人生方向为何。在《再度扪心自问》一书里,康孟迪对于就寝前做省察有几样非常好又很具体的建议。在上述的例子当中,借着就寝前的回顾,我可能注意到白天当我意识到天主临在的时候,我有哪些情绪和想法,进而明白关于传协会的事我该怎么办。例如:当我更加经验到平安与希望时,那也就是天主的临在,不是吗?

「在何处祈祷」的问题至少已经得到部分的答案了。既然是在亲密的关系中,双方就不必太客气,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场所。有个老笑话说,有个聪明的耶稣会士,他不问他的告解神师在祈祷时可否抽烟,而是问他:「我抽烟时可不可以祈祷?」这个老掉牙的笑话是在强调耶稣会士的诡辩,但我要用它来说明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祈祷,只要意识到天主临在我们的每个行动中就好。所以,一个人或坐或卧、或跪或行,都可以祈祷;吃、喝、洗澡、抽烟时都可以祈祷;在床上、在圣堂里、在厨房、在户外,都可以祈祷。只要我能意识到天主,我不论身在何处都可以祈祷。

因此,比较恰当的提问应该是:在实际的生活景况中,对我而言最理想的祈祷场所是何处?要注意的是,问题并不是说:世界上哪个地方对我而言是最理想的祈祷之处?我们与天主的关系时常受到阻挡(就像是和别人的关系也会受到阻挡一样),因为我们都在等待所谓「完美的时机」。「如果我找对了地方,我就会祈祷」,或者是「要是圣堂离我家近一点的话」。如果我想要与天主相联系,我就必须牵就现有的景况,就像两个穷学生约会,只得将就一下在比萨店填饱肚子,而没有能力上馆子享受一顿烛光晚餐。但是「将就」并不是放弃努力,而是尝试在现况中尽力而为。

特别的场合有助于培养亲密的关系。夫妻之间也许会珍惜睡前的时刻,不只是为了行房,也为了言语的沟通。朋友间也可能在一起散心,或是有着两人特别喜爱的一张公园座椅。在任何亲密关系中都有着自然发展出的仪式,我们和天主的关系也不例外。某些地方和行为变得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那里发生过一些信仰方面的经验。因此我们一再回到那里,虽然不是每次都会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我们也不做此想,但是我们都很难忘奇妙的那一刻,而且满怀感激之情。

以下就是一些人所发现的特殊场所。有些特别的教堂非常吸引人,这或许是因为建筑物本身所营造出来的气氛,或者是个人对该圣堂有着特殊的回忆,也可能是世代的历史与这座教堂有关。有人觉得树林是很好的祈祷之所,有些人则喜爱在海边祈祷。有人在观星时发觉天主的临在浩瀚无涯,有人则在默观一朵花时发现天主的奇妙伟大。我认识的一位男士在开车时想象天主的临在和陪伴。有位女士喜爱在早晨的一顿忙乱之后、在一天的工作开始之前,坐在厨房的餐桌前和天主喝杯咖啡。有位男士在办公室里摆张心爱的椅子,每天都在上面坐一会儿,单独面对天主。

我曾经听人说过,中国人寻找玉戒,透过玉戒向天主说话,天主也透过玉戒向他们说话。我们统统都在寻找自己的玉戒,寻找一个地方、一个方法来与天主相遇。让我们在寻求的过程中彼此鼓励,但我们也要知道,天主是永远更大的奥秘,祂总是带给我们新的惊喜,有许多新的玉戒等着要给我们。我们会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祂。

第九章 祈祷的回应
 

在《若望福音》里,我们看到许多祈祷蒙应允的例子,其中最突出的便是:耶稣应允了玛尔大和玛利亚未说出口的请求,而从死者中复活拉匝路。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有很多丧失亲人的姊妹曾直言无讳地要求天主,而天主并没有使已故的弟兄复活?而且,老实说,拉匝路最终还是会死去;因此,世界的祈求无法让人永远避开死亡。在本章里,我要讨论祈求式祈祷和天主的回应,因为这与我们和天主的关系发展可谓息息相关。

我们在第一章里曾经提及祈求式祈祷。天主并不需要我们给祂什么信息;因此,我们的祈求并不是为了要让祂知道那些事,例如:珍妮阿姨快要去世了。事实上,重点在于相信天主想要知道我对她的病况的感受、我对她本人的情感。我不想让我心爱的珍妮阿姨离我而去。如果我再细想下去的话,我也不要她只是为了我的缘故而继续受病魔的折磨,终生缠绵病榻。我到底要珍妮阿姨怎样呢?当我向天主提到珍妮阿姨和我对她的感情时,我可能开始了解到,倘若我也在同样的处境下,我会为自己求什么,那也就是此刻我想为她求的:如果她非得在此刻死去的话,就求天主让她平安地过去吧!并愿她内心深处知道天主爱她、与她同在,也知道我深深地关心她。

我们来注意一下发生了什么事。一旦我开始经验到祈祷是个人与天主的关系,我对天主的祈求就会变得不同。以前我只是向天主提出请求,并期待最好的结果;现在我则会向祂倾诉我的担忧,告诉祂我不想失去珍妮阿姨,然后等待天主的响应。在静默当中,我也许感受到天主正在倾听,而且祂很爱珍妮阿姨和我。也许会出现这个念头:「可是我不想让她受罪」,我再次感到祂满怀怜爱地同意我的想法。我明白祂不要也无法阻止耶稣的受死,我很同情祂。然后,我领悟到:我为珍妮阿姨所求的,就是耶稣经历过的,同时也是我为自己所求的  即使在面对病痛和死亡的恐惧时,仍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为爱的奥秘所紧紧拥抱。

所以祈求式祈祷究竟是什么?它始于把我所在意的事带到天主面前,但它还涉及和天主真正地相系。我把我一切的人际关系和关切的事都带到天主面前,而在和天主的对话中,我更加认识祂,也更了解地对我所关切的事、我所身处的世界有何看法。我好似小儿断奶一样,不再期待奇迹式的解决问题,而是开始吃成人的食物,我更加能领会到祂与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当人们和天主的感情朝着这个方向进展时,人们会很惊讶地发现,他们表面上所认识的天主和真正的天主并不一样。最近有两个人分别告诉我,他们经验到天主的同情,而且祂对于他们身处苦境觉得很悲哀。天主的悲哀让他们很讶异,却也备感安慰。天主如此无助的悲哀并无损他们对天主的看法。

在我们居住的世界中,「恶事总是发生在好人身上」(套用辣彼古顺能)一本名著的书名)。「坏事」可能突然临头,而我们并不想看到世界是这个样子。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指出,大部分人都有一种潜意识:「假设世界是公平正义的」。就像是约伯的朋友那样,我们相信「恶事」会发生一定有其原因,恶事的受害者一定有过犯或者是明知故犯。换句话说,我们加入「谴责受害者」之列,藉此来维持「世界是公平正义的假说」;这样一来,我们对自己的好运就可以心安理得,即所谓的「生平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但是,那些与天主紧密相系的人、像约伯那样爱天主的人,他们发现自己所受的苦难和所犯的过错完全不相称,「世界是公平正义的假说」并不适用在他们身上。他们看到圣洁无瑕的耶稣在十字架上受苦受难,而把耶稣钉死的那批人却没有遭到天打雷劈,也没有人来搭救耶稣。当他们开始发展与天主的关系后,他们会发现他们为自己、甚至为他人所经历过的苦难而生天主的气。不知怎的,他们发现天主超越人所理解的正义,祂是一个他们可以寄予盼望、可以为祂而活的天主。如同《约伯书》的作者,他们也难以解释为何不公义的事会发生在好人身上;但毫无疑问的是,「世界是公平正义的假说」绝非此问题的解答。结果,他们的祈求式祈祷不再是期待神迹奇事的发生,而是增添一股与天主共融的想望,一同关心自己的朋友、敌人,以及全世界受苦受难的弟兄姊妹。祈求式祈祷引导一个人竭己所能,努力使世界成为更公义的地方。

    那些和天主发展出这样关系的人,将会经验到创造与共同创造的深度奥秘。天主爱着万有,祂不只爱夜空里今人目眩神迷的明星,祂也爱会突然爆发、造成死伤狼藉的火山,神爱世人而且降生成人。天主不只是爱耶稣基督、玛利亚、亚西西的圣方济、大德兰、以及生活中那些爱我们的善良人们,祂也爱镇压犹太基督徒的黑落德王、害死洗者若翰的黑洛狄雅、成吉思汗、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私生女博尔吉雅、希特勒、以及这个时代中迫害政治犯的人。人若在很深的层次内与这位天主相遇,他将会感受到世人心中无尽的怜爱与痛苦,然而同时也对生命充满鲜活的希望。他们本身变得更有同情心、感情热烈。或许,他们可以了解到,殉道者欣然接受苦难与死亡并不是出于逞强。或许,他们同样可以明白,为什么赤贫之人还能对同受穷的人慷慨地付出,正如他们了解他们也可能表现出极大的冷酷。

在本章一开始,我曾说要谈一谈祈求式祈祷和天主的回应。老实说,出乎我意料的是,在我述及为珍妮阿姨祈祷的事之后,本章就进入了一个转折。当我此刻回顾时,我才明白我一直在描述祈祷 ── 意识到与天主的关系 ── 的过程和结果。我一再看到祈祷的过程朝着上述的方向前进,但直到我坐下来写这一章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祈求式祈祷的发展也是指向我们和天主间的互相显示,一如默观祈祷的直接目的是求天主或耶稣显示祂自己。因为我向天主表露我所在意的事,所以同样地,如果我仔细倾听的话,天主也会向我披露祂的关切和看法。

 

第十章 教义与祈祷
 

相当令人遗憾的是,基督信仰的传教士,特别是罗马天主教的传教士,比较在意教义用语的使用是否精确,更胜于致力帮助人们去经验天主。本世纪最伟大的天主教神学家之一,卡尔·拉内曾说,神学院的教育无法使人在都市圣堂里胜任天主圣三节的主日讲道工作。他所言属实。天主教的要理问答和神学院的神学教育教导我们正确的教义用语,因此,我们会用正统的方式来谈天主圣三。然而,拉内指出,在我们生活中的信仰体验里,我们可能是个不折不扣的形式主义者。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意谓着在我们与天主的关系中,圣父、圣子、圣神这几个字眼是可以互换的名称,因为它们都是指相同的一位:奥秘的本身,天主。如果我们在同一个奥秘里经验到某些区分,我们可能并不知道,至多是模模糊糊地想到,我们正在经验不同的天主圣三。花点时间好好想一下我们对天主的经验、此经验与教义间的关系,这会有助于我们与天主的关系。

如果在我们开始发展与天主的关系之时,我们相信的是天主一位一体论,那也无妨,因为这就是我们真实的景况。有个模拟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事。我听说玛沙·史密斯是位直觉很强、个性诚正的人,她的临在曾让人兴起敬畏与神秘的感觉。有人告诉我,他们觉得她能看透人的内心;而遇过她的人都觉得自己变好了。我听到这些话觉得很钦佩,可是我还不认识玛沙,所以我也不确定他们所说的意思。后来我遇见了玛沙,也体验了她临在的力量,现在我了解他们所指的是什么意思了。当我们试图用模拟来描述对天主的经验时,往往会有辞不达意的情形。不过,我们仍可能从模拟里获得一些洞察。如果我尚未体验过天主圣三的话,那么我此刻对天主的认识仍有如雾里看花,就像尚未见到玛沙之前对她的认识一样。我曾听过天主圣三的说法,且对它深信不疑,只是我还没有对天主的经验,所以无法明白教义所指为何;而且老实说,它对我的生活影响不大。当我开始更加意识到与天主的关系时,这就是我真实的景况。而等到有必要的时候,天主就会教我如何领略天主圣三。

有时,我们先前的经验使我们难以把天主看成三位一体。我认识的一些人,他们的父亲给他们非常不好的印象。他们无法把天主想成天父,于是就把耶稣当成天主向他祈祷。当他们与耶稣相处得越来越好之后,便会认真看待这个无可争辩的事实:耶稣和他称之为「阿爸」(爹地或亲爱的父)的天父有着亲密的关系。然后,他们就可以求耶稣帮助他们与天父相联系。我们只需要以当下真实的自我来接近天主,并让天主从那个起始点来带领我们。

事实上,通常只有藉由实际的相联系,我们才能找出自己真正的起点。比方说,每次读圣经都会沮丧的那位妇人,只有在透过读经来与天主相联系的过程中,她才会发现自己对天主的怀疑与恐惧。同样地,我们只有借着与天主相联系,并注意在这过程中内心究竟发生什么变化,才会发觉原来自己相信的是天主一位一体论;换言之,我们经由相联系才发现自己对天父、耶稣或圣神的真正态度。当一段关系逐渐发展时,我们不仅对对方知道更多、了解更多,也会更认识自己。例如:一开始交朋友时,我们也许只知道自己受了对方的吸引,而到了后来才知道自己会有气对方、嫉妒对方的情绪。我们越是注意彼此间的关系,就越能调节区分自己的一些反应。换言之,我们越来越能分辨。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们与天主的关系中。

或许我可以向各位提供几项建议,帮助大家分辨对天主圣三的体验。我这样做,目的在于鼓励读者注意自己的经验,去捕捉所谓的「天使的声音」(布格以之作为其著作的书名)。

首先,我们先问几个问题,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确实有过对天主或者「阿爸」的经验。你可曾因感受到生命的奇妙而满心喜悦,或是对宇宙的浩瀚升起敬畏之心,同时又感到一股莫名的安全感?当你注视着小婴儿,特别是你头胎的孩子时,你的内心也会激荡起像这样的奇妙感觉。也许当你在天气晴朗的夜晚仰望点点繁星时,你领悟到自己有多么吵小,可是同时又感到很安全、受到保护。你可曾感到自己被一种无以言喻的力量所深爱着,如同《在你内怀此心意》这本书上摩尔所说的。你可曾觉得自己彷佛站在圣地,让你好像自然而然地想要说出「圣,圣,圣」,同时又觉得很有安全感?英国牛津大学的宗教经验研究室从广告中收集了各种宗教经验,以下就是其中的一些描述:

一切寂静无声,而我彷佛为金光所围绕,好像只要伸出双手就可碰触到天主本身,祂充满怜爱地环绕着我。

有天晚上,我突然经验到有股力量,宛如爱的波浪般让我漂浮起来。用比较贴切的话来形容,就是「在永恒的怀抱里」。虽然这样听起来好像在说一幅图像,但我的经验并非一幅图像,而是一种感受,在怀抱里的感受。这样的经验影响了我的人生,因为它使我了解到爱和天主的那股力量。它来自外界而又不可言喻。

突然间,我感到极大的喜乐扫过我的身心。我用「扫过」这个字眼,因为我就是有这样的感觉。我真的觉得它好像从我左边扫过全身,从我身上通过,把我完全吞没。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它并非一阵风,可是就突然发生,我感觉到它四处移动、穿过我身。过程中有着极大的喜乐,也许用「兴奋」这个字眼更恰当。(以上文字全部取材自哈地所著《人之灵修本质;当代宗教经验之研究》)

在此所要描述和提示的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至少有以下的要素:一种敬畏和神秘的感觉,并且一个人对此奥秘有种安全感。最接近这种经验的模拟就是在父母亲怀中那种舒适、安全、充满着爱意的拥抱。我们可以说这就是对「阿爸」的经验之一,奥秘本身就是「亲爱的父亲」或「亲爱的母亲」,不是吗?

我们再来谈谈,当我们更加认识耶稣时可能会有的经验。你可曾把耶稣当成一个犹太男孩?或是一位具有那个时代所有特性和限度的男人?当耶稣还是小婴孩时,他也是要学习语言,学习怎样控制大小便。他吃饭、睡觉、流汗。他有血有泪,他会开怀大笑,也会怒气冲天。他做木匠为生。

换言之,他经验着真实的人生。不过,其中有个不同之处:当我们感受体验这个人时,我们会感到敬畏。也许当我们默观他的治愈奇迹时,或是在想象中感觉到他的眼神触动我们的心灵时,这种敬畏之情便油然而生。也许在耶稣内,我们感受到与天主共融合一,令我们心驰神往、敬畏万分。或许当我们听到他的这句话:「让死人去埋葬死人;至于你,去宣扬天主的国吧」(路九60),心中不禁感到十分震撼。或者当我们看到他「为我」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眼神中流露出的爱令人心生敬畏。此类经验引导早期的基督徒逐步领悟到:耶稣是奥秘的本身,可是他并非「阿爸」。也许我们确实相信三位一体。

    而我们要如何来体验天主圣神呢?你可曾落入消沉恐惧的幽谷,却在你内找到一股前行的力量,但你不知道这股力量究竟是来自何方?你有没有认识一些人,他们好像特别关爱你,也很照顾别人,你不禁臆想那样的爱是从何而来?你是否曾认识真正穷苦或受难的人,他们虽处困境,眼中却闪着希望的光芒?你可曾经验过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关心与爱,例如:一个穷困的黑人和一个潦倒的白人,或是一个犹太人和一个阿拉伯人,他们跨越种族仇恨、宗教藩篱而彼此相爱?你有没有体验过希望,一种强烈又真实的期盼,即使你非常清楚世界可能随时都会烟消云散?你可曾感受过人心中的仇恨、贪婪、偏见和暴力的威力,想不通那些力量是怎样受到控制的?或许就是在以上的经验里,我们体验到光明胜过黑暗的道理,圣神或天主的生命气息已经倾入我们和所有男士女士的心里。

藉由注意我们的宗教经验,教义对我们而言不再只是观念,而是成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天主亲自教导我们,而我们在顿悟中真正认识了信仰的真实性。正如省察我们在生活中和天主相系的经验,有助于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三位一体论者,同样地,我们也变得更能领会其它的真理。例如:我们说耶稣是我们的救主,但这句话对我们也许只是个概念而已;直到我们真正经验到自己是个被爱、被饶恕的罪人,直到我们真正体验到耶稣是「为我」而死,为了我的自私、过犯、视若无睹而死,我们才能真正体会「耶稣是我们的救主」的意义。在另一本好书《真正的复活》里,威廉讲述了复活的经验和更多这方面的教义。他说不论是过去的复活(亦即发生在耶稣身上的复活)、或是未来的复活(亦即在公审判时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复活),两者都难以引起我们的兴趣,也对我们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所以,他提出一些我们有过的经验,说明我们已经历到复活、已分享了耶稣的新生命。我们再次了解到,祈祷是意识到与天主的关系,彼此互相显示。天主真的会向我们显示祂自己。

 

第十一章 祈祷的效果
 

美国人都很在意得失。讲究实用主义让我们很难好好地享受事物本身,所以人们一定会提出祈祷的成果或效果这个问题。有些人还不知道,究竟重新燃起对祈祷的兴趣是不是一种逃避,一个逃避现实问题的行为。在本章中,我要根据经验来谈一谈这些事。

假如祈祷只是意识到与天主的关系,那么根本就无关效果为何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去证明和所爱的人相处会为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吗?我们投入一段关系是因为对方很吸引我们,而不是因为这份关系能使我们成为更成功的人。倘若一个人为了要改善自己的个性或是得到社交上的好处,而决定当另一个人的「朋友」,此举无非是在利用别人。唷,难道我们为了要替祈祷找个正当的理由,非得要看到成果不可吗?

为那些视祈祷为意识到与天主相系的人来说,他们祈祷是因为想要更认识天主、更爱天主;至少这是比较成熟之人的主要动机。当然,我们有困难时也会求天主助我们一臂之力,例如:我们可能希望疾病得以治愈。但是在内心的最深处,我们渴望的还是和天主相联系。那些让天主接近他们的人往往惊讶地发现,天主也一样想要与我们相联系。天主不会在意成果,祂只是爱我们。我们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如果我们让天主亲近我们,天主就会对我们有所要求。所以,我们多多少少想要和祂保持一段距离。然而,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现天主是爱,正如《若望壹书》所说的那样。爱并非功利主义,也不是别有用心:爱就是为你所爱之人的益处着想,渴望和所爱之人享受亲密。因此,人们发现天主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这简直令人惊讶到难以置信的地步。

如果成果的问题不重要的话,这是不是说天主对祂所爱的人就漫无标准、不抱期盼呢?难道意识到与天主相联系对人没有什么影响吗?让我们再来看看一切亲密关系是怎样的情形。例如:如果我爱你的话,那是因为我发觉你很迷人。我爱慕你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我越认识你,我就越想要在所爱慕的那些特质上与你相似,并不是因为你要求我这样做,而是因为我喜欢我所看到的。同样地,当我们开始认识、爱慕天主或耶稣之后,我们就会想要与祂相似,并不是因为祂如此要求,以做为祂爱我们的代价,而是因为我们爱慕祂、因为我们越相似祂,我们就越完整、越幸福快乐。

所以人维持在意识到与耶稣相系的状态中越久,他们就变得越相似他。他们会变得更好。我看到这个模式一直不断发生:人需要「天主是爱」这种最基本的经验,如同我在第八章所提过的,他们需要深度地体验天主与他们同在。在开始意识到与天主的关系时,他们渴望耶稣的治愈和宽恕。当耶稣对他们而言越来越真实时,他们则经验到一种患得患失的反应,一方面强烈地想要接近他,一方面又想回避他。耶稣的治愈能力、宽恕和爱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但他们也变得很害怕他会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是的,到目前为止耶稣很爱我,但当他了解我是___ 的人时,或者我曾经做过 ___ 的事时,他还会爱我吗?」人们常常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度过这个阶段,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但是,大部分认真发展这段关系的人,最后都深信耶稣爱他们,不计他们一切的缺失、过犯和想要犯罪的念头,甚至连杀死他都无法隔绝他对世人的爱。

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所以在与耶稣的关系中,他们的目光焦点开始转移。以前,他们希望耶稣与自己同在,现在则是希望自己与耶稣同在。现在他们更加全神贯注于耶稣本人,他们想要更了解他、爱他、相似他。他们想成为他的伙伴、他的朋友、他的追随者。他们渴望像他一样地去爱、去宽恕别人。换言之,套句传统的说法,他们渴望变成另一位基督。因此,他们默观福音中的耶稣,祈求能与他相似。然后,他们逐渐被改变了,但那是靠着潜移默化的力量,而非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与行动:是借着天主的恩宠和恩赐,而非他们本身性格的力量。

用这样的方式来认识耶稣、爱耶稣的人,他们在世上与众不同。他们成为更好的配偶、更优秀的父母、更诚实的工人、更忠信的朋友。他们公正地观察这世界,更容易看出那些不人道和不公义的事。他们更有同情心,也更加热情澎湃,乐见正义得到彰显。他们可能像耶稣一样,对于自己的突出并非总是感到自在。乌德裕在一篇祷文里称耶稣是「不易相处的朋友」,而那些相似于耶稣的人也可能都是不易相处的朋友,因为他们会对我们吐真言,使我们坐立不安。

哈布金用这段话来表达:

我再说;公正的人都有正义感;

保留天主的恩宠;好使他所言所行满有恩宠;

在天主注视下行动,在天主眼中他是──

基督 ── 因为在千万个地方都有基督,

他透过地上的肢体来爱、地上的眼来凝视,

透过人类的面容引人归向天父。

但是千万要记着,只有耶稣是真正的天主道成肉身,即使是最伟大的圣人们也望尘莫及。因此,像我们这般追随基督的凡夫俗子,要不断想到我们是软弱、有过错的。亲近耶稣的人直觉地知道,耶稣完全了解他们,也知道他们永远都是容易犯错的人类。但耶稣依旧爱他们、相信他们,把他们当成最亲密的朋友。

是的,祈祷对祈祷者确实有影响。但那样的效果并非是我们祈祷的主要动机,而是祈祷的副产品。祈祷的主要动机是爱,起初是天主对我们的爱,然后我们升起对天主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