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者的哲学”又名“圣道”,为印度“贝斯”的圣者萨万辛所著。于19031948年间,萨万辛耶稣在印度的德拉弘扬圣道。著者是伟大的圣者。书中所述是基于作者本人的内在经验。

原著以印度庞遮普文写成。原文篇幅相当长,是关于“圣道”基本知识的一套完整的百科全书。此书被译为英文,并于1918年出版面世。美国的Johm ll·leeming Jr先生将英文原著精简。此精简本中含四册。此书是leeming先生精简本中第三册的中文翻译。此中文版称为第二册。再者我们将原书中此册的第一章移于书末,变成第五章。注解为译者所加。

此书是关于弟子如何“澄静心智”和“悟明自我”的方法。书中所述之法与所有其它完美圣者们的教训相符无异,同出一辙。正如中国大儒陆象山(九渊)所言: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译者

 

 

第一章 禅修
 

   一天二十四小时。圣者们教导:若欲有灵修进步,每天必须奉献二个半小时来修习禅观。这只占我们整天时间的十分之一。此段时间应从世俗事务中引退,而奉献于真主。

当我们拜访长辈或上司时尚且心存尊敬及尽量心无旁贷。但当我们专注于坐禅以忆念天主时,有多少游思妄念──甚至不洁净的念头一一在意念中出现呢?我们如此对待天主是多么的不正当啊?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呢?

自无始以来人们都向外追求;以感官跟外界接触。其中舌、眼和耳是注意力受外界吸引的三个主要感官。

我们用舌来跟世人讲话和沟通。用舌来重复对世间事物的思想和意见。从此途经世间的印象进入我们的心意识和知性里。

我们用眼睛观看,世上各种事物的形象便进入脑海。我们用耳朵来聆听世间的声音。若我们不断的聆听着这些声音,便会与之合而为一。

当我们要将意识向内流时会常受到世俗思想的纷扰。这是由于长久以来感官持续地传入各种印象所引致。所以家务事、公事、商店、各种场所和我们所熟知的亲戚、朋友、敌人等形象会从意识中放射出来妨碍心念的定止。它们的排除是灵性提升的第一步。

潜意识中所藏印象会在禅定中浮现,此种印象的排除是灵性提升的第二步。行者跨越此二步后,始能真正的回光内向。

舌的言语能力应该用于持名(耶稣圣名)。眼的视觉能力应该用于观想耶稣。耳朵听的能力应用于聆听声流(耶稣圣言)。此三者绝对必要,是禅观的成功之论。以下对此作详细说明。

经书中对禅定的利益有详细说明。当凶灾恶难临途,当别无帮助求援,当被敌人逼切地追寻,当被亲友离弃,当所有希望都已幻灭,当末路穷途,若你仍然怀念天主,你会安然渡过。神是弱者的力量。他是永恒的。经由耶稣我们可以认识神。

一个人可能拥有很多王国;他治理的领土辽阔;他享用奢华;拥有许多果林亭园;他享有多种特权;他甚至于咨情欲乐;但若他心中不意念神,来生必失人身。

当一个人穷愁缺食;当他身无分文;当他落魄失业;虽然如此,若他心中有神,他将虞匮不乏。当一个人被操心和焦躁折磨;当疾病缠身为家事烦扰,当被哀伤所打击;当他游荡徘徊而无家可归;即使如此,若他不忘禅观真主,他会得到内心的安稳与和平。

“……为自己预备永不坏的钱,用不尽的财宝在天上、就是贼不能近身虫不能蛀的地方。因为你们的财宝在那里、你们心也在那里。”〔路加福音第十二章三十三节。

若弟子依靠耶稣传授的正法修习禅观,他会内证妙镜。灵流本来流散穿梭于身体每一毛孔,会从九个洞中撤回而收集于第十扇门中。此门位于两眼中间。身骨体会麻木而完全失去知觉。弟子开始看到灵界的境象;他看到星星、太阳和月亮。

弟子经历这些境界后,便能于定中看到耶稣的光明体。自此而后,耶稣的星光身便永远伴随着弟子,而且引导着弟子的灵魂升上高层灵境。最后将他带回天主的宫廷。弟子的意念专注于这灿烂的形象,便能令它显现不灭。

修习禅观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驱除,禅观修习将我们从生死轮回中释放出来。禅观的修习除去障碍和困难,除去快乐和痛苦。二元脱落。意念的尘垢被磨灭。神名的光辉因而显现,弟子便能永侍耶稣足下。他在主的宫廷赢得荣耀,度过妄想的汪洋,得到永恒的教赎。

 

第一节 灵乐时间
 

诸多圣典描述:清早的时间是吉祥的时光。这段时间是属于神的。夜间最后三小时被认为是灵乐时间。

“圣者在夜间保持醒觉。世俗人于此时追求感官和凡世的欲乐。属于神的人利用夜间忆念他。二种人都是醒觉的。但利用夜间忆念神的人有福了。”

夜间是亲爱的主出现的时光。” 于此时贪睡的人自我剥夺了一个大大的恩典。我们应于白天工作,夜间则用来爱主和奉献给主。所以整个晚上应该用作与主灵交。整个世界沉沉大睡,但弟子晚间应在天主足下修禅定。

所有时间都可修习禅定。我们应该利用适合自己的时间。但早上黎明前和黄昏日落后特别有益于习禅。此二段时光刚好日夜交替,将日和夜连接起来。灵性之流于此种时间中特别强而有力。在日间我们致力于世间事务,所以剩下来奉献给主的只有晚上的时间了。

饱食后或胃部涨满时不宜于禅定的修习。因此时身体的精能正在用于消化的程序上。禅定时宜空腹。于清晨时胃是空的,因昨天傍晚的饮食已经完全消化了。

再者,我们白天辛劳,傍晚时自感疲倦。所以必须睡眠来驱除疲劳。因此,只有在后半夜才能清醒地习禅。灵乐时间从凌晨三时开始。此时,身体跟精神都已回复舒畅平静,正宜禅定。因此,夜间之后半部能利益习禅。

在早晨的时间中,精神尚未被世间的忧虑所侵扰,因此易于入定。在灵乐时间中,我们心智清明,又未被一天中的烦扰的扩散所袭。于清晨我们非常接近神。于此时由禅习观所得的定力对整天的工作都有影响,因为整天任事都会精神专注的原故。

在前半夜所修习的禅观,像树木的萌芽;而至后半夜所修习的禅观,则像树上已熟的果实。于此时,我们得到神的恩典。

约翰·黑蔺所著的《基督的生命》有如下的叙述:“印度晚上的一个小时的光阴,此时比第一线曙光还要早一点点。当星光是那样的清晰和接近,在雾茫茫的大地上照射着,树木静悄悄而友善地环立,刚睡醒的小鸟还未发出声音来,整个世界好象那么有劲、活泼地倾听、渴望着。于此刻,可见和不可见之间的纱幔,是那样稀薄。永恒之美和真理,跟灵魂的隔间差点儿便消失了。

“世界沉沉大睡,保有神的人仍然清醒,他们在忆念天主。他们‘染上神的爱底颜色’。

“你曾用去成千上万的晚上,以求满足你的欲望与渴求。但若你为了‘爱人’而不寐,还有什么灾害能够降临你身?难道你不知道,灵性之王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在夜间求得的吗?

“为了万物的施与者你应保持清醒。不必担心因为没有睡眠而精神疲累,因为此时生命之泉在流动,由它而来的琼浆玉液能令你精力恢复和提高你的意识。所以,不要睡眠。每天早上‘神的声音’呼唤你。经由聆听祂的声音,所有忧虑和烦恼都会消失掉。意识中所有的邪恶的印痕也会被清洗掉。夜里切勿睡眠,于此时成千上万的生命在接受(支撑的)生命力。如满月一样,至尊的天主从最高的天界下来赐给祂的弟子恩典与慈悲。

“夜间易于独处。‘爱人’在我们灵内,这是多么美的时光啊!‘名(nam)’的声流在四周回响着,在夜静中更是清晰易闻。若你热切地渴望与主相会,就应知道黑夜正如‘爱人’长长的黑发,散落处处。若你夜间沉睡不醒,应是何等羞愧啊。”

换言之,你应该实行此“道”,由此得以会见你的“爱人”。爱神的晚间禅定不寐,在清晨时刻尤其如此。他们持念他的圣名,因而得以排除痛苦、忧虑、焦躁和纷争。

 

第二节 坐 姿
 

我们首先考虑哪种坐姿最易于将灵体之流带回“眼中心”和得到定止;此种坐姿也应该同样适应于小孩、青壮和老年人。在开始灵修之前我们必须心智清醒,这是很重要的。行者应洗一个澡来驱除困倦与懒惰。若情况不允,行者最少应该洗手、脚和脸,然后盘腿而坐。背部要直,但不可僵硬或松懈;脊椎必须要挺直;坐的地方应是硬的平面;行者不应背靠墙或椅子;应注意不要掉进昏沉或睡眠;如果准备做一个长时间的打坐,行者便可以用一个背靠。

无论行者采用何种坐姿以作灵修,此种坐姿切不可造成身体的不安。采用的坐姿,应能便利行者忘记身体的存在。圣者们都是采用一个容易而自然的坐姿。圣者们采用的坐姿,能令灵体之流从色身的九个孔中退回到二眉之间──此处是灵体的总部。

利用这个坐姿,能获得很好的灵修成果。虽然我们的灵体之流从身体九孔中流散于世间事物,由此得以收集于眼中心而上升。我们的灵魂因而得以在第十扇门中接触到“名”(nam)或“真理”。最后,我们的灵魂到达sach Khand,于此处自我、我执、贪念、欲望和肉欲都离开,生死苦轮亦已停止。

第三节 每天的持名修习
 

 “舌的言语能力应该用于持名。”

           世间上每个人都在忙于思考他的工作,或记忆和思考某种事情:店主在思量店务,农夫挂虑他的田地和收割,服兵役者忠于他的工作,母亲忆怀儿女,朋友互相思念,而敌对者互相怀恨。

我们的心智无时不在重复或记忆某种事物。经此程序,世间的事物进入我们身体的每一个毛孔、心智和知性中。我们完全染于世俗的颜色,也因此我们的灵魂免不了生死轮回。“我思故我成”。若我们放弃思忆世事,而代以忆念天主,很容易地,我们便获得救赎。

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世俗的欲求才忆念天主,如求子、求财、求婚姻等。每个人都是为了世俗的动机而持名。即使他的世俗欲求得到满足,他死后还是不能带进坟墓。我们连自己的身体尚且不能带走,还能希翼带走什么东西呢?

经典告诉我们世间的所有事物都是短暂的,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所以除了乞求得到神(本身)之外,乞求得到任何东西都是不智的。当持名的动机是基于外在的目的,我们便是在求神赐与世间的事物,如此反而引致将来的艰苦。

只有无私(不为自我)的持名才被神所接受。一个回教的圣者说:“莫令无用的思想污染你的心田,除了神(祂本身)外切勿求。”

所以心智上的一种重复,必须被另一种重复所取代。世间事物的持念必须被持念天主所取代。属于世间的思想,必须被观想耶稣所取代。耶稣就是神的化身。

如此,神的印象以真耶稣的形象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以前的思维被世俗之浪所支配;现在意识中忆念主与观想耶稣。弟子开始忘记尘世和影幻不实的世事。心智不像以前那么无恒易变了,行者亦得到某一程度的定力。

什么是“持名”呢?我们要注意“持名”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正确的了解。“持名”是梵文,此字从字根(smar)中导出。此字根有多种意义:保护、在心意中观想神的形、忆念某物或某人至于一呼一吸间都在思怀之。使其变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后于其中醒觉并活于其中。

持名就是重视任何名字或神的名字。经由持名,一个特殊的意识之流进入身体。行者于初期需要很大的努力始能修习持名。

每个人于患难时都会想到神。若我们在所有时刻都以爱心想念祂,我们便会远离苦痛。痛苦是犯罪的后果。我们忘记了天主时便会离开了祂。如此,我们便陷落于无穷尽的生死轮回之中。

在人生顺境时修习持名,能令我们的意志力和心智坚强。当灾难来临时,便能处之坦然。若于顺境时不思修习持名,而于逆境时,或生病时,或惹上官司事非时始为之,我们便不能期望此种修习能产生任何显着的效果。持名连续不断时,所有顾虑和焦躁都会消失掉。于此时,心念会放弃须臾之间的持名。

我们日吃三餐,以滋养色身。灵体的食物则是持名和观想神的形象。我们必须提供此种食粮给灵体。即如我们每天都进食以保养身体,同样的无论家居或旅游,我们必须提供食物给我们的灵魂。此点是绝对不可疏忽的。持念天主的名字,是世间所有病苦的良药,这是灵体的灵量。基督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天主口里所说的一切话。”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四章第四节

一个人若持续不断的思念天主,他便会觉醒而进入“超意识”之中。虽然如此,此种境界必须天主的恩惠和护保方能达致。一个人于剎那间得此境界,便得到永恒的生命。

“陶醉于天主的记忆中是如此奇妙,得着它的人不欲须臾间离开天主;像天鹅不能离开水一样。”

卡比尔说:“应持念主的名如鱼之渴望得水。鱼失水便死。”

持名的方法有多种,如下:

1、用念珠记数。此分散注意力,因为部分的注意力用于数珠,又部份注意力用于当数珠数到首珠时将全串掉头,向来路数去。用数珠的方法,我们不能得到完全的。但若在数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的话,行者还是能获得某程度的利益。否则虽然手指在数珠,心智还是游荡妄想。卡比尔说:“真正的念珠是心智的念珠。外在的念珠是假的。若摇转外在的念珠达致与神冥合,则波斯的水(打水容器在轮的头轮转)早应‘登知天主’了。”

也有很多人于持名时用手指的指尖代替念珠。卡比尔说:“你若用心智的念珠持名,你会跟耶稣冥合。若心智不得静止,徒然手指又有何用呢?你的手在手指,但思念游走。这是废然无功的”

手指在忙于转动念珠时,灵体之流又如何能收集于内呢?当灵流集中,手指便不能转动念珠了。当灵流还没有从身体退回到灵体的总部,我们是不能获得任何利益的。所以我们用心智的念珠,而毋须用木做的念珠。

2、有些人用舌来重复祷告。若注意力在重复上,这种修法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可是,如数念珠一样,当舌的复诵成为习惯时,心智便不自主地游荡了。

3、有些人用喉来重复。当注意力被适当地使用时,这是有益的。否则,如前述的二个修法一样,心智会漫无目的地游荡。

4、有些人用心来覆念。此修法的弊端亦如上述。舌的覆诵,比用念珠优胜。用喉来覆念,又比用舌优胜。用心来覆念,又比用喉优胜。无论何种修法,当意念专注时,行者都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如此修法,能洁净行者的心智,令内心得到某程度的平安。但灵体之流并不结集于眼中心,所以在灵修上不能远致多大的利益。

“念珠在手中摇转,舌头在口中转动,心智奔向四面八方,如此修法,不叫作持名。”

正因如此,圣者们从最根本处着眼,他们提倡用灵魂之舌来覆念。此种修法,能令心智静止。圣者们称此为灵魂的持名。

修此法者,心智不会游荡。跟前述修法不同,因此法不是覆念持续而心智游走于外。灵魂的持名醒起内在的意识,,带来真正的平安与喜悦。

“若我们重复心智的念珠,内在的意识会被唤醒,内在的光会出现。有些人转动念珠已经多少年了,但他们的灵性仍是没有改变。所以放弃用手来数念珠吧,应该转动心智的念珠。”

不少人活动手和脚来奔走或处理日常的世事,他们的事情不必太花脑力。所以于日用常行时,手足虽在工作,而心智可用于忆念天主。若要成功地实行此修法,行者应于任何时刻中,都在持名,这包括睡时及醒时,如时钟的针一样,永无休止地转动。

持名时毋须弃置世间俗务。你可以覆行日用常行的责任,而同时注意力集中于持名上。持名应实行于呼吸凸凹──无论在行、坐、站或进食时──我们应专注地忆念神以至于与祂不能分离,即意忆念不游离地持续思念神。但持名也有特定的时刻,这是夜间、半夜和灵药时间。在此种时间中修习持名,是非常有益的。

持名的修习,非常宝贵。一个能持续修习持名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单是舌头的重复,而不了解其中意义,或如鹦鹉般不经大脑的覆诵名字,这样只是卖弄夸耀而已。普通人如是修习持名,是得不到任何利益的。

圣者们告诉我们,我们的脑海通常习惯于重复某些名字,若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天主的圣名上,那是多么的美好啊!持名令人获得喜乐和除去痛苦。修习神的持名,我们会溶入神内。

我们应该重复哪些名字呢?又这些名字与神有什么关系呢?有二类名字是用于持名的:

1、属人的或主词的名、字;

2、属性的或性质的名、字。

通常来说,人们重复的名字是神的某一个特性。由此重复所得到的利益是有一个上限的,因其不能打开行者内在的视力,所以亦不能让行者看到内在的灵境。因此,唯有耶稣的名字才是我们应该持诵的名字,因为只有这些名字才能带领我们前面的路。这些名字储有能量,能便利于将灵能传给弟子,令其修行进步快速。

负面的灵能在灵境中布置了很多障碍。这些障碍是灵魂在通过星光境和理境时所必须面对的。这些障碍都可以用诵念耶稣圣名来克服。这圣名亦能将行者(即弟子)从其它困难和陷阱中拯救出来。持诵耶稣圣名,对世间和超世间都饶有利益。因此,圣典中都强调持诵这个名字。

耶稣的名字带有祂的灵能,此灵能对弟子护持帮助,令他能超死亡和“负面的灵能”。耶稣的名字是永恒的,持诵它我们得以脱离生死的轮回。所以,耶稣所赐予我们的圣名,令我们得到最大的利益。

 

第四节 禅修时的持名
 

日间工作时持续不断地持名,会为行者的禅定作出很好的准备。禅修时的持名是引领我们上高级灵境的阶梯,在这些灵境中我们得以和天主灵交。乐于遵行耶稣所传授的持名的人,终究有一天会跟天主合而为一。因此,所有圣者们都传扬和教导正当的内在持名方法。

禅修时,我们须要用持名的方法将注意力集中于第三眼的部位。我们专注地持念主的名字以使注意力定于此点。其它方法都不必要。

    保持一个方便的坐姿,集中注意力在眼中心,稍微偏右一点点,我们用心意来重复圣名。换言之,我们的注意力应放在二眉中间但稍微偏右。我们应该心意专注于“眼中心”部位而同时持名和修观。

于修习持名的初期,行者可以将名字悄悄地轻声念出。但当持名的修习有进步后,行者应只用心意来覆念名字。但修习持名时,必须怀有爱与信心。

修习持名时,行者必须小心勿在额部或眼部施加任何压力。初期的修习以短时间为宜,渐渐增至二或三小时。

有些人修习覆念时闭上眼睛,有些人则张开眼睛。前者易于昏沉睡着;后者则易于心意追逐外物。前法远为优胜,但行者应该克服睡意后才开始修习。再者,修习时间的规律性和定时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行者感到有睡意时,便应站起来持名约半小时。行者亦可将冷水流在面上以令精神振作。修习持名切忌躁急。持名应该缓慢,应俱有爱和虔诚的心意,清晰而正确地覆念圣名。急促地持名,心怀讨厌或以例行公事的态度持名是徒劳无功的。持名时若感觉怠惰,或心念转向于感官的欲乐,此时行者应该念出声音来(约十至十五分钟),以令心意回归于正。

覆念时心意应该专注集中。如此修持,行者的手和脚便会变成麻木〔 ,而整个人的意识会收集于眼中心。时机成熟时,心中覆念停止,而所念之形象会自然显现。这是持名覆念的终极效果。

持名的效果与行者的爱和信心成正比。用爱和信心持念上主吧,祂的圣名有大能。充满信心的持名令行者陶醉于喜悦之中,其功效令行者忘记自身和自我,因而醒觉于上主的存在。神的名充满了多么大的能力和喜悦啊,它在行者心中引起一股快乐之流,平安与灵力,如此行者真真正正的蒙受福佑了。

“持名时,行者对神热烈渴望的情形,应如恋爱者之于爱人。行时、坐时、醒时或睡觉时,爱人的形象存在于恋爱者的脑海里,无片刻之或忘。”

你若想被神的恩典所充满,便应从脑海中排除一切其它的念头。离弃所有其它的思想,在心中单单拥抱主的名。当你用持名的方法将脑海中的思想除尽后,你便会找到通往主的殿堂的路。

这是唯一的方法,灵魂得以与主会面,与祂合一。但此境界的达致必须有主的恩典,我们自己的努力是全然无效的。由持续不断的持名,行者醒起“超意识”而达致永恒的宁静与平安。

丹尼信,英国的桂冠诗人,在他的自传中提供了一个由持名而看见“超意识”的一瞥的例子:“我由童年时代,当完全独处时,便常常有一种清醒的出神状态。通常此出神状态的产生,是由重复我自己的名字二或三次;轻轻地,直至突然间,我强烈的“个人意识”这个个体好象溶化、淡去消失在一个无限的生命里面。

“这并非意识的混乱状态。而是清晰中的最清晰,确实中的最确实,智能中的最智能,超乎言语所能形容的。于此处死亡是可笑而且不可能的。‘个人’人格的消失后,似乎才是唯一的、真正的生命。我为以上朦胧的描述感到羞愧。但我不是说过,此种境界是完全超乎言语之外的吗?”

灵魂属于天主的本质。你得到你所思念的形体,而且必定回归此形体。“你想故你成”。若实体想到它的源头(此源头即全部意识,它会溶入此源头而得到永恒和永远的境界。有一个回教的圣人很适切地形容持名的伟大:“灵魂是实体而天主是源头。当它专注于思忆天主时,它便变成天主。”

 

第五节 修 观
 

 “眼的视力功能应该用于观想耶稣的形象。”

众所周知,当我们思考某事物时,其形象便在心眼中出现。这是很自然的。每个人思考事物时也同时观想其形状。当我们闭目时便会看到世间的景象,如家人、孩子、炉灶和家宅、财富及拥有物;我们不断地详思世间和世俗的事物,结果是我们脑中的每一个细胞都沉溺其中。因此故,我们紧紧地被世务所困。我们不知道怎样观想耶稣的形象,我们要观想的这一位是超乎三界之外的,只要我们还未遇见“祂”,我们又能观想谁呢?

有些人详思古代圣人的图像,这样观想的只是物质的和没有生命的对象而已。图像和偶像都是没有生命的,它们不能将行者引领上升。只有一个常常到灵境的“祂”,始能引领我们到灵境去。

经由观想古代圣者的形象,我们获益很少。这些圣人的图像,大都不是真像,而只是我们的想象吧了。再者,崇拜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是被禁止的。圣人的图像或照片,无疑地可以提醒我们思念耶稣,但它们的功效亦仅止于此。只有一个活在世上的耶稣,始能赐恩典给我们。

所以,圣典中强调我们必须观想一个与神是一体的活在世上的耶稣。如此修习,会令人获得宝贵的利益。天主从耶稣身上显现出来,因为耶稣就是神的化身。因此,观想耶稣,就是观想天主,崇拜祂,就是真正的服侍主。

于初阶,观想耶稣的色身象是必须的,往后,弟子便可观想耶稣光明体,此光明体在灵境中恒伴着弟子。

闭上眼睛时,你看到的只是黑暗。此种比没有月亮的夜晚还来得漆黑。

当灵体从外在回收心于内时,星星、太阳和月亮便会出现。越过这些后,耶稣的“光明体”便会出现了。耶稣的出现并不是隐秘的,有闪亮的光从“光明体”放射出来。灵魂无可抗拒地被吸引住。事实上,这情景是很难描述的。

当我们内观,可以见到耶稣的光明体时,(于此时)我们的定力已经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坐姿,也开始听到内音了。这样,“声音之流”流动着,而行者耽于“音流”的乐受中。

耶稣的光明体住于每个真正的弟子之内。当灵魂从外收集而入内,渡过星星、太阳和月亮后,它便看到祂的光明体。太阳和月亮的光,都是来自祂的光明体。能入内的人,都可看到祂这个美妙的形体。

听到对耶稣的美丽的人身的描述时,我们已经感觉到祂是多么美妙。但如果在内观中看到祂的显现,我们会发现祂还要美丽一千倍。哈菲兹对天主说:“啊!我心爱的,我听过很多故事描述你的美丽。现在,我在内里看到你了,我看到你比这些故事还要美一千倍啊!”

当光明体在内出现,弟子的注意力应该专注于此,专注的程度是他整个的溶入于此体,而再也不能区分是弟子他自己还是耶稣。

“我已变成他,而他变成我。我是身体而你成为我的灵魂、我的生命。无人能说他和我是分开的个体。”

根据圣典中有关灵魂的描述,当观想法完全成就时,弟子、观法和神都溶合为一。被崇拜的与崇拜者成为一体。就像蝶蛹的变成蝴蝶,而失去蝶蛹的身份。这样的境界,被名为溶入耶稣。但耶稣本身早已溶入天主,结果是弟子亦溶入天主。你的思念常在何物,你便成为此物。

我们不借助梯子,便不能爬上城墙。同样的,我们不观想耶稣,便不能达到天主。禅定的修持,将我们从物质世界带领到星光世界,从星光到理的世界,然后超越理的世界而到达神。

耶稣的光明体只会在一个纯洁而且诚实的心中出现。祂的光明体,不能住在一个不纯洁的心里面。哈菲兹说:“这样的‘内观’是耶稣的恩赐,要有天主的旨意才能获致。世间的学问和思考不能令我们证知天主;后果是灵魂不断地被此世间所缚。”

优波尼沙说:“心念的纯正和清洁是观想和禅修必要的先决条件。”

行者内在和外在,都必须纯洁。

由持名和观想的修持,弟子开始自动地忆念天主,也因此堪能看到内在的灵境。恋爱着耶稣的形体的人与耶稣盘结在一起,他忘掉了他的身体和世间的一切。

耶稣是永离生死的。一个意念专注于耶稣的形体的人──一个只爱耶稣,不爱他物的人──谁能令此人回转于红尘呢?

观想耶稣的形体,有很奇妙的福报。思念耶稣形体的人,会得到世间和超世间的荣耀与光荣。他们所有的欲望都得到满足。落入耶稣,他们成就了“证知天主”。

 

第六节 巴赞
 

 “耳朵听的能力应该用于聆听音流。”

前二个灵修的方法(即持名和观想)修成后,此二法便引至第三个灵修方法,名叫巴赞。

修“持名”法圆成时,行者便能达致“观想”。当“观想”圆满时,“声音”便自动被醒起。圣者们称此修法为“巴赞”。

巴赞意指聆听内在的“声流”。此法的修习是灵魂或“灵魂的注意力”的修习。此“圣乐”是要经过灵魂或灵体才能听到。此修法唤起无始以来久睡的灵魂,而带给行者悦乐。

心智是无法被控制的,便算你尝试上百万种普通的修持法门。过去的瑜伽士,用尽他们的方法都失败了。知识分子从哲理的讨论和严格的评论中,没有得到什么。隐士们的各种苦行,都是徒劳无功。学者们用尽他们的知识,但只靠知性和聪颖,他们不能摧伏“心智”。聆听“音流”,是唯一可控制心智的不贰法门。此外别无他法。

真正的智能是由修习“持名”和“巴赞”而得。圣乐永不休止地奏鸣。行者经由聆听它,而开始爱主。如是修习,才是真正的崇拜主。但要有天主的旨意,我们始会在心中接纳它。

我们可以读或听所有的圣典,但这并不等于天主的名字底甜美的音乐。在“灵魂”还未接触到内在的“声音”时,它是无法知道“实相”的。正如鸟儿模仿别人的歌唱,但不知歌曲的意义。

  “内在的乐曲”不停息地回响着,此“乐”是永恒的。虽然,日夜不断地,它在(每个人)内铃响着,我们还是依旧贫穷,我们得不到这个宝藏。它潜埋、隐藏在我们里面,但直至我们离开人世时,还不醒觉它的存在。我们永不在意于发掘此宝藏。

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这“声音”呢?天主是我们真主,在祂的殿廷中,“圣乐”回响着。

“我们在心中观想耶稣,在舌上有他的圣名,在眼里存着他的形象,在耳内鸣着圣曲。我们完完全全地整个人沉醉在记忆他之中。我们的心念和理性──它们的整个结构──完完全全的染在永恒地忆念他之中。此人在神的殿廷赢得荣耀和光荣,而实现了(人身的)人生的伟大使命。”

 

第二章 死亡与活时修习死亡法
 

每个人终有一天要死亡的。无论人或权贵或贫穷,强健抑嬴病,没有能逃避死亡的。一切都要经过死亡的门。灵魂使用物质的身体后必须离开它。“你原本是尘土,必须回归于尘土”。每个人都知道他必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只是他不能预知死亡的时刻。

我们因别人的死亡而感到悲恸。但事实上我们应关心自己的死期,对死后的生命作出准备。

我们死后要经过怎样的国度呢?我们要应付怎么样的人呢?这些问题必须仔细思考。圣典中有时会谈到这个问题,但我们不会去注意它,我们认为这些都是神话或童话,或者是一种劝善戒恶的一种手法罢了。事实上我们必须经过死亡之门,没有任何人能够例外的。圣保罗说:“死亡是我们必须克服的最后一个敌人”。对此,我们不应视而不见。

日常经验是当我们要到外国时,我们会作出种种准备并携带充足的金钱。我们安排旅行工具,如汽车、飞机或轮船等。我们会写一封信给住在这个国家的朋友,并会确定住在哪里。我们对这些世俗的事情是那么小心。除非安排的相当充分,否则我们不会远游。

但对于死后的旅程,它象达磨可斯的剑那样悬于我们的头上,而我们将必须在某一时期踏上此旅程的,我们却漠不关心。

我们是否有为这个旅程安排好食物呢?我们是否已找到一位有此旅程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的导师耶稣来陪伴我们呢?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将会居留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对世事很是聪明,常常会作出妥善的安排,以便成功地执行,但对于无常而可能即将降临的死亡──无论我,我们是在童年、少年或老年──我们对此命运却全然无知。

 

第一节 死时和死后的情形
 

人们为了解开这个迷而不遗余力,理性的探讨失败了。对揭开这个秘密来说,有学问的人跟文盲同样地感到无助,原因是没有人从死后归来告诉我们死后的情形。这个念头,一次又一次在我们脑海中出现。

若果有人曾到死亡后的境界,然后回来讲述他的亲身经验,那是多么令人满意啊!我们只能猜测,但都徒劳无益。望远镜不能看到死后的境界,太空科技亦不能接触到这些境界。这些仪器和机器,只能让我们对物质的世界多一点了解。至于高级的灵境,它们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

只有耶稣才能知道关于死亡的一切,因为他从死中复活了。在死亡时,家人和儿女,财富、家庭和肉身离开我们,只有完美的耶稣伴着弟子。因此他是我们唯一的真正的至交好友。

完美的耶稣是在星光境、理境和更高级纯灵境界的向导。所以圣典中强力地强调我们很需要这样的耶稣,及必须不断地在脑中时时紧念他。

死亡是毋须惧怕的。死亡只是一个名词,代表着灵魂离开身体的现象。抛弃身体后,灵魂升上星光境、理境或更高灵境。这现象只不过是灵魂从粗糙感官中抽出和进入细致密微的境界。这不过是放弃现在使用的衣服,即肉身。这不是灭绝,我们死后还有生命,只是不能看到罢了。

圣者们已经解决了死亡的秘密。他们每天都离开肉身,而游于星光境和理境。亲近他们,便可以学到战胜死亡的方法。

圣者们曾经详尽地处理这个课题,他们描述经过死亡之门及战胜死亡的方法。采用此法,崇敬者亦能经过死亡之门,而处于死亡以外的灵境。他自主地离开和回到他的肉身,此时他的意识是完全清醒的,而他亦能清楚地记忆见到的境象。

只有那些死亡前曾越过高级境域的人始能了解“于活时死去”的意思。单靠知解是不能明白这个现象的。柏德士描述临死时的情形如下:“临死时,灵魂经验到的印象和经过的程序与已被印启入‘伟大的秘密’者的经验相同。”

圣者们的教训中的一个利益,是令弟子以快乐的心境度过死亡之门,因而战胜死亡。这是所有被耶稣的恩典所福佑的弟子的切身经验,这并非空谈或一些经典中的预言。一个圣人之道的追随者,是不会惧怕死亡的。

一个人若学习在活时死去的艺术,他便停息了生死之轮。他对死亡一点恐惧都没有,因为他每天都经过死亡之门。所以圣者们颂扬在活时便经历死亡,和教导我们修习的方法。死亡是甜美的,若果行者能于活是死去。

这个身体是一个深不可测的灵的海洋。只有在活时便死的人,才能由此海洋中获得“超意识”的珍珠。这样的人即使他进入他身体的海洋只一次,便可寻回“超意识”的宝藏。否则,此宝藏是淹没不显的。

行者深深潜入此海洋和升上天空,高级灵境便成为他的居室,他亦会证知主的宝石。当我们仍然渴望(此世间的)生命,我们便不能得到这颗宝石。一个罕有的弟子得到主的恩典,得以活时便能死亡,而得到这颗宝石。若你想证知天主,你必须于活时便能死去,因为你不死去,便不能达到他。当你仍然拥抱世俗的欲望,你便得不到“神的证知”。

一个在活时死亡的人得到永生。一个蔑视生死的人,亦已经脱离死亡。这种在活时死亡,是跟埋藏和焚化无关的,这是耶稣赐给他的弟子们的永恒的生命的一种境界或状况。

灵修的首要要素就是活时死亡,因为这样死亡后,灵魂才能真真正正的活着。在部份世上的人都不知道这个真法,因为它们害怕生时便死去。

在我们还没有超越死亡的领域之前,换言之,在我们还没有生于深致的高级灵境之前,我们是不能了知真正的生命的。

基督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天主的国”。〔若望福音〕

但是这样的死,即在活时死亡,必须要耶稣的恩典始能得救,此外无他法。恋爱着主的人,由于生时死亡,长饮快乐和喜悦的酒。这是蒙受耶稣本人赐予“酒”的人的一个特权。

成就“活时死去”并非易事。此方法,由耶稣的恩典始能得到。一个已经摧伏心意识,停止了欲望与渴求,和已经摧灭我执的人,始能于活时死去。这并非像看来那么简单的,实行起来并不像谈论它那么容易。一个成就“活时死去”的人,必须放弃所有世间的欲望。若欲望还在侵扰着身体时,灵魂便不能离开它。

行者必须舍离身体和心智,始能于“活时死亡”。于修习时,当灵魂第一次离开这个泥造的壶(即身体)时,它必会经过“死亡之门”。放弃这个世界和属世的欲望,完完全全的对全助的耶稣降服吧,让你的灵魂升到高级灵境去。你必不会经历障碍。

这个在活时死亡究竟是什么呢?灵魂在身体的总部是眼中心,于此处它的能力之流散播于整个身体。修习活时死去时,不必停止呼吸。只要简单地用持名的方法将你的整个注意力收集到眼中心,这样会令感官得不到原动力,身体便会像尸体一样。换言之,粗糙的感官的功能应该停止,而微细的功能得以醒起,灵魂因而得以上升至深致的境界和看到此等境界的荣耀。

修习持名令身体所有的活动能量集中于眼中心;由观想注意力得以专注于此;由声流我们升上高级的灵境。当意识离身时,这便被称为活时死亡;此时行者离开身体的情形,跟死亡时灵魂离开身体的情形是一样的。

只有一点不同──行者跟他的肉身的联系并没有完全被折断。其中有一条银线,旧约圣经中有提到此银线 (传道书126)。借着此银线,我们可以自主地离开和返回身体,而同时保持着跟身体的连接。这样他便能在活时,看到死亡后的情形。他在星光境、理境和更高灵境旅行,而变得完全熟识这些境界。他能够跟这些境界中的居民会面和谈话。

安格说:“你要不用眼睛而能看,你要不用耳朵而能听,你要不用脚而能走。你要不用手和舌而能工作和说话。甚至于活时你必须死去。只有如此你才能听到神道和见到你的爱人。”

成就活时死亡是由于得到耶稣的恩典,常常听耶稣的讲道和修习圣名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渡过生命的海洋,完成人生的使命,而在神的宫廷得到赞美。只有弟子或敬虔者才会为永恒的悦乐而努力。

卡比尔对此表达得很是适当:“性灵是一颗很高的树。它的果实挂在天空,能够得到此果实的鸟儿是很罕见的。”

只有在活时死去的人始能品尝此种果实。所以,只要在有生之年,灵体还未完完全全离开身体,生死之轮便不会终止。

灵境是你灵魂的居室。一个人若是死亡,他的灵魂就不必要回到这个世界了。

活时死亡的境界,即是将意识和物质分开的境界,这是一个很高超的境界。这样的人悟明自我及其心意识,并且明白生命的奥秘。这样的境界,只有经由耶稣而得到主的恩典的人始能成就。

“整个世界的人在死亡之后还是不断地死亡,因为没有人经过真正的‘死亡’。我所经历的一个死亡令我永远不再会死。只要你在活时还不知道如何死亡,你就不会在生死之轮中得到自由。”

 

第三章 爱的阶等
 

我们观察到在正常情况下,当我们听说某些东西是很好的,心中便会产生得到它的欲望。当我们与某人结伴,我们便跟他有所连紧,我们心中乐于与他在一起和常常见到他。一种跟这个人相连的感觉便产生了,而这个感觉发展成为一股爱之流。

爱好像生命的花园里面的“芳香之泉”。当跟我们的伴侣的连结变得强烈时,我们对他的挂念就变成爱;而心智的状态是我们不愿意分离。就算理智上强制不令见到这个人,但心智上已经无法抗拒地被吸引住。此时心智统治理性,而当这种感觉逐渐增强,就变得强壮到便算离开我们的伴侣,虽然只是片刻,也会令我们不安,而心智是不断地被他吸引住而渴望跟他在一起。

可是理性对心智仍然有些微的控制,此控制渐渐减弱而此感觉会变成强烈的爱。在此状况,恋爱者开始忘记自己,他已无心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意。爱人跟他在一起时,他便感觉快乐,否则,他便如行尸走肉。他变得对所有人,包括他的亲戚和朋友都漠不关心,而理性对他的控制已完全消失了。恋爱者饮了从爱人底美眸而来的酒,因而醉倒。他对朋友和亲戚的意见毫不在乎,他的理性和心智已经完全失去分辨的能力。

爱的感觉普遍地存着。兽类、鸟类、昆虫类,而甚至植物和花朵都充满着爱。爱的火花令(一个被它吸引的)人沉醉。整个宇宙歌颂赞美它。没有一个心灵是完全没有爱的,所有生于世上的多少赋有上点点的爱。我们都靠它而存活,但那些行止不正的人有时会被它弱化。

爱是灵魂的一个性质,而且是我们天性所本有的,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好好地运用的。这个“一切快乐的海洋”在我们之内,而我们毋须花费一分钱便能得到它。只要灵魂离开世间的污秽和挂碍,真爱便会自然出现。

爱在每一个人之内,以原始的形式存在。神是爱,而灵魂是神的一部份;所以灵魂也是爱。但因为灵魂被心意识的覆盖物所掩埋着,爱也因此亦被掩埋着,我们必须移走这些覆盖物。

我们求得各种学识,必须遵循一些规律和原则。同样的,我们必须遵守某些纪律和法规,始能获得允许进入爱的学校。这些原则是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恋爱者必须放弃所有属世间的念头,放弃世间和超世间的诱人的事物,他必须全时间全神贯注于观想他的“爱人”。

“当我内视时,我在内找到人类世代以来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所追求的东西。我们到处寻找了多少年代了,但只有在我们心中才能找到它。所以,你不应在外寻找你失去的爱人,你只有在你内心深处始能找到他。”

 

第一节 爱的四个必要条件
 

1、脑海中除了爱人之外不应有其它意念。

2、付出和回报或交易的态度不应存在。

3、所有恐惧都应排除。

4、恋爱者不应对任何人有敌意或憎恨。

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忘,他们的“爱人”(耶稣)永远都在他们身旁。

一个依据仪式的人,他的祷告是根据指定的姿势,但恋爱者的祷告一定是在忘我的状态(即是超越凡体的我或我执的状态。译按:庄子也提倡“坐忘”)。一个依据仪式的人会在祈祷前洗净手和脸;但恋爱者欲洗净他属世间的手。换言之,只要你还未摒除属世间的念头,你就不能思忆他。

布拉·萨用如下美丽的句子来表达同样的思想:“宗教传统是我们的奶妈;仪式和礼仪是母亲;但若我们希望得到真正的成就,只有灵修(即禅修的内修法)始可达致,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证知真理。”

没有爱,所有苦行和修习都是无意义的。知识和观想本身并不能引致成功,这类型的修习只是用来灌输爱的情操。若没有爱,所有禅修都是枯燥无用的。

所有意念和欲望都应从心意识中涤除,而此心意识便变成一个磨光亮的镜子。只要我们心中还怀抱着贪念和欲望,爱的脸便不会显现。只是经由爱,圣者们便得以(意识清醒地)跟主合一。换言之,如果还有一点自我意识,便不是真爱。

爱只知道如何付出。行者必须弃所有欲望、离开所有权利和名望,他必须成为某人的奴隶。这样就是爱。得到真的生命,就是整个人消失在爱中。行者必须在“爱人”中醒过来,而整个地溶入神内,这就是爱,这是牺牲的工作。

“如果你希望知道‘爱’,去圣人那里请教吧。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心怎样失去控制,请教一位失去了心的人吧。”

爱首先在“爱人”心中产生。如果没有光,飞蛾是永不会扑过去的。爱在行者心中产生,是因为有神的恩典,而得到大大的幸运,然后他始能亲近圣者。南达士说:“关于那些拥有爱的财富的人,你们应该了解这是他的恩典所赐予的恩宠,这个实宝藏经由耶稣才能获得到。侍奉他是非常艰苦的;但这也是得到所有快乐的方法。这爱只赐给那些天主亲自施以恩惠的人。”

正如电力潜伏在电池内,当用电路连起来时,便能照明一个很大的空间,同样地经由神或耶稣的恩典,爱的火花在求道者心中生起,而爱的力量便变得明显。

最必要的是,用持名和观想的修持,来唤醒我们对神的爱。我们重复这个圣名时,我们对神的吸引力和爱便会增加。当恋爱者思忆他而变得完全的全神贯注于思念他时,神便赐予圣恩,将弟子的注意力转为虔敬。

灵修的第三部分是聆听 “名”或声流。神是“爱”。所以,当灵魂接触到耶耶稣时,“爱”便从内流出。 这是求道者为了接近神所必须走的路。但有时行者偶然凝视耶稣的苦像,爱之流更不可抗拒的进入行者心中。

爱的路象剑刃那么锋利和狭窄,只够空间让一个人走。于此处,天主和崇敬者必须合而为一,而弟子一点点摇摆或疏忽都会引致他的失败。所以只有意志力坚强的人,得到神和耶稣的支持,而且全时间降服于“爱人”的膝下,始能跟随这个道。这么幸运的弟子,每一步都被带领着而不会跌倒。

爱是所有“证知真主”的修行方法中最有利和最有效率的。参玛士·他比士说:“如果道路是漫长的话,你应该乘上爱的翅膀来飞行。当你展开爱的翅膀时,你便不逐级而上了。

“你应该骑上爱的骏马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因为这头骏马是很敏捷的。这道路虽然有所起伏,但它会立即将你带到目的地。”

 

第四章 恋爱者
 

一个普通的崇拜者的境况优于一个沉溺世务的人。前者曾经习禅;为了避免掉进地狱之火而能升上天堂,他们做了很多善事,而且戒除恶行。可是一个隐士又优于一个崇拜者。因为隐士力求避免所有恶行,而单只希求与神冥合。这样的人为求天堂,已经牺牲了这个世界,他不断地崇拜天主。

但恋爱者的境况又比隐士为优。恋爱者已登上了爱神的阶梯,在对神之爱里,他已经忘记了这个世界及未来的世界(即来生)。他不惧怕地狱也不冀求天堂,他只想走“爱人”带他走的道路。

世界真是牢狱啊。这个世界之后的世界(即来生),是我们欲望得到满足的地方。一个恋爱者一点都不在乎能得到这二个世界。

一个恋爱者以身作则,显示爱神的正确方法不在于遵守外在的(宗教)形式。不同宗教徒的教之间的争吵和争论,是因为胸怀狭窄和不能宽容。那些局限于只爱自己的家乡和国家的人,也是同样地胸襟不广。但一个于日常生活中允执爱的理想过于一切的人,才是真正跟随主的训诫,他是被主所爱护的。

一个人若实习苦行或(宗教)仪礼而不培养对主和主的孩子的爱,这样他便像一朵没有芬香的花,没有水的井,没有油的灯,或像看不见眼睛。这样的人,便算他们偶然也有一点灵性的光,但他们还是喜欢将关爱捆绑于世俗之中,而且他们的关爱会从一件事快速地移转到别的事去。

一个不尊随“爱”之道的人,不会在“主的宫廷”中得到荣耀。这样的人被困于世间的痛苦之中,与他有接触的人也是痛苦的。

“一个心中没有爱的人应该被视为一具只会走路的雕像。他像铁匠的抽风机,会呼吸空气但没有生命。”

没有对耶稣的虔敬,我们不能赢得“爱”。一个世欲的人不能了解这一点。只有那些心力专注的人才能分享;即是那些心和意念一致,而且有信心和虔敬的人。一个轻易出卖良心(换言之欺骗自己)的人,不能从爱之杯中饮用。踏上爱之道的是那些坚定不移的人。不管什么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都不会退缩的,唯独这样的人才能见到“爱人”。那些只微微感觉到分离的哀痛的人,在距离目的尚要达到时跌倒了。

所以,从对儿女、妻子、财富、宝藏、领土、声誉的世俗之爱转过头来吧,这些都是梦幻不实的。我们应该经由耶稣而面向主,他是天主的化身。

有一次天主对摩西说:“我身体不适,为什么你没有向我问病呢?”摩西说:“神啊!你是世间和超世间的王。你怎么会生病呢?”神回答说:“摩西啊,我所亲爱的一个虔敬者生病了,而你没有去向他问候,你若去向他问病,就等于问候我了。”

这清楚的显示出对神的虔敬者的爱和服务,就等于对神本身付出神的爱和服务了。同样地,对耶稣的爱和服务及观想他的形象,就实在等于爱和观想神了。

履行爱之道的人并非凡庸之辈。只有那些无畏,而且不惜牺牲生命的人,始克为之。懦弱的人是不能走近的。“爱的主”是很崇高的,软弱的人是不能走近他的宫廷的,只要我们尚未在“爱人”的祭台上牺牲我们的“自我”,在爱之道上是不能成就的。

“爱所要求的最低条件是行者的自我的奉献。你若不能,便应离开,根本不应谈及爱。”

在爱里,除了“爱人”的意旨外,别无法则。

“无论‘爱人’的命令是什么,恋爱者都鞠躬服从。”

“你若希望品尝‘爱’的蜜浆,你便不能高傲。一个剑鞘是不能容纳两把剑的。”

行者必须忘记这个世界才能去到“超世界”。而他必须忘记“超世界”,才能将他的注意力转向神。一个心中因记忆天主而得到快乐的人,是不能从任何其它的东西得到满足的。

爱是真正的苦行,此苦行赋予我们谦虚,教导我们安于“爱人”的意旨内,并移去我们对世俗的快乐和痛苦的注意。这样的人不会摇摆,而恒常专注于“爱人”。这样的人面对困难和烦忧时,会能忍受而不抱怨。因他爱的世界,他不被外在世界所吸引,也不被此世界的烦忧影响。除此之外,灵界的秘密在他内显露,他更接近“神的证知”。

真正的爱,不会允许行者跟随他自己的个性。真爱,是跟随“爱人”的欲望和希求取悦他和安于他的意旨的代名词。在此境界中,行者不会考虑到他自己是否舒适,但他会为了“爱人”的舒适和方便灭去自我。他感觉到一种罕有和特殊的喜悦快乐。便算是在不适中,此喜悦是如此的大,世俗的人是无法想象的。南达士说:

“当一个行者已经对他亲爱的耶稣有真爱时,遇见耶稣时,这个行者的心智和色身都会变得兴奋。因为,是天主化身的耶稣对行者有真正和强烈的吸引力。只要看到一瞥耶稣底美丽的光,行者便忘记自我。这样的恋爱者完全沉醉在愉悦之中”。

恋爱者的眼睛恒常沉溺在爱中,而且他们只看到神和神的名。

一个能确定行者是恋爱者的征象是,如果他有世俗的或物质上的损失,这不会令他痛苦。但若时间流失了,没有修习禅观、祈祷或忆念爱人,这会令他大大的感到痛苦。

一个真正的恋爱者 爱忆念天主就如渴者之求水。他的舌头虽然不动,但他的意念不是空的,因为“爱人”恒存于他的忆念中,而无片刻之或忘。对主和“爱主的人”的爱恒存于他心中。他爱“爱主的人”,亦爱宇宙万物。

谁是一个真正的恋爱者呢?一个已从世俗的思想和欲望的污垢中洗净、已将此种污垢用“虔敬和分离”的火烧掉的人。他心中无止息地跟主相会,就如口渴令人不停地希求得到水一样。恋爱者的身和心被“神底爱”的箭射穿。他真正的朋友和爱人除了全能的神外别无他人。

真正的爱将恋爱者从痛苦与快乐,赞誉与谴责,贫穷和富有的忧虑中抽离。此爱带领他超越这些限制,爱进入恋爱者的每一个细胞而赋予他无限的能力,因此他永远没有财富、声名和荣耀的需要。他没有这个世间和另外的世界的欲望,他从天堂和地狱的罗纲中得到自由,他已经不会被惑于仪式或世俗的捆绑。

很多人误解了爱的意义。爱的精神和意义,只有从一个真正的“恋爱者”处才能被阐明。爱的光芒和火花,在一个真正的恋爱者面上始能看到。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爱,你应该问文瑞或耶稣基督。他们二人死时是那么安宁和充满快乐。你甚至可以请教华白,他饮下毒药就如蜜浆一样。你亦可以问问阿将,他被迫坐在烧红的铁块上时,还大叫,“你的意旨是那么甜美”。

恋爱者不憎恨任何人。在他们眼中别无他物,只有爱和更多的爱。他们追求爱,他们的意念恒常地专注于他们的“爱人”身上。于此处他们祷告,和垂头鞠躬。他们的爱人住在何处呢?答案是:无所不在,他住在我们每一个人之内。神就是“爱”,而“爱”是神的另一个名字。他在所有东西之内,神的灵流流播在所有的地方。

“‘爱’是神的形,即如神是‘爱’的形,二者存在如一,正如太阳跟阳光一样”。

一个真正的恋爱者,不拘限于任何一个语言或教派。他越过所有这些界限,而爱每一个人。“爱”是律法的满足。你若怀爱,这样不是一个单一的行动,而其中包括很多你所不自知的行动。经由爱,你在你的广达的周围,放射出爱之流,因而利益整个世界。

爱人被恋爱者所爱;恋爱者渴望着爱人。他是爱人的崇拜者;他的目光不会望向他人。他恒常地渴求着看到他的爱人,没有爱人他一刻也不能活。你可能给他财富或任何世间的宝物,但这不会满足他的饥求和热望,除非他与爱人相会。他对爱人的爱存在于脑海,及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除了爱人的面貌,他不能被任何事物支撑。

在他的舌上只有爱人的名和颂赞,此外并无他事。他持颂此名永不停息。而别离的悲欢,当“爱人”远别时,折磨着他的身心。他从“爱人”处只求能得到“爱人”,此外别无所求,而且渴望完全降服自我于“爱人”的愿望之下。

在爱的忘神中,和在完全的降服中,他将贫穷和财富,痛苦和快乐,健康和疾病,及无论什么事情发生,都认作是“爱人”所予的礼物。他对快乐与痛苦均感受无异。经由爱的恩典,他超越这些及超越身体的限制。

在爱中,没有其它的欲求,即如在烈火中没有剩下的余烟。世俗的人祈求天主满足他们各种欲望,一个爱的火花已被点燃的恋爱者只求得到天主本身。

南达士说:“假若所有七个世界和七个海洋的宝石和财富拿来放在恋爱者的面前,有人问他选择这些财富还是“爱人”,恋爱者会毫不考虑财宝。他向神只求得到神的名的琼浆。”

 

第五章 美德
 

在主内有很多美德。啜饮这些美德的灵魂,找到天主而且为祂所亲爱。她是主所亲爱的那个快乐的新娘子。

主是所有美德的库藏。在阿地·格兰斯中这些美德分为十四个要项(如下列)。吸取这些美德的人在主的门中被荣耀。我们应该仔细思量并吸收这些美德。

 

(1) 复念“圣名”并感觉天主的存在。

“一个有德行的人因舍弃邪恶而找到真理。她将心知染于耶稣的圣名中,口中发出爱和亲密的字句。”

 

(2)放弃利己主义,歌唱主的颂讲和爱主。

“他侍奉耶稣,因而得到‘圣名’,而且珍藏心中。他的心智和色身都得到平安;欲望之火亦被熄灭了。一个放弃利己主义的人得到完全的平安。”

 

(3)不要伤害别人的感情。

“不要粗暴地对别人说话,因为主住于每人之内。不要伤任何人的心,因为人心是真正的珍珠。”

 

(4)不要粗暴无礼,而要使用甜美的言词。

“问问那被主庞佑的新娘子,是什么事令她为主所亲爱?那就是知足,朴素的衣服和甜美的言词。”

 

(5)敬畏天主。

“在生活和工作中,她常怀敬畏主的心。因进入了救赎之门,她于此生和来生在神的殿廷中都得到大大的喜乐。”

 

(6)活在神的意旨之内,并放弃相异。

“她真正的粉妆好了,她是无与伦比的美丽,只有她是永远快乐的新娘子──一个被天主所认可的新娘子。”

“一个爱耶稣而恒被宠佑的新娘子永远充满了慈悲。耶稣的话语是宝石;接受它的人享受天主的爱底甘露。”

 

(7)舍弃欲望和邪恶。

“有德者因舍弃邪恶而找到真理。她将心智染于耶稣的生活中,口中发出爱和亲密的字句。”

 

(8)舍弃“利己主义”,而且不要说别人坏话。

“你若想进入伊甸天堂,便要仁慈地对待天主的创造物(即人、兽、植物等等天主所创造之物)。”

 

(9)善待恶人;不要轻易愤怒;保持谦虚;常自我反省。

“不要对任何人发怒;但要搜索反省自心。在此世间谦逊地生活吧,如此你会得到神的恩典。”

 

(10)离弃淫欲和邪恶的念头,并且谦虚地服务;戒除贪求别人的妻子、财富和家产;不要耽迷于邪念或在背后诽谤中伤别人;而且安宁地生活。

“人要去除淫欲、愤怒、贪婪和执着,舍离邪恶和自我追寻,凡事谦虚和侍奉‘主’。然后他才是神所亲爱的。”

 

(11)信奉真理,常怀知足,慈悲和宽恕。

“问问那被主宠佑的新娘子,是什么使她为主所亲爱?那就是知足,朴素的衣服和甜美的言词。”

 

(12)不要疑惑,寻求天主,认识自己;相信天主为无所不在,并且流贯于一切;侍奉圣人们。

“作圣人们的奴仆吧,亲近他们能带领往‘平安’。但所有美德之最,却是天主跟你亲近。”

 

(13)作万物的尘埃,认万物为友,见神于万物之中,勿伤众生。

“有一个光,此光住于所有心灵之内;见此主于万有之内;灵魂和天主是一体而且流贯于万物;向万物鞠躬。”

 

(14)承认死亡为事实并放弃对将来的渴望。

“接受死亡是最基本的事实,而且放弃对将来的渴望。成为所有人的尘埃,然后归向我。”

 

第一节 苦 行
 

苦行的意思是忍受肉体和心灵上的苦困,或者从事一些修习以去除自我主义。住于森林内,只吃植物的根和果实维生;坐在火上,让火灼热;卧于钉床上;提起一臂而立;坐于水中;或忍受其它的身体上和心灵上的痛苦,便称为苦行。

修习这些苦行的目的在净化心智,去除淫欲、愤怒、贪婪、执着和自私主义,因而得以成就“证知天主”。

因为置身体于水中或让火灼并不能熄灭内心的火,提起一臂站立亦不能令自私消除,所以在圣者们的宗教里,对身体会做成苦痛的苦行不受到重视。

若身体不必受苦便能达到我们的目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受折磨呢?

“那跟随耶稣之道的人是穿上了用禅定的针和线所缝成的智悲衣裳。他用慈悲作把子,用身体作柴,点燃‘眼中心’的火。他心中怀有对神的爱,而四个世代中都在禅观入定。所有圣者都被天主的名所包摄,我们的身体和生命都是属于天主的。嘉比啊!当她慈悲时,她带领你到真正的理想。”

“古如”们描述熄灭天生死苦轮,而灵魂到达耶稣门户的真正苦行。最伟大的苦行是侍奉耶稣,由此便住于行者心中。经此法,我们终可达耶稣之门。

“侍奉耶稣是所有苦行中最为优胜的。神住于侍奉耶稣的人心中,而且除去此人所有的苦难。他视神如真理之门。”

圣者们的教训说,只有神所有喜悦的复念苦行和服务才有益处。此等修持除去自私和分离感。

“虔敬者修习的苦行是复念、自律和对耶稣的服从。纳那克啊,服务是为了发展灵魂。这是为神所接受的,而后此人会得见实相。”

   真诚的爱是所有复念和苦行的实质。一个心智纯洁而且怀着爱和虔敬心来禅观天主之足的人,必被认为已经履行所有复念和苦行。

 

第二节 洁 净
 

洁净也是宗教任务中一个必要的部份。洁净可分两种:外在的和内在的。色身,房屋,衣服等等的清洁乃属于第一种;而心智和感官的纯洁是属于第二种。外在的洁净,是内在的纯洁的必要条件。外在的洁净,对内在的纯洁影响很大。洁净仅次于虔敬。

内在和外在的纯洁都是必要的。保持身体、衣服和房屋的清洁,为身体健康所必须。其方法为每天洗澡,刷牙齿,用水和肥皂清洗衣服,及生活在空圹和有阳光的地方。身体布满毛孔,体汗经毛孔排出,而空气经由毛孔影响身体,我们必须保持清洁和健康。纯正的食物,也是必须的。

为求完全的纯洁,良好的行为,纯正的食物和正直的品格,是绝对必要的。

内在的净化可由心智和感官的纯洁而达致,即经由“圣名”的修习来得到真理。

内外洁净是要的。保持身体清洁吧,并且讲美好的言词。但除非内心思想纯正,否则表达在外的是不会纯正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思想纯正。一个人讲话时,发于中,言于外。所以让内心和舌头都纯正吧。如果心中不清洁,灵魂又如何能清洁呢?不要讲任何不仁慈或有害的话,讲话应让所有人都觉甜美。内心的洁净,包括不怀任何邪恶的念头。跟“圣名”结合便能排除所有不同纯正的念头,而达致灵魂的洁净和纯正。

事实是灵性低的人才不应被触摸,而非清扫夫,补鞋匠,歌手或吟游诗人。所以真正的求道者,应该依据耶稣的指导来实施内在的纯洁化,因而证知天主。除了记念天主之外,应摒除所有其它的念头,如此“主”才会显露“祂自己”。

“为了爱人将内心的细胞洗净吧,摒除所有其它的思想让出空间给祂。”

耶稣们说纯洁的身体是天主“真名”之所居。真正的洁净,是由内在修行所达成。对不死的主和耶稣奉献的心,才是纯洁的心。

 

第三节 谦 卑
 

为了使自己值得主的恩典,我们必须将虚荣自负从内心清除,因为除非器皿是空的,否则不能藏物。心怀谦卑,魔王和“幻象”便不能影响我们。所有圣者们都采用谦卑的态度,而且以谦卑作为装饰。

什么是虚妄的骄傲或虚荣呢?若我们对一种美德引以为傲,而此美德我们并不拥有,或者是得到恩赐才拥有的,名叫虚妄的骄傲。单凭因为我们是属于曾立大功的贵族家庭,或因为我们的祖先曾经无私地布施行善,我们是不值得被尊敬和荣耀的。

“由他的恩典你得到美丽的面貌,永远忆念那美妙的主吧。由他的恩典你们门第高贵,日夜不断地忆念主吧。由他的恩典你有不生病的体魄,怀着爱心观想主吧。”

有人因自己的学识和才艺感到骄傲,他是没有资格因此而骄傲的,这些应归功于良师的教导和天主所赐给他的智能。一个人应该以什么为骄傲呢?有些人以财富和财产为傲,但这些都是易逝如白驹过隙;有些人以青春为傲,青春会在疾病和老年中消失;最重要的是这些都不能维持长久,一段时间之后,它们如树上的叶子一样掉落。

上面的讨论,明显地指出我们不应以世间的荣乐为傲。想到主的无尽恩施,和我们无数的罪恶和缺陷时,我们都变成了他的乞丐。所以我们应该想想我们承受了祂多少恩惠,和我们又为此作了些什么。只要我们相信不论我们的善或恶,都不由我们作主而是由祂而来的,我们便不会骄傲了。

有什么样的恩惠,我们还没有从主那里得到呢?当我们接受了主的恩惠之后,我们曾作过什么来表达对每一个恩惠的感谢呢?若作如是思维,仍然傲慢的话,那么就想想我们的缺陷和为何如此不感恩,应是一个必然补救办法。

自私、自大或骄傲,是不为主所喜爱的,祂赐恩典给谦卑和温顺的人。水不积于高处而累积于低洼,弯腰的人,有水喝;头项硬直的人,挨渴。

骄傲走在败亡之前。一个骄傲的人,不会吸取别人的长处;一个谦逊和温顺的人,能从灵性丰富的人那里,得到灵性的财富。找到了门径之后,她应谦虚地、励精勤勉地实践。这是由主和耶稣的恩典始能得致。

若作善行之前我们不采取谦逊和温顺的态度,作善行之时不保留谦卑的态度,作善行之后,又不认为是主和耶稣所赐的恩典,这样在我们还在欢呼声中时,此善行便被骄傲从我们手中抢走了。

到神之道首要是谦卑,次要是谦卑,三要还是谦卑。再次,除非谦卑领先、陪伴和跟随每一善行,否则正当我们庆贺行善之功时,骄傲便从我们手中完全将任何善行抢走。

小蚂蚁能将糖从沙中分开,大象却不能。同样地以财富,种族或家世为傲的人不能从主和祂所创造的宇宙中,获得美德或学到教训。只有谦卑的人,才能获得此利益。

即使你有很多美好的品性,还是应该谦卑,而且应将自己的美德认为是天主所赐的。因为神爱谦卑的人,将此牢记在你心中吧。不要参加不必要的争辩或批评性的讨论,因为此种讨论是没有结果的,就像提炼开水一样。追求神的人不会追逐外在的装饰和荣耀,他们在主的意旨内快乐。他们的伟大,可从神令他们作的工中看到一瞥。

我们假装躲避世人的眼光和隐藏自己,但实在却是希求得到世人的发现和追求。我们在会议中坐在最后面或坐在低矮的座位,好让我们得以被邀请坐在前面或高的座位上。真正的谦卑不是外在的表演,亦不会耽溺于谦让的言词。一个真正谦卑的人,不单只想隐藏自我和自己的美德,而且会躲开世人目光。

我们常常说自己是小人物,自己无关重要,及说别人比我们优秀。但如果别人对我们说这样的话,我们会感到很遗憾。因为我们真正的感觉与我们口中的谦词是相反的。那些真正内心相信自己是最卑微的人,是真正的有灵性啊。

所以,我们不应只是说些虚伪的话假装谦卑。若我们讲话谦卑,所说的言词必须是代表真正的内心感情。我们不应该双目正视,除非心中感到卑谦和贫穷。除非我们真正希求得到谦卑和贫穷,否则我们不应用这样的态度来表达。一个真正谦卑的心胸,希望别人说他是一个无关重要的人物,而并非由自己口中说出来。当别人如此说他时,他不会觉得被冒犯,反而会感觉愉快,因为最少有一个人与他有同感了。

真正的谦卑并不是要我们成为笨蛋或自我夸示为智者。正如傲慢是谦卑的,反而自负、假装、小聪明、炫耀、卖弄、伪善、狡猾、世故的诡诈,是安宁和正直的相反。若非故巧智的人但求达到目的,取笑正直的行为为愚鄙,一个真正谦卑的人会愉快的忍受此种批评和诽谤,因为此种诽谤是他人而非自己所引起。

有些人以谦卑作为掩护,以不完善为理由放弃内在的祈祷,他们自以为不配。有些人不想给别人忠告,因为他们自己并非完全不犯错误。有些人不想用他们的天份来侍奉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缺点,而害怕在侍奉时引起骄傲,和将光指引给别人时,会自毁于傲慢和自负的火中。

当我们是真真正正的谦卑时,这些念头都不会产生。这是懒惰和怯懦的借口。如此,一方面炫耀自己对神和神的化身(即耶稣)的感情,另一方面以谦卑为掩护,剥夺了神慈悲中所欲赐给他的真正谦卑。主和耶稣愿我们像他一样完美,因而得到他的恩典。

一个没自信的人,提出不负责任的争论和理由。一个信靠祷告的人,虽自觉能力不足,也自知不配及没有实行的能力,他仍会充满信心和毅力将一切都交托给神和祂的化身──耶稣,他仍会积极地贯彻耶稣所付于的指导来完成她所嘱咐的工作。

谦卑并非软弱,它有那么大的能力,以至整个世界都要对它俯首鞠躬。不傲慢能战胜“自我”,没有人能打败一个不傲慢的人。因为在他谦卑的背后,有主的秘密力量在动作。谦卑是伟人的装饰。

我们应让自己的胸怀成为对整个宇宙的爱的源头。我们应该培养大大的谦卑,以至即使有人以恶毒加诸我们,我们还是回报以爱。事实上,一个完全谦卑的人已经失去陷害别人的能力。即使有人伤害他,他也不会因此怀恨。

真正的谦卑令心中产生甜蜜。我们的言词自然甜美;我们的生命之流亦会是甘美的。这甜美对所有人都一样,跟我们接触的人都会感觉到这份甜美。我们的所有言谈和举动,无论巨细都充满谦逊。这样将我们和我们四周的人都染于同一颜色。

菟期先生的谦卑于以下的诗歌中可见:

“我是如此不智,无助和谦下。由于皈依圣者们,我得以认识耶稣。耶稣是平安的海洋,深不可测。祂置我于正道上。我在祂足下再三叩头鞠躬,我谦逊地歌唱圣者们的颂赞。怜我谦卑,祂打开了我的内眼。我口再次歌唱赞颂耶稣之名,耶稣我全心全意地当你的奴仆。怜我低下,你将我寻回。我是你的奴隶,直到永远。”

以下是从阿地·格兰斯中所节录:“主啊,请垂听我的祷告。你在‘家’中自得其乐,而我是无家的流浪。

“一个可怜的女孩若得不到主的宠爱,她应该如何呢?她努力尝试,但在主的宫廷找不到一席之地。

“我今天晚上不能跟主密谈,我全身都在发痛。那些晚上独守的女人是怎么过的!

“主啊,我要养成哪些品性才能与你相会呢?我是那么无知,我不美丽又不睿智。

“我对主的虔敬和爱,帮助我离弃所有情欲和愤怒的情绪。天主欣悦地看见我的虔敬和美丽。

“天主的命令是甘甜的,我的负面的欲望和感觉都会消失了。我现在是我主的爱人,我心中完全没有忧虑。

 

第四节 真诚
 

没有真诚的心态,我们所有努力都不会完整。真诚是一切的冠,这是所有修行的秘密。其它的崇拜,只不过是伪善。人生的目标,是诚实地生活。真理是无所不在的。真理应该与非真理分开,而且我们要从内心体验真理,一个具有真理住于其中的心灵,也会变成真理之形。神就是真理。在神的眼中,我们应该真诚,因为祂喜爱真实。你信仰的是什么宗教,却是无关重要的。

于此处我们思考什么是诚实的言词,即一个诚实的人所说的话。描述一个事物正如你所眼见或听到的,便是诚实的言词。除了说话要诚实之外,我们的买卖亦应诚实。我们的思想应以真诚为理想,而且行动亦应奠基于此。这样我们的心灵、思想和行为都变得真诚。

“一个真诚的人,行为亦归于正,他时时刻刻都与天主冥合。”

诚实的言语中,应含有我们的慈悲心。事实上,真诚就是不伤害别人的感情。我们所说的话应该从内心发出,而且不应伤害到任何人的感情。

真理的相反是非真理。描述的不是我们看到,听到或做过的,便称虚伪。一个虚伪的人,便是伪善者。他双目下视,而且脸上没有光彩。他不断地计划着奸计,他时常害怕他的虚伪会被揭穿。为了隐藏一个谎言,他必须另外创造几百个谎言。他于不断算计中,失去内心的平安。多疑和猜忌,变成他的第二个天性。他因而不相信任何人。他跟别人的秘密、奸诈、欺骗、伪善和狡猾,成为他生命中的主要食粮。他的生命是世界的重负。说谎的人会喜欢说谎的人,但若果说谎的人遇到诚实的人,他们的友谊会马上断裂。

真理能站稳在它的足上,但虚伪则不然。一个诚实的人稳健,有耐性,而且他的决断坚定。一个虚伪的人每步都迟疑畏缩,而且不坚稳。一个诚实的人是无惧的,他没有疑虑而且不迟疑。一个虚伪的人则常常恐惧,而且不能敢正面看人。一个诚实的人是英勇的并且充满勇气。但是虚伪的人是一个懦夫,而且他是一个懒惰的人。一个诚实的人因为他的无惧,所以他无忧虑,如此令他在情感的迟疑中获得超然。一个诚实的人放弃谄媚,诱骗和隐私。

从以上可清楚的看出一个诚实的人在精神领域方面能有成就,因为真诚住在他心中,他说真话。他自己践行通往天主的路径,而且也如此引导他人。

“他就是那个被真诚所充满的人,他真实地实行‘名’的修持,而且说出真实的话语。他本人践行天主的道,而且经此道上带领其它的人。”

如此的人在某程度上变成和真理有关,无论他说什么都会变成真的。他快乐地享受内在和外在真理的喜悦。由于过着真诚的生活,他变得平安而且无惧。因他与永恒不变的真理连结,整个世界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以快乐。籍着说出和看见真理,他的心智和身体都成真理。他倡导真理,而且被真理所润节。

一个真诚、知足而且说实话的人,是天主所心爱的,他不会与天主隔离。当一个真的虔敬者遇到真理(天主)时,他溶入于它。

 

第五节 知 足
 

知足意指满足、适意、对于自己所拥有的懂得知足,而且对此感到满意。假如一个人已经很努力但仍无法达成目标,或者只达成小程度的成功,而他依然平静、镇定而且心中没有感到苦恼,这样他便被称为懂得知足。

当一个人陷身于四面楚歌,不为人所尊敬,被所有人唾弃,而且在各方面遭受到挫败,而他不会因别人的幸灾乐祸而感痛心,这就是知足的征象。

然而若将知足推论为懒惰或倦怠,那便是一个错误,外表看似知足,私下悲伤而且心怀妒忌,这是表里不一致而且是欺骗大众。一个知足的人虽经努力仍无所获,也不会埋怨耶稣或天主。他很认真的去完成工作,失败或成功对他不会有影响。

“当一个人纵使很努力却失败了,应知道这是天主的旨意”。

只有一个知足的人能够无休止地为他人服务。他遵守真理,永不尝试邪恶而且躬行善行,因而得到功德。

“诚心诚意地冥想真理的人得到内心的知足,他们远离邪恶而且从行善中获得功德”。

他常行忍耐,他备受敬重,拥有声望和力量,虽然如此他还是原谅他人的错误,当别人进步而且得到荣耀时,他会感到快乐,而且他有很纯正的意图。即使得到荣誉和荣耀时,他仍对他人有爱心而且善待别人。虽然他是博学和才智的,他仍尊敬其它博学的人,而且以努力吸取他们的美德为自己的职志。他仪容秀美,但不会耽溺于感官欲乐。他常行忍耐,谦虚和谨慎。这样的人不仅知足而且怀有其它美德。他靠自己劳力所赚得收入来生活。他享受简单食物如同一顿豪华餐宴,他喝水如同甘露。他不羡慕其它人生活的享受。奥玛开严说:“在这世上,拥有半片面包和有坐的地方的人,不是任何人的奴隶或主人。告诉他,应感快乐,因为他在世上已得到丰足。”

一个人如果贫穷,仍经常积功累德,而且天主赋予他知足,此人是真正的富有。一个不懂得知足的有钱人,是乞丐,而且非常贫穷。因为纵使他得到这世界上所有好东西,他的饥求还是不能被满足,若是不懂得知足,任何人都无法满足。

“穿戴上知足的耳环和谦恭的外衣吧。”

这是必要的,所以当一个人在尝试努力时,不会变得忘恩或归咎天主;当他的所得少于他所预期或为一个失败者时,他也不会渐渐畏缩不前或放弃努力承认挫败;一个人应该从他的善行中得到满足;一个人应该很有耐性,善尽职责;他应用忍耐之盾挡开贪心和贪婪的袭击。如此,此滴灵魂最后终究汇入天主的海洋,因而变得神圣,不会像小河一样干涸。

法烈说:“知足自然地使一个人成为真正的神的子民,而且他与神结合而渐变为海洋。”

所有欲望消失在得到“知足的财富”时。当一个人没有欲望时,焦虑就会消失,而且心灵变得平静。那些没有欲求的人,是真正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