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内容简介

天主的爱使人自由!当人体验到天主那深不可测的爱时,追寻真我的旅程便开始了……
   
欧里凡以特殊的写作风格,为我们展现他那真实而感人的神修历程。他融合依纳爵、圣十字若望、大德兰的神修,提出四种祈祷的方法——圣经默想、想像祈祷、归心祈祷以及安宁祈祷;此外,他也提供一种独到的祈祷方式——自由祷文。运用自由祷文,他使自己从各种受捆绑、不自由的境况中得到释放,进而与天主、他人以及整个大地共融合一。
   
深信此书亦能帮助读者迈上真我的旅程,祈祷自由!爱也自由!

作者简介

欧里凡,美籍耶稣会会士,现居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他具有丰富的代领避静和主持研讨会的牧灵经验,其使徒福传工作领域遍及北美、西欧以及南非等地。

  

  译者简介

  梁伟德:潜心译著多年,译笔朴实平易。译有《七重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家书》、《慰父书》、《仁慈之光》、《静隐之所》、《驴子上的铃声》、《心路历程》、《活出福音》、《祈祷自由,爱也自由》。
  王敬弘神父:耶稣会会士。自参加天主教神恩复兴运动以来,便持续地以所得的神恩为教友服务,举办各种神恩的活动;对各神恩的性质和运用,有丰富的经验。其著作、译作极多。

导 言

 

 

本书谈的是神修旅程中的自由。这自由建基在天主的爱之上,而这自由也使人爱天主所创造的一切。

身为耶稣会会士,我深受会祖圣依纳爵的影响,在他所著的有关退省的经典之作《神操》中,第一个默想是“原则与基础”:

生命的目标是与天主永远生活在一起,天回族赏赐我们生命是因为爱我们,而我们对的爱的回应,使得的生命毫无限制地注入我们内。

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天主赏给我们的,使我们能更容易认识,并能随时随地以爱还爱。

为此,只要有助于我们发展成一个可爱的人的一切事物,便应该欣赏并善用。

如果任何事物成了我们生活的中心,它们便取代了我们心中的天主,也就是说阻碍了我们趋向生命的目标。

我们唯一的愿望和选择是:我需要并选取那些能让天主深入我们生命内的事物。

以上这默想的主题是内在的自由。我们对世物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并不是说对之不感情趣或漠不关心,而是以平衡的心态去接受它们。也就是对天主在我们生命的任何境况中所要求的,都平静地接受,因为每一事物都有可能是天主要求我们作更深回应的工具。

本书隐含一个思想:我们每人都被召趋向自由,每人都被邀请度神秘生活。本书的目的,是以不同的方式指出,天主如何引领我们达至成全圣善的地步。为协助我们走这历程,我与大家分享我自己生命中意义重大的事件。希望藉着这些分享,帮助读者反省自己对天主的体验。此外,我自由地引用圣经、神修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的作者的著作。我更在本书中,提出不同的祈祷方式,介绍使用它们的方法,以便读者参考练习。

这旅程的基础在于天主无条件的爱。在第一章,我们以这基本信仰作我们个人身份的基础,并探讨一些我们对天主永恒之爱抗拒的心理。

当我们体认到天主的爱时,我们便会看出自己的性格的确有些部分让我们不自由。在第二章中,我要和读者分享我自己所体验到的一种祈祷方式,我称之为“自由祷文”(freedom-prayer)。这种祈祷方法足以消除我们内心的种种障碍,而把情感释放出来。在与天主圆满融合的历程中,不断有各种不同的祈祷方式引导代领我们。第三章介绍四种不同的祈祷方式:圣经默想、想像祈祷、归心祈祷、安宁祈祷。

当我们在神修的历程上前进时,意识会发生变化。第四、五章中我们将探讨在祈祷生活中所发生的“意识的转化”(即无意识的释放),而活在当前这一刻:我们也将思索何谓“基督意识”,并探讨直观(intuition)在我们祈祷生活中的重要性。第六章,我们注意的是祈祷生活中的心神和感觉的黑夜。

祈祷和“意识的转化”并不会影响我们,而使我们对世事漠不关心;反之,它们使我们对世界所发生的事更深切地关怀。在第七章中,我们默想仁爱与正义的召叫,回应它们,而使内心的自由得以扩展;同时,我们也反省一下,当我们关怀社会上那些受伤、受苦的人时,直观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近年来,不少人谈到遭受摧残的地球似乎正在发出凄惨的叹息,我们也因大自然遭受伤残而深感悲凄。第八章,提醒我们要热爱大地,要把我们的爱心扩展到万物之上。当我们发展出“生态神修观”以对抗“生态毁灭论”之时,我们可默想生态学主保圣五伤方济各的榜样。回顾人类过去的历史,我们发现了所以要关怀照顾一切受造物的因由,于是我们对那位创造天地万物的造物主,作出回应。

最后一章,我藉着默想多玛斯默顿所提出的真正自我,而回到内在自由这一主题。真我,就是在基督内的自我,是建基在天主之爱上的。日益了解真我,就是我们目前正在走的旅程。

在爱的自由中与天主共融的途径,并不常是清晰的,我希望藉着分享我自己心路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藉着凸显那些曾帮助过我明了自己经验的作者们的高见,读者可以更容易地发现天主在他们内的临在。

第一章 天主无条件的爱
 

我儿,你要端庄,自重自爱,对自己应保持相称的尊重。犯罪加害自己的人,谁能当他是义人?侮辱自己的人,谁又能尊重他?(德十3132

也许,人的神修生活中最令人难以捉摸的一点是:深信自己为天主所爱,无条件地被爱。每天我们都碰到反对这真理的诱惑,有些来自我们本身,有些则来自社会的价值观。多玛斯默顿在他所著的《新静观的种子》(New Seeds of Contemplation)一书中写道:“基督徒爱的根源,不是爱的意愿,而是深信自己被爱的信念,深信自己被天主所爱”。

    天主的爱是我们生命的基础。我们独特的身份、我们的完整、我们的希望,都建在这基础上。这是一个令我们自由的喜讯。一位耶稣会会士兼作家说:自由是一个人亲身体验到自己被爱,而这被爱的经验,使他得以行动

然而,世俗人眼中的身份并不如此。赚多少钱?居住环境如何?参加怎样的俱乐部?穿戴什么名牌?认识哪些名人?这些才是社会用以估量我们的尺度。

福音所教导的价值观,只能在不断的皈依中才可获取。一个人必需亲自经验过天主无条件之爱才可以皈依。也许,我个人的生命事件可以解释皈依的过程。

我加入耶稣会时二十四岁,在这之前,我是一间罐头食品厂的推销员,前途不错。推销范围包括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加拿大西部一带。出差时,我可以住最豪华的旅馆,上最高级的餐厅。在日常生活中,我驾驶的是新型跑车,以和美丽的女子出入为荣。总之,我过的是所谓“单身贵族”的生活。

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我竟意外地体认到,在内心的深处,我愿成为一位司铎!因此,在短短一个月内,我从商业界转到耶稣会的初学院,置身于一群年纪比我小五、六岁的青年人之中。起初,我往往有自我否定的情绪;有时甚至有自惭形秽的感觉,原因为何,那时我并不真切了解。我把这情形向神师表白,他建议我说,每当消极情绪出现时,就念一遍短诵“天主爱我,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他建议我反复诵念它,即使起初时不相信也无所谓。他又鼓励我阅读圣经中有关天主之爱的章节,然后在我们见面时,讨论,反省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

在初学院期间,我有非常严重的自卑感,这是因为以往的过犯让我觉得有最恶感,再加上童年时代不如人的意识在作祟。为了补偿所欠缺的自我价值,我不自觉地以占有来填补心头的空虚。我以为开名车、认识名人、是个成功的推销员,以及过豪华的生活,就可以表示我身份高,做人成功。经过祈祷和反省之后,我清楚地看到,我一直以外在的东西来肯定自己的价值。在初学院,我完全远离这些事,我面对的是毫无遮蔽的我本身的真正价值。

有朝一日,任何人都会和我一样,意识到自己的真正身份。当意外事件——像退休、失业、因残障而限制工作能力、儿女离家后独自守着“空巢”、丧失所爱的人等等——来临时,人对自己的真正身份会有全新的看法。当人陷于进退维谷之际,可能会相当沮丧,甚至失望,单也可能使人产生深度的皈依。

这是我的皈依。我越念“天主爱我,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这短诵,便越相信天主爱我。那时,在我周围都是些可爱的人,因着他们,我体验到天主的爱。圣经上有关天主的爱的章节都让我觉得有意义,例如:

因为你在我眼中时宝贵的,是贵重的,我爱慕你;所以我拿别人交换了你,拿别的民族交换了你的性命(依四三4)。

我赞美祢,因我被造,惊奇神奥,祢的工作,千奇万妙!(咏一三九14

高山可移动,丘陵能挪去,但我对你的仁慈决不移去,我的和平盟约总不动摇,怜悯你的上主说。(依五四10

爱就在于此: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了我们,且打发自己的儿子,为我们做赎罪祭。(若壹四10

就这样,甚至我对基督苦难的看法也改变了。以前我一直将焦点集中在我自己的罪过上,因为我的罪过使基督被钉;但如今,我视基督的苦难为祂对人类至情至性的爱和恩赐。

布鲁陶(Beatrice Bruteau)在《祈祷于认同》这一篇文章中说,祈祷帮助我们更深地认清自己是谁,让我们彻底明白自己真正地身份并不是我自己或者别人认为我是谁的那种身份。她指出,我们很容易把外在的成就和工作,看作是自己的真正身份,比如:“我是个校长”、“我的薪金若干”、“我开的是什么车子”、“我有博士学位”、“我是某某俱乐部的会员”等等。每一项可能是真的,但只是对我的描述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我。在《我怎能帮忙?》(How Can I Help?)一书中,作者叙述一位年轻医生的故事:

当我还是见习医生时,我的部分工作是跟着一组医生巡视病房,查看病人的情况。每次进入病房时,我都会留心病人的面容。有忧虑不安的,也有咄咄逼人的……

    记得其中一个家伙,他总是与众不同,这个六十开外的黑人,十分可爱,十分诡异,他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们常常去看他,因为他病得不轻,病情也十分复杂,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为什么仍旧活着,没有被死神召去。

我觉得他能一眼就看透我们。每次他看到我们进房,总会说:“嘿!孩子们!”好像我们是一群十岁、八岁的小孩,在玩得高兴时忽然涌进屋里要零食似的。他的神情是那么愉悦,对我们是那么感兴趣,使得有些人觉得浑身不自在。我对他十分好奇,但一连几个星期都没有机会和他单独下见面。

他的病情有时会突然变得非常严重,而被送到加护病房去,然后他又出其不意地好转过来。这时,他就会故作惊奇地说:“咦!怎么了?你们这班小子还在?”

一夜,他需要紧急救治,我主动去看他,他的情况看来很差。可是我进去不久,他就清醒过来,对我微笑说:“哦!……”好像知道我会来,又知道我渐渐地爱上了他似的。我被他的神态弄得有点不知所措,呆呆地站在那里。突然,他带着一抹微笑问我说:“你?谁?”

我立即说:“我是……医生。”我忽然停下来,我实在无法形容当时的情形,只觉得似乎有点无话可说,经他这一问,各种不同的答案都立刻涌进我的脑海中,而这些答案都似是而非。“不错,我是……又是……不单是……我其实也是……”

他大概也看出我的眸子在闪现这些答案,于是咧嘴笑着说:“幸会!幸会!”他的话不先不后,恰好在这时间出现,让我十分尴尬。

我们漫无目的地随便谈了几分钟,大概是谈有关孩子的事吧。最后我大胆地问道:“有什么要我帮忙?”他说:“没什么,我很好,谢谢你,你是……?”他停下来,等我报出姓名,我连忙告诉他我的名字。他再对我咧开嘴,真心地笑。几天以后,他过世了。我一直没有忘记他。在巡视病房时,我常想到他,在看到某些病人时,我也会联想到他。联想到他那天问:“你?谁?”多少年来,我几乎迷失在这医生的身份中。那天,我拿走了我医生的学位,又把它还给我,我永远无法忘掉这一切。

“你?谁?”帮助我们真真正正地去认识我们的身份。

 

抗拒天主无条件的爱

    除了沉迷世物,以至来支撑摇摇欲坠的自我形象之外,更有其他障碍,令我们无视于天主的爱。

几年前,在主持一次八日退省时(参加退省的人每日和指导神师见面一次,以认清怎么样的祈祷方式对他比较适合),我遇到一个人,他的自我价值观很低,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应该如何如何……”,“我得这样这样……”这一类的话常冲口而出。这样的对自己消极的看法,是误解了谦逊;要知道谦逊是真理,而真理是:“我赞美祢,因为我被造,惊奇神奥,祢的工作,千奇万妙!”(咏一三九14)。我虽是卑微的、有罪的,可是我在祂的眼中是“宝贵的”,像诺维奇的朱利安(Julian of Norwich)所说的,我是“无穷的宝藏”。一个真正谦虚的人,必尊重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在《德训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儿,你要端庄,自重自爱,对自己要保持相称的尊重”(十31)。

对自己有好的评价,并不表示我已经十全十美,无需进一步成长,而是承认自己所做的善事,承认自己的才能及自己人格方面的特质。年高八十的芳济伯兰修女对自我肯定有独特的见解,以下是她每天早上大声对自己诵念的一些佳言:

* 亲爱的天父,因为祢爱我,所以我可以无条件地爱像我现在这样的我。

* 我决不消极地贬损自己。

* 我时常无条件地关怀一切人。

* 在每天的任何时间,我都可以松弛下来;藉着我对自己的肯定,我的身体、理智、心灵更健全。

* 藉着圣神内在的指引,我在一切事上完全自主,我也容许他人有同样的权利。

* 我不许任何人、任何环境、任何事来操控我。

* 我的心情常是喜乐的。

* 我有幽默感,每天我都有机会高高兴兴地大笑一场。

忽视天主无条件的爱的另一原因,是误解“无条件”这三个字,以为爱是得付出代价赚来的。若是我努力行善,天主便会爱我,这是我们从人间的爱而得到的经验。父母往往在孩子表现得好时加以奖赏,表现不好时施以惩罚。如果孩子视惩罚为不爱,或者看到自己把事情做得好,例如把房间收拾得整齐、用功读书、帮助家事等等,就得到爱的奖赏时,长大以后就以为爱是有条件的。因此也把这种爱的经验印证到天主的爱上,他们认为天主对人类的爱是视一个人做了什么,做了多少而施与的。其实无条件的爱在圣经上写得清清楚楚:

爱就在于此: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了我们……我们应该爱,因为天主先爱了我们。(若壹四1019

傅里斯说得好:“若一个人体会不到不管自己做了什么,他都是被深深地爱着的,他就是真正明白了福音的精神,也就是自由了”,我们无需以行动去赚取天主的爱,也不因做了什么而丧失祂的爱。圣奥斯丁说得好:“天主爱我们每一个人,就如世界上只有我这个人一样。”

那些因为看不到天主无条件的爱,而一直在这方面挣扎的人,如果能回想自己曾被无条件爱过的经验,就能理解天主的爱。我自己是在墨西哥服务时,于孩子们接触明白这爱的。那时,我的任务之一是在蒂华那这一个小小的地方传教。那里的孩子们对人的爱是自然而然的、不防范、不经思索衡量的,他们这样爱我,让我想到天主对我们的爱必然就是这样。

记得有一位参加退省的人曾抱怨说,在牧职范围之外,他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于是他祈求天主消除他的盲点。在一次祈祷中,他看到自己是个孩子,坐在耶稣的膝上,被耶稣宠爱着。天主在他还没有成长到可以工作之前,就已经深深爱上了他。这种经验使他得到从未有过的轻松自由,影响他日后对自己的评价。

第三个让我们不能完全领受天主的爱的原因,是我们不能宽恕自己以往的错误,欧格神父说:

一个人如果怀着我应该必别人更能克胜自己的弱点这样的心理,很容易对自己失去耐性,甚至会因自己的软弱而沮丧。他会觉得不能爱自己,不能爱自己软弱的一面,不能像天主爱我们那样爱自己。

他引述圣女小德兰描写自己怎样学习爱自己的一段话:

我确信,即使我有明知故犯的罪,我也不会沮丧。我会高高兴兴地投入耶稣的怀抱中,因为我知道对回头的浪子是多么怜爱。

天主显现给诺维奇的朱丽安,让她体会到罪恶所造成的痛苦,又警告她说,她也会在爱祂的事情上失败。可是天主又在她听到这消息而觉得伤心愁苦时,安慰她说,:“一切都会好转的,在任何情形下一切都会好转的”天主爱她、爱我们;正是因为我们软弱、有缺失,所以天主爱我们。朱丽安比较强调的是天主对我们无条件的爱和仁慈,而不是她自己的不完美。我们之所以能自爱的秘诀是:不把焦点放在自己的过失上,而放在天主的仁慈上。

下面是一段求天主帮助我们宽恕自己的经文:

    我的天主,祢永远宽恕所有在忧苦中诚心忏悔的人,当我设法宽恕自己时,请帮助我。上主,我的天主,我知道除非我能宽恕自己,我便不能完全宽恕冒犯我的人。主,求祢使我谦虚自下,好能涵容在我内心的一切。

    主,祢是创造一切的天主,祢把时间分成白天与黑夜,祢把我的生命也同样分成光明与黑暗、善与恶。当这些黑暗、消极的需要超过了限度,当它们不能和积极的需要保持平衡时,它们便会损害自己和他人。

我宽恕自己的不忍耐,太忙、太独特、太赶时间;我宽恕自己在这方面的失败,我也宽恕他人的不忍耐。我宽恕自己所犯的过失,太急于说话,太急于行动,不用一点时间去思量;我宽恕自己也宽恕他人所犯的过失。我宽恕自己太笨,屡错屡犯,屡犯屡错,以致    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我宽恕那使他人厌烦,而使自己蒙羞的小罪。我宽恕自己小心眼、小器。我宽恕我自己,同时也宽恕别人这样想,这样做。

    仁慈的天父,我知道我多么容易犯罪,请帮助我明白并改正我的缺点。(静默片刻,以作反省)

我原谅并宽恕自己,好使我的黑暗面可作我良善面的原动力;我的天主,是祢,是祢把这良善深深植在我的心里。阿门!

这样祈祷时,我们依赖天主的仁慈和力量,去治疗我们对自己的过分严苛。我们求天主赐给我们圣宠,好让我们明了自己一方面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却为天主所深爱。

    主持退省时,我总喜欢为来参加退省的人读一段简短的经文,祈求基督临在。那是圣女大德兰教修女们的经文:

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

放松,整个身体放松。

现在,想像耶稣来到你面前,

凝视着你,

凝视如何凝视着你。

,听对你说多么爱你。

如果你对的爱觉得不舒服,

觉得有些障碍令你不能自由地接受爱,

求耶稣帮助你解除障碍。

的爱中休息。

现在,用几分钟时间感谢耶稣,

感谢赐给你那伟大的爱。

当你觉得可以时,睁开眼。

许多时候,当危机、痛苦、意外发生时,我们往往会对天主的爱发出疑问:“如果天主爱我,为什么让这事发生在我身上?”当深爱的人死亡,当失业、破产等事情发生时,我们的信德会受到严重的考验。几年以前,在两个月内,一连发生了三件令我失意伤心的事:父亲在八十岁生日之前去世;兄、妹和我三人决定卖去祖产;我非常愉快地寄住在一个堂区三年,因为本堂神父调任,我得另觅居所。

当我面对这三件令我痛苦之事时,一位朋友体贴地给了我高萨德神父所写的《父,随你安排》一书。其中一段写道:“他感到烦恼和困惑,但是在他的心灵深处,好似有一个基本的重心,使他毫无改变地依附天主”。这“基本的重心”使我重获信心,稳定下来。仅管我不能感受到天主的爱,但从我所读到的这些章节,我知道,天主就在我身边。在那本书的开头几页,高神父写道:

信德的生活,就是在每个时刻按照天主的安排,做好足迹应做的事,承受应得的痛苦,但同时却充满了喜乐、信赖和依恃之心。天主为了支持这种信德的生命并使他生气勃勃,允许灵魂在一个充满痛苦、烦恼、挫折和失败的狂流中上下翻腾。因为在这一切中找到天主,必须要有坚强的信德。

纪亭神父认为,早期的教父们对《雅歌》的这一句话:“祂的左手在我头下,祂的右手紧抱着我”(歌二6),诠释得很妙:

天主以双手拥抱我们,以的左手使我们谦下,并纠正我们;以的右手提升我们,安慰我们,并向我们保证爱我们。如果你想被天主拥抱,你必须接受天主的双手,即为了净化你而准许痛苦临到你的手,和带来结合之喜乐的另一只手。当你感到肉体上的痛楚或心神上的挣扎使你不安宁的时候,你应该知道天主比平常更亲密地拥抱着你。

或者,你也可以听听多玛斯默顿神父充满诗意地描述天主的爱如何涵容一切:

因为爱,天主以太阳温暖我,以冷雨淋湿我。因为爱,以饥饿和斋戒哺喂我。因为爱,天主在我感觉寒冷和生病时,给我冬日的严寒;在我劳动和汗流浃背时,给我夏日的炎热。然而,也是天主向我嘘以河畔的和风与林中的清凉。

有些人目空一切,他们不知道要保有生命,要维持生活,是要靠比他们伟大的那位。由于过分的自满,他们不信天主,也不敬畏天主。独裁者,以专权统治国家;拜金的商人,他们的神是金钱;自我中心的人,目空一切,一位天下只有他一人。还有一些教会或政府机构的首长,他们以权力为神祗。以上所提及的这些骄傲,是认识天主的爱的最大障碍。

不错,骄傲的人必失足;可是从我指导退省的经验来说,我发觉大部分的人对于接纳自己比高估自己更难。欧伟基说得好:“我们往往不住要贬抑自己,说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够聪明,不够有钱。这些内在的声音不断骚扰我们的平安”。我甚至还可以加上“不够牺牲奉献,做得不够多,不够好”。嘉芙莲费查在《井旁的女人》一书中提及女性的经验,她说:“女人从小就受到自己不如人的观念的影响”,她还说:

女人并不真正须要在自爱、自私、自我中心等方面检讨自己。按我的经验,妇女通常不会因过分自爱而选择死亡的路。反之,正如许多女性文学所清楚表达的,妇女误入歧途,往往是因为她们不能好好地爱护自己。

不仅妇女如此,许多被歧视、被看低、被认为是次等的人——不管是由于肤色不同、母语不同、文化不同或什么原因都好,往往都遇到同样的困境。今日,有色人种在南非仍然被歧视,被认为不够开化、智力差、思想迟缓、不负责任、懒惰等。若有人一直是这样不如人,渐渐地便演变成憎恨自己了。要改变一个有这样消极思想的人,必须经过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也要有许多积极鼓励和天主的恩宠。

 

爱之圆满

    要达到完满的爱——以天主的眼光去看我们自己的价值,实在是个一生一世的工作。这需要多次的皈依,因为在我们的生命中,不断有诱惑、偶像的出现,阻止我们以天主的爱作为生命的中心。在本章的开始,我讲述我个人的皈依经验,就是我如何接受天主无条件之爱为我身份的基础的经过。十四年后,我得到另一个令我惊奇的启示,事情发生在北加州太浩湖畔的翡翠湾。那天是个万里无云的晴天,我坐在湖畔一百多尺的高山上,附近瀑布激潺,身后叠叠青松,峭峰万丈,耸入云霄。翡翠湾中有一小岛,就如一粒珠宝在眼前,景色之美简直令人透不过气来,我为天主这美妙的创造而感谢不已。在我敬拜之际,一个思想涌入意识中:“是啊,我所创造的这一切是美丽的,但在我眼中,你更美丽。”我感动不已,泪水盈眶,那是喜乐和感激之泪。从内心深处,我重新体验到“按天主的肖像而受造”的意义,这种体认使我皈依,使我更能欣赏自己,更完满地爱自己。

    要真正认识自己,我们必需意识到自己内在的光荣,为此我们必需求天主帮助,必需祈祷。天主在耶稣受洗后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玛三17)。这句话也是对我们说的:“你是我的爱子/女,是我所钟爱的。”在神修路程上,不时沉思默想天主对我们的爱,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常记起得到天主特殊圣宠的那一刻、好朋友的爱、婴儿的出生、克胜考验等等。在任何情形之下,体认到自己被爱,不为别的原因,只因我就是我。圣若望说:“我们认识了,且相信了天主对我们所怀的爱”(若壹四16)。让我们也好好想一下:天主对我所怀的爱,我到底明白、相信了吗?

    耶稣会的会祖圣依纳爵写道:

        天主之爱洒在我身上,

        像太阳发放的光芒……

        就像我在光芒中看到太阳,

        天主也把的恩宠,

        的爱倾注在我身上。

    要得到圆满的爱的方法之一,是让天主藉着圣经对我们说话。例如,当我们听到依撒意亚先知叙述天主对以色列的情感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名字来取代以色列:

以色列啊!那形成你的上主这样说:

你不要害怕!因为我救赎了你,

我以你的名字召叫了你,你是我的。

当你由水中经过时,

我必与你在一起……

当你在火中走过时,你不致烙伤(依四三12

深水和热火象征我们在受考验和试探,但在每一个危机中,天主与我们在一起。当我们在困境中怀疑天主是否临在时,可从下面这段圣经章节得到安慰:

熙雍曾说过:“上主离弃了我,吾主忘掉了我。”

妇女岂能忘掉自己的乳婴?

初为人母的,岂能忘掉亲生的儿子?

纵然她们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

看啊,我已把你刻在我的手掌上。(依四九1416

圣咏第二十三篇是圣经中最感人的篇章之一,在美国印第安人的诗集中,这一篇圣经被改写如下:

天上的大父是牧人的酋长,

我是的,只要和在一起,我什么也不缺乏。

抛给我一根绳索,绳索的名字是爱。

引领我到青翠的草原上,到清净的水泉旁,

我吃、喝、躺、卧、心满意足。

有时我软弱跌倒,

扶起我,带我上路,走上平坦的路。

的名是神妙的!

有一天,可能是很快就要来的一天,

也可能是很久才会到的一天,

会引我到山谷去,到幽暗的山谷去。

但我无须畏惧,

因为牧人酋长要在山顶和我相会;

那时,我一生的饥渴都将得到满足。

 

有时,把爱的绳索编成一根鞭子,

又会给我的木杖作依靠。

在我面前摆设了一桌丰盛的食物,

还把我的杯子装得满满的。

将手轻放在我头上,

我一切的疲倦都消失无踪。

我说的都是实话,因为从来不撒谎。

 

这样的路程要一生和我相随,直至来世;

那时,我将住在“大帐篷”中,

和我的牧人酋长永远坐在一起。

 (注:这篇祈祷文是印第安丘瓦族Kiowa Tribe的乔治汉特Georger Hunt所写。)

日后,当你更深的体验到自己的可爱时,你可能也会像圣母一样,唱出自己的《赞主曲》。我们每人都可以因所得的恩典、所感受的爱,而写出对天主的感恩、赞美的祈祷文。

我们此生的目标是达到圆满的爱,是在天主和天主的爱中找到我们的身份。多玛斯•默顿写道:

说我是按天主的肖像造成的,

就是说,

爱是我存在的理由,

因为天主是爱。

爱,是我真正的身份……

爱,是我真正的性格……

爱,是我的名字。

第二章 求自由的祷文
 

将你们的一切挂虑都托付给,因必关照你们。(伯前五7

“彻底”一词的意思是直达根源,直到最基本之处。有些人追寻到最根本之处,不论周围的变化如何,都和这根源联结在一起。信仰上最根本的一件事就是:天主无条件之爱。我们越深入这真理,则内在的转化就越大,而转化和自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几年前,在作八日退省时,我发现了一种祈祷方式。这方式改变了我的生命,使我能更深入地去爱和被爱,也使我由内在的障碍以及对自己的错误见解中解放出来(1,我称这祈祷方式为“自由祷文”。

这种祈祷需要有信德,需要有象孩子般的信心、坦白和信任。其主要基础在于相信天主真正的爱我们,祂知道什么是对我们最好的。天主希望我们自由,希望治疗任何会束缚我们内心自由的疾病。信德是恩赐,信德是会增长的,在我们每次信任天主的爱时,信德就增加了。在福音中,耶稣鼓励人要有信心,也赞美有信德的人(玛八1013)。玛尔谷福音是这样记载的:

耶稣回答他们说:「你们对天主当有信德! 我实在告诉你们:无论谁对这座山说:起来,投到海里去!他心里若不怀疑,反相信他说的必成就,就必给他成就。因此,我告诉你们:你们祈祷,不论求什么,只要你们相信必得,必给你们成就。(谷112224

    那座“山”,可能是恐惧、反感,或其他限制我们过天主要我们过的生活的因素。这里,我要和大家分享我怎样发现“自由祷文”,和怎样祈祷的经过,这样,也许能够比较清楚地解释什么是“自由祷文”。我曾经将这祷文应用到我一生中不同的处境上:人际关系、牧民工作、对抗恐惧,甚至在身处险境时。

1982年夏天,我在墨西哥的贫穷地区工作,住在浦比里斯的一个服务机构,专门协助那些在衣食或医疗方面需要照顾的人。从一位住在那里并接受我们耶稣会初学训练的青年,我获得有关这地方的一些资料。那年夏天,我是那里唯一的耶稣会士。在那一段日子,我常常接触到一些可爱的居民。可是,我发现自己对墨西哥人存有某些偏见。然而就在那时,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那便是我消除了对他们的歧见,不再被它所左右:结果,我爱上了这些墨西哥人。

以上这些爱的经验让我作出我这一生中最难作的抉择之一。有九年的时间,我一直住在伯克莱耶稣会神学院,它靠近景色怡人的旧金山的湾区,那里环境可爱,又有很多好朋友,简直是我的天堂。在墨西哥的哥华那度过一个夏天之后,我考虑移居加州南部的圣地亚哥,好能继续抽出时间来为墨西哥人服务。我和这想法争执了很久,因为我在加州南部没有几个朋友,而我又不想和湾区的朋友分离。后来,借着天主圣宠的帮助,我终于鼓起勇气,请求省会长批准我迁移。等候批复期间,我在感恩节回到墨西哥去,在那里竟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使我对移居之事变得犹豫不决起来。

一方面,能够再见到去年夏天所认识的朋友,能够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和青年们谈笑,实在是件愉快的事。可是,另一方面,我发觉不知为了什么,我竟不知不觉和他们疏远起来。回到伯克莱,我开始困扰不安,心想:怀着这样的情绪,我怎能够移居圣地亚哥?可是三周后,会长的批准下来了。第二天,我开始年退省,而就在这次退省中,天主竟赏赐我如何运用“自由祷文”。

在默想圣母领报的事迹时,我发现自己在情感上疏远墨西哥人的原因。我记起感恩节时我和在一起的是三名初学生。整个夏季里,我是当地唯一的耶稣会士,而现在,这三位初学生来了一个多月,他们已和当地许多人交上了朋友,得到了和我所得到的同样的友谊,又认识了我所喜欢的孩子们。突然间,我意识到了自己之所以有这种和墨西哥人疏远的心情,是由于嫉妒。这个“爱”的甜饼,夏天时是由我一人独享的,如今要分成四份!有人因为嫉妒而生气,而我的反应却是情感上的疏远。发现了这一点,使我觉得羞愧不已。而就在这时,指导神师要我祈求“不要与众不同”的恩典。这就等于是祈求谦逊了,即祈求和圣母一样的态度。我接受了神师的指导,每次因嫉妒而想和人疏远时,我就祈求说:“主!请把我从想要与众不同的‘需要’中解放出来。”

退省完,再到哥华那作短暂的逗留之时,我又发现了其他引发我嫉妒及要我争取他人注意的事件。退省的圣宠能使人睁开眼目,这是多么奇妙的事!后来每当这些消极反应出现时,我便念上面这短诵,嫉妒的心理便自然消失。复活节期间,在浦比里斯我有机会用这短诵作实验:一批新的初学生来了,我居然能主动地把他们介绍给当地人,渐渐地,我甚至也能把他们介绍给我特别喜爱的孩子们。我已得到自由!如今我已经可以把我所得到的礼物与别人分享,高高兴兴地与人分享。

在作这种祈祷时,我发觉这祷文的重要字眼是“需要”,因为有“需要”,所以我们“不自由”,因此要治疗的是“不自由”。明白这一点,你便会逐渐地变得自由与平安,不管别人对你如何,你都不会在意,也不会被拖着走了。某禅师说得好:“对不取不舍的人,大道并不难。”

在另一事件中,我又上了一堂有关取舍的课。有一段时间,我觉得特别脆弱,特别需要别人的支持。那时我住在一个小团体中,其中一人总喜欢和我分享他所遭遇的一连串考验。以前有人告诉我,我是个善于聆听的人,而事实上,我也真的喜欢听别人的故事。因此,我以一种自以为无我的精神听他诉说。可是我注意到,他从来没有问及有关我的一切。渐渐地,我开始觉得反感,想向他报复。既然他不关心我的一切,我又何必聆听他。

凑巧的是,那时我正在读封利所写的《多玛斯默顿的无何有之宫》。在书中,封利讲到真我和假我的区别。根据书中的解释,我看到我的“真我”是,我有聆听别人的能力,而反感、想报复的心理并不是来自我的“真我”。因此,我开始问自己:“到底我需要什么,而对方没有给我?”于是我发现对方对我不感兴趣,而我需要的正是他对我感兴趣。所以我又运用“自由祷文”来祈求,每次觉得反感的情绪涌起,或发现自己有这种情绪时,就祈求天主从这种需要中释放我。渐渐地,反感消失了,我又可以关怀和爱护他了。

当人问自己“我需要什么而没有得到”,便是表示承认问题出于自己,也就等于先取出自己眼中的大粱,再取出别人眼中的木屑。“自由祷文”把我们从假的自我中释放出来,使我们达至默顿所谓的“无私之爱”。这种爱是无条件的去爱一个人本身,而不是爱他能给你什么;因此不会让人产生不健康的自爱。事实上,自由祷文使我们从那出自自我中心或自私的“需要”中得到释放。

当我们祈求时,有时所求的恩典会立刻出现,有时却要稍等一下。而有的时候,天主会利用这机会赏赐你比你所祈求的更多的自由。

我也曾把“自由祷文”运用在和恐惧有关的情况中。1983年,我被邀请到南非主持一个有关教会在社会中的使命的研讨会,启程之前,我用许多时间祈祷,因为我不由自主地恐惧起来。每次读到南非遭受迫害的文章时,我总觉得自己不能到那里去,也无法说出我心中有关不公义和迫害的意见。于是我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胆敢说出所有我认为不对的事,我怕失去什么?”我把答案逐条列出来。然后祈求天主使我能消除涌上心头的任何恐惧,于是我体验到了抚慰。当我读到另一些文章,感觉到另一种恐惧时,我便再作一次祈祷。我的恐惧包括:担心失去底片、担心失去照相机、担心身体收到伤害、担心表达了自己的信念而收到监禁:我必须从这些使人瘫痪的恐惧中释放出来,因为它们会影响我在这极危险的环境下宣讲天主的圣言。事实上,那年我不但到了南非,而且也自由的在不同的工作坊中和他人分享我的见解,并且帮助他们面对恐惧。

恐惧是人的基本情绪之一,有时恐惧会使我们裹足不前。例如,有人害怕在公共场合阅读或说话,因为怕出错,那时就要祈求在失败或被拒绝时免于恐惧的自由了。也有人在天主要他担任重大工作前林震退缩,因为怕受苦,那时就要祈求不要怕背十字架的自由了。让我们再引述封利的话:“要问怎样实现真正的自我,就像面对着一片铺满白雪而尚未有人走过的田野,问道:‘哪里是路?’答案是:‘走过去,就有路了’。”许多人怕这样的路程,怕做错了什么。那么,祈求从怕做错事的心理中走出来吧,祈求从怕遇到不可知的未来的心理中走出来吧!

自由是新约的主题之一,圣保禄说:“弟兄们,你们蒙召选,是为得到自由:但不要以这自由作为放纵肉欲的借口,惟要以爱德彼此服事。”(迦五13)。我认为压抑、恐惧、焦虑、担忧、不能爱或被爱等,都包括在“肉欲”之内。

 

如何运用“自由祷文”

1、我意识到自己有种身不由己或过分的需要,好像虚假的我随时都准备有所行动。例如:过分需要人家尊重我、赞美我、感谢我、征求我的意见、接纳我、过分需要支配一切、需要有发命令的权力等等。

2、我体会到我不能借自己的努力,而使自己得到这方面的自由。我承认只有天主才可以让我获得这样的自由。

3、我相信天主要治疗我,祂要我更像耶稣、更肖似圣母,更能表现出真正的我,因为天主爱我。

4、我求天主让我认清我所需要的而不曾得到的是什么(或者我在哪一方面缺乏自由)。我要一一把它们列出。这是重要的,因为这样做能提升我的自我认识,增加我的谦逊。

5、我祈求天主赏我自由,把我从需要得到自由的境况——如:需要特殊、需要与众不同之中释放出来。每当我发觉自己的行为受到假我的压迫,或者在事后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行为时,我便念这祷文。

6、像赤子一般,我将治疗的工作交托在上主手中,完全信赖天主会赐我自由。我照常生活,任由天主照顾我,因此我不必在一天种多次重复这段祷文,只要在发现虚假的我有所行动时才念它。

重要的是,绝不要怀疑,如果三心二意,你一定不能得到什么(参阅雅一68;谷十一23)。布鲁陶在《信德的祈祷》一文中,对此有卓绝的见解:

    如果你的心中没有疑惑,那么你目前所相信的一切会在未来产生作用。一旦你疑惑,你对所期望的事就会犹豫。真正的同意,就是肯定地期待未来。

 

自由创造出内在的空间

当我越来越在我生活的各种不同领域中运用“自由祷文”时,我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发生了。那就是:我的意识出现了一个空间。我本性喜欢内省,因此,我意识到我自己内在的变化。在得到内在的自由后,我开始注意到这片空间。我最先的反应是震惊,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难道丧失了理智?我开始用比喻来帮助自己了解这件事。我把我的心灵看成一间起居室,室内每一件家具代表虚假自我的某一层面。当天主把我从过度需要、焦虑、恐惧、怀疑自己……之中逐一释放出来时,家具一件件不见了。如果是大事,大的家具,例如钢琴被移走了;若是次要的事,则小的东西,例如壁画或壁橱里的东西被拿去了。

我由格林神父所著的《井枯之时》(注2,学习如何调整、适应这些内在的变化,如何填补这些“失去的家具”的空间。当我们在水中想休息时,我们可以漂浮着。要做到这一步,得先放松身体。格林说:“漂浮在水面上的秘诀,在于能够‘不’做出本能上想做的事”。我的情形是:每当我从意识中移走不自由而腾出的空间时,我本能地慌张起来,想把东西好好的整顿一下。但我却照格林的说法,故意放手不理,忍耐地漂浮着,以度过想重新好好整顿一番的阶段。格林说,从神修方面而言,漂浮便是回到天父的家中,回到祂的海里。那时我们眼前没有可见的东西可以依靠,有的只是水,而它的涨、退、浮、沉,全不由我控制,也不是我所预知的。那时,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完全降服于祂的慈爱的照顾之下。

这种治疗的过程最初是可怕的。因为那些家具一直都在我们的心中,往往从孩提时它们便已存在,已经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了。尽管他们属于我们性格上消极的层面,但我们早已习惯了它们,甚至怕失去了它们(注3

    渐渐地,我们内心厅堂里的一切家具都被移走了,而我也开始感到平安。在下一章中,我们将谈到彻底的大扫除。

 

创造性的自由

    在这段内在转化的时期,一位本笃会修女介绍我读布鲁陶博士的作品。布氏擅长于帮助人融合东西方的古典灵修传统。她的洞见确实帮助我明了在我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尤其她的创造性的自由观念更帮助了我。她说:

这项争辩常常要求我们决定,到底我们的选择是自由的,还是为了需要,或是被迫而不得不这样做。这种争辩的方式假设我们只有一种自由,就是选择性的自由,这种自由就在于我们选择的行为中。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指出另一种闭选择性自由更深刻,甚至更自由的自由,那么我们就应该重新评估这项争辩。在这一点上,我曾经提出过创造性自由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中,行为的根源和动力完全来自行动者;而在选择性自由中,行为动机的来源却是出于行动者所处的环境,在这环境中,呈现着不同的可能性,也引发一些动机,使行动者在它们中间作一个选择。

布鲁陶博士讨论的重点,在于自由与认同的问题(认同我们的真正身份,就如第一章所说)。我发现她的见解和“自由祷文”的结果相同。一个人越少受束缚,例如,越不怕被排斥、越不怕失败、不怕犯错、不怕改变、不怕与人有亲密的关系等等,他就越能不惜代价做天主要他在那一时刻所做的事。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接受圣神的引领。

耶稣生平的一件事,使我们明白何谓“创造性的自由”。若望福音第八章四至十一节提到耶稣在圣殿中讲道时,经师和法利塞人带来一位犯奸淫的妇人:

他们便向耶稣说:「师傅!这妇人是正在犯奸淫时被捉住的,在法律上,梅瑟命令我们该用石头砸死这样的妇人;可是,你说什么呢?」他们说这话,是要试探耶稣,好能控告他;耶稣却弯下身去,用指头在地上画字。因为他们不断地追问,他便直起身来,向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先向她投石罢!」他又弯下身去,在地上写字。他们一听这话,就从年老的开始到年幼的,一个一个地都溜走了,只留下耶稣一人和站在那里的妇人。耶稣遂直起身来向她说:「妇人!他们在那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她说:「主!没有人。」耶稣向她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

耶稣没有被经师和法利塞人难倒,祂并不回答他们的问题。“选择性的自由”的意思,是直接回答那些指控妇人的人。一个人越不自由,他的回答就越多修饰,让人看起来比较圆滑。耶稣的回答出自内心,在创造性的自由中,“行为的根源和动力完全来自行动者”。祂用镜子去照那些经师和法利塞人的灵魂,使他们溃败。如今,是他们被审判,而不是那妇人。耶稣再一次以更深的自由去行事,祂不谴责那妇人,却以宽仁的心对待她。

布鲁陶博士进一步地解释这项动力:“创造性的自由创造它所爱的,而不只是对它所爱的有所反应”。这样的人成为“一个自现在倒将来的活生生的存有”。她写道:“这个自我是在每时每刻创造将来的行动中生活”。这种更深刻的自由领人与天主有更深的结合:

一个人的存有与天主的存有结合,而天主的存有却是出自“创造性的自由”的永恒而不断的作为,也愿意一切存有更为丰盛。因此,一个人的意志与天主的意志结合而成为同一类的意志和同样的意志作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自由”进倒所有的存有中并在其内居住,把精神的动能注入他们内,使他们也成为创造性的存有。

这就是多玛斯默顿所说的真正的自我,即一个建基于天主的爱之上,而且可以自由地作出天主要他作的一切的人。

1986年我的休假年期间,我亲身经验到这创造性的自由。由于我的职务主要是主持退省,所以我的工作计划通常至少在一年前就安排好。不过关于这一年的休假,我可没有什么特定的计划。我只想多研究有关祈祷、仁爱和社会正义的问题。刚休假不久,我就发现自己竟然因为起居作息和惯常的时间不同,而慌乱得不知所措。我祈求天主释放我,让我能不按固定的时间表行事,而自由自在地接受每一天的自然流程。逐渐地,我竟能放弃预先安排的需要,而达到以当前的这一刻去创造未来的那一刻,那种经验真是美妙无比!

下面这一段《主!以炎热似火的真理触摸我》祷文(作者:佚名),正好说明了“自由祷文”的精髓:

主,请以祢圣神的恩典充满这地方,

充满我,也充满这世界。

主,请以祢炎热似火的真理触摸我,

    以和风般的柔美吹动我。

主,请赐我自由,

    使我自由地尝试新生活;

    自由地宽恕自己、宽恕他人;

    自由地去爱、去笑、去歌唱;

    自由地放下贪恋安逸的重担;

    自由地为正义与和平而奋斗;

    自由地去看、去听、去再度惊奇事物和世人的奥秘。

主,请使我自由,自由地存在;

    给予、接受喜乐,

    像圣神的孩子般喜乐。

主,请教我舞蹈,

    教我在祢内,并在祢的子民的怀抱和心灵中

    旋转、跳跃,然后再回到我想去的地方,

   好使我能赞美祢,永远以祢为最大的喜乐。

 

(1):按多玛斯默顿的说法,假我就是愿意存于天主之意愿和天主之爱以外的那一部分的自我。反之,真我是在基督之内的我,建基于天主的爱之上的自我。

(注2)此书已由台北光启出版社引进出版。

(注3)回忆已故耶稣会总会长雅鲁伯神父(Pedro Ariupe)有关悔改的一番话,可谓发人深省。他说:“悔改,是除掉某些东西,好使别的东西取而代之。它是除掉任何会阻碍我们让圣神来充满我们的东西。因此,悔改是改变,是内在深处的改变,是根本的改变。悔改,是抛弃一些我们之所‘是’——我们的旧我及其过分人性化、过分属于世俗的歧见、信念、态度、价值观、思想和行动的方式、习惯——这些几乎已如此理所当然地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以致于一想到要和它们分离,便令我们感到极端痛苦。然而,正是这一切阻碍我们正确地诠释时代的记号,阻碍我们稳定而整体地洞察人生。”

 

 

第三章 静观的召叫
 

 

为使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天主,即那光荣的父,把智慧和启示的神恩,赐与你们,好使你们认识他;并光照你们心灵的眼目,为叫你们认清他的宠召有什麽希望,在圣徒中他嗣业的光荣,是怎样丰厚;他对我们虔信的人,所施展的强有力而见效的德能是怎样的伟大。正如他已将这德能施展在基督身上,使他从死者中复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右边。(弗一1120

在第一章中,我们谈到天主的爱似我们的生命与身份的基础。这信念是皈依的首要因素。我们越体验到天主的爱,便越自由。一个人可以在许多方面体验到天主的爱,尤其是在祈祷中。

开始祈祷时,大部分人都会向天主倾诉自己和所爱的人的问题和困难,或是将世界的境况献给天主,求祂赏赐和平及社会正义。或者用所谓固定的经文——如天主经、圣母经、自己喜爱的短诵、九日敬礼、玫瑰经或其他敬礼——来祈祷。以上每一项都是好的,因为它们都提及基本的信仰和对天主的信赖。唯一的问题是,在这样的祈祷中,总是我们在说话,天主总是处于听的地位。从天主的角度来看,这种关系就像和一个只愿说而不愿听的人交往。最圆满的祈祷包含说话和倾听。当撒慕尔先知年幼时,夜里听到天主叫他,便回答说:“请上主发言!祢的仆人在此静听”(撒上三10)。而我们的情况正相反,有时,我们好像对天主说:“主!请听,祢的仆人在说话。”圣女大德兰说,祈祷不外是和天主心心相印地亲密交谈。

当我们的信仰成长时,我们的祈祷也成长。在这一章中,我们要探讨三种不同的祈祷方式:圣经默想、想像的祈祷以及归心祈祷。每一种方法都领我们更接近内在自由的泉源——天主。

 

圣经默想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理解到天主希望和我们沟通,希望我们与祂之间的友谊不断增长。天主与我们沟通的主要工具是圣经。在进行这样的沟通时,我们先选择一段圣经,你可以选取每日弥撒中的读经,也可选取你特别感兴趣的主题,像仁爱、希望等等,你甚至可随手选取任何章节。

首先,慢慢颂读你所选的这一段经文,设法体会每一字、每一词,默默地思索,让所读文字的意思越过心智、进入心灵。读到令你感动之处,你会有和基督同在的感觉;或者被天主的爱深深感动,觉得心神被提升,心内平安;或是有向善的意愿;又或者只觉得快乐,安然满足于天主的临在。这时,你停下来,因为这是天主借圣经直接对你说话的时刻。直到你觉得不再被感动时,再继续读下去。若你觉得似乎一无所动,不要气馁,只管相信天主现在仍在引领你更接近祂。等到你觉得自己被引入即兴的祈求、赞颂、感恩之后,你可以慢慢地诵念天主经、圣母经或其他你喜欢的经文,以结束这段默想。

这种祈祷的方法使整个人的身体、理智、心灵都抖擞起来。在祈祷中,你不但聆听天主说话,也和天主谈话。

 

想像祈祷

我们在神修生活上越有进展,我们的祈祷越成为聆听的过程。在想像的祈祷中,我们以一种比默想圣经更注意的态度去聆听天主。

在想像的祈祷中,祈祷者选取一段福音以更亲密地认识耶稣。藉着认识祂的性格、价值观、意志、心灵、祈祷者加增自己对祂的爱情。这样,我们就可以更亲密的追随祂。想像的祈祷包括从福音中取出一景,设想自己置身其中,目睹一切。你可能首先是个旁观者,之后变成主要的角色之一。当那麻风病人走向耶稣请求医治时(谷一4042),当那瘫子从屋顶被吊下时(路五1726),当加纳婚宴正在举行时(若二110),当耶稣在井旁向撒玛黎雅妇人要水喝时(若四542),你可以想像,你也在场,而他们的困苦可能是你自己的困苦、需求的回响。你或许为某些恐惧所瘫痪,那时你可以想像,你就是从屋顶被吊下,躺在耶稣跟前,被上主的治疗力量所抚慰的那个人。

这种祈祷的方法是由圣依纳爵所教导的,也就是所谓应用感观的祈祷。在默想时,人的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全运用上了。在这种祈祷方式中,你用你的想象力作为与耶稣单独相遇的管道。舒德瑞克说得好:

想像本身不是祈祷的目的。想像使我与活生生的基督相遇,让祂直接和此时此刻的我说话。一旦基督和我内在的欲望、恐惧、慌乱接触,想像便不重要了,也不必刻意让它继续存在。在练习时,祈祷者会不知不觉地与天主交谈或者进入和天主同在的的静默中。这时,他会意识到祂的临在。严格说来,想像可以一直维持在整个祈祷阶段中,也可以只是短暂的经验,只是深长静默的前奏。

在退省中,我时常用若望福音中耶稣替门徒洗脚的那一段圣经章节,来作想像祈祷。当你选读这一段时,在每一句后停顿片刻,想像当时的情景:

    想像举行最后晚餐的房子有多大?光线如何?

    留意餐桌所在?多大?看看食物和酒杯怎样摆放?

    身为旁观者,你所在的位置?

    看门徒和耶稣倚桌而坐,听听他们谈话的声音。

    其中一位门徒发现你在房内,腾出一个空位,请你和他们一起坐席。

    你接受了邀请,坐在桌前。

    闻闻那刚烤好的面包香味,摸摸那注满酒的杯子,尝尝葡萄酒的甘饴。

    突然,静了下来,所有目光都集中在耶稣身上,祂站了起来。留意祂脱去外衣,拿起一条毛巾,围在腰间,祂把水倒进盆里,跪在最接近祂的那一位门徒面前。

    室内是骇人的静寂,你和门徒都被眼前所发生的事吓呆了。

    留意耶稣看门徒的眼神,留意祂走向另一个门徒。

    当祂再跪下洗另一个门徒的脚,并用毛巾抹干时,你的感觉如何?

    耶稣如今来到伯多禄面前,你听到他们的交谈:

主!祢腰为我洗脚吗?”

“伯多禄,你现在也许不明白我在做什么,但以后你会明白的。”

“主!你千万不能为我洗脚!”

“如果我不为你洗,你就和我没有关系了。”

“那么,主啊!不但洗我脚,也洗我的头和手吧!”

    你注视着耶稣洗伯多禄的脚。

    除了伯多禄,还有另一个人,然后就轮到你了。耶稣也要替你洗脚,你觉得怎样?

    现在,耶稣跪在你面前了。祂望着你。注意祂的脸部表情,注视着祂的眼睛。如果你觉得有什么东西让你抗拒祂为你洗脚,告诉祂,求祂把这种障碍除去,让你自由地接受祂的爱。

    当祂洗净你的脚,抹干它们时,细细地感觉祂手指的动作。

    你要对祂说什么以表示你对祂的谢意?

    在心中感谢祂片刻。

    在祂的临在中停留,要停留多久就多久。

这是非常有力的祈祷方式,使人能够更深地爱耶稣,更感激祂的爱。

 

想像祈祷的步骤

1找一个可以独处的地方,这地方不妨碍你对天主的临在作出反应。若你与家人同住,便得变通一下。一位父亲说,当他的六个孩子还小的时候,他总是在浴缸中祈祷,而妻子则在外面照管孩子。幸好他们不只有一间浴室。一位女士则说,她总是在车库内,坐在汽车里祈祷,而丈夫在室内负责看管孩子,让她安心祈祷。另一女士则在家中大壁橱内祈祷,因为只有这里最安静。

2从福音中选取一段耶稣生平事迹。先把这段事迹读一遍,以熟悉情况和人物。想像事迹所发生的地点及在场人物,利用五官去领会。如果分心了,再重读一遍,找回情景,或再多读几遍,以求进入祈祷状态。

3把注意力、想象力集中在耶稣身上。祂的表情如何?祂说了些什么?祂有些什么动作?

4反省自己。所读的这一段圣经章节是否指出你自己需要被抚慰、治疗之处?是否要求你进入更仁爱、慈善?是否说到你要背负的十字架?

5在天主的临在中尽量休憩。

6感谢天主给你这一段时间。

在祈祷时,最好保持轻松安详的姿态,身体和心灵尽量保持和谐。要坐得舒服,因为现在不是在练习做克己;坐得不舒服,只会使你分心,而不能让你真正和天主相遇。

 

静观的召叫:归心祈祷

祈祷,建基在内在的宁静上。圣咏作者写道:“要安静下来,并认识我是天主”(咏四六11)。对许多人来说,静默是个陌生的词语。我们一跳上汽车,立刻扭开音响。下班回家后,立刻打开电视机。我们进入圣堂,立刻打开祈祷书。我们可能应该学学如何在宁静中感到舒服。此外,还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则,深深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也阻止我们静下来。瓦特柏格特在他的一篇探讨静观的卓越文章中曾提到这一点,他引用瓦特克尔的这段话:“只有那些有用的活动,才被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和合乎伦理的,那些对自己或对别人不是显然有用的活动,便被认为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也不合乎伦理的”。当我们没有事做时,我们往往感到歉疚及浑身不自在!可是我们得明白,要进入静观祈祷中,我们不但要学习静默,而且要安于其中。我们怕静默,也许正因为我们在自己之内感到不舒服。我们也许应该求天主进一步地医治我们对自己形象错误的看法,而把自己更深的植根于天主无条件的爱中。我们怕静默,也可能因为怕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因为散漫无序的思想有时会从潜意识中涌现出来。不过,在这时我们可以运用自由祷文,求天主将我们从需要控制的心理中释放出来。

圣十字若望在《登上加尔默罗山》一书中,指出天主邀请人进入静观祈祷的三个记号:首先,发现自己简直无法再以默想的方式祈祷,无论如何用心总不能感觉满足。其次,仅管多年来都成功地运用想像力去默想福音中的章节,但如今觉得抗拒或不情愿这样做。第三,也是最明显的标记是,我们渴望静静地留在天主的临在中。

在我尚未讲述帮助我们培养内在宁静的静观方式——“归心祈祷”——之前,让我略述我生命中的一段故事。

在第二章,我曾提及我在墨西哥住了一个夏天,爱上了当地的居民。这个经验使我在神修生活上有了第二次皈依(第一次皈依是决定进入耶稣会),也让我考虑是否要到离墨西哥的蒂华那较近的圣地亚哥。当我在考虑这些事时,圣经中富贵少年问耶稣如何求得永生的那段章节启发了我。耶稣回答少年说:

诫命你都知道: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见证,不可欺诈,应孝敬你的父母。」他回答耶稣说:「师傅!这一切我从小就都遵守了。」耶稣定睛看他,就喜爱他,对他说:「你还缺少一样:你去,变卖你所有的一切,施舍给穷人,你必有宝藏在天上;然后来,背着十字架,跟随我!」(谷十1921

“变卖你所有的一切,施舍给穷人。”这句话直叩我的耳鼓。我问自己:“我有什么?”答案是:多年来支持我的伯克莱耶稣会院、湾区一带的朋友、附近美丽的环境、金门桥、伯克莱的山岗与公园。这些都是我宝贵的财产,是我心之所在,是我难以割舍,甚至连想也不愿想到与它们分离的一切。“那么,我有什么给墨西哥的穷人?”这是我第二个问题。答案很简单:我的时间、我的爱。当我默想这段福音以及它所引起的有关我一生的问题时,一种内在的自由油然而生,于是我“变卖”我所有的一切,移居圣地亚哥。

当我们决心放弃一切最宝贵的东西而跟随耶稣基督时,会不断出现各种奇异而令人兴奋的事。由于必须适应环境的遂变,我们可能会在祈祷中经验到黑暗或沙漠。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意外事件时,干枯的沙漠就是我们疗伤时期。若是突然失业了,我们一下子变得无事可做;若搬迁到远处,我们会有不安全感;若被囚禁,我们怕身体受伤害;凡此种种,都可以用心理学的名词来解释:像恐惧、缺乏安全感、适应、过度等等。总之,当一个人在这样的一段转变时期时,他对天主的意识以及祈祷的方式会有改变,这是寻常的事。在我放胆地向长上请求移居南加州的圣地亚哥后不久,天主赏赐我如何运用“自由祷文”。在圣地亚哥的最初四个月,割舍、全新依赖、顺服等字眼常出现在我的祈祷中。迁居前,我觉得和天主交往是绝对安全舒服的。没想到迁居所引起的阻碍比我想像中的还要多,然而天主也赏给我许多梦想不到的恩典。

当我逐渐适应了新环境后,天主赏给我新的自由。我当时在蒂华那这个极贫穷的地区负责一份半职的工作。墨西哥人的热情和真诚的爱,为我是一份恩典,使我能敞开心怀去爱和被爱。除了使徒工作的改变之外,我更请求天主让我“在祈祷中有所进展”。记得我早期的一位神师曾鼓励我祈求天主赏赐祈祷之恩,他说:“如果天主要给你所求的恩典,祂一定会给你,你不妨求。”圣女大德兰劝人在神修历程中不要犹豫,她说:

如果我们事事怀着戒备之心,就会见到随处都是绊脚石,变得事事畏缩不前。为了爱天主,让我们认真努力,让我们把一切恐惧、一切因由都交托在天主手中;让我们忘记本性的软弱,因为它很容易引起我们种种的挂虑。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努力加速前进,好能得见天主。

由于不断祈求天主让我在祈祷方面有所进展,我渐渐地被带领到“归心祈祷”的路向。

关于这种祈祷的方法,十四世纪一位佚名的静观者在《不知之云》一书中写道:

你需要做的是:举心归向上主,以柔和的爱情激发渴望之心,渴求的单是天主本身,而不是的恩赐。把注意力集中在恳切祈求天主之上,让这种渴求成为你心灵、意志唯一的关注。尽力忘记一切,使思想、意欲尽量不牵涉到任何受造物,或任何与其有关的普通或特殊事物。

归心祈祷就是无意象的察觉,超乎言辞、想像与推论。在这样的祈祷中,甚至心灵的顿悟也算是一种分心。这种和天主沟通的方式,在于放开所有来自自己的意识:情感、想像、记忆、思想,甚至感觉到平安的意识。这样做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恭敬天主。这并不在于压抑思想,而在于超脱思想。纪亭神父解释说:“这并不是否认和压抑意识中的任何事物,而是接纳来到意识中的任何事物,然后超越它。超越的方法不是藉努力,而是藉着‘让’的态度,让来到意识中的一切悄然逝去。”他以河流作比喻。

让我们的思想退到背景去,让它们象一艘小船,在意识的河中浮动,而不去理会它们。将注意力放在那载着浮动小船的河流上,而不是船(思想)上。我们自己就像那些坐在岸边看着船漂浮而过的人。如果我们始终坐在岸边,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河水,那么我们便会发展出一种任由思想过去而不跟着它们走的能力。于是,我们会得到更深的平静,更深刻的注意力。

“天主是超乎我们所能理解的”、“我们可以藉着爱而略解天主,但绝不能藉着概念而理解祂”,这是归心祈祷和其他静观祈祷所依据的两种神学思维。

归心祈祷是当前这一刻的祈祷,是靠着一个能够表达出我对天主敞开心怀和降服的字或词的引导,把注意力集中在现在这一刻(注1。这字或这词,叫做mantra,(mantra出自梵文,man的意思是思想,tra的意思是解放),也就是说把心智从感观的图像和概念中释放出来。我们可以用“耶稣”、“圣神”、“爱”等字或词,我们也可以用短诵,如“天主是爱”、“天主爱我”、“耶稣求祢垂怜”,或其他表示出我愿意对天主敞开心怀的词句。如果你能配合自己的呼吸节奏去复述这些事或短诵的话,那么它会帮助你会更专心。把这字、词或短诵当作焦点,一旦发觉自己分心了,便再回到它。至于这种祈祷方式需要多少时间,纪亭神父建议说:“要达到内心宁静,要超越表面的思绪,最少需要二十至三十分钟。你可能喜欢多停留一会儿,总之,经验会告诉你需要多少时间的。”静观祈祷的作者们建议人们在进餐之前或之后至少一个半小时作此祈祷较好,因为身体的新陈代谢作用会影响祈祷。

 

归心祈祷的步骤

1 坐下来,放松,停在你自己的内在平静和静默中,花几分钟时间去倾听天主的临在,让祂的临在触动你。

2 安静了之后,你的脑中可能浮现出一个字、一个词或一短诵,这些字或短诵引发你回应天主在你内的临在。沉浸在这些字句之内,在心中按着呼吸的节奏反复诵念它。

3 将你所有的注意力和愿望集中在天主之上。任由你的官能出于平静的状态,任由天主引领你进入钦崇、爱慕、赞美的完美祈祷中。几时你意识到任何感觉、思想和意象,简单地再回到你的短诵或字、词之上。

4 祈祷将完时,慢慢地回到宁静的知觉。然后缓慢地念一般的经文,像天主经等,边念边细心体会每个字的意思。

甘地一生推行这种祈祷的方法,他认为这样的祈祷给他的心神带来无限的力量,而不断重复神的名字,帮助他克服恐惧。

天主引领我练习归心祈祷,有一段时间,我很容易就重复诵念耶稣的圣名而不致于分心。可是渐渐地,“意识之河上的小舟”(分心的思想)开始困扰我。经过反省之后,我注意到这些分心有一定的形式。我虽然设法留在当前的这一刻,可是我的理智却在计划下一日的活动。于是,我决定再利用自由祷文。我祈求天主把我从需要计划未来的束缚中释放出来,每次我发觉自己的心在未来而不是在目前时,我就这样祈祷,渐渐地,这种分心少了(注2。我相信我们可以把自由祷文应用在任何分心之上。后来,我在祈祷中不再受“需要预先计划未来”的控制了;这也影响了我的生活,使我祈祷时间以外的生活变得比较有静观的精神。事实上,这种祈祷并不是要从事物本身——比如计划未来——超脱出来(因为我们都需要预先计划);而是祈求天主使我们不致于在我们正想专注于祂时,而非去注意别的事情不可。

有时,祈祷中的分心会让人相当吃惊。多玛斯默顿对在祈祷时所涌现的奇怪意象,提出很好的建议:

祈祷了一会之后,潜意识之门半开了,各式各样的形象开始在眼前舞动。假若你是聪明的,不要理会它们,继续单纯地把注意力停留在天主之上,让这些讨厌的电影般的阴影在背景后移动。即使你觉察到它们,也只是理会到你在拒绝它们而已。

在这样的情形下,你最需要的是幽默感。在一次退省中,一位电脑分析专家和我分享他的经验。他说,每当他设法静静地坐在天主前时,总有一大堆粉红色的大象、紫色的恐龙,在他的脑中舞蹈,使他深受烦扰,差点想放弃这样的祈祷方法。好在因着他的幽默感和忍耐,终于通过了考验,继续祈祷。他发觉向人说出他的分心很有帮助,而且发现不单是他一人有这样的经验。后来,当他习惯了内在的静默以后,那些形象也就渐渐减少,最后终于完全消失了。

练习归心祈祷后大约六个月,我遇到另一障碍。许多年来,我的祈祷方法是专心默想圣经的章节,这让我觉得颇有成就感。然而在归心祈祷中,我的理智好像并没有在工作。我不是在做,而是在静静地听。我直觉的功能开放了,但我觉得自己好像在浪费时间,好像没有做出什么事情来。我很想恢复过去的祈祷方式——默想圣经。而就在这时,我领悟到:我们可以从我的生活品质中,看出归心祈祷的效果;我可以看看我在祈祷的时间以外,过得到底是怎样的生活。

那时,我的牧民工作进行得相当顺利,有人在我所领的避静中皈依了天主,我对一切有一种整体而幸福的感觉。在整个归心祈祷的过程中,人的心灵是安静的,在其中,人不觉得有成就感(或许唯一的成就感是,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分心走意,但你仍然作了三十分钟的祈祷)。那么,对这种比较安静的祈祷方式,我们所提出的恰当问题是:我在仁爱、同情、忍耐、肯定(或是谦逊)、关心社会中的受创伤者方面,是否有所成长?你可以从自己的生活品质中知道,你在每天二、三十分钟所作的,的确是一种祈祷。你也可以从下列的准则中来判断你生活的品质:你是否在经历一次危机后仍保持信仰?你是否更安然地信赖这位爱人的天主?你的希望是否建立在更真实的基础上?

在归心祈祷中,“神圣的字”指向一个内在静默的更深层次。在神圣的字之下,有一个专注的层次。“只有当你透过神圣的字,往下进入纯粹的意识(译者按:纯粹的意识是指无思想的、无感觉的一种意识),内在化的过程才算完成”。在那层次中,人与天主更深的结合。“神圣的字所达的最深层次,便是内在平安的经验。你经验到神圣的字所指向的旅程的终点”。可是对大部分人来说,这种境界不会一生持续不断。甚至我们的祈祷方式也会周期性的改变,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对天主圣神愿意我们祈祷的方式保持开放的心态。而在练习这种安宁的祈祷时,连最虔敬的人也会受到分心的骚扰。那时,便要再回到神圣的字上面去。

归心祈祷是趋向更深的宁静的方法,同时也是真正的祈祷。它是一种接纳与顺从的心态。参与神恩复兴运动的人,藉着说舌音也可以达到这种内在的宁静。这种宁静是在比说舌音更深的层次,正如它是在比神圣的字更深的层次上。纪亭神父指出,在归心祈祷中:

你会达到一个地方,在那里你根本不想再用那神圣的字了。只要你经验到天主那超越一切的思想、没有等差的爱的临在,就不要再回到那神圣的字上,因为你已经到达了终点。

安宁的祈祷是接纳而不是主动付出,它所强调的是存有而不是行动。在第四章中我们将会看到,这种祈祷运用的是心灵的直观性功能,而不是分析和理性的功能。安宁祈祷是纯粹信德的经验,最终,它也是纯粹存有的经验:天主的“是”(I AM)与我的“是”相遇。

 

一些实用的意见

不论我们选择哪一种祈祷方式——圣经默想、想像祈祷或归心祈祷,在这段和天主共处的时间中,我们的身体都是重要的一部分。若是我们处在紧张、焦虑或是重大压力的情况下,我们的祈祷都会收到影响。有些简单的练习能帮助我们松弛下来,以进入祈祷之中。例如,在屋外散步片刻、游泳一下、或是在自己房中缓慢地踱步(绕着房间细细踱步,直到觉得放松为止)。一位退省者告诉我,她以针织来使自己安静下来,有些人发现瑜伽可以舒缓他们的情绪。一位禅师Thich Nhat Hanh在他所写的《行路默想指南》一书中,对如何放松身体提出很好的教导。

音乐能使人的心灵平静,一位三个孩子的母亲对我说,她在和家人度过了忙乱而紧张的一天之后,如何利用(无歌词的)音乐使自己进入平安的境界。最好是听那些你不知道主题的音乐,免得熟悉的旋律令你分心走意。罗兰、克达洛、伯格曼,以及艾科曼等音乐家,都谱了一些帮助人放松以进入默想之中的泰泽祈祷乐曲。有些人说,当他们的心灵充满混乱的思想时,这类音乐成功地帮助他们度过祈祷的时间。

要知道祈祷并不是遁世而是更亲切地拥抱世界。多玛斯默顿说:“我们到沙漠去,并不是要避开世人,而是学习如何找到他们;我们不是要避开他们,不与他们有任何关系,而是要使他们受益”。有人会问:在归心祈祷时,我们的心灵超越了思想和意象,而进入深沉的宁静之中;那时我们不会想到世界的灾难及问题,那么,我们怎能和受苦的人联合在一起呢?耶稣会会士强斯顿建议我们留意每日的电视、广播,以及报章、杂志上的新闻。以我个人的经验,我认为我们最好持续不断地与受苦的人,就是穷人、病人或受迫害的人,保持相当的接触,和他们常在一起。这样的经验,对我们的祈祷会有极大的影响,因为我们所读、所目击、所接触的人,进入我们的潜意识中,然后来到我们的祈祷中。此外,我们也要为有需要的人祈祷:例如,为无家可归的人、失业者、难民、情绪或生理上有病的人、艾滋病人或身患绝症的人祈祷等等。

当你的祈祷日渐变得更深沉、更安宁时,下列这些实际的建议可以给你一些帮助:

1、以你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去祈祷,不要怕尝试新的祈祷方式。

2、在安宁静默的祈祷之外,多读圣经,尤其是新约,以便与基督保持联系。

3、每年读一本有关祈祷的书,这对祈祷收获会有帮助的。如果你在世俗中度活跃的生活,那就试着读些隐修作者的书,像多玛斯默顿、大德兰、圣十字若望、纪亭神父等人的著作。汲取那些最适合你的,摒弃其他不适合的。同样,在选择读物时,也只选择那些适合你的材料;因为不是所有西方的读物都适合东方人,反之亦然。

4、不要完全放弃以前所用的祈祷方式,因为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无法进入归心祈祷或安宁的祈祷;那时你要任由圣神引导你,祂可能要你默想圣经或用想像去祈祷。

 

(注1)多玛斯纪亭神父在其著作中进一步解释:“对神圣的字或词的意义或共鸣,不应继续下去,所以更好是选取一个不致于让你有联想,或令你去思索其特有的意味的字或词。神圣的字或词只是你的意向的一种表达而已……你应该选择一个字当作意向的简单表达,而不是用它作为意义的来源或感情上的吸引。这个字对你的意义越少,则对你越好。

 

(注2)“极大多数的人,太用头脑生活,通常他们最关心来到头脑里的思想和幻象,太少去理会感觉上的事,结果,他们很少生活在现时:他们几乎常活在过去中或活在未来中,后悔着过去犯的错,对过去的罪感到内疚,回味着过去的成就,一再想过去受了的侮辱;或是对未来梦想着可能发生的灾祸和不愉快之事,想像未来的喜乐,梦想未来的事件。”——戴迈乐所著《相逢宁静中》.

第四章 穿上基督
 

    凡以前对我有利益的事,我如今为了基督,都看作是损失。不但如此,而且我将一切都看作损失,因为我只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为了,我自愿损失一切,拿一切当废物,为赚得基督,为结合于他,并非借我因守法律获得的正义,而是借由于信仰基督获得的正义,即出于天主而本于信德的正义。(斐3:79

今天不少探讨祈祷的著作提及,当人与天主更接近时,会产生意识的转化。纪亭神父说,静观的效果是“重整意识”。潘宁顿神父在《专心生活》一书中,用了整整一章讨论意识的转化,又用另一章解释纯意识。在论到个人身份问题时,布鲁陶认为,一个人越少和自己特定的身份认同,他的祈祷意识就变得“越自由”。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我提到,我们往往以物质的价值来衡量自己的身份,例如:赚多少钱、住在哪一个区域、事业有多成功等等。若一个人以这些价值来衡量自己的身份,那么它们就变成了我们的“偶像”。我们的神修历程包含着许多皈依经验,这些经验使我们把天主对我们的爱当作自己身份的最终根源,让我们更密切地效法基督。

透过静观,一个人可以达到不同层次的觉察。我也发现,运用自由祷文,人可以产生极大的内在变化。请回想第二章中所叙述的:我们起居室中的家具(就是虚假的自我形象),怎样因天主的圣宠,一件一件地被搬走之后,我渐渐在新的意识中得到平安,这经验影响了我的一生。

有时,当一个人在神修旅程上进步时,天主会在他意想不到的时刻,以他料想不到的有力方式,将灵魂放在他无比的爱之内,使他产生戏剧性的改变。那时,对所发生的一切,感激是最适当的反应;可是大多数人都会依恋这经验,希望天主再次赐予这样的恩典。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句发人深省:

那将自己紧栓在喜乐之上的,

会破坏翱翔于天的生命。

然而那以轻吻送走飞翔而过的喜乐的,

将活在永恒的初升旭日中。

还句话说,若我们依附在天主之爱的某一特殊经验时,可能错过了天主要赐给我们的另一个惊喜。

 

卸下潜意识的重担

基督徒要牢记一件事:所有的恩宠来自基督的复活。祂克胜死亡与邪恶的势力,使我们深信祂的国度永不会灭亡。这种信念给我们力量(斐三10),使我们能更深的接纳天主无条件的爱,也给我们勇气进入新的意识状态中。有时,我们内在的变化充满喜乐与平安,然而有时却是充满黑暗和令人困扰的。

纪亭神父所谓的“卸下潜意识的重担”,是在安宁的祈祷的一般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动力。静观的祈祷能带给人深刻的平安,这平安能释放我们内在的情感的阻塞,而有些阻塞可以上溯到童年时代的初期。在作静观祈祷时,我们对自己心灵消极的一面的觉察会浮现出来,而那些导致我们不自由的根源、因素、会上升到我们的意识中,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我们不再自我控制,而让天主在更深的层次医治我们。在过去,我们可能已经经验过某些情感创伤的内在医治,可是现在我们又再次与这创伤面对面地相遇了!在这再次相遇中,我们会受到失望败兴的诱惑。内在医治的过程,正好像为了一颗蛀牙去看牙医一样。牙医检查那颗牙齿,发现被蛀了一个洞。这颗牙需要加以清理,然后填补起来。几年后,那颗牙齿又疼了起来,我们得再次去看牙医。牙齿会说:“啊,现在得拔除神经了!”拔除神经,象征着潜意识的更深医治,如果我们真的要穿上基督的心灵和意志,我们就需要这样的医治。

以我个人的经验,“卸下潜意识的重担”有时也会在祈祷意外的时间发生。天主领我们进入某些情境中,若我们合作,过去的创伤得以治疗。某些现在发生的事,使过去别人伤害我们的痛苦记忆突然涌现出来。在我们身上就有这样的情形。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有着和我父亲一样的性格上黑暗面的人,每次和他在一起,我就会记起幼年时父亲的某些不良态度。因此,每当这样的记忆来到之时,我就把它交给天主,求祂医治(注1。在那一段时日,每日弥撒的读经都直接地与我过去的经历有关,例如:

告诉心怯的人说:鼓起勇气来,不要畏惧!看,你们的天主……祂要亲自来拯救你们!(依三五47

此外,“上主使被囚禁的人得自由”(咏一四六7),这段经文也给我勇气,向我保证,在这净化和转变的时期,上主的慈爱常常临在(以后在谈论心灵的黑夜时,我会再回到这主题)。经过五年多的静观祈祷以后,这种伤恸的记忆才得到治愈。当一个人经历这种净化时,如果有人能够和他谈谈,或有一位神师陪伴给他一些珍贵的意见,帮助他不致在这些记忆涌现时过分惊惶,这是很重要的。

对这种内在医治所经历的痛苦,杰夫瑞威廉姆(Geoffrey William)写道:“静观者并不爱痛苦,而是体会到这痛苦就是医治;因为只有当天父的爱触及那些害怕的疤所遮盖的创伤时,我们才会感到痛苦”。我再次发现,在这种情况中“自由祷文”很有帮助。当我对医治可能带给我的痛苦感到害怕,并被吓得无能为力时,我便祈求天主,求祂使我从这种对十字架的恐惧中得到自由。

 

当前一刻

静观是生活的一种方式。静默祈祷所孕育出的内在宁静倾泻而出,渗透在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工作和游戏中,使人能活在当前这一刻。这是肯韦伯(Ken Wilber)所谓“永恒的现在”:

“非时间性”的刹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哪种刹那真的没有时间性?哪种刹那不会转瞬即逝,而能绝对地超越时间?这些疑问,乍听之下,好似很玄,其实我们都经验过某种无法磨灭的片刻,它真的好似超越了时间,过去与未来在那一刻好似融化得无影无踪。当我们出神地望着日落,或是被深潭印月所吸引,当我们在爱人怀中浑然忘我,或是被雷雨交加之景所震慑时,谁不曾有过这种忘却时间的刹那经验?这些经验有何共同的特性?当我们完全融入当下一刻时,时间好像顿时凝结了。

在神修生活中,我们称这种“没有时间感”的经验为“当前这一刻的圣事”。这是意识上的改变,因为现在的这一刻没有过去或未来,只有天主和这个人。有些作家称它为“合一的意识”——和一切存在的东西合一的经验。(注2

让我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解释这种现象。

在第三章中,我提到在移居圣地亚哥后不久,我整个人陷入混乱中,我开始求天主使我在祈祷上有进展。在这样祈求之后,我开始以不同的方式祈祷。从过去以分析的方法默想圣经,改变为静观的方式——归心祈祷。我的心神有时从纷乱变为一片空白。而在有需要时,我仍然运用自由祷文。

我每日的意识开始由祈祷的改变而有所变化。有时,我有明晰之感:我的视觉、听觉、嗅觉都变得敏锐起来。我的牧灵工作变得生动,得到退省者的积极评价和鼓励,因为他们也从我的祈祷中得到益处。但我也害怕,怕有时在意识上有惊人的转变。就在这种心智时而清明时而混乱的状态下,我开始我的八日退省,我意识到天主将利用这时刻教导我祈祷。

退省的地点在山间,一位朋友的小木屋中,只有我一个人。那时是十一月,空气清爽,树木开始落叶。退省之初,我祈求免于焦虑的自由,求天主赐我力量,使我能留守在静寂之中。我渴望和天主更深的结合,在祈祷中,天主使我坚强,使我体认到没有任何事物必祂的爱更大、更强。这使我得到鼓励,让我放弃某些期望,以及一些不可知的恐惧,这些恐惧早在退省前便已浮现出来了。

退省的第三天,不寻常的事发生了。在一小时的祈祷过程中,一个字也没有进入我的心,至少有部分的时间我无法静下来,我和数不尽的分心搏斗。接下来的一天,我不单在祈祷中没有任何思想,连感觉也没有,我的情绪是平静的。我甚至没有平安之感,有的只是空虚一片。第五天,在思想和感觉的空缺中,又加入了第三感观——记忆——的空缺。我没有思想、感觉、记忆,只是静坐着面对天主。直到祈祷的时间结束,我才写下祈祷所发生的事。祈祷时,我的心是空的,好像是一片黑暗,也好像有一层帷幕使思想不能通过。第五天的下午,我在外面祈祷,阳光照在脸上,我闭上眼睛,由于没有思想、感觉和记忆,唯一能让我感到我确实存在的是声音——水滴声、鸟鸣声、远处传来的锯木声,以及太阳洒在脸上的暖和感觉。没有过去或未来的意识,有的只是现在。

我带来了一本借来的书,那是伯尔纳德罗伯丝所著的《无我的体验》。我原想在退省回家之前顺道交还此书,因为在退省的前几星期,我曾读过它,但无法理解本书的主题所在,所以决定放弃。第五天晚上,体验过没有思想、感觉、记忆之后,觉得很想再读一次此书。当我读到<静寂的心智>这一章时,觉得明晰如镜,我明白了过去三天所体验到的一切;我实实在在感觉到天主在斗室内临在,祂有如导师般教导我。

伯尔纳德罗伯丝的无我,指的是“自我意识解体,而心智不再视其本身为个体”。她写道:

    心智一旦不能反省它自己,自我的能量或动作就都消失,感觉和情绪都在宁静中。记忆变得完全不起作用,过去的一切了无生命,了无连续性。而每一小事件在此时此刻成为一整体;当这一刻过去之后,也没有接续而来的另一刻。由于我们不再赋予任何客体一般的价值、意义和目标,因此内省变得不可能,而投射也无法进行。

对我那次退省所得的经验的最好描述是:神秘的宁静。罗伯丝向我保证,我并没有完全停止思想,而是我的思想变得更自动自发。此外,分心和不相关的思想也已经消逝了。在这样的空间中,我只意识到现在的这一刻,即意识到此时此刻的临在。我已经开始体会到,在我祈祷时所发生的一切,流溢到我整个的一天中。我一向为未来的事筹划的习惯已不见了,我只是很简单的做着那些必做的杂事——煮饭、清理房间、扫除落叶等等。

任何意识的转化,必经过一个调适的阶段,直到在心状况中觉得自在为止。按照伯尔纳德罗伯丝的说法,我那次退省的经验是“重新调整”的阶段。她说:“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需要一段时日;而在这一段时日内,人发现心智的基本结构以及它的各种功能仍然保持完整,而且运作完好,然而它们却以新的方式运作”。在这时期中,人最需要的是忍耐,以及信赖天主的仁爱。

 

基督意识

就我的记忆所及,我常常为他人的需要,而把我肉体上、情绪上及精神上的痛苦当作牺牲,献给天主。我关心家人,记得他们的挣扎和努力,我也关心那些患重病和在种种危机中的朋友们。后来我的工作范围扩大了,不但在美籍非洲人的团体中服务,也在南非工作了两年,而现在又以大部分时间为经济贫乏的墨西哥人服务。这些经验使我在经历心灵的净化或痛苦时,会想到他们。就像圣保禄所说的,当他为人受苦时,他找到痛苦的意义(哥一24)。

     当我们为别人的益处而献上自己的痛苦时,我们意识到,我们和整个大地以及一切受造物是息息相关的。基督徒将这事实称为基督意识。关于此,圣保禄写道:

就如我们在一个身体上有许多肢体,但每个肢体都有不同的作用;同样,我们众人在基督内也都是一个身体,彼此之间,每个都是肢体。(罗十二45

因此,当一个人受苦时,全体受苦;一个人喜乐时,全体都喜乐(格前十二26)。爱——基督对所有人的爱、我们彼此之间的爱、我们对整个地球的爱——使我们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特别的联合,是在基督内,与一切的结合。基督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因为在天上和地上的一切……都是在祂内受造的。祂在万有之先就有,万有都赖祂而存在……祂是元始,是死者中的首生者……因着祂十字架的血立定了和平(参阅哥一1520)。祂献出生命,使一切人得到自由。进入祂在十字架上的心,就是感觉到每一种悲哀、每一种危机、每一个不公义的作为、每一暴力行为、每一罪过——个人的或社会的、已经犯了的或者将要犯的。每一个基督徒因着受洗而进入基督的心,我们每人都能按天主所给的圣宠以及我们愿意接受的程度,感觉到祂对世界的热爱。而我们对我们的兄弟姊妹、我们的大地,和在祂内所有受造物的需要的敏锐度,是可以不断增长的。

在退省的第六日,天主帮助我明白我进入的静默的意义后,我非常渴望参与基督对世界的情感:对不公义所发出的义怒、对受苦的人的关怀、对正直勇敢行为的欢欣喜乐。我决定看傍晚的电视新闻,好几次,当我看到人们为维持尊严而奋斗挣扎时,我被感动得流下眼泪。后来,在献弥撒时,我强烈的感到与一切受苦的人融合在一起。静观的祈祷并没有领我舍弃世界,而是叫我更深地融入其中。

在基督的意识内,我们和正在受苦的基督——在艾滋病患中、在因堕胎而死的胎儿中、在离婚的男女中、在吸毒者的羞耻中、在因饥饿而死的儿童中——结合。一个人受苦时,全体都受苦。在基督意识中,我们感受到大地被糟蹋的痛苦,我们被化学废物污染土地及空气、树木被随意砍伐、动物被毁灭而悲哀。可是在基督意识中,我们也因那些向受伤害的人伸出同情之手的人的行动而喜乐,并从那些使这世界成为天主受造物更适合的居所的人的努力中,得到鼓舞和希望。在基督意识中,我们透过基督的眼睛去看世界,透过祂的耳朵去聆听,透过祂的心灵去感觉,并与复活的基督在爱与喜乐中共融。正如祂在我们受考验时没有忘记我们,同样,我们在祈祷中也没有忘记受苦受难的兄弟姊妹。

强斯顿在《无声之乐》一书中写道:

我相信这并不是善男信女的故事。它具有心理学的基础,而且可能有物理学的基础。因为默想促成心意的扩展及自我的消失,而进入意识变化的境界,投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幅度;结果不仅人的精神,连他的心灵和身体都宇宙化了……

    对基督徒来说,最具宇宙性幅度的人是耶稣基督,是耶稣基督高居在自己的容光之中,而我们这些基督徒则分享了的这种宇宙性的幅度。

凡诚心诚意作默想的基督徒和基督合而为一,其合一的程度在复活中达于顶峰,此时是人宇宙化的终点。一切知识和爱都为我们打开新的经验层次,我们因之而生活于他人内心,于是难免受他们苦与乐的影响。这为神秘的知与爱是特别真实的。因为神秘的只是与爱,超越形象与观念而进入更深一层的意识中;在这层次,我们与我们所爱的人浑然合一(注3

叶科在下面这首诗中,很敏锐地把基督意识的效果呈现出来:

火之环

隐秘根源中,新自由跳跃;

前受阻泉源,现湍湍流动。

存有蒙温馨,触及各部分。

各自悟己窍,彼此相交结。

创造新连环,遍布炽爱流。

心灵为所触,无限新温馨,

扩展新视野,熊火永不灭。

 

(注1)我也参照罗伯特布莱和山姆金所提供的方法,去治疗因父亲没有给我所需要的一切,而造成的伤害。以下是一种记忆治疗的方法:

     在天主前松弛下来,祂看到你的过去,并想治疗这种记忆对你所造成的后果。求祂赐你看过去的一切,好像天主看到的一样。

     唤起那些需要医治的痛苦记忆和创伤,让这些记忆浮现出来。先选取最少痛苦的记忆,感觉到这记忆所带来的各种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天主,也向祂奉献你的创伤。每次只处理一个记忆,以你自己的步调来唤回其他的记忆;常常选取痛苦最少的记忆,作为下一个处理的对象。你可能需要等一个星期或更长的时间才去唤醒一个记忆。

     以“求则得”的信心去祈求天主医治,这信心相信“在天主前没有不可能的事”(路137);相信“你们祈祷,不论求什么,只要你们相信必得,必给你们成就”(谷1124);并且知道天主爱你,愿意你获得医治。

     感谢天主已在你内实行医治,祈求天主赐给你忍耐,在天主预定的时刻你的记忆将得医治。

 

(注2)贝德格里夫斯(Bede Griffiths)以下列的方式来解释合一意识:“自我,不是小意识的原我以它的逻辑系统建构它理性的世界。自我,深深地投入人类的过去以及整个受造界中。在我的心智及记忆的深处,我承受了整个世界。构成我身体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的动作,在我被动的理性(直觉的来源)中都被记录了。我的身体在母胎中形成和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储在我的记忆中,爱或恨、害怕或愤怒、快乐或痛苦的每一个情绪冲动,都在我的心智上留下他们的记号。我也不是受限于我自己的身体和感觉的经验中,在物理和心理上我和那在我周围的世界相关连。我的身体是电磁现象各种吸引力以及所有化学变化的场所。我现有的感觉是对一个整体的感觉世界的反应,这世界包含了过去和现在我曾经参与过的一切。我的心智是一个无法测量的奥秘,反映着整个的世界,使我成为无数意识中心的一个,而每一个意识中心都反映了全体。

 

(注3)论及神秘生活和神秘主义,哈维依干写道:“第五世纪末期有名的叙利亚隐修士狄奥尼修斯,写了一本神明灵修的古典著作《神秘神学》,把神秘这个字带进了基督信仰世界。对他来说‘神秘主义’是在心智的秘密或是在超越理念的意识状态中,经验到天主有如神性黑暗的光。虽然在圣经中找不到‘神秘主义’这个字,但在以希腊文写成的新约中,‘奥秘’这个字,表达了今日神秘主义的许多内容:在圣经中所说的天主和基督隐密的临在、圣事,以及日常生活中事件……越来越多的作者把宗教的神秘经验视为纯正宗教信仰生活的强化和完全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强调,所有真正的神秘主义,不论是基督信仰或非基督信仰……实际上,是纯正的人的生活。”

第五章 直观与祈祷
 
 

    耶稣带着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单独带领他们上了一座高山,在他们前变了容貌:他的衣服发光,那样洁白,世上没有一个漂布的能漂得那样白。厄里亚和梅瑟也显现给他们,正在同耶稣谈论。伯多禄遂开口对耶稣说:「师傅,我们在这里真好!让我们张搭三个帐棚:一个为你,一个为梅瑟,一个为厄里亚。」他原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他们都吓呆了。(谷九26

 

直观的知识

在第三章中,我们曾说祈祷是建基在内在的宁静上,我们也探讨过领我们进入静观祈祷的两端神学真理:“天主是远超乎人类智慧所理解的”、“天主只能藉着爱,而绝不能藉观念到达”。静观以及意识的转化,并不是经由理智而来的,而是对天主的爱的领悟。

最近的研究指出,人的头脑分成两部分:左脑和右脑。每一部分都有它特有的意识思维和记忆。每部分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左脑,或称理性的部分,是进取的、支配的、男性的;从这部分生出的数学、物理、言语、抽象或分析的思想、逻辑的演绎等。它的特征是行动。右脑,又称为直观部分,是消极的、接纳的、女性的;从这部分生出艺术、戏剧、音乐、诗歌、舞蹈、象征的表达。它的特征是存在(being)。例如:当我们将建筑房子的蓝图交给一位有经验的建筑商时,他可以阅览一遍,告诉我们大约需要多少钱及时间完成这工程,这是直觉的判断。他也可把材料分项算出,计算每一阶段所需的时间,然后估计出建筑费用和完成时间,这是推理的判断。

两种思想方式都带给人真实的知识。就祈祷而言,口祷是以左脑和天主接触,而静观祈祷则是以右脑和天主共融。这就是中国哲学所谓的阴阳之分——阴,代表女性直觉的心智,是静的;反之,阳是理性的、男性的心智,是言语的。

视直观为真正的知识是极重要的。西方文化往往强调分析,而把直观视为逊于理性的思维方式。请那些对右脑价值存着怀疑态度的人,注意一下两位著名科学家所提出的论点。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普朗克说:“一个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必需有活跃生动的想象力,不凭演绎去推理,而凭艺术家创造性的想象力,产生出新的主意来”。爱因斯坦也说:“我对宇宙基本法则的了解,并不出于我的理性”。

我认为对祈祷生活中的直观价值解释得最透彻的是贝德格里夫斯,他在《东方与西方的结合》一书中写道:

真正宗教的目的在于启示神的超越性奥秘,并教导人到达之道。然而这启示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直观;此外,发现它的途径也不是藉辩论,而是藉自我降服,即是对永恒开放自己……当我们超越了理性时,便可以达到更深邃的自我——真正包含我们的肉身和心灵的自我,并将我们带到祂无限的存有之中(1)

让我们对这不可或缺的直观,作更进一步的观察。

简单的直观,是一些预感,是对某些事物赞成或反对的内在感觉,是暗晦的刹那间一闪而过的了解。华翰说:“当我们直觉地知道某些事情时,总是有无可改变的真理在内。然而,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怎么会知道那些事”。,她更进一步解释说:

在任何特定的一刻中,人只能领悟到他所认识的一小部分而已。然而,直觉却让人从潜意识的知识仓库中,汲取知识。这仓库不但藏有他个人经验过或学习过的每一件事——意识到的或下意识的,更藏有集体的或普遍的潜意识,于是个别的区分及自我境界就不再存在了。

    直觉不是制造出来的,它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越理性的人越有抗拒性,因为理性是进取的、支配的,它要控制每一件事情。正如纪亭神父所说的,理性的人倾向于抑制直觉的思想方式:

当代的西方,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倾向,就是对每一件事都分析一番。这种态度使得静观祈祷特别困难。因为它阻碍人从自发的反省到自发的祈祷,从自发祈祷到内在静默(惊奇与赞美)。

让我以个人的经验来说明这自发的祈祷和内在的静默。

1986年我在爱尔兰度过假期的一部分。我在西部的康纳马拉度假几天。一个主日的清早,我开车到一个名交奇里夫登)的小城,在靠近海湾处,我找到一条长椅坐下。从那里,我可以看到漂浮在海湾里的小舟,也可看到对岸青绿的山边牛群正在吃草。早上的云层遮盖了蔚蓝的天空,向左望去,小城在树林外隐约可见。我那天的态度是坚定的,一连几天,我一直祈求天主让我在祈祷上有所突破。耶稣复活的奥迹也一直在我心中,我热切地希望我的生活中更充满地认识或经验这奥迹。

在前一周的星期二,弥撒的第一篇读经是圣保禄致厄弗所人书:“求祂依照祂丰富的光荣,藉着祂的圣神,以大能坚固你们内在的人”(弗三16)。我坐在木椅上,设法想要找出感觉到复活的喜乐方法,可是一点动静也没有。我开始觉得沮丧,之后,奇怪的事发生了。我的意识叫我放开这思想,任其自然。起初我觉得很困难,可是突然间,我的眼睛和耳朵都感到极度明晰。我清楚地意识到,在我四周的每一事都包含了天主的光荣。这时有一句话来到我脑中,而当我察觉到天主的光荣时,我就重复这句话:“主!祢的光荣就在这里!”我手边刚好有一本小记事本,于是就把所看到的天主的光荣写下来。在写的时候,我的心情非常平静。以下便是我当时所写的:

主!祢的光荣就在这里!

在小马和它的嘶叫声中,

在渔舟和撒网的渔夫身上,

在蓝天碧海中,

在那艘水中飘荡的小舟里,

在小城圣堂的两座明显可见的钟楼上,

在从云层中挣扎而出的太阳内,

在那遮蔽日光的云层里。

 

主!祢的光荣就在这里!

在纵身入水的白鹭身上,

在从我身旁走过的金黄小猫上,

在对面草原上的牛群里,

在公鸡的啼鸣里,

在那透过云层而出的日光中,

在我喜乐的泪水中,

主,祢的光荣就在我的眼前。

 

主!祢的光荣就在这里!

在波浪拍击渔舟的声音中,

在和风掠过树叶的柔声中,

在那从石墙缝中钻出的花朵的颜色里,

在面对城市的山丘边,

在清晨的各种声音里——

蜜蜂嗡嗡、小鸟吱吱;

水声淙淙、狗儿吠吠。

在那座主日清晨由睡梦中醒来的城市里,

在我的呼吸内!

我放弃了想使祈祷产生的心意(理性的方式),天主便使我心灵的眼目张开,让我观看并体验到复活就在我四周的一切事物中。这种祈祷经验并不是在我们放弃了思考以后一定会得到的,事实上,这是从天主而来的无需回报的礼物,是天主白白的恩赐。

    人的脑子分成左右两部——直观和理性,许多时候,其中一部分不十分发展,甚至被压抑而无法发展。一般而言,西方社会比较不重视直观的价值。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直观的潜能,问题是怎样开发这种潜能。华翰写道:

若你愿意多关注你的直觉,你一定能够开发它。可是学习去唤醒直觉是矛盾的事,因为直觉的经验往往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用力太多反而会影响它的进程。然而仅管我们不能制造它,却可以用许多方法让它出现。

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例,当我在四十岁时开始学习怎样去解释我的梦时,我比较注意右脑(直觉)的思维。在梦的分析上,一个人将梦中的每一个事物——人、地、事——写下来,在每一象征上停留片刻,不是去思考它,而是将最先来到你心中的有关它的思想写下来。要了解梦的意义并不是透过逻辑演绎的过程,而是在于深入地聆听潜意识对每一个象征所说的话。

直观包含了顺服,不让理性思维控制你,直观才会出现。我聆听的能力(直观的一种基本表达),是藉着与墨西哥人接触而加赠百倍的。我的西班牙语并不流利,所以我不得不加倍用心去听。许多时候,如果我不明白他们说什么,我便从他们的姿态、面部表情或语调去了解他们要说的是什么。这种言语上的缺陷是发展我的直觉能力的主要因素。

    推理和直观两种思考方式都是重要的,一个人可以或在左脑或在右脑过度发展。格里夫斯解释到:

单靠推理或单凭直观去思考都是不健全的……单凭直观去做事是盲目的,足以妨碍你对世事的经验,也很容易使人为情感所控制。

华翰说:

将理性暂时中止(为的是让直观清醒)和把它关闭,这二者是不同的。至于要查考直观是否有效,以及评估它的过程,非运用理性的判断力不可。

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作整合。也就是格里夫斯所说的,要懂得将理智与直观“合一”。在西方,人们过分强调科学与理性,所以需要“去发现在东方已经实行了几世纪的自我实现途径”。东方的途径是沉浸在直观中:与潜意识接触,在超越思想、感觉和图像的内在静默中居住,与感受保持联系,也在礼仪和象征的世界中悠然自得。

 

非二元的经验

一个人因直观官能的觉醒而引起的意识上的转化,称为非二元的经验。非二元的经验也是内在自由成长的结果。当人不受虚假自我的令人瘫痪的恐惧心理、过分需求等种种弱点所控制时(参阅第二章),他的存在变得更纯全。而当这种真正的自我达到最完满的境界时,他会和天主——万有的泉源——紧密地结合。

这种非二元的洞见源自印度。它是超越时空的纯意识的经验,与宇宙整体的合一有关。在这意识中,主题与客体二者都被超越了。“它不是由辩论与推理而知,亦非藉感官的活动或理性的运作得知,而是由人的心神直接体验到”。因此,它不是理论,而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事。

一天下午,我和一位朋友坐在山边,分享我们的心路历程。构在我们眼前的是美丽的山谷,牛羊悠闲地吃着草,浓密的树林遮蔽着远山,而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在分享中,我突然有一种与万化冥合的经验。什么都没有分界,每一事物都互相关连:我所坐的这片土地、我的朋友、山谷、牛羊、树木、天空,都在我的意识中成为一体。这种经验并不存留太久,但令人难以忘怀。

记得几年以前,我带领过一次周末退省,地点在山上。我们谈到天主在大自然的临在。我请参加退省的人到林中散步一会儿,散步时只需看、听,对所见所闻,不作任何分析。在大自然中静观的时间结束后,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心得。其中一位退省者告诉我们,他站在一颗大树旁边,太阳照在他脸上,他觉得非常平静,便靠着树身松弛下来。过了一会儿,他往下望去,发现阳光照在他手臂和身上,同时也照在部分树干上,而他的身体和树的其他部分都在阴影中。突然,他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自己的身体和树是一体的,这时从没有过的经验。在短暂的一刹那间,他看到一切事物的合一。

我意识到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合为一体,和那位退省者身与树合一的经验,都是非二元的经验。

    在非二元的经验中,一个人只靠自己实在的存有认识他自己。在此处,并没有客体,只有主体。我们会问:这怎么可能?的确,这时理性所不能解释的。格里夫斯写道:

理性只能透过感官而运作,并且发现思想的客体。即使最抽象的思想也受制于主体客体二者。这时理性思考的有限性,它仍然受到客观世界的限制。

格里夫斯又继续指出直观的价值:

    所有宗教的传统——印度教、佛教、回教、基督教、都承认有一种超乎理性的知识,不是从感官而来,也不受理性思想范畴的限定。

    在非二元的领域中是没有界限的。当你在祈祷中达到这意识状况时,你就是体验到纯粹的我是和天主的祂是融合为一。你已经从将天主视为物体的我-它关系,进步到将天主视为位格的我-祢关系,在进到我-我关系,或是视为主体与主体的共存我-我是终极的关系,布鲁陶称之为两个主体的契合,她解释道:

我-我并不是面对面的相会,而是两个主体的契合。可说是彼此向着同一方向,完完全全地进入对方而成为一体,再也分不清彼或此了。双方都可以用对方的眼目去看,用对方的心去感受,并且和对方的行动相合,彼此完全在对方之内。

这就是穿上基督的心与智。

藉着想像的祈祷,我们较能欣赏非二元论的原则。在第三章中,我们谈到想像的祈祷如何领我们进入耶稣的生活中。首先,我们将终极想像成旁观者,是群众中的一人。如果这段圣经的主体是耶稣治疗病人的话,我们又把自己想像成求治的人。或者,我们也可以把自己想像成耶稣。比如,癞病人请耶稣治愈的那一段(谷一4042),癞病人对耶稣说:“祢若愿意,就能洁净我。”耶稣的回应是伸手抚摸他,对他说:“我愿意,你洁净了吧!”癞病立刻脱离了他。如果我们在这一幕中把自己想像成耶稣,我们以耶稣的眼光注视癞病人,以祂的爱心去爱他,使他感受到天主治疗的效果。于是,我们和基督成为一体。我们在神修路程上越接近天主,便越能更深入地体认我们和基督的结合,也更能和基督有“我-我”的关系。

    如果非二元的经验为一般人不容易了解,那么请试着从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主妇的祈祷经验中去了解:

一天早晨,我坐在起居室中祈祷。试着想像耶稣也在同一室内。我知道祂在,我求祂把自己显示给我。之后,在想像中,我看到祂站在我面前。我请祂告诉我,祂怎样常常和我在一起。祂转过身来,居住在我内,说:我不是在你周围,而是在你内。

这就是“我-我”的经验,也就是布鲁陶所说的两个主体的契合。

我得承认,刚接触非二元论时,我的内心非常抗拒。作者们似乎都在说:一个人越和天主契合,他的自我就变得越若,他就被吸引入天主的神圣之中。尤其在东方的著作中,我更发现这种“自我趋于虚无“的倾向。可是,按我的经验,我却体会到,越接近天主,我便越是真我。

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的价值。创世纪第一章二十七节也说,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造成的。此外,我现在已渐渐走出自卑的阴影,而越来越体会到我的自我是美好的。因此,我有些排拒这种自我趋于虚无的理论。一天,在祈祷时,我默想圣保禄宗徒所说的:“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我祈求天主帮助我明白这句话的意义。有一图像来到我眼前,那是两枚硬币:一枚代表基督,另一枚代表我。在我神修历程开始时,这两枚硬币离得很远,可是当我在祈祷和善功上成长时,这两枚硬币越来越接近。而当我的祈祷生活加深,穿上基督的心意时,这两枚硬币开始有点叠合了。我越成长,这两枚硬币越叠合,以至于完全叠合。这时,我好像只看到一枚硬币:基督。可是从侧面看,仍然会看到两枚硬币!换句话说,当我完全与基督——天主圣三的第二位——结合时,我并没有失去自己。

在接受了硬币的图像之后,我从别处,也找到同样的见解。多玛斯默顿说:“……在天主眼中,我们的真正实体是:‘在天主内’、‘偕同天主’,以及完全属于天主。然而,在本体上,我们与天主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并不具有天主的神性,也没有被吸收到这种神性之中”。从格里夫斯的《东方与西方的结合》一书中,我读到下面这一段话:

到底,什么是自我?它是不是完全消失了?在此,我们很容易误解非二元论的经验。无可否认,在这种经验中,个体并不觉得自己是和“一”是有分别的,而是体验到整体的合一。但这并不是说,这个体不再存在了。正如大自然的每一元素,都反映出“实有”。因此,每一个人在宇宙的意识中,都是一个独特的意识中心。正如大自然的所有元素,在终极的现实中不会失去一个;同样,所有个别的意识中心,也不会失去其独特性。它实实在在参与了宇宙的意识,它知道自己是与“大有”合一的,也发现自己是那“一位”中的一份子。

德日进在《神圣的氛围》一书中写道:

我们的天主……使在内精炼的一切受造物,达到最高度的个别性。也就是说,在和天主结合的极致中,被选者在天主内,达到个人最大的圆满。只有基督信仰能满全神秘生活最基本的渴望:在结合与另一个时(也就是在成为“另一个”时),却仍保有他自己。

德日进又说:

在神圣的氛围中,一切事物是由内在发生变化的。它们的内在沐浴在光明中,可是在白热中仍保有它们的个别性。这样说,还是说得不够,应该说:它们的个别性在神圣的氛围中才显露出来。只有当我们超越了我们的个别性时,我们才能消失于天主内。

人在他的“心灵之穴”中,经验到非二元的意识。本笃会士阿喜悉达南达(参阅注1),常引用“心灵之穴”这名词,这名词指的是人内心之处最隐秘的处所。在这最深之处,人不仅与天主结合,而且也和整个受造界结合。就在这“心灵之穴”里,人触碰到自己的真我。在这里,在仁爱的行为中,基督徒最与基督接近。布鲁陶认为,就是在静默中,我们来到心灵的这最隐秘之处:

我喜欢把祈祷视为一种放松,或是毫不执着地让一切自然来去,并向心灵的中心下沉……祈祷时,人退出普通的感官经验,投向内在的生命力和情感。推出感官时,我们就沉浸在记忆与心智之中。从那里,我们向内凝聚心神,成为直观的洞察力。在这洞察中,包含着对价值的欣赏、热忱、献身,以及对存有的喜悦,而其核心便是一种对存有本身的单纯意识。

在“心灵之穴”中,人最自由。过去情感上的伤痕得以抚平,骄傲的心放下,执着的心消失,真正自爱的杯爵满溢。这种自由自在的经验,并不是少数隐修的人所专有的。阿喜悉达南达写道:

并非只有隐修者才被召唤度这种面对天主的临在的生活,大地上每一位受过洗礼的天主的子女,都在那光荣的怀抱中占有一席位。

    到达这种内在自由的层次后,你便不会再有奇异古怪的行为了。反之,你会像布鲁陶所说的那样:

“回复”到普通的生活。然而从这普通的深处,又起了转化。人并未迷失在怪异的意识状态中,也没有任何奇特的现象发生。你只是自然而然地做着每一件事,活出真正的天性(注2

纪亭神父也写道:

     当天主的临在,从人存有的最深处呈现在人的官能的运作上时,我们的行、住、坐、卧,都流露出神圣的气息。一个行动是否有效,通常取决于那使此行动发生的动力来源……因此,那些沉浸于天主之内的人,其行动是最有效力的。

 

(1) 贝德格里夫斯以前是英国普令纳许隐修院的成员之一,也是凡伯罗隐修院的院长。1955年他去印度帮助成立库立苏玛拉精舍,这是位于喀拉拉邦的一所叙利亚礼仪隐修院。1968年他和库立苏玛拉精舍的另外两位隐修士到达位于达米纳度的沙其大南达精舍。这所精舍是由两位法国人蒙夏龙以及乐梭,在1950年创立的。后者后来取了一个印度名字Abhishiktananda,意思是“受傅者的喜乐”。这精舍在印度是一种开创性的尝试,试图按照印度精舍的习惯来建立一个基督信仰团体,以适应, 印度的生活和思想方式。这精舍现在是一个祈祷中心,有许多不同宗教传统的人在这里相聚。他们在祈祷的氛围中,一起寻求如何在真理中合一,而这种真理上的合一是所有宗教的目标。格里夫斯于1993513日去世。

 

(注2)布鲁陶运用“自我实现的人”这个名词来描述这个现实。她写道:“自我实现的人有孩童般的心智——自然而自动、完全真诚和实在、以直接而诚实的态度与现实相遇、没有阻碍也毫不复杂、自由而易于适应、对真实以及和谐的事物具有一种敏感性。”

第六章 黑夜
 

    我身为光明,来到了世界上,使凡信我的,不留在黑暗中。(若十二46

    神修旅程和一个富有内在自由的生命,基本上非经过两种净化经验的试炼不可。这两种经验都被称为黑夜。黑夜,是圣十字若望用来描述他与天主渐趋结合的过程所用的一个名词(注1。有许多作者对这些净化过程,都提出了相当卓越的看法。现在我所愿意做的是:先对感性的黑夜和心神的黑夜,加以描述,然后再分享一些我从个人的神修旅程中所学到的事。

费斯格拉修女写道:

“圣十字若望所描写的黑夜,是指:藉着舍弃我们所珍视或所渴望的一切,也藉着放弃那些支持我们并给我们安全感的事物,所产生的逐渐净化和转变”。这是一种藉着舍弃,而更爱天主的过程,这也是我们愿意完全与天主结合的必经之路。

“感性”的黑夜,是圣十字若望所谓“灵魂的黑夜”的第一部分,它使人进入静观的状态。它是“内在和外在感觉的净化”,就是藉着除去我们外在和内在感觉(记忆、理解、想像)的不成全,而使感官能够符合我们的灵性。这是我在第四章中所描述的经验:在一次八天避静中,有三天时间我坐在那里,以完全宁静的方式祈祷,所有的思想、感觉和记忆,都从我的意识中被除去。读者或许愿意在往下读以前,重新看本书第四章的这一部分。

“心神”的黑夜,是在信仰生活中,第二个重要的转变过程。在这黑夜中,天主引一个人进到与祂结合的状态中。按多玛斯默顿的说法,这个黑夜比感官的黑夜“更深沉、更可怕”,它“是一个仁慈的地狱”。在这段黑暗而受试炼的时间中,“人在一种向天主降服的心态中,体会到自己的虚无”。在这心灵的黑夜中,天主除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不成全。圣十字若望解释说,这些不成全,是在感官的黑夜之后,“仍然植根在心灵中的依恋和习惯”,因为“感官的净化不能深入心灵”。多玛斯默顿解释两种黑夜的不同:

在感性的黑夜中,外在的自我被净化,也大部分被清除,虽然并未彻底根除。但是在心神的黑夜中,内在的人也受到净化。这两种黑夜,都是灵性上的死亡。在第一个黑夜,外在的人死去,然后复活成内在的人。在第二个黑夜中,内在的人死而复活,与天主完全结合,两者成为一个;在天人之间,除了本性上的区分以外,已经没有其他的区分了。

这两种黑夜的特性是:经验到自己无法掌控和无能为力。在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净化中,“天主的圣神召叫我们越过自己,越过我们现在的状况,而进入超越的境界中”。因着我们的人性限度,我们不能够靠自己走这条路。但这却是一条引领人到达完整和圣德的道路,也是到达真正自我的旅程。

    两种黑夜都是死亡经验,但是它们都是为了要人死而复活,进入新生命。费斯格拉修女写道: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这死亡的另一面,我们就能体会到,实际上它已是复活。我们往往将这样的经验看成死亡的一个记号,可是,实际上黑夜却是一个生命的记号,一个成长的记号,也是一个我们与天主、他人及社会关系发展良好的记号。它是一个怀着希望,走向新视野、新经验的记号。

在黑夜中所隐藏的是新生命的种子。耶稣在十字架上,在祂自己的心灵黑夜中,痛苦地喊道:“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为什么舍弃了我?”(谷十五34)。在死亡之前,祂大声喊叫说:“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在祢手中”(路二十三46)。祂在临终时教导我们,应该和祂有同样的心态——完全降服,完全信赖。

    一个常有的诱惑是:当一个人进入灵魂的黑夜时,他往往为了祈祷中所经验到的干枯而责备自己。有智慧的神师会指出:这是我们祈祷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此来帮助减少这种害怕。格林写道:

黑暗或干枯的经验,越来越成为我们祈祷中正常而经常发生的状态。圣十字若望告诉我们,这并不是一个失败或退步的记号,与我们自然判断事物的方式正好相反,它是一个真正内在成长良好而健康的记号(注2

在黑夜中,天主好像很遥远,有些时候甚至完全不在。但天主并不是真的不在,只是好似不在。圣十字若望帮助我们了解,这种黑暗的状况实际上是由于过多的光明。当我们身处黑暗时,除了按照信仰而生活外,我们不能做什么。不过,我们可以祈求天主赏赐我们忍耐。

圣依纳爵罗耀拉在《神操》中建议说:当一个人处于黑暗(圣依纳爵称之为神枯)的时候(注3,不应该作新决定或是改变决定。下面就是这段原文的现代翻译:

在神枯时,千万不要改变主意,却要坚持那些在神枯之前,或以前在神慰中所定的志向和决心。因为在神慰时,领导我们,指教我们的是善神,而在神枯时,则是恶神。跟随恶神的诱惑,绝对找不到正确的道路。

这是一项重要的忠告,因为当我们在黑暗时,我们唯一的愿望是找到一条出路。在黑夜中,不只是我们的祈祷会变得很干枯,而且“生命干枯、关系干枯、牧灵服务也干枯”。因此,我们会去抓住任何一条救命索——饮食过量、醉酒、吸大麻、疯狂购物、寻求不正当的感情等等,不论实际上它对我们是好是坏。不论我们尝试以何种逃避的方法,来填满这内在的空虚,结束这种孤独和寂寞的感觉,或想从软弱的经验中得到救助,但黑暗仍然继续存留。

灵魂不能从天主的事物中得到满足和安慰,同时它们也不能从受造物中得到帮助;因为天主把一个灵魂放在这种黑夜中,是为了使他干枯,使他从感性的口味中得到净化,天主不允许他在任何事情上找到甜蜜和享受。

有的时候,人受到很强烈的诱惑,要去寻找解除痛苦的方法。甚至虚假的推理会进到我们意识中,唆使我们说,只要我们找到分心的方式,我们就可以从痛苦中得到释放。关于这种试炼,费斯格拉修女写道:

就是在这种充满危机的痛苦挣扎中,有些人放弃了天主、祈祷、婚姻、朋友、服务工作、团体和教会,而永远失去了新的远景、真正的希望、成熟的爱与忠贞、奉献与相互委身。于是,他们荡到黑暗绝望的另一面。

在黑夜时,我们需要拥抱黑暗,并与圣神在我们内的工作积极合作。而我们可能也需要祈求天主,求祂使我们从需要控制、需要自己掌控一切的状态中得到释放;因为基本上,在黑夜中我们感到无法掌控一切,因而疯狂地去寻找安慰。在黑夜中所需要的心态是降服,即一种自由地跌入天主爱的手臂中的神修态度。下面是肯叶科所写的一首诗,此诗非常生动地描述我们的心智如何接纳自己的处境。

跃入不知

主,按祢所愿,赐我信德,

使我相信,我所无法理解之事。

主,虽然我无法了解我所求的……

虽然能我不能想像,

祢为我所储备的……

但祢所创造的这个灵魂向祢降服。

 

主,请祢作我新智慧之光;

主,请祢领我到祢所愿的地方。

然后

主,请按祢所喜来使用我。

阿门!

有时候我们不能确定我们所经验到的是神枯或是抑郁,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中,都有类似的症状。在玛利亚爱德华兹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她解释说,在黑夜的最初几个阶段所经历到的失落感,与患有抑郁症的人所感觉到的相似。对所爱者死亡的悲伤,失去对自己重视或安全感,这些常由抑郁症而来的症侯,同样也会在黑夜中出现,不过却是来自不同的原因。在黑夜中,天主好像消失不见了。对自己的生活和祈祷失去控制,会导致人对自我评价的减低。而在这种茫然无知的状况中所经验到的无能为力,也能给人带来很深的不安全感。

玛利亚爱德华兹在她的文章中,谈到原发性的抑郁和黑夜经验的不同点。这些不同点也是心理学家杰拉德梅曾经提过的。

1、黑夜的经验通常不会令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失去效率,但抑郁症却会如此。

2、在黑夜中,幽默感仍然保持(虽然减低),但抑郁症却会令人失去幽默感。

3、黑夜经验会使人加深对别人的同情,可是抑郁症的特性却是自我封闭。

4、在黑夜中的人会经验到情绪上的痛苦,不过他们终究会在恩宠中接受这些痛苦。抑郁症的人所经历的情绪上的痛苦却带有毁灭性。

5、当人与那些置身与黑夜中的人交往时,不会感到困扰或有挫折感,因为这些人会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天主前。而抑郁症患者对他们自己的痛苦不采取任何行动,且通常会不断地使别人感到有压力。这种情况使人在与抑郁症患者来往时感到有挫折感。

    在我的黑夜经验中,我发现爱德华兹以及梅的卓见,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些时期中,一个人很容易被自己生命和祈祷中所发生的这些事所误导,也很容易误解它们之所以发生的理由。

    在我经验到感性黑夜后的一年,我心神的黑夜发生了。正如我在本章前段所说的,我的感官黑夜发生在一次八天避静中。当时我住在山上的小屋里,距圣地亚哥约一小时车程。在经验到心神的净化时,我所居留的国家——南非,也处在一个黑暗的经验中。这是我第二次访问南非。在此之前两年,我曾经来过此地,为的是带领一些有关教会社会使命的研习会。我这次回来,是为了想多了解黑白种族分离政策对所有人民的影响。这次的旅行是我安息年的一部分,在这安息年中,我学习并经验到不同方式的祈祷,也经验到一些缺乏社会正义的情况。这一整年我抖持续地写灵修日记,靠着这些资料,我现在能够分享在我个人的心灵黑夜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和我学到什么。很显然的,一个人不需要走到外国,也能经验到这样的试炼。不论何时何地,它按天主的意愿而来到。

    大约在黑暗来临前一个星期的一个早上,我正在作弥撒,祷文中有一句话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继续不断地祈祷,总不要失望”。那时,我到南非已经一个星期了,停留在约翰内斯堡。黑人和白人之间缺乏平等,到处显然可见:从公共设施之间的隔离一直到贫富之间的差距。正如我第一次到这个国家旅行时感觉到的,在黑白种族隔离的政策中,有一种邪恶存在。不过,这一次的访问,我的感觉更为强烈。这种情况让我想到厄弗所书信的一段,它同时有个人以及社会含义。

你们务要在主内,借他的能力作坚强的人。要穿上天主的全副武装,为能抵抗魔鬼的阴谋,因为我们战斗不是对抗血和肉,而是对抗率领者,对抗掌权者,对抗这黑暗世界的霸主,对抗天界里邪恶的鬼神。为此,你们应拿起天主的全副武装,为使你们在邪恶的日子能够抵得住,并在获得全胜之后,仍屹立不动。……时时靠着圣神,以各种祈求和哀祷祈祷。(弗六101318

我向天主祈求能量和力气,求祂让复活的能力在我内自由地流通。我不断地肯定天主对我和所有人民无条件和无止尽的爱,我也祈求圣神给我更大的勇气和希望。

在我离开约翰内斯堡准备搭公共汽车到另一地区去的那天,弥撒中的另一祷文吸引了我的注意:“愿基督的人性,在我们的软弱中给我们勇气。”那天正是荣福童贞玛利亚奉献自己的节日。在这气氛中,我很自然地祈祷说:“天主,但愿因着童贞玛利亚对祢德能的完全信赖,请增加我对祢的信赖吧!”

我行程的第一站,是一个耶稣会的传教站,位于艾兰斯科。这个地区,有许多农场,风景优美。就在这样一个宁静的田园环境中,我进入了心灵的黑夜。

当时我没有完全理解到自己是在黑夜中,在这件事情发生七年以后回顾,我看到在黑夜开始之前的一个星期是多么重要。天主用厄弗所书信的片段,以及试炼开始前的希望记号——一道彩虹,来为我预备这个净化时期。当这道彩虹出现时,我并没有带着相机。当我正为不能把这美景拍摄下来,而感到有些失望的时候,下列的话进入了我的意识:“有些事情单单是为你而准备的。”这个讯息也使我强烈地体会到天主的临在(注4

此后八天,我一点胃口也没有,我感到身体相当虚弱,有些无法找出原因的酸痛和难受,以及心灵的黑暗。有时我会胡思乱想,以为自己生理上的不适,是由我体内的某种细菌造成的。这种想法让我陷入混乱之中。当我对这些思虑说“不”的时候,我感觉到平安,不过在内心中仍是黑暗的。我记起以前有很多次,我生理上的不舒服也是因祈祷的改变而来的(一段我们体验到灵修生活是全面性的,这种现象就有其意义;因为灵修生活对我们的生命的每一层面都会产生影响。在黑夜中,死亡的经验影响到身体、心智和灵魂)。我祈求天主,求祂使我不再担忧自己的身体,也不藉着吃药来逃避黑夜和心理上的痛苦。

在严重的黑暗开始后的第三天晚上,一种强烈的腹部疼痛使我惊醒。我心智和精神上,我觉得我好像在一个火车隧道中,看不到另一端的光明,我感觉到我将要死去。不只是我胃部的痛苦,让我感觉到即将来临的死亡;也有一些其他的因素,让我感到死亡将至。这时我回忆起几天前看到的彩虹,它似乎给我带来一些力量,使我能够面对死亡的可能性。此时,我交付出所有我能想出的为我是非常宝贵的事物。因着交付这些我所珍惜的事物,我胃部的痛苦渐渐消失。(现在我理解费斯格拉修女对圣十字若望的“黑夜”一词所具有的卓见:藉着我们所珍视或所渴望的一切,也藉着放弃那些支持我们并给我们安全感的事物,所产生的逐渐净化和转变。)我体会到我最珍视的是朋友,因此,在这祈祷的时刻,当朋友的名字出现时,我把他们一一交出。

由于死亡的念头在夜间是如此地强烈,因此,第二天早上,当我醒来时,我为自己仍然活着而感到惊奇。

在这八天的考验中,半夜醒来成了一种常态。在第四天晚上,我熟睡了大约三小时以后,忽然醒来,身心再次有不舒服的感觉。于是,我想我是否改缩短在南非的旅行,好能去一个比较熟悉的环境中复原。我在祈祷中寻求天主的旨意,也请天主赏我自由,让我去做祂要我做的事。我决定延迟几天再作这个决定。(可能在我的下意识中,我想起圣依纳爵的忠告:在神枯中总不要改变决定。)我不断重复上星期的祷词“从主和祂的大能中,汲取你的力量”、“总不要灰心”。那一晚上,我多次运用“自由祷文”,求天主赐我自由,把我从想知道身体不适的原因的这个需求中释放,这样我就不会为我的身体难受而感到忧虑了。在某些时刻,我也想到在南非那许多被关在监狱中的人。当时,这国家仍处于紧急戒备状态。这些人未经审讯而被拘捕,只因他们反对种族隔离政策。在我感到自己无能为力的经验中,我体会到自己与他们联合在一起。(现在,我可以按杰拉德·梅的第五点来反省自己。在我的心灵黑夜中,我对别人的同情加深,因此我的注意力不会完全在自己的困境上)。

在这八天中,我丝毫不想作任何有建设性的事。事实上,我根本不想作任何事。不过,我仍然设法完成了一些小事:洗衣服、读小说,并稍微运动。虽然毫无食欲,我还是勉强自己吃点东西。

传教站的耶稣会士都对我非常支持。在这段时间中,这是带给我希望的一线光明。

黑夜的经验影响了我存有的每一部分,以致我无法再做我所习惯的归心祈祷。因为光是静坐,我令我非常痛苦。于是,我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取代:写下我的感觉。以下就是我所写的片段:

主,祢知道我今天有何感受,也知道我昨天有何感受。

主,我的心, 我的心是如此哀伤。求祢赐我耐心,使我耐心地忍受,

也求你使我在艾兰斯可的所有计划随风而逝。

主,请赐我给我祢的力量,让我依靠祢的力量。

请增加我对自己的信心,使我相信我能够背负这十字架,不论祢要我背多久。

请帮助我目不转睛地凝视,复活的奥迹。

希望我越来越相信,生命终能战胜死亡,

而祢的真理将征服一切谎言和不义。

主,请激励和扩展我的希望

——对祢,对祢的爱,对祢的能力,对我的得救,以及对这国家的得救。

请赐我信仰的勇气,让我对祢信赖到底。

我相信祢今日支持着我,正如祢一直在我整个的生命中,所做的一样。

从这试炼中,我愿意变成一位对我所接触到的一切人更富有同情心的人。

主,请使我对公义的事更有勇气,在爱中更富有同情心,

请使我以喜乐和平安的心为祢受苦,

为维护祢的名和祢子女的尊严而受苦、死亡。阿门。

到了第五天,我的胃口开始增加,做事的意愿也回复了。接下来的一天,上午我和本堂神父去拜访一位濒死的女人,在家中陪她坐着。我整个的心知道,当她看到自己的生命如退潮般地渐渐逝去,会有怎样的感觉——那感觉强烈的程度,正是我自己这几天来所经历到的。这也是黑夜开始以后,我第一天感到有力量去参加弥撒。弥撒中的读经,是有关天主的德能、希望和永远的得救。而那天的答唱咏特别感动我:“那只以祢为靠山,一心向往祢的人,真有福气!他们一直愈行愈健”(咏84)。在弥撒中,我们也唱了一首歌,歌词取自依撒意亚先知书,它使我感动得流泪。以下就是这段经文:

难道你不知道,或者没有听说:

上主是永生的天主,是创造地极之主吗

他总不疲倦,决不困乏,

他的智慧高深莫测。他赐给疲倦者力量,赐给无力者勇气。

少年人能疲倦困乏,青年人能失足跌倒;

然而仰望上主的,必获得新力量,

必能振翼高飞有如鹰,

疾驰而不困乏,奔走而不疲倦。

(依四十2831

在那天的弥撒中,我也体认到,我痛苦的部分原由是:自从黑夜降临以后,我活在毫无神慰的情况中——除了那道彩虹以外。因此,以上所提到的那两段旧约圣经,为我正好像穿越黑暗的“光荣”。

    第七天和第八天,体力渐渐地恢复,于是我开始在乡间散步。有时我会受到诱惑而这么想:我前几天所经历的一切,是由一种寄生虫所造成的。不过,正如从前一样,每当我一沉溺在这样的思想中,我感到充满焦虑和混乱。而当我相信我这几天所经历的,是一种黑夜,我就觉得平安。我采用圣依纳爵分辨神恩的规则,让自己走在正途上:乳沟一个思想给我带来焦虑、忧心、混乱,它的来源是恶神;如果带来平安,它的来源是善神。第七天的傍晚,我“正好”读到多玛斯·默顿的一篇文章,次文所说的和前七天的经历是如此的配合,我能够读到它,似乎不只是出于偶然。

    在心神的黑夜中,内在的人受到净化。在感性的黑夜中,外在的人死去,然后复活成内在的人。在心神的黑夜中,内在的人死而复活,与天主完全结合,两者成为一个;在天人之间,除了本性形上的区分以外,已经没有其他的区分了。

在第八天,黑暗退去。不过在以后的几个星期中,我仍然感到它的后遗症:有时是缺乏体力,也有几次是无法分辨来源的酸痛和不适,或是周期性的做事的愿望低谷,也有时是在我祈祷中偶尔出现的黑暗时段。我的祈祷方式仍然是继续把我所感觉的写下来,我也向天主祈求我所需要的一切——力量、自由、内在的平安、对天主更大的信赖,以及对自己更有信心。天主藉着弥撒中的圣经章节对我的心说话,而我也在自己对南非人民所遭遇到痛苦的深度同情中,发现到天主的临在。

第九天,我离开了艾兰斯可耶稣会的传教站。在以后的三周中,我乘公共汽车、旅行南非各处,在不同的城市各停留几天。我们经过川斯凯和希斯凯,这时南非白人征服分配给非洲人的土地。它们实际上是贫瘠的荒芜地区,不像白人的农场那样肥沃。我拜访了依丽撒白港和开普敦的一些黑人区域,看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很糟。我也遇到一个被关在监狱两周的白种女人,她被控诉的罪名是妨碍“正义”,因为她阻止一个白人警察用鞭子鞭打一个黑人。我看到贫富之间生活情况的极大差距。在所有这些情形中,我经验到内在的冲击,比我在经历心灵的黑夜以前,达到一个更深的层次。在黑夜中,天主不只把我的心从我最喜爱的事物(朋友们)中加以净化,而且也扩展了我的心胸,使我能更深地容纳受苦的人们。

    最后,我在以离开艾兰斯可耶稣会传教站前一天所写的一篇祷文,来结束我个人的反省。

天主,我的心受伤了,我在憔悴中等待,等祢来医治我。

我期待祢的爱使我的心神恢复,使我有一个新的灵,一种新而深的内在平安。

我与十字若望一起向祢祈求:“请祢消除我的哀伤,让我的双眼仰望祢。”

请寻觅我,我因爱成疾。

主,我需要祢的爱去呼吸,去行走和饮食,去欢笑和哭泣,去行动,去感受,去思考。

主,请把我那颗受伤的心所渴望的一切,显示给我。

请以祢爱的德能,赐我活力。阿门!

 

(注1)在十字若望的《全集》中,有其主要著作:《登上加尔默罗山》、《心灵的黑夜》、《心灵之歌》、《爱情的烈焰》。在这《全集》中,也有他的次要作品,例如,圣人的诗以及圣人简短的传记。

 

(注2)格林《井枯之时》:当人在心灵黑夜时,对自我会有所怀疑,费斯格拉修女这样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败和错误,那么忍受黑夜要容易得多。黑夜最使人困扰和讨厌的部分就是疑虑、害怕,所以许多的黑夜是自己造成的。因为黑夜是一种局限经验,也因为它把人性的软弱、破碎、神经性的以来和缺乏整合显露出来。所以不可避免,它会减少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以及引发使人忧虑的自我分析”。

 

(注3)神枯是描述我们看到自己的内在生活被一种心灵的搅扰所羁绊,或是觉得我们自己被沉重的黑暗、负担所压迫。

 

(注4)在非洲的文化中,彩虹是一种重要的象征,它象征生命。对非洲的天主教徒来说,彩虹是耶稣复活的象征。不过,是在本章中所提及的那个日子之后很久,我才体会到彩虹为非洲人的重要意义。

第七章 仁爱与公义的召叫
 

爱就在于此: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他爱了我们,且打发自己的儿子,为我们做赎罪祭。 可爱的诸位,既然天主这样爱了我们,我们也应该彼此相爱。(若壹四1011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我谈到我们身份的基础:天主无条件的爱。之后,谈到各种不同的祈祷方法。从自由祷文起,到圣经默想、想像祈祷、归心祈祷以及比较宁静的静观。然后我们也谈到,当我们与天主日益结合时,我们的意识会发生转化。

祈祷的目的不是遁世,而是更深的入世。即使隐修士们也不是为了逃避世俗才度隐修生活。我们应该永远关怀社会上那些被伤害的人,正如隐修士多玛斯·默顿在《新静观的种子》一书中所说:

我们到沙漠去,并不是要避开世人,而是学习如何找到他们;我们不是要避开他们,不与他们有任何关系,而是要使他们受益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接触到一些受到伤害的人。不管我们所关怀的是某一个人或某些正遭受贫乏之苦的人,是有毒瘾或身患绝症的人,是因堕胎而不能出生的胎儿或遭受堕胎威胁的胚胎也好,我们都应不时回到自己本身价值的基础——天主对我们的爱。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要反省一下我们为什么关怀社会正义并实践爱德。我们不妨从《出谷记》开始探讨。

《出谷记》第一章八至十四节,记载以色列人早期的生活。他们置身在埃及人残忍的奴役和压迫中,然而他们越被压迫,人数却越增加(注1。他们恳切呼求天主,求天主把他们从埃及人的压迫中解放出来。

在这情况下,梅瑟出现了。一天,当他正在牧放岳父的羊群时,他体验到一件不寻常的事。梅瑟看到荆棘丛中有火,但火并没有把荆棘烧毁,于是他走进察看。

上主见他走来观看,天主便由荆棘丛中叫他说:「梅瑟!梅瑟!」他答说:「我在这里。」天主说:「不可到这边来!将你脚上的鞋脱下,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地。」又说:「我是你父亲的天主,亚巴郎的天主,依撒格的天主,雅各伯的天主。」梅瑟因为怕看见天主,就把脸遮起来。(出三46

对牧羊人梅瑟来说,这是个宗教的经验,这经验不但令他震惊,更令他得到能力去做那超乎他想像所能做的事。这时梅瑟的使命,也许,天主并没有像召叫梅瑟那样,戏剧性地在燃烧着的荆棘丛中召叫我们,可是祂同样是当年召叫梅瑟的那一位天主。天主对梅瑟说:

“我看见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听见他们因工头的压迫而发出的哀号;我已注意到他们的痛苦。……现在以色列子民的哀号已达于我前,我也亲自看见埃及人加于他们的压迫。(谷三79

天主仁爱、慈善的天性,是我们仁爱行为的基础。天主并不是一位对流离失所、焦虑惶恐的人漠不关心的天主,而是一位对人的需求有所回应的仁慈的上主。祂看到了在奴役中的百姓所受的压迫,也听到了他们的呻吟,他以关怀的心去回应他们的呼号。于是,祂决定为他们做些事:

我要下去拯救百姓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离开那地方,到一个美丽宽阔的地方,流奶流蜜的地方……(谷三8

从以上这圣经章节,我们看到了天主正义的天性,而这也正是我们关怀社会正义的基础。显然地,我们的仁爱行为以及对社会正义的关怀,都是建基在天主的天性上。我们对穷人以及受压迫的人的优先关怀,其动机及最后根源,也正是天主(注2。所以,在路加福音中,耶稣对我们说:“你们应当慈悲,就像你们的父那样慈悲”(路六36)。

在对以色列人表示关怀之后,天主吩咐梅瑟说:“你来,我要派你到法老那里,率领我的百姓以色列出离埃及”(出三10)。梅瑟的反应是:“我是谁?竟敢去见法老,率领以色列子民出离埃及?”(出三11)他这样的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梅瑟是谁?不过是个牧羊人而已;况且,他又因为杀死一个殴打希伯来人的埃及人而逃离王宫(出二1116)。他对天主的回应让我们想起耶肋米亚先知被天主召叫时的反应:“我还太年轻,不会说话”(耶一6)。当天主圣神对东我们去对抗一些不公义的法律或制度时,我们往往也会像梅瑟或耶肋米亚先知一样喊出:“我无能为力!”、“我是无助的!”、“我怕!”、“我要付出什么代价?”、“我对整个事情懂得不够多。”天主对梅瑟的反应也就是对我们的反应:“我必与你同在”(出三12)。天主对耶肋米亚先知的回应也是一样:“你不要害怕他们,因为有我与你同在,保护你”(耶一8)。天主不但一再向我们保证祂与我们同在,而且也赋予我们能力,使我们完成祂交托给我们的使命。

在此,让我再分享我个人的经验,或许能使人对天主赋予人能力的意义有所启发。在第六章中我提到,在1986年我到南非去了解在种族隔离制度下人民的生活状况。在去南非前,我去赞比亚停留了一个月(而在此之前的两年,即1984年我曾到南非去,主持几次有关教会的社会使命的研习会)。离开赞比亚前一星期,美国政府决定对南非展开经济制裁,南非的情况变得很紧急,我很害怕再回到南非去。行期越近,我的心情越紧张,身体也开始有所反应。我的胃口变得很差,对团体生活不感兴趣,也很难和人沟通。

启程前一天,我在一位神父前办了告解。他提议我念“圣母谢主曲”,以感谢天主的一切恩典。我返回自己的房间,翻开圣经,找出路加福音第一章“谢主曲”那一段。可是圣经翻开之处,竟是依撒意亚先知书第五十一章。我心想:“好吧,但这不时我要的那一段。”我再次寻找我要的那一段,可是我仍然翻到依撒意亚先知书第五十一章!

是我,是我亲自安慰了你。

读了这句话,我的心神顿时开朗起来。越读,我越觉得心神开朗。轻松自在之感似乎渗透全身。过了一会儿,我再继续读下去:

你怎么还怕那有死的人,怕那命如草芥的人呢?

我以一种连我自己都被吓着的声音喊出:“不,我不必害怕那些人!”当我默想这一句话时,我觉得全身沸腾,接下来的一句是:

你怎么竟忘记了那创造你,展开诸天,奠定大地的上主?

我不禁大声喊出:“对!天主的能力必我在南非所要遇到的任何事,都伟大得多!”新的信心点燃了。而下一句话更令我惊奇不已,它清清楚楚地描述了我当时的情绪:

你怎么竟终日不断地对那压迫你,

决意要消灭你的人的狂怒感到恐怖呢?

我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天主的临在,祂就在室内。天主好像就坐在我对面的椅子上,对我说话,并且赏赐我回到南非去所需要的一切力量。天主更进一步藉着下一句子安慰我:

如今,那压迫你的人的狂怒在哪里呢?

我在这里所引述的这件事,使我想到许多正直的人,在面对政权迫害时所说的话:“他们可以夺去我的生命,但无法夺去我的正直。”默想的时间过得很快……在读第十二、十三节时,我又瞥到第九节:

醒来,醒来!施展威能吧!

那时,我觉得自己好多了!强壮多了,心灵也平静下来。我认为自己第二天可以平安启程了,天主已经给了我力量去面对考验。

奇怪的是,在这次祈祷之前,我记不起自己曾读过这些章节。我坐在那里,为所得到的这一切恩宠而惊奇、感谢不已。我要看看依撒意亚先知书第五十一章的第一小节到底写了是什么,我一面读,一面不禁微笑起来:

你们追求正义,寻觅上主的人,请听我说:

你们要细察那岩石,你们是从那上边凿下来的。

第二天,我登上飞机,飞往南非。

 

慈善的本质——爱

让我们看出谷记第三章:

我看见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听见他们因工头的压迫而发出的哀号;我已注意到他们的痛苦。(出三7

我认为,要了解别人的痛苦,不死后随随便便和他们接触几次就够了。对仁爱和社会正义的投身,基本上在于和他们交往。当我们和被压迫的人、受伤害的人和病人成了朋友时,我们自然会透过他们的眼睛去看人生。我们会进入他们的世界,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和他们一起进餐、翻看他们的家庭相册、聆听他们的故事、和他们一同娱乐等待。总之,我们会和他们共处相当长的时间。

在我个人的生命中,我对那些非法进入美国国境的墨西哥家庭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关怀。这是因为我曾在墨西哥住了一段时日,也曾到过不少墨西哥家庭作客。我深深明白贫穷所带给他们的苦楚,例如:失业率高、儿童缺乏教育机会、疾病、环境恶劣、卫生设备差等。《仁爱》一书作者们写道:

仁爱的心要求我们到那些受伤害的人那里去,到有痛苦的地方去,去分尝他们的苦楚、焦虑、惧怕和惶恐。仁爱向我们挑战,要我们和那些在悲苦中的人一同呐喊,和孤独的人一同哀悼,和流泪的人一同哭泣。仁爱要求我们和软弱的人一起软弱,和脆弱的人一起脆弱,和无力的人一起无力(注3

在墨西哥时,我有时会到我们耶稣会所属的教堂附近的山边去,静坐下来默想。从那里,我可以看到当地居民简单的房舍,周围树木不多,山路是泥泞的。小屋子纵横交错,没有厕所和任何卫生设备。被弃置的破旧汽车乱七八糟地堆放着,衣服在摇摇欲坠的栏杆上晾晒着,而小孩就在那儿高兴地嬉戏。我坐在那里,尽量不去分析所见到的一切,只简单地置身其中,任由天主透过贫穷的现况,对我的心神说话(注4

谁需要我们的仁爱?很明显,是那些正在受苦的人——不论是在肉体上、情绪上或精神上。然而,在今天,有两个理由让我们关怀那些在物资方面有所欠缺的人。第一个理由是: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是生活在物质贫乏之中的;第二个理由:对这些物质贫乏的人,我们内心的抗拒极大。我们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他们会失业?为什么他们要领取社会福利救济金?我们认为,若他们愿意工作,他们就有工作,失业是因为他们太懒惰,他们欺骗政府等等。于是我们对是否要帮助穷人,变得多少有点犹豫,因为我们怕他们并不真正有需要,而是要占我们的便宜。

几年前,我读到下列圣经章节:“我儿,不要拒绝救济穷人生活的急需,也不要使急难人的眼目长久望着你”、“不要转眼不顾乞丐”、“你要倾耳垂听穷人,又要和颜悦色地向他答礼”(德四158)。我们让急难人的眼目长久望着我们,也许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存着判断的态度,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他们比较,而觉得内疚,所以索性不去理会他们。无论如何,对穷人首先必需有一种聆听的态度。我们必需承认对方也是人,他们是我们在主内的、有急需的兄弟姐妹。聆听那些流浪街头的无家可归的男、女、儿童、难民,礼貌地回应他们,并不一定表示要给他们金钱上的帮助。事实上,我可以不给他们经济上的资助,但仍然友善地招呼他们;在和他们说话时,用和善的目光注视他们(注5

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自己常拒绝面对那些受伤害的人,不愿意视他们为兄弟姐妹。我们要把这些障碍放在天主前,求祂治疗我们。我们可以利用自由祷文,求天主赏赐我们不被恐惧、内疚和罪恶感所束缚,而能自由地对人表达爱。

需要我们关注和照顾的,并不一定只是那些经济上有困难的人。因为除了经济之外,人还会遭受其他的伤害。耶稣不但和乞丐、穷寡妇等经济上有困难的人接触,祂也和税吏、妓女来往,而这些人不一定在经济方面有困难的。麦克斐力(Peter McVerry)认为,在耶稣的时代,耶稣优先关怀的是“那些被排拒、被轻视、被认为毫无价值,或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人(注6。在今日,上述这些人仍是我们优先关怀的对象。

关怀和皈依有关,“方舟团体”的创办人范尼云写道:

关怀,不是片刻的情绪反应,也不仅是一种没有承担之心的温柔态度而已。关怀,是对那些在困苦中的人敞开心怀。它要求我们有一颗了解的心,要求这颗心常充满着良善与仁爱,尽力寻求方法去帮助与支持那些受伤害的人(注7

有时候,天主会在一些早已存在的痛苦境况中,引导我们透过皈依的经验去表现仁爱。记得好几年前,在艾斯伯兰沙有一个家庭,要求我带一位医生去诊治他们的女儿方济佳的怪病。他们住在一间简陋的小木屋里,屋内没有家具,仅有两把椅子。我和那位年轻的墨西哥医生抵达时,太阳已经西下了。亲戚们都围过来观看,屋内没有电灯,只有一盏油灯,我带了一把手电筒给医生。每一位被我带到这里来的美国朋友,都在这儿得到心灵皈依的经验,我深信这位年轻的医生也不例外。事实上,这次的经验,让我们两人都得到了心灵的皈依。

当我拿着手电筒让医生检查方济佳时,发觉身旁有些动作。我转身一看,但见一个女孩躲在她母亲的怀里,她是个畸形的孩子,让人看了反胃。我连忙转过头去,不敢再多看她一眼。我突然发觉这是多么不仁爱的举动,于是我祈求天主医治我对这女孩的反感。然后,我再望向那女孩,并向她伸出手。她对着我微笑!她母亲见我向她伸出手,就把她放在地上,她慢慢向着我移动,来到我旁边。我坐在椅子上,一支手搭在她的肩膀上,把她拉进身边来。我们就这样彼此靠着,直至医生诊视完毕。在向方济佳的父母道别时,我弯下身去亲吻那畸形小女孩的前额。自此以后,每逢经过她的家门,我总会进去看看她,我们成了朋友。方济佳的情况也相当不错,那位年轻医生所开的药,让她的病得到控制。

范尼云说:“仁爱,是对受苦的人打开心怀。”那畸形小女孩西尔维亚让我理解到:在仁爱方面,我们可以继续不断地皈依,天主会在我们料想不到的时刻来治疗我们。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西尔维亚的天赋才能竟然就在于她的软弱无助,因为她的缘故,我这个身体健康、头脑清楚的人,如今得到皈依,变得比较仁爱了。

 

直观、仁爱与正义

在第五章中,我们谈到直观的只是及其特质:是存有而非行动,是接纳而非进取,是深沉的聆听,是从象征、姿势及礼仪中去领会。直观是真正的知识。华翰认为,直观是我们从潜意识的大仓库中取出存货来。葛里夫斯说,一旦我们穿越过理性,我们就能发掘更深的自我。可见,直观和静默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那么,直观这种丰富的心灵资源又怎样和仁爱、社会正义的行动有所关连?

在《我怎能帮忙?》一书的第四章“聆听的心”中,作者说,我们能否帮助他人,完全在于我们的心灵状态。当我们的心灵激荡不定时,很难聆听别人说的是什么。而当我们的心灵平安宁静时,比较容易体察他人心灵的创伤和痛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障碍影响我们,使我们失去对他人的灵敏、体察之心,让我举出我们常常会遇到的四种:

第一个障碍是忙碌和好分析的心理。我们不专心聆听他们,反而忙于思索、分析。这和“心斋”是在相差太大了。“心斋”的意思是:以全副心灵去聆听一个人,这得空下自己,空出全部官能,好使自己的整个存有都能聆听。“心斋”使我们那被忙乱所肆虐的心得到解放,而安居在内在的合一中。

第二是判断的态度。我们往往在还没有完全认清事实的真相前,便已经下了伦理判断。我们早已在内心抹杀了那人的真正价值了。嘉伦·珍奇认为,判断是一种防御机转,判断别人是出于自身的不安全。她摘录莫顿·克尔瑟(Morton Kelsey)下面这段话:

要真心爱一个人,必需先知道这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必需要意识到这人的真正存有,才能爱这个人,而不是爱你脑海中对他的形象……发掘出一个人真正存有的最真实的方法,或许是聆听他……。

我们一旦对人下了判断,便无法听到他到底在说什么,因为我们的心早已封闭了。

第三个障碍是精疲力竭。我已经疲于帮助人了,但还在设法顾及别人的需要。原因也许是我不由自主地要人认为我负责任,或者是我有一种需要让人觉得他们需要我的心理,也可能是我认为好基督徒必需随时忘我地为人服务。我们要祈求天主让我们能够自由地挪出时间来休息,而不感到内疚。圣保禄宗徒说:“这不是说要使别人轻松,叫你们为难;而是说要出于均匀”(格后八13)。过度工作不但会影响我们自己,也会严重影响来求助的人。

第四个障碍是幻想自己比别人优越,而且知道别人需要什么。一旦我们有这样的态度,就很难看出别人的长处,也不会认为他们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怀着这样的心态去帮助那些陷于困境中的人,很容易使受助者养成不健康的依赖习惯。Servol(Service Volunteered for All)的哲学,是对付这种心态的最佳方法。Servol是创始于拉丁美洲的特立尼达岛的一个专门为物质缺乏的人服务的组织。

这组织的行动三步骤是:

第一步,在接触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时,我们必需用无知的哲学,就是说,你切不可假定自己已经知道求助的人的需要。你要问他们需要什么,需要哪一类的帮助。

第二步,是留心倾听那些前来求助的人所说的一切话。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们相信求助者的言语、心声是他们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步,在细问、留心倾听之后,以尊重的态度介入他们的生活。在此,我们认为,不论是求助者或聆听者都从交谈中学到很多东西,都从经验中获得益处。

《我怎能帮忙?》一书的作者狄斯和哥曼认为,帮助人的理想心态是时时刻刻留意着腾出空间,也就是要有“空间的觉察”,正如在做静观祈祷时,我们要从思想中抽身而出。同样,当我们帮助他人时,我们也要有“空间的觉察”,就是不去认同一个进入我们心中的思想。“这样,我们可以保持宁静,并且知道哪些思想是我们要选取的。我们在纷纭的思想中保持警觉,并且处在一种完全开放和了悟的新层次中”。这种觉察不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聆听他人,而且也让那个我们聆听到自己内心的一切:能力、需求、限度、力量……“我们越深刻地聆听,便越能调适自己去面对痛苦的根源,也会用更有效的方法去帮助他人。”我认为,当我们的心灵越宁静时,我们越明白天主要我们以怎样的方法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也越能将天主的治疗、抚慰带给人。

开放的心灵可以使我们从聆听中了解别人。1960年,我在旧金山的美籍非洲人社区工作。开始时我挨家挨户探访,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身为黑人,在旧金山生活有什么感觉等等。藉着这些问题,我对非裔美籍人在美国挣扎求生、遭受歧视的情况有所了解。渐渐地,我学习从他们的观点去看那些一直有计划地排斥他们,不让他们享受权利的组织和机构。为我,这是一个新的经验。

愿意置身于自己所不认识的环境,甚至在觉得没有安全感时,仍然留在那里,这是在学习谦逊。探访癌症末期病人、在不同的文化中服务、选择居住在经济环境较差的社区、和不公义的政府对抗,这些都会使我们觉得无助与无能为力。这种无能的经验使我们和其他人团结,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活在残缺、不健全之中,也都需要治疗。

耐心,是我们对所遭遇到的难题的正确解决之道。而纪律以及深入的聆听,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一种信任的态度,信任那储存着大量与个人及集体的潜意识有关的直观能力。印度的圣雄甘地便是一位懂得“在忍耐中倾听”的天才人物,我们可从他的生平事迹中略窥一二:

 

一次,甘地的支持者因为不知道下一步要采取怎样的行动,而深感困惑。然而,甘地只是静静地聆听,整整听了三个月。一直到支持他的人都不耐烦了,甘地才采取行动。他启程坐“盐地游行”。他聆听出“大地之盐”对印度人所具之意义。他听到盐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盐从大地而来,是自然的产品,然而英国人却从中抽税。他听出,只要一提及盐是来自天主的海洋,群众就会大受感动。他听出英国政府是脆弱的,英国的舆论开始改变,而工会对印度的奋斗已表示同情了。他也听出,如果他开始步行,不论是独自一人也好,是几个人一起步行也好,其他一人会欣然加入。他听到,是开始步行的时候了……于是,人们跟随他,跟随的人越来越多。当他们走到海边时,甘地用海水沐浴净身,然后抓起一把盐,高高举起。于是,一个月内,七万印度人因私自采盐而被监禁;许多人起而效仿,监狱人满为患,英国政府别无他法,只好就范。所以,唯有一种与天地万物的行动和谐地相配合的心态,才能在正确的时间产生出正确的行动。

宁静的心,可以使人对别人的需要敏感。在加纳婚宴中,圣母就因有一颗宁静专注的心,才发现酒已告罄,同时也体会到主人的尴尬,于是把这件令人扫兴的事托付给耶稣(参若二110)。正如出谷记第三章所表达的:真正的关怀,必会产生行动。圣母为此树立了一个典范。

在第四章中,我们谈到,意识到当前这一刻和祈祷的关怀,那么,当前的这一刻和为他人服务又有什么关系?为艾滋病人服务的嘉伦·珍奇这样说:

艾滋病给我们极大的无助感。大部分人做事都希望有结果,希望看到明确的成果,希望得到外在的肯定。然而,艾滋病绝少有这样的结果……一个人若要在这种牧灵工作中坚持下去,必需要有其他的据点……对我来说,我的据点是:此时此刻的临在。我接受此时此刻的临在,这也就是所谓无条件的爱。

要无条件地接受那些受苦、患重病的人并不容易,因为他们的形体已毁损得令人难以接受。德兰修女鼓励我们为“受苦的基督”服务。她说:“当你碰触受苦的人时,你就是碰触基督”(注8

如果受苦的是你的亲人,那么更令人难以接受。这时,我们应该从圣母身上得到启发。对那位站在十字架下的母亲,范尼云写道:“她知道自己儿子的时刻已经到了。她站在十字架下不是要除去祂的痛苦,而是要支持、鼓励祂,帮助祂完成天父给祂的使命”。当圣母以她的临在陪伴耶稣时,她超越了自己的痛苦,但是她也不否认在亲眼看见爱子受苦时心中是如何痛楚。

耶稣亲自教导我们如何接纳此时此刻的临在。首先,祂留意穷人和病人的困苦,祂不怕面对残缺的形体。其次,祂让人觉得祂是可亲近的。那些身患恶疾而自惭形秽的人都来亲近祂、触摸祂。在福音中,我们看到耶稣如何无条件地爱了麻风病人、患血漏症的妇人以及瞎眼的乞丐……穷人及病人都在耶稣身上找到了无条件的爱,甚至罪人也因和耶稣接触而寻回自己的尊严(参若八111,路七3650)。

第三,耶稣在医治病人时会用手碰触他们。这表示祂参与每一个人的事,与每一个人个别地接触。“日落后,众人把所有患各种病症的,都领到祂跟前,祂就把手覆在每一个人身上,治好了他们”(路四40)。姿势或动作,都直观的一种表达,藉着碰触到他人的身体或感官,我们自由地表达出对他人的关怀。

甚至在与经师和法利赛人对抗时,耶稣仍然试着用直观的功能去触碰他们,劝他们悔改。祂希望他们能重新思索自己的地位,也希望他们能因祂所说的比喻而放开心胸。当一切方法都无效时,祂以强烈的言辞谴责他们:

你们经师和法利塞假善人!因为你们捐献十分之一的薄荷、茴香和莳萝,却放过了法律上最重要的公义、仁爱与信义;这些固然该作,那些也不可放过。(玛二三23

耶稣要祂的门徒“拂去你们脚下的尘土,作为反对他们的证据。”(谷六11),这是对付硬心肠的人最后一招。

第四,耶稣知道牧灵工作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作适当的休息。

宗徒们聚集到耶稣跟前,将他们所作所教的一切,都报告给耶稣。耶稣向他们说:「你们来,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会儿!」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很多,以致他们连吃饭的工夫也没有。(谷六3031

耶稣也鼓励我们腾出时间来祈祷和歇息,因为从事爱德与社会正义的工作必需付出许多心力,我们不能单独地去做,也不能不停地去做。如果我们不给自己保留一点时间来祈祷和休息的话,我们也不能期之有效。耶稣说:

凡劳苦和负重担的,你们都到我跟前来,我要使你们安息。你们背起我的轭,跟我学吧!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这样你们必要找得你们灵魂的安息。(玛十一2829

 

(注1)受压迫的人口增加,提醒我们今天在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在所谓第一世界国家中受压迫人民的情况。在南非,非洲人的出生率比白人要高很多;在美国西班牙语系的人民虽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都很贫穷,可是人数却正在增加。

 

(注2)“对穷人优先性的选择”,这个词语来自1979年拉丁美洲的主教们在墨西哥的波布拉所举行的会议。这个会议所提出的两句话特别有意义:“耶稣优先选择穷人,但并不排他。这是一种有意识、偏重性的选择,却为了达到全体……为穷人服务是一种受到特殊祝福而又没有排他性的效法耶稣的服务方式。”这是一种出于爱的抉择。耶稣会会士麦克斐力用以下的方式来解释这项抉择:“它是一种对穷人呼喊的献身,它使穷人的呼声成为一个人生命、时间、资源和精力的首要服务对象,使穷人的悲惨状况成为一个人职务和服务的首要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只为穷人服务,因为福音召叫我们向所有的人传扬喜讯。它是说,即使在为社会中的非穷人服务时,首要的关心(也是这项服务是否有效的试金石)是:这服务对这个社会中的穷人的生命产生了什么效果。”

 

(注3)作者贝尔·诺德是一位有名的南非白人。他以下面的方式表达了同意的感受:“如果你谈到饥饿,就到有饥饿的地方去看;如果你谈到不正义,就到有那种不正义的地方去看;如果你谈到人性的尊严,就到人性尊严被侵占的地方去看;如果你谈到种族的偏见,就到那些知道并经验到自己是种族歧视的牺牲品的人那里去,并且与他们相遇。除非你愿意如此做,否则永远不可能发现福音的全部真理。

 

(注4)瓦特·伯伽特重述加尔默罗会士威廉·麦克那玛拉对静观所下的定义:“一种出于爱的的对存有的纯粹直观,它是对‘现实’的经验性的醒悟,也是一种与现实直接共融的方法。”伯伽特指出,静观并不常常唤起愉快,因为真实的静观包含了“罪恶和战争、贫穷和种族、疾病和死亡”。

 

(注5)多玛斯·默顿在讨论“天主的旨意”有何意义,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时,写道:“在任何要求我们能够与别人在爱中合一的事情上,我们一定可以找到天主的旨意。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称它为自然律的基本信念,那就是:我们愿意别人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就怎样对待别人;我们不愿意别人对我们所做的事,我们也不应该对别人做。换句话说,自然律简明地要求我们应该承认每一个人和自己一样有同样的天性、同样的需要、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生命目标……我们的行动方式不能好像只有我自己是一个人,其他的人都是动物或是一件家具一般。”(《静观的种子》)

 

(注6)这是一篇带来光照且具有挑战性的文章。此文虽然是在爱尔兰发表的,但作者的洞察力一样可运用在美国。作者及其他人指出,在耶稣时代,病人之所以受到隔离或放逐,是因为那时的人们相信,病人的病是由于他们所犯的罪而招致的来自天主的一种惩罚。(参若九2

 

(注7)范尼云是“方舟团体”的创始人,方舟运动寻求为智障人士提供一种有尊严的生活。

 

(注8)强士顿评论德兰修女所提供的服务:“这是一种神秘主义,不是一种淡化的方式……。它是一种深奥的降生性神秘主义,是以爱的眼光在潦倒不堪的穷人的残缺身体上看到耶稣。

第八章 热爱大地
 

  请你们在地上赞美上主:海怪和海深处的众水族,
    还有电火与冰雹,白雪和云雾,以及遵行他命令的狂风暴雨。
    山岳和一切丘陵,果树与各种柏松,
    野兽和一切畜牲,各种爬虫和鸟类,

——咏一四八710

 

在第一章中,我们谈到天主邀请我们深入地欣赏人类的价值。我们要透过天主的眼光来看自己:我们是天主无条件爱的对象,是祂奇妙的创造,永远的宝藏。在第七章中,我们提到天主召叫我们超越自己去爱别人,特别是爱那些被伤害的人。若望一书中提醒我们以上这双重本份:

可爱的诸位,既然天主这样爱了我们,我们也应该彼此相爱(若壹四11)。

最近,不少人开始明白,爱应该及于所有受造物——动物、山石、湖沼、海河、花草、树木、大地、天空。有些人从祈祷中觉悟到这个道理,因此在欣赏大自然之美时,为人类对它的滥用而感到悲哀。有些人则从各种社会分析中,对地球的状况变得更为敏感。的确,各种对大自然的残害,像随意砍伐林木、喷射杀虫剂、空气和水污染、物种灭绝以及化学废弃物污染等等,每每令我们感到天主的整体创造正在遭受威胁。

要扭转这种摧残环境的情况,需要同时在全球和本地的层次上,开展具体实际的行动。可是,正如西恩·麦克唐纳在《关怀地球》一书中指出的,这种对生态的关怀,也必需出自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皈依,我们需要发展出一套“生态灵修”,以对抗“生态毁灭”。

 

亚西西的圣方济各

1979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亚西西的圣方济各为生态环境的主保。在1990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中,教宗写道:“圣方济各为所有基督徒树立了为天主创造的极好模范。”方济各会会士卫特理告诉我们,圣方济各如何在他的时代了解到天主的美善,了解到一切受造物彼此息息相关,以及人类对受造物的责任。圣方济各明白所有受造物之间的密切关连,也明白受造物要依赖造物主才能得以生存。他对天主的一切恩赐,存着喜乐、惊奇、赞美之心。麦克唐纳指出:为方济各而言,世界上每一受造物都是反映天主临在的镜子。若能正确地利用,它是一条领人走向天主的途径。他的看法在《太阳歌》中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

圣方济各视受造物为自己的家族,他热爱大自然的一切,包括生物与非生物。可是在他的皈依初期,他对自然界的态度并非如此。莫塔指出,圣人起初把拒绝享受世俗的快乐视为一种补赎,“直到他接近天主,并从受造物中领略到天主的美善以后,才学到欣赏一切受造物的价值”。由欣赏的态度,他更进一步地生出崇敬之心。

    表面看来,他似乎只是爱护动物。然而,若深入探究,我们便会发现他尊重动物,甚至崇敬动物,他以平等之心对待它们。他期待动物也有道德上的义务,他具有一种能使人与动物产生联系的特恩。

    因此,我们可以在方济各身上看到他如何在对受造物态度上有所进展。他也像我们一眼,必需经过皈依,才能以平等的态度,以兄弟姊妹的心去对待受造物。

可以说,方济各对天主所造的万物,持有一种“相互联系的神学”。按此神学,受造物的价值并不在于它们的用途,而在于它们与天主的关系。“天主看了祂所造的一切,认为样样都很好”(创一31)。这句话的关键字眼在于“一切”这二个字。整个宇宙是由一位充满爱的天主所创造的,祂对自己的每样作品都感到满意。一切受造物都属于统一团体,彼此息息相关(注1

一切受造物都赞颂天主,在达尼尔先知书的赞美颂中(达三5290),风和火、冰和雪、山谷和丘陵、太阳和月亮、鸟兽和鱼虫,一切生物都赞美天主。在颂歌中,普世人类也同声赞美天主,正如蓝德(Phil Land)所指出的:“这些对天主的赞美是不分高低、不分层次的”。

圣方济各告诉我们,我们必需对一切受造物怀着崇敬的心,根据多玛斯·贝利的说法,我们对大自然应该采取以“生态为重”的态度,而非“人类本位”的态度。这意味着人类不硬自视为自然的支配者,而要自认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生活的重心应放在地球整体,而不可只顾及人类单方面的利益。从灵修的观点来看,这就是将天主教社会教导中所谓的“共同福利”这原则延伸到一切受造物。在这样的背景下,救赎的意义已不单是人类单方面的救赎了。事实上,我们——人类与整个自然界——将一同被拯救(参罗八1822)。因此,罪恶不再被视为个人的事,它牵涉到整个社会,甚至整个宇宙。罪恶的反面是德行,德行表示人类对天主的创造心怀感恩之情,对它所受的创造表示同情,并以具体的行动来促进整个地球的福祉。

 

记取我们自身的故事

    生态灵修的基础来自我们本身对大自然的经验。能够静下来反省一下我们如何开始关怀环境,又如何达到目前的关怀程度,实在是一件好事。

童年时代,我曾在三藩市以北跃二十哩祖父的农庄里住过。我对动物的喜爱可以追溯到那段乡村岁月。农庄里有牛、马、鸡、犬,祖父教我挤牛奶,我常常弄得一脸牛奶!大概在那里,我培养出灵敏的听觉,能够辨别出各种动物的叫声,并与动物建立密切的关系。我也能模仿各种不同动物的叫声——马嘶、牛鸣、羊咩、犬吠,以及猫的喵喵声,这让孩子们非常高兴。

我注意到,我选择作退省或度长假的地点总是和大自然有关——清幽的乡间、农庄,或者山上。甚至在假日,我也总是喜欢到湖边、树林、原野、海滩,或宁静的沙漠中走一走。幸好我住在圣地亚哥,只需开车一小时,就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美景。

我有幸多次到爱尔兰去带领避静。这里充满天然奇景——卫克洛郡山边盛开的石楠花、康纳马拉的风景、祈坎尼的河畔古堡,以及许多美得让人屏息的湖泊和瀑布。在这片土地上,我对大自然的欣赏力得以更深地发展。

我的朋友莫尼加一家人住在都柏林,她对大自然有一种直观的能力。她帮助我体验到我们与树木的“亲族关系”。一天下午,我们在都柏林南端丛林密布的公园散步,边走边分享彼此的心路历程。突然,她走到一棵大树旁,双手环抱着它。我被她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迟疑地问她在做什么。她说:“我正在从这棵树汲取力量”。我请她进一步解释,她说:“当你在生活中感到困难,特别是需要勇气面对挑战时,你可以到一棵粗壮的大树前,想像从它身上汲取所需的力量,让这力量帮助你面对艰巨的工作。而当你伤心、焦虑时,也可以从它那里获得安慰和舒畅。”我一向对树有特别的情感,有时甚至视它为自身的象征,但由树木得到心理力量的泉源为我却是个新的启发。

爱尔兰之旅,使我对环境的敏感度加深,也帮助我带领一些与大自然有关的退省。我非常感谢我的耶稣会弟兄拉维尔神父,他多年来在爱尔兰领导“大自然退省”,他的智慧和他对天主受造物的崇敬,给我很大的启发。有一次,在与他交谈时,我得到了“在天主的园中散步”的灵感。我鼓励退省者在天主的园中散步,而不去作任何批判分析。我建议他们一次作一项活动,慢慢地默想,不必急着完成所有的活动。

在天主的园中散步

1置身其中。躺在地上、赤足行走、拥抱一棵树、立在雨中,或是站在浪涛中。把大自然看成是一幅圣像ICON:你得先看到圣像,然后才能感觉到天主的临在。

2向天主感恩。诵读一首圣咏,或让一首熟悉的圣咏涌上心头。唱歌、舞蹈、作诗,或做任何帮助你赞美天主的事。

3想像自己是你所欣赏的事物。例如,想像自己是天主眼前的一棵树。去倾听,听你正对天主说些什么?听天主对你说什么?或者,想像自己是一块石头、是一朵花,或是大地等等。

4这事物为你有何象征性的意义?若你是一座山、一片海洋、一道河流、一棵小草、一只蚂蚁或小鸟,那么它对你说出什么关于你自己、关于天主,以及关于生命的事?

5超越这事物,让自己处于天主的临在中。尽量利用你的感官——你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去体会,但不去分析。

    这类的祈祷可以在室内或室外进行。加入室外天气恶劣,或因生病不能外出,可以选择一个能让你宁静地休息,并且不受打搅的房间进行这类祈祷。尽量利用室内那些以天然材料——例如木头制作的物品,进行适当的操练。如果室内有植物,也可把它们变成祈祷的工具。这种祈祷的方式使我们想到圣方济各,为他而言,世上每一受造物都是一面反映天主临在的镜子

 

我们要做些什么

    在目前这个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年代,相互联系的神学对整个受造界有所益助。相互联系意谓着相互依存,从圣保禄宗徒的身体的类比(格前十二1226)中,我们看到,为宇宙整体的和谐及顺利运作,天主创造的每一不分都得依赖其他不分。大自然是人类自我的延伸,所以污染大自然,就等于损害我们自己。能够彼此相互依存,才是达到爱的途径。当身体的一份子受苦时,其他份子都同它一起受苦;当大地、空气、森林、水源被残害时,我也跟它们一起受苦,因为它们是自我的延伸。由于爱,才生出正义。事实上,爱是正义的内化,也是推动正义的力量,它驱使我们自动自发地、勇敢地实行正义。保禄宗徒要我们作两项回应:祈祷和行动。

祈祷

要做大地的真正公民,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那些损害大自然的罪恶。佛列舒说:大地在苦难中,它载满着十字架苦刑所带来的一切苦楚:地面被切割有如道道伤痕、表层植物被剥去有如遭受长矛的摧残、垃圾堆积如山有如头戴茨冠之苦我们需要在祈祷中,把这罪恶意识放在天主前。而这些到处可见的恶行的直接受害者通常是穷人。举例来说,它们往往就住在有毒的化学废料弃置区的旁边。

    一天下午,在蒂华纳的教堂举行弥撒后,我到附近山边坐下,俯瞰邻近干燥而沙尘漫天的峡谷。我以一颗祈祷的心存想眼前景象,并作了以下的省思:

一道污水缓缓地流着,蜿蜒地穿过峡谷。附近的孩子们骑着自行车,一个孩子停下来,咋泥泞的路上偏头细看,检视车轮的痕迹。不远处,一只孤独的小鸭在便溺混浊的沟水中拍打双翅,想要洗净它的羽毛,殊不知不但没有洗干净,反而把细菌带给邻近的人家!

他们的房顶是用石头、砖瓦、轮胎压着的,好使它们不致被风吹走。运水的大卡车慢慢地在没有铺设柏油的斜坡上倒驶下去,简直是不顾安危。穿着五颜六色衣衫的孩子们,拔开树叶,攀上垃圾堆去“探险”。

在这小山谷里有许多大自然的东西:泥土、溪水、树叶……,可是它们都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我放眼望去,一切都是那样 干枯、无生气。

    相互联系的神学的背景下,我们高声赞美天主的美化妙工,我们也意识到大自然正遭受某种程度的摧残。那时,我们会清楚地知道要为整个受造界祈祷。但是,有时我们不知道怎样祈祷,在那时,圣神也扶助我们的软弱……圣神亲自以无可言喻的叹息,代我们转求(罗八25)。然而,我们是生活在希望中的,我们知道,受造之物仍怀有希望,脱离败坏的控制,得享天主子女的光荣自由(罗八21)。

行动

当我们思虑应该为生态环境尽些什么力时,可以考虑多玛斯·贝利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将地球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性去考虑其福祉。为纪念第一个社会通谕——《新事》——颁布一百周年,教会提出了五点行动原则:人性尊严的范围应扩大到一切受造物,包括生物或非生物在内。对不幸者的照顾应包括受害的大地;公共福利指的是一切受造物的利益;天主的肖像在整个宇宙中反映出来:世界的团结不单是人的团结,而是与天主的一切受造物团结。

1照管者模式:对天主的创造具警觉、关怀、爱护的态度。强调个人的责任感。

   弱点: 缺乏社会分析。就是说,对潜在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的动力如何导致环境的损害缺乏关注。

2同伴模式或以创造为中心模式:相信人和大地之母有密切关系,人从大地学习,人应与大自然和谐地合作。

   弱点:容易流于学术/哲学化。在行动方面不够积极。

3受苦的仆人模式:视大地为受伤害者,需要人谦下地为它服务。致力于有机种植资源回收、简朴生活。为了保护环境,甘冒社会立场或经济资源之险。

   弱点: 其非政治性的、消极的性质,只适于在区域层面有所行动。相信只要在区域性的层面推行得当,则对整个大局自有帮助。

4良善的撒玛黎雅人模式:在看到动物、植物受损害时,积极地扮演倡导者的角色,去开展治愈过程,意识到一切受造物之间的关系。

   弱点: 往往只在系统内工作(做分析、研究、监察生态环境等),太依赖机构而不去对抗那损害环境的系统组织。

5教师模式:他们(包含专业的环保教育推动者)设计出环保教育材料,教导环保知识等等。在对抗那危害地球生态的结构方面,他们比第三和第四种模式更积极也更有批判精神。

   弱点: 推动者往往以为叙述或解释政治、经济、社会现况便已足够,因而无心作实际的推动。

6先知模式:看出那危害到宇宙整体的罪恶,并公开谈论环境造破坏的因由,要求社会改革。先知愿意单独行事,不希翼为人喜欢、敬重或赞赏。

弱点:推动者可能缺乏忍耐、过份认真、严苛、自以为是,甚至会犯错。可能与他所赖以取得力量的团体疏离。

    7喜剧模式:生态环境的危机使得参与改善的人有压迫感,因而以比较轻松的态度去处理。给人自我解嘲的机会、幽默放松的态度、游戏的方式,有时比神学家的关怀或先知的雷霆更为有效。

弱点:喜剧的方式可能会把他人当笑柄或冷嘲热讽的对象。此外,喜剧式的材料可能流于品位欠佳。

 

最后论点

与“相互联系的神学”相对立的观点,就是所谓的“心物二元论”。根据这种观点,自然界大部分的东西,都是由无灵的物质构成的,因此毫无权利可言。耶稣会会士德日进在他所提出的“复杂——意识的法则”中,针对这问题说:

每一个人都知道,有机物具有自发性的力量及内在心灵。今日,每一个人也都知道这种有机的物体是极端复杂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存在的物质是绝对没有活动力或没有意识的。宇宙内每一元素至少都含有一些内在心灵与自发性力量的芽苞,这也就是所谓的意识。

麦克唐纳解释德日进的洞见说:

从二百亿年前宇宙开始的那一刻起,每一物质的粒子在它内部都含有日后发展的种子,人的意识也是这样……根据德日进的说法,银河、太阳系、地球在开展的时候,经过一连串惊心动魄的过程——从最初的原子,透过第一代星球的物质综合,到地球上生物的初生,以至人类意识本身。藉着继续不断的转化过程,物质越来越复杂,同时也越来越内在化。

德日进认为实体是由精神与物质二者构成的,这便是他所谓的事物的“心灵”和“物理”二个组成要素。因此,物质不再被视为无生命的。事实上,物质有着无限的深度。德日进的卓见使我们摆脱“心物二元论”的看法,二更体会到所有受造物之间的休戚相关。

诚如麦克唐纳所说的,我们必需发展出一套“生态灵修”,以对抗“生态毁灭”。换句话说,我们不单要致力于心智的皈依,而且也要致力于心灵的皈依。我们需要改变我们对大自然的基本看法:要从我们有权征服大自然的信念,转变为对天主的创造敏锐关怀;从“心物二元论”转变为生命在基本是的统一。愿一位美国原住民——居于华盛顿州的杜华美族酋长的远见能成为我们的生活指南:

在我子民的眼中,地球的每一处都是神圣的。

每一闪耀的松针、每片沙岸,

黑森林中的每一层迷雾、每一片无际的草原、每一只鸣叫的昆虫,

一切的一切,在我子民的记忆和经验里都是神圣的。

 

河川是我们的兄弟,他们解我们的渴,

运送我们的木筏,养育我们的孩子。

所以,请善待河川,有如善待你的兄弟!

 

请记取,空气是宝贵的,它与所有赖它而生活的分享它的气息。

风,给了我们的祖父第一口气,也接收了他最后的叹息。

风,也给了我们的孩子生命的气息。

 

你能否教育你的孩子,就像我们教育我们的孩子那样,

告诉他们说,大地是我们的母亲?

临到大地的一切,也将临到大地的子女身上。

 

我们知道,大地并不属于我们,而是我们属于大地。

一切的一切都相关相连,如同血液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我们并没有编制生命之网,我们只是网中的一股线,

对这网做的,也就是对我们自己做的。

 

我们也知道:我们的天主也就是你们的天主,

天主珍爱大地,凡损害它的,就是对它的创造者轻慢侮辱。

 

(注1)在诺厄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天主与人所立的盟约,但这盟约不只是与人订立的(参创九8101316)。其中的这话值得特别注意:“天主对诺厄和他的儿子们说:‘看,我现在与你们和你们未来的后裔立约,并与同你们在一起的一切生物……立约’”(创九810)。

 

 

第九章 追寻真我的旅程
 

 

如果你们真听过他,按照在耶稣内的真理,在他内受过教,就该脱去你们照从前生活的旧人,就是因顺从享乐的欲念而败坏的旧人,应在心思念虑上改换一新,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实的正义和圣善的新人。(弗四2124

 

在第二章中,我约略地谈到多玛斯·默顿对真、假自我的看法,默顿用了不少篇幅叙述人格中的这两个幅度。他称真我为真实的自我,即深刻超越的自我和真正的“我”。他称假我为虚幻的、不完全的和肤浅的我。基本上,真我是我的一部分,真我真实地相信我是被天主无条件所爱的。真我是天主愿意我成为的我;也就是植根在天主的爱中,且在基督内的我。假我也是我的一部分,是因为骄傲或失望而愿意生活在天主的爱之外的我。真我的特性是内在的自由,假我则是奴役。当我愿意做天主所愿意的事时,我活在真我之中;如果我害怕天主的要求,或是认为依靠自己就够了,而不愿意按照天主的意思去做,则我活在假我之中。

默顿对真我的探索,来自两个基本的直观理念。第一个理念是:现在的我,并不是我应该成为的我,而我也不是从外表上看来的那一个我。我在表面上所呈现的我,并不是真正的我,并不是在我存有深处的那一个我。第二个基本直观理念是:我可以成为我应该是的我。我可以除去一切伪装,而成为一个从幻觉的假面具中解脱出来的真正的我。我要走向天主,以寻找这个真我。默顿写道:

我真实身份的秘密,是隐藏在天主的爱和仁慈之内……归根结底,我能够成为真我的唯一道路,是与天主合一。我之所以存在和满全的理由,都隐藏在内……因此,我整个的存有、我的平安和幸福,都建立在这一个问题上:在找到天主时,找到自我。如果我找到天主,我就找到自己;如果我找到真我,我就找到天主。

当一个人努力成为真我时,会感到紧张的存在。圣保禄宗徒曾描述这种挣扎的经验:

因为我不明白我作的是什么:我所愿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我若去作我所不愿意的,这便是承认法律是善的。实际上作那事的已不是我,而是在我内的罪恶。……因为我有心行善,但实际上却不能行善。……因为照我的内心,我是喜悦天主的法律;可是,我发觉在我的肢体内,另有一条法律,与我理智所赞同的法律交战,并把我掳去,叫我隶属于那在我肢体内的罪恶的法律。(罗七1523

多玛斯·默顿曾这样说:这不是我自己在作,不是我的真我在主管,而是在我内的罪、我的假我在主管这一切。也许我自己生命中的一个故事,可以对这场内在战争带来更多的光照。

在前几章中,我曾提及我在墨西哥蒂华纳的牧灵工作。第一年,我经常到“圣望之母”堂工作。那时,我所知道的西班牙语不多,我可以正确地说出一些字,但是我无法流利地即席发言,例如,在主日弥撒中讲道。当礼仪繁复的圣周来临时,更让我体会到自己语言能力的不足。不过,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体会到天主愿意我来这个教堂服务,而当地的人民和主教也都肯定了这个信念。我抱着很大的希望开始我的牧灵工作,我也慢慢地调适自己,终于我能用西班牙语举行感恩祭和听告解了。

我是在天主的爱内,并从真我来做这一切事的。在那年的九月,我开始去那个堂区服务;到了十月,有一教友家庭要求我为他们的孩子付洗。我答应了,但是恐惧攫住了我。我从来没有用西班牙语来为人付洗!有一细小的声音在我内说:“你不应该在这里工作,你知道的西班牙语不够多”。疑虑汹涌地进入我内,我开始怀疑我来这个堂区服务的最初决定——我的假我浮现了。我把这个困难带到祈祷中,我天主把我从我所经验到的害怕中释放出来。付洗的那一天到了,我去了那里,也把一切做得很好,我又回到了真实的我。在这一年中,每当我要做一些新的事情——例如:举行婚配圣事、庆祝瓜达卢佩圣母节、圣诞前夕的弥撒等等时,这种在恐惧以及平安之间的挣扎,就重演一次。每一次我都把自己的恐惧、疑虑带到天主前,因为是祂先召唤了我来作这些服务的。成功地度过圣诞周及其繁复的礼节的整个过程,可说是我对恐惧及疑虑的最后一击了。此后,我在那堂区感到自在,绝大部分时间,我以真我进行我的一切工作。

默顿相信,我们是与天主一起今昔自我探寻的工作。他写道:“我们被召唤与天主一起进行‘创造真我’的工作”。不过,发现和建立真我,常包含着焦虑和冒险。我们需要面对、拥抱我们的阴影,它是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自我的一部分,它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我们需要与我们的恐惧、不安全感、罪恶感和冲动对抗,我们需要对这一切加以管制。我们也应该处理那存留在我们记忆中过去所受的伤害。除非我们肯定天主爱我们,并在我们的旅程中与我们同行,否则我们无法经历这个过程。我们能够成为真正自我的唯一途径,就是经历假我的死亡。我们那不完全的自我必需死去,好使真我能够活起来。多玛斯·默顿认为,死亡并不是肉身和灵魂的分离,而是假我的消逝和真我的浮现。藉着我们的祈祷和生活的经验,天主带我们走向这实践真我的旅程。假我的死亡并不是在一日之间发生的,封利很巧妙地指出,“正如一个婴儿的诞生或是一朵玫瑰花带到开放,在天主所指定的时刻,真我的诞生就来到了”。我们的心态应是顺服和忍耐的。

真我的追寻是一个旅程,这不是一个外在地理上的旅程,而是召叫我们去发现自己的中心、自己内在的真理的内心旅程。在找寻真我的过程中,我们被天主邀请行经许多内在的路线。至于采取哪一条路线,则要看一个人的个性和他的历史而定了。举例来说,山姆·金在《腹中的火焰》一书中,提及“灵魂的追寻”,如果一个男人想发现自己的男性,他必须真正做一次进入自己深处的朝圣之旅。

我们离开那扮演轻松角色以及预制男性特征的充满阳光的世界,穿透个性的盔甲,而走到人格的下层,投入“老男性自我”的混乱和痛苦中。这一部分旅程可不是闹着玩的。它是进入柏拉图地窖的探险,是在海市蜃楼的幻象中摸索我们的路,是在心灵的污水中匍匐前进,而其中有许多储备下来的“非男子气概”的情绪,也是与那些从地下的出没之所前来束缚我们的魔鬼和黑暗幻影之间的对抗。在旅程的这个阶段,我们必须以战士的勇猛、勇气和攻击性,来突破男人性格僵硬的古老结构1

正如山姆·金所描写的男人如何追寻自我,凯瑟琳·费雪也把一位现在女性追寻真正自我的日程记录下来。在关于分辨这一点上,她写道:

对自我和从自己最深层次采取行动的认知,常是与分辨一起来讨论的。不过,在最近对女性心理发展的文件中指出,女性在这方面可能有特别的问题。在《对女性和心理治疗的新探索》这本书中,米利安·格林斯潘列出女人寻求心理治疗最常见的理由:第一,她们常怀疑自己的能力;第二,她们根本感觉不到自我的意识。

在我给妇女讲避静的经验中,我发现我通常不需要警告她们有自私和自我中心的倾向。因为她们往往工作太多,以致于把照顾自己和休息置之度外。心理学家米勒探索女性如何挣扎着生活出她们真正的自我。

几乎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女性们就被灌输一种内在的观念,说:按自我而行动是危险的、可怕和邪恶的。不过对男人来说,这样的行动却收到鼓励。因此,非常增强男人的自我感觉、自我价值和自我评估。可是这些却在女性身上产生相反的效果,使女性的自我收到威胁,产生一种自己无价值、罪恶、危险的感觉,或者至少有一种冲突和不自在的感觉……

这种被嵌入(人格结构)的威胁,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它阻止绝大多数的女人自由地按照自己每时每刻所察觉到的自我和愿望而生活,它也阻止女性们明确地陈述自己的愿望。

对许多女人来说,走向真我的旅程,常包含着一种对自己的不信任而转向信任的悔改。她们需要学习成为真正的我,也就是成为天主愿意她们成为的人(注2

山姆·金和凯瑟琳·费雪都一致指出,死于“老我”有它痛苦的时刻,不过,当我们逐渐到达真我的美丽和自由的觉醒时,也就是复活。那时,我们便不再为“老我”所奴役了。成为真我,便是体验到复活的耶稣所流溢出的德能(参斐三10)。有时候我们以一种冒险的精神进入这过程,这也正是苏济(Susie)的经历,她在一个很不寻常的地方发现了她自己。以下是她写给二位朋友的一封信的摘录:

受审至今,已有一年了。我被判终身监禁(在加拿大只是二十五年),不过十年以后,我就可以被保释。我本来以为这个“等候”是永无止境的,但是它却终止了,因而我的心充满了喜乐……我好像能感觉到我终于能到某些地方去了。

即使如此,我在这小小的建筑物内所度过的时间,有它极大的意义:我看见许多面孔来来去去,我也从自己和别人学到了不少。我学到你所说的“翻出内在”的意义,的确,我的灵魂终于从那我使我自己陷入的牢笼内获得了自由。

为这段坐牢的时间,实际上我很高兴(虽然我相信有些人会认为我发疯了)。社会给了我一件礼物:一个发现真我的机会,这是我自己绝不会给自己的。不仅如此,还给了我时间……现在我有十年的时间坐下来好好学习生命究竟是什么。每一天,我的心灵都到达高处,在发现自我与天主、爱和宇宙的合一之中,我的心神变得日益茁壮了。

要达到真我的实现,我们必须跨越自我内在的鸿沟,威廉·谢农说,那是一个使我们与自己的真我分隔的鸿沟,我们无法凭已力跨越这鸿沟,因我我们的真我深藏在自己的深处,而我们到底是谁这个秘密只有天主知道。我们的“真我”在我们的深处安静地睡着了,等候被天主圣神唤醒。如果我们是偏用左脑而富于理性的人,我们会渴望以预订的计划来达到自我;如果我们倾向于对痛苦采取胆怯而退缩的态度,我们便会寻找一条容易的道路。在追寻真我的旅程中,直观扮演了一个重大的角色,封利写道:

要问怎样实现真正的自我,就像面对着一片铺满白雪而尚未有人走过的田野,问道:“哪里是路?”答案是,走过去,就有路了。一个人无法先发现如何实现真我,然后再想办法去达到清楚看见的目标;反之,你必须以爱、以信德行走,在行进中,那目标便出现了……它并不是在一个和事实有关的启示中出现,而是在我们新的蜕变中出现。在这过程之中,我们并不知道天主如何使我们转变而进入内。但我们开始隐约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生命与基督一起藏在天主内。

不过,在这发现的旅程中,我们并非孤独。我们有天主的恩宠和朋友们的支持,我们也有自己内在的力量。我们在希望中前进,封利说:

我们不再从我们以前的经历中去寻找自己的身份和生命,而是往前伸展,趋向我们的目标。我们发现信心和希望彼此相遇,它们拥抱并支持我们。它们成为我们超越虚空的两条腿,我们以降服的心态坠入虚空之中,失去了一切,却得到了天主。

正如我在本书的其他篇章中所做的,我也要分享一些我个人的故事,以说明到达真我的旅程。当我如此做时,可能你的自我追寻中的某些事也会显明出来我的回顾是与我对女性的情感和爱有关的。那时一段在上主的伴随下,追寻自我整合及健全的长久岁月。在这段时间中,充满了死亡与复活、冒险及内在治愈的经验。我的回忆追溯到我进入耶稣会以前很久的时光……

我从初二开始与女孩约会,正如我们的老师常感叹的,我们是一个非常早熟的班级。老师认为我们太年轻了,实在不适合约会。我回忆起每当朋友家中举行派对时,父亲总会开车载我的女伴和我去参加,然后很负责地按时来借我们回家。到了初三,我改变了这种依赖父亲的态度。得到驾驶执照后,我买了一部车,于是我可以按照时尚,护送我的女朋友了。在整个的高中时期,我都与女孩子约会。有一次,我还同时与两个同校的女孩约会。我对这些日子有很美好的回忆。通常,在与一个女孩子晚上约会后的第二天早上,母亲会找我谈谈。她会问我约会的经过如何,我们做了什么,那个女孩是怎么样的人。我很喜欢与她分享,因为她真正对这一切有兴趣。

然后,我离家进入大学,这是我第一次长期离家。在大学二年级时,我遇到了一个女孩,和她进进出出达三年之久。我们的友谊比我高中时期的罗曼史来得更有深度。她是一个奇妙的女孩,是我愿意与之结婚的那种人。她的家住在大学附近,它都成了我的第二个家。

大学毕业后不久,我感到内在极度不安。虽然从外表来看,我的一切都很好,但我的生命似乎缺乏意义。于是,我向女朋友建议说,也许我们彼此分开一段时间,好让我把事情弄清楚。此后的两年,我度过了我生命中的“浪荡时期”。我与其他两个男孩住在山脚下一栋可爱的房子里,我的感性生活是满满的。我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女性相遇,她们中有些是天主教友,而另一些则没有宗教信仰(这对我是一种新的经验)。在我们的房子中举行派对声名远播。我们为自己的居所取名为“狂欢别墅”,这名字来自酒神巴克斯,他是性狂欢和狂宴之神。在那两年中,我的生活充斥这高速汽车、烈酒和性。我参与弥撒的次数,变得少之又少。不必多说,这种生活方式并没有填满我内心的空虚,反而使我的精力涣散。

在第二年的末期,我的两位同伴搬家了,留给我许多安静的时间,使我能够对自己的生活作一些反省。我们家的一个朋友曾经送我一本《师主篇》,作为毕业礼物。有一天,在翻动存放的东西时,我找到了它。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我又重新有规律地参与弥撒,之后,有一天,当我坐在办公室(我当时是一间食品罐头工厂的销售员)时,一个思想进入到我内:“我愿意成为一名司铎”。我对这个念头感到惊讶和恐慌,这些思想好像不知从何处而来。当我问自己,我要成为怎样的一位司铎时,回答是很清楚的:一位耶稣会会士。我在高中和大学都接收耶稣会的培育,所以我对他们有所认识,但是要成为一位耶稣会会士这念头在以前从来没有进到我的脑海中。一个月之后,我在加州的洛加陀进入了耶稣会的初学院。

在初学院阶段的开始,初学修士们要作一次平常所谓的“大避静”。就是用三十天的时间去体验耶稣会会祖圣依纳爵·罗耀拉的《神操》(注3。在第一周的操练中,作避静的人要在天主的爱和仁慈的光照下,重新看自己的生命。在我的反省中,我清楚地看到我过去所犯的罪,特别是与性有关的罪。罪恶感淹没了我的意识,我深深地为过去的错误而痛悔。不过,在我新兴的跟随主的热忱中,以及愿意“成全”的渴望中,我对自己过去的罪过反应过度。为了怕再犯一个错误,我把自己对女性的感觉完全关闭起来,我停留在这黑暗的状态中达六年之久。在这段时期中,如果我看到一位吸引人的女性,我就会立刻转开我的眼睛。当然,我也不会与任何一位女性建立友谊。我可以当一位妇女的咨询员或神师,但是友谊则完全免谈。由此可见,我的恐惧和自我怀疑是如何之深。我的血统有四分之三是意大利人,从天性来讲,我是一个爱人者,所以,我在那六年中是以我的假我和女性来往。

在被祝圣司铎以前,当我攻读神学时,我把自己心理这部分的压抑向一位明智的神师陈述(注4。他建议我作一种非常特别的祈祷操练,这个操练让我走在回到真正情爱自我的路途上(感谢天主,我仍然在这道路上行走)。那时我住在加州的伯克莱,我的神师建议我到加大伯克莱分校的校园中,找到一个学生聚集的地方坐下,故意去看经过的大学女生。这个圣依纳爵所谓的“相反行动”,就是采取相反自己本性的行动以达到平衡。因为我的本性有时是压抑自己对女性的感觉,所以这样的操练正是一剂完美的出奇妙药。就在这校园中我开始死于不完全自我的必经过程。对我来说,这个不完全的自我害怕犯一个错误,或是害怕回到我加入耶稣会以前的生活方式。

一直到我被祝圣为司铎后一年,我才觉得有足够的信心成为一位女士的朋友之一,这是我入耶稣会十年以后的事了。这位女士不但和我有相同的价值观,而且形体也很美丽,这使我那意大利的心感到温暖!在这自我觉醒的恰当时刻,我看到天主的手在运作。

在以后的十年中,我和女性们的关系,可以说是“进二步退一步”。成为真正的自我需要时间,而我在这些年中也完全投身于司铎职务。我需要冒险,才能做到那些一般人看来似乎是很简单的事——例如,和一位异性朋友单独去看电影、在餐厅吃饭、拜访她的父母,或是在写给一位异性朋友的信的末尾签上“爱”。因为每一个这样的动作都会让我想起我在入耶稣会以前的放荡生活。此外,在某些表达情爱的简单动作上——例如:牵起一位女士的手,以超过客套的方式拥抱或亲吻某人,我对健全的渴望,和对它的害怕,二者再度纠缠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妙的“舞蹈”。但是因着天主的恩宠,我继续往前走。我走在这片“铺满白雪的田野”上,不断开辟自己的途径。在这旅途中,我很幸运的有良好的神师。他们大多数是耶稣会的弟兄,在完成真正人性的路途中,他们已把这个幅度加以整合了。

我默想耶稣的生命,并反省祂如何自在地与女性建立关系。从祂的同伴中有女性的这个事实上(参路八13),就显示出祂对女性的存在感到泰然,而妇女们也以信任的心把她们的问题和秘密告诉祂。例如:客纳罕妇人就到祂那里去,为生病的女儿寻求帮助(玛十五2128)、井旁的撒玛黎雅妇人(若四142)与祂交谈、祂也是拉匝禄的姊妹——玛尔大和玛利亚——的好朋友。不过是那女人悔改的故事,最清楚地向我说出祂对自己的性,感觉到很“自在”。让我们再看这一幕:

有个法利塞人请耶稣同他吃饭,他便进了那法利塞人的家中坐席。那时,有个妇人,是城中的罪人,她一听说耶稣在法利塞人家中坐席,就带着一玉瓶香液,来站在他背后,靠近他的脚哭开了,用眼泪滴湿了他的脚,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热切地口亲他的脚,以后抹上香液。(路七3638

耶稣并没有因为害怕或尴尬而把这女人赶走,祂让她洗自己教,并且公开地赦免了她的罪。祂是自由的,因此能肯定这女人的行动和信心。对我来说,祂是整合与健全的模范。

八十年代中期,在一次充满恩宠和值得回忆的退省中,我有一祈祷经验,在这经验中,我的许多记忆得到了治愈,而我也从梵二以前教导的不良影响中被释放了出来。这种教导强调肉身的邪恶,并且对人性的渴望和享乐存疑,因而使我们中的许多人对自己的身体及冲动感到有罪恶感。在避静中的一个清晨,我在深度的平安中醒了过来,女人身体的形象进入到我的思念中。每当一个形象进入到我的意识中时,我发现自己在说:“人的身体是美妙的”。然后,我自己身体的形象也出现了,我也对每个来到脑中的形象说:“人的身体是美妙的”。那时,我深刻地体会到人身体美妙的真理,不论是男或是女。我再也没有从前害怕的现象或罪恶的感觉了,只有一种深沉的平安。当这祈祷消逝时,我对这份赐与我的爱的礼物感到极大的喜乐。

在二十二年的司铎生涯中,我遇到许多美好的女性,她们中有的是修会会士,有的结了婚或是独身。我也面对自己担心被女性吸引的许多恐惧,并且超越了它们。比起早年来,我现在所享有的友谊深度,增加了很多。我为这些关系并没有对我的贞洁愿或圣召构成威胁,而感到惊奇。当我进入耶稣会时,我决不会想到我会再和一位女士建立亲密的友谊,或是让一位女士感到有性方面的吸引。在这种对情爱真我的追寻中,我从许多人的智慧中获益。我特别愿意提及两位神修及性方面的作者:一位是爱尔兰的已婚妇女,名字是班·琴慕玲,另一位是美国的帕特里茜娅·李文斯顿。

我相当注意自己与女性朋友之间开放性的沟通,为的是避免彼此产生误解,或是在双方的关系中存有虚假的预设。我的女性朋友们告诉我说,这样的分享对她们也很有帮助。

现在,我在真我中和女性自由来往的经验,也对我所有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我成为一个小孩、对同性朋友和对大地更有爱心的人。我经验到在祈祷中和天主结合,也体验到天主整日与我同在,这证明了我是走在更肖似基督的正确途径是。从某些方面来看,我觉得自己又绕了一个大圆圈。不过,所不同的是,现在我的中心是基督,而进入这个现实的钥匙是自由,并不是放纵。英国诗人艾略特正确地透视这整个过程:

我们将继续探索,

永不中断。

在探索的尽头,

我们回到了出发点;

于是,我们开始认识那地方。

当我们开始了悟天主那深不可测的爱时,走向真我的旅程就开始了。“自由祷文”可以帮助我们恳求,因为这种与天主交往的方式使我们能更自动自发地完成天主所愿意的事。正如在本书中我们已经看到的,我们的朝圣之旅袋我们经历各种不同的祈祷路径——圣经默想、想像祈祷、归心祈祷,以及比较安静的静观……在这整个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度一个好的基督信仰生活,有时我们会意识到天主隐藏的临在,祂就在我们的深度安静地工作。天主引导我们经历不同的意识转化——医治我们过去所受的伤害、藉着感性的黑夜和可怕的心神的黑夜净化我们、在一种直观的非二元经验中越来越有能力活于此时此刻。“基督意识”带我们超越自己,使我们对那些因经济贫穷和社会不正义而受苦的人所遭受的苦痛,以及对慈母大地所受的伤害,感到更尖锐的痛苦。这一切使我们了悟,神修旅程具有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动力。多玛斯·默顿说:

神秘生活的吊诡之一是:除非一个人能够完全走出自己、空虚自己、并在一种纯粹无私的爱中把自己给予别人,否则他无法进入自己最深的中心,并经过这中心而进入天主内。

为结束这本书,除了引用一位不知名美洲土著所写的一篇祈祷文,以及保禄宗徒致罗马人书信中的一段之外,我找不到其他更好的方式了。

伟大的神灵啊!祢的声音借风声传送,

祢的气息带给世界生命,

我是祢众多子女中的一个,

我来到祢面前,请祢俯听我……

我微小而软弱,

我需要祢的力量和智慧。

请让我在美中前行,

让我的眼常能看到夕阳的紫和红,

让我的手尊重祢所造的一切事物,

让我的耳对祢的声音敏锐。

请让我具有智慧,

好能知道祢教导祢子女的一切,

也知道祢在每一片叶子、每一块石头上所写的教训。

请使我强壮,

不是使我比我的弟兄姐妹更好,

而是使我能对抗我最大的敌人——自己。

请让我随时准备好,以单纯的眼神,来到祢面前;

因此,在生命如夕阳般逝去时,

我的灵可以无愧地归向祢。

 

我们既因信德成义,便是借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与天主和好了。借着耶稣我们得因信德进入了现今所站立的这恩宠中,并因希望分享天主的光荣而欢跃。不但如此,我们连在磨难中也欢跃,因为我们知道:磨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望德,望德不叫人蒙羞,因为天主的爱,借着所赐与我们的圣神,已倾注在我们心中了。(罗五15

 

(注1)在本书的开始,山姆写道:一个人必须踏上追寻之途,在他自己的脏腑的圣所中,发现圣神的烈火。点燃他心中的火焰,为壁炉中那燃烧的火焰提供燃料,也为大地重新点燃他的热情。

 

(注2)作者对心理学家所谓的“内射作用”加以反省。内射作用是别人加在我们生命中的“应该”,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们,它们都会阻止我们去实践自己最深的渴望。

 

(注3)《神操》是在过去四百多年中,天主教会传统所用的一本古典退省手册。它源自天主赐与依纳爵的丰富神秘经验以及富有动力的神修原则。

 

(注4)坎恩·韦伯对压抑的动力有一些有趣的反省:“西方的心理学发现,在心理的发展过程中,高层次的意识浮现,它们可以压抑低层次,并产生从轻微到灾祸性的结果。为了要探讨这个富有动力的压抑过程,我们就运用荣格的名词‘影子’及‘面具’。影子是个人的潜意识,它是一连串‘有情绪的情结’。这些情结是一些图像和观念,它们被低层次所‘污染’,特别是被感情和性感所污染。因不同的理由,这些情绪被人感觉到是对原我心智的高层次结构有所威胁。因此这些情结从意识中被剥离(它们成为影子),这个过程同时也扭曲了自我观念(原我),因而使人对自己有错误或不正确的自我形象(面具)。如果自我形象和影子能够重新结合,那么整个自我就能建立起高层次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