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天主爱世人

我们若要真正了解德兰姆姆,那么,我们必须先安静下来、谦卑下来,聆听她在每日清晨的默祷中,所听见的那一声永恒呼求,以及,她用整整一生来回应的那一个伟大召唤。否则,我们恐怕很难真正了解她——她的信仰、意志与智慧,她的性格、力量与使命,也很难真正了解她在基督爱的推动下,所成就的那个Agape:完全的、无条件的、直到成伤的爱。

一、她用一生来回应的呼求
 

  耶稣知道一切事都成就了,为要应验经上的话,就说:“我渴。”

  ——约翰福音1928

 

  我们若要真正了解德兰姆姆,那么,我们必须先安静下来、谦卑下来,聆听她在每日清晨的默祷中,所听见的那一声永恒呼求,以及,她用整整一生来回应的那一个伟大召唤。否则,我们恐怕很难真正了解她——她的信仰、意志与智慧,她的性格、力量与使命,也很难真正了解她在基督爱的推动下,所成就的那个:完全的、无条件的、直到成伤的爱。

 

  这个永恒的呼求和召唤便是:我渴。

 

  德兰姆姆把这个呼声深藏在心,然后走向加尔各答和全世界所有荒僻贫穷的角落,用一生的时光,热切地,在苦难者身上寻找耶稣。

 

  她认为,我渴——是耶稣代表古往今来所有苦难者向人类发出的一声呼喊。所谓渴,既是身体的需求,也是灵魂的需求,意味着人在受苦时,最需要的,是来自人类的爱与关怀。

 

  在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修会宪章里,有一句话是我们一定不能忽略的。这句话便是:“我们的目标是使耶稣在十字架上对灵魂之爱的无尽渴望得到满足。”

 

  而在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每一个为穷人服务的处所里,都有一张耶稣的受难像,在像的上方,同样醒目地写着这两个大字:我渴。它时刻提醒着德兰姆姆和所有的修女、修士,她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端给基督的一杯解渴的水。

 

  在德兰姆姆看来,一个信奉上主的人,必须时刻倾听这个世界高喊“我渴”的声音,而且要在每一个苦难者身上,看见上主。

 

  因为天主的饥渴,其实就是人类的饥渴。

 

  如果我们不能体恤人类的饥渴,那么,我们也一定不能体恤天主的饥渴。如此,我们也不可能来到天主面前,像一个单纯的孩子那样,去领取那一杯生命活水,来满足我们灵魂深处永不止息的干渴。而这种干渴,是人类依靠自己的力量永远无法解除的。

 

  她用一生来遵行的教导

 

  你们既做在我弟兄中最小的一个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马太福音2540

 

  其次,我们必须要知晓德兰姆姆用整整一生来恒心遵行的那一则教导。

 

  倘若我们不先了解这一点,那么,我们恐怕也难以完全地认识她——不仅难以认识她用一生的服侍所传播的爱与和平,更难以超越一般观感,看见她以福音为准则的虔敬生活:祈祷、爱、宽恕、谦卑、不评断人、完全顺服;以及这样一个事实:她遵从了上主的吩咐,她的一生是一个邀请,更是上主放在人世的一个见证。

 

  这一则教导出自《马太福音》第25章。在这一章里,耶稣用了一个最生动的比喻来告诉我们,当最后的审判临到时,天主将用怎样的标准来审断我们。

 

  我忍不住要把其中的34节至44节摘录在这里,与你分享。

 

  王向那右边的说:“蒙我父赐福的人哪,你们来吧!来承受从创世以来就为你们预备的国度。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流落异乡,你们收留我;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害病,你们照顾我;我坐牢,你们来探望我。”那时候,义人要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什么时候见你流落异乡而收留你?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坐牢,而去探望你呢?”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地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最小的一个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王又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诅咒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流落异乡,你们不收留我,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或坐牢,你们不来照顾我。”这时候,他们要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流落异乡,或赤身露体,或害病,或坐牢,而竟没有帮助你呢?”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地告诉你们,既然你们没为最微小的那一人而做,就是没为我做。”

 

  原来,天主并不看我们赚得了多少财富,拥有多大的权力,也不看我们获得了怎样的名声,或是积累了多少知识;天主更不看我们是否拥有美貌?是否聪颖?而是看我们在短暂而漫长的一生中,在世界的“流泪谷”里,是否力所能及地,帮助过那些有所欠缺和有所需要的人。

 

  就如圣女小德兰所说:“要知道我们的主并不怎么看重我们的行为伟大不伟大,甚至于我们的行为艰辛不艰辛,祂只注意我们行为里爱的热情。”

 

  美国牧师华理克更说:”神以你服侍多少人,而非多少人服侍你,来决定你是否伟大。”

 

  毫无疑问,耶稣的这个比喻,为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抵达那个光荣的顶点开辟了一条捷径。因为天主要我们做的,并不是超出我们能力的大付出:100万的捐赠、200万的捐赠?或者更多?不,它仅仅是:给饥饿者一碗饭,给口渴者一杯水,给衣不蔽体者一件普通的衣裳;或是,安慰一个患病的人,探访一个坐牢的人。

 

  这些微小的事,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倘若我们肯的话。

 

  但是,必须记住,我们的付出,一定得是不计任何回报的施与——预期回报的爱,就不是爱;预期回报的施与,也不是慷慨,而是一种乔装的自私。

 

  你看,那些在耶稣的比喻中得蒙赐福的人,他们晓得当初所救助的那个饥渴者和流浪者,就是基督吗?他们当然不晓得。他们更不曾想到,竟会因此而获得那份永恒的光荣。

 

  天主喜欢不计回报的默默的给予者——左手做的,不让右手知道。你给,是因为你不得不给。你爱,是因为你不得不爱。如果我们付出是为了从付出中得着好处,那么,我们的付出实在是一文不值。

 

  耶稣说:“你们为我兄弟中最小的那一个做的,就是为我做的。”

 

  耶稣又说“你们没为最小的那一个而做,就是没为我做。”

 

  这句话里隐含着一个奇妙的真理,那就是,所有给人的,都是给祂的;凡不给人的,就是不给祂。

 

  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讨一个父亲欢心的最佳途径,就是去爱祂的孩子。而天主,就是我们伟大的父亲。倘若我们期望赢得祂的喜悦,那么,除了去爱祂的儿女——也就是我们的人类同胞,我们不可能还有别的更合适的方式。

 

  透过服侍人去服侍神。这是最佳的路,也是唯一的路。

 

  这是一个清楚而立即的召唤。这个召唤既成为德兰姆姆一生的使命与动力,也成为她一生的目标与目的。就如她自己所说:“人如果不能在苦难者身上看到耶稣,就不可能把这种服侍进行到底。当我们服侍穷人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服侍耶稣。当我们安慰被遗弃的人、病人、孤儿、临死的人,受到照顾的,是祂;收到食物的,是祂;穿上衣服的,是祂;受到探访的,是祂;被安慰的,也是祂。我们的生命没有其他目的,也没有其他动机,这也是我们力量的来源。”

 

  德兰姆姆一生记着这句话,一生做着这件事,却震动了全世界。

 

二、她所领受的圣召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

  ——马可福音1615

 

  “走出去,把基督的生命带给众人。”德兰姆姆在对一个采访者讲述她所领受的第一次圣召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加入一个修女会,在修道院的高墙内,做一个修道的隐修修女,其实并不能完全满足德兰姆姆献身真理的热诚。她那颗被爱火焚烧的灵魂,渴望着更多、更多。倘若不能在祈祷、内思和付诸行动的具体服务中取得平衡,她将无法安宁。

 

  于是,在一种持久的深度的祈祷生活中,德兰姆姆又听到了那期待已久的召唤。她称这第二次圣召为“召唤中的召唤”。时间是1946910日。因为罹患肺结核,她正在前往大吉岭休养的途中。

 

  对于这个“圣召中的圣召”,德兰姆姆曾这样描述:“到它到来时,唯一能做的只有说‘好'。讯息非常明确——我将放弃一切,跟随耶稣进入贫民窟——在穷人中的穷人中服侍祂。我知道这是祂的意思,我必须遵从祂,毫无疑问的,这工作将为祂而做。”

 

  “我将离开修道院,与贫民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这是一项指令。我知道我的归属,但我不知道如何才能抵达。”

 

  2003826日,是德兰姆姆九十三岁的诞辰。在她离世六年后的这一天,仁爱传教男修会的瓦扎卡拉神父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德兰姆姆当年所领受的第二次圣召,其中的细节生动感人,却鲜为人知。神父说:

 

  “德兰修女经历了三次‘神视'的经验。在第一次神视中,她看到一大群人,有穷人,有儿童等各式各样的人。她自己就在他们中间。他们向她伸开双手说:‘修女,请来,把耶稣带给我们。'

 

  第二次‘神视'中,她看到同样的人群,不过,每个人都很悲伤。她还看到圣母,但看不见圣母的面容。因为她跪在圣母的后面。圣母对她说:‘你要照顾这些人。他们是属于我的。不要害怕。把耶稣带给他们,也把他们带给耶稣。'

 

  在第三次‘神视'中,德兰修女看到同样的人群。虽然当时一片漆黑,但她仍然可以看见他们。她还看见了十字架上的耶稣,和站在稍远处的圣母。耶稣对她说:‘我向你要求了,这些群众也向你要求了,我的母亲也向你要求了。你还拒绝把他们带到我这里来吗?'

 

  德兰修女回答说:‘不拒绝。'

 

  从那一刻起,她便听从了这个召叫。

 

  有一段基督和她的对话非常美。她说:在领圣体后,耶稣对她说:‘你是我的新娘,被钉十字架的基督的新娘。你将受很多的苦。我对你的召叫里包含了爱、受苦、拯救人灵。'

 

  这件鲜为人知的事,记录在德兰姆姆的私人信件中。罗马天主教会在为册封德兰姆姆为“真福品”而展开的调查中,公开了这些信件。

 

  还有一个说法,认为德兰姆姆起初并不想离开修道院。但当她说“我要留在修道院,以后可以成圣”时,却听到耶稣对她说:”我要你做爱的传播者。”

 

  下面这段文字所记录的,便是当时的情景——姆姆在祈祷时与耶稣的对话。时间是19471月。事后,她向Lawrence Picachy大主教讲述了这段神秘体验。

 

  耶稣:“你难道拒绝为我做事工么?你成为热爱我的人,你为了爱我来到印度,灵魂的饥渴让你千里跋涉,你难道害怕为你所爱的更进一步么?为我,为那些灵魂?你的慈悲难道已经变冷?我在你心中难道已变得次要?

 

  德兰:“亲爱的基督,我属于你。我是如此单薄、愚蠢,以致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但是,按照你的意愿要求我吧!只要你愿意,我会紧跟你的意愿。可是,为什么我不能成为Loreto姐妹会中的一个完美修女?为什么我不能像其他人一样?”

 

  耶稣:“我要你做爱的传播者。我需要仁爱会的所有修女,你们要把我的爱带到穷人、病人、临终者和小孩之中。你是我所知道的最无能的人,软弱、有罪。但正因为如此,我希望你来荣耀我,你难道拒绝么?”

 

  德兰:“我不拒绝。”

 

  “我要你做爱的传播者。”这个呼召,就像当年的那句“来跟从我”一样,不容人有刹那的恍惚与犹疑。在加利利风景宜人的海边,渔夫彼得立刻扔下了鱼网。而德兰姆姆,则走出修道院,走进了贫民窟。

 

  完全地顺服于上主,并被祂的爱所占有。这既是德兰姆姆信念和力量的来源,也是她挚爱上主于万有之上的方式。

 

  “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上主拒绝不热不冷的服侍,祂需要的是热烈的全然的奉献。

三、她的精神导师字体
 

  你们当着人家的面把天国的门关起来,自己不进去,也不让想进去的人进去。

  ——《马太福音》2314

 

  1931524日,德兰姆姆在发愿成为劳莱德修女会的修女时,依据法国里修的圣女德兰(Teresa)之名,选择了德兰这个名字作为她的修女名。

 

  其实,在天主教的教会史上,共有三个德兰修女:除了我们已经熟悉的圣女小德兰和德兰姆姆之外,还有一个圣女大德兰。

 

  圣女大德兰(St.Teresa),出生于1515年,逝世于1582年,是西班牙十六世纪加尔默罗修会的改革者,神秘学家,天主教的第一位女圣师。她保护穷人,关爱弱小,追求男女平等。她所著有关神修学及神秘学的著作,在天主教教会内具有极大的权威,四个多世纪以来,受其影响而改变生命的人,不计其数。而她的诸多灵修箴言,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如潺潺清溪,传诵不绝。

 

  圣女大德兰是圣女小德兰领受洗礼时的主保,小德兰的名字就是因此而来。圣女小德兰是罗马教廷钦定的传教主保,德兰姆姆的名字又是因圣女小德兰而来。

 

  忍不住要摘录两段大德兰的灵修金句与你分享。

 

  “希望吧,我的灵魂,希望吧,你不知那日子和那时间。你要悉心注意,一切会很快地过去,虽然你的不耐把确实的认为可疑,把短促的当作长久。”

 

  “您要记得,您只有一个灵魂,您也只死一次,您也只有一个短暂的生命,只有一个,为您是特殊的,也只有一个天堂,它是永恒的,为它您该牺牲很多事。”

 

  圣女小德兰,亦称为“耶稣的小花”,是法国里修加尔默罗圣衣会的隐修修女。所以,亦被称为“里修圣女德兰”,或“里修的圣德兰”。

 

  187312日,小德兰诞生于一个虔敬的天主教家庭,9岁时第一次蒙召,15岁时加入圣母圣衣会。在那座小小的修道院里,小德兰作为一个专为教士和传教士祈祷的隐修修女,仅仅生活了短短的9年。1897930日,小德兰因病去世,年仅24岁。

 

  在她离世28年后,即19255月,罗马教廷隆重地宣布她为圣徒。在此之前,教廷收到了20多万份请求封她为圣徒的申请。两年后,又钦定她为普世传道主保,法国更把她作为法兰西的第二保护者,与圣女贞德齐名。1997年,在她去世100周年之际,罗马教会又将她列入四大女圣师之列,并尊封她为最伟大的神修家之一,认为她兴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神修革命。

 

  小德兰在15岁加入圣母圣衣会时,便表明她的天职就是“爱”。她写道:

 

  “我的小小行径是心灵的童真、信赖与绝对的顺服。”

 

  “在我心里,不断地听到耶稣临死前的呼号‘我渴'。这呼号在我心中点燃了非常活泼的爱火,我愿意给可爱的耶稣解渴。”

 

  “真正的爱,是能忍受别人的一切缺点,对别人的软弱毫不见怪,对别人的小德小行,却要感奋取法。……爱不能仅仅施与我们所爱的人,它必须光照满堂,让人人都感到愉快。”

 

  小德兰无疑是一个爱的天才。她所教导的健康心灵之道是简朴的,充满牺牲的精神与慷慨的施与。在小德兰看来,痛苦即是幸福,下降即是上升,微小即是伟大,温柔即是刚强;在世是离乡,而离世则是大归,爱不可爱之人,才是真爱,没有喜乐,正是大喜乐。

 

  教宗碧岳十世在谈到小德兰时指出:她圣德的重心是“在平凡的事物中”欣然地、慷慨地、持之以恒地完成天主对她的召叫。当一个神父说小德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时,碧岳十世又说:这个小灵魂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她特殊的纯朴。

 

  是的,小德兰的伟大就在于她愿“小”,以及她能“小”。她曾说:“只要是为主而做,即便是拾起一根针,也是有价值的。”“我承认全能的主确曾行伟迹于我,其中最伟大的一件事,就是使我感觉出自己的无能、自己的渺小。”

 

  选择这个名字,便意味着选择了圣女小德兰为其精神导师。这个选择,向我们透露出德兰姆姆使命的真正内涵,即:她并不仅仅满足于加入一个修会,在修道院的高墙内,做一个修道的修女,她还必须走出去,把她的悲悯变成热切的行动。也就是说,她渴望成为一个爱的传播者。而圣女小德兰正是传教士的主保圣女。

 

  小德兰将自己比拟为“圣婴耶稣手中的一颗球”。而德兰姆姆对她那同样诉诸于信赖与绝对服从的简朴之道,则采取了一种较为实际较为严肃的观点,她称自己为“天主手中的一支铅笔”。

 

  事实上,德兰姆姆所选择的“微小”,德兰姆姆对耶稣呼喊“我渴”的回应,用行动(服侍穷人)所活出的天主之爱,以及她所走过的完全信赖与绝对服从的简朴之路,都是她的精神导师即圣女小德兰在那个冷僻的加尔默罗修道院所领悟过的。

 

顺便补充一点:在西方,Teresa是一个普通的女性名字,非常常见。在天主教的教会年历里,就有三个圣女叫TeresaTeresa在翻译成中文时,有”德兰”“德肋撒” “德来”,还有”特蕾莎”“德蕾莎”“特丽萨”等。前面三种是中国天主教最传统最常用的翻译。后面三种则在其他的语境里用得较多。为了区分这三个圣女,教会常常把德兰姆姆(Mother Teresa)称为”印度德肋撒修女”,或”印度德兰修女”。西班牙圣女Teresa,称为圣女大德兰,而法国圣女Teresa,则称为圣女小德兰。

 

四、她的修会章程与誓约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祂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路加福音923

 

  按照仁爱传教修女会的章程,每一个自愿加入修会的成员必须普爱、无私奉献、完全信任和永远快乐;必须能够传播基督的福音;必须让世人知道她们是爱祂的;必须始终微笑——因为这是表达感恩的最佳方式。

 

  所以,在宣誓遵守贫穷、顺服的誓约之外,修会成员还必须宣誓贞节。女士因此誓约献身基督,男士则因此誓约在心中自觉地蓬勃地燃起对上主及全人类的爱火。

 

  德兰姆姆和她的姊妹们都自称为基督的净配,她们受召在这一种牵系里终其一生,全心全意地挚爱基督,就像妻子挚爱丈夫一样。德兰姆姆曾说:“我们每一个女子都有能力运用这份爱。我们不必因投入感情挚爱耶稣,而感羞赧。”

 

  因此,曾有人说她一定是结了婚,才能如此智慧地体认爱的牵系。对此,德兰姆姆幽默地回应道:“我是结了婚,但有时候我觉得很难和祂笑脸相对,因为祂的要求是如此严格。”

 

  事实上,这一份经由贞节誓约而对上主的奉献和承诺,是所有修女生命和生活的中心支柱。立此誓约便表明宣誓者自愿放弃了婚姻,从此献身上主。因此,这份承诺好似婚姻,但比婚姻更为深入,更为极致。因为给予他人的爱,唯有透过对上主的爱,才有可能实现。

 

  德兰姆姆曾表示:“在我的内心,我已不能以女人对男人的爱去爱任何人。我无权把这份感情献给上主以外的任何人。”“耶稣送给我们一生的亲密情谊,而且用柔情和爱意包裹着我们。上主亲自怜爱我们,这是一件奇妙的事。”

 

  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修会章程将这一份承诺描述为:一种比血肉之情强过千百倍的爱之牵系。

 

  德兰姆姆和她的修女们,便在这种交融与牵系之中祈祷、互爱、分享、奉献。在这条特殊的道路上,她们过贫穷的生活、服侍受苦的人、舒解他们的苦痛,全都是源于这一种深深的爱之牵系。

 

  有一位年轻的修女说:“在我小的时候,我曾研读德兰姆姆的事迹,我相信《圣经》里说的‘你为我兄弟中最小的那一个做的,就是为我做的。'这成为我小时候对生活的憧憬。长大以后,我发觉这是我可以选择的道路。我将因此为耶稣做愈来愈多的事情,将我生命的每一刻都献给他人。”

 

  另一位修女则说:当我体认到我正在为祂做事,我会注入更多的爱,以更悲悯的态度来对待受苦的人。我在为祂做事——这一认知使我的生命充满意义。

 

  每一个自愿加入仁爱传教修女会的成员,除了宣誓遵守贫穷、顺服、贞节之外,还必须宣誓遵守第四个戒律,即全心全意奉献受苦的人。这第四个戒律,正是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与众不同之处。

 

  “为解除基督无尽的渴望,我将全心全意奉献最贫困之人,照料伤残孤苦之人,并且教育流浪儿童,探望乞丐及其子女,安置被遗弃被驱逐未蒙爱之人,以慈爱工作彰显上主之爱。”(摘自仁爱传教修女会章程)

 

  这是每一个自愿加入仁爱传教修女会的女子都念诵过的誓词。

 

  “仁爱传教兄弟会必须全心全意为在贫民窟、大街上或其他地方见到的所有穷人服务。麻风病人、无家可归的乞丐、被遗弃的儿童和那些在战争或灾难中失去生活或工作能力的人,都是兄弟会的特殊关注对象。”(摘自《仁爱传教兄弟会章程》)

 

  这是每一个自愿加入仁爱传教兄弟会的男子都念诵过的誓词。

 

  毫无疑问,这是一份特殊的誓约。这份誓约所包含的特殊使命与生活目的,如今已经为我们所知晓。而这个特殊的使命是以德兰姆姆的简朴思想为依据的:每一个人,无论衣衫多么褴褛,形容多么悲惨,他们都是隐藏在痛苦面具下的上主。为表示我们对上主的爱,我们必须对每一个人都表示出亲切的关怀。我们祈祷,就会相信;我们相信,就会爱人;我们爱人,就会服侍。只有透过服侍穿着贫苦外衣的基督,我们才可以把上主的爱,变成活的行动。

 

  “我渴”,是基督的临终之言。因此,这个誓约是一份承诺——对基督的承诺。

 

  它提醒德兰姆姆和她的修女修士们,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十字架上受苦的耶稣解渴。

 

  “我们的目标,是使耶稣在十字架上对灵魂之爱的无尽渴望得到满足。”

 

  “我们在贫苦者之中服侍耶稣,我们照顾祂,喂养祂,给祂衣服,探视祂。”(摘自仁爱传教修女会章程)

 

  天主的爱不只透过万物呈现于这个世界,更透过耶稣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难来显现。而德兰姆姆所要做的,便是透过服侍受苦者,也就是耶稣所说的祂弟兄中“最小的那一个”,来服侍十字架上为人类受苦的基督。

 

  有些读者可能会对德兰姆姆以及修女修士们所选择的生活,产生质疑,或是不解。但我想说,不管我们是否理解他们,我们都应该带着感激的心来看待他们的选择。

 

  虽然说,我们未必一定要进入修道院才能过圣洁的生活,在一个微小的岗位上,在日常生活的琐屑与单调中,甚至在一间油烟弥漫的小厨房里——在每个人的所站之地,我们都可以像耶稣那样生活。但是,倘若没有他们自愿立下忠贞、贫穷、纯洁、自制、独身、顺服、服务的誓愿,倘若没有他们自愿放弃这个世界的荣华与享乐,心甘情愿地为天主的国度献身,这个世界也许会变得更加可怜,也更加的叫人灰心。

五、她对“最小兄弟”的定义
 

  人若说,“我爱天主”,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

 

  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天主。

  《约翰一书》420

 

  耶稣说:“你们为我兄弟中最小的那一个做的,就是为我做的。”

 

  谁是祂兄弟中最小的那一个?除了饥饿的人,干渴的人,衣不蔽体的人,流浪的人,生病的人,坐牢的人,还有谁?孤独的人是不是?被遗弃、被驱逐的人是不是?绝望的人、不被需要的人是不是?被子女所忽略的老人和被父母所忽略的孩子,是不是?文盲是不是?

 

  德兰姆姆对贫穷的定义非常宽广。在她看来,贫穷还是:

 

  “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对爱的渴求;赤身露体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

 

  “饥饿者与孤独者,他们不仅希求食物,也希求天主的话语;干渴者与无人爱者,他们不仅希求饮水,也希求知识、和平、真理、正义、爱;赤身者与无家可归者、被弃者——他们不仅希求一个栖身之所,也希求一颗了解、保护、充满爱的心;患病者、贫困濒死者、被囚者——不仅身体上如此,心灵与精神上也如此。”

 

  姆姆还认为,所有已经丧失一切生活的希望与信仰的人、酗酒者、吸毒者、所有失去天主的人(对他们而言天主曾在,但天主一直是在的),不再寄望于圣灵力量的人,以及没有任何东西可供确证、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供保护的人,他们都是贫穷的人。

 

  因此,在德兰姆姆看来,他们——无论是物质层面的贫乏者:饥饿者、被弃者、患病者、贫困濒死者、被囚者,还是精神层面的贫乏者:孤单者、无知者、绝望者、胎儿、遭种族歧视者、酗酒者、吸毒者,全都是耶稣所说的“我兄弟中的最小者”。而不被爱的那一个,则是其中的最贫弱者。

 

  而这最小的一个:穷人中的穷人,贫者中的贫者,便是德兰姆姆和她的修女们所要全心全意服侍——而不只是服务——的对象。她们亲手为那些病人、老人以及奄奄一息者净身、喂食、喂药、洗衣服,乃至做一切的事情,就像仆人侍奉主子一样。

 

  是的,她们从来都是在服侍,而不只是服务。

 

而这,正是耶稣作为一个人所曾度过的生活。耶稣在世的一生,就是帮助、救治、宽恕、怜悯与服务的一生。而这样的人生,也正是天主期望我们去过的人生。

 

六、她所恪守的贫穷
 

  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主的国是你们的。

  ——《路加福音》620

 

  德兰姆姆和她的仁爱传教修女会,之所以震撼这个世界,并被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以及不同阶级的人们所敬仰和推崇,除了她们在基督爱的推动下所成就的那个伟大事业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帮助穷人,她们把自己也变成了穷人。为了服侍贫苦者,她们完全摈弃了自我。贫穷成为她们生命的馈赠,更成为她们工作的必备条件。

 

  德兰姆姆曾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真正了解他们?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一样热。他们赤脚走路,我们也是。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排。我们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们。如果我们能用行动证明,我们其实也可以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那么,他们就会向我们敞开心灵。”

 

  她还说:“我们拥有愈多,我们所能给的就愈少。贫穷是绝佳的赠礼,因为它给我们自由——贫穷代表着我们与天主之间少了一些障碍。”

 

  为了真正和所服侍的穷困者过同等的生活,给穷人以尊严,她们甚至从不接受任何的招待,即便在修会已经名满天下的时候。最著名的一次便是:德兰姆姆拒绝了诺贝尔和平奖评奖委员会为她安排的盛大晚宴,并要求举办方把这笔晚宴的费用全数捐给了印度的穷人。

 

  德兰姆姆说:“贫困者在他们破陋的居所里极少能得到什么,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尊重与同情,我们也从不接受招待。”

 

  终生持守贫穷,是仁爱传教修女会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坚守的一个圣愿。姆姆说:“神贫愿就是叫我们从物质的牵挂和物质的拥有欲中解放出来,然后,以这样的自由,去守一地爱。”

 

  事实上,那些被德兰姆姆的嘉言懿行所感染、而受召成为修女修士的女孩男孩们,在加入修会之前,都已真切地明了自己所要过的生活。但他们还是义无返顾地走上了这条简单、纯朴而又特殊的道路。

 

  在这个修会里,每个修女所拥有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枚十字架,几本圣书,三套滚着蓝边的白色会服——一套穿、一套洗、一套等着晾干,一双凉鞋,一床铺盖,一个搪瓷碟子——用来吃饭,一块肥皂,一个洗漱盆,一只写有号码的铁桶——用来存放所有的东西。

 

  她们通常是三四个人共住一个房间,每天基本上只吃米饭和素菜;她们没有电视机,至多有部收音机,仅仅用于收听新闻;她们不用电风扇,即便气温高达四十多度。因为在印度,电风扇是生活富裕的象征。而她们,已经宣誓要和基督分苦同味。

 

  而在其他的国家或地区——在后来相继建立的每一所分会和仁爱传教兄弟会里,修女和修士们也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夏天没有电扇,冬天没有暖气,没有冰箱和洗衣机,个人没有手表,有时甚至连肥皂和刷子都没有。

 

  我们再来看看德兰姆姆自己。她创建的这个修会拥有四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地捐钱给她;她的组织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组织外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工;她与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关系友善,并受到他们的敬仰和爱戴……

 

  但是,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没有秘书,所有信件她都亲笔回复。她没有会客室,她在教堂外的走廊里接待所有的来访者。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换洗;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

 

  当她去世时,人们看到她所拥有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纱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需要缝补。

 

  但是,德兰姆姆和她的修女们所恪守的这种贫穷,并不仅仅停留于物质的层面,还意味着一种心灵的自空,即打碎自我,倒空自我,在一切的事情上,清除名利心、虚荣心,等等。人只有在彻底”自空”后,才能完全地接纳上主进入祂的生命。就如同一个陶罐,只有彻底地清除罐内的所有物之后,才能往里盛入满罐的清水。

 

  有一段她们每天念诵的祈祷文,很明确地阐明了这种赤贫所深含的奥妙。

 

  噢!耶稣,解除我被爱的想望,被夸奖的想望,被尊崇的想望,被赞美的想望,被喜欢的想望,被请益的想望,被赞同的想望,被欢迎的想望。

 

  被羞辱的恐惧,被蔑视的恐惧,被责难的恐惧,被毁谤的恐惧,被遗忘的恐惧,被冤枉的恐惧,被讪笑的恐惧,被怀疑的恐惧。

 

  不仅如此,这种自觉自愿的贫穷,对她们来说,更意味着:因为体认到个人的有限、无知、无能,以及全然地无有与无助,她们必然远离世物,而同时,她们必然全心全意地信靠天主,并且绝对信赖天主。而且在她们看来,惟有如此,才能完完全全地顺服天主,并为此常常喜乐。这是成为一个修女必须具备的基本德操。

 

  耶稣说:“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耶稣所说的贫穷,指的便是这种状态与这种境界:当我们终于认清自己生命的真相——原来我们是全然地无知、无有、无能与无力的,在我们自己的心灵中,并没有生命所需的各种资源。只有完全地信靠天主,我们才能得到平安、盼望、帮助与力量。而只有在完全信靠天主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地顺服天主,并绝对地遵行祂的旨意。而惟有遵行天主旨意的人,才是天主国的子民。

 

  所谓天主的国,就是天主的旨意在地上如同在天上通行的社会。那是一个“豺狼将与羔羊同处,虎豹将与小山羊同宿……再没有谁作恶,也没有谁害人”的世界,那时,“众人都把自己的刀剑铸成锄头,将自己的枪矛制成镰刀;民族与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也不再学习战斗。”这样,人间就成为一个”再也没有死亡,再也没有悲伤,没有哀号,没有苦楚”的新天新地。这就是《圣经》为我们所启示的那个天国的光景。

 

  我们常常祈祷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你的国降临。”但是,倘若我们不肯遏制本性里的骄傲、自私与贪婪;不肯停止过度的对物质的攫取与占有;不肯心存谦卑,看见自己灵魂的软弱与需要;不肯侧耳倾听这个世界高喊“我渴”的声音,并作出相应的回应;不肯为自己的罪和这个世界无穷无尽的苦难,而痛悔,而忧伤,而心碎;……那么,天主的国便难以降临。有一位犹太智者在很多年前就曾说:倘若以色列民哪怕能够在一天内完全遵行天主的旨意,天国自然就降临在地上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耶稣所说的贫穷,是灵性里的贫穷,并不是指物质的完全缺乏。穷困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件好事。耶稣绝不会指着一个在肮脏的垃圾堆里寻找食物的人说:贫穷的人有福了。

 

  财富并不是罪恶,但对属灵的生命来说,财富中潜藏着一种隐约的危险。基督教是建立在一种迫切的需要感上的。一个人若拥有许多的东西,他就会陷入自以为不需要天主的危险之中;而一个人若只拥有很少的东西,他就会常常来到天主的面前。因为在这个世上,他没有别的地方可去,也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倚靠。

 

七、她所承担的苦痛
 

  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

  而是那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

  ——《马太福音》721

 

  如同他们必须把自己变成穷人一样,“怀大爱心,做小事情”,也是他们服侍穷人时所不可或缺的作为。这个作为看起来简单,其实很不容易。而且这个作为里,包含着他们必然要承担的种种苦痛,就像他们必须要承担物质的清贫一样。

 

  因为,这也是穷人中的穷人所一贯承受的苦痛。

 

  还因为,这也是十字架上受难的基督所一直承受的苦痛。

 

  而仁爱传教修女会所要进行的服务,并不单是为穷人做各种事情,还必须在穷人受苦时陪伴他们。这种陪伴意味着:他们既分担了受苦者的苦难,也与受苦的基督共同承担着苦难。

 

  德兰姆姆经常表示:“圣约翰与圣母在十字架底下所做的就是这些。”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姆姆向来访者说明“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常常会引发的几种苦痛。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身体上的,心灵上的,情绪上的,钱财上的,以及精神上的。

 

  德兰姆姆解释说:这五种苦痛,常常或个别、或全部一起于某个时候出现,无论是接受爱的受苦者,还是施予爱的受苦者,都会一一经历到。她形容这就是:“爱,直到成伤。”而且,“如果受伤,如是更好。”因为所有的苦痛都被他们视为一种对上主的奉献。

 

  姆姆相信,了解痛苦并真诚地接受,将使人得以洞见其终极价值。因为基督正是透过受难,而完成了对人类的救赎。耶稣为什么要分担我们的孤寂、我们的苦恼,乃至我们的生命和死亡?因为祂要凭借这种分担来帮助我们;也只有借着这种分担与我们合而为一,祂才能救赎我们。

 

  所以,德兰姆姆充满信心地说:“我们也可以这么做。”在她看来,她和她的修女修士们,也必须借着物质上的贫乏,以及身体、心灵、精神和情绪上的苦痛,来分担贫困者物质上的穷乏与精神上的困苦;并借着这种分担与他们合而为一;最后借着这种合一,来帮助他们,并救赎他们。

 

  而且唯有如此,她才能将上主带进穷人的生命中,同时将穷人带给上主。

 

  德兰姆姆说:“如果我们不受苦,我们所做的就只不过是社会工作。”因此,跟贫穷一样,受苦也是他们生命的赠礼和工作的必备条件。

 

  但他们是施爱的受苦者,也因此,他们是喜悦的受苦者。他们不因受苦而忧郁,更不因受苦而冷漠、或是心中充满对人世的不平与怨怼。

 

  德兰姆姆说:“如果你接受苦痛并把它献给天主,这将带给你喜悦。苦痛是天主的大馈赠,真诚地接受它的人,深深地爱人的人、完全地奉献自己的人,都知道它的价值。”

 

  可以说,借着爱与仁慈的行为,以喜悦分担受苦者的苦痛与贫穷,是仁爱传教修女会工作的根本。这也是他们与社会工作者的不同。而她们所做的,都是为了使自己更像耶稣。有个牧师曾说:“倘若你要使自己看起来更像耶稣,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像耶稣那样付出。”

 

  耶稣说:”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哀恸的人”,既指那些能够承受住自己生命中最大苦痛的人;也指那些为自己的罪和不配蒙恩而极端痛悔的人;还指那些为这个世界和大众的苦难而极度忧伤的人。

 

  德兰姆姆和她的修女修士们,显然就是为这个世界和大众的苦难而极度忧伤的人。他们远离物质,过着和穷人一样赤贫的生活。但他们并不远离人,恰恰相反,他们所做的,是与所服侍的人合而为一。

 

  我们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没有人愿意去关心他人的悲伤与哀愁,没有人愿意去分担他人的失落与困顿,没有人愿意去安慰、去陪伴,那么,这个世界就一定会变得更加贫乏,更加冷漠与荒凉。基督教是关爱人的宗教。因此,凡是极度关心这个世界的困苦、忧愁和别人之需要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一定会从他的忧伤中,寻见天主的喜乐。

 

  所以,让我们永远都记得:哪里的悲伤得到安慰;哪里的哀愁转为喜悦;哪里的苦难被遏止,爱被传播,哪里便是天主的国度。

 

  透过德兰姆姆所说的话,以及她所施行的工作,我们终于可以体认到一个事实:当你秉持着爱来做那些平凡的小事时,你所能成就的,一定非凡无比。

八、她邀请义工的广告
 

  假如有人赤身露体,且忍饥挨饿,如果你告诉他们,叫他们平安回去,吃得饱饱的和穿得暖暖的,却没有具体帮助他们的话,那又有什么用呢?

  ——《雅各书》215-16

 

  “你来到跛足、伤病、垂死者之间服侍耶稣,我们很高兴,很感谢你愿意借着这个机会来见证天主的爱,并付诸行动。记得是耶稣在透过我们工作——我们仅只是服务的工具。问题不在于我们做了多少,而是我们在进行中投注了多少爱。”

 

  这是一个广告,一个很特殊的广告,它被招贴在仁爱传教会每一个分会的圣母院门前。但它并非只针对天主教徒,或基督徒,它针对的是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信仰,也不分阶级和文化。因此,我和你、和他,以及我们和你们、和他们,都是她所邀请的对象。

 

  它也不单是为仁爱传教修女会的穷人呼求,事实上,它是在为这个世上所有的贫弱者请求帮助。

 

  在仁爱传教会的总会以及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各个分会里,到处都有义工出现。义工是这个组织之外的一个庞大力量。姆姆多次表示,如果没有义工的支持与努力,她的事业不可能发展得这么迅速,这么广大。她曾说:“如果没有义工,我们的工作将无法进行。”

 

  在这个世界上,假装爱是那么容易,因为并没有人会真确地要求你给予,直到成疾,直到成伤。

 

  这些从世界各地奔赴而来的义工,也并非只是一种单一的群体:天主教徒、或是基督徒。事实上,他们有着相去甚远的背景、文化和信仰:医生、教授、美容师、模特、大学生、银行家,甚至还有政府的高级官员。其中,有的人是伊斯兰教徒,有的人是佛教徒、印度教徒,还有的人,并无任何的宗教信仰。他们之所以来到这里,只是为了真实地付出,并从中体味出什么是无私的爱,什么是“一切人类皆兄弟”。

 

  是的,我们未必一定要是天主教徒,或具备某种特别的宗教情操,才可以追随德兰姆姆的道路。我们可以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充满迷人的个性魅力的自己,但我们仍然可以走在这条芬芳的道路上。

 

  我们也未必一定要到加尔各答,或是仁爱传教会的某个服务处所里,才可以开始爱的行动。

 

  德兰姆姆活着时,常常对许多从世界各地前往加尔各答的追随者说:“找到你自己的加尔格答。”对我们来说,我们的加尔各答,毫无疑问,就是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单位,以及我们的家庭。

 

  所以,当你读到这则广告的时候,请你:至少在今天,至少为你身边的人,做点什么。

 

  爱实在是一条简单的道路,只要我们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启程。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常常不能成就什么大事,但我们却能以大的爱心来成就一些小事。德兰姆姆不止一次地提醒我们,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所做的事里,究竟倾注了多少爱。对她而言,爱才是衡量成就的标准。

 

  因此,在抱怨当下的社会一片乱相时,我们更应该自省:自己曾经为这个冷漠的、缺乏关怀的世界,奉献了多少爱心?如果我们自己从来没为这个世界贡献一点什么,那么,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抱怨世界没有给我们带来快乐呢?当我们诅咒时世的黑暗时,我们同样应该自省:在时代的黑暗里,自己是否发出过一点亮光?哪怕只是萤火虫般大小的亮光,也能刺破完全的黑暗。

 

  有一段曾使我感动而又羞愧的文字,我想和今天的你分享:

 

  “当我们伸手把一片面包递出去的时候,我们要在心里祈求天主给我们加倍的爱,使接受者能够原谅我们向他伸出去的手。”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身体已然衰竭的老神父,在临终之前,把这段文字刻在一个教堂门口的石碑上。

 

  它提醒着每一个进出教堂的人:施舍并不是爱。倘若你想变得更像基督,你就不能只是施舍,你必须爱。当然,凭借自身的力量,你也许永远做不到。但你若时时记得向那最高者祈求,祈求祂给予你,添加你,你就一定能够分得祂的光辉。

 

  即或那光辉只是一支微小蜡烛所发出的亮光,但集全世界的黑暗,却也无法熄灭它。

九、她喜爱的经文
 

  主啊!唯你有赐永生的话语,我们还跟从谁呢?

  ——《约翰福音》668

 

  《以赛亚书》第43章第1-4节,是德兰姆姆最喜爱的经文之一:

 

  造成你的那位,现在如此说:“你不要害怕,因为我救赎了你,我以你的名字召叫了你,你是我的。当你由水中经过时,我必与你在一起;当你渡河时,河水不得淹没你;当你在火中走过时,你不致烙伤,火焰也烧不着你。因为我是你的救主,你的神……因为你在我眼中是宝贵的,我爱你。”

 

  而《以赛亚书》第49章第15节,亦同样为她所喜爱。

  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初为人母的岂能忘记她亲生的儿子?……纵然她们能忘记,我也不能忘记你。

 

  在德兰姆姆看来,这是天主在亲自对祂的孩子说话——对这世上的每一个人说话。而且,祂说的不是一般的言语,祂是在表白祂的爱。祂爱我们,甚至胜过一个母亲爱她初生的儿子。在祂看来,没有一个孩子是不重要的,没有一个会被隐没在世界与时间的尘埃中,不是祂所看见、所牵挂、所眷顾。你听,祂亲口说:“你是我的。你在我眼中是宝贵的。我爱你。”

 

  如果说希腊人的天主是一个超然的天主,犹太人的天主是一个严苛的天主,那么,耶稣给我们呈现的这个天主,就是一个全然的爱之天主。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样讲:传教士扬•伊格顿(Young Egerton)第一次前往印地安人居住区,向他们宣讲天主的爱。当他讲完之后,酋长问道:“我听你称那伟大的灵为‘我们的父',对吗?”伊格顿回答说:“是的,我是称祂为父。”

 

  酋长说:“我们从来没想过要把神明称为父亲。祂常常以雷声向我们说话,又以闪电和暴雨的方式跟我们见面,所以,我们很怕祂。现在听你把祂叫作‘我们的父',真是太美了。”

 

  沉默了一会儿,酋长似乎突然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他又问道;“牧师,你说那伟大的灵是你们的父亲?”伊格顿肯定地说:“是的。”酋长又问道:“你说祂也是印地安人的父亲?”伊格顿更肯定地说:“当然。”

 

  这时,酋长像突然发现了一个宝藏似的,他伸开双手,按住伊格顿的肩膀,欣喜地说:“那么,我和你,便是亲兄弟了!”

 

  是的,我和你,就是亲兄弟了;我们和他们,也都是亲兄弟了。因为我们同出一源,拥有一个共同的父亲。

 

  唯有世人都成为天主的孩子——成为亲兄弟时,人类才能在基督里合一,和平才有指望,而”彼此相爱”的新天新地,才有可能变成我们的眼睛所能看见的最明亮的现实。

 

  这也是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岗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小女儿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天主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那时,天主的所有孩子,黑人和白人,犹太教徒和非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将能携手同唱那首古老的黑人灵歌:‘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感谢全能的天主,我们终于自由了!'

 

  但在今日的世界上,仍然处处都是藩篱:国家与国家的藩篱、民族与民族的藩篱、阶级与阶级的藩篱,以及,人与人的藩篱。虽然在天主眼中,这些分别从来就不存在。

 

  人是天主照自己的形象造的,唯有当我们成为天主的孩子、并以热烈的爱回应祂时,人才会在我们的眼中变为可爱,各种人为的等级与差别才能消除,我们才会既为那个当上了总统的儿子骄傲,也为那个正在田里挖土豆的儿子骄傲。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之所以好,除了贝多芬的乐曲之外,还在于诗人席勒的歌词: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光芒璀璨照大地……

  天主,我们充满热情来到你的殿堂,

  在你仁慈的翼下,四海之内皆兄弟。

 

  但是,如果没有天主的爱如同空气一般地运行在我们中间,我们不可能成为兄弟,也不可能以高贵的平等之心、自由之心对待他人;我们就会只崇拜权力,不崇敬真理;只追逐利益,不追求真理。

 

  所以,德兰姆姆才会在不同的场合反复表明:上主是万物之主,祂是我们全体的父。我们都是祂造就的,是祂的孩子。我们每个人在祂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有祂的爱。

 

  所以,她才把印度的穷人、委内瑞拉的穷人、海地的穷人、卢旺达的穷人,乃至全世界的穷人,都统统视为她的亲人、她的家人。因为在她看来,他们也是天主的孩子。天主也像一个母亲爱她初生的婴儿那样,爱着他们。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容貌、衣裳、心灵。”

 

  为什么?因为你并非一个偶然或一个意料之外的产物,你是造物主精心设计并亲手创造的一件艺术极品,你在祂眼中为宝为尊。祂爱你。

 

  你是祂的——这个事实永不会更改,它意味着:纵使一个母亲忘记她的婴孩,祂也不会忘记你。祂把你作为一份礼物送给这个世界,你神圣而无价。

 

  因此,如果你不美,你就辜负了那个伟大的创造。而你是能够美的,因为你原本就是那美;你也能够善,也因为你原本就是那善。倘若我们活着,既不能美,也不能善,那就表明我们已经丧失了生命——已经与那伟大的创造者隔绝。

 

  有句话说:“人的堕落,不在于他的愚蠢,而在于他的骄傲。”当人傲慢地选择妄用自由意志,而折断与造物主的亲密联系时,人就从恩典中坠落了。但人的心中始终涌动着一股向善的力量。所以,在罪中的人,仍然可以凭借天主无限的恩宠,重归美善。

 

  犹太圣典《塔木德》中对天主用亚当的肋骨造女人做了一个极其可爱的解读,我忍不住要与你分享:

 

  天主没用亚当的头骨造女人,因为那样的话,女人就会操纵男人。天主也没用亚当的脚骨造女人,那样的话,男人就会践踏女人。天主用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女人,这样,男人就不得不把女人抱在怀里,疼爱她、保护她了。

 

  那根肋骨,原来与所谓的依附和从属完全无关,原来它表达的是另一种人类关系:在怀中。这是母与子的关系,也是夫与妻的关系。在《申命记》里,有个男人在讲到妻子时,便用了”你怀中的妻”这句话。所以,除了爱,那根肋骨并不代表别的什么。

 

十、她受到的批评
 

  耶稣对祂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马太福音》2237-40

 

  德兰姆姆的仁爱事业虽然赢得了这个世界的普遍赞誉,但是,不可避免地,也有一些人对她的作为提出了担忧、质疑,甚至反对和批评。

 

  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声音:

 

  “仁爱传教修女会的做法是幼稚的,以为这样就可以改变世界吗?”

 

  ”修女们像牛马一样地干活,但这份苦心有什么用呢?”

 

  “个别被选中的角落变得比较光明了,但其他地方的黑暗又怎样呢?”

 

  ”善良的修女不是帮了那些应该为社会贫困负责的人的一个大忙吗?那些贪官污吏不是比以前更加高枕无忧吗?”

 

  “她们不是在白白地浪费力气和爱心吗?只跟贫困角力,而不针对贫困的根源?谴责和对抗如狼似虎的体制、杀人不眨眼的权势集团和不平等的财富分配,不是比握着一个垂死者的手更重要吗?”

 

  “与其给他们鱼,还不如给他们钓竿。”

 

  还有这样几种指责:

 

  她只向世界展示加尔各答悲惨的一面。

 

  她只呼吁受害者宽恕、再宽恕,而对肇事者没有半句控诉和声讨。

 

  她接受捐款不问来源。

 

  她没有在临终关怀院的病人身上使用专业的医药治疗。

 

  有的人不同意她的女性观念和谦卑理想,认为她把痛苦解释为十字架的恩赐,是在宣扬受苦有趣。

 

  有家印度媒体指责她不应该为印度孤儿寻找外国的养父母,乃至怀疑她在出售孩子。

 

  有个美国电视记者写了一篇极其刻薄的文章,题为:“人民的麻醉师、启蒙的敌人、霸权的女奴”,批评她被独裁者所利用,对损害人权的专制者不谴责,把受苦者当成“同情心的观赏物”。

 

  而在中国今日的互联网上,甚至有人质疑她信仰的纯正性,质疑她能否得救,以及她行善的动机。

 

  面对这些——面对这林林总总的质疑、指责和批评,德兰姆姆只是淡淡地说:

 

  “无论是谁,无论他说了什么,你都要面带微笑地接受,同时继续做你的工作。”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无论祂做什么,无论祂所做的事是否是公认的美和公认的善,都会有人提出异议和批评。这既是一个自由社会的表征,但同时,也是人性弱点的表露。

 

  或许另外有一个人,感到自己正被天主所召唤,要来改变现存的体制,但那一定不是德兰姆姆。因为她的使命,是以帮助个别的人为己任。

 

  这些指责和批评也许是对的,但是,那些对解决穷人的困苦之道有那么多精辟见解的人,是否能够伸出你的手,去触摸那些贫病交加的、被蛆虫蚕食的、已然发臭的身体,从而改变人与人之间已经受损的关系呢?只有身体力行的人,他们对正义的呼喊才会让人信服。只有亲身和别人分享、分担的人,才会认真地要求社会的平等。在如今的这个世界上,说的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做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慷慨激昂的呼吁,而是脚踏实地的施行。而德兰姆姆为我们所提供的,正是这个芳表。

 

  曾在报上看到一篇题为《在特蕾莎墓前》的文章,因为认同作者的观点,所以引用在此:“1950年至1997年,在近半个世纪里,当政治家们喋喋不休地讨论着贫穷问题,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特蕾莎正握住一只又一只临终者的手。当那些救助贫穷的专款还在官僚手中,或变成某个‘形象工程'的时候,特蕾莎已经给无家可归者一个又一个安身之处。她不在意那些时髦的经济发展致富理论,更不会注意’领袖'们在沙龙里讨论着什么,她只是走出去,去改变一个又一个人的生活,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有尊严地死去。”

 

  我有个朋友在读了《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后,也说了同样的话:“与其给他们鱼,不如给他们钓竿。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嘛。”因为他是一个在读的经济学博士,所以还讲了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孟加拉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开办穷人银行的事给我听。

 

  我说,你说的也许对。但是,倘若你愿意的话,我想让你看一个人。

 

  终于有了一个机会,我把他带到我的乡下老家。在大年初一的早晨,我把一个人指给祂看。

 

  那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婆婆,她拄着一根破竹棍,呆滞地,坐在不远处的一堆枯枝上。看上去,她就是那枯枝的一部分。她的脸朝向我们这边,她正在看我们。但是,我告诉我的朋友,其实她什么也看不清,因为她的双眼近乎失明,即或是在正午最耀眼的阳光下,她看到的也只是一团一团模糊的影子。她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而且耳朵也接近失聪。所以,她常常就这样整天整天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我跟朋友说,等一会儿你还会看见,她走路蹒跚、趔趄,若是拿掉她手中的竹棍,她也许根本就无法挪动那双已然衰颓的脚。

 

  我又把一间用废塑料布倚墙搭盖的偏屋指给朋友看。我说,看见那间摇摇欲坠的房子了吗?她就住在那里面,倘若我们还能把那叫做房子的话。她有四个儿子,但除了有点弱智的老三外,其他三个基本上都不管她。小儿子把她赶出来,搭了这个偏屋给她住。如果村里有人想帮她,还不能让她的大儿子和大媳妇知道。因为他们会觉得丢了面子。

 

  讲到这里,我就看着我的朋友,说:“博士先生,现在你仍然觉得,与其给她一条鱼,不如给她一根钓竿吗?”

 

  而德兰姆姆和仁爱传教修女会所帮助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像她这样的人。不是穷人,而是穷人中的穷人。他们是那些不上教堂的,因为身上的衣服破烂;他们是那些不吃东西的,因为没有吃的力气;他们是那些倒在街头的,因为知道自己要死在那里,而经过的人不会看他们一眼;他们是那些不会哭泣的,因为眼泪已经流干。

 

  但在德兰姆姆眼中,他们的生命仍然是珍贵的,是有价值的。因为耶稣为他们而死。

 

  所以有人说:德兰姆姆脸上的皱纹,并非时间之印,而是他人的苦难刻在她心上的痕迹。

 

  的确如此啊!

十一、她的黑暗
 

  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在申初,耶喊着:“以利,以利!拉撒巴各大尼?”就是:”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离弃我?”

  ——《太福音》2745-46

 

  200795日,是德兰姆姆逝世十周年祭日。在此之前,《时代》周刊以”她的苦痛”为题,对她逝世十周年作了报道。在这篇报道中,作者David Van Biema引述了很多《德兰姆姆:来做我的光》(《Mother TeresaCome Be My Light》)一书中的内容。所谓”苦痛”,正是源于此书所披露的德兰姆姆的属灵生活。

 

  这本由美国Doubleday出版社出版的自传,主要收录了德兰姆姆和她的忏悔神父以及上司之间长达66年之久的通信。当然,这些书信所展示的,是另一个德兰姆姆——一个不为我们所知晓的、仁爱事业之外的、个人属灵生活之中的德兰姆姆。

 

  David在文章中说,这本书之所以很快受到关注,在于它触及到了一个现代圣徒内心的真实处境。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修女形象。这个形象令我们震惊。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100年里,她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而且,她的非凡行为来自于她与天主的亲密关系。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她的属灵生活却完全是另外一种光景:停滞,干枯,黑暗。如同她自己所形容的,她的灵魂就像一个“冰块”。如同本书编辑Kolodie jchuk所写的:“天主不在她的心里,也不在弥撒圣祭里。”

 

  David还在文章中说,德兰姆姆曾经要求销毁这些信件。但是,罗马教廷以封圣为由驳回了她的请求。本书编辑Kolodie jchuk是仁爱传教会的高级神父,负责为姆姆的封圣收集证据。而这些信件,将在封圣程式里起到作用。

 

  那么,让我们先来读几段姆姆的信件。

 

  耶稣对你恩宠有加。但对我而言,寂静和空虚是如此巨大,我看,却是看不见;我听,却是听不到。我张嘴祈祷,却发不出声音……我希望你能为我代祷——让神得以实现祂的意志。

 

  ——19799月写给Michael Van Peet神父。

 

  我的微笑,只是一个面具,掩盖了一切。我的言谈举止无不表明我热爱着天主,我对天主有着平和的私人性质的爱。但如果你知道我的内心,你会说:”真是一个伪君子。”

 

  ——写给她的属灵顾问。

 

  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要抛弃我?抛弃你所爱的孩子,现在我成了最可恨的人,你如同弃置无用之物将我抛弃,我感受不到爱。我呼唤,我攀缘,我渴求,但是无人答复我。我没有可以依附的人,没有,一个也没有。……哪里是我的信仰,在我内心深处一无所有,只有空虚和黑暗,天主啊,这种未知之痛是多么苦,我没有信仰,我不敢讲出我内心深处的想法,这让我承受难以言说之苦。我心里有许多没有解答的问题,我也不敢披露它们,因为我害怕亵渎神。如果有天主,请宽恕我。当我竭力思想使其高尚以至于上达天堂的时候,那里却是空虚,这种空虚像一把刀子割伤我的灵魂。别人告诉我天主爱我,但是,黑暗冰凉空虚的现实是如此巨大,没有一个东西能触及到我的灵魂。难道我对神圣召唤的盲目服从是一个错误?

  ——对耶稣倾诉,日期未知。

 

  请特别为我代祷,免得我毁掉了神彰显自己的计划。我的心里充满了恐怖的黑暗,一潭死水。似乎从我一开始响应圣召时情况就是如此。

 

  ——19533月,写给Périer神甫。

 

  我越渴求祂,越感到自己被抛弃。……灵魂的拯救没有一点吸引力。天堂亦是虚无。请为我代祷,让我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能对神微笑。

  ——1955年写给Périer神父。

 

  我为何劳苦?如果没有天主,就可能没有灵魂。如果没有灵魂,就没有耶稣,神也是不实的。我尽力用美好的词语为仁爱会祈祷,但是我渴求与神合一的祷告再也没有,我再没有那样祈祷过。告诉我,父啊,为什么在我的心里有如此多的痛苦和黑暗?

 

  ——19598月写给Picachy大主教。

 

  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述我对你的感激,你对我太好了,多年来,我第一次来爱这黑暗。因为现在我相信,这是耶稣的黑暗和祂在地上苦难的一个小小部分。你教我把它作为你计划的一个属灵部分来接受。今天,我真的感受到了深深的喜乐。耶稣不会行走在痛苦里,但是祂希望我行走在痛苦中。

 

  我有一种虚无所带来的欢乐,这种欢乐并没有天主的临在。我并不是用我的感觉接受它,而是用我的意志——天主的意志,我服从天主的意志。

 

  ——1961年左右写给Neuner神父。

 

  如果我成为一个圣徒,我将肯定是个黑暗的圣徒,我将继续在天堂缺席。但我会出现在地上遭受黑暗的人当中。……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永远地受苦……

 

  ——1962年她写道。

 

  请烧掉我所有的信件,以及我所写的。我想,我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天主,如果这些信被公之于众,那么,人们会更加想我,而不是耶稣。

 

  ——19594月写给picachy主教。

 

  然后,我们来看看社会的反应。

 

  两种不同类型的天主教徒都认为此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保守派的Matthew Lamb神父认为,《德兰姆姆:来做我的光》作为提升灵性的自传,将同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以及托马斯•梅顿的《七重山》并驾齐驱。

 

  自由派的Martin说:“这本书将是德兰姆姆新的牧灵服务,有关她内心世界的牧灵服务。这将会跟她为穷人所做的服务一样被铭记。这本书可以为那些经历过怀疑的、感觉不到天主存在的人服务。当然,你们知道这些人是谁,他们是每个人。无神论者、怀疑论者、探索者、信仰者,任何人。

 

  一些怀疑论者认为,她在她的生命中感觉不到基督,这并不意味着基督不存在。实际上,这种缺席正是神的礼物,得以让她取得伟大的成绩。

 

  无神论者则把书中的德兰姆姆比成西部乡村音乐中的妇人。她拿着一个火把,等着丈夫回家。实际上,她丈夫离家去买香烟后,30年再没回来过。而最极端的无神论者Christopher Hitchens 则尖刻地说:“相比其他人,她并没有被现实豁免,宗教只是一个人类的谎言。她越来越深地投身信仰,期待救赎,这只能让她为自己掘出越来越深的陷阱。”

 

  而那些熟知德兰姆姆微笑的人则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的谦卑所产生的潜意识,她极力折磨自己,以此来平衡她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但是,大部分信仰者反对这种解释,也拒绝认为她自己造成了自己的痛苦,甚至不把那定义为真正的痛苦。Martin在回应把德兰姆姆比成拿火把的妇人的说法时说:“不,她是天主永恒的伴侣。我们假设你结婚了,你身浴爱河,全心相信婚姻的神圣。但是你的妻子却不幸中风昏迷,你再也感受不到她的爱。这就像关爱和照顾一个人50年,只是偶尔向灵性导师抱怨一样。但你知道,她是爱你的,虽然她不能说话,而你所做的还是有意义。”德兰姆姆知道她所做的一切具有意义。

 

  Jchuk 则为德兰姆姆灵性的干涸找到了一个神圣的理由。他说:她具有强大的人格。强大的人格需要程度更高的净化来作为骄傲的解毒剂。在1960年,德兰姆姆在菲律宾接受一个重要奖项时说:这对我来说无足轻重,因为我找不到祂。”这就是Jchuk的证据。

 

  而纽约的心理分析师Richard Gottlieb说,她的信件充满着关于她所取得成就的种种内心冲突。她不仅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功于天主,而且哪怕她把一点点归为己有,即使仅仅是内在的念头,她都认为是罪恶。这导致了她持续不断的痛苦。其实,心理学家早就发现,有种类型的人格会因为自己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饱受折磨,甚至千方百计惩罚自己。

 

  Gottlieb还认为,她想方设法实现耶稣的圣召。这使她处于主导的角色。但这主导角色会让她感到害怕。做被天主抛弃、但仍然忠于天主的爱人,才是一种长久的风险少的角色。

 

  这些信件折射出德兰姆姆神圣的一面。她作为耶稣的使者而努力,当她知道耶稣并没有出现时,她反而意识到要更加坚定地去完成使命。

 

  我们再来看看姆姆自己如何面对这黑暗。

 

  她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认识了Neuner神父,随后向他倾诉。Neuner神父对她说,她需要明白三件事:人类没有治疗这种痛苦的方法,那就是说,她不需要为它负责。感受到耶稣并不是祂存在的唯一证明,她对天主的渴求,即是天主隐秘存在的切实标志。耶稣的缺失,实际上是她为耶稣事工的一个灵性部分。

 

  Neuner神父后来写道:“当她理解到,她心中的黑暗,其实是在与耶稣一起分享的时候,她明白,这正是她生命中必经的救赎之路。”

 

  因此,她开始接纳这黑暗。她对Neuner神父写道:“无法用语言来表述我的感激。多年来,我第一次来爱这黑暗。”

 

  而心理分析师Gottlieb则说:让人惊奇的是,她把这种痛苦整合成她人格的一部分,并使之成为她属灵生命的灯塔。”

 

  最后,我要谈一点我的感想:

 

  其实,德兰姆姆所经历的内心黑暗,也许恰恰是对十字架上耶稣的回应。在那个特殊的时刻,耶稣大声地问:”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离弃我?”耶稣所感受到的天主的缺失,可能正是德兰姆姆所祈求的,或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实际上,这个考验是一个荣耀,使她的圣召得以实行。而她在黑暗中的坚持,又恰恰是十字架上的耶稣给予她的一个回应。她的痛苦,因而有了非凡的意义。因此,对于她来说,这种内心的黑暗也许是必要的。

 

  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中,有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从来不曾经历过黑暗——从来没有怀疑过、迷惘过?从来没有停滞过、摇摆过?恐怕一个都不会有。

 

  事实上,停滞、干枯、黑暗,这正是个人属灵生活中的必然表现。早在16世纪,圣十字若望就开始用属灵的”黑夜”来描述信仰过程中的这种现象了。圣女小德兰在病床上也曾有过短暂的不确定。而18世纪的圣保罗甚至经历了长达45年的漫长黑夜。当然,德兰姆姆的时间更长。

 

  但是,她并没有因为这黑暗就停止或放弃她的仁爱事业。在感知不到天主爱的光景下,她仍然始终不渝地爱天主。而且,她并不只是把这爱停留在“感觉”上。为了爱基督,她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为了爱基督,她走进贫民窟;为了爱基督,她把肮脏的临终者、流浪的小孩、浑身溃烂的麻风病人以及被遗弃的人,抱在怀里。她说:“我想从祂,也只想从祂的满溢痛苦的圣杯里饮水。”“我要的全部就是你能快乐”。

 

  这恰恰是非同寻常的信仰。或者说,她用一个令人震惊的方式坚持了她的信仰。这个令人震惊的方式是在灵魂的黑暗里接受天主的缺席,同时在行为的光与爱里显证天主的临在。

 

  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她不仅是一个爱的使者,她还是一个属灵的英雄,一个真正的信仰伟人。因此,她的属灵的黑暗,绝不是什么可耻的秘密,而是一种宝贵的恩赐。

 

  耶稣说:“除了天主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她是一个圣人,但她也是一个人,一个有罪的人。既是一个有罪的人,那么,她外在行为的高尚、完美,其实并不能免去她内心世界的种种问题。

 

  一个人若是从未面临过邪恶的诱惑,又怎能说自己是纯洁的呢?一个人若是从未面对过背叛的试探,他也不能说自己是忠诚的。越是圣徒,往往越是要经历更多更大更深度的苦难、试探与挣扎。这苦难、试探与挣扎,既是外在的——肉体的,也是内在的——灵魂的,精神的。

 

  事实上,真正的勇敢者,并不是那些从不惧怕的人,而是那些虽然惧怕,却仍然向前的人。真正的信仰者,也并不是那些从不怀疑的人,而是那些虽然怀疑,却仍然执著地相信的人。怀疑并不是对信仰的否定,恰恰相反,怀疑是对信仰的确认。

 

  或许,我们曾为那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怀疑而痛苦和羞愧过。但是现在,我们将因为“她的黑暗”而全然释然。原来,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黑暗中,原来她也在。她竟然是我们中的一个。她所经历过的,恰恰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或曾经经历的。

 

  因此,我觉得,她既然在那些遭受苦难的人当中,在那些穷人中的穷人当中,见证天主的爱。那么,她也一定在那些遭受黑暗的人当中,在那些信仰生命落入虚无、迷惘和冷淡的人当中,见证天主的爱。只有同病才能相怜。只有忧伤者才能安慰忧伤者。对那些在灵性的黑暗中摸索和挣扎的人来说,她的灵魂的真实状态,恰好是对他们最及时最有力的慰藉和鼓舞。

 

  这就是她痛苦的意义。就像耶稣基督一样,她要用她的黑暗点亮我们。她要用她的苦痛医治我们,牧养我们。

 

  英国作家马格•瑞德就是一个被她的“黑暗”所点亮的例子。

 

  1968年,马格•瑞德拜访了德兰姆姆,他直言自己是一个不可知论者。针对马格•瑞德满肚子的疑虑,姆姆给祂写了一封信:“你向往天主如此之深,可是他始终远离你,天主一定是强迫他自己这样做,因为他是如此地爱你。基督对任何人的爱都是无限的。”马格•瑞德后来成为一个敢于发言的基督教代言人,并且在1982年皈依天主教。而他在1970年摄制的电影《因天主而美丽》,以及在1971年出版的同名书,给姆姆的仁爱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推动。

 

  而现在,随着“她的黑暗”的曝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马格•瑞德——都可以被她医治,被她点亮。

 

  对于过信仰生活的人来说,最大的不幸,就是天主不在场。这种缺失,能够使一切都变得虚空而没有意义。但是,我们必须在不幸中与天主站在一起,直至灵魂与基督发出同样的呼喊。如同薇依所说:“必须在虚无和虚无的苦难中努力找到更为充实的现实,应该热爱生活与更加热爱死亡。”

 

十二、她的祈祷文
 

  当时,有一团云彩遮蔽了他们,从云中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从祂!”

  ——《马可福音》97

  祈祷文之一

 

  亲爱的主,助我,

  我不管走到里都能散播的芳香,

  我的魂注满你的精神生命。

  穿透与统摄我全部的存在,

  如此的底,

  好我的生命只是璀璨光中的一束微光。

  透光,同时将这亮光留我身上,

  好我接的每一人都可以在我身上,

  感的存在。

  仰望

  不再看我,

  而只看到

 

  ,上主。

  留在我身,如此我样发光;

  照耀他人而光;

 

  ,上主,

  全是的光亮,无一丝来自我的身上。

  是我朝他人光。

 

  因此我以最喜的方式

 

  此即朝我身的人光。

  我不需道更能传你的福音,

  毋需话语,只要我立下榜

  只要我藉由我的作为发散吸引人的力量,

  的影

  只要我心中对你满溢的

  在他人眼中是如此的楚明朗。

 

  祈祷文之二

  上主,我能够为世界各地,

  在贫穷饥饿辗转死生的同胞服

  的手,在此日递给日用的食粮;

  藉由解的

  予和平

 

(这是德兰姆姆最喜爱的两篇祈祷文,前一篇出自纽曼枢机主教之手,后一篇出自约翰•保罗六世之手。)

 

  祈祷文之三

  主啊,求你使我们成为你的和平工具,

  在有仇恨的地方,让我播种仁爱,

  在有伤害的地方,让我播种宽恕,

  在有猜疑的地方,让我播种信任,

  在有绝望的地方,让我播种希望,

  在有黑暗的地方,让我播种光明,

  在有悲伤的地方,让我播种喜悦。

 

  主啊,求你给予我们那梦寐以求的,

  叫我们不求安慰,但去安慰,

  不求理解,但去理解,

  不求被爱,但去爱。

 

  因为,给予就是我们的收获,

  宽恕别人,我们就被宽恕,

  这样的死亡,就是我们的新生。

 

  (这是12世纪的意大利圣人方济各撰写的和平祈祷词。在每日的圣餐结束后,德兰姆姆和修女们都要以这篇伟大的祈祷文来祈祷。)

 

  祈祷文之四

  噢!主,我们相信你就在这里;

  我们崇拜你,我们爱你,全心全灵,

  因为你值得我们全部的爱。

 

  我们亟思像天堂诸圣爱你般地爱你,

  我们崇仰你的神意所展布的一切,

  我们完全顺服于你的意旨。

 

  我们爱邻人就像爱我们自己也是为你;

  我们真心宽恕所有曾经伤害我们的人,

  同时请求所有我们曾经伤害的人原谅我们。

 

  祈祷文之五

 

  都成之葡萄藤上

  一枝在且结实累累的枝蔓,

  在我的生命中接纳祂祂将欢喜地

  到我的家庭与邻里之中,

 

  是——

  理——要被述;

  生命——要被经历

  亮光——要被点燃;

  ——要被

  道路——要被遵循;

  喜——要被予;

  和平——要被散播;

牲——要被奉

 

  !耶解除我——

 

  被的想望,被夸的想望,被尊崇的想望,被美的想望,

 

  被喜的想望,被益的想望,被同的想望,被迎的想望。

 

  被羞辱的恐,被蔑的恐,被责难的恐,被毁的恐

 

  被忘的恐,被冤枉的恐,被笑的恐,被怀疑的恐

 

  (这是德兰姆姆和修女们每天念诵的祈祷文。)

 

  祈祷文之六

  天父,拿撒勒的神圣之家,

  是你给我们的生活典范。

  帮助我们,噢,慈爱的父,

  让我们的家如拿撒勒一般充满

  爱、和平、喜悦。

 

  愿它深沉默观、感恩赞美、喜悦盈庭。

  帮助我们,让我们在家庭祈祷声中,

  同享喜悦,同担悲凄。

  教导我们,让我们在家人身上得见耶稣,

  尤其在祂所化身的悲苦身影里,

  愿耶稣在弥撒中奉献的心让我们的心,

  如祂的心一般温良而谦恭,

  同时协助我们以圣洁之道,

  善尽我们对家庭的义务。

 

  愿我们彼此相爱,如同上主爱我们每一个人,

  愿这份爱天天滋长,永不停歇;

  愿我们宽恕彼此的过错,如同你宽恕我们的罪过。

 

  帮助我们,噢,慈爱的父,

  让我们拿取任何你所给的,

  任何你要的也都满心欢喜地让你取走。

 

  玛利亚无玷的心,我们的喜悦之因,

  请为我们祈祷。

  圣约瑟,请为我们祈祷。

 

  圣洁的守护天使,请与我们长相左右,

  指引我们,保护我们。

  阿门。

 

  (这是德兰姆姆和修女们为着我们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和睦,而向”圣家”所作的祈祷。圣家是指玛利亚、约瑟和耶稣组成的家庭。)

 

祈祷文之七

 

  亲爱的主,伟大的治疗者,我跪在你跟前,

  因每一个完美之礼必出自你。

  我祈祷,赐技巧予我手,明视予我知,

  亲切与温柔予我心。

 

  赐我专心一意,

  力量足以稍卸受苦兄弟的负担,

  真实体会我的恩赐。

  除去我心的欺狡与尘俗,

  好让我怀着孩童的纯真信仰,

  倚靠着你。

 

  (这是加尔各答儿童之家的医师祈祷文,也是每个仁爱传教修女会的成员在”使徒工作”开始前必作的祈祷。)

 

  祈祷文之八

  ,耶之母,我心如心,

  如此美,如此纯洁,如此完好无暇,充如此的

  爱与谦卑,我能在生命之粮里

  受耶,如你爱祂一般地爱祂

  在化身为穷人中的人的

  悲苦身形中服侍

 

(这是德兰姆姆和修女们常常诵读的祈祷文。)

十三、向神求助是有智慧的表现
 

   1728年,22岁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为自己编写了一篇祈祷文。

 

  开首语是这样的:我爱天主,因祂的慈悲而热爱祂,因祂的智慧而崇拜祂。

 

  祈祷词是这样的:

 

  主啊!帮助我摆脱不敬神、不信神、不诚、不敬吧!我确实请求您,帮助我远离不恭、夸张、拘于礼仪和可憎的虚伪吧!

 

  主啊!帮助我忠于我王,忠于祖国,注重它的利益、英勇保卫它,服从它的法律,并憎恶卖国者和暴君吧!

 

  主啊!请帮助我对高位者尽责、恭顺、服从,避免傲慢、不敬、不从。

 

  主啊!请帮助我对位卑者温和、吁尊降贵、宽容、慈悲,保护无辜者不受痛苦,避开残酷、苛刻,和压迫、侮辱、无理的严厉吧!

 

  主啊!请帮助我抑制非难、进谗和诽谤;让我避开并憎恶欺骗和妒忌、诈骗、谄谀、仇恨、怨忿、撒谎和恩将仇报吧!

 

  主啊!请帮助我对友情真挚、受人之托时守信、判断时公正,警惕骄傲自大和愤怒吧!

 

  主啊!请帮助我知恩图报,对朋友慷慨,对穷人行善,对受苦者同情吧!

 

  主啊!请帮助我避开贪婪和野心,嫉妒和放纵,虚伪、奢侈和好色吧!

 

  富兰克林是一个崇尚美德的人,从这些祈祷词就可以看出,祂所有的祈祷几乎全是指向一个目标:即提高自己的个人道德修养,以及趋善抑恶。

 

  他还专门为自己制作过一本美德书,以指导自己在道德上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因为他相信:天主必喜爱美德,而他所喜爱的具有美德的人一定快乐。

 

  为了得到天主的帮助,他还特意为自己另外撰写了一篇简短的祷告文:

 

  啊!全能的至善!宽仁的父亲!慈爱的引导者!增加我的智慧,它将发现我真诚的兴趣;加强我对于去实现智慧所引导的事业的决心;领受我对于你另外的孩子仁慈的服务,以此为我力所能及的、对于你给我的不断恩惠的唯一报答。

 

  毫无疑问,天主垂听了富兰克林的祈祷。天主不仅给了他美德,当然,也给了他智慧。因为这美德与智慧,在一个伟大国家诞生的光荣进程中,他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人。

 

  1746年,14岁的乔治•华盛顿读到了16世纪基督教牧师们为年轻人编写的一套箴言。这套箴言深深地吸引了他,他立即从中精选出110条,抄写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并以此作为自己每日行动的准则。从那时开始,华盛顿便跨出了祂迈向伟大的第一步。

 

  巴赫的传记作者房龙说,巴赫在每一次创作开始之前,都要在乐谱的右上角写上一句话:神啊,求你帮助。

 

  而在《诗篇》第72篇里,身为国王、且已拥有地上至高权力的所罗门,却谦卑地向天主祈求道:神啊,求你给我更多的权力。神啊,求你使我的名声传遍各国。

 

  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会找寻一些什么。有的人找寻权力,有的人找寻名声,有的人找寻安全感,有的人找寻生命之途上的那一点亮光。

 

  有的人找寻权力和名声是为了自己;而有的人,却是为了服务于更多这样的人——穷乏的、受欺压的、患病的、孤苦无依的、寄居的、困苦无言的、求告无门的,等等。有的人向天主祈求只为自己——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对;而有的人,却是为了别人。

 

  所以,所罗门的祈祷等于是说:神啊,求你赐福给我,让我能够为困苦的人申冤;神啊,求你赐福给我,让我能够帮助穷乏的人;神啊,求你赐福给我,让我能够搭救孤儿寡母,并替那些求告无门的人说话;神啊,求你赐福给我,让我能怜悯贫寒的人,并惩罚那些欺压人的人。

 

  于是,天主应允了所罗门的祈祷,不仅赐给祂更多的权力、更大的名声,还赐给祂更丰富深邃的智慧,使祂成为一个伟大的王和智者。

 

  若非为了他人的益处——若非为了那些有缺乏的人和有需要的人,天主不会应允你的祈求。天主不会为了你的骄傲赐福于你;天主也不会为了你的私欲赐福于你;天主更不会为了你的贪婪赐福于你。

 

  除非你说:神啊,求你赐福于我,好让我能赐福于他人。不然,天主不会答应你。

 

  吉卜林说:“敬畏天主,是智慧的开端。”

 

  柏拉图说:“向神救助是有智慧的表现。”

 

  华盛顿则说:“神助能弥补凡人的任何缺陷。”

 

  而林肯则说:“当我深信自己走投无路时,我总是要向天主跪下呼求。”

 

  即使是这个世上最伟大的人,在天主面前,他也只能说:“我手中未携一物……我赤身露体,请你为我加衣。”

 

  但是,一个自认为有智慧的人不会向天主祈求,一个自认为有美德的人也不会向天主祈求。一个人除非既具备谦卑的品德,又能看清自己生命的真实处境与需要,否则,他不会仰头向天,或是低头垂首,说:神啊,求你怜悯。

 

  但世事往往是:一个人若自认为有超人的智慧,他就永远看不见自己的愚蠢了;他若除了自己的美德之外便一无所知,那他也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过失了。

 

  奇怪的是:那些越有智慧的人,反而越谦虚;那些越有美德的人,反而越觉得自己有罪。而人愈是感到自己罪恶满身,他就愈是良善。保罗说:”在罪人中我是罪魁。”而圣法兰西斯更是说:”世上没有比我更卑劣、更悲惨的罪人了。”

 

  所以说,使人类堕落的,并不是人的愚蠢,而是人的骄傲。骄傲使人不肯向天主开口,骄傲更使人远离天主。骄傲是这样一种事物:既把人与天主隔绝开来,也把人与人隔绝开来。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尼采的那句狂言:“天主死了”。但尼采的另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却未必知晓。尼采说:“我把天主丢出窗外之后,又努力要让祂经由我生命的后门进来,无神论是一种苦酒,需要强有力的胃来容纳。”

 

  可以说,人最大的罪,便是自觉无罪——便是自满。因此哈维尔说:“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

 

然而,即便是自满如尼采者,也会有一个时刻,感到生命是如此空乏,如此地需要天主来充满。所以,哪怕生命中只有一丝的自觉不足,便足以打开天主的宽宥之门。因为天主就是爱。

 

第二部分 她的嘉言和美语
 

爱我们的人,也往往是伤害我们的人,这是人生永远无法改变的悲剧,也是我们常常不能释怀不能谅解的原因。但是,我们必须超越受创的自己,宽恕他们。因为在同样的环境里,倘若你感觉受伤的话,也许对方也受伤了。

一、爱从家庭开始
 

   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

  ——约翰福音15:12

 

  今天的世界一片混乱,人也饱受痛苦。

 

  在我看来,这是由于人们未能在家庭生活中找到爱的结果。

 

  我们没有时间给孩子,我们相互之间没有空档,没有时间一起享受生活。

 

  人活着,除了需要口粮外,也渴求人的爱、仁慈和体恤。

 

  今天,就是因为缺乏相爱、仁慈和体恤的心,人们的内心极度痛苦。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苦和不快乐在世界各地产生……

 

  今天的世界有那么多的忙乱,急于赶上时代,想急速地赚得财富等等,

 

  父母分给孩子们的时间少得可怜,父母亲之间的相处也太短促。

 

  从家庭开始,这个世界渐渐地被分割、撕裂开来。

 

  我们真的认识身边的人吗?我们认识他们吗?

 

  我们知道他们需要我们的爱吗?

 

  如果我们真的认识他们,我们就会看见,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正被孤独和寂寞所困,

 

  他们被我们忽略、遗忘,以致摒弃,正在成为生活中新一类的穷人。

 

  而他们可能就在我们家里,在我们身旁。

 

  我想,这些都是你和我必须知道的。

 

  今天我不能给你们什么,也没有什么可以付出。

 

  我只要求你们一件事,看看你们身边,

 

  如果在你的家里看见贫苦的人,

 

  那么,就从家庭开始爱,付出微笑,付出时间给身旁的人,直到感觉痛苦,

 

  ——真正的相爱,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

 

  感觉自己没人要,是人类所经验到的最糟糕的一种疾病。

 

  我们必须将家庭变成无尽怜悯与爱的泉源。

二、每个人都需要爱
 

  每个人都需要爱。

 

  每个人都必须知道有人愿意与他为伴,知道他在天主眼中是重要的。

 

  不要去远方寻找天主,他不在那里,他就在你的身边。

 

  你们不需要到贫苦的陋室去寻觅穷苦和缺爱的人,

 

  在你的家庭里,在你的近邻中,就有受苦的人。

 

  愿你们在自己的家里、自己的邻舍和自己的城市,成为天主仁爱的阳光。

 

  在我们的家庭里,我们不需要枪炮弹药进行破坏,或带来和平;

 

  我们只需要团结起来,彼此相爱,将和平、喜悦和活力带回家庭。

 

  这样,我们将能战胜世界上现存的一切邪恶。

 

  天主爱我们,他要我们相亲相爱,就像他爱了我们每个人一样。

 

  耶稣为了教导我们相亲相爱,祂这样说:

 

  “你为任何一个最小的弟兄所做的,就是为我做的。”

 

  那么,这爱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是从我们的家庭开始。

 

  一同祈祷的家庭,成员们常能在一起。

 

  如果想使家庭团结,将祈祷、喜悦、爱、和平带进家庭吧,

 

  这样,家庭便能在圣善中成长。

 

  成圣不是留给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一个单纯的义务。

 

  能够彼此真正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而我在最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

 

  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

 

  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是快乐的。

 

  我们在加尔各答的街头,救起一个年青人,他曾接受高深的教育,拥有多个学位。他曾落入坏人的手中,连护照也被偷去。之后,我追问他离开家庭的原因。他告诉我他的父亲离弃他。

 

  “自童年开始,他从未正视过我。他对我心存嫉妒,因此我离开家庭。”

 

  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修女与祂一同祈祷了好一段日子,并帮助他重返家中、原谅他的父亲,这使他俩都获益。这正是一个显示出严重贫乏的事件。

 

  我们是否真的认识我们的穷人——我们身边的穷人?

 

  他仍可能在我们的家里面,爱是从家里开始的。

 

  我们认识他们吗?我们认识孤单的人、被遗弃的人、被遗忘的人吗?

 

  有些人来过加尔各答后,在离开前恳求我说:“请告诉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活得更美好。”

 

  我对他们说:“要对你们的妻子、丈夫、孩子和颜悦色,面露笑容。不管你是对谁,都要和颜悦色——这样做会使你们彼此更加相爱。”

 

  我们提倡“爱从家庭开始”,这并不是要看我们做了多少事情,

 

  而是要看我们在做的过程中融入了多少爱。

 

  我想我们所有人都必须知道,爱是从家庭开始的。

 

  但今天我们越来越多地看见的,却是世上一切痛苦都是由家庭开始。

 

  我们没有时间互相看一眼、互相说话、互相有兴趣;

 

  要是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妻子需要丈夫,丈夫需要妻子,就更没有时间。

 

  我们越来越站在家庭之外,越来越少和家人接触。

 

  如果你连整日相见的那个人都不爱的话,

 

  你怎么能爱一个看不见的主呢?

 

  我们要付出,直到感到痛苦。真爱是苦。

 

  也许我们并不为生活发愁,

 

  但是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就会发现,

 

  有时候,家人之间相互微笑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那么,就让我们从相互微笑来开始我们爱的传播吧。

 

  爱是实实在在的情感,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

 

  爱源于家庭,爱在家庭中成长。

 

  今天的世界,人们缺乏的就是这份爱,这也正是人类痛苦和悲伤的根源。

 

  假如我们愿意听从耶稣,祂就会再一次提醒我们祂曾教导我们的话:

 

  “你们要彼此相爱,就像我爱你们一样。”

 

  祂为我们甘愿受苦,死在十字架上。

 

  因此,我们若要彼此相爱,并在我们的生命中活出基督的爱,

 

  我们必须从自己的家庭开始。

 

  爱要从家里开始;爱要住在家里。

三、不爱近人者,就是厌恶上主
 

  天主教灵修作家卢云认为,现代人可以称为忧虑人,而现代人的生活可以用两个词来描述:“充塞”,而“不充实”。

 

  因为充塞而不充实,所以忙碌、忙乱;因为充塞而不充实,所以无暇陪伴父母,教养孩子;因为充塞而不充实,所以忽视妻子,或是漠视丈夫;因为充塞而不充实,所以浮躁、忧虑、心灵干枯。

 

  爱我们的人,也往往是伤害我们的人,这是人生永远无法改变的悲剧,也是我们常常不能释怀不能谅解的原因。但是,我们必须超越受创的自己,宽恕他们。因为在同样的环境里,倘若你感觉受伤的话,也许对方也受伤了。

 

  如果没有宽恕和谅解,许多的家人之间,怕是连一天也无法和平相处。

 

  有一个古老的小故事这样讲:在一段上坡路上,有人看见一个小男孩,背着一个瘸腿的更小的男孩,在吃力地走路。那人心疼那男孩,就叹息道:“孩子,你背的真是沉重的重担。”男孩却说:“先生,那并不是重担,那是我的小弟弟。”

 

  你若在爱中,那么,不管你背负的有多重,但对你来说,都是容易的,轻省的。你若不在爱中,那么,即或你背负的只是一片羽毛,但对你而言,就仍然是辛苦的累赘。

 

  意大利一家叫《机会》的杂志,在创刊的时候,专门派了一个记者前往美国采访比尔•盖茨。记者精心准备了两个问题:

 

  您认为最不能等待的事是什么?您认为最需要抓住的是什么?

 

  记者以为比尔•盖茨一定会从机遇、机会之类的角度来回答,结果比尔•盖茨说:“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认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顺;至于第二个问题,恕我直言,是行善。”

 

  看看我们身边那些形同林中枯木,或是风中之烛的老人,我们就能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最不能等待”。所以智者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才有了对于孝顺的痛彻心扉的悲伤体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便西拉智训》中有一句说:“善待父亲的,在主的册必不涂抹他的名。”而约翰•卫斯理则说:“没有人是单独上天堂的。”我们必须与我们的父母、手足,与我们的爱人、朋友,一起上天堂,那个天堂才会是美满的,而抵达天堂的那条路,才有可能是宽阔的,明亮的。

 

  如果我们不能体恤父母的孤单与寂寞;如果我们不能体贴伴侣的软弱与失误;如果我们的孩子不能从这个叫做“家”的处所里,寻得温暖、关怀和护卫;如果我们不能扶助手足、安慰朋友,那么,即或我们事业有成、声名远播,其实我们仍然没有资格上天堂。

 

  看看耶稣基督,虽然全世界最巨大最特殊的使命落在祂的肩上,但在整整18年的时光里,他却在拿撒勒做一个普通的木匠。祂赚钱养家,照顾母亲、抚养弟妹,他花了18年的时间,来恪尽他对这个家庭的责任。

 

  让我们再读读《约翰福音》第19章中的章节:耶稣见母亲和祂所爱的门徒站在旁边,就对祂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

 

  而此时此刻,耶稣正在十字架上为全人类受苦。祂肩负着救世的责任,但祂并没有因此就忘记一个儿子的责任。这是福音书中最为动人的事件。真正属天主的人并不鄙弃世事。而且,正因为他是属天主的,他越发要尽心竭力来尽为人的本分。

 

  所以,圣十字若望在四百多年前,就曾严厉地说:“不爱近人者,就是厌恶上主。”

 

  那么,从此时开始,让我们先开口对我们的父母、子女、爱人和朋友,说一声“我爱你”。当我们对他们说“我爱你” “我想念你”“我关心你”时,我们就选择了生命,就等于在说:神啊,我爱你,我想念你。在这个充斥着诅咒的社会里,让我们把祝福带往每一个我们将要进入的地方。如果我们忘记祝福,就等于忘记我们是天主所爱的儿女。

四、学习基督的爱
 

  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

  ——《彼得前书》48

 

  要学习耶稣的爱,最好和最明确的途径是家庭。

 

  神按祂的形象创造了我们——人类。

 

  天父创造儿童是为了一个更重要的目的——爱与被爱。

 

  无论你为你的孩子、你的丈夫、你的妻子,做了什么。

 

  你在家庭里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在为主耶稣而做。

 

  假如我们没法去爱与我们朝夕相对的人,

 

  我们又怎能去爱那与我们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呢?

 

  爱表现于为他人设想,善待他人,与别人分享喜悦,与别人分享值得高兴的事……

 

  爱是透过日常细微的事表现出来的。

 

  现代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大部分都是破碎家庭引起的。

 

  有很多父母忙于工作,从不在家。

 

  小孩放学回家,家中没有人接待他们,关心他们,

 

  在他们悲哀失落时鼓励他们,在他们快乐开怀时分享他们的喜乐。

 

  小孩期望家里有人接纳他们,爱护他们,赞许他们,以他们为荣。

 

  假若他们得不到这一切,便会跑到街上。

 

  那里会有许多人准备吸纳他们,而孩子可能会迷失。

 

  当孩子因家庭而失落,许多怨恨和破坏就会出现。

 

  有一次,一位女士来到我跟前,她心里有极大的忧伤。她告诉我她女儿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她女儿把心中的怨愤都发泄在她身上。她甚至不想看见母亲。

 

  因此我告诉她:“现在你试想一想你女儿童年时所珍惜的一些小玩意。也许是一些花朵或特别喜好的食品。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而切莫指望回报。”

 

  她依我的话去做,把她女儿喜爱的花朵放在桌子上,或留给她一块漂亮的花布;她并没有期望女儿的回报。

 

  几天后,她的女儿对她说:“妈妈,来我这里,我爱你,我需要你。”

 

  这真是一件美妙的事。

 

  这母亲所做的事,唤起她女儿童年时的欢乐,使她联想起她的家庭生活。她必定曾有一个愉快的童年,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重新领会母亲对她的爱。

 

  我们要像玛利亚和约瑟一样,前往找寻我们的孩子。

 

  当耶稣迷了路,他们不会坐着等待,而是不歇地找寻,直至找到耶稣为止。

 

  我们必须把孩子带回来,让孩子知道我们需要祂。

 

  没有孩子,我们就没有希望。

五、让我们学习耶稣
 

  在耶稣12岁的时候,约瑟和玛利亚按着逾越节的规矩,带着祂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按犹太人的律法,男孩一满12岁就是成年人了,此后,祂就是律法之子,要遵守律法。而律法规定,成年的犹太人,凡住在耶路撒冷15英里之内的,都务必要守逾越节。

 

  因此,12岁的耶稣是第一次来到这座举世闻名的圣城守逾越节。事实上,这世界上的每一个犹太人,不管祂住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也不管这个角落距离耶路撒冷有多遥远,都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至少参与这个节期一次。

 

  节期一结束,约瑟和玛利亚就动身回去了,而少年耶稣,却仍旧在圣城流连忘返。因为圣殿里庄严的圣礼实在是太让祂着迷了。但约瑟和玛利亚并不晓得,他们以为祂就在同行的人群中,和拿撒勒的某个熟人走在一起。

 

  走了一天的路,到了黄昏的时候,人们开始安营扎寨,准备过夜。这时候,约瑟和玛利亚才发觉,耶稣不见了。

 

  要知道,并不是因为他们粗心才让耶稣走失的。按当时的习俗,乘坐篷车的女人通常要提前启程,因为车队的行程缓慢。而徒步的男人会晚些动身,因为他们行路快捷。但大家会约好在驻营的地方会聚。

 

  显然,约瑟以为耶稣陪伴着玛利亚,而玛利亚又以为祂和约瑟在一起。

 

  他们急忙跑到亲族和熟人中去寻耶稣,但是没有寻到。于是,他们一分钟也没有停歇,连夜赶往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他们找了整整三天,才在一个圣殿里看见祂。那时,祂正坐在教师们中间,一边听,一边问。

 

  这就是德兰姆姆提到的那个故事,它被记录在具有普世性福音之美誉的《路加福音》第二章里。在这部缕述基督生平最优美的作品里,所有的藩篱都被撤去,耶稣基督把自己无分轩轾地献给每一个人。

 

  曾有人说,一个母亲就是为了与她的孩子见面,才来到这个世上的;而一个孩子,也是为了与他的母亲见面,才降生在那个家庭里的。

 

  为了这奇妙的见面,母亲甘愿承受孕育、生产、抚养的全部苦痛。而那个孩子,也甘愿接受那么脆弱那么渺小的一个身体,以及一段完全无能、完全无力的生命。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必须完全倚赖于他人的照料才能存活。哪怕只让他独自生存三天或五天,他就会像一枝狂风中的花朵,遽然凋谢。

 

  可见,人类对于爱的需要与倚赖,远远超过其他种类的生命。也因此,在人类所有的关系中,爱的关系才是唯一重要的关系,也是人类得以延续至今的根本。而在爱的关系里,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只是施与者,而不是领受者;也没有一个能说自己只是领受者,而不是施与者。

 

  如果没有爱,太阳不会出现在早晨的天空,河流不会在大地上奔流,大地不会永无止境地滋生甘美之物,而人类,大概早就化为尘土,在无声无息之中湮没了。

 

  如果没有爱,玛利亚和约瑟不会分秒不停地找寻耶稣,直到找到为止。如果没有爱,那无罪的羔羊,也不会为了有罪的我们,而像罪人一般悲惨地死去。

 

  因为,爱是永不计较;爱永不考虑它所给的是否太多;爱唯一的愿望就是最大限度地给予,而且,当它给了所能给予的,还是以为给得太少。

 

  就是常经济学与爱经济学的完全不同之。前者以最大程度的成功,后者以最大程度的付出成功。而耶,就是人大的经济学家。

 

  祂了解人性最坏的地方,祂深知人性所有的弱点,祂晓得我们一定会做错,一定会跌倒和不忠,但这样的认识并不会使祂的挚爱转变为苦恨和轻视。相反,对于每一个软弱的人和犯罪的人,祂永远只有怜悯和同情。

 

  让我们学习耶稣,让我们以这样的爱对待我们的孩子。明晓得他们有种种的缺陷和不足,明晓得他会说谎、打架、贪玩,甚至考试不及格,却仍旧爱他,就像耶稣明知道门徒会逃跑、会背叛,却仍旧爱他们一样。

 

  当然,无条件地爱孩子,并不等于不责备、不管教,更不等于是非不分地袒护孩子,纵容孩子。在每一个孩子的里面,对于善恶都有无限的可能性。如何使一个孩子从善的可能性得以实现,正是我们至高无上的责任。所以,当他做错的时候,我们必须指出他的错;当他步入歧路的时候,我们必须引领他回头。只是,我们的责备和警告一定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怒气、愤懑,或故意的伤害。有一个著名的教育家曾说:只要她有机会责备学生,她总是同时“用她的手臂环抱他们”。人生中一个惨痛的悲剧便是,我们的孩子,一个已然成年的孩子,来对我们说:“如果你及时劝阻,我决不会落到今天的地步。”

 

  耶稣是我们的主,也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学习耶稣,成为孩子的朋友。不只做他的母亲,也做他的女儿;不只做他的父亲,也做他的儿子。让我们放下家长的权威和架子,像兄弟、像姐妹一样地与孩子相处。让我们来试试,看看在这种崭新的关系中,我们能采撷到多少意想不到的鲜花,以及意想不到的美果。

 

六、使你的家成为爱之家
 

  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

 

  ——《约翰一书》47-8

 

  祈祷对孩童而言,或在家庭中,是必需的。

 

  爱始于家庭,因此,一同祷告是需要的。

 

  能够共同祈祷,便能共处,彼此相爱。

 

  如上主之爱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无论信仰何种宗教,我们当共同祈祷。

 

  孩童应学习祷告,父母则当与他们一同为之。

 

  不这么做,将难于令自身在信仰中变得神圣、有担当、有力量。

 

  小孩子容易爱人,心内没有爱的屏障。

 

  这正是耶稣所指,”除非你的心像孩子一般……”

 

  父母必定要让孩子听神的事,好让孩子能够问有关神的事。

 

  有一次,我教一个人祈祷,他回家后跟孩子一同祈祷。

 

  他再次见我时说:“德兰修女,你没法想像你的祷文使我的家庭产生如何重大的变化。孩子们都想知道神是谁;他们想知道为什么德兰修女会这样说。”

 

  孩子都在渴慕神。这正是父母需要和孩子一同祈祷的原因。

 

  假若父母以身作则,孩子就懂得如何祈祷,相亲相爱,分担愁苦,分享快乐。

 

  儿童在不断观察……不断观察……他们就是这样成长的。

 

  透过观察他们父母所行的事,孩子知道生活会有显著的不同。

 

  家人若能一起祈祷,家庭将更有凝聚力。

 

  家人会相亲相爱。就花五分钟一起祈祷吧。

 

  可用主祷文开始,就是这样简单!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祈祷:

 

  “我们的天父,我爱你。我们的天父,对不起。

 

  我们的天父,我相信你。我们的天父,我依靠你。

 

  请帮助我们彼此相亲相爱,如同你爱我们一样。”

 

  当我们在互相祷告中教导对方,我们便得到力量。

 

  天父透过家庭中的各个成员——丈夫、妻子、孩子——来展现祂的爱。

 

  一个祈祷的家庭,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如果你的家庭能够成为祈祷之家,那么,你的家庭便能够成为爱之家。

 

  如果你们能够一同祷告,那么,你们便能够彼此相爱。

七、与爱的源头接通
 

  因为寂寞和孤单,因为沮丧和失望,或是因为不餍足的心,我们常常就很容易步入一种黑暗:渴望完全的爱。在家人之间,尤其在夫妻之间和父母子女之间,我们常常就很容易犯这个错;我们不由自主地就会说:你应该爱我,你应该给我,你应该照顾我,你应该回报我,等等。因为你是我的丈夫,或妻子;因为你是我的父亲,或母亲;抑或因为,你是我的儿子,或女儿。

 

  一个与你无关的人,即或只是给你一句简短的问候或一个浅淡的微笑,你都会感动、感激,然而,那个与你血脉相连的人,倘若他疏忽了你,或漠视了你,或是因故没能完全地给予你、呵护你,你就一定会恨。因为“应该”蛰伏在我们的意识中,已经成为一条粗壮的绳索,捆绑着我们的思想、言行,乃至我们的人生。

 

  所以,当你从“应该”出发而开始对爱的渴求时,这份渴求就很容易演变为暴戾。很多时候,我们生气、愤怒,我们争吵、打架,或是冷战、互不理睬,皆是出于对爱的渴求。这是人生可悲的一面。当我们如此这般地要,如此这般地抱怨没有要到的时候,我们生命其实已无自由可言了。

 

  因为如此一来,亲吻就变成了咬噬,抚慰就变成了挥斥,温柔的一望就变成怀疑的一瞥,而藏在心里的蜜语甘言,一经出口,就变成了冰人的冷言冷语。

 

  人的心渴望无条件的、无限制的、乃至完全的爱,然而,没有一个人可以给出这份爱。哪怕他是你的父亲,哪怕她是你的母亲。

 

  所以,我们的家庭里常常充满了痛苦与争战。而这痛苦与争战,不是因着恨,而是因着爱——因着爱的贪念或索求而产生。在爱的关系上,一旦开始索求,我们就已踏上暴戾之途。

 

  那么,人心会在某一天停止这种贪念吗?恐怕不会,因为这正是人的本性使然。所以,我们必须、也只有,与爱的源头接通,这样,才能确保在人生的弯曲中找到那份完全的爱。

 

  但我们凭借什么与爱的源头接通,从而使生命免于暴戾与破碎呢?

 

  当然是祈祷。也只能是祈祷吧。这就好比:我们若要用水,就必须凭借一根水管与供水公司接通一样;或是,我们若要用电,就必须凭借一根电线与供电公司接通一样。我们的祈祷,就是那根水管,也是那根电线。

 

  据说,世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对祈祷一事,比犹太人抱有更崇高的理想;也没有哪一种宗教,在次序的先后上,比犹太教更重视祷告的了。在人生的每件事中,犹太人都有一篇相应的祈祷文,比如餐前和餐后,回家或离家,进入或是离开一个城市,甚至于眺望太阳升起、皓月当空,或是目睹海水涨潮、河水奔流,等等。其中所含的深意乃是:要把人生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带到天主面前。

 

  有两篇在犹太人的会堂崇拜中沿用至今的祈祷文,看起来十分的美丽可爱:

 

  “主啊,愿你的怜悯临到正直、谦卑的以色列众长老,与各位教师;愿恩惠临到我们中间虔诚的陌生人,与我们每一位。赏赐凡诚实信靠你名的人,使我们在来世能与他们同蒙恩典,叫我们的盼望不至落空。主啊!感谢你,因你是忠实信徒的盼望与信赖。”

 

  “我们的父啊!带领我们归向你的律法,主啊!带领我们回来服侍你。带领我们真实地悔改。主啊!感谢你,因你接受我们的忏悔。”

 

  拉比们说:“祈祷是伟大的,胜于一切的善行。”

 

  在论到家庭祈祷的美妙时,有一句格言则说:“凡在他家中祈祷的,是用比铁更坚强的围墙去围绕它。”

 

  但是,人的心若不能与祈祷一致,就根本不能祈祷。就如另一位拉比所言:“不要把祈祷当作是一个公式化的责任,要把它当作是获得天主怜悯的一种谦卑行为。”

 

  所以,当我们开口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时,我们就把一个特殊的地位给予天主了。唯有将这个特殊的地位给予天主,万物才能各归其位。

 

  而在我们的家庭里,在夫妻之间,手足之间,乃至父母子女之间,亦是如此。

 

  有一个故事,非常感人,我一定要与你分享。

 

  黛拉和杰米是一对贫苦的夫妻,但是他们非常地相爱。他们各自都有一件特殊的宝贝。黛拉的宝贝是她的一头秀发。当黛拉把秀发披散在肩上时,那浓密的长发,看起来就像一件长袍。杰米的宝贝是一块金表,那是祂父亲留给祂的宝物。

 

  这年的圣诞节到了。黛拉想买一件礼物送给杰米,但她只有1.87元钱。于是,她把一头秀发剪了,拿出去卖了20元钱。她用这20元钱为杰米买了一条白金的表链。

 

  那天晚上,杰米回到家里,发现黛拉的头发剪短了,他非常惊愕。他并不是不喜欢黛拉留短发的样子,事实上,剪短了头发的黛拉比先前更俏丽更可爱。

 

  迟疑了片刻,杰米才拿出他送给黛拉的礼物,那是一把用龟甲制成的梳子,边上还镶着宝石。原来,杰米把那块金表卖了,为黛拉买了这把昂贵的梳子。

 

真正的爱就是这样,不仅把最珍贵的东西给予对方,而且在尽其所有的给了全部之后,还因为未能给得更多而感觉遗憾。

 

八、穷人就是我的家人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享安息。

  ——《马太福音》1128

 

  我,还有跟我一起工作的人,必须只吃米饭和盐。

 

  因为这是穷人的基本食物,我一定要和他们一样。

 

  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了解他们?

 

  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

 

  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一样热。

 

  他们赤脚走路,我们也是。

 

  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

 

  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排。

 

  我们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们。

 

  如果我们能用行动证明,我们其实也可以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

 

  那么,他们就会向我们敞开心灵。

 

  如果你没有同穷人一起生活过,不能与他们分苦同味,

 

  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他们,至于爱,那就更谈不上了。

 

  如果我不像他们一般生活,我怎么能正面看待穷人?

 

  怎么能对他们说,我爱你们,了解你们?

 

  穷人饿了,不只是希望有一块面包,更希望有人关爱;

 

  穷人赤身露体,不只是需要你给祂一块布,更需要你给他人所应有的尊严。

 

  穷人无家可归,不仅希望有一间小屋可以栖身,

 

  而且也希望再也没有人遗弃祂、忘了祂,对祂漠不关心。

 

  在所有贫穷的人中,比较起来,

 

  恐怕没有谁会比一个孤苦无依的孩子更贫穷更无助的了。

 

  他们是真正的弱者,他们最需要爱与同情。

 

  我在高阶层社会的人士前,和在加尔各答贫民中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我们总应当向他们表示出我们的爱。

 

  我们应当把他们领到天主的台前,因为天主即是爱。

 

  在我们当中,若然有些贫困的兄弟姊妹,死于饥饿。

 

  这并不是由于神没有关心他们,

 

  而是因为你和我都没有伸出援手,成为神的器皿,将爱带给他们,给他们食物和衣服。

 

  因为我们未能觉察,基督以忧伤的装扮出现,身处于这些饥饿、孤寂、无家可归和四处寻觅栖身之所的人当中。

 

  当我看到这里的浪费习惯时,内心感到无比的愤怒。

 

  我虽不赞同我的行为。

 

  但是当你看到埃塞俄比亚的困苦却无法帮助时,就越发难当。

 

  神与这些饥饿的、患病的、赤身露体的、无处栖身的人认同。

 

  这些人饥饿,所渴求的不单是日用的口粮,

 

  而是爱、别人的照顾及与他人的关系;

 

  这些人赤身露体,所需要的不单是用来蔽体的衣服,

 

  而是一份爱,一份很少人愿意付出给陌生人的爱;

 

  他们无家可归,所需要的不单是一座坚固的房子,

 

  而是别人视他们为亲人的那份关心。

 

  我们是否以同情怜爱的眼光看着穷苦的人?

 

  他们不只渴求温饱,他们也渴求一份做人的尊严。

 

  他们渴望别人把他们当作人来对待,

 

  希望别人以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他们渴求我们的爱。

 

  我在贫民窟工作的过程中得知:

 

  那清楚地了解人性尊严的人,正是最穷苦的人。

 

  他们的大难题并不只是缺少金钱,

 

  而是人们否认了他们的人权和“爱人与被爱”之权。

 

  理性地认识贫穷,并不等于已经了解了贫穷。

 

  在书中寻找贫穷的根源,去贫民窟走一趟,

 

  或惊讶,或同情,都不能帮助我们了解贫穷,以及认识它好的和坏的方面。

 

  我们必须做的,是投身进去,和它同活,和穷人同担。

 

  在这个地球上,仍有许许多多贫困、孱弱、痛苦的人,

 

  我们不能忘掉这些人,不能只追求自己的幸福。

 

  耶稣说:“你为我兄弟中做小的那一个做的,就是为我做的。”

 

  因此,假使我犯了错,假使我因为自私、缺乏慈爱的心或其他原因而伤害了上主,

 

  这是唯一会让我感到悲伤的事情。

 

  如果我们伤害穷苦的人,如果我们彼此伤害,我们便伤害了上主。

 

  今天我在这里强调关爱穷人,

 

  因为穷人同样也是天主亲手所造、并被祂所关爱的子民。

 

  因此,如果我们背弃穷人,就等于是背弃基督;

 

  如果我们伤害穷人,就等于是伤害基督。

 

九、使那饥饿的得饱足
 

   五饼二鱼的故事,是唯一一件四福音书都有记载的神迹。我们可以在《马太福音》第14章第13节、《马可福音》第6章第30节、《路加福音》第9章第10节,以及《约翰福音》第6章第1节中读到它。

 

  故事发生在四月的一个下午。十二个门徒刚刚完成他们的旅程归来。没有任何一刻像现在这样,耶稣想要单独与他们在一起。因此,祂领着他们悄悄地去了邻近的伯赛大。但百姓还是发现了祂,他们很快又成群结队而来。于是,耶稣只好放弃与门徒的相聚,转而接待他们。

 

  耶稣对他们讲论天主国的道,医治那些需要医治的人,直到太阳偏西。

 

  这时,门徒对耶稣说:“请叫众人散了,好让他们去村里找些吃的。”但耶稣看到百姓又累又饿,那里是一片野地,离村庄已然很远,就说:“你们给他们吃吧!”门徒回答说:“我们只有五个饼,两条鱼,如何能让这么多人吃饱呢?”那时,在场的群众大约有五千多人。

 

  耶稣说:“叫他们一排一排坐下,每排大约五十人。”说完,耶稣拿起那五个饼、两条鱼,先向天祝谢,然后擘开,递给门徒,门徒再分给坐在草地上的人们。他们就吃,并且都吃饱了。门徒把剩下的零碎收起来,还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倘若有一种方法可以计算出,耶稣在三年的时光里,究竟把多少时间用在抚慰人的痛苦、满足人的需要,以及医治人的伤病上,而不是花在演讲和谈话上,那将会是一件极其有意思的事,而计算的结果,一定会令我们震惊。

 

  熟读福音书的朋友都会记得,耶稣在交托十二使徒的使命中,有一件事是十分突出的——耶稣一次又一次地把传道与医病相提并论。也就是说,祂把关心人的身体与关心人的灵魂,同等看待。祂并没有因着那个永恒的存在,而轻看世人现世的境况。而且这种关心,绝不止于言语的安慰,乃是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

 

  因为,无论是人身体的需要,还是人灵魂的需要,都是天主救赎计划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论调,比反复申述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不重要,更能损害天主的爱了。

 

  如果有人生活穷苦,缺吃少穿,物质上的匮乏使他暗无天日,几近崩溃。而另一个人却去告诉祂:物质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只有……那么,这个人就是不可原谅的。倘若这个人自己还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那就更加不可宽恕了。

 

  所以,当卜威廉大将因为以食物,而不是以简单的福音周济穷人而受到责备时,他回敬道:”当他们的双足正要冻僵的时候,你却说要以天主的爱来安慰他们,这是不可能的。”

 

  在我们的社会,常常一方面过分看重物质的功能,以致心灵被物质重重包裹,而另一方面,往往又会忽略物质的用处,以致当我们面对一个“在需要中”的人时,常常只是动口,而不是动手。

 

  但天主的爱必须借助人的手来完成。天主的手在哪里?我们的手就是天主的手,天主并没有其他的手。倘若我们始终不肯伸出手去,那就说明,我们其实是没有信心的。因为,信心与行动,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个人若说他有信心,却从无行动,那祂就是撒谎的。

 

  耶稣在一开始差遣门徒的时候,便告诫他们:要宣扬天主和医治众人;要拯救人的身体,和他的灵魂。耶稣从来就没有只关注人的灵魂,而忽略人的身体。从始至终,祂都把人类的需要放在一切之上。

 

  因为祂了解人的处境。祂知道他们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因祂自己就在这种生活中。

 

  让我们把自己放在耶稣的手中,就像那五饼二鱼经过耶稣之手,从不足变为丰足一样,让空乏无有的我们,经过耶稣的手,从小变成大,从少变成多,从软弱变为刚强,从苦恨变为宽恕,乃至从永无止境的攫取变为心甘情愿的付出。

 

要记得,生命是值得感恩的礼物,并不是紧握不放的财产。

 

十、穷人是伟大的
 

   又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欢你。”

  ——《马可福音》111

 

  穷人的伟大是事实,他们教给我们许多美好的习惯。

 

  也许他们缺吃少穿,甚至没有一个家,但他们都是伟大的人,可爱的人。

 

  我们必须知道他们是可爱的人,伟大的人,然后我们才会去爱他们。

 

  你们可能偶尔不吃饭,但是他们,天天挨饿,容身无所,浪迹街头,最后孤苦伶仃而死。

 

  他们日复一日所寻求的,就是活下去。

 

  这种斗争,这种勇气,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在加尔各答,我们仁爱传教修女会的姊妹和弟兄为区内最贫困的人——被人离弃的人、没有人爱的人、患病者、垂死者以及麻疯病人和儿童——工作。

 

  但我可以告诉你们,在这25年当中,我从没听过一个穷人埋怨、诅咒和沮丧失落。

 

  贫困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绝不会骄傲,不会欺骗人,

 

  贫困的人都拥有感谢的心,善良的心。

 

  愈是贫困的人,愈能忍受贫困。

 

  贫困的人不会摆大架子,不会排挤他人,不会欺骗他人,对人客客气气。

 

  如果未曾和穷困的人一起生活过的话,实在是无法体会到他们的这些美德。

 

  尽管这里的病人都很不幸,精神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

 

  但是他们却能理解和享受爱。

 

  另外,他们还知道报以真诚的微笑——这种微笑能温暖所有的人。

 

  穷人是非常好的人。

 

  数星期前,我听到一个消息,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家庭已经数天没有吃东西,所以我拿了一些米,跑到他们家中。在我还没弄清楚究竟时,那母亲已把米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送给那信奉回教的邻居。

 

  我问她:“我给你们的米只有那么一点,而你们却共有十个成员,你们如何够吃呢?”

 

  那母亲这样回答:“他们也没东西吃。”

 

  这就是伟大。

 

  我们记得我们的邻居需要我们的爱吗?我们记得吗?

 

  可是她记得,她在自己的饥饿中,却仍然知道,有人也饿。

 

  在墨尔本,我们有一个专为无处容身的酗酒者设立的收容所。

 

  有一天,有个人被人严重殴伤。我认为这是一件刑事案,所以召唤警方处理。奉命到场的警员问这位先生:“是谁打伤你的?”

 

  那人不愿意说出真相,只是在不断地捏造谎言。警员拿他没办法,只好离去。

 

  我们问祂:”你为何不告发凶手?”

 

  他望了我一眼说:”就是要他受苦,也无法减轻我的痛楚。”他为避免弟兄受苦,不愿告发他。

 

  我们当中的穷人真是何等美妙和伟大。而在穷人当中,我们可以不断地体验到爱的奇迹。

 

  一天晚上,我们从街上带回四个人,其中一个岌岌可危。我让修女们照料其他三个,我照顾这个濒危的人。这样,我为她做了我的爱所能做的一切事情。我将她放在床上。她握住我的手,脸上露出如此美丽的微笑,说了声“谢谢你”,随后就死了。

 

  我情不自禁地在她面前审视我的良心,自问:如果我处在她的位置上,会说些什么呢?我会说:我饥寒交迫,奄奄一息,痛苦不堪……总之我可能会抱怨生活对我的不公平。

 

  但是她什么抱怨都没有,只将她的感激之爱给了我,然后死了,脸上还带着微笑。

 

  其实她给予我的,要比我给予她的,多得多。

 

  我们从阴沟里带回来的那个男人也是这样。他快要被身上的虱子吃掉了,我们把他带回家。他说:“在街上我活得像动物,但我将像天使一样死去。因为我得到了爱和照料。”

 

  这真是太好了。不责备,不痛斥,不愤怒,得到一点照顾便像天使一样心满意足地死去——这就是我们人民的伟大之处。

 

  这情景使我想起耶稣所说的一句话:“我饥肠辘辘,我无衣裹身,我无家可归,我不为人要,不为人爱,不为人管……而你却对我做了。”

 

  我们的穷人是伟大的,他们需要我们的尊重,也需要我们的爱与重视。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送钱,只有钱是不够的。

 

  他们更需要我们伸出手,需要我们用心去爱他们,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的穷人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恤,而是爱心和同感。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他们是可爱的人、伟大的人。

 

  这种认识就会叫我们去爱他们,服侍他们。

 

  穷人、麻风病人、被遗弃的人和我们所服侍的酗酒者,都是高尚的人。

 

  其中许多人具有卓越的人格。

 

  我们应当在服侍他们时,把这种体验传递给那些没有这种高尚体验的人。

 

  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报酬。

 

  不要把任何人看成无价值的

 

  虽然我们如此贫困、卑微、孤独,不被保护且不被需要,在这个人的世界里,被轻看,被藐视,被遗忘。但是,却有一个声音,一个深怀爱意的声音,一直在对我们说:“你是我的爱子,是我所喜悦的。”

 

  这个世界甚嚣尘上,而这个声音如此幽微,以致于如果我们不够沉静、不够谦卑与专注,就有可能,从来都不曾听见过。

 

  在已然逝去的年月里,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听那否定、批评、歧视的声音,但是,今天,现在,此时此刻,让我们放下一切的忧虑和负累,静默下来,仔细听:“你是我的爱子,是我所喜悦的。”

 

  所以,你一定要记得:在这个人的世界里,无论你看起来多么渺小、微贱,你都是祂所等候的至宝。你更要记得:祂创造天地万物——天空、大地,太阳、月亮,山川、河流,绿草、鲜花——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虽然全宇宙都是祂的住处,祂却选择住在你心里。虽然祂是无限与至大,却决然要与有限而微小的你建立爱的牵连。

 

  因为你是祂的爱子,祂喜悦你。这就是那个隐藏在宇宙万象背后的真理。

 

  在一切的声音里,只有这个声音,才是我们最需要聆听的。

 

  这是来自那无限穹苍的声音。至此我确信,如果不是因为天空充满了爱,我们又如何能够在这片大地上自如地生活呢?

 

  有一个令我感动的小故事,我一定要与你分享。

 

  中古时期有一个学者名叫毛里提斯,他过着贫苦的生活,到处流浪。有一次,在意大利的一个小镇上,他病倒了。之后,他被送进一家专为流浪者开设的医院里。医生在讨论他的病情时,用的是拉丁文。但谁也没有料到,他全都能听懂。有一个医生说:”既然这是一个毫无价值的流浪汉,那就把他用作医学实验算了。”这时,毛里提斯抬起头来,用拉丁文一字一顿地说道:“不要把任何人看成无价值的,因为基督为他而死。”

 

  不要把任何人看成无价值的,因为基督为他而死。

 

  所以,在垃圾中生活的人,并不是垃圾。所以,穷人也可以是伟大的人,可爱的人。

 

  所以,耶稣拣选了最普通的人来做祂的门徒和朋友。他们没有学问,没有权力,不是出身于富贵之家,也无显赫的身份背景。他们只是加利利海边靠打鱼为生的人,只是木匠和税吏。但耶稣选召了他们。祂好像在说:“给我十二个普通的百姓,再给我三年的时间,我便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祂相信,天主的工作一定能藉着这十二个普通人在大地上推广开去。

 

  基督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奇迹。因为从没有人(以后也恐怕不会有)会将一个如此特殊而神圣的使命交托给几个普通的渔夫、税吏和木匠。而他们竟然完成了这个使命。

 

  萧伯纳有一次说:“我对工人阶级很难有同情心。但愿他们全都消失,由一班有知识的人去代替他们。”历史学家卡莱尔有一次愤怒地喊道:“在英国两千七百多万人当中,大多数都是蠢材。”而鲁迅则更恐怖地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如何茁壮,也只能充当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以知识为骄傲,这是人类经常会犯的一宗罪。正因为如此,人类历史上才会有一些精英总是如此地轻看普通人。但耶稣却完全相反。祂对那正在打鱼的和正在补网的人说:请来跟从我,请来做我的朋友。祂不但不把他们看为无价值的,反而接纳和发掘他们的独特之处,使他们成为磐石和栋梁。

 

  先知阿摩西也写道:“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门徒;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树的,耶和华选召我,使我不跟从羊群。”

 

  所以美国总统林肯才会说:“天主必定很爱世上的平民,因为他们的数目实在多得很。”

 

  我实在是太喜欢这句话了。我们广大、芸芸,占人口总量的多数,但并不是因为我们平凡,而是因为天主爱我们。我们虽然像蚂蚁一样,终生在尘土里生活,庸庸、碌碌,但没有任何人可以随便践踏我们。因为在天主眼里,我们有着不可比拟的价值。

 

  先知以利亚在何烈山上的时候,发现天主并不在风之中,也不在地震之中,而是在一个幽微的声音里。那么,现在,此时,请你听,那幽微的声音又在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

 

十一、另一种贫穷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天主同行。

  ——《弥迦书》68

 

  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对爱的渴求;

 

  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

 

  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

 

  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

 

  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今天最大的疾病不是麻风病和结核病,最大的疾病是——不被需要。

 

  世界上最大的饥渴,不是缺少面包,而是不被爱和不被欣赏。

 

  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

 

  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

 

  我们必须从家庭里面做起,来修补这个贫穷。

 

  英国虽然是一个福利国,但当我在晚上拜访他们的家时,依然看到有人在爱的匮乏中死去。

 

  在那里,他们有另一种贫困——心灵上的贫乏,即那种孤寂及被人弃绝的情况。

 

  在今天世界中,肺结核或麻风不是可怕的疾病,心灵上的贫乏才是最严重的病症。

 

  英国须要兴起更多的人,明白谁是穷人。

 

  在英国,人所受的是寂寞和被人弃绝的苦,这里不缺少面包,但缺少对人的兴致与热情。

 

  跟加尔各答的穷人比起来,他们是生活在另一种贫困里。

 

  对我们来说,这也是基督,是另一个饥饿的基督。

 

  在英国的人应以爱心善待穷人,用行动服侍他们。

 

  但除非他们先知道谁是真正的穷人,否则,他们没法照着去行。

 

  我们发现一些孤寂的人,别人只知道他们住所的门牌编号,而不知道他们的姓名。

 

  为什么我们不在那里服侍他们呢?

 

  我们是否知道,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邻舍?

 

  可能那里住着一个盲人,他会因你为他阅读报章而感到十分高兴;

 

  可能有一个有钱人,了什么都有,甚至淹没在物质当中。

 

  但就是没人探访他、接触他,而他实在需要你去接触他。

 

  世界上有许多人渴望着一小块面包,

 

  却有更多的人渴望着一点点的爱。

 

  西方世界的贫穷是一种不一样的贫穷——

 

  不仅因为孤寂而贫穷,也因为心灵的贫乏和精神的困顿而贫穷。

 

我们从而明白,被人弃绝乃是最严重的疾病,这才是当今世界在我们四周出现的真正贫困。

※☆★※☆★※  ※☆★※☆★※  ※☆★※☆★※

  今日世界最严重的疾病,并不是肺结核和麻风病,

 

  而是被讨厌、被忽视、被遗弃的感觉。

 

  当代最大的罪恶不是别的什么,而是缺少爱与慈善,

 

  是对街角遭受痛苦、贫乏、疾病伤害的人们,所表现出的可怕的冷漠。

 

  绝对不要让任何人,尤其是你身边的人,感到孤单及不被爱。

 

  这是所有疾病中最糟糕的疾病。

 

  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关心。

 

  人类所经历的最坏的疾病,就是被遗弃。

 

  今天,我们发明了治疗麻风病的药,麻风病人便能痊愈;

 

  也有了治疗肺病的药,肺病患者也能痊愈。

 

  ——对几乎所有的病症来说,都有药可治,并且可以痊愈。

 

  唯有那些被遗弃者,人虽然用双手去为他们服务,并用爱心去温暖他们。

 

  但我不认为,这种可怕的疾病有一天会治好。

 

  不久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人拜访我们,向我说:“你,或其他人,到我家里坐坐吧,我已经半盲,我的妻子精神也有问题,儿女都跑到国外去了,我们恐怕快要因孤寂而死去,我们渴望听到一点温柔慈爱的人声。”

 

  站立在加尔各答的,是看得见的临终关怀院,

 

  但在西方社会,许多少年人在看不见的临终关怀院中生活。

 

  他们身上标志着的,是破裂的人际关系,是对未来的焦虑和疑惑:

 

  活着到底是为什么?生命是否还有什么意义?

※☆★※☆★※  ※☆★※☆★※  ※☆★※☆★※

  不被需要,不被爱,不被关心,为众人所忘记,

 

  我认为是很大的饥渴,是一个极大的贫穷,

 

  这个比没有饭吃,来的更可怜。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曾经访问过的一家养老院。

 

  这家养老院里的老人都是儿女将他们送来的。尽管这里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甚至还有点奢华,但是这些老年人却都坐在院子里,眼睛盯着大门,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我转向一位老姐姐,问她:“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些衣食不愁的人总是望着大门?为什么他们脸上没有笑容?”

 

  我已经太习惯看到人们脸上的笑容,甚至那些挂在垂死的人脸上的笑容。

 

  但是在这里,我看到的却是一种对爱心的企盼。

 

  那位老姐姐对我说:“他们每天都在乞盼着儿女来看望他们。他们的心受到了极大的刺伤,因为他们是被遗忘的人。”

 

  瞧,这就是世上存在的另一种贫乏,被爱心遗忘的贫乏。

 

  也许,这样的贫乏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和我们的家庭中。

 

  饥饿可以是缺乏爱与认同的结果,

 

  无家可归可以是仇外和拒绝沟通的产物。

 

  我们所寻找的人可能远,也可能近;

 

  可能是物质贫穷,也可能是精神贫穷。

 

  他们可能渴望面包,也可能渴望爱心;

 

  他们可能因缺乏衣服而赤裸,也可能因缺乏认识天主对他们的爱而贫困;

 

  他们可能由于没有砖瓦造屋而露宿,

 

  也可能由于缺少你们的爱所构成的房舍而彷徨歧路。

 

  我渴,不只是缺少饮水,而是渴望和平与正义;

 

  我饿,不只是缺少食物,而是需要爱与被爱,需要精神生命的粮食;

 

  我赤身露体,不只是需要衣服,而是更渴望人的尊严;

 

  我无家可归,不只是因为没有陋室,而是更渴望他人的理解、支持,和一颗明白爱护的心。

 

  漠不关心也是一种罪

 

  从前有一个财主,穿着华服,天天宴乐。有一个乞丐,名叫拉撒路,被人放在财主的门口,靠财主丢弃的食物碎屑充饥。当狗来舔祂身上的脓疮时,祂都无力挪动一下。后来,乞丐死了,被天使接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不久,财主也死了,却堕落到阴间受苦。财主举目远望,看见乞丐在亚伯拉罕的怀里,就喊着说:“我祖亚伯拉罕啊,可怜我吧,请打发拉撒路来,用手指尖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因为我在这火焰里,极其痛苦。”亚伯拉罕说:“孩子啊,你该记得你生前享过福,而拉撒路受尽了苦。如今祂在这里得安慰,而你却在苦痛中。再说,在你我之间,有一道深渊,以致人要从我这边过到你那边去,是不可能的;而要从你那边过到我这边来,也是不可能的。”(路1619-26

※☆★※☆★※  ※☆★※☆★※  ※☆★※☆★※

  这是耶稣在《路加福音》中讲的一个比喻。福音书中的比喻芸芸众多、包罗万象,但只有拉撒路是唯一被赋予名字的人物。这个名字的意思乃是:天主是我们的帮助。

 

  拉撒路死后得享荣福是容易理解的,但为什么财主会落入阴间倍受煎熬?他究竟做了什么?以致受到这样的惩罚?要知道,他并没有驱赶拉撒路,也没有阻止拉撒路捡拾他丢弃的食物,更没有踢拉撒路一脚,或是揍他一拳。他什么也没有做。他只是忽略他。

 

  但这恰恰就是他的罪。

 

  他从没关注过拉撒路。他看他,就像看街边的一截木头。在他眼里,拉撒路仿佛不是一个活物,更不是一个珍贵的生命。至于拉撒路的饥饿和痛苦,在他看来,就跟一棵野草的荣枯一样自然,当然,也与他无关。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拉撒路受苦,是理所应当的;而他奢侈、享乐,也是理所应当的。

 

  至此,财主的罪,就再明显不过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苦难与匮乏无动于衷。他目睹这个世界的痛苦和需要,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一样。他漠视、忽略这一切。

 

  所以,财主并没有做错什么,而是什么也没有做。

 

  但是,漠不关心也是一种罪,而且是最败坏的罪。它不是即刻毁灭生命,而是使它慢慢地枯寂而死,或是,窒息而死。

 

  忽略,也可以像逼迫一样地把人杀害。

 

  有位艺术家画了一幅基督站在伦敦大桥上的图画,他将手伸向群众,但他们看都不看他一眼,就走过去了。只有一个年青的护士走来,给了他一点小小的回应。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境况:冷淡、冷漠,忽略、忽视,对于需要安慰的忧伤、需要供应的缺乏,对于需要看顾的伤病、需要除去的苦痛,视若无睹、听而不闻,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所以,德兰姆姆在穷其一生,服侍了无数的贫病垂死者之后,却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最严重的贫困,是孤寂,以及那种不被爱的感受。心灵的寂寞使人灵魂干枯,其痛苦更甚于物质的匮乏。这个世界渴求被爱、被欣赏的程度,要远远高于渴求面包。置人于死的疾病,还不及没人要的感受来得更可怕。她曾说:我在大街上遇到穷人时,会给他一碗米饭或一片面包,我帮他解除了饥饿。但是对他而言,他是一个被社会的大门所拒绝、被遗弃、遭唾骂、受威胁的人,这样的贫穷对他来说是伤害最大的,也是我们使他们摆脱贫穷最难做的事情。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很早就在《国富论》中指出:比贫困更可怕的是社会排斥。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玛蒂亚•森更认为:度量一个社会是否公平,不应该只是观察其分配不平等或贫困问题,更应该看弱者与贫困人口是否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

 

  因为贫困本身已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病”,而不仅仅是收入低微。

 

  正因为看清了这个世界真正的贫乏与需要,德兰姆姆才终其一生都在付出爱,而且爱人所不爱,以爱来挽救那些枯死的身躯和心灵。所以她才再三地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爱,每一个人都值得被人所爱。

 

  今天,让我们记住这一个惊人的真理: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罪。有的罪出于行动,有的罪却是因为无行动。当审判的日子来临,一定有人会为自己辩护:“我根本什么也没有做。”但这个辩护,恰恰有可能成为他有罪的凭据。

十二、神贫
 

  为此,我们行善不可厌倦;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

  ——《加拉太书》69

 

  神贫愿就是叫我们从物质的牵挂和物质的拥有欲中解放出来,

 

  然后,以这样的自由,去守一地爱。

 

  我们拥有愈多,我们所能给予的就愈少。

 

  贫穷是绝佳的赠礼,

 

  因为它给我们自由——

 

  贫穷代表着我们与天主之间少了一些障碍。

 

  这里没有电视,没有这个,也没有那个,

 

  但我们非常幸福。

 

  拥有的越少,你就越自由。

 

  贫穷对我们而言是一种自由。

 

  如果你接受苦痛,并把它献给天主,这将带给你喜悦。

 

  苦痛是天主的大赠礼。

 

  如果我们不受苦,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社会工作。

 

  真诚地接受它的人、深深地爱人的人、奉献自己的人,都知道它的价值。

 

  贫困者在他们破陋的居所里极少能得到什么,

 

  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尊重与同情,我们也从不接受招待。

 

  贫苦者物质上与精神上所有的贫乏与不足,都必须得到救赎,

 

  我们必须与他们一起分担。

 

  因为只有与他们合而为一,我们才能救赎他们。

 

  我们的贫穷,是向上主恭敬地承认和接受我们人性上的脆弱、我们的无能和我们的无有。

 

  这就是认识我们的缺乏,表示我们对他有希望,表示我们从他那里接受一切。

 

  我们的贫穷必须是真正的福音——可爱、愉快、真挚,而又永远是爱的标志。

 

  贫穷是爱,就首先要舍弃,要爱就要付出,要付出就要放弃自我中心。

十三、我把自己给你
 

  有一次,一个名叫阿斯坚尼斯的人来见苏格拉底。他是个一无所有的人。他对苏格拉底说:“我身无长物,但我把自己给你。”苏格拉底说:“难道你没看见,你给我的,就是最宝贵的吗?”

 

  在天主面前,修女们也是身无长物。有所不同的是,她们并非因为外界所迫而是自愿选择了这一结果。不仅如此,她们甚至将一无所有视为绝佳的赠礼,和工作的必要条件。

 

  有个牧师在讲道时,放了一个接受捐献的盘子在地上,然后问:什么是奉献?

 

  回答很踊跃,但没有一个答案真正让牧师满意。最后,有个男子走上前来,一步迈过去,站在盘子里——意味着把自己献上。

 

  瞬间的沉默之后,牧师微笑着点头,说:是的,这就是奉献的真意。

 

  德兰姆姆和她的修女们,就是站在盘子里的那个人。她们完全地献出自己,不留分毫,直到成疾,直到成伤。为的是消解这个世界的焦渴,并藉着消解这个世界的焦渴,而去消解一个化身为人的上主的焦渴。

 

  所谓全心全意的奉献,必然意味着:不仅把一切给予人,还把自己也给予人。

 

  所谓爱,直到成伤,还意味着:即使你不了解所有的情况、所有的人,以及其他一切的事物,但你仍然可以去爱,也能够去爱。

 

  服侍神

 

  世界的根基未立之先,神已拣选我们,成为祂爱的焦点。

 

  ——《以弗所书》14

 

  我爱基督,

 

  好像以前从来没有人爱过祂那样爱祂。

 

  每一个人,无论衣衫多么褴褛,形容多么悲惨,

 

  他们都是隐藏在痛苦面具下的上主。

 

  为表示我们对上主的爱,

 

  我们必须对每一个人都表示出亲切的关怀。

 

  我们祈祷,就会相信;

 

  我们相信,就会爱人;

 

  我们爱人,就会服侍。

 

  只有透过服侍穿着贫苦外衣的基督,

 

  我们才可以把上主的爱,变成活的行动。

 

  我在那些被遗弃者身上看见耶稣。

 

  所有的人间疾苦都是基督身上的凄凉薄衣,

 

  如果弃穷人不顾,也就是弃基督不顾。

 

  事实上,我们接触穷人时,也就是在触摸基督的身体。

 

  当我们给穷人食物、衣物、居所时,

 

  我们所做的一切,也就是做在那饥饿、赤身露体、无处容身的基督身上。

 

  我们不是社会工作者,我们首先是默观的人。

 

  很多人误解我们的本能是——作工。

 

  不,我们的本能是——基督的爱。

※☆★※☆★※  ※☆★※☆★※  ※☆★※☆★※

  身为仁爱传教修女会,我们在此帮助穷人中的穷人,

 

  无论其以何种形式出现,总是身着穷困外衣的基督。

 

  我们做事分文不取,就像我们为耶稣做事一样。

 

  我们为了耶稣、向着耶稣,并和耶稣一起作这些事工。

 

  每当我为麻风病人洗涤伤口时,我就看到神在那人的里面。

 

  我感觉是在为神洗涤伤口。

 

  那是美得无比的经验。他们每一个人的里面,都隐藏着基督。

 

  人如果不能在苦难者身上看到耶稣,就不可能把这种服侍进行到底。

 

  当我们服侍穷人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服侍耶稣。

 

  当我们安慰被遗弃的人、病人、孤儿、临死的人,

 

  受到照顾的,是祂;收到食物的,是祂;穿上衣服的,是祂;

 

  受到探访的,是祂;被安慰的,也是祂。

 

  我们的生命没有其他目的,也没有其他动机,这也是我们力量的来源。

 

  就血统与出身而言,我是地地道道的阿尔巴尼亚人,我是印度公民,我是天主教修女。

 

  就我的使命来讲,我属于全世界。

 

  但就我的心而言,我完完全全属于耶稣。

 

  有一个女孩来到印度加入仁爱传教修女会。

 

  我们有一个惯例,新加入者在抵达后的第二天,必须探访垂死者之家。

 

  我对她说:“在弥撒时,你看到神父用何等爱慕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拿起这饼,因为他知道这就是耶稣的身体。当你拜访垂死者之家时,看到贫困者残缺的躯体,也要同样地对待他们,因为那是同一位耶稣的躯体。”

 

  她听过我这番话后,便跟同工出发。三小时后,那女孩跑回来,对我咧着嘴笑——那是我从未见过的开怀笑容——她对我说:

 

  “德兰修女,我在过去的三小时接触了基督的躯体。”

 

  我问她:“怎样呢?你做了什么呢?”

 

  她回答说:“当我们到那里时,他们抬了一个男人进来,他曾掉进沟渠,躺在那里有一段时间。他身上伤痕累累,蛆虫满布,秽物满身,我为他洁净身体,而我知道我在接触基督的躯体。”

 

  我们是在基督内工作。换句话说,是基督借着我们的手在工作。

 

  这是我们的宗旨,透过在赤贫中自愿和完整地服侍,

 

  满足我们主耶稣基督对爱不可平息的渴望。

 

  我们没有权利拒绝把我们的生命献给别人,

 

  因为透过这些人,我们可以触摸基督。

※☆★※☆★※  ※☆★※☆★※  ※☆★※☆★※

  有人问一位印度教徒:“基督教是什么?”他回答说:”付出。”

 

  这就说明,为什么仁爱传教修女会的工作那么美丽。

 

  我相信,我们不是社会工作者,而是今世的静观者,如果我们接受耶稣的话——他说过:“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我渴了,你们给我喝,我无家可归,你们留我住,我生病,你们来探望我。”——那么,我们实在是一天24小时都接触到他。

 

  而这也说明,为什么在穷人中间,静观基督和接触基督是那么美丽,那么真实,那么可爱。

 

  我们的天职是归附“他”。

 

  因此,我乐于做任何的事情:洗衣服,擦锅子,抹地板。我像一个生了孩子的母亲,她所有的工作都证明孩子是属于她的。她不会替其他孩子做,但是为亲生骨肉,做什么她都甘心。

 

  如果我属于耶稣,我会为耶稣什么事都做。

 

  为世界上所有穷人工作,无论是奉献金钱,或是赠送礼物,都是在为主工作。

 

  为主工作的人将永远快乐,幸福。

 

  在弥撒中,基督成为了饼;

 

  在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在血肉之躯内找到了他,那是同一位基督。

 

  基督在说:“我饿,我冷,我病,我无家可归。”

 

  我们领受圣体时,得到力量和养料,

 

  我们的精力得到补充后,就希望运用这力量,希望把这力量送出去。

 

  所以我们的修女总是在跑,不是走。

 

  人家叫我们”飞奔的修会”。

 

  (以下的这段话来自加尔各答总修道院教堂外的标示。由爱德华•勒•卓里神父于1977年与德兰姆姆谈话后所写,它明确地解释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工作的性质。)

 

  我们在此不为工作,而是为了耶稣,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祂。

 

  我们首先是修会会士,我们非社会工作者、教师、护士,亦非医师,我们是修女。

 

  我们在穷苦者之中服侍耶稣。

 

  我们在穷苦者、遭弃者、患病者、孤儿、濒死者之中,

 

  照顾祂,探望祂,抚慰祂,给祂衣服。

 

  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的祈祷、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苦痛,都是为了耶稣。

 

  我们的生命没有其他的理由与动机。这点许多人并不了解。

 

  凡是给人的,就是给祂的

 

  耶稣说:“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弟兄中最小的那一个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在人类历史上,有两个人曾经惊喜地发现:这个比喻中的福分,原来的确是一份实实在在的福分,它并不只是一个比喻而已。

 

  这第一位便是亚西西的圣法兰西斯。法兰西斯出生于高贵的名门,生活富裕而优越。但是,他不快乐。因为在他看来,他的人生是不完全的,是残缺的。

※☆★※☆★※  ※☆★※☆★※  ※☆★※☆★※

  一天,法兰西斯骑马到城外游玩,在途中,他遇见了一个麻风病患者。那人无声地躺在路边的尘土里,看上去肮脏、丑陋、破败,令人作呕。但法兰西斯却突然对那可怕而可怜的人,动了恻隐的心,他立即从马上下来,伸开双臂,把那人搂在怀里。

 

  就在这时,被他揽在怀里的那个受苦人的脸,竟然变成了基督的容貌。

 

  这第二位便是都尔的马丁。马丁是罗马的一个兵士,但他也是一个基督徒。

 

  在一个寒冷的早晨,马丁在进城的路上碰到了一个乞丐,乞丐拉住马丁向他乞求施舍。但马丁没有钱。看到乞丐在清晨的寒风中冻得浑身青紫,瑟瑟发抖,马丁就脱下身上那件已然破损的军服,割成两半,把其中的一半披在乞丐身上。

 

  那天晚上,马丁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天堂里。他看到很多天使,还看到耶稣在天使们中间。而耶稣身上穿的,竟然就是他脱下的那半件罗马军服。

 

  有个天使对耶稣说:“主啊,你为何穿上这破旧的衣服?是谁给你的呢?”

 

  耶稣温柔地笑着,说:“是我的仆人马丁给我的。”

 

  当我们放下那许多不纯正的动机和企图,在最简单的事上,真正慷慨地,以生命、以爱心来服侍人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能够收获到服侍基督的大喜悦。

 

  因为,凡是给人的,就是给他的;凡不给人的,就是不给他。

 

  有一个护士,在20多年的时光里,一直在一个偏远的地区,默默地为那里的人服务。她的忍耐、刚毅、勤劳与喜悦,使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医生无比惊讶。看到她常常半夜被叫起,而收入又十分微薄,有一天深夜,年轻医生终于忍不住对她说:“护士,为什么不叫他们多付你一点,天主也知道你是值得的。”护士回答道:”如果天主知道我是值得的,那我还计较什么?”

 

当你把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看作是为天主而做的时候,你就不会在意社会是否认可了你、世人是否回报了你,更不会以世人的标准为标准了。因为,即或我们拿出那最好的与最大的,在天主面前,却仍然算不得什么。

 

十四、谦卑
 

  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

  ——《箴言》334

 

  我微不足道,主才是一切。

 

  不是我重要,而是这项工作重要。

 

  我们全都是基督手中的器具,努力做一点点小事就会离开。

 

  我觉得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但若少了这一滴水,海洋可能因此而略逊一分。

 

  我们所做的其实十分微小。

 

  人们赞美我们的工作,但事实上,我们的工作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苦难,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是“祂”选择了我们,不是我们选择了“祂” 。

 

  “祂”说话,“祂”引路,“祂”赐力。

 

  “祂”要在我们的生命中过“祂”的生活。

 

  如果我们回应,“祂”就会把美善诱发出来。

 

  这是天主的工作,不是我的工作。

 

  我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平凡的工具。

 

  我知道神不会给我我无法掌控的事情。

 

  我只是期望,祂不要对我太过信任。

 

  我并非追求成功,我只是追求忠诚而已。

 

  这个工作是祂的工作,我们只是祂的一件工具。

 

  我们尽完一点力,做完几件小事后,就会离开,

 

  但祂的工作将会继续。

 

  仁爱传教修女会只是天主手上的一件小工具。

 

  我们要努力,让天主随时拥有这样一件小工具。

 

  神在写情书给世人,我是祂手上的那枝笔。

 

  祂可以削尖这枝笔,祂可以在任何地方写或画祂想到的任何东西。

 

  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

 

  我只是穷人的手臂,我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来领奖。

 

  按我个人方面来说,我相信我不配领受这奖赏。

 

  我为了上主的光荣并为了尊敬穷人,不断尊敬委内瑞拉的,而且也尊敬普世的穷人来接受这奖章。通过这奖章,总统把自己的爱和谢意给了穷苦人,而我仅是他们的手臂。

 

   一切都是主的恩赐。

十五、真正的伟大是谦卑的
 

  在一个法利赛人家里吃饭的时候,耶稣选了一个最平常的例子作比喻,来告诉门徒谦卑的必要。

 

  你去参加宴会的时候,如果提早到了,不要坐在首位上,也许有更尊贵的客人要来。若你占据了首位,那显赫的客人来了,主人就要对你说:“请让座给这一位吧!”你就只好尴尬地退到末位上去了。若你坐在末位上,而主人来对你说:“朋友,请上座。”那时,你在同席的面前就有光彩了。(路147-11

 

  真正的伟大总是谦卑的,还是隐藏的;总是敦厚的,还是简约的。

 

  德兰姆姆是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人之一,在她活着时,便有人称她为圣人。然而,她本人从未宣称,她和她所做的事,有任何的特别之处。

 

  在减轻人类的痛苦方面,哥罗仿的发现,无疑是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但是,当有人问辛普森爵士“你认为你最大的发现是什么”时,爵士却说:“我最大的发现,是耶稣基督是我的救主。”

 

  英国作家哈代,在他最炙手可热的时候,任何一家报纸都愿以最高稿酬换得他的作品。然而,哈代哪怕是寄出一首小诗,也要随稿附上一个贴好邮票的信封,以备退稿之用。以他的声望,他仍然谦虚地想到,他的作品有被退回的可能。

 

  有许多故事和传说是讲述教育家克尔恩校长的谦虚的。他与人同行时,从不抢先进门,他总是说:“你先请。”有一次,当他走向讲台时,全场忽然掌声雷动。但他却站在一旁,请后面的人先走,然后他也跟着鼓起掌来。因为他根本就没想到,那掌声是为他而响起的,他以为那是给别人的。

 

  最后,我要说到彼得。伟大的使徒彼得在罗马为主殉道时,也是钉十字架。但是,他要求把他倒钉在十字架上。因为他说,他不配与基督的死法相同。

 

  谦卑,正是伟人所具有的性格和品格之一。但在谦卑的反面,有一件事物,却可以把人与天主完全隔绝,那就是骄傲。

 

  人常常会因为骄傲而蔑视他人。身份地位、金钱财富、知识名声、权力美貌,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滋生骄傲的土壤。从骄傲,又必然滋生出对他人的蔑视和轻看。其中,从知识而生的骄傲最叫人难以理解。因为任何一个有知识的人都不愿被人看作是无知的,而骄傲恰恰是无知的表现。所以,纪伯伦说:“一个羞赧的失败比一个骄傲的成功还要高贵。”

 

  有一则犹太拉比的故事,很有意思。

 

  有一个拉比从家里出来,觉得自己学识渊博,品性良善,因此,正在心里暗自得意。这时,恰好有一个长相粗陋的外乡人从祂身边走过,并向他招呼致意。拉比就说:“你这个拉加,你生得好丑啊!你们那边的人都像你这么丑吗?”那过路人并没生气,反而平静地说:“我不知道,你去告诉那造我的造物主,祂造了一个多么丑陋的生物啊!”

 

  在犹太语言里,拉加,是一个人以极度的傲慢,看不起另一个人时所说的话,相当于汉语里的白痴和傻瓜。

 ※☆★※☆★※  ※☆★※☆★※  ※☆★※☆★※

  轻蔑的罪,在此受到了巧妙的谴责。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决不能以蔑视的眼光看待任何人。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出自天主之手;还因为,基督已经为他而死。

 

  耶稣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马太福音》1125

 

  在这里,耶稣并不是要定聪明通达的罪,以及知识的罪,而是要定那以知识为骄傲的人的罪。因为,使人关闭心门的,并不是聪明,而是骄傲;使人打开心门的,并不是愚拙,而是谦卑。无知从来就不是信心的开端,而谦卑却往往是信心的起头。一个人也许像所罗门那样满有智慧,但他若没有一颗单纯、信靠、天真如孩童的心怀,他就把自己关在天国的门外了。正如纪伯伦所说:“当智慧骄傲到不肯哭泣,庄严到不肯欢乐,自满到不肯看人的时候,就不成为智慧了。”

 

  但是,有一种骄傲恰恰是以谦卑为装饰的。一个人言语谦和、步伐谦顺,但有可能,他正用轻蔑的眼光看着那些他认为有罪的人。一个人低眉垂眼,双手相叠,走路靠边,而心里,也许正因膨胀的优越感而洋洋自得。那么,这样的谦卑就只是骄傲的伪装而已——表面上看起来谦和恭顺,而内心却装满浅陋的狂妄和使人堕落的意念。

 

  虽然骄傲正如富兰克林所言,要从一个人的思想和言行里完全剔除是很困难的。但是,倘若我们能够认清事实的真相,并能时刻记得与那最完美者相比,我们就一定能够停止骄傲,开始谦卑。而当我们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接近伟大的时候。

 

  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德尔菲神庙里的神之所以认为苏格拉底最有智慧,仅仅是因为他比别人多知晓一件事,即“我是无知的”。智慧使他从丰赡中看到不足,从无限中看到有限。

 

  事实上,无论我们所知的有多少,相对于无涯的知识而言,我们所知的就仍然有限。无论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成就,相对于永恒而言,我们的成就亦算不得什么。无论我们认为自己有多重要,但当我们离开或是死亡的时候,那曾经以为少了你就不行的一切,仍旧会运转如常。

 

  能否保持谦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我们跟谁比较。

 

  虽然说,比较产生嫉妒,比较产生骄傲,比较产生痛苦和纷争。但是,倘若我们愿意跟那最高者相比,结果就会完全不同。比如,一个得意忘形的业余乒乓球手,倘若他有机会与世界冠军较量一次,他就会晓得自己的自得有多愚蠢。一个目中无人的偶像派歌星,倘若他能亲耳聆听声乐大师的演唱,他就会明白自己的傲慢有多可笑。当我们自以为善、自以为美、自以为是的时候,倘若我们肯与那至善至美至高者相比——与天主相比,我们的骄傲便会瞬间凋谢,而自满,亦会即刻枯萎。

 

  让我们始终记得:越是自知软弱,越会全然倚赖;有充分的谦卑,才会有充分的信靠。

 

十六、信靠
 

  求你使我清晨得听你慈爱之言,因我倚靠你;

  求你使我知道当行的道,因我的心仰望你。

  ——《诗篇》1438

 

  上主无所不在,万事万物皆有祂的踪迹,没有祂,我们必无法存在。

 

  我从未怀疑上主的存在,不过我知道有些人是怀疑的。

 

  你虽然不信上主,但你可以奉献爱心。

 

  当你帮助他人时,这份爱的奉献将开花结果,使你的灵魂更添慧美。

 

  于是你将逐渐敞开自己,并企求上主的爱与喜悦。

 

  各种宗教林林总总,追随上主之道各不相同。我追随基督。

 

  耶稣是我的上主,

 

  耶稣是我的净配,

 

  耶稣是我的生命,

 

  耶稣是我唯一的爱,

 

  耶稣是我一切中的一切,

 

  耶稣是我所有的一切。

 

  因此,我从不恐惧。

 

  我工作时,耶稣伴随着我,我的工作全是为了耶稣,向着耶稣,

 

  因此成果归祂所有,非我独有。

 

  如果你需要指引,耶稣是你唯一所求。

 

  你必须把自己完全交给祂,绝对地信赖祂。

 

  如此,所有的疑虑将被驱散,你将会充满信心。

 

  祂照顾我们。如果祂授意完成某事,祂会提供我们方法。

 

  如果祂没有给我们方法,那就表示祂无意完成此事。

 

  这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适用的,不管你是不是仁爱传教修女会的成员。

 

  一切被人视为愚昧无用的,

 

  只要天主愿意,就能让它发挥出伟大的力量。

 

  话语若不能加增基督的光,就会扩大黑暗。

 

  在小事上也要信靠,因为在那里你会找到力量的根由。

 

  倚赖天主的意旨,就是坚定地活泼地相信祂能够帮助我们,而且愿意帮助我们。

 

  祂能够帮助我们,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祂是全能的;

 

  祂愿意帮助我们,是肯定的。因为在《圣经》中祂多处承诺,因为祂的承诺完全可靠。

 

  基督鼓励我们相信这些话:只要相信,一切你们所求的,你们都已经得到,你们就会得到这一切。”使徒彼得也告诉我们,把一切挂虑都抛给上主,让祂为我们承担。

 

  天主怎么会不照顾我们呢?祂既然派了自己的儿子来,不是把一切都给我们了吗?

 

  圣奥古斯丁说:“你怎能怀疑上主不愿对你仁慈,祂不是已经降下来,把我们罪债包在自己身上了吗?”

 

  相信天主的命旨,这些东西就一定会在我们身上实现,就是飞鸟和花朵也包含在天主的命旨之内。天主既然喂养向祂啼叫的小乌鸦,哺养不种不收的飞鸟,替田间的花朵穿上华丽的服饰,又怎会不更加照顾人类呢!

 

  我们是按照祂的肖像造出来,又被祂收为孩子的,只要我们顺此天性而行,遵从祂的训令,相信祂。我希望你们也完全相信,天主不会叫我们失望。相信祂的话,先寻求天主的国度,其他一切都会给你。

十七、最宝贵的礼物
 

  世间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中最宝贵的是人。对人来说,最宝贵的是自由意志。

 

  可以说,自由意志是天主赐给人类的最珍贵也是最伟大的礼物。凭着它,我们可以选择面向天主,也可以选择背对天主;可以像德兰姆姆那样,选择紧跟天主、信靠天主,也可以选择在任何的地方,与祂擦肩而过,甚至于怀疑祂,悖离祂,与祂为敌。

 

  总之,我们可以做任何的选择。但天主永不会对我们的选择发言。因为这正是祂给予我们的权利。祂永不会像一个专制的统治者那样,控制我们的意志,剥夺我们的自由。

 

  但天主在等待我们的邀请,等待我们邀请祂进入我们的生命。就像一个慈祥而宽厚的父亲,在耐心地等待儿女们邀请祂参加节日的庆典一样。

 

  天主不勉强我们,也不压制我们。祂只是等待,只是恳请。这种永不改变的等待与恳请,是这个宇宙间最伟大的奥秘,也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真理,也就是,天主的权势并不诉诸于武力,而是诉诸于爱。

 

  但在这个爱的真理里面,我们却窥见了天主的忧伤。

 

  因为在很多时候,很多很多的时候,人类其实都在滥用天主所给予的这个权利。而滥用自由意志的结果必然是:使个人陷入罪孽;使人类陷入苦难;使一切来自天主的旨意和邀请,受到阻扰、拒绝和排斥。

 

  有个神学家曾说:“天主所写的与其说是诗,倒不如说是一出戏。这个戏祂计划得极为完美,但是一交到舞台监督和人群演员手里,就弄成一团糟。”

 

  尽管如此,天主仍然只是等待,只是恳请。在人类随时随地都会滥用自由意志的情形下,爱的道路显然是一条险径,但天主仍然选择了它。

 

  所以,求天主拯救我们,教我们不要滥用自由意志,教我们既拥有自由意志,又懂得顺服与信靠。因为顺服是爱的明证,而信靠是生命之本。

 

  其实,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最后我们都无法逃避对永恒的选择:你是愿意放下罪恶进入天堂呢?还是宁可携带罪恶落入地狱?

 

  耶稣曾对门徒说:“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野地里的百合花是怎么长起来的,它也不劳作,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祂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装饰,何况你们呢!”(《马太福音》625-30

 

  祂还说:“五个麻雀,不是卖两分银子吗?但在天主面前,一个也不忘记。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路126-7),

 

  曾经有细心的人计算过人类头发的数量。红发的人有九万根,黑发的人有十二万根,而金发的人则有大约十四万五千根。

 

  对天主眷顾“个人”有着强烈体验的犹太人甚至认为,每一片草都有一个守护天使。

 

  这就是我们信靠的理由:天主爱我们,祂连我们的头发都数过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天主眷顾我,就像我的亲生父亲一般无微不至。天主爱我,就好像只有我这一个人,是值得祂去爱的。

 

  有人曾说,若要使我们不犯罪,就得让我们被自己的罪所震惊;若要使一个人信靠,就得让祂亲眼看见自己生命的真实光景。

 

  生而为人的你,也许是一个农业方面的专家,或是一个通讯方面的专家,甚或是一个伦理道德方面的专家,但是,只有耶稣基督是生命的专家。就如一个犹太智者所言:“诞生,下雨,和由死复活的钥匙都属于天主。”

 

  倘若我们要活得自由,我们就必须信靠那位掌管着诞生、下雨和由死复活之钥匙的生命专家。

 

  因为信靠是生命的根本。如果不能在信靠的前提下,正确地使用天主赋予我们的自由意志,那么,便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活得自由。

十八、战争
 

  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雅各书》127

 

  我从来没有遇见过战争,我却见过饥荒和死亡。

 

  我曾问过自己,他们做了这些心里有什么感受呢?我真不了解这个。

 

  他们都是神的儿女。为什么那么做呢?我不懂!

 

  ——1982。贝鲁特。以色列部队与巴勒斯坦的游击队争战。

 

  请选择用和平的方式处理……

 

  短期内,叫我们都恐惧的战争,就会有赢家和输家。

 

  可是,你们却无法用武器安抚忧伤、痛苦,和已丢失的生命。

 

  他们受苦,而我们就是这苦的原因。

 

  神创造我们,是要我们被祂的爱所爱,而不是被我们的仇恨所毁灭。

 

  ——19911月海湾战争爆发,给交战双方总统的信函。

 

  天主不会丢弃

 

  生命的宝贵,并不是因为它的强壮,而恰恰是因为它的脆弱;并不是因为它的不变与恒久,而恰恰是因为它的易变与短暂。

 

  看看初生的婴儿,再看看濒死的老者或病患,我们就知道,生命是多么的可贵,又是多么的需要关怀、呵护、引导和援助。生,抑或死,原来都与生命的脆弱相连,而非与生命的强壮相系。

 

  所以,那位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的,那位唯一有资格否定这肮脏世界的,也选择了成为一个柔弱者。在伯利恒,祂成为一个软弱无助的小孩——祂接受了一个那么弱小的身体;而在各各祂,祂又让这个身体被出卖,被鞭打,直至被钉十字架——祂让自己成为这个悲惨事件中的受苦者和受害者。

 

  所以,我坚信,无论这个世界堕落到什么地步——无论人类怎样的自私、残忍,怎样的相咬、相吞、相虐、相残,天主都不会把它丢弃。因为,那所有悲惨事件中的每一个受苦者、受害者,都有天主自己,甚至,都是天主自己。

 

  而且我还坚信,无论这地上的日子变成怎样——怎样的荒废凄凉,怎样的恐怖幽冥,甚至树木滴血、石头出声,甚至淡水变咸、日头转暗,天主都不会把它丢弃。因为,它依然是天主完成其神圣旨意的所在,而且是唯一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