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隐修院里的人总会不断地询问,隐修士在修会里天天做什么事?他们这才发现他们不是一天到晚只在祈祷,他们也要赚钱生活,外加其它安排有序的修会服务、个人时间以及接待访客等其它事项。 只来参观一下的人对于隐修生活的基本精神很可能摸不透。隐修士要从分裂他内心的私欲偏情中解放出来,以能怀有更完美的爱。有哪些私欲偏情呢?他们如何积极面对,而非消极地自怨自艾?他们如何贡献心力,与兄弟和睦相处?圣本笃的《会规》如何浓缩了圣人的灵修论述,而成为隐修生活的规范?目前要向现代人讲服从、谦逊或静默,听不进去的大有人在。然而,即使是今日的企业主也对此颇感兴趣,甚至请隐修士来作见证,以能更有效地管理与属下的关系。 他们吃的是什么?他们的单人小室里有些什么东西?隐修士们之间有何种关系?他们有散心时间吗?隐修士是如何进入修会的?要经过多少时间以后才能成为修会的永久成员?他宣誓入会的内容固定什么?宣誓后会被任命担任什么职务?在修会里共同和个人的祈祷如何进行?如何在修会里达成与天主的结合?这本是一切教友生活和修道生活的最终目标。 以上就是隐修院的访客们经常提出来的问题。本书将尽量针对这些问题作出答复,并说明隐修生活的综合性全貌,同时也给修会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以开拓问题的视野。 基督文化今日常遭人误解,在这种情况下,自古缔造基督文化传统的男女隐修士,有义务现在站出来,再度向人说明基督文化的深层意义及其圣善之美。 二OO七年八月六日作者志 |
那是一九七0年代之初。我一直很想去隐修院做一次避静。朋友告诉我可以去且居奇的隐修院。我于是就在七月初整装上路。出了波阿帝埃城,我就行驶在一条乡村小路上了,两边枝叶茂盛的树林让人完全无法想象这座隐修院迷人的景色,我常听历史系的同学们谈到这座古老的修院。登上坡道的高处,我终于看到了「里居奇」的告示牌;从高处放眼望去,净是一片法国乡镇典型的小平房。隐修院很可能就在镇外的某个山谷里。我跟着指示前行,结果到达了村子的中央广场,一边是村公所的建筑墓,另一边是本笃会修院的建筑墓,我一时不知该先看哪一边。 我敲了隐修院厚重的大门,接着进到了一间舒适宁静的大厅。门房修士笑脸相迎,问道能为我做什么。我告诉他我向接待住客的修士订了一间房间,要来做几天避静。他立刻拿起电话,告诉接待住宿修士房客已到。我环视周围,突然感到有些怪异。这里一方面固然有门房修士的微笑所代表的和善气氛,另一方面却又感到有许多难以捉摸的东西,因为这里的一切都与我所习惯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我在门房旁边竟然看到一个供访客用的书店和一间纪念品小店,我不禁起疑,就向对我友善的门房修士说:「我以为来到隐修院看到的净是灵修天地,居然还有商业区!」修士一脸从容地回答我说,隐修士不是天使;也得赚钱生活,他们从事各种工作,其中也包括这间小店,其实店里提供的都是最纯正的隐修院传统读物,这也是服务访客,给他们身、心、灵提供最好的滋养品。他还背了一段《会规》——那是本笃在第四世纪写下的文献,至今仍引领本笃会和熙笃会的修院生活——「靠着双于的操作而生活时,他们才算是真正的修道人。」 《本笃会规》此后还会让我发现许多我意想不到的事。 接待住宿修士来了,和我亲切打了招呼以后,就带我到修院圣堂去。我们进了圣堂,静默祈祷了片刻。我后来才明白那是他遵照接待访客的《会规》2 行事。本笃会修院的接待工作鲜为人知,在更深入谈论隐修生活之前,值得在此先加说明。 隐修院一向有接待访客的传统。隐修生活的大原则之一为基督本人,尤其是穷人或过路客,因此接待访客就要像接待基督本人一样。这条基督留给门徒们爱人如己的诫命,世世代代一直在各修院里以各种方式认真地付诸实现。隐修士们不仅款待访客,还成立学校——因为《本笃会规》也指示在会院内教育学童,成立医院和救济中心——那是给最穷困漂倒者提供生活所需的地方,以及其它机构,以促成社会及文化的进步。由于各隐修院的不同传统,现在有的隐修士首重祈祷则首重传布福音,还有许多修院负责中学及大学教育,甚至负责堂区管理。然而修院最大的牧灵重点还是在于访客,给他们提供避静、退省和思考的场所。 接待住宿修士把我带到我要住的房间里,问我在避静期间固定否需要一位灵修向导,或定时与一位隐修士见面。我说好,我们就约定一个小时以后在他的办公室见面。那时我脑海里已涌进了一大堆问题。 房间里除了必需用品以外,什么都没有。我更惊觉到自己突然身处一片静寂之中。我深感离一般生活远极了。然而这里没有一样东西让我向往别处,我的确是身处不加粉饰的真实之中。心里虽有点害怕,却不想离开。 一个小时以后,我如约和接待住宿修士见面。他用心听我说话。他一天到晚可能要接见许多人,然而留心倾听似乎是他天生的本能反应。我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以后,就忍不住把心里话全盘向他吐露出来。那是我心路历程的开端,这条心路将带领我更进一步地走向一生跟随基督的道路。 在仔细观察接待住宿修士如何对待他负责带领的人以后,我好像直觉地明白了他特别爱用的几种方法。其实他的作法并无丝毫创意,他只是尽量遵守本笃会的理想而己,然而对我却是辨识力的一大体验。 在我的房间里备有一本《圣本笃会规》。在我研读〈接待宾客〉这一章时,我更深入地发现了隐修院的生活内涵。 《会规》明订,只要有访客来到,会长,就是隐修院的负责人,和其它听修士们立刻以最友爱的方式来欢迎他。当然无法每次都按照这种习惯行事,因为访客实在太多了,然而《会规》的精神就是会长如家里主人一样,亲自迎接每位访客。圣本笃的待客之道是先一起祈祷。这正是我的接待住宿修士照规定执行的:我们一同进了圣堂,两人在静默中向创造一切的天主致最高的敬礼。祈祷片刻之后,在平安中,我们彼此的关系似乎更加深了。隐修士们一定体验过祈祷的正面效果;因此圣本笃才劝勉他们在从事任何工作之前,必先祈祷。只有在祈祷中,同一天父的子女才能彼此以兄弟姊妹相待,才能建立起彼此更尊重、更信任的关系。 在隐修院里不仅能找到用心听你诉说的人,更能找到超越眼前有形世界的生命。因此圣本笃勉励隐修士对前来寻求心灵食粮的人提供一切服务,以遵守对人敞开心胸的传统。在心灵谈话时,圣人也建议读一段福音,以能从中汲取活水。总之,他要求在服务访客时必须有其体的行动:「殷勤款待3。」《会规》中有一项尤其能表现出这一点:就是会长参照耶稣受难前夜给宗徒洗脚的作法,在其它修士的协助下,要给访客洗手(也洗脚,如当年招待过路人的习惯一样)。 圣本笃也要人特别留心访客的膳食和住房。修会指定专责的修士轮流照料一切,如有需要,其它人也可加以协助。 然而,访客们也不容打扰修院的修道生活,因此《会规》明定,如无长上交代的任务,隐修士们只能对他们点头致意,不可多作交谈。 在里居奇首次接受招待的几年以后,我进了这座隐修院。做过初学以后,又念了几年神学,最后完成了终生奉献。我自己也做过近七年接待访客的工作,然后做过初学导师,最后在一九九0 年被选为会长。 |
常有人开玩笑说,隐修士们无所事事却起个大早!的确,隐修生活从一天的曙光开始。因为隐修士们保持了从日落后算第二天的习惯,只要太阳下山就算一天终了,开始第二天,夜间只是长时间地等待曙光的显现。隐修士是以其祈祷礼仪来标明时间节奏的。 诵 读 修院生活最典型的活动之一,无疑就是诵读,人自VIgiLes或Matines。当年,在夜间或天亮前,隐修士们在修院圣堂里集合,共同作长时间的祈祷。他们唱多首圣咏、赞歌及应答轮唱的颂歌,并用心聆听长篇的《圣经》或圣书宣读。圣本笃在诵读时至少要宣读四章他的《会规》。 以前,集合隐修士来作诵读要敲一百下钟,这一百下的时间是让他们从宿舍走「诵读」楼梯到圣堂去:因此必须及时惊醒,尽快到达圣堂。按照《会规》,隐修土们应彼此叫醒,彼此激励。然而常有的作法是指定一位修土专司此职,有些习惯法称其为「断梦人」(nM 们阵阵陪同门口同) 。他大声叫喊「赞美天主」叫醒人,每人醒来就以以「感谢天主」回答他。圣本笃并仔细叮嘱,一听见钟声就要赶圣堂,然而仍应保持端庄稳重,不可乱跑。 诵读的内容是各种圣咏和取自《圣经》或其它对信德作有力见证的灵修作品。主日的诵读要比平日长得多,总是以宣读福音作收,高声欢唱〈赞美天主词〉则置于宣读福音以前或以后。 按照各庆节及其隆重程度,诵读可以持续一到三小时。要忠于诵读精神,首重全心融入祈祷内容,让内容带领人举心向天。唱圣咏的声调此时有激励祈祷的功能,因此需要咏唱一段时间:用圣咏祈祷的人会感染到其作者内心的情感、焦虑、喜乐、愤怒或感恩。《圣本笃会规》规定诵读的最后几首圣咏都要加唱阿肋路亚。因为在天亮以前,曙光乍现,东升的太阳象征基督的复活,因此那正是唱阿肋路亚的时候。在罗马天主教会里,阿肋路亚本是庆祝基督复活所特有的欢呼。 至于取自《圣经》以外的宣读物,则多半选用教父时期(第二至十二世纪)的珍贵证道辞,那时日至今日仍取之不尽的灵修宝库。 晨祷 天亮时,就举行晨祷。晨祷的名称Laudes 来自拉丁文的「赞颂」,因为晨祷时大家会唱一首或多首赞颂性的圣咏,来配合大自然的醒,同时赞颂基督因为祂是「东升的太阳,来光照住在死亡阴影下的人,引领他们的脚步,迈向平安之路」。 晨祷里充满振奋人心的赞颂辞。「天主,我的心已准备妥当,我的心已准备妥当,我要歌弹咏唱。我的灵魂,你要醒来,七弦和竖琴要弹奏起来,我要把曙光唤来!」 修院的访客和住客们对于修会每日的祈祷礼仪印象深刻,尤其被其所散发的平安气氛所打动。其实共同祈祷对于隐修生活有其积极的作用。例如《圣咏》旨在使人心转向天主,而各人心中都存有各种情绪。借着《圣咏》,各人就可以平息自己内心的愤怒、气馁、幻想和骄傲等,以能随时尽到友爱近人的本分。 |
对于初次参加修院共同祈祷的人来说,有的圣咏内容常常会引起反感,因为其中的用字甚为激烈。《圣咏》是以色列民族史各时期的作者所编撰的祷文;最后汇集成《圣经》的一部分,通称为《达味圣咏集》。其中有哀求、赞颂、感恩等不同性质之诗篇,也有国王登基时所用的欢呼歌咏,以及赞扬默西亚的颂歌,我们可以说《圣咏》是在祈祷中的每日生活,其中的男女都是普通人;他们不是天使,他们也甘愿为人。 《圣咏》的最初几个字就清楚地点出了人类在世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世上有善与恶之战?如何得到平安与幸福? 「凡不随从恶人的计谋、不插足于罪人的道路、不参与讥讽者席位的人是有福的••••上主赏识义人的行径,恶人的行径必自趋沉沦」。 恶人就是反抗者,义人就是无辜者,他们都面对生存的考验,想要找出解决之道。他们卷入了光明与黑暗的战斗之中。被造之人是自由的,可以首肯也可以拒绝创造万物之主所安排的生活。首肯就表示受造之人愿意进入造物主的观点,以能与自己、与万物及周围的人尽量维持最良好的关系,当然也包括天主在内,祂原是这一切的本原。拒绝,就是选择自己的道路,与其它一切绝缘。 《圣咏》中把恶人所进行的战争描述得淋漓尽致,最令人惊心动魄。我们看得出来,这种战斗正是各人内心挣扎和人与人之间争斗的回响。恶人就如隐身的野兽,他监视着对方,伺机攻击、杀害、用脚踩碎;他射箭,他乘着战车来到,如狼一样低声嘷叫,高声长吠。他的口号就是「没有天主」。恶人只相信财富,他的心被厚重的油层所蒙蔽。恶人身上好像有一种压抑,一种散发着死亡的窒息。 「恶人因随心所欲而自庆, 匪徒因轻慢上主而自幸; 恶人心高气傲,说 『祂绝不会追究1. 也绝没有天主!』 这就是他的企图。 他的道路时时弯曲错谬; 常把叫你的惩罚抛诸脑后, 对一切私仇常怒气诅咒。 心下自语: 『我永远不会动摇1 我永永远远不会遭受灾祸!』 他满口是欺诈与辱骂, 舌下尽是恶毒与谎话。 他在村边隐密处埋伏, 他暗地里要杀害无辜,' 他对不幸者窥伺注目, 他在暗处伺伏,有如狮子蹲在洞口, 要把贫困的人,伺机刮搜, 将贫困者拖入网中劫走。 他俯下身子,蹲伏在地下, 不幸者便陷入他的爪牙」。 身处这种无法忍受、无理可讲的逆境,无辜者只能向居住在穷人、弱者及孩子心内的天主求救,那位除去光辉的天主。其实,创造万物的一切努力都旨在迎接无辜者的到来,他要摧毁奴役恶习及暴力循环的枷锁,而进入不朽的生命。当然无辜者会发出凄厉的叫声。他痛苦难忍,在暴力的压迫下,他却束手无策。然而他只向天主呼叫,他说的话不能针对目前的情况。他的话里寓有超越现况的愿望:他要求的复仇,他祈求的审判,都不是针对现况;他向唯独能听得见他呼叫的天主祈求,他不顾一切地祈求,深知最终一切必能成就。 在这之前,他挺身而出,他知道自己的弱势,却不回避。他要让天主的大能透过自己的弱势进入人类。他所依靠的是天主的诫律,把它牢记在心,日思夜想,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天主的诫律使「无辜者」察觉自己在此世的诸多过失。他知道悔恨自己的过错,并痛改前非,走向正义的道路。 在这位无辜者的身上怎么能不认出犹太人所期待的、也是耶稣的门徒们所认出的默西亚呢?福音里多次记载基督引用《圣咏》的场景。例如在《玛窦福音》里,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就与《圣咏》第二十二首的作者同声喊出: 「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然而,大家都知道,这篇圣咏是以恩作收,因此耶稣的望德绝对是坚强又稳固的。 由此看来,我们不应以字面的意义来看《圣咏》里的暴力及有时令人反感的用语。当然,人心里常存有暴力、反抗、仇恨等倾向,然而《圣咏》里的无辜者把这一切都交付在天主于中,求祂化解。因此,十字架上的耶稣也转向天父,为杀害祂的人求情:「父啊,宽赦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祂不直接自己宽赦他们,因为在那种情况下,身为人怎么可能办得到?而求助于圣父,可以使天下儿女们重归于好,至于用什么办法,只有天主自己知道。因此,《圣咏》因天主所做的一切美事,向祂高声颂扬: 「我的灵魂,请向上主颂赞, 上主我的天主,祢伟大无限, 祢以尊贵祢的衣冠: 身披光明,好像外氅, 展开苍天,相似棚帐」。 我们于是也明白了何以教会要把《圣咏》作为其祈祷的主要内容。 |
作完晨祷或稍待一会儿以后,隐修士们就齐聚会议厅聆听一段《圣本笃会规》及会长的教诲。然后就是阅读圣书时间,各人回到自己的小室,不然就到圣堂静默收心,或在修院回廊、或在花园边走边读。隐修院传统称这项活动为「诵读圣言」。 修士们最常亲近的圣书就是《圣经》——即天主的圣言。他们不忘《申命纪》里的这句话,这话在福音里也引用过:「人生活不只靠饼,而且也靠天王口中所发出的一切言语」。 隐修院的诵读圣言是源自犹太人读经书的传统。读经不只是读,还要将所读反复思考,吸收消化,成为自己的观念思想。在有人高声宣读下,听者须全心全意进入所听内容,以能藉吸收天主圣言而与天主对话,与天主交融。所读圣书以《圣经》为优先,也采用与《圣经》有关的灵修作品。 《诵读圣言》的第一步是聆听圣书与默想内容,旨在唤起心灵的活动。 就是从外在的聆听将内容深入到内心。仅只这第一步尚不足以达到天主,因为心灵可能中途转念,跟随别的意念他去。因此需要继续第二步,就是祈祷,旨在使自己能毫无罣碍地增加与天主相遇及交谈的渴望。 「这种口祷就如孩童的含混之辞,比精心编撰的言辞更能打动天父的心」。这种祈祷旨在准备心灵从事默观,默观时就全心在静默中与主交流。 祈祷以后就是第三步,默观。默观是从内心以灵性的观点来认识一切事物之真正含义: 「就是从内心觉察隐藏在各种事、各种因之内的天主奥秘」。人有了这种认识,在世与人相处,必能合道合理。个人对天地万物、对别人、对自己的真正认识,足以使他接近天主,认识天主本身。这样他就达到了他人生在世的目标,已逐渐相似天主圣三。 然而还应更进一步:「造诣深的灵修人,既已摆脱了私欲偏情的羁绊,就立刻上路,走上对现世及出世的默观,奔向追求认识天主圣三的道路」 。默观达到了与基督相聚的最高境界时,一切智力活动就立即停止。巴拉马说:「默观不只是舍弃与否定,而是舍弃以后才会得到的结合与圣化。」此时人即被自己所坚信的默观对象所同化。 由此可见,「诵读圣言」的内容是非常广阔深远的,把人带进天主圣三内与基督相聚。他们在静默中,没有一句话,没有丝毫感觉,沉浸在漆黑之夜的光芒之中,那光芒正来自基督复活的奥迹。 |
午前祷 早上静默与祈祷的时间以重新在圣堂集合收尾。那时差不多是上午九点,也就是太阳升起后的第三时辰,因此前辈们称此短祷为午前祷(或译为:第三时辰短祷) ,旨在使隐修士的一整天都身处天主的临在之下。 短祷时除了赞歌及一小段《圣经》宣读以外,《圣咏》也是其重要内容。每次集合所作的短祷都有教会传统所赋予的象征性意义,例如第三时辰让人立刻想到第一次圣神降临于宗徒们身上的时刻。 午时祷及午后祷 日出后的第六时辰,人称sexte,隐修士们再度聚集在圣堂里。他们先唱《圣咏》然后聆听一小段《圣经》,最后以祈祷结束。他们在午时祷(第六时辰)所追念的是基督的被钉十字架。「从第六时辰起,直到第九时辰,遍地都是黑暗了」。在日正当中之时,世界之光基督就这样在忍受十字架的苦痛;普世大地顿时陷入一片黑暗,直到第九时辰。根据福音记载:「约莫第九时辰,耶稣大声喊说:『厄罗依、厄罗依,肋玛撒巴黑塔尼!』天主圣子死在十字架上。因此教会每天在下午三时左右纪念耶稣圣死,此时的集祷称为None ,即午后祷(第九时辰祈祷)。 时至今日,隐修院每日数次短祷的传统,有的修会的则加以修改,以调适祈祷与工作的时间。在一天内时时以短祷默念基督奥迹,确实使人获益匪浅,能使人时时回归到天主圣父的喜悦之中,深深融入天主圣子在世的经历之内。 在这些短祷中常用的《圣咏》就是「登圣殿歌」,即《圣咏》第一二O 首到一三九首。这些都是犹太人每年在大节庆日前往耶路撒冷朝圣时所唱的传统诗篇。在旅程的最后阶段,就是登上圣殿石阶(因此称之为「登圣殷歌」)时,他们就德地高唱这些圣咏。 因此,隐修士们在用心做一天的各时辰短祷时,都把自己的努力,结合这些特选圣咏的内容,登上寻求天主的石阶: 「我喜欢,因为有人向我说: 我们要进入上主的圣殿! 耶路撒冷!我们的双足 已站立在你的门口。 各支派,上主的各支派都齐集在那里, 按照以色列的法律称颂上主的圣名」。 圣体圣事 圣体圣事即弥撒,是隐修生活一天的中心,也是其活力的来源。每一隐修院的弥撒时间都不尽相同。 隐修士们以前不是每天都有弥撒,因为最初进隐修院的人,不必一定要受神职作神父,因此很少有平日弥撒。 在第四世纪时,最早的埃及隐修士们习惯于在主日齐众举行弥撒,他们选择旷野里各人居住小屋的中心点,共献圣祭。主日的聚会给他们互相见面的机会,增进彼此友爱共融,也可以向前辈请教灵修问题,或共同商量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领受圣体圣宠。 圣体圣事的意义要从教会礼仪深植于犹太传统的事实来看,才能更明白基督在祝圣饼酒时要给予此圣事的含意。 饼与酒本来就含意深远,而饼更与犹太节日有直接的关系:就是春天的无酵饼节(或逾越节)及五旬节,那是在农作物收成圆满结束后,对上主献上发酵饼。这两个节日所纪念的是以色列历史中的出埃及,以及在西奈山上蒙天主所颁发的十诫。 酒的意义在于纪念采收葡萄节或帐棚节。帐棚使人首先想到搭建在葡萄园里的棚子,然后联想到出埃及后以色列人民在旷野里所搭建的帐棚,最后是耶路撒冷的圣殿,那本是天主在祂子民中间的大帐棚。 在祝圣饼酒时,这三个节日的祭献都包括在内,同时也概括了犹太传统及基督信仰的全部启示:人类得到了解救,天主赐下了新的律法(圣神),以及教会在世聚合天主的子民。 尚有另外一层重要意义,就是逾越节的羔羊。宰杀羔羊祭献上主,是游牧民族春天必行的礼仪,旨在求神护佑初生的小羊。耶稣以新逾越节羔羊的身分来到人世间,祂处处散播天主的爱,以毫无保留的自我奉献承行了天父的旨意,而使天主对人类的爱得以在人间展现,万民因而深蒙护佑。 耶稣在最后晚餐时用了以下祝圣的关键语: 「这是我舍弃的身体,这是我倾流的鲜血。」 这些都是犹太人节日用餐中的礼仪用语。这些祝祷语于是用来作为弥撒中心部分祝圣饼酒祷文的基础。基督这样就把祂死亡与复活的奥迹置于这传统的中心,作为天主启示的纲要。 天主是进行中的爱的关系,就是在父与于共同之爱——即圣神——中,圣父把自己不断交付给圣子,圣子也把自己不断交付给圣父,以使全人类都得以分享天主的生命。 隐修士的全部生活都隐含着圣体的内涵。弥撒使他们得以进入崭新的生命之内。圣体的圣宠远远超过各人自身及共同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与阻碍。 在欧洲目前大多数的隐修院都有每日弥撒。然而,尤其是在女隐修院里,由于神父日益缺乏,每日弥撒将愈来愈困难。不过修道生活仍然是以圣体为中心的。其实整个圣言礼仪也同样有圣体圣事的精神:人以歌唱圣言回应天主所赐下的圣言。一天多次的集体祈祷也的确是各人在接受祂赐下的圣言,而隐修士的整个生活也应充满圣体精神: 就是接受天主爱的生命,并将其与人分享,直到把自己完全奉献出来。因此,圣体既然是一切基督徒生命的泉源和顶峰,在隐修士的圣召里也占有其核心地位。 ☆☆ ☆ ☆☆ ☆ ☆☆ ☆ ☆☆ ☆ 隐修士们现在已准备妥当来迎战新的一天: 因为自太阳升起,他们已献出许多时间用来祈祷——即使有人因职责所在而不得不缺席,现在该是投入工作的时候了。 |
午前的集体短祷过后,隐修士们即开始各自从事不同的工作。圣本笃修会所继承的口号就是:「祈祷与工作」。圣本笃要成立的不是纯默观的修会,而是祈祷与工作并重的修会,其成员除了以共同祈祷,也以与当代人共同工作,以使自己有机会不断革新,《圣本笃会规》以许多章的篇幅来说明工作的问题。
理家 修会任命一位负责人总管一切物质生活的需要。最初,他的职责只限于管理储藏室,就是负责采购餐饮所需,使家用不虞匿乏。今日他的职责可繁琐多了:他管理整个修院,人事管理的对象不仅有隐修士,也有外聘人员;还有房屋整理修缮,或投资理财。他当然会有几位助理,然而他总管一切的职责仍然是繁琐沉重的,他尚有与职务有关而开不完的会,更得时时注意市场行情,各项法律修正条文等等。此外,如何改善或得到货源,是否与其它修院共同合力与对方协商等问题,也都是他的职责所在。 圣本笃给执行此任务者的诸多建议都极为珍贵,即使对在社会上担任此类职务的人也多有帮助。 首先,作为理家所需要的人格特质如下:睿智、成熟、机警一、饮食有节制,「他也应由不傲慢、不急躁、不凌人、不迟延、不浪费而敬畏上主的人来担任,并如慈父般对待所有的弟兄」 。 圣本笃所优先注重的人格特质显然是与人和谐相处。理家会注意会长对他的吩咐,也应留心对其它修士不能伤了和气。圣本笃给了以下这项珍贵的建议:「若遇到弟兄向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他不可用轻蔑的态度拒绝,而激怒了弟兄,应该谦逊的解释他不能够答应的理由。」他接着还说:「尤其重要的,他应该谦逊,若没有东西可以给,那么他就该用一句好话来作为回答,因为经上记载:『一句好话,不是胜过恩惠吗?』 《会规》也特别说明理家对病人、孩童、访客和穷人应格外小心照顾。现代人讲效率,我们放在第一位的不是效率,而是社会正义与爱人如己。最后,理家尤其应对一切事物持尊重的态度。对他来说,不应有圣物与俗物之分:「凡会院中的器血和所有的东西,他都应该视其如祭台上的圣器一般。他不该认为他可以忽略任何事物」。 圣本笃还强调,总管以其权利与热情从事一切事务时,必须以全体的利益为先,同时在行事时应小心,切勿无故打扰他,增加他的负担。因此,「使之能在适宜的时间供应所需,要求所需。因此在上主的家内,没有人受到困扰或激怒」。现代人所要求的一切立刻做到」,虽然在修会里还是会出现,在本笃会院里可不流行。 劳力工作 《会规》第四十九条专论每日的劳力工作。之所以从事这种工作,其理由约可综合为三点。首先是每位隐修士都应自食其力。圣本笃这样说:「只有当他们像宗徒和先辈们一样,靠着双手的操作而生活时,他们才算是真正的修道人」 。不过他立刻略加修正,以免有人为难: 「为了那些意志薄弱的人,一切措施都应该适可而止」。 第二种理由着眼于人性方面。隐修士以工作参与改革世界及使万物成长的工程。正如旧约《创世纪》里所说,人人都有改变世界的使命:天主这样对人说:「你们要孳生繁殖。充满大地,并管理一切」。我们知道,隐修士们自古即以千百种方式参与这项工程: 不论是建筑技术,灌溉技术,食品生产,还是印刷术、教育、艺术等各方面,他们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今日欧洲在各个领域的进步,他们的确功不可没。例如法国的种种奶酪制法或葡萄酒的酿造,多半不都是来自隐修士们的手艺吗?时至今日,隐修院的生活艺术及其工作管理模式,仍使现代人深感兴趣。隐修院的生产工作多种多样:虽然许多是属于工业,大多数还是贴有「隐修院产品」标签的食品。 第三种理由比较着眼于灵修方面:圣本笃强调闲散是灵魂的敌人,囡此隐修士们必须适当地分配其祈祷与工作的时间。懒惰是一种无秩序的生活态度,只会使人堕落,完全没有建设性,只会使人离给人幸福的智慧愈来愈远。一旦生活闲散,就很容易流于懒惰,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事。而工作则是人面对现实的教育场所。工作使人世世代代与当时的男女人士合作,共同参与改变世界的进程;工作使人觉察到自己的不是,须接受它,或超越它。工作更是分担任务和友爱同仁的场所。这一切都给他的灵修生活提供革新精进的宝贵机会。 《圣本笃会规》的第五十七章也论工作,所针对的是修院内的手工业者。其重点是手工业者不应因自己的手艺高超及工作成果给修院带来大笔进帐而心生骄傲,而应以平常心处之,切勿因而自抬身价。 圣本笃还再三叮咛,绝不可见利忘义,而身陷商业舞弊之中。唯一重要的是在一切事上光荣天主,也包括这些看似离灵修甚远的俗事。 时间表 工作在隐修生活中占有多少时间呢?将工作时间根据《会规》的各种情况加以统计,可以大约看出圣本笃主张每日该有多少时间投入工作。 集体祈祷的时间平均大约三个半到四个小时。在圣本笃时代,弥撒只有主日才举行。最后,诵读圣言也是重要的大事,约占两个到两个半小时。要找出圣本笃时代与现代在时间计算法上如何比对,确实不容易。因为在圣人的时代是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且一年内有日长日短等时间上的差别;而我们目前只用算数法来计算。然而根据现行时间表粗略的估计,在冬天及封斋期,《会规》要求修土们在清晨三点前起身,晚上十七时以前就寝;夏天则在五点钟以前起身,二十一时就寝。 今日各隐修院有许多种不同的作息时间,如最严守规矩的熙笃修会(苦修会土),就与当初《圣本笃会规》中的各种要求相当接近,其它修会则按照各修会的传统及其修会成员的能力,而作了适度的调整。 我们注意到作息时间里的诵读与晨祷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不错,诵读与晨祷的确是隐修生活的特色,然而此特色有其深远的意义:就是隐修士们守夜,是在夜间等待复活的基督所开启的新天新地。 此外,在圣本笃的时代由于不举行每日弥撒,因此工作时间会比较长。这一部分也是隐修生活在时间分配上的一个重点。 修院产品与学术工作 隐修士们自古至今所从事的各种工作,对于各国在人文、社会及文化的演进上都有其重要贡献。我们都知道,熙笃会士或本笃会士在中古时期着手开垦荒地,从事大规模的农业经营,这种情况至十九和二十世纪有时仍然可见。此后农业领域几乎已从修院生活里消失,剩下的只是修院的自用部分。从隐修院研发出来的著名葡萄酒酿制术也每每为人称道。在学术方面,抄写经书的隐修士们对欧洲的社会影响至为深远——当然被修院以后的印刷术所取代——修院图书馆中的各类藏书尤其保留并传承了历代的知识与文化:例如人习惯称圣毛耳修院的隐修士为「博学本笃会士」,其研究成果为「本笃会续学」,他们对史学的钻研或抄本核对,都给学术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 ※ ※ ※ ※ ※ ※ ※ ※ ※ ※ 目前隐修院的工作项目尤为多样,分属各种领域,分别说明如下: 包括各种糖果、葡萄酒、烈酒、饼干、甜点、果酱、蜂蜜、药茶、芳香植物茶包、核桃、麦芽点心等。 奶酪制造:奶酪的大量制作在各熙笃苦修院尤为着称。 室内装潢:纺织品、窗帘、木制画作、家用布制品、寝具、挂毯、刺绣品及花边等。 室内装饰品:蜡烛、小羊皮、陶瓷制品、木制支架、手绘里毛基瓷器、树脂塑像、彩釉陶器、巴迪克印花腊染品、珐琅饰品、木制艺术品、藤柳编制品等。 布制儿童玩具、木偶等。 宗教及礼仪用品、祈祷用品:祭衣、祭台怡布等用品、小面饼、乳香、教堂用灯烛、念珠、圣牌、圣人像、马槽、雕刻品、圣像及东正教圣像等。 乐器 :齐特拉琴、古代拨弦乐器(类似竖琴)、可拉琴、书籍、CD片、DVD片、明信片、海报。 房屋维修工具及花园用具。 卫生及化妆用品。 衣服,鞋子及皮制品。 手工业在修院工作中占绝大多数,因为在工作时间上比较有弹性,可以配合祈祷礼仪的时间。当然这些于工产品的销售也是另一个相关的重要工作。各隐修院内的纪念品商店可以是销售点,也可以经由其它管道,如隐修院产品协办中心,他们在法国各大城市都拥有专卖店。法国的男女隐修院联合比利时和瑞士的几处隐修院,成立了一个联合协会,名为毛纳迪克,负责监督产品销售之各种事务:如管理、法律、商务、供应、推销、标签......等。 即使手边工作不断,男女隐修士对于阅读与研究工作始终甚为重视。隐修生活有助于治学,尤其有利于研究教父们的著作及历史学。欧洲中古时期的隐修院在神学方面的贡献尤为卓著,他们的神学深植于圣经研究及教会圣统的追溯之中。自从第八世纪有大学成立以后,隐修院即逐渐淡出神学界。然而他们有丰富的珍贵藏书,并在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如在教会礼仪方面。 今日即使仍有隐修士撰写神学作品,尤其是灵修作品,修会本身却常常在神学及哲学方面的重要辩论中缺席。这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因为他们在这些方面可能会提供创新的学术观点。 修院服务 隐修院是一个小型社会,其服务项目包括这个团体成员生活上的一切需要。除了理家以外,尚有约十种最重要的职务。 院长及副院长职在辅佐会长,尤其是在会长外出时,代替会长主持院内一切事务。院长通常由会长任命——《圣本笃会规》提倡这种任命制度,以避免选举时可能有的权利之事。副院长则经由会长的咨议会评审后选定。初学导师职在培训初入修会的初学生。圣本笃要求初学导师必须经验丰富,且「富有亲和力」。他的工作就是陪伴每一位初学生,使他稳步前进,以回应天主的召叫。他通常有副初学导师为其助理,旨在激励初学生日益热心事主。 护理修士照顾修会的长者及病人。修院通常备有适当处所照顾并陪伴他们。《本笃会规》特别叮咛成员要把访客和病人看作是基督本人,圣本笃也说过,护理修士若耐心对待他们,必有厚报。读者一定注意到作者强调要格外充满爱心来照顾穷人、访客和病人,也就是一切需要特别关爱的人,因为爱是天主日后审判的唯一标准。《玛窦福音》第二十五章里就有明示。教会传统也每每引用这段《圣经》来彰显法国杜尔的隐修士主教马旦的光荣事迹:在他尚在学习天主教时,于一个大寒之日,在阿面城门处,把他的军用大衣与一个穷人共享。爱心确实是隐修士圣召的重要特质。 厨师领导厨房服务人员,是一项特别沉重的任务。他必须在身体合理的需要与隐修士的淡泊饮食之间取得平衡。目前,隐修院常藉助外包以避免费用过大。然而仍需要一位负责人监督整个厨房作业,注意饮食是否合乎要求,是否违背《会规》精神。与厨师有关的常常有几位种植蔬菜的园丁修士,及一位饭厅负责人,至于清洗餐具,就如宣读圣书一样,, 每星期大家轮流负责,因为隐修士们在静默中一边进食,一边聆听圣书宣读,并轮流互相传递饭菜。 礼仪修士职在监督礼仪及团体仪式之顺利进行。他管理圣堂的全部祭台负责人,祭台负责人小心照料祭衣及祭台用品,并在礼仪举行前将一切用品准备就绪。他们也应维护祈祷场所的整齐清洁。圣本笃说:「圣堂,应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祈祷地方,不该在里面做其它事情,或存放任何物品」。 唱经班领班的职责是在祈祷礼仪进行时领导唱经。他也给初入会的年轻修士教授教会音乐的基础课程,并注意选拔出色者将来加入唱经班。一旦获选,则须接受更深入的培训,以能担当唱经的任务。 隐修院尚有接待住宿的修士,他职在接待并陪同暂住修院的人,不论是男女社会人士或神父、修士及修女。 门房修士负责接待所有来修院的人,不论其目的为何。现在他也常须负责接听电话。他是访客第一个接触到的人,因此他的职务特别重要,因为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会影响后续进行的一切活动。 图书馆修士负责购买及整理维护各类书籍。图书馆一直是隐修士们关注的焦点。最初图书馆旨在提供诵读圣言所需要的书籍,后来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宝地,尤其对本笃会的研究工作者来说。隐修院的图书馆曾经辉煌一时:在法国,大多数的图书馆在法国大革命时被没收,而成为国家或市立图书馆,且被小心维护;而在其它欧洲圈家,有的仍保有其丰富的珍贵古籍典藏,其中包括不少中古时期的手抄本。图书数据卡多半都已计算机化,以便读者更容易查阅。 尚有其它许多职务,有的需要有高深的专业技能,大多数的是可以互换的:如负责寄送邮包信件的人、负责紧急接待无固定住所的人、裁缝、负责洗衣间及寝具内衣的人等……这些工作都可以临时请人帮忙,以能「心平气和地完成交给他的职务」,如圣本笃在《会规》中所给的指示。这一切的职务都有一定的任期,也可以续任。因此修士们都可以按时卸下原来的职务,接受续任或接受其它职务的任命。 ※ ※ ※ ※ ※ ※ ※ ※ ※ ※ ※ ※ 由以上的说明,可见隐修士们还是相当忙碌的,只不过他们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旨在完成修会的共同目标。他们不为私利,不求自己当下的满足,而是全心全力共同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和礼仪祈祷或个人收心一样,都是为了要在此世寻求天主: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生活的确是人类奥秘的实验室。 |
第七章 正午的魔鬼 隐修士们把自己关在修院里,长时间独自在静默中生活,对于这种诱惑感觉尤为深刻。本章除了心烦气躁以外,也谈论其他与人性有关的私欲偏情。 第四世纪的隐修士彭迪克笔下有一篇著名的作品--把心烦气躁的心境描述得甚为详尽: 「使人心烦气躁的魔鬼,也称『正午的魔鬼』,能给人最沉重的打击。牠约在第四时辰攻击隐修士,占有他的灵魂,直到第八时辰。牠首先让他感到太阳运转得特别慢,几乎停滞不动,感到一天像有五十个小时,然后牠强迫他双眼不断盯着窗户,想跳出他的小室,想观察太阳是否离第九时辰还很遥远,想东看西看,是否修士中也有一个…… 牠还让他憎恶自己的居处,自己的处境,自己的劳力工作。这正午的魔鬼更会暗示他去想修士们的爱德完全不见了,没有人会来安慰他。如果那几天正好有人伤了他的心,魔鬼就会加以利用,增加他的反感。牠就会让他想离开修院,奔向他方,那里他可以轻易满足自己的需要,找一份劳力少挣钱多的工作;牠再让他想,爱主在什么地方都一样,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朝拜天主。 牠由此又让他联想到自己的亲人,他以前的生活,要 他想这一辈子长得很呢,要他看到苦修有多么辛苦。总之,牠用尽各种方法,就是要隐修士放弃他的小室,逃往别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他奋力抗拒,魔鬼绝对后继无力,其结果是他获得无以言喻的喜乐和内心的一片宁静平安」。 要完美实践爱的诫命,必须努力平息内心的情欲。其实,自由之人心怀热忱,真诚地爱人;而作自己奴隶之人,则如同囚禁在自我之内,走不出去。大家都知道各种情欲的清单:贪恋美食、性欲、金钱,以及有关悲伤、侵略、精神沮丧、虚荣和骄傲的偏情。这个从希腊智能借来的清单,被基督信徒沿用,加上基督教义的色彩,经过几世纪的演变,而成为今日的七罪宗!然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还称不上是罪,只是要提醒人注意自己意念的走向,并非已达到该定罪的过失行为。尤其因为情欲的动力是来自内心深处 的欲望,就是心理分析学所谓的「性爱原型」,它根据自己给它的方向,可以使 自己更自由,也可以相反地使自己囚困于其内在的需求或外在的目标之内。 正午魔鬼的诱惑确实是隐修生活所难免的。因为修院里谈不上有什么娱乐,很容易令人陷入不健康的心灵低潮,而无法面对一切人与事。传统上隐修院有几种方法用来克服这种心境,其中的第一种就是让眼泪流出来:「如果遭遇到了使人心烦气躁的魔鬼,那么就可以用眼泪使我们内心一分为二:一边安慰,另一边受安慰,同时在内心撒下希望的种子,和达味王一同念这个咒语:『我的灵魂,你为何忧伤?为何悲苦?期望天主!因为我还要向祂颂祝,因为祂是我的救援,我的天主』(咏四十一 6 )」。 第二种方法就是稳坐小室不动,小室本是隐修生活的场所: 「在受诱惑时,不论给自己编造了多么冠冕堂皇的借口,切勿离弃小室;而要稳坐小室之内,坚忍不拔,勇敢地迎战攻击者,一切攻击者,尤其是使人心烦气躁的魔鬼,因为牠最厉害,给人最难耐的考验;躲避这种挑战,要从战场逃脱,绝非上策,只会使自己流于笨拙、懦弱,沦为逃夫」。 最后还有一剂特别有益的方子: 「隐修士应该随时准备妥当,好像自己第二天就要离世去见天主一样;或反过来想,就是应善用自己的身体,因为还要与它共存许多年」. 七情六欲 人类最特殊又最神秘的经验之一,就是圣保禄宗徒在《罗马书》里所描述的:「我不明白我作的是什么:我所愿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因为我有心行善,但实际上却不能行善。因此,我所愿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却去作」。 人希望开发他所有的潜能,以达到全面充分发展的完人,然而他经常要受阻于相反的动力,而这些动力的来龙去脉,却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 在圣雅各伯的书信里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们中间的战争是从哪里来的?争端是从哪里来的?岂不是从你们肢体中战斗的私欲来的吗?你们贪恋,若得不到,于是便有凶杀;你们嫉妒,若不能获得,于是就要争斗,起来交战。你们得不到,是因为你们不求;你们求而不得,是因为你们求的不当,想要浪费在你们的淫乐中」。 在今日的社会风气里,的确弥漫着只顾眼前的享乐主义。在福音中,耶稣要祂的门徒们弃绝自己来跟随祂。祂要他们慎思明辨,审查自己的反应、思想和即刻的情感,以能舍弃原来心目中的自我,而成为真正的自己。那些深藏在自己身、心、灵里的私欲偏情,正是要舍弃的对象。私欲偏情(passion)来自希腊文pathem,意即受苦。我们可以说情欲是人类动能的表现,不论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都能导致其对象及周围的人受苦。 因此,仔细认清内心情欲的动向,才能消除内心的障碍,而得到自由。所有的情欲都来 自对自己的爱,根据个案,这种自爱的效应可以是正面或负面的。各种情欲之间有其相互依赖的关系,孰主孰辅的次序,则按每人的经验而有所不同。驾御情欲是隐修士努力修身的重要课题,因为他要全力修成一颗纯洁无瑕的心,以能以纯爱与天主及近人结合,这本是人生在世的最高目标。 食欲 最正统的灵修教导也注意饮食方面的问题,这不免让人感到吃惊。因为今日谈到贪嘴,常常只为博人一笑,大家都认为那不过是个有趣的小毛病而已,殊不知贪吃远远超出小毛病或一时口腹之乐的范围,而根植于人格的深层地带,足以左右个人的为人处世,在灵修生活上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口腔阶段有其重要性。婴儿所用的第一种补偿他失乐园(母胎)的方法,就与口腔之快有关。婴儿吸食母奶能给他无限快感,然而不可能一直吸奶,于是就用手指或姆指加以取代,最后是把能拿到的东西都往嘴里放。 婴儿时期的这种寻求满足与认识的最初经验,在他一生中都不会消灭,因而许多怪癖或习惯都与其有关。到了生命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在他去世的前几天里,他会突然食欲大发,虽然亲人在死别前夕,会觉得有点好笑,仍然会急忙满足他的欲望。其实人一辈子都在适当满足欲望——内心以需求来表明欲望的动能——和不可控制的冲动之间取得平衡,否则不是拒绝美食,就是过分享用。 这种情况的背后究竟暗藏着什么玄机?食物本身难道只是单纯的物质而已吗?进食 其实有其深层意义,与物质本身同等重要:因为进食表示与自身以外的东西建立关系。把自身以外的食物吃喝进去,就是与身外的另一种不同个体建立关系,也就形成与其他 人建立关系的可能性,同时也可藉此表示与天主建立并体验相互的关系,就如藉吃饭共融一样。这种关系的建立大致是易行的,与食物的关系则多半带给人快感,也有时会有困难:如果功能失调,则可能导致厌食症,或相反的食欲过强。 《圣经》赋予进食一个重要的角色,从《创世纪》里禁食乐园的禁果8,直到羔羊的婚宴!其间还有旧约中的各种共融祭献,基督与人共同进食,祂为群众增饼,最后是祂要我们以圣体圣餐来纪念祂的圣死与复活。这表示在人的生命中,吃的欲望时时存在,应受到高度重视。 在基督文化中的灵修传统里,对于饮食也有许多节制性的建议。例如注重苦修者就特别注重禁食,不是完全不吃,而是吃得有节制,尤其强调进食的意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转向天主(饮食有度)与他人(与人分享):「节制有度的大原则就是饮食做到足以维持体力,却不足以满足口腹之欲」。 所谓禁食,就是延后吃饭的时间,先坚定自己食欲的正确意向,这样在进食时就能受制于前置的意向。所谓贪食,就是吃得过多; 或菜肴准备得过于精致,都不符合食物本身的要求:「吃饭时本能地有快感,这并非过失……如果同时没有纵欲或其他缺失,吃饭本身并非坏事」。在这种意义下,贪食就是在清楚的认知下,吃饭只是为了自己,尤其是为了过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如果得不到满足,就要不断增加食物。人愈是以食量或精致程度才能心满意足,就愈不容易净化自己的欲望,将注意力转向他人。 需要和欲望一样,都经由身体得到满足。既然口腔是食物的必经管道,同时也是呼吸及语言的传播管道,因此才会把圣言视为食粮,在与人分享时,精神会得到饱足。从 这层意义来看,我们应鼓励从食欲的节制-使人在精神上得以成长,以能全心期望在永 生享用丰美的默西亚盛宴。 性欲 灵修生活与人的成长如此之密不可分,因而人的各个方面与灵修都关系深远。性欲 当然是其中的一环-因为那是人的基本需求-况且在一切生命现象中都显而易见。 婴儿认识外界---在第一阶段是经由口腔,主要是亲近母亲,而第二阶段则是在他逐渐有自我意识以后,客观地与他人建立关系,就是从与人相合的经验,转变到与人互分的经验,以能活出在自身以外与社会接轨的关系。这种转变需要有第三者的介入,使婴儿对他与母亲相合的世界起疑,把目光转向有别于母亲的其他人身上。这正是婴儿发现了相异性而开始成长的契机,这就是父亲的角色,同时也出现了性别的问题。人在开始认识了自己的身体以后,就展开脱离与母亲相合的初期「幸福时光」,打破自己与母亲的小圈子,从中走出来---在与人相异的认知下,独自与他人建立关系。这时他人与自己 是互补的关系,而非对立的。孩子在体验自己的独立自主时,也学到了事事不是都能如愿,与别人的关系也不总是立刻就能得到满足。因此,古人所称的淫荡(luxure)就关系到性欲的三个层面:相合、镜子(或以自我为焦点)、以及对禁令与相异性的抗拒。 性别的问题在《圣经》的启示中占了极为可观的地位。从《创世纪》之初的亚当与厄娃,到最终天上的耶路撒冷如新娘一般从天降下,为自己的新郎已装扮妥当,在在都 与性别有关。此外,以色列的全部历史也不断提到天主与祂子民立有盟约的婚姻关系。先知们对此也特别加以发挥,更别提《雅歌》中的爱情描述了。 至于新约,也不乏此类论述:圣保禄提醒格林多的教友,务必小心提防两种不当的极端:一是伤风败俗,一是过度禁欲。要找到中庸之道,保禄宗徒强调主耶稣的召叫才是重点,劝导他们以末日观点为念,务必遵守正确的务实精神。在《致厄弗所人书》的第五章里,他解说了婚姻神学,男女之间的婚约如同基督和教会的关系一样。他说:你们应彼此相爱,如同基督爱教会一样。 他又说:(基督)「以水洗,藉言语,来洁净她,圣化她,好使她在自己面前呈现为一个光耀的教会,没有瑕疵,没有皱纹,或其他类似的缺陷,而使她成为圣洁和没有污点的」。 因此,基督徒的生活永远是在极深的友爱关系里,向建设基督奥体的目标挺进。 从耶稣和祂母亲及为小团体服务的妇女们的关系,直到祂复活清晨显现给玛利德莲,在这之前还有加纳婚宴,多次治愈妇人或对在痛苦中的妇人伸出爱的援手,以及数次讲述末日婚宴的比喻,在在都显示出祂奉献一生、在独身生活中,给予两性相互依存关系既深刻又宽宏的含义。在祂之后,不少门徒也被召度这种心无挂碍的独身生活。 尽管有的时代有时会对献身生活提出反对的见解,我们仍然应强调被召度贞洁生活 有几点重要意义。贞洁首先是一种心态,旨在加强实践爱的诫命,并非只针对发了贞洁愿的人而言。一切与性欲有关的冲动,可以说都是渴望之动能的初步表现。 当然「贪婪」与爱有根本上的差异,加西安乌斯认为:「人面对眼前的诱惑---很难压抑或排除渴望,如果想要断除恶念最好是继之以善念来取代」。他还说:「要维护贞洁,并非靠保持刻苦的生活,而是靠爱及沉浸在纯洁中的喜悦」。 因此,要在爱的道路上,活出与他人的良好关系,贞洁是必要的条件,与单纯的不婚不育差得太远了。爱是自我开放与自我奉献,而淫荡则正好相反,是自我封闭在只为自己的心态下,对方已被物化。 善用金钱 金钱是交易的有效工具,让人可以在与人分享的心态下从事各种必要的活动;然而也可以成为有破坏性的工具,牺牲别人,利益独占。这是第三种情欲:贪婪,与觊觎系 出同门。以损害别人来为自己累积过多的财富,其结果是封闭自己,无法再走出自我,无法与别人真诚相处,无法与别人共同建设对众人有利的新天地。 反之,若取后者而舍 前者,虽然乍看是失去了致富的机会,然而内心所得到的幸福快乐却远远胜过拥有财富。 在《圣经》的教导里,财富也是一个重要课题。旧约告诉我们财富是好的——《创 世纪》说:「亚巴郎有许多牲畜和金银」——因为财富是在天主的规画以内的。然而 财富也试探你有无判断力,考验你是否有智慧,正如《智慧篇》和《圣咏》所说:「人在富足中却不明究理,将与牲畜无异!」最后,财富可以使人堕落,这是多位先知以各种方式所作出的警告。「祸哉,你们这些使房屋毗连房屋、田地连接田地,而只让你 们自己单独住在那地域的人!」教导中强调天主特别眷顾穷人,因为穷人没有财富可 以夸耀,只全心求助于自己天上的父亲。而正是这些「天主的穷人」组构成为祂的子民。 耶稣在祂的讲道中,财富也是一个重点,从祂最初的原则性宣示:「你们贫穷的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你们的」,直到默西亚的宴席的比喻,请来的都是穷人,富人都借故未到。还有穷寡妇投了两文钱献仪的事 ,管家的比喻,以及米纳的比喻。 基督认为只有自认为贫穷的人,就是寄望于天主的赏赐并与别人分享的人,才能抗拒独占金钱的诱惑,因为独占就表示没有舍弃自我。耶稣对这一点说得特别清楚:「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他或是要恨这一个而爱那一个,或是依附这一个而轻忽那一个。你们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钱财」。 而基督自己在世尤其是穷人,祂「本是富有的,为了你们却成了贫困的好使你们因着祂的贫困而成为富有的」,「祂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并没有以自己与天主同等,为应当把持不舍的,却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形状也一见如人」。 初期教友强调要落实财物分享,革除独占。教会里为公益捐献的古老作法也清楚说明了对钱财问题的重视。 自宗徒时代开始,苦修教友们即以度分享与贫穷的生活来跟随基督,走在复活奥迹的道路上。 之后又有教父们指控人爱财的贪欲。他们认为贪财使人失去判断力,使人看 不见自己的内心:「贪财之人生活在黑暗中,他看到的世界也是漆黑一片」。「心灵 的眼目已不再发光」。「贪财是可怕的灾祸,财迷心窍的人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贪财是一种黑夜,把一切都笼罩在黑暗之中,使一切都昏暗失色;也可以说在贪财者眼中的一切,都与其本身完全不符」。 一般人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因为 他们认为舍弃钱财和舍弃自我一样,都是一种死亡,一种丧失自我——或他们自认为的自我。他们只要拥有,不断拥有得更多,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安全感:因为他们自觉在短暂的生命中,身处各种危险,尤其还需要照顾家人,与他人分享。然而教父们强力谴责这种对钱财的错觉:「纵然钱财是如此的不可靠,我们在世还是疯狂地牢牢抱住, 情愿被它欺人的欢乐所骗,以至于无法想象有比现世钱财更高贵壮观的事实」。 这种欲望之强可以成为一种顽固的定见,把自己困在其中而造成痛苦:「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的金子,你到处只想到它。金子纠缠着你的梦境,你的夜晚,烦扰着你的白天,使你日夜不得安宁。这些傻瓜看不见真实的世界,只见到自己混乱头脑的幻影,连你的灵魂也被你顽固的定见所吞噬,而把一切都看作是金银」。最后,这种欲望彻底摧毁了爱德:金口若望说:「在贪财者的眼里,人已经不是人。」 要抗拒自己贪欲的恶劣倾向,就如其他欲望一样,必须将其从根部铲除。要做到这 一点,首先要「明白诸事皆空,知道财富不过是短暂又负心的仆人」。因此,要彻底 根除自己的占有欲,「不仅要避免占有或累积财物,而且要把这种意愿从心底完全拔除。 因为不仅要避免贪婪的后果,更要从根本消除对钱财的爱好……因为即使身无分文之人, 仍可能贪婪,虽已舍弃了一切,仍做不到清心寡欲,正因为尚未把贪婪从心底根除」。因此教会在历代曾唤起各种活动,鼓吹彻底的贫穷,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亚西西的圣方济 所发起的运动。 要抵制贪婪的劣行,尚有另一种方法,就是鼓励分享与施舍。拥有财富当然首先要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然而天主赐你财富也是要你与比较不幸者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施舍对施者与受者都有益,因为这样与人分享,必能获得大量的无价珍宝——那绝不是 世间财富所能相比的。贪婪与觊觎能造成多少悲哀与自闭,舍弃财物与人分享就能获得 多少快乐与友情,因为人这样做就是在爱中相似天主。 经济实力一直左右着世界局势---从中衍生出多少问题啊! 悲伤的正负两面 基督在《玛窦福音》里所提出的第三端真福:「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 ,足以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大家通常认为悲伤是负面的,是喜欢的反面,是在无忧无虑中寻求幸福的反面。其实在灵修传统里,可以说有两种悲伤,一种是意识到自己离圣德太过遥远,可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另一种则属于气馁,能削弱斗志。 悲伤常与愿望无法达成或快乐被人剥夺有关。如前所述,这种情绪是随着人格的发展而产生的。最初的悲伤是来自必须离开与母亲相合的乐园,然后是自己的意愿被大人 制止,最后是无法占有自认应该属于自己的财物,而须仰人鼻息。悲伤经常在人的生活里出现,更不用说由许多外在原因所引起令人难以忍受的悲愤。所有这些内心的动向多半都出于主观的感受。有的人个性比较敏感,就比别人更容易陷入悲伤。我们应该仔细认清,悲伤如何在心底生根,而成为难以控制的自动反应:那正是病态心灵的特征。 《圣经》当然也谈到有关悲伤的问题,《智慧篇》尤其强调要从心底驱除气馁的侵袭。众先知们也不例外,他们所说的主要是有关充军巴比伦的悲惨历史。在新约里,耶 稣在受难前也心感悲戚:「遂带了伯多禄和载伯德的两个儿子同去,开始忧闷恐惧起来---对他们说:『我的心灵忧闷得要死,你们留在这里同我一起醒寤吧!』门徒们也感染到了这种心情:「祂从祈祷中起来,到门徒那里,看见他们都因忧闷睡着了」。 在见人遭受苦难时,耶稣也会感到心神忧伤,然而在各种情况下,耶稣只有一种叮咛: 「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要痛哭、哀号,世界却要欢乐;你们将要忧愁,但你们的忧愁却要变为喜乐。妇女生产的时候,感到忧苦,因为她的时辰来到了;既生了孩子,因了喜乐不再记忆那苦楚了,因为一个人已生在世上了。 如今你们固然感到忧愁,但我要再见到你们,那时,你们心里要喜乐并且你们的喜乐谁也不能从你们心中夺去」。 以上所说的悲伤是由耶稣的受难圣死所引起的,不会持续很久,在耶稣复活后即转悲为乐了,因为祂的复活使人能在与天主及众人的共融中找到幸福。 传统的灵修思想对悲伤有什么看法呢?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悲伤的起因不在别人,而在自己。因此,逃避与同修为伍并不能重拾欢乐,只有以坚忍之德才能抵制悲观所带 来的恶果:「只要在内心加强坚忍不拔的精神,即使身处众敌之中,也必能保持宁静平安」,否则的话,这种无益的情绪就可能增强,直到成为绝望。 教父们也告诉我们如何辨别这两种悲愁。一种是来自察觉自己与天主交融相距太过遥远,这种悲愁总是在圣神的行动下益形强烈。另一种则以沮丧难忍见称,是「尖酸、 急躁、无情的,充满积恨与无益的悲伤」。负面的悲伤使人进入心灵无比的黑暗之中,理智昏昏,难辨真相。要终结这些恶果,教父们劝导我们要先把人世间的身外利益放下,才不致感受到求而不得的挫折,同时也切勿借口独处以消愁而远离同修。要解除悲伤之毒,有三种主要的解毒剂:向神师诉心,多读圣经及潜心祈祷。 眼前事若令人悲伤,必须自伤感中走出来,才能在天人总相隔的认知下前进,这才是走向与复活基督相会的道路。基督的逾越正是从黑夜到天明,从悲伤到圣神的喜乐, 从舍弃到一无所有、逾越到拥有至丰满过剩。 现今社会上有多少人经常感到自己已陷入了绝望的边缘。隐修士如其他教友一样,可以作有力的见证:在基督内,人人都被召进入没有眼泪、没有哀伤的天国之内,受邀共聚在厄玛努尔——天主与我们同在——的欢乐之中。 愤怒 愤怒在今日不大可能被认为是弱者的表现,一般人反而会想那是强者的表现,表示 要树立权威,要肯定自我。对于这种人人都时常会有的情绪,我们应该谈论一下,尤其因为它对实践爱的诫命有意想不到的重大影响。 在人格的成长中,愤怒是在人受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当人无法永久保有自己 想要的东西或自己的东西被人强取豪夺时,就会激发怒火,与对方对立,甚至视对方为对手,为竞争者,为敌人。世人保卫领土,抢夺权力,双方各不相让,常会引起明争暗斗,到那时愤怒却也可以成为必要的制胜动力。我们知道脾气大的人通常会被人认为他脾气坏,其实也不尽然。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是难免的。这时愤怒不只限于表达反抗或对立,也包含有冲出自我的动力,一种使自己更加稳重坚定的力量,而非失控地诉诸无益的暴力。 圣经是谴责愤怒的,因为发怒成就不了什么好事。旧约从《创世纪》(加音)到《智慧篇》,新约从头到尾,都认为愤怒会导致杀人:「你们一向听过给古人说:『不可杀人!』谁若杀了人,应受裁判。我却对你们说:凡向自己弟兄发怒的,就要受裁判」。 常有人以耶稣的义怒来给自己的激动发怒作辩解,殊不知这种义怒与生气失态完全是两回事;而是怀着满腔热忱,为伸张正义所展开明确又审慎的行动---旨在彻底改变对 方偏离正道的心态,在这种意义下,才可说是天主的义怒。 人的确会把许多自己有的情绪加诸在天主身上,尤其是嫉妒,更把人的生理反应也归给祂:例如说祂鼻孔颤动,祂 的气息如溃堤的激流,直冲颈项。《圣咏》以强有力的语气呼求天主的义怒,其结果是全遭歼灭。旧约里的这种把天主模拟成人的想法,就如其他说法一样,都表现出一个事实:就是人对天主奥秘的了解是逐步渐进的。 从加音和埃布尔尔的传说到主仆依撒意亚的态度,这中间的演变显而易见:「请看我扶持的仆人,我心灵喜爱的所选者!我在身上倾注了我的神,叫他给万民传布真道。他不呼喊,不喧嚷,在街市上也听不到他声音。破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熄的灯心他不吹灭;他将忠实地传布真道。他不沮丧,也不失望,直到他在世上奠定了真道,因为海岛都期待着他的教诲」。 现在我们就接近新约了。在新约福音中,耶稣对恶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祂以坚定的语气,斥责有些犹太宗教领袖,因为他们过于强调法律枝节,而把信友封闭在埋头实践法律之中---而忽略了天主的旨意;祂强力把商人逐出圣殿,并宣告天国是以猛力夺取的,只有用猛力的人才能拥有天国。 然而,祂也说:「我是良善心谦的」,祂宣告「温良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承受土地」;虽然祂说过在最后审判日必有哀号和切齿,祂也说:「我喜欢仁爱胜过祭献;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来召罪人」。 在教会修德养心的传统思想里,愤怒是需要戒除的情绪,因为愤怒是由不满足而造成的,而不论是由食物、性欲或钱财所引发的不满,都与肉欲和私利有关。愤怒也会与 悲伤有关,因为悲伤会引起气馁、反抗,而造成内心的极度愤怒或表现在暴躁斗恨上。 因此,教父们劝导教友们切勿被私欲和私利所左右,要制约这种神经系统的激动,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用圣咏来祈祷,以能获得内心的镇定与安宁。长时间以默想的声调唱圣咏,能使心灵得到平静, ,并将其引导向善,因为这些诗歌展现人的各种困境与他发自肺腑的响应,把一切困难置于天主面前,求祂化解。施舍也是避免发怒的另一种方法,因为关爱他人能使自己走出自我,避免作自恋情结的奴隶,因为被自恋所封闭正是怒火的根源:「真爱近人者把心中的怒气早已消除」。 其实,愤怒表示你对自己和对方都认识不清。仔细看来,每个人都可能伤害别人,对别人不利,不去满足别人,然而只要自己能谦逊地替别人设身处地着想,怒气自然不 会生成。最有用的万灵丹就是对自己和别人都心存耐心:「坚忍之士胜过英勇战士;能控制怒气之人胜过能攻占城池之人」。因此,我们应聪明地忍受逆境以及与人不和的错觉,绝对不要怒气冲冲地去反驳他们,而要以爱德相待。与人针锋相对或以牙还牙,绝不会有什么好处。当然,也不能处处退让,及时讲句公道话或在逆境与敌对势力前采 取适当的态度也是需要的。在必要时应表现出坚定不移的态度,而非心生厌烦而放弃不管。爱德的热忱能滋养坚定不移的心态:每次有争执时,只要有坚定不移的心态,就能坚守本位,回归友爱的平静心情。 「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只要你真爱人,愤怒绝不会在你心底生根。 虚荣 在希伯来语里,光荣(kabod) 一词意思是极有分量,其反义字就是虚空(havel), 意即水气,即刻蒸发无踪。天主对人许下的光荣无疑是我们生活中的重大动力之一。人拥有其他任何受造物所没有的东西,就是可以期望在不太远的一天,能分享伟人的最大光荣,甚至是天主的光荣。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有人不惜付出最大的努力,执意要在今生就跻身于伟人之列。如果他们有几次真正尝到了美果,也会有更多次会尝到苦果--因为爬得愈高,摔得也愈重。 人世间的光荣来自财富和权力,然而这种光荣极为脆弱,有《圣咏》可作明证:「不要嫉妒他人变成富翁,不要忌恨他人家产倍增;因为他死时什么也不能带走,他的财产也不能随他同去」。 因此我们要寻求的光荣是在天主之内,就是基督以无限威能所显 示的光荣。天主的光荣展现在祂创造万物的卓越工程上,在祂的救世伟业上,在祂所赐 下于圣神内完美实现的爱的诫命上。 这才是人类真正的光荣财富,是人可以拥有直到永 生的财富。在基督内,光荣与十字架的关系所显示出来的道路,的确可以带领人达到天主的光 荣:那是舍弃与谦逊的道路,是完全自由、绝不自夸的道路,是誓愿追随那战胜一切困难之「大爱」的道路,是那在末日会再来、先显现在复活中的道路。 在福音中我们不难见到门徒们对光荣的真谛不明不解:「老师!我们曾看见一个人, 因祢的名字驱魔,就禁止了他-因为他不与我们同伙。」耶稣却回答说:「不要禁止! 因为谁不反对你们,就是倾向你们」。雅各伯和若望因为撒玛黎雅人不收留他们住宿,就对主说:「主!你愿意我们叫火自天降下焚毁他们吗?」耶稣转身斥责了他们。门徒们归来复命,对耶稣说:「主!因着祢的名号,连恶魔都屈服于我们。」 耶稣向他们说:「你们不要因为魔鬼屈服于你们的这件事而欢喜,你们应当欢喜的,乃是你们的名字已经登记在天上了」。我们可以举出无数这类例子-直到在十字架上的二盗---他们都和耶稣一同受刑,其中一人对耶稣说:「祢不是默西亚吗?救救祢自己和我们吧!」 他讥讽的口气引起另一人的抗议---耶稣对这第二人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天你就要与我一起在乐园里」。圣保禄同样也谴责虚荣,而提出另一种与世俗完全不同的光荣之路,那就是经由耶稣的十字架的道路。 教父们告诉我们有两种虚荣。有的人以他所拥有的为荣——不论是物质钱财或容貌才干,总想引起别人投以羡慕的眼光。另外一种虚荣更加微妙,所把持的是心灵的财富,并在内心滋生一种隐密的虚荣,自觉修德有成,想吸引别人的赞美。通常愈有圣德的人 对此愈感受用,因为他们表面的善举确实得到了夸奖,就如福音比喻中的法利塞人一样。 虚荣与毒液一样,很难加以根除。加西安乌斯将其比做洋葱---因为「剥去一层皮,还有一层,去掉多少,所剩还有多少」。虚荣可以是促使人英勇修德的动力,然而这样修成之德也是枉然。 除了白费功夫以外,在虚荣无法施展其作用而感到的挫折,又增添另一层痛苦。虚荣使人目盲,使人近似妄想。叙利亚人依撒格认为虚荣滋养持续性的内心混乱与思想的混淆。 最后一点要强调的就是:人愈能战胜其他偏情,因而所滋生的虚荣心也愈强。虚荣心会在暗中摧毁一切它引以为傲的东西,尤其是所修到的德行。虚荣心有如骄傲的大门,是接近天主的最大障碍。 教父们开出了一个从虚荣心所衍生出来的弊病清单:有亵渎、判断别人、轻视别人、支配欲强、热爱权力、 心硬、不服从、愤怒、谎言、伪善、假话、胆怯、淫荡、以及其他一切的心灵疾病。如何才能抵制这种光荣的错觉?隐修院的师父们再教导我们:其他毛病被德行打倒后,即隐而退之,然而,「虚荣心一旦被推倒,却会立刻站起来展开更顽强的战斗。要克服虚荣心的唯一利器就是谦逊。只要心存谦逊之德,我们就会厌恶人世间的一切光荣和赞美」。 骄傲 在人的虚荣心里,已经隐约看到了骄傲。其实人的最大愿望就是要成为天主,换句话说,就是时时处处要被人置于中心地位,置于万有的顶端,成为一切的创造者与主宰 者。《创世纪》从最初几章开始,骄傲的诱惑即以人类头号问题的姿态出现,从骄傲衍生出无数其他的诱惑,都是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的私欲偏情。 女人面对不许吃「知善恶树」果子的禁令立刻就有反抗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天主知道,哪天你们吃了这果子, 你们的眼就开了,将如同天主一样知道善恶」。女人于是偷了果子吃了,又给她男人一个,这是第一种偏情。 他们的眼睛开了,发觉自己赤身露体,这是第二种偏情。最后出现各种形态的仇恨,利益的引诱,悲伤、心烦气躁及虚荣心。加音与埃布尔尔,诺厄与他的儿子们以及巴贝耳塔,都是实例。在《创世纪》里---尤其是前十一章,和整本圣经,都在描述从罪所衍生出来的恶果,这些私欲偏情在善恶互斗的人心中不断展开行动。 灵修的传统思想认为要对抗这种困境,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谦逊。基督文化中的谦 逊之德是什么意思?从实际情况来看,什么看似圣德,什么又是真正的圣德,什么是以虚伪手法表现出来的表面圣德-的确不易分辨。 基督文化传统强调有一种世俗的骄傲, 要在各方面都占首位;也有灵修上的骄傲,这种诱惑其实屡见不鲜,有些人在多方面做 到了改过自新,就以为自己已达到了圣德的高峰,岂不知他们只是起步而已。 谦逊首先是耶稣基督最根本的心态,祂身为天主的圣言,自知从父而来,时时感恩。 祂完全奉献自己。圣保禄致斐理伯人的书信里甚至说祂使自己空虚:「祂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却没有把持不舍自己与天主同等的地位」。在祂人生经验的最低潮,在祂面对死亡之时,就如祂一生的每一刻一样,就以最完美的服从心-对圣父表明全心配合,回归圣父,显示祂时时聆听并献身实践天主爱的旨意-其理由正因为一切存在的意义均来自祂。 因此死亡对耶稣基督不可能有任何控制力,因为祂为自己毫无保留,全部都交给了那真正的生命,神圣的人子因而才永远活着。耶稣基督自祂诞生直到复活,由于祂谦逊的无限活力,而把丰沛的生命不断传给人,谦逊非但不能眨抑祂,反而显示出祂是古今第一完人。 由于基督的这种风范,任何人若想拥有祂的生命,就必须舍弃自己,远离自以为是的作风,以能成为真正的天主子女,分享祂至高无上的神性。那就是天主对祂子民所许 下的光荣---使人在世就能在与天主及众人完美的共融下,渴望心灵洁净的福报:「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 人的欲望有好有坏,然而宗教界因鼓励人修德,往往强调其负面的欲望。在西方天主教会就衍生出七罪宗的论说,这种演变没有使人充分注意到欲望的正面力量,在教会 思想和教友生活里对此也缺乏比较恰当的论述。然而世上男女都希望自己进步-人类进步,因此,我们急需把欲望的正面动力重新置于他们生活的中心点。 隐修士们以其生活中的祈祷与爱心来修身养性,在内心接受力量和权威,使他在接受重重考验之后,人格 逐渐成熟,充分认清自己身为天主的子女,正希望对此提升人类素质的大业贡献心力。 |
第八章 膳食 在圣本笃的《会规》里,吃饭时间随一年内的不同节期而有所改变:在复活节期,午饭排在第六时辰,在中午以前吃;晚祷以后则有点心时间。圣神降临后直到九月十四 日,午饭仍排在第六时辰,然而周三及周五两天守斋日,午饭则排在第九时辰,就是在十五时以前——在有粗重农务时,午饭则可提前,点心仍排在晚祷以后。 自九月十四 日到封斋初期,每天只用一顿饭,时间在上午九时,最后,在封斋期内则这唯一的餐点就推迟到晚祷后。 在古人的观念里,守斋就是延后进餐,回教徒们现在还是一样,在斋戒期要在太阳下山后才用唯一的一餐。在教会初期的几个世纪里,教友们在封斋期内也采用同样的作法。 现今多半的隐修院,至少西方的隐修院,都根据现代生活习惯实行一日三餐制:在 十九世纪就开始用早、午、晚三餐。今日,一方面世上有那么多人吃不饱;一方面又有那么多人不是在宗教意义下斋戒,而是为了健康而讲究节食,我们也许应该重新思考圣 本笃所建议的作法。 膳食内容 在圣本笃的时代隐修士们的主餐吃什么呢?当时有两种熟食供人挑选,如果有蔬菜水果,也可上桌,然后是一磅面包(当年的磅重比现在的轻一点)。不论是一天两餐或一餐,这就是一天的量。圣本笃考虑到若当天需用强大的劳动力时,还可以略为增加。 隐修院传统一向反对饮食过量---在旷野里修行的教父们更提倡应在离开饭桌时还觉得有点饿才行。 四只脚的肉类通常是排除不用的,即使历来还是有一些变通的办法。因为古代人相 信这些肉类是热性的,其所含能量会使人无法有效控制情欲,因此主张素食。鸡禽类则在非斋戒日可以食用。隐修士的理想是回归原祖亚当的饮食习惯,因为《创世纪》清楚 说明他是素食者。同样的理由也促使圣本笃规定限制饮酒,他曾因有的隐修士无法完全 戒酒而深感惋惜。劝勉全面戒酒的《会规》还强调「醇酒迷惑明智的人」。 爱筵 隐修院的用餐方式是爱筵---就是宗徒时代在弥撒以后所举行的餐会,这是古代习俗最后的见证之一。在东正教的隐修院里---主日或大节庆日的主餐仍被视为夜祷或晨祷礼仪的后续部分。因此饭厅服务就仍保有一定的仪式。隐修士们彼此服务:就是他们轮流做饭及负责上菜。这种作法是要强烈显示爱德的友爱之情,同时也伴有基督在最后晚餐的动作:洗脚。 《圣本笃会规》规定伺候饭菜的修士们在结束一周的服务后,就给其他修士们洗脚,并将一切洗净擦干的厨房用具交给理家,由他转交给下周服务的修士们。圣本笃嘱咐修士们要把一切用具视为如祭台上的礼器一样尊贵。今日隐修院的厨房事务仍由隐修士管理,然而实际作业常由外来厨师主持,或由饭店业者包办。男女修士们则仍维持每周轮流彼此服务的作法。 圣书宣读 用餐时有圣书的宣读。这种习俗源自久远的修道制度之始,其理由当然是在身体接受食粮时,精神也同时得到滋养,因此修士们在用餐时也要注意聆听。吃饭时的圣书宣 读能增加爱筵的礼仪特色,尤其是大家都严守静默:「在餐桌上,应该保持绝对安静,除了诵读以外,不可有耳语或其他任何声音……万一需要什么,用响声表示,胜过用言语。 弟兄们对于诵读或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得擅自提出问题,以免给魔鬼机会。但长上为启迪弟兄,可给予简短的几句提示」。 这一切与礼仪中宣读圣经并伴以解说内容, 都相当接近。静默绝不会造成共同用餐者彼此疏远,反而会增加彼此的共融,这的确是语言以外的另一种交流方式。 圣书最初是选自《圣经》,也可以用圣人生平事迹。今日宣读内容则更为广泛,可以选择各方面的常识。通常是由掌管图书馆的修士提供数据,由院长神父或其指定人选定。 厨房之一周服务人员及宣读者在服务前接受降福,时间是在晨祷或弥撒以后。《会规》规定宣读者及服务人员在其他人用过餐以后一同用餐---宣读者也可以在餐前先用。 今日愈来愈多修院都使全部服务人员在餐前先用,以增加体力。 最后一点,以前饭厅布局着重礼仪形式,今日许多修院则偏重爱德,按照普通共同用餐的形式,不讲究尊长先后,而是面对面就座,以使各人更容易关心身边的人。 分享食粮 守斋的规定在迎接来宾时即失效。会长或其代理人即打破守斋的规定,以示隆重迎宾。因此圣本笃规定,会长可以在公用餐厅以外的场所与来宾共餐,餐点则由另外指定的修士们准备。在今日的修院里,来宾可以在小餐厅与会长另外用餐,也可以与会长一同与全体会士共同用餐。 修院的餐饮总是首重淡泊。正餐以外绝不吃零食,也不外出用餐,除非有长上的特许。 修院有关餐饮的各种规定均旨在使人尽量做到对食物淡泊无欲,使心灵自由豁达。 满足口腹之欲则是自我封闭的利己行为,而要滋养的应是利他的人际关系,并与同修分享天主所赐,在团体中活出爱的诫命,这唯一的首要诫命。 |
第九章 聆听 《圣本笃会规》 在西方社会里,《圣本笃会规》在许多其他会规中逐渐受人敬重,被人采用。《会规》共有七十三章简短的内容。 圣人在《会规》的前言中概述了内容要点以后,就描述他将施行教诲的修院环境。 他最重视的是献出了终生的隐修士们在以会长为首的团体中的生活(第一章)。然后是 会长的品德职责(第二章)与团体咨议会的运作,包括常会和年会(第三章)。 接下来是叙述整套修德的方法(第四章),最后是修会生活的主轴,以最基本的三章分别加以说明:服从(第五章),静默或善用语言(第六章)及谦逊(第七章)。在这套修德总 论里当然要加上祈祷,圣本笃将后续的十二章全部用来叙述祈祷及如何安排公共祈祷,只有最后两章(第十九——二十章)是用来说明修会精神。 圣人接着描述各项工作与行政职责,用以说明团体的组织。他更在处罚条款中用心设下各种规范-这也是《会规》 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二十六章)。在《会规》的最后部分,圣本笃放下《会规》,回顾 他一生领导自己所创立的各个修会,累积了深厚的经验,使他能重新规划或修正一些《会规》要点:尤其是有关长上权力的执行,修士们的彼此顺从以及与外界的种种关系。 《会规》最后以一篇优美文字结尾,赞扬修士们决心一生贯彻《会规》精神。他更强调《会规》只是引导初学生起步,修行还要靠个人的不懈努力。 其实隐修生活的目标在于活出基督的教诲:修士们的团体生活证实与人人和谐相处 绝对是可行的---团体就是圣化自己的地方。和谐相处的基础就是爱。要能爱,就必须认清自己与别人,并承认大家都来自同一源头:都是同一天父的子女,四海之内也皆是兄弟。 要在这种认知下成长,就必须彼此关怀,直到以爱的顺从彼此为对方献出一切,摒 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以谦逊的分寸给自己定位。隐修生活不是苦修营,一旦入营受训就必然高人一等,而是时时以最大的爱的付出使自己成长。 「聆听」服从 服从与今日之新潮思想当然相去甚远---但却是隐修士生活的重点。修会传统不断强调服从的价值,圣本笃在他的《会规》里也多次坚决主张其重要性,特别是在〈原序〉,第五章(服从)及第七章(谦逊)内;第六十八章的内容则为长上之命令若不可能完成时,说明修士应如何响应,第七十一章再讲修士们的彼此顺从。 「听,我儿」 圣本笃在〈原序〉的开端即说明隐修生活与服从有直接的关系:『听,我儿,你要注意我的教训,侧耳倾听我的教导。』欣然接受你慈父的劝语,且毅然去实行。如此,你便能借着服从的辛劳,回到你因不服从的怠惰而远离的上主那里去」。 在圣本笃的灵修教导中,「心」有其特别的重要性,他沿用《圣经》的观念,把心视为每个人最深的本体。这篇序如福音一样,要大家心存谦逊,这正是其全部精髓。 「聆听」表示「用心倾听」,这种听法与服从极为相近,在拉丁文中且有同一字根。 听从对方或天主,就是让自己在对方的话语里接受滋养,以能按天主的旨意成长。聆听是服从的第一步,用心专注聆听,不只听见表面的意思,而是要抓住重点,其结果可能会导致与自己的意见相左,让自己为难,把自己原来的意思或想法完全否定。 因此聆听需要时时提高警觉,时时摒除私心,而在内心时时重生。若不聆听对方,当然更不可能服从对方。聆听有多么用心,服从有多么全心,端视他为了满全爱德有多么深的谦逊。 「用心倾听」就更容易听见,更容易接受所听内容。这是更深一层的聆听。不只用耳朵谦逊地聆听,而要让所听内容进入自己最深层的内心。这也是教父们谈到用心祈祷 时所推荐的心态:祷文要经过「智力」的触角而深入内心(就是用心来将其整合为自己 的心意)。 服从也是在因爱而生的谦逊里,用心领会,以能察觉一切事物的内涵。因此,用心倾听绝对需要收心静默,才能在自己与天主的旨意相互契合下,做出最佳的选择。 「全心接受」是服从的大前提。全心接受了对方的言语(如天主的言语一样),就会成为双方共同的言语。将此言语视为自己的心意,这并不表示将对方的发言据为己有,对方仍是主动者,而是与对方共融,为下一步的服从作准备。 只有用心倾听,才能做到与对方同心共融的境地。 这种同心共融的基础是全心接受:其源头是人的自由选择,其自由正是在天主内、经祂陚予人的恩典。在基督内,服从无不出于自由选择,否则就不是服从,而是人的强制行为。 只有经由自由抉择而作出的服从才是真正的服从:人出于自由意志接受天主的旨意,其自由意志使他有能力按照基督的心意来服从,并与天主共享同一爱的意志。 人的自由因此是基督徒一切服从行为的关键:因为必须出于自由选择---才能活出真正的服从,而来自用心倾听的服从,则更能强化自由意志「毅然去实行」。 在用心倾听、全心接受、同心共融、自由选择以后,接下来就是行动。服从后而有的行动,是人的自由意志在前述过程中的最终实现。圣本笃要求必须 有效地完成使命。其实,若非以人的能力服膺并参与存在于各人内的天主旨意,就不可能有效地完美达成目标。 要确实完成天主的旨意,必须有人在接受召唤后,下定决心要全力以赴。 〈原序〉的最后几句话强调引言所劝勉的理想心态:「我们永不离开侍奉上主的学校,按照吾主的教训而生活于会院中,恒心至死,借着坚忍的耐力,来分担基督的苦难。 如此,在祂的王国里---我们也必能与祂共享荣福」。只有与复活的基督同行,才能做到聆听与服从;也只有与祂同行,隐修士才能超越他今世的一切缺失和有限性,走在时时承行主旨的道路上,向自己圣召的终极迈进。 隐修士所服从的不是别人,而是基督;而只有依靠基督,他才能服从。依靠基督、对基督的服从就是服从天主的圣言,天主的使命才得以完成。修士在圣经宣读中接受了天主的诫命---这诫命又在《会规》和会长的教导中得到阐明,而施行于现实生活中。 服从的范围极为广阔,修士不断在此范围中与把生命给世人的基督相遇,服从于是成为感 恩的另一名称:来自天主的言语,在铲除了爱的障碍后,又回归天主。服从是以行动作出的祈祷,能使天主的生命借着基督、在圣神内,在人的生命里成形。 服从 《圣本笃会规》的第五章说明〈原序〉里的教导:只有以基督为至爱的人才能做到服从。其实,外在的事务性服从——这在一切人类机构的运作上是必要的——经常惹人 生厌,而我们的服从则是发自内在的,是满腔热忱地服从---因此可以说是「爱」的服从。 「服从」与「爱」在这里已是同义字;因为须先关注对方,由关注而迫使自己承认并接受对方与自己有不同的见解;尤其在修会团体里,对方就是代表基督的长上。就如基督在福音中对宗徒们所说的话:「谁听从你们,就是听从我。」 于是隐修士就满怀信心地 接受对方为基督和自己的中间人---因为对他来说,借着基督和世上的中间人服从天主,就是实践天主的唯一诫命:「你应全心、全灵、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并爱近人如你自己」 圣本笃为了劝勉修士这样服从,特别提醒他们勿忘基督在《若望福音》第六章里所说的话:「因为我从天降下,不是为执行我的旨意,而是为执行派遣我来者的旨意」。基督要人看到并思量祂如何将自己的意志与天父的意志彻底互换;如何以行动表明自己与天父间泼自心底的契合,从这一点看来,我们可以说隐修士的生活如基督的生活一样,所追求的是为主殉道的最高见证。 隐修士们当然很少有机会流血殉道——虽然在阿尔及利亚的帝伊林证明今日的确有这种可能,然而通常他们是把自己的整个一生一天一天地奉献出来,这当然也是非同小可的见证。 传统上把隐修士看作是殉道士的后继之人,这不免有些过分,然而就是在这种观念下,有人有时会藉服从之名而行滥权之 实:例如神师会给徒弟下达无理的命令,或故意不断与他作对,磨练他-要他知道什么 是克己牺牲。圣本笃的作法则缓和多了,然而他仍坚持服从是追随基督的最高见证。 因此,只有「急于奔向永生的人」?才能真正地服从。因为他们要「抓住吾主所说 的窄路:『通往生命的道路是窄狭的』」。《会规》的〈原序〉早已强调了这个观点,它劝勉修士们要「不可气馁而离开救恩的道路,因为此路的入口处,必然是狭窄的。但是当我们在修道生活与信德上逐渐深入时,心必开朗,那甜蜜得不可言喻的爱驱使我们, 在天主诫命的道路上奔驰」。 圣本笃在本章末说明这「悦乐天主又温暖人心|的服从之爱有几种特质:服从之爱 在执行命令时「不迟疑,不冷淡,不抱怨,不持异议」。因此,一旦服从就立刻行动 ——这本是第五章一开始就讲到的,而且是不勉强、很乐意地去执行所赋任务,因为想到这样作就是给自己的生命其真正的意义,即使曾经心存丝毫抗拒,也因而早就化解无踪了。 我们甚至可以说,是以真正的喜乐之心来服从,这种喜乐就是基督所说的:「我对你们讲论了这些事,为使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内,使你们的喜乐圆满无缺」。「天主爱乐捐的人」。即使他身处重重考验,天主也会满全他的一切渴望。 隐修士若从这种观点去看一切,他的生活必定能结出---累累善果,而修会团体也因而可以激励每位修士及外来的众人。要实现这种理想,就必须每天毫不放松地跋涉在修德的漫漫长途上。这需要人全力以赴,还需要有耐心,并时刻滋养这种心愿。 以上所述可能显得太理想化了,不过圣本笃另外又加了两章,把服从应用在实际情 况之中,因而减轻了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印象。 如果长上的命令是不可能的任务 《会规》的第六十八章可以让人更清楚地了解,圣本笃认为服从在实际情况中该如 何应对。这里所选情况比较不寻常,为的是凸显服从的困难过程。这一章是圣本笃在累积多年院长经验以后所写的数章之一。他首度引进了横向对话的作法,这绝不致于削减长上的威权,只给服从带来更人性化的温暖。 这一章重提服从的两大主轴:聆听与执行。圣人的创见是在两大主轴之间,先有受命者的内心斗争,然后是他与会长的谈话。 隐修士在第一时间应接受一切命令,即使当时感到任务困难或不可能达成:「接受这来自权威的命令」。圣本笃更明确指出接受命令所应有的心态——这也是他的创见 ——就是要有顺服之心,坚定地顺应眼前的新局面。一个成熟的隐修士应该聆听并接受命令,同时说服自己去适应新的形势。这种作法能使他避开一切本能的反应和即刻的情绪。 在接受命令的第一时间内所感到的「不可能达成任务」,很可能是来自自我本位意志的反应,源自害怕或可能扰乱自己的习惯。服从的谦逊在这里比对自己能力的谦逊显 得更为重要,自觉能力不足才认为不可能达成任务,然而每个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不一定正确,也不能真正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适合。 所幸有别人阻止我们只局限在自我观点的小范围内,而促使我们超越自我,走得更远。 会长当然并非万能,也不可能是各方面的专家。因此圣本笃想到会长与接受其命令之隐修士这两人可以有对话的可能。 在对话以前,隐修士必须先想清楚难以执行命令的理由,如《会规》所说:「若他感到负担远超过自己的能力」。很多人认为基督的轭并不柔和,祂的担子也不轻松。 有些交办的工作会让人疲劳、操心、烦恼、忧虑,这很正常,然而并不一定会超出他的 能力范围——况且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评估的,因为人有意想不到的潜力,例如在危急时就会出现。 先考虑仔细就不至于被当下的情绪所左右,也不会姑且找个偷懒的办法:要知道有基督和你一起背负使命。 在忠诚地思考清楚以后,如果认为所派工作仍然不可能做到,那就去找长上或神师。 千万不可遇见第一个人就对他胡言乱语,只为了发泄情绪,而陷入诱惑,因为那时你只会抱怨一切,而于事无补。有话要说就去找作决定的人,下命令的人,或是神师---他也可以帮你一起思考。此外,还得想如何开口,也得等情绪平复以后,抱着坚忍为上的心情,才是对话的时机。若无忍耐之德就谈不上服从。 只有与基督相融合的圣宠才使我们能舍弃自我,全心聆听对方,把对方视为天主。与长上谈话要找对双方都合适的时机:就是自己心情已经平静,且对所派工作已作了通盘的思考;长上也能排出时间,在适当的气氛下进行谈话,否则谈话就变成以个人为本位的申诉,不仅毫无建设性,还可能模糊了焦点。 隐修士在谈话中只能以征询的口气建议——圣本笃在后面第四节里也用这个字眼 ——长上考虑他无法执行任务的种种原因,他无能为力的种种理由,当然这一切绝无半 点私心,同时给长上足够的空间来作决定。隐修士来谈话绝不是拒绝接受任务,而是双方在谈话中辨别、认清真相。 隐修士把自己料想到的困难和盘托出,有时说出来就发觉自以为无能为力,只是出于想象。因此去除主观因素,的确是前进的重要过程,在这方面会长当然能助一臂之力。其实在谈话前就可以把这一切都写下来,也是将思虑客观化的方法。 如果这些自身的困难的确是事实,会长一定会纳入考虑,重新评估。 隐修士的这一切思考都应以谦逊为本。他应表现出不傲慢、不反抗、不争辩的心态,因为骄傲就是以自我为本位,只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导致反抗---对长上和其他隐修士为自己辩驳。 如果长上的判断结果是维持原先的决定,坚持不改;这对他也是痛苦的考验-然而在有些情况下他也不得不然。 隐修士于是就得服从。他接受是为了更高的理由:满全爱德,所依靠的是天主的助佑。因此本章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他得听命」。 《会规》的这一页给以前的隐修院《会规》带来了新的补充内容。圣本笃把隐修士的主观因素和自我意识也纳入他爱德的谦逊里,作为其应改过自新的题材。隐修士因而 进入自我,加以调整革新以后,才能踏上走向别人的真正道路。 隐修士应彼此顺从 圣本笃虽然在《会规》第七十一章里重申会长及各级长上命令的首要性,但同时他也提到在团体内各修士每天应心怀爱德,彼此顺从。 在古老修会的制度里,门徒执行院长的命令,即有绝对信心是在承行天主的旨意。 从旷野沿袭而来的师徒传统就这样完整地保留下来。圣本笃继圣奥斯定之后,增加了兄弟友爱这一项,因为服从是走向天主的道路,与爱德实有紧密的关系„ 爱德确实是其关键,就如《会规》所强调的:「隐修士们以满腔爱德与关怀来服从」, 有心舍弃一己私意,就是要「以爱德与关怀」来执行有利于团体及众人的意愿。 |
第十章 达成理想之路 谦逊常被视为软弱。有人认为谦逊就是自我贬抑,就是让别人骑在自己头上。大家都记得尼采对谦逊的严厉批评:「基督信仰的基本原则就是舍弃自己的头脑、自由、骄傲和自信心,不仅如此,更要自我奴化,自毁形象,甘为众人笑柄」。然而,基督在福音里把自己的生命用来服务人群,直到为世人捐躯。祂从未要求过任何头衔,任何权利,却在言语行事间,透露着格外惊人的权威。其实只要对谦逊有充分的了解,就能在人际关系中的真爱内成长,所谓真爱就是内心有绝对自由、不存丝毫罜碍的爱,只有以 这种心境才能在生活中寻求最深的体验。 《圣本笃会规》第七章内所引用的福音章句清楚地指明修德谦逊为先的理由。谦德本是教友和隐修士时时追求的目标。 本章的第一句就一语道破:「凡高举自己的,必被眨抑;凡眨抑自己的,必被高举。」这句话在福音的不同场合里出现有三次之多。 《路加福音》以一则比喻说明人 与人的社会关系:人在被邀用餐时,应先去坐末席。《玛窦福音》则谈论宗教性的人际关系:做长上的应视自己为仆人,并身体力行。最后,还是《路加福音》,这次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法利塞人和一个税吏,所谈论的则是人与天主的关系:各人在祈祷时,应自认会犯错,因此应谦心迎接天主的恩宠。这就是税吏的心态,而法利塞人则恰好相反。 这三种场合的共同点都在于反向思考:那最后的显然才是真正最先的(参阅玛二十 16——译者)。 天主不看外表-只看内心,因此隐修的苦行-重点就在于练就一颗光洁晶莹的心,好让自己的一切所为都符合主的旨意。比喻中的税吏就是他的最佳典范。 圣本笃在他的《会规》里就划分出了谦逊的十二个等级,其中也提到税吏:「不论是在做事,在圣堂内,在修院里,在花园,在路上,在田里-或站或坐或行……修士应在心 里不断重复福音中税吏低头看地所说的话 『主!我连举目望天都不敢,因为我是罪 人』」?,因此,人绝不能自夸,因为他一定会跌倒,到那时就会加倍羞愧,跌倒正是犯罪。而要远离羞愧,修士就先选择谦逊,天主的喜乐必会充满他心。 谦逊的第一级不引用福音,而与第十二级合组为一则延续第一节——即「凡高举自己的,必被眨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的小小灵修论。第一级劝勉人要在天 主真实的临在下生活,不应眼里只有自己,或看着别人与自己相比。在世忘记天主是可怕的错误。然而思念天主对于谁都不是本能的反应。 比喻中的法利塞人以守法而自豪--- 自我赞扬.,而税吏则满心羞惭,对天主诉心,他真心转向祂,因为他除了天主,别无所 -靠。在他意识到这一层后,改过之心油然而生,自此即提高警惕,使自己的身与心都保 持纯净敬主。 从这第一级开始,他所采取的就是真正的末世观点:因为他所要做的一切,都不只 -是为了此世。心灵的眼睛所注目的是超越此世可见的一切,投向更远的天乡。谦逊的第二级旨在弃绝私心,他重申《若望福音》中的引文:「我从天降下,不是为执行我的旨 意,而是为执行派遣我来者的旨意」。 这句引文又以第三级——服从——所引用圣保禄《致斐理伯人书》的这句话加以补全:「祂听命至死」。这样方向就很清楚了:唯有基督才能带领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第四级让我们认识隐修生活的真正目标:「唯独坚持到底的,才可得救」。 长上的命令是天父旨意的表达,隐修士必须在因服从所引起的考验中坚忍不拔,才能获得天父所许下的天国。承受考验并非出于受虐狂,而是一条通往心灵自由与净化内心的道路,这正是每天以智慧选择自我奉献终生的见证,这种奉献贯彻始终,不厌倦,不后退,尽管路上布满各种险阻。 从第一到第四级如此把基础打好以后,其余的等级只是这基本心态的后续实践而已。这种心态主导整个人的言行,以使他能洋溢着满腔爱德。隐修士一旦成功做到了这十二等级的谦逊,达到了一切以爱为上的境界,那就是福音中税吏的境界。「修道人在登上了这些谦逊的阶梯之后,立刻就到达全心爱主无恐无惧的完美境界」。 |
第十一章 静默与慎言 隐修院累积多年之经验与智慧,把慎言看得非常重要。语言的应用需要有很好的判断力,我们如何对天主说话,常常会透露出几分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想法:我们怎么对天 主说话,对别人说话也可能一样。其实说话常常是脱口而出,不经大脑。因此要导引说话的冲动,最好守住静默,静听对方所说的话,并明智地判断如何作答,这样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 隐修传统里最担心的莫过于成员对有些事心存不满,于是就在与人交谈时私下抱怨或严厉批评。在这种情形下,重要的不是保持沉默,而是要明白对方说的是什么。因此 圣本笃要人喜欢辨别说话的内容.,同时也鼓励他们保持庄严持重,其特色就是说话务必精简扼要,这与强制性的终日不能说话正好相反,而是一种内在的宁静,能随时注意他人的需要,聆听他人所说的话,以能适时响应天主或其他隐修士的召唤。因此守静默首先绝不是纯外在的遵守团体纪律。其实在团体生活中不言不语,反而是要受指责的—— 当然特殊的情况除外——例如心存不满,就不与别人说话,这种态度当然与隐修士所大加倡导的慎言毫无关系。 我们会奇怪为何隐修院的各种《会规》都对大笑如此反感;难道所有放松的行为都是放荡?其实不然,古人要谴责的是粗野的大笑,是抖动身体的大声狂笑;同样,说些无用、无聊、打发时间的废话,也都流于懈怠,不够端庄。 所幸隐修士也有他的喜乐,那是来自深层的真正喜乐,是发自心底的微笑或大笑, 来自纯正心态与兄弟间爱的互动,这种心态是自由和无私的,能给予也能接受,不强出头也不排斥别人。 在隐修生活里也规划有散心时间。在有些修院里,每日可以利用散心时间参加各种活动——如散步、下棋、运动或闲谈。有时也会安排一个下午或一整天的共同出游…… 有些散心活动其实并不能使人放松,反而成为一种强制性的本分:我们都记得那位老修士的感言---团体散心对他似乎是一种负担;当一位修士问他现在几点钟时,他幽默地回答:「还有不到一刻钟的兄弟之爱!」尚有其他的散心方式,都旨在消除心烦气躁或焦虑不安。其实真正的放松在于做到一种中庸之道,就是在分享与独处、说话与静默、与人共融及与天主相对这些情况下取得平衡。 历来各种隐修思潮都曾经从不同角度谈论静默问题。第九世纪的迪阿克在评论《圣本笃会规》的文献中——那是最古老的文献之一——把静默从宽解释:除了公共祈祷、圣书与工作时间以外,隐修士都可以说话。同样在加洛林王朝时代,斯马拉在其《隐修士冠冕》一书中,认为在不妨碍祈祷与聆听圣书的情况下就是「合适」的说话时间。 在这些宽松的条件下,其实仍须避免闲来无事的修士们彼此闲聊,要谈就该谈有建设性的正事。斯马拉还提出「普通静默」之说, 就是可以小声说话,只是夜里的静默绝对不可破坏,除非有紧急需要-则按照《会规》 可以说话。 在以隐修院闻名的法国中、东部的库吕尼地区,则有一项创举,就 是从一开始,修士们就可以在内院回廊说话,时间是在年会以后,以及在一天中之午时 或午后祷以后。在封斋期间,守静默则更为严格,即使在团体聚会处(圣堂、会议厅、 饭厅……)都严禁说话。 库吕尼还有另一项创举,就是成立会客室,在会客室里,来客可以与隐修士说心里事,不受守静默的限制。后来又出现了手语,以避免出声说话。 只要打出既定手势,就能明白对方的需要。我们都知道熙笃改革就是正式规定用手语沟通,解决了静默或交谈的问题。当然这种办法也可能有弊端,有人说曾经有两位老修士,就在院长神父训话时,私下用手语大谈两人一战(一九一四—一九一八) 时的经历! 隐修传统认定两种静默:一种是门徒的静默,一种是师父的静默。师父经历无数考验以后,灵修上已经有一定的造诣;门徒则刚入门,应多聆听师父的教导:按照圣本笃时代所使用的格言,就是「说话教导是师父的事,静默聆听是门徒的事」。 因为若不 仔细听讲,就不太可能学到如何去爱,以后也难做到出于兄弟之爱的由衷服从。其实服 从与静默最终是同一作为的两种方式:静心注意并聆听别人。守静默是真诚待人的条件,就如在祈祷中真诚对主一样。这种静默只有深切渴望多多爱主爱人才能学到。 最后,静默的质量及其所衍生的必然结果-即言语的质量,都与抛弃加诸己身的假 面具有关。只有以真我面对天主,才能真正接受祂的圣言,执行祂所赋予的使命。若没有静默,服从与爱德都是空话。这方面的理想就是出言须精简扼要。 言语上的简朴表现出他心存谦逊。心谦之人总是一心向学,口吐真言,而非虚妄之词:简要道出,不带赘语;该他说话时说话,绝不独占发言权,也不插嘴打断别人的话。 在圣本笃的教导里说明了隐修士应如何说话。他应出言温和,不可粗野,不可用命令语气,也不可有情绪化的发言。说话应尽量中肯朴实;避免心绪冲动,狂笑不已;应 心怀谦逊,以对方的感受为念;所言需有分量,却不以重要人物自居。 说话应通情达理,勿离正题,能随机应变以达成使命。说话应小心节制,避免高声喊叫或开怀大笑。 隐修士就是这样把爱德溶入于他的言谈之中。他心怀天主子女的崇高自由,把和别人、和天主的关系只建立在爱德之上。 在静默的祈祷中与造物主交融,这想必是人类所能拥有最珍贵的经验之一。这种经验可以使他达到默观的高峰。不论是工作、睡眠、吃饭,不论身在何处,心灵总是处于 与主交融的祈祷中。因此他的全部生活就成为与主交融的一首祈祷长歌。 |
第十二章 献身 要入会过隐修生活绝非容易之事。要求入会的人通常很多,其动机却不一定都完全正确。当一个人敲修院大门表示想入会时,我们需要用一段时间来认清他心里想的究竟 是什么。因此,通常会建议他先在修院的客房住下,然后去和会长和初学导师见面谈谈。这样小住好几次以后,才能进入修会实习,与初学团体保持密切的关系。实习每次为期十五天到一个月,经过一次或多次实习以后,就要作出决定:是要继续---还是放弃。如果想继续,就可以考虑参加保守(postulao :这是进入修会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里,他仍可以随时退出,而事实上他已加入了初学团体,在有些修院,开始初学不久,就可以领受会衣。保守期持续一到两年,然后就是正规的初学期(Novlcis),这时虽尚未做最后的决定,然而在入会的道路上已有所进展。初学期一到两年以后,修士可以发三年期的初愿。初愿可以重发三次。在十二年之久的初愿以后,他才能发终身愿。即使发了终身愿,通常还是可以反悔的。 圣本笃把「加西安乌斯规章」与「大师规章」这两种原始数据审慎地加以归纳,并加入了终身愿、祈祷、舍弃己有这三项,同时规定进入修会初学一年的准备期后,就可以领受会衣。初学院则为脱离修会的新设机构。这部综合性的《会规》包含了隐修制度从初期所累积的主要灵修教导以及圣本笃时代的各种新知,成为西方世界隐修生活日后发展的基石。 目前的发愿礼仪如下:初学准备期满以后,即可发愿。发愿礼仪包括几种项目:首先是口头与书面誓言。誓言由新入会者当众宣读以后,即按照修会的章程,由他恭放于祭台之上,以备他当众签名。 第二步是舍弃己有,这一项不出现在礼仪之内,其做法是将其一切所有交给修院或其他机构,例如交给服务穷人的人或机构。主要目的是新入会的修士不再保有任何私有 财物,只在修会内与会员分享一切。个人的任何花费或工作上的经费需要,都将通过会长或理家,向修会申请。 最初,在礼仪上脱除旧衣、穿上会衣,就表示抛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因此穿会衣是发愿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后来,穿会衣早在培训过程中即提前举行,然而在发终身大 愿的礼仪中,还保有授予带风帽修士服这一项。 第三步是为新隐修士祈祷,起初这项仪式相当简短---日后渐渐有了祝圣的含义---内容因而丰富了许多。 礼仪目前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刚入会的新修士与和他同祷的 修会团体一起唱三次《圣咏》第一一九首中的一节:「我主!请接纳我,照祢的诺言给 我生命,求祢不要让我的希望落空!」г第二部分是同唱诸圣祷文,求圣人们帮助匍伏 在祭台前的新修士。第三部分就是主礼的会长或主教宣读修会的祝圣祷文。 最后是修会团体接纳新修士,接纳的方式就是相互拥抱并请求代祷。 圣本笃要求修士入会要发三种愿,他认为这三种愿总括了隐修生活的内涵:即日日革新、衷心服从与终生不渝。第一种愿在中世纪时特别指「神贫」和「贞洁」。在这两方面的日日革新,就表示要在此世度天上的生活。第二种愿所针对的是圣本笃的灵修教导。至于第三种愿则比较创新,在圣本笃的野蛮时代和我们现代一样,都处于极度动荡不安之中,隐修士决定入会必终生不渝,「不论是顺境或逆境」,如结婚誓言中的承诺一样。 教会神职 隐修圣召与神职圣召不同。隐修圣召指男女教友渴望修德入圣,渴望与天主合一,而选择入会,与同修一起追求祈祷、工作及爱德生活的理想。神职圣召则是教会通过主 教召唤男性教友成为神父或修士,直接与他合作,共同管理教会。他们一同代表基督作为教友的牧者和天主的仆人,照顾托付给他们的天主子民。 隐修士们总是小心维护自己所特有的圣召,因此修院传统嘱咐他们要「远离女人,免得发展成转向结婚的关系;远离主教,免得被征召去教区服务!」关于这第二点,历 代却有过不少改变:曾经有过在圣玛定或圣奥斯定制度下专门培养神职人员的修道院.,也有过在圣巴刚姆或圣斯都迪德制度下的那种比较更隐退的修道院。然而这两种制度的修院团体都与教区神父或在教区工作的神父们合作,施行圣事。自那以后,任何修士只要有能力念完神学,即可被祝圣为神父。他们当时被称为「唱经班修士」,因为他们应负责祈祷时的全部歌唱部分。 他们可以有时间做研究工作而所谓辅理修士则承担起修院的一切日常工作(如厨房、牧场、菜园、果园、各种作坊及房屋维修等),要等到二十世纪这些修士才被允许发终身愿,而且在大多数的修院里,在一九六〇到一九七〇年间,他们才由于发了终身愿,而被纳入修院团体的行列中。 修院中的神父应负起何种责任,从教会学的观点会引发出不少问题。最初,被选为管理修会的人多半不是执事也不是神父:经祝圣的神父们主持教会礼仪,他们都听命于 一位教友会长。在中古时期,隐修院逐渐神职化,因为不仅弥撒圣祭成为每日必行---还 -由于许多教友要求代祷,例如为往生之亲友,代祷费用最后成为修会一笔不小的收入。 在这种情形下,会长必为神父,更拥有主教荣衔的佩件(如主教冠,主教令牌,以及挂在胸前的十字架和权戒),因为他对修院地区有管辖权,而此地区自然比修院用地广大许多。 神父和执事虽然在当时是为了修会的需要而被祝圣,然而他们常常也在会院以外担任圣职,例如为女隐修院服务,或接受教宗或主教所委派的任务。其实他们多半喜欢留 在修院与同修们一起过简朴的生活。 今日许多隐修院希望能与神职脱勾。有些修院成员甚至希望会长,尤其是院长和初学导师,可以不必如教会法所要求的必须由神父来担任。 近几个世纪以来,隐修士神父例行的主要工作,就是主持男女隐修院的弥撒圣祭与告解圣事(和好圣事)。也有一种隐修制度将牧灵视为工作重点,他们的服务范围更为扩大:他们有小学、中学、大学,还负责堂区、传教等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更迫切需要神父的神职服务。 在抛弃了基督信仰的欧洲---尤其在法国,会有教友抗议隐修院里有不从事牧灵工作的神父,因为堂区或教会服务机构正严重缺少神父。对于这些抗议,我们有三点说明,作为回应。 第一,隐修圣召与神职圣召不同,志在隐修者要在修会团体里以祈祷及爱德 不断自我更新,而从事神职的神父是应天主及教会的召叫,在世代表基督善牧。 第二, 除了与其圣召不符以外,很少隐修士神父有能力适应牧灵工作的需要,因为牧灵不只是主持教会礼仪---还必须具备不同的逻辑思考方式。他必须与教友团体共同完成建构基督奥体的使命,这不只是在举行弥撒时,更是日以继夜的努力。而且,即使有一两位隐修士可以在牧灵方面有所帮助,也绝不可能完全满足一个教区的需要。今日的主教们不只要暂时纡解急需,更要推动共融的教会,让神父和教友各负其责,促使教会拥有真正的活力。 第三,隐修院本身也有其专属的牧灵工作,就是接待来客及参观者,接待各方团体,接待想在静默中作避静或静心思考的人,他们都需要有隐修士神父的协助。在接待 的来客中也常有人提出要办告解的要求。 在会长认为有必要时,他可以要求修会成员被祝圣为神父或执事。被提名人有权接受或加以拒绝。 这件事也需要征询修会团体的意见,如果有发过终身愿的任何成员加以反对,他可以把反对理由告诉会长。如果所有团体成员一致赞成,就会请主教神父来祝圣礼仪。新祝圣者根据《圣本笃会规》仍保有原先的座位。 男女隐修士除了从事接待的牧灵工作以外,也常参与教区生活的各项活动:如本堂神父会议,教区(神父及修女)会议,支持圣召的活动,参加灵修服务及协助培训工作。 所以隐修院绝不自外于本地教会,而是以各种管道与本地教会维持愈来愈密切的关系,提供其相关的特殊服务,以与全体天主子民共同展现遍布全世界的基督奥体,这救赎世人的伟大圣事。 要准备入隐修会,必须经过由初学导师负责的初学培训。 圣本笃要求初学导师须「富有亲和力」,因为他长期的工作就是每天陪伴初学生,让他们明了隐修士的圣召。初学 生与导师的谈话对于学习隐修生活是格外重要的,可以让他把自己对隐修生活的各种想法明朗化,这些想法萦绕脑际,困扰着他,有时还可能是错误的想法。只要把这些想法说出来,就容易厘清来龙去脉,而不至于受其支配,这种作法称为吐露心怀,这在隐修生活中一直存在,是为其重要基础之一。 圣本笃甚至将其置于通往天主的圣梯之中,为其中的一个梯级。其实,灵修指导一直伴随着每一位隐修士---因为在他的一生中,不断需要抗拒并战胜新的诱惑。 在初学期间,初学导师首先要陪伴初学生学习如何默想圣经,学着适应有苦也有乐的团体生活。初学生必须全面参与修会的祈祷和工作,要在个人和团体活动中找到平衡点。 初学导师或其助手还要传授给他修会的礼仪生活:不仅学习其外在仪式,更要明了 其意义内涵。他要给他讲解隐修生活的传统,研读创始前辈们的文献,说明其长达十七个世纪的历史.,还要教他唱圣歌,教他圣咏的唱法,最后他当然还要学《圣本笃会规》。 要求入会者或初学生及发初愿者,就这样在初学导师和更针对个人的神师的指导下,一天一天地逐渐成为隐修士。 关于灵修指导,我们拥有人称教父时代的宝贵文献。文献中提供了不少理论性的重点,当然应用在具体个案上则又另当别论了,因为只靠这些原则不足以认清个人的心灵情况。问题的分辨主要须靠人与人之间的认识。那么导师与初学生之间应维持什么关系呢? 隐修传统认为人若要更完美地响应天主的召叫,绝对需要有神师的指导,无论是初学导师或神师,与初学生之间的关系绝对有其特殊的效能。因此这种关系必须具备以下 的特质:忠诚、谨慎、注意聆听及全心服从,当然还有尊重及爱心,导师或神师的这项任务是艰巨的,需要有洞察人心的天赋。 初学生必须信任指导者,因为他拥有多年的隐修经验,「自己没有走过灵修之路而要指导灵修,那是绝对不可行的,其危险程度恰如要在即将倒塌的房子里接待宾客一样」。学习指导灵修的最佳方法,不就是自己先忠诚深入地去亲身体验? 此外,双方必须彼此相爱,才能做到吐露心怀,这一点就是再三强调也不为过。撒鲁说:「若无爱德即不可能接近天主」,圣奥斯定更强调,无论态度、 言语、接待或聆听,都需显示爱德,他宣称:「你的为人比你说的话更能彰显你。」灵修指导就是以无限的爱接待对方,如兄弟一般,自己则成为如基督一样的仆人,一方面充满耐心和仁慈,一方面在和蔼中有所坚持;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因为和气不是软弱,坚定也不是无情。 至于有能力洞察人心,那是圣神的恩赐,每人所蒙受的也各不相同。天主的恩赐多种多样,要同时全部拥有,那是痴心妄想。洞察人心之恩,确实可藉祈祷和谦逊获得。 《圣安道传》指出:「要获得此恩并善加利用,必须多祈祷,多作克苦」。加西安乌斯也说:「福音将洞察人心称做是身体的眼睛与明灯(玛六)。 如果没有这种判断力,即使拥有全部的德行也毫无益处,因为缺此能力而一旦跌倒,必会造成致命伤」。负责指导灵修的人不但必须认识天主的一切,更需要能够洞察对方身与心的动态,这一点极为重要。因此他必须时时保持警觉,不断改过自新,并努力寻求属灵的知识---就是那唯有以智慧和纯洁心灵才能得主恩赐的知识。 对他来说,只有爱德和判断力还不够,能听清楚对方的诉心固然至为重要,自己说出来的话也必须清楚、精准、委婉而有效。这种能力也是天主所赐:「要以坚定的信德 和热烈的爱德不断等待指示你说话的光照;因为最拙劣的作法莫过于在天主之外、以自己的思想来解释天主的事」。爱德与判断力是传达有益教导的首要条件:因此神师要 三思以后才说话,同时只说他认为该说的话,不加赘言。 神师有些什么职责呢?接受扮演隐修士生活中这不可或缺的角色,第一要务就是要有爱德,这是在爱德与谦逊在内心交战以后才可能接受的任务。在接受这项任务之前, 有些许迟疑是好现象。祈祷则是从事灵修指导的首要条件---因为圣宠主导一切。因此必须以祈祷使自己的心灵服膺圣宠。然而初学生也可能恶意不从,而使祈祷落空。那时应求什么呢?那就求天主的旨意得以承行。 神师的职责是祈祷,耐心聆听,给源源不断的问题作答,以例行的谈话与共同作补赎来助人负起重担。陪伴向他求助者去抗拒并战胜七情六欲---就是分担他身负的这些重 担。神师要和他一起寻求救赎,正如豪斯赫尔所解释的,神师不只是给人治病的医生,还兼任药剂师,而他自己也是病人,只是他自己知道如何抵抗病毒,所以能帮助别人,把他从这大家共有的疾病中解救出来。 神师一心要初学生心存平安,修德精进---一定会尽一切力量把他的过去及其罪愆与应作补赎、把他现在的一切及目前的困扰、把他的将来及天主要他走的路,全部一肩扛起;对他的态度也是亲切和蔼、善良仁慈、爱护有加的。 在进行灵修指导以前,绝对需要先祈祷,祈求圣神并念一段圣经,这样做绝对有助于使谈话结出好果子。在神师的言辞里要注意敬畏天主:要认清自己总是在祂的临在之下。这样年轻修士就能在祂的临在下成长。修士因而可以在祂的临在下衡量自己的人生和圣召:选择今日的生命,心存天主的仁慈,因为是祂先来迁就我们,这就是敬畏天主的含义。 神师也应注意对方是否能舍弃己意,是否能衷心服从:要知道前来与神师谈话, 就能更深入地听清楚天主的旨意。在指导的过程中总会出现生活中的各种考验.•如诱惑、 屈辱、气馁及种种打击。灵修的道路上必有考验的路段。神师分担他的疼痛,他的苦难, 教导他应如何忍耐。 神师更应注意探讨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那就需要营造相互信任的 关系,他才能自然地把心底事全盘托出,然后才会有判断事情真相的机会。神师有时用 一个念头就能击中对方内心的深层要害,而这些深藏的隐情常会阻扰灵修的进展,尤其是那些干扰灵修的心理因素。 这条道路能引领人走向完美的爱德,只有爱才能消除对天主惩罚的恐惧,引领人从 死亡走向生命,这才是真正的灵修指导。这条通往复活奥迹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祈祷,祈祷是促成吐露心怀的方法之一:愿意与比自己经验更丰富的隐修士分享自己的 心境,经验证明这种作法是非常重要的。 神师因而能以智慧听他诉说他的所思所想,就 是目前占据他心灵的心绪思虑——这与讲述以前的大小往事截然不同。现在要注意的是心理暗示,是尚未显现出来的内心冲动。把这一切告诉能指导灵修的神师,就会在谈话中把心事明朗化,客观化,才能一一加以理清,这样就不会再扰人了。 能洞察人的心境思虑,的确是高人中的高人,当然前提是对方先吐露心怀,否则他的错觉、把小事夸大看作大事等,将永远留在心里。而要成为这种高人,必须自己先有 向人诉心的经验。「我见过有人在努力了很久以后,还是跌倒了,甚至落得神经错乱;因为他们只靠自己的努力,摒弃了天主的这条诫命:『去问你的神师,他会告诉你该做什么』」?。 修德首在不断走在圣洗和圣体的道路上,只有这条复活奥迹的道路,才能带领我们跟随基督---彻底奉献,至死不渝---最后使我们完全成为真我。在这条道路上必会有艰难困苦,然而战胜了这一切以后,就有美好的成熟果子待摘:那就是在认清自己后而有的谦逊,心灵的平安,纯真的祈祷,当然还有爱心,那是所有人类生活的目标,当然更是基督徒和隐修士生活的目标。 |
第十三章 灵修指导 要准备入隐修会,必须经过由初学导师负责的初学培训。 圣本笃要求初学导师须「富有亲和力」,因为他长期的工作就是每天陪伴初学生,让他们明了隐修士的圣召。初学 生与导师的谈话对于学习隐修生活是格外重要的,可以让他把自己对隐修生活的各种想法明朗化,这些想法萦绕脑际,困扰着他,有时还可能是错误的想法。只要把这些想法说出来,就容易厘清来龙去脉,而不至于受其支配,这种作法称为吐露心怀,这在隐修生活中一直存在,是为其重要基础之一。 圣本笃甚至将其置于通往天主的圣梯之中,为其中的一个梯级。其实,灵修指导一直伴随着每一位隐修士---因为在他的一生中,不断需要抗拒并战胜新的诱惑。 在初学期间,初学导师首先要陪伴初学生学习如何默想圣经,学着适应有苦也有乐的团体生活。初学生必须全面参与修会的祈祷和工作,要在个人和团体活动中找到平衡点。 初学导师或其助手还要传授给他修会的礼仪生活:不仅学习其外在仪式,更要明了 其意义内涵。他要给他讲解隐修生活的传统,研读创始前辈们的文献,说明其长达十七个世纪的历史.,还要教他唱圣歌,教他圣咏的唱法,最后他当然还要学《圣本笃会规》。 要求入会者或初学生及发初愿者,就这样在初学导师和更针对个人的神师的指导下,一天一天地逐渐成为隐修士。 关于灵修指导,我们拥有人称教父时代的宝贵文献。文献中提供了不少理论性的重点,当然应用在具体个案上则又另当别论了,因为只靠这些原则不足以认清个人的心灵情况。问题的分辨主要须靠人与人之间的认识。那么导师与初学生之间应维持什么关系呢? 隐修传统认为人若要更完美地响应天主的召叫,绝对需要有神师的指导,无论是初学导师或神师,与初学生之间的关系绝对有其特殊的效能。因此这种关系必须具备以下 的特质:忠诚、谨慎、注意聆听及全心服从,当然还有尊重及爱心,导师或神师的这项任务是艰巨的,需要有洞察人心的天赋。 初学生必须信任指导者,因为他拥有多年的隐修经验,「自己没有走过灵修之路而要指导灵修,那是绝对不可行的,其危险程度恰如要在即将倒塌的房子里接待宾客一样」。学习指导灵修的最佳方法,不就是自己先忠诚深入地去亲身体验? 此外,双方必须彼此相爱,才能做到吐露心怀,这一点就是再三强调也不为过。撒鲁说:「若无爱德即不可能接近天主」,圣奥斯定更强调,无论态度、 言语、接待或聆听,都需显示爱德,他宣称:「你的为人比你说的话更能彰显你。」灵修指导就是以无限的爱接待对方,如兄弟一般,自己则成为如基督一样的仆人,一方面充满耐心和仁慈,一方面在和蔼中有所坚持;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因为和气不是软弱,坚定也不是无情。 至于有能力洞察人心,那是圣神的恩赐,每人所蒙受的也各不相同。天主的恩赐多种多样,要同时全部拥有,那是痴心妄想。洞察人心之恩,确实可藉祈祷和谦逊获得。 《圣安道传》指出:「要获得此恩并善加利用,必须多祈祷,多作克苦」。加西安乌斯也说:「福音将洞察人心称做是身体的眼睛与明灯(玛六)。 如果没有这种判断力,即使拥有全部的德行也毫无益处,因为缺此能力而一旦跌倒,必会造成致命伤」。负责指导灵修的人不但必须认识天主的一切,更需要能够洞察对方身与心的动态,这一点极为重要。因此他必须时时保持警觉,不断改过自新,并努力寻求属灵的知识---就是那唯有以智慧和纯洁心灵才能得主恩赐的知识。 对他来说,只有爱德和判断力还不够,能听清楚对方的诉心固然至为重要,自己说出来的话也必须清楚、精准、委婉而有效。这种能力也是天主所赐:「要以坚定的信德 和热烈的爱德不断等待指示你说话的光照;因为最拙劣的作法莫过于在天主之外、以自己的思想来解释天主的事」。爱德与判断力是传达有益教导的首要条件:因此神师要 三思以后才说话,同时只说他认为该说的话,不加赘言。 神师有些什么职责呢?接受扮演隐修士生活中这不可或缺的角色,第一要务就是要有爱德,这是在爱德与谦逊在内心交战以后才可能接受的任务。在接受这项任务之前, 有些许迟疑是好现象。祈祷则是从事灵修指导的首要条件---因为圣宠主导一切。因此必须以祈祷使自己的心灵服膺圣宠。然而初学生也可能恶意不从,而使祈祷落空。那时应求什么呢?那就求天主的旨意得以承行。 神师的职责是祈祷,耐心聆听,给源源不断的问题作答,以例行的谈话与共同作补赎来助人负起重担。陪伴向他求助者去抗拒并战胜七情六欲---就是分担他身负的这些重 担。神师要和他一起寻求救赎,正如豪斯赫尔所解释的,神师不只是给人治病的医生,还兼任药剂师,而他自己也是病人,只是他自己知道如何抵抗病毒,所以能帮助别人,把他从这大家共有的疾病中解救出来。 神师一心要初学生心存平安,修德精进---一定会尽一切力量把他的过去及其罪愆与应作补赎、把他现在的一切及目前的困扰、把他的将来及天主要他走的路,全部一肩扛起;对他的态度也是亲切和蔼、善良仁慈、爱护有加的。 在进行灵修指导以前,绝对需要先祈祷,祈求圣神并念一段圣经,这样做绝对有助于使谈话结出好果子。在神师的言辞里要注意敬畏天主:要认清自己总是在祂的临在之下。这样年轻修士就能在祂的临在下成长。修士因而可以在祂的临在下衡量自己的人生和圣召:选择今日的生命,心存天主的仁慈,因为是祂先来迁就我们,这就是敬畏天主的含义。 神师也应注意对方是否能舍弃己意,是否能衷心服从:要知道前来与神师谈话, 就能更深入地听清楚天主的旨意。在指导的过程中总会出现生活中的各种考验.•如诱惑、 屈辱、气馁及种种打击。灵修的道路上必有考验的路段。神师分担他的疼痛,他的苦难, 教导他应如何忍耐。 神师更应注意探讨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那就需要营造相互信任的 关系,他才能自然地把心底事全盘托出,然后才会有判断事情真相的机会。神师有时用 一个念头就能击中对方内心的深层要害,而这些深藏的隐情常会阻扰灵修的进展,尤其是那些干扰灵修的心理因素。 这条道路能引领人走向完美的爱德,只有爱才能消除对天主惩罚的恐惧,引领人从 死亡走向生命,这才是真正的灵修指导。这条通往复活奥迹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祈祷,祈祷是促成吐露心怀的方法之一:愿意与比自己经验更丰富的隐修士分享自己的 心境,经验证明这种作法是非常重要的。 神师因而能以智慧听他诉说他的所思所想,就 是目前占据他心灵的心绪思虑——这与讲述以前的大小往事截然不同。现在要注意的是心理暗示,是尚未显现出来的内心冲动。把这一切告诉能指导灵修的神师,就会在谈话中把心事明朗化,客观化,才能一一加以理清,这样就不会再扰人了。 能洞察人的心境思虑,的确是高人中的高人,当然前提是对方先吐露心怀,否则他的错觉、把小事夸大看作大事等,将永远留在心里。而要成为这种高人,必须自己先有 向人诉心的经验。「我见过有人在努力了很久以后,还是跌倒了,甚至落得神经错乱;因为他们只靠自己的努力,摒弃了天主的这条诫命:『去问你的神师,他会告诉你该做什么』」?。 修德首在不断走在圣洗和圣体的道路上,只有这条复活奥迹的道路,才能带领我们跟随基督---彻底奉献,至死不渝---最后使我们完全成为真我。在这条道路上必会有艰难困苦,然而战胜了这一切以后,就有美好的成熟果子待摘:那就是在认清自己后而有的谦逊,心灵的平安,纯真的祈祷,当然还有爱心,那是所有人类生活的目标,当然更是基督徒和隐修士生活的目标。 |
第十四章 晚祷 天色已晚,于是隐修士们集合作晚祷。晚祷以前是指照例在此时点上夜灯也是在耶路撒冷作晚祭的时刻。根据《圣咏》第一四一首,信友的祈祷如乳香一般升向天父,高举双手——表示祈祷的动作——奉上晚祷的祭品。这祭品首先是基督,祂被钉十字架,结束一生,回归圣父,如一天将尽一样。然而祂一旦升了天,就是黑夜中永不熄灭的明灯。所有信友——隐修士们在内——与基督一起,以孝爱及友爱之心,把自己整个一生献给天父---绝不为自己有丝毫保留。晚祷如早祷一样,包含以下各种内容:有圣咏,赞歌,读经和对答,最后是祈祷。 静祷 在晚祷后的收心静默时间里,修士们按照传统,以所宣读之圣书内容作为自己静祷的题材。天主要与人建立关系,就以祂所赐圣言与人交流。所以现在是与基督相会、与 祂交谈的时候。 许多最伟大的祈祷者都证实祈祷是严酷的考验。这种考验就如火中炼金一般,没有人能从祈祷中全身而退:因为祈祷是净化与革新的过程,走向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可是在那里就找得到基督。因此需要全面投入,毫无保留。首先是身体方面:身体的姿态,勤读圣书,多唱圣诗,时时念经。 第二是与注意力和警觉心有关。有的时候,心灵会从内心深处领会天主的圣言,那时就应吸取圣言,成为自己的话,向天主诉说。 第三是要用自己的心祈祷,不再有语言与思想,只有内心的临在。如果以前祈祷是 赞美的言语,是哀求的诉说,是代祷的请求;现在言语、诉说与请求都没有了,连这种思想都没有了,有的只是一颗赞美或哀求或代祷的心。这种祈祷方式若持续不断,那么真正的祈祷就此开始---虽然心神还可能游走在这三者之间。 再进一步就是默观,那就是生活在天主之内,认识祂,瞻仰祂。 归心祈祷 「你要收心,进入自己内心,在那里作隐秘默想。以这种方法,加上天主圣宠的帮助,心灵的热火在你内会维持其特有的性质,时而更为灼热,时而稍减。隐秘默想领我们走上归心祈祷的道路,那是走向救赎最直接的道路。我们可以把其他一切都抛诸脑后,只全心专注于此,一切都将顺遂无碍。反之,如果我们只完成其他各种本分而忽略了这件大事,那就绝不会结出好果子来。 人若不进入自己内心,忽略这件大事,在灵修上绝不会有任何进步。然而还得承认这件大事是难度很高的,尤其开始难,却会有快速又大量的成果。所以神师必须尽早教导初学生从事归心祈祷,并继续加强这种神业。甚至在教他们守各项会规以前,就先教他们作归心祈祷,或同时进行;总之,绝对要尽早开始,以免悔之晚矣。因为灵修成长的种子就隐藏在归心祈祷里面。神师绝对有必要把这项神业讲解清楚,强调其重要性,并教导他如何进行。如果归心祈祷已在我们内根深柢固,那么我们所从事的一切,也必能善加完成,并结出良果;否则,我们所作的一切都将如一根腐烂绳子,时时断裂。同时也应注意归心祈祷必须逐步养成,要有耐心和信心;否则欲速则不达,结果失去了基本的内涵,只留下遵守规定的空壳子而已。因此,即使的确有人从遵守规定作起,最后也能达到拥有内心生活的境界,其不变的原则仍是:一有可能就转入内心,燃起爱火。 这事看似简单,然而若不先彻底了解归心祈祷,你可能费了许多力气,却毫无所获。其原因是外在的活动本身就比较容易,因此也比较吸引人;而内心的活动就困难许多,让人生畏又气馁。谁若只顾外在的活动,将其视为第一要 务,渐渐就会变得重物质而轻精神,热情也会冷却,心也不再感动;最后就与灵修渐行渐远。他会想先把灵修放一边,等以后自己更老成时再重拾。 一旦到了『以后』,他再回顾从前,才惊然发现他已错过良好时机。他没有把握时机,努力逐渐营造更坚实的内心生活,现在重拾,为时已晚,他已力不从心了。这不是说我们应放下外在的事务不管,正好相反,其实外在事务能支持内在灵修,两者应相辅相成。不过在内心敬拜天主仍应列为第一优先,因为我们应以心灵事奉天主,以心神、以真理朝拜天主。内外两种活动相互依存,只是应记得各自的价值。这两种活动不可相互排斥,我们对天主的奉献也绝不可有所分割」。 归心祈祷应该是持续不断的,这一点对整天有做不完的事的现代人是很困难的-工作虽让人着迷,却分散精力,持续不断地祈祷是真正基督徒的精神所在。我们整个一生中的每个重要时段都应充满祈祷。要达到这种境界,尤其必须爱主爱人。 「就如未婚妻,她所爱恋与思念的总是她的未婚夫,与主结合的人也一样,满怀热爱总与祂相伴,并从心底向祂热烈哀求他一心追求经常与天主同在,不论说话、阅读、守夜或思考,都有天主临在于心底」。 「我们有时可以把《会规》规定的析祷时间全部用来诵念一首圣咏,从每一节引申出自己的祈祷。我们也可以将此时间用来匍伏在地诵念耶稣的祷文,或者也可以每样都做一点。天主要的,是我们的心(箴二十三26);要不断地 在祂的临在下朝拜祂,不断以敬拜之心面对天主,这就是持续性的祈祷,就这么简单。从这一点来看,《会规》所规定的祈祷只是在火上加点油、或在炉子里加点木材罢了」。 持续性祈祷所结出的美果,首先是寓于谦逊之心中的真正神贫,然后是警觉心和对情欲的克服,以能活出爱德。我们可以说归心祈祷能使人不断思念天主,并生活在祂的 临在之下: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用任何方法都可以,唯一的条件就是活出祈祷,祈祷是内心不断的活动,而非只是脑中的意念。 圣本笃在《会规》的第七十三章里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那些在修道生活中,急于修全德的人,有圣祖们的教训,遵守这些教训,即可引导他们到达全德的高峰……你不是极愿到达天上的家乡吗?那么就该依靠基督的助佑,来实践这本为初学者所写的入门法规。然后,在天主的护佑下,你才能到达我们以上所说的超性事理和德行的顶峰】。 隐修士《会规》的这一段谈到隐修理想的几个重点:其中有工作,有苦行以战胜情欲的牵绊,以达到接近天主的目的,能认识祂,见到祂,感受祂,与祂相偕,回归于祂。认识、见到、感受、相偕,这些用语的意思在这里并不清楚。因为与主相会不是摸得到的经验,而是在静默与黑暗中的领悟,领悟到的是圣言和真光,就如圣若望在他福音的序言中所说的一样。 这种默观的理想影响隐修士至为深远,深深地溶入在他们的生活之中。默观天主的经验可以用两个希腊文来表达:默观与真知。希腊传统上以默观来描述神视的神秘经验,不包含语言。然而听觉与视觉并不相互排斥,从精神领域来说,两者是可以彼此兼容的:因为在这里看与听都不是外在的动作,连内在的都不是---而只是借用人类经验的说法。默观这个字在新约圣经里很少用,只有在《路加福音》和《若望福音》中才找得到。在教父的笔下也从未出现过。 要到亚历山大学派,在克雷孟和奥力振两位的推动下,才把这个字引进神学词 汇之中;自此即被频繁使用。此字在西方甚受重用---甚至用来表明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即默观生活。而另一字「真知」则在圣经中较常出现,在各种文字的转换上,字义也明确清楚。真知与智力有关,源自意志的坚持追根究底,而得以接近天主。因此亚历山大的克雷孟可以说:「真知是因服从诫命而得以进入灵魂的真光」。 认识有两个层次:第一是以事实为依据的认识,这种认识人人都能得到---不论信或不信; 第二是以灵动为依据的认识,那就只有圣人才能得到。 彭迪克在他《论静祷》中的几段话可以很恰当地阐明我们的论点: 「在心里累积苦恼和怨恨的人想要祈祷,就如去汲水而倒入有洞的木桶中一样」。 祈祷是去除私心的最佳时机,其内涵正是使自己完全顺服于天主,让主的旨意能藉我们得以完成。我们不会知道是如何完成的,也无法介入,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在爱的 信任下,全心交付给天主。 「不要祈求完成你自己的心意;因为你的心意不一定符合主的旨意。而应该按照自己所受的教导这样祈祷:『愿祢的旨意由我完成』,就这样在一切事上只求完成主的旨意;因为天主所要的总是为你好,总是对你有用的事,而你自己未必会求这些事」。 「我常常在祈祷中祈求自认为对自己有益的事,我坚持不断地求,愚昧地达背天主的旨意,没有把自己交付给天主,让祂把对我有益的给我。在我得到了自己所求的以后,却大失所望,悔不该苦求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事成了才发现,那与我想象的相去甚远」。 有人也许获得了内心的平安,却未必尝到了静祷的滋味。因为祈祷可能仍停留在默观物质的层面,而静祷则已超越了这一切。以下还是引用彭迪克在《论静祷》中的几段 话来说明个中原委,并带领我们走向不可见的远方。 「人的智力必须超越物质思想的层面,才能看见天主的居处」。 看见「天主的居处」本是天主铭刻在他心中的恩典。 「在你祈祷时,不要想象神就在你内,也不要让思想接受任何形象,而要以非物质走向非物质---这样你才会明白真相」。 「小心敌人的陷阱:在你平安静心祈祷时,会突然在你面前出现一个陌生的奇特形体,让你以为那就是天主的居处,让你错把那突然出现在眼前可丈量的形体当作神;而事实上神是不可丈量也不具形体的」。 「在静祷时要小心使思想摒除一切概念,以保持其应有之平静中的坚定,这样天主就会怜悯我们的无知,也必会降临于你,赐给你极为光荣的恩典」。 「如果你尚未获得静祷或唱诗的恩典,坚持祈求,你必得到」。 耶稣会士豪斯赫尔神父是隐修传统的专家,他把有关静祷的一切,作了完美的总结: 「静祷的道路从痛悔的眼泪和作补赎开始,途径以下过程:勤修全部的各种德行,舍弃一切,彻底的自我牺牲,尤其要温和待人,诚心爱人,灵魂与思想须逐渐净化,把自己全心交付给天主的旨意,因为祂的旨意首在带领我们到达目的地,以坚忍的耐心战胜魔鬼的迫害,以谦逊来避免幻想与错觉,追求默观天主的平安与其不可言喻的宁静。 这就是『移居到天主内』的过程;然而一旦达到了梦寐以求的终点,默观者又以超卓越的灵性方式,在天主内以其现今的真知找回他以前所舍弃了的真知;他现在是与一切分离---又与一切合一;无动于衷,又感受敏锐;已经神化,却自觉是世上的垃圾;然而,他尤其深感幸福快乐,其喜乐之圆满,足以证明美梦确已成真,那是『智力』的顶峰那里有祈祷时至高真福的真光在辉烟闪耀」。 晚上用过晚饭以后,隐修士们再次集合作夜祷(complies}。夜祷原来在最初只是睡 前跪在床前的祈祷!后来隐修士们逐渐增加了其他项目,目前其风格之特殊,是住客们最爱参与的祈祷。夜祷祷文常是在黑暗中由修士们凭记亿唱出,圣咏与圣书宣读以后, 会长神父给大家当天最后的降福。然后就在黑夜神秘的气氛中,一位隐修士带领唱出敬 礼圣母的美妙祷辞,如〈又圣母经> 。 夜祷的最后一个项目就是给每位修士洒圣水,旨在提醒他们要牢记圣洗奥迹:在圣洗圣事时我们浸入死亡之水中,就如基督被埋葬度过漫长静寂的圣周六一样,为了在出 水时能在基督内得到重生,得到祂圣周日复活的真正生命。 |
结语 有一天,我因事去了巴黎,在花都的墙上突然发现一张赫林贝尔亨啤酒的大幅广告,上面说明是隐修院产品,只有隐修士们才拥有其生产秘方。对于任何问题, 只用一个字回答,就是手指放在嘴巴上:「嘘!」这张广告令我沉思良久,它让人想到隐修生活的静默。然而在这种情形下,噤声或静默几乎完全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尽管对现代人甚有说服力。 此外,在二〇〇六年到二〇〇七年间,有一部差不多三个钟点的电影,介绍法国查尔特勒大隐修院的生活。这部长片有一个发人深思的片名:《大宁静》。电影全场没有配乐,没有旁白,只有隐修士们,多半时间守着静默;只以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片子连续上映了几个月之久,好评不断。 观众对于这种与现代人生活如此不搭调的隐修生活有这么大的兴趣,该怎么解释呢? 其实,就如我们常说的,我们社会的各个阶层对宗教的关切绝未消失,只是与三十年前 的方式相比有所改变而已。宗教现在已不再是家族或团体的选项,而是个人的问题,他们各自从不同灵修源头汲取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隐修院正可以成为许多怀有各种渴望的人士前往求教的地方。只是在法国,隐修院虽仍不在少数(各种修会的会院全部计算在内---有三百座以上),然而却鲜为人知,修院方面也无意做宣传工作。 我希望读者看完了这本书以后,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也受到鼓舞,想去造访一座隐修院,去住一段时间,去了解并品味隐修生活的各个方面。修院所设客房,正是专门 为了接待各界人士来小住的。 欧洲在目前的情况下,隐修生活的前途如何?我个人认为其前途是光明的,因为隐修生活完美又恰当地结合了人文及宗教经验中一切有关行动与默观的各个方面,向人展 示并让人分享其团体生活,那正是时下的冷漠社会所经常关切的重要课题之一。男女修士们各人活出自己的特长,同时都为团体思考并提出有互补性的创见。在这种团体里老、中、青三代可以和睦相处,生活愉快。 各修院不仅志在传承宗教文化,也要传达人文价值,更要发挥此肥沃土地之多种潜能,与隐修生活有关的各种人文计划也因而诞生。男女隐修士既然以接待访客见长,于是他们辅助访客,使他们不再经常被遗弃在社会边缘。 因此除了宗教性的静修以外,其社会功能也不容小觑。面对目前社会上的混乱与不安,度隐修生活的男女要给人提供方向与目标---要为世界和平与人类幸福贡献一己之心力。 隐修生活的首要重点,当然是见证对基督耶稣由衷的信仰。只有在基督内,隐修生活才可能见证团体成员的平安与喜乐。这就是救赎之道:生命的意义就寓于与他人的关 系之中。没有人生来就要受孤立与孤独之苦,只有个人主义的冷漠,才会最终陷人于病态的焦虑之中,尝到死亡的酸苦。 事实上人人都被召去认识真理,认识与人和谐相处的秘诀。而唯有承认有神明在上,才能做到这一点。隐修士们如其他许多人一样,也为此转向神;他们每天努力使自己成为祂在世的代理人,这就是他们心中的秘密,也是他们苦行禁欲的理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成他们最深的心愿,进入天人合一的圆满境界。 双手合十、举目向天、带几分天真地在祈祷的人吗?你知道隐修院 也是接待访客的场所吗? 来到隐修院里的人总是不断询问,隐修士天天在修会里做什么事?他们这才发现他们不是一天到晚只在祈祷,他们也要赚钱生活,外加其他安排有序的修会服务、个人时间以及接待访客等其他事项。 只来参观一下的人对于隐修生活的基本精神很可能摸不透。 隐修士要从分裂他内心的私欲偏情中解放出来,以能怀有更完美的爱。有哪些私欲偏情呢?他们如何积极面对,而非消极地自怨自艾?他们如何贡献心力,与兄弟姊妹和睦相处?圣本笃的《会规》如何浓缩了圣人的灵修论述,而成为隐修生活的规范?目前要向现 代人讲服从、谦逊或静默,听不进去的大有人在。然而,即使是今 日的企业主也对此颇感兴趣,并请隐修士来作见证,以能更有效地 管理与属下的关系。 本书将针对隐修院的访客们常提出来的问题作出答复,并说明 隐修生活的综合性全貌,同时也给修会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 议,以开拓问题的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