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与主接触

戴迈乐著 蜀山谏侠译  上智出版社

目录

译者的话... 4

... 4

1 领受圣神... 5

我们是否为逃避主义者... 5

教会的终极之需... 6

如何得到圣神... 6

避静的心态... 7

避静的操练... 8

2 使徒之避静... 9

回归源头... 9

使徒:爱主子之人... 10

宗徒:见过主耶稣之人... 10

宗徒:圣神光照之人... 12

宗徒:分辨者... 14

如何成为使徒... 15

3 举办避静之意向... 16

为何办避静?... 16

世界渴望主... 17

一些建议... 18

(一)    整天保持严格静默... 18

(二)    禁读... 19

(三)    多花时间祈祷... 19

渴慕天主... 20

慨然之勇... 21

圣经里的叙导... 22

4 祈祷的方法... 23

使徒需要经历神(天主)... 24

认同危机... 24

静默... 25

圣徒之静默... 26

如何祈祷:主耶稣是祈祷大师... 27

神本的祈祷... 27

祈祷中的求恩... 28

祈祷的窍门... 29

像孩子一样祈祷... 30

5 祈祷之律... 31

祈祷的第一定律:信心... 31

祈祷第二定律:宽恕... 35

排除内心的忿怒... 36

如何借祈祷宽恕... 37

6 求恩祈祷及其定律... 40

祈祷的大能:赖瑞达(Narada) 40

求恩祈祷之〈神学理论>. 42

7、祈祷的其它定律... 44

一、超尘脱俗... 44

二、慷慨... 45

三、奉主耶稣圣名求... 45

四、持恒... 46

祈求:一种生活的方式... 47

耶稣祷文... 48

如何操练... 51

呼求圣名祈祷之能力... 53

主耶稣圣名的大能... 54

祈祷隐含的〈心理〉因素... 55

玫瑰经... 57

分享祈祷式... 58

如何做... 61

分享祈祷运作要领... 63

神父的分享祈祷... 64

10  悔改... 65

悔改:经历基督之道... 65

悔改之必要... 66

罪恶感... 67

悔改的涵义... 67

悔改缘自与基督相遇... 68

圣经教训... 69

11  悔改之险... 70

拒绝原谅自己... 70

天主恐惧症... 72

受命经验基督... 75

12  罪的社会面... 76

我须为弟兄的痛苦负责吗?... 76

和好圣事... 78

13  圣本祈祷式... 80

14  基督的国度... 82

15  认识、热爱、跟随... 86

认识基督... 86

热爱基督... 88

跟随基督... 89

16  基督生命之默想... 93

记忆疗法... 97

补述:祈祷辅导... 99

祈祷中的身体功能... 99

无声的交通... 100

入定... 101

紧张及不得安息之问题... 102

适合你的姿势... 103

祈祷生活之孱弱... 104

慎择祈祷场所... 104

在同一地点祈祷:〈神圣的>场所... 105

祈祷之时间因素... 106

祈祷的韵律:时机与时间... 107

尾声... 110

心得与回响... 111

——之一... 111

——之二... 112

译者简介... 113

 



译者的话

译者的话

译者之路常孤独,因为甘苦不足为外人道;压力则如影随形,须臾不离。

译《与主接触》感受又不同。像跟著作者戴迈乐神父做了一次一对一的避静,获益良深。这使翻译信仰书籍这条苦路,满有天主的拣选、托付、陶成及恩典。为此,我要向天主感恩,向秀霞修女谨致谢忱。

无论如何,翻译《与》书相当辛苦。神父讲道喜欢引经据典,但有时又未注明出处,为读者方便计,我已将神父引用之圣经章节于书中注记。其次,神父之讲道有时相当形上,必须细加琢磨体会,才能译出个中三味;但愿如此。

《与》书在灵修书籍中堪称罕见极品,适合各种人品读----神职人员、信友、非信友、团契同工、传协会负责教友也适用于查经、祈祷、避静及个人灵修。

受限个人之属灵属世程度,误谬在所难免,恳请大家包涵指正,使其日臻完美,为主 作工。

谢谢爸妈的代祷、妻的扶持及每一位爱我的弟兄姊妹。

蜀山谏侠



凡熟悉戴迈乐神父生平者,应知其服务曾历经几个迥然不同的阶段,此系肇因于其所服务之人们的需求及其思想的转变。戴神父外表给人的感觉是灵修导师、疗者及大师;就其内涵而言,一位好朋友以「本乎爱,由圣洁而自由的价值延伸」形容他。上述诸价值显非相互排斥,而其经历之各阶段间亦非全然无关;在他扮演的不同角色间不但有连续性,且有合一性。事实上,就宏伟之基督宗教传统来说,戴神父都堪称是不折不扣的神师;对其始终受欢迎的终极原因或有见仁见智的看法,也或有人对其种种不以为然;但他始终怀抱初衷,而且他始终是与主亲近之无可比拟的指南。

为这缘故,我们出版这本戴神父的遗作。本书内容是戴神父主领避静之讲道手稿,曾经其审慎修校,但却未公诸于世。无人知道原因何在,也无人知道他对我们出版此书的想法,但可以确信的是,大家都会为能拥有本书而高兴。

本书为戴神父所遗之原稿,书名则由我们赋与,原稿中少数误植已经订正。本书或稍序嫌不合时尚,内容亦非全然为大公会议之延续,而作者之用词遣字也相当男性主义;后者在今日看来似为可议,但念其本意在强调主耶稣,应可被谅解。可惜书中提及之依纳爵神操,虽旨在讨论个人内观,但很难找到相关资料参考。总的来说,本书之基要主题有三—祈祷、悔改及基督之爱,而强而有力的则是戴神父典型的论述风格。

戴神父从不彰显自己,只是令人不可抗拒地邀人分享其经验。他临终前仍试图与人分享他的感受,但由于语焉不详,已无法听清,这就是戴神父。为这缘故,在依纳爵五百周年冥诞时出版本书,时机至为允当,不但可资纪念一四九一年依纳爵之诞生,更可借以呼召世界各地之耶稣会士及其同道,一起接续往圣的足迹,努力奋进。

一九八三年七月三十一日,戴神父在一次避静讲道中说:「我们需要将根深植主内, 期使自己能与内在之圣神共鸣,获得爱的能力且忠于教会,纵使其有时也阻挠及误会我们。实践之道唯默想是赖。只有依纳爵知道如何在忠诚、服从、创意及抗衡之间取得平衡。在今天的弥撒中,我祈祷天主俯允我们的呼求,也愿圣依纳爵能有以吾侪为傲之缘由。」

狄沃稞神父(ParmanandaR.Divarkar S.J.)

写于一九九〇年六月二日,孟买



1 领受圣神

1 领受圣神

我希望从今日教会及世界之大环境角度定位这次的避静。正当教会危机乍现、世界极需和平及公义之关键时刻,我们齐聚于此,追求一段时间的静默及祈祷。但愿没人怪我们逃避。然而,当屋子失火,每个人都需要参与救火时,我们在此作八天的避静不嫌奢侈吗?

我们是否为逃避主义者

我愿赓续上述模拟。有间屋子真着火了,然而很不幸地,我们却没有救火的念头;我们宁可让自己微小的生命在微小的生活圈里忙碌不已。甚者,我们当中有太多人心盲,致对失火视而未见——我们只关注与己相关的事务。再者,即使我们获赐而拥有善念及适切之〈看见〉,又有多少人缺乏坚忍救火的力量;又有多少人缺少救火的智虑及能迅速救火的工具。于是,在我们对任务自作之主张中有太多自私——类此自私使我们互为拦阻,纵使我们立意甚佳。

从外表来看,这次避静确属奢侈且逃避,但我们从救火第一线上抽身避静,旨在使自己于复出战斗时更有效率。我们逃避乃为强化我们的意念,扩展我们的心胸,敏锐我们的观察,为装备自己,使自己能为天主在世上交付的工作全心付出。戴汉脉(Dag Hammarsjold),这位曾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神秘学家,在其日记中写道:「值此世代,成圣之道在行动。」诚哉斯言。我们自当省思并为自己的重生再造祈祷,期能为天主的荣耀及世界的益处,工作得更起劲也更有效率。

教会的终极之需

教会正历经混乱与危机,这倒不是件坏事,危机乃成长之挑战,混乱则为创造之先声,但其先决条件是圣神与我们同在。今日教会终极之需非新的法令规章、非新的神学、非新的结构、或新的礼仪若无圣神之同在,上述一切恰如无魂之体。我们极需有人拿掉我们的铁石之心,换以血肉之心,将更新之热诚、灵悟、勇气及灵力倾注我们心中。我们需要在工作中屹立不摇,毫无畏惧并始终积极,对未来及服务的人们怀抱信心。换言之,我们需要圣神全新的浇灌。

更具体地说,我们需要充满圣神之士,因为圣神借人作工,而拯救也由「人」而来, 「曾有一人,是由天主派遣来的,名叫若翰。」在基督降临的曙光中,我们读到这样的经句。< 一人〉不是一个计划,不是一个蓝图,不是一个信息。「一个孩子为我们诞生了,一个孩子赐给我们了。」:天主不是以一个〈救赎计划〉拯救我们,而是借着一个人——耶稣基督——一个在圣神中之至高者。圣神不会光照建筑物,只会光照人,只会替人傅油,不会为蓝图傅油,在人的心及灵中运行,不在最新型的机器中运行。

所谓教会终极之需为圣神全新的倾注,即意味教会极需一支由圣神充满之士组成的军队。这次的避静目的即在于此,我们来到这里乃为希望自己变成圣神充满之士,我们避静的心态及期待与当年使徒们在五旬节退居一舍并无二致。

如何得到圣神

我们非常确定:但凭己力无法得到圣神,圣神不是功德,为得到圣神,我们绝对是无计可施的,因全然是天父的礼物。

我们面对的问题也就是当年使徒们面对的问题,使徒的职分需要圣神,我们亦然。主耶稣曾教导使徒们如何得到圣神,说:「你们必须等候父的恩许,即你们听我所说过的:『若翰固然以水施了洗,但不多几天以后,你们要因圣神受洗。』当圣神降临于你们身上时,你们将充满圣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犹太和撒玛黎雅,并直到地极,为我作证人。」(宗一 4、5、8)

主耶稣说:等候。我们无法制造圣神,我们只能等候祂旳到来;此不啻将我们这些现代社会中人的有限性突显无遗。然而,我们常不能等候,我们不能静坐,我们太忙碌急躁,太没有耐心,我们总是处于待命状态。我们宁可做好几小时的苦力,也不愿忍受静静地等待自己不能控制之事物的痛苦,因其到来的时间我们毫无所悉。为这缘故,我们要等候、等候、等候。然而,在我们等候的过程中,常啥事也没发生,即使有事发生,我们粗枝大叶的心也不能感知,因此,我们疲于等候及祈祷。我们宁可留在家里〈为主作工>,期使自己重振活力。不过,圣神只赐给等候的人,唯这些人才日复一日地将自己的心向天

主敞露,并在祈祷中浸淫于的话语中,唯这些人才愿为自己灵思泉涌的心投入时间,即使这些投资被他人视为浪费。

宗徒大事录第一章第四节记载:耶稣与他们一起进食时,吩咐他们不要离开耶路撒冷,〈但要等候>,等候主的恩许。这节经文让我们再次省思,在我们非感不得已之前,不要急于行动,也不要急于与人交通自己尚未经历过的经验。一旦圣神降临,「你们将在耶路撒冷……直到地极,为我作证人。」但在圣神降临前不行,否则我们的见证就不具体,要不充其量我们只是推销员,而非使徒。推销员是没有安全感的一群人,他们不得不说服别人以降低自己的不安全感。

主耶稣说:「你们将充满圣神的德能……」的确如此!主耶稣并不指望我们生出圣神,因为不论我们多么努力,我们也无法生出圣神的德能,其只能被赐予。我记得一位女孩曾对我说:「我参加过许多讲习会,并从中得到至少一百个好的观念。我现在需要的不是更好的观念,而是将至少一个观念付诸行动的能力!」因此,避静不同于讲习会,避静也不是上课,也不是分组讨论,避静是尽量静默、祈祷及向天主敞开心灵。

避静的心态

如你们愿意,我要利用明天早晨的晨祷向各位介绍避静的心态及操练。避静时应怀抱盼望的心情。圣若望认为人向天主盼望多少就得到多少,你盼望得少就得到少,你盼望多就得到多。你需要在生命中得到恩典的奇迹吗?那你必须先盼望。你过去经历过几次奇迹?没有吗那是因为你从不盼望。当你对天主期望很高时,从不让你失望,或许让你等待,也可能倏然驾临,也可能〈像贼一样〉,如主耶稣所说:突然来到。无论如何,是一定会来的,只要你盼望来。

有人振振有词地说罪是抵挡圣神的,此不啻不再相信圣神有能力改变世界、改变我; 凡持此论者比把〈神不存在〉挂在嘴边的无神论者还更危险,因其自以为信神,但却陷于另一种形式的无神论而不自知。或曰:「神不再改变我,不愿也无力改变我,从死亡中拯救我。我心里有数,因为我已经尽力了,我参加了许多避静,我常热心祈祷,我心地善良,但啥事也没发生呀!什么也没改变。」如果有人这么以为,那他的神是死的,不是我们相信的那位从阴间提升主耶稣、凡事无所不能的天主。我们相信的天主,借用圣保禄宗徒在罗马书第四章里贴切的描述:是亚巴郎信靠的天主——就是在叫死者复活,叫那不存在的成为存在的那位面前,作我们众人的父亲。他在绝望中仍怀着希望而相信了,因此便成了万民之父,正如同他所预许的:「你的后裔也要这样多。」他虽然快一百岁,明知自己的身体已经衰老,撒辣的胎也已绝孕,但他的信心却没有衰弱,对于天主的恩许总没有因不信而犹疑,反而信心坚固,归光荣于天主,且满心相信天主所应许的,必予完成。(罗四17—21)

避静的操练

我建议你们常读路加福音第十一章一至十三节,反复地读并扪心自问主耶稣在经上训示我们的:「在天之父怎不会更将圣神赐给求他的人呢!」

等到自己对主耶稣的话语真正感觉有足够信心时,再满怀信德地祈求圣神光照;然后再求!不断地求,就好像有人在半夜敲朋友的门求助,拒绝应门者说「不」一样。如果我们为别的事求天主,必须附加一句:「照称的旨意成全。」但祈求圣神则不必,因为天主的旨意已经很清楚了,赐给我们圣神就是的应许,之所以圣神尚未光照,原因有二,一 是我们信心不够;二是我们没有切切祈祷。

因此,不妨花大量的时间祈求,而且乐此不疲,向主说:「赐给我们基督之神,主 啊,因为我们是祢的孩子。」或说:「请来,圣神,请来,圣神。」以任何形式呼求都好,呼求时要慢,要专注,要敬虔;呼求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

无言无语地求也很好。举目望天,到圣堂静坐恳求都可以。如果房里就你一人,这时你不单单只是举目,还可以利用全身祈祷,如举手向天,或在地板上反复顶礼。

这或许不是默想,这样做或许也不能带给我们什么内观或灵光,但这也是祈祷;圣神的赐予乃敬虔祈祷之响应,而非灵巧之默想的反应。祈祷,也不是非只为自己,可以为每一个人、为整个团体。因此,不要只说:「给我。」也要说:「请给我们。」

如你希望你的祈祷有最大的能力及强度,你必须效法当年使徒在五旬节时切切祈祷圣神降临——与圣母玛利亚一起祈祷。使徒们已为我们保证,寻求圣母玛利亚的转求及保护必蒙帮助,你可以亲身经历使徒们将所需诉诸圣母玛利亚并以其是赖之经验。有一天你将明白上述不只是使徒们的教导,也是你的感觉及经验。把这次避静奉献给圣母玛利亚,耶稣基督之母,寻求并倚靠其祝福,你将会明白此举之效。

最后推荐圣咏数篇以帮助各位祈祷,这几篇圣咏用为祈求圣神降临之祷词非常合适: 第四篇〈虔诚的晚祷>、第六篇〈忏悔的恳祷〉、第十二篇〈求免于是非〉、第十五篇〈得常生之路〉、第二十三篇〈上主是善牧〉、第二十六篇〈无辜者的祈祷〉、第三十二篇〈蒙获罪赦后的福乐〉、第三十七篇〈善与恶的运命〉、第四十一篇〈病重者的恳 祷〉、第四十二篇〈对天主圣殿的渴望〉、第六十二篇〈天主是唯一的希望>、第一二〇 篇〈议舌之害〉、第一三六篇〈感谢颂〉。

或许,你可以从上述圣咏篇章中抓住几句,借以向天主倾诉;这些字句本由天主启示用来高举主,但却含有带给我们信心,使我们所求实现的能力。



2 使徒之避静

2 使徒之避静

我愿在这次避静开始时,从一个疑问谈起,这个疑问或许在有些人心中已存在多时 了。现在已不时兴举办静默避静了,甚至连避静也少办了。比起避静,有关神学或圣经的讲座及训练课程似乎更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是奉召的使徒,不是隐修院的修士;我们奉召乃为行动,不为静止不动,为宣讲,不为静默。为这缘故,也难怪有人要问:「使徒还需要什么避静?」

我的看法是:在使徒能做的诸事中,参加避静是最具使徒性的。与我们的直觉恰恰相反的是,对使徒而言,避居旷野避静比什么都重要;倾听比讲话重要。使徒若欲为人们〈点灯〉,必先来到天主台前做〈属灵充电〉。在祈祷中,使徒求主赐与所需,亦即主欲借其带给需要之他人。

回归源头

今日我们极需回归源头以寻求更新。〈梵二〉鼓励我们信仰扎根,回归福音及信仰之本质,期能使我们的灵命在现代得重获诠释并展现无遗。然而,回归源头不全然是回归法令规章。所谓回归〈源头〉,对我们基督徒及神职人员而言,我们生命的唯一源头,即耶稣基督,故〈回归源头〉更正确的说法就是回归耶稣基督,但此并非意味回归过去,因为耶稣基督就活在今日,我们今天就可以与耶稣基督相遇。这是我们必须接触之〈源头> , 以汲取力量及灵悟。避静之目的即在于此,在给你一个机会,不是读一些属灵书籍、得到新灵光的机会,而是与耶稣基督相遇的机会。如你以往尚无此经验,希望你在这次避静中获得;如你已有经验,则请在避静中加深与主耶稣间之关系。

使徒:爱主子之人

希望你们在这几天当中能将全部的时间、注意力及爱都给主耶稣,就好像当年主耶稣与拉匝禄会餐时,将极珍贵之香膏奉献给主耶稣的玛利亚所做的一样。尽管我们整天都与穷人一起,但主耶稣依然要我们知道、爱,而且爱超过爱邻人及爱穷人。这使我想起若望福音第二十一章十五节:

耶稣对西满伯铎说:「若望的儿子西满,你比他们更爱我吗?」

伯铎回答说:「主,是的,祢知道我爱祢。」

耶稣就对他说:「你喂养我的羔羊。」

不管一位门徒或牧人如何忙着做其主子的活儿,不管其工作多么重要,他首要、主要的任务是爱他的主子。当主耶稣将牧养教会的职分托付伯铎时,先给他作了一次测试,问了伯铎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均与伯铎亲身有关,而与其他事物无关。第一个测试是 「你说我是谁?」第二个测试是「你爱我吗?」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越来越像门徒,则必须在未来这几天当中扪心自问上面两个问题,

我们必将听见主耶稣对我们每一个人说:「阿雄、建国、小婷你说我是谁?换句话说,不要老套地说我是基督、永生天主之子,那是伯铎的答案;请你用你自己的描述,对你来说我是谁?阿雄、建国、小婷……,你比谁都爱我吗?」如果我们希望成为门徒及牧人,我们必须利用这几天加深对主耶稣的爱,直到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是的, 主,你知道我真的爱你。」

宗徒:见过主耶稣之人

在教会肇建初期,唯有见过复活后的主耶稣者,才有资格称为宗徒。此即保禄宗徒竭力为自己的宗徒位分辩护的缘由。他坚称自己是真正的宗徒,其位分较诸十二位宗徒或其他门徒丝毫不低,因他曾亲眼看见复活后的主。「我不是宗徒吗?」他在格前九1为自己辩护:「我不是见过我们的主耶稣吗?」

而且,他坚称他直接从主那里领受福音,他的确将领受的真理宣讲给别人:「我当日把我所领受而又传授给你们的,其中首要的是:基督照经上记载的,为我们的罪死了,被 埋葬了,且照经上记载的,第三天复活了,并且显现给刻法,以后显现给那十二位……」(格前十五3 -5 )他自别人处得到历史事实,但至于福音、宣道的使命,他是直接从主耶稣处领受的,不是从教会,不是从团体,不是从教会的威权体系,而是由主耶稣亲自授予。甚至于部份历史事实他都是从主耶稣处领受的——这是我从主所领受的,我也传授给你们了:主耶稣在被交付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而舍的,你们应这样行,为纪念我。」(格前十一23-25)在罗二16处保禄宗徒甚至直言〈我的福音〉,我们之中谁胆敢如此?再看迦一11-20弟兄们,我告诉你们,我所宣讲的福音,并不是由人而来的,因为,我不是由人得来的,也不是由人学 来的,而是由耶稣基督的启示得来的。你们一定听说过,我从前尚在犹太教中的行动:我怎样激烈地迫害过天主的教会,竭力想把她消减;我在犹太教中比我本族许多同年的人更为急进,对我祖先的传授更富热忱。但是,从母胎中已选拔我,以恩宠召叫我的天主,却决意将的圣子启示给我,叫我在异民中传扬。我当时没有与任何人商量,也没有上耶路撒冷去见那些在我以前作宗徒的人,我立即去了阿剌伯,然后又回到了大马士革。此后,过了三年,我才上耶路撒冷去拜见刻法,在他那里逗留了十五天,除了主的兄弟雅各伯,我没有看见别的宗徒。我给你们写的都是真的,我在天主前作证,我决没有说谎。(迦一11-20)

此岂非本应如此?宗徒即见证,其信息中之确切性即说明其曾亲眼目睹及亲耳听闻, 此较诸法院里证人席上证人以其所见所闻之作证尤为强而有力;凡见证不以道听涂说为依据者皆如是。保禄宗徒对其转变及主耶稣的复活作了两段见证:在宗廿二12-15,他说:「有个人名叫阿纳尼雅,是虔诚守法的人,所有住在那里的犹太人都称誉他。他来见我,站在旁边向我说:扫禄兄弟,你看见罢!我当时向他一望,就看见了他。他说:我们祖先的天主,预拣了你,叫你认识的意愿,看见那位义者,并由口中听到声音,因为你要向众人,对你所见所闻的事,为作证人。」在宗二十六15,主耶稣亲口向他说:「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稣。但是,你起来,站好,因为我显现给你,正是为了要选派你为我服务,并为你见到我的事,以及我将要显现给你的事作证。」

上述这些话其他宗徒也说过。若望说:「论到那从起初就有的生命的圣言,就是我们听见过,我们亲眼看见过,以及我们亲手摸过的生命的圣言——这生命已显示出来,我们看见了,也为作证,且把这原与父同在,且已显示给我们的永远的生命,传报给你们——我们将所见所闻的传报给你们,为使你们也同我们相通,原来我们是同父和的子耶稣基督相通的。我们给你们写这些事是为叫我们的喜乐得以圆满。」(若壹一1-4)。伯铎说:「我们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来临,宣告给你们,并不是依据虚构的荒诞故 事,而是因为我们亲眼见过的威荣。实在由天主接受了尊敬和光荣,因那时曾有这样的声音从显赫的光荣中发出来,向说:『这是我的爱子,是我所喜悦的。』这来自天上的声音是我们同在那座圣山上的时候,亲耳听见的。」(伯后一16—18)

上述即为今日之使徒及见证的典范,对此而言,主耶稣受钉复活后二十年的宗徒时期及二千年后之今日并无二致,教会中每一位真正的宗徒都曾有相同的经历。事实上,其中部份之教导至今仍造就教会并对教会之生命有着影响,例如担任神长者,此乃由于他们曾亲身与主耶稣相处;也有的宗徒如圣保禄、圣伯铎及圣若望,其思想之影响流传深远。如果静思乃灵命增长及与复活之主耶稣合一之道,则不借静思如何能为使徒?而不花足够的时间与主耶稣亲近又如何静思有得?避静之旨在此,避静不同于演讲、上课之处也在此。

宗徒:圣神光照之人

宗十九记载保禄宗徒到了厄弗所,遇见几个门徒,他们连圣神都尚未听说过,保禄宗徒似早已察觉,遂为其覆手致其领受圣神;此即宗徒之首要职分,将圣神施与别人。宗徒们之所以先领受圣神,原因在此,宗徒们的地位象征也在此,此亦其带给世人的特殊贡献。他们先经历圣神变化心灵之效应,再将同样的变化大能带给别人。

宗八记载,当耶路撒冷的宗徒们听说撒玛黎雅已归主时,遂差遣伯铎、若望宗徒到那里,让他们领受圣神。这对斐理伯似不太公平,因为在撒玛黎雅宣道的是斐理伯。能将圣神分施别人的似乎不只宗徒,任何基督徒均应有此能耐;若然,斐理伯应能更有效率地将圣神施与别人。然而,这工作由宗徒们完成似乎更合宜,于是伯铎、若望宗徒有撒玛黎雅之行。宗八15-17记载:「他们二人一到,就为他们祈祷,使他们领受圣神,因为圣神还没有降临在任何人身上。那时宗徒便给他们覆手,他们就领受了圣神。」

请注意,他们在为撒玛黎雅人覆手前先祈祷,正因祈祷之功致宗徒得与圣神连合。他们自己也是在五旬节前,借迫切祈祷才得到圣神,自然以同样方式让别人领受圣神了。宗徒们在教务倥偬之余,仍能心无旁骛地致力于其分传圣神的首要职分,岂有何妙道?对此,宗徒们在宗六2-4已有所说明:「让我们放弃天主的圣言,而操管饮食,实在不相宜。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检定七位有好声望,且充满圣神和智慧的人,派他们管这要务。至于我们,我们要专务祈祷,并为真道服役。」

这年头,神父们都带有头衔:职工神父、科学家神父、艺术家神父……这实在没什么不好,只要神父们在其首要职分——〈与圣神连合并分传他人〉上仍保有能力鲜活之特质;正如当年的宗徒们,他们也有职业,但其只是用以支持他们成为称职之宗徒。这是我衡量神父陶成教育成功与否之关键点,对一完成陶成即将赴任的年轻神父,我会问他:「你拥有圣神了吗?你有信心能将天主的恩典带给别人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纵使其陶成教育再好,哲学、神学学得再好,语文、布道、祈祷、研经或卫道的技巧再好,又有何用呢?正如医生,即使其医理学得再精,却拙于处方,又有何用呢?

我们的年轻神父们或是不错的神学家,其神学造诣或极吸引人,然而,世人所极需者乃神,非神学。初期教会为人们提供的也非有关圣神的神学,而是圣神。先有圣神,先有圣神的大能,然后才有神学。饥饿的人需要的是真正的食物,而非引人垂涎的食物照片,更非一些空言。我们的修院所培育的神父们,其所装备的是圣神,抑或仅是高论及观念? 而前者究竟是否为我们陶成教育之首要目标?首要果实?

何谓有能力将圣神分传他人?说来话长,归纳而言即〈能改变人心、生命之祈祷及说话的能力>,而两者中又以前者为重,此即保禄宗徒在其宗徒生涯中最为倚重之能力。保禄宗徒的讲话似对听者影响不大,致其心甘情愿接受一些格林多人对其演说能力不佳的批评。然而,他的祈祷就完全不同了!他持续倚赖祈祷,在他所写的书信中,几乎篇篇提到持续为信友祈祷。例如弗三14-19:「因此,我在天父面前屈膝——上天下地的一切家族都是由而得名——依照丰富的光荣,借着的圣神,以大能坚固你们内在的人,并使基督因着你们的信德,住在你们心中,叫你们在爱德上根深蒂固,奠定基础,为使你们能够同众圣徒领悟基督的爱是怎样的广、宽、高、深,并知道基督的爱是远超人所能知的,为叫你们充满天主的一切富裕。」保禄宗徒借着祈祷将其基督徒的恩赐(能力、坚强、信心、爱)分与信友,除了祈祷,别无他途(因其为超言语,甚至超一总知识)。在此我们清楚看到,大宗徒如保禄,也是倚靠祈祷将恩赐分与众信友,实在是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里我们也看到宗徒避静的另一理由——寻求圣神充满。圣神只光照耐心盼望、祈祷及等待的人,只光照为得到圣神而摆下一切,远离尘嚣,安静到主跟前的人。难怪众大先知,尤其主耶稣自己,都常退避山野,独自作长时间的静默、祈祷、禁食,并与邪恶的力量搏斗。山野即宗徒、先知被铸造之熔炉;是山野,而非市场,市场则是其工作的场所。山野才是他们受铸成型、修饰,领受〈〉福音并受差遣之处。

宗徒:分辨者

宗徒需要避静之另一原因,是避静使人有能力分辨,帮助我们在灵里划向深处,并于静默中听见主。谁比宗徒更需要持续听到主的声音呢?他须先静听,而后能知须向别人说些什么。更重要的是,他须倾听而后知应去何处、做何事、宣讲的时机及向谁、如何宣讲。否则,其如何能知天主的旨意呢?

宗徒乃受差遣者,因此,至为要紧的是其须与〈总部〉常保持联系!在我们繁忙的服务中,很多时候我们承行的只是自己的旨意!我们抽不出时间自偏见、尘缘琐事及个人喜恶中净化自己的心灵,然唯清朗之眼方能看清天主的旨意,徒有热心及好意是不够的。保禄宗徒在罗马书第十章告诉我们,法利塞人对神的荣耀非常热衷,然此正是其被误导之缘由,致其希望行善而结果恰反是。一位神父有一次对我说:「我现在又开始祈祷了,也开始在圣经的亮光中看事情。但每当我回顾为主工作的这些年,我常感伤;我怀疑自己究竟是为主工作,或使为我在工作中造成的伤害而忙碌,此不啻是我给工作做了!」他这么晚才觉悟,真可怜;他花了这么多时间才明白,在付诸行动前须在主内,并倾听主的声音!

当我们竖起耳朵倾听天主的声音时,我们会发觉各种杂音也同时渗入我们的耳朵,其中最响亮的是本性私欲的呼声;而最危险但不必然是大声的声音,是〈黑暗天使〉的耳语,即主耶稣所谓〈世界的王〉的声音,这声音会驱使我们做一些看似荣耀神的事情,因为总是以光明天使的形象出现(格后十一14)。但我们如遂其所愿,我们就会为基督的王国带来浩劫。

宗徒必须是分辨者,道理在此。他必须看得明听得清,能分辨天主的旨意及自己的冲动、圣神的带领及邪灵的怂诱。在宗徒大事录中,我们看见宗徒们之所以能持续地随从圣神声音的引导,乃由于祈祷之功。在宗十,我们看到伯铎接受启示,须到外邦人之中,他第一个反应是害怕,但经上告诉我们他当下就祈祷,故其能克服信仰上的偏见并顺服天主突然交付的计划。如他不是祈祷之人,如他那天下午没上屋顶祈祷,他多半会盲动,当然也不能为主工作了 ;果如此,又如何能在外邦人中成功地建立教会呢?在宗十一及十五, 我们可以读到伯铎对圣神引领的感念。他花在倾听上主旨意的时间看似浪费,但却使他很有所得。

宗徒大事录里的人物着实令人羡慕,因其所有的服务都在圣神的影响下。斐理伯,这位宣道家被圣神差遣进入迦萨荒漠,其时,斐理伯如何能将荒漠与宣道服务联想在一起呢?也没有任何信息、统计、或社调资料可供斐理伯参考。唯当我们的耳朵听不见尘世的杂音及私欲的呼声时,我们才会感知圣神为我们指引的方向,纵使其有时看来似乎不智。

对任何为自己及自己的服务,勉力寻求上主旨意的宗徒而言,宗十六中的经节是很好的典范——「圣神既阻止他们在亚细亚讲道,他们就经过夫黎基雅和迦拉达地区,到了米息雅附近,想往彼提尼雅去;可是耶稣的神不许他们去,遂绕过米息雅,下到了特洛阿。

夜间保禄见了一个异象,有个马其顿人站着,请求他说:『请往马其顿去,援助我们罢!』保禄既见了这异象,我们便推知是天主召叫我们给他们宣传福音,便立即设法往马其顿去。」(宗十六6-10)

保禄宗徒更是随时与〈总部〉保持连系。我们从格后十二可知保禄宗徒是一个默想 家、神秘家;而祈祷更为其所倚重。借诸祈祷,他顺服天主的旨意——去哪里、待多久、 去做什么、说什么。此不但予其需要之指引,更是他获得勇气及毅力的泉源,对他而言,这就是生活,就是与复活的主耶稣亲密联合之道。宗二十二17-21记载:「我回到耶路撒冷,在殿里祈祷时,就神魂超拔,看见主向我说:赶紧,快快离开耶路撒冷,因为这里的人,将不接受你为我作的证。我就说:主!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我经常把信祢的人下在监里,并在各会堂鞭打他们;当祢的证人斯德望的血倾流时,我本人还站在旁边予以赞同, 并且看守杀他的人们的衣服!向我说:你去!因为我要打发你到远方外邦人那里去。」到了格林多,保禄宗徒的福传之路益形艰难,主再次向他显现并鼓励他:「夜间,主借异象对保禄说:『不要害怕,只管讲,不要缄默,因为有我与你同在,必没有人向你下手加害你,因为在这城里有许多百姓是属于我的。』于是,他就在那里住了 一年零六个月,在他们中讲授天主的圣道。」(宗十八9-11同样的,在他最后一次被捕时,主亲自命令他,指示他下一步该做什么:「次夜,主显现给保禄说:『你放心吧!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证,也该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证。』」(宗廿三11)

如何成为使徒

我们无法使自己成为使徒,这纯粹是主的恩赐,使徒之特质亦然:与主接触、分传圣神、辨识主的旨意。这些都纯是恩赐,我们无法凭己力获得这些恩赐,只能:①殷切期盼;②持续求赐。

主通常只向殷切渴盼的人显现,圣神的赐与亦然。当你的心热切盼主时,喜乐吧!因为你的盼望很快就要获得满足了。很遗憾,很多人连一点盼望都没有,他们连一点盼主的念头都没有。如你的光景也是如此,别丧气,只要你渴望之火未熄就好,你可运用上述两点中之第二点——祈祷,求赐与主相遇的恩典(此乃使徒之权益与特权)、祈求圣神的倾注、祈求重燃盼主之殷。这些应非难事,我们就当自己是个乞丐,到主脚前举摇手中的钵子,直到主赏赐为止;拒绝主说「不」,拒绝主说「待会儿再说」。主就喜欢这种可爱的坚持,尤其当我们祈求的是主自己时,正如玛十五记载的那位客纳罕妇人,当主拒绝她时仍不死心,这正是主喜爱她的缘由!或学玛八中的那位百夫长——主啊!祢说一句话就够了——「主!我不堪当祢到舍下来,祢只要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会好的。」对这样的祈祷,主的响应多温馨!从明天开始就这样祈祷吧!向主呼求:「主啊!教我祈祷。」或说:「主啊!我全心需要你。」或借用圣咏中的诗句「我的灵魂渴慕祢,真好像牝鹿渴慕溪水。」(咏四二2 )

祈祷难免疲倦厌烦,但要坚持,你在祈祷时说的每一句话都不会浪费,主都会专注倾听。如其应允稍有迟延,乃为加强你的信德,决不会过度迟延的;你必会发现并体验祈祷的能力。如你感觉自己的光景糟得无比,则可在其他方面多下功夫,例如请圣母代求,还记得清水变美酒的圣经故事吧!如你尚未如此祈祷过,则这样的祈祷将予你新的体认——即圣母的代求非常有效,且为使徒力量、慰藉及平安的泉源。



3 举办避静之意向

3 举办避静之意向

为何办避静?

在座各位来参加避静总有一些期待,突显这些期待对避静极有帮助。我参加过几次会心团体的活体,活动伊始,每一成员都须表明自己的期待及恐惧,例如:对活动方式有何恐惧?活动结束后希望有何所得?换言之,你对这样的活动有何期待?更严谨地说,是对成员们彼此的交心有何期待?如此对目标的厘清及成员的收益均有帮助。

这是我希望各位放在祈祷中的,无论是今晚就寝前的晚祷,或是明晨的晨祷,请自 问:我参加这次避静,内心有无恐惧?是哪些恐惧?我对这次避静有何具体的期待?

每个人参加避静的期待都不同,有些人希望增加祈祷的深度;有的希望克服自己的缺点、去除尘缘俗念或恐惧;也有人希望寻得天主的旨意。当你能面对恐惧及清楚知道自己的期待后,可找神师或我一谈,以讨论在这次难得的避静中应做些什么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参加我主领之避静的信友通常会有一共同的目标:体验天主,与主有更深、更有能力 的接触。这是一次避静,不是专题演讲,故其本质不在提供神学知识,甚至不必〈属 灵〉,而是一种体验:体验天主、爱天主及被天主深爱,类此体验会影响人心。修习神学固是不错,但却难有上述之影响。

如果我们以使徒自居,则我们的生命中更需要这样的经历,如此方能将体验天主之经验与别人分享,不仅是分享有关天主的知识,而是分享天主自己。如你从未与主相遇,又如何将主介绍给别人呢?你必然知道这个世界空谈泛滥,坊间的书越堆越多,各种论调层出不穷,大家都只在讲、讲、讲,这个世界真正需要的是行动及体验。〈天主〉不能再停留在讲的阶段,当前的世代正对我们说:你信仰的天主在哪里?在我的生命中能遇见吗?若否,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若是,我在何时、何处会遇见?今天的世界越来越无神了,怎么证明有神呢? 一本印度书里讲得好:「证明神存在最好的方法就是与其联合。」如果我们能够与人分享与主结合的经验及借此经验带来之平安、喜乐,则使无神论者信主的难处也会少了。

世界渴望主

在戴查理(Charles Davis )离开教会之前,曾在〈美国评论>(Review AMERICA )发表一篇文章,内容颇辛辣,其中有这么一段:「梵二之后,我对教会更新工作极为热衷,尤其在精进及改良教会结构方面。我利用演讲向大家阐述相关梵二之新神学理论及其中所蕴涵之丰富更新、复兴的潜力。然而,我从听众的表情渐渐察觉,大家并不需要什么新神学理论,大家寻求的是天主。那一张张脸孔望着我,不像是把我当作讲授神学的神学家,而是当我是能带给他们天主的神父,他们显然渴望主。然后我深深自省且终明白,我不能带给他们主,因为连我自己也几未拥有过!我的心灵有一个大洞——即越忙于教会精进更新那些琐事儿,还有礼仪更新、读经及牧灵工作,越容易远离主。」

上述即戴查理的心声,有多少神父能像他那样坦白吐灵心声?如果神父具备各种才 能,但却缺乏与天主间之直接、亲身接触之经验,世人将严于拒绝接受其〈谈主〉,这种神父对世人之帮助不大,充其量只是教师、哲学家或科学家。

今天的世界,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对我们的呼声是:「不要光讲,让我看见。」这也是印度人几百年来向我们说的。我记得何毅希神父(Father Abhishiktananda)几年前曾告诉我,他在印度南方遇见一位印度教的〈圣人〉,那位圣人对他说:「除非你像印度教导师那样,否则像你这样的传教士永远对印度人起不了什么作用。」印度教的导师很少谈书里的知识,只讲其信仰上的经验,并带领其门徒在他曾与神相遇的路上前进;不只是从书本上〈读神〉而已。我们也可以与印度教的信徒分享我们在书上读到的一些令我们引以为傲的教会圣人事迹,这或许可以起一点作用;但他们顶多只是有兴趣,不太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会说:「很好听,但你有没有经历过神呢?你在神学、礼仪、读经及教会法规等各方面均有造诣,然而,在这一切的后面有一真理,那个真理是语言不能表达、概念无法包含的,你与那个真理有直接的接触吗?你能帮助我与其接触吗?」

一些建议

如果你盼望体验天主,那么这次的避静就正是为你预备的。在未来这几天之中,我会提供各位一些建议,以帮助各位体验天主,并在祈祷及与主交往时更见深度。我的建议如下:

(一)   整天保持严格静默

几年前,避静是要在静默中进行的,显然因为在静默中才能听见主的声音,很多人现在似乎不太讲究这些了。静默对耳朵的操练多于舌头,我们管制我们的舌头,为使我们的耳朵能听得更好。当我们说话时,又如何能听见细微的声音呢!而主的声音又是那么样的轻微柔雅,对不惯于其声者来说尤其如此。如果你的耳朵不惯于听见主的声音,你即特别需要静默。一个指挥家可以在指挥上百人的交响乐团时,从震耳欲聋的乐声中听见那微弱的笛子声。这种功夫的养成,必须要相当一段时间,让耳朵只单单听笛子的声音。同理, 我们若欲在喧嚣扰嚷的尘世中听见主的声音,就必须利用静默来熟悉主的声音。

现代人特别厌烦静默,而独处静默尤其困难,大家都跃跃欲〈做〉及〈说〉什么,结果动则得咎,且其大部份的动作都不自由、没创意、无影响力,虽其自以为否;这是因为其做与说皆受己逼迫而为。当你有静默的能力时,你为与不为皆自由,说与不说皆自由,于是你的为与说越见深度与能力。

现代人的一个严重危机,即是肤浅,人们无法进入自己的内心深处,每当致力进入内心深处时,却被心灵排挤出来,如同尸体浮出水面。一位作者如此描述:除非触动灵魂深处的生命之弦,否则人是不会快乐的。然而,人们却常从自己家中逐放,遭己灵性独居处之门禁,卒至人性渐失。诗人吉兰(Gibran)说过:「当你不能平安自处时,你就会开口说话;当你不再于心灵深处憩息时,你就活在嘴上;而声音就伦为只是提供消遣及娱乐。」 想不想验证一下自己受肤浅之害有多深?请静默一下吧,看看自己对静默的适应性有多少。你能耐得住多长时间的静默而不急于开口?静默,不是引领我们划向深处的唯一准则,但却是相当好的一个。

(二)   禁读

除了圣经及有助祈祷及效法基督的书之外,其他书籍暂时别看。看书或有助于灵修, 但在避静时看书往往妨碍我们与主相遇。有人把自己埋葬在报纸中而不与别人接触,你也可能把自己埋葬在书本里。当我们灵程艰困,与主交通中断沮丧时(迟早会遭遇如此之过程),我们将越趋于在书本中寻求逃避。于是,我们将沈溺于一本好书,而不再持恒地与主接触,也不愿再忍耐灵程的干渴与荒凉。学习与自己的涣散抗争,学习忍耐心灵暂时的冻结,不要倚赖书籍;痛楚将被净化,此即静观者生命中的标准试炼。如你能忍耐试炼及痛楚,不以书本为寄托,则你的祈祷必更有深度。

盼望大家在这次避静中,不要看书,不要与人交谈,时时刻刻保持静默,并全神贯注于天主,不祈祷时也不要看书,因看书就会使我们分神,而且是包装过的分神。

对很多人的灵命而言,其灵修阅读极有价值,亦为必要,然对祈祷毫无帮助;倒像是止痛药,被用以减轻静观之痛楚。然而,我必须强调,这样的药少服一些比完全不吃要好一点。如果过几天无书的日子,使你觉得上述为真,我邀请你来跟我谈谈。许多参加避静的弟兄姊妹在避静几天之后会说:「读书?怎么会有时间读书。」这通常是个很好的讯号 ——他们已真正起飞了。

(三)   多花时间祈祷

尽量利用时间以静默与主交通,这是自避静中获致最大益处之道,此道最是困难但却最有效。如果你利用更多时间祈祷,你的祈祷生活将有显著改善,此或将成为你自此避静中所寻获之珍宝。

大多数参加避静的弟兄姊妹一天花五至六小时祈祷,这还不包括朝拜圣体、夜间分享祈祷时之祈祷。祈祷实不嫌多;我曾参加过一次佛教徒的避静,凌晨四时就被叫醒,每天平均默想十二小时,有人甚至默想十四或十五小时,这对你来说或许超量了。有趣的是,在天主教的避静中,能每天花六小时祈祷的信友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我以后会多跟各位谈谈祈祷。在此我先奉劝大家多祈祷,最好每天定时定量祈祷,每次一小时以上。我尤其坚持〈定时定量>,每天同一个时间开始,同一个时间结束。对整天都在祈祷的人来说,上述极有帮助,因为整天都在祈祷的人,其祈祷多乏深度及强度而常沦为形式及陈腔。因此,请定时定量祈祷:当然,祈祷的时间越多越好。

渴慕天主

如你希望在这次避静中能更深沉地体验天主,则你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特质。如果你还没有具备此两特质,在避静伊始就须花时间获得。第一个特质是渴慕天主,其次是勇气及慷慨

渴慕天主:对炽热渴慕天主的人,天主是无法拒绝的。有一个印度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有个人,遇见一位圣人正在树下冥想,遂对圣人说:「我要见神,请告诉我如何体验神。」圣人的反应很正常——啥也没说,继续冥想。第二天,那人又回来问,第三天再来,第四天又来;即使他得不到答案,也不气馁。圣人为其坚毅所感,最后终于开口对他说:「你似乎真的在寻求神。今天下午我要到河里洗澡,到那儿等我。」当他俩下河后,圣人紧紧抓住那人的头,将其按进水里几分钟,可怜那人直奋力挣脱。几分钟之后,圣人放了他,说:「明天再到榕树下找我。」翌日,那人又去了,圣人先开了口:「告诉我, 昨天我按你头时,你为何在水里挣扎?」他回答说:「因为我需要空气,否则我会死。」 圣人微笑答曰:「如果你渴求神,像你需要空气那样,你必会寻见。」

此即我们不能寻见天主的原因:我们渴求的心不够炽热,我们的生活琐务充斥,而且没有天主我们的日子也过得满好的;在本质上与我们呼吸的空气完全不同。这使我想起拉玛(Ramakrishna),每当我想起他的生命,我就深受感动。他刚满十六岁就成为一座印度庙里的僧侣,主管庙里的祭祀礼仪。他非常渴望能穿越代表〈本体之神〉(The Infinite Reality)神像的面纱,直接与神接触。他称本体神为〈母亲〉。他全神贯注于其愿望,致有时连工作也忘了做。有时他在神像前摇晃祭灯至忘我之境,一摇就是几小时,直到有人进来摇醒他,他才停止。一见拉玛便知他正被深沈、炽热的爱所围绕。每晚就寝前,他都会坐在神像前饮泣地说:「母亲,一天又过去了,但我仍然没有寻见你!我还要等多久? 母亲啊!多久啊?」他痛苦垂泣。神怎会拒绝这样的渴求呢?拉玛变得如此神秘岂不奇妙?他有一次对一位朋友提及其对神的渴求,他说:「如果一个贼住的房间隔壁就是藏金的宝库,他睡得着吗?他必会整晚不睡,想设法得到藏金。年轻如我,我对神的热切渴望远超过那贼对藏金的渴望。」

圣奥斯定告诉我们,人焦虑不安的心唯在主内方能安憩。人若无主恰如无水之鱼,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到无水之鱼的痛苦,那是因为我们被私欲及享乐所吸引,还有盘据心头的琐事。尘缘俗事扼杀了我们对主的渴求,以致我们感觉不出无主的痛若。

如你不感觉需要主,求吧!对寻求主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恩典。盼望这次避静能帮助大家肃清内心的一总渴望,代之以深植心灵深处之对主的渴望。

慨然之勇

此乃各位须具备之第二种特质。祈祷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长时间的祈祷,因长时间的祈祷将助长我们内心的抗拒——厌烦、无味感,甚而随祈祷深度伴生之恐惧。圣女大德兰说她有时对祈祷感觉非常厌烦,致其必须鼓起勇气才能走进圣堂祈祷。「我深知此种试炼之难度。」她说:「面对这种试炼所须之勇气远超过面对世上各种试炼。」没有人比圣女大德兰更了解世上的试炼——她整天抛头露面,为在全西班牙建立的加尔慕罗改革修会(Carmelite Reformed convents)而奋斗。所以,在这几天中,各位需要拿出勇气,对天主要慷慨,持恒祈祷。

各位需要勇气及慷慨还有另一个原因:不只是祈祷本身需要操练,想在祈祷中遇见天主也是一种操练,后者需要我们彻底脱去我们的理智,粉碎我们的自我防卫,及使自己看清自我的本来面目——这或将非常痛苦。遇主的经验不总是愉悦而抚慰的。有人形容得好,遇主的感觉是先苦后甘,先手术后慰藉。圣经里的天主凭其旨意与人相遇,而每当有人经历主时,常也是被要求牺牲时、被要求放弃其所有时,或被交付任务时,通常那些任务都是令人不甚愉快的任务。像耶肋米亚和梅瑟,在接受天主交付之苦差事时,也是心不甘情不愿。如果你想遇主,你必须作好准备,因主或会为某事呼召你。「你年少时,自己束上腰,任意往来;但到了老年,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给你束上腰,带你往你不愿意去的地方去。」(若廿一18)

这并不表示我们一定会害怕,因为我们听到的话不都是要求的话,有些话中充满爱 意,有些话则会带给我们力量。天主在要求我们的同时,会赐给我们与要求相符的爱与力量,但我们不能只注意天主赐给我们的爱与力量,而忽略了天主的要求,如呼召我们为众人而死;〈死〉就是令我们害怕的初因。

我们接近主必不能带着任何条件,这就好比投降者不能带有任何条件一样。如你对主说:「除了某件事以外,我都可以为你做。」或「除了这个、那个之外,其他的我都可以答应祢。」那你已在遇主的路上布下路障。我的意思并非期待你须具备完成主交付工作之力量,如果你力量不够,我反而认为正常。身为一个可怜、软弱、受造的人,怎么可能有多大力量。力量源自天主,非源自我们,提供力量是天主的事。

诚实倒是我们应具备的,不要欺骗自己,坦诚面对自己的懦弱、自私、贪婪及滥用理智。当我们进入祈祷的时刻,我们会听见许多来自内在,我们不想听到的声音,不管这些声音多么令我们不悦,我们也要鼓足勇气听,不要堵住我们的耳朵。

祈祷伊始,不要主观地认为天主不会对我们提出要求,这种想法极为不智。天主有权向我们提出任何要求,即使有些要求在我们看来不甚高明。想想看,天主钦定之十字架救赎工程又有多高明?而使徒以口舌宣讲福音予人讥以胡言乱语又有多高明?的确,事事要求合理、平衡及体面的强烈欲望,正是我们成圣路上的一大障碍。我们希望自己应对合宜、谈吐得体,且时时都能保持平衡,做事也尽做一些合理、体面及合乎传统的事情;换言之,依社会世俗的标准行事。然而,照世界的标准来看,圣神却纯粹是不可理解的;圣人(女)也全是一群疯子。的确,成圣与发疯仅一线之隔,两者常令人很难分辨。如果我们想成为大圣人,想为天主做事,我们就不要怕被人视为怪人,也不要怕丧失自己的好声。为这缘故,请在天主可能要求我们做的事中将〈疯狂〉二字涂掉,让我们以敞开的心灵接近主,向要求的一切敞开,不论其第一眼看来是如何疯狂及困难。

圣经里的叙导

下面一些圣经章节对各位明早的晨祷或有帮助。

玛十三44-46:宝贝和珍珠的比喻。比喻中的人在你看来或又是疯子。想想看,有人 在银楼碰巧发现了一颗珍贵的珍珠,他的心都快跳出来了!因为那实在是个无价珍宝。那人当然清楚出现在其眼前的是颗珍宝。出个价? 一万元如何? 一万元?不妨把它的价钱想得更高一点,更疯狂一点。因为那个人不是有钱人,所以他离开了。但他实在无法忘掉那颗珍珠,他的心已完全被那颗珍珠占满了。于是一个疯狂的想法闪过他的脑海——不如变卖房子、土地、维生的工具甚至衣服,卖掉一切(主耶稣已清楚说明他变卖了一切)去买那颗珍珠。假如他卖了一切,所凑的钱刚好够买那颗珍珠,想想看,在他下如此事关重大的决定之前,将有多少疑虑滑过他的脑海!那颗珍珠值得他变卖所有吗?邻居们会怎么说?不过,当你的心完全被某样东西吸引住时,其他的一切考虑都变得不重要了。那傻子真的变卖了所有换来那颗珍珠。这个人就是追寻主者的典范——放弃一切为换得主,而这个人也是大家讥为傻子的人。可是主耶稣告诉我们像他这种人却高兴地走了——多大的奥秘呀!他丧失了一切,却充满了喜乐。这儿就有珍珠,喜乐的珍珠、平安的珍珠,天主会把这些珍珠赏给那些为舍弃一切的人。容我再提醒,是〈舍弃一切〉。天主对这个交易是坚持不二价的,九千元也买不到那样的喜乐,九千九百元也不行,就是九千九百九十九元也不行;你舍弃一切,也会得到一切。相对地,玛十九章记载着另一个有钱的年轻人, 他拥有一切,却伤心地离开了!——在彻底的舍弃之中,有真正持久的喜乐。

圣保禄宗徒是我们活生生的榜样,他在斐三7-22感人地描述他确是为了主耶稣放弃了一切:「凡以前对我有利益的事,我如今为了基督,都看作是损失。不但如此,而且我将一切都看作损失,因为我只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为了,我自愿损失一切,拿一切当废物,为赚得基督,为结合于,并非借我因守法律获得的正义,而是借由于信仰基督获得的正义,即出于天主而本于信德的正义。我只愿认识基督和复活的德能,参与的苦难,相似的死,我希望也得到由死者中的复活。」这些话我们说得出口吗?这是我们所希望的吗?果如是,我们若非已然寻见主,也快寻见了。

你不妨再看看路十四26-33或玛十37-39,或许那儿记载的主耶稣的话会给你一些亮光。你也可以翻阅创十二,我们在那里看见亚巴郎顺服主意迁徙他乡;在创廿二,主又要他牺牲其子依撒格。再看看路九57—十9,及罗八35保禄宗徒的豪语:「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

也许你觉得这些经节的要求标准太高了,令你的软弱胆寒不已;那就请看宗一 4— 5、8、11,你会看到宗徒们如何求圣神去除他们的软弱,并赐给他们服务所需的勇气。照宗徒们的方式做吧:⑴不要离开耶路撒冷——与外界隔绝;⑵耐心等候大能——这是任何努力换不来的;⑶偕同圣母及众圣人持恒祈祷。你也可以看路十一1-13,使自己获得鼓励,好更有信心求得圣神。

最后你还可以看弟前一15-16,从保禄宗徒的书信中获得鼓舞:「基督耶稣到世界上来,是为拯救罪人;而我就是其中的魁首。但是我所以蒙受了怜悯,是为使基督耶稣在我这个魁首身上,显示的完全坚忍,为给将来信靠而获永生的人一个榜样。」不论你做什么,不论你引用什么经节作祈祷,请别冀望自己能〈制造〉出天主的恩赐;你所需要的勇气及慷慨何其浩大,你所需要的对主之渴慕何其强烈,致无人能自生于心,这些都是主的恩赐,这些恩赐永远属于谦卑、持恒祈祷的人。所以,向主求勇气、求能力、求诚实、求得诸恩赐,不但为自己求,也为所有参加避静的人求。求天主让我们每个人在这几天当中都能经历一次新的五旬节,借以充满圣神,进而在一生中经历其改变生命的大能。




4祈祷的方法

4祈祷的方法

今天晚上我想跟各位谈谈,大家来参加避静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你们来这儿为祈祷。所以我想谈祈祷,谈谈什么是祈祷,及如何祈祷。不过,在进入正题之前,让我先谈谈另两个相关的题目,第一个是使徒需要经历神(天主),另一个是静默。

使徒需要经历神(天主)

伟福曾说过他第一次见拉玛的情形,拉玛是个圣人。伟福的经验与今晚我要讲的主题非常切合。伟福本来的名字叫乃仁,乃仁曾是一个早熟、自负的年轻大学生,他称自己是

不可知论者。他因耳闻拉玛的圣德,故前去拜访拉玛,他与端座床上的拉玛有下面这一段对话:

乃仁:你相信神吗,老师?

拉玛:不错。

乃仁:我不信。什么原因使你信神?你能把神证明给我看吗,老师?

拉玛:可以。

乃仁:你怎么这样有把握能够说服我?

拉玛:因为此时此刻我看比看你还清楚。

拉玛的表情与语调使乃仁深受震撼,他跟以前不同了,拉玛的话彻底改变了他。拉玛的话让他直接接触到了神。若有人极有把握地宣称,能够且已经看见了神,的确能直捣人心,正如圣经对梅瑟的描述:「他好像看见了那看不见的一位,而坚定不移。」(希十一27)

做使徒的关键就在于此。使徒不仅是传讲信息的人,使徒即信息。当我们给人指出成圣之道时,人们会顺着我们手指的方向望去,但在此之前,他们会先望着我们,今天的使徒最大的需要即在此——不是更会规划、不是更好的装备、更好的调查、也不是对人们的语言、习俗了解更多、或更好的劝化技巧(如果有的话!),而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在生命中经历圣神的临在、充满圣神大能之新造的人。

认同危机

当前的神父及修道人正遭遇认同危机,神父对自己在现代世界中的角色与职分已认识不清,这是一个问题,或可说一个危机?毫无疑问地,我们必须对神父的神学定义再作更周延的研究及省思;这对许多神父的生命及工作势将造成游离效应。然而,没有更周延的定义难道对神父就构成危机了吗?

如果我们尚未为婚姻找到更周延的神学定义,是不是快乐的已婚教友就面临危机了 呢?(所谓周延之婚姻的神学定义,理应考虑各种文化的丰富性、人类心灵的局限及属灵光景)不错,有更好的婚姻的定义,及对婚姻有更好的了解,或有帮助于教友的婚姻生活。但是,在他尚未获得新的婚姻定义的同时,他已经生活在婚姻的实际情况中,他挚爱妻儿也为妻儿所挚爱;在婚姻生活带给他的喜乐与痛苦中,他经历了生命的成长与圆满, 没有理由面临危机。

《师主篇》说得好:「与其定义懊悔,不如经验它。」对目前很多正面临认同危机的神父,我们能说同样的话吗?他们可曾亲身经历其神父之职分,或只是将其挂在口边?他们爱主耶稣吗?他们充满圣神了吗?他们在与人分传圣神、分享基督生命上有无成效?如有,我不认为他们会有认同危机,正如上述那位已婚的教友。要想分传圣神,须在自己的生命中经历其大能,参加避静的目的即在于此。避静不是有关主耶稣的演讲会,而是一段时间的静默并借以与主交谈。先不要读主耶稣,先见再说。先与建立亲密关系,然后我们才能真切地谈

静默

上述使我进入第二个题目——静默。没有多少方法能像静默那样帮助我们与主交谈。 我所谓的静默系指内在心灵的安静,唯在其中方能听见主的声音。对大部份的人来说,那种内在的安静光景很难进入。请暂时闭上双眼,看看内在的自己有什么状况,多半你会发现自己沈溺在思海里,无法自拔——不停地讲、讲、讲(思绪就是自言自语),结果造成自己的内在尽是噪音、噪音、噪音;自己内在的声音与其他记忆中的声音及影像的争战,这一切的扰嚷分散了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主那飘渺的声音如何立足呢?

外表的安静极有助于得到内在的静默,如你无法耐得住外表的安静,换言之,如你无法管制你的舌头,又如何冀望于获得内在的静默呢?又如何能管制内在的唇舌呢?对静默的耐度是一个人灵修深度相当好的指针(其实也是知识及情绪的指针)。当我们闭口不言时,内在的声音有可能反趋大声,这将使我们更易分神,致影响我们祈祷的成效,凡此种种不应归咎静默。内在声音反正一刻也不停歇,静默只是使我们认清此一事实,进而努力设法对其压制肃清。

主耶稣教导我们祈祷时须将门关上。然而,关了门并不表示就将世上的一切逐出了我们的心灵,其结果则是将尘思俗念带进了祷告中。纵然如此,门还是要紧紧关闭,否则外面的声音会渗入并淹没主的声音,尤其在祈祷刚开始而我们的注意力尚未集中之际。在周围吵杂的情况下,数学家很难解决复杂问题,祈祷亦然。做数学习题的学生应学习全神贯注于问题中,致完全不受外在声音的影响;学习祈祷者亦然。不过,在我们起步的阶段, 最好还是谦卑,向主承认在安静、静默上的需要。

圣徒之静默

诸圣徒对静默的价值有深刻的阐述。在此引述莫顿书中(Thomas Merton)的几句话与大家分享。有句话是叙利亚的依撒格(Isaac)修士说的,他的话不仅适用于沙漠隐士, 也适合于现代城市中使徒的心灵。他说:「很多人都在不停地追寻,但仅持续的静默者存留……每个人都在七嘴八舌中感到愉悦;然而,舌灿莲花,心内空虚。如你喜爱真理,请先喜爱静默。静默像阳光,能在主内照耀你,并能自无知的幻影中引渡你。没有任何东西比静默能使我们与主结合更多……爱静默吧,它带来的甜美非唇舌能及。刚开始时我们必须强迫自己静默,但使我们乐于静默的力量终将产生。愿主赐与你静默的力量。只要操练,无尽的亮光将向你展现……不多时,某种甘甜就会自你心中涌出,那时,静默就成自然。」

上述字字发人深省,对曾体验过静默的神妙者言,上述更是动人心弦。再引圣安东尼 (St.Anthony)的门徒阿摩纳斯(Ammonas)的话:「看呀!吾爱,我已向你展示静默的力量,其疗效何其彻底,其悦乐天主何其全然。我之所以强调如此,即为向你担保,借静默,你将得见天主的大能;由于静默,你会明白天主的奥秘。」

依撒格的话显然依据经验而来,所以他说:「刚开始时,我们必须强迫自己静默。」

静默并不容易做到。当我们尝试静默时,我们会察觉内在的阻力,翁爱梅(Eveyln Underhill)在其所著《神秘论》(Mysticism)中写道:「向往默想生命者,即使其所欲、所求至低,或其自我尚未熟悉静默之奇妙计划,将不久就有体认;而自我将在过程中被释放,尘世声音再不被听见,灵的伟大奇遇于焉肇始。」

奇遇,的确,当你在静默初期克服了厌烦、不安的苦后,你就会有惊喜的发现。你会发现在静默的夜空里,充满了属神的亮光及音乐;在初见虚空无物的静默中,天主就在其中。静默中,天主的出现是笔墨难以形容的,然魏西蒙(Simone Weil)的描述却极传神,她描写了祈祷时吟诵天主经的感受:「常常是当我说第一句话,我的思想就变得支离破碎并被抛到九霄云外,那儿没有景物,也没有观点……同时,我的内心被无尽之无限所充满,此即静默,此静默不是无声世界,而是一种确切的感觉,比声音实在得多。要是真有声音,声音也是穿过静默飘向我。」

展读至此,我想你已不需要我多费唇舌鼓励你,利用这几天投身静默了;因为机会难得,错过可惜,而静默的成效是可累积的。换言之,静默四天之后的静默,将此避静伊始时的静默更见深度。

如何祈祷:主耶稣是祈祷大师

如你希望这次避静收获丰富且甜美,你必须花大量时间祈祷。你必须先知道如何祈祷,才能祈祷得好。你怎样祈祷?当年的宗徒们也问过主耶稣同样的问题。主耶稣也亲自教导他们如何祈祷。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也可以从主耶稣的教导中学习如何祈祷,主耶稣是最好的祈祷老师;事实上,也是我们基督徒唯一的祈祷老师。

路十一记载,有一次耶稣在一个地方祈祷,停止以后,的一个门徒对说:「主,请教给我们祈祷,如同若翰教给了他的门徒一样。」门徒们真聪明,当他们想学习如何祈祷时,他们直接求助于老师。我奉劝诸位也照样做,向主耶稣学习祈祷。没有人能教你祈祷,我决不能,真的。我在这几天当中能贡献诸位的,即让天主成为大家祈祷生活的助力。在我们学习祈祷的过程中,迟早会遭遇困难,这些困难没人能帮忙解决,我们只有直接求助于主耶稣:「主啊!教我祈祷。」将解决我们的难题且亲自引领我们。为这缘故,我自伊始就要奉劝诸位,只要你遭遇困难前行受阻时,请仰望主耶稣说:「主,教我祈祷。」一遍又一遍,只要需要,说上一整天也无妨:心平气和地说,不急不徐,不带任何压力,怀抱坚定盼望,相信主耶稣一定会教导;就好像已经答应了!因此,再回到我们的问题:如何祈祷?求助主耶稣吧!求教你,这就是学习祈祷之道。

神本的祈祷

让我们从圣经中学习主耶稣教导的祈祷方法——「你们应当这样祈祷:我们在天的

父,愿祢的名被尊为圣,愿祢的国来临……」从这儿我们可看到主耶稣教导我们祈祷的模式。教我们祈祷从天父开始,不是从我们开始,不是从我们的喜好及需要开始,而是先求天父的国度。「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玛六33)主耶稣的祈祷在本质上是神本的,正如的一生。今天我们谈论主耶稣,感觉好像是属众人,的确如此,但更是属天父的。圣经已清楚显明主耶稣的一生都以天父为念,不是人,的饮食就在奉行天父的旨意(若四34)。凡遵行天父旨意的人,就是主耶稣的兄弟、姊妹和母亲(玛十二50)。我们整天,主啊!主啊!地叫,并不影响以奉行天父旨意为先。事实上,时时萦绕心头的是:努力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跟一样,爱天父、敬拜天父。我们一般都以为主耶稣的苦路乃为我们而走,的确如此;然而,请再严谨思考一下对我们的爱。曾在苦路前退缩,原不想要;唯一让走完苦路的原由是的父亲——天父;「父啊!祢如果愿意,请给我免去这杯罢!但不要随我的意愿,惟照祢的意愿成就罢!」(路廿二42)「但为叫世界知道我爱父,并且父怎样命令我,我就照样去行。」(若十四31)

在这儿我们学到耶稣教我们祈祷的第一课,教我们祈祷由天主开始;以其国度的来临为念,以其圣名之被尊为圣为念,以其旨意之承行于地为念。由此亦突显我们祈祷没有成效的原因,我们的祈祷太以自我为中心,以人为中心,我们必须将自己抽离而集中于天主及其国度。

主耶稣也愿意我们为自己的需要祈祷。我们是不是除了天主的圣名、国度及旨意之 外,完全不顾自己的需要,把一切全交给天主?绝非如此。弟兄姊妹们!我们应当谦卑,承认自己的需要,即使是物质的需要也无妨,然后乞求主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日用的食粮(注意是食粮,不是奢侈品)、灵性的刚强及罪的宽赦。

祈祷中的求恩

可曾注意主耶稣教导门徒的祈祷中有一特点?即自始至终都在求恩——愿你的名受显扬,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间这些都该当成为我们祈愿的对象!虽然天国的来临比太阳东升更为必然,但主耶稣仍吩附我们为天国的来临祈祷。

上述即主耶稣的祈祷,如同教门徒们的祈祷。祈祷就是向天主要我们需要的东西, 要求为我们有益的东西。路十一 5-10记载了主耶稣对我们的天父回应我们祈祷的描述: 「你们中间谁有一个朋友,半夜去他那里,给他说:『朋友,借给我三个饼罢!因为我的朋友行路到了我这里,我没有什么可以款待他。』那人从里面回答说:『不要烦扰我了!门已经关上,我的孩子们同我一起在床上,我不能起来给你。』我告诉你们:他纵然不为了他是朋友的缘故,而起来给他,也要因他恬不知耻地切求而起来,给他所需要的一切。所以,我告诉你们:你们求,必要给你们:你们找,必要找着;你们敲,必要给你们开。因为凡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给他开。」

请注意上述中:「凡求的」,多么直接且令人震惊——「凡求的」,不带任何条件,也没有资格限制。不论求的是圣人抑或罪人,只要求就必得到。看起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有人不免心生疑惑:「写是这么写,谁会相信?我过去不知求过多少,什么也没得到。」主耶稣恐怕大家听不明白,于是再作强调说:「你们中间那有为父亲的,儿子向他求饼,反而给他石头呢?或是求鱼,反将蛇当鱼给他呢?或者求鸡蛋,反将蝎子给他呢?你们纵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东西给你们的儿女,何况在天之父,有不更将圣神赐与求他的人吗?」

新约中有一致的教导:祈祷是有能力的,祈祷供应我们一切所需;此外,祈祷基本上就是求恩。谨将相关经节胪列如次,供诸位参考。我建议各位以祈祷的方式恭读这些经文;并持续操练。当然,除非我们已明了求恩式祈祷之能力,否则将不得这些经节之精髓:路十一1-13;谷十一22-26;玛廿一20-22;路十八1-8;若十四12-14,十五7,十六23-24;雅一5-8,五13-18;若壹三22,五14-15;斐四4-7;弟前二1ff。

祈祷的窍门

在我信仰生活的初期,有幸参加过由盖侯世(Jose calveras)神父主领之避静,盖神父非常优秀,并以借避静教导信友祈祷著名。好几位灵程高深且受人尊敬的老耶稣会士,参加过盖神父主领的避静后告诉我:「盖神父真的教会了我祈祷。」当然,这种说法也不全然正确,因为只要是基督徒,多少都会祈祷。我认为他们的意思是指盖神父在祈祷的成效及深度上对他们有所帮助,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

我满怀盼望地参加他的避静,但才几天,各种祈祷的问题就令我苦不堪言了。我向盖神父求助,他只轻描淡写地问:「你是怎么祈祷的?」(事后回想起来,他还真问倒了我,因为以前从未有人问我这个问题。)于是,我向他描述我祈祷的过程、内涵。「我先选好几个方向,然后开始默想。」我说:「才不过一、二分钟,我的心思意念即开始跃动,我也无助地分神了。」盖神父再问:「你怎么办呢?」我答说:「嗯,当我感觉自己分神时(通常不是很快感觉得到),我再将自己拉回到默想的主题。」「然后呢?」盖神父追问。当我解释自己在祈祷时如何在默想及分神间拉锯的时候,盖神父极有耐心地听我述说;通常我的祈祷有九成的时间在分神状态。直到今天,我遇到许多人都有相同的困扰。如你也有,应属正常。

盖神父于是对我说:「你所做的只是思考——默想,你不是在祈祷。默想没啥不好, 只要其确能有助你的祈祷。告诉我,你身上有念珠吗?(我在此须说明这事发生在梵二之前,不过我一直热爱念珠。)「有」我说「你能拿出来吗?」(我是一个年轻的耶稣会士,而盖神父是位老者,他不在乎这样做)我照着做了。「你知道如何使用吗?」「当然知道。」「那你为何不用?」「什么?你要我在默想时念玫瑰经?」我显得有些震惊,但在骨子里,一个念头飘过我的脑海:这人,一位著名的祈祷大师,竟如此严肃地要我在默想时念玫瑰经?我开始将念珠与那些单纯且没读过什么书的人联想在一起:农夫、渔夫的祈祷。如果我在祈祷时为某些事分神且无计可施,我可以做次佳选择,退而求其次地做些别的事情。不过,我当然可以做默想,我不是刚完成我的哲学研究吗!

盖神父以其惯有的平静口吻说:「连续十次请圣母为你代求祈祷的恩典,克服分神的恩典,然后再开始默想。如果仍然分神,再祈祷十次,不行,再十次:实在不行的话,干脆放弃默想,为你需要的所有恩典祈祷,为参加避静的弟兄姊妹祈祷,为你所爱的人祈祷,为世界祈祷。避静的收获不能借深思默想得到,那纯是天主的赏赐,适量的沉思会有一些帮助。必要时,可向天主乞求恩典。因此,求吧,天主会给你的,求祈祷的恩赐,求慷慨以对主耶稣之恩赐,求经历主爱之恩赐。

盖神父显然引用了圣经里有关祈祷的教导。后来,我的经验告诉我他为什么被称为祈祷大师。他确信,也教我们相信,我们该当做的只是向天主求我们所需,而天主决不会让我们失望。他说:「祷告之钥即祈求,很多人学不会祈祷,因为他们从不在祷告中祈求。 伸出乞求的手,手中必会得到脑子里所正思之者。」

在那次晤谈中,他还告诉我:「你喜欢圣人们的祈祷吗?喜欢圣母的祈祷吗?是吗?那就慢慢地、专心地祈祷如下:圣母玛利亚,为我转求,耶稣基督之母,为我转求,圣童贞女,为我转求……你能这样祈祷吗?」当然可以,问题是这岂不太简单了。祈祷岂不应比这更复杂呢!后来我读了盖神父写的一本书,他在那本书里解释简单的出声祈祷及虔敬的叫喊祈祷源于神秘主义。我以往却被教导,一直以为那种祈祷方式是初学者及没读多少书的人常用的!对他及任何稍有祈祷经验的人来说,那才是精炼的祈祷。

像孩子一样祈祷

盖神父的确教了我如何祈祷。自那日起,我再不会认为自己不会祈祷了。我有祈祷方面的困难,又难以启齿,我其实不总是忠于祈祷,但我从未能说自己不会祈祷。我怎么可能不会祈祷?我当然知道怎么祈祷,我只要把握两个要点即可——简单的出声祈祷及求恩式的祈祷,任何孩子都会;然我们之中很多人的问题也在这里:我们不再是孩子了,于是乎我们也忘了该如何祈祷。我一次又一次地遇到神父及修道者,他们在进了神学院及修院之后,祈祷的能力反而退步了。这是否令你很惊讶?你们中间可能很多人也是如此。在我们进修院之前,我们也常怀单纯的心祈祷,我们依靠天主、依靠圣母,任何需要都求助于他们:考试及格、健康、事业顺利……我们就这么长大,也在此过程中学了很多有关天主对尘俗琐事没有兴趣之高明语汇,如天助自助者、天意不变等。于是,我们不再期待奇迹,也不再祈求奇迹;而天主在我们生命中之介入也越来越少了。非但如此, 我们的祈祷日趋复杂,我们被教会作深入默想;换言之,重点都导向阅读、默想及漫无目的的祈祷。渐渐地,我们开始确定成圣之道在于深信,深信之道在深思、深思、深思—— 默想、默想、默想。然而,我们真正所需千倍于深信者乃是力量、灵力、勇气、坚毅。如想拥有这些特质,我们必须求、求、求,祈祷、祈祷、祈祷。

有关求恩祈祷的问题,我将另找机会专精讨论,目前,你只要领悟圣经中主耶稣有关祈祷的教导应属足够,其将在你心中扬起宽广的希望,甚而确信:只要我慎重地伏求圣神,我必得着……甚至就在今天,就在当下。怎么不会呢?如果天主赐你此等信德,你就实在太幸运了,因为你求即得。请容我提醒,我意非在建议你要完全放弃默想,我之所以建议你恭读那些经节,旨在邀请你做某种形式的深思默想。我建议你不要再将信心集中于默想,而应以单纯的祈愿能力是赖,因后者远比前者重要。如你照着做,你就会发现祈祷带给你的力量、信心及平安。然后,你就会了解保禄宗徒的话:「你们什么也不要挂虑,只在一切事上,以恳求和祈祷,怀着感谢之心,向天主呈上你们的请求;这样,天主那超乎各种意想的平安,必要在基督耶稣内固守你们的心思念虑。」(斐四6-7)且能亲身体认其涵义而终生奉行之。



5祈祷之律

5祈祷之律

任何人读到主耶稣以单纯、中规中矩之祈愿祈祷,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只要求,主耶稣说,你就会得到。宽广的希望会自我们内心升起。真会如此吗?且让我们怀着信心而付诸行动,我们将会得到一切所需及所欲。然而,我们的经验常常浇熄内心的希望之火。我曾多次祈祷,却换来多次失望;主耶稣的话或许另有所指,如果主耶稣说话算数,我常有之无效祈祷又如何解释呢?

答案很简单。如果你的祈祷没有成功,不是因为祈祷无效,而是因为你尚未学会正确的祈祷。工程师或会抱怨工程不能发挥功能,因为其建造的桥梁都坍垮了;实际上工程没有错,只是工程师不行。如果我们的祈祷失败,那是因为我们不是好的祈祷者,我们尚未能活用、主耶稣清楚教导我们的祈祷定律。祈祷者与工程师一样,都依自己的定律而行。

祈祷的第一定律:信心

你可曾注意,凡有求于主耶稣者,主耶稣都会习惯性地问:「你相信我能吗?」换言之,信心是得见主耶稣医病、治愈、行奇迹大能的先决必要条件。我们知道主耶稣在其家乡纳匝肋行的奇迹很少,因为那儿的人缺乏信心。这几乎成为一条铁律:只要相信,无所不成;若是不信,无事能成。你自己信心不足也没关系,别人满怀信心为你祈祷也可以。 此即我以后会特别讲的分享祈祷(Shared Prayer),你为某事向主祈祷,但你的信心或许太过软弱,致你求而不得;但主仍会应允,这就是分享祈祷的优点。雅依洛的女儿并没有信心(谷五35),百夫长的仆人也没有信心(玛八5),玛九2-8里的瘫子也没有信心;只要是祈祷者(非受益者)信心够大,所求就会成真;谁求,不重要,信心则为必要,这是不能取代的。

主耶稣在这儿立下另一条祈祷定律。在玛廿一18-22我们读到:早晨,回城时,饿了,见路旁有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但在树上除了叶子外,什么也没找着,就对它说:「你永远不再结果子了!」那无花果树立即枯干了。门徒一见,就惊异说:「怎么这无花果树立即枯干了 ?」耶稣回答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如果有信德,不疑惑,不但能对无花果树做这件事,即使你们对这座山说:起来,投到海中!也必要实现。 不论你们在祈祷时恳求什么,只要信,就必获得。」

谷十一20-24也记载了同一件事且更为强调:早晨,他们从那里经过时,看见那棵无花果树连根都枯干了。伯铎想起来,就对耶稣说:「师傅!看,祢所咒骂的无花果树已枯干了。」耶稣回答他们说:「你们对天主当有信德!我实在告诉你们:无论谁对这座山说:起来,投到海里去!他心里若不怀疑,反相信他说的必成就,就必给他成就。因此,我告诉你们:你们祈祷,不论求什么,只要你们相信必得,必给你们成就。」

门徒们对信心定律都很了解,也将其传给早期的基督徒,雅一 5-8记载:「你们中谁若缺乏智慧,就该向那慷慨施恩于众人,而从不责斥的天主祈求,天主必赐给他。不过,祈求时要有信心,决不可怀疑。因为怀疑的人,就像海里的波涛,被风吹动,翻腾不已。这样的人,不要妄想从主那里得到什么。三心两意的人,在他一切的行径上,易变无定。」

主耶稣时至今日也以奇迹响应我们的信心,我对一些人治病服务的信心尤感印象深刻,他们呈现的信心与福音里主耶稣的信心及宗徒大事录里宗徒们的信心似无二致。主耶稣每次打发门徒外出宣道时,就赐给他们治病及行奇迹的大能,主耶稣似乎将治病及宣道的服务联系在一起了,你对此岂是无动于衷?准此,圣经中每位宣道者同时又可以行奇迹。显然,除了宣道所需之胆量及勇气外,门徒为其自己所求者即行奇迹的恩典。他们被庭上释放之后,遂祈祷说:「现今,上主!请注意他们的恐吓,赐你的仆人以绝大的胆量,宣讲祢的真道,同时伸出祢的手,借祢的圣仆人耶稣的名字治病,显征兆,行奇迹。」(宗四29-30)他们的祈祷似乎立得响应:「他们祈祷后,他们聚集的地方震动起 来,众人都充满了圣神,大胆地宣讲天主的真道。」(宗四31)「宗徒们在百姓中行了许多征兆,显了许多奇迹。众信徒都同心合意地聚在撒罗满廊下。……宗徒们行了这样多的奇迹,以致有人把病人抬到街上,放在床上或褥子上,好叫伯铎走过的时候,至少他的影子能遮在一些人身上。还有许多耶路撒冷四周城市的人,抬着病人和被邪魔所缠扰的人,齐集而来,他们都得了痊愈。」(宗五12、15-16)

圣保禄,这位宗徒大事录中令人称奇的代表性人物,当其在教会肇建初期致力建立宗徒职分时,他致力追求行奇迹的能力。「我成了狂妄的人,那是你们逼我的。本来我该受你们褒扬,因为纵然我不算什么,却一点也不在那些超等的宗徒以下。宗徒的记号,也在你们中间,以各种的坚忍,借着征兆、奇迹和异能,真正实现了。」(格后十二11-12)

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早期教会常见的奇迹?为什么治病奇迹、甚而死人复活如此罕见?有人说,这是因为现在不需要奇迹了,我个人感觉则是现代尤其需要奇迹,之所以少见奇迹,系因为我们少期待奇迹;我们的信心少得可以。我记得有一位耶稣会士,他在印度的服务非常杰出,并被尊为圣人及神师,他奉召向其〈印度门徒〉宣讲忠于基督、相信基督的道理。然而,这何尝容易?因其对象在观念上一贯以为所有的宗教都很好,他们会全心接受主耶稣,正如全心接受其他印度神明一样。我对他说:「你知道要怎样改变人们的观念吗?举例来说,假设你一位门徒的女儿死了,你走进他家,对众人说:大家别难 过,我要奉主耶稣的名使她复活;且像宗徒大事录中所记载的门徒一样,不断有惊人之举。这样才可以旋乾转坤,我保证。通常,什么地方有人改信主耶稣,什么地方就有敌对及迫害。」然而,今天的印度上述情事并不常见。

我曾说过,主耶稣似乎将宣教与治病奇迹两种服务连在一起,自己在世的一生就是明证,而每当差遣门徒外出福传时,必都赐予他们这两种恩赐。或许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注重自己的身体,而当我们眼见天主在我们身体上作工时,我们也越能感知天主的信实。好在主耶稣今天仍在我们中间,使我们有分于的圣工。我知道很多神职人员都曾行过奇迹,其中魏戴维(David Wilkerson)先生的信心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在其颇受好评的著作中告诉我们,他如何治愈那些被当今药物及精神科放弃的毒瘾犯。对那些志愿将毒品注入体内的人,你我势必都束手无策。戴维宣称他治疗的方法只是为人覆手,并向其介绍圣神的大能,而卒能作工者,人之信心也!

如你希望多了解一些卓越信心的事迹,请读席百希(BasileaSchlink)的著作《真实》(Realities)及安德(Andrew)修士的书《天主的私枭》(God'ssmuggler);尤其安修士在书中提到在大修会结训后,被派遣的人在接受福传测试时,必须操练身无分文地外出宣讲福音,经过测试后始可踏上福传旅程。

如果在我们的生命中,从未或几未经历天主的临在,此系因为我们尚未身处真正的困境,或因我们信德孱弱,致从不期待任何奇迹发生。如果我们冀盼自己对主的临在与大能有敏锐的感受力,则期待生命中的奇迹是何等重要。奇迹,就信仰观点而言,不必然是自然律解释不通的事情,因其只是物理现象之异常,与信仰关系不大。我们生命中期待的奇迹,是坚信某事的成就乃出于天主的大能,亦即天主为我的缘故在该事上直接介入。任何宗教,只要其相信存在一位有位格之神者,必然对两件事多所强调:祈祷祈愿及奇迹。当我向天主哭诉时,天主开始与我建立亲密关系,其时,我看见人之无法自救;其时,天主介入我的生命拯救我、赐我力量、光照我及引领我。如天主无上述作为,则其与我之间并无关系,而其在我生命中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今天,我们似已不再在乎天主有否持续介入我们的生命,而圣经中的犹太人对此则非常注重,其信心之所以坚强,原因在此。下雨了吗?必是天主的旨意;犹太人顺理成章地将天气的变化视为天主的旨意。战争是胜是败?不论胜败必也是天主的旨意。他们很难从人的因素,如将军们的作战技巧或缺失,检讨胜败的原因。即使他们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懦弱并致作战失败,他们也相信是天主取走了他们的勇气,使他们心灵软弱。犹太人将一总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最终极的原因——天主;事情或许没这么严重,然而他们就是这样,将每件事的原因都指向天主,对他们来说,这极其自然。

我们正相反。你曾头疼吗?头疼哪需要跪下来祈祷?吃片阿司匹林不就得了。此不足奇,其来有自。人们宁可斥资建实验室,将智能用来发明药物及其他所需,而不愿花时间进堂祈祷。虽非人人如是,但此足显示我们模糊了焦点,致天主在我们的生命中及思想中渐渐褪去。发明阿司匹林当然有必要,阿司匹林当然也可以治疗头疼;但即使如此,也是天主借着阿司匹林的发明及使用,为了医治人们的头疼,阿司匹林所展现的正是天主的全能。今天,人们在一切事情、作为上对天主的需要,与当年荒漠里的犹太人并无不同,只是我们丧失了信心导向的生活,致无法在任何事上看见天主的主权,无法看见是借着人手在一切事上作主。

我记得在几年前读过一本书,作者是两位精神科医师教友,内容是有关神父与修道者方面的研究。作者特别提及,有很多神父及会士为个人问题求治,但其中仅两位在过程中提及天主,而仅一位弟兄认为天主在其生命及疗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他人则似乎与天主没什么关系,在讨论与各人切身相关的问题时,从来不提天主。这岂非天主自我们生命中隐去的症兆?我们的信心竟变成如此软弱迟!我们就是不愿天主直接地、带着威能地介入我们的生命。我们有心理问题吗?找个心理医生吧;身体不舒服?看看医生吧。主耶稣的教导似非如此。做面包的师傅自然是供应日用食粮的人,但却向天父求日用的食粮。

如果我们没有信心,我们甚至连向天主求取所需的念头都没有。如果我们没有信心, 即使我们向天主求,也没用。请告诉我,要是你列个所需的清单,放在天主台前,而所有的需要都蒙主赐予,你会惊讶吗?为什么?你不会以为得来全不费工夫吗?你不会讶异自己信心的不足吗?

信心是你产生不了的,别勉强自己有信心;勉强相信不是信心,只是强己所难。信心乃打开心灵迎主契合所得之恩赐,与主交往越多,你越明白在一切均为可能,你会开始相信确实可让亚巴郎的后裔像沙石那么多,进而相信也可以改变我们的铁石心肠,……就在你确信的那一刻,你的心也开始改变了。

上述即求恩祈祷之第一定律。祈祷者必须具备不可摇撼的信心。记住,「无论谁对这座山说:起来,投到海里去!他心里若不怀疑,反相信他说的必成就,就必给他成就。你们祈祷,不论求什么,只要你们相信必得,必给你们成就。」(谷十一23-24)你们那些 巨大似山的问题,必将在你的信心之前低头。注意上节经文中,主耶稣话中的奥妙,「不论求什么,只要你们相信必得,必给你们成就。」真奇妙,相信必得,就必得到;虽尚未得,但要像已经得到般地祈祷。这是为什么有人在祈祷中感恩,他们以恳求开始,以感谢结束。什么时候感谢最合适?你显然以为当得到所求时才应感谢。不!当天主赐你坚信祈祷已蒙垂听时,甚至尚未得着所求,就该开始感谢。如有人送你一张支票,你要将支票兑现之后才感谢吗?当你理解天主将要赐你所求时,就是开始感谢的时刻。有位姊妹为其关节炎得医治祈祷,她在病情好转前整整祈祷了三年,因为她相信医治已然开始。因此,当我们祈祷时,我们必须响应主之教导,在恩赐来临前先得应许,这岂非保禄宗徒对斐理伯信友的教导:在祈祷中赞美?「你们什么也不要挂虑,只在一切事上,以恳求和祈祷,怀着感谢之心,向天主呈上你们的请求;这样,天主那超乎各种意想的平安,必要在基督耶稣内固守你们的心思念虑。」(斐四6-7 )此即常活于属天平安中之秘方!

祈祷第二定律:宽恕

主耶稣在谷十一告诉我们,有效的祈祷需要信心,在同一信息中,强调了其他一些条件的必要性:宽恕。「当你们立着祈祷时,若你们有什么怨人的事,就宽恕罢!好叫你们在天之父,也宽恕你们的过犯。」(谷十一25)

这是所有祈祷的基本定律,主耶稣对此一再坚持。如你不宽恕,你就不被宽恕,更不能与主结合。「所以,你若在祭坛前要献你的礼物时,在那里想起你的弟兄有什么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礼物留在那里,留在祭坛前,先去与你的弟兄和好,然后再来献你的礼物。」(玛五23-24)

为什么许多人的祈祷都缺乏力量,主要原因是其内心有忿恨深植。我常讶异人们,甚至修道者及神父,终其一生都心怀深恨;忌恨长上,特别针对一总或有或无的不公情事,他们不知此将对其祈祷生活造成大害,甚至祸及其职分及健康。

抱怨、憎恨、积愤将毒害我们的身心系统,致我们受苦。奇怪的是我们还乐此不疲, 有时更为了仇恨而不惜玉石焚。我们就是不愿宽恕!主耶稣不容如此,的教导毫不含糊——如你不宽恕,我就与你无关!

为这缘故,我建议各位就在避静开始前,花点时间检视自己内心有否怨恨,并予消除。否则,你在这次避静中的祈祷将苦不堪言,别怕花太多时间,为此投入二、三天亦属值得。建议你列一份名单,详列自己憎恨、不愿爱及不想宽恕的人,也许,各位当中有些人认为此举不易。有时神职人员在历经性感觉的情境后会习惯性的压抑,这就是怨恨的感觉。我们有时也遇到一些神职人员真诚地表示他们爱每一个人,谁也不恨;然而,其言行又不经意地透露了怨恨及苦痛。发掘类此积怨的简单方法,就是列出你有负面观感的人名;若写不出来,就列出印象不好的人名,比较不喜欢的人;卒至不喜欢自己的人。此举应有助于你挖出深藏之负面感觉。

排除内心的忿怒

列出名单之后呢?我不会要求你立刻宽恕,因此举或将使你更压抑忿恨的感觉。正视积愤并谋排除之道常有帮助,向自己所怨恨的人坦诚沟通不失为可行方法,然不是每次都行得通。或因对方连络不上,即使连络上,对方也不一定领情。

次佳选择是在幻想中舒解怨恨,想象对方真在眼前,也真的向他表白。宽恕不是软弱及懦弱的表现。我认识一位神父,他就不能宽恕、信任其所憎恨的一位同事;他甚至为祈祷的恩典祈祷数月,依然无效。当我最后找来第三者扮演触媒角色让他面对时,终于轻易挖出了他内心的怨恨,宽恕变得轻而易举,致其甚而认为没什么好宽恕的。另有一位神父无法宽恕其一位属下,因其不断中伤他。怨恨啃噬他数月之久,且总在他祈祷时大肆活动,纵然他想尽方法也不得其解。我利用「角色扮演辅导」方法,助其在想象中与对方见面,甚至借摔枕头来舒解其所受之伤害及积存之愤怒。之后,他看到了自己的懦弱,与该属下相处是何等软弱。然而,情况仍未获改善,中伤持续,不过这位神父已能理解并宽恕那位属下了。他从体内系统中赶走了愤怒,愤怒已不再带给他烦恼。

从上两例中,我看见仓促依赖祈祷或使问题恶化。因此,我郑重推介各位借着祈祷宽恕别人,但对根深蒂固于我们内心深处之愤恨来说,除靠祈祷外尚须有情绪(有时甚至是身体)上的辅导,方足去除之。

如何借祈祷宽恕

以下是得到宽恕之恩典及去除积愤的有效方法:

(一)    为自己不喜欢的人祈祷,这是主耶稣在真福八端中的教导。当你为他们祈祷时,你对这些人的心态将起一奇妙的变化,你会开始关注、甚至关爱他们,也会对其心生好感。如此,我们既已关爱且为其祈祷,宽恕也自然较容易了。

(二)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不公不义事情,均视为天主为特殊奇妙目的之计划。不仅仅以为此被天主所允,因天主不只是允许事情发生,而是一切事情均在天主计划之内、控制 之下。主耶稣所受之苦难,此乃人们至大不公不义之所肇,不只是为天主所允许,根本全然在天主之计划、旨意预定之中,是以主耶稣经常提到必须历经苦难,如此才能使「预言应验」。圣伯铎在宗二22-23中说:「纳匝肋人耶稣是天主用德能、奇迹和征兆——即 天主借在你们中所行的,一如你们所知道的——给你们证明了的人。照天主已定的计划和预知,被交付了;你们借着不法者的手,在十字架上,杀死了。」

如果我们能效法主耶稣,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苦难——一总的不公不义,均视出自天主的意旨及计划,并由控制且预定,我们将不会集中于其他因素,也不会再责怪那些伤害我们、给我们痛苦人们——我们生命中的黑落德及比拉多了。我们将把眼光自这些人身上扬起,注视那紧摇我们每一生命之弦、为了我们及世人的益处让我们受苦的天父。如此,我们就更容易宽恕迫害我们的敌人了。

不过,这或衍生另一问题,我们可能把怨气发在天主身上!因为我们神父有压抑怨恨之倾向,故有时很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因所处之逆境,对天主心生莫大之愤恨,如亲人的去世、病痛、财务困难等。这些人认为天主是一切苦难背后的始作俑者,故把怨气出在天主身上乃为理所当然。虽然他们的信心及理智告诉他们,天主的计划必对他们有好处,然当其面对在天主旨意下有害于他们的人时,其内心及情绪仍不免多所怨怼。我心里或理解手术刀有益于我,但此仍不足清除我身体的抗拒与憎恨,所以,体之所感、脑之所思与心之所觉总不是统一的。

当我们向主发泄怨恨——所有的愤怒及怨恨时,反有助于感受到主的临在;不必在乎自己的用词遣句。我自己就有一次经验,因为无法得到我梦寐以求的东西,我非常地失望;我责怪天主不给我,致不愿再与交往,拒绝祈祷,长达两天。如果你也如此,当然是孩子气,但却有效。在我内心深处,我相信天主,故我可以直接向表达我的怨恨。正如我与好朋友之间一样,我可以毫无顾忌地向他们倾诉内心的负面感觉,因为他们爱我、了解我,而经过类此〈接触〉之后,我们之间的情谊会滋长。如果我在好朋友面前隐藏自己内心的负面感觉,结果大家以礼相待,成为彼此熟识的朋友,而非亲密的朋友。由于怨恨不会随己意自行消失,因此,在好朋友面前隐藏自己的负面感觉,不啻甘冒使情谊倒退之危险。长远而言,友谊将日趋表面化而情谊亦日遭侵蚀。

不必害怕表达愤怒,骂天主也没关系,圣人如约伯也曾如此,这并不表示他不恭敬天主,相反的是,这正显示他与主之间有亲密的关系。此即为什么当约伯的朋友责其不应将自己遭遇之不幸怪罪天主时,天主反而称赞、嘉许约伯。当我们向天主吐露不满时,心中的积恨也渐倒空,恨渐消,爱渐长;我们将很高兴地发觉,自己与主间的〈争吵〉非但不减与主间的关系,反有帮助。毕竟,当我向某人吐露愤怒时,我正与其作心灵接触,也正向其表示自己对此愤怒的重视。假设你我之间关系脆弱,而我又不太确定,则我会因恐怕失去你,致不太愿意向你坦白内心的愤恨。恨常是爱的另一面,也常是爱的另一种表达;但爱的相反不是怒,也不是恨,而是冷淡、漠视。

(三)    提供你另一去除积愤、怨恨的方法。站立十架苦像前,一心仰望主耶稣,定睛注视此一因终极不公不义肇生之苦难。很快,你就会为自己身受微不足道之不公即怒不可遏,而自惭形秽,我们既以主耶稣门徒自居,既以跟随主耶稣自期,不正应效法主耶稣背自己的十字架吗?

我认识一些人,他们在使用上述方法后,不但为自己的积恨感到惭愧,并且觉得自己能像主一样遭受苦难,应感到荣幸及喜乐。如你能达此境界,那就太好了,届时你就会明白主耶稣在真福八端中的教导:「为义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几时人为了我而辱骂迫害你们,捏造一切坏话毁谤你们,你们是有福的。你们欢喜踊跃吧……」(玛五10-12)你也会明白以前圣人们受莫名屈辱反而喜乐之秘诀,对他们来说,迫害他们的人对其反而有益!现在,请确定自己再没有压抑任何积恨,否则你会失去勇气且重蹈覆辙。亲近主耶稣苦像会足以助你明白,你的苦难正是追随主耶稣的部份代价。有一天,当你来到主面前时,必赐你化苦为乐的恩典,其时,怨言也会化为颂谢及赞美诗了。

在这一总为得到宽恕能力的操练中,我已假设你是不公不义的无辜受害者。然而很多时候这种假设对我们稍过偏袒,因为我们常须为发生在我们身上不公平的待遇负部份责任,只是我们常看不到也很难接受我们所应负的责任。盼望我们一旦排除内心的怨恨及负面的感觉之后,更容易宽恕别人。

我已与各位分享了影响祈祷艺术的两大定律,祈祷的定律当不止此,但我想留待其他机会再讲,以免我的讲道太过冗长;再说,再没有其他祈祷定律比上述更为重要,即信心及宽恕。我为各位介绍了操练宽恕的方法,让大家未来有功课可做;我也勉励大家,如主耶稣所训示,像单纯的孩子那样祈祷,以验证祈祷的能力及功效——天国的大门会为你而开。最后,我愿意以一个动人的故事结束今天的讲道。这个故事是拉玛说给他的门徒们听的,旨在阐明当我们欲借祈祷接近天主时,应单纯如孩童一般:

「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位贫穷的寡妇,她的独子每天都必须到邻村上学,上学的途中又须穿过一个林子。一天,孩子对她说:『妈,我很怕一个人过那林子,找个人陪我吧。』寡妇回答说:『我们太穷了,孩子,雇不起人陪你上学、放学,你去求森林之神魁昔纳(Krishna),会听你的祷声。』孩子就照着做。第二天,他走进森林里呼求魁昔纳,魁昔纳回答说:『你需要什么,孩子。』孩子说:『你能不能每天陪我上学,放学, 陪我穿过树林?我很害怕一个人走。』『可以,』魁昔纳回答说:『我很乐意为你做这件事。』于是,魁昔纳每天早晚都等着被他保护的孩子,陪他走过森林。

不久,学校老师的生日到了,每个学生都要为老师准备一份礼物。寡妇对孩子说:『我们太穷了,买不起礼物送给老师,去求魁昔纳给你一份礼物吧。』魁昔纳给了他一整壶奶,孩子很神气地带着牛奶到学校,将牛奶放在老师的跟前,和许多其他礼物放在一起,但老师似乎不怎么在意这份不太起眼的礼物。过了一会儿,孩子开始出于本能地啜泣:『没人注意我的礼物,没人注意我的礼物……』直到老师对工友说:『看在老天的份上,把牛奶送进厨房,否则这孩子就没完没了了。』于是工友将牛奶倒进碗里,准备将奶瓶还给孩子,很奇妙,奶瓶又满是牛奶,他把牛奶倒进碗里,奶瓶又充满了牛奶,看得工友目瞪口呆……这就好像那位送油给先知厄里叟(Elisha)的寡妇所用的小油瓶一样。(注)

当老师听见这个奇迹时,他把孩子叫过来,说:『这奶瓶你是从哪儿弄来的?』『魁昔纳给我的。』『魁昔纳?谁是魁昔纳?』『魁昔纳是森林之神,每天陪我上学、放学。』老师半信半疑地说:『我们都想见见这位森林之神。』于是老师、工友及学生全来到森林边,老师说:『叫你的魁昔纳出来,我们想见见。』

于是,孩子开始呼叫魁昔纳:『魁昔纳,魁昔纳……』然而,以往闻声即现的魁昔纳,今天却保持沉默了。森林一片寂静,除了孩子的回音空自回响之外,什么也听不见。最后,孩子伤心流泪:『魁昔纳,请出现吧!』终于他听到魁昔纳的声音:『孩子,我不能出来,什么时候你的老师单纯地如你相信时,我就会现身。』」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非常感动,因其让我想起主耶稣对门徒们的教导:唯信者可得见的复活。我们恰恰相反,我们要先看见站在我们面前方才相信,否则我们怎么知道这是真的,抑或出于凭空想象?主耶稣似乎对我们的问题不感兴趣,说:「先信才能得见;只要信,无事不可能。」



6求恩祈祷及其定律

6求恩祈祷及其定律

在《旷野中的教父》(The Desert Fathers)这本文集中,收录了埃及教父马可瑞 (Macarius) 一套令人喜爱的讲道集。其中有一篇,马可瑞宣称即使是大罪人,只要他悔 改信主,就可成为神秘论者。在此节录其中相当令人振奋的一段:「即使是一个婴儿,什么事都做不来,有脚也不能走向母亲,但他可以翻滚、哭叫表示需要妈妈;让母亲感到心疼,同时也因孩子如此需要自己而感到窝心。所以,即使孩子不能走近妈妈,妈妈却为其子之盼望及母子情深所感,卒至抱抱他,亲昵地逗他、喂他。对走向主及盼望主的灵魂而言,天主的爱恰如上述中的母亲。」

借着上述之对比,马可瑞可佩地抓住了主耶稣在祈祷教导上的精髓,也带给我们每一

个人希望。天主在乎的不是我们的配还是不配,不看我们过去的生命失败几许,是否信天主;只要一、我们哭着要,我们非常需要;二、我们对己之所需极其无助;三 、我们相信会为我们做我们所做不到的。

祈祷的大能:赖瑞达(Narada)

印度文学中有一些很好的故事,用以阐明主耶稣的教导非常合适。有一则叙述一位贤士赖瑞达,他在去神庙的途中,一天晚上,他来到一个村子,一对贫穷的夫妇热切地欢迎他,当他们知道他正要去神庙时,村民对他说:「你能不能求神赐给我们孩子?我跟我太太都非常希望有个孩子,但到现在神还没有给我们孩子。」赖瑞达答应了。抵达神庙后,赖瑞达将村民的愿望放在神的台前,神突如其来地说:「他们命中注定没有孩子。」赖瑞达拜领了神的旨意回家去了。五年后,他再赴神庙,途中又受到村民的热情接待。然而,令他讶异的是,这一次他在院子里看见三个孩子正在玩耍。「这是谁的孩子?」赖瑞达问。「我的。」村民回答。赖瑞达说:「原来神终究还是赐给你孩子了。」「是的。」村民答说:「五年前,你走后不久,一位圣人路过我们村子,他祝福我跟我太太,同时也为我们祈祷。神应允了他的祈祷,赐给我们三个可爱的孩子。你瞧。」赖瑞达听得心头一 愣,等不及地第二天就到了神庙。他跨进庙门第一句话即问神说: 「祢不是说他们命中注定不会有孩子吗?怎么他们现在有了三个孩子?」神听了大笑说:「那一定是圣人的杰作,圣人有改变命运的大能!」

多奇妙的故事,不是吗?我也这么认为,这令我猛然想起一个类似的故事:「女人, 我的时候还没有到。」然后,非常奇妙地,的时候到了,行了清水变美酒的奇迹。圣母不也证明了求恩的祷声可以改变命运吗?正如雅五16-17所记载的:「义人恳切的祈祷,大有功效。厄里亚与我们是有同样性情的人,他恳切祈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个月没有下在地下;他又祈求,天便降下雨来,地上也生出了果实。」

列下廿1-7记载一则故事与赖瑞达的故事很相似。希则克雅患病垂危,依撒意亚先知来看他并带来上主的信息:「快料理你的家务,因为你快要死,不能久活了。」希则克雅就转面向墙,恳求上主说:「上主,求称纪念我如何怀着忠诚齐全的心,在你面前行走;如何作了你视为正义的事。」然后希则克雅放声大哭。依撒意亚出来,还没有走到中院,上主的话传于他:「你回去,告诉我人民的领袖希则克雅说:上主,你祖先达味的天主这样说:我听见了你的祈祷,看见了你的眼泪。看,我必要治好你,第三天你就能进上主的殿。我要在你的寿数上多加十五年。」这是祈祷的大能可以改变命运的另一先例。还有什么比受上主差遣的先知所说的话更具决定性呢?谁能改变呢?如何能使天主改变心意?唯祈祷能化不可能为可能。在天主一切都可能;因此,正如主耶稣的教导,当我们向天主发出祈求的祷声时,一切都成为可能了。

常有信友在避静中反对我的看法:怎么可能改变主的心意?主的旨意是不可变的。这确是我不能回答的问题,我无法对此作进一步的说明,正如我不能解释主如何能成为人,及主耶稣怎么会来到圣体圣事中;这些奥迹是我们人永远无法想通的。我们只须记得主耶稣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所求的将会得到,这就够了;并不希望我们宿命地向我们自己定义的〈命运〉或〈天主的旨意〉认命;要我们求与得,找与找到,敲与门为我们开。 所以,此即足以帮助我们撇下一切百思不解,欢喜地踏上惊喜之旅。主耶稣对祈祷的教导是真实的——祈祷有效,上面两则圣经故事就是明证。

圣经一再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奥迹,即天主喜欢因着朋友的祈祷改变心意。听先知亚毛斯怎么说,「吾主上主叫我看见这事:割完君王的青草,当晚草初生时,看,蝗虫出现了。当蝗虫要吃光地上的青草时,我就说:『吾主上主,求祢饶恕罢!雅各伯还怎能存在?他已这样弱小!』上主对这事后悔了。上主说:『这事不会发生。』吾主上主叫我看见这事:看,吾主上主召来惩罚的火,烧毁了广大的深渊,又烧毁了上主的基业。我就说:『吾主上主!求祢罢休!雅各布伯还怎能存在?他已这样弱小!』上主对这事后悔了。吾主上主说:『这事也不会发生。』」(亚七1-6)

梅瑟在出卅二9 -10与主有很长一段争论,终能成功地改变天主的心意。上主向梅瑟说:「我看这百姓,真是一个执的百姓!你且由我向他们发怒,消灭他们;我要使你成为一个大民族。」但梅瑟仍然求上主他的天主息怒,上主遂撤销了要加于百姓的灾祸。创十八16-32记载亚巴郎也在做同样的尝试,为索多玛、哈摩辣两城求情。上主说:「我要作的事,岂能瞒着亚巴郎?因为他要成为一强大而又兴盛的民族……」于是上主告诉他:「控告索多玛和哈摩辣的声音实在很大,他们的罪恶实在深重!」……亚巴郎近前来说:「祢真要将义人同恶人一起消灭吗?假如城中有五十个义人,祢还要消灭吗?不为其中的那五十个义人,赦免那地方吗?」上主告诉他:「假如我在索多玛城中找出了五十个义人,为了他们我要赦免整个地方。」……然后他说:「主,且勿向我发怒,容我再进一言,假如在那里找到三十个怎样?」答说:「假如在那里找到三十个,我也不做这事。」……

尽管我们百思不解,但圣经里的天主,确是为所爱的人祈祷的影响力预留了很大空间:我们相信的主,是一位愿意将自己的计划精确地向先知启示,却也愿意为先知祈祷的能力而改变计划的主;也是一位依其旨意,愿意受持恒祈祷之巨大影响力改变的主。

求恩祈祷之〈神学理论>

求恩是主耶稣教导门徒祈祷的唯一方式,事实上,这也是整本圣经教给我们的祈祷方式,这对部份人而言或觉奇怪,我们一直被灌输的观念是祈祷有不同的方式,而以敬拜主居首;祈求则理应位居祈祷之末,因其过于〈自私〉。我们甚至以为,应将自己较低层次的祈祷提升至以默想、敬拜及爱主为内涵的祈祷,我们不就是这样的吗?

然而,如我们省思,将发现一个适当之求恩祈祷已然包含了默想、敬拜及爱。求恩让我们完全依赖主,完全相信。或谓:「天父知我一切所需,既看顾天上的飞鸟及野地的百合,则必会看顾我。主耶稣已经清楚表明。所以,我不必再花时间为自己的需要祈求,因为天父反正已经知道且会赐与我。」上述言之成理,但结论不对。主耶稣的确告诉我们会看顾天上的飞鸟及野地的百合,但上述之结论则非主耶稣之教导。主耶稣的重点不是不要我们求(一贯鼓励我们求),而是不要我们忧虑!如上述逻辑为真,那我们求主差遣工人收割庄稼岂不荒谬?收成是天主的,知道需要工人,当然需要差遣工人去收割庄稼,然其坚持要我们为此祈祷。在此我们再一次看见主的心意,即其愿意我们为其大能的彰显祈祷,也愿意借此突显我们祈祷的效能。所以,相信主不等于须放弃求恩,而是让主知道我们的心愿;请切记遵行!于是我们可以将一切事情交托给,相信掌管一切,相信会使每件事都合情合理。因此,请不要顾虑太多,保禄宗徒说得好:「你们什么也不要挂虑,只在一切事上,以恳求祈祷,怀着感谢之心,向天主呈上你们的请求;这样,天主那超乎各种意想的平安,必要在基督耶稣内固守你们的心思念虑。」(斐四6-7)

我已在前述中向各位解释了求恩祈祷之神学理论,也说明了求恩与奇迹的必要性,并可使天主在我们生命中成为真实。是主动的、不袖手旁观的、体贴的,不是遥不可及的主。主耶稣对求恩祈祷的重要性,以另一句话说明:「没有我,你什么也不能做。」借祈祷的无尽用途及在生命中对其持续的操练,我们会体认对天主的倚赖、对天主的需要,实际上,我们不得不生活在对天主的需要中。特利腾大公会议(The Council of Trent)文件对此有所阐明:「天主不会命令我们做不可能的事,但会要求我们做我们有可能完成的事情,并为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祈求。」奥伦居会议(The Council of orange)的结论则更详尽明显:「如果我们的思想正直,我们的路与罪隔绝,则天主必活在我们心中,与我们同在,导我们前行。」「每一个人都必须为最终的成圣,或持守正道祈求属天的帮助。」 「人的真与善都源于属天的泉源;我们必须饥渴慕义,犹如沙漠盼望甘霖。如此,我们将得到力量,不致仆倒半途。」

基督徒须深切确信,宗教信仰不在于我们的行,甚或不是为主而行。宗教信仰是相信主为我们所行,在我们心中所行及借我们所行,因此,我们的努力、欲望及「与恩典的联合」全是天主的恩赐。魏西蒙(Simone Weil)对马克斯主义者的批评很明智,她说马克斯主义者的问题在于他们认为前进的动力为无情的斗争(相对于此,人道主义者又常受限于对人及其潜能过于关注,而忽略了主),这样的前进迟早又会回到原点;不论前进得多么活力充沛,终不能对我们生命层次的提升有任何帮助。为这缘故,主的介入乃为必要。主耶稣之所以一再强调要我们不停地向天主求任何事物,正为要我们对上述有所体认;为任何事物求,甚至为天国的来临求,为收割庄稼的工人求,为属世的需要,为日用的食粮求。如果常这样做,必会对保禄宗徒所谓「天主那超乎各种意想的平安」有所领悟。

我诚挚地期盼各位利用这几天读罗马书及迦拉达书,你们会发现有关求恩祈祷之所有 相关的神学理论,都清楚地涵蕴其中,保禄宗徒在那两卷经书中,对完全倚赖主之神学作

了详尽的阐论。在天主台前,我们必须像孩子一般。孩子并未〈赚得〉其所有,而是其父母的疼惜、慈爱、关注及细心,故供应其所需,此不是因为孩子〈做〉了什么,而是因为孩子〈是〉什么——是他们的孩子。孩子唯一要做的,就是让爱他的父母知道他需要什么,如果让一个孩子担心、忧虑其成长、发展及生存之所需,那就再悲哀不过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成长的凭据是压迫自己,而非相信自己的父母。

我不希望各位误以为依赖祈祷就是学习懒惰,或误以为祈祷可以取代努力及必要之耕耘。向天主祈祷及停止忧虑并不意味可以不须努力即可期待天主赐予所求;天主的确看顾天空的飞鸟,毫无疑问,但并没有直接将食物放进飞鸟的口中:希望鸟儿自己觅食,并尽其最大的努力寻找天父为其预备的食物。因此,相信天主之预备,并依靠自己的努力。人有时在辛勤工作之后,会渐依赖自己的努力甚于天主的祝福与恩典。假设建筑师不停地努力工作并了解每一细节,假设一切均在其掌握之中且他技术娴熟,然而,若无天主的成就,他的一切终将白费。假设市政府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全市,但我们宁见其清楚认知,真正的保护者乃是天主,并非那些人们发明的科技产品。我们固然使用这些人为的方法,但我们并不真正相信它们,天主才是我们唯一的信任对象。人的方法固为必需,但却不完备;我们必须有能力感知人的方法背后有天主的大能在运作。



7祈祷的其它定律

7、祈祷的其它定律

前曾述及:「祈祷定律」—信心及宽恕,今续论之。

一、超尘脱俗

雅四2-4记载:「你们得不到,是因为你们不求;你们求而不得,是因为你们求的 不当,想要浪费在你们的淫乐中。淫乱的人啊!你们不知道;与世俗友好,就是与天主为仇吗?所以谁若愿意作世俗的朋友,就成了天主的仇敌。」

寻欢作乐的人不可能期待天主有分于其情欲及欢乐。欢乐的欲望及感觉本非坏事,否则人生何其无趣乏味,但人如毫不节制地活在享乐中就应受斥责了,因其导致竞逐奢侈浮华,而卒致拜金自不可免。

主耶稣倡行简单的生活,不受财富及奢华之束缚,教我们为日用的食粮祈祷,为日常生活之所需祈祷,不是为消费市场的奢侈品祈祷。非常警觉财富的危险,甚至明示爱钱的人自不会爱主,因钱与主是不兼容于人心的。

所以,如果我们向主求而未获应允,这并不奇怪,甚而我们所求在我们看来非常重 要,主也未必赐予,这无关乎主之大能,因主耶稣要我们先求天主的国与义,不是属世的舒适生活及好东西。

二、慷慨

人若愿主慷慨以对,须先慷慨对主。路六38记载了主耶稣的训示:「你们给,也就给你们;并且还要用好的,连按带摇,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们的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升斗量,也用什么升斗量给你们。」

如你弱肉强食,欺负贫困,不能善待有求于己者,你又如何期待天主慷慨对你呢?

三、奉主耶稣圣名求

当主耶稣鼓励门徒向天父祈求时,告诉他们祈求的要点:「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 凡信我的,我所做的事业,他也要做,并且还要作比这些更大的事业,因为我往父那里去。你们因我的名无论求父什么,我必要践行,为叫父在子身上获得光荣。你们若因我的名向我求什么,我必要践行。……不是你们拣选了我,而是我拣选了你们,并派你们去结果实,去结常存的果实;如此,你们因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必赐给你们。……到那一天,你们什么也不必问我了。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因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必赐给你们。直到现在,你们没有因我的名求什么;求罢!必会得到,好使你们的喜乐得以圆满。」(若十四12-14,十五16,十六23-24)

毫无疑问地,由上述可知教会在操练祈祷的教导重点是「借着主耶稣基督」,及「奉天主子耶稣基督的圣名」;如我们希望在天主台前的祈祷有能力,必须把握上述两重点。奉主耶稣圣名祈祷即依赖主耶稣对天父的影响力、依赖的转求、依赖天父对的爱、依赖天父乐于应允一切所求。此即相信凡主耶稣所求,天父必然都给;此亦意味依主耶稣的心与灵祈求。换言之,当我们奉主耶稣的圣名求时,主耶稣不会向天父求的,我们也不要求。主耶稣既戒绝财富、名位、虚荣、奢华,我们自不宜再贪得无厌地以主耶稣的圣名向天父求这些了。

四、持恒

在诸般祈祷定律中,除信心及宽恕之外,属持恒最为重要,主耶稣反复对此以身作 则,清楚地教导我们求一次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持恒祈祷,不停地求,一次又一次地求,不歇止地求,真到天父俯允为止。主耶稣举过两次范例,路十一 5-9记载第一个范例:主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有一个朋友,半夜去他那里,给他说:朋友,借给我三个饼罢!因为我的朋友行路到了我这里,我没有什么可以款待他。那人从里面回答说:不要烦扰我了!门已经关上,我的孩子们同我一起在床上,我不能起来给你。我告诉你们:他纵然不为了他是朋友的原故,而起来给他,也要因他恬不知耻地切求而起来,给他所需要的一切。所以,我告诉你们:你们求,必要给你们。」主耶稣非常清楚地鼓励我们,祈祷就要像那人一样,不达目的决不中止,厚着脸皮地求。主耶稣似在告诉我们:「就当天主耳朵聋了,不要放弃,厚着脸皮求,持续求;不住地敲门,不断给天主压力!」

我们在路十八找到第二个范例,主耶稣谆谆地强调祈祷中之忍耐及坚持:耶稣给他们设了一个比喻,论及人应当时常祈祷,不要灰心。说:「某城中曾有一个判官不敬畏天主,也不敬重人。在那城中另有一个寡妇,常去见他说:请你制裁我的对头,给我伸冤罢!他多时不肯;以后想道:我虽不敬畏天主,也不敬重人,只因为这个寡妇常来烦扰我,我要给她伸冤,免得她不断的来纠缠我。于是主说:你们听听这个不义的判官说的什么!天主所召选的人,日夜呼吁他,他岂能不给他们伸冤,而迁延俯听他们吗?」这篇信息真是再清楚不过了,还有什么情况比这可怜的寡妇更令人绝望?这寡妇没有影响力、孤苦无援,对付的又是不义的判官;然而,即使在这种看似绝望的情况下,持恒地祈祷终究获胜。持恒的祈祷既可改变心硬的判官,何况是心柔的天父呢?通常我们得不到所求,那是因为我们求一阵子,如果天主迟不应允,我们就倦于再求了。我们必须衷心接受主耶稣 之教导,向那位寡妇学习,作一个〈伟大的捣蛋鬼〉,〈以其坚忍使判官烦不胜烦〉。

玛十五记载的客纳罕妇人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她无视于主耶稣的拒绝,坚持到底:有一个客纳罕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主,达味之子,可怜我罢!我的女儿被魔纠缠的好苦啊!」耶稣却一句话也不回答她。的门徒就上前求说:「打发她走罢!因为她在我们后面不停地喊叫。」耶稣回答说:「我被派遣,只是为了以色列家失迷的羊。」那妇人却前来叩拜说:「主,援助我罢!」耶稣回答说: 「拿儿女的饼扔给小狗,是不对的。」但她说:「是啊!主,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屑。」耶稣回答她说:「啊!妇人,的信德真大,就如所愿望的,给成就罢!」从那时刻起,她的女儿就痊愈了。(玛十五22-28)

上述已足具说服力而毋须赘言了。这位客纳罕妇人的努力,与其说是祈祷,倒近乎固执了。这令我想起一个故事:圣安东尼的传人,席首毅(Sisoes)院长,得知其门徒之一——阿巴拉罕犯了罪,于是来到主台前祈祷说:「主啊!不论你喜不喜欢,我就赖在这儿不走了,除非你医治他。」他的祈祷立刻获得俯允!如果你明白客纳罕妇人故事的真义, 你就不会觉得意外,因为主耶稣正喜欢我们这样。

祈求:一种生活的方式

主耶稣对祈祷的教导看起来很简单: 「求就得到。」再简单不过了。但在这简单的公式后面,却暗藏着一种生活方式——信心贯穿的人生、宽恕弟兄、舍弃、出世、完全信赖

主。祈求不止是祈祷的一种形式,更是生活的全部。明乎此,祈祷的无比功效就蕴涵在主耶稣的话中了。

我们究竟应祈求多少?什么地方适合祈求?很难说。每个人都必须随从圣神的引导, 或敬拜、或默想、或静坐、或朝拜圣体、或读经、或代祷,当然也可以祈祷;在我们的祈祷生活里,必须为各种不同的祈祷方式预留空间以维平衡。在圣神带领下,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会作不同形式的祈祷,且让我们的需要及圣神的引领决定我们祈祷的方式,唯须记住一点:在祈祷中简单陈述自己的愿望,此对各种形式的祈祷均为必要。不论我们在祈祷、默想中长进几许,也不论我们成圣几许,永远要视祈祷求恩为不可旁贷之责。我们之所需既由天主赐与,自应常说:「我们的天父,愿称的名受显扬,愿祢的国来临……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感……」

这就是主耶稣教导我们的祈祷,也就是我们基督徒的祈祷。或许这种祈祷正是为世人所话病者,因为从人本的角度而言,这样的祈祷实无任何意义。默想及沉思是需要的,默观当然更不可少,因其有助于与主的结合及心灵的成长;敬拜也很好,可使人在主台前心生敬畏、崇敬及惊奇。而求恩,相较于上述,显得多么没有意义,多么耗费时间;微不足道的人,来到无限的主面前,站在主不可更改的旨意前乞求!而人向主所求的竟是其轻易可得的日用食粮,这食粮不就是天主要人凭劳苦赚取的吗!

然而,不论求恩祈祷在哲学家们看来多么不智,人只要怀着孩子那样的信心,不断地操练祈祷,就会开始感受其中的意义。一旦人体验了祈祷的大能,就再不会理会理智思维所带来的阻难了,因其努力过,也见到了成效;因其经验了保禄宗徒所谓的「意想不到的平安」,「满全的喜乐」,这些都是主耶稣预许给持恒操练求恩祈祷者的。借此操练,人将更趋于为其所有需要祈求,相信天父对自己的爱远超过世上所有的父子之爱。当前,据闻许多神父都放弃祈祷了,这中间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即其从未体验过祈祷的大能。人,只要一次经历了祈祷的大能,终生都再不会放弃祈祷了。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说得好:「我要告诉你们我自己的经验。」他说:「我们可以不吃东西走上几天,但若没有祈祷,我们一分钟也活不了。」他说:「就我的生命而言,如果我停止祈祷,我会发疯。」如果我们向主求一点儿,不足为奇,因为我们对主的需要就只那么一点儿:我们的生活是如此满足、安全、一无匮乏、且平凡无奇。我们面临的危险还不够严重,我们生活的方式与主耶稣所宣示的大不相符。我们的祈祷也越趋贫乏,我们就越不能经历圣经鼓励我们生活的模式——充满冒险与挑战的生活;反言之,冒险与挑战越少,我们也就越不祈祷了。



8耶稣祷文

8耶稣祷文

我今天想跟各位谈一种祈祷的方式,你们当中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种祈祷挺怪异的。 我承认当我第一次知道有这样的祈祷时,我自己也觉得它怪异。但从那时起,我多次发现那种祈祷在我的生命里,也在许多我指导过的人生命里,涵蕴了无比的价值。一次又一次,我遇见以前参加过我主领的避静的弟兄姊妹,他们对我说:「避静之后有两件事常留我心中,即〈求恩祈祷〉及〈耶稣祷文>。」我知道他们持续借这种祈祷体认主的临在。有两位信友请我担任神师,他们就是利用这种祈祷的力量而经历了生命的巨大变化。为这缘故,我愿意与各位分享这种祈祷,我深信在座各位中,一定有一部份,甚或全部,会自其中获益良多。

让我先告诉各位我是如何与这种祈祷结缘的。有天傍晚,我正向一些修女讲道,告诉她们教导祈祷的书实在太少。我们教会里有关祈祷的传统教导,多在谈论祈祷的神圣性、必要性及相关神学理论等(恐怕现代的教导亦复如是,我发现其他基督宗教在这方面比较务实些),少有述及如何祈祷才能掌握祈祷艺术中之实际价值。那天傍晚,一位修女对我说:「我知道有一本书,内容正与你今天早晨提到的问题有关,那本书以非常实际的方式教你如何祈祷,你想不想看?」晚餐后我开始看那本书,结果发现那本书太令我着迷了,致我一直展读至深夜,想一口气读完它。那本书书名是《东正信徒朝圣记》(The Way of A Pilgrim ),作者是一位匿名的俄国朝圣者。该书之手稿在阿宙斯山(Mount Athos )上一位老修道者的住处,在修道者死后为人所发现,时间约在本世纪初:那修道者或许就是作者。这本书很快就成为灵修经典,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印度就有四种版本。

书中描述的朝圣者的故事很单纯。他遭遇了各种的灾难,他的妻子及独子都死了,他的家被火烧了。于是,他决定放弃世上的一切,以到各地朝圣度此残生。背起了粮袋,他踏上了漫漫旅程,粮袋里放了一些面包和一本圣经。他常在读经时发现经上的劝勉——要常祈祷、不停地祈祷、日以继夜地祈祷。这使他获得提醒,他开始寻找可以教他祈祷不歇的人。

他求助于各式各样的人,尤其是神父,问他们同样的问题:「我如何才能不受干扰地 持续祈祷?」所有的答案都不能令他满意。有人说:「弟兄,只有天主能教你。」有人 说:「永远遵行天主的旨意就是祈祷。」没有答案能满足这位朝圣者,他也照本宣科地开始祈祷。不知怎么地,他突然想到,如果我内心为许多事所盘据,我又如何能时时祈祷呢?这就是他的问题——他以为祈祷的关键是心灵;他依然以为祈祷由心发动完成。

一天,他遇到一位修士,修士问他何处去,寻找什么?他说:「我要一直朝圣,寻找可以教我祈祷不歇的人。」修士很有把握可以找一个他认识的人教他,于是对他说:「弟兄,感谢主,至少差遣了一个可以教你的人,跟我回修院吧!」

进了修院之后,修士引他走入一间小房间,要他坐下,把一串念珠放在他手上,对他说:「照着我教你的祈祷五百次——主耶稣基督,天主之子,垂怜我重罪人。」我记不得是五百次或一千次,我看那本书已是几年前的事了,细节已记不得了。这位朝圣者很快就念完了,虽然时间还多,但他也不敢违背神师的指示继续再念。第二天,神师将次数提高至一千,然后逐日增加;二千、三千、四千。我记得在避静中,我找了几位修女利用用餐的时间在餐厅一起读那本书,几天后,有些修女感觉有压力而且受到干扰。「什么原因使们感觉受压力?」我利用私下面谈的机会问她们;「就是那本书。」她们回答说:「他数他的祈祷次数,而且数到四千,这令我不能忍受!」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如果四千让们感受到压力,等他念到二万次时,们岂不急得要跳墙了!」实则不然!避静结束之后,那些可爱的修女把英文版全买光了!她们都爱上了那本书,而且愿意与朋友们分享。结果是我反而要等好几个月,直到新版问世时,才能再为自己买一本!

再回到故事里去。当神师去世之后,朝圣者也难再保持一天祈祷几千次的习惯了。可怜他埋葬了他的神师,为自己的不幸恸哭——好不容易找到一位主差遣来教他持续祈祷的神师,如今却死了。没有必要再留在修院里了,于是他背起了粮袋再次踏上旅途。这次与他同行的,除了圣经之外,还有另外一本书《教父选集》,书中选录希腊贤哲祈祷之语录,故希腊人称其为〈耶稣祷文〉。

他每天都读取书中的信息,并遵行其中的灵修指导。他从书中学会了利用呼吸与祈祷配合,每当吸气时就祈祷说:「主耶稣基督,天主之子。」每当吐气时就说:「垂怜我重罪人。」于是,渐渐地,他把祈祷「深深印在心里」,其历程是奇妙的,书中并未述及,亦非外人所能理解运用。有一天,他的心开始祈祷了;不论是吃东西、走路或说话时,他的心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祈祷,正如心跳一般,日以继夜,独立为之,不受头脑的管制。终于,我们这位朝圣者学会了持续祈祷。此外,书中还述及他在旅途中的奇遇及很多很好的教诲,不但有益于我们的祈祷,也有助于我们的灵修。

我必须承认我第一次展读此书时非常入迷,且当其为一文学作品,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简单,但对其有关祈祷的教导我仍存疑。我觉得书中的描述过于机械化,太自我暗示。刚开始时我对书里所说的也没太在意,不过,我还是想试试,于是我选择了一种稍不同于书中的方式——我没有使用与朝圣者一样的祈祷句:「主耶稣基督,天主子,垂怜我重罪人。」(只要你认为合适的句子都成)。不到一个月,我就查觉到我的祈祷有了显著的变化。我所做的只是在一天之中不断重复我的祷词;不仅是祈祷时如此,没事的时候也是如此,走路、等车都一样。我的变化很难描述,具体而微,我开始感觉更平安,更镇定,整个人更为统合(这样描述应差可比拟);也感觉到更划向心灵深处。我也注意到只要我心头得空,祷词就会自动从口中涌出,此时我就会开始有意识地诵念,有时也会机械式地念,有时则心口如一地念。

我向一位熟识的修女提及此事,她灵程很深,在祈祷方面也很有经验。她并没有读过该书,但她与我分享了一个亲身经历的经验。在她初学时,她的初学导师告诉她们选择一句能配合走路节奏的祷词。作为一位单纯的初学生,她自然就开始照着做了,在走路时配合步伐的节奏在心里覆诵自己的祷词。不过不久之后就停顿了,然而,其效应却终生随之。她告诉我:「我不知道为什么,但只要我一走路,我就感觉到祷声又在我心里回荡。 有一次我正在书桌旁工作,有人通知我去会客室,就在我起立瞬间,我心里开始祈祷了!」她将此归功于初学时所做的〈耶稣祷文〉。她还告诉我,有一位避静大师对一群工人说:「配合你工厂里机器的声音祈祷,任何祈祷都行,例如:耶稣圣心,我信靠称;然后整天都随着机器的声音覆诵。很快你就会注意到其带来的灵修效益。」那位避静大师说的没错,这种祈祷乍看非常机械化,但却有效。于是我开始研究这种祈祷,我越是研究,发现也越多。我当然不会在此和盘托出,只是将对各位或有帮助的部份与大家分享。

刚开始的时候,我比较倾向以自我暗示的方式操练这种祈祷,但此并非意味我现在的祈祷中就没有自我暗示的成份,或许仍有。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以往有这么多神学家及圣人曾操持并推荐这种祈祷,彼等或未必尽都熟悉今日之心理学知识,然其必不致天真至连纯心理及属灵现象都无法分辨。他们也常有类此疑问,但我以为,必是有问有答。我发现这种祈祷方式不只限于东方教会,许多西方教会的神秘论者也好此道。在西方较常用的祈祷词是:「求主垂怜。」其实,祈祷词的种类非常多。我们在书中读到圣方济整晚诵念:「我主,我的万有!」加都先(Carthusians)隐修会的会祖,圣博诺(St.Bruno)则常颂念:「全善天主!」当圣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在中国海岸边临死时,仍不停颂念:「主耶稣基督,达味之子,垂怜我。」在圣依纳爵的神操中,有一神秘的祈祷形 式,他常在避静中推介,即配合人呼吸的节奏祈祷;我常好奇他自何处发现类此〈耶稣祷文〉。

可以相当肯定的是这种方式的祈祷起源于印度。印度人使用这种祈祷已有六千年的历史了,所谓〈耶稣祷文>,也是定名于印度。许多神父们也都操持这种方式的祈祷,他们最常用的祈祷词是:「因主喜乐。」他们不论在白天工作时或在晚上守夜时都反复诵念,他们的术语称此为「工作」;世人之所以对这方面所知不多,乃是因为他们严格奉行一些印度大师的指示:「向你的神师或导师请示祈祷词,且终生遵行诵念,绝不让神师以外的人知道你的祈祷词,否则其将丧失功效!」为这缘故,他们对此三缄其口。

如何操练

如你对这种先圣倡行的祈祷方式有兴趣,希望自其中获益,奉劝你将你的渴望融为祷词,整天诵念,而最佳的操练时机就是避静,因避静时人比较不会为杂务操心,正适于将祈祷〈注入心灵〉(可以如是说),而成为一种心灵的习惯。我之所以在避静伊始就以此为讲题,原因在此。盼望各位致力整日在内心诵念自己的祷词——用餐时、走路时、沐浴时、甚至在听我讲道的当下、或在默想时;直到其深烙你心为止。让你的心灵在你听道或默想时,不停的吟咏你的祷词(主耶稣基督,垂怜我;或任何其他祷词)。不要担心这种祈祷太机械化,我将向各位解释这种看似机械式且无味的祈祷之价值!

就传统而言,你应请你的神师为你选定祈祷词,而你的神师最好也有操持这种祈祷的经验。很遗憾,我对此并不专精,实不足以进一步指引各位,我建议大家求主亲自为你选定祈祷词。不论你的祈祷词是什么,几乎所有基督徒或非基督徒的大师都坚持在其中必须含有主之圣名,主的圣名会带给祈祷特别的威能。东方的基督徒大师们为了增加不同祈祷之价值,喜欢在祈祷词中加上〈主耶稣〉及〈垂怜〉等字眼。〈垂怜〉不只是意味罪的赦免,其主要在突显天主的慈爱。然而,如前述,你可以任意选择祈祷词。「耶稣圣心,我信靠你。」是一般较常用者,余如「主耶稣基督,尔国临格。」、「我的主,我的神。」、「我的天主,我的万有。」你也可以仅呼主耶稣的圣名,也可以反复以不同的感情说一个词,如爱、敬拜、赞美、悔改等;在《不知之云》(The Cloud of Unknowing) 那本书中,作者推荐以天主的象征字作祈祷词,如心、火等;被圣神充满时的痛哭也可以。对基督徒而言有一个祈祷词是最适合的,即「阿爸」,这是阿拉美语(Aramaic Language)「Abba」的音译,据说发音时,应将重音放在第二音节,我想那样念起来会更好听。

不论你的祈祷词是什么,如为效果考虑,必须:

(一)    有节奏感。我不知道此说何来,但节奏性的祈祷可以帮助祈祷者进入心灵深处。慢慢地、有节奏地覆诵你的祈祷词,此将使你的祈祷更有效能。

(二)    具共鸣性。很遗憾,若祈祷时使用英语则不常能达此境界。有些语言,如西班牙 语、意大利语,在这方面效果较好,拉丁语则更好。据我了解梵语的效果最好,因其用于此道已逾数百年;例如「奥姆」(0M)的发音,不论其共鸣性及庄严性均属极致。在梵语中,对神的称谓有十几种,借其吟咏颂祷,会使人很快进入心灵及神之深处,例如「哈瑞奥姆」(Harom)或「哈瑞兰姆,兰姆哈瑞哈瑞」(Hare ram, rom Hare Hare)。如你觉得这些祈祷词有用,我乐于推介各位使用,并用以颂扬主耶稣基督,凡此对神的尊称均可适用于主耶稣;是真魁仕纳神(Krishna),即是真卫仕路神(Vishnu)即是真拉玛神(rama)。

(三)    一致性。一旦你选定祈祷之后,不要轻易更改。如果你的祈祷词更动频繁,便无法深入你心,也无法成为你意识中的一部份,对此,我会另作说明。如果在使用一种祈祷词一段时间之后,你发现另有更适合你的祈祷词,我也不反对你更换。只要你有信心,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读,圣神迟早会带给你最适用的祈祷词。重点是不要因为正历经灵程干涸期就轻易更换祈祷词,因为灵程总有崎岖难行之时,其与你使用什么祈祷词无关。若灵程稍遇困难就换祈祷词,正突显灵程的肤浅。反言之,有时灵程之干涸就是祈祷深入心灵的症兆;对我们使用的祈祷词而言,尤其如此,如感恩祈祷(The Eucharistic prayers)及日课(The Breviary)中的祈祷。有时候语言对我们灵性的感觉会变得无味、没有意义、枯燥,卒致渐渐衰微且了无生机,于是我们考虑将其抛弃。然而,如果我们忍耐坚持,继续不断吟诵我们的祈祷词以维初衷,则〈耶稣祷文〉将渐再使我们的生命跃然、丰富、有深度,且带给我们愉悦的属灵滋润。

 

使用同一个字在相同的祈祷词内,若赋与其不同的涵义,则祈祷的感受也随之改变 (对初学者而言,此或必需)。例如〈垂怜〉这个字里就含有爱、慈悲、宽恕、和好、喜乐、慰藉、力量……及所有我们有求于主者。你也可以怀着不同的意向反复呼求主耶稣的圣名,使其成为一个爱的祈祷,或借以敬拜、或借以感谢及其他功能。你也可以在同一祈祷词中添加一些新字,如:「主耶稣,我爱祢。主耶稣,求称垂怜。主耶稣,怜悯我。主耶稣,纪念我。」或:「主耶稣,怜悯;主耶稣,怜悯……主耶稣,爱;主耶稣,爱……主耶稣,来;主耶稣,来;主耶稣,我的神;主耶稣,我的神……」

你自己的创意自会助你在同一祈祷中作相当幅度的变化。然而,我必须提醒你,不论你的祈祷词变化如何,你都必须要有熬得过感觉枯燥乏味的能耐,持之以恒,直到祈祷最后的胜利及全人的参与。

有些大师建议,在操练初期最好大声祈祷。我认识一位印度大师,他整个心都被天主圣名充满了;据他宣称,他每天都到河边大声呼求天主圣名五小时,他在青年时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天下了班先到河边做五小时的「灵工」。其实没有必要大声诵念祷词,在心里默念也一样有效。不过,独处时开声诵念,无论大声小声会有些帮助,因其可使口、心、灵及全人均获操练致皆融入祈祷中,而祷词亦将难以磨灭地铸入全人之中。

容我再作提醒,如你曾阅读与此相关之文献,也许其中会教导你一些「内心祈祷」(Putting the Prayer into the Heart )的「心 生理技巧」(Psycho-physiologicalTechniques)。我奉劝你最好先对这些技巧作清楚的了解,这些技巧可能会产生你控制不了之后遗症,除非有专精此道及可资信赖的大师或专家之指引及辅导;任何有关强制专注 (Forced Concentration)及呼吸控制(Breath Control)之灵修技巧均应慎如上述。

呼求圣名祈祷之能力

在印度,有关呼求圣名祈祷的文献非常多,且均十分属灵,因其源自熟谙此道且在生命中历经此种祈祷神效之先人。谨录印度大师所著片断与大家分享:

我对圣雄甘地的话印象特别深刻,这位属灵的巨人终其一生都是在政治、改革、及革命的世界中祈祷。他有宣诵「拉玛」的习惯,这是印语的「神」,他说拉玛是他的「拉玛纳玛」(Ramanama),即神的名字。

「小时候,我很怕鬼。我的保姆,兰荷,建议我宣诵拉玛纳玛以克服内心的恐惧;因此我从儿时起就开始借宣诵拉玛纳玛以克服对鬼魂的恐惧。其时,与其说我相信兰荷的建议,不如说我相信兰荷。直到今日,拉玛纳玛已成为我保证有效的万灵丹了,我想这都要归功于兰荷这位好保姆之播种。与情欲争战时最有能力的「盟军」就是宣诵拉玛纳玛或类似之神的名号……唯人完全专注于其所选择之宣诵词……其将成为人一生的伴侣,并将护佑人安渡每一考验……拉玛纳玛会赐人帮助及后援,且绝不在关键时刻离弃人。……在第二次绝食的后期,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其时,我尚未完全了解拉玛纳玛的奇效,故我受苦的能力也不能提升……拉玛纳玛是我人生最黑暗期的太阳。基督徒宣诵主耶稣圣名及回教徒宣诵阿拉,其效果都是一样的。无论人罹患的是什么慢性病,自内心宣诵拉玛纳玛必能治愈。神有许多名字,每个都可挑选对其所启最多者……拉玛纳玛或无法显跋子能行的奇迹,但其可以显更大之奇迹——于你生而有憾时助你享有无法言喻之平安;而当你抵达人生终点时,助你战胜死亡与墓穴的威胁……毫无疑问地,拉玛纳玛是实时雨,人如自内心呼求,必能扫除一切邪念,而当邪念消失,恶行也随之而去了。……我可无所畏惧地宣称拉玛纳玛与我的思想无涉,其也不是迷信者追求之奇咒。我上述所谓自内心呼求拉玛纳玛,意指向一无可较量之能力求 援,即使原子弹也在其面前不算什么,那能力可以祛除所有痛苦。」

甘地信神之圣名具有能力,并且相信仅靠神的圣名即可治愈身体的病痛,此即其所谓的「穷人之药」;他甚至宣称自己不会病死。如果他真病死,后人可以伪善相赠。在他逝世于七十八岁高龄的前几个月,他正活力充沛地赤脚在骚乱的孟加拉国朝圣,并偶遭痢疾侵袭,但他总拒绝服药,并宣称呼求主名效胜医药,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直到他遇刺身亡,他的身体均甚健康。

一位活跃的政治家,如甘地,能使用〈圣名祈祷〉,尤能鼓舞他想尝试却又恐怕此种祈祷更适于神职人员者。我认识很多很多活跃的人,有男有女,他们咸认这种祈祷乃一与

主常保接触之奇妙工具。这使我特别想起一位修女,她是医生,曾有一段时间难与主联 合。她向我描述问题时说得好:「我的脑子全被病人占满了。我常在巡视病房的时候,会自然想到如何医治某位病患的病。如我常以主为念,就不能想到病人了。我也希望整天都以主为念,但我的工作却不允许。」她把祈祷与思考弄混了,很多人都这样。你并不总是需要以理性祈祷,事实上,理性常是祈祷的障碍,我将在这次避静中稍后说明。你须用「心」祈祷,而非用「脑」,正如你以耳朵倾听音乐,以鼻子闻玫瑰。这位修女以病人为念当然是对的,此乃天主所乐见。我建议她试试〈耶稣祷文〉,她起初半信半疑。半年后我们偶然相遇,她告诉我她的问题少多了 (通常没有问题),当她想到病人的同时,可以感知主的临在及与主的联合。我能想到最好的写照就是听背景音乐,当我们专心看报及与朋友交谈时,仍然可以愉悦地欣赏那若有似无的背景音乐。

主耶稣圣名的大能

新约圣经对主耶稣圣名的价值及大能有很清楚的描述,在天主向人启示的所有名字 中,无一能及其项背。「为此,天主极其举扬,赐给了一个名字,超越其他所有的名

字,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听到耶稣的名字,无不屈膝叩拜;一切唇舌无不明认耶稣基督是主,以光荣天主圣父。」(斐二9-11)「除以外,无论凭谁,决无救援,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字,使我们赖以得救的。」(宗四12)「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因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必赐给你们。直到现在,你们没有因我的名字求什么;求罢!必会得到,好使你们的喜乐得以圆满。」(若十六23-24)

我们从出廿7读到:「不可妄呼上主你天主的名;因为凡妄呼名的人,上主决不让他们免受惩罚。」天主保护自己的圣名免受妄用,正如保护生命、荣耀及财产。古时候几乎所有的宗教都相信,任何人只要拥有圣名即拥有其圣名中隐含的大能。因为圣名不仅是一个名字,也不仅是主的代表;其常带着大能、恩典及主的临在。为这缘故,很多天主教的默想者都能直觉地感受到耶稣基督,此一至高无上名字的能力。让我们常常呼求主名,呼求以爱及献身,以信心及温柔,以崇拜及敬畏;如此,我们很快就会亲身经验那些伟大默想者的智慧了。

祈祷隐含的〈心理〉因素

对这种圣名祈祷,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稍作补充。我这么做是因为常有一些参加避静的信友使用这种方式的祈祷,但不久就作罢了,因其认为这种祈祷太机械化,太像鹦鹉,不是自己在说,而是神父找一些我们所熟悉的神学词汇灌输于我们,而后训练我们说。如果我以下所说反使你困惑,请别放在心上,并请秉持单纯的信心持续操练这种祈祷。

几年前,我渐熟悉寇义满(Emile Coue)的理论方式,寇君为法国人,据称他能借其所谓「自我暗示」的技巧治病。我会向各位解释自我暗示的效果,也会谈谈潜意识的力量。请大家忍耐,因为我将会把心理学的理论导入耶稣的祈祷;我深信各位的忍耐是值得的。

让我们从潜意识谈起。这个名词源起于佛洛伊德,他认为潜意识是人格的主要成份, 正如海面下的冰山。冰山之一角正如我们的意识,其对我们人格的影响远不及潜意识;潜意识才是我们起心动念、欲念直觉的大本营。

为了证明潜意识的存在,佛氏非常重视梦境及催眠。让我们谈谈催眠,假设我把你催眠了,然后对你说:「明天上午十点钟,你会去图书馆拿这本书并交给大明。」然后我让你醒转过来。当你被催眠时,你丧失了记忆,因此,你记不得我在你被催眠时对你说了什么。翌日十时许,我发现你离开图书馆,走向大明住处。我叫住你问你去那儿。「找大明。」你会说:「把这本书给他。」「为什么呢?」我问。「因为,」你会说:「这本书里有一章谈祈祷,大明会很感兴趣的。」「你确定这是你送大明书的原因吗?」我故作怀疑。「当然,」你会说:「还会有其他原因吗?」这时换你开始怀疑了!我们当然知道你送书给大明的意识是因为书中谈祈祷的那一章,这也是你所感知的;但是,我们知道驱使你抱这本书找大明的是另有更深层的动机——你所无法感知之「潜意识动机」;的确,这正是令我们害怕的地方。如你清楚意识到自己的举动出于自由,实际上你却非如自己所想像的那么自由;那么,你又如何肯定你的其他举止真出于自由?你有多少行为正是由于自己不知不觉之意念驱使?这是神学家及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当我们发现了潜意识产 生的问题时,我们也同时发掘到贮蓄潜能的宝库了。

几年前,我读到发生在美国的一件事情。一辆大货车压到了一位老妇人,要是不把货车移开,根本不可能把老妇人救出来。货车太重了,人抬不动,于是大家都在等起重机来,这时有个瘦瘦干干的黑人经过,看见老妇人躺在车下,毫不考虑地走到货车旁,二话不说地抓住挡泥皮,毫不费力地就抬起货车,同时旁观者也救出了那位妇人!当报纸记者闻风而至时,记者要那位黑人重复刚才的动作,以补拍一张照片。但他不论怎么试,就是再也抬不起货车了。怎会如此呢?因为刚才十万火急,他时掌握到内在那股巨大无比的力量,他相信他可以移开货车——于是他做到了。我也得知印度圣贤也有类似能力,他们可以绝食好几天,最后还可以作高难度的体能活动,例如爬山或长距离的步行。我越来越相信在我们的内在有一巨大的潜能宝库,我们对其却一无所知;在我们里面有一个宇宙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即内太空。很遗憾,我们对此很少注意,我们的注意力全放在外在的世界及外层空间。

再回到催眠学。似乎你必须先要确定潜意识里某种东西的存在,那东西才有可能在你内真实存在。当人在被催眠状态时,潜意识也跃然欲动。举例而言,催眠大师对他的催眠对象说:「你要一支香烟吗?」然后给他一支粉笔,对方会把笔当作香烟,且立刻「吞云吐雾」地享受起来!催眠大师又说:「看,烟烧到手指了!」对方又立刻丢掉「香烟」  可不是嘛,手指上真的出现一个灼痕,历历在目!由此可知,我们内在的暗示能力是何等强大?我们的灵性大部份配合意识运作——然而,海面下的冰山有何功能呢? 人的圣化之道即在圣化起心动念及行为,亦即圣化人之大部份能力所蕴所藏之潜意识。人可有方法接触潜意识,进而影响它并对其善加运用以使人获益?

寇义满宣称方法是有,即其所谓之自我暗示。简言之,他的理论是——借由自我暗示——人的任何疾病几乎都可治愈并重新充满活力,你唯一要做的只是说服潜意识相信自己是健康的。怎么做?假设你患有胃溃疡,于是你可以在每天晚上就寝前放松自己,躺在床上(这似乎是让潜意识作暗示的好时机),然后慢慢覆诵:「我的胃一天比一天健康。」 约二十次。寇君认为就在你的潜意识还没接收到上述讯息之前,你的胃溃疡已经消失了! 如果你想左右潜意识,有两件事必须禁止;其一,覆诵时不要想胃溃疡,否则你的潜意识会抗扼你的企图心及你对潜意识的影响力,千万别想胃溃疡,不妨想自己的健康,溃疡终将消失。再者,不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正在覆诵的词句,因此亦将影响潜意识的运作。潜意识「知道」你所覆诵词句的意思,你毋须再假手意识对此另作强调;当你在覆诵时,只要想健康一般的概念即可。

上述不正是〈耶稣祷文〉的效应所在吗?我们在平日覆诵祈祷词句,但并未刻意深思其涵义,这非但非弊,反而有利,因为我们的潜意识知道那是祈祷。渐渐地,潜意识的功能开始运作,最后是潜意识在祈祷;其时,你会感知你整个人生及一切举止都为这种祈祷所充满。因此,即使在开始时,这种祈祷看来像有些人称的〈人为的祈祷〉,而非〈人性的祈祷〉,但因潜意识及意志并未直接介入,故借由自我暗示对潜意识的影响,〈人为的祈祷〉终将化为〈人性的祈祷〉。

玫瑰经

在座各位或许有人已注意到念玫瑰经的效果与上述有不谋而合之处。念玫瑰经于近代蔚成风尚,但从〈理性〉角度而言,玫瑰经其实不是祈祷,只是仿效祈祷。念玫瑰经时,人只反复诵念「万福玛利亚……」,单调而机械地,不太留意经文的涵义,其实,此不啻正为我们所强调者。当我们口念「万福玛利亚,满被圣宠者……」时,同时也思想起基督的一生,这可说是一种〈虔敬的分心〉。有些人念玫瑰经像是一部〈祈祷机〉,如果我们以念玫瑰经的方式对主祈祷岂不更好?我认识一位神父,他想了一个法子让一些姊妹看到玫瑰经的不合理。他在讲道前先向姊妹们说:「各位姊妹早!」她们回答说: 「神父早!」「各位姊妹早!」神父重复问安……一次又一次。然后他停下来说:「们一定以为我发神经了!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念万福玛利亚时,圣母或许也会很烦吧。」这推理挺不错的,然而,人灵深处的状况不是人的逻辑推理可以弄得清楚的,生命中有比理性更深层的东西,人的理性可以给我们聪明,但非智慧。为这缘故,人需要理性之上的感觉、直觉。当先圣操练并鼓励使用这种祈祷方式时,他们所凭借的就是直觉。很多大默想家,例如圣罗雅风(St. Alphonsus Rodrigues),他是耶稣会的一位在俗弟兄,他每天都要念十几端玫瑰经。有人会在我们印度的部份村子里遇见一些年老的圣妇,她们的脸满是受苦及爱的痕迹,并且散发出圣神的光辉;她们唯一的祈祷就是念玫瑰经。耶稣祷文的效能也就此突显了,这再次让我们看见,借着看似机械式的覆诵祈祷,可使我们的潜意识得到圣化。

如果念玫瑰经在过去使你获益,就当其为你的耶稣祷文吧;你也可以利用念珠覆诵自己的祷词。祈祷时用手指拨弄念珠的珠子,常带给人们平安及祈祷的心,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是其赋与祈祷节奏感。有时候,我就这么拨弄着念珠的珠子,不作任何祈祷,仅此动作就足引我进入祈祷了。今天,当你祈祷时,不妨也按此要领,拨弄念珠的珠子,有节奏地覆诵自己的祈祷,盼望借着圣母玛利亚的祝福,你会发现如古圣先贤的祈祷中的智慧。




9分享祈祷式

9分享祈祷式

今天我要跟各位谈一种祈祷式,这种祈祷式从表面看,与我这次主领的避静没什么关系。我有这样的想法已经好多年了,多年来使我迭遭反对的,就是近来渐为人知的〈分享祈祷式〉(shared Prayer)。分享祈祷式在团体避静中可以发挥功能,因为参加团体避静的弟兄姊妹大都希望在团体中经验主。这次的避静可以说是一次〈荒漠避静〉,大家必须在全然的静默及孤独中寻求主,同时与己交战。我觉得各种交谈、小组讨论、分享,甚至在祈祷中对话都会令人分心。我依然以为:团体避静就应当提供个别避静所没有的功能,反之亦然。我非常鼓励每一位神父都有主领上述两种避静的经验,因其相辅相成。我常把两者混合在一起,有人不以为然,但却可使人在两方面获益。如你参加静默避静,就尽可能谨守静默,拒绝一切的说话及交谈;否则就像盖房子,边盖边拆,卒致白忙一场。主领团体避静的方法与技巧另成体系,而团体互动非但不妨碍我们见主,反能助人借之与主相遇。

我自己也有反对分享祈祷式的理由,因其与我承袭的宗教文化格格不入,这是其受人反对最好的理由,这就像在大庭广众前做爱一样令人难以忍受。再者,当人以超一总语言及概念的方式与主交谈之后,要其如何在一个团体中与人分享这种祈祷经验呢?真要说也只能说类似「我主,我爱祢」这样的话,或是了无新意的说:「这对我来说意义深长,但对大家而言可能起不了什么作用。」如今,我已没有偏见了,我很高兴地说,我已经发现了一种祈祷,当人单独与主相处时使用这种祈祷非常合用——借之可与他人分享灵修所得。让我告诉大家我如何发现了分享祈祷的价值。

有一次我主领了耶稣会士长达三十天的避静,避静期中我想起了其时我正从书上得知的神恩复兴运动(亦即现在的圣神同祷会)。天主何其慷慨,对单纯而热情的追寻者倾注以圣神,人们不再需要参加长达三十天的避静!于是我对参加避静的会士说,如果天主对别人如此慷慨,必然对各位亦如是,因各位谨守静默、勤于祈祷长达三十天,而且觅主之心是如此热切。如果我们感觉天主还不够慷慨,那或许因为我们的团体祈祷还做得不够。

为此我建议从当晚起每天晚上就寝前做一段时间的祈祷,参加避静的会士可自由参加, 参加者不得为自己祈祷,而是为团体得圣神光照热切祈祷。

每个人都来了,大家齐聚教堂,关了灯,手持蜡烛竖立圣体柜前,气氛极适于祈祷, 我们在静默中彼此代祷。过了不久,我感知在场众人都得到丰盛的恩典,大家也都有同感;然而在当时,我对那种聚会方式的效果仍然存疑。是否大家已经谨守了两周的静默,致不论夜间聚会祈祷与否,都会得到天主的恩典?随后在一次八天的避静中,我继续使用同一操练,心中的疑惑终获澄清。较诸前次避静,两者在研讨、技巧、祈祷方法上均雷同,但参加后者的人肯定获得了更多的恩典,使我不得不归因于夜间的团体祈祷。

有人对我反应:「我们可以出声祈祷吗?为我们所知道的别人的需要祈祷比为团体祈祷容易。」我勉强同意了,因为我心里仍属意分享祈祷式。我很高兴我同意了,有些参加避静的信友需要特别的恩典,他们会在祈祷中特别向主强调(主啊,赐我祈祷的恩典,我已试了一整天但仍未见效,我老是被分心影响。)或者求助于其他的信友(弟兄,请你为我祈祷,使我获得悔改的恩典。不知怎么地,我似乎丧失了对罪及需要主的感觉。)一次又一次,信友们在团体中大声祈祷,并为其所得之恩典感谢赞美。这正应验了经上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们:若你们中二人,在地上同心合意,无论为什么事祈祷,我在天之父,但必要给他们成就,因为那里有两个或三个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们中间。」(玛十八19-20)

于是,我们就这么开始练习分享祈祷。谁需要什么恩典,就在我们的团体里提出来, 然后大家全都为其祈祷,通常我们都不做开声祈祷。当祈祷被应允时,当事人就在聚会时当众感谢,然后大家也一起赞美感谢,把光荣归给天主的爱及慈善。在每次避静的开始,我都会向参加者推荐这种分享祈祷,也一次一次地看到人们很快得到寻求的恩典,这是以前的我不常做的。

之后,我又发现分享祈祷的价值不止是在避静中,凡小组讨论、辅导、会议结合分享祈祷均有助于提升效果;如在会议前、会议结束时、议事停顿时、与会人员愤怒争吵时、需要亮光及指引时都可以暂停一下,一起祈祷。我目睹分享祈祷在促进合一、形成共识、消除代沟上的功效远非其他方法(团体沟通、相遇团体等)所能及。很遗憾,如今我发现神父们除了习于旧制之外,很少一起祈祷。我们的会议、讨论,尤其在教会的决策阶层,与私人企业的会议形态几无二致;尽管会议资料很丰富,讨论的问题很有价值,但却缺乏与主的交通、对主之引导及启示的依赖。

一位美国神父,欧若瑟(Rev. JosephM.O'Meara)在其著作《不同凡响的聚会:凡事有祈祷就有变化》(Contrasting Conventions: Prayer Makes A Difference )有很贴切的描述:「过去这一个月,我参加了两次聚会,一次在巴尔地摩,一次在华盛顿,这两次聚会都与信仰有关,但却有天壤之别!

第一次是「全国神父联合会议」(The National Federation of Priests'councils)的年会,另一次是「福音事务国际弟兄团契」(The Full Gospel Business Men'sFellowship international)的年会。后者乃一由基督徒、新教徒、天主教徒、基督宗教各(无)宗派 信友甚至犹太人组成的团契,成员目标以寻求更深之经历主耶稣的经验,同时探讨布道所需之聚会方法。基本上,其聚会本质是较神恩性的……

团契于一九五三年在美国成立,在美国有五百多个分会,在其他国家的分会也不少。 目前正以一天增加一分会的速率成长。当我们的神父日渐凋零时,他们的传道人却每天为主工作;当我们的信友正借着信仰基督而快速觉悟时,他们的信友已凭借在其内的主,在世界各地热切地传扬天主的作为;当我们的信友勉强述说见证及与主的关系时,他们的信友已迫不急待地传扬天主对他们生命所作的化工了。

我听过一位弟兄的见证,这位弟兄二十三岁,他将经历主的个人经验娓娓道来。主把他以毒品及迷幻药为重心的生命扭转而成充满爱及为主献身的生命。在团契的影响下,类此年轻人的见证不胜枚举。在我们的教堂里,有多少人能看到如此光景?我也曾听一位犹太人说他如何曾为主而毅然去势。一个男人,已婚男人,却为了使徒精神的召唤,甘愿过独身生活。对全国神父联合会议而言,这是何等强烈的对比呀!

为什么别人能,我们不能?我不知道全部的原因,但我确实知道部份的原因。祈祷! 这就是我确知的原因!

在团契的聚会中,任何有关人、事、地的讨论,必定伴随祈祷,无时不在祈祷。他们的口经常在祈祷,不是以语言祈祷,就是以诗歌祈祷。在全国神父联合会议上则恰反是。

在团契的聚会中,大家都利用中场休息的时间,齐聚房间内祈祷,分享彼此的见证及福传的方法。在全国神父联合会议中,大家则利用休息时段挤在房里啜着鸡尾酒,同时高谈阔论教会里的政治话题。在前者,人们事事呼求圣神的引领,在后者,我们的举止则与世人无异。」

我已了解在静默避静中,分享祈祷不会像小组讨论那样使人分心;只要在一天之内, 分享祈祷的次数不要超过一次就好。否则,参加避静者就有可能对其依赖,而错失其他很好的、有助于个人经验主的祈祷了。小组讨论与分享祈祷不同,前者容易激发人的情绪,致人在避静中所获之内在静默受到干扰。实则不止于此。我发现分享祈祷使一些信友能说预言!不止一次,有信友对我说,在聚会中所听到的一个祈祷、一个回响、一个深入的分享,使其避静成效非凡。就好像天主借着旁人的口向我说话一样(说预言的恩赐正在于此,天主借由其他弟兄向我说话,虽然说话的人并不自知)。在分享祈祷中看见信友不自觉地操练说预言的能力,使我觉得很有趣,这比讲道、顿悟还有意思,尽管从外表看来不过只是祈祷,没啥特别。有时候,某位信友简单一句祷词,会引起其他信友的共鸣,致祈祷常带给大家亮光及启示。

如何做

分享祈祷并无规章可循,谨将个人经验及可能产生的问题略述于后供大家参考。其困难点计有:

(一)    在分享祈祷中作个人祈祷。如你如此,将可能成为团体静默的负担,而你的祈祷也将格格不入。在团体作分享祈祷时,静默不是障碍,对此我会另作说明;相反的,这表示你未与大家同心,致你与其他成员互成干扰。避静者常向我反应,说他们在分享祈祷中毫无所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就是有人在分享祈祷中作个人祈祷,作〈耶稣祷文〉 或作〈信德祈祷〉(The Prayer of Faith ),或作其他事情。分享祈祷需要参与者祈祷互溶、意向互溶。我们在其中与大家一起祈祷,为大家祈祷,请大家为自己祈祷,并对大家所言保持敞开的心门,对圣神的带领亦复如是。如你有这样的心态,则分享祈祷对你必然深具效益,即使分享祈祷中大部份时间均为静默。

(二)    〈省思〉太多。分享祈祷中不宜陷入思考、响应及参悟之泥淖,此点十分重要,后者较适于其他聚会。很多人在分享祈祷中分享理念而非祈祷。通常,当某人向主祈祷时,其他成员较易得到恩典,反之,如果某人利用分享祈祷诉说其感受,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为免我们向成员诉说自己的心得,请在自己的话语前加上「主啊」,这样就没问题了,也不会显得突兀了。例如不要说:「各位弟兄姊妹,我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而以「主啊」开头,再接着往下讲。举例而言,我会说:「主啊,你知道有所谓自由主义者及圣经学家,对教会伤害很大。依我愚见,主啊,他们是教会当前一切混乱的根源……」上述乃一例句,旨在显示,很遗憾地,我们可能打着主的旗号相互批评!

(三)    另一种困难是我所谓的〈非个人性〉。如有人喜欢用〈我们〉,而不用〈我〉,例如「主啊,我们为祢的仁慈感谢你……」不要代别人发言,像礼仪中的神父一样,也不宜主观地解释别人的情绪与感觉。为自己讲话,则你的祈祷才代表你个人。当你说「我们」时,你没有与别人分享什么,你只是自以为是团体的发言人。

(四)    不倾听别人的祈祷。此甚严重。有时候,听人在祈祷中对主抱怨,绝望地向主求 助;之后不久,另有人又接着以兴奋的语调感谢天主。难道他没听到前面一位的分享吗? 如此无视于他人的感觉,也不给大家调适及为前一位祈祷的时间,又以不搭调的祈祷闯入岂不无礼?由此可见,带领分享祈祷者至为重要,因其有助于分享祈祷之正常运作——带领人不在团体之上,但须掌握分享祈祷之节奏与内容,同时倾听主及成员的声音。如上例,当有人显示无助绝望时,如果无人作明显响应,他将感到无人关心;此时带领人就应为他大声做一短祷。对求助者而言,此不啻为支持与鼓励,纵然他人对其感受有所忽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主耶稣苦闷时,也与门徒们分享其感受,允许他们倾听向天父诉说,也期待他们的支持与安慰。假如我们不彼此倾听,我们自不能彼此分享。」

既要彼此倾听,自意味声音可被听见,有人喃喃自语,我们非得竖起耳朵才听得见, 实在令人困扰甚至恼火。要就别讲,要讲就大声讲。

(五)    另一问题是未倾听在我们内心说话的主。我们有时太专注于彼此的问题及祈祷,却忽略了带领的主;我们忽略了的启示及在我们内心的说话,因为我们只听见大家对主说的话。

主的确经常向我们讲话,只要我们在内心常保静默,我们或会感知促使我们祈祷或分享赐予我们的领悟。借由祈祷或领悟,主常赐予团体中说预言的能力。预言即代表主向某人说话,向其传达来自主的信息。在教会初期,这种恩赐常为人所操练。保禄宗徒对此评价很高并鼓励盼望其教友积极地寻求这种恩赐,因为这对帮助他人的灵修成长极有助益(格前十四)。我们在宗廿一可以找到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在西泽勒雅住了多日,有一个先知,名叫阿加波,从犹太下来。他来到我们这里,拿起保禄的腰带,将自己的脚和手绑了,说:「圣神这样说:犹太人要在耶路撒冷这样捆绑这条腰带的主人,将他交在外 邦人手中。」我们一听这话,就同当地居民请求保禄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我有几次亲眼目睹说预言的恩赐,但均不及上述阿加波的例子令人感动。在团体里, 有人或许会分享心得,或因任何一段经文感动,或做个短祷;也有人感觉天主正对他说 话。因此,我鼓励信友在分享祈祷时,不论天主感动他说什么,就说什么。因为常常我们开口分享的,就是要我们与大家共享的。所以,倾听主很重要,不论在我们静默的心里对我们说话,或是借由别人的口对我们说话,我们都须倾听。

为这缘故,带领人在发现分享过多,而少有圣神引导时,可以安排一段静默的时间 (又称为〈倾听时间>),以加强分享与圣神间之连系。也有的时候,突然之间变得冷场,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有两种情况,其一就是气氛停滞,鸦雀无声;我们可察知大家都尚未进入情况。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我建议大家暂停分享以找出原因:是不是大家懒得分享,抑或心不在焉?大家对冷场反应如何?通常克服之道是唱唱诗歌,特别是赞美及感谢的诗歌,或是恭读几节经文。另外一种静默则是明显地充满祈祷氛围的静默,充满了圣神的祝福;每个人都很投入。这是最美好的情况,此时无声胜有声,祈祷及唱歌皆为多余,因为一切将顺势而行。分辨静默需相当灵程,由此可知带领人的重要性。

(六)    冗长的祈祷也是常见的问题,我称之为〈大观园里的祈祷〉。分享者要注意时间, 说得太多会使人不想倾听。祈祷十次,每次半分钟到一分钟,比一次五、六分钟的冗长祈祷好。

大观园里的祈祷乃为增加别人的印象。我们在祈祷前常在心里有所准备,这或是因为我们紧张,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想留给别人好印象。理想的祈祷是集中于主,不在乎用词遣句或文法结构,这些都无关紧要。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别人的存在,只顾自己地向天主祈祷。只是要确定,天主是我们祈祷的对象,我们的祈祷是说给听的,不是说给别人听的。

(七)    最后一个我想列举的问题,是参加的信友在聚会之前,并未花时间作个别祈祷以准备自己。最成功的分享祈祷是成员在聚会前花相当时间作个人祈祷。我知道一个有恩赐、更新中的祈祷团体,其聚会是在晚上,参加的成员在聚会当天均会花至少两小时祈祷。虽然他们大部份都是忙碌的平信徒,但到了聚会的那一天,他们都会早起,抽两小时读经及寻求主。难怪他们的聚会充满了恩典及圣神的带领。他们在聚会前就已经备妥心灵,而不是临到聚会才寻求圣神的光照!此即在避静中举行分享祈祷常有效果的原因,因为大家在避静中都花了很多时间作个人祈祷。

分享祈祷运作要领

理想的分享祈祷是没有固定型态的,此乃为参加者保留随从圣神引导而有最大的自由度。有人愿意读一段圣经,有人想唱一首诗歌(不一定有人响应),也有人祈祷及响应,不一而定。

无论如何,在聚会开始时静默一段时间会有帮助,每个参加者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重振信德于主的临在中,这将使主来到聚会中。在聚会开始时唱几首诗歌也很好……

在这次避静中,分享祈祷的主要重点是各人在避静中之所需,并为天主的俯允感谢。 此外,我们也要操练代祷,为彼此的需要祈祷;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赞美天主。当我们为天主的美善及其赐予我们和众人一切美好而赞美时,我们的心灵也日趋喜乐明亮。唯在我渐熟悉神恩复兴运动之后,我自己才发现赞美祈祷的价值,让我们有效感知天主爱。我们的祈祷并不多,赞美是其一,此外,我们可借赞美振奋心灵及抗拒诱惑。咏八3云:「祢取得完美的赞颂;为使恨祢的人受辱,为使仇敌有口无用。」犹太人因而有唱着赞美诗歌赴沙场的习俗,他们认为这是打败敌人最强大的武器。在编下廿20、22,我们读到:

在出发时,约沙法特站起来说:「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请听我的话!你们信赖上主你们的天主,必保全生命;相信的先知,必定胜利。」他与百姓商定之后,便派歌咏人员赞颂上主,身穿圣洁服装,走在军队前面,歌颂说:「你们应赞颂上主,因为慈爱永远常存!」他们正歌颂赞美时,上主派出伏兵,袭击了那些来攻击犹太的阿孟人、摩阿布人和色依尔山地的居民;他们便被击败了。

在旧约里,对主的赞美以大声表达——大声讲或大声唱。很多人告诉我,赞美之后全身感觉复苏,一位工人对我说,他常以机器的吵杂声为掩护,花很多时间大声赞美主(纵然不能更大声为免同事注意);他说这带给他充沛的精神,就像是下了夜班,回家冲个凉再来一杯热咖啡一样。

当团体祈祷气氛过于凝重时,带领人可适时加入赞美,并鼓励大家集中于主,为一切赞美,不论是祸是福,就因为是真神而赞美。这种祈祷可以透过个人表达,也可以大家一起唱首赞美、感谢及敬拜的诗歌。如此,必迅速见效。

最后再提供一个重要的建议,如果各位避静之后想开始作分享祈祷,请事先善于规划,并清楚地告诉大家聚会所需的时间:半小时、一小时或二小时。当聚会结束时,即使大部份的人希望继续,也要先叫停,让人自由离去,然后想继续的再开始聚会。如此可使大家不致担心及感到压力,不知聚会何时开始及结束!

神父的分享祈祷

神父是灵性领导,他可以从分享祈祷团体中找到好使徒。我认识几位神父,在避静中经历过分享祈祷的甜美之后,也开始与教友、传教员及同事推动分享祈祷,而且颇具成效。我们常探访教友,探访医院里的病人,我们也在办公室里予人辅导及灵修指导,但却很少与教友们一起祈祷。因为我们没这种传统,不像其他基督教的牧师;我们习于为人降福。我有时在做完辅导之后,会与教友一起祈祷,两人就这么向主祈祷,与主同处,向倾诉我们的心愿、沮丧及迷惑,并求帮助。我常发现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最后这个部份最具〈疗效〉,对我亦然!

在我们鼓起勇气祈祷时,不论在面谈之前或之后(甚至在告解时),一切就变得顺利了;我迄今未见有人不喜欢我为他(与他)祈祷。这使我想起医院里的一位姊妹,她原是天主教友,后来进了神召会,曾对我说:「每次牧师来看我,他几乎要花半小时跟我一起祈祷以及读经;我就是需要这样的牧师。以前神父来看我,总是跟我谈政治及天气,然后降福、离开。」我们就是没这种传统,不是吗?当我们要离开病人时,我们不惯于为其祈祷;当我们要探访教友家庭时,很少提及:「在我告辞之前,能为你们祈祷吗?」

我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与我所探访的教友家庭一起做分享祈祷。我是这么做的:我先开始祈祷,然后请每个人祈祷,大家都有很多话对主说。开始时是他们先把意向告诉我,由我帮他们祈祷;后来我训练他们自己说!有时候我会先带玫瑰经,这是教友们最熟悉的祈祷方式,每念完十端,我会问:「下十端我们为谁念?」然后我为有需要的人祈祷;渐渐地,教友们都上路了。

如果我主领的避静人数非常多,我会为其分成十至十二组做分享祈祷。通常在避静 中,正如这次避静,晚上我会带大家在圣体前做分享祈祷。我想对各位大部份的人来说,如果这次避静能带给你一些财宝并且在避静后历久弥新,那就是非分享祈祷莫属了。



10悔改

10悔改

习惯上,我们常会在避静伊始先省思自己的罪,并借悔改的恩典求主宽恕。今天我想跟各位谈的主题就是悔改。

 

悔改:经历基督之道

虽然我们不配经历基督,但我已经告诉各位,有二件事我们可以做,我们可以潜心于两种修为,俾助自己领受经历主的恩典——其一,热切渴望见主;其二,持恒祈祷。另外,加上悔改,默示录对此有所阐述:

你给厄弗所教会的天使写:「那右手握着七颗星,而在那七盏金灯台当中行走的这样说:我知道你的作为、你的苦劳和你的坚忍;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恶人,并且你也曾查验出那些自称为宗徒而实非宗徒的人,发现他们是撒谎的人;也知道你有坚忍,为了我的名字受了苦,而毫不厌倦。可是,我有反对你的一条,就是你抛弃了你起初的爱德。所以你该回想你是从那里跌下的,你该悔改,行先前所行的事;若你不悔改,我就要临于你,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默二115)

你给劳狄刻雅教会的天使写:「那做『阿们』,做忠信而真实见证的,做天主创造万物根源的这样说:我知道你的作为;你也不冷,也不热;巴不得你或冷或热!但是,你既然是温的,也不冷,也不热,我必要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你说:我是富有的,我发了财,什么也不缺少;殊不知你是不幸的,可怜的,贫穷的,瞎眼的,赤身裸体的。我给你出个主意,你要向我买火炼好的黄金,为使你富有,也买件白衣穿上,为不显露你裸体的羞耻,又买点眼药,抹在你的眼上,为使你能看见。凡我所疼爱的人,我要谴责他,管教他;所以你应当发愤热心,痛悔改过!看,我立在门口敲门,谁若听见我的声音而给我开门,我要进到他那里,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默三14—20)

悔改之必要

上述经文常见于福音中之主耶稣的教导,主耶稣第一次讲道的主题就是悔改:「时期已满,天主的国临近了,你们悔改,信从福音吧!」(谷一14)的确,在教会初期,宗徒们的福传主题也是悔改。「你们悔改罢!」伯铎说:「你们每人要以耶稣基督的名字受洗,好赦免你们的罪过,并领受圣神的恩惠。」(宗二38)

的确,悔改是基督徒的基本德性,而且是持恒的德性。基督徒之首要即是认罪悔改, 没有借口、没有妥协、没有自得。基督徒必须自承无力脱免于罪,并绝对需要主耶稣的救赎大能。「我也知道,善不在我内,即不在我的肉性内,因为我有心行善,但实际上却不能行善。因此,我所愿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却去作。但我所不愿意的,我若去作,那么已不是我作那事,而是在我内的罪恶。所以我发现这条规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总有邪恶依附着我。因为照我的内心,我是喜悦天主的法律;可是,我发觉在我的肢体内,另有一条法律,与我理智所赞同的法律交战,并把我掳去,叫我隶属于那在我肢体内的罪恶的法律。我这个人真不幸呀!谁能救我脱离这该死的肉身呢?感谢天主,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这样看来,我这人是以理智去服从天主的法律,而以肉性去服从罪恶的法律。」(罗七18-25)

基督徒对保禄宗徒喟叹的体验——「我这个人真不幸呀!谁能救我脱离这该死的肉身呢?」非常重要;再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谁没有这样的体验呢?于是,我们可以不必靠自己,完全仰赖主耶稣的大能去接近主。主耶稣说得很清楚:「我来是为了罪人,不是义人。」如果我们是义人,自以为义,那么就不是为我们来的,对我们没有兴趣。我们必须经常对自己的自以为义有所警觉,因其将使我们心盲、心硬,卒成法利塞人。时至今日,我们越来越不容易察知自己的自以为义,也对自己无助的光景及对主耶稣的需要浑然不知。在我看来,问题似出于我们的罪恶感已丧失殆尽。

罪恶感

人们不太愿意谈罪,但主耶稣却很重视罪。每次在弥撒中的圣体圣事时,神父都会复诵主耶稣的话:「这是我的血,新而永久的盟约之血,为众人倾流以赦免罪过……」「你们领受圣神罢!」复活后的主耶稣向门徒们说:「你们赦免谁的罪,就给谁赦免;你们存留谁的,就给谁存留。」(若廿23)在主耶稣教导我们的祷词中,要我们求三件事——日用的食粮、抵抗诱惑及罪的宽恕所需之道德勇气。也派遣圣神帮助我们明白罪、公义及审判。

毫无疑问地,对主耶稣而言罪的赦免至为重要,待会儿我会就此进一步说明。福音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主耶稣带给我们的救恩就是罪的赦免,不是俗世眼中的经济、社会或政治问题的解决。「达味之子若瑟,不要怕娶你的妻子玛利亚,因为那在她内受生的,是出于圣神。她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起名叫耶稣,因为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们的罪恶中拯救出来。」(玛一20-21)新约中多处对主耶稣降生成人的原因均有阐述,列举如下:「这话是确实的,值得完全接纳:就是基督耶稣到世界上来,是为拯救罪人。」(弟前一15)罗五8告诉我们,当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主耶稣就为我们死了;若壹四10也说明,天主打发自己的儿子是为我们做赎罪祭。

对主耶稣而言,罪的赦免远较身体的健康、物质财富来得重要。玛九旨在告诉我们, 主耶稣借治愈瘫子让经师看见,赐给瘫子一个更大的恩典——罪的赦免。今昔相比,我们灵性的灵敏度似不若古人了,致我们不再视罪的赦免为我们最迫切的需要。为这缘故,我们对悔改恩典的需要更为殷切。

悔改的涵义

我无意使大家以为悔改即知罪、悔罪,悔罪只是悔改的一部份,但决非最重要的一部份。悔改在希腊文的原意是心、灵的彻底改变——弃罪向神。或许,悔改的最佳写照即主耶稣的命令:「你应当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并爱近人如你自己。」(路十27)我可以擦干痛苦的泪水,告诉主我是如何为自己的罪感到痛悔,并求主宽恕,但此仍远不足以构成悔改,因为我仍有恋恋红尘的情结,仍未全人爱主,也没有以全新的态度过全新的生活。默示录中清清楚楚地记载了主耶稣的话,我前面也引述过,那段经文对为教会受苦且有所需的人尤其适用:「我知道你的作为、你的苦劳和你的坚忍……也知道你有坚忍,为了我的名字受了苦,而毫不厌倦。」(默二2-3)其中并涉及忠于真理、明辨错误之教导及假宗徒。然而,这仍不是天主所关注的焦点,教会仍需要悔改,因为爱德不够;「我有反对你的一条,就是你抛弃了你起初的爱德,所以你该回想你是从那里跌下的,你该悔改,行先前所行的事。」(默二4-5)

悔改的恩典还有另一特质,即悔改必有喜悦及平安伴随。如要在避静及布道中谈悔改及悔罪,须先帮助信友做好面对大量负面感觉的心理准备,如罪恶感、仇恨自己甚或悲伤及沮丧。人若对悔罪及悲伤有所混淆,原因在于其尚未经验源于圣神的悔罪。不是常有人在领和好圣事之后告诉我,他们是如何地看到亮光且感到快乐,正如心中一块大石被除掉了!多奇妙的矛盾:悔恨自己得罪天主的痛苦泪水与重新回到主之怀抱、仍为主所爱及所有的罪皆被赦免的喜悦相互交织,此岂不理当如是?当迷路者找到出路、遗失的财宝失而复得时,岂不令人欢喜非常呢?

主耶稣经常把悔改及内心深处的喜悦相提并论。在浪子回头的比喻中,主耶稣非常技巧地告诉我们,那位父亲多么为失而复得的儿子高兴;牧童多么为失而复得的羊欢喜;天上的众天使多么为一个罪人的悔改高兴。反言之,被父亲接纳的浪子,重回羊栈的迷途羔羊及被主宽赦的罪人又是何等的快乐呀!因此,在我带领大家默想悔改的主题时,如果有任何人感到沮丧及悲伤,我希望各位明白那是大家须先做好心理准备的,即其只是过渡,各位终将获得被挚爱天父悦纳的喜悦,此外,你将感受到天父及主耶稣那长阔高深的爱,而你的心灵也必被爱所充满。就我所知,悔改的最佳途径就是反复地呼求:「我主,我确实爱称,我迫切地愿意全心、全意及全力爱祢。」

悔改缘自与基督相遇

如前述,悔改乃与基督相遇之道,这样讲只对了一半;与主相遇乃悔改之前奏。当 然,悔改初期将有助于我们与主有更深的接触,但唯当我们有接受悔改恩典的经历之后,与主接触的感觉方能圆成;也唯当我们与主相遇之后,我们才会明白罪是什么,爱是什么;唯当人走出地牢,进入光明时,方才了解地牢的黑暗及光的珍贵及可爱。当人在地牢里时,其视觉会渐适应黑暗,卒至溶入黑暗而不再感觉需要光明。因此,曾在主光中的先圣了解罪,而罪人则否。我们知罪乃因主启示之助,非因自己理性。

圣经中不乏相关教导。当保禄宗徒在迫害教会的时候,他还自以为是为主作工。唯当他与主相遇之后,他才了解自己所犯重罪;为此,他称他自己是宗徒中最小的,甚至不配称为宗徒,因其曾迫害基督的教会(格前十五9)。他甚至自称是罪魁祸首(弟前一 15)此皆拜与主相遇之赐。伯铎亦然,当他第一次恍然而悟主耶稣是谁时?他即迭声 道: 「远离我,主,因我是个罪人。」依撒意亚先知也一样,他在依六中描述他看见天主的异象,之后即清楚知罪:「我有祸了!我完了!因为我是个唇舌不洁的人。」路十九记载匝凯认罪悔改,于是主到他家过夜;路七则记载一位罪妇在见主时,流下爱主及悔改的眼泪。

上述岂不理应如是?除非我们先爱主,否则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得罪了呢?而如果我们与主没有接触,没有经历主,我们又怎么会爱呢?我觉得默想罪及悔改不是灵修生活之始,而是成圣之始,唯有在成圣之道上有相当进程者才会开始思及罪及悔改。所以,当我们看到圣人,如亚尔斯本堂(cure D`Ars),总是想离开教区去做隐士时,就不会感到惊讶了;他们这么做所为何来?悔罪而已!我们对此若仍感困惑不解,仍不明白何谓爱主与为主所爱,那么我们尚未〈得见〉主。

如你尚未得到上述超凡恩典,也毋须感到丧气,主或许早已为你备妥,待你爱主日深时,主自会将恩典赐予你。且尽你所能,心甘情愿地迫切爱主、盼主。我曾看过圣安瑟 (St. Anselm)的祷词,我想与大家分享,因为祷词中隐含了先圣灵修悔罪的进程,其也正是悔改恩典圆成之写照;而进程之三部曲即:盼望主、爱主及恨自己的罪。祷词如下:「啊!主啊!我的主,赐我全心盼祢之恩典;热切盼望,终至寻见;寻主见主,见主爱主;爱主恨罪,阿们。」

圣经教训

下一堂讲道时,我会跟各位谈默想悔改与罪。在结束这次讲道前,我想提供各位相关的圣经经节,部份新约和部份旧约,供各位参考。

路七:悔改的罪妇。注意主耶稣在赦罪中所彰显的爱;路十五:亡羊的比喻、失钱的比喻及荡子的比喻,本节经文旨在强调喜乐及仁慈;宗九:扫禄归化,描述保禄宗徒的转化;若四:主耶稣与撒玛黎雅妇人的谈话;路十九:税吏匝凯,注意主耶稣与匝凯间之对话;若廿一耶稣在海边显现和伯铎的忏言;弟前一15:保禄宗徒非常安慰人心的一席话——的确,假如天主在我这样的人身上都可行奇妙的作为,岂不会对相信的人更视为可贵呢!默二1-7致厄弗所教会书及默三14-22:致劳狄刻雅教会书 爱人的主主动地站在门外敲门,好像需要我们远甚于我们需要,正如同牧童四处寻找迷途的羔羊及慈父等待浪子的归来。

旧约里相关的经节也不少,谨节录先知书部份章节供大家参考:则十六、耶二、欧二、依六三7-六四,后者含有很动人的祈祷,值得你参考。

总之,不要以为悔改及悔罪的恩典垂手可得,求吧!向仁慈的天父求,在这几天当中求得见天主的恩赐,悔改必随之而至。



11悔改之险

11悔改之险

如对悔改理解偏差,将导致罪恶感、恐惧遭罚及仇己之后遗,至此,悔改带来的危险就极严重了。一总美好的事物皆有危险伴随,悔改的恩典亦不例外。我想利用这次讲道跟各位谈谈悔改之险。

拒绝原谅自己

天主极愿意宽恕我们,我们几乎连抱歉都无须说,我们只要愿意重归主怀抱即可,甚至连浪子所说的忏悔的话都不想听完。世上再没有事情比获主宽恕更容易了,我们对宽恕的期盼还比不上赐予之意愿。

问题不是出于天主,而是出于我们。举例来说,很多人就是不肯相信人得宽恕乃轻而易举之事;再者,人们不肯原谅自己。很多人整天悔恨前愆,臆想自己以前若未犯罪多好,臆想自己永如白纸。

他们于是持续活在虚构的情境中:这些人不配得天主的恩典。他们必须做补赎,他们必须净化自己;他们在得到天助之前,必须先与自己的前尘往事和好。灵程上的障碍属此为最,即使罪本身也不会造成更大的拦阻。罪,不但不是拦阻,反而是正面之帮助,因其使人悔改而经历主。但是,上述那种自觉不值的错觉(自己不愿忘掉过去,重新开始),使我们的灵程停滞难行。我认识一位神父,他在晋铎之后犯了严重的错,在祈祷中,我确信天主已经赐给他丰厚的恩典,并且天主也引领他做深度默想。然而,此仍不足以改变他对自己的看法:我是个可鄙的罪人,我是不值得宽免的;至此,天主的任何恩典对他来说只是不可靠的幻影及难以捉摸的高傲了。天主的恩典可轻易战胜罪恶,但对上述状况就难以应付了!

再举一例。有一位神学院的学生有男女情事方面的问题,虽然他尽全力克制自己,但没有效果。有一天,我找他谈话,突然发现他对神的概念完全与异教徒无异。一位接受相当神学教育的神学院学生,居然表现如此。他相信的神是一位理性的神,与其他宗教所信的神一样,但不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迷思至深,致其在接近全然圣洁之主及重建与主亲密关系前,须先净化自己。在我们谈话时,我与他分享我所〈看见〉的,我对他说,我看你像一个对丈夫不忠卒成妓女的妇人,她现在悔罪了,也回家了,但她不敢走进家门。她站在家门口,伫立街头,身穿粗麻衣服,头顶洒灰以示悔过。她决心忏悔,她就这么站在那儿,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她以这种方式向丈夫忏悔有什么用?

他要她再爱他,他要感觉到她玉体的温暖,他要享有她的爱抚。然而,这位妇女竟如此顽固于原先自己的纯净——或许,她过于害怕致其不敢跨进家门,拥抱丈夫,告诉他依然深爱着他。神学生入神地听我说完,慢慢回答说:「我正是如此,我不敢回家,我不敢冒险,我唯恐吃闭门羹。」我对他说:「你愿意现在进堂吗?把所有的罪暂抛脑后,也不要想男女情事,只仰望主,对主说:主啊,我全心爱你。」「不,我不敢。」「那么,我们可以试着就在这儿做。我们先默祷一会儿,让我们忘掉自己的罪,全心仰望主并告诉我们爱。」我们就这么做了,约五分钟。那次经验对他而言非常甜美,于我亦然。

悔改并非只是对主说:「主啊,我很抱歉。」然很多人至今仍不明白。畅销小说〈爱 的故事〉中的名言:「爱就是永不必说抱歉」;令我印象深刻。悔改是向主说:「主啊,我全心爱你。」新约中可曾有记载主耶稣要我们求宽恕须先说抱歉?显然没有,不要为自己的罪向主道歉,不要求我们道歉。我们把悔改小题大作了,多少信友在悔罪时将重点放在痛悔是否足够,痛悔是否完全,或其他一些问题,然而这些均与宽恕无关。如果我们总在主耶稣并未要求的事上打转,我们很可能将本末倒置了。主耶稣的教导是:「如果你想天父宽恕你的罪,则你须先宽恕别人的罪。」在我们的〈要理问答〉里,似乎并未将主耶稣的教导列为妥当领和好圣事之要件。我们在和好圣事中,通常小心谨慎地检视良知,然后向神父和盘托出自己的罪,然后发痛悔,下定决心定改,我们就这么完成了和好圣事。我们显然遗忘了重点:宽恕得罪我们的人;的确,如果这一点忽略了,我们的罪自不得宽恕,痛悔再周详,告明再详细都没用。主耶稣对我们罪蒙宽恕另有要求,即到主跟前,告诉我们多么爱,这样,我们的罪就会被赦免,就这么简单。我们惯于将圣经里那位罪妇的眼泪视为悔罪的眼泪,此一概念,实不知从何而来;主耶稣明显地表示,她流的泪及她所作的一切只为表达她对主的爱。爱多得宽恕也多。伯铎三次不认主之后,主耶稣要他做的,是将爱主亲口说出来。「若望的儿子西满,你比他们更爱我吗?」悔改之真义即此一问。我们对此若真有体认,我们自不会沮丧与悲伤;也不会像别人一样,在向主求悔改恩典时,又陷于罪恶感之泥沼,甚或非常害怕到主台前。我奉劝大家在避静结束之后,花些时间亲近主及悔改,其时,你只需要效法伯铎一遍又一遍地说:「主啊,一切你都知道,你晓得我爱祢。」

这使我想到基督宗教的神还有另一特质,我前也略有述及,此一特质使我们的神与理性之神及其他所有的神完全不同——即主耶稣是宣讲福音的神,这是其他宗教所没有的;其中隐含的特质是:主耶稣恨罪,却怜惜罪人。因此,我们要全心痛恨罪并向罪说不。如你犯了罪,请悔改(此为重要)并喜悦,因为在天上为一个罪人的悔改,其喜悦要远大于另外九十九个没有必要悔改的人。谁能理解如此不合理的事?在复活节的前夕,我们称亚当的罪为「必要之罪」,为「快乐之过」,因其带给我们救主耶稣基督。在罗马书中,保禄宗徒对此也有共鸣;「罪恶在那里越多,恩宠在那里也格外丰富。」(罗五20)于是,保禄宗徒的结论是:我们要常留在罪恶中,好叫恩宠洋溢吗?他随后语带战栗地说,天主不许可。我们现在所谈的问题,不是我们有限的智慧可以理解的。保有上述真理非常重要。恨罪,而当你犯罪时,悔改,把自己视为幸运,因你的救恩之杯即将满溢。悔改的罪人(重回主爱的怀抱)吸引主的力量比磁铁还强,主对罪人的悔改非但不会觉得矫情,反而觉得不可抗拒。这就是福音的真谛,除此之外,任何有关悔罪、悔改的理论皆非福音,充其量只是炒冷饭。这福音是主耶稣亲自宣布的。

天主恐惧症

对罪的默想若不得当,会带来另一后遗症:害怕天主及其惩罚。我很惊讶地发现,很多基督徒,甚至包括神父,充满了对天主的恐惧,他们仍陷在律法的宗教里。两千年前主耶稣已经宣讲天主就是爱,天主将帮助我们解除律法的束缚,而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活在律法底下。这些人不必然小心谨慎,故常不能察觉类此恐惧正统制着他们的灵命;他们事奉主像在尽责任,每遇生命碰到威胁时,他们所做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冲去办告解。和好圣事的目的,就他们来说,完全只是一种逃避处罚之心灵寄托:为得到保证,致其可无愧地站在主之台前,以〈保护〉他们不会受主审判。对他们而言,基督徒,无论犯多大的罪,皆应避免受天父惩罚,此一概念不啻天经地义。最好的例子即从前许多神父因受潜在恐惧驱使,每天不离日课。(许多教友主日进堂可能也是基于同一心理;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极力否认天主教是律法的宗教,更非主耶稣在其教导中大加挞伐的法利塞人的宗教) 从前,大家都相信念日课迟到是大罪,(大罪意指将被天父丢往地狱的罪——请别在讲道结束后与我争论,我自然了解吃禁果本身不是重点,重点是始祖抗命,这才是罪魁祸首……我完全理解,我们增加大罪,骨子里是渴望控制人们,至于各种荒谬至极的决定逻辑,我们交给理性去自圆其说)有一位神父就是上述老旧思想的受害者,在其神父生涯里,他满怀信心地祈祷了二十年,日课、默想及省察从不间断;然而,他的祈祷与对主的服事却是如此了无喜悦。他有一次难过地对我说:「有时候我会有一种不合理的感觉,如果没有十诫,我早就成圣了,我将非常自由无缚;而我知道在此同时我又要让每个人牢记十诫。」我想起一位耶稣会的朋友曾告诉我,直到他开始信仰生活,他才发觉读书的乐趣。以前在家里,他母亲每天逼他读书,那时的读书是被强迫的,因此对读书非常厌恶;如此自由自在地读书,才品尝出读书的趣味。我又想起另一位耶稣会士——一位神学生,他非常热心,堪称模范,尽管他外表看来很快乐,但对我来说,在他强颜欢笑的背后,总有压抑的悲伤。有一天,就在他深思的当下,他把深藏的悲伤全宣泄出来了,他发现他对全心全灵事奉的主说:「主啊,我真的恨你,你是虐待狂,有你在身边,我简直无法享受生命,你也不许我享受生命,你不给我自由。」这是(至少曾是)我们对主耶稣及其信息非常、非常、非常大的误解。

为了消除对天主的恐惧,我们需要对律法及其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做一番参悟。我不是主张废除律法,而是认为有必要对律法另做一些理解,律法对我们的要求不是重点。(人们希望从律法的要求中挣脱出来,且在盼望中活于圣神,如此就可以活得更自由自 在;然而,大家似乎忽略了追求自由的代价及天主圣神对我们要求的可贵,后者予我们之帮助远非前者所能望其项背!)因此,律法的约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律法孕育恐惧。律法束缚我们,侵蚀我们自由事奉天主的能力。所以,重新理解律法乃为必要,如此才能使我们如主耶稣之教导,回应天主以自由及挚爱。

除此之外,我们尚需对天主予我们的爱有更好的参悟。天主对我们的爱是没有条件 的,你体会过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爱吗?母亲爱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乖,母亲爱孩子只是因为那是她的孩子。她当然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长进,犯人的母亲也希望孩子改过迁善。但是,在此同时,身为母亲,她不会停止对孩子的爱。她不会说:「等你痛改前非了我再爱你。」她会说:「我恨你犯罪,但我依然深爱你,因你是我的孩子。」如果孩子有希望改头换面,那是因为其母之无条件的爱。你愿相信天主对我们的爱亦复如是吗?

圣经学家告诉了我们新旧约的不同。直言之,在旧约时代,天主给人的感觉是:乖乖听话,我才会对你好;否则我就迁怒于你,并且摧毁你。到了新约,主耶稣突显了主的另一面,即对好人、恶人都一样好,的雨降在义人的田里,也降在恶人的田里。上主的爱并不专属于那些满足某些条件的人,正如母亲的爱并不只属于听母亲话的孩子。向世人传讲这样一位神,如主耶稣所为,是相当危险的一件事。然而,爱就是这样,要冒几分 险,要准备受伤,要让别人占便宜,否则怎么称为爱呢?又怎能唤起别人的爱呢?这就是主耶稣要冒的险,而也的确冒了,当将天父的属性向人展示时,就冒了几分险。

当我初学时,我们的初学导师对我们说:「你们灵命初长成之时不是在你相信自己爱主之日,而是当你明白天主爱你之时!」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上述至为正确(自己的经验及别人的经验)。当我们明了主是多么无条件地爱我们时,我们的生命开始转化,我们的变化也必与日进!我读过一位基督教牧师写的书,他似乎在借别人经验主无条件之爱,而与主相遇的方面很有恩赐。当有人问他:「我想见主耶稣,何处及如何我可以与相遇?」这位牧师会带其到一安静且不会被干扰的地方,然后他会说:「我会尽我所知地告诉你如何与主相遇,因为我要你照着我的话做。」他会说:「请你闭上眼睛,仔细听我说:耶稣基督,复活之主,正与我们同在,你相信吗?」静默一会儿之后,对方会答说:「是的,我确信。」牧师会接着说:「现在听我说一些稍难相信的话。」牧师会这么说:「仔细听好:耶稣基督,复活之主,接纳你并爱你,如你当下所是。你毋须改变,更毋须变得更好,你甚至毋须立刻脱免罪恶;你不必为了得到的爱而做什么,因为你就活在的爱中,此时此刻,如你当下所是。其实,我们都非常清楚是多么地爱我们,因为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就爱了我们,甚至愿意为我们死。你相信吗?」此时,对方通常需要静思稍长一段时间,然后说:「是的,我相信主耶稣就在这里,爱我如我所是。」「那么,」牧师顺水推舟:「向主耶稣说几句话,大声说。」不需多久,对方就会拉住牧师的手说:「你说的对,就在这儿,我感觉到了!」

我无意建议上述对每个人都行的通,其或是那位牧师特有的恩赐。不过,我想强调上述操练极具成效。我记得曾主领过一次二百多人的避静,参加者全是神父及神学生,在那次避静中,我在圣心瞻礼的傍晚守圣时的时候,带着大家做上述操练。我告诉他们利用一点时间提醒自己,复活的主就在堂里与他们同在,然后再花一段时间带他们确信:主耶稣爱我,接纳我,如我当下所是;其次利用祈祷让大家打开心门,使主的爱充满。很多人向我反应,这是他们在旧式避静中所做的最有效的一次祈祷。另有一个修女团体在做过这样的操练后告诉我,这带给她们超凡的灵命恩典。

除了玛格瑞特玛丽(Margaret Mary)因启示而皈依耶稣圣心的事迹之外,我打骨子 里不太愿意讲异象及启示。尽管如此,我对类此皈依的功效仍极肯定,也愿意认同类此启示为说预言之恩典的例证,主耶稣近几世纪以来即借此与其教会沟通。曾教导我们,任何人只要有此操练,其灵命将经历无数恩宠——罪人蒙受悔改之恩典,圣徒成圣之道猛进。神父及神学生若在此方面持续长进,则将在其使徒事工上之效果远超过其所能想象。对我来说,这一切都极为合理。请不要将皈依耶稣圣心与其他皈依混淆,其他的皈依多属情感用事且多使我们感到厌倦,更不要误以为耶稣苦难之心的图像就是耶稣圣心,那对某些人可能具启示之效,但对另一些人可能就适得其反了。依我之见,所谓皈依耶稣圣心,就是接受天父借由主耶稣赐给我们的爱,相信主耶稣对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就是爱。任何人接受上述真理,并帮助别人相信,则其灵命及服务均将经历超凡的效果。

我们常扪心自问:「我为基督做了什么?我能为基督做什么?」但我们很少明白,我 们能为基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相信爱我们。可曾有被你所爱的人时时地对你说:「我不太相信你真的爱我?」如有,则你应该明白,我们想要的,是他们相信被我所爱,而非他们能为我做什么;我认为皈依耶稣圣心的精义就在这儿。这世代多么需要明白这个真理呀!

受命经验基督

默想悔改及自己所犯诸罪的最后一个危险,就是把经验基督视为受命,而非恩典,这即我们常处之光景;而当我们受感动悔改时,又常突显了主耶稣要求我们悔改的感觉。于是,我们会误以为挑剔的天主,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多,永不满足,不论我们给了多少,做了多少,就是不满意。

我想上述情形从一个人的祈祷中就可清楚彰显,例如:「主啊,我想接受你的圣神。 不过我不敢开口,因为我怕你会对我要求很多。帮助我,克服我的恐惧。」我对这种祈祷不太以为然,可是很多人的情况正是如此:害怕与主接近,害怕要求太多。圣神是天父赐给我们的恩典,而我们却对这恩典感到害怕!我们害怕这恩典背后附带着许多要求!

想想,一位充满爱心的父亲买了一些玩具回家给自己的孩子,他迫不及待地回到家 里,打开包装,拿出玩具来给孩子,而孩子们却畏缩害怕,不敢接受玩具。他们以为自己的父亲是在贿赂他们,玩具之后必有要求伴随;收了玩具,必要付出代价。因此,他们宁可不要玩具。我们难道对待天父亦复如是?我们几不相信天父的所赐没有附带任何要求,也不相信天父就是要我们喜乐及平安。

或许,责任不完全在我们,我们所获得的印象就是这样,天父就是喜欢挑剔要求;而不相信天父无条件爱我们。导正之道在于不要再去想天主的要求,不论真假实幻,别在这方面花任何脑筋。在我们心里须鉴别清楚,我们只有被要求〈去爱〉,而没有被要求〈被爱〉,如果你对内心的爱视而不见,并拼命出超似地付出,其结果不是罪恶感,就是心里不平衡。这不但不能增加你的爱,反而折损你爱的能力。

我以一例说明,会使各位更明白。设想有一男孩,阿强,他与女友茉莉陷于热恋,他有时不吃午餐,将买便当的钱用来买花,傍晚送给茉莉。爱就是会使人做疯狂的事情,爱其至会改变人的肢体语言。假如志明弟兄求助于我,因为他很难感觉到爱他太太春娇;如果我说:「志明,你怎么不学学阿强,省下便当钱,买花送春娇呢?」志明如果真的照办,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徒然摹仿情人的作为,而不具情人的内涵,是不会使人变成情人的。如果我们只教导初学生摹仿古圣的外表,而忽视了铸成古圣作为之缘由——天主爱的充满;其危险是可以预见的。我们有时会鼓励他们,使他们盼望行为会自动产生爱,但事实却不然,或恰相反,其结果不是令人沮丧,就是功亏一篑。

在爱主的要求上,主对我们的要求决不会比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来得更多,如你要仿效古圣,则须先求赐你一如古圣对主般的爱。当你爱主之心成长时,你欢喜事奉主的能力也会增长。主喜欢喜舍的人,受缚而做、勉强而为都不能持久。有位神父对我说:「有天早晨,我正默想,我生平首次明白主无条件地爱我,我想我那一天的灵命长进要比以往二十年还多,因为以前我老是活在天主要求的阴影之下。」的确如此,求主耶稣赐你经历主爱的恩典,则你慨然为主作工之忱必自动随之而来。



12罪的社会面

12罪的社会面

在这堂讲道中,我想谈谈罪的现代观。早期圣人常默想苦架上的基督,也省思自己的罪,钉死主耶稣的罪,深受感动之余,自亦悔改。时至今日,我想大家会更有感于基督之受钉乃罪致之。

我须为弟兄的痛苦负责吗?

我们相信世上一总的苦难皆因罪而来,罪越多,苦难越多。看到弟兄们的苦难:不公义的受害者、身心的疾病似乎主耶稣又再次受钉了。就好像我站立在基督苦像面前说:「此乃我罪造成。」于是,我也可以站在任何受苦的人面前说:「此乃我罪造成。」我们之所以不仅向主悔罪,也向弟兄悔罪,原因在此。我们的罪不但伤害了天主, 也伤害了整个身体。台豪神父(Father Teilhard)说得好:「敲锣一点,全锣皆响。」不论好或坏,我们都同属一个身体;身体的一个肢体受苦,整个身体都受苦。

有一次,有人对印度圣人蓝士瓦(Swami Ridas)说,西方有位不可知论者曾说过: 「我不信神。要是我信,我一定揪出来,质问为什么给这世界这么多苦难。」蓝士瓦回答说:「如果让我遇到那个人,我会温柔地把他的手放在他的喉咙上说:请便,制造苦难的就是他,扼死他吧。」今天的我们习惯于咒骂世上及教会里的邪魔,我们彼此指摘,教会的混乱与迷惑实在不是自由派或保守派造成的,世界上的不公不义及苦难也不是资本家或共产党的错,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罪,我的罪。根除了罪,就根除了苦难。

如果我们同意上述,我们自会看见致力根除世人的罪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倾全力消除饥饿、失业率、疾病及文盲,好极了!这些工作都是同情心的发扬,这些也都是基督徒该做的。如果我们对受苦下层社会的弟兄漠不关心,则我们的宣讲就毫无意义,在我们心里根本没有基督的爱。

然而,或许我们不该忘记,我们正致力消除的不是病因,而是病症;我们必须标本兼

治。麻醉师可以利用麻醉药消除癌症患者的痛楚,但他无法治愈其癌症。同理,消除再多的饥饿、疾病及文盲,也无法斩草除根地切除自私之癌。看看西方的先进国家,其对上述病症的消除很有成效,但这使其人民更快乐吗?更不自私吗?更有爱心吗?事实上,已开发国家的苦难必然少于未开发国家吗?如果我们的重点不是针对人的自私及人的罪,我们终将白忙一场。

为此,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主耶稣在世时,如此重视罪及其赦免,而对社会及政治问题不太关注。一位热衷社会工作的神学生,从孟加拉国回来,满脑子都是难民凄惨、饥饿景象,对我说:「我终于明白,世上最大的问题不是有人饿死,饿死的确痛苦,但死亡及其痛苦对人是公平的;我想,在富足的社会,人们虽难因饥饿而死,但却会因癌症而死,而现代医药也无法治愈。不,真正可怕的不是饥饿的痛苦,真正可怕的是人的冷漠与无情,有能力帮助饥饿的弟兄却不帮助。自私及罪多么可怕!」

今天所谓的「社工使徒」(The Social Apostolate ),其责任在帮助贫困,消除社会的不公不义。我们很少把从事宣信及宣道的神父视为社工使徒。我们对带领罪人与主和好的重要性已视而不见,但愿这不是当前许多神父所面临的认同危机的一部份,对此我在这次避静一开始已述及,即肤浅化的危机。此危机迸发自一种理念,即相信当代神父的主要工作即〈参与〉,参与意指参加革命、政治及社会运动。由此来看,主耶稣非常〈不参与〉,在我们印象里,主耶稣从不关心其时之社会及政治议题:相反的,非常择善固执地不让自己涉入这些问题。

现代的神父,必须效法主耶稣,专注于宣讲福音,神父的工作领域当然可以是在教育及社会方面,但此不能影响其主要服务——呼召人们悔改、认罪及接受主宝贵的恩典。我想起卫理公会之父,约翰韦斯利(John Wesley)的一句名言:「给我一百人。」他说:「他们除了神以外,什么都不要;除了罪以外,什么都不怕。有了这一百人,我就可以摇撼地狱的大门,在世上建立神的国。」韦斯利的这句名言足以成为我们的祷词。在主台前列个自己所需的清单,看看第一个是否是天主?若是,则你所得的悔改恩典必定满溢!

和好圣事

还剩下一点时间,我想在这次避静结束之前跟各位谈谈源自教会传统的和好圣事。我比较喜欢称告解圣事为和好圣事,或者悔改圣事。很多人在避静时告诉我,和好圣事很有帮助,甚至是避静的转折点;或许,这也会成为你的帮助。

神父们有时告诉我,他们很难接受和好圣事,因其对生命的长进没有帮助。老是告一样的罪及缺点有什么用?只有使我觉得自己是个伪君子。如果我真的悔改,怎么还会犯罪呢?不是吗?

我们的假设似乎是和好圣事的主要功能在去除我们的罪过及缺点,这个假设我碍难苟同。此圣事的主要目的是与主和好,与基督有更深的结合,及接受圣神大能的光照。因此,当我们领此圣事时,我们盼望与主和好的意向应比罪的列举更为重要,而此恩典的获得也比缺点的根除更为重要。主耶稣或许并不在意我们的缺点伴随我们一生,如此则我们的软弱才能突显的大能。再者,罪及缺点并不能阻止我们从和好圣事中获得灵修宝藏,也阻挡不了我们灵程的长进。

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和好圣事的益处,首先要导正我们的动机,以往我们过份强调省察所犯诸罪,要求自己无所遗漏地列举自己的罪。然而,这些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意向应如下述:

和好圣事的第一步是先宽恕所有得罪我们的人。主耶稣在玛十八恶仆的比喻中,对宽恕之道有强有力的教导,在山中圣训主耶稣又说:「所以,你若在祭坛前要献你的礼物时,在那里想起你的弟兄有什么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礼物留在那里,留在祭坛前,先去与你的弟兄和好,然后再来献你的礼物。  所以,你们应当这样祈祷:我们在天的父……宽免我们的罪债,犹如我们也宽免得罪我们的人……因为你们若宽免别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宽免你们的;但你们若不宽免别人的,你们的父也必不宽免你们的过犯。」(玛五23-24,六9-15)最后,在谷十一25,主耶稣更清楚地说:「当你们立着祈祷时,若你们有什么怨人的事,就宽恕吧!好叫你们在天之父,也宽恕你们的过犯。」

在前面的讲道中,我已述及可借祈祷操练宽恕得罪我们的人,各位不妨利用类此操练作为和好圣事的准备。

另一必须带进和好圣事的意向是承认自己的罪,主耶稣之所以反对法利塞人,原因即在于此:因其看不到自己的罪,也看不到对主耶稣的需要。在路十八,主耶稣以法利塞人和税吏祈祷的比喻对此作了很好的说明。玛九12-13记载了主耶稣对法利塞人的话:「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来召罪人。」从罗马书第二、三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保禄宗徒对上述意向的坚持,圣若望亦然:「如果我们说我们没有罪过,就是欺骗自己,真理也不在我们内。但若我们明认我们的罪过,天主既是忠信正义的,必赦免我们的罪过,并洗净我们的各种不义。如果我们说我们没有犯过罪,我们就是拿当说谎者,的话就不在我们内。」(若壹一8-10)在默示录中,他听见主耶稣的话:「你说:我是富有的,我发了财,什么也不缺少;殊不知你是不幸的,可怜的,贫穷的,瞎眼的,赤身裸体的。我给你出个主意,你要向我买用火炼好的黄金,为使你富有,也买件白衣穿上,为不显露你裸体的羞耻,又买点眼药,抹在你的眼上,为使你能看见……你应当发奋热心,痛悔改过。」(默三17-19)

此外,还有另一意向:热爱主及切望主,对此,我在前面讲悔改时已有述及。记得主耶稣要求厄弗所教会回到其起初的爱德(默二15)、税吏匝凯对主热切的盼望(路十 九);罪妇爱主的泪水(路七)及伯铎的承认爱主(若廿一)。

最后一个意向:深信主耶稣非常愿意宽恕我们。在路十五,利用亡羊、失钱及荡子的比喻强烈地传达了此一讯息;默示录里也有主的话:「看,我立在门口敲门,谁若听见我的声音而给我开门,我要进到他那里,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默三20) 任何人!不论罪孽多深重,只要愿意听主的声音并为主打开心门,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谈完了上述意向之后,请容我在这次避静中介绍一种接受和好圣事的方法,很多人都因此受益,或许你也愿意一试。补充一点,如果各位觉得坐着比跪着舒服,说话也比较自在,请自便。

各位可以以感谢主开始,感谢赐给你的一些恩典,在神父面前做此操练,不啻是在教会代表前为主的仁慈表示感谢的见证,感恩会导引我们更明白主对我们的爱,也会帮助我们经验更深的悔改。

在告明自己所犯诸罪之后,我建议各位请求医治一些病痛,随便列举自己的病症,身体的、心理的或灵命的,都可以求主治愈。对主而言,罪得赦免及身体得医治是相辅相成的,和好圣事就是医治圣事。我们之所以在这方面少有经历,原因是我们并不盼望这些事发生。如你留心,将会发现接受和好圣事常有灵力增强的效果伴随,此乃由于罪的赦免引进圣神的光照。

之后,如神父同意,你可以跟神父做一段祈祷,默祷或出声祈祷都可以,求主借着罪的赦免,治愈你身心的疾病并更新你事奉的力量。

我深信,当你接受了这次避静中的和好圣事时,天主必会赐你能力,因将慨然赐与以信心及热心接受和好圣事的人。



13圣本笃祈祷式

13圣本祈祷式

在上一堂讲道中,我摘引了几处圣经经节供各位默想及省思。今天我想为各位介绍一种利用圣经经文祈祷的方法,这种祈祷称为「本法」(Benedictine Method ),因其源自圣本,这种祈祷的特点是将圣经经文融于祈祷中。本祈祷法在教会已流传了好几世纪,你将会发现它非常有用,特别是对祈祷时容易分心却又无计可施的人而言,尤其有效。

祈祷法分三个步骤:阅读、默想、祈祷。第一个步骤是阅读,从圣经或灵修书籍中选一段阅读,我建议各位不要选从未读过的书,因其恐会模糊你的祈祷焦点(这有时会导致我们的怠惰),结果使我们花大部份的时间在阅读而非祈祷。假设你从圣经或《师主篇》中选了一段,就可以反复阅读,直到其在你心中浓缩为一句祈祷词(句)为止。举例而言,假设你读的是若七37-38:

在庆节末日最隆重的那一天,耶稣站着大声喊说「谁若渴,到我这里来喝罢。凡信从我的,就如经上说:从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反复读了几次之后,句中的「从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在你心中突显,此时即可停止阅读,向前推进至第二步——默想。

在此,默想须借用人的口舌,而非心,默想不是省察,也不是漫无目标地想,而是反复诵读刚才给你最多感受的那段经文,默读或出声读都可以。正如咏一一九篇所描述:「我常默想祢的法令……祢的教言对我上颚多么甘美!在我的口中比蜂蜜更要甘美!」作者用意不止是描述省思律法的内涵,也在强调不止息地反复默想律法。因此,你对自己所选定的经节亦应如此;在默想其中的涵义时,要反复诵念并细细品味。所以,你的诵念应类似:「谁若渴……凡信从我的,凡信从我的……谁若渴,谁若渴……他的心中……他的心中……」或是:「到我这里来喝罢!到我……  」就这么反复地念,一直念,直到念出味道与香气。至此,第二阶段结束,进入第三阶段——祈祷。

当你反复诵念时,自然而然会到一个地步,你停止了诵念,整个人安静下来,思绪开始驶入所念的经文中;此时就进入祈祷境界了。当下的你或会自然叹曰:「主啊,你是向每一个人说话吗?每一个人?不论是圣人或是罪人?那我必须满怀信心来到你台前。」或曰:「主啊,你何其正确,当我渴时,唯你有水如江河,我愿常常投靠你,这必会使我更快乐,主啊,我现在就来投靠祢。」或是「主啊,我实在想不通,你如何使我不再口渴,过去我也曾投靠你,但我依然口渴。你说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告诉我。」或是像我以前说过的,如果你不想说什么,就保持静默,静默在主的临在中,让主的话语浸透你的心灵,让你自己憩息在说那些话语的主之临在中。

诵念圣咏是个好办法。在圣咏里有成百的诗句可供滋养及憩息我们的心灵,我建议大家在念日课时诵念圣咏。很多神父很在乎有没有晨祷及晚祷,却不在乎祈祷些什么。何不尝试这种方法?如果你通常花十五分钟作晨祷,请不必强迫自己在十五分钟内结束祈祷。不妨在圣咏里找一些诗句,或任何一段经节,或一首圣诗,只要能导引你祈祷即可,你可以在十五分钟内〈完成〉这些动作,但或许你无法完成晨祷,但你毕竟做了祈祷。你这样做也许与规定不符,但你却与圣神相遇。教会要求神父做的也是如此:真正祈祷,不是每天只翻几页日课。

对此主题,我想顺带谈谈另一种祈祷,此种祈祷源自圣康约翰(St.JohnCommacus)

一位伟大的希腊大师,盛传他曾带领数十位修士专注于这种祈祷。他采取的祈祷式称作〈主祷文〉(Lord's Prayer ),他会带领大家心无旁骛地复诵祈祷词,缓慢地、全神贯注地,同时集中心力于祈祷之对象。假设你开始念「我们的天父」,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念,而且专注于「天父」,然后继续往下念:「愿你的名受显扬,愿你的国来临。」假设这时你产生了一些迷思,而你也发现自己所念的不是很清楚,这时你可以反复诵念不清楚的部份:「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国……」如此一直反复地念,直到其融入自己的心灵之中。然后再继续往下念:「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余类推。至于你在念的时候是否有皈依之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全神贯注,皈依自将伴随着专注油然而生。

圣依纳爵(St.Ignatius of Loyola)也曾倡导过一种祈祷,即混合默想与出声祈祷的一种祈祷,祈祷时全神贯注于自己所说的每一个字,同时仔细思考每一个字的涵义。「天父」何指?「天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称「天主」为「父」?同理,当你念「圣母玛利亚」时,可以思考为什么我们称她为圣母?「圣」是什么意思?又何谓「成圣」?余如「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甘饴」、「我们的希望」……等,如你对在祈祷中所说的每一个字都如此,你将发现你的祈祷会变得生动鲜活。你不妨在祈祷时试用一下这种方式,例如天主经、圣母经、光荣经、饭前(后)祷及弥撒中的祈祷。

这些都是较简单的祈祷方法,对有些人而言也许过于简单,但却对我们的祈祷效果极有帮助。我以前也曾告诉各位,适当的出声祈祷可助我们一窥神秘主义的堂奥,此即圣德兰(St.Teresa)的教导,也是众先圣喜欢简单祈祷的原因所在。事实上,从以脑祈祷到以心祈祷就是一种进步的现象;后者即为简单有效之祈祷。圣德兰即一以心祈祷,不以脑祈祷的伟大倡行者,她说她祈祷时从来不想事情,一想就分心。为这缘故,几年来她祈祷时必定带本书,可以在需要对付分心时使用,不过,她把她脑子常生疑惑视为一种祝福,如此一来,她反可以强迫自己用心祈祷。她宁愿花时间爱主而不愿想主,此即其在祈祷方面成长迅速的原因。

她在《魂内城堡》(Interior Castle of the soul)中说:「我只想提醒各位,如果各位希望在此方面得长进,重要的是少想多爱。」在《成全之路》(Way of perfection)中, 她说:「有些人特别强调思考,如果不能思考,他们就觉得是浪费时间.」

很遗憾,在我们的祈祷生活里,我们较勤于耕耘脑而非心灵,我们的祈祷之所以乏善可陈,主因在此。祈祷显然是靠心灵的,我们要靠心灵抓住主的话语,去倾听主对我们说的,而单靠记住一些道理及省思是不足以滋养并强化我们的。要想与主接触,就必须靠心灵。事实上,想要了解属神的真理,除了脑之外,尚需心的作用。我们是需要思考,但不要在祈祷时花太多时间思考;当我们停止思考、暂停大脑的工作时,我们爱主的心即将苏醒,而我们也会憩息在主甜蜜的临在里,信靠、敬拜,与联合。为这缘故,我确信在这次避静中,各位会发现我介绍的这些简单的祈祷方法非常管用。



14基督的国度

14基督的国度

昨天我谈的主题是跟各位祈祷及默想有关的「悔改」,今天我想跟各位谈谈另外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从主耶稣的宣道而来:「你们悔改,信从福音罢,因为天国临近了。」

当我们悔改并背己向主之后,当我们的心灵及理智改变之后,我们会问保禄宗徒问过的问题:「主啊!你要我为你做什么?」而我们所得到的答案是:「相信福音,来跟随我、做我的门徒,因为天国临近了。」所以,有一个国临近了,有国就有国王!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各位谈的主题。

在福音一开始我们就发现到基督为王的主题,天使对圣母玛利亚说:将是伟大 的,并被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上主天主要把祖先达味的御座赐给要为王统治雅各伯家,直到永远;的王权没有终结。」(路一32-33)在这里我们清楚看到主耶稣是王,统治的国度。

于是乎我们就在福音里遍寻的国度,但却遍寻不着。我们见到的基督是宣道家、行奇迹者、罪人的朋友,但却找不到基督是王的蛛丝马迹。事实上,很排斥别人为冠上此一封号,自己也一贯隐藏自己就是默西亚(救世主)的身分,而对犹太人来说,默西亚就是宗教性的王。终于,主耶稣在面对比拉多审问时自承:「你说的是,我是君王。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若十八)此时,公开地说自己是王。在作囚的时候,无助的时候,却公开地宣称自己是王,我们也发现最后是以王的身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纳匝肋人耶稣,犹太人的王。当士兵戏弄、鞭打主耶稣时,他们跪在面前嘲笑:「国王万岁!」并打耳光或向吐口水。「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这句话对基督的国作了最好的诠释;因此,在世上被囚成为囚犯,被人戏弄,头上戴着茨冠,手上拿着芦苇的权杖,身披紫袍,且士兵还在跟前嘲笑戏弄

我建议各位在今天的祈祷中沉浸在上述景象中,你将会对这位君王及其国度的特征有所领悟,听听主耶稣这句发人深省的话:「默西亚必须先受苦难才能进入光荣。」(路廿四26)并请参阅玛十六—廿章,其中透露了一些基督国度的奥秘,而伯铎也在当时就认出主耶稣即是默西亚,当主耶稣看到的天父启示伯铎认出是默西亚时,即开始向门徒们显示默西亚身分的意义和君王身分的意义,以免他们从世俗的角度理解。玛十六21-23记载:

从那时起,耶稣就开始向门徒说明:必须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长老、司祭长和经师们受到许多痛苦,并将被杀,但第三天要复活。伯铎便拉耶稣到一边,谏责说:「主,千万不可!这事绝不会临到祢身上!」耶稣转身对伯铎说:「撒殚,退到我后面去!你是我的绊脚石,因为你所体会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伯铎实在不明白这是哪门子的君王,而主耶稣激烈地反应似乎他真是受了撒殚的蛊 惑;伯铎当时的感受肯定不好,还要把主耶稣的话想个明白,试着从主耶稣的角度去想,而不是从人的角度去想。然而,伯铎毕竟是个人,他必然不赞同在一个暧昧不明、模糊不清,甚至连他自己在其中的身分都无法被认同的国度里向世人传福音,而且他或也盼望主耶稣能从十字架上走下来,向世人证明自己就是天主子;否则,对在乎的人来说,不过是个光荣的失败者及笑柄。这岂不正是主耶稣当年在荒野撒殚给的诱惑吗?即用一种更称头的方式拯救世界,用一种人认为合适而不是主认为合适的方式。然而,战胜了这些诱惑,而且不厌其烦地讲,的话语不仅应验在自己身上,也应验在每一个跟随的人身上——对门徒们说:「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因为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但谁若为我和福音的缘故,丧失自己的性命, 必要救得性命。」(谷八34-35)这位君王话中的涵义大家都应确信!又说:「世界若恨你们,你们该知道,在你们以前,它已恨了我。若是你们属于世界,世界必喜爱你们,有如属于自己的人;但因你们不属于世界,而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为此,世界才恨你们。你们要记得我对你们所说过的话:没有仆人大过主人的;如果人们迫害了我,也要迫害你们;如果他们遵守了我的话,也要遵守你们的话。但是,他们为了我名字的缘故,要向你们作这一切,因为他们不认识那派遣我来的。」(若十五18-21)

我们问主为什么:「为什么,主,你为什么要领着我们以这种方式拯救世界?在我们随同你复活之前,为什么必须被掴、被戏弄、受苦且死亡?」主耶稣老是告诉门徒们,受苦及赴死是必需的,但从不解释原因。于是我们默然以对;我们试从信心的逻辑、心灵的逻辑接受,而将理性的逻辑搁在一旁。我们愿意听的话,如伯铎一样对说:「主,我已准备好跟随祢被囚及赴死。」

但是,软弱如伯铎一样的我们,需要求三种恩典:

(一)   的呼召不会充耳不闻

主耶稣今天就会呼召我们追随受苦及受死,想要听见的呼召并不容易;我们是选择性听的老手,我们只听想听的声音。今天,主要我们受什么样的苦,受什么样的死?彭侯弗(Bonhoeffer)曾说过,当基督呼召一个人时,是要他舍命,因此,当我们听到主耶稣对我们说:「来吧!」时,千万要弄清楚,真正的涵义是:「来舍命跟随我。」

 

(二)   了解的恩典

即以基督的心为心的恩典,这纯粹是恩典,读再多书也不能带给我们这种恩典,这是一种属神的智慧。我建议各位读格前前三章,其中对此着墨甚多:

原来十字架的道理,为丧亡的人是愚妄的,为我们得救的人,却是天主的德能。因为经上记载:「我要摧毁智者的智慧,废除贤者的聪明。」天主岂不是使这世上的智慧变成了愚妄吗?因为世人没有凭自己的智慧认识天主,天主遂以自己的智慧,决意以愚妄的道理来拯救那些相信的人。的确,犹太人要求的是神迹,希腊人寻求的是智慧,而我们所宣讲的,却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这为犹太人固然是绊脚石,为外邦人是愚妄,但为那些蒙召的,不拘是犹太人或希腊人,基督却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智慧;因为天主的愚妄总比人明智,天主的懦弱也总比人坚强。(格前一18-25)

即使是与基督朝夕相处的门徒,也未必能全然抓住其国度的精义,直到升天前,门徒们还在问愚蠢的问题,此足显示他们平日对辛勤的教导不够了解。「主,是此时要给以色列复兴国家吗?」(宗一 6)他们需要在五旬节接受圣神的光照,才能参透个中的道理。我们如想明白基督的教导,一样需要圣神。没人能使我们明白,没有主领避静的神师、没有书能使我们明白,即使基督自己也不能使人明白,因并没有使其门徒完全明白。因此,如我们想明白,我们必须求圣神的恩赐。「因为圣神洞察一切,就连天主的深奥事理也洞悉……我们所领受的,不是这世界的精神,而是出于天主的圣神,为使我们能明了天主所赐与我们的一切……属血气的人不能领受天主圣神的事,因为他是愚妄的;他也不能领悟,因为这些事只有借圣神才可审断。唯有属神的人能审断一切,但他却不为任何人所审断。经上说:『谁知道上主的心意,去指教他呢?』可是我们有基督的心意。」(格前二10-16)

有一个方法可以使我们领悟基督的教导,即变成孩子那样。当我们在主前变得像孩子那样时,会屈身以就,使我们成为的知己,也会赐给我们想象不到的智慧。「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称谢祢,因为祢将这些事瞒住了智慧和明达的人,而启示给小孩子。」(玛十一25)

 

(三)   终生跟随主

此即意味更多的痛苦,与主同背十字架,不只是一路的劳苦,更有相同的归程。保禄宗徒归化后说的话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主!我当作什么?」(宗廿二10)主的回应是向阿纳尼雅说的那句话:「这人是我所拣选的器皿,为把我的名字带到外邦人、国王和以色列子民前,因为我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字该受多么大的苦。」(宗九15-16)行为救不了世界,十字架才能。啊!基督,我们敬拜你,我们赞美你,祢借着十字架拯救了世界!因此,保禄宗徒在斐理伯书中说:「我只愿认识基督和复活的德能,参与的苦难,相似的死。」(斐三10)

我将在下一堂讲道时,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在圣经的各种改革路线中,追随基督即意味受苦、贫穷及当傻瓜。一旦你以主的立场思考判断时,即知上述乃为必然,且会照着这样去说、去做。有关这一部份待会儿再谈。现在我只想强调一点,追随基督,背十字架,会带来喜乐,而非悲伤,对此我稍后会再说明。这就是耶稣带给我们的福音。人们长久以来寻找喜乐的秘诀;这是喜乐的福音。不是悲伤的福音。痛苦常是通往快乐之路,两者并不矛盾,出于爱的痛苦尤其如此。保禄宗徒即一典范,他为基督受了多少苦,他甚至自称身上带有基督圣死的印记,甘愿为基督受苦。然而,他是多么快乐的一位圣人呀!从他的书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位充满恩赐的喜乐及平安的使者。如果我们今天决定追随基督,我们同时选择了崎岖不平的人生之路,但却也是快乐之路;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应当明了。明乎此,我们就可以更有妥当准备地、全心全意地、坚持到底地走下去,并享受一路上,主的临在及圣神力量的充满。



15认识、热爱、跟随

15认识、热爱、跟随

在上一堂讲道中,我们谈到了基督为王,也谈到回应基督的呼召,背十字架。我请各位将此作为这几天的祈祷意向:门徒精神、跟随基督、背十字架。然而,不先认识基督、热爱基督,何能跟随基督。我盼望各位利用这几天向天主求此恩典,认识基督、热爱基督,信从基督之恩典。在今天的讲道中,我想先谈谈认识、热爱及跟随基督之道,然后向各位介绍一种求取此一恩典的祈祷方法。

认识基督

认识基督意指与其相遇,这也是识人之始,知道某人跟认识某人是不一样的,后者的先决条件是亲自与某人见面。因此,请亲自祈求认识基督的恩典。正如撒玛黎雅妇人把她所认识的基督介绍给其同胞,若四39-42记载:

城里有许多撒玛黎雅人信从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证说:「向我说出了我所作过的一切。」这样,那些撒玛黎雅人来到耶稣前,请求在他们那里住下;耶稣就在那里住了两天。还有更多的人因着的讲论,信从了。他们向那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为了的话,而是因为我们亲自听见了,并知道确实是世界的救主。」

上述即我们每一位神父、传教员和圣经教师的愿望:我们的听众会对我们说:「我们相信不再是因为听见你所说的,而是我们亲耳听见所说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认识基督之道,认识乃源自基督自己,非因为一本书或一个人。

圣保禄非常珍视对基督的认识,致其甘愿舍弃一切为换得基督。听听他怎么说:「凡以前对我有利益的事,我如今为了基督,都看作是损失。不但如此,而且我将一切都看作损失,因为我只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为了,我自愿损失一切,拿一切当废物,为赚得基督,为结合于,并非借着我因守法律获得的正义,而是借由于信仰基督获得的正义,即出于天主而本于信德的正义。我只愿认识基督和的复活的德能,参与的苦难,相似的死(斐三7-10)

我们对基督的认识与圣保禄一样吗?今天的我们,为了作使徒的需要,忙于吸取各种知识,而且自以为明智。然而,如果我们在对基督的认识上落空了,其他一总的学识、学位都形同废物。我看过一个表匠从军的故事。

当部队官兵发现有位表匠在他们中间时,整天叫他修表,致其把打仗的技能忘得一干二净,也没时间打仗了。今天的神父,有多少该神父做的事都会做,就是对基督懂得太少。他们既没有时间在这方面下功夫(有人或会感到奇怪,他们为那些世事忙碌),我们又如何期待他们与别人分享其所欠缺之经验呢?

有一点各位可能非常确信:一厢情愿地深思默想对认识基督没有一点帮助,这纯然是天主的恩赐。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谦卑持恒地在祈祷中求,我建议各位透过圣母的转求以得到此种恩赐。让我们认识基督的必然是天父:

耶稣回答他们说:「约纳的儿子西满,你是有福的,因为不是肉和血启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因为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自己的性命;但谁若为我的缘故,丧失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性命。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么益处?或者,人还能拿什么作为自己灵魂的代价?因为将来人子要在父的光荣中同的天使降来,那时,要按照每人的行为予以赏报。」(玛十六17,25-27)

唯经天父「交给」圣子的人才能认识基督:

「永生就是认识祢,唯一的真天主,和祢所派遣来的耶稣基督我将祢的名已显示给那些祢由世界中所赐给我的人。(若十七3、6)

「凡父交给我的,必到我这里来;而到我这里来的,我必不把他抛弃于外。派遣我来者的旨意就是:凡交给我的,叫我连一个也不失掉……除非蒙父恩赐的,谁也不能到我这里来。」(若六37、65)

「我是善牧,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若十14)

 

主基督的门徒们对基督的认识是渐进的:

耶稣回答说:「斐理伯!这么长久的时候,我和你们在一起,而你还不认识我吗?」(若十四9)

主耶稣对门徒们说:「你们应谨记这些话:人子将要被交于人手中。」但他们不明了这话,这话为他们还是蒙蔽着,不叫他们了解;他们又怕问这话的意思。(路九44-45)

将认识基督这种恩赐诠释得最好的首推超凡圣者——圣雄甘地。你应知道甘地乃一伟大的主耶稣的崇拜者,他一生都在奉行主耶稣的真福八端,不过他始终没有成为基督徒,也不承认主耶稣是天主子。基督教的一位布道家钟施潭(Stanley Jones ),非常崇敬甘地,曾写过一封信给甘地,信中提到:「您知道我对您的敬爱,也知道我在尽力向西方各国传扬您及您的非暴力运动。但有一点却令我很失望,我原以为您已领悟了基督徒信仰的核心,不过我可能要改变想法了。我想您已掌握了基督徒部份的信心原则,此即铸成了您的伟大,也帮助您成为一位伟人。您确已掌握了这些原则,但您却疏忽了原则后面的人。您在卡固达(Calcutta)对一些传教士说,真福八端对您而言不是慰藉,而是一种修为。我也不把真福八端视为慰藉,但我的焦点却是那位教导且率行真福八端的主耶稣——是人,更是神;我想这是您不曾领悟到的。容我建言,请您穿透那些原则而回归到教导原则的那位,然后再请您告诉我们您的发现。我无意向您传教,提笔只因我们需要您,需要您在心领神会了核心——主耶稣之后告诉我们您的想法。」

甘地立刻修书以复:「来函字里行间对我关爱备至,十分感念。我的困难由来已久, 在此之前有人也曾对我提及,我无法凭自己的理解力领悟;我的心灵须被触及。扫禄之所以能变成保禄,不是因为理性方面的努力,而是其心灵被触及。我想表明自己全然保持心灵开放的立场,无法缚我执,我愿意追寻真理,也希望面见神。」

为此,且让我们求天父把我们交给基督,让我们认识基督,因为除了天父之外,没有人认识基督。让我们求圣神赐我们认识基督的恩典,「因为圣神洞察一切,就连天主的深奥事理也洞悉。除了人内里的心神外,有谁能知道那人的事呢?同样,除了天主圣神外,谁也不能明了天主的事。我们所领受的,不是这世界的精神,而是出于天主的圣神,为使我们能明了天主所赐与我们的一切。」(格前二10-12)

热爱基督

人若不先热爱基督且被其仁慈美善所深耕浸透,是不可能认识基督的。越认识基督, 越热爱基督;反之亦然。此点十分重要,因为唯借由爱,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

主耶稣自称是爱。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指向其自身之外的概念,唯有基督指出自己就是教导的中心:跟随「我」,不是跟随我说的概念或义理;谁若爱自己的父亲胜过爱我的,不配跟随我;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对我兄弟中最小的所做的,就是为我做。当返回家乡纳匝肋时,在安息日进了会堂:

遂展开书卷,找到了一处,上边写说:「上主的神临于我身上,因为给我傅了油……。」把书卷卷起来……开始对他们说:「你们刚才听过的这段圣经,今天应验了。」(路四17-18,20-21)

人的转变不是靠哲思理智或圣经经节,最终极的转变即全心归向天主;就本质言,归向天主就是归向主耶稣,以基督的心为心(圣经里的心意指人格的中心,人灵魂、人的自由及特质的所在)。心向基督就是让基督常住心中,充满心中。「并使基督因着你们的信德,住在你们心中。」(弗三17),亦即与基督同心,不论对主、对世界、对生命、对人,都以价值观、的判断角度为准。「你们该怀有基督耶稣所怀有的心情」(斐二5 ),「谁知道上主的心意,去指教呢?可是我们有基督的心意。」(格前二16)

所以,就让我们把全心交给基督,把我们所有的情、所有的爱都献给,让我们竭力得到如保禄宗徒所有那美好的爱,那爱是如此强烈,致其放胆宣称:

那么,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是困苦吗?是窘迫吗?是迫害吗?是饥饿吗?是赤贫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正如经上所载:「为了你,我们整日被置于死地,人将我们视作待宰的群羊。」然而,靠着那爱我们的主,我们在这一切事上,大获全胜,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亡,是生活,是掌权者,是现存的或将来的事物,是有权能者是崇高或深远的势力,或其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们与天主的爱相隔绝,即是与我们的主基督耶稣之内的爱相隔绝。(罗八35-39)

跟随基督

在前堂讲道中,我己对此作了充分说明,在此我仅想强调一点,当我们受召跟随基督,背自己的十字架时,我们不是受召走伤心悲情之路。假设世人无人在寻觅主,把全心交给主时感觉快乐,则主耶稣无疑是世上最快乐的人了。告诉门徒,默西亚必先受苦难,然后才能进入荣耀,这也是对我们跟随基督的人之应许:如果我们跟随,必会从痛苦进入荣耀。不过,如你以为荣耀在死亡之后那就错了,大部份的荣耀今世就要赐给我们。主耶稣在真福八端中告诉我们,神贫的人、哀恸的人、温良的人是真有福、喜乐的,在此主耶稣主要不是谈天国的喜乐,而是指我们必要经验自有福的生命中活出喜乐,那喜乐就是圣神的果子:喜乐、平安、爱(迦五22),而圣神早已赐给我们了。

当主耶稣预言的门徒将被控、受苦的同时,却又预许他们以喜乐与平安,其中不是透露出一些亮光吗?「我给你们讲论了这些事,免得你们的信仰受动摇。人要把你们逐出会堂;并且时候必到,凡杀害你们的,还以为是尽恭敬天主的义务。」主基督对门徒如是说(若十六1-2 )。可是,又以同样的语气告诉门徒们,在他们受苦时会得到平安与喜乐:

我把平安留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给你们的,不像世界所赐的一样。你们心里不要烦乱,也不要胆怯。(若十四27)

我对你们讲论了这些事,为使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内,使你们的喜乐圆满无缺。(若十五11)

耶稣看出他们愿意问,就对他们说:「你们不是彼此询问我所说的:『只有片时,你们就看不见我了;再过片时,你们又要看见我。』的话吗?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要痛苦,哀号,世界却要欢乐;你们将要忧愁,但你们的忧愁却要变为喜乐。妇女生产的时候,感到忧苦,因为她的时辰来到了;既生了孩子,因了喜乐,再不记忆那苦楚了,因为一个人已生在世上了。如今你们固然感到忧愁,但我要再见到你们,那时,你们心里要喜乐,并且你们的喜乐谁也不能从你们夺去。到那一天,你们什么也不必问我了。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因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必赐给你们。直到现在,你们没有因我的名求什么;求罢!必会得到,好使你的喜乐得以圆满。」(若十六19-24)

我给你们讲了这一切,是要你们在我内得到平安。在世界上你们要受苦难;然而你们

放心,我已战胜了世界。(若十六33)

主耶稣的预言在死后立刻应验了,不但应验在门徒身上,也应验在早期基督徒的身上。在宗五40-41我们看到:

他们遂把宗徒们叫来,鞭打了以后,命他们不可再因耶稣的名字讲道,遂释放了他们。他们喜喜欢欢地由公议会前出来,因为他们配为这名字受侮辱。

宗十三50、52另有记载:

犹太人却挑唆敬畏天主的尊贵妇人和城中的要人,发动迫害保禄和巴尔纳伯……门徒都充满喜乐和圣神。

圣保禄对得撒洛尼的弟兄姊妹说:「你们虽在许多苦难中:却怀着圣神的喜乐接受了圣道,成了效法我们和效法主的人。」

在保禄宗徒的一生中,他显然从其十字架上经验了喜乐与平安的奥秘。我愿意从他的书信中摘录几节与各位分享,看他如何以笔以口描述基督对他的意义,及带给他的慰藉。 各位不妨把这些经节记下来,用于祈祷中并从其中获得启示:

愿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天主和父,仁慈的父和施与各种安慰的天主受赞扬,是在我们的各种磨难中,常安慰我们,为使我们能以自己由天主所亲受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种困难中的人。因为基督所受苦难,加于我们身上的越多,我们借着基督,所得的安慰也越多。(格后一3-5)

如今我在为你们受苦,反觉高兴,因为这样我可在我的肉身上,为基督的身体——教会,补充基督的苦难所欠缺的(哥一24)。

这节在耶路撒冷圣经注释是:主耶稣为建立天国而受苦,任何有分于此项工作的人,都必须分担主耶稣的苦。

我们在任何事上,为避免这职务受诋毁,不但没有给任何人跌倒的因由,反而处处表现我们自己,有如天主的仆役,就是以持久的坚忍,在艰难、贫乏、困苦之中,在拷打、监禁、暴乱之中,在劳苦、不寐、不食之中,以清廉,以明智,以容忍,以慈惠,以圣神,以无伪的爱情,以真理的言辞,以天主的德能……历经光荣和凌辱,恶名和美名;像是迷惑人的,却是真诚的;像是人所不知的,却是人所共知的;像是待死的,看!我们却活着;像是受惩罚的,却没有被置于死地;像是忧苦的,却常常喜乐;像是贫困 的,却使许多人富足;像是一无所有,却无所不有。(格后六3-10)

其实,若有人在什么事上敢夸耀——我狂妄地说:我也敢。他们是希伯来人?我也是。他们是以色列人?我也是。他们是亚巴郎的苗裔?我也是。他们是基督的役?我疯狂地说:我更是。论劳碌,我更多;论监禁,更频繁;论拷打,过了量;冒死亡,是常事。被犹太人鞭打了五次,每次四十下少一下:受杖击三次;被石击一次;遭翻船三次, 在深海里度过一日一夜;又多次行路,遭遇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由同族来的危险、由外邦人来的危险、城中的危险、旷野里的危险、海洋上的危险、假弟兄的危险;劳碌辛苦,屡不得眠;忍饥受渴,屡不得食;忍受寒冷,赤身裸体;除了其余的事以外,还有我每日的繁务,对众教会的挂虑。谁软弱,我不软弱呢?谁跌倒,我不心焦呢?

若必须夸耀,我就要夸耀我软弱的事。主耶稣的天主和父,那应受颂扬于永远的,知道我不撒谎。我在大马士革时,阿勒达王的总督把守了大马士革人的城,要逮捕我,而我竞被人用篮子从窗口,沿着城墙系下,逃脱了他的手。

若必须夸耀——固然无益——我就来说说主的显现和启示。我知道有一个在基督内的人,十四年前,被提到三层天上去  或在身内,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惟天主知道——我知道这人——或在身内,或在身外,我不知道,天主知道——他被提到乐园里去,听到了不可言传的话,是人不能说出的。对这样的人,我要夸耀;但为我自己,除了我的软弱外,我没有可夸耀的。其实,即使我愿意夸耀,我也不算是狂妄,因为我说的是实话;但是,我绝口不谈,免得有人估计我,超过了他在我身上所见到的,或由我所听到的。

免得我因那高超的启示而过于高举自己,故此在身体上给了我一根刺,就是撒殚的使者来拳击我,免得我过于高举自己。关于这事,我曾三次求主使它脱离我;但主对我说:「有我的恩宠为你够了,因为我的德能在软弱中才全显出来。」所以我甘心情愿夸耀我的软弱,好叫基督的德能常在我身上。为此,我为基督的缘故,喜欢在软弱中,在凌辱中,在艰难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因为我几时软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时候。(格后十一22-十二10)

各位有没有注意到保禄宗徒为哪些事自夸?不是为盖了几栋房子,不是为了上了几条头条新闻,不是为属世的成功;他自夸是为基督所受的苦难及他神奇的经验,而他的软弱正带给他经验主大能的机会!

其实,我已由于法律而死于法律了,为能生活于天主;我已同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了,所以,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我现今在肉身内生活,是生活在对天主子的信仰内;爱了我,且为我舍弃了自己。(迦二19-20)

从今以后,我切愿没有人再烦扰我,因为在我身上,我带有耶稣的烙印。(迦六17) 此处的烙印显指为基督所受的苦难。(另请参阅格后六4-5,十一23)

但我们是在瓦器中存有这宝贝,为彰显那卓著的力量是属于天主,并非出于我们。我

们在各方面受了磨难,却没有被困住;绝了路,却没有绝望;被迫害,却没有被弃舍;被打倒:却没有丧亡;身上时常带着耶稣的死状,为使耶稣的生活也彰显在我们身上。(格后四7-10)

但我们既然具有经上所载的:「我信了,所以我说」那同样的信心,我们也信,所以也说,因为我们知道那使主耶稣复活的,也要使我们与耶稣一起复活,并使我们与你们一同站在前。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们,为使获得恩宠的人越增多,感谢也越增加,好归光荣于天主。为此,我们决不胆怯,纵使我们外在的人日渐损坏,但我们内在的人却日日更新。(格后四13-16)

按照我所热切期待希望的,我在任何事上必不会蒙羞,所以现在和从前一样,我反而放心大胆,我或生或死,总要叫基督在我身上受颂扬。因为在我看来,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但如果生活在肉身内,我还能获得工作的效果;我现在选择哪一样,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正夹在两者之间:我渴望求解脱而与基督同在一起:这实在是再好没有了;但存留在肉身内,对你们却十分重要。我确信不疑:我知道我必要存留,且必要为你们众人存留于世,为使你们在信德上,得到进展和喜乐,并使你们因着我再来到你们中,同我在基督耶稣内更加欢跃。(斐一20-26)

另请参阅斐三7及罗八35等经节,在此不赘。

以下经节则与跟随基督有关:

「谁爱父亲或母亲超过我,不配是我的;谁爱儿子或女儿超过我,不配是我的。谁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不配是我的。谁获得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谁为我的缘故,丧失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性命。」(玛十37-39)

「如果谁来就我,而不恼恨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门徒。不论谁,若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后面走,不能做我的门徒。你们中不论是谁,如不舍弃他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门徒。」(路十四26-27、33) 「谁若事奉我,就当跟随我;如此,我在那里,我的仆人也要在那里;谁若事奉我, 我父必要尊重他。」(若十二26)

「你们不知道你们所求的是什么;你们能饮我饮的爵吗?或者,你们能受我受的洗 吗?」主耶稣在答复载伯德二个儿子有关天国中的地位时说。他们对说:「我们能。」耶稣就对他们说:「我饮的爵,你们必要饮;我受的洗,你们必要受。但你们中间,却不可这样:谁若愿意在你们中间成为大的,就当作你们的仆役;谁若愿意在你们中 间为首,就当作众人的奴仆,因为人子不是来受服事,而是来服事人,并交出自己的性命,为大众作赎价。」(谷十38-39、43-45)

「人子要受光荣的时辰到了。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 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性命的,必要丧失性命;在现世憎恨自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入于永生。谁若事奉我,就当跟随我;如此,我在那里,我的仆人也要在那里;谁若事奉我,我父必要尊重他。」(若十二23-26)

「你们要记得我对你们所说过的话:没有仆人大过主人的;如果人们迫害了我,也要迫害你们;如果他们遵守了我的话,也要遵守你们的。」(若十五20)

他们正走的时候,在路上有一个人对耶稣说:「祢不论往那里去,我要跟随祢。」耶稣给他说:「狐狸有穴,天上的飞鸟有巢;但是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又对另一个人说:「你跟随我罢!」那人却说:「主,请许我先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给他说:「任凭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罢!至于你,你要去宣扬天主的国。」又有一个人说:「主!我要跟随祢;但是请许我先告别我的家人。」耶稣对他说:「手扶着犁而往后看的,不适于天主的国。」(路九57-62)

如你需要,不妨将上述经文用于祈祷中,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充满信心地跟随基督。不过最重要的是,持恒求赐恩典;持恒的信心及祈祷比默想及深思更有效果。我曾答应提供各位一种默想基督生命的方法,可借以帮助各位在认识基督、热爱基督方面灵程更深,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次再谈。



16基督生命之默想

16基督生命之默想

圣经教导了我们一种默想基督生命的方法,极受先圣推崇,因其极有助于增进与基督间之亲密关系;这种方法与幻想有关。时下心理医生很喜欢把幻想作为工具,因其颇具成效;大家逐渐明白,幻想的世界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虚幻〉,也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去处。幻想之中所反映的现实较我们的理性常有过之而无不及,故其极有助于治疗及成长。

我先跟各位介绍这种祈祷方式,然后再对其困难及克服之道多加阐述;我们不妨从任何角度切入,默想基督的生命。先恭读一段经文:

这些事后,正是犹太人的庆节,耶稣便上了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水池,希伯来语叫作贝特匝达,周围有五个走廊。在这些走廊内,躺着许多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麻痹的,都在等候水动,因为有天使按时下到水池中,搅动池水;水动后, 第一个下去的,无论他患什么病,必会痊愈。在那里有一个人,患病已三十八年。耶稣看见这人躺在那里,知道他已病了多时,就向他说:「你愿意痊愈吗?」那病人回答:「主,我没有人在水动的时候,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到的时候,别人在我以前已经下去了。」耶稣向他说:「起来,拿起你的床,行走罢!」那人便立刻痊愈了,拿起自己的床,行走起来。(若五1-9)

现在我请大家发挥一下想象力,幻想一下贝特匝达,并看见了五个走廊,病人躺了一地,且在病人中间走动一下,感觉如何?你看见那位瘸子了,走过去跟他聊聊。你想他的病因为何?你对他有什么印象?你喜不喜欢他?当你跟他说话时,你注意到主耶稣来了,环视着病人。你想主耶稣会作何感想,有何感觉?有没有跟谁说话?或是一直走向那位瘸子?我们让条路给主基督,听听主耶稣要跟他说什么?那瘸子跟主耶稣说什么?不要忽略任一细节——主耶稣的感觉、讲话及动作。特别留意的话:「你愿意痊愈吗?」圣经只作了概要的叙述,不妨在情节上多发挥一些想象力。仔细听听主耶稣大有能力的一字一句:「起来,拿起自己的床,行走罢!」注意当下发生的状况,体会一下瘸子的感觉与反应,及主耶稣的感觉与反应。

之后,主耶稣转向你,你正受病痛折磨吗?生理的、心理的、或灵性的?告诉,听听怎么说?你怎么答?「你愿意痊愈吗?你真的愿意痊愈吗?你愿意得到痊愈带给你的所有好处吗?很多人不愿意病得医治,因为其有痛苦伴随、或有责任、或须放弃心中所愿……」如果你的答案是:「是的,主,我愿意痊愈。」那么,你也可以听见主耶稣充满能力的话了。这是充满恩典的一刻,主耶稣的临在是如此的真实,如此地带着大能;当下站在你面前的主耶稣,与二千年前站在瘸子前面的主耶稣完全一样。如果你对的大能满怀信心,你会经验到主耶稣医病的轻触,或许没有像那位瘸子一样引人注目,但有效性并无二致。在此之后,花点时间与主亲近、相处。

接下来谈谈这种祈祷的缺点。虽然神秘派神师如圣文德(St.Bonaventure)及圣依纳 爵对这种祈祷均极推崇,但其仍不是没有缺点。事实上,想象中的景象毕竟并非真实,全出于幻想。对此疑点,答案非常简单:景象当然并非真实,但其中涵蕴了真理,不是历史的真理,而是奥秘的真理。请容我稍作解释:圣依纳爵将此种祈祷用为其神操中祈祷的原则,为这缘故,他在归化之后不久,立刻前往圣地朝圣。他在《萨森林的鲁道夫》 (Ludolph of saxony) 一书中引述了圣文德的一段话:「如果你希望从类此默想中获益,先得将一切的挂虑及欲望搁置一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借由默想感觉基督亲切的临在;如同的话语清晰地在耳边响起,如同我们的眼睛可以具体地看到这一切。于是,你将感受到个中滋味的甘甜,并深自省思,同时在品味之余而期待更多。默想中出现的过去情境,好像就发生在眼前。在默想中,我们走进圣地,热情地亲吻主耶稣站立过的土地,听听主耶稣跟门徒们说什么,看看怎么与门徒们、罪人们相处,的举止坐息,的教导及讲道,的饮食起居及所行的奇迹。在心里牢牢记住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圣依纳爵在读到这一段话时,立刻毫不犹豫地将其用在其祈祷的操练中,不过,直到他亲身看见圣地之后,他热情的心才平静下来;从那时起,他将所看见的一切细节,都深深地刻在心版上——主耶稣所看见的山丘、溪谷,主耶稣走过的路,旅居过的房子。他来到橄榄山上,恭敬地瞻仰主耶稣曾站立过的一块石头,主耶稣就在那儿被提升上天,彷佛之间,他还看见了主耶稣留在大石上的脚印。下山来后,他突然想到他刚才没有注意主耶稣升天时,的脚朝向那里,于是他又独自上山,不惧危险,倾其全身所有买通山上的守卫,只为看清每一个细节。如今,正是同一个人,手着「神操」(spiritual Exercises ) 一书,告诉参加避静的弟兄姊妹,为了自己而重塑基督生命的情境。为了默想主耶稣的圣诞,他要求避静者利用想象力〈看〉——从纳匝肋〈看〉到白冷城,看看城的大小,位置,附近的山丘与溪谷;瞧瞧主耶稣诞生的地方,是大还是小,高还是低,里面布置如何。为什么他要避静者利用想象力去看这些?因为他自己就〈看〉到过这些地方(或者 说,他相信他看到的就是这些地方),否则他怎能描述得这么清楚呢?事实上,在想象中看到的情况是否与历史一致并不重要,圣依纳爵只是想带领避静者进入自己想象中的纳匝肋,到达想象中的白冷城。类此想象可以带给我们奥秘的真理,奥秘的真理远比历史的真实重要。在想象之中,我们会与主耶稣真实的接触,这也远比世上一切的历史的真实重要。据说圣方济在爱弗丽亚山(Mount Alvernia)上,在异像中看到苦架上的主耶稣,他还温柔地从苦架上抱下耶稣。圣方济自非神智不清,他清醒得很,至少跟我们一样清醒,他所看到的主耶稣已死过一次,不会再死了;然而,当他温柔地取下主耶稣,痛苦地竖立其侧时,一股深深的、神秘的爱油然而生,虽是幻想,却如此真实;当下,一总的理性、神学理论全都变得多余了。事实上,我们今天能有在圣诞节做小马槽的美好传统,应归功于圣方济。如他看到现代许多圣经知识已转化为儿童故事,我非常肯定他会跟我们一样制作小马槽。因此,圣经章节中事件发生的历史性不是我们想象的重点,重点是借由想象中的情节,我们与实际接触。如果我们让自己再变成孩子,全心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我们或会惊讶而愉悦地在幻想中找到基督,并与基督有更深的连系,此恐非神学省思所能及。据说有许多圣人,圣安东尼即其中之一,曾经抱过并逗弄过小耶稣。身为神学家且获尊圣品的圣安东尼自非傻子,岂不知道小耶稣早已不存在了吗!然他也从其异像中深深感知奥妙的实际,进而向〈虚幻之实际〉臣服,殊值庆幸。如你在默想圣经章句时,也像孩子一样进入幻想世界,你或会发现很多前所未见的、隐而不显的美好宝藏。比如在纳匝肋的圣家作一天客,分享其单纯的生活,帮他们做点事,与主耶稣、圣若瑟及圣母聊聊他们的一生及所遭遇的困难,也可以谈谈你自己;或参加主耶稣与门徒们的聚会,并提出你的问题:你也可以来到玛尔大及玛利亚的家,你可以跟玛利亚一样,亲密地坐在主旁听主说话,或帮忙可怜忙碌的玛尔大做家事。你毋须具备完备的圣经知识,主自会将为孩子预留之隐藏的智慧赐给你!

类此祈祷的另一关键,不是想象很久以前发生之历史事件的困难,也不是〈看见〉其正在眼前发生的困难,而是:幻想基督与我一起,在我面前,或幻想我跟主说话均不成问题,问题源于主耶稣跟我们说话。毕竟,我没有听见基督说什么,而是我自己的想象;是我借着主耶稣的口说我想说的话,我其实是在自言自语。

的确如此。当我们刚开始操练这种与基督间之对话时,我们所听到的基督说的话,只是自己思悟的反射;省思的本质本来就是如此:自言自语。现在我做类此默想时,只幻想主耶稣临在于我前,要不了多久,你就会知道基督所说的话,并非出自于你的想象力之捏造。有时候,想象的效应会令你大吃一惊而搞不清楚那是怎样一回事,因其中蕴涵了非凡的洞见。也有的时候你听到的话平凡无奇,其中没什么亮光及内涵,但这些平凡的话语会带来极不寻常的效应:如瞬间而出乎意料之外的平安、力量的增强、或主内无比的慰藉及喜悦;伴随而来的是一种确信,确信自己曾与主沟通,确信获得主赐的礼物,礼物以主的话语为包装,而主的话语则是在你的想象中,你〈要〉主对你说的。

类此操练是感知主临在的一种方法,卒至随时都可以感觉到主的临在。圣德兰对这种祈祷非常推崇。透过想象,你整天都有主相陪,常常可以与主亲密交谈。有一位作家将此称为〈信心的想象操练〉,他说得真好。想象主耶稣就坐在你房里的一张空椅子上,跟说说话,就好比真在那儿。其实这不纯为幻想,因为你想象中的情境虽幻却真,基督是复活之主,不受我们的想象力所限,因此,与你一起的主可能不是以你想象中的姿态、打扮存在。

从圣依纳爵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类此神操的推崇:「这种祈祷方式严谨地说是两个朋友间之对话,或者说是仆人对主人说话。在交谈中可以为己求,可以自责过错,可以倾吐自己的心事。也可以寻求忠告。」他在另一场合又说:「想象苦架上的主耶稣出现在你眼前,而且你开口跟说话,问,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怎么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也告诉你是怎么样降生成人,从永生中及时为我们的罪而死,并战胜死亡,死而复活。」请注意,圣依纳爵要我们见主耶稣时顺带问问题,求给我们忠告,此即对主赐答案的预期。圣依纳爵确信主会在避静中赐给他答案,向他启示其旨意,并亲自引导他前行。上述效应究系在〈想象的信心>(Imaginative Faith ),或借灵里深处的对话完成,恐非任何言语、概念及意象所能描述。圣依纳爵是这么说的:「主领避静的神师不应对避静者在神贫或在任何承诺上督促太多,也不要对其生命的状态或生活的方式多所置喙。不错,在神操之外,我们或可正当地鼓励信友依各人的条件选择禁欲、守贞、信仰生活及不同的成圣之道。不过,当一个人在做神操时,较适合也较好的方式是让创造的主亲自与寻求旨意的虔敬灵魂交往,借着爱及赞美之助,类此神操可帮助人于未来在事奉主方面做得更好。所以,主领避静的神师必须把握均衡的原则,不宜偏废;应促使受造的人与创造的神相互直接交流。」对此,我稍后会做进一步的说明,使大家对创造者与受造者间之内在交往有更多了解——其涵义及机转。目前,大家只要知道〈听〉主说话及得主带领的唯一方法,即借助上述想象的信心,应属足够。这些事情用理性是很难领悟的,理性讲求现实,与想象无涉。恢复成孩子吧,以单纯的心与主交往,如此可助直觉成长,使我们有能力分辨与我们交往的究纯系想象,或为真实,或为主之〈本体〉。

最后我想引用一位天主教修女与另一位印度大师说的话作结:「你以前曾经说过,如果你收任何基督徒为徒,不会使其成为印度教徒,只会使其成为更好的基督徒。请容我问你会怎么做呢?」这位印度大师的回答堪称一杰出之天主教灵修导师。他建议两种经历复活主耶稣基督的方法,他说:「我会竭力帮助他与主耶稣接触,一则使他时时刻刻都感知有主在旁,其二是督促他持恒读经。」

记忆疗法

针对前述经由想象默想基督的一生,我想再做一些补充,即把自己当作默想的对象, 以经验医治及成长,试释如下:

当我默想基督一生中之任一刻时,把自己也纳入想象中,即在想象的情节中也包含自己,在所有事件中,自己都轧上一角,在故事里讲话、倾听及动作。每当我借此重回往日情境时,彷佛将过去人生的旅途重新走过,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有基督相伴。兹举例说明。

假设我在幻想中重新回到过去的痛苦之中,如身历其境般地又再度面对带来羞辱的一段往事,我成了众矢之的;或者在幻想中又回到昔日的悲伤中,如面对至友之死。我将我过去的生命历程重新〈倒带>,重现每一细节,于是我受到二次伤害——失落、屈辱、苦痛。此时与以往不同的是,主耶稣与我同在,而扮演什么角色呢?是鼓励者抑或安慰者?是我痛苦失落的始作俑者吗?介入我往日的事件中,与其中的人互动。我从那儿寻求力量,寻求我当时尚不明白的解答,了解整个事情的意义。

这种操练的目的何在?此即人称之〈记忆疗法〉。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总有一些难以忘怀的往事,还有一些没有圆满解决的问题常常困扰我们,久而久之,遂形成一道永远的心灵伤痕,生命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其效应重则有如生命中的逆流,严重妨害我们能力的发挥。如幼年丧母的孩子可能在心里决定不再爱任何人了,而终其一生都在渴望已去不回的母爱。长期生活在极度恐惧及孤独下的孩子,可能一生都受影响;曾深受侮辱的人可能自尊破损,永难复原,也可能从此仇恨深藏,伺机报复。(关于记忆疗法可参考《治愈生命中的创伤》)

消除内在的搅扰对我们灵性及心灵的成长极为重要,当我们在基督的陪伴下使往日的 痛楚重现时,一次又一次地,我们会注意到同样的事情已有不同的涵义,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不带波动的情绪,而其原有的伤害也消失无踪了;非但如此,我们甚或心怀感恩地检视昔日种种,相信天主乃是因为必然的原因,让这些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好使我受益,使得荣耀。这种祈祷不但是良药一帖,也是好的神操。

哪些往事需要使用记忆疗法?只要是常困扰我们的往事,会使我们心生负面效应如上述者:痛苦、屈辱、欠缺、悲伤、自卑感、恐惧等。我建议各位持续利用这种祈祷方式直到负面效应消失为止;甚而你可以为同一事件心生赞美感谢及感觉到爱,其时,就可以停止了。过去未解的结解开了,痛苦的记忆被治愈了,甚至借由基督的临在而被圣化了。

对很多人来说,另有一种情况更值得回转,即曾经经验极大的喜悦、满足、爱及亲密感情,这些往事使我们得滋养、得力量,带给我们生命力及活出人生意义的欲望。不时回转至类此之往日情境中,重新一一品味所有令人愉悦的细节,将会带给我们心灵的活力及健康。若再得主临在之助,更能使我们心怀感恩赞美,并感知天主的仁慈;这会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主的爱,也有益于我们灵命的成长。在我们生命中,类此事件成千上百,其中有属灵的丰富及心灵的潜能,可惜以前不为我们重视,卒遭浪费,因为我们过于忙碌,忙碌于凡尘琐事:与朋友交谈、野餐、开心的派对、海边或湖畔的独步、与所爱的人拥抱、为好消息庆贺……或其他状况。

如在这次避静中,有生命中的往事不断困扰你,让你分神,且引起情绪强烈的波动, 不论其为正面如深深的眷恋及喜悦,或是负面如嫉妒、沮丧、痛苦、怨恨等,我建议各位

每天抽点时间作记忆疗法,就照我教你们的方法默想前尘往事,并持恒为之,直到其渐渐消失,不再影响你为止。

补述:祈祷辅导

我想利用这次讲道与各位分享一些在祈祷方面的心得,过去这些心得曾帮助过许多 人,相信对你们中间的一部份人也会有帮助。常有人说,祈祷是与生来的,人本来就是会祈祷的动物。不过也正因如此,我不希望各位错觉以为祈祷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不必学就会。人天生会走,但婴儿学步也是需要费时学习的,且要付出代价。人也天生会爱,然而,爱也需要学习。祈祷亦复如是。如果我们都同意祈祷是一门艺术,则正如其他艺术一样,需要不断的练习及学习,并且要忍受痛苦,方可有成。因此,我以为我们应举步向前,学习祈祷这门艺术,以期终至有成。

我现在要分享的祈祷心得,不见得对每个人都有一样的效果,有些人也许会认为我讲的一无用处,甚或带来困扰及伤害。若是如此,请任其飘逝。这些心得本来即为帮助各位祈祷,使祈祷更容易、更简单及更有效,不必把事情弄得太复杂,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

闲话表过,言归正传。让我从一个概念开始谈起:大部份人之所以在祈祷方面进步迟缓,主要原因在于其忽略将其祈祷作必要之人性化。

容我解释。我们是人,受时空所限,我们有躯体,沟通靠语言,生活在人群中,且受情绪左右,这些因素必须涵蕴在我们的祈祷中。我们在祈祷时需要说话,我们祈祷须使用躯体,需要时间及合宜的场所。我无意将此作为各位须遵守之祈祷守则,只是想提醒大家,我们的祈祷本来就离不开上述诸要素,尤其在刚起步,柔弱如嫩芽时;即使长成如大树一样高时亦然如此。不过,当祈祷的能力渐趋成熟而自成体系时,对上述各要素也会运用自如了。在这几堂讲道中,我将对上述诸要素逐一诠释:地点、时间、身体、言语、音乐、声音、节奏、群体及情感。让我从身体谈起。

祈祷中的身体功能

有一位作家,他看到一个人懒洋洋地坐在摇椅上,抽着雪茄。作家对他说:「你似乎陷入沉思之中。」那人回答说:「我在祈祷。」作家说:「祈祷?告诉我,如果复活的主现在带着荣光站在这儿,你敢有这样的坐相吗?」「不,」他说:「我想不会。」作家说:「既然你当下感觉不到的临在,你就不是在祈祷。」

作家所说的很有道理,你也可以体验一下。当有一天你感觉灵性干涸时,必然很难想像复活的主耶稣带着荣耀站在你面前。换言之,用你的身体表达你对主的崇敬及皈依之心,好像主就在我们面前。很快地,你的心灵将极有可能会随着身体做一致的表达,你会更能感知主的临在,而你吊儿郎当的心也会开始温热起来。这是利用身体,连同身体祈祷的极大优点。目前,有很多人固执地以为他们是血肉之驱的人,他们会对你说「我不仅拥有身体,我就是身体。」而当他们祈祷时,又好像祈祷是纯灵性或纯理性的活动,而将身体的角色遗忘了。

无声的交通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肢体语言的表达效果远胜于说话。我在主持团体治疗时也曾尝试过,我有时会建议成员以眼神交谈:利用眼神与邻人说些什么,或是用手,效果良好。有时候也会有人,因怕看起来怪怪的而直接表示做不来。通常,产生障碍的原因不是感觉怪怪的,而是真诚不敷此种沟通方式所需,以致有些人对这种祈祷方式不习惯,也无法面对。言语的确是一种较自然的表达媒介,可用以掩饰自己(正如我们日常所为),而阻碍真正的沟通。

有时我会对听众说:「我们这堂课要利用十分钟作非言语沟通,大家可以使用言语以外的任何方法沟通。」同理,我在此请大家利用肢体语言作沟通:眼神、双手及动作。大部份的人都对此不愿尝试,因为压力太大,令人难以招架。

下次当你在屋里祈祷时不妨试试,想象自己站在主耶稣面前,或想象站在你前面, 然后凝视着,眼神吐露哀求,就这么凝视一会儿,注意自己有何感觉。之后,转变为爱的眼神、相信的眼神……或喜悦赞美的眼神……或悲伤或悔改……或顺从。尝试利用眼神流露内心的感受,这将极有益于你与主之间沟通的亲密性及深度。

也可以尝试只利用身体向天主表达,并依程序进行:先在主的临在中站立一会儿,然后缓慢地抬起头,直到你看见天花板,保持姿势一会儿,再轻轻举起双手,掌心向上,直到与胸同高,再保持姿势一会儿。双手慢慢靠拢,直到手掌接触为止,掌心依然向上,好像托住一个盘子或碟子(也可以想象正举着杯子或圣爵);这个动作是表示把自己献给天 主。保持姿势三至四分钟,然后缓慢地恢复原来的立姿。之后,随意重复几次,或可改变动作以表达不同的想法。

另举一例:直立在一房间中央,二眼平视正前方,彷佛凝视着地平线,慢慢举起双手至与胸同高,然后张开双臂,直到双臂成一直线,转动掌心向上。保持姿势三至四分钟。这种动作在表示盼主到来,或表示对主的欢迎,也隐喻内心对任何人的接纳。

再举一例:在主的临在中站立一会儿,然后跪下,双手合十胸前作祈祷状,保持姿势一会儿,然后慢慢地、极慢地匍倒在主前,像一只不堪重负而倒地的动物,尽量让身体贴在地面,双手向外伸展,让整个身体呈十字状,保持姿势数分钟。这种动作在表示屈服、无助或哀求。

你也可以不必受上述所限,发挥创意并自己设计动作以表达敬拜、柔弱、伤痛或任何无法言喻的感怀,你将从中发现以身体祈祷的价值。圣奥斯定在几百年前就推崇这种祈祷方法,并称此种祈祷隐含一些未知的奥秘,每当他举起双手祈祷时,过了一会儿,感觉心也举扬且移向主。这使我想起神父在弥撒中的动作,举起双臂说:「请举心向上。」实在很遗憾,当教友们回复:「我们全心归向上主」时,并未举起双手。

入定

如你利用上述方法,将肢体动作溶入祈祷中,将有助于提升祈祷效果。这种积极利用肢体之祈祷我称之为〈奉献祈祷〉(Devotional Prayer)。

不过,祈祷的方式尚不止此,另外还有静默祈祷、想象祈祷及心型祈祷(prayer of Mrnd-forms),后者不能加入肢体动作,否则反而有碍祈祷,祈祷时需要身体绝对的静止,从静止中孕育平安,袪除杂念,为达此境界可依建议如次:

择一舒服姿势坐定,但避免懒散,双手轻放膝上,然后专注于自己感觉的变化。随从我的引导,发挥自己长期以来备而不用的感觉:感觉一下衣服与双肩接触的感觉……三至四秒之后感觉一下衣服与背接触的感觉,或背接触椅子的感觉……然后双手触膝的感觉……大腿与椅面接触的感觉……脚底与鞋子接触的感觉……其次感觉一下坐姿……再回到肩膀、背、手、腿、脚、手……注意力在每个部位不要驻留三至四秒以上。

一段时间之后,再选择另一组身体部位,比照上述反复练习,注意,要去感觉,不要去想,这点很重要。有很多人对其身体的不同部位没有感觉,甚至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没有感觉,他们仅拥有一张身体的心理地图。他们在做此练习时,只是在脑海里依序浮现身体的各部位(手、脚、背),而没有感觉。

如果你做这种练习一段时间,身体就会放松。假如身体依然紧绷,则感觉一下是什么地方紧绷,什么样的紧绷。换言之,你是如何使身体的那个部位紧绷的?这样的自我检查也可以帮助我们慢慢放松。还有另一种情况会发生,即你的身体可能进入一种全然入定的状态,且持续一段时间,随它去,品味那种境界,憩息其中。不管任何情况,坐立不安、想要抓痒都不要移动身体,如果越来越想动,则把注意力集中于想动的念头,冲动的本身,一会儿之后,就风平浪静了,于是你又可以再次享受那份入定的甘美,那是祈祷的绝佳时机。现在进入祈祷阶段。

身体的入定当然不足解决祈祷将遭遇的所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分心。对 此,我们的身体或可帮上一些小忙。

熟悉瑜珈的人告诉我们,有些瑜珈动作可常使人经验完全忘我之境,其时,身心二 定;有人说在那种情况下,人已不可能思考,心灵一片空白,只能默想,无法思考。所谓生理影响心理,由此可见。不过,练瑜珈必须历经痛苦且须持之以恒始克有成,而且不是人人能练。不过,即使不练瑜珈,我们的身体还是有事情可做,以帮助我们专注。

有个动作你可以做,而且有帮助,即将眼睛微睁,凝视三、四远之一定点,很多人都从中得益。当他们闭起眼睛时,好比在眼前张起一片空白的屏幕,在心灵里跃动的各种意念及意象会呈现在屏幕上。因此,保持眼睛半睁较能有助专心。当然,眼睛不能东看西看,也不能注视会移动的目标,因其反而会使我们分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你觉得张开眼睛比较习惯,就张开眼睛祈祷无妨,但请找个离自己不远的目标,定睛凝望,然后专注祈祷。最后一点提醒:不要注视发光体,因此无异于催眠。

另外一件你可以做的事,是挺直腰杆。很奇妙,弯腰驼背会助长分心,挺直腰杆有益专注。有人告诉我,有些禅师可以从徒弟的坐姿查知其是分心还是专注,对此我倒不甚确定。有时候我背没有打直,可是祈祷也很专注。不过我确实相信,背打直助有于平静心灵。事实上,有些喇嘛非常强调背要打直,因其认为如此有助于默想,所以他们有时会建议修行者平躺,目的即在使背部保持平直。这个主意不错,只是我知道很多人不习惯挺直腰杆,要他们保持上身正直几分钟,就会使他们向周公报到了!

紧张及不得安息之问题

很不幸,很多现代人很难安静下来,他们时时刻刻都紧张忙碌且不得安息,要他们静坐只会增加他们的压力。祈祷的时候一定要让身体安静下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毫无疑问地,人在活动之中也可以祈祷,实际情形也是如此。不过,那种祈祷通常很浮浅,一旦祈祷到深处去时,人就自然会渐渐安静下来,就好像陷入什么东西之中,整个思绪也被什么事情抓住了。有人祈祷至某一境界会手舞足蹈,这是真的,不过却是特例。通常深入的祈祷都需要安静的身体,反之亦然。因此,我不主张各位在祈祷时踱来踱去。假如你就是安静不下来,试试下面这些方子:

感觉想动的那股冲动,清楚认知它的存在,注意自己身体内的生理效应,如紧张;确认身体紧张的部位,也感觉自己对想动的抗拒。如果过了几分钟,你仍不能安静下来,不妨在房间里走一走,慢慢走,如下述:慢慢迈出右脚向前,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提脚跨步的动作——提脚、迈步、与地面接触、右脚渐渐支撑前倾身体的重量,然后换左脚。如果口述动作,则或有助于专注,如:「抬起右脚,跨出右脚,放下右脚,站稳右脚;抬起左脚……」这么做对消除身体的紧张,袪除想动的冲动极有帮助。然后,保持一阵子的不动姿势,看自己能否专心祈祷。

如果你紧张及不得安息的情况非常严重,上述方法也于事无补,我建议各位在房间里踱踱方步,或到花园的一角待一段时间,或许可以消除你的紧张。注意,当你在走动时,眼睛不要东看西看,这样会有损于你的专注及祈祷。同时请记住,这些只是帮助你安静的方法,是过程,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使身体静下来。

如果你非动不可,不妨使用我介绍的用身体祈祷的方法,尽量把动作放慢,或每一个动作都保持三至四分钟——很慢很慢,想想花朵的绽放。或许,在某一个不动姿势中你进入安息状态,此时也就没有必要改变姿势了。

适合你的姿势

如果你对上述有一些心得,则你很快就会发现有某种姿势最适用于祈祷,你每次祈祷都会选用这种姿势。经验会总结智慧,保持这种祈祷姿势,勿轻易改变。说来挺奇怪,人可以借着一种姿势更爱主,或更容易与主接触,这正是英国著名的神秘学家,罗瑞查 (Richard Roue)所告诉我们的经验。

不管适合你祈祷的姿势是什么姿势,或站或坐或跪或卧,我建议你不要轻言改变它,即使刚开始时有一点痛楚,也要咬着牙继续做,你祈祷所得将值回这一切。除非你的痛楚已使你无法忍耐,且会使你分心,否则不要改变你的姿势,只须把动作放慢,很慢很慢——〈如同花开花谢的动作〉一位印度作家如此描述。

最好的姿势是既可以借由姿势表达对主临在之崇敬,又可使身体得休息及平安,欲达此境界须多加操练,及至上述与祈祷浑然成为一体,有时对祈祷更有加成之效。

祈祷生活之孱弱

听了这么多〈祈祷须知〉,有人或觉困惑,我们的祈祷生活需要如此保护、如此叮咛、如此注意吗?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祈祷本来在乎个人,如此予其层层保护,不嫌多此一举吗?

看似如是。不过,我们的祈祷生命,正如世界上的任何生命,是非常脆弱的;我们越早看清这一点越好。大自然如果不给人们悉心的关注,人何能生存。假设大气压力大小无常,气温变化两极化,一总的生命——动、植物及人恐怕全都要立时消灭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喝,分分秒秒都要呼吸空气,我们的生命方能得以维持,而医学的维护人类身体健康又是何等之责任艰巨。感谢这一切,现代人才能活得更久、更健康。

这也并不意味我们的祈祷生活总是需要如此受到关注。终有一天,我们的祈祷生活会成长茁壮有如一棵大树,其时,自然可以禁得起风雨及其他威胁。不过在此之前,对其不时关注、保护实属必要。或许,我们的经验已经显示,当我们对祈祷生活缺乏关注时,缺乏静默省思、缺乏属灵的阅读、缺乏其他看似多余的帮助时,我们的祈祷生活早就停滞枯萎了。没有含泪的播种,何来含笑的收割。

慎择祈祷场所

通常我们会忽略祈祷场所的重要性,祈祷场所对祈祷效果的好坏有相当大的影响。你有没有留意主耶稣总是选择祈祷场所?其实主耶稣最不需要选择祈祷场所,因为本身就是祈祷之主,常常与天父保持连系。但当需要较长祈祷时,会带着所有的烦恼上山祈祷。山上似乎是最喜欢的祈祷场所;在训导山中宝训时先上山祈祷,在显圣容那天,门徒们要拥做王时,主耶稣都祈祷;主耶稣也到革责玛尼园祈祷,也到荒野祈祷。常在需要的时候退到山地荒野,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祈祷。

当然,我们不常能找到像这样的地方祈祷,尤其是像我们住在大都会地区的人更是如此;然而,一旦我们找到了这样的地方,我们就可以将其深藏在心中,携其同行。于是,只要有需要,我们随时可以借由想象力如置身其中做祈祷,获得身历其境的效果,甚至把这些地方拍成照片也对祈祷有帮助。我认识一位灵程甚深、极具祈祷功力的耶稣会士,他就是从日、月历上收集很多美丽的风景图片,用以辅助祈祷。他告诉我,每当他疲倦时,他就找一张图片,想象自己身在其中祈祷。台赫神父(Father Teilhard)曾谈到过〈属灵的事物〉(spiritual Potential of Matter ),的确有属灵的事物,合适的祈祷场所即其一,故此我们须学习如何自其中获得属灵的益处。

我们不要以为上述为多余,只要找到属灵的场所,我们自然就会祈祷了。谦逊才能使我们投入、倚靠,对我们灵性的需要而言亦复如是。我记得当我还在念神学时,有一位耶稣会的神父对我们说:「我们耶稣会神父在帮助教友祈祷上所犯的错误,是假设因为我们在祈祷方面不需要帮助,所以以为教友在祈祷方面也不需要帮助。教友需要好的环境以利祈祷,如教堂里的圣像及图片可借以帮助教友想到主。我们耶稣会士就不同了,我们可以在书桌旁放下工作,在书籍、纸张的环绕下就地祈祷。」在指导耶稣会士祈祷及灵修方面我有相当多的经验,他所说的那句话,有关教友的部份我非常同意,但对另一部份则难苟同。毕竟耶稣会士也是人,他们跟教友一样,需要好的祈祷场所及气氛;或许他们在这方面比教友更为需要,因为他们有时候过于强调学术、知识上的追求。

圣依纳爵在其灵修操练时,常把自己关在一间全黑的房间里,以获得灵修的效果及认罪悔改的恩典,此亦避静者之所愿,各位不妨试试。或可在全黑的房间中点一支蜡烛,然后定心祈祷,看看会有什么效果(注意,不要凝视烛光,以免产生催眠效果)。我想我们之所以在圣诞夜吃烛光晚餐,原因也在于此——烛光影响我们的心情,而且可以营造美好的气氛。想想阴雨的天气对你的影响,雨后天晴大地一片清新又会带给你什么感觉?由此可知,〈物质世界〉对我们的影响力确不可忽视,它们影响我们的心情,许多先圣都深谙个中滋味。

在同一地点祈祷:〈神圣的>场所

我下面要跟各位谈的,各位以前如果没有经验,会感觉怪怪的。我建议各位选择二种场所祈祷,一是置身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如上述,一则选择〈神圣性〉的场所。何谓〈神圣性〉的场所?即专门适合做祈祷的场所,如教堂或祈祷室。如为不可能,则在家里房间的一角固定每天在那儿祈祷。长久以往,那一角就会渐具神圣性,而你也将发现那个地方比任何地方都更适于祈祷。

渐渐地,你会有一种我所谓的〈神圣场所感>,你会发现在这些被先圣之临在及祈祷 圣化过的场所祈祷是何其轻而易举,你也将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去神圣性的场所朝圣。我知道有人可以走进一个房间就能〈嗅〉出房间使用人的属灵光景,他们从气氛中即可感觉出来。我对此很难置信,但目前有太多证据使我无多怀疑。

我曾跟一位佛教大师做过避静,他告诉我们,在祈祷室默想比在自己房间容易,我很惊讶地发现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他认为祈祷室里〈振动情况比较好〉,此乃因为很多人于此祈祷有以致之。我则归因为自我暗示,事实上大师对此也有所提及。有一次,我主领一个类似的大型耶稣会士之避静,我特别小心,避免对祈祷场所作任何建议。令人很惊讶的是很多人跟我说,他们觉得在教堂祈祷,比在自己房间里更容易,也更感到平安与宁静! 后来又有另一位耶稣会士告诉我,他有一次在另外一地,带一个避静,附近正好住了一位印度圣者(Hindu holy man),那位圣者在避静后对他说:「每天晚上九至十点钟,你们在房间里做什么?我在我房里可以感到你们那儿有很好的〈振动〉。」这位耶稣会士很惊讶:每天晚上九到十点大家在圣堂里敬拜圣体,为什么在没有人告知的情况下,住在对街的这位印度圣者可以感知得到呢?

这给我另一点启示。很多人都有在圣体前祈祷的神恩,不知为什么,在圣体前祈祷, 他们的祈祷就会获得生命。有的圣人神恩过人,他们可以感知某处是否有敬供圣体,尽管外表并没有任何迹象显示;非但如此,凭着他们对圣体的直觉,他们甚至可以分辨出圣体有没有经过祝圣。各位的神恩或不比他们,但至少可以感觉到在圣体前祈祷毕竟不同。果如是,我建议大家继续〈开发〉这种神恩,不要任其萎缩,因其将带给你很多属灵的祝福。只要有机会,请在圣体前祈祷。

对祈祷地点的问题做最后一点补充:不论在哪儿祈祷,先把它清理干净。我读过一本佛教有关默想的书,书中对默想前的预备工作有具体而详细的描述:把要默想的地方扫干净,然后拖一遍;再铺上一条素净毛巾;而后沐浴净身,穿一件素净轻便的衣服;点燃两支香以增加芳香愉悦的气氛;然后开始默想。这的确是非常好的建议。如果举行圣祭的祭台破旧不堪,神父的祭衣也是脏兮兮的,对你影响如何?上述情况应立即改善(仅须几位修女就会令人感觉耳目一新!),把脏东西都清理干净,祭台、地板、圣体柜、烛台;祭台上面铺上雪白的桌巾,为神父准备简单而别致的祭衣——如此将会使我们似乎内在也更新了!

记得有一次我在喜玛拉雅(Himalayas)附近走进一间佛寺,佛像面前放了几个大小不一的银碗,碗中均盛水。碗是那么的明亮闪耀,碗中的水是那么的纯净,就单单这幅景象即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与感动,至今难忘,因其导我进入神的临在中。

请注意你敬拜主的地方,很快地,你就可以察觉其对你的祈祷所生之效益。

祈祷之时间因素

在前节讲道中,我曾告诉各位,除非我们有心抗拒,否则即会对事物心生倚赖,而我们的行为也会受影响。事物似会限制我们,束缚了我们的自由;因此,我们不甚愿意选择一个固定的地方做祈祷(为什么我们不能随处祈祷,而非要选择祈祷场所呢?)我们不觉得身体对祈祷有什么帮助,也不觉得摆那些姿势会很舒服(任何姿势不都很好吗?为什么要倚赖身体呢?)

或许,我们更不接受祈祷对时间的倚赖性,祈祷如果不花费时间多好;如果我们能将祈祷压缩在一分钟内解决多好。我们有太多事情要做——很多书要读,很多工作要完成,还要见很多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为我们已经不敷使用,再花这么多时间祈祷不是很可惜吗?最好能有速成祈祷,正如速溶咖啡及茶袋一样!或者将我们所做的一切就当作祈祷,这样不就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然而,除了浪费时间之外,上述均行不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无法速成,自亦没有速成祈祷了。各位如果希望与某人建立深远之关系,则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祈祷也是如此,因为祈祷乃为建立人与主之间深远的关系。如果我们相信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祈祷, 那么,随着时光流转,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被自己愚弄了。其实严谨地说,我们所做的一 切〈应该〉就是祈祷。然而,理论与实际常有一段差距。在我们到达〈事事皆祈祷〉的境界之前,我们与主间之关系本身就不足以使我们所做的一切成为祈祷。

现代人在祈祷方面最大的两个障碍是:㈠紧张,致人无法安静下来;㈡没有时间,由于时间不敷使用,致人反而以为祈祷是在浪费时间,尤其当祈祷不得速效时。

祈祷的韵律:时机与时间

除非你在祈祷方面天赋异秉(就我经验而言,这种人并不多),否则,要想祈祷有进 步,及加深与主间之关系,唯投注大量时间祈祷是赖。学习祈祷跟学习任何艺术一样,需要不断的操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以及忍耐。因为我们时起时落,今天感觉很有突破,明天可能又退回起点;最后我们终于明白,非每天规律性的祈祷不可。如果你二天打渔、三天晒网地学网球及小提琴,是不可能学得会的,不能想练才练,一定要定时苦练,不管想不想练都要持恒操练。唯有当你的双手及身体渐渐熟悉球拍及乐器之后,你才能产生成为专家所需的第六感。任何艺术大师均源于练习,不规律的练习反而在浪费时间。想祈祷才祈祷跟想练习才练习一样,是成不了气候的,祈祷越少,效果越差。

很早以前曾流传一种理论,称为〈祈祷的韵律>(Rhythm of prayer ),依我看来,其弊不少,至少对我自己的祈祷生活就伤害很大;虽然其目前在神父及信友间已不若以往那般时兴,不过我感觉它的伤害性依旧存在。为此,我愿作解释及批驳。须先做声明的是,我并不是反对祈祷的韵律本身,而是反对其内涵。试释如下:

该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能状况,祈祷亦然。毫无疑问地,人为保持健康需要相当的运动,但对运动的需要量却因人而异,有人每天必须运动,有人则否,有人则视实际的需要做不定时的运动。

规律的运动或依一定的时间表运动,正如同定时用餐一样,本无道理可讲(或许也没什么伤害性)。人饿了自然会吃,但人的行为可能既非理性又具伤害性了。

祈祷也是如此。祈祷无疑需要时间,关键是祈祷的次数及长短。是否每次祈祷都须很长,如至少一小时?是否须具规律性,如每天一次或一次以上?由此看来,我们祈祷需要的是定时器,而非恩典及灵程的需要。希腊文里有二个表示时间的字:其一为Chronos,意指时间的量度:分、秒、时;另一为Kairos ,意指某一特定的时刻,而非钟表显示的时间。后者即主耶稣所谓之〈时候〉或〈的时候〉:指的是的〈时刻>,一特定的神圣时刻,恩典的时刻。该理论主张,我们祈祷不必依照预定的时间表,而是配合我们的时间。让我们寻找恩典的时刻,响应主的呼召而祈祷,为了自己属灵的需要而祈祷。当呼召来临,灵性有所需要时,我们立时祈祷,一直祈祷,直到需要已获满足,及主的呼召已获回应。

这一理论的确吸引人,因其听起来十分合理,我很后悔信从此一理论,且奉行不渝了好多年。它对我的祈祷生活也没有任何伤害,而在我认识的许多神父及指导的许多信友中,却没有一位从此理论中获得益处。试释如下:

首先,如前述,祈祷越少,效果越差,你越是将祈祷时间延后,吸引你的杂事越多,什么样的急事都会出现,紧急状况、危机……很快你会发现,当你开始祈祷时,许多时间已无声无息地溜走了。除非利用弥撒及聚会祈祷,否则你将渐渐连祈祷的欲望都没有了;你的〈祈祷机能〉及〈祈祷肌肉〉已经萎缩失效了,可以这么形容。除了在极需要主的情况下偶会祈祷外,基本上,你已没有祈祷生活可言了;这种人我称之为祈祷动物。如其能安静内在的杂音,如其能回返其心灵,祷声将自其心里再度扬起。无论如何,人在内心深处对祈祷总有几分不情愿,偶尔心灵澄明,人也会重返内心,自我观照,将自己呈现主前,但同时心里抗拒的声音也隐约可闻:叫自己离开。我们时常不能克服内心的不情愿、抗拒而勉力祈祷。我们一再禁不起诱惑而放弃,离开圣堂及祈祷的地方;离开一个我们不熟悉而须摸索前进的世界,再回到原来的世界里,在那儿有我们熟悉的声光色彩,有我们挂虑的日常琐事,及我们熟悉的家。

这引出我第二个反对〈感觉需要才祈祷原理〉的论点。我刚才也提到这种祈祷方式的危险,是你越来越不感觉有祈祷的需要,渐渐地,你已感觉不出来了。这可以说是另一种呼召,这种潜伏在心思念虑里的呼召,常使我们离开祈祷。在圣依纳爵的神操中,他认为在我们弃己向主及决意过祈祷生活时,经历内心反面的声音是很正常的;也会有一段坦途,其时我们会觉得祈祷轻而易举且充满喜乐。不过,坦途之后就是坎坷路,其时,我们会觉得祈祷很困难,甚至祈祷时会感到不舒服。碰到这种状况时,圣依纳爵说,不要放弃祈祷,可以选择心情好的时候祈祷,把所有负面的影响视为魔鬼的攻击并全力抵抗:

祈祷的时间不要缩短;

祈祷的规律不要改变;

延长祈祷时间:后者尤其有效。

从心理学而言,当你想停止祈祷时,反而增加祈祷的时间,于是你越倾向停止祈祷,反而祈祷时间越多,不知不觉中,也自然不想停止祈祷了。

圣依纳爵的祈祷方法,与刚才我反驳的祈祷理论刚好相反。经验自会带给你智慧及属灵的益处。常有人向我诉说其祈祷的难处:要战胜分心、抗拒停止祈祷的冲动、不受心理负面效应的影响、不减少预定的祈祷时间……很奇妙,只要坚持到底,情况终将完全改观,他们内心会充满天主的爱、恩典及亮光。如果他们不能察觉属于他们的〈时刻〉致半途而废,可能就会错失天主为他们末了预备的许多恩典,这些恩典乃为奖赏他们在祈祷路上面对艰险而不退缩的忠诚。

我想起一位耶稣会的神学生,他有一天深深地经历了主耶稣,那一次经验对他的灵修生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那天所做的只是抗拒分心、厌烦及停止祈祷的诱惑。有一天傍晚,他走进圣堂,为完成其每天祈祷一小时的〈工作〉。十分钟之后,他开始有一种常常、几乎每次祈祷都会有的感觉:很想站起来走掉。那一天他开始抗拒那股冲动,他抗拒的想法其实也不是很神圣,只是想反正回自己的房间也没什么事做。于是他继续留在圣堂祈祷。就在他结束祈祷前十分钟,有些事情发生了。基督进入了他的生命,他清楚地意识到,那种感觉是前所未有的,主耶稣充满了他的心,他整个人都沉浸在天主的慰藉中。他很庆幸自己没有随从〈祈祷的韵律〉。像他这样的例子不知有多少,我相当肯定在座各位有很多也有类似的经验;各位也毋须相信我的一面之词,不妨每隔六个月亲身试一试,看看自己会不会有相同的经历。

我还有两点反对〈祈祷韵律〉的理由:当一个人在其祈祷生活中迭有进展时,通常他会到达前人所谓〈信德的祈祷〉之境。信德的祈祷是专指一种祈祷,在该祈祷中人通常感觉不到什么慰藉,只是非常渴望祈祷;然而当他开始祈祷时,脑子里又是一片空白,好像在浪费时间。遇此情况时,人通常会停止祈祷并向后顺延。此时,最重要的一件事即不要停止祈祷,更多花时间祈祷,即使感觉是浪费时间也不要停止,而在此过程中会有事发生,虽然人不一定能感受到,即干涸的灵程渐有甘泉涌现,黑暗中渐有亮光出现在属灵的视线里;换言之,人在此时会对祈祷有不同的品味。如果我们随从〈有呼召才祈祷〉的理论,其弊即在于当感觉有祈祷的需要时,已然没有祈祷的胃口了;或许正在祈祷的领域中迈步向前、祈祷境界渐入新高的时候,祈祷生活却戛然中止了。



尾声

尾声

我愿对最后二个原因多做一点补充,也想多谈一谈,在我们灵程荒芜的时候,祈祷的必要性及其智慧,也想多谈一谈信心的祈祷。因此,我想将以上所谈的做一点浓缩,而将细节留给以后的避静。无论如何,重点只有一个,即信德祈祷的关键,我想强调的是:真正属灵的人有习惯性的祈祷欲望,他会想要放下一切,静憩主内,接触无限、永恒、生命及力量的源头——天父。没有一位圣人没有祈祷的负担、动力、及习惯性的需要。然而,他们轻易顺从了内心的渴望了吗?也不尽然。天主给了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情,致其无法完全随心所欲。但负担常在,动力不灭,进而心生一股神圣的张力,致其在祈祷时,常有奋起为基督成就伟业之感;而当其为基督工作时,则又更愿意放下一切与主独处。圣保禄宗徒对此有贴切的描述:「因为在我看来,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但如果生活在肉身内,我还能获得工作的效果:我现在选择哪一样,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正夹在两者之间,我渴望求解脱而与基督同在一起,这实在是再好没有了,但存留在肉身内,对你们却十分重要。我确信不疑:我知道我必要存留,且必要为你们存留于世,为使你们在信德上,得到进展和喜乐。」(斐一21-25)保禄的上述书信,虽非祈祷,但却把那属灵的张力——愿死而与主同在一起,表露无遗。保禄宗徒是绝对积极的人,对工作深为投入,于其初期教会生活中尤然,而他仍然不免身陷为基督工作或离开基督两难之间。

其他非常积极的先圣也一样,例如圣方济沙勿略及圣卫雅常想逃离堂区,去做一个单与主相处的隐士。正是此一渴望解脱与主一起,成就了门徒们如祈祷般的生命与行为,致其常身处祈祷之情境中。圣雄甘地曾说,他可以几天不吃东西,但却不能一分钟不祈祷;以他的情况而言,如果被限制祈祷,即使仅一分钟,就足以使他发疯。

或许,我们之所以感受不到祈祷的渴望,而身受上述似是而非的理论之害,原因正在于此;我们没有依照圣经的教训生活,因此我们也得不到唯祈祷所能供应之滋养、支持、活力及生命。我们祈祷的渴望时断时续,其实是〈常断少续>,因为我们心里装满了事情:属世的兴趣、快乐及嗜好,以及各种的问题及挂虑,致我们感觉不到对主的需要,即使主来,我们的心也已〈座无虚席〉了。

心得与回响

——之一

很多弟兄姊妹,甚而神职人员都有神师。神师者,神修导师也。

小侠迄今未「拜师」,原因如次:一、拜师,兹事体大:请神师尤应慎重。否则学偏了、走岔了,后果不堪设想。二、我一贯奉主耶稣为神师,相信时时引领看顾。三、从广义处看神师,则只要予我有提醒、栽培者,皆为我在世之神师。

年前,圣保禄孝女会台湾区会长秀霞修女寄了一本原文书给我,请我中译,即「确有奇迹」。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较多品味推敲,致予我灵修至为有益。

月前,修女又寄我一本《与主接触》(Contact with God ),展读迄今,深受裨益,灵程长进迅速。这才恍然,我虽从未拜师,但天主为我在各阶段均预备了神师。例如秀霞修女寄我之两书对我的灵修均帮助良多,功比神师;对秀霞修女之关爱与爱护,十分感念。由此使我领悟:一、神师之名并不重要;二、作神师者,不一定要滔滔训诲,善用平面媒体及祈祷往往更具效果。

《与主接触》为印度神父戴迈乐(Anthony de Mello,SJ.)之讲道稿。神父为耶稣会士,著名之灵修大师,其灵修观融合基督信仰及东方生命哲学,而其境界已超乎任何宗教意识型态之藩篱。神父著作极多,如《相逢宁静中》、《慧眼禅心》等,本书为其至友收集,整理其主领退省之讲道稿,付梓以纪念其生前所作贡献。

信主耶稣之印度人,与信主耶稣之阿拉伯人同样令人侧目,而印度人献身作神父恐就更难得了,况且还是耶稣会士。展读《与》书,不得不在享受叹服之际,相信神父是天主特选钦召的。再者,神父为知名灵修大师,此书又是其主领退省之讲道稿,其内容之精粹性自不待言。难怪展读时令我频呼「阿们!感谢赞美主」,时有「以心印心」之感,味极甜美。这让我明白,神师实不必然为同世代、同国族、同语言文字之人,岂不奇妙!

所谓灵程,依个人粗浅之体验,讲求层次与进度。譬如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数学,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是为进度。设若某生老是停留在五年级,即使其数学学得倒背如流,但仍不懂六年级以上的数学,此即层次。灵修亦然,进度之外还讲层次。阅读《与》书使我感受到,信友的灵修进度或可凭己力向前推进。但灵修层次之提升就不那么容易了。或许,神师的功能正在于此。《与》书予我之助即提升了我的灵修层次。从此角度言,神父岂非我神师乎?

综观全书十六章中,有七章与祈祷有关。我对自己的祈祷尝自感满意,读《与》书才知自己以往之祈祷尚在门外,未窥堂奥。

语言带有能力,文字亦然。读神父之书,如参加神父主领之退省,如沐春风。

诸圣相通功,诚哉!

——之二

个人目前正在展读戴迈乐神父(Anthony de Mello,S.J_)的遗著——《与主接触》 (contact with God)。读来每每引我深自省思。这是神父生前领退省的讲道稿,一字一句地细细读来,倒像是神父领我做了一个个人退省,好得不得了呀!

这本书可说是为教会里每一个人写的,教友必读,善会领导及同工一定要读,神父、 修女读了会「功力大进」;而展读迄今,更常令我颇有同感、受益不浅、心心相印及面对自我。

神父是耶稣会会士,我对修会认识不多,但此书常令我想起一品味过二次的名片— 「教会」。

对教会、神父及教友,作者均直诤不讳,诚足动天,勇可感人,字里行间,不乏针血之见。

书中对祈祷着墨甚多,其中第九章专章介绍「分享祈祷」(shsed Prayer )。分享祈祷是团体祈祷,在其他基督宗教已行之多年,而我教迄今仍未见普及,很多教友对此不是所知不多,就是尚未习惯。由此看来,我们虽进了信仰这座宝山,到头来多半不是空手而回,就是所获不多。

作者对此颇有感触:

「我们常探访教友,探访医院里的病人,我们也在办公室里予人辅导及灵修指导,但却很少与教友们一起祈祷。因为我们没这传统,不像基督教的牧师,我们习于祝福。……

「……这使我想起医院里的一位姊妹,她原是天主教教友,后来进了神召会,曾对 我说:『每次牧师来看我,他几乎要花半小时跟我一起祈祷及读经;我就是需要这样的牧师。以前神父来看我,总是要我谈政治及天气,最后降福、离开。』我们就是没这种传统,不是吗……。」

话分两头说。作者上述批评,未免过于荷责。当前神父严重缺乏,一位神父牧养三、 五个堂比比皆是,如何有精力时间满足教友的需要?不过,作者所言亦属中肯,在教友们的记忆中,有些神父似较常与教友们闲话家常,打成一片,较少一起查经、祈祷。如果能允执厥中,就更好了。

事实上,好神父到处可见,但免不了也有极少数的神父,因年龄、体力或其他原因, 除了圣事之外,极少探访教友,也不参加教友的活动。神父若因受职务所限,自另当别论,但本堂神父是必须以教友为本的。不探访教友、不参与(推动)教友活动的本堂神父,在本质上与只做法事的法师几无二致。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帮助,是使我对「教友的时代」突有所悟。

梵二之后,「教友的时代来临了!」「现在是教友的时代!」充耳可闻。但其具体定义为何?少有触及。

「教友时代」是否意谓教友可取代神父?在可预见与不可预见之未来,这是不可能 的。想想看,修女何时获授神父权柄?

「教友时代」是否意谓教会内的工作渐可由教友接班?照现况来看,似有此现象,但此举必致问题丛生。由于以往教会对教友长期疏于陶成,致大部分教友信仰根基不深、灵命发育不良;突然面临重责大任,如何能承受得起?

因此,「教友的时代」最贴切的定义是「以教友为本、为重的时代」、「以教友需要为依归的时代」;由此看来,《教友生活周刊》的宗旨不就再清楚不过了吗!

为这缘故,神父们可能当前仍得多担待一些,且做好并无交棒之期的心理准备;同时,加强教友的陶成训练,促进传协会之功能,以渡过此圣召不足、青黄不接的过渡期!

译者简介

刘庆雄,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五日生于屏东东港,先后毕业于东港空小、至公中学、道明中学及中正理工学院,并获美国韦恩州大学(WAYNE S.U.)机械工程硕士及宾夕法尼 亚大学(U. of PENN.)应用力学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中正理工学院车辆工程学系。其作品常以「蜀山谏侠」、「峨嵋道长」等多种笔名发表于教会刊物;《确有奇迹》为其第一本译作(上智出版),颇获好评。其母陈玉冰姊妹亦为教会刊物知名作者。目前正致力于推动桃园地区教友陶成、查经推广及堂区共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