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原名志德,亦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祖籍江苏丹阳。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阴历3月17日生于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一个数代笃信天主教的家庭中。他父亲以教书、行医为业,也开过药铺、布店及米店。因为父母信奉天主教,所以马相伯襁褓间便受洗礼,洗名若瑟。 他5岁入学,先学天主教经典,后学儒家书籍。马相伯对儒家经典的烦琐考据不感兴趣,而对天像运行,则喜欢寻根究底。12岁时,经友人介绍,背着父母独自离家,用了十天的功夫从镇江来到上海,进入天主教耶稣会开设在上海徐家汇的依纳爵公学(1927年改校名为徐汇公学,现名徐汇中学)读书。马相伯在依纳爵公学读书期间,学习勤奋,对自然科学与数学尤其感兴趣。15岁时他开始学习法文和拉丁文,成绩优良,多次受到嘉奖。20岁时学习希腊文。1862年,耶稣会在上海设立初学院,马相伯进院当修士,接受“神修”训练。初学院学习期满后,他进入大学院学习哲学与神学,31岁时获神学博士,并加入耶稣会,授职为司铎(神父)。 1902年11月,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学生反对学校当局的专制压迫,集体退学,蔡元培介绍部分退学学生到马相伯处求学。当时已年过六十的马相伯先生欣然允诺,将属于自己名下的祖传家产——松江、青浦良田三千三百亩捐献出来,创办复旦大学的前身震旦学院,他亲自出任院监。震旦学院的创办得到了法国教会的资助。 当时法国教会将徐家汇老天文台给震旦作校址,并派了数名外国司铎(神父)担任义务讲座,震旦遂于 马相伯办学之目的,在于救国。震旦学院以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为办学方针。他亲自授课,于右任、邵力子、马君武等人都是该院学生。1908年震旦学院拟在法租界建设新校舍,向马相伯募捐,他为震旦购买了卢家湾基地100亩共捐现金40000元,又捐英、法租界地基8处,约值现金10余万元。马相伯将全部家产都捐给了震旦。他还将自己历年所积薪金10000元捐献给启明女中,晚年一度靠翻译为生,后来在震旦领取生活费。 “九· 一八”事变后,马相伯积极参加救国工作,坚持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他发表演说,书写文章,号召团结抗日,呼吁人民自救,因而被尊称为爱国老人。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马相伯撤退至昆明途中因病滞留越南谅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