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兰爱心书屋  
 
小德兰爱心书屋
 
十架真义列表
·前言
·第 一 章 再 思 十 架
·第 二 章 再 思 复 活
·第 三 章 所发生的事件与其意义
·第 四 章 十字架的意义:拯救的意
·第 五 章 十字架带来改变
·第 六 章 与十字架连结
·结语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
第 四 章 十字架的意义:拯救的意象
第 四 章 十字架的意义:拯救的意象
浏览次数:3205 更新时间:2007-4-15
 
 
  

  一九八八年晚秋的一个明朗早晨,我前往佛罗伦斯(Florence)搜集十五世纪未出版的原稿,这些文件保存于此地的一座图书馆中,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麦第奇(Medicis,十五至十六世纪中义大利佛罗伦斯的望族)时期。图书馆座落于一小庭院中,有石板的人行步道,四周的建筑物上覆盖着佛罗伦斯着名的红色瓦片,像个隐士所住的修道院。大门对着一座小花园,园中植物繁茂,连石造建筑物上也长满植物。

    怀着一份学者远赴海外进修的热情,我一大早便抵达图书馆,只好在庭院外围四处走走,等待图书馆开门。当我漫步时,注意到花园的不同风貌:从某一个角度看,它是以玫瑰花为主;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彷佛到处长满柑橘属的植物;若想窥其全貌,则必须顾及每一个方向。这个天井的每一扇透空的拱形巨窗正好为这座花园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视野,将每一个视野当作一幅快照,全部统合在一起,才能拼凑出花园的全貌。

    当图书馆人员到达之后,我将资料收拾好,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然而我的期待之情骤然消失;他向我说明,由于是星期—,所以图书馆要比平常晚些才开门。我无精打彩的离开,漫无目的地走到附近的广场,那儿有许多露天餐馆,我点了一杯咖啡,想到那些手稿在图书馆里已经保存了五百年之久,当然也可以再多保存两个钟头。这广场的中心是第俄蒙(Duomo,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教堂),从我的位置可以看到那伟大的景观——至少一部分景观。喝完咖啡再看看手表,我决定用剩馀的时间到大教堂附近去逛逛,探索其丰富的内涵,并且假想自己是福斯特(EMForster)的小说《窗外有蓝天》(A Room wilh a View)中的露西,最后我回到已经开门的图书馆,将自己投入研究中。经过三日之后,我才明白为何经过五百年之久,这些手稿都没有出版——不过这又是另一个故事。

    然而那天早上所发生的事情仍在我记忆中,似乎是某一件更大、更复杂,也是更困难的事,就是:一瞥中得其全貌。花园以简单明白的方式显出这个道理,大教堂则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无论到多么伟大的建筑物——如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华盛顿国家大教堂,或伦敦的西敏寺皇宫——你都必须花时间和精神去欣赏它,若只是路过时从窗外、或从露天咖啡座上匆匆一瞥是无益的。你必须动身,不厌其烦地从各角度、各方向去加以观察,否则就看不到它丰富而奇妙壮观的宝藏,它也许被「看过」了,但是却没有真正的被了解或欣赏。

    那些想法在我心中停留了一段时间。那个星期一的早晨,当我步行到图书馆时,我想到基督徒在充分思索基督的十字架时会遇到的难处,有关于基督十字架意义的那点理论有时似乎毫不适用。我曾经默想奥古斯丁(Augustine,早期的基督教思想家,对三一神论有重要的著作)的故事;据说有一天当他在海边散步,想必正深深的陷入沉思冥想时,看到一个男孩将海水倒入沙滩上的一个洞穴里,男孩在海边用双手将海水舀起,走回洞穴旁,让手中的水流掉之后,又走到海边去舀水;奥古斯丁看了他一会儿之后,就问男孩在做什么,男孩回答说:「我要将地中海的海水倒入这个洞里。」奥古斯丁大概忍住着笑说:「你是在浪费时间!你不可能做到的!你绝不可能将海水注入一个小洞里而。」那男孩意味深长地回答说:「那么你用笔来描述神不也是在浪费时间吗?你绝不可能将他写入一本书里面的。」

    十字架彷佛是建筑物的一个重要部分,有的人从远处看一座大教堂,看到建筑物的全部,有的人则注意到尖塔和拱壁、壁画、祭坛饰物,或密室的特写等;这些都是同一座建筑物的一部分,外形不同且功能有别,就像是人体的不同部位,却都属于同一个整体。它们各有不同的功能,如果将某些部分拿开,就会给人不同的印象。许多探讨十字架的方法,与其说是错误的,倒不如说是不适宜的。有些人似乎以为只要用一个公式、一句话,或一个比喻,就能将有关基督十字架的一切——所要表达的与所能表达的——都包括在内,「这就是我从十字架所得到的一切。」接着则独断地宣告:「这也就是一切了。」然而十字架的意义远比我们所能想像的还多,它是取之不尽的,我们应该思想历世历代以来,教会为十字架所作的见证,而不是只听信一两个人的看法——甚至更糟糕的是,只有自己的看法——就以为是进入基督信仰核心的最佳指标。有些人早就对相同的问题下功夫探讨过,我们需要倾听他们的言论,或许能从中有所学习。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要看新约福音书中所能找到的五类比喻,以及新约福音书的作者在每个比喻中,必须回答的三个有关十字架的奇妙问题:

    1.这个比喻有何意义?

    2.这在我们和基督之间有何关联?

    3.我们如何能得着它所给予的恩惠?

    由于第三个问题特别重要,因此我们稍后专章讨论。本章则探讨前两个问题。

A.战场的比喻

    「感谢神,使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得胜。」(林前十五57)这一句话对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作了简单而庄严的解释。复活所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正是胜利的象徵,这项胜利似乎只属于基督,与我们并无关联。然而,随着对复活的信心而增长的能力,愈来愈清楚的显出,基督的得胜有能力改变人类的死亡,因着神的恩典,基督的胜利成为我们的胜利。

    然而我们所谈论的得胜究竟是怎样的得胜?复活节是否仅是星期五事件的相反?是否为神的还击、为了将原先的情况复原?不!新约圣经中得胜的主题并非廉价的凯旋,像是庆贺某个入侵者暂时占领某个地区。我们必须彻底弄清楚,有一个人脱离了死亡的枷锁,这件事的重要性为何非比寻常?——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去,却没有带来同样的盼望。

    对于这个问题的部分解答,有赖于我们透过此事了解耶稣的身分。不过,更重要的关键或许在于对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得的胜利,作更透彻、更深入的解释,有一个比喻可以将我内心的想法呈现出来。

    让我们想像有个国家正陷于可怕的灾难中,假设非洲地区正受到饥荒干旱的威胁,经济措施的失当摧毁了这个国家自给的能力。西方媒体不断向民众报导有关这项灾难的情况,北美地区具影响力的一家电视网也派出一架私人喷射机前往该区,并载出一名年轻人,以表达支持与同情;此外还有无数大众的关心。据说这名年轻人将会在西方的安定与繁荣中成长、茁壮,他将成为他们同胞希望的象征。

    这项行动很直接、很富戏剧性,也很具新闻报导的价值,然而对于改善非洲本地的情况,却毫无帮助。这整件事不过就是某个人得以脱离本国人的困境,留在家乡者却无人受益;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名年轻人被迁移到安全地区,而自己却仍然被留在困境,无助而绝望。总之,将这名年轻人撤离,与其说是团结一致的象征,倒不如说是放弃的象徵。

    与此同时,大众媒体所忽略的救援队,则正在默默地辛劳工作;他们所关心的并非媒体为满足大众而耍的廉价噱头,而是关心如何解决该地盘根错节的问题,那些问题才是造成眼前危机的真正原因。透过一项种植计划,砍伐森林的行动必须遏止,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必须重建,人们必须获得勇气去面对困难,并获得器具去整顿已瓦解的农业。由于问题盘根错节、困难重重,解决问题绝非一蹴而几。眼前是漫长的崎岖路,贫穷与饥饿还会在这个国家蔓延好些年;然而救援队的工作人员却紧紧握住钥匙,好为这个受困的国家开启美好的未来。虽然没有受到媒体的关注,但他们会在那块土地上,不辞劳苦地引导并帮助这个国家做重建的工作。

    未经思索地谈论耶稣胜过死亡之事,是很不妥当的,虽然看到此事辉煌的一面,却往往流于皮毛与肤浅。就如上述的例子,只对某一个人而言是好消息,对我们其馀的人却仍一筹莫展。我要一再强调的是,新约圣经并非如此看待复活,它乃将复活看作是神立下承诺的记号与保证,为了使他所造的人类归正。神就像是那批献身于国家重建的救援队工作人员,一点也不在乎眼前的困难重重,神的目的是要拯救人类脱离困境,而复活正是神荣耀与能力的象徵,它告诉我们:神愿意、也有能力重整我们破碎的生命。它向我们宣告,神正在解决人类忧愁与痛苦的根源。

    然而复活并非仅止于象征,它确实发生,复活可能是整个救赎历史上,最震撼、最令人欢欣鼓舞、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不过我们不能以为神的救赎始于复活,我们应该采取这样的看法:在神将偏行己路的人类挽回的漫长历程中,复活是神施恩的最高峰,这个历程始于亚伯拉罕和以色列百姓的历史,并且一直持续到我们的时代与我们的岁月。耶稣的复活显明,神要将他所造之物作完全且完整救赎的旨意与能力。正如死亡可以被看成世界遭受破坏的极致,复活则可以看作是神全然得胜的保证;胜过人类因堕落而造成的混乱和败坏。死亡是

最强悍的敌人,然而神藉着基督已经胜过了死亡;因此我们就有希望,我们所面临的其馀恶势力,同样也会被击败而瓦解。

    十字架带来自由,它使我们从对神的误解中得着释放。它告诉我们神就在那里——无论别人怎么说。受难日似乎是肯定「神已经死亡、睡着、漠不关心」的想法,而复活日却显明神是活着、是美善的、是关爱我们的。十字架将我们从「人性充满罪恶」、「人类何去何从的复杂问题」、「神已无能为力」的想法中释放出来,那些理所当然捆绑着我们的悲观且苦闷的思想,都被十字架粉碎了。我们看到神以慈爱施行拯救,完全为了使我们得益处——而事实上,他已准备好进入受造者中间,从中拯救他们。为了拯救,造物者成了他所创造的世界万物中的一个人类。在客西马尼园之后,我们嗅到伊甸园的芬芳,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被出卖,好将人类在伊甸园中悖逆神的行为抵销,复活正如再造的第一日。

    那么,「神透过十字架为我们成就的一切」这个意象如何帮助我们了解罪?有关我们与基督分隔的现况,它向我们透露什么讯息?它使我们不再把罪看成奴役与压制;奴役是政治、军事或经济的,就像是以色列人在埃及饱受的压榨。今日在一些贫穷的国家,也有许多人受到同样的痛苦。这叫我们想起当欧陆在纳粹占领之下,那些黑暗的日子里,人们深沉的绝望与无助,它宣告:「罪恶就像这样!」它提醒我们,压迫的客观形势会演变成主观的感受,最先带来的就是绝望的感觉;而主观的感受不能改变实际的状况,除非我们的情况的确有所改变,否则不可能有真正的平安。

    罪恶是一种势力,使我们受到捆绑,制造分裂;它使我们远离神,被淹没于罪恶过犯中。我们无法控制这个情况,就像是被一个强壮的人所掳获。惟有透过一个比他更强大的人,我们才能得到自由;耶稣的十字架与复活即粉碎了罪恶的势力!

    但是,果真罪、死亡与邪恶的势力已被瓦解,则我们如何解释它仍然折磨着我们的事实?人类历史与基督徒的经验都告诉我们,我们一生中总是不停的与罪恶缠斗,即使基督徒亦不能幸免。这导致一种危机,那就是谈论所谓「信心的胜利」,到头来只剩下空洞的言词,凸显出信仰与经验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如何处理这个难题?

    包括英国的鲁益师(CSLewis)和瑞士的虞格仁(Antlers Nygern)在内的一群优秀作家们,发展出一个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问题。他们发现新约圣经与二次大战期间的情形,有相当重要的平行关系,藉着基督的死而胜过罪恶,就像纳粹占领区的某个国家得到解放。我们必须揣摩威权统治的穷凶极恶与胁迫,人们在入侵者统治的阴影下讨生活;在此情况下所产生的痛楚,部分是由于全然的绝望。大伙皆束手无策,因为无人能与之对抗。

    接着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在远方的战场上,由于形势扭转而发展出新的局面,入侵者正陷于一片混乱,主力也已瓦解。总有一天,纳粹政权会被彻底的赶出欧洲,只不过现在他们仍盘据在这块土地上。

    就某种意义而言,情形并没有改变;然而就某种更重要的意义而言,形势却已全然改变。空气中弥漫着胜利与得救的气息,带来截然不同的心境。我记得有一次我遇见一个人,他曾经被关在新加坡的日本战俘营中。他告诉我,在一九四五年中,当其中的一名俘虏得知(他拥有一台短波收音机)日本战败的消息时,俘虏营中的气氛有多么惊人的改变。虽然营中的俘虏仍在囚禁中,不过他们知道他们的敌人已被击垮,他们的获释只是早晚的问题,据说那些俘虏开始又笑又叫,彷佛他们已得自由。

    一九四四年六月,诺曼第桥头堡完成后一年,欧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告结束,然而在此之前的战区却已有了客观的改变——由于被虏者的心里和思想上皆产生了主观的改变。我们目前也是一样,就某一方面来看,胜利并未来到;就另方面来看,胜利已然来临。复活提前宣告神的全面得胜,胜过邪恶和压迫的势力——如死亡、罪恶和过犯。它们的桥头堡已被拆毁,我们知道自己受压迫的漫漫长夜将要结束,现在就可以开始生活在得胜的光明中。

B.法庭判决的比喻

    当基督徒谈论救赎时,始终离不开的主题之—,就是神的公平与公义。神并非随随便便地救赎我们,乃是以一种能符合并表明他的公义之方式24。因此,当基督徒谈论十字架的意义时,自然会用到法庭上的措辞。

    以此种方式来探讨十字架的意义,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关于罪的。我们可以从法律或刑事上的用语来了解犯罪的意思,它是对神的悖逆。千万不要将它与一般的轻率无礼混为一谈,而误以为犯罪只不过是冒犯了某人。犯罪相当于违反了宇宙万物的道德秩序,而这道德秩序是神自己在创世时所设立的。罪破坏宇宙万物的道德结构,并不仅仅是个人对神的冒犯而已。

    用一个比喻或许能说得更明白些。假设我打算要绑架某人,藉此索取赎金,我就犯了个人伤害罪;然而我还犯了更大的罪,我破坏了社会的完整,很快就会有人有样学样。在这个例子中,个人的品德与公众的法律是分不开的。同样的,犯罪也绝非纯属个人私事,必须公开处理,因为它对宇宙万物道德律的维护造成威胁,而这道德律正是世界美好的保证。

    所以,除非神自己违背道德律,否则神如何能宽恕人类的罪行?为什么神不能说饶恕人的罪就饶恕人的罪?为何不能干脆就宣告一切的罪——过去的、现在的与将来的——都被取消并赦免?因为那样做就完全忽视了罪的严重性,也无法保护被造物免受败坏与污染,公义的观念会变成只是一种虚假的形式,将罪恶伪装成纯属私事,与群体无关。

     罪带来悖逆,必须要加以处理。很可悲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悖逆通常是指别人。事情发生时,假装悖逆不存在是没有用的,那就像是生活在一个完全不涉及人情冷暖的世界。当悖逆发生了,就必须去处理并疗伤(有关这一方面,当我们讨论人际关系的比喻时,将会作进一步的说明)。

      这时候,十字架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判决罪恶,彻底揭发其严重性;看来或许是无足轻重的罪,却发展到一个情势,神自己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由于人类犯罪而造成宇宙万物的道德律被曲解、被混淆,最后就是被造物企图毁灭其创造者。必须从根本着手才能回复这世界的和谐,必须彻底根除罪恶,将其破裂性的权势予以粉碎。然而被造物深陷罪中,人性已然堕落到无法自拔的地步,无法摆脱重重的罪性、罪行,以及接踵而来的刑罚,就像是背负重债,债务愈来愈沉重,再也无法清偿而重新开始。若我们想要从自我的捆绑中得到释放,则必须有外来的行动。

    十字架为我们的处境指示一个转机,我们与神的决裂在十字架上终止,神与我们的关系改变了——因而使我们与他的关系也得以改变。罪所造成拦阻我们与神和好的障碍,基督已为我们除去了。在耶路撒冷圣殿内的幔子,通常被视为一种象征,一般人不得进到神的跟前;当基督被钉死时,幔子裂开25,基督的死将罪的阻碍除去,为我们开启了一条道路,使我们能回转归向神。

    神道成肉身,亲自背负人类罪恶的重担,基督在加略山上独自承担人类的过犯26,「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林后五21)基督为了拯救罪人,情愿让自己被列在罪犯中27,「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彼前二24)十字架显明了罪的严重性,也显明了神有能力也有决心对付罪,至终将其摧毁。在十字架上,我们看到确实的罪——我们的罪——得到确实的赦免;这是由神率先发起的,我们应该有所回应。神采取行动,因此我们也能有所行动。神已经爱我们,使我们也能爱他28

    神完成了惟有神才能做的事,他将人类所犯的罪和罪的权势都除去了;他并没有任何义务要这么做,然而他选择了这条道路,是出于他的怜悯与慈爱。神的公义并未打折扣,他因为爱我们的缘故,亲自承担了原本是我们所应该受的痛苦与磨难。正如保罗所写下的:「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加二20)直到最后,我们还是无法完整地说明这惊人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所应做的是双膝下跪敬拜、赞美,而非无穷无尽地推测神学的幕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最优秀的神学家永远是那些懂得敬拜、尊崇被钉十架之基督的人,而非那些想将他纳入某个理论中的人。

    然而,人类就是喜欢作神学性的思考,而在此课题上同时使用我们的理性与信心也是重要的。在此,就以三个主要的方式说明,十字架如何使我们能得着赦免:

  1)代表:在此基督被看成人类的立约代表,透过信心,我们成为神与人之间盟约的一部分。根据此约,基督透过十字架为我们所赢得的一切都是有效的,神如何与他的百姓以色列立约,他也和他的教会立约。基督代表他的立约子民,因着他在十字架上的顺服,为他所代表的人类赢得恩惠,包括使我们的罪得到完全而自由的赦免。

  2)分享:用保罗的话来说,藉着信心,相信的人是「在基督里」了。他们都在他里面,分享他复活的生命。结果是:他们有分于基督因顺服在十字架上而嬴得的一切恩惠,这些恩惠之一就是罪得赦免,我们透过信心而得以分享。有分于基督,就使我们罪得赦免,并有分于神的公义。

  3)代替:基督是我们的代替者,他代替我们上十字架,基督毫无设限地向我们人类认同。我们因犯罪的缘故,理当受刑罚,神允许基督取代我们的身分,将我们的罪加在他身上,使得他的义——因顺服在十字架上而得的——可以成为我们的义。基督来到我们人类的处境中,体验人世的忧愁、痛苦和罪恶,而这一切都被带到十字架上,伴随着为我们承担这一切的那    位,一起被钉在十字架上。因着他所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以上三方面,无论哪一方面来看,都显出无比的光芒。它向我们指出:我们如何藉着基督的死与复活而蒙受恩惠,我们的罪恶过犯如何被他的义所替代。关于何谓有分于基督与他的恩惠,我们将在下一章作进一步说明。现在则请将注意力稍作转移,从法律的用语——称义——来思索十字架与复活的意义。

    基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罗四25)保罗特别喜欢使用的名词「称义」,具有希伯来律法上的渊源,它原本是指(但并非仅限于此)法庭上判决一方胜过另一方的动作,由法庭宣布理由正当的个人为胜诉。由于这个名词与希伯来文有极深的渊源,因此很难用英文表达29。想一想这些观念,如:「被当成义」、「被宣告为义」、「赎回」、「被证实无罪」,当我们思想神藉着耶稣基督在我们中间,所为我们成就的一切时,这些词汇多少能丰富我们的思想。而新约圣经就是以称义的事实(而非某种称义的教义)为主,新约圣经的作者(尤其是保罗和雅各)可能更热衷于探讨称义的过程,甚于称义的先决条件。

    然而,我们在此所关心的是,从十字架和耶稣基督的复活得到亮光。在现代英文中相当不寻常的「称义」(justification)一词,到底对我们有何属灵的意义?会不会有一种危险,那就是使「称义」和「救赎」一样,变成狭隘的基督教术语,而在基督徒的处境之外就不具真实的意义?如果是这样的话,会不会在我们表达福音真理时,造成种种的困难?毕竟保罗极力地使用「称义」,来说明十字架与复活的意义;而这个词在基督徒的圈子外则甚少使用,如此就形成沟通上的一大难题!到底,在现今的日常生活中,「称义」是什么意思?它可能是指在一场辩论中,或一桩法律事件中,对于个人立场所作的辩护,也可以是指沿着印刷品右缘对齐的过程。因此,这样一个经常使用于辩论或印刷品处理的名词,要如何使它与基督徒所寻求的十字架意义产生实际的关联?

    眼前基本的观念是「使成为义」。英文的[称义」一词所要表达的,是旧约圣经中「在神面前得称为义」的观念,对神有信心就是与神和好——也就是以一种信靠神的态度生活。在神的眼中,信心就是正确的生活方式。这对于了解「称义」的意思可能会有帮助。同样的,「被称为无罪」可以解释为「与神和好的关系」。

    然而「因信称义」一词,很容易被误解为:我们由于信心而被当作无罪;换句话说,把人类信心的行为,当作神决定使我们在他眼中得称为义的依据。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相当于因行为称义的教义,而信心只是某一种好行为而已。

    事实上,「因信称义」一词的意义绝非如此。我们与神和好完全是因着耶稣基督,而不是因着我们所做的,或必须做的任何事;但我们得以被称为无罪是透过信心:信心彷佛一条通道,让基督的恩典得以流向我们。信心是个方法,使基督的救赎之功得以成就在我们生命中。因信称义的教义不是依靠人类的功劳,而是依赖基督所为我们成就的一切。

    然而「因信称义」的教义还不止于此,那使我们得称为义的信心本身依然是神的恩赐,信心不是我们自己所能获致的;它是神在我们里面所成就的。得救所需的一切,神都已经为我们预备了。信心是神在我们里面的工作,是神所赐给我们的通道,好叫「基督的恩惠」能传递给相信的人,或许用较长的词句——「透过恩典的信心而称义」可以说明得更清楚。

    这个因信称义的教义,并不会削减人类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这个教义是告诉我们,我们并非靠自己的好行为称义,我们并非因着好行为而在神的眼中被接纳,我们乃是因着被神接纳,所以才渴望行善。因此好行为是我们得被称为义之后,适切而自然的反应;它们是称义的结果,而不是称义的原因。马丁路德用果树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称义代表靠着神的恩典而建立起稳固的根部系统(信心),接着自然会长出好果子(好行为)。「我们必须有极好的表现才能进神的国」的说法,会把人压得透不过气来,因信称义的教义则使我们得着释放,但这绝非表示我们称义之后,就不需要为神而有好行为。

    就算是对这个观念相当陌生吧!称义具有很可贵的潜能,可以将「十字架」的关键要素表达出来。假设我们决定将称义解释成「使之为正」(puttingright),或者译为「归正」(rectification),这意味着什么?这个具影响力的观念传达出万物内在本质的瓦解,包括人性本身。它表示对万物根深蒂固错误的认知——最糟糕的情况就是钉十字架。这个世界变得多么混乱!偏离了造物者的旨意有多远!以至于当神决定要造访并救赎他的子民时30,那些人竟然将他钉十字架。你几乎找不到比这更有力、更有效的起诉方式。罪恶是个人的,也是团体的,它反映出个人与社会是如何的分裂、瓦解与败坏,人类再也不能幸福而有效率地生活。谈到神对这种情况的改变调整,也是透过瓦解、崩溃来描述问题。事物皆已偏离了正轨,必须要有人着手将我们破碎瓦解的世界予以重新组合——包括道德上与灵性上。称义的教义告诉我们,神正从事该项工作,复活正如再造的第一天,老亚当的工作与世界皆已崩溃而被重新整合,一切皆因新亚当——耶稣基督——独有的、彻底的顺服。

    当我们思索「称义」一词的意义时,所遇到的困难正凸显出一个问题:有很多被我们认为是想当然尔的专门用语,对于我们的听众而言虽不陌生,却不表示他们能够理解。例如:一般人对「拯救」一词都相当熟悉,然而要使人明白它对基督徒的特殊意义,却需要费一番口舌加以解释。鲁益师曾言:

    我们必须学习听众所使用的语言,我一开始就要指出,预设「平常人」了解什么或不了解什么是无益的,你必须透过经验去发掘……你必须将你的神学理论一点一滴地转成日常用语,这是非常烦琐的工作……然而却是很重要的,对你自己的思想也很有帮助。我的结论是:如果你不能将你的思想转换为市井小民的语言,那就表示你的思路不清;语言表达的能力可以考验出你是否确实了解自己的想法31

    或许应该有个好方法,强迫我们将基督徒词汇中的每一个专有名词都思想过,好确定我们能说给非基督徒听,使他们明白。身为基督徒,我们最大的失败之—,是对「拯救」、「救赎」、「恩典」之类的名词争议不休,却很少费心思去弄清楚:那些名词对于听我们说话的人是否有意义?我们自己是否确实了解?

    我们所要思考的第二个法律上的用语就比较容易了解——收养。藉着基督在十字架上所为我们成就的,我们被接纳为神的儿女(罗八23,九4;弗一5)。这个观念在法律上的意义不难理解,原本不属于某个家庭的个体,经过收养而取得这个家庭的合法身分,被收养意即个人在法律地位上根本的改变。一个穷苦的孩子被富裕的家庭收养之后,就有分于这个家庭的一切地位与财富,被收养同时也就是接受了与亲生子女相同的继承权。

    我们看保罗在罗马书八章1517节的极力呼吁,就可以明白为何需要以此种方式来思想十字架的意义。我们可加以阐释如下:想一想,从加略山开始、经过复活、到五旬节的圣灵浇灌,这一连串令人惊奇的事件,因着这些事,信者被接纳,获得神的儿女之身分;如果耶稣基督是神的嗣子,那我们就是被神所收养的子女。无论我们的身分是得自先天或法律,我们同为神的儿女,这表示我们都有相同的继承权,我们因此「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罗八17)。

    那是些什么权利?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有分?保罗指出耶稣基督所拥有的,正是我们所能得的;神赐给耶稣基督——他的亲儿子——的,他也照样赐给我们。我们凭信心而有分于这些继承权,这项继承是受苦而荣耀的,正如基督在加略山受苦而带来荣耀,我们得荣耀之前也必须同受苦难。保罗认为通往荣耀之路不可能是廉价的,惟有透过苦难,才能得着荣耀。而他全面性的观点是肯定的:那些与基督同受苦难的人,将来必要承受基业、与基督同得荣耀。因此,就属灵方面而言,苦难并非可耻或有损颜面的讯号;反之,它是有分于信心基业的信号,「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罗八17)。

    当我们与基督隔离时的身分是如何呢?以此种方式思索十字架和复活的意义,对罪有什么提示作用?有一个非常有力的基本观念,那就是:我们在神的眼中已失去合法的地位。罪恶具有法律的层面,它可以被当作是道德上的过失,藉着基督的死而除去;它可以被看作是判决有「罪」,是神根据我们所犯的罪而作的宣告;它可以被看作是「得罪神」,藉着十字架而转变为「与神和好」;它可以被看作无权承受基业,因着神的恩典,藉着基督在加略山上所成就的,使我们的情况和身分得以改变。

    最后,有一项误解必须加以澄清。有些学者论及这种探讨十字架意义的方式,称之为「法律上的假设」,认为神以完全相反的情况来对待我们——这等于是欺骗他自己、也欺骗世人。当我们的确犯了罪,神如何能将我们当作无罪的?这是无法容忍的事,是法律上的假设。然而上述的看法是基于某种误解,让我们从一个相关的主题来加以探讨吧!

    旧约圣经中有许多卷书皆使用所谓的「完美预言性」;当先知在异象中看到神将要为他的百姓做什么事,他的言语就开始改变了,明明是未来的事,却变成现在式,并且他视未来的动作为已经成就的。神已经应许——所以就被当作是已经完成的。由于神忠于他自己的承诺,那空中楼阁般的未来事件便能历历在目。

    用法律来比喻救恩,是依据神救赎行动的一个类似比喻,神已应许要藉着基督所作之工救赎我们,他应许要将罪人从罪的权势与刑罚中拯救出来,这救赎的异象是发生于未来的,此刻,尚未完全实现;然而神的应许是信实的,也是真实的,在被赎之民的异象的亮光下,藉着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一切,眼前犯罪的事实,皆被洗刷了。

    奇妙的是,虽然我们现在仍是罪人,但我们能确定那异象必然成为事实——可靠而完全的。因着这样的认识,我们现在就能喜乐;我们现在所知的罪人,终有一日必成为基督里的义人。神并非将我们当作无罪之人;他乃是宣告我们将成为义,我们现在就可以肯定这个事实,将要称义的罪人,因着有此盼望而欢乐,就如病人得着自己将要痊愈的保证,就大感安慰。这不是假设,而是神信实的应许,这位神差遣他的儿子为我们死,以表明他的信实。

C.关系的比喻

    第三组比喻是由人际关系的领域推论而来,并且在整本新约圣经中皆被使用,尤其是在耶稣所说的比喻中。人际关系能帮助我们领悟我们与神的关系,以及透过十字架而带来的改变,其中有两则比喻特别重要。

    第一则是保罗「和好」的观念。「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林后五19)阅读保罗书信的人,对于「和好」的观念必然十分熟悉;正如我们今天一样,「和好」的意思是指将两个关系破裂的人重新拉拢,当保罗在另一处谈到曾经分开的丈夫与妻子和好时(参林前七11),再次使用这两个字,结局是两人的关系得着医治、复原与更新。十字架带来和好,它使我们与神破裂的关系得以复原及更新。因此,十字架在同一时间对我们加以非难并肯定,它的非难是告诉我们,我们与神的关系不对;而它的肯定是向我们指出:神为了使我们回转向他,而愿意付出何等大的代价。假若他是为了带领我们回家而经历加略山的痛楚,那就和我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了。

    第二个比喻是有关饶恕。如果破裂的关系要完全复原,饶恕是必要的;当敌对产生,造成伤害时,除非我们注意到这份伤害与痛苦,并加以处理,否则是不可能复原的。惟有当被伤害者能向伤害者坦承所受的伤害与内心的痛苦,才会有饶恕;这是一项痛苦的率先行动——面对伤害者,允许一切的难过与伤痛,尽释前嫌。那正是神所采取的率先行动:差遣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

    十字架全然显出神对我们的大爱,耶稣基督在加略山上所忍受的一切——并且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可以反映出此爱的深长,加略山上的行动显出神的大爱。他同时带领我们归家,这显示我们对神有何等大的关系——我们曾何等的悖逆他。透过十字架所带来的饶恕,其代价是何等的大,这也表示加略山的受难是因我们犯罪的缘故。我们所得到的是对确实的罪真实的赦免,而不是云雾般虚幻吹擂的赦免。问题被解决了,而非被忽视,十字架是面对实际的难题。因着人的悔改和神的赦免,当人们流下喜乐的泪水时,人与神的关系就改变了,也许会有痛苦,但却很真实。

    这个比喻同时会带来某种肤浅的说词:「何必那么麻烦?既然最终神会赦免你的罪,你就尽管放轻松。」这种恶劣的态度即使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尚且令人无法接受,更遑论人与神的关系了。那好像是说,我们不需要对饶恕有任何回应,对于神的赦免,我们连一个「好!」都不必说,因此忽略了罪得赦免、蒙悦纳的喜乐所带来的转变力量。一项关系的重建,必须要双方面都乐意情况才能有所改变,如果只有单方面的赦免,而没有另一方的接受,是不会有什么改变的。透过基督的十字架所赐给我们的慈爱赦免,要求我们有所回应,然而想到神的温柔慈爱,自己降卑来饶恕我们,对如此的爱我们怎能拒绝。

    以这种方式探讨十字架的意义,使我们能体会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在耶稣的传道生涯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接纳那些被社会所弃绝的人,一次又一次的,耶稣与那些被社会所唾弃的人们坐席,或服事他们32。这并不是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抽象理论,耶稣实际地与人们建立关系,而非仅仅和他们谈话而已,对于那些被大众所排斥的人,他能够也愿意与他们为友;如果神愿意与我们这样的罪人为友,我们也应该愿意与那些被排斥的人们为友。虽然我们犯罪,神仍看重我们,所以我们也应该学习看重别人。即使我们仍无法完全理解,神的爱已将我们紧紧包围。

    有关被神所看为宝贵的观点,需要进一步的解释。我的妻子在牛津的一个复健单位工作,他们专门帮助那些头部受伤的病人。脑伤可能对病人造成十分悲惨的影响,这个单位所关心的对象,就是那些必须坐在轮椅上接受照顾的病人。他们原本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尽情地享受人生,却因为脑部受伤而改变了一切。可悲的是,脑伤几乎是无法痊愈的。当他们的亲人看到这样的改变,震惊之馀,通常会提出一个很具杀伤力的问题:「他们要多久才会好起来?」答案会令人感到心寒,因为他们很可能再也无法复原。亲人们的悲剧部分来自:他们所认识的是过去那个身体健康、行动自如的人,而非眼前这个软弱无助的人。想到这些病人,不禁令人感到同情,由于他们所受的伤,使他们的整个人生破灭了。

    现在你所看到的是遭受打击、希望破灭的生命,虽然一般人已将这些病人列入残废,但是病人们仍然受到复健中心人员的重视与关怀,他们花时间不厌其烦地照顾这些病人,即使最微小的进步迹象都能令他们欣喜。这是一般少见的的奉献,在这个团体中病人是有价值且被尊重的,他们在世人眼中是没有价值的,在此处却是被珍惜的。而我们,是生命支离破碎、失去价值的罪人,十字架向我们宣布一项惊人的信息:我们是关系重大的!虽然事实上我们并没有什么值得如此被关心、关爱之处,但在神眼中我们确是关系重大。神爱我们,这并非表示我们多有价值——重点不在此,而是反映出他的慈爱与宽大,神爱我们到一个地步,以致基督为我们而死33

    像我们这般已然败坏的生命,十字架使我们重新得着神的大爱,在世人眼中看为轻贱的,在神眼中却看为宝贵;在世人看来不值得费心的,神却不厌其烦地看顾。神拯救了世上软弱的和愚拙的,福音邀请我们为这项事实欢喜快乐:无论我们多么的失败与软弱,神仍然重视我们、肯定我们。福音也要求我们,将这份肯定的爱推广到世上卑贱的人身上;否则,在黑暗角落里的人,如何能知道神的爱呢?

    这些个人关系与社会关系转变的比喻,对于我们与基督分离的状况,有怎样的说明?如果我们想要透过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而得到神的赦免并与神和好,它对我们目前的情况有怎样的说明?调解的使者向我们指出一项必经的事实。它告诉我们:我们和神的关系破裂;它告诉我们:我们与神远离,如同浪子离开父亲到远处去流浪;它告诉我们:我们与神的关系完全不如所预期的、所应当的,在名义上我们是神的儿女——而事实上,我们却是背离的儿女,我们并非生来就与神有和好的关系,这关系有待建立。我们的天然状态是与造我们的神远离,而他为我们安排了救赎。

    让我们回到病人的比喻,它能帮助我们体会神对他的创造物的感受。这些病人的亲属都为病人的状况感到可悲,他们原本是健康而顺遂的,而今却是破碎而无助;神对他所造的儿女岂不也有相同的感受?从亚当的纯真到客西马尼园的背叛,神所造美好而健康的人类,如今却已变成支离破碎、软弱无力;此种处境下的极端悲剧,惟有以我们所经历的事实——我们拥有的——以及事情有何光明的展望来作比较,才会受到应有的重视。

    长久以来,基督徒习惯以一则颇有帮助的概念,来表达这种疏离与败坏的情形,即「人类的堕落」。这个概念将圣经中有关人类的困境作个统合,它所表达的是:当我们仔细思考自己的处境时,将无可避免苦恼与悲剧的存在。耶稣被钉十字架正是向我们指出,我们堕落得多么严重。我们会认为,如果神要造访他所造的人类,我们当张开双臂欢迎他,为他安排好住宿;如果政府会为来访的国家元首举行宴会,当然我们也应如此对待神。若以此作为衡量的标准,则事实的差距是大得令人感到可悲的。当神造访他所创造的世界时,他被自己的人所囚禁、被自己的人所杀害,这叫我们看到人性是多么的堕落——多么需要被修复。这使我们豁然领悟到十字架与我们的需要有怎样的关系。

D.囚犯的比喻

    以被囚禁的俘虏来比喻绝望的情形,应是最恰当不过了。约瑟在埃及被囚于监牢、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耶路撒冷的居民被放逐到巴比伦——这些都使人对于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而悲哀,连带着有对自由的憧憬。被看不见的邪恶势力所掌控的情绪,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人思考罪恶的问题,以色列人民受到埃及或巴比伦等外族政权的统治,即为一例。另外一个例子是在耶稣时代,加利利附近有被污鬼所附的人。罪有支配人的能力,它就像一股隐藏的势力,能辖制我们的生命;当我们发现自己对此完全无能为力时,那份无力感就变

得难以忍受。

    这一类的例子,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人类处境的绝望。人类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处境,这个主题在整部旧约全书中回响,强调我们需要仰赖上主的救赎、释放与更新。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正是代表长久以来所期待与渴望的救赎行动。

    那么,这项救赎的行动要如何解释?新约圣经所依据并加以延伸的,就是我们在旧约全书中发现一长串与属天救赎有关的行动:神的选民曾经在埃及为奴,他使他们得释放;神的选民曾经被放逐于巴比伦,他带领他们归家;而现在,他再次采取行动——透过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总之,同一类型的救赎一再重复。十九世纪时,美国南方的黑奴从出埃及记的故事中得到许多的安慰与盼望,他们心里想着,总有一天自己也会从奴隶制度下得着释放。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还有更重要的意义:耶稣的十字架与复活,将我们从受压制与捆绑的网罗中释放出来,人类的苦境就是来自这个捆绑的势力。

    当神将以色列人从埃及解救出来时,它是将他们从极大的压迫势力下释放出来。今天,并非每一个人都在埃及为奴,或许我们可以把出埃及记,看作被捆绑者从压迫下(比如美国南方的黑奴,或拉丁美洲的贫困)得解脱的一个模式34。然而我们不要只想到政治或社会方面的救赎,那只是帮助我们了解救赎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除了政权的自由之外,还有真正的救赎。

    十字架与复活,更深入地反映出人类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远远超过在埃及或巴比伦的处境。人类的困境是由一些主要的势力所造成的,像是追逐权势、背离神;也包括不情愿完全信靠神,以及普遍对死亡的恐惧。这并不是在历史上某个特定情形下才发生的,而是人类堕落之后根深蒂固的特性。

    如果你对人性存着天真的看法,很可能会以为:一旦以色列脱离埃及而在应许之地定居之后,一切都会变得甜美而光明,以色列人民的历史必会绽放出金色的光芒。其实一点也不是这样,正如旧约圣经中的先知——尤其是阿摩司和何西阿——清楚地指出:以色列很快就在自我中心的安逸生活中堕落犯罪,完全忘记它对神的责任。至少有一段时间,以色列脱离了外族的压制而得到自由——但他很快就成为其他权势下的俘虏。正如阿摩司所明明白白指出的,罪恶并不只是在以色列的境外蔓延,更是长期地侵蚀着神的选民。

    因此,我们不免会想到一个问题: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摆脱那些能将我们箝制住的主要势力?我们能否逃离罪恶——它使我们无法体会作为神儿女的荣耀与自由——的捆绑?在很久很久以前,非常遥远的地方,或许神曾经拯救以色列人脱离捆绑;然而对于此时此地的我们,他要如何做呢?

    新约圣经宣称:十字架与复活显明了神有能力,也定意要救我们脱离罪恶的权势。它以一连串强而有力的观念来探讨十字架在这方面的意义,最重要的两则是「赎罪」与「拯救」,我们将逐一的阐释。

    马可福音是最触动人心的文学作品之—,部分原因来自马可以生动而温柔的方式,描绘出使徒们的软弱。他好像是说,当耶稣公开传道时,即使是在每一个重要时刻都陪伴在耶稣身旁的那些人,也都不太了解他!马可并未将使徒们定罪,他仿佛在提醒我们:他们其实就和我们完全相似,对于神的奇妙作为反应迟钝,并且因循苟且、不愿接受挑战。当耶稣预言他自己将要受难且被钉十字架时,使徒们的反应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35。或许使徒们早已存着先入为主的看法,以为弥赛亚一定是位能征服敌人、耀武扬威的胜利者,因而始终无法理解耶稣所说的受难与受死,这怎么可能?所为何来?

    或许耶稣当时已察觉门徒心中的疑惑,「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十4536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它和「赎价」有什么关系?有下列三点:

  1)释放:赎价是为了让一个被囚禁的人得到自由。假设有人被绑架,对方会要求一笔赎金,付了赎金之后,肉票就被释放。将耶稣的受死说成赎价,就是指着他的死能叫被囚禁的得自由,叫人们得释放,结束了不自由的监禁。我们则是已经从罪恶与对死亡的恐惧下得着释放。(罗八2;来二15

  2)代价:赎价是为了让某个人得到自由而付出的一笔金钱,被囚禁的人愈重要,则必须付出的款项就愈大37。新约圣经上说,基督的死是为了使我们得自由而付出的代价38,因此,我们才明白我们得赎的代价有多么昂贵。神的儿子受死是为了使我们得自由,得着完整而自由的生命。

  3)赎金已经付给了某某:赎金通常是付给捕获者或其代理者,然而新约圣经并未暗示,耶稣为将我们赎出而付出的死亡,代价到底是付给了谁(比如说魔鬼)。然而前四世纪的学者们将类推法推至极限,因而宣称神将耶稣交付撒但,作为使我们从撒但权势下得释放的赎价。这个说法并无可供查考的根据,并且严重地扭曲了新约圣经中耶稣基督受死的意义,类推法因过度的使用而失去了意义。然而并非类推法出了问题,问题出在那些想要依据圣经,却又超越了圣经范围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考虑,我们可以使用类推法到什么地步,才不会超越范围又误用它们。将赎金的比喻作适当的解释是十分有意义的,然而若是作过度的解释就会产生误导。但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对于某一个比喻是否作了过度的解释?所幸这并不困难。圣经中有许多关于救赎的比喻,结合所有的比喻就能够组成一幅清楚的图画,显示出「藉着基督的死为我们成就的一切」;并且这些比喻是彼此关联、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对其中任何一个作了过度的解释,就会超出了它们所共同要表达的核心观念,在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观念——救赎——中,也有同样的情形。

    很多基督徒喜欢不加思索地使用「救赎」这个词,但这个词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它在希腊文里面的解释是:「从市场移开」,这个解释不太容易明白,除非你留意到这个观念的特殊背景,以及所指为何。它是指当一个奴隶获得自由,就得以「从市场移开」,不再被当成货品;同时,他能得到伴随自由而来的人性尊严。因此,救赎的观念涵盖了:由于摆脱了奴隶身分而得着的自由喜乐和人性的尊严。被救赎就是被当作一个人,而不是一件货物;不再是世界的奴仆,而是天国的子民。

    在古老的社会中,奴隶是重要的商品,必须有人为他付出代价,他才有可能自由(可见这是一件相当不寻常、又非完全不可理喻的事情),因此,救赎的观念显明付出代价的必须性。救赎是昂贵的,愈好的奴隶,就需要愈高的赎金来赎他,以弥补主人的损失。当新约圣经使用「救赎」的观念来说明十字架的意义时,它同时强调两件事:其一,救赎是昂贵的,需要神的儿子为我们受死,我们才能得赎;其二,神对我们是多么的宽容,我们获释所需付出的代价,他完全为我们承担,神为我们的得赎付清赎金,将自由与尊严当礼物送给我们。

    那么,谁是收取赎金的奴隶所有者?我们是从谁的辖制下得释放?新约圣经并未提及,类推法已行不通,若要作进一步的类推,就会有扭曲事实与误解的危险;负责任的神学是不会对悬疑的事情作无限度的推论,古谚「天使止步之处,愚者仍然奔驰」,是相当具有神学的智慧。

    最后,让我们再多思考一下囚犯的比喻。你会对囚禁产生怎样的印象或联想?我们脑海中可能会掠过以下的影像:被囚在黑暗的斗室中,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离,这种隔离导致绝望与悲哀,可能被脚镣手铐捆绑住。总之,那是一幅孤独、无助、失望的景象;然而福音使这一切都改变了!我们生命的牢门被撞开了,我们被请出去,在光明中自由地行走。查理•卫斯理(Charles Wesley)将这令人印象深刻的情景,写成一首有名的诗歌「何能如此」,正好可以作为本段的结尾:

                我灵受困,黑暗幽冥,

                被罪捆绑,不得释放;

                救主慈目,发出恩光,

                囚牢即刻,照耀辉煌;

                锁链立断,我心自由,

                起身前行,跟主脚踪。

E.医院的比喻

    在圣经里面,经常以得医治来比喻得拯救。换句话说,基督的受死与复活为我们成就的一切,正与某个病人复原的过程,有类似之处。我们不可将耶稣医病的神迹看成是随意行使的能力,彷佛某种展示特异功能的人士;相反的,这些事件所造成的形势,和他后来在十架上受死、他的复活,都是相辅相成的。这些神迹使破碎的、有罪的、软弱的人得着整全的医治。对今日的基督徒而言,这样的医治仍然是十字架的主要意义。得医治和得拯救,这两个观念息息相关,我们皆曾被罪所伤,需要被医治。

    然则,从英文的「得医治」(healing)和「得拯救」(salvation)的字眼看来,两者毫无关联,圣经的翻译者面对所有不同的问题,要将包含不同意思的字由希腊文翻译成别种语言,是极其困难的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耶稣回答尼哥底母时所说的:「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三3)在此希腊文的「重」(anbthen)字有两个基本的意思:「再次」和「从上面」——通常较为周详的译者会将两个意思都附加上去。然而,哪个正确?哪个错误?哪个才是原意?事实上,很有可能两者皆是。重生就是从上头生的,我们的第一次出生是从地上而生,是属世的自然事件;第二次的出生则是从上头来的,是天国的属灵事件。

    同样的问题在希腊文的一个动词中也出现,它通常在福音书中代表救恩的观念。以路加福音七章50节为例说明,耶稣对那个「有罪的女人」(37节)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在此处被译成「救」的希腊动词sozein,所包含的意义包括:「治疗」或「使之完整」,因此这句话也可以译成「你的信使你得以完整」或「你的信医治了你」39

    如此说来,治疗的观念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十字架的意义?第—,它肯定基督的受苦带来改变的能力,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赛五十三5)。我们将在下一章探讨这个主题。第二,它告诉我们,治疗的过程本身,就是福音强有力的见证,向我们显明神正为我们缠裹因罪而受的创伤,治疗我们属灵的疾病。

    或许「治疗」这两个字的最简洁定义就是:回复健康。换言之,疾病代表失去健康的状态,是由某种病毒的入侵,或某个身体器官不能正常运作所引起的。我们如何能体会到自己有病?那是因为我们能和自己健康时的情况作比对,而发现不对劲的地方。也就是说有一个标准、一套常规,可以让我们去发现自己的情况不对。福音告诉我们:我们犯了罪(罹患疾病),需要救恩(治疗)。我们的处境不是我们所当有的。我们病了——然而我们可以是健康的,只要我们将自己投靠于加略山上受伤医生的温柔照顾之下,因着神信实的应许,以及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功效,虽然我们现今有病,我们仍有得痊愈的盼望,马丁路德对此作了相当好的阐释:

    正如某个人病了,但他相信医生给他完全康复的承诺;同时,因着对这项承诺所持的盼望,他遵照医生的吩咐,他戒除了医生所吩咐应该禁止的事物,不致阻碍那项使他复原的承诺……。那么,这个病人康复了吗?事实上,他同时是病人也是康复者,他有生病的事实——然而因着医生肯定的应许,他康复了,他所信赖的医生也认定他已经得了医治40

    这个比喻能帮助我们思想那些已经成为基督徒的人。奥古斯丁曾将教堂与医院相提并论,一群愿意承认自己的罪和信靠指望得着医治的病人,所结合成的社团,他们愿意信赖自己所投靠的医生。批评基督教的人常说,信仰是某种拐杖,他们的意思是说,那是软弱病痛者所倚靠的东西,他们将基督徒贬为软弱者,在生命中不能缺少扶持。

    然而,如果你的腿瘸了,你的确需要拐杖的支撑,你必须诚实的承认这项事实。福音向人们宣告:每一个人都犯了罪,每一个人都亏欠了神的荣耀,每一个人——接续我们前面的比喻来说——都瘸了腿,都需要拐杖。假装自己不是罪人,就像是在所有的症状都出现时,却仍然假装自己没有血液中毒一样的徒然,这种行为能挽回你的面子,却挽救不了你的生命。承认自己有病是得医治的先决条件,不承认自己有病,就不会有救命和医疗的药方;不承认有罪,也不会有天上的赦免。

    基督徒即是能全然诚实承认自己需要帮助与照顾的人,并且他们很喜乐地发现,因着神的恩典而能够在基督里面得着。即使在新约时代,许多人对基督徒亦有许多的不满41,神竟然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和软弱的,简直骇人听闻!然而,正如耶稣所提醒我们的:「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可二17)一个人需要痛下决心才有可能承认自己有病,需要福音所提供的药方。

    当我们想到十字架,我们就能相信这位医生是信实可靠的,而将自己投靠于他。旧约圣经中最动人的经节之—,就是先知论及神的仆人的受苦(赛五十三112),因着这位仆人的受苦,其他人得以回复完全。当基督教会在耶稣十架受苦的亮光下诵读这段经文时,这位奇妙受难者的身分立时清晰,那些目睹十字架事件的人们想起先知的预言:

    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

          背负我们的痛苦;

    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

          被神击打苦待了。

    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

          为我们的罪孽压伤。

    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

          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这段经文的主题言简意赅:基督亲自承担我们的痛苦、惧怕和刑罚,当我们仰望在十字架上受死的基督,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因堕落所产生与面临的根深蒂固之问题,而我们亦有分于人类堕落本性中的败坏与软弱,这些都可经由对十字架的思索而反映出来。

    走笔至此,容格(Carl Jung)的句子浮现我心头:「惟有曾经病痛的医生才能给予治疗。」基督是曾在加略山上受伤的医生,他对我们的治疗方式是:进入人类的处境中、分担人们的愁苦与病痛;因此,那些跟从他的人就能得到新的希望。得知神在基督里受苦,对我们是一大安慰;当我们知道神了解我们做人的欢乐与悲苦,就比较容易将自己交托给这位医生来照顾,我们会对他有信心,理由何在?因为他曾经走过我们前面的道路,分担我们的疾病与伤痛。

    我的一个朋友有气喘病,他常告诉别人他只给本地医院的某一个医生看病:「其他人都把我当作是大惊小怪、庸人自扰,只有这个家伙了解我。」原因何在?因为他自己也是一名气喘患者!你肯定能得到感同身受的接纳、真诚的关怀,以及真正用心的医疗处方;因为,如果你自己曾有过困难,就很容易关心其他有同样困难者的需要。在神学的领悟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形,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能够信靠那位透过十字架来医治我们的神。

    最后,我们必须注意,治疗是需要时间的,当治疗的步骤开始了,我们就是处在一种过渡的状态:我们患了病,仍处于不健康的状况;但同时也是健康的,因为我们正行在康复的道路上。你可以想像一个正在好转的病人,他有病的同时,也是健康的。同样地,你也能够了解:一个罪得赦免的相信者,他是个罪人,同时也是个义人。马丁路德说明了这点:

    所以这个人同时是罪人也是义人。他实际上是个罪人,但因着神的应许而成为义人,神应许要继续不断地将他从罪恶中释放出来,直到将他完全医治,因此他是绝对能得着健康,但实际上又是个罪人。

    虽然有罪或疑惑的存在,但那未必表示信心跌倒、或不能完全交托给神42,那只不过反映出我们的确是不断地在与罪抗争,而这种挣扎正是称义与更新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让路德来为我们作结论:「就我们本身而言是个罪人,却透过对神的信心而成为义人,因为相信他应许要释放我们。但同时我们也与罪抗争,以免被罪所辖制,我们要尽力站立得稳,直到最后神将罪恶完全除去。」

    以上就是救恩的五个比喻,这些比喻开启十字架与复活的真义,好叫我们明白十字架与复活,如何改变我们对世界与对白己的看法;每一则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有助于我们理解并宣扬福音。这些都是神给他百姓的礼物,好叫我们明白,透过信心能成就何等的事,也帮助我们向世人陈明这奇妙的信息,关于神藉着基督已经为我们成就的事,并向这个疲倦颓丧的世界显出神持续不断的作为。十字架能带来改变——很伟大的改变。

, ="LINE-HEIGHT: 32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al>    然则,从英文的「得医治」(healing)和「得拯救」(salvation)的字眼看来,两者毫无关联,圣经的翻译者面对所有不同的问题,要将包含不同意思的字由希腊文翻译成别种语言,是极其困难的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耶稣回答尼哥底母时所说的:「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三3)在此希腊文的「重」(anbthen)字有两个基本的意思:「再次」和「从上面」——通常较为周详的译者会将两个意思都附加上去。然而,哪个正确?哪个错误?哪个才是原意?事实上,很有可能两者皆是。重生就是从上头生的,我们的第一次出生是从地上而生,是属世的自然事件;第二次的出生则是从上头来的,是天国的属灵事件。

    同样的问题在希腊文的一个动词中也出现,它通常在福音书中代表救恩的观念。以路加福音七章50节为例说明,耶稣对那个「有罪的女人」(37节)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在此处被译成「救」的希腊动词sozein,所包含的意义包括:「治疗」或「使之完整」,因此这句话也可以译成「你的信使你得以完整」或「你的信医治了你」39

    如此说来,治疗的观念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十字架的意义?第—,它肯定基督的受苦带来改变的能力,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赛五十三5)。我们将在下一章探讨这个主题。第二,它告诉我们,治疗的过程本身,就是福音强有力的见证,向我们显明神正为我们缠裹因罪而受的创伤,治疗我们属灵的疾病。

    或许「治疗」这两个字的最简洁定义就是:回复健康。换言之,疾病代表失去健康的状态,是由某种病毒的入侵,或某个身体器官不能正常运作所引起的。我们如何能体会到自己有病?那是因为我们能和自己健康时的情况作比对,而发现不对劲的地方。也就是说有一个标准、一套常规,可以让我们去发现自己的情况不对。福音告诉我们:我们犯了罪(罹患疾病),需要救恩(治疗)。我们的处境不是我们所当有的。我们病了——然而我们可以是健康的,只要我们将自己投靠于加略山上受伤医生的温柔照顾之下,因着神信实的应许,以及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功效,虽然我们现今有病,我们仍有得痊愈的盼望,马丁路德对此作了相当好的阐释:

    正如某个人病了,但他相信医生给他完全康复的承诺;同时,因着对这项承诺所持的盼望,他遵照医生的吩咐,他戒除了医生所吩咐应该禁止的事物,不致阻碍那项使他复原的承诺……。那么,这个病人康复了吗?事实上,他同时是病人也是康复者,他有生病的事实——然而因着医生肯定的应许,他康复了,他所信赖的医生也认定他已经得了医治40

    这个比喻能帮助我们思想那些已经成为基督徒的人。奥古斯丁曾将教堂与医院相提并论,一群愿意承认自己的罪和信靠指望得着医治的病人,所结合成的社团,他们愿意信赖自己所投靠的医生。批评基督教的人常说,信仰是某种拐杖,他们的意思是说,那是软弱病痛者所倚靠的东西,他们将基督徒贬为软弱者,在生命中不能缺少扶持。

    然而,如果你的腿瘸了,你的确需要拐杖的支撑,你必须诚实的承认这项事实。福音向人们宣告:每一个人都犯了罪,每一个人都亏欠了神的荣耀,每一个人——接续我们前面的比喻来说——都瘸了腿,都需要拐杖。假装自己不是罪人,就像是在所有的症状都出现时,却仍然假装自己没有血液中毒一样的徒然,这种行为能挽回你的面子,却挽救不了你的生命。承认自己有病是得医治的先决条件,不承认自己有病,就不会有救命和医疗的药方;不承认有罪,也不会有天上的赦免。

    基督徒即是能全然诚实承认自己需要帮助与照顾的人,并且他们很喜乐地发现,因着神的恩典而能够在基督里面得着。即使在新约时代,许多人对基督徒亦有许多的不满41,神竟然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和软弱的,简直骇人听闻!然而,正如耶稣所提醒我们的:「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可二17)一个人需要痛下决心才有可能承认自己有病,需要福音所提供的药方。

    当我们想到十字架,我们就能相信这位医生是信实可靠的,而将自己投靠于他。旧约圣经中最动人的经节之—,就是先知论及神的仆人的受苦(赛五十三112),因着这位仆人的受苦,其他人得以回复完全。当基督教会在耶稣十架受苦的亮光下诵读这段经文时,这位奇妙受难者的身分立时清晰,那些目睹十字架事件的人们想起先知的预言:

    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

          背负我们的痛苦;

    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

          被神击打苦待了。

    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

          为我们的罪孽压伤。

    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

          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这段经文的主题言简意赅:基督亲自承担我们的痛苦、惧怕和刑罚,当我们仰望在十字架上受死的基督,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因堕落所产生与面临的根深蒂固之问题,而我们亦有分于人类堕落本性中的败坏与软弱,这些都可经由对十字架的思索而反映出来。

    走笔至此,容格(Carl Jung)的句子浮现我心头:「惟有曾经病痛的医生才能给予治疗。」基督是曾在加略山上受伤的医生,他对我们的治疗方式是:进入人类的处境中、分担人们的愁苦与病痛;因此,那些跟从他的人就能得到新的希望。得知神在基督里受苦,对我们是一大安慰;当我们知道神了解我们做人的欢乐与悲苦,就比较容易将自己交托给这位医生来照顾,我们会对他有信心,理由何在?因为他曾经走过我们前面的道路,分担我们的疾病与伤痛。

    我的一个朋友有气喘病,他常告诉别人他只给本地医院的某一个医生看病:「其他人都把我当作是大惊小怪、庸人自扰,只有这个家伙了解我。」原因何在?因为他自己也是一名气喘患者!你肯定能得到感同身受的接纳、真诚的关怀,以及真正用心的医疗处方;因为,如果你自己曾有过困难,就很容易关心其他有同样困难者的需要。在神学的领悟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形,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能够信靠那位透过十字架来医治我们的神。

    最后,我们必须注意,治疗是需要时间的,当治疗的步骤开始了,我们就是处在一种过渡的状态:我们患了病,仍处于不健康的状况;但同时也是健康的,因为我们正行在康复的道路上。你可以想像一个正在好转的病人,他有病的同时,也是健康的。同样地,你也能够了解:一个罪得赦免的相信者,他是个罪人,同时也是个义人。马丁路德说明了这点:

    所以这个人同时是罪人也是义人。他实际上是个罪人,但因着神的应许而成为义人,神应许要继续不断地将他从罪恶中释放出来,直到将他完全医治,因此他是绝对能得着健康,但实际上又是个罪人。

    虽然有罪或疑惑的存在,但那未必表示信心跌倒、或不能完全交托给神42,那只不过反映出我们的确是不断地在与罪抗争,而这种挣扎正是称义与更新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让路德来为我们作结论:「就我们本身而言是个罪人,却透过对神的信心而成为义人,因为相信他应许要释放我们。但同时我们也与罪抗争,以免被罪所辖制,我们要尽力站立得稳,直到最后神将罪恶完全除去。」

    以上就是救恩的五个比喻,这些比喻开启十字架与复活的真义,好叫我们明白十字架与复活,如何改变我们对世界与对白己的看法;每一则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有助于我们理解并宣扬福音。这些都是神给他百姓的礼物,好叫我们明白,透过信心能成就何等的事,也帮助我们向世人陈明这奇妙的信息,关于神藉着基督已经为我们成就的事,并向这个疲倦颓丧的世界显出神持续不断的作为。十字架能带来改变——很伟大的改变。

上一篇:第 三 章 所发生的事件与其意义
下一篇:第 五 章 十字架带来改变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本站简介 | 站长申明 | 投稿信箱 | 德兰圣乐 | 有声书馆 | 每日祈祷
愿天主祝福你,保护你;愿天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天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小德兰
开站时间:2006-12-24
您永远是第(1)位蒙受祝福者
站长:小德兰 Email:dadelanxiaodel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