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第十二章:启发世界最伟大的艺术 |
|
|
第十二章:启发世界最伟大的艺术 |
浏览次数:4629 更新时间:2007-2-3 |
基督教对艺术和音乐的影响
「凡耶和华赐他心里有智能,而且受感前来作这工的,摩西把他们和比撒列,并亚何利亚伯,一同召来。」 (出埃及记卅六章 2 节)
在你的生活中你可能一再地看到它们,不管是在书本中、杂志里、壁饰和刺绣上,你会经常看见同样的复制品。我所说的就是著名的「祈祷的双手」––约有五百年历史的木雕,是德国基督徒艺术家杜勒耳(1471–1528)的作品。然而,你可知道这个木雕背后的感人故事吗?据说杜勒耳和他的一位好友都是力争上游的艺术家,但是两人都很穷,因此决定住在一起以节省开销;他们达成协议,一个人先工作,供应另一个人读书和绘画,过几年后再更换角色。杜勒耳主动说他先工作,但他的朋友认为年轻的杜勒耳比较有才华,坚持他先读书和绘画。 经过几年的辛苦工作,到了更换角色的时候,杜勒耳的朋友却不能再绘画了,因为他的双手早已因操劳过度而变得僵硬;他失去了绘画的机会,但是神赐给杜勒耳的天分却得以因此发挥,而使世界变得更为丰富!身为一个祷告的人,杜勒耳的朋友一点也不怨恨,有一天杜勒耳看见他的朋友又在祷告,他那双「过劳」的手给了杜勒耳雕刻的灵感。现在你明白那「祈祷的双手」的意义了吧!? 是耶稣基督提供给了艺术最崇高的题材。正如一位作家说过,上帝毫不保留地把祂的独生子赐给我们,这样的信念「促使绘画艺术登峰造极」。世界上许多伟大的艺术杰作都有基督教的主题或背景。教会,特别是天主教教会,往往是艺术的主要赞助者;欧洲的大教堂名列世界著名的建筑物,它们的启发即来自耶稣。巴哈––这位神的仆人––将他的每一个音符都用来荣耀耶稣基督,以致改变了整个西方音乐。如果耶稣没有诞生,艺术所描绘的仅限于「有限的事物」,而不可能尝试在画布上或石头上捕捉「无限的神」。简言之,如果耶稣没有诞生,世界势必较为匮乏,无论在艺术或音乐的领域上。 很遗憾,今天许多基督徒似乎不太看重艺术;诚如薛华所说,他们「耽溺于平庸」。但我们相信,不管在任何领域,我们的生命应该献给神,并彰显祂的荣耀。全世界都要臣服于耶稣基督;我们以万王之王的名而成为征服者,是神的同工要来征服这个世界。我们必须以基督的名来征服世界,并把祂的话语印证在所有的事物上,然后将它们献上成为神的荣耀;在艺术方面是如此,在其它领域上也是一样。 新旧约圣经提供艺术领域一些伟大的题材。在基督教之前,犹太人对第二条诫命的解释非常严格,所以视觉艺术的作品很少。理查是一位艺术博物馆的馆长,也是《圣经中的艺术:旧约》和《圣经中的艺术:新约》这两本书的作者,他写道:「基督教的诞生带来一种将神的话语配合意象的欲望,从此,旧约圣经在艺术领域中所占的地位和福音书以及使徒书信同样重要了。」如果没有耶稣,就没有与旧约和新约有关的艺术作品了。 耶稣––伟大艺术的灵感来源 本世纪初辛西雅编了一本选集,搜集了有关耶稣的伟大绘画、诗歌、音乐、故事等。这里所摘录的是她在《基督与艺术》选集中的前言: 在人类历史中,从来没有人像耶稣那样,有那么多的诗歌赞美祂,那么多的故事叙述祂,那么多的画作描绘祂,那么多的诗歌颂赞祂;透过这些管道,人得以将内心最深的感触充分地表达出来。 基督教中神的启示和其它宗教形成强烈的对比。犹太教里令人敬畏恐惧的神成为肉身的耶稣基督。无限的神暂时成为有限的、可观察的,是人肉眼可见的!艺术从此不同于过往。 基督教时代第一个千禧年的艺术 教会成立后的前三个世纪里,并没有什么艺术作品存留至今;那时期,教会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敌对与迫害,只能奋斗以求生存,而所存留的基督教艺术仅见于地下墓穴。君士坦丁大帝使基督教合法之后,接着把首都迁至拜占庭(也就是日后众所周知的君士坦丁堡,即当今土耳其境内的伊斯坦堡),此后拜占庭的艺术风格开始盛行。在建筑方面,「教堂建筑几乎是在一夕之间开花结果的」,许多大教堂远远超越希腊的庙宇;希腊的庙宇通常是为某一位「有限的」神或女神所盖的,里面供奉的就是那位神祗。而基督教的教堂建筑则是容纳那些向「无限的」神敬拜的极多信徒;因无限的神是天、地所无法包涵容纳的! 虽然最能彰显神荣耀的大教堂是建于我们出生的这一千年,然而早在基督教合法之后,就有许多大教堂被建造了起来;那时盖教堂的工匠们巧妙的手艺创造出「一种光灿的境界,以名贵的大理石加上闪烁的拼花图案营造出神国度的属天光彩」––这是艺术史学家扬森的用语。当时代所存留下来的教堂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例如今日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 大教堂 中古世纪的大教堂,包括前哥德式、哥德式、后哥德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它们在石块和玻璃的使用上可说成就非凡,时至今日仍名列惊人之作。大约在公元 1000 年,大教堂开始建立;而约在 1000 年到 1200 年间的建筑较属乎「罗马式」。整个西方的基督教世界,「从西班牙北部到莱茵河以西地区,从苏格兰与英国边界到意大利中部。」这些伟大壮观的大教堂均一一被建立起来荣耀神的名。此时教堂的拱形天顶已经用石块取代木头了;在整体建筑上非常考究,尽管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今日存留者竟还不少呢! 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大约是 1200 年到 1400 年,是属哥德式时期;考究的大教堂变得更美丽了!在法国,圣丹尼斯大寺院的亚培苏格是国王路易六世的顾问,他要把大寺院变成「法国的属灵中心,是个让人朝圣的教堂,远胜过其它教堂的光彩。」他在 1137 年到 1144 年间重建大寺院,风格崭新惊人,欧洲各地访客络绎不绝,赞叹不已,歌德式建筑于是诞生。很快地,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争相模仿,歌德风格就此传开。 此新风格的重要特色直接反映在巴黎圣母院,该教堂于 1163 年开始兴建。几世纪之后,人们仍对这栋建筑以及欧洲的其它大教堂叹为观止。这些教堂日日指向神,它们取悦了人们的视觉与感官;藉用其视觉述说出神的荣耀与光彩。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的黄金时代,而圣经的主题成为当时最主要的题材。有一些史学家在评估文艺复兴时作了肤浅的结论,认为这些改革者是「新异教徒」,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这些改革者「费了一番努力才将古典哲学与基督教调合;而建筑师亦继续盖教堂,而不是盖异教庙宇。」 让我们看看米开朗基罗(1475–1564)的伟大作品。他所雕刻的人像都是圣经人物,例如大卫王、摩西、忧伤的圣母怀抱着耶稣的受难尸体。他的杰作是罗马西斯汀教堂天花板和墙壁上的画作,这些基本上也全是有关圣经的。米开朗基罗不仅绘画、雕刻出许多伟大的圣经作品,他本人更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有多方面的才华,到了晚年还写诗,诗作中基督教信仰是其最重要的主题。他也监督一些建筑工程,其中包括令人肃然起敬的罗马圣彼得教堂。此人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来彰显神的荣耀,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仍感动千千万万的人。 文艺复兴时期的其它伟大艺术家,不管是不是基督徒,都是画基督教的主题。拉裴耳(1483–1520)的最伟大作品和米开朗基罗一样,都是有关基督教的;虽然他只活了卅七年,但是却留下许多美丽的画作,其中包括 3O0 幅的圣母画像。据报导,马利亚留给世人的模样正是出自拉裴耳的双手! 达文西(1452–1519)则是人类自古以来最多才多艺的天才之一,他在许多领域中皆居先锋者的角色;他也留给世人许多来自基督教灵感的伟大作品,如「最后的晚餐」、「施洗约翰」、「天使报喜」、「圣母与圣婴」、「圣耶柔米」、和「三王朝圣」等等。 我们还可以列举出许多伟大的画家,他们都是以基督教为主题,如荷兰画家万爱克兄弟和林布兰。只要翻阅一本艺术史的书或亲访艺术博物馆一趟,即可明白基督教的确提供给伟大艺术作品最伟大的题材。 现代艺术:反基督教 现代艺术反映出今世人的现代非理性,这真是有趣。活在后基督教的文化里,我们甚至可以在艺术中看见人拒绝上帝的结果;当西方世界开始离开神以及祂神圣启示的同时,许多艺术也逐渐变得荒谬而欠缺理性。 艺术乃反映生命,如果生命对艺术家不具意义,那么艺术也就没有意义。对门外汉来说,有许多的现代艺术是个笑话。这一点在一出电视讽刺剧「聪明点」(Get Smart)中的一则情节里可说是将之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一回主持人史迈特正在解释二幅现代画,那幅画的重心似乎是一个黑点,他正讲得头头是道时,突然间,那个黑点飞走了,原来它竟是一只苍蝇!作家郝尔德说,现代艺术故意拒绝接受基督教的影响: 在第四世纪和二十世纪之间,基督教和艺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因果相连的。即使在「后基督教」时期,也就是过去的两百年,西方世界的艺术和文学仍起源于基督教之根本––但其中或多或少有些作品是有意批判基督教,并且想创造新的模式的,以便设法摆脱基督教的影响。 基督与文学 耶稣对文学也有非常正面的影响,祂提供了一些很好的主题和信念。诚如一位作家说的,「文学与福音是知心的好朋友」。从但丁、乔叟、多恩、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著作中可以看见基督教的信仰整个影响了文学,而文学又帮助了福音的传播。对这点作家葛林写道: 基督教对英国文学的贡献很大;许多最好的文学题材和主题都是源于耶稣所传的信息。福音对文学的贡献的确很大,因为福音的精神和教训对我们的文学增色不少。如果把所有世俗文学中源自耶稣福音的部份拿掉,那么我们国家的文学就会破一个伤口,而生命的血便很快地从那儿流失。 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受基督教的影响甚大。雨果写到这位来自埃文河畔的诗人时,说道:「英国有两部书:一本是她制造出来的,一本是制造她的––莎士比亚和圣经。」基督教信仰对莎士比亚的影响有两本书写得很清楚:侯斯所着的《莎士比亚的精神价值》和莫理森这位改革者所着的《莎士比亚的基督》。显然地,莎士比亚不但读过圣经,而且熟谙它;因为他的作品中有许多章节「可以看出圣经的用字遣词,而在那些表达方式之下还可以察觉出圣经的思想脉络。」在莎士比亚的最后遗嘱中清楚地表达他的基督教信仰:「我把灵魂交在上帝––我的创造者––手中,我希望且深信唯有借着我的救主耶稣基督,我得以分享永恒的生命;而我的身体回归尘土,因我是出于尘土。」 本仁约翰(1628–1688)为世界写了一本伟大的小说《天路历程》。这个有关基督徒生活的寓言小说是有史以来出版最多、阅读最广的书籍之一;书中用最简单的语言形式,却使英语发挥其最强的影响力。本仁采用生动活泼的意象,每一个都是实用的训诲,我们的生活因之而增色彩;他新创一些词汇,至今仍流行于我们的文化里,例如《浮华世界》,《天国》,和《绝望的泥沼》等。 另一位从基督教信仰得到灵感启示的文学巨人是米尔顿,他写了《失乐园》和《复乐园》。这两本名著处理的是第一个亚当,他把罪带进世界;第二个亚当是耶稣基督,祂开启一个全新的创造。米尔顿的思想使无数人的生命得着改变,变得丰盛而崇高。尽管他的眼睛看不见,他那属灵的慧眼使得他能和读者有许多的分享。下节录一小段自《复乐园》: 接蓍在「死亡」牢不可破的阴暗罩幕内, 征服者出现一身闪亮。 仿佛霞红金黄的千个太阳艳光齐射, 聚成一道无比的光束, 亮丽光彩照明死亡阴幕。 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另一位伟大的作家,他曾经说过,耶稣所说「浪子回头」的比喻是所有文学中最顶尖之作。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钟声》描写一位小气财主的转变;许多人认为这部书是有关基督徒改邪归正的寓言故事。狄更斯最后出版的著作是《主耶稣的一生》,他写这本书是用来教导他的孩子有关耶稣的事迹,他的开场白如下: 我亲爱的孩子们,我非常在意你们是否认识耶稣基督的故事,因为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世上的人从来没有一个像祂那样的良善、仁慈、温柔,从来没有人像祂那样的为犯罪的人、生病的人、受苦受难的人感到忧伤悲恸。 虽然这本书中有一些神学方面的问题,但是至少反映出狄更斯对救主的爱。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无法一一检视其它基督徒作家的贡献,例如,杜斯妥也夫斯基、丁尼森、安徒生、托尔斯泰、艾略特、鲁益师、托尔金、塞耶斯、奥康纳、索忍尼辛等。我们也没有时间去探讨别的作家基督徒或非基督徒所采用的基督教主题。例如,梅尔维尔的小说《毕利?伯德》,许多评论家就认为其中的男主角是基督的象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也有基督的影子。我要再强调一次,若将耶稣从世界中除去,「那么我们国家的文学就会破一个伤口,而生命的血很快地就会从那儿流失。」 基督教对音乐的贡献 为什么西方世界的音乐和其它地区的音乐在发展方面有所不同?耶稣基督就是答案! 所有文化的音乐都和敬拜神有关。希腊和罗马文化为西方世界的雕刻、绘画、文学与戏剧奠定基础,而犹太人则为西方的音乐打下基础。虽然阿波罗神殿的敬拜有使用七弦竖琴,酒神戴奥尼塞斯的敬拜仪式(希腊的戏剧就是由此发展出来的)则有双管笛,但却没有任何希腊和罗马的音乐真迹存留下来,只有文字上的描述,记录有关表演、音乐理论与哲学。至于音乐,我们真的不知道它是怎样的曲调。 早期的基督教音乐是犹太音乐 早期教会音乐的根源、形式和传统均可溯自犹太殿堂的敬拜,即希伯来犹太会堂中的颂词和诗歌。根据圣经的记载,音乐有其重要的作用;哥林多后书五章 12 至 14 节让我们看见在所罗门王的圣殿中,音乐占着极主要的部份。在撒母耳记上十六 14 至 23 节中,我们看见大卫弹琴抚平扫罗紧张不安的心情。耶稣和门徒唱诗歌(马太福音廿六章 30 节,据说内容是诗篇一一八篇)。 音乐常被人用来背诵圣经的经文,主要有三种形式: 直接的形式:一位独唱者以吟唱的方式背诵经文。 响应式:独唱者与合唱团轮流吟唱经文。 对唱式:由两组合唱团轮流吟唱经文。 这三种形式完全是因为基督教会的缘故而存留至今,并且行之已有几世纪之久,在贵格利圣咏(the Gregorian chants)的无伴奏唱法中依旧可见。由于好几百年以来,教会一直是欧洲唯一的约束力、组织和文化管道,因此西方的音乐很明显的是始于教会。 贵格利的贡献 贵格利时代是西方音乐史的第一个「古典时期」,基督教的敬拜仪式是由罗马教廷所订定的,有一个形式被保存了下来:就是贵格利圣咏。敬拜仪式和唱法大部份是由贵格利一世––即 590 至 604 年的教皇––所制订。他重新整理敬拜仪式,并为教会年度中不同节庆的敬拜订定个别的仪式,他同时也写新曲。接着教会就把这款音乐风格变成了基督教世界的音乐文化。在中古世纪时期,大家公认贵格利对教会音乐的伟大贡献乃是因其直接得到圣灵的启示。 在这时期,神学的音乐观点是以功用取向的。音乐的好坏取决于它是否能提升人的灵魂归向神;换句话说,音乐是为了服事神的道。 中古世纪的音乐:乐谱的诞生 十一世纪阿雷佐的基道修士(Guido of Arezzo,大约 995–1050)对于促进西方音乐的发展占有重要之地位。这一位本笃修会的修士是现代乐谱的鼻祖;他为了要学生背下 c-d-e-f-g-a 的音调,借用了一首大家熟悉的圣诗“Ut Queant Laxis”的歌词来记诵––这首圣歌是歌颂圣约翰的,他编了一个记忆方法: UT queant laxis Resonare fibris MIre gestorum FAmuli tuorum SOLve pollutis LAbiis reatum Sancte Iohannes 六个词的前面音节变成音调的名称:“ut“、“re”、“mi”、“fa”、“sol”、“la”。到今天我们还是如此来学音乐,只是我们唱“doh”取代“ut”,并且在“la”之后加了“ti”。这位基道修士也对一个音调的高低音发明了更精确的记谱法,从此西方音乐不必再仰赖口口相传的传统。这样的转变对音乐的发展很重要,就如同文字对文学的影响一样。 虽然那时候在教会之外还是有其它的音乐,但是保存下来的音乐绝大多数是教会音乐;整个西方音乐的基础是从教会音乐来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今天西方的音乐大部份是教会的产物。因为基道修士的缘故,十一世纪变成西方音乐的转折点,使它不同于世界其它的音乐。下面三项发展值得强调: 由于记谱法的出现使「作曲」成为可行,音乐可以独立存在于演奏之外!并且可以写下来,同时依总谱来教导。 从记谱法衍生出音乐理论––音阶、规则、逻辑。 复调音乐(不只一个旋律同时出现)被发展出来;和声接着诞生。 这些转变是渐进的,不过都起始于这个时期;由于发展迅速,进入新发明的阶段,到了十六世纪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技巧,为音乐语言开启了新的世界。我们现在所处的音乐史阶段仍是属乎那个时期的延续,只是有些音乐评论家认为那个时期已经结束。 中古世纪教会继续领导音乐的发展,巴黎圣母院的合唱团指挥是主导者。记谱法在节拍和音高方面变得更精确。从圣母院学校产生了赞美诗,而赞美诗是四部合声––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的开始。赞美诗在十三世纪传遍欧洲,往往是二部、三部,或四部合声。 刚开始,所有复调音乐或多部音乐鄐是属于教会音乐,但渐渐地,世俗音乐也使用之。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音乐风格有了极大的变化。十三世纪之后,世俗音乐开始盛行,欧洲的宫廷和城堡成为其展现之所。新的音乐形式出现,例如牧歌和回旋曲;后来又有更复杂的形式继续从它们衍生出来。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在印刷术之前,手抄乐谱和书籍已很普遍,但在古腾堡发明印刷术之后,的确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乐谱,然而一般大众仍尚未有此机会。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变得愈来愈独立于文字之外;乐器广泛的被使用,世俗音乐日渐成形,国家音乐风格于焉诞生。在这段时期,音乐和教会不再彼此依附,不过音乐的系统已奠基在教会之中。同时间的许多编曲,例如帕莱斯特里纳的作品,亦都是以基督教为其主题。 宗教改革使更多的音乐进入教会。马丁路德喜欢歌曲和音乐,他会作曲和弹古琵琶(吉他的前身),他要会众都能参与在教会的音乐事奉中。德国的赞美诗歌变得非常重要;马丁路德自己也写了一些曲子,最著名的是「千古保障」。 他甚至把一些世俗歌曲带进教会,自己再配上神圣的歌词。例如,哈斯勒的一首情歌被改写成圣歌「噢,圣额今受伤」。从宗教改革时期留传下来的音乐数量很可观,马丁路德为会众作曲,以使他们容易吟唱;他利用赞美诗和圣诗来教导会众––因为当时有许多人是不识字的,看不懂有关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巴哈(1685–1750)和韩德尔(1685–1759)是最顶尖的代表。他们两位都是基督徒,其伟大作品都是为了荣耀耶稣基督。韩德尔用圣乐向万民传福音,最著名的是「弥赛亚」(写于 1741 年,首次演出在 1742 年);韩德尔写这首曲子只花了 25 天,他觉得自己是在圣灵的带领之下创作出来的。下文会再多谈巴哈。在巴洛克时期,大调小调的系统经过千锤百炼,已成为西方昔乐的基石,巴哈的曲子「平均率键盘乐曲集」是最重要的代表。 神父韦瓦第(大约是 1680–1741)是意大利的巴洛克大师。韦瓦第人称「红神父」(因他头发是红色的),由于严重气踹而离开神职;以后便全心投入音乐,既是指挥,又兼作曲,还当教师,对当代的影响非常之大。他为弦乐团所写的作品具有革命性,协奏曲搭配独奏或独唱正是其重要贡献。韦瓦第清晰的形式、节奏、逻辑、音乐理念等,均很直接地对巴哈有所影响;巴哈将韦瓦第的协奏曲改写以不同的乐器演奏。经由协奏曲,他的风格在后来的几世纪十分流行。 巴哈的伟大贡献 许多音乐评论家认为巴哈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家;他的才华无人可超越。巴哈有廿三个孩子,不但如此,他还是另一类的父亲––现代音乐之父,也就是过去几个世纪的现代音乐之父。有一位评论家说,凡巴哈所接触过的音乐,形式都会有所改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每一种音乐形式经过他的手就能变得完美无缺。巴哈首创「赋格曲」––于是就出现了「对位」音乐––成为今日所谓之「古典音乐」的根基;以此为基础,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甚至于交响乐曲都得以因此发展。巴哈的教学笔记和小提琴手册成为音乐理论和实用的基本教材;他儿子之中的四个帮助他完成了这些著作。 毫无疑问,巴哈是位基督徒;他的生命在在显示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事实上,他是道地的路德会信徒;他死的时候,人们在他的图书馆内找到八十三本纯宗教书籍,其中包括马丁路德的全部著作以及其它德文宗教作品。巴哈相信基督教的基要真理;其实,在他的音乐和写作中可以看出他有一股欲望,想离开人世与基督同在––正如保罗所说,那种情境真是好得无比。他的清唱剧 140 号「昏睡者,起来」就是个例子,本书另一作者杰利纽康记得他在杜兰大学的教授曾告诉他,巴哈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为要献上,成为耶稣基督的荣耀! 巴哈知道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基督徒。事实上,许多史学家都注意到,在巴哈的手稿里常发现不是音符的字眼,例如“S.D.G.”,意思就是「全然献给神的荣耀」;你也会看见“J.J.”的字母,意思是「耶稣,救我」。巴哈把许多书籍和合唱曲标且“I.N.J.”的字母,意思是「以耶稣之名」或是写上「献给至高的神」等字。这些拉丁字在他的手稿里处处可见。巴哈告诉他的学生,若没有把才华献给耶稣基督,绝不可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因为根据巴哈的说法,音乐就是一种敬拜行为。 由于巴哈的影响力实在太普遍了,所以贝多芬仔细地深入研究他的所有作品,并深受其影响。此外,海顿、孟德尔颂、莫扎特、萧邦、华格纳、布拉姆斯以及其它许多音乐家都受巴哈的影响甚大,巴哈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高峰,也为日后的音乐奠定了基础。他是第一位用五根手指弹键盘乐器的人;在他之前的人只用三根手指呢,你能想象吗?巴哈把姆指和小指头也加以运用,效果竟然这么好呢! 不仅如此,巴哈还发明了所谓的「平均律」音阶,不管你从钢琴或风琴的任何一个键(即任何一个音)都可以开始一个音阶,这在过去是不可能做到的。有一位评论家说,「巴哈对音乐的贡献就好比莎士比亚对文学的贡献一样,他们都是最伟大的。」有趣的是,他们两人都是基督徒。 尽管巴哈的影响力很大,但是他本人所做的曲子竟有一世纪之久没有人弹奏。一直到另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孟德尔颂(1809–1847)于 1829 年在柏林演奏巴哈的「圣马太受难曲」,他的音乐才开始再度流行全世界。 巴哈之后的西方音乐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只有一小部份大师是基督徒;大部份的大师则非基督徒。不过这并不影响整个音乐历史,因为西方音乐的奠基和随后的发展都是基督教会的贡献;是教会使我们今日得以拥有如此多的古典音乐宝藏––包含简单的歌曲和复杂的交响乐曲都有,这些均以教会音乐的音阶和音乐规则为基础。 到了二十世纪,调性系统开始局部打破,为 12 音阶体系所取代。史特拉汶斯基、荀白克、巴尔托克等人创造新的音乐,而基督教音乐的千年历史也告一段落。主观而言,史特拉汶斯基的一些音乐听了会让人胃疼,而另外两人的音乐则像是到牙医诊所走了一趟。这些新音乐很多是以异教和原始的节奏以及无音调理论为基础。这些改变摆脱了教会音乐的基础,一般门外汉根本听不懂。一些吵杂的摇滚乐中有些反映出这种曲调,但是大部份的流行音乐(风行的、乡村的、现代的)则不然。这些无调曲子最常出现于二十世纪的一些所谓「古典音乐」流派里。音乐的转变是缓慢的,有时甚至要历经几个世纪;然而耶稣基督的教会已经给了世界一个丰盛的音乐遗产。 如果没有耶稣,我们所听到的音乐必是全然不同的。如果祂没有诞生,我们今天的音乐可能会类似中东或远东的音乐,根本不可能发展出清唱剧、协奏曲和交响乐。 甚至好莱坞也常常赞美祂! 一般说来,电影是非常世俗的,但是有时候它还是会直接或间接地高举耶稣––唯祂是伟大艺术的启发者。有些高水平的好电影有强烈的基督教主题及人物,并且是十分正面的演出。例如「宾汉」(有史以来赢得最多奥斯卡奖项的影片)、「真善美」、「良相佐国」等。「宾汉」的主线故事之一是宾汉的母亲和妹妹的痲疯病被耶稣基督医治了;他们的可怕恶疾因着耶稣被钉十字架而痊愈。 影评家麦可梅迪––他也主持公共电视台的「洞见」的节目––在他的著书《好莱坞与美国》中写道,好莱坞拍了许多反宗教的电影,结果票房都是一塌糊涂;反之,如果他们以正面的角度来拍宗教片的话,则常常有惊人的票房记录。
结论 不管作者是基督徒与否,其最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灵感都是来自耶稣的一生。我们以基督对文学的影响来作收尾,这也可以用在基督对艺术的一般性影响。下面这段文字是八年前作家葛林所写的: 有一则奇特的传说,世界将在一夕之间失去色彩。天空没有颜色;海水变得惨白,静止、不再波动;青草不再翠绿,花儿全然失色;钻石没有光彩,珍珠失去光泽。大自然穿上丧服,人们忧伤害怕。世界没有生命和亮光。如果今天晚上,你手臂一挥把文学中有关基督的部份––关于祂的生平、祂的事迹、祂的精神、祂所坚守的原则––全部除去,那么你会使世界––文字的世界––在一夕之间失去色彩,因为耶稣正是那色彩所在。 | |
上一篇:第十一章:化外之民的文明化 |
下一篇:第十三章:奇异恩典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