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历史悠久的瓦拉穆修道团体,位于芬兰与俄国边境处的拉多加湖上的一个小岛上。本片的神父他在上个世纪有幸加入该团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了该团体的长上,那时瓦拉穆仍在苏联的边境之外。神父生活在瓦拉穆大修道院里,他必定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可以回溯到许多世纪之前、丰富而又古老的传统的继承者。当他最初加入团体的时候,瓦拉穆修道院仍处在它的鼎盛期,有三四百位修士,在修道院的围墙内有四座教堂,另有许多小圣堂:它是深受俄国人敬礼的朝圣地,有一座足以同时接待二百位来访者的客厅。但是,吸引像查里顿这样的修士加入修院的并非它的外在荣耀:查里顿感兴趣的是瓦拉穆修道院所代表的修行的传统及内在祈祷,乃是一个不可见的属灵遗产。 瓦拉穆修道院长久以来都是著名的传教中心:在中世纪时,该院的修士走遍周围的卡累利阿地区,向异教的部落宣讲福音,一七九四年,九位被拣选出来的来自瓦拉穆修道院的修士去了阿拉斯加,成为美洲大六最早的正教传教士。 本片是从耶稣祷文开始的。耶稣祷文通常的形式是「主耶稣基督,天主之子,求祢可怜我。」可以在后面加上「罪人」一词,或者这一祷文也可以用复数的形式「求祢可怜我们」;或是其它不同的变化形式。所有这些形式中必不可少地是不断呼求耶稣基督的属神名号。本片中你会发现,神父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耶稣祷文。理论上,耶稣祷文只是达致内在的祈祷的众多可能方法之一;但实际上,它在正教会内极具影响力,备受欢迎,以致几乎等同於内在祈祷。 祈祷是一种克修奋斗的行为,是一「壮举」或「英勇行为」;用依纳爵的话说,祈祷是「隐秘的殉道」。 我们通常将祈祷分为三个阶段──口祷、意祷与心祷,这一分法也被应用於耶稣祷文: 一、开始时,耶稣祷文是口祷,就如同其它祈祷那样:高声诵念祷文,或是祈祷时虽不出声,但却运动唇舌。与此同时,藉着有意的意志行动,人专注於祷文的意义上。在这最初的阶段,专心地反复诵念祷文通常是很困难而又费力的工作,要求人谦卑地锲而不舍。 二、在祈祷的过程中,祈祷变得越来越内在,意念重复着耶稣祷文,而唇舌却不动。随着祈祷的不断内在化,专注也变得越来越容易。祈祷逐渐获得了其自身的韵律,有时在我们内几乎是自发地歌唱起来,我们却没有意识到我们意志的行动。就如同帕尔塞尼长老所说的,在我们自己内有「有一股喃喃细语的溪流」。所有这些都是人正在接近第三阶段的徵兆。 三、最终,祈祷进入心里,支配整个人。它的韵律越来越与心的跳动一致,直至最终成为不断的祈祷。最初需要痛苦费力的努力,如今成了无穷无尽的平安喜乐之源。 在祈祷的最初阶段里,当人仍是故意努力诵念耶稣祷文时,他通常每天要拨出一段时间来──也许开始时不会超过一刻钟或半小时,也许是更长的时间,每个人各按自己长老的指导而定──在这段时间内,他什么事情也不做,只全神贯注於诵念耶稣祷文。但是,那些已获得不断祈祷的恩赐的人却发现,在他们内不被打断地持续着耶稣祷文,即使他们做着外在的事务时亦然──用德奥梵的话说:「手在工作,意念和心却与天主同在。」即使这样,大多数人仍会自然而然地希望尽可能多地拨出一段时间来专心一意地诵念耶稣祷文。 就历史而言,耶稣祷文的根源可追溯到新约,甚至更早。旧约的犹太人特别敬礼天主的圣名──按后期的犹太拉比传统,由四个希伯来字母所构成的天主圣名,任何人都不得高声念出。天主的圣名被看作是祂位格的延伸,是祂存有的启示,是祂大能的表达。基督宗教延续了同一传统,从一开始就敬礼降生成人的天主的名字──耶稣。在此,有三段新约经文特别重要: 一、我们的主在最后晚餐时宣告:「直到现在,你们没有因我的名求什么,……你们因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他必赐给你们。」(若一六:二四,二三) 二、圣伯多禄对犹太人隆重确证:在提到「纳匝肋人耶稣基督的名字」后,他宣告:「除祂以外,无论凭谁,决无救援,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字,使我们赖以得救的。」(宗四:一零,一二) 三、圣保禄也说过类似的话:「天主极其举扬祂,赐给了祂一个名字,超越其它所有的名字,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听到耶稣的名字,无不屈膝叩拜。」(斐二:九-一零)根据这些圣经经文,我们易於理解,在历史中,发展形成了在耶稣祷文中呼求天主圣名的实践。 除了耶稣的圣名外,耶稣祷文的另一部份也有圣经根据。我们要注意在福音中所记载的二个祈祷──瞎子的祈祷:「耶稣,达味之子,可怜我罢!」(《路加福音》十八章三八节)以及税吏的祈祷:「天主,可怜我这个罪人罢!」(《路加福音》十八章一三节)在基督徒的惯例中,「达味之子」自然成了「天主之子」。这样,就形成了耶稣祷文的标准形式──「主耶稣基督,天主之子,求祢可怜我罪人。」这一祷文完全取自圣经。 但是,尽管构成耶稣祷文的各要素都清楚地出现在新约里,最终将它们会集在单一的祈祷文中却还有一段时间。显然,初期基督徒敬礼耶稣的圣名:无论他们是否不断地呼求耶稣的圣名,如果他们这样做,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以何种形式呼求耶稣圣名的。按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耶稣祷文的发展最初明显地与四世纪埃及的修道运动一起兴起。旷野教父令不断祈祷的理想广为人知,他们坚持认为,修士必须不断修习他们所说的「隐秘默想」或「纪念天主」。为帮助他们不断专注於此事,他们采用一些简短的祈祷文,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诵念这些祷文:例如:「主啊,求祢助佑。」「天主,求祢快来拯救我,上主,求祢速来扶助我。」「主,天主之子,求祢可怜我。」「作为人,我犯了罪,作为天主,求祢垂怜。」在修道运动的最初时期,这类的祷文有很多。 这就是耶稣祷文发展起来的「背景」。起初,它只是众多简单祷文中一个,但它却具有超越其它祷文的无比利益──即在它内含有基督的圣名。「『主耶稣基督,天主之子,求祢可怜我。』这句话只是工具,而非这一工作的本质;但它却是非常强大而有效的工具,因为主耶稣的圣名是我们救恩的敌人所惧怕的,是所有寻求祂的人的祝福。」「耶稣祷文就像任何其它祈祷一样。但它却因为我们的主救主耶稣的大能圣名的缘故,比其它所有祈祷更强大。」 http://v.pps.tv/play_31K9YX.html 圣人岛(孤独之岛) http://www.xiaodelan.love/play.asp?ID=3476 耶稣祷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