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来审判的证词浩如烟海,其中最详尽的描述要数圣玛特泰福音(太/玛)25:31—46的描述:“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58] 从玛特泰福音的这一描述上我们微中见著,看到最后审判的某些特点。详细来说,这是一次普世的审判,及之每人——无论生死善恶——甚至包括堕落天使在内,这一点可以从圣经的其他线索中推断出来。这是一次庄严公开的审判,因为审判者我主将带着天主的荣耀出现在全世界面前,无数天使都围绕在他的身边。这是一个严苛可怖的审判,由天主以其完全的公义施行,这是“积蓄忿怒、以致天主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59]这是具有决定性的最终审判,每个人的命运从此一锤定音。审判的结果是永远的善恶各得其所——义人被保佑得极乐,罪人被抛弃受苦痛。 天主圣言说到最后审判之后善恶各自的命运,既详细描述了义人无限光明喜乐的永生,也同样断然肯定地说到罪人永远苦痛的生活:“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主在审判之日要说。“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60] 圣经中生动地描绘,罪人受刑的地方是一个受可怖痛苦的地方,那里有永不熄灭的烈火,永不死去的蠕虫。我主称此处为欣嫩子谷,借此提醒犹太人耶路撒冷以南那个可怖的山谷,那是一个作恶者受处决、一直焚烧垃圾的地方。同样地,圣帕弗罗说到“燃烧的烈火要报应那不认识天主、和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61]<在启示录中,这个人在其间永恒受苦痛的地方叫做“火湖”。[62]<很明显,所有这些和圣经上其他类似栩栩如生的描述都象征性地描写了惩罚的严苛性。 “我知道,” 金口的圣约安写道,“许多人都很害怕欣嫩子谷,但我认为得不到神国的极乐才是最大的折磨,比欣嫩子谷还要可怕……多少愚人只愿远离欣嫩子谷,然而我认为不能进天国的人定然更常是为失去天国的美福哭泣,而非为在欣嫩子谷所受之苦而哭泣。因为单单丧失天国的欢乐就已经是最残忍的惩罚了。”[63] 一些古代的异端(如奥利金的信徒)声称魔鬼和罪人在地狱受苦亦只是有时限的,之后就会恢复他们起初纯洁的状态。这一理论被称为普救说。然而,教会素来以天主所言为立身之本,她宣讲在欣嫩子谷所受的苦难是永恒无尽的。参加第五次大公会议的教父们正式拒绝了普救说这样的伪学说。而历史上人们也不断试图以一种相对的意义理解在欣嫩子谷所受的苦难,即认为其是有定期的,虽然可能漫长却也有尽头。有些分裂分子甚至彻底否认了在地狱中所受的苦难的真实性。为了证实他们的观点,他们还提出了许多逻辑思辨:地狱的苦难和天主无尽的爱背道而驰,一时失足和永远受罚看似矛盾,而这些惩罚和创造人类的根本目的即天主的赐福之间亦矛盾重重。 思考这些及类似的论点时,我们要记得判断天主无可言喻的的大慈大悲和绝对公正之间的界限并非我们的能力所能及。我们知道我主“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但是人有自由的意志,可以拒绝天主的恩慈和他的多方救赎。金口的圣约安解释玛特泰福音中关于最后审判的描述时评论道:“我主言及天国,则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国,’他补充说,‘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但当我主言及永火时,言语又大有不同,他说那是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备。因此天主的天国是为你所创,但火不是为你所造,是为魔鬼和堕落天使所造。”[64]在启示录中,圣约安称普世审判中的定罪为第二次死亡。 我们无权只将主的话当做威胁或是教导罪人从善的方法而已。闭关者圣德奥梵主教解释说:“义人得永生,成魔的罪人将与魔鬼为伍,永远受罚。这样的苦难可有尽头?如果撒旦崇拜和恶魔化的行为结束,那么刑罚也可能终结。但是撒旦崇拜和恶魔化的行为是否有尽头呢?我们还是到那时拭目以待吧。在那之前,我们还是应该相信永生是无尽的,同样让罪人胆怯的永恒惩罚也是无尽的。撒旦堕落之后什么惩罚没有见过呢!我主的十字架的权能是多么有力量地打击了恶魔!撒旦的一切阴谋诡计又是怎样至今一直被这大能击败!然而他依旧执恶不改,他持久反叛,罪恶的道路走得越远,越是顽固不化。不,他是绝无可能痛改前非的!……亦即是说,永恒苦难的地狱是存在的。” 然而,天主的愤怒这一概念是条件性的、描述性的,我们从蒙福者大安东尼的教导中可以知道:“天主是仁爱的,天主是无激情、不改易的。那些认为可以确信天主不改易的人很可能会问,天主若是如此,那他又怎么会有诸多变化:喜见义人,敬他的人就赐予恩慈,拒绝作恶的人,对罪人义愤填膺,而当这些人改邪归正又赐予他们恩慈。对此我们应该说,实际上天主无悲喜嗔痴,因为此乃人之激情。认为天主因人的作为而行善恶是不合适的。天主是善的,只做善事。天主绝不伤害任何人,且恒常如是。而吾等为善之时,则得与天主共融,因肖似天主,而当吾等为恶之时,则远离天主,因亏缺了祂的形象……因此若有人说天主厌恶避开罪人,就像说太阳避开盲人一样”[65]许多基督教苦修者的论著中都说到,一个人的德行越高,他就越清楚认识到自己对天主负有何种责任,也就越热切渴望天主的恩慈和爱。 [58] 亦见于约安福音/约/若5:22—29,玛特泰福音/太/玛16:27;7:21—23,11:22—24;12:35—42;13:37—43;19:29—30;25:31—46;使徒行实/徒/宗17:31;儒达书信/犹14—15;致科林托人书二/林后/格后5:10;致罗马人书2:5—7;14:10;致科林托人书一/林前/格前4:5,致艾弗所人书/弗6:8;致科罗西人书/西/哥3:24—25,致德撒洛尼基人书二/帖后/得后1:6—10,致提摩泰书二/提后/弟后4:1;约安之启示录/默20:11—15 [59] 致罗马人书2:5 [60] 玛特泰福音/太/玛25:41—46 [61] 致德撒洛尼基人书二/帖后/得后1:8 [62] 约安之启示录/默19:20 [63] 玛特泰福音(太/玛)讲道第二十五章及德奥多若讲道第一章 [64] 摘自关于玛特泰福音之讲道 [65] 慕善集五,第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