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兰爱心书屋  
 
小德兰爱心书屋
 
心灵之旅 ——走向全人的基督徒灵修列表
·前言
·引言
·本书概观
·第一章 一种基于福音之爱的灵修
·第二章 全人灵修:整合的福音之爱
·第三章 心灵的探索与生命的选择
·第四章 敞开心扉祈祷上主
·第五章 天主是我生命中的有力影响
· 第六章 性在生命与爱的事奉中
·第七章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贫穷中
·第八章 结论: 在路上,就是一种抵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
第五章 天主是我生命中的有力影响吗?
第五章 天主是我生命中的有力影响吗?
浏览次数:2134 更新时间:2020-4-22
 
 

第五章

天主是我生命中的有力影响吗?

 

“天主希望我们具有独立精神——在我们停止自作主张地为之奋斗时,我们便获取了它,我们便回到了天主的怀抱。”

——达格·哈马舍尔德*(Dag Hammarskjold)《记号》

 

*格·哈马舍尔德 (1905-1961),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译注

 

“服从”是让许多人不胜其烦的词语,尤其对于成年人来说。小孩子应该听话;宠物狗应该被送去上狗学校。但是,服从的观念与成年人走向成熟化以及个人自主的观念似乎是不相容的。基督徒如何能使服从意识成为他们跟随耶稣的标识性的美德呢?耶稣“虽然是天主子,却由所受的苦难,学习了服从”(希5:8)。当代基督徒能否采纳“服从”作为一种福音价值,却又无损于他们成年人所具有的成熟呢?

服从,从根本意义上说,是我们对自己属于天主的事实以及蒙受天主选召成为天主大家庭中一分子的认定(弗1:14)。正如致厄弗所人书上所写的:“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天主和父……于创世以前在基督内已拣选了我们,为使我们在祂面前成为圣洁无瑕疵的……定了我们……获得义子的名分”(弗1:3-5)。服从的核心在于愉快地认同这种与天主形成的家庭关系。通过服从,我们谦卑地承认是慈爱的天主创造了我们,我们是蒙召通过爱的服务来表达感激之情。通过接纳我们作为受造物的本相,我们承认天主是生命的中心,是我们存在的理由。

“服从信德”,圣保禄的这句话很好地描述了我们接纳天主作为慈爱的源头及我们生命的归宿。保禄论及自己身为外邦人的传教者,在致罗马人书中说:“借着基督,我们领受了宗徒职务的恩宠,为使万民服从信德,以光荣祂的圣名”(罗1:5)。他的使命是带领人民在信德中归服天主。当我们在信德中归服天主时,我们放弃了对于完全自给自足的错觉,我们承认对这位造物主及生命之主的依附关系。在这个根本意义上,服从就是信德,不服从就是无信。

用消极的说法来表达,不服从就是否认受造物的身份。不服从的情绪哄骗我们以为自己完全可以自力更生,而且自己就是自己的法律尺度。因此,它妨碍了和天主建立爱的关系,耶稣曾宣示这种爱是为我们人类达至满全的实质所在。不服从的态度使人过一种完全不用提及至高者的生活,而人正是从祂那里领受了一切的美好。不服从同时也是误入歧途的自作主张,因为它反映出傲慢和专制的态度。如果把人性自由和自主视为绝对价值,我们就会拒绝接受任何妨碍由自己完全掌控生命之欲望的事物。这种态度使我们捍卫自己的独立性,就如同叛逆的青少年,使我们同天主或者任何威胁到我们自由的人对立起来。它也妨碍了真诚的人际关系,因为想要完全掌控自己生命的人会把别人当作物品看待。这种人避开和别人接近,由此暴露了他们对独立的自我身份存有深深的不安全感。他们似乎从未形成过个人自主的合理意识。

 

自主和服从

 

谈到自力更生的能力,自主涉及到对自己独一无二及与他人有别的肯定意识。就这点而论,自主是成熟的记号。从婴儿期到成人期的发展过程要求孩子逐渐承担起以前由别人行使的权力。获得自主能力关系到一个被称作自我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始于自我概念的浮现,正如帮助婴儿将他们从宽泛的客观环境中分离出来,以及将他们与人之初就密切相关的人们划分开来。然后历经一系列阶段,孩子便渐渐地从依赖他人的阶段发展到成人的独立阶段。最好将这个发展趋势视为“之”字形的轨迹,而非直线一条,因为它关系到一种挣扎,其中反复交替出现着孩子对于父母的依赖以及为宣告独立而发起的反叛。(自我觉醒)的“顽固年龄”的消极性和青少年的反叛为这种挣扎作了诠释。儿童期企图宣告独立的经典命题也许就是小孩子决意离家出走。

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回忆起一则令人愉快的故事,叙述了儿童期间对个人自主的追求,以及对此极具敏感度的父母所付出的支持。一天下午,一个八岁的男孩觉得再也无法忍受父母了,宣告想要离家出走。为了表示同情,父母看着他把一些东西装进行李箱,并告诉儿子他们会十分想念他,又祝他好运。当他们悄悄向窗户外张望时,见他们的儿子离开屋子,开始和一些邻家伙伴玩耍起来。不久,天黑了,男孩的伙伴们很快四散回家吃晚饭去了。父母看着自己的儿子孤零零地站了好久。他在行李箱旁边徘徊了很久,然后,他慢慢地垂头丧气地回来了。看到儿子脸上羞愧的表情,父母不想让他更觉丢脸了,他们所关心的是团聚时会发生什么事情。于是他们便决定采用通常在不知所措情况下的明智选择。当他们的儿子回家时,他们坐着,没有开口说话,却向男孩投去一种温和的、默默的注视。他们看着他坐到对面的椅子上,并注意到他也是安安静静的、郁郁不乐的、若有所思的。那时候无人吱声。最后,家里的猫咪恰好从屋子当中穿梭而过,男孩抬起头,大声叫嚷:“我看你们还留着那只老猫。”

要获得成年人的自主,人们既要乐意离开家,又要有能力独立生活。他们要自己担负起生活的责任,独立自主的成人是愿意作出判断和决定的。同时,他们觉得对自立有充分的自信心,无论去往何方他们都会觉得适宜的。他们评估自己的意见,同时对别人的意见保持开放而不会觉得受到威胁。他们在变得更加自信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少地感到对父母或他人有感情上的依赖。这些人虽然珍惜家庭和朋友的支持,但也确信若是离开他们,自己一样有生活的能力。

此外,自主的成年人对于他们所做的事情,有着当下的动机。与弗洛依德派强调过去影响不同的是,心理学家戈登·奥珀特(Gorden Allport,1897-1967)声明,大多数正常成年人的动机是在所处境况的当下浮现出来的,不再与儿童期的根由相关联。奥珀特主张,“动机的特征就是它会彻底地使幼稚向成熟转化,以至于我们可以认为,成年人的动机取代了幼稚的动机。”他的观点被贴上了“机能自主”的标签用来指一种习惯——如,每天在特定的时间拉小提琴——无需受制于儿童时期所具有的动机。虽说一名音乐家曾一度被战胜自卑感的需要被驱使着去精通小提琴演奏,但他后来对音乐的热爱则根本上变成了一种机能自主。在奥珀特看来,个人动机的自主是个人成熟的标尺。具备个人目标以及生命目标的意识,表明我们所有人都蒙召要在步入成人期的过程中要获得自主性。

 

①机能自主是指为了达成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活动,经过不断反复而自我目的化。——译注

 

健康的自主意识让我们享受成为独立的个体,同时允许我们尊重他人的个性。在团体生活的偶发事件不可避免地制约个人自由时,具自主性的人是能够坦然处之的。他人所具有的权利总是会限制我们的个人自由。健康自主意识的一个标志便是它使人们能在人类社会中认可别人相应的权利及其个性。

人若是没有成功地获得健康的独立人格意识,就很有可能与权威产生冲突,并会把与别人合作看成是颇具威胁性的事情。他们之所以抗拒权威,是因为任何权力在他们之上的人都被看作是威胁。他们之所以不太愿意合作,是因为他们抗拒依照别人的计划行事。他们经常会显得不负责任,任意妄为,因为他们藐视惯例和规则,抗拒约束。这种态度正暴露了自主性的阴暗面。当个人自主变成偶像时,就很容易导致犯罪、不服从以及杂乱无章。有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自主性的健康发展趋势被有害的自我主义和骄傲自大的力量所俘获并且腐蚀了。”人性的自主永远不可能是绝对的,然而我们却一直受到撒殚许诺的愚弄:“(你们)将如同天主一样”(创3:5)。创世纪中所记载的亚当(即人类)犯罪必然是影响深远的,这种犯罪被描写为一种唯我独尊的自主欲望,从而导致了不顺从的产生,然而,主治的权力唯独是属于天主的。

 

耶稣:自主却又服从

 

现代社会的服从问题在于,要使个人的自主与臣服于天主的主治相和谐。因此,耶稣的榜样是关键性的,因为在祂顺服地完成天主所交付使命的过程中,耶稣拥有着成熟个人所具有的自主和自由。基督徒在服从方面效法的最终榜样必须是成年后的耶稣。我们通过追随耶稣的脚步,可以把自主与服从、主动与有益、创造能力与吸收能力一并整合起来。

福音清晰地把耶稣描绘成一个具有强烈个人自主意识的人。祂明了自己是谁,明确祂在今生要去完成的使命。祂根深蒂固的身份和目的意识使祂一直忠于祂的目标,无论是受到自己家人的误解,被祂自己的跟随者离弃,还是被当时的宗教机构嘲弄。在玛尔谷福音3:21中,我们读到耶稣的亲属“出来抓住祂,因为他们说祂‘疯了’。”此外,根据若望福音,在耶稣宣布了“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祂的血,在你们内便没有生命”(若6:53)后,耶稣的许多门徒“退去了,不再同祂来往”(若6:66)。在耶稣即将结束公开传教的时候,祂的生命陷入危机,因而祂“不再公开地在犹太人中往来”(若11:54。)拉匝禄的复活所引起的骚动,使司祭长及法利塞人决定要杀死耶稣,以保全法律秩序,减少罗马人武力干涉的风险。

尽管招致了普遍的反对,耶稣仍以顽强的决心推进着祂的使命,“耶稣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来到,祂遂决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便打发使者在祂前面走”(路9:51-52)。希腊版本的路加福音在字面上说耶稣面朝耶路撒冷,这个闪族的情感表达方式在旧约中常被用来表示反对或者敌意。因此,耶稣面向自己使命即将得以完成的城市,是祂一心一意决志的象征。

虽然四部福音都描写了耶稣不间断的旅程,但只有路加福音中前往的圣城故事(路9:51-19:28)清晰地勾画出祂前面的目标。在这里,耶稣被刻画成一个怀着强烈使命感四处奔波的人。读者可以了解到,当耶稣打发门徒在祂前面走,就像总统竞选中的先遣人员时,耶稣的征程才达到了高潮。耶稣不间歇地向耶路撒冷行进,从中我们可觉察到一种紧迫感。在沿途,祂告诫想要成为门徒的人们,他们必须忍受困苦,因为“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路9:58)。祂也劝诫那些想推延跟随祂的人们,因为跟随祂是刻不容缓的。耶稣对一个有可能成为祂门徒的人说:“任凭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至于你,你要去宣扬天主的国”(路9:60)。耶稣又对另一个想去告别家人的人说:“手扶着犁而往后看的,不适于天主的国”(9:62)。虽然这些反应听起来好象很苛刻、严厉、不合理,但却很好地传达了耶稣对其使命所怀的紧迫感。现代的读者不应错过路加在这里所用的夸张手法,是特意为达到一定效果起见。圣经学者卡罗尔·斯图米勒(Carroll Stuhlmueller)声明:“耶稣不想人们从字面上去理解,却想激发人们的思考。”无论如何,耶稣邀请人参与祂的事业,是对那些拿不准是否要跟随祂的人们的自由发起了挑战。

勿庸置疑,耶稣是个有自主性的人。祂坚守自己的立场,面对激烈的反对,仍然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信念。耶稣亦保持了坚忍不拔的决心去推进自己的使命,哪怕是因遭遇背叛和不信的阻挡而放慢了脚步。祂有推进行动的动机,虽说去往耶路撒冷的旅程险象环生,充满着危险。耶稣表明自己不是一个被不可控势力夺去性命的悲情英雄。祂说:“父爱我,因为我舍掉我的性命,为再取回它来;谁也不能夺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愿舍掉它;我有权舍掉它,我也有权再取回它来:这是我由我父所接受的命令”(若10:17-18)。

此外,耶稣祭献行为的动机显然是出于对天父的爱。虽然意识到外界的影响,但祂依然毫不动摇。“我不再同你们多谈了,因为世界的首领就要来到;他在我身上一无所能,但为叫世界知道我爱父,并且父怎样命令我,我就照样去行;起来,我们从这里走吧!”(若14:30-31)。显然,耶稣对天父的热爱推动着祂采取行动。在新约学者戴维·斯坦利(David Stanley),这句话着重强调了“在天主救世计划的实行中,耶稣是完全不受外部胁迫所影响的。”“世界的首领”,罪恶的化身,对祂施加不了胁迫的影响。耶稣最后的命令,“起来,让我们从这里去吧!”——表明即使在危机中,祂仍握有权柄,并且沉着冷静。

尽管耶稣在所有的行为中都表露出强烈的自立意识,但祂从未被“世界的首领”所迷惑,以致于将个人自主立为偶像。在世间的一生中,耶稣对天父的圣意坚定不移,同时,祂也持定了自己的身份,维护了祂的自由。借此,祂印证了个人自主与服从天主之间无需是水火不融的。

若望福音通篇阐明了服从在耶稣生命中至高无上的重要性。耶稣不断地将自己的身份和祂同天主的孝爱关系连接起来,祂被派遣来到世上正是为完成天主的工作:

 

“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祂的工程”(若4:34)。

 

“我由我自己什么也不能做;父怎样告诉我,我就怎样审判,所以我的审判是正义的,因为我不寻求我的旨意,而只寻求那派遣我来者的旨意”(若5:30)。

 

“当你们高举了人子以后,你们便知道我就是那一位。我由我自己不作什么;我所讲论的,都是依照父教训我的。派遣我来者与我在一起,祂没有留下我独自一个,因为我常作祂喜悦的事”(若8:28-29)。

 

“但为叫世界知道我爱父,并且父怎样命令我,我就照样去行”(若14:31)。

 

这些内容,毫无疑问地证实,耶稣珍视对天父的服从,如同珍惜祂的个人自主一般地强烈。更重要的是,它们传达了一个真理:耶稣和天父的关系构成了祂自我认识的基础。若不提及派遣耶稣降世的那一位的话,就不可能理解耶稣。耶稣作为圣子的核心身份把祂和天主圣父牢不可破地连接了起来。这为我们也同样真实。我们作为受造物的根本身份把我们同造物主天主密不可分地联系了起来。“受造物”和“造物主”是相互关联的词汇。一方离开了另一方都不可能被正确地理解,正如“上”若离开“下”就不能被理解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圣依纳爵·罗耀拉教导我们,灵修生活的基础必须是对我们基本身份的充分意识:我们是依靠仁爱的造物主上主的恩宠而得以存在的受造物。不服从,或是否认受造的身份,只会导致扭曲的人类生命观的形成,并把我们同天主隔离开来。

 

通过服从和天主合而为一

 

另一方面,服从是在我们与天主的关系中把我们与天主联合起来。当我们怀着信德以顺服之心去收纳每一份源自慈爱天主的美好礼物时,我们的心灵就会充满了感激和蒙恩的情感。我们想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并回报天主的爱。正如神学家方济各·鲍尔(Francis Baur)所说:“一个灵性的人是被宇宙中的恩赐所激活,被生命,尤其是被自己生命的恩赐所吸引,并因此在神圣紧迫感的催促下为了回应那些恩赐而加快步伐。”作为基督徒,出于爱天主的情怀,我们对仁爱天主的自发回应是采取爱心的服从与服务的形式。而且,我们正是通过服从成了耶稣的门徒,成了祂的兄弟和姐妹。福音提醒我们,耶稣称呼那些承行祂在天之父旨意的人为真正的亲属(谷3:31-35;玛12:46-50;路8:19-21)。最后,在山中圣训里,耶稣对所有想成为祂追随者的人强调了服从的重要性。

 

“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到那一天,有许多人要向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因你的名字说过预言,因你的名字驱过魔鬼,因你的名字行过许多奇迹吗?那时,我必要向他们声明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吧!”(玛7:21-23)

 

这些话的语气是非常强烈的!耶稣暗指真正伟大的事情,人应该想到,只有藉着天主的德能才做得到的。还有什么比以天主的名义说话并从附魔者身上驱出邪魔更伟大的?但是,若这一切都不是天主的旨意,那些做事的人就要被称为“作恶的人”。正如这一节清楚地强调,是服从把我们的生命和天主联系起来,并让我们的行为举止悦乐天主。

 

扭曲的服从观念

 

只做别人吩咐的事情还不算是基督徒应有的服从。在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之前,在许多人印象里,服从含有幼稚盲从的意思。这种看法部分地是受到了发自讲坛的家长式训词的影响:“基督徒的职责就是祈祷,奉献和听命”。尽管大公会议使主教和司铎们对家长式作风和神权主义变得更加敏感,但今日的教会中仍然存在着扭曲的服从观念。在讨论基督徒真正的服从本质以前,先曝光一些错误的形式是有帮助的。

服从,若是不妨碍基督徒成人走向成熟的话,就千万不要和欠考虑的奉命行事以及懒散怠惰混淆起来。例如,下面的几种形态无一可被误认为是真正的服从:消极地听从恣意谩骂的父母;奉承地屈从霸道的老板;迁就飞扬跋扈的配偶;或胆怯地默许权威人物。基督徒的服从不应该产生于恐惧、实用的需要,或者不安全感;也不应该受到为得到外部认同的欲望所驱使,还不应该是为了得到酬报而沉默地顺从。所有这些有缺陷的动机是对人们生活造成负面效应的。如同耶稣的服从,真正的成年人的服从必须出于自由选择的动机,并以天主的爱为中心。我们被召,效法耶稣,追随引导我们生命的天主圣神的引领。

 

 

当天主成为生命中有力影响的时候

 

当我们辨识出天主对我们生命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我们做事的过程中发现了天主时,就会有真正的基督徒的服从。“服从”的本义是拉丁文中的oboedire,意为“聆听”。因此,服从涉及到祈祷性地聆听通过多种途径向我们讲话的天主圣言。天主的声音可以在多处被听到:在圣经里,在教会的训导中,在他人身上,在时代的征兆中,在我们的良心里,以及在我们的心理活动中。因为整个世界就是天主的语汇,一切实际情况都可以传达出主的引导。我们必须对主无所不在的提示保持敏感——在我们思想、感觉、身体知觉的层面上,以及他人想法的反映。

简言之,基督徒的服从在于有所感知地聆听天主在我们生命中发出的言语,并怀着爱的信任而顺服。这种顺服的专注可以有各种形式。它会表现为对自己的根本接纳,或是对基督徒团体内的特殊召叫报以热情的响应,或是以“阿门”的态度来接受疾病、失败甚至是死亡。当我们和撒慕尔先知一起祈祷:“请上主发言!你的仆人在此静听”(撒上3:10)时,我们就是服从的基督徒。

基督徒的服从不会一直保证我们真的是在奉行天主的旨意。虽然如此,我们敞开生命渴望天主的引领,仍会必然地使我们更加接近天主。多玛斯·牟顿在一篇祈祷中优美地表达了基督徒服从的真正精髓:

 

我主天主,

我不知道去向何方。

我看不到前方的道路。

我无法肯定它的终点在何处。

我也并不真正认识我自己,事实上,我认为我正遵行祢旨意,并不意味着我确实这么做了。

但我相信,想要悦乐祢的渴望确实取悦了祢。

我希望,在一切的事上我都存有这种渴望。

我知道,如果我这么做了,祢会领我踏上正途,尽管我可能对此一无所知。

因此,我将一直信赖祢,即便我像是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迷失。

我不会害怕,因为祢一直与我同在,而且祢决不会丢下我独自一人面对危难。

 

服从愿

 

在寻求天主的旨意之际,一些基督徒感到他们被召在修会团体中宣发服从愿。他们对宣誓服从的渴望源自于坚信天主为他们的旨意可以在某一特定修会团体的生活中最好地体现出来。他们相信那些受吸引而加入修会的人们都是经过充分祈祷的,而且是同圣神的引领保持一致的,天主的旨意可以通过修会的组织架构真确地传达给他们。他们也坚信,相比独自一人,在一个志趣相投、誓愿类似的基督徒团体中能更好地分辨天主的旨意。此外,他们相信,教会正式批准了这些修会,是确保这些团体的灵修臻致圣善成果的有效途径。由此看来,宣誓圣愿不过是一些基督徒用以回应所有基督徒共有的召叫,即契合天主旨意度合一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已。

 

 

以服从来信赖天主上智的眷顾

 

加入修会须宣发服从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要表达在信赖中将生命归服于主的渴望。它代表一种慷慨的自我奉献。宣发服从愿是希望主接纳这份礼物,更完满地进入发愿者的生命,根据天主的旨意来安排并塑造发愿者的生命。通过消除自我的控制欲,那些宣发服从愿的人用信仰证实,天主想要在他们身上成就最好的,天主是可以信赖的。

“天主总是举办更好的派对!”是另一种表达这一内在态度的方式。有一次,我的一位耶稣会会士朋友和我分享了他的一则生活故事,它具体说明了天主上智的眷顾是如何经常透过人的服从而运作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他还是一名住在纽约的年轻修生,在即将为准备晋铎而开始学习神学之际,他却极大地失望了。他没有被分派到马里兰州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学院,——当时美国一流的耶稣会修院,他却被派往位于美国另一端的阿尔玛学院,一所隐蔽于北加利福尼亚群山中的耶稣会小修院。这次分派使他的服从方面发生了危机。对于一个精明的纽约人而言,被打发到西部去就好像是被遗弃在了文化荒漠中。但是,他决意坚守服从愿,勉为其难地去了西部,在那儿呆了四年。

三十多年之后他回到了纽约,健康便开始不断地恶化,以致于医生敦促他速速返回加利福尼亚。至此,他被迫放弃纽约的职务,去重新开始。虽然他迁居异地,但他并不觉得孤独或生疏。在加利福尼亚,他受到阿尔玛学院老同学的热烈欢迎,并很快适应了下来。回想起来,他觉得三十年前那令人失望的分派是将来蒙受祝福的根基。他随后在洛衫矶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不但在团体中,而且在传教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临终前,他和我分享了他的故事,证明了在修会架构中信赖天主上智眷顾的重要性。有时候,天主道路的智慧也许不会立即显明。但当事情发生时,便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所宣誓服从的天主确实是忠信可靠的。

塔木德中一个关于阿基巴(Akiba)拉比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雅威上主如何能使坏事变好,以及我们必须信赖天主,因为祂的道路不总是我们的道路。

 

在混乱的第一世纪,这位拉比曾在一个神秘陌生的国度旅行。他随身携带了三样东西——一头驴子、一只公鸡和一盏灯。由于天色渐晚,他无奈在一个村庄停留,希望能找个地方住下。当那里的人把他赶出去后,他不得不在附近的一片树林里过夜。然而,阿基巴拉比却以轻松的心情面对那一切劳苦,他常说:“天主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于是,他找了一棵可供落脚的树,点燃了灯,准备在入睡前速速地读一段梅瑟五书。但突如其来的一阵狂风吹熄了灯火,他除了休息之外别无选择。那天深夜,野兽经过那里,吓跑了他的公鸡。更晚些时候,小偷经过那里偷走了他的驴子。在每件事情发生时,阿基巴拉比只是说:

“天主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

第二天早上,他回到了昨夜停留过的村庄,却得知敌军在夜晚突袭,屠杀了每一个安睡的人。如果他获准在那里留宿的话,也就死了。他也获悉敌军行军正好经过他休息的那片树林。如果他们看到了灯火,或者公鸡打鸣,或者驴子叫的话,他也会被杀死。阿基巴拉比的反应如何呢?他只是一如既往地说:“天主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

 

不过,信赖天主上智的眷顾并不会抹杀个人应该负起的责任。为天主在我们身上仁慈地动工留有余地,是基督徒服从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如此,它必须被积极的成份所平衡,即我们要动用自己的一切资源与才能来促进天主对我们旨意的成全。没有人的自发首创精神,修道意义上的服从就是不负责任的和幼稚的。

 

 

个人的责任与成熟化的服从

 

梵二以后,修会生活的革新确实挑战着人们以无碍于个人成熟发展的方式活出他们的誓愿。二十年前,约翰·柯特内·墨雷(John Courtney Murray)在与耶稣会同仁交谈时提出了这种挑战。他告诫道,如果修道生活的服从助长了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生命抉择,那就是陷个人发展于真正的危险之中。服从是通往个人成熟的险径,因为如果不能很好地活出来,这个誓愿就会造成人们“某种程度上的漫无目的,他们的生命则不能被有意识地,稳固地定型,也谈不上有内在的力量调动整体朝向既定的目标前进。”在人凭借自身力量为达成既定目标尽力而为的时候,一旦发生问题,这个誓愿能够使人避免遭受挫伤。

发愿的修道人可能会为了让自己得到认可,或是单纯享有一种幼稚的依附感,以至于摆脱个人决策的苦恼,因而过分地顺从权威人物,这是一种陷阱。那些流露出这种幼稚行为模式的人经常用灵修语汇为他们的行为作辩护,从而掩盖了他们实际上所做的。当他们说“只想听从天主(或长上)的旨意”的时候,往往不过是为他们不情愿自己担负责任作合理化的辩护罢了。当长上对摆在面前的事情没有强烈感想或特别偏好之时,事实上,就要求修道人发挥其独立性和主动性,明确地说出他们的喜好,这点是明显的。

认清了这种对个人走向成熟的危害,一份关于耶稣会培育的文件表明,“初学生越是能以审慎仁爱的态度担负起责任,就越是能成功地在灵修上成熟起来,并能以更自如的方式持守他们的圣召。”离开不断接受磨炼的主动心和责任心,就不可能在服从方面成熟起来。

 

经由分辨过程达成忠实的服从

 

为促进修会框架内个人责任感的养成,我使用了以下八个步骤来帮助初学生操练分辨之道:

 

第一步:认定要作的决定或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检查涉及到的潜在价值或利害关系(人,基督徒,修道人,耶稣会会士)。

第三步:花时间为此事祈祷,注意自己是怎样受到吸引或引导的。

第四步:和灵修导师讨论此事。

第五步:和长上对话,并互相携手寻求天主在这件事中的旨意。

第六步:努力达到依纳爵的“中庸”境界,即一种内心自在与平衡的状态,使人不会事先就倾向于一个选择胜过另一个选择,却使人的优先选择由光荣天主的单一准则来主导。这种平衡状态使人能够接受任何为光荣天主所作出的最终决定或方案。如果一个人无法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在灵修辅导中对此事加以讨论,这样便可以形成宝贵的自我认知,并明确何谓寻求天主旨意的最佳途径。或许,在顺利作出决定之前,需要与长上一起围绕彼此冲突的各种价值观和观念去进行更多的祈祷及对话。

第七步:信赖天主上智的眷顾在修会架构中运行,接受长上的决定。

第八步:以开放的态度在不断涌现的经验中查证其确据。在对依纳爵服从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若望·福特莱尔(John Futrell)作了说明:“确信长上决定的主要方法……来自于他自己和同伴之间的相互满意度,以及生活经验的验证。”如果对于长上的决定是否真实地反映天主旨意存有严重疑虑的话,则祈祷进程、咨询及对话必须重新开始。

 

这个分辨程序提升了个人责任感并促进了个人成长,因为它要求寻求天主旨意的人去积极参与。在作决定时,他们必须和修会长上合作,而不是由上面的人为他们全权决定或解决。第一步要求他们在分辨过程中藉由个人的视角去定义事件的特性。第二步,他们要逐步澄清决定中所包含的价值观。第三步、第四步是给他们一个单独在祈祷中以及和灵修导师一起评析这些价值的机会。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是敦促他们问一个重要的双重性问题:“我是否能自由地去追求我的价值观?”以及“它们是否值得我去追求?”在他们与长上对话之前,要求他们作出一些临时性决定,会加深他们的自我意识,因为作决定将促使人们表明他们的欲望和信念。最后如果这一切能够达成的话,依纳爵式折中调和的灵修态度将使他们的内心获得自由,保证他们自主的选择行为可以同修会所要求的服从进行整合。因为最终,依纳爵式折中调和的境界将使他们怀具成年人的责任感,在忠实地服从修会的情况下接受任何决定。

 

平信徒生活中的分辨程序

 

这个分辨模式不仅对度修会生活的人很有帮助,而且平信徒采纳后也是有成效的。前三个步骤可以如上所述地实行。第一步、第二步是借反省和思考澄清事件与价值观。第三步是从思考过渡到祈祷:我们祈求天主引导,在把事情放入祈祷时,要尽力对我们是如何被吸引的保持敏感。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记住本书第三章对决志过程中理智、情感和宗教经验的相互作用所进行的探讨。天主不但可以通过我们的思想,而且可以通过祈祷中神慰和神枯的感受来影响我们。因为分辨天主的活动经常是一个需要援助的综合性任务,第四步是要求我们通过与灵修伙伴分享自己的慎重思虑得到帮助。这样的灵修指导者可以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辅导员或司铎。重要的是,那人须要致力于寻求天主的旨意,并在寻求过程中保持坦诚坚毅。因为尤其在我们尝试为一些非常个性化并感情化的事情作决定时,我们有可能遭受蒙蔽,因此我们需要他人帮助自己能客观而又诚实。

第五步是要求修道人与其长上一起对事情作分辨,其中包括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平信徒也可以为此发挥他们的分辨能力。这是与所作决定密切相关的人们所必须有的沟通。通常地,关系到配偶、子女及其他所爱的人的决定是单方面作出的,是未经那些有权参与的人共同商议的。举例来说,这些决定也许是牵涉到更换工作、卖房搬迁、或是照料年迈的父母等。修道人之所以在分辨过程中邀请长上参与,是因为长上代表了修会团体,具有修会生活人际关系的中心地位。平信徒也必须尽量不在作重大决定的时候单独行事,而是和生命中重要的人共同分享。

通过提倡依纳爵式的折中调和态度,第六步里所包含的分辨的重要方面,同样适合于平信徒和修会生活。依纳爵折中调和的态度表明,只向使个人臻至圣洁及光荣天主的事情保持彻底的开放。它必须要坚定地仰赖天主作为现实中唯一的绝对价值;受造界的万物则被看作只具有相对的价值。不幸地,用“折中调和”来表达依纳爵的意思却是一个不当的选择,因为它通常意味着冷漠和自满。这个观念与缺乏感情丝毫无关,它也不意味着对人和事的漠不关心。在创世纪中,记述了天主对亚巴郎服从的考验,我们看到了相关于依纳爵式态度的明显例子。虽然亚巴郎深爱着依撒格,但只要是天主要求的,出于对圣约应许实现的渴望,亚巴郎仍有自由并能满怀信心地放弃亲生儿子。毫无疑问,天主是他生命中最具影响力的。类似地,折中调和的态度也邀请基督徒让天主来影响他们的所有愿望、决定以及行动。这种态度是一种内心的自由,只会引领人更接近天主,达到生命中的目标。

第七步是号召修道人信赖天主上智在修会服从机制内的运作,从而接受长上的决定。对于平信徒而言,这些个步骤要求他们在信赖天主的前提下作出决定,即使是面临不确定的情形。有时候,惧怕和疑虑足以使人动弹不得,并在作重大决定时犹豫拖延。基督徒是被召度身体力行的生活。即使他们慎思明辨的决定仍被不确定的疑云所笼罩,他们必须行动起来。他们被召是要信赖天主德能的运行能从一切事物中产生美好。圣保禄在致罗马人书中说:“我们知道:天主使一切协助那些爱祂的人,就是那些按祂的旨意蒙召的人,获得益处”(罗8:28)。最后,修道人和平信徒必须审视他们不断积累的经验,以便考证他们的决定是否合宜。如果确实怀疑某个决定是否反映出天主的旨意,他们就必须将此事放入祈祷中,反复地进行反省和对话等一系列步骤。

 

投射作用是成熟服从的一个障碍

 

有时候,拒绝作为具自主性的成年人担负起生活责任的人,却让天主和别人(父母、配偶、修会长上、雇主)为他们的决定负责任。这些逃避责任的人让天主或其他权威人物为他们的选择负责,而这些选择很少是经由灵修的分辨过程得出,更多是出于潜意识中扭曲的意念,在自己和他人之间混淆了是非界限。当迷失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时,就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人抛弃个人应当负起的责任。这种自己和他人之间产生混淆的一个普遍原因便是投射作用,一种使人们把自己嫌弃的感受、态度和特性转嫁给别人的防御机制。在弗洛伊德时代,压抑是人们用得最多的防御手段,心理学家詹姆斯·辛姆金推测,投射是现今最常见的防御机制。人们无意识地把自身不能接受的或不愿承认的态度、性情、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然后就为那些自己不喜好的东西去责备或批评他人。

当投射作用助长了一个人的消极性,并驱使基督徒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责备他人时,投射作用就变为了达至彻底服从的障碍。责备他人会极大地阻碍他们主动参与盼望、分辨及选择的过程——这些过程中的所有合理的层面,其实都有助于他们明白并承行天主的旨意。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投射的例子:

——“我循规蹈矩,但长上却不让我冒一些风险转换岗位或尝试新的东西。”(为探查这里可能存在的投射作用,要澄清的问题是:这种不情愿去冒险的想法真的是出自长上呢,还是这人把自己的不情愿想法归咎给长上了?)

——“我没时间放松心情,因为我的妻子/丈夫对我有着许多期待。”(这里要澄清的问题是:谁的期待在阻碍着个人得到应有的休息,是他/她自己的呢?还是配偶的呢?)

——“我知道自己作了个糟糕的决定,但是天主希望我们不回避自己的错误,无论它是什么样的错误。”(这里的问题是:究竟谁抱有如此的希望?是天主还是自己呢?)

 

 

投射作用与被扭曲的天主肖像

 

正如我们把自己想摒弃的态度和情感投射给别人,我们也将它们投射给了天主的肖像。关于这种情形,J.B.菲利普在《你的天主太小了》一书中论到:“一个严苛的清教徒式的社会是会投射其专制性特质的,也许会炮制出一个严厉拘谨的神灵。一个松懈懒散的社会或许会制造出一个像圣诞老人那样的具有道义权威的神祗。”因此,投射作用心理机制的危害是,使我们臆造出一位与我们有着一样态度、感觉、特性及盲点的天主。

由此产生的天主肖像自然是扭曲的,并且会因而摧毁成熟基督徒彻底服从的可能性。例如,当我们脑海中的天主肖像显现为无情的暴君时,我们服从天主的相应回应只能是卑躬屈膝的;当天主肖像显现为社区警察时,我们的回应只可能是畏惧战兢;当天主肖像显现为判官时,我们的服从则只能是深具负罪感的;而当天主肖像显现为严格要求的父母时,我们的服从则会带有幼稚的孩子气。我们幼年时期眼中的父亲或母亲形象,与稍后对天主形成的观念之间,是明显地相互关联的,尤其是当我们中有人对权威显出不正常的恐惧时,或对天主怀有忧惧的态度时。这种畏惧破坏了人自由地、还爱地归顺于天主影响力的可能性,其原因常可追溯到颐指气使的父母的专横。若认不清它是错谬的天主肖像,它又会肆意地支配我们的宗教意识,而后衍生出的畏惧、奴性、幼稚及负罪是与基督徒服从天主没有关系的。

 

 

光耀的自我意象

 

与投射有关的另一种阻拦人彻底服从的障碍是深植于人自我意象的强迫观念。心理学家卡伦·霍妮(Karen Horney)描绘了一些人为了弥补深重的匮乏感、自卑感和卑微感,如何逐渐地,无意识地在他们的想象中制造出了理想的自我意象。在此过程中,他们给自己赋予了无限的力量,并形成了一种高估的或美化了的自我意象。他们最终会把实际的自我与理想化的意象等同起来。然后,这种“理想化的意象变成了理想化的自我”,他们并没有一直在暗地里珍藏着幻觉中的意象。换言之,他们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这个意象,于是导致了自我的疏离,正如霍妮所说:

 

这个理想化的自我(对于神经症患者)要比实际的自我来得更真实,不是主要因为它更具吸引力,而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的紧迫需要。此类重心转移完全是一种内在的过程;在人身上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变化是在于他对自己的感受之中。

 

霍妮将这种自我理想化的过程定义为“综合性神经质解脱”,因为它暗示性地允诺将在特定时间满足人内心涌现的一切需求。此外,“它不仅允诺人会摆脱……痛苦的及不堪承受的感觉(觉得失落、焦虑、自卑和分裂),而且终究会让人的自身或人的生活达到神秘的满全。”怪不得这种理想化的自我能如此牢固地俘获人心。这些个允诺把人的精力从自我实现的导向切换到了虚幻的理想化自我实现的取向。这样的人经常流露出对完美的需求,非把自己整个人塑造成理想化自我不可。这种对完美的追求是在“应该如何”与各种禁忌的复杂体系中进行的。霍妮描述了神经症人格中“应该如何如何等强制性要求”的产生经过:

 

……神经症患者致力于把自己打造成超人。此类人在灵魂中持定着自己完美的意象,并下意识地告诉自己:“忘记你实际上是不光彩的受造物;这才是你应有的模样;成为这个理想化的自我才是至关重要的。你应该能够承受一切,明了万事,与众不同,富有成效。”——这里仅仅提及了少许的内心暗示。正由于它们是冷酷无情的,所以我称之为“应该之暴政“。

 

②卡伦·霍妮(1885-1952)原籍德国,1932年移居美国,并入美国籍。她是20世纪杰出的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领袖人物。她强调人格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认为心理冲突、精神障碍和不良适应是源自于社会矛盾,以及人与社会现实的不良关系。——译注

 

应该……的暴政

 

“应该……的暴政”时常会促使心理投射的产生。当那些受完美主义驱使的人们为这些内心的苛求去责备他人时,就会直接妨碍自己以成熟的态度去进行服从。在某种情况下,这些期望实际上可能是源于个人将自己对完美的苛求强加给了他人。不过,在某人目前或过去的环境中,这类苛求若不是源自他人的话,便可能这人本身正在产生投射。

天主、父母和长上是神经症患者进行投射的主要靶子,这些人察觉不到自己完美主义所催生的过分苛求,于是,他们在自身以外寻找这些苛求的来源。一些基督徒为了取悦内心苛求完美的声音而把自己逼得太厉害了。这个声音也许是他自己的苛求,抑或是儿童期教育的残留物,但它未必是宇宙万物背后那德能的呼声。

对于受完美主义驱使的人,关键问题是:“那些个‘应该如何如何……’是从哪儿来的?”如果他们把经验到的这些苛求当作是来源于外部的,他们就很有可能会变成权威人物的牺牲品,而后者本身就是被理想化自我以及“应该……”之暴政所困扰的。这些权威人物可能符合霍妮对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神经症患者的描述——他们往往将完美主义具体化并强加于别人:“这种人总会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他人,并冷酷无情地要求别人达到他们认为的完美标准。这种人越是觉得自己就是一切事物的衡量标准,就越是固执地坚持别人要符合他们的特定准则,而非注重整体性的完美。一旦别人达不到标准,便会激起他的蔑视或怒气。”很明显,这里并没有什么投射作用,需要面对的是那些权威人物。但如果“应该如何如何……”是源自于内心的话,完美主义者则需要正视与自己相关的这个事实。

那些受“应该之暴政”所驱使的人们经常觉得他们专制的独裁者是来自于外面的(来自于天主、配偶或社会中的其他人)。他们经常用两种方式之一予以回应,这两种方式都表现出强迫性的过激反应,而非自如成熟地去回应权威人物。他们可能会抱着幼稚而又自我贬低的心态忍气吞声,又可能会试图通过像青春期那种自暴自弃的叛逆方式来营救自我。两种反应均预先排除了成熟服从以及使人情感成熟的可能性。

这里介绍三种认知练习,专门针对服从过程、灵修辅导、修会培育中的投射现象。第一种是幻想练习,有助于说明我们所有人都很容易使用投射的防御机制。第二种是有关天主肖像的练习,旨在揭示那些对服从起贬抑作用的投射意象。第三种是诠释练习,为的是帮助人们理解,如果内心的各种要求得不到审视的话,就会抹杀掉人的自由。

 

小组投射幻想

“这人就是你”(撒下12:7)

 

目的

通过个人经验了解投射的机理。

 

步骤

 

(1) 4-5人一组,请出一名自愿者,担任中心人物。

(2)指导小组中的其他人,围绕着中心人物创作一幕幻想剧。每个人都围绕中心人物想象一段情节。

(3)随后,每个人和中心人物及小组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想象。

(4)在每个人分享了想象之后,辅导者可提出如下问

题:

(a)对中心人物:“这些想象中有哪些部分你可以认同,并认为它们符合自己的个性?哪些部分你不能认同,并认为与自己不符?”

(b)对每一个想象的发起者:“这些想象中的哪些部

分是你可以认同的,并认为它们符合自己的个

性?”

(5)讨论对上述问题作出的回答。

 

练习的注解

 

这种幻想练习常使人们惊讶地认识到,他们是多么易于产生投射倾向。多半,参与者不得不承认,即便不是全部,他们想象出来的许多部分与中心人物没有多大关系;倒不如说,是他们内心的反映,诸如自己的需求、欲望或情绪。

这些在试验中产生的认知使参与者有新的机会去承担更大的责任。在格式塔治疗法创始人弗里兹·佩尔斯(Fritz Perls)看来,这种试验使人单纯地愿意承认“我就是我自己”,“我实际上就是这样的”。具有责任感的自我就是承认自己产生各种的投射,并重新与它们认同。坦诚地承认我们的现状,有助于我们去认知并采取不同的回应方式,从而使自己在释放中得到成长。

 

 

天主之窗:使晦涩的肖像变得清晰

 

目的

 

提升意识,使之清晰——明辨影响生命及行为的天主肖像。

 

步骤

 

(1)将一张纸沿横直线对折,然后再对折成四份。现在这张纸就像是老式的四格窗。

(2)在第一格内,用一幅图画、符号或文字,表明由父母、老师或朋友传授给你的天主。

(3)在第二格里(仍用图画、符号或文字)表达通过你自己经验或个人探索而得出的天主肖像。在这里,你可以描述在心情愉快或遭遇困难的时候,你在祈祷中所经验到的天主。

(4)在第三格里,表述你所遵从的天主。

(5)完成以上三格之后,研究你的图纸,标出三种帮助你产生洞见、疑问和情绪的并列的意象。

(6)在第四格里,大致记录下影响你度服从生活的天

主肖像。

 

练习的注解

 

这个练习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我们认识到,我们瞻仰天主的方式可以是十分不一致的。有时候我们眼中的天主肖像反映出成年人成熟的信德,因为它是建基于个人的宗教经验和神学反省之上。另些时候,我们对于天主的观念仍然受到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由自己囫囵吞枣的、不合时宜的观点所影响。其实,我们所认定并服从的天主肖像,较之幼年时所领受的,更符合我们成年人的理念,对此差异的认识可以促进成年人由衷地服从天主。在信德发展的通常情况下,只有当我们心中的天主肖像较少地被过去的投射所充斥,而是更有弹性地由生活天主当下的启示所塑形时,天主才会是“远超众人所能知的”那一位(弗3:19)。

 

“应该……”的荒谬”:

抵制“应该……”的暴政

 

目的

 

首先,帮助一个人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目前所面对的“应该如何如何……是什么”;其次,认清楚这些“内心独裁者”是源于何处;再者,弄明白这人希望怎样对每一个“应该……”作出回应。

 

步骤

(1)罗列出在你目前正面临的“应该如何如何……”的内容。不探究原因或给出解释,简明扼要地直白陈述你觉得理应做的事情,说出你的感受。让你的笔头活起来,尽量动笔记录。尽可能保持自然的心态,不要尝试去过滤或检视你良心意识中自动浮出的东西,只记录每时每刻所发生的是些什么。花10-15分钟不断地罗列这些“我应该……”的内容。记下任何浮现在脑海里的东西,哪怕是重复的内容。

(2)浏览各条,在你觉得是积极的陈述后面加(+),在觉得是消极的内容后面加(x),在觉得不确定的内容后面加(?)。

(3)尝试询问“这些个应该……是从哪里来的?”,借此来认定引发消极情绪的“应该……”的来源。你能将这些消极的“应该……”中的任何一项同某个面孔或声音联系起来吗?这些可能是周围哪个人强加于你的,还是源于你的内心?也许它们原本是来自周围的某个人,但被内化吸收到一个程度,以至于更确切地说,它们是发自你的内心。

(4)消极的“应该……”的源头一旦得到确认,就问自己在生活中该如何对每一个“应该……”作出反应。若“应该……”的念头不是出于自己而是来自于他人,那人则可能是相当亲近的、遥远的甚至是已故的某人(因为死亡只是终结了在世的生命,而非关系的终结)。弄清楚来源有助于你决定考虑该如何回应,是否能够去回应。

 

 

练习的注解

 

这项练习的价值在于,针对那些内心遭受“应该如何如何……”之暴力声音驱使并陷入麻痹的人们,练习会提醒他们要为争取个人自由而奋斗——同周围的某人一起或干脆只身一人地去投入战斗。如果“应该……”实际上是源自内心,并被投射到他人身上的话,在自身以外寻找解决方案就会是毫无结果的,同时又是颇为有害的。

这个练习也帮助我们明确激发积极感觉的“应该……”是哪些。也许将这些“应该……”归类为“想要”会比“应该”更加恰当。基督徒在服从的同时,要伴随着分辨的进行,对个人的愿望必须予以相当的重视。在论到我们自发的愿望和探寻天主旨意之间的关系,多玛斯·牟顿声明:“我们必须准备好为自己的愿望负起责任,并接受因此带来的后果……如此真实的、真诚的热望往往就是天主旨意的重要表征。”

通过这个练习,我们也可以对那些激起自己复杂情绪的“应该……”作一下分析。我们借助更具体地反省自己对那些“应该……”作出的摇摆不定的反应,便可以逐渐厘清内心的情绪,并能够决定如何去回应它们。

 

 

修和自主与服从

 

当投射作用阻碍我们有责任心地把握生活导向时,它便阻滞了真正的灵性成长,也讥讽了基督徒的服从,因为基督徒的服从要求我们所有人作为具自主性的成年人去寻求并承行天主的旨意。成熟化的基督徒服从包括:

 

(1)在我们一切的生活环境中,怀着祈祷之心向天主的临在开放。

(2)真切留心天主的暗示和促动,祂不满足于相距遥远地向我们施爱,祂已经降生成人,主动地接近我们。

(3)无论主引导我们去向何方,都信赖地追随。

 

平信徒和修道人都蒙受“效法耶稣服从榜样”的圣召。修道人所活出的服从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在修会团体的环境中渴望并致力于寻求天主的旨意。他们的探寻并非完全移交给他们的长上去执行。倒不如说,誓愿性的成人生活确立了寻求天主旨意是由个人及代表团体的长上所共同承担的。类似地,平信徒确信他们对天主旨意的寻求也是在他们的家庭环境、朋友和同事的团体中进行的。

只有在人们通过投射和责备推卸责任感时,个人自主同基督徒服从才会互不相容。能够体现出基督徒服从的个人应该是真正稳重沉静和灵性成熟的。自主的基督徒越是觉得安稳,就越是能通过服从天主旨意去甘心奉献。正如耶稣会会士在1966年第三十一届全体会议上被告诫的,为了使基督徒的服从臻于成熟,就需要不断地培养主动创新精神和责任感。

 


上一篇:第四章 敞开心扉祈祷上主
下一篇: 第六章 性在生命与爱的事奉中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本站简介 | 站长申明 | 投稿信箱 | 德兰圣乐 | 有声书馆 | 每日祈祷
愿天主祝福你,保护你;愿天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天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小德兰
开站时间:2006-12-24
您永远是第(1)位蒙受祝福者
站长:小德兰 Email:dadelanxiaodel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