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兰爱心书屋  
 
小德兰爱心书屋
 
心灵之旅 ——走向全人的基督徒灵修列表
·前言
·引言
·本书概观
·第一章 一种基于福音之爱的灵修
·第二章 全人灵修:整合的福音之爱
·第三章 心灵的探索与生命的选择
·第四章 敞开心扉祈祷上主
·第五章 天主是我生命中的有力影响
· 第六章 性在生命与爱的事奉中
·第七章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贫穷中
·第八章 结论: 在路上,就是一种抵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
引言
引言
浏览次数:1835 更新时间:2020-4-22
 
 

引言

“你有一本书在心中!”一个朋友对我说。我那时刚离开罗耀拉•玛利蒙特大学(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耶稣会会院,正准备开始每七年一次的休假年。他是就我经历而说出这番话的。我那时刚完成耶稣会初学生的导师工作。在此之前,我有五年的大学教学和辅导成人、学生的经验,还有心理学和灵修学的培育经验。他激励性的暗示促使我写成了这本书。基于我与修道人和平信徒都有过亲密的工作交往,我想写出一本能使所有基督徒获益的书。如此,本书的焦点是,供修道人和平信徒共享的福音灵修学。

我选用《心灵之旅——走向全人的基督徒灵修》作为书名是有几个理由的。由心灵走向天主是指走一条既富有恩宠又符合人性的成圣之路。说它富有恩宠——不是在挣扎中出于勉强,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是依赖天主的大能才得以达到其终点。鉴于基督徒的转变需要个人具有责任感并付出努力,而与此同时,只有当天主把我们时常冰冷的铁石之心置换成温暖的能够爱的血肉之心时,这种过程才可以发生。这心灵之旅也很人性化,因为它要求全人的投入——身体和心灵、思维和情感。“心”这个字在传统意义上是用来表达人领悟、感知以及爱的方式。在奥斯定看来,这个字象征着“我们全部内在精神的生活,它包含思维、意志、认知和爱的情感。当“心”字被用来象征灵修时,它显示跟随耶稣并不是鲁莽任性的,不在于外在的行为,也不是说教式的。确切地说,它是人投入地与天主和他人建立一种动态的爱的关系。如此说来,基督徒的心灵习惯就是与耶稣跟随者相称的认知、评估和行动的方式。尽管“全人”一词很大程度上表达出了“心”的内涵,我仍然将其放在书名里,因为它描述了当今的价值观,我认为由此应该能够反映出一种整合的灵修特征。最后,我用“走向”一词表达言犹未尽的意思。很显然,这本书没有涵盖完全铺展的全人灵修,仅仅是个人体会的综合而已。对于基督徒生活的反省是无穷尽的进程。本书表达了一个朝圣者的希望,愿和他的同路人分享迄今为止他所有的洞察和感悟。


                争议与背景

基督徒生活中有争议却又重要的两个主题就是宗教和心理学的关系,以及修道人与平信徒之间的关系。而这两种关系提供了本书的背景。就这两种关系作一个简单的描述,将有助于我进一步表述本书的写作目的。

首先,当基督徒用心理学的含混赘言去替代他们的传统观念时,就觉得自己是给愚弄了。在美国神学家理查德•纽豪斯(Richard Neuhaus)看来,这种发表在《全国观察》(National Review)杂志上的说法,反映了为数不少的思想家的观点。它揭示了许多基督徒长久抱有的一种偏见:心理学和信仰是不可调和的。至于我们中的一些人重视心理学对灵修学的贡献,并认为对此应当引起普遍的赞赏。纽豪斯说它好像把人摇醒了,把我们带回到事实中来。一些信徒仍然对心理学抱有戒心,担心宗教会被“心理分析”所同化。相信教会已经受到了现代心理学的严重侵染,当前,有一些观察家就精神健康和灵性健康,敦促信徒们要形成一种符合圣经精神的独到而又明智的看法。纽豪斯反复重申了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维茨(Paul Vitz)的论点,即现代心理学的主流不仅已作了基督宗教的辅助工具,更是成为了一种替代品。

其次,另一个争论热点涉及到了教会内部修道人和平信徒的关系问题。在一份广泛发行的杂志里,最近有一篇题为“宗教生活之优越性”的文章。作者声称,“在诸如经济、医学和军事领域里,没有理由把它们所具的优越性归因于宗教形态,但是,“在圣洁的神性领域里却是如此。”有些人原以为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对“普世成圣”的强调,将祛除各阶层基督徒之间的分裂与不和,从而迈向真正的美善。然而,这番话是令他们震惊的。

本书的目的在于,基于福音之爱来阐明一种全人的基督徒灵修。这种灵修是旨在强化两项重要的联合,在于心理治疗和灵修之间,在于修道人和平信徒之间。心理治疗代表了心理学已发现的人类健康发展的机制,它能够防止任何因追求圣洁而放弃人性的企图,从而为灵修服务。通过强调由耶稣训示的福音价值观,来构成纯一的灵修学;这里的全人途径,是为了促成基督奥体里成员之间的紧密联合。但是,这两种联合都遭受着抨击。

 

 

心理学和宗教的联合

 

如纽豪斯所言,一些现代思想家认为,心理学从本质上说,是对抗宗教目标和价值观的。根据这种观点,宗教和心理学是不共戴天的敌人——彼此是“铁了心”要瓦解对方。于是,人性发展被视作是对宗教成长的威胁,反之亦然。这类观点迫使人要在宗教真理和心理学真理之间作出不必要的选择。这种二分化的心态是有问题的,因为它认识不到真理是一件无缝的大氅,而真正的宗教和真正的心理学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揭示了关乎人类的事实。真理不畏惧它自身,无论是数学的、物理学的、生理学的真理,还是现象学的真理,心理学或宗教的真理也是如此。鉴于多玛斯•阿圭纳(Thomas Aquinas,约1225-1274)恒长的信念,他教导说,信仰和理性之间、恩宠和自然之间,是相融汇调和的,以至于让我们认识到两者是有着同一位创始人,以至于两者之间是不存在矛盾对立的。而且,它们两者以各自拥有的一套方法和标准来确定真理,尽管彼此相异,但均为认知真理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位司铎和心理咨询辅导者,我相信心理和灵性健康是密切相关的,真正的宗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有益于健康的。过分地相信心理治疗的“神通”,引起了某些大惊小怪的呼声,他们要求摒弃心理学;我凭着自己心理咨询的临床经验,加上指导灵修的经历,对此却不以为然,漠然置之。在一个奉大众心理学为个人问题万灵药的社会里,滥用的情形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尽管如此,有了智慧和常识同时运作,心理学就能支持圣经所启示的信仰和真正的灵性发展。我希望往下的篇章可以陈明,灵修学常常能够在心理学领域里找到有助益的盟友。正如人的真正成长不能建基在一种贬低肉身或人类属世生存条件的灵修学之上,灵性的成熟也具有不容置疑的心理方面的先决条件。例如,对上主和他人的爱,必定有些许自爱作为先决条件,就像在祈祷中与上主的亲密沟通,需要预先具备在人际关系中亲密交往的能一般。若不让宗教全盘代理的话,心理学能够在心灵之旅中协助朝圣者们从自我沉迷转向无私利他,从自我本位的自我实现走向舍己奉献的爱。本书旨在阐明心理学和宗教如何能在我们全人成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结为盟友。

 

平信徒和修道人共同的圣召

 

发过愿的修道人和平信徒之间的团结合一正被一种挥之不去的偏见所破坏——迷信高深的灵修是为专职的修道人和司铎而设;“兑水”的灵修则是为世上的平信徒所设。这种观念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猜疑,即俗世的生活是一种妥协的、不完全的考量。任何观念,倘若是抱着旧有的偏见,视修道人为完全的基督徒,视平信徒为不完全的基督徒,就曲解了他们共同的圣召。那些把基督徒分门别类的灵修学,将他们划分为全心的追随耶稣者和不热心的跟随耶稣者,是与我们这里所要陈述的灵修学格格不入的。通过我个人和修道人及平信徒的接触,使我确信了两种身份的基督徒有均等的机会,对基督作出慷慨的承诺,致力达成丰盛的灵性发展。对平信徒来说,无论是已婚的、单身的、或是鳏寡的,都能借着对家庭和友人的倾心、对工作的投入和对教会团体服务,将自己全然地呈献给上主。发过愿的修道人能在教会生活中和传教过程中同样地做到这一点。显而易见,一个人不用成为修道人也能度一种深层的宗教生活。

在构思一种基于福音的全人灵修时,我希望基督徒的团结能够得到加强。修道生活和俗世基督徒生活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回应的福音根本要求。两者都不代表一种本质上更好的跟随耶稣的方式。正如若望•罗萨诺(John Lozano)主张,教会内部的修道生活,是发挥了福音劝谕的作用,提醒整个教会,是福音造就了我们所有人。同样地,“修道生活并不比俗世的基督徒生活更具福音精神,因为福音向我们叙说信德、望德、皈依、心灵的纯洁、谦卑、事奉、联合受压迫者——对于修道生活来说,同时对照俗世基督徒生活,其中没有一样,是更具备了必然的联系。所有基督徒经历都是以爱、祈祷、敬拜、福传和团体作为核心。修道人和平信徒所共有的方面比他们之间看似存在的差别要真实得多,深广得多,重要得多。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重申了普世成圣的圣召,使那种认为修道生活比俗世生活在本质上更为高等的观念被逐渐地离弃。根据大公会议,所有的基督徒都蒙召要致力于完善仁爱。因而,把修道生活与其他人割裂开来,并把它当作是独一无二成圣的召叫,就不再是妥当的。这样的认识对重新诠释修道生活发出了挑战。修道生活是一种途径,修道人不是一种专职的等级阶层。它同时亦寻求达成一种理解,即宣发圣愿不意味着修道人和其他基督徒的分离,或者把他们提升到优越于其他基督徒弟兄姐妹的地位之上。

 

①若望•罗萨诺神父专门从事研究修会生活的历史及神学,目前担任芝加哥天主教圣母圣心孝子会学院院长。在他的著作《生活如比喻》(Life as Parable)中,他重新诠释了修道生活。这里所用的“比喻”一词的含义,超出了单纯具教育寓意的故事,罗萨诺认为,耶稣的比喻不只是起到修饰语意的作用,比喻正是祂主要采用的教导方式。祂宣扬的是上主的国度,是通过比喻来向祂的听众呈现的。耶稣用了诗性的语言,而非理性化的解释,听者由此可以感受到生动的影像扑面而来。比喻的体裁延展了口头表达,它将耶稣的言行举止都融合了进去,不仅挑战了听者和读者,且使他们生发惊异的感触。进而,罗萨诺指出,耶稣在世的传教生活就是一则寓言:祂用自己生活中隐含的言语,向当时的人传讲了上主和祂的爱。正是因着比喻延展性的特点,罗萨诺将修道生活的誓愿视为一种比喻。——译注

 

 

 

平信徒和修道人的灵修复兴

在历经十五年修道人和平信徒的灵修培育之后,我认识到,这两个群体有着许多一致的挣扎和问题。尽管我随着具体形势的需要适应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为他们提供的灵修和避静指导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相同的。本书主要关注的是他们心灵历程的共性,由此涉及到,如何把传统上为修道人设置的灵修辅导公平地让数目呈不断上升趋势的平信徒得以共享?这些平信徒是借助着自我努力和在教会团体中的寻觅,以求达到信仰生活的不断深化。这项工作是尝试将基督徒灵修学的丰富宝库,向所有渴想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宗教生活,而缺乏正式培育的基督徒敞开。正如一位全人灵修教理的书作者苏珊•德贝内迪克提斯(Suzanne M. DeBenedittis)所坚称,“千百年来为少数人所珍藏的修道生活精华,应当惠及所有的基督徒,以至使他们在完善圣德的过程中能够成熟起来。”

鉴于与福音价值整合的全人灵修是旨在唤醒人类的灵性转变,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描述,能够为当今平信徒和修道人的灵修复兴作出贡献。越来越多的专职修道人认识到,他们应持有的观念是——要保持连续的灵性成长,它清楚地表明,这是贯穿一生所要推进的发展,而不是一旦发了正式的圣愿就弃之不顾了。在平信徒中间,他们的灵修复兴有着多种形式。有越来越多的基督徒发现自己在信仰生活中,是在寻求着进入到更深的层次。我特别地想到从事宗教教育的督导、平信徒的灵修辅导员、活跃于各种形式传教事工的平信徒,还有来自神恩祈祷团体、修道院团体、方舟团体(L’Arche houses)、教会义工团体的基督徒。

 

②“L ’Arche”是法语“方舟”之意,象征生命、希望和天主与人的承诺。“方舟团体”是一个世界性的群体网络,弱智人士和服侍他们的人都在这里,尝试在真福八端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Beatitudes)下共同生活。在方舟团体中,身心障碍者与陪伴者一起生活、工作、彼此扶持,并寻求情绪、社交和精神上的成长,他们的关系就像家人和朋友,而非病人与医护人员。——译注

 


上一篇:前言
下一篇:本书概观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本站简介 | 站长申明 | 投稿信箱 | 德兰圣乐 | 有声书馆 | 每日祈祷
愿天主祝福你,保护你;愿天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天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小德兰
开站时间:2006-12-24
您永远是第(1)位蒙受祝福者
站长:小德兰 Email:dadelanxiaodel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