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烦恼难以用复杂语言表达时,这简单祷文成为心灵的叹息。圣保禄致罗马人书8:26说"圣神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祈祷",耶稣祷文虽短但承载这样的功能。
建议可以这样开始操练:
每天固定5分钟,安静处坐下
轻声或默念祷文,注意力集中在词意上
当思绪飘走时温柔地带回祷文
逐渐延长到15-20分钟
重要的是,这不仅是重复语句,而是向基督的敞开。烦恼不会因此消失,但会在祷告中获得新的承载空间——正如圣人们经历的,不是烦恼减少,而是心量被扩大了,下面举几个例子:
1. 信仰的黑暗:十字若望的「灵魂之夜」
这位16世纪西班牙神秘学家曾因改革修会遭同伴囚禁9个月,在黑暗牢房中写下:「我的心灵充满痛苦和困惑,连天堂都仿佛紧闭。」但他却在灵修诗中描述这种黑暗是「天主临在的奥秘方式」——当人感受不到祂时,正是学习纯粹信德的时刻。他的经历印证了《约伯传》中的话:「祂即使杀我,我仍要信赖祂。」(约伯传13:15,思高本)
2. 长期经历心灵的黑夜:圣女小德兰的「心灵干枯」
这位以「微笑圣女」著称的加尔默罗会修女在临终前坦言:「我的喜乐外表下,是持续多年的信仰黑夜。」她甚至说:「如果无神论者的绝望有颜色,那便是笼罩我内心的色调。」但她选择继续以微小举动爱人,称此为「在黑暗中向耶稣投掷爱的花瓣」。她的「神婴小道」正是为软弱者指出的成圣之路。
3. 身体与精神的折磨:圣妇莫尼加的眼泪
圣奥斯定的母亲莫尼加为儿子的悔改流泪祈求30年。圣奥斯定在《忏悔录》中记载,她曾向一位主教哭诉:「我的儿子永远迷失了!」主教回答:「一个流下这么多眼泪的母亲,她的儿子绝不会丧亡。」这让我们想起《圣咏》的承诺:「我几次辗转流离,你都知悉,我的眼泪,聚在你皮囊里。」(圣咏56:9,思高本)
4. 教会内部的伤害:圣加大利纳·锡耶纳的「基督奥体的创伤」
面对14世纪教会大分裂,这位第三会道明会圣女勇敢致信教宗,痛心疾首地写道:「我看见基督的奥体(教会)遍体鳞伤……但正因这是祂的躯体,我们更该以舌为布,为祂擦拭伤口。」她的忧愤没有变成绝望,而转化为重建教会的行动。
5. 自我怀疑:圣依纳爵·罗耀拉的「神枯辨明」
耶稣会创始人年轻时饱受优柔寡断之苦,他在《心灵日记》中自嘲:「像个决意办300次告解又反悔300次的懦夫。」后来他发展出「神类辨别」法则——通过记录心灵动态( consolation / desolation )分辨天主旨意,这成为天主教灵修指导的重要工具。
圣人们将烦恼圣化:
苦难的圣化:如圣方济各称病痛为「我的喜乐妹妹」,圣鲍思高在梦中紧握圣母的绳索渡过人生激流。
超性的幽默:圣斐理伯·内利以玩笑驱散忧郁,圣多玛斯·莫尔赴刑前对刽子手笑言:「请利落些,我的胡子可没犯叛国罪。」
这些圣人的见证呼应着《罗马书》的许诺:「我们晓得,天主使一切协助那些爱祂的人获得益处。」(罗8:28)他们的生命告诉我们:成圣不是免于烦恼,而是在烦恼中让基督的十字架成为我们的力量。
附:答读者问
问:如何念耶稣祷文战胜烦恼?
答:无论你用什么方式祈祷,开始时心念散乱是自然的。就像牧人牵牛,牛若跑了,就轻轻拉回缰绳;心若飘走,就温柔地带回祷词。不必懊恼:“我祈祷时怎么又分心了?”分心时能觉察并回归,已是可贵。我们的心本就狂野如未驯的牛,从未受过约束,习惯随私欲偏情游荡。但要明白:每次分心后,能再次念出“主耶稣,可怜我罪人”,便是进步!
最实用的方法是:用心聆听自己的祷词。轻声念诵,让耳朵听见每一个字。若这一句听得真切,便是真实的祈祷;若念了半天却充耳不闻,便是徒劳。耳根专注时,其他感官(眼、口等)自然收敛,如同《圣经》所说“全心、全灵、全意归向主”(玛22:37)。
圣人们教导“让祷词渗透心底”,正是此意。不必纠结念诵时是否有杂念,只要专注聆听当下这一句。杂念若起,任它如云飘过,不与之纠缠,只继续念:“主耶稣,可怜我罪人。”越是平静,越能体会圣神的风——你搅动水面,反使水浊;静待则清。
关键:杂念如飞鸟掠过,莫追莫斗;你的任务只是重复并聆听祷词。正如圣保禄所言“不断的祈祷”(得前5:17),便是这简单的坚持。久而久之,心自会安息于主前,甚至达至与主契合的“心祷”境界,在烦恼中,不要急于「解决办法」,而是先学习在祈祷中说:「主,我知道祢正与我一同背负这十字架。」基督被钉时,看似失败,实则完成了最伟大的胜利——以爱征服仇恨,以服从战胜叛逆。我们的烦恼若能与祂的苦难结合,就获得了救赎的意义。
“任它杂念纷飞,我自祷主分明!”
注:
耶稣祷文(The Jesus Prayer)传统为:“主耶稣基督,天主子,可怜我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