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玛拉基·马丁神父辩护
凯旋通讯社
(Triumph Communications)
主耶稣教导门徒要在磐石上建房,而非沙土之上。这一教诲对玛拉基·马丁有何启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简要概述他生命最后阶段的经历。
1960年代,离开罗马并定居纽约后,玛拉基·马丁投身于传媒领域。他撰写了大量书籍和文章,并频繁出现在媒体上,进行访谈和参与电话连线节目。
两个因素最终使玛拉基·马丁面临挑战。首先,马丁神父的主要论点是,罗马天主教会正经历一场严重的危机,用教宗保禄六世的话说,这是一场“自我拆解”。这一观点与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后教会自由派所宣扬的乐观立场——即教会正在经历第二次五旬节、一个伟大的复兴时期——形成鲜明对比。其次,马丁的信息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共鸣。他的书籍和录音销售异常火爆。马丁的成功不仅在于他触动了公众的心弦,还因为他直接挑战了教会自由派的官方立场,因此招致了他们的敌意。
自由派不喜欢马丁的信息并不令人意外。然而,他们面临的难题在于,马丁的论点难以反驳。所有反映教会活力的统计数据,如神学院入学人数和教堂出席率,都在急剧下降。这些数据尚未考虑到信仰流失和异端思想在教会内部蔓延等质性问题。尽管自由派和温和保守派试图驳斥马丁的观点,但由于他的结论基于坚实的现实基础,这些努力并未能显著削弱马丁的影响力。
为了削弱马丁信息的有效性,他的对手们转向了人身攻击(ad hominem attacks),即针对个人而非其论点进行攻击。事实上,这是反对者唯一有效的策略。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些试图诋毁马丁声誉的行为。
否认玛拉基·马丁的神职身份
对玛拉基·马丁的个人攻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们建立在不稳固的基础上,即这些指控不断变化。最初,许多针对马丁神父的攻击集中在质疑他作为神父的身份上。有传言称马丁神父离开了神职并结婚了。人们常常声称他已经失去了行使神父职能的资格。然而,这些攻击在马丁神父去世后逐渐失效。前耶稣会副省会长文森特·奥基夫神父证实,马丁神父确实获得了免除其贫困和服从誓言的豁免,但并未解除贞洁誓言。奥基夫神父明确表示,马丁神父一生都是合法的神父,并且从未结婚。当时,奥基夫神父正是马丁神父离开耶稣会时的副省会长。因此,马丁神父虽然离开了耶稣会,但并没有放弃神职身份。他是被世俗化(secularized),而不是被还俗(laicized)。他继续私下举行弥撒。奥基夫神父所披露的信息与马丁神父在我采访中告诉我的内容完全一致。
罗伯特·凯泽的指控
对马丁神父的攻击并未因官方确认他从未离开神职而停止。此后,针对他的攻击主要集中在指控他与女性有不当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攻击手法是历史上最古老的策略之一。例如,圣阿塔纳修斯(捍卫正统信仰的卫士)在阿里乌派异端时期被诬陷与女性有染;同样,圣杰勒德·马杰拉也曾被错误地指控有类似行为。
媒体有时报道马丁神父与一位女性同居。这位所谓的“女性伴侣”实际上是卡基亚·利瓦诺斯(Kakia Livanos),一位年长的希腊女士,担任马丁神父的管家。她负责准备餐食和处理日常家务。天主教神父雇佣家政人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当马丁神父搬到纽约时,一位枢机主教建议他与一个家庭同住。马丁神父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搬进了利瓦诺斯一家。当时,利瓦诺斯家是一个核心家庭,包括父母和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成员逐渐减少,最终只剩下卡基亚·利瓦诺斯一人继续住在该住所。
自由派记者罗伯特·凯泽在其2002年出版的《神职错误》(Clerical Error)一书中声称,玛拉基·马丁在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期间与其妻子有染。这本书是在马丁去世多年后才出版的。如果这些指控属实,为什么凯泽要等到这么久之后才撰写此书?为什么他选择在马丁无法为自己辩护的情况下提出这些指控?这种行为显得极为怯懦。
一个关键因素是,凯泽并不是一个可靠的信息来源。他曾被描述为一位难以区分幻想与现实的记者。在《荒凉之城》(The Desolate City)一书中,安妮·罗奇·马格里奇指出,凯泽对奥塔维亚尼红衣主教和贝阿红衣主教的描述是不准确的。她写道:“我建议任何打算成为修正主义历史学家的人参考凯泽的作品。”像许多自由派记者一样,凯泽在事实准确性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玛拉基·马丁曾多次被指控与女性有不当关系,但所有这些指控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基于谣言、流言蜚语和无根据的推测,而非确凿的事实证据。这些指控在法庭上站不住脚。根据我们的司法系统原则,被告在未经证实有罪之前应被视为无辜。举证责任在于指控者,而非被指控者。到目前为止,指控者尚未提供任何实质性的证据。
即使假设最坏的情况——即其中一项指控属实,这也不意味着玛拉基·马丁的观点就是错误的。这更不意味着他的灵魂注定下地狱。马丁神父定期参加忏悔,因此如果有此类事件发生,他很可能已经通过忏悔获得了赦免。指控者的逻辑暗示,如果马丁与女性有染,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听取他的意见。这种推理在逻辑上是错误的。按照这一逻辑,圣奥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前曾与一名女子同居并育有一子,但这并未影响他后来成为教会的重要圣人。
玛拉基·马丁:双重特工?
一些传统天主教徒对玛拉基·马丁持怀疑态度,认为他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持有自由派观点。更有甚者,怀疑他是双重间谍,参与了某些隐秘的犹太阴谋。
或许确实如此,马丁神父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传统。他本人也曾提到这一点。他曾开玩笑地对我说:“伯纳德,我发现我越老越成为一个不可知论者。”这并不罕见。许多传统运动的领导者都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灵魂探索后才转向传统的。例如,《Approaches》杂志的编辑哈米什·弗雷泽(Hamish Fraser),该杂志是苏格兰的一份传统期刊,他曾是一名共产主义者。即使是传统天主教最著名的领袖之一,马塞尔·勒费夫尔(Marcel Lefebvre)主教,也签署了除两份外的所有十六份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文件。因此,玛拉基·马丁在1960年或1970年的信仰立场真的那么重要吗?根据这些批评者的逻辑,圣保禄也不应该被封为圣人。天主评判灵魂的标准是其最终的状态,而非过去的经历。
关于玛拉基·马丁在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期间的自由主义倾向,可能存在夸大。一些天主教徒对他作为前促进基督教合一秘书处负责人贝阿枢机主教(Cardinal Bea)的助手感到不信任。然而,在《荒凉之城》(The Desolate City)一书中,安妮·罗奇·马格里奇(Anne Roche Muggeridge)指出,贝阿红衣主教在其信仰上是正统的。当他发现两位自由派神学家汉斯·昆(Hans Küng)和爱德华·施利贝克斯(Edward Schillebeeckx)试图利用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来改变教会的信仰和实践时,他感到非常震惊。当然,贝阿枢机主教确实有一些自由派倾向,但我们怎能假设马丁神父当时完全认同他的所有观点呢?
关于怀疑玛拉基·马丁是双重特工和犹太阴谋成员的问题
对于玛拉基·马丁是双重特工并参与隐秘犹太阴谋的怀疑,实际上并没有坚实的依据。马丁神父始终坚信“教会之外无救赎”的教义,甚至支持了伦纳德·菲尼神父(Fr. Leonard Feeney)的观点。他批评了若望·保禄二世对犹太教采取的普世主义政策。在《风之屋》(The Windswept House)和《荒芜的葡萄园》(The Deserted Vineyard)两书中,马丁神父对教宗处理一场纪念大屠杀音乐会的方式提出了批评。他坚持传统教会的立场,认为犹太人需要皈依并接受耶稣为弥赛亚。
本文讨论了针对玛拉基·马丁最常见的指控及其背后的怀疑。这些指控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实质性的证据。它们基于谣言而非确凿的事实,犹如建在沙上的房屋。接下来我们将看到,支持玛拉基·马丁的论据建立在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上。
玛拉基·马丁作品的成果
由于玛拉基·马丁既具争议性又取得了显著成功,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攻击。正如马丁神父曾对我说:“如果你没有受到任何批评,那么你可能没有说出任何有价值的话。”最终,对马丁神父的评价应基于其工作的实际成果。“凭他们的果实,你们可以认出他们。”(圣玛窦福音7:16)。马丁神父的书籍和录音对众多信徒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的档案中保存了大量来自读者的证词,他们表示马丁神父的作品对他们帮助极大。一些曾经疏远教会的人因马丁神父的影响重新回到了天主教信仰。另一些人则在面对教会危机和教会人士的不当行为时,通过马丁神父的见解获得了坚持信仰的力量。许多人认为,理解教会的危机使他们更有能力应对这一可能是天主教历史上最严重的挑战。此外,许多灵魂因马丁神父的引导而转向传统天主教。一位知名传统天主教网站的管理员告诉我,许多人正是通过马丁神父的影响开始参加传统的拉丁弥撒。
综上所述,玛拉基·马丁的工作对众多天主教徒的信仰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一结论是基于真实的证据,建立在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上。
玛拉基·马丁的品格:圣人还是恶棍?
一个人的成就通常与其品格相符。我谨邀请所有对玛拉基·马丁存疑的人聆听我们与他进行的22小时访谈录音。试问:一个恶棍能否传递如此真挚的精神启示?那些真正接触过玛拉基·马丁的人所获得的体验,与所谓“恶棍”的形象截然不同。在访谈期间,马丁神父曾因外出为一个贫困家庭购买食物而迟到;另一次则中断采访,只为向一位九十岁高龄的神父告解。更有甚者,当保禄·威肯斯神父与我发现众多受助者通过马丁神父获得精神指引时,我们都不禁为之惊叹。即便健康状况堪忧,马丁神父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仍为信仰事业鞠躬尽瘁。他展现出非凡的预言天赋,早在“新世界秩序”概念兴起及同性婚姻合法化数十年前便预见了这些趋势。作为资深驱魔师,他通过与超自然领域的深刻接触,敏锐洞察到教会与世界的严峻危机。即便在神职人员中,马丁神父也属罕见——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知,不懈追求自身与所遇灵魂的救赎。
综合其慷慨品格、预言能力及灵性觉悟等特质,呈现的正是具备圣人特质的完整形象。试问:基于真实经历构建的圣人形象,如何能与虚构的恶棍形象并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诋毁者的信息来源究竟为何?唯有一词可解:谎言。
现有证据表明,针对马丁声誉的抹黑行动与虚假信息传播密切相关。历史档案显示,克格勃在冷战期间曾系统实施虚假信息战。广告业先驱大卫·奥吉维在其回忆录中披露,二战期间英国秘密情报局(其本人曾供职于此)在南美开展过损害亲德商人声誉的专项行动。值得注意的是,马丁的畅销著作《耶稣会士》对后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时期的耶稣会体制提出严厉批判。在此背景下,若某些耶稣会士试图污损其声誉,实不足为奇。鉴于“恶棍”形象与真实人格的严重背离,完全有理由认为这是系统性虚假信息操弄的产物。
玛拉基·马丁声誉保卫战的历史意义
关于玛拉基·马丁声誉的争议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其根源在于他的著作与录音已成为传播传统天主教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英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传统天主教作家之一,马丁神父的遗产持续推动着天主教正统教义的复兴。即便在其逝世后,其思想遗产仍在引导公众回归传统教义,并产生实际成效。自由派人士试图诋毁其声誉,实则是要破坏这一卓有成效的事业。
那些传播不实指控的传统天主教徒应当警醒:此举不仅为自由派势力充当了代理人,更可能危及教会根基与信众灵魂的救赎。须知诽谤本身即是重罪,传播者更将面临灵魂层面的审判。马丁神父的著作被公认为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后对教会现状最全面、最精确的评估体系。尽管存在学术争议,但围绕其结论展开的理性辩论,正是厘清当代教会史的关键路径。
在此重大历史议题的讨论中,针对马丁个人声誉的攻击不过是可悲的干扰战术,堪比选举中的抹黑宣传。这种基于谣言、影射与谎言的攻击注定失败,终将被扫入历史垃圾堆。传统天主教徒应当坚守真理阵线,聚焦核心教义辩护,避免堕入人身攻击的泥潭。正如主所训示:“你们会认识真理,真理必使你们获得自由”(圣若望福音8:32),这正是我们应对教会史上最严重危机的行动纲领。
注:凯旋通讯社(Triumph Communications)始终捍卫玛拉基·马丁神父的思想遗产——这在信仰传统遭遇严重侵蚀的当下尤为重要。我们持续出版和推广马丁神父及其他护教作家的著作,恳请各方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