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种基于福音之爱的灵修
“我若有全备的信心,甚至能移山;但我若没有爱,我什么也不算。”
(格前 13 :2 )
正如一幅地图,如果不是基于那些旅行者必须经过的实际地形的话,灵修便是毫无用处的。但更要紧的是,旅行者要认识到地图的必要性。只有当他们陷入困境,需要为摆脱那种阻碍进程的困惑纠缠而寻找出路时,才会产生这种认识。犹太神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讲过一个故事,精确地还原了这条真理。
布伯描述了一位被囚禁的拉比和典狱长之间的相遇。拉比那尊威安详、深思默想的面容深深地触动了典狱长。典狱长本是个善于思索的人,他开始和犯人交谈,并就圣经中的各种观点向他提问。最后,典狱长问拉比:
“我们怎么理解全知的天主对亚当所说的:‘你在哪里?’这句话的?”
拉比回答:“你是否相信经文具有永恒性,它们包括了世世代代,也包括了每一个人在其中呢?”
“我对此相信。”问者答道。
于是,这位圣贤说:“那么,在每一个时代,天主会向每一个人呼唤:‘派定给你的年月和日子,许多都已过去,而你在你的世界中走了多远呢?’对于你,天主会这样问:‘你已活了四十六年,你走了有多远呢?’”
当典狱长听到提及自己的年龄时,身体蜷缩起来,将手搭在拉比的肩上,喊到:“太好了!”但他的心却开始颤动了。
布伯接着解释,天主问这个问题不是期待去知道什么新的事物。确切地说,天主是用这个问题来质问亚当自己的生活状态。今天,天主也向我们提出相同的问题,用当头棒喝来使我们审视自己的生命,并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负起责任。根据布伯的意思,这个决断性的内心省察是人类灵修道路的开端。如果不正视那问我们“你在哪里”的静谧、微小的声音,我们就会一直无路可走。亚当正视了这个声音,认识到了自己的困境,并找到了一条出路。“你在哪里”的问题就好像我们生命地图上的红叉标记。如同在购物中心的指示图上,红叉标出了我们所站立的确切位置。一旦弄清了那个地点,我们就可以继续行走了。
当今日的基督徒面对“你在哪里”的问题时,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要比以往更复杂。他们经常觉得不断地在生活压力下受到打击,并被竞争的价值标准撕扯着,那些价值标准无情地向他们索取有限的精力和资源。内心的声音以窘困和担忧淹没了他们的理性:
——“我愿意加强完善祈祷生活,但当我从家庭中抽出时间来时,就会觉得异常内疚。”
——“我愿意到市中心为流浪者所设立的收容所去义务服务,可是目前的工作如此忙乱,我几乎连妻子和孩子都不能见上一面。”
——“我如何能忠实地履行对孩子和丈夫的责任,而又为自己抽出时间和腾出空间?告诉他们我不得不离开几个小时,而他们得自行照料一会儿,这样做是不是自私?”
受此类内心压力和问题的困扰,基督徒常常经验到挫败、愧疚和混乱的感觉。他们感到有需要厘清自己的处境,并在如何运用时间和精力方面作出良好的选择。
这种苛求的生存方式对面临世界“未来震撼①”的平信徒提出了挑战:他们每天都被改变的迅猛和选择的急迫围困着。但同样的境况为发愿的修道人越发显得真实。对于他们而言,生活步伐的加快和其复杂性的加剧是由梵二会议所引致的。借扭转历时久远的教会同世界所呈现的敌对关系,大公会议激发了活跃能动的修道人(相对于敛心默祷者)结束他们的隐修隔离形态,将自己置于实质性的世界中,那就是,教会感到被从孤寂中召叫出来,要团结起来为人类服务的地方。这个重新定位将修道人所具有的宗教意味融入了世界之中,使他们和所有的基督徒伙伴一道承担同样的喜怒哀乐。这相对而言的新状况,需要一种灵修指导,它好像一幅地图,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之后所涌现的新领域中,帮助他们确定方向,并引领他们度基督徒的生活。如今,许多发愿的修道人发现,自己与他们的平信徒兄弟姐妹同样都在各种困惑的窘境中挣扎着:
——“当有诸多要做的事情,而又缺乏帮助的时候,我如何防止因涉及面过多以致于筋疲力竭呢?我想告诉你的是,职业危机使我担心不已!”
——“这些日子里,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疲惫不堪,下班回家后便觉得不想做任何事情。可当我省略祈祷,不再参与团体生活时,我觉得孤单落后!我该怎么办?”
——“我感到需要和好朋友保持联系,但堂区工作占据了我全部的时间”。
这些忧惧的心声显示了在繁忙的生活中活出福音价值所必定面临的挑战。要以平衡的生活姿态来满全基督徒多种多样的要求,以求不因过度偏重一方而损害了其它方面,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设想有这么一个空间,能“容纳万事,且凡事在其中各就各位”,它即表明了一条达成和谐的道路。要获取这种和谐,就需经过不间断的自我督促的过程。为此,我们需要一种全面的视角,由此得以在宽广的背景上审视我们的生活。只有在这样的架构下,才能使我们评定自己是否对全部福音价值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全人的灵修力图应对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找到一种充分整合我们生命的态度,以便给我们不断增进圆满的觉察,并在追求圣善的道路上引导我们。
为圣善而努力,如同进行锻炼,可能对一个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如果受误导的话,对圣德的追求可以导致粗制滥造和发育不良的后果。一些人想躲藏起来,直到生命的风暴平息下来,于是利用信仰作为安全港湾,来逃避成人生活中推动成长进程的种种挣扎。天主作为严厉判官的可怕形象削弱了某些基督徒生命中的热情和自发性,同时,有些教会领导独揽大权,使另一些人总要无休止地幼稚地依赖他人。
专业人士,如司铎、传教士、和发愿的修道人,由于对待宗教太过严肃认真,免不了遭遇随之而来的危险。“刻板得可怕的神父”和“异常苛刻的修女”的画像说明了即使在梵二之后的时代,宗教生活依然可引致压抑的产生。这些画像仅仅援引了各类不成熟修道人中的两种,他们在今天的教会内形成了一群“天主的性情乖戾的孩子”。我们都遇到过疑虑重重的本堂神父迁怒于那些寻求在堂区能更多参与其中的受过培训的志愿者,以及因性焦虑在许多牧灵局面中信心不足又无能为力的修道人。一些人可能会有争议,情感健康不应被绝对化地当作是一种基督信仰的价值。但大家必须承认,纠缠于情感问题的司铎和传教士经常会严重地阻碍天主国的传布,他们通过滥用职权损害生命,破坏传教事业中的合作。
①未来震撼: 指因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的变化等, 担心其不能适应而产生的不安情绪。——译注
奉教道路的危险也危及到了平信徒。严肃认真对待宗教的男女可能会陷入虔敬的狂热主义和头脑简单的原教旨主义,致使生活繁重累人、单调乏味。例如,那些从字面上解释圣经的人,经常利用经文作为打击别人的棍棒,迫使他们来认同自己僵硬的观点。而“真信徒”的正义感常使他们轻易地允许自己用让耶稣都会脸红的态度去谴责别人。一种全人的灵修则试图护卫基督徒不滑向这些目光短浅的极端。
本书所建议的灵修生活的全人途径会让修道人与平信徒在他们的教会生活与日常生活中打造一种更具活力的关联。如此,他们可以弥合人性与圣善、世俗与超性之间的两相分裂—这已迫使许多人在活出宗教信仰的时候呈现精神分裂的状态。简而言之,这种全人的灵修将有助于具完备人格的基督徒的发展,包括修道人和平信徒在内。对此,耶稣会历史学家许果·拉内(Hugo Rahner)有适当的描述:一位成熟的基督徒是“战胜了灵魂与肉身、头脑与心灵之间恶性的分裂状态,从而成为十足健全的人……”。
像拉内一样,我相信,一种健康的灵修不可能建立在人格废墟之上。一种健康的灵修生活反映了人性的完整,且不会同圣善及宗教献身对立起来。只有这样的全人途径才可以成功地通过循循善诱来培养心性的取向,使宗教道路成为臻至圣善及全人成长的真正途径。
什么是全人途径?
近些年来,“全人”这一术语被用于各种领域,如医学、治疗、教育、教理及灵修方面。在所有这些应用中,一致的意义反映出对完备性的关注,对圆满融通的渴望,以及为理解既定事实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所作出的努力。为捕获这术语的一些更重要的微妙之处,现在让我们在不同的背景中去细察其用法。
例如,“全人医学”是代表了一种愿望,即将整个人置于医疗关注的中心,而非将健康护理削减到对染病器官或机能障碍部分进行缺乏人情味的治疗。面对医疗护理领域不断递进的专业化,以及技术进步贬损人性化因素所带来的惧怕,这种关注不失为一种应对方式。全人医学强调身心的有机结合,也强调个人有责任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锻炼来关顾、调节自身健康。为抵消一些人心中的自满情绪,亦即他们觉得自己太忙,以致于无法获取保持活力充沛的健康所需的适当营养和休息。它着重指出通过营造均衡和谐的生活来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也谈及全人途径通向个人的发展。他们强调认识并开发复杂人性方方面面的重要性。这些包括了一个人的身体与生理需求、情绪与情感需求、精神与宗教需求。心理健康也应用了荣格②的观念,认为人格的成熟需要两种性质相异的精神的整合,在东方概念中,是指一个人生命中的阴阳平衡。
②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瑞士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师,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毕生致力于研究人类的心灵奥秘,著作极丰。他在了解人类心智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提出了外倾型和内倾型的概念以及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著作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心理类型学》、《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记忆、梦、思考》、《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人及其象征》等。——译注
这个整合要求付出一生的努力,它在广泛定义的“中年危机”阶段会凸显出来,特别引人注目。根据荣格所讲,由“人生的下午”所呈现的挑战,是为了开垦潜意识里在“人生的早晨”被忽视而未经开发的人格因素。因此,中年段的方案需要正视及承认一个人的隐蔽处(在人生进程中由于个人原因而受到压抑的方面),并在人格发展中,通过女性(anima)和男性(animus)法则渐进的同化作用,得到“雌雄同体”的成长。因此,全人途径鞭策人们超越男性或女性意义上刻板老套的性别划分,并在人格完整的情况下得到更丰富的发展。
人类个体就像是一幅拼图,由许多不同的角色所组成。人们的自我审视使得我们像一个独立体那样去体验自己,而不是作为一个松散汇集体中孤立的部分。然而,这不像是一帧静止不动、预先配置的拼图,只具有限的几个部分;人是多面的存在体,许多维度只会在生命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当自我的新端倪在生命旅程的不同站点冒出时,它们要求得到的是认可,以及给予合理的定位。为它们寻找安放的位置,这就经常要求解散现存的自我概念模式,于是,一个能结合新端倪部分的综合体才能得以发展。这种解散是令人惊恐的,因为它能粉碎人的自我意识,因此骤然带来了性格认同危机③,并造成瞬间的失衡。成熟的成长要求能够容忍这一时的心理混乱状态,并允许一个人生成更具包容性的自我概念。面临意义崩溃的胁迫,刻板的个性顽固地攀附于有限的自我意识,不让这些新的部分获得合理的地位。相反,一条通往发展的全人途径要求我们继续拓展我们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形象。
③性格认同危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心理学用语,尤其指在青年期产生的心理矛盾和混乱现象,既关心个人的社会作用,又难于认识或树立自己性格的同一性。
——译注
教育者也发现“全人”这术语非常有用。“全人教育”旨在去培养情感和认知同时发展。此领域的一位权威人士声明:“与其让情感与认知活动发生碰撞或冲突,我们倒不如尝试让两者在一种和谐的关系内运作,为着让学习者最终获得益处和取得成效。”当教育被视为仅对头脑的发展起作用,并忽视培养活跃投身于世界所必备的基本态度,诸如:好奇怀疑、反语讽刺,和勇于另类思考等,这样的观念就太狭隘了。因而,全人教育者告诫教师们“要尽量不忽视这一事实:‘心智’层面是超乎‘知识’层面的;‘人格’层面是超乎‘头脑’层面的。全人教育试图借融合情感与认知,同时结合理性和想像力,“向干巴巴的教育实践灌注一些营养液”。在一本有关重塑美国教育的书中,作者强调了在教育过程中重新整合思想、情感、理性的迫切需要。他相信,“明天所需要的,不是成堆的知识分子,而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他们所秉承的教养使他们易于感知,乐于行动,善于思索。”
在信德培育的领域内,当代的教理辅导所要求的是一条超越课堂模式的全人途径。遵循全人途径的传道员主张,只有涵盖全人的基于经验及重在参与的途径,才能达成《国家教理讲授指南》(The National Catechetical Directory)所描述的目标:使一个人的信德通过教育的启迪,变得有活力,有感知力以及有积极的作用。
为达到这目标,有效的教理辅导就不能仅针对学习者的头脑思维,而且必须“继续开发个人的全部潜力:在情感和行为方面,也在知性和灵性方面”。一位倡导者就全人途径指出:“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圣人和英雄们表明,他们被立圣品,不是因为聪慧机敏或知识丰富,而是因他们生命的卓越和美善。这不就是我们宗教教育的目标吗?为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一种多面的、全人的途径。”
那么在用“全人”描述一种灵修方式和灵修培育时,言外之意是什么?它应当包含以上就这个术语所描述的全部涵义和微妙之处。如同全人医学,全人灵修必须尊重一个人生理与心理或肉身与灵魂的统一。就像人的完整发展,全人灵性成长必须包含为心理整合及达至完全所作的不懈努力。它也必须尊重人一生的发展性质。好像全人教育,全人宗教培育必须超越纯粹的理论培训,将整个人投入到个人改变的过程中去。它亦必须把个人经验视为一个重要的老师,并在充斥着尝试和犯错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效果。论及全人教理辅导,圆融的灵性发展之目标在于使人的信德成为影响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动力元素,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性上对于一种抽象真理的赞许。
全人灵修是一种宗教观,也是一个人为了体现宗教价值而构筑生命的方法。作为宗教定位,它提出了这个问题:“天主是如何在我们生命的所有方面引导并且爱我们的?”只要认识到一个人生命的全部幅度必须臣服于圣神施行转变的影响力之下,就是全人意义上的。过去,某些灵修方法把灵修生活的范围限制在个人同天主的关系以及个人的心灵状态上。相反地,全人的灵修是尽量涵盖一个人存在的全部,包括同别人、同工作、同物质世界的关系。如此,将灵修生活定义为与生活本身同步,它便和人每一项的关注都是相关联的。天主的神寓居并活动在我们生命的所有方面,不仅仅在单纯的诸如祈祷和朝拜等宗教活动中。
完整地理解灵修涉及到将其与人之发展的各个方面关联起来—心理与灵性方面的、人际与政治方面的。“整体论旨在使人有志于游刃有余地安排个人的生活,赋予每个意义重大的因素适得其所的地位。”围绕着工作与休闲、祈祷与政治、性与人际关系的事件都竞相引起我们的注意。作为一种生活结构,全人灵修关系到一个问题:“既然时间、精力及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如何将基督徒的生命纳入一种不断朝向完善与和谐发展的理念?”
灵修生活的全人观点
完整地看待灵修生活就是宣告两条中心的信仰真理:(1)对圣善的追求决不损害健康的人性成长;(2)那些努力成为虔信者的人们并没有脱免人性的因素。他们必须同其他人一样,在人性挣扎的经历中,着力于他们的成长直至完全。一份有关贞洁愿的耶稣会文件所声明的内容是适用于整个宗教生活的。贞洁“不消除我们的个性,也不妨碍人与人的联系与对话,却是在感情方面舒展开来,将人们如同兄弟姐妹一样团结起来,引领他们更完趋向更完满的爱德。”因此,那些渴望成为修道者的人们,无论是发过愿的还是平信徒,必须继续致力于他们个人的不断成长。如果他们不保持开放心态,保持施予爱并接受爱的能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他们想配合上主实现耶稣所展望的博爱社会的时候,他们宗教方面的追求会起到阻挠作用,而非激励作用。
与造物主合作
那些认真对待基督信仰的人不应该将人的成长贬低为仅仅是世俗层面上同宗教成熟不相干的东西。因为,正如圣依肋内(St. Irenaeus)提醒我们的,天主的光荣是活生生的人,作为人类,我们的天职是要求我们致力于人的持续成长。人的生命是一份来自于造物主的礼物,它携带着一个召叫—召叫我们成为共同的创造者,自由地打造我们的生命,在天主面前成为美好。在这不断的人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主同由天主圣手所塑造的人类相互合作。所以,对那些寻求回应天主的人,致力于成长是一种要求,要胜于一种选择。拒绝朝向持续成长的内心推动,就等于是不回应天主,因为,在我们陶成的过程里,“天主是临在的——作为终点,作为召唤,作为慈爱。”简而言之,全人的灵修认为,持续不断的人的成长对于宗教成熟是非常重要的。灵修生活,如果不是建立在充斥着抗争的、坚实的人性发展之上,就容易流于肤浅和逃避现实。
恩宠建构于本性之上
灵性的成熟壮大,极其依赖于圆融的人的发展。这条真理很久前就被经院哲学的格言所抓住了:“恩宠建构于本性之上。”前耶稣会初学导师良·洛克(Leo P.Rock),以精练的方法将此真理应用到修会的培育中:“恩宠并不取代本性,而是满全它。健康、明智的个性发展是最肥沃的土壤,恩宠可以在其中扎根、生长。在个人成长得到最佳促进的情形下,宗教生活中的成长才最有可能发生。
“恩宠建构于本性之上”的一条现代释义可以是“天主在我们所处的位置上与我们相遇”。圣德若要纯正,必须同真实的人性生命密切相关——由此就涵盖了个人的独特性、有限度的能力和潜力、情感的成熟程度。我们也许知道一些真正有圣德的男女,似乎他们的心理远非健康;然而,灵性发展中的成熟通常意味着更为本质上的本性与心理方面的成熟。由于天主的恩宠沿着上主自己开拓的渠道涌流,一般来说,天主的圣神尊重人性发展的自然律,祂在人类朝向圣善和完整的奋斗中与他们互动。因此,任何企图回避人之发展自然律的灵修道路,都要冒引致不真实的危险。有一名睿智的本笃会院长,他负责培训各种年龄段的望会生,正如他所说:“如果你想把一个三十岁的脑袋安到十九岁的身体上,就造出了一个怪物来。”
另一方面,本性自身已受了恩宠。因为可以发现,天主的恩宠在人之发展的框架内工作,成长同时也是自然的发展,也是一种令人称奇的美事。对于那些力求在灵修方面成长的人,好消息是:天主密切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了。这远非天主对人成长中的挣扎漠不关心。生命的卓越创造者神秘地靠近我们,支撑并维持了那个过程。嗜酒者互戒协会(Alcoholics Anonymous)④成员们有这样的说法:“天主总是来参加聚会的!”天主一直临在于我们内心以及我们的世界中,“作为(我们)存在的发源地和方向,却从未等同于历史,亦从未被它所吞没”。因此,人性发展既是世俗的,又是神圣的。它涉及到自然本性与恩宠两者,因为引领我们达至更多的自我认识,及使我们在人类境况中重新安置自己的皈依“不是纯粹心理方面的,而且还是救恩性质的”。天主救赎性地临在于人性陶成的过程中。
④嗜酒者互戒协会(AA):也许是最著名的自助团体,会员都是曾一度嗜酒如命的“酒鬼”。1935年,一个多年来成功地戒了酒的纽约人到阿克伦市做生意并在那里找到了另一个嗜酒者。嗜酒者互戒协会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这个纽约人在戒酒的头几个月里注意到,当他试图帮助别的嗜酒者戒酒时,自已的喝酒欲望也随之减少。在阿克伦市,别人把他介绍给一个有酗酒问题的当地医生。这个生意人和这个医生在一道努力时发现,他们保持滴酒不沾的能力和他们能够给与其他嗜酒者的帮助与鼓励的多少是密切相联的。在四年之中,这个运动缓慢地发展着。1939年,随着《嗜酒者互戒》(此协会的名称由此而来)一书的出版,并由于许多不嗜酒的朋友的帮助,这团体开始引起全国和国际上的注意。嗜酒者互戒协会是一个人人同舟共济的团体,其成员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以便解决他们的共同问题,并帮助他人从酒精中毒中解脱出来。具有戒酒的愿望是加入本会的唯一条件。互戒协会已有1,000,000多名会员,遍及114个国家.这些会员聚会于地方分会,有的分会位于某些村镇,只有几个戒了酒的人,也有的位于很大的社区,有千百名成员。现在全世界有62,800多个分会,其中有几百个设在医院,监狱和其他收容所。——译注
全人成长与有效传教
在讨论基督徒生活中情感和性之间的关系方面,精神病理学家詹姆斯•吉尔(James J.Gill)指出一条理由,就是灵修与修会培育的整体观必须在当今受到重视的问题。他坚称,有效传教的实质发生了截然转变。那个转变要求彻底修正平信徒和修士的受训方式,来为教会的宗徒事业服务。在过去,传教的突出模式要求传教士传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如今,有效传教要求将他们自己的人格品性与人分享。
吉尔认为,二、三十年前受训传教的人经验到一种适合提供给他们知识的培育,他们可以传递那些知识和技巧,借此可以表达他们正学到的有关天主、人及世界的真理。他们习惯相信自己的“灵修生活”是自己和天主之间的私事,也许能同神师和长上分享。
传教重点从传达一个人所知道的,到分享自己是谁的转换,要求今天的传教士超越不具个人特色的“真理”施予者或遥远的“答案”提供者,来和人们一起关注所面对的问题。今天的传教士,无论是修道人还是平信徒,借聆听别人的需要,分享他们的挣扎,允许他们逐渐明白我们最深的态度、价值、信仰经验、挣扎和软弱。简而言之,给他们机会认识到我们是“受伤的治愈者”,“把劝诫亲自地,个别地‘传达’给他们”。因着这种在传教理解方面的转换,那些希望在传教中服务他人的人们听到了一种新的密集的呼声,亦即“对持续成长的追求、在基督徒友谊中改善与别人关联的能力、深化对我们自己及我们服务对象的理解”。所有这些关注在以下的全人灵修模式均有所讲述。
一个爱的框架
耶稣信息的显著的特性在于它是绝对的简洁明了。当面对一个希望为难祂的法学士所提出的问题时,耶稣归纳出双重的爱的诫命,祂总结说:“你应当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系于这两条诫命”(路10:25-28;玛22:34-40;谷12:28-34)。耶稣穿越了法利塞人规条的泥沼,祂直接命中事情的核心:爱是宗教生活的绝对必要的条件。既非满全法律的文字,亦非守斋或交什一税,却只是以我们的全部存有爱天主及别人,如同爱我们自己,这是“得到永生”的最关键的要求。这条真理被如此鲜明地训示出来,为那些困惑于冗繁的梅瑟法律的人们,必定是耳目一新的。在我们重塑如何看待当今复杂生活之观念的时候,它具备同样的力度。
简约的方式有助于阐明事实,也可以扭曲事实。思想的历史囊括了许多复杂的实例,从中可以看出,过分的简化或带曲解性的删减会严重地损害事情的真相。例如:一个人可以不否认性本能冲动的强大力量,也无需接受弗洛伊德学说的简化论,亦即“性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唯一激发因素”。类似地,经济动机虽然以多种方式使世界保持运转,但有充足证据说明人是被胜过金钱的东西所驱动着,从而不会苟同于经济决定论的论调。
所幸的是,当耶稣把“全部法律和先知”浓缩为祂爱的双重诫命时,祂阐明了教训的含义,又不致于歪曲真理和传统。由于福音之爱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围绕人类生命的复杂幅度,与此同时又指出单纯的关注焦点。因此,从福音之爱的角度看待灵修,能使我们形成全面的见解,来检验生活质量,及作出艰难的选择,去应对竞争带给我们的压力。
根据爱的双重诫命,我们可以从圣经里提炼出五种卓然的爱:天主的爱、邻人之爱(diakonia)、团体之爱(koinonia)、友谊之爱(philia)和自爱。这五种爱各具特色,但实际上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例如,自爱使一个人,无论在友谊、传教或团体中,都能够去爱别人。不过,被别人所爱也能使人能够爱自己。类似地,爱一个人的生命如同一份宝贵的礼物,便构成了一种依据,使人怀着感恩之情去朝拜和热爱天主,天主就是那份礼物的赐予者。相反地,自我憎恨不会产生爱天主造物主的动机。这些相互关系说明了一个不断辩证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存在于这五种爱之间的。这些福音之爱通过祈祷、传教、团体、友谊及自尊来表达自己。基于这些福音价值,唐纳德•乔根(Donald Goergen)藉由基督徒灵修的完整性与均衡性,将它形容为是“全人的”。我相信,它对于我们的讨论是一种有益的根据,基于他的根本主题,我为全人的灵修架构了一个类似的图解(参看图1)。我形成的概念体系仅仅是一个松散的框架,只为分享一些个人的想法。我不会试图借精确描述每一个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机能,而把它当作一个正式的模式。此外,对每一种福音之爱的阐述代表了我个人的反省和理解,或相同,或不同于乔根主题中对于相同要素的描述。
我的全人框架包含了相同于乔根所提出的十个要素:以上所列的五种福音之爱,连同为彻底理解每种爱而必须被包括在内的互补性的对立面。据乔根所说,我们要冒着误解每种爱的风险,除非我们能够提出问题,即“每种爱如何才能臻于完备?使之完备的补充部分是什么?”。因此,只有在其补充部分一并被关注的情况下,每一种福音之爱才能被完整地领会。从而,自尊必须由舍己来平衡;传教则须由休闲来平衡;友谊由创建来平衡;祈祷由幽默来平衡;社交由独处来平衡。
乔根对基督徒灵修的描述对“全人途径”有两方面的益处。首先,可以理解的是,我们作为基督徒要尝试像耶稣那样去爱,就必须体现出所有的爱。它提供了一种切合实际的灵修基础,因为它反映出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与之抗争的事件和压力。它是一种有用的指南,因为它划分出了一片区域,在其中,我们必须力争寻找通往全面发展的基督徒的途径。其次,注重每种爱的补充部分会鼓励我们给予每一种爱应有的位置,同时,促使我们在设法将这些爱纳入实际生活中之际,力求去达到均衡协调。按照乔根的主题,图1是一个全人灵修的设想方案。现在让我们运用这个框架结构,来探讨完整地活出与圣经精神相一致的各种爱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