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基督教的历史里,独修的方式要比共修的方式出现得更早,但在西方的教会,共修制度却后来居上,成为了主流。西方的教会对组织化和范畴化具有极大的热情,并因此发展出不同的修道会和不同的修道会规。反观东方的教会,却一直对规条主义缺乏兴趣,也从未发展出修道会的组织。这一点,部分是由于东方的教会相信,修道院的制度对修士个人的孤独和沈思来说,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是一种障碍。不过,除了单独隐居的修行方式以外,东方的教会又发展出一种称为精舍的松散修道团体。精舍由一些个别的隐士所构成,他们各住在看得见对方的距离外,但又会三不五时聚在一起,进行集体的礼拜。这种小团体,最先出现在埃及的沙漠,稍后再出现于阿索斯山,最后又从阿索斯山传入俄罗斯。俄罗斯好几代最有影响力的长老,都是这种精舍的成员。圣塞尔吉的弟子是最早生活在精舍的人之一。其后,俄罗斯最有名的一个精舍是如此声名远播,以致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吸引了俄罗斯各阶层的男男女女,奔赴它的所在地,寻求住在里面的长老的指引。 奥普提纳精舍 俄罗斯最有名的精舍萌芽于“启蒙时代”的黑暗岁月。一心把俄罗斯西化的彼得大帝为了破坏教会的权威,废除了莫斯科宗主教的职位,另立一个隷属于沙皇之下的宗教会议,来取代它的地位。彼得大帝的几位继承者——他的遗孀、他的孙子、他的侄女和他的女儿——沿习他对宗教漠不关心的态度,继续加强西欧理性主义在俄罗斯生活中的比重。1722年,修士被禁止过隐士的生活;1724年,很多修道院被敕令改为生病士兵收容所;1734年,政府下令,除了丧妻的神父和退役的士兵外,任何人都不得受剃度作修士。叶卡捷琳娜二世主政后(她对基督教的观点深受伏尔泰和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影响),更下令把修道院的院产充公,改由政府发给修士薪资。当时共九百五十三家修道院,其中有五百六十八家被关闭,一百六十家完全收入无着。反观由朝廷任命的高级神职,过的却是锦衣肉食的生活。以莫斯科和卡卢加(Kaluga)的总主教安弗罗西(Ambrose)为例,在1771年过世时,留下的财物竟包括——其他不说——两百五十二件上等亚麻衬衫和九副镶金框眼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