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六十三:在遭遇不幸、非正义和暴力时还有可能喜乐吗? 保禄宗徒写道:“在主内常常喜乐"〔斐4:4〕。 但是在遭遇不幸时还喜乐,是不是有点出格?保禄自己也承认,有时我们会哭泣:“与喜乐的一同喜乐,与哭泣的一同哭泣"〔罗12:15〕。圣经也提到喜乐消逝的时候。在巴比伦的河边,以色列人再也无心喜乐我们身处异域,怎能咏唱上主的歌? "〔咏137〕。 在遭遇不幸时能引吭高歌吗?上面引用的圣咏断言:面对痛苦而唱"喜乐的歌"似乎有点难以忍受。 但我们知道:在巴比伦,的确有人纵情歌唱了。达尼尔书第三章讲述了被国王投进巨大火窑的三位青年的故事。他们在火窑中行走自如,放声歌唱!烈火象征着巨大的考验和痛苦,但三位青年却在熊焦烈火中赞美天主说:“愿上主受赞美,直到永远! "随着歌声,他们向天主所有的受造物敞开心门。他们深情地将它们一一列举,为它们的存在而惊叹不已。上主的一切化工,请赞美上主!称扬歌颂他,直到永远! "这就是从巴比伦火窑中升起的歌声! 我们知道:耶稣并不是常常喜乐的。 福音有时让我们看到:耶稣为一些人的心硬而悲伤。有一次,他还怒不可遏。当他看到耶路撒冷城,并预见到它在劫难逃的毁灭时,曾不禁伤心落泪〔路19:41〕 ,同样,他也为他朋友拉匝禄的撒手人寰而潸然泪下〔若11:35〕。面对自己的死亡,他感到"忧闷、恐怖"〔玛26:37〕 。但是,耶稣同样从未停止向天主感恩。 有一天,当一个接一个的村镇将他拒之于门外时,他举目向天因圣神而欢欣"对天主说"父啊,我称谢你! "〔路1。:21〕 。当他来到耶路撒冷城门口时,万众欢腾,群情振奋,称他为默西亚,而他却十分清楚:等待他的将是十字架〔参阅玛21〕。 当他前往哥责玛尼园时,明知终将被捕,却仍和门徒们一道咏唱喜乐的圣咏〔玛26:3。〕 。 在某些场合,喜乐似乎不太合适,但如果喜乐似乎会不顾一切地显示自己,那么,我们拒绝它对吗?在困难中,我们有时会经验一阵突如其来的喜乐。 说不出任何明显的理由,但我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对生活的肯定和对天主的感恩。无法解释的痛苦是存在的,但无法解释的喜乐同样存在,就像三位青年在火窑的歌声中所表达的喜乐那样。他们用歌声邀请所有"心谦的人"赞美、称颂天主〔达3:87〕 。心谦的人就是那些一面哭泣、一面歌唱的人。关于这样的人,耶稣曾这样说过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受安慰"〔玛5:4〕。 问题六十四:喜乐有什么价值?它有用吗? 为正义与和平工作的价值和益处是很明显的,但是福音也要求我们毅然决然地选择喜乐,这便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追求喜乐究竟能给我们和他人带来什么呢? 喜乐就像是一块盾牌,保护我们不致灰心丧气、怀恨在心、怨天尤人。喜乐让这一切逃之夭夭,消声匿迹。乃赫米雅重建了耶路撒冷之后,司祭尼斯德拉对全体民众说:"你们不可忧愁,因为喜乐于上主就是你们的力量"〔厄下8:1。〕。 乃赫米雅修筑了坚固的城墙保护圣城,但真正能够创造一片乐土,让人能平安居住,让生命能生机勃勃的,不是石头砌成的堡垒,而是喜乐。 喜乐使我们不致与世隔绝。"我要向我的兄弟姐妹宣扬你的圣名,在盛大的集会上向你赞美歌颂"〔咏22:22〕 。 说这些话的这个人惨遭迫害、疾病缠身、走投无路、众叛亲离。但当天主俯听了他的祈祷,前来援救他时,他所经验到的喜乐吸引了其他人的注意。那些曾经对他冷嘲热讽的人们现在都聚集在他周围,而他也为他们都能够前来而感到欣慰。他的喜乐就是宽恕。他不对任何人怀恨在心。同样,不愿和好也与难以喜乐如影随形。在浪子回头的比喻中〔路15〕,父亲希望大儿子与小儿子和好,央求他进来,和全家人一块儿庆祝浪子的归来,但大儿子却不愿进去,因为他不愿宽恕他的弟弟。如果他喜乐的话,那么和好几乎可以自然而然地发生。 在另一个比喻中,耶稣讲了一个发现了埋在地里的宝贝的人的故事:“他便高兴地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买了那块地"〔玛13:44〕 。喜乐使人能够做大胆的选择,使我们能拥有跟随基督所需要的内在动力。 很有趣的是:圣保禄把宽仁看作是喜乐的效果之一。他又一次说了"你们应当在主内常常喜乐"之后,又紧接着说你们的宽仁应该让众人知道"〔斐4:5}。 "宽仁"一词的原文有很丰富的含义。比如说,它可以被用来形容天主的温良慈善。"你虽掌有大权,但施行审判却很温和"〔智12:18〕。 当这个词被用于那些处于权威地位的人们身上时,它表示体贴和适度。任何形式或根源的极端归根到底都是可悲的,而温良和适度只有喜乐才能维持。为"在望德中常常喜乐"〔罗12:12〕 而做的艰苦努力是爱的表示。这种爱极其强烈,它不愿任何人遭遇不幸。 问题六十五:耶稣在福音中称赞的"缔造和平的人"是谁? 缔造和平的人是那些把世界变成让人类安居乐业的地方的人。当人人都各得所需,生活美满幸福时,世界便有了和平。"和平"一词的希伯来文是"shalom" ,它包括健康、兴旺、安全,以及家庭内部和与近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和平是美满充实,不虞匮乏。当诸事顺遂,一切如意,嫉妒怨恨,销声匿迹时,和平便翩然来临。 天主就是和平的缔造者。他创造了世界,愿意把和平赐给它。这两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和平的工程完成创造的工程。天主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天主看了他所创造的一切,认为很好"〔创1:31〕 。但非正义和战争却把美好的创造界弄得面目全非。只有和平才能使天主在创造时所冒的风险不致徒劳无功。 天主既是世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和平的创造者。 在和平的工程中,天主并非单枪匹马,孤立无援。耶稣在那些来到山坡上听他讲道的人群中,认出了那些和天主一道为和平而工作的人们。关于这些人,他这样说:"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称为天主的儿女"〔玛5:9〕。 缔造和平的人组成了天主直接的家庭。他们是天主的儿女。在当时,这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分享同样的职业。"子看见父怎样做,子也照样做"〔若5:19〕。和平的缔造者一面工作,一面用心灵的眼睛紧紧地凝视着天主。 退缩被动并不能推动和平的事业。 要想"以善胜恶"〔罗12:2 1〕,我们需要创造性的能量。是的,天主的儿女有时自由地放弃他们的权利:“如果有人想跟你去见法官,以拿走你的内衣,你连外套也给他"〔玛5:4。〕 ,但这并不意味着和平的缔造者们害怕冲突,而是意味着:他们必须首先面对他们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反叛。只有当他们自己自由了,他们才敢于以出乎意料、英勇无畏的方式行动,才能推翻那种针锋相对、势不两立的对抗逻辑。 基督带领我们沿着这条充满了内心斗争的道路前进〔参阅弗2:14一18〕 。为了"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缔造和平,“他没有逃避冲突的境况,而是将自己完全暴露给那终要将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仇恨。但事实上,基督仍然活着,而仇恨却一命鸣呼。在十字架上,基督在他自身内"摧毁了敌对“,”处死了仇恨"。他尽尝辛酸,备受凌辱,经历了每个受苦者的一切感受。"他在一切事上和我们一样受了试探"〔希4:15〕 。复仇的渴望和暴力的种子侵袭着他血肉的心灵,但他没有向它们低头屈服,而是爱到最后,因此,他为我们开辟了和平的道路。 问题六十六:我们怎样才能坚持不懈地期望和平? 福音一开始便表达了对和平的巨大希望:“天主在天受光荣,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路2:14〕。从第一个圣诞之夜开始,这一许诺便一直在光荣颂的歌声中回荡。 不错,四部福音后来都提到了普世万民将要经历的严峻考验,诸如:饥荒、动荡和战乱,但福音的开始却定下了基调:天主打发他的圣子来,并不是为维持现状。他在天上的光荣便在于地上的和平。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只要将这一许诺牢记在心、念念不忘,它就会成为我们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力量泉源。 人类为和平所作的努力也是由对幸福的渴望所维持的:叫尔们愿意爱惜生命,享见幸福的日子吗?……那就寻求和平,全心追随吧! "〔伯前3:10-11〕。 凡热爱生命的都应该追求和平。 但和平却常常非常脆弱,必须坚持不懈,孜孜以求,方能永保不失。它就象一只惊惧的鸟,只有以无限的耐心,方能使它驯服。具体说来,这意味着:趁着还有时间,缓解恶言恶语所造成的毒害,不要为误会而纠缠不休,从一开始就防止冲突。 简而言之,这意味着"遮盖许多过错"〔伯前4:8〕 。是爱完成了这一切。敢于创新、乐于宽恕的爱永远不知疲倦,它能使过失和罪恶失去其伤害和摧毁和平的能力。 但是,如果和平至少在短期内真的不可能实现的话,我们怎么能坚持不懈呢?保禄宗徒这样写道:“如若可能,应尽力与众人和睦相处"〔罗12: 17-18〕。保禄始终不渝地希望普遍的和平,但如果不可能与所有人和平相处的话,仍没有理由放弃。和平并不是一件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事。它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始。我们可以为它的将来作准备。 为天主来说,连不可能的都是可能的。通过祈祷,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为和平祈祷就象为我们的日用之粮祈祷一样:今天我们需要食粮,今天我们同样也需要一些和平。在祈祷时,我们不要试图眺望遥远的未来。我们只是为此时此地的所需而祈求。正如Da pacem in diebus nostns 这首歌曲所唱的那样:请给我们的时代赐下和平。 圣保禄在他一封书信的结尾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愿平安的主亲自时时处处赐给你们平安!” 〔得后3:16〕 。在其他场合,他称天主为"和平的天主"和"希望的天主"〔罗15:33 ,13〕 。除非他们对天主绝望,基督徒不可能对和平绝望,因为我们的天主是希望,我们的天主是和平。 问题六十七:基督徒希望的根源是什么? 在一个人们常常找不到理由去希望的时代,那些信赖圣经中的天主的人们比任何时代都更迫切地需要"给任何人答复〔他们〕所怀希望的理由"〔伯前3:15〕 。他们必须知道来自信仰的希望有什么特殊之处,以使他们的生活能够扎根其中。 虽然根据定义,希望指的是将来,但为圣经来说,它却扎根于现在,扎根于天主的今天。"希望的根源在于天主,这个天主除了爱我们还是爱我们,这个天主从不停止地在寻找我们"〔泰泽的罗哲修士:书信A 〔爱的天主〕A God WhO Simply Loves〕 。 在希伯来圣经中,我们称之为天主的那生命的神秘根源召叫人类与他建立一种关系,与他们订立盟约,以此显示了他自己。圣经用两个希伯来祠"hesed" 和"emeth"〔例如:出34;6; 咏25;10 , 40:10-11 , 85:10〕 ,来定义盟约的天主的特点。这两个词通常分别被译作"恒久不变的爱"和"忠信“,这两个词首先告诉我们:天主满溢着慈爱与温良,愿意照顾他的人民,其次,它们告诉我们:天主永远也不会抛弃那些他召叫进入与他盟约关系的人们。 这就是圣经希望的根源。如果天主是慈爱的,永远不会改变他对我们的态度,更不会抛弃我们的话,那么,无论出现什么困难,无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如何的远离正义、和平、团结和慈悲,对信仰者来说,这都不是最后的局面。从他们对天主的信仰中,信仰者获得了对一个按照天主的旨意,或者按照天主的爱,所建立的世界的期待。 在圣经中,这一希望往往是用许诺的概念来表达的。当天主与人类相接触时,这种接触常常伴随着对更丰富的生命的许诺。这一点我们在亚巴郎的故事中已经看到了。天主对亚巴郎说我要祝福你。普世万民都将因你而蒙受祝福"〔创12:2-3〕 。 许诺是一种活泼的现实,为人类生命开辟新的可能。它展望未来,却扎根于同那个此时此刻给我讲话、召唤我在生命中作出具体选择的天主的关系之中。未来的种子临在于现在与天主的关系中。 这种扎根于现在的希望因着耶稣基督的来临而变得更为强烈。 圣保禄说:在基督内,天主的一切诺言已经实现〔格后1;20〕。这当然不仅仅只指两千年前生活在巴勒斯坦的那个人。对基督徒来说,耶稣基督是今天和我们在一起的复活的主。"我和你们夭夭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28;20〕。 圣保禄的另一处文字说的更加清晰:“希望不会让我们失望,因为天主的爱借着赐给我们的圣神,已经倾注在我们心中了"〔罗5:5〕 。基督徒的希望远不是一种对未来的虚幻愿望,而是天主之爱在圣神内的亲自临在,是一股生命的洪流,载着我们涌向圆满共融的汪洋大海。 问题六十八:福音许给我们一个更好的未来吗? 许多人跟随耶稣,肯定是因为他们希望他能改变现状,带来一个更好的未来。他们以为他就是那位将要在他们的祖国恢复正义、重振和平的默西亚。耶稣来到耶路撒冷的那天,他的一大群门徒们就是怀着这样的希望欢迎他的〔参阅谷11 ;8-10〕。 接下去发生的一切令他们如梦初醒。耶稣很清楚这一切必会发生:“你们都要为我的缘故而跌到"〔玛26:3 1〕 。 他的悲惨死亡使许多希望成为泡影。沧桑巨变并未发生,还得回到严酷的现实。 路加福音给我们讲述了:复活的基督怎样在通向厄玛乌的路上与他两个垂头丧气的门徒相伴而行。他没有试图重新唤醒他们破灭的希望,而是给他们解释默西亚的光荣"〔24:26〕 与他们所想象的完全不同。 它不是一种政治性的变革,而是复活的主的临在,使我们的心变得"火热"〔24:32〕 。基督"坐在天主的右边“,他在地上既没有宝座,也没有朝臣供他像显赫的君王一样凌驾其上,作威作福。"从今以后,我们的生命己和基督一道藏在天主内了"〔哥3 :1-3〕 。福音没有许下进步,而是许下一种为复活基督的临在所支持的生命。 如果基督活着,那么希望便也活着。“耶稣基督从死者中复活,重生了我们,为获得那充满生命的希望"〔伯前1:3〕。我们的期待可能会失落,但我们的希望却永远不会破灭,因为它在基督内汲取营养。复活奥迹教导我们: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可想象或可预言的事物之上。为厄玛乌路上的门徒来说,对基督真光荣的发现要求他们给自己对更好将来的理解进行痛苦的重新评估。但他们前进的愿望因而重新复苏,而且比以前更为强烈。于是他们急忙赶回耶路撒冷。 在圣经中,许多信仰者期望在尘世发生积极的变化。在福音的开始,童贞玛利亚以歌声表达了她对更大正义的希望〔路1:51,3〕 ,因为她是她民族的一份子,而天主曾通过具体的幅度教给这个民族希望:从奴役中解放,一片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后来是一位默西亚,甚至普世和平。复活虽然把我们的希望从任何可定义的对象中解救出来,却没有削弱对更好未来的渴望。 它甚至或许是这种渴望不断复苏的隐而不露的原因。在过去的两千年中,任何事物都未能阻止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苏醒,即使在最暗无天日的时期也是这样。那是因为:基督的复活一次而为永远地使始料未及的成为可能,打开了"开了无人能关的门"〔默3:8〕 。人类虽不是常常意识到,却渐渐开始认识到:历史并不是循环往复,而是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前进。 问题六十九: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扎根于基督徒的希望? 圣经和基督徒的希望并不意味着我们生活在空中楼阁中,冥思梦想更美好的生活。它并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投射。这种希望推动我们,因着我们天主的身份、因着耶稣基督的生活、死亡和复活,去发现今天已经临在的新世界的种子。 同时,它也是一种力量的源泉,使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去生活,而不是趋附于以贪婪和竞争为基础的社会的价值。 圣经并没有让我们无所事事、消极等待,而天主的许诺便会像魔术般地实现。在把将要赐给他的圆满的生活告诉亚巴郎之前,天主首先对亚巴郎说离开你的故乡、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指给你的地方去"〔创12:1〕 。天主召叫亚巴郎使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个朝圣之旅,去经历一个新的开始,才能进入天主的许诺。 同样,复活的喜讯并不是为将我们的心思念虑离开此时此地的工作职责,而是召唤我们欣然就道。"加利肋亚人啊,你们为什么站在这里举目望天?……你们到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讲福音……你们为我作证……直到天涯地角! "〔宗1: 11 ,谷16:15 ,宗1 : 8〕 。 在基督圣神的推动下,基督信徒们和与天主隔断关系的人类风雨同舟,休戚与共。圣保禄在写给罗马的基督徒的书信中,谈到了受造诸物的渴望,把这种痛苦比作产痛。然后,他继续写道我们这蒙受圣神初果的,也在自己心中叹息"〔罗8:18-23〕 。我们的信仰并不是一种特权,使我们脱离尘世,消遥自在,相反,我们与世界一同"呻吟叹息分担它的痛苦,但我们虽身处此世,却满怀希望〔参阅8;24-5 〕,因为我们知道:在基督内"黑暗正在消逝,真光已在照耀"〔若- 2;8〕。 那么,希望便首先意味着:在此时此刻发现一种一往无前的生命。它同时还意味着:以我们整个的存在回应这个生命,欢迎它的来临。当我们踏上这个生命旅途时,我们将在它的带领下,在此时此地,在世界的千难万险中,创造出昭示一种不同未来的标记,撒播下有一天必会结实累累的重生的种子。 对初期的基督徒们来说,这个将要来临的新世界的最清楚的标记,就是由不同背景和语言的人们组成的团体的存在。因着基督,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团体在地中海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他们冲破各种各样使人们彼此分离的障碍藩篱,像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在一起,组成天主的家庭,共同祈祷,各取所需〔参阅宗2;42-7〕。 他们努力"同气相爱,同心合意,思念同样的事"〔斐2:2〕。这样,他们便大放光芒,犹如宁宙中灿烂的明星〔斐2; 15〕 。从一开始,基督徒的希望便在地上燃起了一把烈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