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五十七:我们必须抛弃一切跟随基督吗? 在耶稣时代,愿意在灵修生活上有所进步的青年人习惯于离开家乡,去与一位师父一起生活。他们在那里研读圣经,通过实践学习祈祷和礼仪,同时,他们帮助老师维持生活。那两个问耶稣老师:“您住在哪里? "的年轻人很可能想去跟他同居共处,为分享他的生活,并向他学习。 可是,耶稣通常是自己选择和招收他想要的门徒。他会在湖边、或在税务所前走过,召唤一位渔夫或职员跟随他。福音告诉我们:当他召唤时,“他们便抛弃了一切,跟随了他"〔路5: 11〕 。 与当时其他老师不同的是:耶稣没有固定的住处。他常常在路上。 离开纳臣胁之后,他没有任何正常的收入或永久的工作。 所以,跟随他,分享他的生活,接受他的教训,便意味着像他那样生活。耶稣提醒那些打算跟随他的人说:“谁若不舍弃一切所有不配做我的门徒"〔路14:33〕 。我们愿意知道耶稣究竟是在什么情形下说这番话的。他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吗?伯多禄的一句话告诉我们:有些人是根据字面意义理解了他:”我们抛弃了一切跟随了你"〔路18:28〕。 但是不多几节之后,同一部福音讲述了耶稣访问一个名叫匝凯的"富有的人"的事情。那人欢天喜地地把耶稣迎接到家中之后,决定拿他一半的家产来赔偿那些他所敲诈过的人。耶稣说今天,救恩来到了这一家"〔路19:9〕 。 我们没有理由推测匝凯离开了他的家庭。基督为所有的人带来了救恩,而不仅仅是为那些在加利肋亚路上跟随他的人。他在犹大有朋友——玛尔大、玛利亚和拉匝禄,他乐意在他们家里逗留居住〔若11〕 。 宗徒大事录以肯定的笔调提到了一些富裕的基督徒,例如里狄雅。她是一位商人,但她开放她的家供宗徒们使用,后来当地基督徒团体也在她家里聚会〔宗16: 14 一15 , 4。〕。还有一对名叫普黎史拉和阿桂拉的夫妇,欢迎保禄到他们家,让他在那里制作帐幕,维持生活〔宗18: 1-4〕 。 新约展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基督徒生活画面。跟随基督并不意味着服从一条诫命。没有任何法律要求我们效法他的生活方式。如果那些信赖他的人终究会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事物和行动的话,那么,这种必要的悔改〔metanoia 见:谷1: 15〕将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人的生活中。有些人愿意度贫穷的生活,将自己完全奉献给耶稣。他们这样作,是为回应个人的圣召,而在爱中所作的完全自由的选择。 问题五十八:当基督似乎在召叫我们,而我们却不道自己是否能够回应时,该怎么办? 从耶稣召叫人们跟随他的第一天起,人们就一直在问这个问题。耶稣邀请一位富贵少年把他的财产施舍给穷人,然后来跟随他,但他却犹豫了。他不知道他能否做到这一点。最后,故事告诉我们:“他闷闷不乐地走了"。他的闷闷不乐表明:他没有去作他内心深处真正想作的事。 他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未能放弃他的所有而跟随基督。怎么办?耶稣没有试图说服他,而是让他走了。他感到悲哀,因为他看到大量的财富会怎样将心灵束缚羁绊。但他并未灰心丧气。他相信:在人看来不可能的,在天主却是可能的〔谷10: 17-27〕 。 在其他时候,耶稣同样不去强求那些尚未准备好做他伴侣的人〔参阅若6:66-9〕。他不强人所难,逼人就范。但在那些来与他相遇的人们心中,他察觉出天主圣神在奇妙地工作:“:凡是父交给我的都要到我这里来"〔若6.37〕。第一步是让天主在我们内唤起初步的信赖。这信赖的种子将潜滋暗长〔谷4:26 一7〕 ,直到有一天它使我们向我们所窥见的圣召迈出第一步。 当我们走这条路时,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失败。但是,最具有决定性的时刻往往是我们感到单凭己力已无法继续前进的时刻。 在这方面,有一个福音故事足以说明问题。有一天夜里,基督步行水面,向他的门徒们走来。伯多禄认出了他,并敢于离开小船向他走去。但他根快就惊惶失措,开始下沉。然后他发现:重要的不是他是否勇敢或是否害怕,而是他无论何时何地都可随时向基督呼救,而他也已经在伸出援手,救他脱险〔玛14:22-33〕 。 与基督共负十字架,为爱献身,分担他的死亡,共享他的复活,对我们来说,和步行水面同样的不可能。 谁能凭自己的努力而达到献出自己生命的境界?但只有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基督和他复活的德能"〔斐3: 10〕。当我们四面楚歌,力不胜任时,我们才学会"不要依靠自己,而只依靠那使人复活的天主"〔格后1:9〕 。圣保禄以一种更为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了这同一直觉:“当我软弱的时候,正是我坚强的时候"〔格后12:10〕。 当我们不知所措时将从何开始?也许我们应该平心静气等候主的吩咐。玛利亚听到了这些话:“喜乐吧,充满恩宠者!(路1:28〕 。今天,基督也借着圣神对我们说:“喜乐吧!因为如果你在考虑我的召唤,那么,我的恩宠已经触及了你的生命" 问题五十九:诫命在我们与天主的关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若望宗徒认为:与天主共融是以遵守诫命来表达的。"那遵守他命令的,就住在天主内,而天主也住在他们内"〔若- 3:24〕。在西乃山上,天主与"那些爱他,并遵守他诫命的人们"订立了盟约〔申7:9〕。我们还可以继续上溯到创世之初。圣经告诉我们:天主一创造了人类,就给了他们一条诫命〔创2: 16一17〕。 似乎没有诫命,就没有与天主的关系。 诫命的这种普遍性好像是一种负担,但是,恰好相反,天主的诫命不仅不剥夺我们的自由,反而肯定我们的自由。天主通过诫命向我们说话。我们称之为"十诚"的,在圣经中称之为"十句话"〔例如:出34:28〕 。天主通过诫命对我们说话,邀请我们选择〔中3。: 15-2。〕 。 天主让动物按其本能行动,而对人类,却甘冒他们滥用自由的危险,给了他们诫命。"斑鸠、燕子和大雁,都固守自己的归期,但是我的人民却不知道上主的法令"〔耶8:7〕。 天主没有给人类编定程序,也没有强迫人类以某种方式行动,而是对人类说话。耶肋米亚抱怨这样做可能导致的局面,但是,天主之所以只以通过诫命向我们说话的方式来引导我们,那是因为我们自由的回应——不论它是什么样的——对他来说要比正确的行为更为重要。 有一天,一位年轻人对耶稣说我该行什么善才能获得永生呢? "耶稣回答说:“你为什么问我有关善?善的只有一个。如果你愿意进入生命,就该遵守诫命"〔玛19:16一17〕。 在这里,为什么耶稣反对一面遵守诫命而一面又问有关善的问题?诫命不同于有关善恶的信息。耶稣提醒说:“善的只有一个”。通过诫命,天主不只是传授给我们有关善恶的知识,而更是召唤我们侧耳聆听,并将我们所听到的付诸实行。 耶稣的反应让我们想起天主在伊句园中给的第一条诫命,禁止"吃知善恶树上的果子"〔创2:17〕。这是一条很奇怪的诫命。它号召我们,至少开始尝试去放弃对有关善恶的知识的追求!这条诫命让我们把这种知识留给天主。在人类存在的中心,它保存了一片不求知识的领域,一个自由信赖天主和聆听天主的空间。当我们在诫命中觉察到乐园中诫命的回声,听到天主的声音在对我们说:“让我做你的天主;让我指示给你你的道路;信赖我!”时,诫命便使我们与天主的关系充满了生命。 问题六十:什么是牺牲? 我们怎样表达我们属于天主?如果在圣经时代,答案将是:通过奉献牺牲。但由于这样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几乎已无法理解,所以有必要探究它真实的含义,以避免误解和毫无意义的讨论。 今天做牺牲"一词带有说教和消极的涵义,意思是:出于责任感去作某件不愿作的事情但在古代,牺牲却是作为礼品而奉献给神的牲畜或作物。比方说,在收获季节,农夫们将初采奉献给上主,表示感恩〔参阅中26:1-1 1〕。在其他时候,人们奉献这样的礼品,或者为请求宽恕,或者为表示一个人在自己社会生活中断之后重新融入正常的生活。通常,为了表达向无形无像的天主奉献礼品的愿望,人们把献礼带到一个神圣的地方,托付给一位司祭,让他将之焚烧。这表示:这件礼品已为神圣的火焰所穿透、所改变,已进入了神的领域。冉冉升起的烟雾使这一象征意义更为显著突出。在其他场合,人们在一个神圣的聚餐中共同吃掉祭品:这种"伙伴式奉献"强有力地表达了对天主本身生命的分享。总而言之,献祭的理由多种多样,献祭的方式不拘一格,但归根到底,都是献给天主的礼品。在以色列人中,献祭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而不是令人悲哀的事〔参阅咏66:13一16〕 。当我们给所爱的人赠送礼品时,我们既不考虑代价多大,也不考虑方便与否;我们只考虑那个人将由此而感到的欢乐。同样,天主子民也通过奉献牺牲,来表达和加强他们对那个召叫他们进入盟约的天主的归属。 的确,圣经中也有一些对奉献牺牲的批评,这种批评通常来自先知们:“我所盼望的是忠信的爱,而不是牺牲"〔欧6:6; 参阅亚4:4-5 ,依1:11-17 ,咏51:16 一17〕。但是,这种批评所指向的并不是牺牲本身,而是那种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虚伪和魔术式的态度。因为,奉献牺牲归根结底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天主不需要物质性的东西。奉献牺牲至多表达一种与天主共融的渴望,一种与天主和他人分享自己生命的愿望。 对基督徒来说,耶稣圆满而具体地表达了献祭礼仪只能勾画出的一切。他的整个存在就是献给别人的礼品,为的是将他夭父爱的旨意付诸实行。这种"为天主"和"为他人"而活的生活都凝聚在他出于爱而甘愿受苦受死之上。所以,耶稣的牺牲并不是一种礼仪,而是他将自己生命的彻底奉献〔参阅若曰:1〕:"他奉献了自己,一次而为永远完成了这事"〔希7:27〕 。使耶稣的死亡具有牺牲价值的,并不是刽子手的凶残,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因为杀害一位无辜者并不能悦乐天主。耶稣通过死亡所作的牺牲,在于他情愿交付自己,以便完成天主的旨意,即:通传圆满的生命。"所以我说:请看,我在这里,我来承行你的旨意"〔参阅希10: 1 一10〕 。 问题六十一:我们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成为牺牲? 圣保禄在致罗马人书中鼓励信友们"奉献你们的身体,作为生活、圣洁和悦乐天主的祭品"〔罗12: 1〕。天主召叫我们,踏着基督的脚印,把我们今世生活的每一天〔这就是在这里"身体"一词的意义〕都当作祭品奉献给天主,以表达我们和他的共融。这是什么意思? 宗徒并没有一开始就罗列了一大堆清规戒律,而只是说:不要与周围社会的时尚和价值随波逐流,却要常常辨别什么是悦乐天主的事,什么是善事〔罗12:2〕 。他这样作至关重要。他知道:除非我们是自由的,除非我们主动选择爱的道路,我们是不可能奉献我们的生命的。这条道路不仅不会成为限制我们的监狱,反而会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去发现:如何在我们所面临的任何环境中为别人服务。 事实上,在第十二章的其余部分,保禄主要讨论的就是基督徒团体的生活:在团体中,不同的才能在一个身体中汇集在一起。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彼此之间,每个都是肢体"〔1 2: 日,并将之付诸实行时,我们就是在为天主而活。接着,宗徒提到了我们与那些敌视我们的人之间的关系。处理这种关系的金科玉律是:不要以恶还恶〔1 2:17; 参阅玛5 :44-8〕。这样,我们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天主便首先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致希伯来人书也给同一个问题一个相似的答案。"我们应时常给天主献上赞颂的祭献,就是献上我们嘴唇的佳果,颂扬他的圣名。 至于慈善和施舍,也不可忘记,因为这样的祭献是天主所喜悦的"〔希13:15-16〕。 在这里,作者用祈祷和分享,这两个表达共融的基本方式,总结了基督徒的牺牲。 因此,基督徒的牺牲,与那种炫耀痛苦、似乎越是痛苦就越是悦乐天主的消极和说教式的世界观是格格不入的。牺牲并不是一种与我们心灵的本能冲动背道而驰的、令人沮丧的责任。恰恰相反它是我们对上主所赐的所有丰富恩宠的感恩。它的特征是喜乐,是赞颂的喜乐,是与人分享我们所得的喜乐。圣保禄写道:“天主喜爱乐善好 施的人,他能丰厚地赐予你们各种恩惠,使你们在一切事上常十分充足,能多行各种善事"〔格后9:7- 8; 参阅斐4:18-19〕。 使我们的生命成为牺牲意味着奉献我们所有,相信我们的夭父知道我们需要什么〔玛6:32〕 ,所以我们不必在地上积蓄财宝〔玛6: 19〕; 意味着发现:每个新的一天,我们都可以在欢乐中自由地生活。 问题六十二:信主的人是应该努力与社会保持距离呢,还是应该适应社会? 圣保禄宗徒曾建议当时罗马的基督徒们说:“你们不可与此世同化"〔罗12:2〕。而伯多禄在通过以色列人出离埃及的事件反省基督徒生活时也说:”不要符合你们昔日在无知中生活的欲望"〔伯前1:14〕 。以色列人在埃及时是"无知"的,因为他们不知道:除了当牛作马之外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同样,在找到基督之前,基督徒们也不知道他们可以不必仿效其他人的行为方式。信仰使他们能够把他 们的"埃及“,也就是与周围社会的同流合污,抛在身后。 然而,与出谷纪中的人们不同的是:基督徒并不生活在旷野中,而是生活在人类生活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中。例如,在宗徒时代,有时已信主的妇女与不信主的丈夫生活在一起,而已信主的奴隶却需要继续为不信主的主人劳作〔参阅伯前2:18 ,3:6〕 。但是,虽然仍然与其他人相处交往,他们的行为却并不总是与那些人如出一辙。奴隶应该完全忠于主人。基督徒是忠诚的,但有时候他们拒绝参加不诚实的交易,或执行主人命令他们去实施的谋杀。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甘愿被人指责为大逆不道,有时甚至为他们的拒绝而付出昂贵的代价。 今天,福音同样号召我们拒绝与某些行为方式同化。与最弱小者同甘共苦跟那种为追求效率而不择手段的原则格格不入。婚姻的忠贞与时代的潮流大相径庭。"爱外方人如爱自己一样"〔肋19:34〕 会被指责为缺乏爱国精神。面对讥讽和污蔑,基督徒可能会想退缩到他们自我封闭的世界里去。 针对这种危险,伯多禄宗徒写道:“在外教人中要常保持良好的品行,好使那些诽谤你们为作恶者的人,因见到你们的善行,而归光荣于天主"〔伯前2:12〕。 伯多禄劝告我们务必注意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即使那些曲解我们意围的人们也不例外。我们"圣善生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讨好天主或其他基督徒,而是为了让非基督徒看出它的可赞美之处,而最终表示赞赏。为了福音的缘故,圣保禄甘愿"在一切事上使众人喜欢"〔格前10:33〕。 基督提醒他的门徒们:他们无法逃脱周围社会的敌视,甚至迫害〔参阅玛5: 10一12〕 。但为了不使我们以此为借口而对周围的人们漠不关心,他紧接着说:“你们的光应当在人前照耀,以使人们看到你们的善行而光荣你们在天之父"〔5: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