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兰爱心书屋  
 
小德兰爱心书屋
 
做个内心自由的基督徒列表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自由」与「接受」
·第二部分 此时此刻
·第三部分 信、望、爱三德的动力
·第四部 从法律到恩宠,爱不求赏报
·第五部分 神贫与自由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
第一部分 「自由」与「接受」
第一部分 「自由」与「接受」
浏览次数:1299 更新时间:2021-1-2
 
 

第一部分 「自由」与「接受」

一、 追寻自由

「自由」是现代文化与基督文化共同关注的课题。「自由」与「释放」等字眼 常出现在新约中,清楚显示基督宗教的主要讯息。耶稣说:「真理必会使你们获得自由」(若八32)。圣保禄强调:「主的神在哪里,哪里就有自由」(格后三17)。又说:「基督解救了我们,是为使我们获得自由」(迦五1)。圣雅各伯称基督的法律为「自由之法律」(雅二12)。然而,何谓自由?本书尝试诠释这点。

 

几世纪以来,现代文化特别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但自由也造成了许多混淆,使人误入歧途,产生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导致许多人丧亡。二十世纪正是这不幸的见证。虽然如此 ,人们仍继续在社会、政治、经济和心理各领域中表现出对自由的热切渴望。或许这是因为人类虽然在各方面都「进步」了,但内心还有所失落…… 二十一世纪伊始,被人们广泛认同的伦理价值似乎唯有「自由」。大家普遍同意,尊重别人的自由是基本的伦理准则。但是,它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实际做到(西方的自由主义其实变得愈来愈独裁)。现代人深信的自我主义,表面上说是尊重别人的自由,骨子里却是自私的要求:我想要的,谁也别多管闲事来阻挡我!  

自由与幸福 

即使现代人对自由理解错误或争取方式不恰当 ,但对自由的强烈向往是高贵 的。这点值得注意。 《创世纪》非常清楚地说明,天主造人并非要人成为奴隶,而是要他管理世界。天主不要我们生活苍白、狭隘和拘束,而要「广阔」。人照天主的肖像被造,不能受拘束、不能抑制自己对绝对和无限的需求。这是人的伟大,也是人的不幸。 人最大的渴望是幸福,因此非常渴望自由。他直觉地感到没了自由就少掉了爱情,少掉了爱情就失去了幸福。的确,人因爱、为爱而被造。除非他去爱和被爱,否则找不到幸福。圣女佳琳说,没有爱,人不能活。然而,问题往往在于爱的不得法;若只顾爱自己,最后必会落得一场空。唯有真爱才能让人满足。 若真只有爱能满足,那没有自由就没有爱。爱不能勉强。若为某种利益,或为满足某种需要,这些都与「爱」不相称。爱不能强取,也无法购买。除非双方自由地互相交付,否则就不是真爱,也没有幸福可言。

自由的价值可以这样理解:自由赋予爱价值,而爱为幸福的先决条件。

虽然其中道理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却能非常真实地感觉到自由的重要。

怎样获得让爱情茁壮成长的自由呢?首先要指出一些人人普遍会受到影响的错觉。认清了它,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

 

自由:自主或顺从?

虽说基督宗教和现代文化都同样关注自由,但他们对「自由」的看法,却有根本的不同。现代人以为自由就是摆脱一切约束与权威:「无法无天。」基督宗教的观点正好相反:除非顺从天主,否则找不到自由。这是圣保禄宗徒所说的「服从信德」(罗一 5 )。自由不是靠奋斗得来的,而是天主白白的恩赐、圣神的果实。

天主,我们的造主与救主,把这果实赐给爱慕与依赖祂的人。这里充分显示福音的吊诡:「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但谁若为我的缘故,丧失自己的性 命,必要获得性命」(玛十六25)。换句话说:谁要尽一切力量来保护或维护他的 自由,必会丧失它,但谁若舍弃自由,充满信心地把它交托到天主手中,天主必将 以更美更丰富的自由回报,作为祂慈爱上智的美妙礼物。人的自由与他对天父的孝爱及信赖,成正比关系。之后将进一步讨论这点。 圣人的生活经验是我们很好的榜样,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托给天主,只渴望承行祂的旨意,之后逐渐感到无比自由与幸福,世上再没有任何事物能令他们心动。这怎么可能呢?放弃了自由反而获得自由,让我们慢慢去了解。 

 

内在或外在的自由?  

另一个基本的错误观念是以为自由依赖外在环境。这观念如同其他类似的情 形一样,都重复了圣奥斯定深微的经验:「当我的心着意于外时,祢已在我内,而一个简单但需要很长时间去了解的实证:只要自由的感觉是受外在环境的左右,就表示这人还没有完全自由!我在外寻找祢!(《忏悔录》第十卷)

 

一般认为,自由受社会规范、所负责任、生理局限及健康状况等客观环境影 响。要得到自由,就必须摆脱外在约束与限制。当我们感到「窒息」受困,就归咎某人或某体制;一不顺心,就怨天尤人,反使自己得不到所渴望的自由! 为了争取自由,有时的确要改善环境,打开牢笼。这态度没错,但很多时候要认清现实,避免生活在幻想中。即使牢笼不存在了 ,未见得就有真自由。当人把束缚他的限制往外推时,可能在更远处又发现其他限制。这样就经常处在不满中 , 总在反抗。人或者可以摆脱某些限制,但仍有摆不脱的,如:物理规律、生理条件、 社会生活等……  

 

释放或自杀? 

现代人千方百计地企图挣脱限制,以期待实现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他们要走得更远更快,要有更强的能力改变现状。这种思想影响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以为当生物学进展到可以选择孩子性别时,就有自由。人幻想在极限之外寻找自由。因为不满于「普通」的登山冒险,就去探索「险峻」的高山峻岭,直至一日走得太远,刺激的冒险最终以死亡收场。电影《碧海蓝天》的最后一幕,影射了这种以自杀为解脱的方式来寻找自由:电影里的主角,被海豚在深海中悠然自得的游姿所吸引,终决定跟随牠们。电影没有阐明一件明显的事:结局是死亡!多少年轻人因开快车或吞食过量海洛英而死?他们渴望自由,却没能找到正确的方式来 获得自由。难道自由只是梦想吗?难道必须放弃自由,接受一个灰暗平凡的生命 吗?当然不是!但真正的自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以及与天主亲密的关系中。 

 

狭隘的心胸

人人内心都有一个不能被剥夺的自由空间。

在这方面,小德兰给了我很大的启  发。让我和大家分享一个经验。我一直都特别喜欢圣女小德兰,从她那儿学了很多 , 尤其是她简朴的讯息及对天主的信赖。大约两年前,各城市开始邀请圣女的圣髑到他们那里。我当时正好在里修,加尔默罗修女院要求真福团的兄弟帮忙 ,把那沉重但珍贵的圣髑龛搬到车内,准备出门(这次是去马赛)。我感到很荣幸,自告奋勇去帮忙。藉这机会,我得以进入修院的禁地。

我带着兴奋的心情参观了德兰当年住过、并且出现在她自传里的地方,如:病房、院廊、洗衣池、花园及栗树小径。我惊讶地发现:这些地方都比我想象的要小。比如,德兰在她生命末期,曾带着幽默说道,她的姊妹去翻草时总会过来和她聊天;我想象那是一个大草场,但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 狭窄的德兰故居,使我深思。我了解到,从人的眼光来看,德兰生活的世界非常小:小城里的一个小加尔默罗修院、平凡的建筑 ,小小的花园、小小的团体居住着一群教育及文化背景都极平凡的修女,甚至太阳也常躲起来……她在修院不过短短十年!然而,触动我的正是这两个极端。当人们阅读德兰写的东西时,完全感觉不到它来自一个狭隘的生活空间。虽然受着文字的局限,但她的表达方式及灵性 的敏锐度,奇妙地显露出广阔的内容。德兰生活非常辽阔,其界限是天主无限的慈悲,以及她爱天主的无限渴望。她自觉如皇后,世界在她脚下,因为她能从天主那儿得到一切。只要有传教士需要她的祈祷和牺牲,无论天涯海角 ,她都能藉爱情到他身边。

 

德兰用的词汇,非常值得研究。她深远的灵性境界流露在文字中:「无边的天涯」;「无限的渴望」、「恩宠的汪洋」、「爱情的深渊」及「慈悲的洪流」等等。 特别在手稿B中,德兰叙述她发现自己在教会中的圣召,特别感人。德兰丰富的内在生命,使现实生活中痛苦 ,单调的牺牲,都得到蜕变。

 

为什么德兰狭小贫乏的世界,能给人一种广阔富裕的印象?为什么从她平凡的生活中,能释放出自由的幅度? 很简单,因为德兰爱得深。她被爱天主的火、爱姊妹的情所燃烧。她像母亲般 【「自由」与「接受」 , 温柔地拥抱教会和世界。这就是她的秘密。在那小小的修院内,生活并不狭隘,因为她爱。爱改变一切。爱在最平凡的事上谱上了永恒的音符。所有圣人都有同样的经验。

 

圣傅天娜修女在她的灵修日记中如此感叹道:「爱是奇妙的!凡爱触动过的 一切,都会变得美丽 ,令天主欢悦。天主的爱使灵魂自由。灵魂好似皇后,不受奴役的束缚」。 这使我想起圣保禄宗徒对格林多人所说的话:「你们在我们心内并不狭隘,而是你们的心肠狭隘」(格后六12)。 人常觉得所处现状、家庭和环境狭隘。可能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客观条件,而在于自己的心胸。这是人不自由的原因。

 

如果爱得多,爱将开阔生命的境界,人就不再有狭隘的感觉了。当然,为让内心得到真正的自由,有时需要改善生活条件,更新一些令人窒息 的状况。不过,我也相信,更多的时候环境只是人们假托的理由,真正的问题在于没有爱,所以没有自由。人自以为是恶劣环境的牺牲品,其实症结(和治愈)在于 本身。要改变的是被自私或恐惧所困住的心。让圣神改变我们的心,去学习爱。这是摆脱束缚及压迫感的唯一方法。不懂得爱的人,常觉得自己到处不受欢迎,无论在哪儿都好像与他人格格不入;懂得爱的人,随时随地都自由自在。这就是小德兰教我的。

 

她也让我了解另一件重要的事:人之所以不能爱 ,常因缺乏信德与望德。 这点之后再谈。 

 

这世纪的见证:爱蒂.海山

另一个令我深受感动的现代见证是爱蒂海山。她的生活虽和圣女小德兰极不同,但同样地显示了内心自由。爱蒂是一位年轻的犹太妇女,一九四二年九月死于奥斯威辛集中营。她的日记在一九八一年出版。故事开始于荷兰。那时 ,纳粹正大力迫害犹太人。由于一位犹太心理学家朋友的帮助,她发现基督宗教的中心价值(虽然她从没有正式成为基督徒),即:祈祷、天主的临在、天主的眷顾。这位年轻妇女虽然感情脆弱,但却坚持寻找真理,尽可能实践其价值,令人佩服。当外在的自由一步步地被剥夺时,她却发现内心拥有一种不能被剥夺的幸福和自由。

 

这里摘录一篇有关她的精神体验:

「今早,我骑着脚踏车沿着史卡德路很兴奋地在城市边缘发现这么一大片天地。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到目前,人们还没给我们分配空气。 虽然到处都有禁止犹太人的招牌,不准我们走乡间小路,但在这条空旷的道路尽头,整个天空是开放的。谁能对我们怎样,真的什么都不能。他们固然可以使我们生活困苦,剥夺我们的物质财富,限制我们的行动,但使我们丧失内心力量的是自己消极的心理态度:因受迫害、羞辱及压制而让仇恨滋生;摆出架子遮掩内心的恐惧。我们偶尔会因所遭遇的经历而感到悲伤、无力,这是最自然不过的。然而,真正的暴力是自己加给自己的。我感觉生命如此美丽。我感到自由。天空在我身上如同整个宇宙般展开。我相信天主,我也相信人。我敢如此说,一点也没有虚假的羞愧。…我是一个快乐的妇女。我歌唱生命的颂歌——是的——在主历一九四二年——现在和永恒的上主之年;这又是战争的哪年呢?

 

内心自由:信、望和爱的自由 

德兰和爱蒂的生活体验进一步说明:真正的自由,信徒至高的自由,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借着「扶助我们软弱」(罗八26)的圣神,坚持信赖、希望和爱。这是没人可阻止的。「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权者,是现在的或将来的事物,是有权能者,是崇高或深远的势力,或其他任何受造之物 , 都不能使我们与天主的爱相隔绝,即是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之内的爱相隔绝」(罗八38 ——39)。

 

世上没有任何事能禁止我信天主;全心信赖祂、爱祂、也同时爱近人。信,望 ,爱三德是绝对自由。只要这超性三德在人心内深深扎根,它甚至能从敌对的力量中获取滋养!谁若迫害我,禁止我爱,我仍可以宽恕敌人 ,把迫害化成大爱。谁若杀害我 ,禁止我信,我的死亡将变成他想不到的光荣见证!爱情,唯有爱情,能以善胜恶,甚至从恶中获取善。

 

本书希望从不同角度来阐释这宝贵的真理,因为凡了解这真理并实行的人,会得到珍贵的自由。唯藉信 ,望 ,爱的成长,才能获得自由。 在进一步探讨此问题之前,首先要反思具体表达自由的各种方式。

 

实践自由:「选择」或「悦纳」?

人常错误地以为自由在于有许多选择;选择机会愈广,就愈自由;自由的尺度和选择的机会成正比。

这种看法是行不通的,它会把人带入死胡同和矛盾中,可惜却普遍存在于人们 的潜意识中。人希望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选择的机会」:选择假期、工作、孩子的多寡;更期待能选择孩子的性别和眼睛的颜色。人梦想着生命好似一个大超市, 在每一个架上摆满了各种货色,供人任意挑选。或者另一个更真实的比喻:就像透 过时装杂志订购衣服,人们也想如此选择生活。

能自由选择,固然好;然而,若只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由,就不现实。生命中有许多基本的东西并不是自己能决定的,比如:性别、父母、眼睛的颜色、性格以及所说的母语……这些不能选的事都要比那些可选择的事更重要。

再说,少年人的生命虽多姿多彩,充满各种机会,但随着岁月旳增长,不得不承认,机会逐渐减少。人生必须要选择,而每做一个选择,就减少其他的机 会。结婚是选择一个妻子,因此就排除了所有其他女人。其实,妻子真是自己选择的吗?人常,结婚是因为「跌入爱河」,既然「跌入」就不算选择啦!不过,也 没什么不好…… 我爱开玩笑地说,为天国而独身的选择,其实和婚姻的选择很相似。在众多女人中,独身者选择零个,结婚者也只选择一个,从数学百分比来看,相差不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的机会变得愈来愈少:「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你年少 时,自己束上腰 , 任意往来;但到了老年,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给你束上腰,带 你往你不愿意去的地方」(若廿一18)。若把自由比作「超市」,这时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呢?

错误的自由观念对当代年轻人的影响极大。因为每一个决定都被视为丧失自由,所以他们对婚姻或其他重要的决定都尽量拖延。结果是:犹豫不决,活不出生命的光辉!最终是生活替人决定,因为光阴不饶人……  

 

悦纳不曾选的事,也是自由  

当然,表现自由的方式之一在于有机会选择。然而,为避免跌入痛苦的失望中,就必须了解还有另一种方式,即:悦纳不曾选择的。后者乍看之下不但不令人 兴奋,甚至空虚可怜。实际上,这方式更能在人性与灵性上,带来极大收获。

 

很多时候,崇高的自由与最能结果实的行为,是接纳而非控制。自由的伟大不只表现在主动改变生活环境,更在于以信心接纳每日所遇的事。

遇上喜欢如意的事,即使非自己所选,要接纳并不难。问题在于面对那些不喜 欢、不顺心及痛苦的事。然而,正是在这些事上,人受到挑战,去「选择」不曾愿 意 ,甚至绝对不会选择的事,以活出真正的自由。这里有个吊诡的生活定律:接受有限的自由,才拥有无限的自由!

 

这点极其重要:谁愿意得到真正的内心自由,就应该训练自己心平气和地接受表面看来与自身自由相反的事。在现实生活中,不容易悦纳个人的不足、软弱及无能等,因为害怕无法控制的情况。然而人就在这种情况下成长。下面将举出许多具体的例子。  抗拒,屈服,悦纳  面对发生在个人、生命或环境中不如意与认为负面的事,人有三种态度,即 抗拒、屈服与悦纳。

 

以下对这三种态度加以解释。

首先是抗拒,不接受。比如抗议天主竟然允许此事发生在我身上、抱怨生活、 责怪社会等等。 抗拒是面对痛苦的自然反应。某些浪漫小说或会为「抗拒者」说情,但常识显示,抗拒常导致失望、暴力和愤恨,不但没任何积极建树,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变本加厉,火上加油。 接下来的态度可能是屈服:发现无法改变现状或自己,只好「顺其自然」。

相对于抗拒来说,「屈服」的态度比较温和与现实,可说是一个进步。但还不够。 「屈服」可能是哲学上的美德,但不是基督徒的 , 因它缺少望德。「屈服」或者是 一个必然的过程,表示无能为力,但如果只停留于此,就不能结出果实。

 

正确的态度是悦纳。相对于屈服来说,悦纳的心态完全不同。人之所以能够慨然悦纳负面的事,是因为内心相信从中会产生善,并对此抱有希望。比如,虽然我有许多缺点,但我能接受自己,因为我相信天主爱我 ,祂能从我的弱点中成就伟大的事。如圣女小德兰所说:「爱是如此强大有力,无论我好或坏,它都能从中取出 好来」(自传手稿A,卅五正页),这信念使我能悦纳从人的角度看来是可悲及失望的事。

 

屈服与悦纳的决定性区别在于心态。悦纳的心态中具有信、望、爱三德的雏形。比如,悦纳自己的软弱,原因在于相信创造我的天主。在悦纳中,包含着对天主的信赖;相信天主即爱天主,因为人信赖所爱的。由于具信 、望和爱,因此悦纳的价值、动力和收获是巨大的。只要拥有信、望和爱,就会自动地对天主的恩宠开 放。一旦接纳了天主的恩宠,迟早总会开花结果。天主的恩宠必定会带来不平凡的收获。本书将不断重复这点。 

 

二、 接受自己         

天主是现实 

如何从抗拒或屈服的心态转变为悦纳?这虽然很不容易,但始终要选择未曾 选择的。以下从生活的各方面来讨论。

先从自己开始,学习爱惜自己。这是一条漫长但必须的路,直到能够完全接受自己。

首先该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让位给天主,让祂来作主。这是拥有丰盛生命和灵性生命成长的秘密。若要天主的恩宠在生命中发挥,必须接受自己以及所处的环境。耶稣说:「没有我,你们什么都不能做。」天主的爱远比人的智慧或力量强的多。

 

其实天主很「现实」。天主的恩宠不在想象、理想或梦境中,而在具体的生活中。即使编织我生命的每一根线都不光彩,恩宠还是会来和我相遇。慈爱天父所 的人,愿意以爱来接触并转变的人,并非我之前想成为的人,也非以后要成为的人,而是现在的我。天主对「理想的人」、「梦幻的人」没兴趣。祂只爱真实具体的人,爱我们这些罪人。彩画中的圣人与祂无关。埋怨自己不像某某人;悲泣自己的缺失或不足;认为自己若是另一个人,没这么多创伤,具有更多才能或美德,就可以做好多好事等等 , 这些想法浪费时间和精力,阻碍圣神在我们的内心工作。

 

恩宠不能在生命中发挥的原因,并非罪或过失,而是因拒绝悦纳自己的软弱,不愿面对所处的环境。其实,只要信赖天主,接受内心不愿承认的现实,就能「释 放」生命中的恩宠,使生命获得彻底更新。人若隐藏过去不愿面对曾犯的罪,也不承认自己的软弱和空,就会不知不觉地把圣神束缚了。

 

除非人接受圣神,否则 圣神不能做什么:圣神需要人自由地和祂配合。不接纳现在的我,即不让圣神来更新我! 对别人也是如此,如果我不接受现在的他(比如,总埋怨他不符合我的期待), 就妨碍圣神改进我们之间的关系,不让这关系成为他改变的机会。这点之后将再谈。 以上所提,都是一种令人窒息、「否认现实」的态度,显出对天主没有信德, 望德以及爱德。人排斥天主的恩宠,使天主无法工作。 

 

切望改变和自我悦纳 

有人也许会反对说,「悦纳自己」,包括自己的软弱和不足,这不是任性和懒惰吗?愿意成长改变的向上心在哪呢?福音不是要我们改过自新吗?「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玛五48)。

 

当然不能没有更新自己的渴望,更不能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否则不进则退。没有成圣的渴望,就一定不会成圣。渴望越大,天主给的就越多。然而,要想成圣, 必须先接受自己。这两种态度,表面看似矛盾,其实相辅相成,互相平衡:接受自己的不足,并不表示甘居平庸;渴望进步,也非轻视自己,拒绝承认自己的局限。 其实道理很简单,除非一开始就接受真实的我,否则不能有效地改变我。也就是说,要谦虚地承认,单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不了自己,自身的进步与胜利都要靠天主的恩宠。若不愿意改变,当然就得不到这恩宠;要得到这恩宠,就首先需要悦纳自己,接受现在的我。

 

天主的眼光是媒介  

接受自己,谈何容易?只要看看人有多难接受失败:常因此灰心丧志,自怨自艾,忐忑不安……就能了解自傲自大,患得患失、自卑自怜等心理,是多么根深蒂固在心内。

人除非活在天主的眼光下,否则就不能真正地完全接受自己。我们需要透过一个媒介,他人爱慕的眼光,来爱自己。就如同上主藉依撒意亚先知的口所说的: 「你在我眼中是宝贵的,你是贵重的,我爱慕你」(依四三4)。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位女生被男生爱上时,当她接触到男生温柔爱恋的眼光时,她就不再觉得自己丑了!(很奇怪,许多女子,甚至漂亮的女孩,都觉得自己不好看!)

我们需要借助别人的眼光来爱自己、接受自己。这眼光可来自父母、朋友或神师,但没有比天父的眼光更重要。天父的眼光是最纯真、最温柔 ,最充满爱情与希望的。我相信,对那些恒心祈祷寻找天主的人,他们最大的喜乐莫过于某日接触到天主的眼光,感到无限温情地被爱 , 因而从心底接受自己。

从这点引申出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当人切断了和天主的关系,也就很可惜地切断了一切爱自己的机会。同样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也切断了他和天主的关系。

在伯南农斯所写的《加尔默罗圣衣会修女的对话》剧本中,一位年老的修女对年轻的修女布朗雪如此说道:

「千万不要轻视自己。轻视自己而不得罪在我们内的天主,难啊!」 在此摘录卢云  写的《浪子回头》中的一段作为总结:「很久以来,我以为不满自己是一种美德。有人对我说,要小心提防骄傲及虚荣,这使我相信贬低自己是有益的。但现在我明白,真正的罪在于否定天主首先爱了我,否定我本性的善。如果我不依赖天主的爱以及我本性的善,我就和真实的我脱离,我就在毁灭自己。」

 

犯罪的自由,成圣的自由  

当人和天主的眼光相遇时,会很美妙地发现自己很自由,一个双重的自由:犯罪的自由和成圣的自由。 犯罪的自由:这当然不是指为所欲为、任意犯罪(这是不负责任,而非自由)。 人不必因犯罪而一蹶不振,或者说,人有「权」接纳自己的软弱。天主认识人的弱点和缺陷,祂不会因此恼怒或谴责人。「就如父亲怎样怜爱自己的儿女们,上主也怎样怜爱敬畏祂的人们。祂原知道我们怎样形成,也记得我们不过是灰尘」(咏 一 O二13)。天主的眼光邀请我们成圣,鼓励我们回头改过向前进。然而,祂绝对不强迫,使我们感到焦虑不安,唯恐达不到标准。我们内心的「压力」来自别人或自己的眼光和判断:我永远不够「好」,永远不够「这个」或「那个」,对自己一直不满 , 常因不能满足某些要求或规格而感到内疚。许多人有这样的潜意识,认为自  己是没用的罪人,不配生存。这是不对的! 天主的眼光让人做自己,一个不完美和有限的人。祂给人「犯错的权利」,使人得到释放 , 不再强迫自己做别人(这任务不来自天主 , 而来自人受创的心理。) 我们为了迎合他人的要求(或自己以为的要求)而活在压力之下。长期下来,我们会受不了。

 

当前世界排斥基督宗教的教理与诫命,认为基督宗教使人内心不安。其实,人从来没像今天一样活得这么不安:女人要求自己像杂志上的模特儿那么美;男人则以微软老板的成功为模仿对象。今天的文化所宣扬的楷模,远比耶稣 「完美」的要求更重。耶稣对我们说:「凡劳苦和负重担的,你们都到我跟前来,我要使你们安息。你们背起我的轭跟我学吧!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这样你们必要找到你们灵魂的安息。因为我的轭是柔和的,我的担子是轻松的」(玛十一28——30)。

 

天主的眼光使人自由,它卸掉人内心的负担,不再需要努力摆出一副很棒的样子,费劲地去扮演另一个人,成为「最好的」、永远「第一」。他只需做自己,就 是这样。没有比这更轻松的了:像弱小的宝宝,憩息在慈父怀中。祂爱我,只因为我是我。 人很难接受自己的弱点,总以为这弱点使我不受欢迎;我的缺点,使我不配被爱。「要成为好人,才能得到爱」,多可怕与遥不可及啊!人被困在这种错误的想法中,唯有透过天主的眼光才能获得释放。

 

爱是白白得来的,不是赚来的。我们的弱点不但不会阻碍天主爱我们,反而更让祂疼惜我们! 天主的眼光一方面「允许」人成为他自己,一个可怜的罪人;另一方面,给人勇气成圣。人有权利仰望高山 ,渴求最高的圣德,这是天主所愿,也是祂要赐的恩宠。人不被平庸封闭,也不受困于无奈。他总有望德,总可以在爱中不断前进。 天主有能力把我这个罪人变成圣人。祂的恩宠可以完成这个奇迹。我完全相信祂爱 情的大能。即使一个人每天跌倒,只要他站起来,对天主说:「主,我感谢祢,因为我相信祢会把我塑造成圣人!」天主一定会很高兴。这个人迟早会得到他所期待的。

 

所以,面对天主的正确态度是:一方面平心静气地接受自己和自己的缺点,另 一方面拥有极大的渴望成圣,坚决向前走,一心信赖恩宠的力量。这二而一的态度,在圣傅天娜的一段灵修日记中非常清楚地表明了: 「我的天主,我的造主!虽然我卑微无能,我渴望比任何人更爱祢。祢无际的慈悲,是我信心的依靠。虽然我极其无用,但我无所畏惧,我深信有一日能在天堂上永远向祢歌唱赞美。愿人人坚信不疑,只要活着,即使一无所长,都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圣人。因为恩宠的力量是无限的」

 

「错误的信念」与诸多禁律

以上所说,试图帮助人正确理解接受自己。人们往往不实在地看自己,把自己封闭在自设的局限内。由于过去的创伤和教育(比如,他人的批评:你永远达不到;你做不出好事来等等)、失败的经验、对天主缺乏信赖等原因,使人背负许多「错误的信念」。这些信念不来自客观事实,只是主观地认为。这类例子多不胜 数,比如:「做不到、没办法、没有用、改不了……」这些都非这章所谓「悦纳自己不足」的意思。

 

由于过去的伤害,内心的恐惧、对自己和对天主缺少信赖等,形成了类似信念。所以,更适当的做法是寻找其原因,而非简单的同意。接受自己, 包括接受短处及长处,给自己机会发挥潜能和优点。当人说「我做不了这个或那个」之前,最好先确定这是谦卑的话呢?还是显示了需要治愈的自卑心理? 人有时禁止自己有好的愿望、正当的快乐,不积极实现自我。这是潜意识在作祟,以为这些有罪,不允许自己快乐。其原因可能来自于对天主的误解,结果导致了舍弃生活中美好的事!这种态度既不现实,也不是所谓接受自己的不足。虽然天 主有时会要求我们牺牲和克己,但祂也把人从恐惧及虚假的罪恶感中释放,重建他的自由,使他从心底接纳上智所赐予的美好与富足。天主向人显示温情,并鼓励人。

 

若有一个无设防的领域 ,那就是圣德的领域。然而,不要混淆圣德的意思。圣德不在于外表完美、英雄主义、无玷无污等,而是在天主的爱以及兄弟的爱中不断成长。了解了这点,就可相信,只要不失去勇气,绝对信任天主,常和祂的恩宠配合,就能在这领域内获得一切。 不是人人都能做智者或英雄,然而,藉上智的恩宠,人人都能成圣 ,因为我们 领洗时穿上了基督,成了天主的孩子。 

 

接受自己以接受他人 

接受自己和接受他人是双向的,两者之间有深切的联系,相辅相成。 不能接受他人,首先是因为不能接受自己。对自己都不满意,必定也感觉他人 讨厌。由于不接受自己,内心就会受挫折、有压力,导致情绪烦躁不安。这些内心的冲突就往他人身上发泄 ,把他人当成代罪羔羊。简单的例子:心情不好,就没好脸色给人看,其实是因为对自己不满,所以觉得谁都亏欠他。爱蒂海山写道: 「我开始了解,当我们嫌恶别人时,应该先找寻对自己不满的原因:所谓爱人如己」?。 我们都需要与自己和好的恩宠,但若把心灵封闭 ,不去爱人,不与他人和好, 则永远得不到此恩宠。所以,心地狭隘,待人苛刻,第一个受害者就是自己(这重 要的一点,以后会再谈)。

 

一、 接受痛苦 

悦纳不顺心的事 

讨论了接受自己之后,现在要谈接受环境。其基本原则还是一样:人除非先全心接纳生活,也就是说,悦纳发生的一切事,否则不能有效地改变生活。 好的、令人满意及正面的事,当然容易悦纳;困难或痛苦的事,就难了。以下把被认为负面的现实称为「不顺心的事」,并作分析。

 

这课题不容易解释。当然,并非要人「忍气吞声」接受一切,但是人人都有这 类的经验,无论算盘打得多好,计划有多周详,往往都会出现一些不能掌握的情况。事情的发生和原来的设想,愿望和渴望相反,以致被迫要去接受。 重点在于心悦诚服地接受,而非不情不愿;不是忍受,而是「选择」(虽然事情已经发生,其实已没选择的余地),,选择,是自由的表现;不是举手投降,而是积极地接纳这件事。即使不容易,是个好方法,特别是针对痛苦的经历,要以信德与望德的态度,朝这方向走。如果有足够的信德,相信天主有能力从所遭遇的事上结出善果,主就一定做到。福音中记载耶稣常如此说,「愿照你的信德成行。」 这是最基本的真理:无论事情好坏,正负,天主都能使人从中得益。也就因此祂是天主,《信经》里宣认的「全能的天主」。谁都能从好事中结出善果,这不难。唯有天主,以祂的全能、爱情和智慧,能从恶中结出善果。祂如何做呢?虽然我们不能推论或解释清楚(任何哲学或神学反思都不能解释透彻),但只要相信圣经的话,就能真实地体验「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天主的人得益处」(罗八28,香 港圣经公会)。

 

里修的小德兰 ,在临死前数日,回顾一生说道:「一切都是恩典。」 以下将进一步谈如何以信德及望德的心态面对困难。

 

拒绝受苦,苦上加苦 

在苦难中,伤人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人的反抗,因而多了 一层折磨:拒绝,抗拒,恨,焦虑。由于拒绝受苦,全身绷紧僵硬,反而更苦。如果人能接受与悦纳痛苦,就不觉得苦了 。

 

亚尔斯圣殿本堂神父说:「平安地受苦就不再是苦。」 人总会想尽办法排除痛苦;头疼就吃药。然而,人生必有没法解除的痛苦。这时,最好平静地接受它。这里并非要人自讨苦吃或鼓吹痛苦有益。其实,相反的,悦纳痛苦之后,会使痛苦变得比较容易承受,要比强硬地拒绝好多了。生理方面也是如此:为减轻疼痛,身体必须放松。如果不择手段地解除痛苦,其后果往往会更惨。由于受社会享乐主义的影响,受苦成了不能容忍的恶,一定要消除。有些人一生都习惯于逃避痛苦,只接受满意及舒适的生活,和那些尽力悦纳生活中的痛苦的人相比,前者迟早将会面临更重的十字架。

 

只要同意受苦就能得到力量。圣经不是说「含泪的食物」(咏三十6 )吗? 忠信的天主每天都赐人力量来背负生活的重担与困难。爱蒂海山说:「每当我愿意接受考验时,考验就变成美丽的了」。 相反,因拒绝受苦而导致的额外之苦,就得不到天主的恩典来承担。

 

再说,不是受苦不好,是害怕受苦才不好。如果带着信心和平安去受苦,就能从苦中得到教育与磨练,学习无私的爱;痛苦使人神贫、谦虚、温柔以及更具同情 心。然而,若害怕受苦,以防卫的态度保护自己,他就会变得冷酷无情,做出不明 智的选择,其后果不堪设想。

 

爱蒂海山说:「最大的苦是人所害怕的苦」。伤人的不是现实中的苦,而是那些占据脑海中的想象 ,使人采取不恰当的反应。

 

拒绝受苦,就拒绝生命。 目前的文化,藉各种媒体和广告,不断地鼓吹其「福音」:尽一切所能逃避痛苦,寻找快乐。然而,它没指明一件事:再没有比这行为更能带来悲哀。这里并非 为受苦辩护。人固然应设法解除痛苦,但受苦是人生的一部分。若要完全消除痛苦,就是消除生命本身。

 

拒绝受苦,就拒绝生命,也拒绝生命带来的美与善。耶稣 说:「谁要想保全自己的性命,必要失去性命;谁接受失去性命,必要保全性命。」 这福音比广告更可靠。我当然不反对快乐。快乐本身是好事,是主活的一部分。否认快乐怎么能把快乐带给别人呢?又怎么能表达感情呢??令我惊奇的是 ,许多人常常为了逃避一点正常、可以接受的痛苦,反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痛苦。比如,一些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圣召,多年来一直悲痛在心。人不愿面对分离,拒绝接受他人的选择与自己的期望不同,因而给自己带来折磨。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说明了在合理情况下接受痛苦和牺牲,不是自我虐待或自杀。接受生命所「提供」以及天主所允许的考验,有助于人的进步和磨练,能更坚强地面对未来。我们要脚踏实地:停止梦想拥有一个无痛的平静生命。这种生命只在天堂,在尘世。

 

每天勇敢地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基督,苦涩的十字架将化成甜蜜的十字架。 所以,面对每日的痛苦以及「生活的煎熬」时,要注意内心的态度。身心疲惫时要避免埋怨说:「但愿这日子早点过去。」与其梦想着另一种生活,不如从内心接受它。生命再怎么痛苦与沉重,其本身是美好的。天主创造人时,也祝福了他。 虽然人犯罪,并因此引入痛苦,但天主从没收回祂的祝福。「天主的恩赐和召选是决不会撤回的」(罗十一29)。生命尤为天主首要的恩赐和召选。每一个生命,即使背负着极大的痛苦,都受到无限的祝福与珍惜。 此种态度使人活在现实中,不至于浪费无谓的精力去怨天尤人、苛求改变、梦想着不可能的事。做为基督徒,更应具有如此的态度。

 

我们没理由抱怨现世的苦,因为我们相信有一个永恒的幸福等待着我们:「永久的欢乐临于他们头上」(依卅 五10)。谨记圣保禄的保证:「我们这现世轻微的苦难,正分外无比地给我们造就 永远的光荣厚报」(格后四17)。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事不顺心,即使如何难受,并非一定是坏事。 它让人了解生命与时间不属于自己,不能把自己封闭在规定的时间表、计划与想法中。必须从狭隘的心胸和判断中走出来。圣经说:「就如天离地有多高,我的思念离你们的思念也有多高」(依五五9)。生命中最坏的莫过于一切都按自己的 想法而行。如此,就没有成长!为进入更美好、富饶 、丰硕与慈悲的天主上智中, 人的智慧必须受到强烈的震撼。目的并非消灭,而是提升与炼净它,以增加其信德与爱德,不让它停滞在自私与骄傲中。

 

狭隘、喜欢判断的心胸需要治愈,以便逐渐接纳天主的上智,更新生活,开阔精神面貌。罪使人偏狭,唯圣德使精神开放 ,灵魂壮大。 

 

由掌握至交托:理智的炼净 

最难的磨练,并非受苦本身,而是不明白为什么受苦。这种理智的磨练最苦。 反之,当清楚受苦的原因后,就比较容易接纳和承受。比如,即使医生在治疗中使我痛苦,我也不会和他冲突,因为我知道他的目的。 值得思索理智在灵修生活中的角色。 理智,如同天主所赐的其他官能,是绝对好和有用的。

 

人的尊严与高贵就在于对真理的渴望 ,以及能用理性思考。理智在人性与灵性生活中的作用与角色,不能受到轻视?信仰需要理智。天主善意地邀请人自由地用其智力及官能来与祂的化工合作。因此生命中极其珍贵的一刻就是当理智认识了天主的作为,召叫及用意 时,愿和祂的恩宠配合。天主等待这回应,因祂没造傀儡,而是自由与负责的人。 天主期望他以理智的悦纳及自由的信服来回报祂的爱。所以,寻找事情的意义,是正当与合理的。

 

然而,要净化迫切知道一切的态度,认清其动机。为了要生活在真理中,而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信仰与理性》通谕提醒我们这点。 求知,这值得鼓励。但有时,其目的是为争取主动;掌握知识之后,就能加以控制占有,高高在上。人的求知欲不知不觉地受到内心权力欲的推动。 另一个不纯的动机则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既然「知道」,就可以控制,不用担心。但这种安全感很脆弱、靠不住,迟早会崩溃。真正唯一的安全,不是靠人力的安排或未雨绸缪,而是相信天主的忠信,相信祂永不离弃我们,相信祂慈父的情怀不移不变。 在受考验时,如果不断质问前因后果,就表示不信赖天主,渴求人为的安全。 要体验圣经所说的关于天主是唯一「盘石」,就需净化与超越这点,才能获得内心自由。

 

为清除所提的两大弊病(即:渴望控制、寻求安全感),生命需要经历以下的洗礼:不论如何思索,都想不透事情为何如此。这是最痛苦的经历。之前已说过,理解事情的意义,就比较容易接受。然而,若理智迷失在黑夜中,就完全不一样。 在生命历程中,有时必须藉思考,祈祷,请教有经验人士来处理发生的问题。 藉理性的光照,配合所理解的,一步步向前走。但有时则要放弃寻找,而以盲目的信心把自己托给天主,等待曙光的来临。耶稣对伯铎说道:「我所做的,你现在还不明白,但以后你会明白」(若十三7)。追根究底去思索,弊多于利;不但不能减轻痛苦,反而加深痛苦、怀疑 ,失落、恐惧与疑问,又得不到任何结果。这不是满足理智寻求答案的时候,而是要靠天主,因为只有谦卑与信心的祈祷,才能使人平安;如耶肋米亚先知的态度:「最好是静待上主的救援」(哀三26)。   

 

认同上主的旨意 

人喜欢肯定所做之事符合天主的旨意,为感到安全。当然,希望认识主旨并跟随它,是很好的。天主必定光照一颗真诚寻求的心。但有时,即使藉祈祷、思考、 灵修辅导等方法,都不能确定天主的旨意,或至少不十分清楚。其原因有二:首先,天主待我们如成人,意我们自己决定。其次,为净化我们。时时肯定生活在真理中,事事符合主旨的人,易骄傲,自以为是。反之,一个神贫的人,无法肯定天主的旨意,虽然痛苦,但却督促他不断寻找,让他保持卑微谦虚,避免陷入虚假的满足中,以致只依赖自己,不再交托。 即使不清楚天主要我做什么,但至少知道,善尽基督徒的基本使命,把分内的责任做好,肯定不会错。许多人做重大决定之前,如分辨圣召时,常反复思虑,优柔寡断,因而忽略了天主要我们每日做的事:坚持祈祷,保持信心,爱近人等。对未来一无所知时,最好的准备方法是接受一切,充分活出今天。  

 

没人能夺走我的生命,是我自己交出来的 

就如以上所说,锻炼自己不只要忍受不顺心的事,甚至要选择它。当然,不需要特意去寻找这种机会!然而,若不幸碰上了,要以积极自由的态度全心接纳它, 如此才能使人超越激烈的恼恨(越快越好!),进入信赖的同意。

 

里修的德兰,就像人人一样,不喜欢被打扰。有时长上分配给她的工作,如画画或为团体编剧本等,在修会规定有序的作息时间内 ,很难找到所需的时间。当她终于有一或两小时工作时,她采取的态度是:我同意被打扰。如果正工作时,有修女来请她帮忙,与其不耐烦地打发对方走,德兰选择了尽力全心接纳。如果没人来打扰,她就当成天主赐她一份美好礼物,因此一切感恩。无论发生什么事,德兰都以平静的心对待,从不觉得烦。由于她愿意接受一切,所以可说凡事都符合她的心愿…… 若在这方面觉得困难,或者可以默想耶稣的这句话:「没有人能夺走我的生 命,是我自己交出来的」(若十18)。这句话很玄。其实,耶稣的生命的确是被人夺走的:祂被拷绑、判刑、折磨以致被钉死。但正如礼仪所说,祂是「自由地进入 苦难。」祂从内心接受一切,把天父的旨意作为自己的。耶稣至死都保持最大的自由,把死亡做了爱的祭献。藉自由与爱的悦纳,被夺走的生命变成交付的生命。

 

雅格费许的例子很明显。他为着一个疯狂的,要改变自己生命的梦想(买艘船横渡太平洋),持械抢劫了银行,并杀了警员。他在监狱内住了三年,等待一九五七年十月一日的死刑。他当时只有廿七岁。在狱中,他和基督 相遇 , 走了一段非常美的灵修历程。他在临死之前写道:那些得到天主赐予殉道机会的人是有福的!在天主眼中,淌流的血非常珍贵,特别是自由献出的血。我虽然不是自由身,但如果今天有人要释放我,条件是要我做反对天主的事,我一定拒绝。我宁愿死,我全心接受死刑,把它献给天主。我和这死刑配合,如此我死得比较不贱」。

 

自由具有这神奇的能力:把生活、环境、他人夺走的东西,都变成奉献。表面上没什么不同,但内在一切都变了:命中注定变成自由选择、不顺心变成爱心、失落变成丰硕。自由之可贵,非人能想象。虽然人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环境,不能主宰生命,但自由给予人更好的能力,让他能主动地赋予一切意义,甚至连原本没意义的事!因自由,生命中无论大小事,都可化成积极与爱情的表现,成为交托 、信 赖、望德与奉献……「自由」所做的最重要 ,最丰硕的事,不在于改变外在世界,而更在于转变内在态度,使人时刻依赖信德,正确对待每一件发生的事。信德告诉人,天主能从任何事上,结出善果,没有例外。这是一个挖不尽的宝藏,无限财富供人享用。

 

生命中,没有不好 、无聊、无关重要的事。好事成了感恩和喜乐的动机,坏事引发人交托 ,引发信德与奉献:一切都是恩典。应该多感谢天主,给了这 么宝贵的自由。 

 

磨练时的无能,对无能的磨练:信、望、爱的自由   

生活一定有磨练和困难。有些事,尽管日夜思索也找不到解决办法,什么都做不了。人感到贫乏、无助 、无能。这是很大的磨练,尤其事情发生在亲友身上,看到所爱的人有难,没办法帮他,更是痛苦钻心。许多父母都有此经验。当孩子小时,遇到困难,父母还能伸手相助。孩子长大独立后,若发发生了事、如吸毒或投入感情冒险,不听父母的劝告,父母爱莫能助,只有难过……这时父母需知,即使无法控制,没具体的解决方法,仍然能相信、希望和爱:相信天主不会舍弃,相信祈祷的力量,在时机成熟时会有结果;把希望放在天主的忠信和权能上,继续爱,关怀,为他祈祷,原谅他的错或别人给他造成的伤害,并根据情况以不同 方式来表达你的爱。无法以行动表示的爱,可以用信赖、交托和宽恕来表达。当爱的表达方式愈贫乏时,爱就愈纯愈深。即使山穷水尽,仍不能夺走内心爱的自由。 人要坚决地肯定,虽然事情看来已无望,但只要相信、希望和爱,情况会不知不觉地改变,因天主的慈悲终会有柳暗花明的一日。如此的信念在磨难中带来释放和安慰。

 

爱,表面贫乏无力,其实丰硕多产,因爱是天主的本质与主命。「望德不叫人蒙羞,因为天主的爱,借着所赐予我们的圣神,已倾注在我们心中了」(罗 五5 ) 。

 

二、 接受他人 悦纳他人造成的痛苦 

之前谈到,要悦纳不顺心的环境。然而,若事情因人的过失而造成,要如何面对呢?答案还是一样:尽量悦纳。 这并非软弱无能。有时,必须去找那位使我们受苦的人,指出他的行为,帮他改过。我们有责任坚强地反对不正义的事,并保护自己或他人免受伤害。然而,人 与人之间的磨擦无法避免,因此只有接受,并保持宽恕与希望的态度。 一般来说,人为的痛苦较难接纳。比方,车子突然坏了,误了约会时间。平静地接受这不顺心的事还不太难。然而若迟到是因妻子和好朋友在电话中闲聊了 一个小时!这就很难不发脾气了。在纷争中,总认为对方故意刁难,以致特别不服与怨 恨。 然而 , 即使不容易,还是要宽恕,甚至把伤害当作一个恩惠和好事来接受。这种心态的确不自然,也非出自本能。但这是唯一赢得平安和内心自由的正确方法。 以下做进一步分析。 

 

认清不同的心理状态 

当受伤害时,会自然地立即认为对方是有意的。这点要注意。在人际关系中,不要常用好坏来判断,其实往往只是沟通的问题而已。由于每人有不同的表达方 式,不同的性格,所以要理解他人真正的目的和动机,不是这么简单。 「一种米养百样人」,每个人都有他不同的心理,喜好及看法,因此要幽默地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比如,有人喜欢整齐 , 稍微乱点就觉得很不舒服,认为别人随便扔东西,不尊重自己;然而,另有人在这种太整齐的环境中,会有压迫感,觉得对方的要求太啰唆麻烦。我们常迅速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批评对方,并且把自己喜欢、合口味的东西叫作「好」,把讨厌的东西叫作「坏」,其实无非是性格不同而已。如此的例子太多了。如果不注意这点,家庭和团体就会变成战场,永远在争吵:有人维护规矩,有人洒脱不拘;有人守时,有人随便;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喜爱热闹;早起的和晚睡的;滔滔不绝的和沉默寡言的……等等数不胜数的例子, 所以必须教育自己接受对方,明白对方的喜好和价值观与我的不同,开拓和放松自己的心胸与看法。 这很不容易。骄傲阻碍自己了解对方,故要把自己的认识相对化,谦卑地舍弃 「我总有理」的想法。如此舍弃,如同死于自我,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这方面的认识在男女关系方面也很重要。过去十几年来,混淆了平等和角色的概念,以为男性和女性是完全可以互换的;可幸的 ,现在人们开始发现,性别之间有基本上的不同心理。比如,请参阅约翰葛瑞 (John Gray ) 写的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然而,将来的收获会更大。感谢他人的不同看法 ,开阔了自我的世界,认识了其他观点。我必须承认,在过去二十五年的团体生活中,我从那些合不来的人身上 得益更多。他们打开我的视野,帮助我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事情。和合得来的人一 起,只让我封闭在一群「臭气相投」的朋友当中。 

 

关于宽恕

有些痛苦的确来自他人的过失。这时,不只要随和、谅解及接受对方,更要宽 恕。这要求愈加困难。 现代文化(比如电影)很少提及宽恕的价值,更普遍鼓吹怨恨与复仇。但世界的恶是否就因此减少了呢?要坚决肯定,只有宽恕才能减轻压在人类身上的痛苦。 教会宣称要宽恕及爱敌人,有意识地在全人类的灵修财产中,激发起一种彼此建立关系的新方式;这方式有些困难,但是充满希望。教会知道在这方面要依赖天主的帮助,因为天主绝不会遗弃在困难中投奔祂的人。『爱不动怒』(格前十三 5 )。在这句出自《格林多前书》的话中,保禄宗徒提醒我们,宽恕是实践爱德最崇高的形式」。 「宽恕」这基本但复杂的问题,在此不分析,只简单强调说:若不宽恕,就无法释放内心的怨恨,永远得不到自由。故要明白宽恕之重要。 拒绝宽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火上浇油,给人间又加多了一点恶。不要成为恶的合作者。如同圣保禄的要求:「你不可为恶所胜,反应以善胜恶」(罗十 二21)。 以下提出阻碍宽恕的数项原因。

 

若望保禄二世 二OO 一年二月九日四旬期文告:宽恕,并非包、容恶  人很难宽恕,以为这是姑息错误,是非颠倒 ,包容不义,因此不能接受. 宽恕并非指鹿为马,好坏不分。真理不能受到嘲弄。其实,宽恕是指:这人虽伤害了我,但我不判断他,不把他和他的行为等同,也不为自己申冤。我让天主去衡量他的行为,为我伸张正义;这困难和敏感的任务属于天主,我不要拿过来担。我不给伤害我的人扣帽子,认定他就是如此,不让他申辩。反之,我愿意以希望的眼光看他,相信他会改变 ,继续关心他。他对我的伤害,从人方面来说固然不能补救,天主却能从中生出善来。

 

人之所以能宽恕,其基础是相信基督从死者中复活了;祂的复活保证了天主能治愈一切的恶。

 

怨恨的结  

要了解,宽恕他人,为他做好事(免除他的债),实在是给自己做好事:使自己重新找到自由,不再迷失于怨恨与恼怒中。 我们可能因一些强烈的情结而丧失自由;如太过依赖所爱的人(或爱得不当),以致生活不能没有他,不能独立。同样,拒绝宽恕也使人丧失自由,被恨所约束。 我们受所讨厌的人支配,一如受过分爱慕的人支配一样。心怀怨恨,老是酝酿着不满的情绪,极耗费精力。在这种情绪上的「投资」,使人无论在心理还是精神方面,都无法理会生活中的其他事。存留在心内的怨恨 ,侵蚀人的精力,为害不浅。 人受伤害时,本能地会把对方的错一一记下来,如「账单」一般,等机会和算账,非要他还清不可。却不知道,此账单变成生活中的毒药。所以福音明智的劝导 「赦免一切债务」,同时也赦免自己,使心获得自由。

 

大家都有此经验,在恼恨时,不能保持客观,只觉对方无药可救。虽然对方伤 害我,但也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对我有益。可,人缺少这宽宏之心。

 

你们用什么升斗量,也用什么升斗量给你们

《路加福音》第六章,35——38节为福音中一篇有关宽恕的章节,非常美丽,值得重读。

 

此篇重要的文章,提出正确的待人态度。 「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 ,善待他们;借出,不要再有所希望:如此你们的赏报必定丰厚,且要成为至高者的子女,因为祂对待忘恩的和恶人,是仁慈的。你们应当慈悲,就像你们的父那样慈悲。你们不要判断,也就不受判断;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们要赦免,也就蒙赦免。你们给,也就给你们;并且还要用好的,连按带摇,以致外溢的升斗 ,倒在你们的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升斗量,也用什么升斗量给你们。」

 

这话虽然严格,但也透露出天主要赐一份美好的「礼物」,暗示天主承诺要改变人心,使人能像祂一般纯洁无私、无为无偿地爱。天主命令的事,自会成就。天主要人能像祂一般宽宏大量,如此人就真的相似祂,因为宽恕是天主性。

 

基督所有的救赎奥迹,祂的降生、死亡和复活,都包含在这美妙的交换中:在基督心中,天主以人性的爱来爱我们,让我们能以天主的爱去爱。只有天主的爱纯至真、充满力量与温情、永远不弃不离。天主降生成人,为使人成为天主,换句话说,使人像天主一样爱。多不平凡的希望与安慰啊!然而,人必须坚持信仰、 祈祷与圣事生活,让圣神的恩宠打开心灵,在内心工作。 以上福音章节的总结,是灵性生活的基本规律(也是一般人生的规律):「你 们用什么升斗量,也用什么升斗量给你们。」表面的解释为:人如果慷慨地爱与宽 恕,天主就大量赏报;对斤斤计较的人,主也不大方。

 

难道天主会像人一样「以 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吗?其实,天主不罚人,人自己罚自己。实际上,这圣经要指出一个生存「原则」:若拒绝宽恕与爱,人迟早成为仇恨的牺牲品。待人不善,不会有好下场;心胸狭隘,生活无法快乐舒畅。把他人定型在自己的判断、藐视、拒绝、仇恨中,也同时把自己囚禁在网中,不能呼吸。人内心深处绝对与无限的渴望,被这些障碍阻挡,得不到满足。因缺少慈悲之心,人把自己约束在气量狭小、斤斤计较的世界中,后也将闷死其中。「非到你还了最后的一文,决不能从那里出来」(玛五26) ,这道理,只需普通智慧与常识就能明白。

 

「宽恕」把人从这诅咒中解救出来。唯有免除他人的债,才可以重建一种无求的关系 ,即真爱的前提。 对他人不大方,不愿爱和宽恕,促成心胸「狭隘」。豁达大度、宽宏慈悲,使 人成为「至高者的子女」,逍遥于无求的宇宙间,漫游在爱与至圣生命的汪洋中,内心最深的渴望就因此得到满足。

 

依撒意亚先知说,好果你爱你的近人,你的光明将要射出,有如黎明,你的伤口将会迅速地复原……你将成为一座灌溉的乐园,一个总不涸竭的水泉」(依五八8;)。 

 

从别人的过失中获益

近人的过失和缺点,并不都是一 一无可取。虽然他人的恶行,害我受苦,但此事必有其积极意义,会带给我益处。 人常渴望从他人身上弥补自己所缺的,特别是儿时没得到的东西。对方的缺点,不能满足我之处,迫使我尝试真正爱他,重新建立新关系,为了从他得到某些补偿或利益,却如圣爱本身,纯洁无私:「你们要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玛五48)。

 

他人的过失帮助我只期待天主,不再把幸福与满足建立在人身上。有时,由于一段失败的关系,因期待太高而导致的失望,教人努力亲近天主。人从「偶像朝拜」的爱到现实、自由的爱。这种爱才能保障人的幸福。只靠感情的爱总将落空,而爱德永远朝气蓬勃,因爱「不求己益」(格前十三5)。 

 

别人的罪夺不走我任何东西 

我们习惯把失去的财富及机会归咎于某件事或某个人,以致忿忿不平,不能宽恕。这里所谓的财富泛指物质、感情、精神(我没得到我应得的爱,我所需的赞赏等等)或灵性的财富(都怪长上,害我灵性停顿……)。 即使近人不能满足我的期待,令我失望痛苦,也要把产生的挫折感除掉,因它不符合现实。

 

人应更换想法和判断,了解真正的财富,也因此了解他人的罪与所犯 的恶 ,不能剥夺我什么。我没理由生他的气。 当然,从物质和人的角度来看,他人能拿走我许多东西,但拿不走最主要、唯一真正不变的财富:即天主对我的爱,我对他人的爱,以及因爱的浇灌而开的花。 在任何环境与情况下,谁都不能阻止我信、望与爱天主。这唯一的真正财富,是永远不能夺走的,因此也不能限制我发挥内在的潜能。自我的建立唯靠信德、望德与爱德;其他一切都是相对次要的,没了也好。人内心的财富不能被摧毁,它由天主的忠信和爱所担保。「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实在一无所缺……纵使我应走过阴森 的幽谷,我也不怕凶险,因你与我同在。你的牧杖和短棒,是我的安慰舒畅」(咏 廿三)。 自己的不幸,怪罪于他人,得不到的,说是受人欺压,如此的态度,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尽力争取灵性上的自主,加深和天主的关系,因祂是一切财富的唯一 根源,取之不竭;并在信德、望德和无私的爱中成长。事实上,他人犯罪,不会影 响我成圣。没人欠我什么(天主从不会让我在灵性与人性成长中缺少所需要的)。 在生命的黄昏,面对天主时,若还责备他人害我不能在灵性上成长 ,那就很幼稚了。  

 

阻挡人前进的陷阱 

当生活环境,如团体、家庭、教会发生了事,影响内心的平衡时,感到害怕,想放弃一切,这时应如此勉励自己:不管发生什么事 ,不论谁错谁对 , 都与我无关。就算我住在一群罪人当中,他们从早到晚都在犯罪,也不能阻止我爱天主或让我为近人服务;我仍能获得灵益,朝向圆满的爱。世界可以崩毁,而我祈祷,期待天主、爱天主的机会依然存在。 当然,不要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对周围的事无动于衷,装聋作哑。有问题,就应试图解决,辨识天主的旨意:是否要插手?能做些什么?若能做而不做,则为疏忽的罪。 即使一切糟透了,也要尽量保持内心的自由,继续期待天主,热心侍奉祂。其实,魔鬼的诡计是要人胆怯驻足不前、失去侍奉天主的喜乐。为达到目的,牠不择 手段地使人担忧周围的问题。比如,为消耗我的精力,魔鬼就引诱我看所属团体内的问题,长上或兄弟姊妹的不公道,他们的错误、委靡的精神、甚至严重的过失等 等。我因此心情沉重、悲哀焦虑、灰心丧气,逐渐失去灵性动力:团体这么多问 题,努力祈祷有用吗?为什么要慷慨?很快的,我就会变得不冷不热……要认清 这种诱惑,对自己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无所失。将来固然是未知数,目前我可保持心火爱慕天主,一心一意祈祷 , 同时爱和我一起生活的人。不浪费时间,每 天督促自己去爱,绝对没有错 > 也不会没用。圣十字若望说:「哪儿没有爱情,就播种爱情 ,你将会收获爱情」相反,为周围的事而哀叹,失去热忱,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使事情更糟。若因四周的罪而发愁畏缩,只不过助长罪恶的散播。人只能以善胜恶;以热忱、喜 乐、希望来阻止罪恶的扩散。尽所能今日行善,不管明天如何。 

 

真正的恶,不在人外,而在人内 

要明白,该为自己而非他人的悔改奋斗。除非首先致力于改变自己、否则不容易改变他人,其原因也在自身。很多时候我们要他人按照自己的计划与想法,而没尊重上天的安排。先拿去我眼中的大梁,才有机会帮人拿去他眼中的木屑。与其改革世界或教会,不如先治自己的心, 如此似乎比较有效果。

 

恶劣的环境,对我有何影响?我认为:除非这恶(他人、教会或社会的罪)在我身上找到默契,除非让这恶进入内心,否则它就不能影响我,结不出恶果。 当然,我会被周围的恶所侵害。然而,不能因此把自己武装起来,变得冷漠无情。相反,人越善,就越悲痛世界的罪恶。由于人对恶的反应错误,如:恐惧胆怯、担忧颓丧、自暴自弃、煽风点火、胡乱判断、怨天尤人、拒绝宽恕等等,内心也就受到污染。耶稣说:「不是从人外面进入他内的,能污秽人,而是从人里面出 来的,才污秽人」(谷七14)。恶不来自外在客观环境,而是发自内心。「摧毁灵 魂的并非外在发生的事,而是这事在内心产生的效应」。

 

可以肯定:害我的恶,不来自他人,而出于自己。许多教父也曾这么说,只有自己能伤害自己。 

 

强化恶的默契 

人要祈求上主赐恩,看清自己暗中与恶的默契(特别在言语方面),它不但不能解决恶,反而使恶变本加厉。 有时,因太过注意问题,常以悲观的态度谈论,反而强化了恶的形象。甚至,不恰当地指责恶,也会弄巧成拙地增加其气势。一位神父说:「我不要把我的生命花在揭露罪恶,这太抬举它了。我更愿意鼓励善,而不愿意谴责恶。」他说得很对,很有智慧。当然,不是像鸵鸟般逃避现实,拒绝行动,而是保持乐观态度,尽 一 切所能为善。爱德和无私的特性为:「爱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 却与真理同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十三5)。 对待自己也是如此:不要太顾虑自身的缺点,只需尽力为善。这是进步的最好方式。同样,帮助他人悔改成长,最好的方式也是鼓励,而非挑剔每点错误。

 

善要比恶更坚固实在;扶正祛邪,邪不胜正。 更糟的是,我们有侦察和宣扬恶的欲望,似乎要为自己的怨恨和失望申冤。人喜欢把怨气往周围的人身上发泄,反映出他灵性生活不充实。我常发现,爱批评的人,往往内心空虚。他们如此无聊,以致必须制造假想敌来生存。  

 

以恶来填满空虚

耶稣投入到罪恶、仇恨、暴力和谎言的汪洋中。祂心破碎,甚至被刺透。从来没有人像祂这么苦,但恶却没能感染祂,没法进入祂内,因祂对天父充满信赖,爱慕地交托和奉献。我们要「追随祂的足迹.........祂受辱骂 ,却不还骂,祂受虐待,却不报复」(伯前二23)。

 

圣母玛利亚在十字架旁也如此,虽然尝尽了苦爵,但她的心仍保持纯洁——没有恐惧、反抗、仇恨和失望,只有悦纳 、宽恕和希望。 人心受污染是因恶在他心内找到居所及默契。由于内心空虚,缺少信、望和爱,就会因痛苦生怨恨。反之,若充满了对天主的信任,一切期待天主的善与忠信,全心爱主爱人,一生只为承行主旨而非追寻自我,就绝对不会被恶影响。有痛苦,但没有恶。

 

高比神父(Kobe)死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里的挨饿牢,在这人间地狱,他的心始终保持纯洁,因他把自己像孩子般交托给无玷圣母,一点也不怨恨他的创子手,愿意为爱情献上生命。他和他的同伴唱着《圣母赞主曲》去世。他们以善胜恶。 显然,这力量来自长期修练,并藉恩宠有效地发挥超性三德。这灵性成熟的表现 ,主要为天主的恩赐,而非只靠自己努力。若渴望天主的恩宠,愿意透过信德和祈祷,扎根在天主内;不再把不顺心的事归咎他人、不把自己看成是他人或环境的牺牲品;决定负起责任,接受现实的生命;时时刻刻克尽厥职去相信 、希望和爱。如此 , 天主定会赐恩宠。 

 

天主子女的尊严自由  

受洗者领洗时被敷香油,象征新的身分:因与基督结合 , 成为祭司、先知和君 王。君王者,因是天地之君的孩子和继承人;同时,也因他凌驾于万物之上,万物都属于他。明白了这意义,领洗的恩宠就能在他内充分发挥,并以天主子女的身分活出信、望和爱。当然,他还会有痛苦和不幸,但不会被屈服,不受环境好坏 配。对他来说,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帮助他在爱中成长,使他更肖似天主的子女。 幸或不幸的意外、他人的态度,都对他没任何影响,只会督促他去爱 ,去发扬善。 生活在天主怀中的儿女,具有高贵的自由。圣保禄恰当地说:「一切都是你们的。」当然,他附加说:「你们却是基督的,而基督是天主的」(格前三23)。圣十字若望在他的《被爱火燃烧的灵魂之祈祷》中,也有如此美丽的句子:「既然你目前就能用心爱天主,为什么迟疑?为什么等待?天地是我的,人人是我的,义人 是我的,罪人是我的;天使是我的,天主之母以及万物一切都是我的,因为基督是我的,并完全为了我。我的灵魂,你还要什么?还找什么?这些都是你的,为你的」。

 


上一篇:前言
下一篇:第二部分 此时此刻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本站简介 | 站长申明 | 投稿信箱 | 德兰圣乐 | 有声书馆 | 每日祈祷
愿天主祝福你,保护你;愿天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天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小德兰
开站时间:2006-12-24
您永远是第(1)位蒙受祝福者
站长:小德兰 Email:dadelanxiaodel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