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两个术语,我们进行到最后一讲,收敛心神属于神修生活的范围,归返内心则属人性和心理学的领域。本讲中,我们希望讲论超德生活的本质,以及媒介的真正作用。 一、圣十字若望时代,神修语词中收敛心神的观念 「收敛心神」这个语词和它所指的心态,并不是从圣女大德兰或圣十字若望开始的。这是十六世纪最常用的语词之一。 最常用的可能是方济各会士。圣德兰是在奥思纳著作的《灵 修初步》中遇见这个语词。古典神修学中,收敛心神无异于与主结合。首先它描述的下是人的活动,而是天主的行动。收敛心神、领悟、结合都有完整的神修和超德内涵。从圣人生活史的一则小轶事可知,处于关注内修生活的时代,谈到收敛心神是多么容易的事。当时有一位贝雅斯修女,问圣十字若望一个很单纯的自然界的问题,为什么青蛙总会在她路过时跳入水池,圣人以超德答复她:「为指示妳,当危险临近时,灵魂该潜入天主内。」 二、重新发现收敛心神 过去三十年来,内心收敛被视为反历史、自我中心、个人主义,而被排斥;只有和人相遇、感官印象和自外而来的信息才被视为丰富人性。这是有损神修和修道生活的情势,所以不久就兴起了强烈的反对运动,拥护正确的收敛心神。东方超凡默想的影响也有助于这运动。重新发现收心的过程中,圣十字若望是最吸引入的作家,爱尔兰耶稣会士威廉.强斯顿多年居住日本,他在《无声之乐》和《爱的内心注视》二本书中,努力唤起基督徒传统中的收敛心神,但他也采用东方的贡献。重要的叙述是回到圣十字若望的著作。强斯顿陈述收敛心神的必须因素: *咸少肤浅不需要的向外活动; *专注人的深层向度和内在能力的活跃: *应用上述能力于个人的圣召。 其中最重要的不是消除分心走意和心神分散,而是活跃人的深层向度。这样不致失去人性、「克制」或「灭绝」人格,而是使他更通人情,更为「完人」。 渴望静默和寻求内心,如此地普及,甚而导致误用,演变成嗜好,沦落为市场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可阐明这事。联合国组织的大楼中,建立了一间静室,作为外交家作重大决定前静思的地方。现今,我们发现许多大公司也采用同样的作风,帮助经理们和其它的人,强迫去活跃他们的深层向度。著名的小提琴家Yehudi Menhuin向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呈递联合签名,呼吁重申宁静和深度生活的人权。但人也能讲论自恋式自我观察的危险。寻求超凡默想时,使用小型便宜的脑波震动器EE0,以阿尔发、贝他、加玛、德尔他脑波测量专注的质量。有一位心理学专家,过去是修女,作过这种试验,完成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圣十字若望。 三、超德的收敛心神 圣人有一段很美的文章,叙述以上的三个因素,我们列举如下: 我的灵魂现已赤净、超脱、孤单,并且远离一切受造物……:已深深进入内在收敛,和祢相偕,他们都不能领悟,现在我在祢内拥有的亲密欢愉。 「赤净、超脱」指减少外在的事物;「已深深进入内在的收敛」指灵魂和称相偕在内心深处的专注:与心爱主共处就是注意个人的圣召。 圣十字若望认为,人深入己内为找到自己是不够的:他愿意人进入己内寻找心爱者天主。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超德的收敛心神,这是进入和天主建立关系的收敛。圣人提到另一方面,使收敛成为超德的收敛:不仅灵魂在自己内寻求天主,而是天主已在那里,在内心呼唤追求灵魂。会母说牧者的呼唤吸引感官进入内心的城堡。圣十字若望写给贝雅斯修女们的信中,提及相同的奥秘: 当灵魂转向天主时,将被强烈地从内心吸引朝向静默。 这是另一证明,证实远离多余的外在事物不会导致消灭人性,反而因内在的「良友」而丰富个人。《灵歌》是圣人说明收敛心神,及在万有中寻求天主的最明晰著作。有关收敛心神,他的著作中最美的是《灵歌》第一诗节的注释。他如此劝告我们: 因为妳所拥有的祂这样亲近妳,妳要欢欣喜乐的在内心的收敛中和祂相偕共处。在那儿渴慕他,在那儿朝拜祂。千万不要在妳的外边追求、寻觅祂。 不是以观察自己和好奇,而是以「信德和爱德」。「灵魂经由爱方能寻获信德的内涵」,即天主。 善用今日对内心的渴望是很好的。透过圣十字若望,给它超德的意义,归向天主,更着重爱德,甚于强调观察自己。这才能成为加深与主建立关系的向内归返。但是,今日有些西班牙作家,极度依赖圣十字若望,给人的印象变成过分强调心理学的观点。全神专注于放松身体——手指、手、手臂、肩等等,这样反而使人没有余力祈祷。像这样的放松练习可能有帮助:但是真正祈祷的标准只能出自超德生活和灵修。某些圣十字若望珍视的神秘恩宠,如果在EEG的测试下,会得到很差的结果。因为很可能当灵魂正与主亲密结合时,想象却徘徊游荡。这种情形下,机器会发出贝他脑波,这是个不好的记号,而圣人却会说它是个大恩宠。祈祷的价值不可用分心走意的次数来判断。有的人常受分心之苦,但他们是伟大的祈祷灵魂。最好的例子是我们的会母圣女大德兰,小德兰也可能是这样。另有些人,几乎不知道什么是分心,但没有善行祈祷。因为不分心是在于我们的专注能力,这不是人人都有的理智能力;反之,祈祷的价值在于爱的深度。圣座已觉察,并认清这个危险,某些基督徒满足于放松练习和意识扩展,只是以心理向内,取代超德方式的祈祷;早在三年前,圣座已有意公布基督徒的祈祷和东方默想方式的文件。如果我们想采纳东方的修行,空虚自己的意识,我们真该读五遍《灵歌》第一诗节的注释! 四、心理学的归返内心 这里所谓的「心理学的」是指人本性上的收敛过程。按圣十字若望的教导,本性和心理的过程应协助和培育超性和超德的收敛。这是他推荐的。但如果我们全集中在这些本性活动,就没有余力去作真正的祈祷。如果我们的情感或情绪热衷于某人或某事,对于天主或神性的事也就没有余力了。我们今日的生活,将感官使用在过多可能的方向。我们有责任从心神分散和分心走意中解放它们,尤其是在情绪的范围内。由于从感官事物的快乐中撤回,这些益处是可赞赏的……人能从过分使用感官所堕入的心神散漫中得以复原。他在天主内变得心神收敛,且保持他所获得的精神与德行。这些德行增加,灵魂也进步。 由于减少感官活动,人天生的心神散漫得以治愈。如果为爱天主而如此作,这心理过程就是协助超德生活。这种收敛产生前述的三个果实:保持精神和德行、增强且加深这些德行。一个有趣的旁白:无论在祈祷或生活中,理智的分散不致困扰圣人。这是正常理性的过程,大部分在人的控制之外。人的理智不能专注于同一对象超过一刻钟,它会暂时分心一下。这种分心不会有害;但情绪范围内的散漫则非常有害处。因为它们把心由天主那里撤回,然而天主该是人专心的对象。 五、习惯性的收敛心态 有一种能维持整天的收敛方式。会母圣女大德兰和圣十宇若望了解祈祷中的收敛为习惯性收敛心态的果实。他们认为这不是短暂的行动,而是生活,一种生活的架构。在《生命与爱的格言》中,圣人屡次谈到这习惯性的收敛。 视天主为你的净配和朋友,不断和祂同行,你就不会犯罪,且会学习爱,你该作的事必顺利成功。 若以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己,则我们无法透彻真正的祈祷。祈祷的本质在于经由所发生的一切,举心归向天主。关于口祷,圣人劝告我们: 基督没有教我们许多的祈求,祂要我们时常重复这七个祈求(天主经),且要怀着热诚和关切。因为……其中包含所有天主的旨意和适合我们的事。 圣人也重视有利于收敛的祈祷的地方。这地方该使人立刻举心向天主,而不教人分心或着迷。有的地方——圣堂和经堂,琳琅满目,惹人注意,它们的装饰使人不能安静。有的地方则因单纯的美和朴素,适于静默和收敛。圣人喜爱大自然,当他找到一个地方适合收敛时,他常会回到那里,因为他不寻求常能留下新印象的变化。如果寻求这些,我们的注意力会离开天主,热衷于新奇的事物。为帮助收敛用的书本也是如此。我们熟悉的书会更有帮助,如福音。否则我们可能出于好奇,而不是为了完全投入祈祷而看书。这种祈祷中的习惯性收敛,贯彻整天,尤其是祈祷的时间,是和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力量来源和基础,能使我们对人完全开放,响应他们,即使被激怒时也不反击。 六、以爱注视天主 圣十字若望不用「收敛的祈祷」这词句,它是自从奥思纳,尤其经过圣德兰成为广泛流行的词句。他说「爱的注视」,「爱的单纯凝视」。在他的时代,这说法听来有点可疑,这是真的,直到今日,圣十字若望有时仍被责怪为寂静主义者。在一九二六年,他被宣封为教会圣师,这个愚蠢的谣传才告终止。他对以爱注视天主的解释,今日被视为对天主教灵修有极大影响力的贡献之一。但在他那时代,人们反对说这种祈祷没有推理思想,消除人的最好恩赐——理智,将使人贬为动物的境地;出版圣人的著作危险性太大,甚至拉丁文的也是,因为他的著作方式混淆不清,理智不明,所以他必须在注解中自作解释,表明他所写之诗的内涵。 为什么圣人如此重视以爱注视天主的理由如下: *这是从推理祈祷进入默观祈祷的过渡时期。 *有许多人,虽具有完备的超德基础,他们的思想常分心定意。 *也有些人,他们没有热情的感受,由于某些神修指导者,使他们对自己彷徨不安。 圣人解释说,这些分心走意和神枯是天主允许的,为在黑夜中受这些苦的灵魂是更富有恩宠的记号。天主愿意引导这些灵魂达到更完善的成熟。藉这「爱的注视」或「爱的单纯注视」,圣人和会母所说的以下的话,意思相同: 我不是要你们想祂,或想出无数对祂的观念……。我只要你们注视祂。 这样的祈祷须有明确的准据,让我们能分辨它的真实性。因为有许多不能默想的灵魂,自认为在实行这种爱的注视,然而他们却度着平庸的生活。《攀登加尔默罗山》卷二第十三章14,圣人给我们三个记号;第一是消极的:人感到不满足于推理祈祷。第二,这人更满意于对天主单纯的爱的注视或朝拜,甚于其它任何努力。第三是决定性的记号:须有强烈渴望及认真的要更忠心事奉天主。 卡罗·加勒度和Rene Voillaume都尊圣十字若望为他们祈祷生活的导师。后者对于爱的注视所作的区别和圣人相同。这爱的注视能够是一个丰满的经验,例如:有时与天主结合的意识如此强烈,或经验到一句经言如此美味,致使我们宁愿保持静默。单纯地「在」和聆听足矣!说话反而成为阻碍。或者有时也可能是贫穷和空虚的经验,当我们感觉如此赤贫、空虚又干枯,我们的心如此沉重,无言可喻,也无话可说。那时也是,单纯地「在」并献给祂我们的贫穷就够了!就这样单纯地留在祂的面前。 丰满经验的幸福,或空虚经验时的困苦,这两种祈祷方式都会神化我们的生命。我们能观察到普通一般人中,不加分辨地行口祷,或作单纯注视的祈祷,他们很快达到默观,但却不会默想。他们没有被训练作推理的祈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