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 [今译]如果能活一百岁,却去学不好的东西,还不如活一天,却勤奋追求真理。 ▲ 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 [今译]善男子,如果能看到怨家一丝一毫的善处,不追究他的恶处,这人就已学会了慈悲。如果怨家,假如有病苦,能前去问候,探望,治疗其病患,供给他所需之物,应当知道这个人能很好地修行慈悲。 ▲ 世间骂者,亦有二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嗔?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嗔? [今译]世间的骂,也有二种:一是骂的内容属实,二是骂的内容虚假。如果说的是真的,真的还有什么嗔恨呢?如果说的是假的,说假的人自得其骂,同我没有一点关系,我又为什么嗔恨? ▲ 怨亲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生怜悯。 [今译]仇人和亲人同样受苦之时,应先救仇人。别人来辱骂自己,自己心中反而要产生怜悯之情。 ▲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已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已。 [今译]恶人害贤人,就像仰头向天吐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还落到自己身上。又像逆风扬洒尘土,尘土洒不到别人身上,反过来污染了自身。贤人终不可毁,祸患一定害了自已。 ▲ 誉恶恶所誉,是二俱为恶。好以口快斗,是后皆无安。 [今译]称赞恶人和被恶人称赞都是邪恶的。一个人喜欢在言辞上同别人争斗是难以获得安宁的。 ▲ 而修道人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好事,令他受毁者,是修道人大罪。 [今译]修道人应代一切众生受毁谤侮辱,恶事向自己,好事给别人。如果自己赞扬自己的功德,隐瞒别人的好事,使别人受毁谤的,是修道人的极重罪。 ▲ 若修道人,为贪利故,自叹己德,毁砦他人,是名第一波罗夷处法。 [今译]如果修道人为贪图名利,自己赞叹自己的德行,毁谤他人,这就是第一重罪。 ▲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 [今译]要赞扬别人的善事,不要宣扬别人的过失。对别人惭愧羞耻之事,不要宣讲。听到别人的隐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讲说。 ▲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今译]不要亲近愚痴的人,应该与智者交往;尊敬道德高尚者,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 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 [今译]别人对有我有一点点恩德,就应想着怎样大大地回报他。对怨恨自己的人,要总是怀着善心。 ▲ 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一切诸众流,悉皆归于海,不以为满足,所受不厌尔。 [今译]一切世间的欲望,没有一个人不想满足,这些有着非常大的危害,为什么还要自找伤害?大大小小一切河流,全都流归大海。欲望不能满足,贪爱没有止境。 ▲ 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修道人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今译]应该认识到,贫穷困苦的人往往怨天尤人,意外地结下了恶缘。而觉悟了的修道人,不但不会埋怨、嫉妒别人,反而把自己的所有施舍给别人,对仇人和亲人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计较他们已往的过失,不嫌弃那些暂时还没有改正自身缺点错误、执迷不悟的人。 ▲ 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今译]应该认识到,太多的欲望就会带来无穷的痛苦。生死、疲乏、劳累等种种烦恼,都是由贪欲引起的。如果能减少欲望,顺应自然而不强作妄为,身体和心灵就会安闲自在。 ▲ 万物为泡,意如野马,居世若幻,奈何乐此。 [今译]万物如同水泡,心意好像野马,所居住的世间如同梦幻,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 ▲ 察友在为谋,别伴在急时,观妻在房乐,欲知智在说。 [今译]观察朋友要看看他怎样为你计谋,分别伙伴要看看他在危急时的态度。了解妻子要看看她在家里以何为乐,想辨别一个人有没有智慧,首先要看看他怎么说。 ▲ 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 [今译]懈怠的人,就像用来舂东西的杵,有二种事,一是不能自己支使自己,一天比一天使用损坏。二是不能自立,丢到地上就躺在地上,天长日久渐渐不能使用。 ▲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今译]自己懂了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骄傲于人,这就好像盲人手执灯烛,照亮了别人自己却看不到光明。 ▲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 [今译]在修学过程中,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朋友,与其和愚痴的人在一起,还不如独守正道。 ▲ 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 [今译]如果勤奋精进地去做,那么事情没有难办的。因此你们应当勤奋努力。譬如小水滴常流不断,也能穿透石头,如果修行人的心里常常懈怠,譬如钻木取火,木头还没钻热就停下来,虽想得到火,也是不可能的。 ▲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今译]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处在宝贵、快乐、安隐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觉得很安乐。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处天堂,也觉得不满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质上很富有也是贫穷的人;知足的人,即使在物质上很贫穷也是富有的人。 ▲ 在家修道人应受善戒。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离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应离妄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宁舍身命,终不妄语。彼应离酒,不醉不乱,不自轻躁,亦不嘲哗。 [今译]在家修道人(指修道人)应受善戒。他们应该不杀生,舍离刀杖,不杀害一切生物,不恼恨一切众生,常行慈心。他们应该不偷盗,对于自己的财物知道满足,对于别人的财物不产生羡慕希望的心理,甚至一草一叶,别人不给自己不取之。远离邪淫,夫妻二人即感满足,不应该再求别人与之淫乱。应该远离妄语,怎样说就怎样做,不欺骗他人,先思后行。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如实述说,宁可舍弃生命,也不妄语。他们还应该远离酒类,不喝醉乱性,不轻浮躁动,也不吵嚷喧哗。 ▲ 圣人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圣人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今译]看见人行布施道,应该高兴地帮助他,这样做的福报很大。有人问圣人说:这种福报会被分尽吗?圣人说:譬如一支火炬的火,数千万人各自拿着火炬来取火,用来做饭照明,而这支火炬依然如故。布施的福报也是如此。 ▲ 而修道人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修道人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法,而反更骂辱者,是修道人的大罪。 [今译]修道人见一切贫穷人来乞求施舍,要随前面说的人所需要的东西施舍给他们。如果修道人以恶心嗔恨心,甚至不施舍给他们一分钱、一根针、一根草;有来求法的人,却不为他们说一句经、一首偈子、一点如微尘那么少的圣人法,反而辱骂、羞辱的,这些都是修道人的极重罪。 ▲ 若修道人,自有财物,性悭惜故,贫苦红尘无所依怙,来求索者,不起悲心,给施所求,有欲闻法,吝惜不说,是名第二重罪。 [今译]如果修道人,自己有财物,生性吝啬,有贫苦众生,没有依靠,来乞求施舍,却不生起大悲之心,施给他们所求之物。或者有想听法的人来求法,却吝惜不说,这就是第二重罪。 ▲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今译]布施是良好的品德,要尽力帮助亲戚朋友,行为上没有一点污点,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