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生殖既属罪恶出现后的事,倘若人类的始祖没有犯罪,生命该是怎么会有呢?』我们必须答复这一问题 1.但在探讨这男女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研究抗议者所提出的一个疑问。据他们说,经上不言在罪恶出现之前有所谓生育,分娩,或生殖欲求这么一同事。及至人犯了罪,被躯出乐园,女人受分娩痛苦之罚,亚当便跟着他的妻过一种结婚的生活,生殖一事便由是开始。据他们说,要是乐园中本无婚姻,产苦或生育,则必可推知:自从不死的天恩一堕而成为必死,乃不能不藉婚姻后嗣以保持人类种族,俾代死者之缺,而使这侵入人间的罪恶亦有利于人类生命,否则人间断不会有这么许多的灵魂了。要不是人类怕死,为自然界所逼而设法保持后嗣,则人类种族一定会照初时的一样,只有一对伉俪而已。 2.姑无论对此的真正答案为何,只要有人像保罗一样洞悉乐园的神秘,他必能觉得这是显而易见的事。不过我们的答案如下。从前撒都该教徒反对复活之说,提出一事以证实他们的意见,说到有一妇人曾几度结婚,先后嫁了七个兄弟作丈夫,试问这妇人复活后是做那一个男人的妻呢?主对此问的答案,不但足以教训撒都该教徒们,还足以对后来的人揭示来世复活的生命奥秘。祂说:『从死里复活的人,也不娶,也不嫁,又不能再死,和天使一样,因为复活的人,即为上帝的儿子』。复活所答应我们的,无它,只是使人从堕落的地位恢复以前的状态。实则我们所等侯的恩典,无非为同复初时的生活,使那被驱出乐园的人得以返至乐园。假如复活的人的生活是与天使的生活相近,那显然人类犯罪前的生活亦为一种天使般的生活。这样看来,当我们恢复以前的生活状态时,我们的生活便堪与天使的生活相匹了。不过上文曾述,复活的人是无嫁无娶的,事虽如此,天使的大军却万千无数,但以理传说他在异象中所见到的是这样。可见人因犯了罪,致使情形由好转入坏,脱离了与天使同等的地位,不然亦不必结婚才能繁殖。姑无论天使的增加方式为何(在人推测,天使确能增加,但其增加的方式,简直是说不出的,也想不到的) ,这方式在那『比天使微小一点』的人,亦应有同样作用,使人类增加至造物主所定的限度为止。 3.假如有人觉得人类不必结婚而能产生儿女,未免有点说不通;那我们不妨反问他,天使的生活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他们可不是数也数不尽吗?他们在本质上虽为一,但在数量上则无数。若有人问,人类没有婚嫁,真不知将如何生存。那我们可以适切地答道,人类要像天使样没有结婚。实则人类在未犯罪之前,确与天使处在同一情态;此可于复活后的人恢复其前状中见之。 4.对此数项异说既经辩正了,我们还是回到前节所提——那,何以上帝在依照自己的形像创造了人之后,还要设计将人分为男女两性呢?上文的推论亦未始无助于此问题的解决。须知这个创造万物及自愿依照自己的形像创造完人的主,并没有等着看看人类的数量一个跟着一个的增加,直至达到相当的数目为止。实则当上帝俯视着全部人类,并赐给整个人类以一个与天使同等的崇高运命时,祂早巳由其先见之明,看出人类将来不肯遵循向善的正途,然后必要脱落天使的生活,故为使此堕落而不能像天使一样繁殖增加的人类免于递减起见,祂便设计一个配合陷于罪恶中的人的繁殖办法,在人类中培植了禽兽或无理性物的繁殖方式(即一代继一代)以代替天使的高贵性。 5.故此我以为伟大的大卫,太息于人类的痛苦,悲不自胜,便说道:『人居尊贵中而不自知』(所谓『尊贵』,即指与天使地位同等而言)。所以他说『他足与那愚蠢的畜类相匹,和他们一模一样』。人的确变成像禽兽似的,在本性中带有那种粗暴的生殖方式,为的是他自愿作践。 (十八) 我们无理性情欲由于为无理性兽类的亲戚而致 1.我觉得所有我们的情欲都是由此发作,好像是从一个水泉源源而出,于是洪水滔滔而泛滥于整个人的生命。我此话实非虚言,而可于人和无理性动物中听暴露的同样情欲一事证之。我们假定肉体倾向于情欲,但不许将其最初起源归之于那依照上帝样式而造成的人性。兽类生命既经先现在这世界之中,而人则以上文所述的理由,有几分与兽类相似(我所指的是生殖方式),于是人不免带有多少兽类的属性起来了。人是容易冒火动怒,但我们岂能说这是人和上帝相似之处?人之为欢求乐,又岂能说是高超性之物所好?此外,人之畏怯,卤莽,贪心,怕损失,诸如此类的性质,与上帝的特性大有天地之别。 2.可见这些属性是人类从兽类中得来。不过兽类所用以自卫之质素,一到人的生命中便成为情欲。食肉之兽是靠大发雷霆而保卫其自身的;繁殖快而多的畜类是藉牠们的耽乐;畏怯无胆的,足使弱者自全;猛力之兽亦惧易于受捕;肥硕之兽必然贪食无餍。牠们若不能快乐自得,高与满足,便觉得无限痛苦。凡此及诸如此类的感性,都是因兽类的生殖方式而加入人体的构造中。 3.让我描摹一下人的形状来和一种狂想的塑像作比较。雕刻家为要使观众惊讶起见,每在一个人头上雕出两个面孔来。我以为亦有这两副面孔。他有两种相反的样式——即人心由神圣之美模造出来和那个常起的热烈冲动,使他类乎兽性。人的理性往往因受兽性的沾染,而兽化起来,使较善的成分为其较恶的成分所掩没,遂趋于无理性的倾向。须知人若任听他的精神力堕落到感性的地步,而迫他的理性做他情欲的奴隶,那就人的美形变成如无理性的兽形。他的整个人性全然改变,他的理智便开始培养他的情欲,而渐渐使这些情欲递增。理智对情欲为虎作伥,所生之罪恶可谓无穷。 4.这样看来,人之贪求快乐原自人类似无理性动物而生。更因人类犯罪而使这种贪求快乐愈益蔓延,遂成为众多罪恶之渊薮,而这种贪乐,即在无理性的兽类中亦未之见。比方说,人的发怒,本系一种兽类的冲动;但因怒气与思想联盟,遂更产生感意,嫉妬,欺诈,阴谋与伪善。凡此,皆为心之作恶的结果。倘若情欲不为思想所助,则怒气断不会继续持久,而像一个水泡般即起即灭。人从猪之贪食无餍,学到了贪财;从马之冲天气慨,学到了骄傲。所有种种缺乏理性的禽兽本能,皆因『心』之处理不当,而变成为罪恶。 5.反过来说,理性若尽统御这些情感之能事,则每一种情感便变成一种美德:例如怒气产生勇敢,恐怯产生谨慎,惧怕产生服从,憎恨产生对罪恶的反感,爱力产生对真正美的一种欲求。傲气也提高人的思想,使之越出情感之上,而不为卑微的事物所拘牵。那个伟大的使徒对这种高超的心理状态曾称道不已,故劝我们常常『要思念上面的事」。总之,我们发觉各种情动若为崇高的『心』所高举,便可追踪上帝形像的美丽。 6.不过,由于罪恶的倾向往往重而下堕,所以另一种的街动力更大。与其说我们那沉重的土质元素,可以藉崇高的智性而高举起来,毋宁说心灵的支配力是更容易为无理性的重量所压而致下坠。因此神所赐给我们的恩宠,往往为环绕人们的痛苦所掩没,使肉体的情欲像一个丑陋的面具似的,遮蔽着上帝形像之美。 7.有些人看着人类这个样子,便以为人类绝无上帝的样式存乎其中。这种想法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不过我们仍可以在那些圣善生活的人们里看见上帝的形像。假如人看见了那感性与肉欲充亏的人,便不相信人类蕴有神性之美,那他看见了纯洁无疵,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当然会证实人性的确比他从前所想象的要好得多。 8.试举一个例来说,因为例证可以使我们的论贴更清楚。今有人于此——姑无论其为耶哥尼雅或别的恶人——其人罪大恶极,罪恶的污秽已使他的美性消灭殆尽;但上帝的形像则在摩西及类似摩西的人中,仍保持其纯洁。由此可见,在神圣之美未被掩没时,仍显示此言之足信:人是上帝的摹本。 9.或者有人以为人类是像禽兽般,非靠食物以维持其生命不可,而因此以为人类之羞,就认为人类不配称为上帝的形像。实则此人大当期望来生不必进食,可享毋需饮食而得维持生命的自由。因为使徒说:『上帝的国,不在乎吃暍。』主也宣称:『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此外,主复活时明明显出生活与天使一样,天使根本是不需要食物的,而人的生活既将和天使的一样,那人当然也不必进食。这我认为是理由充足的。 (十九) 或谓人希望将来所要享受的美事,亦必不外乎饮与食,因为经中记载,人最初在乐园居住时,亦靠此以养生 1.大概有人会说,人在前此似必须藉食以养生,而来世则不必进食;他在复活以后,不会恢复原先那种生活。不过,当我听圣经的时候,我明白所谓食物不一定指物料的饮食,而快乐也未必是肉体上 的快乐,我知道别的食物可用身体养料来作模拟,而这种食物只有灵魂才会享受。上帝的智慧劝勉凡饥饿的人来『吃我的饼』。主对那些渴慕这种食物的幸福的人说:『人若渴了,可到我这里来喝』。大先知以赛亚鼓励那听他崇论宏议的人也说:『你们应当畅饮欢乐。』此外,有一个先知曾恐吓过一些该受天罚的人,说他们将受饥荒的处罚。但这儿所谓饥荒,非指面包和水的缺乏,却是指『道』的缺乏。圣经说『人饥饿非因无饼,焦渴非因无水,却因不听主的话』。 2.这样看来,我们知道伊甸(伊甸意译出来即快乐也)园中的果,确是值得上帝来种的,而人之藉此果受养,亦是无可疑议的事。由乐园中的生活方式而言,我们更不应视那里的娱乐是暂时而必消灭的。上帝说:『园中听有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当作食物』。 3.健全的人肚子饿时,谁会给他以乐园中那包含一切美好的树呢?这经句所称为『所有的树』。赐人有权享受。这种慷慨超越而普遍全称的说法是指各式各样的美好以至宇宙的统一与和谐。同时,又谁会禁止我尝试那糅杂而可疑的树的果子呢?实则只要眼光敏锐,任何人都会分别看清,那『所有树』上的果子是生命,而那混杂的树的结局是死亡。上帝既毫不吝啬的将各样喜乐为欢宴赐给人享受,当然祂也用某种理由和预见去防止他不贪食那些卑鄙无似的东西。 4.关于这一句经文的解释,我以为不妨以伟大的大卫与聪明的所罗门为我的导师。因这两人都以为上帝所准许人享受的快乐,只是一事——即那真实的善,而这种真正实正的善实即为『所有』的善。大卫说及『你要以主为乐』时即有此意;所罗门也称智慧本身(即指上帝)就是[生命树』。 5.这样看来,这个供给那照上帝形像造成的人以食物的所有果树,实与生命树为同一物。不过和这株生命树相对立的,则为另一株树。那树所产的食物是使人有认识善恶的知识。那树并不是逐个地生善果子和恶果子的,却是结出一种善恶互相混杂着的果子。生命之主是禁止人吃这果子的。但蛇则劝诱他,以备向死亡这一条路走去。蛇的劝告也甚佞巧,因为那果子的外皮美丽悦目,显然能给人以一种快感,使之垂涎。 (二十) ——乐园当时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那棵禁树又究竟是甚么?—— 1.这个善恶互相混和的知识,而以感官上的快乐传粉施朱之物究竟是什么呢?我若用那『知」字的意义做我这推论的出发点,也不见得会太离题吧。我以为在圣经里的『知识』,并不是指科学一项。但我觉得圣经这种用法,则『知识』与『辨别』是有分别的。据那使徒说,要擅娴『辨别』善恶,则非有十分健全的『心窍习练得通达』不可。因此,他教人『凡事察验』,且说属灵的人始能有『辨别力』,『知识』则不然,它不表示技艺与科学。『知识』是不过对一种适意的事物有所吸引而已。例如,『主认识谁是他的人』;又上帝对摩西说:『我尤其认识你』。但那无所不知的上帝,对那些作恶而被定罪的人则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 2.如是,那结此混杂知识之果的树,是在被禁采取之列。这个果子是有蛇为之推荐的,由两种相反的性质所组成。或者正因为此,恶并不赤裸裸地暴露出它自己的真相来。须知恶若没有美丽的颜色来点缀它,使那被欺骗的人为之垂涎三尺,便决不会收到胜利的。而今恶的本质多少羼杂不纯,把毁灭性深藏在陷阱之内,而外表则装着一种金玉的气色以欺瞒人。凡贪爱银钱的人都以为这种色泽必是佳质无疑。但经载『贪财是万恶之根』。不过这些人,要不是认快乐为一种美事而应予采纳的话,他们那里会为此饵而神魂颠倒,甘愿在此臭惑的污泥中辗转呢?别的罪恶也同样地将其灭亡势力深藏不露,使不提防的人见之认为可取,于是拚命地拿过来。却把善事抛弃了。 3.一般人大抵认为善是好看的,有满足感官的作用的。而况真真实实的善和似是而非的善,往往同一名称。由于此故,人每误恶为善,不免向之而趋。这一种追求,圣经称之为『对善感的知识』。这『知识』如我上文所指出,无非表明一种混杂之意而已。圣经并没有说禁树的果子是绝对恶的,因为那果子的外表是善,也没有说它纯然是善的,因为它是有恶潜伏于其中,却说这果子是善感羼合而成,而声称凡尝之食之之人必致于死。实则这个故事也已等于把那教义对我们大声疾呼:即凡真正的善,其本性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故绝不同于一切口是心非,二三其德,或与恶为伍的杂质。反之,恶是多色多彩而打扮漂亮,起初人以为它是某甲,而由经验又知其为某乙。岂料这种由经验所容受而获得的知识,便是死与灭亡的开始与根源。 4.蛇指出这罪的恶果,便由于此。它并不把这果子的固有恶性显示给人看(因为人若看见罪恶露头,当然不会受蛇哄骗),却使果子佩带了夺人心目的装束,用符咒叫那咀嚼它的人由其味道而起一种快感。它于是佞巧地对那女人谈话,使其服服帖帖信以为然。圣经说:『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眼目,且是可使人明白,就摘下果子来吃了』。谁料这样的一吃,便成为人类之死的母呢。这就是混杂性质的果子,而经文亦清清楚楚地说明此树之所以称为『能知道善恶』的树。原因是它像一种毒物的恶性,用蜜糖配制,甘甜可口,而有美善的外表,不过这究竟是食者必死,足见此物直为万感之恶。这样看来,当毒物的恶性危害人类的生命时,这个具有上帝形像的尊贵的人,便一变而成为先知所谓『如同泡影』的人了。 5.由此可见,我们的较好的属性是属于上帝的形像的。反过来说,我们生命中的一切疾苦痛楚,是与上帝的形像绝无关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