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兰爱心书屋  
 
小德兰爱心书屋
 
井枯之时(耶稣会神父著)列表
·自序
·导言 驯服与被驯服
·第一部分 从相识到相爱
·第一章 井水、溪水和甘霖沛降
·第二章 水是为了浇花的
·第三章 井枯之时
·第二部分 从爱到真正的爱
·第四章 陶工手中的粘土
·第五章 黑暗在上,云在下
·第六章 开始认识那地方
·结语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
第二章 水是为了浇花的
第二章 水是为了浇花的
浏览次数:3258 更新时间:2008-5-26
 
 
 

对神修生活上的麦哲伦和哥伦布来说,探险已经开始,陌生和未知的海洋正开展在他们面前。他们对“家人”还有什么系恋吗?当他们聚在船上祈祷时,会不会感谢天主“使他们不像其它人”那么世俗化,那么胆怯,那么留恋其他事务,而不能投向无际的大海?他们能否摆脱捆绑卸下包袱,集中精力而勇往直前?

 

基督宗教对上述问题的答复并不是那么公式化的。有时候,有些在宗教上具有优越感的人,会对普通民众作出这样严历的法利塞式判断:这些人太世俗化了,无法寻获天主,他们只配受到轻视。即使在早期的教会中,许多遁隐于沙漠中独修的人似乎也有这样的态度。当代在隐修院中度着静观生活的某些隐修士,也有这样的思想。直到最近十年,这种“遁世的神修”才有所改变。由于教会深深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遁世的思想显然已不为人们所接受。

 

那么,福音的真理是怎样的呢?正如我以前所说的,它很难用一句简单、明确的句子来涵盖。但是,耶稣毕竟说了一些很强硬的话,听上去好像是要反对世界似的。路加福音被公认为一部“关心社会的福音”,我读了其中相当著名的一段以后,深受大感动。他们正走的时候,在路上有一个人对耶稣说:“你不论往哪里去,我要跟随你。”耶稣对他说:“狐狸有穴,天上的飞鸟有巢,但是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又对另一个人说:“你跟随我吧!”那人却说:“主请许我先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对他说:“任凭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至于你要去传扬天主的国。”又有一个人说:“主!我要跟随你;但是请许我先告别我的家人。”耶稣对他说:“手扶着犁而往后看的,不适合于天主的国。”(路957-62

 

有人以为这段圣经章节的前部分旨在宣扬物质的贫穷,表明耶稣同群众一样,穷得连自己的家都没有。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诠释(我认为这是种误解。因为它似乎和整部福音中的耶稣形象不协调。耶稣的观点似乎是说,他完全把自己交付给圣父,因而不能在任何地方生根,在任何地方安顿)。那么,下面的几行又如何呢?是否真的叫人不要去埋葬死人?或者真的要人离弃家庭到此地步,甚至连再会也不说一声?这样的神修听起来不但是出世、遁世,简直可说是反对世界了。这段经文所提出的不寻常要求,在福音中却是无独有偶的。当耶稣对富家子弟提出放弃家产的要求,而此人由于家产丰厚而忧闷地离去时,耶稣的话不也相当严厉吗?耶稣对他说:“骆驼穿过针孔,比富人进天国还要容易”(玛1924)。门徒们听了非常惊异说:“这样,谁还能得救呢?”耶稣毫不妥协地回答:“在人不可能的;但在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

 

在耶稣对门徒所说的话中,似乎有一种明确的、不寻常的意味:要做基督徒,不是一件无意识的事情,基督宗教也不是一个群众现象。这在若望福音第六章中,也表示得很清楚。当时,耶稣向群众们提出信德的要求,群众第一次背离了他(若641)。同时他的许多门徒也拒绝他所说的关于圣体圣事的启示,便对他说:“这话生硬,能听得下去呢?” (若660)。可是他还是坚持下去,于是门徒中有许多人“退去了,不再同他往来”(若666)。即使耶稣的要求使那些真正追随他的人离去,耶稣还是没有打退堂鼓。他仅是转身问十二位宗徒说:“难道你们也要离开我吗?”对福音的要求,人可以自由接受,也可以自由离开。但是任何人不能把这要求变得更为大众化、更合理化、更合胃口,却又继续跟随耶稣。伯多禄对耶稣的回答,反映出所有追随耶稣的人在做选择时,所产生的痛苦:“主,唯有你有永生的话,我们去投奔谁呢?”(668)伯多禄和那些离开的人一样,也感到耶稣的话难以接受。他坚持同耶稣一起,并非是认为他的话合理,而是因为在耶稣身上找到了天主。难怪耶稣在这之前说:“凡不是派遣我的父所吸引的人,谁也不能到我这里来”(644)。

 

这一切都来自信德,即《希伯来书》作者所说的:“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担保,是未见之事的确证”(111)。伯多禄所说的:“主,我们去投奔谁呢?”这句话中的合理成份,就是在于信德的合理性。如果耶稣真是我们唯一的希望,那么放弃他,才是真正的愚蠢,才是绝对的不合理。但是,信德的要求对我们人类的理智和情感来说,是不合乎口味也不容易消化的。潘霍华──一位寻求基督信仰的大师,曾说出了这么一句美妙的话:“天主一旦号召一个人,就是命令他去死。”这句话成了我内修生活的警句。它精彩地抓住福音召唤的核心:“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背着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我。因为谁若有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但谁若为我的原故,丧失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性命”(玛1624-25)。耶稣说这些话,是因为伯多禄对他第一次预言受难起了强烈的反应。伯多禄曾说:“主,千万不可!这事绝不会临到你身上!”耶稣答复伯多禄说:“你所体会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天主号召人去死,从人的角度来说,不论对耶稣还是对他的门徒,都是不合理的。

 

因此,以我的看法,基督徒是特选的精英。他们不是由种族、智力或经济地位中所选出来的少数人,而是被选出来为了真正、完全地投身于十字架和死亡。这不是一种群众现象,或一种平庸的宗派。一旦这十字架和死亡路线被人照着去生活或宣讲时,耶稣基督的好消息就显露出来了。伯多禄必须艰苦地上好这一课(“撒殚, 退到我后面去!),我们又未尝不是如此。

 

除了十字架和死亡外,基督还提出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彼此相爱。我们要爱弱者、跛者、富者,甚至要爱仇人。圣保禄在《致格林多人前书》第十三章中大唱“爱德颂”,这是他心目中基督徒团体的最高德行,与其它德行紧密相连(在这一切以上尤该有爱德,因为爱德是全德的联系)。在若望福音和书信中,“彼此相爱”的诫命更是达到了最高峰。在最后晚餐中,耶稣强调说:“如果全心全意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13351512)。这是耶稣的“新诫命”,是祂在即将死亡。即将和门徒离别的时刻一再强调的。彼此相爱,也是《若望一书》的主题,下面这段圣经章节把若望的教导发挥到了极点:“假使有人说:我爱天主,但他却恼恨自己的弟兄,使是撒谎的。因为那不爱自己所看见的弟兄的,就不能爱自己所看不见的天主。我们从他蒙受了这命令:那爱天主的,也该爱自己的弟兄”(若一420-21)。

 

耶稣的山中圣训更把彼此相爱推广到朋友和基督徒的团体之外:“你们一向听说过:“你应爱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却对你们说: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好使你们成为在天之父的子女,因为他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只爱那爱你们的人,你们还有什么赏报呢?税吏不是也这样作吗?你们若只问候你们的弟兄,你们作了什么特别的呢?外邦人不是也这样作吗?所以你们必须被造就为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玛543-48)。这真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教义。我在写这几行的时候,感到很奇怪,圣史玛窦怎么没有告诉我们说,他的门徒中有许多人也退去,“不再同他往来了”。要接受圣体圣事和十字架固然困难,但是要接受并相信这条爱的诫命,甚至去爱自己的仇人,也不见得容易。这思想的确崇高和美丽,但是上主当真要我们这样去生活吗?

 

当然!山中圣训的最后一句:“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我不敢肯定是否所有的圣经学者都认为这是耶稣的原义,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耶稣所启示的一项神修上的重要真理。耶稣并不命令我们“把自己变得成全”,而是“使自己被变得成全”。耶稣命令我们爱别人,甚至爱仇人,这实际上不是我们在工作,而是他在我们身上工作。这就不同了!这正如耶稣在富家少年走后所说的话:“为人这是不可能的,但为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参阅格前47;格后129-10)。福音的神修,犹如一根由三股线纺成的绳子。第一股,是对特选者要求的信德;第二股,是对大众的爱。这第三股线就是望德,它的含义是,我们自己所不能完成的事希望天主在我们内做到。正如圣保禄所说的:“祂能照祂在我们身上所发挥的德能,成就一切,远超我们所求所想的”(弗320)。

 

圣保禄是一位充满望德和信赖之情的伟大宗徒。他的作吕中最美妙的片段,可说是《致罗马人书》第八章对望德的歌颂了。在此,他叙述人如何从第七章中所说的绝望的处境(两条规则在人的心中战斗,将人撕裂),被引向凯旋:“今后为那些在基督耶稣内的人,已无罪可定”(81)。人被领到一个被救赎了的境况中,耶稣的神就在我们内(89);人被领到天主那里去(814),圣神亲自和我们的心神一起作证说我们是天主的子女(816);而当我们不知如何祈祷时,圣神还在我们心中“以无可言喻的叹息,代我们转求”(826)。面对以上这一切,难怪圣保禄惊呼说,我们还能说什么呢?“若是天主偕同我们,谁能反对我们呢?”(831)。以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是不能按福音的要求去度“信”和“爱”的生活的。但对天主来说,一切都是可能的,祂赐给我们的圣神,就是祂无限忠实的保证。“如果我们不忠信,祂仍然是忠信的,因为祂不能否认自己”。因此,当我们响应福音的号召,去度信和爱的生活时,其唯一可靠的基础,不是我们自己身上的任何德行,而是天主的忠信。

 

开始本章的时候,我们曾谈起要像哥伦布和麦哲伦一样投入未知的海洋。我们的行程,就是祈祷生活。伟大的天主,就是我们要驶向的“神秘东方”。投身航行,是否就意味着要把我们曾经生活过的世界抛在后面?或者,要对这个世界失去兴趣?圣经给我们的答复是:有条件的“不”。就是说,任何一种神修如果忽视了对兄弟姊妹的爱、关怀(甚至是对仇人的爱),都不能是真正基督宗教的神修。我说过,答复是有条件的“不”;因为信德的要求的确使我们和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和思想疏远。正像耶稣在最后晚餐中所说的一样,我们“在世界上,但不属于世界”(若171114-16)。我们要像耶稣一样,虽然没有脱离这个世界,但是再也不属于世界了。在我们现世的生活中,我们是活在一种张力中的;我们愈向天主靠近,这种张力就愈大。而且,如上文所说的,唯有当我们生活在望德之中时,这种张力才是创造性,而不是破坏性的。所谓望德,就是把希望寄托在天主的信实上。

 

也许你要问,现在提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这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在这方面费那么多时间?因为当一个人开始经验到安息的祈祷(即大德兰所说第二种汲水方法)时,这种经验与上述的张力经验非常相似。一个月以前,至少有十位相当有活力的使徒工作者(包括神父、修女和修士),向我提出问题。他们尝到了天主的水,于是问题来了,他们不知道是否被召将整个生命都奉献在祈祷上。根据我指导人灵的经验,我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几乎所有有成熟祈祷经验的人,都免不了会提出这个问题:天主的吸引力是如此强烈,也许我被召叫在一个静观的团体中,奉献我整个生命?

我以前也曾面对过同样的问题。在接受耶稣会的培育期间,天主逐步地成了我生命的中心。当我开始踏入初学院时,充其量,我不过是上主的一个差强人意的朋友。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让我对宗教有基本的意识,也培养了相当程度的热忱。但是天主只不过是我喜爱的对像之一而已,我有父母、亲戚、朋友……,我无意让天主来掌握我整个的心灵。是的,天主应该是我所爱的第一位,但是在我心中,却有许多这样的第一位。在接受初学培育的初期,我感觉上主向我提出更高的要求。我想在被天主抓住以前,趁早离开初学院。但是离开以前,我先要证明自己的确没有圣召;也要证明,如果我没有被天主抓住,那不是我的意思,而是上主自己的意思。幸亏,我有一位初学导师,他懂得如何处理这种情况。这位神师是我所敬畏的(即使是今日,遇到他,我还是情不自禁地把双腿放平,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那时,他对人的情况之处理完全正确,我这一辈子永远感激他。我把自己没有圣召的理由告诉了他,他对此详细地思考了一天,然后把我叫去:“我清楚地感到你有圣召。如果你现在要离开初学院,你有绝对的自由。但是至少你要老老实实地承认:你离开,不是因为你没有圣召,而是因为你不肯慷慨地接受它。”我不能这样承认,这是对我的傲气的一个沉重打击。(可笑的是,就是由于这份傲气,我今日才能仍旧是一位耶稣会士!)在以后的几个月中,我还是想对他和对自己证明我没有圣召,但是有些事发生了。在我真正愿意之前,我和上主已经堕入爱的关系中了;有一天我觉醒了,我觉察到自己真正愿意留下来了 。我被上主逮住了,而且因被逮住而很高兴。在以后的这些年来,尽管有些一般性的起伏波动,也有不忠信之处,但是基本上,我不断地以上主为我生命的中心。

 

后来,有一天,日期我已经记不清楚了,我的脑海里升起一个问题:是不是天主召唤我去度静观生活?体验上主的爱后,这会不会是必然的结果呢?从那一年起,上主的许多其它朋友,也向我提出相同的问题。是否仅在我们抛弃了世界,全身投入退隐的生活以后,才能深深的从天主之井汲水取清泉?

 

我个人从一个意想不到之处,得到这个问题的解答。大约十年前,我结束了研究所的课程,来到罗彻期特我家附近的杰尼西圣母隐修院做退省。这退省是我梦寐以求的,天主离我很近,这里的环境和隐士们的生活习惯都为我提供了理想的祝福气氛。但是,非常奇怪,我那时有一个清晰的感觉,这感觉甚至延续到二天,就是我清楚地知道上方并不召叫我去度隐修的生活。我知道隐修院的静观生活,是教会整体生活中的一个合法的甚至是必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天主并不要我去度这种生活。

 

为什么?在当时我并不是了解得很清楚。但在以后的几年中,我弄清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首先,天主召叫我们度静观生活和天主召叫我们在静观的团体中生活,这两件事是截然不同的。而天主召叫我们度静观生活,就是要领我们进入祈祷的境界,从此我们的工作愈来愈多;也就是要我们体验到天主,这种经验主要不是靠我们在默想的井边辛苦工作得来的,而更是天主奥秘恩宠的白白赏赐。几乎所有认真寻找天主的,都能获得这一恩典。可以说,这些人被召叫“在世界中”度静的生活,只有少数的人被召叫在静观的团体中生活。这对教会来说彷佛是一件圣事、一个标记或一种提醒,提醒教会说,所有的信徒都被召叫在祈祷中认识天主。“永生就是:认识你,唯一的真天主,和你所派遣来的耶稣基督”(若173)。永生就是“认识天主”。天主召唤我们静观,召唤我们利用大德兰的第二种方法汲水,就是说,天主在目前,在我们死亡之前,就邀请我们开始度永生的生活。这邀请是“玛丽圣召”的核心和意义之所在,也就是吾主对那些在“静观的”团体中生活的人的召叫。但是,由于他的仁慈,他也把同样的邀请赏给了许多“玛尔大”,他们所面对的是集玛利亚和玛尔大于一身的更富挑战性的任务。他们要为了上主,而“操心忙碌许多事”,但同时又要专注于玛利亚所寻到的“唯一需要的事情”(路1038-42)。

 

因此,在教会内,不但有“玛利亚”和“玛尔大”,也有“玛利亚-玛尔大”。在上主的家里,除非玛尔大在自己的名字上加上一个附名玛利亚,否则她真正快乐的机会就很少。现在我们要进入本章的中心思想:水是用来浇花的,这是我在隐修院退省后的几年内领悟到的。在祈祷中经验到天主,这经验本身不是目的而只不过是浇灌之水,用了它德行得以坚强,花蕾得以开放。当伯多禄在山上看到上主显圣容时,他是不可能建造三个帐棚,永远留在那里,而把其余的宗徒们全部忘掉的。在耶稣复活的那天早晨,玛达肋纳在园里遇到吾主,她也不可能永远缠着他。她必须回到城里,回到她的生活中心与门徒们分享她的经验(谷92-13;若2011-18)。

 

对我们来说,也是这样。我们在祈祷中对天主的经验不论多么美丽,多么动人,如果它没有让我们在生活中结出好的果实,这经验就是可疑的。大德兰在讨论四种汲水的方法时,曾多次提出这观点。大德兰本人既然改革了隐修院,她的话当然更有特殊的意义。我们也许会想,隐修生活就是把人整个的时间都用于祈祷上。大德兰却不这样想。她强调,即使为静观者,水还是用来浇花的。事实上,她对那种过于把注意力放在祈祷本身的祈祷生活,是有所怀疑的。她对院长修女提出一个建议,如果有一位修女经验到神视和其它不寻常的现象,她就给这位修女增加点在厨房里的工作。大德兰说,这是为了处理神视问题!

 

大德兰的著作中,我喜爱的片段之一就是《七宝楼台》的第四层。该书完成于她的《自传》之后大约十四年。大德兰把灵魂比作一座有许多层层向内的房间的内心城堡(七宝楼台)。内修生活中向内的,从大多数人所居住的最外层,直到最里面我们存有的中心,即天主所在的最内的第七层。根据大德兰本人的看法,第四层相当于汲水的第二种方法,即我们开始与天主超性地相遇的阶段。在有关的章节中,她说:“如果你要在这条路上有长足的进步,并想升入你所向往的内层,重要的事情是不要多想,而是要多爱。你要做一切能唤起你爱情的事。”在从汲水的第一种方法过渡到第二种方法之时,我们已经看到了上文所说的这一点,这时祈祷已不是想,而是爱,默想要让位于“同在”。大德兰对此还有更多的想法,她继续说:“也许我们不知道爱是什么,因此,要多多学习是非常自然的事。爱并不在于感到幸福,而是在于我们坚决地愿意在一切事上使天主喜欢,并且尽一切可能不要得罪天主,同时祈求祂不断地增加祂圣子的光荣和教会的发展。这些才是爱情的标记”。换句话说,真正祈祷的果实不在于祈祷本身的神慰如何,而在于我们的生活。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德兰的话和本章的最初几页所提及的圣经教导是完全一致的。真正的祈祷生活,其标记在于信、望、爱的增长。信德,不仅是口头上的,更是对十字架、对圣体圣事、对耶稣看待世界的整体方式的接受。望德,是建基于我们对天主的经验之上的,它使我们即使面对人间的失败和灾难,还能相信上主在我们身上和在世界上的胜利。而爱德,更使我们以天主的眼光去看待及对待所有的人和事,甚至我们的“仇人”。总之,这些都是上主园中的花朵,我们的祈祷生活还是正常的。

 

但是,这些德行会不会纯粹是自然的呢?会不会只不过是人性的修养所造成的好结果呢(正如儒家及斯多噶派所主张的)?我认为,有许多我们称之为德行的,的确可以完全用本性来解释。事实上,在宗教团体中,我们也经常把这些本性的优点和圣德混淆在一起。身为神师,我发现自己对人的看法经常有别于一般人对人的外在看法。事实上,当人把自己的内心生活披露给我时,我往往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对他们的看法。有些人天性愉快、温顺、精神饱满,而且乐于助人。而另一些人则生来多愁、倔强(多半是由于聪明有限或环境所造 成的)、无精打采、犹豫不决等等。一般来说,我们很容易把前者当作有圣德的人,而把后者看作是神修上平庸的人。

 

以上两种看法都很容易使人上当。我们不妨细想一下,一位由于脾气或环境所造成的有德之士,并不一定是圣人,大德兰和圣经所称的德行,并非属于这类型。没有一个人天生会认为十字架是合理的,是可羡慕的。“信德”使人拥抱十字架,这并非出于喜爱受虐待;相反地,是出于愿意与所爱者完全成为一体,即使要面对人性极大的痛苦。没有一个人会自然而然地在无援和失败之中仍怀有希望(圣保禄在《致罗马人书》第七章中对人类的处境怀着相当悲痛的看法。他失望地悲叹:“我这个人真不幸呀!谁能救我脱离这该死的肉身呢?”(罗724)而在第八章中,我们看到他终于从这悲惨的境地中,发出希望的凯旋欢呼。的确,基督徒胜利的希望,是从绝望的爪牙下夺取来的。),面对人性的无助和失败,而仍然怀有希望,这才是基督徒的“望德”。基督徒的望德与盲目的乐观是完全不同的。最后,没有一个人会自然而然地“爱”他的仇人。耶稣说,爱仇是区分基督徒与善良的非基督徒的标准。有些人天生具亲和力,和这种人相处当然比较容易,但是,他们似乎较不深入,他们不会对任何事物或任何人有强烈的关注。如果他们喜欢每一个人,很可能他们不会爱任何人。

 

幸亏,耶稣并没有要我们去“喜欢”所有的人,甚至连仇人也去喜欢。若非圣宠奇迹,我们是无法喜欢所有的人的。而这样的奇迹,在我的经验之中,是非常少的。“喜欢”是札根在我们的本能和情感之上的,一般而论,它是我们身上被圣宠影响的最后一部分。耶稣所命令我们的,是要我们去“爱”那些即使我们不喜欢的人,这里所说的爱就是真诚地希望他们受益。这一点,从人的本性来说,也是做不到的,它是真正爱上主所产生的果实。在一个好教友的生活中,尽管喜欢和不喜欢仍然存在,但这种爱却可以显示出来。

 

所以,我的观点是,真正和坚实的神修,它的特征与脾气好或修养好是不同的。可以说,这些神修特点、这些德行(比如说爱十字架),是超越本性的,不能仅以人性培育来解释。现在,我们回到上文所提的第二组人身上;他们缺少本性的德行,但并不一定就是缺少神修。让我举个典型的例子。几年以前,一位个性很强的修女要求我当她的神师。借着分享,我渐渐地了解为何她如此盛气凌人。在这同时,她也真诚地愿意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上主。(开始时,我认为她甚至对天主也想操控呢!)天主透过我所给她的一些有益的暗示,使她知道这样的态度是不行的。她渐渐地感到自己愿意向天主投诚,让天主当家作主。这当然是一场艰巨的斗争。她的院长只知道我是她的神师,当然不知道,也无权知道这位修女和我之间的谈话。有一次,这位院长对我说:“您曾说过,良好的神修生活,结出德行的果实。甲修女在修院中,和别人相处的如此困难,那么,她怎能有真正的祈祷生活呢?这是不是意谓着她的祈祷出了什么毛病?”问题的答案似乎很清楚,我应该回答:“是的。”但是,我却不敢肯定。身为神师,我认为有些事应该绝对保密,因此,我觉得这种情况很难处理。通常我总是以反问作为答复,比如问这位院长:“您由于什么事情才确实地感到甲修女在团体中和人难以相处?”这样一问,就把坐在我面前的人想知道和想讨论的范围缩小了。然后,我进一步问:“这一、二年中,她有没有进步?”院长回答说:“有些进步,但肯定没有完全改变。”甲修女可能还是相当骄傲、专横,对别人要求多而关心少,明显地缺乏良好的表现。但是,我内心还是想,甲修女的祈祷大概是真诚的,她走在上主正确的道路上。

 

我为什么这样想呢?神师的这种判断往往是“直觉的”,它同医生的诊断相似;这判断大都取决于他身为神师的整体经验,也取决于他自己在祈祷中对每一个案的明辨。因此,这是很难用推理来证明的。但是,在上述的个案中,我可以举出一些好的“征兆”来作为肯定的因素。首先,甲修女对我非常开放、坦诚。当然,她看待事物用的是个人的观点,但是,院长对团体生活的描述同甲修女自己的描述基本上并无差别。第二,我可以相当坦率地对待甲修女,而她也能谦逊地怀着感激之情接受我的直言。而且,从她对我的分享中看出,她在祈祷中和上主的关系似乎也是相当坦然的。第三,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当外界的困难和挫折来到时,她能面对它们并加以接受。当然,有时她也失败了,并陷入自怜之中,这些都是她需要被净化和驯服的。最后还有一个标记,也许别人认为微不足道,但我作为神师的,却高度地重视它。就是每当甲修女和我交谈时,她总是对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缺点,一点也不规避,她希望我帮助她成长。她不象有些妇女在告解时,总告明其它人的罪过,告丈夫的,告孩子们的。在我看来,最后这一点是非常好的标记,证明她的真诚和坚实的神修基础。

 

因此,在本性的德行上感到困难,并不一定就代表没有真正的神修。只要隐含着信、望、爱三德成长的标记,那怕上主的园中尚有许多可见的荆棘杂草,我还是认为天主圣神在工作。耶稣亲自讲过一个比喻,他说,让莠子和小麦生长到收割时期,恐怕过早拔除杂草而把小麦的嫩苗也一齐拔掉了(玛1324-30)。在我自己身上,我也看到同样的情况。尽管天主使我逐步地接近祂,但是许多缺点和本能多年来还是存留在我身上。这情况有时使我丧失勇气,甚至让我怀疑自己的祈祷生活是否真实。事实上,我对许许多多接受我辅导的“甲修女”所说的话——真正的神修并不必然、自动地消除人本性的缺点和性格的瑕疵,也正是我要对自己所说的。难怪在保禄身上,我们似乎还看到他不耐烦的样子,而大德兰似乎也有些专断。当然,如果这些人性方面的缺点,一点改进也没有,那么他的神修也的确是有问题。但是据大德兰的说法,作为神修试金石的德行却是更深入、更以信德为依归的。看来,我们的本能是最后皈依的部分了。

 

总之,真正的祈祷生活,不论是在隐院中,还是在世界上,都应该在具体生活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就好像一个人到井旁去打水,不是为了打水而打水;同样,祈祷也不是以自身为目的。水,是用来浇灌花园中的花木;祈祷,是为增进德行。重要的德行是札根于信、望、爱之上,也表现在信、望、爱的行为中。本性的德行也是园中花木的一部分,也应由祈祷之水得到滋润。但它们往往是上主园中迟开的花朵,它们的根和许多杂草缠绕在一起;最终杂草要被除去,而本性的德行也要开花。园中虽然有许多杂草,但是只要有信、望、爱三德,上主似乎还是乐意居住的。这种情况的确令人奇怪。我经常想,如果我是天主,像这样一个杂草丛生的花园,我是决不会容忍的。幸好,上主是天主,而我不是,这才是我应该感激不尽的!

 

汉娜·和纳德女士的著作《跃——生命的历程》,正好用来解释我们“用水浇花”的观点。作者以寓言的方式,描述灵魂奔赴天主的旅程。女主角名叫“多恐”,出身羞辱谷的恐家,她从“恐氏”家族中逃出,跟着牧羊人到达高地,在那里,“完美的爱赶走了恐惧”。多恐小姐服侍这位牧人首领多年,然而牧人的一大群羊仍然被放在羞辱谷里……尽管她在许多方面都很幸福,但是她还是感到有些事情妨碍她工作,并使她隐隐地感到悲痛和羞愧。她是一个跛子而她的嘴又弯曲变了形,“这使她的表情和说话的形象大受损害”,想起了这些畸形给她的工作带来很多很大的防碍,并且有辱于她为之工作的牧人首领,她心中非常难过。

 

读者们从这寓言中,可以清楚地意识到牧人首领基督的善良和圣洁,并且看到我们被派遣往世界之后,世界在我们——牧人的追随者——身上,看到何等可悲的形象,因而诋毁我们的首领。《跃》,叙述多恐小姐在往高地去的路上获得了健康,这高地指的是天主住在我们内的内在生活。路途遥远,也很艰辛。但是到了目的地以后,多恐小姐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这里且不透露,以免影影响那些准备阅读此书的人)。这一切都象征她在旅途中时,牧人在她身上工作所产生的神奇变化。当我第一次阅读《跃》时,非常感动;看来,作者似乎真正在祈祷中经验过天主在人身上所用的各种方法。但是,尚有一件事困扰着我。整个故事似乎太内向了,所谈的神修似乎只有自己和耶稣。多恐小姐逃出羞辱谷,并在牧人的爱中发现了真正的自我;但是,那些被她遗留在身后的人又怎样了呢?我们是否逃出山谷就完了?若这样,那未免和耶稣的福音精神背道而驰了。

 

这事使我感到很遗憾,因为,除了以上这点外,这本书可说是一本对灵魂的内在路程作了美丽和精确描述的书。后来,当我发现《跃》有本续集时,真是非常高兴!续集谈到多恐小姐回到了羞辱谷,她是被牧人首领派遣回去的。她必须这样做,因为牧人在她身上所进行的工作、所引起的变化,她应该与其它人同享。续集叫《馨香山》,书中叙述,多恐小姐如何回到山谷,如何在那里工作,又如何把基督的光带到她的恐怖世界的每一个黑暗角落并加以改变。现在故事完整了,完全符合福音精神。多恐小姐唯有把自己所获得的送给别人,才能保存她所获得的;也唯有为她的兄弟们牺牲,犹如牧人为她死去一样,她才能生活。

 

最近,我又看到汉娜·和纳德的另一本不同类型的书,书名《地上的旅人》。书中叙述她如何以基督教传教士的身分于三十年代中,在巴勒斯坦工作。传教工作开始是对犹太人进行的,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汉娜·和纳德强烈地感觉到被上主召唤,到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城镇中去宣讲。在那个时代,对一位妇女来说这是相当冒险的。有一次,她送一位阿拉伯妇女到纳匝肋的一家医院去,这妇女正值分娩后不久,在路途中去世了。在车中,她的丈夫悲痛欲狂。汉娜·和纳德面对这悲惨的情况,真是感到无能为力。她不知如何救产妇的生命,更不知怎样在妇人临死以前带给她基督的福音。在这困境中,上主似乎对她说:“宠儿(汉娜的意义就是“恩宠”),你不能把她托付给我和我的爱情吗?你难到不相信我已经做了,而且还要做所有能帮助她的事吗?把她托会给我吧!”

 

汉娜深深地思索所发生的这一切事,她顿悟。我们可以用她的话来作本章的总结:“这一切经验,在我身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我感到,即使我们未急切在人离开这世界之前寻觅他们,其严重性也不是如此大。因为在最后一切都会好转。此外,我更强烈地意识到上主是如此地热爱、渴望祂所创造的灵魂。祂切愿以所有代价寻觅灵魂,并渴望我们在此事上与祂合作。我们既尝过祂的爱情和圣宠,被祂从黑暗中救出,并且因认识祂而充满喜悦和力量,那么,我们就不能舒舒服服地在旁憩息,而让祂独自寻找迷失的人”。

 

汉娜·和纳德具有和大德兰同样的精神。任何人只要认识了天主,便会立刻理解:水是用来浇花的。“喜悦的水”,即对天主的经验,如果是真实的话,就必会产生爱主、爱人的果实。同时,这整个的工作也是天主的工作。天主是园艺大师,是祂种植花木,是祂供应水,最后也是祂使井水枯干。井枯之时,我们认为是失败,但天主却完全不这么想。

 

上一篇:第一章 井水、溪水和甘霖沛降
下一篇:第三章 井枯之时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本站简介 | 站长申明 | 投稿信箱 | 德兰圣乐 | 有声书馆 | 每日祈祷
愿天主祝福你,保护你;愿天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天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小德兰
开站时间:2006-12-24
您永远是第(1)位蒙受祝福者
站长:小德兰 Email:dadelanxiaodel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