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值得我们悼念的伟大君主不仅为亚洲人民所赞美,他的非凡业绩和辉煌统治越过了隔在我们和这个帝国之间的广阔海洋,在全欧洲赢得了关注和尊重。真可以说他至善地掌握了统治艺术,并集一切使人成为上流社会有教养者 他的举止、身材、相貌,一种威严中透出仁慈与温和的风度首先就令人爱戴和敬重。乍一露面就表明他是世间最大帝国之一的主宰。他内心的品质使他更为可敬。他具有广泛的极高的天赋,具有任何伪装或掩饰都不能将其欺骗的洞察力。他有罕见的可靠的记忆力,遇事果敢,见解公正,判断稳重,使他对疑难问题总能作出最明智的决定。他有很强的自制力,从不喜形于色,也从不让人揣度他的想法或计划,而且有让最富洞察力的人都感到他不可捉摸的本领。他善于筹划重大举措,精于引导,令其善终。他对其泱泱大国的治理工作了如指掌,事必躬亲,而不去依赖亲信或大臣。 尽管他对驯服的甚至视他为偶像的臣民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但他从不忘记公正和正义,只行使法定的权力。在分配职务和授予爵位时,他几乎只考虑正直和业绩。灾荒之年,人们常可看到这位体恤臣民的君主因悯其苦难而摒弃一切娱乐,还豁免一些省份全年赋税(有时豁免高达三四千万两银子),同时打开官仓,慷慨地为大批灾民提供物品。 他始终自视为臣民之父,这种几乎在他即位之初就已形成的想法使他和蔼可亲,深得民心,在他巡视外省时人们越发可以看到这一点。宫廷大员们惊奇地看到,他是何等仁慈地让最卑微的小民接近他并向他申诉。 尽管一位中国皇帝的权力和财富几乎是无限的,但他饮食节俭,个人生活不求任何奢华。然而,对于国家的事业,尤其当涉及公益和帝国必须时,他的慷慨甚至达到浪费的程度。 他从不迷恋亚洲君主宫廷中流行的奢侈逸乐之风,相反,他远离宫中享乐,每年抽一段时间去鞑靼山区。在那里他几乎总是骑马,在长时间累人的行猎中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又毫不放松处理国家日常事务。他把顾问们召至帐篷,甚至牺牲必要的睡眠来听取大臣们汇报,并发出指令。 他日理万机,但仍抽出时间致力子科学和艺术的研究,甚至可以说这是他最大的爱好。他这样做很可能既出于政治需要,又出于兴趣,因为他要治理一个人们只靠文学来获取荣誉和职位的国家。 他虽然熟知中国文学各种体裁,但一得知我们欧洲的科学艺术,便要深入学习它们。几何、物理、天文、医学、解剖学渐次成为他关注和学习的内容。正是他对科学的爱好才使传教士可以自由地接近他,而这种自由是帝国要员甚至皇亲国戚都得不到的。 为表示亲热,这位伟大君主在与传教士频繁的交谈中似乎忘记了帝王尊严;话题常涉及基督教的道理。在了解我们圣教后,他对之表示尊重并欣赏其教义和准则,常当着全体朝臣的面予以赞扬。他公开发布敕令保护传道士,允许基督教在其帝国自由传播,他甚至还给人以可能信教的一线希望。如果他的心温顺得如同他思想的开明一样,如果他能摆脱长时期或因政治或由偏见铸成的使他至死未能信教的羁绊,那该是多么幸运! 附康熙皇帝的颂十架诗 功成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惊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康熙亦文亦武,博学多闻,精通古诗韵律,用「八齐」写这首诗,押韵严谨。这首七律虽只有八句五十六字,却将耶稣从被捕到被钉的主要情节,描绘得淋漓尽致。奔放的诗句和整齐的韵律相结合,使人读来铿锵有力,意味无穷。如果读者一面读诗,一面默想基督受难的悲痛场面,必定仿如历历在目,催人泪下。 然而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康熙的巧妙诗句,绝非轻易信手捻来,如没熟读圣经,深刻理解耶稣钉死十架的意义及勤操笔墨,反复推敲,素含深邃语言工底和丰富想象力,是绝不会写出如此佳美的诗句来。 对这首诗熟读之余,趣味盎然,故不揣冒昧,试作粗浅分析,供弟兄姐妹欣赏纳取。 这首诗开头第一句:「功成十架血成溪」,用开门见山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顶天立地的救 诗的第二句:「百丈恩流分自西」告诉我们,因着救主耶稣高深莫测、不可估量的爱,恩典才源源不断地向四面八方流向人间。普世万民,当然也包括中国人民,赖着这恢复生命的宝贵活泉,方可获得救恩的分施和永生的盼望。「分自西」指中国万民的救恩来自西域,耶稣钉死在西域的耶路撒冷,而我们中国在西域的东部。从作者的角度谈到「分」,那是对他圣血的感恩,分明道出救恩临到作者本人,以及自己的国家。 第三句「身列四衙半夜路」是指耶稣被捕后,先被押送到亚那府内,但审问毫无结果,于是把他送到该亚法那里。该亚法和那些祭司长及文士与百姓的尊长早就想杀害他,但因为「没有杀人的权柄」。等到凌晨,又把他送进彼拉多总督衙内。彼拉多为了推卸责任,故将他转送到希律王那里。最后,耶稣基督还是被送回彼拉多那里。如此推来送去的折腾,他不得不用半夜的工夫跟着恶众跑冤枉路—预表世界黑暗如夜,他来得正是时候。 「徒方三背两番鸡」是诗的第四句。门徒四处逃散,惟独彼得暗暗跟随耶稣,进入大祭司该亚法庭院,想看个究竟。但因为心灵软弱而三次否认主。应验了耶稣在受难前对他的预言:「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此句引入鸡的叫声,实是妙哉—尽管人的软弱,背逆他的旨意,但他仍深爱世人—用鸡的叫声,把光明带给世间。 第五句「五千鞭挞寸肤裂」的句首,作者巧妙地以「五」字作开始。彼拉多虽知耶稣基督无罪,却慑于恶众的恐吓,妄用鞭打耶稣来讨好民众。据说基督在他的衙内,被鞭打五千四百有余,全体剥伤,血流不止,其痛苦之状惨不忍睹,实难用笔墨描述。据史料考证,当时罗马式的皮鞭,乃是一杆多头,而每条皮革制成的绳头上还嵌有一些铅丸和骨制尖?,一鞭打下,便有数根绳条落身,血肉横飞,使人无法忍受。故「五千鞭挞寸肤裂」确为真实之词。 与第五句一样,第六句「六尺悬垂二盗齐」也以「六」字为开首。耶稣基督被钉上十架后,恶众便把十架竖立起来,将他的身体举离地面六尺以上,引人注目。与他同钉的还有两个罪大恶极的强盗,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将耶稣基督置身于盗贼匪类之间,与歹徒并列,是人们精心策划的,为的是羞辱他。而与他同钉的左盗,竟然也口出恶言凌辱他。 诗的最后两句「惨恸八垓惊九品」和「七言一毕万灵啼」说明了耶稣基督的奇苦剧难,震惊了八方官民之众。当时的犹太民众,虽然麻木不仁,漠然视之,但所有敬慕他的人、门徒、已睡的圣徒和天使,都深知救主被钉的伟大意义,与普世万民的救恩攸关。「万灵啼」道出以他的死来换取万人得救的时刻已真正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