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要旨:第二篇利氏用“解释世人错认天主”为题,说明佛教所主张的“空”与道教所讲的“无”,不能是万物的真源——天主。最明显的理由,是哲学上的名言:“已之所无,不得施之于物以为有”。然后辩明儒家所讲的“太极”与“理”,都不能是万物的真源——天主。他强有力地引用导源于古希腊哲学上“自立体”与“依赖体”之分的谁,认为“太极”与“理”,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以后只是一种“依赖体”而已。既然都是“依赖体”,就不是“自立体”。更谈不上是无始无终的“自有体”——天主。再说明天主就是我国古代所祭祀的“上帝”,引经据典,成为本篇的重心。虽然利玛窦神父对宗教方面的谬说,主张坚持真理,不能让步。但对其他宗教信徒,却该以兄弟姊妹的爱德去对待他们,因为他们是同一天主所遣,可以成为同一天主的子女。 中士说:奥妙的宏论,使人听了心悦诚服,我整夜想着以致忘了睡觉,现在愿再请教,希望能彻底解除心里的疑惑。 道佛儒三教的中心 我们中国有三种宗教,各立门户,老子说“物生于无”,拿“无”当做教义。佛教说“色由空出”,拿“空”当作教义的根本。儒家说:“易有太极”,故他们以“有”为根本,拿“诚”来学习。不知道尊见以为谁对? 西士说:老子的“无”,或佛学的“空”,与天主的道理,大相径庭,所以很明显的不足崇尚。至於儒家的“有”与“诚”,虽然我没有听到完全的解释,但大约差不多了。 中士说:和他们辩明白,如恨他们,我国的君子很痛恨排斥佛道二氏。 西士说:“和他们辩明白,比恨他们更好,和他们以理分析明白,又比和他们协论更好。因为道教徒佛教徒,都是天主大父所生,所以我们都是兄弟呢。比方我的弟弟有神经错乱病患,我是哥哥,我可怜他呢还是恨他呢?最要紧的,还是要用理来为他解释明白罢了。我曾经阅鉴许多儒家的书,见常常对佛道二氏感到遗憾,把他们当夷狄排斥,称做攻斥异端。可是没有见到有人举一端大道理来驳斥。结果我说他不对,他说我不对,彼此攻击不信任。弄得一千五百多年到现在不能合一。要是彼此能以理来辩论,就自然地会是非分明三家就会回归到正道唯一上去了。西谚有云“坚绳可系牛角,理语能服人心”。在敝国的怜邦,上古时代不止有三个教门,旁门左道有数千个支派,后来因为我教用正理辩明,用善行感化,现在都信奉天主教了。 论佛道两教所主张的空无 中士说:正派的道理只有一个,那儿能有许多呢? 但是佛教与老子的说法,有他们的道理。凡百事物,都先空而后来实,先没有而后来才有。所以把“空”“无”称为物的原因,就差不多了。 西士说:要通达高深的事理,应以浅近的知识为基础;人世间以实有为贵重,以虚为轻贱。论到万物的根源,就尊贵无比了,怎么可以用卑贱的虚无来承当呢?而且“自己没有的决不能给于别的使它有”。这是一件很明显的事理,现在称为空或无的,自己绝对一无所有,又怎么能把性质与形体给予别的而使成为一种事物呢?事物必定真有,才可称做有。不真有的就是没有。假如事物的本源就不是实在或有,那么它所生出来的物,当然也是没有呀!世界上虽然有神圣的人,也不能无中生有。那些本来就是无或空的,又怎么样能拿他的空无来使万物有,使万物存在呢?现在拿事物的因果关系来说,既然称做空无,那就不能成为事物的动作原因,形式原因,质料原因和目的原因,这样对于事物还有什么作用呢? 中士说:听你的指教固然确当,但是事物先无而后有,也许是有道理的呢? 西士说:有起源的事物,称做先无而后有是可以的。无始的事物,就不在此论了。所谓无始的事物就是没有时候没有,怎能有时候先没有呢?现在分开来讲,论有始之物可说一件事物先无后有,但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在某人没有出世以前,当然没有这个人,出身以后就有这个人。但某人没有出世以前,却有了生某人的父母,天下的事物都是如此。在没有一切事物之前,一定有个天主为万物的起源啊! 中士说:人都有辩别是非的心,不能明白这端道理,真像失去了本心一样,谁还去听他其余怪诞事理呢?假如空和无,既不是人,又不是神,没有心性,没有知觉,没有灵魂才干,没有仁义道德,无一可称道的,连草木最卑微的事物也比不上,而反称做万物的根本真是太违背义理了。但是我听说的空无,并不是真正的空无,而是神的无形无声啊!那么和真天主又有什么不同呢? 西士说:这是不合理的说法,请勿拿为称做天主啊!因为天主有本性,才能美德比较有形的事物,更加精深高超,他的理也更加充足,怎么能因为他没有形声,就称他为无和虚呢?五常的德行,也没有形也没有声,怎么可以说无呢?无形的事物和无相比,真是有天地的分别哩!拿无这种学说,不但不能启示世上的人们,而且愈弄愈惑众了。 论太极 中士说:我国儒家论的太极是什么? 西士说:我虽然来中华已经太晚,但是常勤读中国古籍,知古时的君子,敬崇天地的主宰,而从来没有听说过尊奉太极的。老太极是掌管万物的始祖,古代的圣贤为什么不提这种说法呢? 中士说:古代虽然没有这个名称,但的确有这种道理,只不过图解没有传下来呢。 西士说:凡是立论能和真理符合的,正人君子就没有什么反对的余地。太极的说法恐怕难能合乎真理,我看到从无极到太极的图案,只不过取奇偶数的像征而立论。故可知太极实在不是产生天地的根源。天主的道理,从古传到现在,全备无缺,我们把它记载在书上,传到外邦去,还不敢不拿所凭藉的道理来。况且(太极)空虚的像征没有什么可凭藉的真理哪。 中士说:太极不是别的,就是理罢了,假如拿完全的理称做无理,那么还有可讲的理吗?西士说:唉!若其他事物的体质形态不合于理,还可拿真理来纠正它?假如真理的本身不合于理,还有什么可以纠正它呢?我现在先分别一下事物的品类,再把理符合到事物上,然后就会明白,太极的说法,不能是万有(物)的根源。 事物的品类可分为自立体和依赖体 论事物的品类有两种,即自立体和依赖体(参考附注二:自立体与依赖体)。事物不依靠它物而能自己成立的,例如天地、鬼神、人类、飞鸟走兽、草目金属石头等都属于自立体。凡事物不能自立,要附属其它事物才能成立的,例如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色(红黄兰白黑)、五音(宫商角征羽)、五味(甜酸苦辣碱)、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等都属依赖体。现在拿白马做比喻,白马的白色是领事体,马是自立体,因为虽没有白色,马还能存在,假如没有马的话,马的白色,就根本存在不起来了,所以称做依赖体。二者相比,就可以知道自立体先存在而且贵重,依赖体较后而无关紧要的。一件事物,只有一自立体类,若论依赖体;就不计其数了。例如人只有一个自立体的身子,但其中包括有情、声、貌、色、人伦等许多依赖体之类。(参考附注三:范畴浅说) 太极和理不能为万物的真原 讲到太极,最后多用理一词来解释,那么就不能是天地万物的真原了,因为理也不过是依赖体的一种,既然不是自立体,那里能立其它事物呢?中国的文人学士讲论起理来,只有两端说法,或说理在人心里或说理在事物上。乃物的理合乎人心的理时,那时事物才是真实的。人心能研究透事物的理而完全知道时,称做格物(考察明白各事物的理性)。依照这两端道理,那么理不过是依赖体,那里能是万物的根源呢?理在人心理或事物上,都在事物以后,后起的岂能是先存在者的原因?况且在没有任何事物之前,谁说必定有理存在呢?理在那里,以什么事物作依归?依赖的事物不能自立,若没有自立的事物来做依靠,那么依赖物就空无所有了。假如说依赖空虚,恐怕空虚不是做它的依赖罢!这样理就不免要站不住了,试问:既然在盘古之前,就有的存在,为何闲空不动而产生事物呢?后来又谁使它激动?况且理本来无所谓动静,更谈不上自动了,如说理先不产生事物,后来才愿意产生事物。这样说来,理岂有自己的意愿吗?为何有时有意念生物,而有时又不愿意生物了呢? 中士说:没有理就没有事物。因此我国周氏信理是物的根源。 西士说:没有子就没有父,有谁说子是父的要原呢?事物之间的关系(相须者)常如此,本是相为有无的(参考附注四:论关系引伸)。有君才有臣,没有君就没有臣了。有事物才有事物的理,没有事物的实存,就没有这事物的理存在了。倘若拿空虚的理来做事物的根源。就和佛道两教的说法没有分别了。拿这种说法来攻击佛道两教是用燕国来讨伐燕国,用乱政来取代乱政嘛。现在的实理尚且不能产生事物,从前的虚理又怎能产生事物呢?比如现在有一个造车的人在这里,他有这桩事理在心,为什么不能产生一辆车,而必须要有木料、斧、锯等工具,和经过匠人的工夫,然后才能制造成功车?为什么理在太初这样神奇,能产生偌大的天地,而现在却这样衰微,甚至不能产生小得像一辆车的事物呢? 中士说:我听说理先产生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然后化生天地万物,所以产生事物有一定的次序,要在忽然间生出车来,比喻就不确当了。 西士说:现在请问先生,阴阳五行的理,在一动一静之之间,就产生阴阳五行。那么现在有车的理,岂不能一动就产生一辆车吗?再者理是无所不在的,它既然是没有意愿的事物,必是随性所发,不能自制,为什么不能此时此地不产生阴阳五行,有谁阻挡它呢?再者“物”字是一切实有事物的总名,一切事物都可称做“物”,太极图注说:理并不是物。事物的种类很多,但统称为“物”,有自立体,有依赖体,有形体或无形体的不同,若理不是有形的物类,岂不可能是无形的事物嘛?再请问理有无灵性和知觉?能懂达义理吗?如果有灵性和知觉又能通达义理,那就属於鬼神之类了,怎么称太极或理呢?如不然的话,那么天主、鬼神、人类的灵性知觉,从那里来的呢?理不能以自己所没有给予其他事物,因为理没有灵魂知觉,就不能产生灵魂知觉。请先生观察天地之间,只有有灵的事物产生有灵的事物,有知觉的事物产生有知觉的事物。从有灵性知觉的事物产生出冥顽不灵者是有的事,从来没有听说过没有灵性知觉的事物生出有灵性的知觉的事物来,因为果不能超过因啊! 中士说:不是理,而是有灵性知觉的生出有灵性知觉的来,已经领教了,但是理动的时候就产生阳,阳不是自然有灵性感觉的吗? 西士说:反复争论,也脱不了同样的道理。我反问你,那‘阳’怎能得到灵性知觉呢?这和自然的理也大相违背啦! 中士说:先生曾说过,天主无形无声而能造化有形有声的万物,那么太极没有知觉,而能产生事物的灵性知觉,有何不可以呢? 西士说:不能这样讲,因为无形无声是较精较上,有形有声是较粗较下,精上的事物施予粗下的事物,一点也不过分,而要以没有灵性知觉粗下的事物,施予有灵性知觉精上的事物,就超过自己的能力太远了。 精上包括粗下的事物有三种 精上事物有三种概括粗下事物的情形,或完全包含其下的物体,例如一丈包含十尺、一尺包含十寸等。或是浑统的包含禽兽的觉魂,禽兽的觉魂浑统地包括草木的生魂。或是纯碎地包括其下的德能,例如天主包括万物的本性就是。天主的性体,最完全最丰盛而且极其敦厚不是人心可以想得到,不是万物可以比拟的,暂且我做个比喻。一个金质的钱值十个银钱和一千个铜钱的价值。因为黄金的性质很精粹,远远超过银和铜的性质,所以黄金的价值就要比其他的金属高过许多倍了。 天主无形无像却包含万物的德能性理 天主性虽然和万物的性情不同,而祂精粹的德能却包含着万物的理,包含着一切事物的性质。因为他具备一切事物的德能,虽然无形无声,也不难造化万物。至於理呢?就大不相同了。因为它是依赖体之类,不能自立生存,怎能包含灵性知觉,成为自立体之类呢?理比人卑下,理以事物为目的,而不是事物以理为目的。所以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发扬光大理,不是理发扬光大人)。假如你说理含有万物之灵,而化生万物的话,那么就是天主了,不光是理和太极了。 中士说:这样说来,我国孔子说太极是什么意思呢? 西士说:造物的工程是极伟大的,其中虽然有它的枢纽纲领,但一切都是天主所制定的。没有起原的事物的最初原因,决不是理或太极可以承当的,太极的说法原来一定有精深的理论,我虽然曾经看过,不敢随便置辩,或等后来再另作他书来讲它的要旨。 中士说:我国君臣从古到现在,只知道尊敬天地,好像尊敬父母一般,故用“效社(祭天地)的礼节来祭它们。假如太极为天地的来源,将是世界的老祖宗了,那么古代的先圣,皇帝、王臣第一就该祭它了,而现在事实上确不如此。可见太极的解释不对,先生辩得很详尽,和古代的圣贤看法是一样的。 西士说:话虽然如此说,但天地最尊的说法,也不易解啊。因为至尊的唯一无二如果说“天”“地”,这是有两个了。 天主就是古典籍所载的 上帝而非玉皇或真武上帝 敝国所称的天主,就是华语中所称的“上帝”,和道教所雕塑的玄帝玉皇的像不同。因为他不过是一个隐修于武当山的人而已。既然是人,又怎么能是天地的主呢?我们的天主,是(中国)古典籍中所称的上帝。中庸里引用孔子的话说:郊社(祭天地)的祭礼,为了事奉上帝啊。朱熹注说:不提后土,这是一种省文。敝见以为孔子的意思是:一不可以说成二!怎么是省文呢?周颂上说:武王保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他有无人能够和他竞争的功烈。成王与康王的德行岂不是很明显?所以上帝也叫他们做皇地帝。(执竟武王,无竟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又说:好漂亮的麦子啊!现在快要收割了,就显出了上帝的光辉了。(於皇正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市。)商颂上说:商汤的圣德虔敬与日俱增,久而不懈怠一心恭敬上帝,(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只。)诗经大雅篇上说:这位文王,非常殷勤周到的地事奉上帝。(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易经上说,帝出於东方的震位。(帝出乎震。)这个帝字,不是物质的天的意思,因为苍天包括八个方向,怎么能出于一个方向呢?礼记上说:为做祭品的牺牲五个条件都准备妥当了,才可以希望上帝来享受我们祭献。(五者备当,上帝其享。)又说:皇帝亲自耕种祭祀用的谷(做祭品用)和黍(做祭酒用)来祭献上帝。(天子荣耕,粢盛柜,以事上帝。)书径汤誓篇上说:夏桀有罪。我因为敬惧上帝,不敢不去正他的罪。(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又说:伟大的上帝,赋给人民仁、理、智的天性。但要使人有常性遵行他的道,还要有君后治理教道了才行。(汤浩: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犹,惟后。)书经金滕篇周公说:君王在上帝的天庭受命,传布德政,来保佑四方的人民。(乃命于帝庭,敷佑于四方。)上帝有他的庭,可以知道,就不是指有形的苍天了。翻阅了许多古书知道上帝与天主,不过是名称不同罢了。 中士说:世人好古,不过是爱古器古文,哪里像先生一般的考据古理,循循善教,引人回复到古道去呢?然而我还有不明白的事情呢?古书上多尊重天,所以朱熹氏把帝解作天,又把天解作理。程颐氏更详解说:有形体的称天,主宰事物的称帝,性情称作乾。所以说敬奉天地可以吗? 天地不能是万物的主宰 西士说:要是更加思索,若拿天来解释上主,就可以了。因为天本来是“一大”的意思。理不可以是万物的主宰,昨天已经讲明白了。上帝这个名称很明白,用不到解释讲解,更不用妄解,苍蓝有形的天有九重高低的分别,那里可以是唯一的至尊呢?探索上帝,无形无像,无像怎能以形体的事物称他呢?天是圆形的,限之于九层。天或东或西,没有头也没有肚子,没有手也没有脚,强调它和神同是一个活体,岂不太可笑了吗?况且鬼神都是无形无像的,而至尊无对的天主倒反有形体吗?这不但不明白人道也不懂天文的知识,和各种事物的性。有形的上天还不可尊敬,众人所践踏和污秽所汇集的下地,更如何能受尊敬呢?所以只有造化天地万物,生养保存人类的唯一真天主才以尊敬。宇宙之间没有一件受造物不是为养育我们人类的,所以我们应当感谢天地万物的恩主,加倍虔诚的敬拜祂才对啦,那里可以舍弃这个我们人最大本原的主宰,反而去奉事应该供应我人享用的受造之物呢? 中士说:如此说来,那我们还有短拙开明的心呢!大多数的人,抬头看见天,也不免有愚笨人,把眼睛能见的看作有,拿眼睛不能见的看作无,因此只知道侍奉有形的天地,而却不知道有天地的主宰。远方的游民,忽然跑到长安街道里,见到巍峨辉煌的皇宫殿字,就行叩拜礼说:我叩拜我的皇帝。现在拜天拜地的人,都是叩拜皇宫当叩拜皇帝之类的人啊!明智的人就能由推理而知隐微的事,看见天高地广,而就知道有天主在其掌理,故有肃然起敬的心意,来尊敬无形的天主,那里会以苍蓝有形的天来钦崇呢?有时士人称天主为天地,不过是一种说法,比喻府县的长官所以所属府县的名字自称,南昌太宋称南昌府,南昌县的县长称南昌县,以这种说法有时称天地的主宰为天地,不是指有形的天地,而是指天地的主宰。我恐怕误会造物的真主,而直称之为天主,故不得不辩明白。 中士说:明师谈论起事物的起源来,不但切实,而且又符合名称。因此可以知道在贵国讨论事物的原理,不是昧然马虎的谈话,而是开导愚蒙,不再存有疑惑。对于天主的事物,又加以深刻的研究和笃信。我们儒家很惭愧,看不清楚人生要点,详细研究其它事物,而却不知道人生终向的学问。父母给我身体各部,我固然应当孝顺。君王官长给我田地居处树畜,使我可以对上辈孝敬,对下辈教养,也当尊敬。更何况天主是大父母大君皇,一切始祖的原因,一切君皇都由祂命的,那里可以错认而忘却呢?你的教导,一时不易说完,但愿他日听完。 西土说:先生所要求的,不是利,而希望能获得真道,天主大父的仁慈,必要保佑讲道者能传达教义,听道者能接受教义。先生如有问题,我一定从命回答。 附注二“天主实义”中的自立体和依赖体 先贤利玛窦神父在他的名著“天主实义”第二篇中,多次提到了自立体和依赖体的名词,我们不避简陋,依照亚里斯多德及圣多玛斯哲学,略加说明。 在存在的事物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种是自立体,另一种是依赖体。外在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看到兰窗、白墙、黄狗黑牛。可以分别出窗、墙、狗、牛是自立体,而兰、白、黄、黑是依赖体。换句话说,窗墙等等物体没有各种颜色,还能自立;兰、白、黄、黑呢?没有自立体做它们的归宿就没有存在的可能了。 为使对自立体有更清楚的观念,我们再拿日常内在的经验为例。我们的思想、情感时而来时而去,这就是依赖体。我们的“我”是这些依赖体的主格。 自立体Substantia大概的说,就是物体的本质,但严格的说来,只有那能独立存在,而不要靠他物才能存的的本体。 在“自立体”这个名称上,就可以看到它不依靠其他事物,而自己能独立存在。不但它自己独立存在,而且是依附它的一切不能自立的事物——“依赖体”Accidens的基础,使依赖体得以存在。可以说自立体是事物的根本,依赖体是事物的附属性质。在这种意义之下,灵魂是自立体,而灵魂所有的明悟(理智),爱欲(自由意志)是灵魂的依赖体。因为灵魂能独立存在,而理智和意志必须要有灵魂的存在,才能附带的存在。利氏的名著“天主实义”中更用自立体与依赖体的道理,强调有事物后才有理则,故理则是依赖体。他以为“太极”用“理”一词来解释的话,那么为依赖体而决不能是天地万物的真原。 自立体能独立存在,但不是说绝对的自立存在。因为只有天主是绝对的“自立体”——无始无终的绝对自有体。自立体的自立存在,也并不是说,不需要原因的自立存在。因为存在不需要原因时,就是万物的第一原因天主了。 38 自立体可以分为:(一)单纯的 例如:天神的神体。(二)复合的 例如:活体——有理智和知觉的是人体,无理智而有知觉的是动物体,无理智无知觉的是值物体。 自立体又有完全的与不完全的两种。完全的自立体不论是单纯的或复合的,不再组成另一个较完整的物体。例如:天神人、树木等。不完全的自立体,本身虽自立,却原来为组成另一个事物。例如:人的灵魂,虽然是自立体,却本来应与肉身结合为人。 依赖体的本质不能自己独立存在,它需要依赖他物为依附的主格。它有依附事物的习惯,它的本质附属于主格。 依赖体可以分为多种:(一)需要附属主格的依赖体,例如颜色必须附属于物体。(二)需要有主格支持的依赖体,例如动植物的知觉与生长力(魂),必须为它们有形体的支持才行。(三)人的肉身不是支持灵魂的主格,而灵魂却是肉身形成人的主格。这是人灵和动植物的生魂,觉魂最不同的地方。灵魂是自立体,而生魂与觉魂是单纯的自立体,所以人死以后,灵魂能依然存在;植物在生长力,动物的知觉力因为都是依赖体的一种,所以值物与动物死去以后,生魂与觉魂也就不能独立存在了。 附注三范畴浅说 “天主实义”第二篇中说:夫物之宗品有二,即有“自立者有依赖者”。为更了解利氏名著,特作“范畴”浅说,以说明自立体与依赖体。 天下万物,虽然形形式式,错综复杂。但是格物致知的学者们,把它们归纳成几种范围,称做“范畴”,是我国“洪范九畴”的缩写。近代哲学家,对“范畴”的分法,很不一致。我们仅照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分事物为两大组(即自立体与依赖体),十大范畴。如后: 甲组:自立体Substantia自立存在。 乙组:依赖体Acciaens依附其他物体而存在。 1、量Quantitas多少;长度;数。 2、性质Quaians“怎样的?”答复。 3、关系Reeatio与其他事物的联带,对称。 4、空间Spatium指地方。 5、时间Tempus过去,现在,将来。 6、姿态Positio物体呈现的状态。 7、习性Habitus外表的修饰如依著,习惯。 8、动作Actio由潜能进入现实的动作。 9、被动Passio接受动作;与动作互为呼应。下面的句子把亚氏范畴两组十类包括无遗:星期日(5)在野外(4),有三个(1)学生(3)穿着学生装(7)在有遮荫绿叶的(8)大树下躺着(6),免受太阳光(2),免受太阳光(2)与热(2)的曝晒(9)。 附注四论关系引申 利氏“天主实义”第二篇,“解释世人错认天主”中,也提及父子关系与君臣之间的关系等,称为“相须者”。天主教神学上,讲论天主圣三最奥妙的道理时,也要讲到天主父、子、圣神三位一体间的神妙关系。现在乘“天主实义”讲到“关系”一词之便,根据希腊及天主教哲学,略作引申,希望教内贤达指正。 人世间常讲“关系”:人事关系,亲戚关系,从属关系等等。 关系在亚里斯多德和圣多玛斯哲学常看两作者之间所有的观点或立场。其中有三个要点:一个是主格,是关系的主角,利氏称做“本相”;另一个是谓词,是论主格者;第三个是主格和谓词之间建立起关系的基础。假如澄清湖的中兴塔与台南开元寺里的塔一样高,那么中兴塔是主格。开元寺里的塔里谓词,两塔建立关系的基础是高度相等。 再说伯多录是宗徒,保录也是宗徒,要说伯多录与保录建立关系的基础,该是同为耶稣的宗徒职位了。 关系的细则,在哲学上分得很多很详,但我们在这儿仅提出几种易于领会的。 (一)实际上的关系与理论上的关系 1、实际上的关系 基于事物的本性,不在乎理智的作用。例如父子的关系——有实际的主格(父),有实际的谓词(子),和主格有别,也有父子间生与受生的实际基础。 2、理论上的关系 两者与其间的关系,单由理智的作用而成,彼此间的基础也建筑在人理智的想像上,例如有人想张三与李四是仇人,张三与李四有仇敌的关系。但实际上张三与李四并不是仇人时,张三与李四间的关系,仅是人的想像而非事实。 . (二)双方的关系与非双方的关系 1、双方的关系 即主格与谓词之间彼此有着实际关系的基础。例如父与子之间的关系。 2、非双方的关系 即谓词对主格的关系基础不是实在的,例如理智(主格)认识一件事实真相(谓词)。理智认识的基础是事实真相。但事实真相,对我们的理智知道与不知道,事实的真相还是一点儿没有影响地依然存在。 同样雕刻家与雕像之间的关系。雕像对雕刻家的关系是实质的,不但没有雕刻家就没雕像,而且雕像成绩的好坏,完全要看雕刻家本领大小而定。而雕刻家对作品(雕像)的关系却只是理论的,因为雕像的有无,不实际影响雕刻家的存在与否。 再论造物主与受造物,天主与世人之间的关系。受造物或人对造物主天主的关系是实在而必然的,因为没有造物主天主,就没有受造物的关系是实在而必然的,因为没有受造物或人类,造物主天主还能毫无影响的依然存在。 (三)本质上的关系和必然性的关系 1、本质上的关系 即谓词和主格的关系,常常存在着。例如受造物的对造物主,因着顷刻不间断的受保存,有着不间断的从属关系。依赖体对自立体的关系也是本质的,因为自立体什么时候不存在,什么时候依赖体就无从存在了。 2、必然性的关系 即主格与谓词之间的关系是必然性的,只要主格或谓词二者之一不存在,这种关系也就不存在了。例如张三与李四相似。若二者之中,一个去世,这种相似,实际上就建立不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