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认识赫尔曼·赖歇瑙(Herman of Reichenau),他是天主教会常用的祈祷经文《又圣母经》(拉丁语:Salve Regina)的作者。
他生于公元1013年,父母来自中世纪德国的贵族。
传记记载:『他弯腰驼背,绰号〈干瘪〉:他不能直立,不能走路;他甚至要坐上那张为他特别订制的椅子上,其实都是困难重重;他的手指瘫软萎缩了,因此很难写字;他的嘴唇和上颚变形,致使他说话不清很难令人明白。』
不难想像,他们把他归类为残废者(今天我们说的成身心障碍者)。
他的父母意识到无法给他妥善的照顾;因此,当他七岁的时候,他们安排他留在本笃会隐修院附近。
在修士们的照顾下,通过在隐修院建立的友谊,并在那个对学习有帮助的环境中,奇迹发生了:他的智力和内心健康的成长。
他们发现,他的身体虽然严重受损,可是他的智力非凡。
能成就这些事迹,是因为他必须时常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煎熬。
传记作者强调,在他的整个生命中,没有一个时刻,他可以感受到『舒适』,他超越任何痛楚。
虽然如此,古籍形容他为『愉快,友善,通达博学的;永远面带笑容;忍耐,充满喜悦。』结论是,每个人都喜欢他。
许多时候,痛苦让我们变得自我封闭,并愤世忌俗。
一个像赫尔曼那么严重的病人,如何能变成这样受人欢迎?他的生命如何能变得如此丰盛?
从这观点出发,每样事物就能获得一个无穷大的价值:痛苦、工作、学习、每个细微的动作,和每次在有限条件下努力去活得有意义,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自己。
赫尔曼在一般社会中,就算不直接被淘汰,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人。可是,在教会内(先是他的家庭,然后是隐修院),像他这样的脆弱生命,也会被安抚和珍惜。
被爱这有影响力的经验,转化了一个被认为无用的生命,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晚年他失去视力,那时他开始创作美丽的赞美诗。
其中最有名的,是赫尔曼创作的《又圣母经》,和《仁慈的救世主母》(Alma Redemptoris Mater / Loving Mother of the Redeemer)。
两首赞美诗后来都成为教会礼仪中,祈祷的重要部份。
他的生命活得精彩又充实,公元1054年他去世了,享年41岁。1863年被列为真福品。
赫尔曼祈祷的文字与旋律,仍然在全世界的圣堂内不断被传颂着,并见证着在主的眼中,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并值得被爱的事实,因为基督救赎了所有:包括我们的罪恶、痛苦、死亡。这就是基督宗教。
当我们还没走完了自己的“涕泣之谷”时,在这瘟疫中的圣母月,可以以“又圣母经”的美丽言辞祈求圣母的代祷,好能够在信仰中找到平安与意义。
『万福母后!仁慈的母亲;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甘饴,我们的希望。厄娃子孙,在此尘世,向妳哀呼。在这涕泣之谷,向妳叹息哭求。我们的主保,求妳回顾,怜视我们,一旦流亡期满,使我们得见妳的圣子、万民称颂的耶稣。童贞玛利亚,妳是宽仁的,慈悲的,甘饴的。天主圣母,请为我们转求,使我们受基督的恩许。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