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阿达玛的路比想象中漫长,主与门徒们沿河跋涉数小时,才找到渡口。那里没有船夫,只有一副木筏——像烤架似的搁在岸边。正午时分,他们终于抵达这座被水域环绕的城镇。
阿达玛的地形很特别,东面是默龙湖,城周有溪流环绕,五座石桥连接内外。浴场花园处,溪流重新汇入湖泊。湖岸芦苇丛生,浑浊的水面中央,隐约可见约旦河的清流注入。野兽的嚎叫不时从密林中传来,为这地方平添几分荒凉。
[注:这险恶环境中的传教,预示福音将照亮最黑暗的角落。]
修改说明:
当主与门徒临近城郊浴园时,几位当地显贵已在此等候多时。他们引主穿过城门,来到总督府前的广场——那座建筑有着宽敞的前庭,两侧与后方延伸着低矮的房舍。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道将庭院与街道隔开的金属围栏,各色金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按阿达玛的古俗,他们为主和门徒洗脚、掸净外衣,又奉上水果香草拼盘。原来这座隶属于黑落德治下的城镇,有着独特的待客之道:凡入城者皆需在此接受盘问,合意者受礼遇,不合者则下狱。这里的撒玛黎雅犹太人虽因分裂而持守偏颇教义,却奇迹般地未沾染偶像崇拜——连居住此地的外邦人都只能秘密祭祀异神。
[注:这座"审判之城"的奇特礼仪,恰似人心对真理的筛选机制——或接纳,或排斥。]
他们领主来到城外的三层会堂,我望见那些虔诚的妇女们静静伫立在会堂后方的阴影处,她们的身影虽隐在廊柱的阴翳里,眼眸中却跃动着渴慕真理的光芒。男人们则齐声咏唱:"上主,开启我们的明悟..."这预备祷声在拱顶间回荡,仿佛在为主的话语铺路。
主谈及祖先的善行——那些被遗忘的义举:"昔日你们收留流亡者,今日仍享其福泽。"又论及恩宠的奥妙:"若一人辜负祖先挣得的恩宠,这恩宠必转赐更配得的人。"祂的手指轻触经卷,阳光穿过彩窗,在那些专注聆听的面庞上投下变幻的光斑。
[注:这番教导揭示恩宠的传递性,正如《玛拉基亚》所言:"从日出到日落,我的名在异民中大受显扬。"]
我看见吾主耶稣与宗徒们进了城门后,便在一座大客栈里住下。这客栈靠近他们入城的那道城门,甚是宽敞。
在城外沐浴花园附近(稍偏南方向),我见着一处教导圣所。那地方真令人心神舒畅:开阔场地中央有座翠绿山丘,周围整整齐齐种着五排树木,浓密的树荫像天主的帷幔,把烈日都遮住了。山丘上有把石凿的教师座椅,做工精美,正罩在一棵大树的荫凉下。当地人都称这处为"恩宠之地",因百姓们坚信,远古时代天主曾在此赐予他们特殊恩宠
北城的警示之地
我还看见城北另有处所,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说那地方曾降下过大灾难。这话里含着天主的警醒,就像先知们常说的:"你们要记住上主的作为。"
主在恩宠之地的教导
次日清晨,约莫九时,吾主耶稣带着宗徒们前往那教导圣所。我见那里已聚集了百余位显贵人士,他们坐在树荫下静候教诲。外围还有些妇女,恭敬地守候着。
总督的悔改装束
前往圣所的路上,吾主与宗徒们经过总督的府邸。正巧,总督身着华服,在众官员簇拥下,也准备前往同一地点。然而,吾主却命他不可如此盛装前往,而要像其他人一样,披上长袍,穿上补赎的装束。
那长袍是染色的羊毛织成,他们还穿着一种肩衣——后背是一整块,胸前却分开,仅以窄带系在肩上。前后两片都是黑色的,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线绣着七宗罪的名字。妇女们则蒙着面纱,以示谦逊。
众人俯首敬听
当吾主登上那石凿的教师座椅时,众人皆恭敬俯首。总督与城中最尊贵的人站在座椅旁,静候训诲。
主在恩宠之地的训诲
我看见宗徒们站在外围,各自被一群男女围住,向他们讲解道理。吾主耶稣首先举目向天,高声向天父祈祷——因一切恩宠皆由祂而来——愿祂的教导能进入悔改而真诚的心。祂让众人跟着祂复诵圣言,众人也都恭敬地照做了。
从晨至暮的教导
吾主的讲道从早晨九时一直持续到下午四时,中间几乎没有间断。只有一次稍作休息,有人给祂送来一点饮食:一杯酒和一小块饼。听道的人们因城中的事务,有的来了,有的又离去,但始终有人守在那里聆听。
论补赎与圣洗
吾主教导他们关于补赎与圣洗的道理。在这里,祂特别强调圣洗是心灵的净化与洁净。在五旬节之前,并没有妇女领受圣洗,不过在接受洗礼的孩童中,倒有五到八岁的小女孩,但没有成年女子。这其中所蕴含的奥秘意义,可惜我已记不清了。
追忆梅瑟与西乃山
吾主还谈到梅瑟,谈到被摔碎的法律石板,谈到金牛犊的罪过,以及西乃山上的雷霆与闪电。祂的言语充满力量,使听者心生敬畏,仿佛亲历古时的神圣场景。
真理之辩
我看见,当吾主耶稣讲道完毕,总督和许多百姓都已返回城中时,一位须发斑白、相貌堂堂的老犹太人竟大胆地走到讲台前,对主说:"请容我与祢辩论。祢方才讲了二十三条真理,但实际上应有二十四条。"他随即逐条列举,与主争辩。
吾主却温和而坚定地回答:"我容忍你留在这里,原是盼你回头。你本是不请自来,我本可当众斥退你。你说有二十四条真理,我只讲了二十三条。但你已擅自添加了三条,因我实际只教导了二十条。"接着,主用希伯来字母为序,清楚数出二十条真理。这正是对方用以证明二十四条真理的计数方法。
主进而阐明那些在真理上妄加增删者的罪过与惩罚。但这老犹太人执迷不悟,在场几个幸灾乐祸之徒也随声附和。于是主对他说:"你有一座美丽的园子。去取些最好的果实来,它们必将腐烂,证明你的错谬!你如今身强体健,若坚持错谬,必将佝偻,让你亲眼看见:真理一经增减,最美好的恩赐也要败坏!但若你能显个神迹,我们就承认确有二十四条真理。"
老犹太人的园中奇珍
于是,那老犹太人带着同伴匆匆赶往不远处自家的园子。这园子真是奇妙,里面栽种着各种珍稀名贵的果树花草,品类之盛令人惊叹。园中处处可见精致的笼子,里头关着各种珍禽异兽。中央还有个巨大的水池,养着许多稀有的鱼儿,供人观赏取乐。
那老人和同伴们手忙脚乱地采摘着最上等的果实:金黄的苹果、成串的紫葡萄,都小心翼翼地装进两只精致的小篮子里。那些小巧的果子则被放进一个五彩斑斓的玻璃盘中,那盘子晶莹剔透,像是用彩色玻璃丝编织而成。更叫人称奇的是,他们还用镂空的篮子装了几只珍禽异兽,有兔子大小的,也有像小猫崽似的,都是些罕见的品种。
固执者的惩罚
我亲眼目睹这一切发生时,吾主耶稣仍在谆谆告诫众人固执己见的罪恶,以及擅自增减真理带来的可怕后果。
当那老犹太人和同伴们将装着奇花异兽的篮笼摆在吾主座椅四周时,人群中顿时骚动起来。但那老人仍傲慢地坚持己见,就在此时,吾主预言的一切都应验了。那些精美的果实突然蠕动起来,转眼间爬满了可怖的蛆虫,转眼就将果实啃食殆尽——一个完好的苹果,转瞬间就只剩一小片果皮挂在一只扭动的蛆虫头上。
那些美丽的珍禽异兽也开始萎靡不振,身上渗出脓液,从中生出无数蠕虫,啃噬着它们变得血肉模糊的躯体。这景象实在骇人,原本好奇围观的群众纷纷惊恐退避。更令人惊骇的是,那老犹太人脸色突然变得蜡黄,身体一侧开始诡异地佝偻萎缩,正如吾主所言。
悔改与治愈的奇迹
我看见这奇迹发生时,人群中爆发出一片惊恐的喊叫声。那老犹太人此刻痛悔不已,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向吾主耶稣哭求宽恕。现场混乱至极,惊动了已回府的总督,不得不赶来平息骚动。
那老人高声忏悔:"我有罪!我确实篡改了真理!"他声泪俱下地向在场众人恳求:"请为我祈祷,求主医治我吧!"见他如此痛悔,吾主耶稣便降福那些被带来的果实和动物。霎时间,所有被毁坏的东西都恢复了原状——金苹果重新饱满光亮,珍禽异兽的伤口完全愈合,连那老人佝偻的身躯也挺直如初。
他泪流满面地跪伏在吾主脚前,不住地感恩。这场景让我想起圣经上的话:"上主亲近破碎的心灵,医治痛悔的心灵。"(咏34:19)
真心的皈依
我看见这位老人彻底悔改了,他后来成为吾主耶稣最忠实的追随者之一,并引领许多人归正。怀着补赎的精神,他将园中最珍贵的果实慷慨分施给穷人。
这奇迹深深震撼了那些刚从城里用餐回来的人们。事实上,这样的奇迹在此地尤为必要——这些百姓血统混杂,常固执于已被证明是错误的见解。他们是撒玛利亚人与外邦人通婚的后裔,因此被逐出撒玛利亚。今日他们守斋,并非为耶路撒冷圣殿被毁,而是为纪念被逐出撒玛利亚之事。
最令人叹息的是,他们虽承认并哀叹自己陷入谬误,却仍不愿放弃。这让我想起先知的话:"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他们的心却远离我。"(依29:13)然而今日这老人的真心皈依,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许多人的心灵。
恩宠之地的预言应验
我清楚地记得,这些百姓对吾主耶稣的到来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款待。原来他们从外邦祖先那里继承了一个古老预言,如今这预言中的种种征兆都已应验。他们正期待着天主将要赐予的特殊恩宠。
这个预言最初就是在后来被称为"恩宠之地"的地方作出的。据我所知,当年这些外邦人在极度困苦中,曾在此地向天举手祈祷。那时就有预言告诉他们:当新的溪流注入湖泊,另一条注入沐浴泉;当城市扩展到泉水边时,天主的恩宠就会降临。如今,所有这些征兆都已实现。
我记得现在有五条新溪流注入湖中,有些可能也流入了附近的约旦河。另一个征兆是约旦河的一条支流发生了变化,同时一股清泉开始流入"恩宠之地"的水井。这些迹象的应验,让百姓们确信天主的恩许即将实现。
恩宠之地的洗礼预象
我蒙主恩赐,得见这奇妙景象——吾主耶稣正要在这"恩宠之地"施洗,想必这里的水正是古老预言所指的。说来也怪,此地的水质本不佳,但如今却因着天主的安排有了改变。
这城向东南方向扩展甚多,新建的房屋、花园一直延伸到"恩宠之地"。此处地势低洼,四周都是平原。我看见,因着河岸变动和一座山丘的隆起,约旦河的一条支流竟向西改道,一直流到那园子附近,与一条小溪汇合后才转回原河道。这弯道覆盖了好大一片区域,约旦河水的到来正应验了先前提及的征兆之一。
城北却截然不同,那里地势低洼,黑沉沉的沼泽散发着浊气,只有些贫苦的外邦弃民住在简陋的茅屋里。这般对比,让我想起经上说的:"上主使卑贱者高升,使饥饿者饱飨美物。"(路1:52-53)
会堂中的补赎礼仪
次日吾主耶稣再次在会堂施教。这会堂中央安放着一个华美的经柜,里面珍藏著神圣的法律经卷。
我看见犹太人们都赤足进入会堂。因为当日禁止洁礼,他们都在前晚的教导后完成了沐浴清洁。他们在昨日的衣衫外,又披上了一件带兜帽和拖尾的黑色长袍。这长袍两侧开口,用细绳系住。右臂悬挂着两条粗糙的黑色臂带,左臂则有一条。
他们以哀伤的声调诵经祈祷,时而将身体裹在麻布苦衣里——那苦衣前面开口,而后以最谦卑的姿态完全俯伏于地,面额紧贴会堂廊道的石板。他们的身躯在粗糙的苦衣中微微颤抖,妇女们也在家中进行类似的补赎礼仪。这场景让我想起约纳先知的话:"人与牲畜都当披上麻布,切切求告天主。"(纳3:8)
斋戒日的晚餐
那天灶火都被盖住了,直到傍晚才见有人进食。吾主耶稣与宗徒们在客栈里单独用餐,饭桌没有遮盖。其他人则在庭院的大厅里用膳。
这些食物都是从总督府送来的冷食。用膳时,吾主特别教导了关于饮食的道理。许多百姓——包括瘸腿的和残疾的——轮流来到一张放着几盘灰烬的桌前。那位皈依的老犹太人,将他园中最上等的果实慷慨分施给穷人们。
这情景让我想起圣经上的话:"你们给,也就给你们。"(路6:38)那些盛着灰烬的浅盘,似乎在提醒我们:人纵然享用美食,终将归于尘土。而那位老人慷慨的奉献,已为他在天国积蓄了永不朽坏的珍宝。
安息日的山间行
我看见,次日正值安息日,吾主耶稣仍在会堂施教。讲道结束后,祂与宗徒们及约十位犹太人一同往城北的山上走去。
那一带的山野荒凉崎岖,与南边的"恩宠之地"形成鲜明对比。行至半途,众人在一户人家前的树荫下小憩。那家人热情地拿出饮食款待他们,这让我想起圣经上的话:"客要一味地款待。"(罗12:13)虽然正值安息日,但这份朴实的善意,正体现了天主仁爱的真谛。
临别的训诲
我看见吾主耶稣对同伴们谆谆教导。祂说不久将要离开他们,只再回来一次。祂特别嘱咐他们:祈祷时不要像此地习俗那样过度摆动身体;更要以仁慈对待罪人和外邦人,不可过于严苛。
接着,祂用谜语的形式给他们讲了"不忠信的管家"的比喻。众人都很惊讶,不明白为何要称赞那管家的行为。在我看来,吾主是以不忠信的管家象征犹太会堂,其他负债者则象征外邦人和各派信徒。会堂应当在仍拥有权能和恩宠时——即当她还拥有本不该得的财富时——减免这些人的债务。这样,当她自己将被驱逐时,才能得到那些曾被善待者的帮助。
这让我想起圣经上的话:"要用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为在你们匮乏的时候,好叫他们收留你们到永远的帐幕里。"(路16:9)吾主的比喻总是如此深刻,既指出犹太会堂的缺失,又启示我们应当以宽仁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