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兰爱心书屋  
 
小德兰爱心书屋
 
祈祷自由,爱也自由列表
·简 介
·导 言
·第一章 天主无条件的爱
·第二章 求自由的祷文
·第三章 静观的召叫
·第四章 穿上基督
·第五章 直观与祈祷
·第六章 黑夜
·第七章 仁爱与公义的召叫
·第八章 热爱大地
·第九章 追寻真我的旅程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
第五章 直观与祈祷
第五章 直观与祈祷
浏览次数:3044 更新时间:2008-9-7
 
  
 

    耶稣带着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单独带领他们上了一座高山,在他们前变了容貌:他的衣服发光,那样洁白,世上没有一个漂布的能漂得那样白。厄里亚和梅瑟也显现给他们,正在同耶稣谈论。伯多禄遂开口对耶稣说:「师傅,我们在这里真好!让我们张搭三个帐棚:一个为你,一个为梅瑟,一个为厄里亚。」他原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他们都吓呆了。(谷九26

 

直观的知识

在第三章中,我们曾说祈祷是建基在内在的宁静上,我们也探讨过领我们进入静观祈祷的两端神学真理:“天主是远超乎人类智慧所理解的”、“天主只能藉着爱,而绝不能藉观念到达”。静观以及意识的转化,并不是经由理智而来的,而是对天主的爱的领悟。

最近的研究指出,人的头脑分成两部分:左脑和右脑。每一部分都有它特有的意识思维和记忆。每部分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左脑,或称理性的部分,是进取的、支配的、男性的;从这部分生出的数学、物理、言语、抽象或分析的思想、逻辑的演绎等。它的特征是行动。右脑,又称为直观部分,是消极的、接纳的、女性的;从这部分生出艺术、戏剧、音乐、诗歌、舞蹈、象征的表达。它的特征是存在(being)。例如:当我们将建筑房子的蓝图交给一位有经验的建筑商时,他可以阅览一遍,告诉我们大约需要多少钱及时间完成这工程,这是直觉的判断。他也可把材料分项算出,计算每一阶段所需的时间,然后估计出建筑费用和完成时间,这是推理的判断。

两种思想方式都带给人真实的知识。就祈祷而言,口祷是以左脑和天主接触,而静观祈祷则是以右脑和天主共融。这就是中国哲学所谓的阴阳之分——阴,代表女性直觉的心智,是静的;反之,阳是理性的、男性的心智,是言语的。

视直观为真正的知识是极重要的。西方文化往往强调分析,而把直观视为逊于理性的思维方式。请那些对右脑价值存着怀疑态度的人,注意一下两位著名科学家所提出的论点。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普朗克说:“一个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必需有活跃生动的想象力,不凭演绎去推理,而凭艺术家创造性的想象力,产生出新的主意来”。爱因斯坦也说:“我对宇宙基本法则的了解,并不出于我的理性”。

我认为对祈祷生活中的直观价值解释得最透彻的是贝德格里夫斯,他在《东方与西方的结合》一书中写道:

真正宗教的目的在于启示神的超越性奥秘,并教导人到达之道。然而这启示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直观;此外,发现它的途径也不是藉辩论,而是藉自我降服,即是对永恒开放自己……当我们超越了理性时,便可以达到更深邃的自我——真正包含我们的肉身和心灵的自我,并将我们带到祂无限的存有之中(1)

让我们对这不可或缺的直观,作更进一步的观察。

简单的直观,是一些预感,是对某些事物赞成或反对的内在感觉,是暗晦的刹那间一闪而过的了解。华翰说:“当我们直觉地知道某些事情时,总是有无可改变的真理在内。然而,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怎么会知道那些事”。,她更进一步解释说:

在任何特定的一刻中,人只能领悟到他所认识的一小部分而已。然而,直觉却让人从潜意识的知识仓库中,汲取知识。这仓库不但藏有他个人经验过或学习过的每一件事——意识到的或下意识的,更藏有集体的或普遍的潜意识,于是个别的区分及自我境界就不再存在了。

    直觉不是制造出来的,它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越理性的人越有抗拒性,因为理性是进取的、支配的,它要控制每一件事情。正如纪亭神父所说的,理性的人倾向于抑制直觉的思想方式:

当代的西方,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倾向,就是对每一件事都分析一番。这种态度使得静观祈祷特别困难。因为它阻碍人从自发的反省到自发的祈祷,从自发祈祷到内在静默(惊奇与赞美)。

让我以个人的经验来说明这自发的祈祷和内在的静默。

1986年我在爱尔兰度过假期的一部分。我在西部的康纳马拉度假几天。一个主日的清早,我开车到一个名交奇里夫登)的小城,在靠近海湾处,我找到一条长椅坐下。从那里,我可以看到漂浮在海湾里的小舟,也可看到对岸青绿的山边牛群正在吃草。早上的云层遮盖了蔚蓝的天空,向左望去,小城在树林外隐约可见。我那天的态度是坚定的,一连几天,我一直祈求天主让我在祈祷上有所突破。耶稣复活的奥迹也一直在我心中,我热切地希望我的生活中更充满地认识或经验这奥迹。

在前一周的星期二,弥撒的第一篇读经是圣保禄致厄弗所人书:“求祂依照祂丰富的光荣,藉着祂的圣神,以大能坚固你们内在的人”(弗三16)。我坐在木椅上,设法想要找出感觉到复活的喜乐方法,可是一点动静也没有。我开始觉得沮丧,之后,奇怪的事发生了。我的意识叫我放开这思想,任其自然。起初我觉得很困难,可是突然间,我的眼睛和耳朵都感到极度明晰。我清楚地意识到,在我四周的每一事都包含了天主的光荣。这时有一句话来到我脑中,而当我察觉到天主的光荣时,我就重复这句话:“主!祢的光荣就在这里!”我手边刚好有一本小记事本,于是就把所看到的天主的光荣写下来。在写的时候,我的心情非常平静。以下便是我当时所写的:

主!祢的光荣就在这里!

在小马和它的嘶叫声中,

在渔舟和撒网的渔夫身上,

在蓝天碧海中,

在那艘水中飘荡的小舟里,

在小城圣堂的两座明显可见的钟楼上,

在从云层中挣扎而出的太阳内,

在那遮蔽日光的云层里。

 

主!祢的光荣就在这里!

在纵身入水的白鹭身上,

在从我身旁走过的金黄小猫上,

在对面草原上的牛群里,

在公鸡的啼鸣里,

在那透过云层而出的日光中,

在我喜乐的泪水中,

主,祢的光荣就在我的眼前。

 

主!祢的光荣就在这里!

在波浪拍击渔舟的声音中,

在和风掠过树叶的柔声中,

在那从石墙缝中钻出的花朵的颜色里,

在面对城市的山丘边,

在清晨的各种声音里——

蜜蜂嗡嗡、小鸟吱吱;

水声淙淙、狗儿吠吠。

在那座主日清晨由睡梦中醒来的城市里,

在我的呼吸内!

我放弃了想使祈祷产生的心意(理性的方式),天主便使我心灵的眼目张开,让我观看并体验到复活就在我四周的一切事物中。这种祈祷经验并不是在我们放弃了思考以后一定会得到的,事实上,这是从天主而来的无需回报的礼物,是天主白白的恩赐。

    人的脑子分成左右两部——直观和理性,许多时候,其中一部分不十分发展,甚至被压抑而无法发展。一般而言,西方社会比较不重视直观的价值。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直观的潜能,问题是怎样开发这种潜能。华翰写道:

若你愿意多关注你的直觉,你一定能够开发它。可是学习去唤醒直觉是矛盾的事,因为直觉的经验往往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用力太多反而会影响它的进程。然而仅管我们不能制造它,却可以用许多方法让它出现。

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例,当我在四十岁时开始学习怎样去解释我的梦时,我比较注意右脑(直觉)的思维。在梦的分析上,一个人将梦中的每一个事物——人、地、事——写下来,在每一象征上停留片刻,不是去思考它,而是将最先来到你心中的有关它的思想写下来。要了解梦的意义并不是透过逻辑演绎的过程,而是在于深入地聆听潜意识对每一个象征所说的话。

直观包含了顺服,不让理性思维控制你,直观才会出现。我聆听的能力(直观的一种基本表达),是藉着与墨西哥人接触而加赠百倍的。我的西班牙语并不流利,所以我不得不加倍用心去听。许多时候,如果我不明白他们说什么,我便从他们的姿态、面部表情或语调去了解他们要说的是什么。这种言语上的缺陷是发展我的直觉能力的主要因素。

    推理和直观两种思考方式都是重要的,一个人可以或在左脑或在右脑过度发展。格里夫斯解释到:

单靠推理或单凭直观去思考都是不健全的……单凭直观去做事是盲目的,足以妨碍你对世事的经验,也很容易使人为情感所控制。

华翰说:

将理性暂时中止(为的是让直观清醒)和把它关闭,这二者是不同的。至于要查考直观是否有效,以及评估它的过程,非运用理性的判断力不可。

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作整合。也就是格里夫斯所说的,要懂得将理智与直观“合一”。在西方,人们过分强调科学与理性,所以需要“去发现在东方已经实行了几世纪的自我实现途径”。东方的途径是沉浸在直观中:与潜意识接触,在超越思想、感觉和图像的内在静默中居住,与感受保持联系,也在礼仪和象征的世界中悠然自得。

 

非二元的经验

一个人因直观官能的觉醒而引起的意识上的转化,称为非二元的经验。非二元的经验也是内在自由成长的结果。当人不受虚假自我的令人瘫痪的恐惧心理、过分需求等种种弱点所控制时(参阅第二章),他的存在变得更纯全。而当这种真正的自我达到最完满的境界时,他会和天主——万有的泉源——紧密地结合。

这种非二元的洞见源自印度。它是超越时空的纯意识的经验,与宇宙整体的合一有关。在这意识中,主题与客体二者都被超越了。“它不是由辩论与推理而知,亦非藉感官的活动或理性的运作得知,而是由人的心神直接体验到”。因此,它不是理论,而是发生在人身上的事。

一天下午,我和一位朋友坐在山边,分享我们的心路历程。构在我们眼前的是美丽的山谷,牛羊悠闲地吃着草,浓密的树林遮蔽着远山,而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在分享中,我突然有一种与万化冥合的经验。什么都没有分界,每一事物都互相关连:我所坐的这片土地、我的朋友、山谷、牛羊、树木、天空,都在我的意识中成为一体。这种经验并不存留太久,但令人难以忘怀。

记得几年以前,我带领过一次周末退省,地点在山上。我们谈到天主在大自然的临在。我请参加退省的人到林中散步一会儿,散步时只需看、听,对所见所闻,不作任何分析。在大自然中静观的时间结束后,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心得。其中一位退省者告诉我们,他站在一颗大树旁边,太阳照在他脸上,他觉得非常平静,便靠着树身松弛下来。过了一会儿,他往下望去,发现阳光照在他手臂和身上,同时也照在部分树干上,而他的身体和树的其他部分都在阴影中。突然,他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自己的身体和树是一体的,这时从没有过的经验。在短暂的一刹那间,他看到一切事物的合一。

我意识到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合为一体,和那位退省者身与树合一的经验,都是非二元的经验。

    在非二元的经验中,一个人只靠自己实在的存有认识他自己。在此处,并没有客体,只有主体。我们会问:这怎么可能?的确,这时理性所不能解释的。格里夫斯写道:

理性只能透过感官而运作,并且发现思想的客体。即使最抽象的思想也受制于主体客体二者。这时理性思考的有限性,它仍然受到客观世界的限制。

格里夫斯又继续指出直观的价值:

    所有宗教的传统——印度教、佛教、回教、基督教、都承认有一种超乎理性的知识,不是从感官而来,也不受理性思想范畴的限定。

    在非二元的领域中是没有界限的。当你在祈祷中达到这意识状况时,你就是体验到纯粹的我是和天主的祂是融合为一。你已经从将天主视为物体的我-它关系,进步到将天主视为位格的我-祢关系,在进到我-我关系,或是视为主体与主体的共存我-我是终极的关系,布鲁陶称之为两个主体的契合,她解释道:

我-我并不是面对面的相会,而是两个主体的契合。可说是彼此向着同一方向,完完全全地进入对方而成为一体,再也分不清彼或此了。双方都可以用对方的眼目去看,用对方的心去感受,并且和对方的行动相合,彼此完全在对方之内。

这就是穿上基督的心与智。

藉着想像的祈祷,我们较能欣赏非二元论的原则。在第三章中,我们谈到想像的祈祷如何领我们进入耶稣的生活中。首先,我们将终极想像成旁观者,是群众中的一人。如果这段圣经的主体是耶稣治疗病人的话,我们又把自己想像成求治的人。或者,我们也可以把自己想像成耶稣。比如,癞病人请耶稣治愈的那一段(谷一4042),癞病人对耶稣说:“祢若愿意,就能洁净我。”耶稣的回应是伸手抚摸他,对他说:“我愿意,你洁净了吧!”癞病立刻脱离了他。如果我们在这一幕中把自己想像成耶稣,我们以耶稣的眼光注视癞病人,以祂的爱心去爱他,使他感受到天主治疗的效果。于是,我们和基督成为一体。我们在神修路程上越接近天主,便越能更深入地体认我们和基督的结合,也更能和基督有“我-我”的关系。

    如果非二元的经验为一般人不容易了解,那么请试着从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主妇的祈祷经验中去了解:

一天早晨,我坐在起居室中祈祷。试着想像耶稣也在同一室内。我知道祂在,我求祂把自己显示给我。之后,在想像中,我看到祂站在我面前。我请祂告诉我,祂怎样常常和我在一起。祂转过身来,居住在我内,说:我不是在你周围,而是在你内。

这就是“我-我”的经验,也就是布鲁陶所说的两个主体的契合。

我得承认,刚接触非二元论时,我的内心非常抗拒。作者们似乎都在说:一个人越和天主契合,他的自我就变得越若,他就被吸引入天主的神圣之中。尤其在东方的著作中,我更发现这种“自我趋于虚无“的倾向。可是,按我的经验,我却体会到,越接近天主,我便越是真我。

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的价值。创世纪第一章二十七节也说,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造成的。此外,我现在已渐渐走出自卑的阴影,而越来越体会到我的自我是美好的。因此,我有些排拒这种自我趋于虚无的理论。一天,在祈祷时,我默想圣保禄宗徒所说的:“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我祈求天主帮助我明白这句话的意义。有一图像来到我眼前,那是两枚硬币:一枚代表基督,另一枚代表我。在我神修历程开始时,这两枚硬币离得很远,可是当我在祈祷和善功上成长时,这两枚硬币越来越接近。而当我的祈祷生活加深,穿上基督的心意时,这两枚硬币开始有点叠合了。我越成长,这两枚硬币越叠合,以至于完全叠合。这时,我好像只看到一枚硬币:基督。可是从侧面看,仍然会看到两枚硬币!换句话说,当我完全与基督——天主圣三的第二位——结合时,我并没有失去自己。

在接受了硬币的图像之后,我从别处,也找到同样的见解。多玛斯默顿说:“……在天主眼中,我们的真正实体是:‘在天主内’、‘偕同天主’,以及完全属于天主。然而,在本体上,我们与天主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并不具有天主的神性,也没有被吸收到这种神性之中”。从格里夫斯的《东方与西方的结合》一书中,我读到下面这一段话:

到底,什么是自我?它是不是完全消失了?在此,我们很容易误解非二元论的经验。无可否认,在这种经验中,个体并不觉得自己是和“一”是有分别的,而是体验到整体的合一。但这并不是说,这个体不再存在了。正如大自然的每一元素,都反映出“实有”。因此,每一个人在宇宙的意识中,都是一个独特的意识中心。正如大自然的所有元素,在终极的现实中不会失去一个;同样,所有个别的意识中心,也不会失去其独特性。它实实在在参与了宇宙的意识,它知道自己是与“大有”合一的,也发现自己是那“一位”中的一份子。

德日进在《神圣的氛围》一书中写道:

我们的天主……使在内精炼的一切受造物,达到最高度的个别性。也就是说,在和天主结合的极致中,被选者在天主内,达到个人最大的圆满。只有基督信仰能满全神秘生活最基本的渴望:在结合与另一个时(也就是在成为“另一个”时),却仍保有他自己。

德日进又说:

在神圣的氛围中,一切事物是由内在发生变化的。它们的内在沐浴在光明中,可是在白热中仍保有它们的个别性。这样说,还是说得不够,应该说:它们的个别性在神圣的氛围中才显露出来。只有当我们超越了我们的个别性时,我们才能消失于天主内。

人在他的“心灵之穴”中,经验到非二元的意识。本笃会士阿喜悉达南达(参阅注1),常引用“心灵之穴”这名词,这名词指的是人内心之处最隐秘的处所。在这最深之处,人不仅与天主结合,而且也和整个受造界结合。就在这“心灵之穴”里,人触碰到自己的真我。在这里,在仁爱的行为中,基督徒最与基督接近。布鲁陶认为,就是在静默中,我们来到心灵的这最隐秘之处:

我喜欢把祈祷视为一种放松,或是毫不执着地让一切自然来去,并向心灵的中心下沉……祈祷时,人退出普通的感官经验,投向内在的生命力和情感。推出感官时,我们就沉浸在记忆与心智之中。从那里,我们向内凝聚心神,成为直观的洞察力。在这洞察中,包含着对价值的欣赏、热忱、献身,以及对存有的喜悦,而其核心便是一种对存有本身的单纯意识。

在“心灵之穴”中,人最自由。过去情感上的伤痕得以抚平,骄傲的心放下,执着的心消失,真正自爱的杯爵满溢。这种自由自在的经验,并不是少数隐修的人所专有的。阿喜悉达南达写道:

并非只有隐修者才被召唤度这种面对天主的临在的生活,大地上每一位受过洗礼的天主的子女,都在那光荣的怀抱中占有一席位。

    到达这种内在自由的层次后,你便不会再有奇异古怪的行为了。反之,你会像布鲁陶所说的那样:

“回复”到普通的生活。然而从这普通的深处,又起了转化。人并未迷失在怪异的意识状态中,也没有任何奇特的现象发生。你只是自然而然地做着每一件事,活出真正的天性(注2

纪亭神父也写道:

     当天主的临在,从人存有的最深处呈现在人的官能的运作上时,我们的行、住、坐、卧,都流露出神圣的气息。一个行动是否有效,通常取决于那使此行动发生的动力来源……因此,那些沉浸于天主之内的人,其行动是最有效力的。

 

(1) 贝德格里夫斯以前是英国普令纳许隐修院的成员之一,也是凡伯罗隐修院的院长。1955年他去印度帮助成立库立苏玛拉精舍,这是位于喀拉拉邦的一所叙利亚礼仪隐修院。1968年他和库立苏玛拉精舍的另外两位隐修士到达位于达米纳度的沙其大南达精舍。这所精舍是由两位法国人蒙夏龙以及乐梭,在1950年创立的。后者后来取了一个印度名字Abhishiktananda,意思是“受傅者的喜乐”。这精舍在印度是一种开创性的尝试,试图按照印度精舍的习惯来建立一个基督信仰团体,以适应, 印度的生活和思想方式。这精舍现在是一个祈祷中心,有许多不同宗教传统的人在这里相聚。他们在祈祷的氛围中,一起寻求如何在真理中合一,而这种真理上的合一是所有宗教的目标。格里夫斯于1993513日去世。

 

(注2)布鲁陶运用“自我实现的人”这个名词来描述这个现实。她写道:“自我实现的人有孩童般的心智——自然而自动、完全真诚和实在、以直接而诚实的态度与现实相遇、没有阻碍也毫不复杂、自由而易于适应、对真实以及和谐的事物具有一种敏感性。”

上一篇:第四章 穿上基督
下一篇:第六章 黑夜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本站简介 | 站长申明 | 投稿信箱 | 德兰圣乐 | 有声书馆 | 每日祈祷
愿天主祝福你,保护你;愿天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天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小德兰
开站时间:2006-12-24
您永远是第(1)位蒙受祝福者
站长:小德兰 Email:dadelanxiaodel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