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耶稣和门徒们在阿达玛城分头行动。耶稣亲自前往城中心区域,而门徒们则分散到最偏远的街区,甚至去到外邦人居住的地方。他们几乎挨家挨户地走访,邀请那些已经准备好的居民,次日来接受洗礼,第三日则到色娄基雅附近的湖边大草坪听耶稣讲道。门徒们一边邀请,一边给予简短的教导。
他们一直忙到黄昏时分,才离开城市,沿着湖的西岸前行,来到几艘渔船停泊的地方。门徒们登上船,向那些在约旦河入湖口附近、借着火把捕鱼的渔夫们传话。那些渔夫用火把的光亮吸引鱼群,再用鱼钩和鱼叉捕捞。门徒们嘱咐渔夫们把鱼带到色娄基雅附近的绿草坪去,在那里将会得到丰厚的报酬。
说到那片绿草坪,其实是个被围墙和树篱环绕的动物园。里面关着各种活捉的野兽,所以建有许多兽穴和笼子。这个地方属于阿达玛城,距离色娄基雅约有一个半小时的路程。
天刚破晓,耶稣就与门徒们会合了。他们绕道返回城里,沿途经过几间茅舍。就像在城里一样,他们也在这些茅舍前驻足,邀请居民并给予教导。
回到城里后,耶稣带着门徒们来到总督官邸。官邸坐落在一个开阔的广场上,他们在那里用了些点心。餐食包括成对连接的小圆饼,还有头朝上摆放的小鱼。这些鱼盛在一个五彩斑斓、闪闪发光的玻璃船形器皿里。耶稣给每位门徒都在饼上放了一条鱼。餐桌边缘有一圈凹陷的槽,就像餐盘一样,食物就放在这些凹槽里。
用罢点心,耶稣就在总督府朝向庭院的大厅里讲道。总督全家都在场聆听,他们都准备领受洗礼。讲道结束后,耶稣又前往城外的教导场所,发现已有很多人在等候祂。在那里,祂再次教导众人,为洗礼做准备。
我看见人们分成若干小组,轮流往来于教导场所与会堂之间。在会堂里,他们祈祷、往头上撒灰、做补赎。之后,他们又前往"恩宠之地"附近的沐浴园。在那里,沐浴间用帷幔隔开,人们两人一组进行洁身礼。
待最后一批人离开教导场所后,耶稣便带着门徒们跟了上去。施洗的水井连通着约旦河的一条支流,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其中。这口井与其他地方的洗礼池一样,周围环绕着一条宽可容两人并行的水渠,并有五条水道与主池相连。这些水道可以随意开闭,每条水道旁都有一条小路横跨小渠。
我看见池子中央立着一根木桩,通过一根延伸到岸边的横木,可以控制池水的开合。这设计实在巧妙——当横木移动时,木桩就会升起或降下,活水便能按需流入或止住。
这口带有五条水道的池子并非专为洗礼而建。在巴勒斯坦地区,"五"这个数字常常出现——贝特赛达池有五条引水道,旷野中若翰的洗泉有五条水道,如今耶稣施洗的水井也有五条水道。我恍然明白,这定是与吾主五伤圣痕有关,或许还隐含着其他神圣奥迹。
耶稣在此为众人作了领洗前的最后训导。我看见望教者们身披长袍,踏入水渠时才将外袍脱下,仅保留腰间的束带和胸前的小肩衣。池中的活水已被引入水渠,施洗者和代父母们站在横跨水渠的小径上。他们用浅盘将水三次倾倒在受洗者头上,同时呼求雅威及祂所派遣者的圣名。
四位门徒同时施洗,另有两位担任代父母行覆手礼。耶稣的训导与整个洗礼仪式一直持续到傍晚。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望教者都获准领受这神圣的洗礼。
黎明破晓时分,门徒们乘船前往色娄基雅及附近预定地点。我看见阿达玛城远方的湖泊呈提琴形状,最窄处仅约一刻钟航程的宽度。色娄基雅虽是中等规模的城市,却固若金汤——双重城墙与中间垒道将其环绕。尤其北侧地势险峻,根本无法攀登,那里驻扎着外邦士兵。
城中妇女独居一区,住在成排的长屋里,每户各有独立居所。而居于此地的少数犹太人则饱受压迫,只能栖身于城墙的陋室中,被迫在沟渠沼泽间从事最卑贱艰苦的劳役。
我在此地未见犹太会堂,唯见一座圆形异教庙宇,矗立在一圈石柱之上。那些石柱上雕刻着巨大的人像,作托举庙宇之状。庙宇中央有根巨柱,内设阶梯可通往上层殿堂。地下则是幽深的地窖,存放着盛装骨灰的瓮罐。
庙旁有处阴森场所,是当地人火化尸体的地方。庙内供奉着各种诡异神像:有人面蛇身的怪物,有狗首人身的雕像,还有一尊手持月亮与鱼的神祇。这些偶像在摇曳的灯火中显得格外狰狞,与我所知的唯一真神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带的土地虽不肥沃,但居民却格外勤劳。我看见他们编织各种马具绳索,打造各式铠甲,凡是军需用品,几乎无所不备。
门徒们在色娄基雅四处奔走,邀请人们参加即将在指定地点举行的讲道和餐会。与此同时,耶稣则亲自前往阿达玛城的外邦人居住区召请众人。随后,门徒们来到动物园的草坪——那里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灌木丛生。他们与渔夫们一起准备餐食,渔夫们将鲜鱼养在水池中保持鲜活。
餐桌是从湖里打捞上来的宽木板,约有两尺来宽。园子后方设有烤鱼的炉灶。看这光景,此地想必常备宴席——周围的洞穴里存放着许多天然形成的扁平石盘,食物就盛放在这些石盘上。这顿饭有饼、鱼、野菜和水果,虽简单却充满天主的恩赐。
待一切准备就绪,约百余名外邦男子聚集后,耶稣乘船渡湖而来。祂身后跟随着十二位犹太人、总督及几位阿达玛城的外邦人。耶稣在一处小丘上讲道,讲述人由肉体与灵魂双重组成,以及两者各自所需的滋养。总督与其他犹太人协助门徒们张罗餐食,亲自在席间侍奉。
我注意到耶稣特意允许众人自由选择听道或用膳,这是为考验他们的心。有些人径直走向餐桌,其他人也陆续跟随,最后仅剩约三分之一的人仍在聆听。耶稣继续讲授外邦人的圣召,并讲述三王来朝的事迹——这些异乡人对三王的故事并非全然陌生。
餐会与讲道结束后,时近黄昏,耶稣便带着门徒和犹太同伴向南行了一个半小时,来到距湖边不远的色娄基雅城。此时先行的民众早已返回城中。
城中的显贵们热情接待了耶稣一行,并准备了茶点招待。随后,众人被迎入城内。我看见耶稣在城门附近的广场上,向聚集等候的外邦妇女们问安并施以训诲。这些妇人虽仿效犹太女子装扮,但头纱不及犹太女子那般端庄。她们身材不高却体格健壮,正是这一带居民常见的样貌。
耶稣进入一座宽敞的会堂,那里已备好款待祂的筵席。这一带的宴饮之风颇盛。耶稣与门徒、犹太同伴独坐一席。起初犹太同伴对宴席心存芥蒂,耶稣便开导说: "入口的不能玷污人,唯有从心里发出的,才能使人污秽。"祂又对那些不愿同席的人说:"若连这样简单的共食都难以接受,又怎能领受更深的真理呢?"
整场宴席中,主始终以慈爱之心施教。祂的话语如清泉流淌,时而解答疑惑,时而启迪心灵。我看见祂的目光充满怜悯,知道祂正以最温柔的方式,引领这些犹豫的灵魂走向光明。
我注意到外邦人的餐桌比犹太人的更高,且多用单独矮小的桌子。他们如三王故土的百姓般盘腿坐在软垫上。席间有烤得焦香的肉食、鲜鱼、蜂蜜、时令果蔬等美味,香气弥漫整个厅堂。
耶稣的教导深深打动了在场众人,当祂不得不离去时,外邦人都显出难舍之情。他们再三恳求耶稣留下,最终祂便留下安德肋和纳塔乃耳继续陪伴。这些外邦人对新奇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暮色渐浓时,耶稣才与众门徒辞别。
妇女们的居所临着宽阔的街道,屋后却与城墙相连。有些房屋十分精美,其间点缀着花园和广场,妇女们常在那里操持家务、浆洗衣物。耶稣就在她们平素聚会的地方,向她们宣讲天国的奥义。
在色娄基雅,耶稣将洗礼比作心灵的涤净。当人们想挽留祂多作教导时,祂慈爱地说:"你们现在尚不能领悟更深的道理。"
回到阿达玛后,我看见新领洗的众人在会堂举行感恩庆礼。他们坐在尊位上,咏唱着赞美诗篇。待安德肋和纳塔乃耳从色娄基雅归来后,又有许多人受洗。那些皈依的犹太人处处显出谦卑,甘愿为耶稣跑腿传话,在各项事务中充当仆役,脸上总洋溢着喜乐。
许多病弱之人未能参加先前的讲道与洗礼,耶稣便带着撒图尔宁和祂那位亲戚门徒,亲自登门探望。其余门徒则分头前往阿达玛城北的几座城镇——阿左尔、卡德士、贝洛塔和提斯贝,这些地方离阿达玛约两三小时路程。他们邀请当地居民参加安息日后的讲道会,地点选在卡德士通往贝洛塔路旁的一座缓坡山上。
我看见那座草木葱茏的山顶有片围墙环绕的空地,中央摆放着自古用于讲道的石椅。有些地方,门徒们请当地长官召集民众;另一些地方,他们则亲自挨家挨户邀请。众人都说:"那位加里肋亚的先知要在山上讲道了。"
在这期间,耶稣走遍阿达玛城的大街小巷,不分贫富贵贱,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凡患水肿病、瘸腿的、失明的,以及血漏患者,都得到祂的治愈。最令我惊异的是十个被附魔的男女——他们竟都是纯血统的犹太人!说来奇怪,我在外邦人中倒从未见过这么多附魔者。这十人中有些还出身名门,被关在自家装有铁栅的暗室里,有的在正屋,有的在前院。
当耶稣临近时,他们突然发出骇人的嚎叫,疯狂挣扎。但等主走到跟前,他们却安静下来,茫然地凝视着祂。我看见耶稣仅用目光就驱逐了所有邪魔——那些恶灵化作可见的黑雾遁出,最后凝成可憎的人形阴影,随即消散无踪。旁观者都惊骇不已,而获救者则面色苍白,昏倒在地。耶稣对他们说了几句话,伸手扶起他们,吩咐道:"起来吧。"这些人如梦初醒,跪地感恩,起身时已焕然一新。主又谆谆告诫,指出他们应当改正的过失。
门徒们回到阿达玛(Adama)时,与耶稣一同在首席法官家中用饭。他们先前在各处走访时,已购买了鱼和饼,并吩咐人将这些食物送到训诲山(Mount of Instruction),是为聚集的群众预备的。
耶稣收到许多人从各地献上的礼物——其中有像细树枝般的小金条。这些馈赠都用来为众人购置食物。自上次在塞琉西亚用饭后,主一直守斋未进饮食。
安息日那天,主耶稣在阿达玛的会堂里讲道。在那里,也有人结党反对祂。他们派了两个法利塞人去若翰施教的地方,想探听他对耶稣的看法,随后又前往贝特阿巴辣和葛法翁,通知那里的同党,说耶稣正在各处为人施洗、招收门徒。
当这两个使者回来后,便开始诋毁耶稣,散布他们听来的诽谤之言。然而,尽管他们费尽心思,却没能拉拢任何人加入他们的阵营。
阿达玛城的官员们有一次试探耶稣,问祂对厄色尼人有什么看法。他们设下这个圈套,是因为发现耶稣的某些主张与这个教派相似,而且当时跟在祂身边的亲戚——雅各伯就是厄色尼人。他们列举各种罪名攻击这个团体,特别指责他们离群索居和独身不婚。
主用智慧的话回答他们:"这些人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祂说,"若是天主召叫他们过这样的生活,他们实在值得称赞。各人有各人的圣召,就像瘸腿的人非要勉强像常人那样走路,反而更不方便。"当官员们反驳说厄色尼人很少繁衍后代时,耶稣就列举了许多厄色尼家族,既不否定婚姻的神圣,又称赞厄色尼家族培育的贤德子女。群众虽见主与厄色尼人来往,却不解其中深意——直到后来,当保禄写下"各人都有各自来自天主的恩宠:有人这样,有人那样"(格前7:7),这智慧才被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