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5年12月2日于广州) 尊敬的神父: 主内平安。 您已知道我们这个传教会的悲惨处境,您肯定也料到我没有什么安慰的话可说。所以,我也不多说您不会不知道的我们的遭遇,我只给您谈谈登基三年的新皇帝〔指雍正皇帝。一一中译注〕。尽管他似乎对基督教很疏远,但还是不能不赞扬他作为皇帝的优秀品德,他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赢得了他的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我的汇报将足以使您了解到这一点。 这位皇帝不知疲倦地工作,他日夜想着要治理好国家,为他的百姓们谋幸福。讨好他的最好办法就是向他提有益于公众、减轻百姓负担的建议,他总是很高兴接受,不遗余力地去实行这些建议。 江南省有两个城市:苏州和松江,每年都不堪赋税负担。有人向皇上提出这两个城市负担太重,应该减轻它们的赋税,他立即让苏州,每年应交的赋税减去一百五十万镑,给松江减去了七十五万镑。他让江西省府南昌也同样减免了赋税。 去年,浙江省遭受大旱灾。许多地方歉收严重。皇上发放了十九万六千担赈灾粮。百分之一担的粮食相当于一人一天的口粮。 今年,雨水又太多了,北京省及其周围地区遭受了水淹,粮价高涨。皇上首先关心要减轻御林军官兵的穷苦家属的负担,他给他们发放了四十五万镑。他同样也很关心老百姓的需要,亲自用朱笔写了一个给朝廷大臣们的旨令,说: “今年夏季,雨水特别多,北京、广东、河南等省都遭受了大水,朕非常体贴朕的百姓的痛苦,朕日夜记挂着他们。朕知道百姓在受苦,怎么能睡得安稳呢?做小生意为生的人没有了本钱,有的人的房子被大水冲毁,无家可归。尤其现在秋季到了,朕想到庄稼遭受了水淹,将颗粒无收,这更增添了朕的痛苦,必须立即救济灾民。国家的大臣们,你们要挑选忠诚可靠的、把百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官员们来协助执行朕的意愿。让他们去巡察三省,带去朕的体恤,要求他们到最偏远的地方去救济穷人,不要漏掉任何一个不幸的人,要让他们都受到朕的恩惠。朕知道,救济赈灾中会有不公道的事情,但是朕看着他们,你们也要监督他们。朕要求各省的总督们要全力以赴,朕将严惩犯罪之人,你们要对朕如实报告。要把灾民们看做你们的子侄,发放朕的赈灾粮款时要保持公正和警惕,要像分配你们自己的财产那样来发放赈灾粮款。你们要让朕高兴,你们的行为要符合朕的意愿,你们要遵守这道命令。” 皇上这道命令登在邸报上,发到全国各地,让官员们甚至老百姓都知道皇上的意愿。中国的邸报对于治理国家非常有用,在欧洲,有些地方此类报告充塞了无稽之谈,恶言中伤,造谣诬蔑,而中国的邸报只登与皇上有关的事情。由于中国政府是很完善的君主制,全国各地事无巨细都要向它汇报,这种邸报在指导各地官员履行他们的职责、告诫文人和老百姓方面能起很大的作用. 比如说,在邸报上可以看到被撤职的官员名单及撤职缘由:某人在征收皇赋上疏忽职守,或挥霍浪费了皇赋,某人在惩办罪犯时,太姑息了或者太严厉了;某人贪污,某人才疏学浅、不善治政。如果某个官员得到了高升,或者被降了职,或者因为某个错误被取消了皇上给的年俸,邸报上马上就登了出来。邸报上也有关于某个罪犯被判死刑的案例。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国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以外,任何官员、任何高级衙门都不能最后颁布死刑命令,所有的死刑的判决都要经过皇上的审阅,由皇上决定签署。(地方)官员们把案卷、他们的决定及其法律依据呈给朝廷。这些材料送到朝廷后,由刑部审察此案的事实、经过情况和对此案的决定。如果案件事实陈述不清,或者刑部还需要新的材料,它就向皇上呈一奏本,其中包括(地方)官员关于案件的陈述和决定,同时再加上:“为了公正判决,还应该有某种情况的补充,因此,我们建议把此案发回某个地方官,请他再向我们提供更多我们需要的情况。”皇帝根据他的好恶下敕令,但是他出于仁慈经常把案件发回,因为有关一个人的生死,不掌握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不能轻率做出决定。当刑部收到了它所要的情况,就再把它的决议呈交皇上。于是,皇上就签署了刑部的决议,或者他减轻一些刑部的处罚,有时候他还亲笔在奏本上写上这句话:“着令刑部再审议此案向朕禀报。”尊敬的神父,如果您看到当要判决一个人死刑时中国人所采取的一丝不苟的审慎态度,您一定会很惊讶的。这一切都登载在邸报上。在邸报上还可以看到顶替被革职官员们的官员的姓名,被革职官员的姓名、籍贯及其罪名,以及皇帝的批复;某个省遭灾了,当地官员的赈灾情况,或按皇帝旨令赈灾的情况;军饷发放,或应公众需要的耗费,公用事业费用;对王爷们赏赐的账目,大臣们和各部衙门就皇帝的言行及决定作的进谏。邸报上记载了皇上为了提醒老百姓热爱劳动、重视耕作而亲自耕地的日子。那天,他在北京召集了所有朝廷大臣和各部主管官员训话,都是经典书中的话题。中国人说:“他是治理国家的皇帝,大家为之牺牲的权威,教育人民的导师。”在邸报上还可读到皇上对某个官员的褒扬或斥责。比如说:“某个官员名声不好,如果他自己不纠正的话,朕就惩治他。”最后,正如我已经说过的,邸报有助于教会官员们更好地治理百姓。官员们也正是这么说的,大部分官员还记下有关可以指导他们行动的事情的评论。请原谅,尊敬的神父,我离了题,讲了许多关于中国邸报的事情,我想它不会使您感到乏味的。我再回来讲皇上。某省的总督奏报皇上,全省遭受旱灾威胁,可能颗粒无收。皇上闻讯把自己关在宫里斋戒,祈求上天,直到得知下了大雨后,他发了一道诏书,诏书上说,他多么牵挂百姓们的苦难,命令所有的大臣们向他仔细报告各地百姓遭受灾害的情况。然后他下结论说:“天和人是相通的,人犯了错误天就惩罚他,人祈求天,天就会施恩于他,你们要履行自己的义务,避免犯错误,因为我们有罪孽,天就惩罚我们。天灾降临时,我们要当心,进行苦修,改正我们的错误,祈求上天,我们在祈求上天,改正错误的同时就感动了上天,我下此令,不是因为我相信自己能感动上天,而是更好地说服你们相信我刚才说的话,天和人之间是相通的,人做了错事会受到上天的惩罚,人祈求了上天,上天就会施恩于人。” 今年,黄河淹了许多田,泛滥成灾。高级官员照例把责任推给下级官员的疏忽,在皇帝面前说坏话。“不要把错误推给臣子们,”皇帝说,“朕有责任。朕的百姓遭了灾,因为朕的德行不完备。想想怎样改正我们的错误,弥补水灾的损失吧。对于你们指控的官员们,朕宽恕他们,朕只怪自己德行不完备。”阴历六月末,也即阳历七月份,北京酷热。皇帝关心到监狱里的囚犯和戴枷在街口示众的人。他召来了四位一品官,对他们下旨:“酷热难忍,监狱里囚犯或戴枷的人一定很难忍受,应该对他们减一些刑,朕不是指关在死牢、等秋天执行的人,对他们不值得赐恩,不能放了他们。朕是指因欠债坐牢,或者因各种原因还待定刑的人。明天你们和有关尚书一起商量一下,看看是否能减缓一下这些不幸的人的刑罚。”第二天,皇帝的敕令立即执行了。有些罪犯找到了保人,被保释出狱,到酷暑过后再回去报到。戴枷示众的人也同样可以取保假释。找不到保人的囚犯的镣铐被取下,允许他们在相当宽敞的监狱里自由走动。皇上赞同了官员们的做法,这措施让百姓看到仁爱的皇上关心着他们所有的臣民,哪怕最不幸的人都能得到他父亲般的关爱。 他登基不久,但已经制定了好几条规矩,证明了他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治理他的国家,我在此给您举几个例子。 为了鼓励农民劳作,启发他们热爱有规律的生活,他下令各城市的都督每年向他禀报他们县里最勤于劳作、善于治家、和睦乡邻、俭朴节约、远近闻名的农民。根据都督的禀报,皇上封这些明智、积极的农民为八品官,并发给他名誉官员的证书。这封号使他有权穿官服,拜访都督,在都督面前就座,和都督一起喝茶。他余生将受到尊重,死后还给他举办与他品位相称的葬礼,他的衔位将写在祖宗祠堂里。对于这位受尊敬的农民及其全家来说,这是多么大的快乐!这种做法除了激起农民竞相认真劳作以外,皇上还给国家必需的、在中国始终受到尊重的农作增添了新的光辉。 皇上还制定了另一条规矩让寡妇们坚持守寡,让已婚妇女始终忠于她的丈夫。皇帝说:“治国好坏,尤其在于妇女们品格端正。她们应该致力于履行她们的义务,恪守妇道。当一个妇女青年丧夫,如果她能守寡不再嫁,在去世前,至少守寡二十年,或者,尽管受到逼迫,她能抵制,直至了却生命也不愿犯罪,朕令她的家属,不管他们境地如何,都要报告当地官员,由当地官员核查后向朕禀报,按照朕的旨令,在皇库里提取必需的钱在她的家乡为她建立一座牌坊,颂扬她的事迹。” 两个月前,为了更好地宣扬子女对父母的孝道(这是中国之本),皇上对各省总督下令确切调查在他们治下恪守孝道最好的秀才,把他们的姓名报告朝廷,皇上因此缘由封他们为缙绅,此头衔比秀才高,有了此头衔可以当官,秀才还不足以当官。皇上不封他们为举人,担心因此削弱了文人们的上进心,只有通过公开考试优秀者才能当举人。 皇上在另一条规定中似乎想尽可能把孝道提到最高度。由于官员们各自都有一个头衔,他们死后就按此衔位接受礼仪。皇上允许当官的儿子们放弃他们的头衔,让给他们的父亲,夫荣妻贵,他母亲也因此受益。皇上说:“放弃头衔让给其父母,也就是放弃了直至死后都能享受的荣耀,把它给了父亲。这是最公平不过的了,因为作为儿子从父亲那里得到生命和教育,这比他自己的努力更重要。”中国人这种情感似乎很特别,但是很值得赞扬。 皇帝想了解全国所有的官员,他对他们定了新的规矩:(1)他命令所有大臣们仔细考察他们手下的县级官员,其中谁最具备治理百姓的才能,把他们的名字报到朝廷。(2)他命令把有能力承担一品官事务的低级官员名单禀报给他,以便越级提拔这些官员。(3)每隔三年对全国的官员进行考核,无一例外。各省的总督和四位北京的考官一起商讨,把每个官员的成绩报到朝廷。比如说,要注明,某城市,某个品级,某个官员施政太严酷,贪财,百姓对此很不满;或者某官员年岁太大,不堪重任;或者某官员暴躁易怒,不受老百姓爱戴。根据这些报N:IC京最高衙门的记录,朝廷对一大批官员作了革职、降职或惩办的处理。相反对于那些没有坏评或者口碑甚好、出类拔萃的人就马上晋升他们。本来这样做就足以了解情况了,但是新皇帝还要把他们的县级官员分成三类。第一类,彬彬有礼,责任心强,不贪钱财,善于文章,恪守国法俗规,年富力强。第二类,和第一类品格才干相似,只是身体较弱,年纪较大了一点。第三类,身体强壮,但是才干平平。皇帝说:“这份名单让朕更了解在三年一次的考核中受到褒扬或斥责的官员。一些人得到荣耀,一些人蒙受羞耻,会促使官员们竞相兢兢业业。朕亲自核查这份名单,朕命令大臣们要公正,不偏向,不徇私情,否则将受到严惩。” 我在上文中谈到过皇帝赐恩苏州和松江,永久减免了这两个城市的一部分赋税。这位皇帝的善举使得老百姓欢欣鼓舞。总督以为把老百姓的欢悦奏报皇上会讨得皇上的欢心,他给皇上寄了一份奏报,颂扬皇上的恩德之余,他说老百姓为了感恩,在庙里祈祷皇上长寿,还演了戏,为了永久纪念皇上的恩德,将要建立一个亭子,其中竖一块石碑,把皇上的恩德铭刻在碑上。皇帝亲笔给总督写了回信: “你向朕报告的事与朕的意愿正相反。朕赐恩两城市吋,只想为朕的百姓谋福,并不想为朕自己沽名钓誉。演戏、做祈祷是多余的,于朕无任何用处。朕已经诏示全国劝告百姓勤俭节约,你们怎么还敢如此耗费?赶快制止这种耗费。那些下级官员们还可能以这些活动为借口要钱,搜刮老百姓养肥自己。要留心。朕禁止修碑亭,立石碑。因为,朕赐恩于民并不是为了想扬虚名。朕所有的心愿在于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人民中没有一个不遵守习俗,没有一个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没有一个得不到安宁的生活,这才是能使朕高兴的事情。所以,你一收到此令,立即制止做祈祷、演戏,阻止建碑亭、立碑石。你写一个布告,贴在街口劝告百姓循规蹈矩、履行义务、团结和睦地生活。这样朕就高兴。” 皇帝还关怀到罪犯们。他下令:“当判某人死刑时,朕想到两件事:第一,我们应该尊重人的生命;第二,朕对百姓应该有仁爱、同情之心。因此,以后,死刑案必须呈报朕三次才能判决。” 对于罪行严重的案犯,皇上在签署死刑时还加批注:“接此令后立即执行。”对于一般的死刑犯,皇上在判决书上写:“把案犯收监,到秋季执行。”秋季有一个固定日子执刑。下文介绍刑部尚书今年执行的情况。 在规定的执刑日之前,刑部尚书命人在一个本子上记下这一年中下级司法官报告的材料,再附上本级司法官的判决意见和朝廷户部的判决意见,然后,刑部开会复审,修改,补充,删减它的判决意见,然后清晰地抄两份,一份呈给皇帝审阅,另一份由刑部尚书向各部主要官员宣读,根据他们的意见作修改。这样,正如您所看到的,这里对最卑贱的人像在欧洲对有地位的人一样,我的意思是,在欧洲,只有最有身份的人才能由各级议会集体审判。 这第二份文件经过集体审阅修改后呈给皇上,然后印九十八份满文本,九十七份汉文本。所有这些文本都呈给皇上,由皇上指定在京官员中最能干的满洲官员或汉族官员审阅,这是皇上在涉及一个人生死问题时关心他的臣民的又一证明。 最后,这位皇帝心中时刻装着整个国家,他用朱笔写了一道诏书,警告有资格呈交奏章的官员,要考虑如何治好国家,书面向他提出他们的想法。他补充说,如果他们不想公开他们的想法,他们可以呈交秘密奏章,他答应不予以公布,或者掩盖写奏章人的姓名。 尊敬的神父,从这些事例,您可看到这位皇帝是如何勤政的。他为了治理好国家,为百姓谋福,不断地研究学习。我们祈求天主启示他善待我们的圣教,让奉它命放牧羊群的牧羊人能够聚集在中国。我请求您在做圣事时为我们祈祷天主。 此致敬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