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第一部 第一题至第四十八题——
前言
第一题 论人之最后目的
第一节 人是否为目的而行动
第二节 为目的而行动是否为有理性者的专有现象
第三节 人的行为是否由目的区分类别
第四节 人生是否有个最后目的
第五节 一人能否有许多最后目的
第六节 人之所欲是否皆为了最后目的
第七节 所有的人是否有同一个最后目的
第八节 其他东西的最后目的是否也与人相同
第二题 论人的幸福之所在
第一节 人的幸福是否在于财物
第二节 人的幸福是否在于荣誉
第三节 人的幸福是否在于声望或光荣
第四节 人的幸福是否在于权势
第五节 人的幸福是否在于身体上的利益
第六节 人的幸福是否在于肉体快乐
第七节 人的幸福是否在于灵魂上的利益
第八节 人的幸福是否在于某受造物
第三题 论何谓幸福
第一节 幸福是否为一种非受造物
第二节 幸福是否为一种动作
第三节 幸福是感官部分之动作,抑或智性部分之动作
第四节 若幸福属于智性,那是智能之动作,抑或意志之动作
第五节 幸福是鉴赏理性之动作,抑为实践理性之动作
第六节 幸福是否在于鉴赏性知识之探讨
第七节 幸福是否在于认识单纯体或天使
第八节 人的幸福是否在于观赏天主的本质
第四题 论幸福所需要者
第一节 幸福是否需要快感
第二节 对于幸福,是否神视比快感更重要
第三节 幸福是否需要了解
第四节 幸福是否需要意志正直
第五节 人的幸福是否需要身体
第六节 幸福是否需要身体健全
第七节 幸福是否需要身外物
第八节 幸福是否需要友伴
第五题 论幸福之获取
第一节 人是否能获得幸福
第二节 一人是否能比他人更幸福
第三节 人在现世是否能幸福
第四节 得到的幸福是否能再失落
第五节 人凭己力是否能获致幸福
第六节 人是否靠高级受造物之行动获得幸福
第七节 人为得幸福,是否需要有善行
第八节 是否每人皆追求幸福
第六题 论有意行为及无意行为
第一节 在人性行动中是否有情愿之行动
第二节 禽兽是否有情愿行动
第三节 没有行动是否可有情愿
第四节 对意志可否施以强暴
第五节 强暴是否造成不情愿
第六节 畏惧是否造成单纯的不情愿
第七节 欲情是否造成不情愿
第八节 愚昧是否造成不情愿
第七题 论人性行动之情况
第一节 情况是否为人性行动之附性
第二节 神学家是否须讨论人性行动之情况
第三节 《伦理学》卷三所列之情况是否合适
第四节 「为何」与「动作之所在」是否为最主要情况
第八题 论意志与其所欲
第一节 意志是否只指向善
第二节 意志是否只要目的,或也要导向目的者
第三节 意志是否由同一个动作动向目的及导致目的者
第九题 论意志之动因
第一节 意志是否受智性推动
第二节 意志是否受感官性之嗜欲推动
第三节 意志是否推动自己
第四节 意志是否受外在之根本推动
第五节 意志是否受天体推动
第六节 意志是否只受作为外在原理的天主推动
第十题 论意志之行动方式
第一节 意志是否自然动向什么东西
第二节 意志是否必然受其对象推动
第三节 意志是否必然受低级嗜欲之推动
第四节 意志是否必然受天主自外推动
第十一题 论意志之享受行动
第一节 享受是否为嗜欲机能之行动
第二节 享受只属于有灵物或亦属于禽兽
第三节 享受是否只限于最后目的
第四节 享受是否只限于已达到之目的
第十二题 论志向
第一节 志向是智性之行动,抑或意志之行动
第二节 志向是否只限于最后目的
第三节 一人能否同时有二志
第四节 志于目的与志于导致目的者,是否为同一个意志行动
第五节 禽兽有无志向
第十三题 论选择——意志关于导致目的者之行动
第一节 选择是意志行动,抑或理性行动
第二节 禽兽有无选择
第三节 选择只限于导致目的者,或有时亦关于目的
第四节 选择是否只限于由我们所做者
第五节 选择是否只限于可能范围者
第六节 人是必然地,抑或自由地选择
第十四题 论选择之前的考虑
第一节 考虑是否等于探究
第二节 考虑是关于目的,抑只限于导致目的者
第三节 考虑是否只限于由我们所做者
第四节 考虑是否用于我们所做的一切
第五节 考虑是否以分析方式进行
第六节 考虑是否推衍到无限
第十五题 论同意——意志对导致目的者之行动
第一节 同意是嗜欲机能,抑或知觉机能之行动
第二节 禽兽有无同意
第三节 同意是关于目的,抑或是关于导致目的者
第四节 同意于行动是否只属于灵魂之高级部分
第十六题 论运用——意志对导致目的者之行动
第一节 运用是否为意志之行动
第二节 禽兽有无运用
第三节 是否能运用最后目的
第四节 运用是否先于选择
第十七题 论受意志之命令的行动
第一节 命令是意志之行动,抑或理性之行动
第二节 禽兽能否命令
第三节 运用是否先于命令
第四节 命令与所命之行动是否为同一个行动
第五节 意志之行动是否受命令
第六节 理性之行动是否受命令
第七节 感官性嗜欲之行动是否受命令
第八节 生魂之行动是否受命令
第九节 外肢之行动是否受命令
第十八题 泛论人性行动之善恶
第一节 是否凡人性行为皆善,或亦有恶行
第二节 人的行为之善恶是否在于对象
第三节 人的行为之善恶是否在于情况
第四节 人性行为之善恶是否在于目的
第五节 是否有些行为按其别类,即善或恶来分类
第六节 行动善恶之类别是否在于目的
第七节 由目的而来之类别,是否归属于由对象而来之类别如其总类,抑或相反
第八节 是否有些行动按其本类是中性的
第九节 是否有些行动按个体为中性者
第十节 是否有的情况使人性行动构成善或恶之类别
第十一节 增加善恶程度之情况,是否皆使道德行动构成善恶之类别
第十九题 论意志之内在行动的善恶
第一节 意志之善是否系于对象
第二节 意志之善是否只系于对象
第三节 意志之善是否系于理性
第四节 意志之善是否系于永恒法律
第五节 意志不随从错谬之理性是否为恶
第六节 随从错谬理性之意志是否为善
第七节 在导致目的者方面,意志之善是否系于目的之志向
第八节 意志之善恶程度是否随志向之善恶程度
第九节 意志之善是否系于与天主之意志的符合
第十节 在所欲者方面,人的意志是否须与天主之意志一致,始得为善
第二十题 论外在之人性行动的善恶
第一节善恶首先在于意志之行动,抑或在于外在行动
第二节外在行动之善恶是否全部系于意志之善恶
第三节内在与外在行动之善恶是否为同一善恶
第四节外在行动是否增加内在行动之善恶
第五节后果是否增加外在行动之善恶
第六节同一个外在行动能否又恶又善
第二十一题 论人性行动善恶所生之后果
第一节 人性行为是否由于善恶而是正当的、或有罪的
第二节 人性行为是否由于善恶而是可赞美的、或可谴责的
第三节 人性行动是否由于善恶而有功、或有過
第四节 人性行动的善恶是否在天主前有功或有過
第二十二题 论灵魂之情的主体
第一节 灵魂是否有情
第二节 情主要是在嗜欲部分,抑或在知觉部分
第三节 情是否主要在感官嗜欲,而非在智性嗜欲或意志
第二十三题 论情彼此之区别
第一节 愤情(irascibilis)与欲情(concupiscibilis)是否有别
第二节 愤情部分之情的对立是否按善与恶之对立
第三节 灵魂之情是否有不对立者
第二十四题 论灵魂之情的善恶
第一节 灵魂之情是否能有道德性的善恶
第二节 按道德观点是否灵魂之情皆恶
第三节 情是否增减行动之善恶
第四节 是否有情按本类即是善的、或恶的
第二十五题 论情彼此之关系
第一节 愤情部分之情是否先于欲情部分之情,抑或相反
第二节 爱是否为欲情方面的第一个情
第三节 企望是否为愤情中的第一个情
第四节 四个主要的情是否为喜乐、哀愁、企望及畏惧
第二十六题 分论诸情:首先论爱
第一节 爱是否在欲情部分
第二节 爱是否为情
第三节 爱与钟爱(dilectio)是否为一事
第四节 爱分为友爱与欲爱是否合适
第二十七题 论爱之原因
第一节 善是否为爱之唯一原因
第二节 认知是否为爱之原因
第三节 相似点是否为爱之原因
第四节 灵魂之其他情是否为爱之原因
第二十八题 论爱之效果
第一节 结合是否为爱之效果
第二节 彼此容纳是否为爱之效果
第三节 神魂超拔是否为爱之效果
第四节 嫉妒是否为爱之效果
第五节 爱是否为对爱者有害之情
第六节 爱是否为爱者所做之一切的原因
第二十九题 论怨恨
第一节 恶是否为怨恨之原因和对象
第二节 怨恨是否生于爱
第三节 怨恨是否比爱力量大
第四节 人能否怨恨自己
第五节 人能否怨恨真理
第六节 是否有东西普遍地可恨
第三十题 论欲望
第一节 欲望是否只在感官嗜欲部分
第二节 欲望是否为个别之情
第三节 欲望是否有自然与不自然之别
第四节 欲望是否无限
第三十一题 论快乐本身
第一节 快乐是否为情
第二节 快乐是否有时间性
第三节 快乐是否与喜乐有别
第四节 快乐是否在智性嗜欲部分
第五节 身体及感官性的快乐是否强于精神及智性的快乐
第六节 触觉性的快乐是否比其他感官的快乐大
第七节 是否有不自然之快乐
第八节 快乐是否能与快乐相反
第三十二题 论快乐之原因
第一节 动作是否为快乐之真正原因
第二节 动态是否为快乐之原因
第三节 希望与记忆是否为快乐之原因
第四节 哀伤是否为快乐之原因
第五节 他人之行为能否是我们快乐之原因
第六节 对人行善是否为快乐之原因
第七节 相似点是否为快乐之原因
第八节 惊奇是否为快乐之原因
第三十三题 论快乐之效果
第一节 快乐是否有舒展作用
第二节 快乐是否产生对快乐之渴望或愿望
第三节 快乐是否妨碍理性作用
第四节 快乐是否成全动作
第三十四题 论快乐之善恶
第一节 快乐是否皆恶
第二节 快乐是否皆善
第三节 有无快乐是完全的善
第四节 快乐是否为判别道德性善恶之尺度或标准
第三十五题 论伤痛或哀愁本身
第一节 伤痛是否为灵魂之情
第二节 哀愁与伤痛是否为一事
第三节 哀愁或伤痛是否与快乐相反
第四节 是否所有哀愁皆与所有快乐相反
第五节 是否有与鉴赏之乐相反的哀愁
第六节 是否应逃避哀愁甚于追求快乐
第七节 外表的伤痛是否大于内心的伤痛
第八节 哀愁是否只有四种
第三十六题 论哀愁或伤痛之原因
第一节 伤痛之原因是所失之善,抑或所受之恶
第二节 欲望是否为伤痛之原因
第三节 合一之嗜欲是否为伤痛之原因
第四节 不可抗拒之力量是否为伤痛之原因
第三十七题 论伤痛或哀愁之效果
第一节 伤痛是否消除学习能力
第二节 精神萎靡是否为哀愁或伤痛之效果
第三节 哀愁或伤痛是否消弱一切活动
第四节 哀愁是否比灵魂其他诸情对身体更为有害
第三十八题 论哀愁或伤痛之补救方法
第一节 是否任何快乐皆能减轻伤痛或哀愁
第二节 哭泣是否能减轻伤痛或哀愁
第三节 朋友之同情是否能减轻伤痛或哀愁
第四节 鉴赏真理是否能减轻伤痛或哀愁
第五节 睡眠及沐浴是否能减轻伤痛或哀愁
第三十九题 论哀愁或伤痛之善恶
第一节 是否凡哀愁皆恶
第二节 哀愁能否为正当的善
第三节 哀愁能否为有用的善
第四节 身体上的伤痛是否为最大的恶
第四十题 论愤情:首论企望和失望
第一节 企望与愿望或欲望是否为一事
第二节 企望是在知觉能力或在嗜欲能力
第三节 禽兽是否有企望
第四节 失望与企望是否相反
第五节 企望之原因是否为经验
第六节 青年与酗酒者是否富于企望
第七节 企望是否为爱之原因
第八节 企望有助或有碍于行动
第四十一题 论畏惧本身
第一节 畏惧是否为灵魂之情
第二节 畏惧是否为个别之情
第三节 是否有自然的畏惧
第四节 论畏惧之种类
第四十二题 论畏惧之对象
第一节 畏惧之对象是善,抑或是恶
第二节 自然的恶是否为畏惧之对象
第三节 罪恶是否为畏惧之对象
第四节 畏惧本身是否能为畏惧之对象
第五节 突然的事是否更为可怕
第六节 无法补救的事是否更为可怕
第四十三题 论畏惧之原因
第一节 畏惧之原因是否为爱
第二节 畏惧之原因是否为匮乏
第四十四题 论畏惧之效果
第一节 畏惧是否有收缩作用
第二节 畏惧是否使人宜于考虑
第三节 畏惧是否使人颤抖
第四节 畏惧是否妨碍行动
第四十五题 论勇猛
第一节 勇猛是否与畏惧相反
第二节 勇猛是否随希望而来
第三节 亏缺是否为勇猛之原因
第四节 勇猛者是否在起初比在危险中坚决
第四十六题 论忿怒本身
第一节 忿怒是否为个别之情
第二节 忿怒之对象是善,抑或是恶
第三节 忿怒是否在欲情部分
第四节 忿怒是否含有理性
第五节 忿怒是否比欲望更自然
第六节 忿怒是否比怨恨严重
第七节 忿怒是否只针对与正义有关者
第八节 忿怒之分类是否合适
第四十七题 论忿怒之原因及其补救方法
第一节 忿怒之原因是否常是对发怒者不利的事情
第二节 是否只有轻视或轻慢为忿怒之原因
第三节 发怒者之优越是否为忿怒之原因
第四节 一人之缺点是否为我们易于向他发怒的原因
第四十八题 论忿怒之效果
第一节 忿怒是否产生快乐
第二节 忿怒是否在心中产生热火
第三节 忿怒是否最妨碍理性作用
第四节 忿怒是否使人缄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