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聆听 《圣本笃会规》 在西方社会里,《圣本笃会规》在许多其他会规中逐渐受人敬重,被人采用。《会规》共有七十三章简短的内容。 圣人在《会规》的前言中概述了内容要点以后,就描述他将施行教诲的修院环境。 他最重视的是献出了终生的隐修士们在以会长为首的团体中的生活(第一章)。然后是 会长的品德职责(第二章)与团体咨议会的运作,包括常会和年会(第三章)。 接下来是叙述整套修德的方法(第四章),最后是修会生活的主轴,以最基本的三章分别加以说明:服从(第五章),静默或善用语言(第六章)及谦逊(第七章)。在这套修德总 论里当然要加上祈祷,圣本笃将后续的十二章全部用来叙述祈祷及如何安排公共祈祷,只有最后两章(第十九——二十章)是用来说明修会精神。 圣人接着描述各项工作与行政职责,用以说明团体的组织。他更在处罚条款中用心设下各种规范-这也是《会规》 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二十六章)。在《会规》的最后部分,圣本笃放下《会规》,回顾 他一生领导自己所创立的各个修会,累积了深厚的经验,使他能重新规划或修正一些《会规》要点:尤其是有关长上权力的执行,修士们的彼此顺从以及与外界的种种关系。 《会规》最后以一篇优美文字结尾,赞扬修士们决心一生贯彻《会规》精神。他更强调《会规》只是引导初学生起步,修行还要靠个人的不懈努力。 其实隐修生活的目标在于活出基督的教诲:修士们的团体生活证实与人人和谐相处 绝对是可行的---团体就是圣化自己的地方。和谐相处的基础就是爱。要能爱,就必须认清自己与别人,并承认大家都来自同一源头:都是同一天父的子女,四海之内也皆是兄弟。 要在这种认知下成长,就必须彼此关怀,直到以爱的顺从彼此为对方献出一切,摒 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以谦逊的分寸给自己定位。隐修生活不是苦修营,一旦入营受训就必然高人一等,而是时时以最大的爱的付出使自己成长。 「聆听」服从 服从与今日之新潮思想当然相去甚远---但却是隐修士生活的重点。修会传统不断强调服从的价值,圣本笃在他的《会规》里也多次坚决主张其重要性,特别是在〈原序〉,第五章(服从)及第七章(谦逊)内;第六十八章的内容则为长上之命令若不可能完成时,说明修士应如何响应,第七十一章再讲修士们的彼此顺从。 「听,我儿」 圣本笃在〈原序〉的开端即说明隐修生活与服从有直接的关系:『听,我儿,你要注意我的教训,侧耳倾听我的教导。』欣然接受你慈父的劝语,且毅然去实行。如此,你便能借着服从的辛劳,回到你因不服从的怠惰而远离的上主那里去」。 在圣本笃的灵修教导中,「心」有其特别的重要性,他沿用《圣经》的观念,把心视为每个人最深的本体。这篇序如福音一样,要大家心存谦逊,这正是其全部精髓。 「聆听」表示「用心倾听」,这种听法与服从极为相近,在拉丁文中且有同一字根。 听从对方或天主,就是让自己在对方的话语里接受滋养,以能按天主的旨意成长。聆听是服从的第一步,用心专注聆听,不只听见表面的意思,而是要抓住重点,其结果可能会导致与自己的意见相左,让自己为难,把自己原来的意思或想法完全否定。 因此聆听需要时时提高警觉,时时摒除私心,而在内心时时重生。若不聆听对方,当然更不可能服从对方。聆听有多么用心,服从有多么全心,端视他为了满全爱德有多么深的谦逊。 「用心倾听」就更容易听见,更容易接受所听内容。这是更深一层的聆听。不只用耳朵谦逊地聆听,而要让所听内容进入自己最深层的内心。这也是教父们谈到用心祈祷 时所推荐的心态:祷文要经过「智力」的触角而深入内心(就是用心来将其整合为自己 的心意)。 服从也是在因爱而生的谦逊里,用心领会,以能察觉一切事物的内涵。因此,用心倾听绝对需要收心静默,才能在自己与天主的旨意相互契合下,做出最佳的选择。 「全心接受」是服从的大前提。全心接受了对方的言语(如天主的言语一样),就会成为双方共同的言语。将此言语视为自己的心意,这并不表示将对方的发言据为己有,对方仍是主动者,而是与对方共融,为下一步的服从作准备。 只有用心倾听,才能做到与对方同心共融的境地。 这种同心共融的基础是全心接受:其源头是人的自由选择,其自由正是在天主内、经祂陚予人的恩典。在基督内,服从无不出于自由选择,否则就不是服从,而是人的强制行为。 只有经由自由抉择而作出的服从才是真正的服从:人出于自由意志接受天主的旨意,其自由意志使他有能力按照基督的心意来服从,并与天主共享同一爱的意志。 人的自由因此是基督徒一切服从行为的关键:因为必须出于自由选择---才能活出真正的服从,而来自用心倾听的服从,则更能强化自由意志「毅然去实行」。 在用心倾听、全心接受、同心共融、自由选择以后,接下来就是行动。服从后而有的行动,是人的自由意志在前述过程中的最终实现。圣本笃要求必须 有效地完成使命。其实,若非以人的能力服膺并参与存在于各人内的天主旨意,就不可能有效地完美达成目标。 要确实完成天主的旨意,必须有人在接受召唤后,下定决心要全力以赴。 〈原序〉的最后几句话强调引言所劝勉的理想心态:「我们永不离开侍奉上主的学校,按照吾主的教训而生活于会院中,恒心至死,借着坚忍的耐力,来分担基督的苦难。 如此,在祂的王国里---我们也必能与祂共享荣福」。只有与复活的基督同行,才能做到聆听与服从;也只有与祂同行,隐修士才能超越他今世的一切缺失和有限性,走在时时承行主旨的道路上,向自己圣召的终极迈进。 隐修士所服从的不是别人,而是基督;而只有依靠基督,他才能服从。依靠基督、对基督的服从就是服从天主的圣言,天主的使命才得以完成。修士在圣经宣读中接受了天主的诫命---这诫命又在《会规》和会长的教导中得到阐明,而施行于现实生活中。 服从的范围极为广阔,修士不断在此范围中与把生命给世人的基督相遇,服从于是成为感 恩的另一名称:来自天主的言语,在铲除了爱的障碍后,又回归天主。服从是以行动作出的祈祷,能使天主的生命借着基督、在圣神内,在人的生命里成形。 服从 《圣本笃会规》的第五章说明〈原序〉里的教导:只有以基督为至爱的人才能做到服从。其实,外在的事务性服从——这在一切人类机构的运作上是必要的——经常惹人 生厌,而我们的服从则是发自内在的,是满腔热忱地服从---因此可以说是「爱」的服从。 「服从」与「爱」在这里已是同义字;因为须先关注对方,由关注而迫使自己承认并接受对方与自己有不同的见解;尤其在修会团体里,对方就是代表基督的长上。就如基督在福音中对宗徒们所说的话:「谁听从你们,就是听从我。」 于是隐修士就满怀信心地 接受对方为基督和自己的中间人---因为对他来说,借着基督和世上的中间人服从天主,就是实践天主的唯一诫命:「你应全心、全灵、全意爱上主你的天主,并爱近人如你自己」 圣本笃为了劝勉修士这样服从,特别提醒他们勿忘基督在《若望福音》第六章里所说的话:「因为我从天降下,不是为执行我的旨意,而是为执行派遣我来者的旨意」。基督要人看到并思量祂如何将自己的意志与天父的意志彻底互换;如何以行动表明自己与天父间泼自心底的契合,从这一点看来,我们可以说隐修士的生活如基督的生活一样,所追求的是为主殉道的最高见证。 隐修士们当然很少有机会流血殉道——虽然在阿尔及利亚的帝伊林证明今日的确有这种可能,然而通常他们是把自己的整个一生一天一天地奉献出来,这当然也是非同小可的见证。 传统上把隐修士看作是殉道士的后继之人,这不免有些过分,然而就是在这种观念下,有人有时会藉服从之名而行滥权之 实:例如神师会给徒弟下达无理的命令,或故意不断与他作对,磨练他-要他知道什么 是克己牺牲。圣本笃的作法则缓和多了,然而他仍坚持服从是追随基督的最高见证。 因此,只有「急于奔向永生的人」?才能真正地服从。因为他们要「抓住吾主所说 的窄路:『通往生命的道路是窄狭的』」。《会规》的〈原序〉早已强调了这个观点,它劝勉修士们要「不可气馁而离开救恩的道路,因为此路的入口处,必然是狭窄的。但是当我们在修道生活与信德上逐渐深入时,心必开朗,那甜蜜得不可言喻的爱驱使我们, 在天主诫命的道路上奔驰」。 圣本笃在本章末说明这「悦乐天主又温暖人心|的服从之爱有几种特质:服从之爱 在执行命令时「不迟疑,不冷淡,不抱怨,不持异议」。因此,一旦服从就立刻行动 ——这本是第五章一开始就讲到的,而且是不勉强、很乐意地去执行所赋任务,因为想到这样作就是给自己的生命其真正的意义,即使曾经心存丝毫抗拒,也因而早就化解无踪了。 我们甚至可以说,是以真正的喜乐之心来服从,这种喜乐就是基督所说的:「我对你们讲论了这些事,为使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内,使你们的喜乐圆满无缺」。「天主爱乐捐的人」。即使他身处重重考验,天主也会满全他的一切渴望。 隐修士若从这种观点去看一切,他的生活必定能结出---累累善果,而修会团体也因而可以激励每位修士及外来的众人。要实现这种理想,就必须每天毫不放松地跋涉在修德的漫漫长途上。这需要人全力以赴,还需要有耐心,并时刻滋养这种心愿。 以上所述可能显得太理想化了,不过圣本笃另外又加了两章,把服从应用在实际情 况之中,因而减轻了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印象。 如果长上的命令是不可能的任务 《会规》的第六十八章可以让人更清楚地了解,圣本笃认为服从在实际情况中该如 何应对。这里所选情况比较不寻常,为的是凸显服从的困难过程。这一章是圣本笃在累积多年院长经验以后所写的数章之一。他首度引进了横向对话的作法,这绝不致于削减长上的威权,只给服从带来更人性化的温暖。 这一章重提服从的两大主轴:聆听与执行。圣人的创见是在两大主轴之间,先有受命者的内心斗争,然后是他与会长的谈话。 隐修士在第一时间应接受一切命令,即使当时感到任务困难或不可能达成:「接受这来自权威的命令」。圣本笃更明确指出接受命令所应有的心态——这也是他的创见 ——就是要有顺服之心,坚定地顺应眼前的新局面。一个成熟的隐修士应该聆听并接受命令,同时说服自己去适应新的形势。这种作法能使他避开一切本能的反应和即刻的情绪。 在接受命令的第一时间内所感到的「不可能达成任务」,很可能是来自自我本位意志的反应,源自害怕或可能扰乱自己的习惯。服从的谦逊在这里比对自己能力的谦逊显 得更为重要,自觉能力不足才认为不可能达成任务,然而每个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不一定正确,也不能真正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适合。 所幸有别人阻止我们只局限在自我观点的小范围内,而促使我们超越自我,走得更远。 会长当然并非万能,也不可能是各方面的专家。因此圣本笃想到会长与接受其命令之隐修士这两人可以有对话的可能。 在对话以前,隐修士必须先想清楚难以执行命令的理由,如《会规》所说:「若他感到负担远超过自己的能力」。很多人认为基督的轭并不柔和,祂的担子也不轻松。 有些交办的工作会让人疲劳、操心、烦恼、忧虑,这很正常,然而并不一定会超出他的 能力范围——况且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评估的,因为人有意想不到的潜力,例如在危急时就会出现。 先考虑仔细就不至于被当下的情绪所左右,也不会姑且找个偷懒的办法:要知道有基督和你一起背负使命。 在忠诚地思考清楚以后,如果认为所派工作仍然不可能做到,那就去找长上或神师。 千万不可遇见第一个人就对他胡言乱语,只为了发泄情绪,而陷入诱惑,因为那时你只会抱怨一切,而于事无补。有话要说就去找作决定的人,下命令的人,或是神师---他也可以帮你一起思考。此外,还得想如何开口,也得等情绪平复以后,抱着坚忍为上的心情,才是对话的时机。若无忍耐之德就谈不上服从。 只有与基督相融合的圣宠才使我们能舍弃自我,全心聆听对方,把对方视为天主。与长上谈话要找对双方都合适的时机:就是自己心情已经平静,且对所派工作已作了通盘的思考;长上也能排出时间,在适当的气氛下进行谈话,否则谈话就变成以个人为本位的申诉,不仅毫无建设性,还可能模糊了焦点。 隐修士在谈话中只能以征询的口气建议——圣本笃在后面第四节里也用这个字眼 ——长上考虑他无法执行任务的种种原因,他无能为力的种种理由,当然这一切绝无半 点私心,同时给长上足够的空间来作决定。隐修士来谈话绝不是拒绝接受任务,而是双方在谈话中辨别、认清真相。 隐修士把自己料想到的困难和盘托出,有时说出来就发觉自以为无能为力,只是出于想象。因此去除主观因素,的确是前进的重要过程,在这方面会长当然能助一臂之力。其实在谈话前就可以把这一切都写下来,也是将思虑客观化的方法。 如果这些自身的困难的确是事实,会长一定会纳入考虑,重新评估。 隐修士的这一切思考都应以谦逊为本。他应表现出不傲慢、不反抗、不争辩的心态,因为骄傲就是以自我为本位,只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导致反抗---对长上和其他隐修士为自己辩驳。 如果长上的判断结果是维持原先的决定,坚持不改;这对他也是痛苦的考验-然而在有些情况下他也不得不然。 隐修士于是就得服从。他接受是为了更高的理由:满全爱德,所依靠的是天主的助佑。因此本章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他得听命」。 《会规》的这一页给以前的隐修院《会规》带来了新的补充内容。圣本笃把隐修士的主观因素和自我意识也纳入他爱德的谦逊里,作为其应改过自新的题材。隐修士因而 进入自我,加以调整革新以后,才能踏上走向别人的真正道路。 隐修士应彼此顺从 圣本笃虽然在《会规》第七十一章里重申会长及各级长上命令的首要性,但同时他也提到在团体内各修士每天应心怀爱德,彼此顺从。 在古老修会的制度里,门徒执行院长的命令,即有绝对信心是在承行天主的旨意。 从旷野沿袭而来的师徒传统就这样完整地保留下来。圣本笃继圣奥斯定之后,增加了兄弟友爱这一项,因为服从是走向天主的道路,与爱德实有紧密的关系„ 爱德确实是其关键,就如《会规》所强调的:「隐修士们以满腔爱德与关怀来服从」, 有心舍弃一己私意,就是要「以爱德与关怀」来执行有利于团体及众人的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