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静默与慎言 隐修院累积多年之经验与智慧,把慎言看得非常重要。语言的应用需要有很好的判断力,我们如何对天主说话,常常会透露出几分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想法:我们怎么对天 主说话,对别人说话也可能一样。其实说话常常是脱口而出,不经大脑。因此要导引说话的冲动,最好守住静默,静听对方所说的话,并明智地判断如何作答,这样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 隐修传统里最担心的莫过于成员对有些事心存不满,于是就在与人交谈时私下抱怨或严厉批评。在这种情形下,重要的不是保持沉默,而是要明白对方说的是什么。因此 圣本笃要人喜欢辨别说话的内容.,同时也鼓励他们保持庄严持重,其特色就是说话务必精简扼要,这与强制性的终日不能说话正好相反,而是一种内在的宁静,能随时注意他人的需要,聆听他人所说的话,以能适时响应天主或其他隐修士的召唤。因此守静默首先绝不是纯外在的遵守团体纪律。其实在团体生活中不言不语,反而是要受指责的—— 当然特殊的情况除外——例如心存不满,就不与别人说话,这种态度当然与隐修士所大加倡导的慎言毫无关系。 我们会奇怪为何隐修院的各种《会规》都对大笑如此反感;难道所有放松的行为都是放荡?其实不然,古人要谴责的是粗野的大笑,是抖动身体的大声狂笑;同样,说些无用、无聊、打发时间的废话,也都流于懈怠,不够端庄。 所幸隐修士也有他的喜乐,那是来自深层的真正喜乐,是发自心底的微笑或大笑, 来自纯正心态与兄弟间爱的互动,这种心态是自由和无私的,能给予也能接受,不强出头也不排斥别人。 在隐修生活里也规划有散心时间。在有些修院里,每日可以利用散心时间参加各种活动——如散步、下棋、运动或闲谈。有时也会安排一个下午或一整天的共同出游…… 有些散心活动其实并不能使人放松,反而成为一种强制性的本分:我们都记得那位老修士的感言---团体散心对他似乎是一种负担;当一位修士问他现在几点钟时,他幽默地回答:「还有不到一刻钟的兄弟之爱!」尚有其他的散心方式,都旨在消除心烦气躁或焦虑不安。其实真正的放松在于做到一种中庸之道,就是在分享与独处、说话与静默、与人共融及与天主相对这些情况下取得平衡。 历来各种隐修思潮都曾经从不同角度谈论静默问题。第九世纪的迪阿克在评论《圣本笃会规》的文献中——那是最古老的文献之一——把静默从宽解释:除了公共祈祷、圣书与工作时间以外,隐修士都可以说话。同样在加洛林王朝时代,斯马拉在其《隐修士冠冕》一书中,认为在不妨碍祈祷与聆听圣书的情况下就是「合适」的说话时间。 在这些宽松的条件下,其实仍须避免闲来无事的修士们彼此闲聊,要谈就该谈有建设性的正事。斯马拉还提出「普通静默」之说, 就是可以小声说话,只是夜里的静默绝对不可破坏,除非有紧急需要-则按照《会规》 可以说话。 在以隐修院闻名的法国中、东部的库吕尼地区,则有一项创举,就 是从一开始,修士们就可以在内院回廊说话,时间是在年会以后,以及在一天中之午时 或午后祷以后。在封斋期间,守静默则更为严格,即使在团体聚会处(圣堂、会议厅、 饭厅……)都严禁说话。 库吕尼还有另一项创举,就是成立会客室,在会客室里,来客可以与隐修士说心里事,不受守静默的限制。后来又出现了手语,以避免出声说话。 只要打出既定手势,就能明白对方的需要。我们都知道熙笃改革就是正式规定用手语沟通,解决了静默或交谈的问题。当然这种办法也可能有弊端,有人说曾经有两位老修士,就在院长神父训话时,私下用手语大谈两人一战(一九一四—一九一八) 时的经历! 隐修传统认定两种静默:一种是门徒的静默,一种是师父的静默。师父经历无数考验以后,灵修上已经有一定的造诣;门徒则刚入门,应多聆听师父的教导:按照圣本笃时代所使用的格言,就是「说话教导是师父的事,静默聆听是门徒的事」。 因为若不 仔细听讲,就不太可能学到如何去爱,以后也难做到出于兄弟之爱的由衷服从。其实服 从与静默最终是同一作为的两种方式:静心注意并聆听别人。守静默是真诚待人的条件,就如在祈祷中真诚对主一样。这种静默只有深切渴望多多爱主爱人才能学到。 最后,静默的质量及其所衍生的必然结果-即言语的质量,都与抛弃加诸己身的假 面具有关。只有以真我面对天主,才能真正接受祂的圣言,执行祂所赋予的使命。若没有静默,服从与爱德都是空话。这方面的理想就是出言须精简扼要。 言语上的简朴表现出他心存谦逊。心谦之人总是一心向学,口吐真言,而非虚妄之词:简要道出,不带赘语;该他说话时说话,绝不独占发言权,也不插嘴打断别人的话。 在圣本笃的教导里说明了隐修士应如何说话。他应出言温和,不可粗野,不可用命令语气,也不可有情绪化的发言。说话应尽量中肯朴实;避免心绪冲动,狂笑不已;应 心怀谦逊,以对方的感受为念;所言需有分量,却不以重要人物自居。 说话应通情达理,勿离正题,能随机应变以达成使命。说话应小心节制,避免高声喊叫或开怀大笑。 隐修士就是这样把爱德溶入于他的言谈之中。他心怀天主子女的崇高自由,把和别人、和天主的关系只建立在爱德之上。 在静默的祈祷中与造物主交融,这想必是人类所能拥有最珍贵的经验之一。这种经验可以使他达到默观的高峰。不论是工作、睡眠、吃饭,不论身在何处,心灵总是处于 与主交融的祈祷中。因此他的全部生活就成为与主交融的一首祈祷长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