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膳食 在圣本笃的《会规》里,吃饭时间随一年内的不同节期而有所改变:在复活节期,午饭排在第六时辰,在中午以前吃;晚祷以后则有点心时间。圣神降临后直到九月十四 日,午饭仍排在第六时辰,然而周三及周五两天守斋日,午饭则排在第九时辰,就是在十五时以前——在有粗重农务时,午饭则可提前,点心仍排在晚祷以后。 自九月十四 日到封斋初期,每天只用一顿饭,时间在上午九时,最后,在封斋期内则这唯一的餐点就推迟到晚祷后。 在古人的观念里,守斋就是延后进餐,回教徒们现在还是一样,在斋戒期要在太阳下山后才用唯一的一餐。在教会初期的几个世纪里,教友们在封斋期内也采用同样的作法。 现今多半的隐修院,至少西方的隐修院,都根据现代生活习惯实行一日三餐制:在 十九世纪就开始用早、午、晚三餐。今日,一方面世上有那么多人吃不饱;一方面又有那么多人不是在宗教意义下斋戒,而是为了健康而讲究节食,我们也许应该重新思考圣 本笃所建议的作法。 膳食内容 在圣本笃的时代隐修士们的主餐吃什么呢?当时有两种熟食供人挑选,如果有蔬菜水果,也可上桌,然后是一磅面包(当年的磅重比现在的轻一点)。不论是一天两餐或一餐,这就是一天的量。圣本笃考虑到若当天需用强大的劳动力时,还可以略为增加。 隐修院传统一向反对饮食过量---在旷野里修行的教父们更提倡应在离开饭桌时还觉得有点饿才行。 四只脚的肉类通常是排除不用的,即使历来还是有一些变通的办法。因为古代人相 信这些肉类是热性的,其所含能量会使人无法有效控制情欲,因此主张素食。鸡禽类则在非斋戒日可以食用。隐修士的理想是回归原祖亚当的饮食习惯,因为《创世纪》清楚 说明他是素食者。同样的理由也促使圣本笃规定限制饮酒,他曾因有的隐修士无法完全 戒酒而深感惋惜。劝勉全面戒酒的《会规》还强调「醇酒迷惑明智的人」。 爱筵 隐修院的用餐方式是爱筵---就是宗徒时代在弥撒以后所举行的餐会,这是古代习俗最后的见证之一。在东正教的隐修院里---主日或大节庆日的主餐仍被视为夜祷或晨祷礼仪的后续部分。因此饭厅服务就仍保有一定的仪式。隐修士们彼此服务:就是他们轮流做饭及负责上菜。这种作法是要强烈显示爱德的友爱之情,同时也伴有基督在最后晚餐的动作:洗脚。 《圣本笃会规》规定伺候饭菜的修士们在结束一周的服务后,就给其他修士们洗脚,并将一切洗净擦干的厨房用具交给理家,由他转交给下周服务的修士们。圣本笃嘱咐修士们要把一切用具视为如祭台上的礼器一样尊贵。今日隐修院的厨房事务仍由隐修士管理,然而实际作业常由外来厨师主持,或由饭店业者包办。男女修士们则仍维持每周轮流彼此服务的作法。 圣书宣读 用餐时有圣书的宣读。这种习俗源自久远的修道制度之始,其理由当然是在身体接受食粮时,精神也同时得到滋养,因此修士们在用餐时也要注意聆听。吃饭时的圣书宣 读能增加爱筵的礼仪特色,尤其是大家都严守静默:「在餐桌上,应该保持绝对安静,除了诵读以外,不可有耳语或其他任何声音……万一需要什么,用响声表示,胜过用言语。 弟兄们对于诵读或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得擅自提出问题,以免给魔鬼机会。但长上为启迪弟兄,可给予简短的几句提示」。 这一切与礼仪中宣读圣经并伴以解说内容, 都相当接近。静默绝不会造成共同用餐者彼此疏远,反而会增加彼此的共融,这的确是语言以外的另一种交流方式。 圣书最初是选自《圣经》,也可以用圣人生平事迹。今日宣读内容则更为广泛,可以选择各方面的常识。通常是由掌管图书馆的修士提供数据,由院长神父或其指定人选定。 厨房之一周服务人员及宣读者在服务前接受降福,时间是在晨祷或弥撒以后。《会规》规定宣读者及服务人员在其他人用过餐以后一同用餐---宣读者也可以在餐前先用。 今日愈来愈多修院都使全部服务人员在餐前先用,以增加体力。 最后一点,以前饭厅布局着重礼仪形式,今日许多修院则偏重爱德,按照普通共同用餐的形式,不讲究尊长先后,而是面对面就座,以使各人更容易关心身边的人。 分享食粮 守斋的规定在迎接来宾时即失效。会长或其代理人即打破守斋的规定,以示隆重迎宾。因此圣本笃规定,会长可以在公用餐厅以外的场所与来宾共餐,餐点则由另外指定的修士们准备。在今日的修院里,来宾可以在小餐厅与会长另外用餐,也可以与会长一同与全体会士共同用餐。 修院的餐饮总是首重淡泊。正餐以外绝不吃零食,也不外出用餐,除非有长上的特许。 修院有关餐饮的各种规定均旨在使人尽量做到对食物淡泊无欲,使心灵自由豁达。 满足口腹之欲则是自我封闭的利己行为,而要滋养的应是利他的人际关系,并与同修分享天主所赐,在团体中活出爱的诫命,这唯一的首要诫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