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献身 要入会过隐修生活绝非容易之事。要求入会的人通常很多,其动机却不一定都完全正确。当一个人敲修院大门表示想入会时,我们需要用一段时间来认清他心里想的究竟 是什么。因此,通常会建议他先在修院的客房住下,然后去和会长和初学导师见面谈谈。这样小住好几次以后,才能进入修会实习,与初学团体保持密切的关系。实习每次为期十五天到一个月,经过一次或多次实习以后,就要作出决定:是要继续---还是放弃。如果想继续,就可以考虑参加保守(postulao :这是进入修会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里,他仍可以随时退出,而事实上他已加入了初学团体,在有些修院,开始初学不久,就可以领受会衣。保守期持续一到两年,然后就是正规的初学期(Novlcis),这时虽尚未做最后的决定,然而在入会的道路上已有所进展。初学期一到两年以后,修士可以发三年期的初愿。初愿可以重发三次。在十二年之久的初愿以后,他才能发终身愿。即使发了终身愿,通常还是可以反悔的。 圣本笃把「加西安乌斯规章」与「大师规章」这两种原始数据审慎地加以归纳,并加入了终身愿、祈祷、舍弃己有这三项,同时规定进入修会初学一年的准备期后,就可以领受会衣。初学院则为脱离修会的新设机构。这部综合性的《会规》包含了隐修制度从初期所累积的主要灵修教导以及圣本笃时代的各种新知,成为西方世界隐修生活日后发展的基石。 目前的发愿礼仪如下:初学准备期满以后,即可发愿。发愿礼仪包括几种项目:首先是口头与书面誓言。誓言由新入会者当众宣读以后,即按照修会的章程,由他恭放于祭台之上,以备他当众签名。 第二步是舍弃己有,这一项不出现在礼仪之内,其做法是将其一切所有交给修院或其他机构,例如交给服务穷人的人或机构。主要目的是新入会的修士不再保有任何私有 财物,只在修会内与会员分享一切。个人的任何花费或工作上的经费需要,都将通过会长或理家,向修会申请。 最初,在礼仪上脱除旧衣、穿上会衣,就表示抛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因此穿会衣是发愿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后来,穿会衣早在培训过程中即提前举行,然而在发终身大 愿的礼仪中,还保有授予带风帽修士服这一项。 第三步是为新隐修士祈祷,起初这项仪式相当简短---日后渐渐有了祝圣的含义---内容因而丰富了许多。 礼仪目前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刚入会的新修士与和他同祷的 修会团体一起唱三次《圣咏》第一一九首中的一节:「我主!请接纳我,照祢的诺言给 我生命,求祢不要让我的希望落空!」г第二部分是同唱诸圣祷文,求圣人们帮助匍伏 在祭台前的新修士。第三部分就是主礼的会长或主教宣读修会的祝圣祷文。 最后是修会团体接纳新修士,接纳的方式就是相互拥抱并请求代祷。 圣本笃要求修士入会要发三种愿,他认为这三种愿总括了隐修生活的内涵:即日日革新、衷心服从与终生不渝。第一种愿在中世纪时特别指「神贫」和「贞洁」。在这两方面的日日革新,就表示要在此世度天上的生活。第二种愿所针对的是圣本笃的灵修教导。至于第三种愿则比较创新,在圣本笃的野蛮时代和我们现代一样,都处于极度动荡不安之中,隐修士决定入会必终生不渝,「不论是顺境或逆境」,如结婚誓言中的承诺一样。 教会神职 隐修圣召与神职圣召不同。隐修圣召指男女教友渴望修德入圣,渴望与天主合一,而选择入会,与同修一起追求祈祷、工作及爱德生活的理想。神职圣召则是教会通过主 教召唤男性教友成为神父或修士,直接与他合作,共同管理教会。他们一同代表基督作为教友的牧者和天主的仆人,照顾托付给他们的天主子民。 隐修士们总是小心维护自己所特有的圣召,因此修院传统嘱咐他们要「远离女人,免得发展成转向结婚的关系;远离主教,免得被征召去教区服务!」关于这第二点,历 代却有过不少改变:曾经有过在圣玛定或圣奥斯定制度下专门培养神职人员的修道院.,也有过在圣巴刚姆或圣斯都迪德制度下的那种比较更隐退的修道院。然而这两种制度的修院团体都与教区神父或在教区工作的神父们合作,施行圣事。自那以后,任何修士只要有能力念完神学,即可被祝圣为神父。他们当时被称为「唱经班修士」,因为他们应负责祈祷时的全部歌唱部分。 他们可以有时间做研究工作而所谓辅理修士则承担起修院的一切日常工作(如厨房、牧场、菜园、果园、各种作坊及房屋维修等),要等到二十世纪这些修士才被允许发终身愿,而且在大多数的修院里,在一九六〇到一九七〇年间,他们才由于发了终身愿,而被纳入修院团体的行列中。 修院中的神父应负起何种责任,从教会学的观点会引发出不少问题。最初,被选为管理修会的人多半不是执事也不是神父:经祝圣的神父们主持教会礼仪,他们都听命于 一位教友会长。在中古时期,隐修院逐渐神职化,因为不仅弥撒圣祭成为每日必行---还 -由于许多教友要求代祷,例如为往生之亲友,代祷费用最后成为修会一笔不小的收入。 在这种情形下,会长必为神父,更拥有主教荣衔的佩件(如主教冠,主教令牌,以及挂在胸前的十字架和权戒),因为他对修院地区有管辖权,而此地区自然比修院用地广大许多。 神父和执事虽然在当时是为了修会的需要而被祝圣,然而他们常常也在会院以外担任圣职,例如为女隐修院服务,或接受教宗或主教所委派的任务。其实他们多半喜欢留 在修院与同修们一起过简朴的生活。 今日许多隐修院希望能与神职脱勾。有些修院成员甚至希望会长,尤其是院长和初学导师,可以不必如教会法所要求的必须由神父来担任。 近几个世纪以来,隐修士神父例行的主要工作,就是主持男女隐修院的弥撒圣祭与告解圣事(和好圣事)。也有一种隐修制度将牧灵视为工作重点,他们的服务范围更为扩大:他们有小学、中学、大学,还负责堂区、传教等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更迫切需要神父的神职服务。 在抛弃了基督信仰的欧洲---尤其在法国,会有教友抗议隐修院里有不从事牧灵工作的神父,因为堂区或教会服务机构正严重缺少神父。对于这些抗议,我们有三点说明,作为回应。 第一,隐修圣召与神职圣召不同,志在隐修者要在修会团体里以祈祷及爱德 不断自我更新,而从事神职的神父是应天主及教会的召叫,在世代表基督善牧。 第二, 除了与其圣召不符以外,很少隐修士神父有能力适应牧灵工作的需要,因为牧灵不只是主持教会礼仪---还必须具备不同的逻辑思考方式。他必须与教友团体共同完成建构基督奥体的使命,这不只是在举行弥撒时,更是日以继夜的努力。而且,即使有一两位隐修士可以在牧灵方面有所帮助,也绝不可能完全满足一个教区的需要。今日的主教们不只要暂时纡解急需,更要推动共融的教会,让神父和教友各负其责,促使教会拥有真正的活力。 第三,隐修院本身也有其专属的牧灵工作,就是接待来客及参观者,接待各方团体,接待想在静默中作避静或静心思考的人,他们都需要有隐修士神父的协助。在接待 的来客中也常有人提出要办告解的要求。 在会长认为有必要时,他可以要求修会成员被祝圣为神父或执事。被提名人有权接受或加以拒绝。 这件事也需要征询修会团体的意见,如果有发过终身愿的任何成员加以反对,他可以把反对理由告诉会长。如果所有团体成员一致赞成,就会请主教神父来祝圣礼仪。新祝圣者根据《圣本笃会规》仍保有原先的座位。 男女隐修士除了从事接待的牧灵工作以外,也常参与教区生活的各项活动:如本堂神父会议,教区(神父及修女)会议,支持圣召的活动,参加灵修服务及协助培训工作。 所以隐修院绝不自外于本地教会,而是以各种管道与本地教会维持愈来愈密切的关系,提供其相关的特殊服务,以与全体天主子民共同展现遍布全世界的基督奥体,这救赎世人的伟大圣事。 要准备入隐修会,必须经过由初学导师负责的初学培训。 圣本笃要求初学导师须「富有亲和力」,因为他长期的工作就是每天陪伴初学生,让他们明了隐修士的圣召。初学 生与导师的谈话对于学习隐修生活是格外重要的,可以让他把自己对隐修生活的各种想法明朗化,这些想法萦绕脑际,困扰着他,有时还可能是错误的想法。只要把这些想法说出来,就容易厘清来龙去脉,而不至于受其支配,这种作法称为吐露心怀,这在隐修生活中一直存在,是为其重要基础之一。 圣本笃甚至将其置于通往天主的圣梯之中,为其中的一个梯级。其实,灵修指导一直伴随着每一位隐修士---因为在他的一生中,不断需要抗拒并战胜新的诱惑。 在初学期间,初学导师首先要陪伴初学生学习如何默想圣经,学着适应有苦也有乐的团体生活。初学生必须全面参与修会的祈祷和工作,要在个人和团体活动中找到平衡点。 初学导师或其助手还要传授给他修会的礼仪生活:不仅学习其外在仪式,更要明了 其意义内涵。他要给他讲解隐修生活的传统,研读创始前辈们的文献,说明其长达十七个世纪的历史.,还要教他唱圣歌,教他圣咏的唱法,最后他当然还要学《圣本笃会规》。 要求入会者或初学生及发初愿者,就这样在初学导师和更针对个人的神师的指导下,一天一天地逐渐成为隐修士。 关于灵修指导,我们拥有人称教父时代的宝贵文献。文献中提供了不少理论性的重点,当然应用在具体个案上则又另当别论了,因为只靠这些原则不足以认清个人的心灵情况。问题的分辨主要须靠人与人之间的认识。那么导师与初学生之间应维持什么关系呢? 隐修传统认为人若要更完美地响应天主的召叫,绝对需要有神师的指导,无论是初学导师或神师,与初学生之间的关系绝对有其特殊的效能。因此这种关系必须具备以下 的特质:忠诚、谨慎、注意聆听及全心服从,当然还有尊重及爱心,导师或神师的这项任务是艰巨的,需要有洞察人心的天赋。 初学生必须信任指导者,因为他拥有多年的隐修经验,「自己没有走过灵修之路而要指导灵修,那是绝对不可行的,其危险程度恰如要在即将倒塌的房子里接待宾客一样」。学习指导灵修的最佳方法,不就是自己先忠诚深入地去亲身体验? 此外,双方必须彼此相爱,才能做到吐露心怀,这一点就是再三强调也不为过。撒鲁说:「若无爱德即不可能接近天主」,圣奥斯定更强调,无论态度、 言语、接待或聆听,都需显示爱德,他宣称:「你的为人比你说的话更能彰显你。」灵修指导就是以无限的爱接待对方,如兄弟一般,自己则成为如基督一样的仆人,一方面充满耐心和仁慈,一方面在和蔼中有所坚持;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因为和气不是软弱,坚定也不是无情。 至于有能力洞察人心,那是圣神的恩赐,每人所蒙受的也各不相同。天主的恩赐多种多样,要同时全部拥有,那是痴心妄想。洞察人心之恩,确实可藉祈祷和谦逊获得。 《圣安道传》指出:「要获得此恩并善加利用,必须多祈祷,多作克苦」。加西安乌斯也说:「福音将洞察人心称做是身体的眼睛与明灯(玛六)。 如果没有这种判断力,即使拥有全部的德行也毫无益处,因为缺此能力而一旦跌倒,必会造成致命伤」。负责指导灵修的人不但必须认识天主的一切,更需要能够洞察对方身与心的动态,这一点极为重要。因此他必须时时保持警觉,不断改过自新,并努力寻求属灵的知识---就是那唯有以智慧和纯洁心灵才能得主恩赐的知识。 对他来说,只有爱德和判断力还不够,能听清楚对方的诉心固然至为重要,自己说出来的话也必须清楚、精准、委婉而有效。这种能力也是天主所赐:「要以坚定的信德 和热烈的爱德不断等待指示你说话的光照;因为最拙劣的作法莫过于在天主之外、以自己的思想来解释天主的事」。爱德与判断力是传达有益教导的首要条件:因此神师要 三思以后才说话,同时只说他认为该说的话,不加赘言。 神师有些什么职责呢?接受扮演隐修士生活中这不可或缺的角色,第一要务就是要有爱德,这是在爱德与谦逊在内心交战以后才可能接受的任务。在接受这项任务之前, 有些许迟疑是好现象。祈祷则是从事灵修指导的首要条件---因为圣宠主导一切。因此必须以祈祷使自己的心灵服膺圣宠。然而初学生也可能恶意不从,而使祈祷落空。那时应求什么呢?那就求天主的旨意得以承行。 神师的职责是祈祷,耐心聆听,给源源不断的问题作答,以例行的谈话与共同作补赎来助人负起重担。陪伴向他求助者去抗拒并战胜七情六欲---就是分担他身负的这些重 担。神师要和他一起寻求救赎,正如豪斯赫尔所解释的,神师不只是给人治病的医生,还兼任药剂师,而他自己也是病人,只是他自己知道如何抵抗病毒,所以能帮助别人,把他从这大家共有的疾病中解救出来。 神师一心要初学生心存平安,修德精进---一定会尽一切力量把他的过去及其罪愆与应作补赎、把他现在的一切及目前的困扰、把他的将来及天主要他走的路,全部一肩扛起;对他的态度也是亲切和蔼、善良仁慈、爱护有加的。 在进行灵修指导以前,绝对需要先祈祷,祈求圣神并念一段圣经,这样做绝对有助于使谈话结出好果子。在神师的言辞里要注意敬畏天主:要认清自己总是在祂的临在之下。这样年轻修士就能在祂的临在下成长。修士因而可以在祂的临在下衡量自己的人生和圣召:选择今日的生命,心存天主的仁慈,因为是祂先来迁就我们,这就是敬畏天主的含义。 神师也应注意对方是否能舍弃己意,是否能衷心服从:要知道前来与神师谈话, 就能更深入地听清楚天主的旨意。在指导的过程中总会出现生活中的各种考验.•如诱惑、 屈辱、气馁及种种打击。灵修的道路上必有考验的路段。神师分担他的疼痛,他的苦难, 教导他应如何忍耐。 神师更应注意探讨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那就需要营造相互信任的 关系,他才能自然地把心底事全盘托出,然后才会有判断事情真相的机会。神师有时用 一个念头就能击中对方内心的深层要害,而这些深藏的隐情常会阻扰灵修的进展,尤其是那些干扰灵修的心理因素。 这条道路能引领人走向完美的爱德,只有爱才能消除对天主惩罚的恐惧,引领人从 死亡走向生命,这才是真正的灵修指导。这条通往复活奥迹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祈祷,祈祷是促成吐露心怀的方法之一:愿意与比自己经验更丰富的隐修士分享自己的 心境,经验证明这种作法是非常重要的。 神师因而能以智慧听他诉说他的所思所想,就 是目前占据他心灵的心绪思虑——这与讲述以前的大小往事截然不同。现在要注意的是心理暗示,是尚未显现出来的内心冲动。把这一切告诉能指导灵修的神师,就会在谈话中把心事明朗化,客观化,才能一一加以理清,这样就不会再扰人了。 能洞察人的心境思虑,的确是高人中的高人,当然前提是对方先吐露心怀,否则他的错觉、把小事夸大看作大事等,将永远留在心里。而要成为这种高人,必须自己先有 向人诉心的经验。「我见过有人在努力了很久以后,还是跌倒了,甚至落得神经错乱;因为他们只靠自己的努力,摒弃了天主的这条诫命:『去问你的神师,他会告诉你该做什么』」?。 修德首在不断走在圣洗和圣体的道路上,只有这条复活奥迹的道路,才能带领我们跟随基督---彻底奉献,至死不渝---最后使我们完全成为真我。在这条道路上必会有艰难困苦,然而战胜了这一切以后,就有美好的成熟果子待摘:那就是在认清自己后而有的谦逊,心灵的平安,纯真的祈祷,当然还有爱心,那是所有人类生活的目标,当然更是基督徒和隐修士生活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