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更曰。圣教传道无错。既闻命矣。若教会治发。则多有失宜之处。如教长称教皇。主教神父自居尊大。与主称门徒为兄弟之谦表。大不符合。不如吾教牧师长老。与教友俱以兄弟相称。卫真曰。若以爱情而论。众人皆为兄弟。耶稣称门徒为兄弟。本属谦逊爱人之表。主教等称奉教人为教友亦是兄弟相称之义。若奉教人称教长为教皇。主教神父。亦无不合。此即耶稣所言。而称我为师为主。我实是也。岂是妄自尊大乎。依理而论。必当有上下尊卑之分。教宗主教神父。分品分职。如帝王官长一般。故人俱该尊敬。耶稣尝曰。吾父如何差我。我亦如何差尔。听尔者即听我。轻尔者即轻我。是明阴命人尊敬教长也。汝教果以兄弟相称。则祖孙父子君臣使徒。皆兄弟也。为何又以牧师自居。牧师之名最美最尊。独非妄自尊大乎。张更曰。耶稣云。勿以世人称为父。尔等只有一位父。即天上之父。今汝教士。称为神父。岂不违主之命乎。马太注释二十三章卫真曰。汝阅圣书。总要活动。勿以辞害志。世人神形。皆为天主所赐。故称之为万民之大父。大父以下。生养吾肉躯者。亦称之为父母。汝亦不谓背主之命。传教司铎。以洗礼使我灵魂重生。以神粮养之。以主之道范教之。称之为神父。解说神魂之父母。独为背主之命乎。圣保禄曰。尔等学基督。虽有万师而为父者却不多。因我奉基督耶稣。用福音生了尔等。哥林多前书四章。叉谓教友曰。吾爱壬吾所再产生者攻致成基督于尔心中加拉太书四章。又谓教友曰。吾爱子吾所再产生者。以致成耶稣于尔心中。加拉太书四章。约翰亦屡称教友为子。由此看来。教士称神父。本于圣经。岂是妄自尊大。
尔耶稣教士。称为牧师。顾名思义则大不合。盖耶稣曰。勿使人称尔为师尊。因尔只有一师尊。就是基督。夫师尊即为父母者所托。以代教子孙者也。天主何时托伊等教己子女乎。牧童牧人之羊。然非羊主先托。不得任意自牧耶稣为群羊之善牧。何时托伊等牧己羊乎。抑以教友为无牧。之羊。任意自牧。岂不僭分乎。若系教友各自所认所拜之师。敬重之由己。轻弃之亦由己。如此之师。自有何权乎。耶稣亲派之师。亲托之牧。即彼得及接彼得位之教首也。岂他人所能冒充哉。设吾不幸叛离之。则自师自牧。自教自学。岂肯仍尊他人为师为牧乎。盖他人于耶稣无与焉。于我亦无与焉。张更曰。据尔教之理。所谓教会事务者。齐家治国。无不包括在内。皆属教王所应管者。岂非疗权乎。辨正十七张卫真曰。教会之职。宜训众徒。悉守主命。若家主国君。于齐家治国之间。或有背主命之处。教首亦不得袖手旁观。若无关主命之端。家主国王。俱听其自便。何尝揽其权乎。张更曰。尔天主教强逼人相信。未肯信者。被主教监禁者有之。炮烙焰烧者有之。且畏主教之权势。弃家舍业。携幼扶老。成群过海。逃避远方者亦有之。受匪刑而毙命者。不知其几千万矣。辨正十七张又三十六张
卫真曰。背教之人被监禁受刑毙命。此事原与教宗主教无干。乃国王之所为也。教会遇有背教之人。但审问之。不肯悔改者。则使其出教而已。至于刑之罚之。乃君王掌管之事。昔有通国君民。莫不奉天主教者。尝定律例。以天主教通国之公教。君臣均奉一教。上下自然一心。国泰民安。反教者。即为犯国法。从重治罪。推原其故。亦不得归咎于国王。缘背正教。信异端之人。不惟以邪道煽惑人心。且又不安本分。往往蠢动谋为不轨。观西国史记。载之甚详。故国君痛恨此类。从严惩治之。以为除暴安良之计。盖不得已而然也然。吾教宗主教际此之时。恒劝君王治异教人。叛乱之罪。与其刑从严。莫若从宽。为国王者。有时不从。安得移怨教会之首乎。且受刑而毙命者虽多。亦不至于千万计也。若耶稣教境内。图害吾教中人。惨死于非刑者。更不知凡几。其避难远适者。更无论矣。所言炮烙之刑。闻中国古时王曾用之。未闻西国教中亦用之。乃加意毁谤之言也。试观耶稣史各白记曰。英国女王伊莎白。年间。定律司铎入国。举行弥撒。皆为死罪。收留彼者与彼同罪。不认女王为本国教首亦为死罪。天主教人毙命者。较海陆诸兵之数。尤加十倍。以致六年间。通国臣民十分减一焉。且其祸亦反于耶稣数人。观曾史记。监督会。原为本国公会。凡不服此会者。屡受迫害。当职分之被黜者。四分有一。或被囚。或被杀。或被逐。或逃至别国。教友不服者亦受逼迫赶逐。雅各接位仍逼迫不服会者。有许多人携眷逃离至美国。蛤立即位。暴虐过于其父。将不服国会者。加以重刑。蛤立第二年间。凡不服会者。受迫害狠重。约有三千人死在监里。又有五六万人。因逼迫忧闷而死。有的产业入官。又有逃难迁至美国者甚多。亚各第一因祟罗玛会。祓耶稣教人废弃。本国定律。从天主教者。不可为官不服会者。又被赶逐。有的被囚。看的产业入官。国法虽禁人离国。诸教友暗逃到荷兰国。嗣后迁至美国。总计十七年间。携眷迁至美国者。约有一万二千余人。厥后有朋友会者。被控受囚。遭大逼迫。国王释放有四百名。一千五百在监里。见圣会吏记。自十九章至二十一章。汝乃谓我教逼人相信。反自夸其善。吾谁欺欺天乎。彼谓在法国。巴尔多禄茂瞻礼日。杀害无数耶稣教人。此乃国王所为也。其故非他。实因耶稣教人。屡次动兵作乱。抢财杀人。国王几乎被害。因用比计。以按国安民。遂修书达知教宗。谓己几乎被杀。幸擒凶犯明正兴刑。教宗别无所闻。即谢主救王之恩。牌为记。是教宗之咎乎。
张更曰。大美等国。奉教诸事。莫不由人自便。若奉天主教之国。亦能如此。则天下尚有为奉教而纷争逼迫者乎。辨正十八张卫真曰。为君者。待真教。分别有三。一其最有益于真教者。因君臣士庶皆归真教。则国与教相合。并循一途。将主诫教规。立为国法未入教者。以恩化之。背教者。以律儆之。异教方起。严禁阻之。如是方为画分。二其最有损于教会者。因国王迷于异端。而与真教为敌。将力为之禁。且画为之。当此景况。为主甘心致命者。难以数计。三其近来最行于列国者。因多教并传。国家与真教不便并循一途。而若此辨理。也可为苟美矣。
张更曰。教王比欧第五。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出教。从来教王出国王之教。不一而足。不能尽叙。辨正十五张
卫真曰。天主教乃天主亲立之教。纯洁无疵。助人行善。决不助人为恶。宜仁则仁。宜义则义。莫不有至当之权卫。教会中有出教之权。而教所著圣公会大纲。载之甚详曰。主将此权托付彼得与众圣徒其掌天门管钥之权。又曰。使徒较我侪更有大权。然而其意则一也八十三八十四此权一关乎教会。儆戒众门徒。而防恶行渐渐延蔓。一关乎背教之人。望其改过。又曰。若其所逐之人。各信徒不可与之往来。当视如异教人。税吏无异。使其悔过。在教会中。明明认罪。教会中有此权者。再行收录则可。请问此出教之权。独可行于庶人。而不可行于国王乎。倘遇关系紧要之故。教宗以此权。将国王出教。亦不为越分耳。彼谓以利沙白准国中人民。随意奉教。不许天主教强横逼迫。因此教宗。将其出教。岂不令有者笑乎。
张更曰。前时诸国。皆畏教宗之权。恐被弃绝出教。厥后读圣经者多。故不似从前之畏惧。辨正十六张
卫真曰。善读圣经者。更畏教宗之权也。盖知主谓宗徒曰。听尔者即听我。轻尔者即轻我。又曰。不听教会者奋视之如异教税吏然。况教会之与耶稣。犹身之与首。彼被逐出教者。既非教会之人。便与主身相绝。亦必见绝于主。不得为耶稣之徒矣。教会者天国也。凡彼得所系于地。亦见系于天。生前自绝于教会。死后不得入天国。盍观帝王及父母之权乎。不服其权者。被逐出家。则不得家中资财。被黜于国。则不得国家恩典。可知不服教会之权。必不得享天国之福也。安有善读圣经者。而不畏教会之权乎。
张更曰。天主教首。不惟逐国王出教。且窃揽大权。干预国事。欲为万王之王。任意擅立国王。擅废国王。欲治理天下万民。令其必服之。顺从之。否则以违背天命论。细阔诸国史记。如此之类。不胜屈指。辨正五十张。
卫真曰。西国古之王侯。间有为教宗所封者。或为诸侯所荐。经教宗酌定。圣之为皇帝者。夫教宗既能封之。酌定之。倘有大故。岂不能废弃之乎。且西国当时之君民。皆奉正教。外教与背教者。不可为王。原为定例。圣国王时。王在天主堂。当众发誓。永护教会。永遵教规。惟力是视。倘后不践誓言。肄行不轨。教宗不得已。即出之教外。如仍怙恶不悛。教宗乃与臣民。酌量废之。此不特我教为然。尔教亦未尝不然。查圣会史记。载曰。雅各英王。因于罗马会狠有热心。遂被耶稣教人。同心合意废掉。卷二十九张。今不殊昔。凡奉耶稣教之国。其王如归正教。亦被废弃。汝教如此。不以为过。乃以擅弃国王。妄论教宗。恶乎可哉。历观教宗所为无非藉主所赐之权。治理主之教会而已。固未尝窃揽大权。干预国政也。若国王则有窃揽教会之权。干预教会之政者。兹姑不论。汝又言教宗欲治理天下万民。令其信服顺从。此无非仰承天主之命。倡率教众信服救主。遵守其教规而已。盖进教之人。无论君臣士庶。均系救主所托之羊。教宗及主教。岂敢负主所托之职。媚顺人欲。坐视其背主命耶。总之教宗代耶稣之位。为教会元首。若肆口讥评。适蹈讪上之咎。况此事头绪纷繁。是非难以骤辨。慎勿偏听一说。自欺以欺人也。又曰。昔教宗额我略第七。擅弃国王恒利第四。因王欲自管立教中之监督。而教宗欲将各国设立监督之权。全归自己管理。王见教宗不顺真理。即欲废弃教宗。答曰。封官之权。在国王。立主教之权。在教宗。则教宗欲自操其权。即为不顺真理乎。况此王之位。系教宗与公候酌定。故立之废之。皆由教宗等。然教宗及主教之权。传自救主。而国王欲任意建立主教。废弃教宗。可谓顺真理乎。辨者既多引西国史记为证。吾已略为之辨。亦不必一一详论。盖西国史记。尚未译成汉文。且华人通西国文字者甚少。今以华人不知。加意欺之。伺如将泰西诸国。天主教所著之书。平心披阅。则孰是孰非不难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