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梅多小镇的隐院因着圣召的激增以及不断向外地分建新院而渐为人知。 在1962年时修院出版了一本书,中文译名「承诺史话」。书由德兰姆姆执笔,书中将修道生活的真实要求及其中的欣喜呈现无遗。它像暮鼓晨钟般地在人群中激起了回荡、涟漪,唤醒了许多年轻人的心,鼓舞着他们的渴望。因而在西班牙和波多黎各皆有许多青年女子加入了修道生活的行列。 随着时光的流逝,隐院中的祈祷生活与陶成培育的训练曰益加深,修女们在不知不觉的潜栘默化中,渐渐形成了一个真实、负责任感的扎实、坚稳的团体。在这段期间还有一些非常具有神修意义的趣事推波助澜,使生活更易上轨道,那就是「圣母的临在」。 圣母敬礼多釆多姿 德兰姆姆非常爱圣母,院中玛利亚的气息、圣母的生命愈来愈活了起来。尤其在1964年以后,院中逐渐地安放了数尊圣母态像,使之更加具体化,因为安放了圣母态像后,它就如同有恒久的要求:要不断地爱慕圣母。首先是那座由北蒙得修院带来的「痛苦圣母』态像,安放在唱经堂中,领导着全体修女。其次是那座「合一之母」像;它曾伴着波院修女们历经一切建院的冒险。 1965年一座「黑人圣母」态像惊奇地出现在修院中,德兰姆姆异常兴奋,热情地向圣母欢唱,彷佛是在修院中默默地培养着热爱非洲的奥秘情怀。不久之后在工作房中央大柱的四周,安置了四座代表各大洲的圣母像,切愿普世人类皆承受圣母慈辉的庇佑,因而称此柱子为「象牙宝塔」。 在这些圣母像中,最具代表性和具有永存纪念性的当声那座「承诺圣母』态像了,它成为全家的生活中心。1964年2月2曰耶稣奉献曰,在工作房前丛花环绕的花园中,纯白的圣母像竖立了起来。在大型落地窗内工作的修女们,随时可抬头望见她们亲爱母亲的肖像。 这位常虚怀若谷,忠信谦和,天爱盈心的圣母,常向天主说“是”的圣童贞女,她的美好形象,一直在姆姆的心中,曰益清晰。如今那态像被塑制完成,且终于能让圣母来主导修女们的奉献生活,她的梦想落实了!圣母所发出的这个“是”字,简单明确,却将她心灵内所蕴含的全部付出之情,她内的一切奥迹都传露出来了。「承诺圣母』这是欧梅多隐院对玛利亚的一种新式的称呼,这称呼向四方传了出去。修女们切望这个“是”字成为她们存在于世的大秘密,一如它曾是德兰姆姆的一生历史写照一般:『“是”的历史』”是!实践我们的承诺!」,「是!天主! 」……。 在这不久之后,她们在圣堂正面重新竖立了一座巨型的十字苦像,又由同一位艺术家雕塑一座类似的“希伯来圣母”大型态像。她足以一种彷佛在诉说着:“主,请悦纳!”的神情侍立在十字架下。她代表着天主之母隐院中的每一位修女,她们伸出了空空的双手:那摊开着、盼望着、祈求着的双手,为她们自身,为整个世界而热切期望天主的仁慈……。 德兰姆姆对圣母的热爱与信赖在院中扩散,人人皆感染到那份庆祝圣母瞻礼的喜乐与神益,院中每天公念三串玫瑰经,同时亦把圣母的德行,渐渐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 * * * * * * * * 隐院内的大苦像 至于那座大型苦像的由来有一段美丽的历史。它首先是在姆姆心中蕴酿着,1968年12月8曰,一位艺术家若瑟·文生先生来到修院与姆姆长谈、商议。他把他曾做出的雕像草图、照片拿出。但姆姆心中所渴望的是具有一种“活生生的基督”之神情的雕像,最后双方决定文生先生回去草拟,将草图和估价单寄来。姆姆则利用通信的方式,将其心中所思所望……尽可能表达出来,双方切磋。因此现在我们才有了这些美丽的讨论信件。看到估价单时姆姆着实吃了一惊,如此昂贵!但随即静了下来,是的,她们是很穷,但此工程必须继续,因基督是无价之宝而非买卖品,不应讨价还价如市井之妇。文生则于12月3 1曰的信上写道:「我一心梦想着创作出一终身的代表作,请您务必将心中的渴望…写出来。」次年1969年元月7曰姆姆回信: 德兰姆姆心目中的活基督像 「对于那座我所深望梦想的基督像,是那曰日夜夜在主导着我们生活、祈祷、礼仪和渴望的基督,必须是一尊能不断为我们的奉献生活做出诠释的基督态像。祂在解释着:为何这些人竞将生命投向这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生活;且尽心竭力地活在探寻信德奥秘之旅中? 这尊像要能将所有兄弟姊妹们的临在带到我们面前。我们生活在此地,就是为了普世众生,尤其是为了祂——我们的长兄基督,而祂正是为了他们和我们,为了普世人类才高悬在十字架上,祂在那儿,我们也就像祂一样,为了普世人类而在这儿……。 这尊基督像必须能提醒我们一件事,即:祂与我们之间已相融无间,形成了唯一的奥迹,爱……爱至付出一己性命,能够勇于“致死自我”地去爱主、爱人,哦!还有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要能看得出不是祂被人夺去了性命,而是祂自己在付出一己的生命。福音中说: “祂大喊一声后,就交付了生命……”,是祂亲自交出的,祂有生命的,是的,想要能人喊一声,必须是有生命的,且是充满活力的生命,否则,祂将无法大声喊叫!所以我再重复说:我们要的是一尊“活生生的基督”,是一尊活力、生命充沛的基督。祂即将死亡,因为是「祂要,但当祂尚不要时,祂的生命充沛,在祂身上有着整个的“生命之源”…,因祂曾如此自我定义过:「我是生命!』所以我们要的是一尊能看出“祂是生命”的基督像,这一点须明显地表达出来。 第二点,我们希望的是一尊能表达出其心中的深爱,一尊俯就我们、接纳我们,迎着整个人类而来的基督像…。 故此,我喜欢它是一个接纳人的姿态……有点向前倾,彷佛是要向祂所爱的人走来一般…,走向一个失去了勇气,缺乏爱而无法前进的人……。现今,祂则亲自来缩短这距离,祂横跨天地之渊。每当我们遭遇困难而信德又要求我们冒险跨过深渊,做一个生死之跃时,我们只消一抬眼凝视祂,立刻勇气倍增,有力量从事一切的战斗了…,因为祂己带头走在前面。祂激发人去爱,并要求人的整个生命……因祂以身作则,正气凛然地付出了自己,促使人还爱于万一。当人在黑夜中注视祂时,祂就能成为他生命中的火炬,赐他勇气助他前进。 第三点,我想与这“表达出爱”同样重要的是“表达出宽恕”的神情。我很希望能流露出祂临终前所说的七句话时的神情,更确切的说:就是祂仿佛在说:「父啊: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很喜欢看到一个人在叫“父亲”时的模样,那会很难吗?可能是!但,您能让这个艺术上的奇迹实现吗?真正的艺术家们在这种情况下,常会有天主的灵感,因为他们是在创作…,应该是会很欢欣同时也该是会受很多苦楚的,不是吗?若这「父啊!」的神情能展现出来的话,我想,一定会让我致命的。不然的话,那句“我渴“是否比较容易表达?在发音上似乎较容易表现出来。若能将“渴”与“宽恕”二者融和在一起,将是再美好也不过了!是的,我们应该知道,祂之所以宽恕,是因为祂“渴”,因祂非常、非常地焦渴着,我想要的,不知是否已表达出来,让您明白了?其实我真不知该如何说明它。我宁愿由您来揣测我心中的渴望,并到我们的基督那儿去,获得一些我无法用言语描绘出,但能在您艺术家心中发现,并用您的巧工表现出来的灵感。真的,我对艺术是门外汉,艺术对我而言亦宛如奇迹。 我想基督态像的大概轮廓应定这样: 一位活生生的天主,祂付出自己,祂尽量地来接近来倾向人。祂爱人类,祂来寻找他,向他走来。祂是一位勇者……一位神奇奥秘的冒险家…,在祂神奇的衣缝中夹着爱的冒险。但祂同时又不愿单独走在此冒险中。祂寻找着友人,并以祂那无法描绘的神情向这些爱情的追随者们作奥秘的挑战。 祂是一位说话的天主,祂的话在人心中留下了奥迹和渴望。一位在山顶上不眠不休地伸开着双臂的天主,祂也在那儿邀请祂的登山之友们无倦无悔地追随祂。 自然,那应是一尊能让人敢于注视的基督态像。一如您曾说过,人是无法良久注视那哥耳哥达上真正凄惨的基督,而我们要注视祂很久、很久……一生一世……凝神注视着祂,直至双目被灼盲失明,让祂留印在我们的视网膜上。这样,当我们再看任何地方时,就会为那地方留下祂的踪迹,并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时刻皆能自然地复制出祂来,我们也能由祂的肖像而得到力量。 我们希望祂是一尊令人看之不倦的态像,不像地上的事物那样常使人疲倦。让我们试试看如何能将祂呈现出宛如在说着话的一位生活的天主,而非已死去的人……这会给人多大的震撼!您可感到有些不知所措?那该是非常震惊人的,但,同时……它又是多么美妙啊!』 这封信很长,又几乎都是些那么彻底的要求,文生先生的回信说,这工程真是困难,使他有着迫不得已之感。有时他必须把泥制的塑像盖住,休息一会再加沉思……。 此时,正有两位修女去马德里就医,顺路经过文生先生的工作坊,看了那已用泥料塑好的模型后,写信给姆姆说: 「当文生先生第一次到修院与您谈话,看到您对于他所指示,所说的都不满意时,他率直地认为那是您的不适当的态度,直到他读了您的第一封信后,对您和您所委托的工作,完全改观了。他感受到了一种灵魂的呼声,在那心灵的深处有着一些特征。而这为他可真是件难事,难以雕塑出它来,但却又必须体现出它来。面对着他的工具、材料与您的要求之间,简直不成比例的事实,实在令他感到尴尬。 他的妻子则在听了信后,奉劝他别接这份重任,而他却深感此工程为他带来了强烈吸引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祈祷之后,他手中握着那信,开始进行工作。他努力试着将您的要求一一体现在泥塑像上,他整个人都投入了,他的工作则完全变成了一个与基督之间进行对话的祈祷。 浸入苦像灵感内的艺术家 文生先生说:他全神贯注,使整个人都沈醉了,有时他必须退下来,坐在祂面前,让时间静静地过去,甚至有时必须把塑像盖起来,无力地暂停工作,直到那满眼都是基督的视觉恢复正常,方能继续工作。看得出他心中的担子很重,他和我们谈话时,手摸着额头说:他从未料到会遇到一个为他生命带来如此巨大影响的工程。 我们问他,如果以后再次塑造另一尊基督态像,是否除了如此拼命地工作外也常须要加上祈祷、对话?他回答我们说:这种工程是不会再重复了,因为平常没有顾客会给人带来这股推动力。我们也观看了他的其它作品,真的没有一件可与此作品相比拟。而他本人则说:现在他对自己以前所制作的,一个也不喜欢了。就整体造型而言,是非常完美的,但最突出的部份是在头部那善良、和平、自献的表情……。 文生先生有位好友是建筑师,他的意见很为文生所重视。当他一见那苦像,便非常满意,他带来一群朋友参观基督像,结果大家都愣在像前,静坐着观看,任谁也撵不走他们,文生先生只好去做自己的事而不管他们了。原先不赞成他接这工作的妻子,昨晚也去观看,结果感动得哭泣起来。」 1969年3月1曰德兰姆姆又写了一卸信给他: 「我想这尊基督像一定让您花了许多时间静思、沉默和祈祷,使您往内心深处很深的地方观看。相信祂也向您说了:划向深处吧!所以,我想我们的基督应是一个美妙的总汇,祂综合了许许多多的事物,这态像曾用过泥料、石膏、金子、木材、用静默、用祈祷、甚至用痛苦…而制造成的…,相信祂将是一尊杰出的作品,一尊将人们在精神和物质双方面,一切高尚的才能汇集于一身的杰作……。 我希望当人看祂时,第一眼就能看到所有形成祂的材料。但我不怕(可能有点怕):若我们的基督还缺了点什么,那是我的过失,因为我未说明该如何做结束的工作……也是祂的错,因祂就是那个样子。若祂只是一件艺术品,相信那是无法满足我的。然而,祂实在是一件用了整个人的心灵,贡献了全部能力而创作出的珍品,我会非常喜爱祂的。」 十字架的安装原先预定在圣女佳琳庆曰,后因文生先生请求延期,又遇到德兰姆姆病发需动手术,那已是她第六次的手术,困难重重、痛苦无比。故而延至1969年8月1曰举行。隆重的祝圣仪式是由达拉索那城的若瑟·梅德主教主礼,一群司铎襄礼。圣堂中挤满了参礼的教友们,文生先生也到了。那真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在墙上悬挂了圣像,一座真正的艺术品,一位活基督,尽了人性最大努力而创作出如德兰姆姆所愿的基督态像。暗色材质的木雕,有着彷佛被火烘烤过的颜色,外型是个希伯来人的容貌,体态线条完美,造型强劲有力,在尖钉穿透撕裂的极度痛苦中,却保持着安详、宁静、自抑、专注,充满爱的神情。而那根据透视法造型所做的缩短体态,益发显得动人。姆姆所希望祂彷佛是在倾诉着“父啊!”和“我渴”的神态,可在那半开半闭充满着生命,同时又濒临死亡的双唇上发显出来。 恰似苦像上的基督自述 有人向姆姆要一张此像的照片,姆姆回信时说: 「你向我要一张我们基督的照片……我用手来写给你,因为机器是印不出其中蕴含的奥秘,祂是那么的深湛……甚至无法言宣…,不过,我还是要告诉你一些这位在人类历史中生龙活现的基督,为我们所带来的一些我们能见到的、觉察到的事和祂的讯息,真的,众人都依依不舍地注视着祂! 我们的活基督是为了普世众生的。祂发出的第一讯息即是在说明祂被置放在这个隐蔽的小角落中,因这里正是一所“爱的研究室”。祂从这角落中默默注视着全世界,世上的每个人都是祂的,祂从这里看着他们、爱着他们、吸引他们、召唤他们…。 同时,祂也将众生赐给了我们,祂将整个人类都安放在我们的心灵内。祂在告诉我们说,这些人能得救的赎价就是“祂本身”……。而祂是我们的,所以由祂所赎所救回来的一切,也就属于我们了。那是一种有情有义、深强浓烈、亲密相连的归属,是带着个别性和每个人自身问题性的归属。他们的种种一切构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份,因都是被我们的活基督所赎回来的,而“祂”和“他们”都是我们的。 上面所说的这些,是要实际去经历的。它是一种意味着集体和私人方面有关“所有权”一事的经历,我们把一切都扫除尽净,以使我们的灵魂能容纳下这么庞大的产业一一这才是默观灵魂们的唯一产业。祂的这个第一通告,深刻有力地告诉我们:人类是我们的。 祂是一位地道的希伯来人,态像有着许多动人的细节表现。现在我就从十字架开始细细地叙述一下:十字架整体是一根松树干,巨大树干从上到下,从我们经堂的最后方,仅能见到态像的双足,这已经够使人感受良深了;一具粗糙的十字架上面紧钉着一双终身徒步而行,却在酷刑中结束了性命的伟大行者的脚,就让我先和你谈谈这双奥妙的圣足吧!那是一双大而宽的脚,因着不停地奔波、行路而变得结实粗大,饱经了风霜的侵蚀,布满了灰尘…,一双善牧的脚…,寻觅人灵者的赤足,踩踏酒醉的工人之脚…,为了寻回人灵而翻山越岭,不辞奔波之苦……只为寻回迷途亡羊的牧人的双足。祂不停地寻,不倦地找,尘土、泥泞都阻止不了祂前往,祂朝朝暮暮地思念着他们而度过一个个的晨昏…。那条从耶路撒冷到耶里哥,上上下下乱石满布,崎岖不平的路,祂走得再熟悉也不过了! 那双曾踩过大地,如今却以“过份爱人”的大罪名而被人类紧钉在木椿上的脚…,唉!人类就是如此,两个人拇趾僵扭得非常痛楚…,因大钉被重锤下去,穿透了我们爱主的脚背,带来了无比的剧痛……。 只有真爱才会在宁静之中,默默承担那要人命的极度痛苦…,这双动人心弦的圣足…,告诉了我们这旅途中的教会许多事…,祂为了我们而受尽千辛万苦……换了别人,谁都会怨,会躲避乱石、痛苦。然而,天主的爱不同,有着更大的要求…,耶稣则已走在最前面,领先地付出了一切,所以现在祂也有权要求人一切。 再往上,我们凝视到活基督的左腿十分僵硬地伸着,像似在自卫,我们都了解,可能也都曾做过这样的动作,即用力地伸直一条腿以抵抗那剧烈的痛楚。至于我们的基督,祂的痛苦缘由则更深远、更可怕.。四肢的抽搐使得指头都弯曲了,极度的痛苦使整条左腿僵硬直伸,那是爱,是那不掩饰痛苦的爱。天主的神性并未前来助祂躲避这痛苦,这是父的旨意…,就必须坚持到底……到最末的一个细节。因为这是父所要的,因为整个人类的救赎代价是如此计划了的。 再往上方,看到了我们基督的胸廓,那是个最突显的一部份,因着惨酷的钉刑剧苦,肋骨外凸,历历可数。是个不可避免又得自卫的举动,这些凸起的肋骨,强烈地显出那份剧痛,似乎要冲出体外,惨痛至极的虚弱,彷佛要逃脱掉一切……。 你明白痛苦是什么吗?什么是“痛苦将你举起,使你悬空无助”?你可曾体会过这种经验?然而,我们活基督的胸廓……是完全活着的…,它在诉说着一种不寻常的爱…,天主在用最惨痛的高价赎回人类的天爱……。整个的主在当祭品…,在这胸膛中,保有一颗盈沛着奥迹的锺情爱心,再过一会就要被人刺透,其中隐藏的秘密将流溢出而为人所知…,我们都会知道那秘密的,那就是“爱”!真实无伪的爱…,纯净、无暇的爱……单单是“天主之爱”的爱。 紧接着我们注视到了臂膀与胸膛,锁骨相连的关节处,那里显得痛苦难忍,在酷刑折磨下,双臂歪曲,似乎整个地脱臼了,整个的骨架彷佛被压在一种无法忍受的重力紧绷之下…,但,爱却使一切都变成了可以忍受的事……。当那种爱是“天主的爱”时,它的力量巨大无比……祂身上的每块肌肉都紧绷、扭曲、变形了。手腕上的每条血管都清晰可见。手部比足部显得更痛彻肺腑。每个手指都强忍着剧痛,小指弯曲得很厉害,拇指痛苦地缩向手掌,受着剧烈撕痛的肌腱紧缩,找不到一块象样的地方。唉!真的,圣咏上的话真可贴合在这里了:」他们穿透了我的手足,我的骨骼历历可数。』(咏21)我相信,我们的活基督身上的肋骨真可一一数清。 然而,这一切虽是痛苦至极的状况,却不会给人失望的感受。刚好相反,整个的祂散发出一种祥和平安……如祂初次降来大地时,为人类所带来的平安……祂的奥妙平安…。祂是自愿的,自愿来被钉在十字架上,自愿来承受酷刑折磨……显而易见,这一切皆出自心甘情愿的,那份痛苦是被包裹在“神爱”之内,被包裹在温良、平安之中…。基督以祂神奇的平静、坚忍着苦痛……祂在受苦,你知道吗?然而,却是如天主般地承受着。是的,祂真苦,但祂以天主的平安、宁静来承担。不让人感刺眼或恐怖,让人可定睛注视祂良久、良久……让人愈看祂,愈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态像的线条轮廓变化很丰富,不论从那个角度观看,都不一样,让人怎么看都看不倦,又彷佛是从圣体龛中攫取来的,让人完全觉得祂是活着的,真活着的,祂活着……祂没死……祂活着,而祂的生命就是分施,是完全的赠予每一个人的。 这一切的秘密都在祂那奥秘无比的圣容上展现无遗,那圣容满布着温良…,平安…,宁静…,与爱……。祂的头、祂的眼光、祂的表情,皆流露出一道“爱的呼声”,渴望接近人类的呼声。这呼声是这位希伯来族,无可比拟犹太男子汉,从祂所住的巴勒斯坦的小角落所发出的“需要彻底更新世界”,转变人类历史的伟大冒险之呼声。祂的面貌祥和、宁静,流露出一种难以名状的神情,看得出祂是天主,祂会吃苦,尤其是祂会爱,在苦中爱着, 祂年轻有为,祂是统治天地者,却谦逊温良地以爱来统治。祂的王权是在谦逊中,祂的力量是在温驯内。当你看祂时,祂会变化你的灵魂,你会成到需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更符合祂的情愫,需要为了成为祂而更空虚出自我,需要让自已转化为一位活基督,使人们能在旅途中遇到一位朋友。因为当你看祂时,除了会发现许多事外,你还会遇见一位“朋友”,一位唤着你、看你、爱你的朋友…。更有甚者,祂是一位吃着苦并邀请你与祂一同吃苦的朋友。因为友谊寻求水平相等,有同样的嗜好,在一切事上你与祂有同样的感受。且不知不觉地令人望向那双半开半闭的眼睛,它们极生动地告诉我们:祂完全地活着。 至于我们活基督的头部,真是值得人为之另辟一章来叙述,正是这个头赋给了其它肢体存在的意义。那是个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头部…,祂的双眼迷失在无穷深远处,祂的目光注视着某处,同时又将此处笼罩在其目光之下,不知那眼眸中蕴藏着什么?当它们注视大地之后,便将大地深深地裹护于其目光中了。 祂!也是那位踩踏酵酒池的工人,祂在向祂的葡萄园歌唱,轻柔、温婉地问着:祂是否还能为它再做点什么事?且怀着一种甘之如饴的痛苦心情提醒它:它是如何地回报了祂?然而,那不是责斥,却是一种呼唤…,一种由十字架的宝座上所发出的新的呼唤。那是爱的呼唤、善良的呼唤,是在山顶上,祂栩栩如生地重唱那举世无双,无可比拟的“真福之歌”。即在那“真福山”上所训示过的:「心灵洁净的人是有福的…,怜悯人的人…,饥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现在祂则以那垂死的天鹅所发出的最甜美歌声再度扬起……那首唯有在静默中,在最纯的宁静之域,在人灵心底的深处方能听到的天曲,那天曲会沛然充盈人的生命,完全占有它,并激发出其内的爱情。在祂的脚下,人才能完善地解析圣玛窦福音第五章的深意:「若有人打你的右颊,把左颊也转给他,爱你们的仇人,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好使你们成为你们天父的子女……。』这些话将会亲密地渗入灵魂深处,使人更加发现愈发明白:是祂!唯有祂才是历史的真正主角。 在祂整个的圣容上,显出一份很深的,救世性的悲凄,同时又传达出平安。是的,祂是位平安的使者。在祂“哥耳哥达”山上的数小时中,反映出的是一个“平安的国”以及“平安的君王”祂是那位来到人间时,在白冷的山洞旁的歌唱者。祂的忧伤不折磨人,却是宁静非常。上主的仆人如今己达成使命,祂在独自地踏过酵酒池后,庄严地来到了。祂的双唇几乎合上了,在那张口上,可让人体验到那神圣的静默,然而,圣父却将永恒的圣言全包藏于其目光中了。 祂那希伯来族男子汉的完人外形,随着不同的角度来观看,会产生不同的特色。 祂的长发把心灵内的灼痛都一一表露无遗,汗血的浸湿,使头发紧贴头皮,随着汗水流出的忧闷、愁苦将它们纷乱地相互纠结,被祂的肩背挡住,从我们眼帘前消失。前面的乱发不太多,却给头部留下了一份难以名状的威严。 头上并未留下刺冠,为什么?手杖和氅衣是兵士们讥讽祂,作假朝拜祂为王的象征物。当他们亵渎完祂,将之取走时,是否连祂的刺冠也一同摘下了呢?这一点圣经上没有记载。 即使没有刺冠,我们仍能看出,在那无边苦痛下的头部,所反映出的是一个即将走到尽头,马上就要完成了的“苦难奥迹”。那是「天爱』的浩大热情,因着这份爱的催促,使祂到了如此无法估计,为我们而言也是无法理解的疯狂,爱到疯狂的地步。 我们活基督的苦像上并未绘上血迹…,而这些未绘出的血迹,人是能够揣测出,体会出它们的……。膝盖有些特别,是些因多次跌倒而磨破的伤痕……但颜色不很重。 整个的祂是一种简朴的暗色调……而那古铜的面色,益发显得庄严、尊贵。 人是可以恒久地凝视祂的……灵魂会吸收到某种感受,通过宁静的爱,某种情愫被传送到心灵上。 彷佛苦难本身已被笼罩在天主那宁静的爱情下,而天主的特质常是趋向宁静与安祥……祂的口号是“平安”,我们的活基督在邀请着人们:要在痛苦中活出个人和教会的苦难…,但那是一种宁静安祥的、平安的、满是爱情的痛苦,一种无法解说,静默无语又不可言喻的痛苦。 祂整个人俯首倾向着人类,并非不自然的,简单地来讲:可以清楚地看出祂是“天主而人”,这位“天主”正俯向自己的受造物。自左方看,祂的左臂仿佛就要被撕裂了。祂——永恒的寻觅者,仍痴痴地寻寻复寻寻,寻觅着人类,想为之献上一份“无条件的爱”……。人心的爱,本来就属于祂的。而今,祂却做了这“爱的乞丐”,以极度的“尊重”向人乞讨这份爱,致使任何心存善良者无不感动万分,承受不起而跪倒于其足下…。祂的双臂无休止地伸开着…,整个的祂倾向于祂的受造物…,为了人类而被撕碎,为了人类而交出自己。 对于人们将在加尔瓦略山土向祂做的恶事,祂准备完全充耳不闻……。在祂的表情中只流露出一道:「父啊,宽恕他们吧!』的呼声…,以及一种表示出:「我渴!』的神情,祂很渴!不信的话,就让那右盗、那悔改了的百夫长……和那些捶胸顿足衰恸下山的人们来告诉我们吧!祂渴了,且由他们那里而得到了解渴,祂征服了那些曾是要杀害祂的人们。 真的,「祂遗失了爱!』(欧八9) 无疑地.祢是位隐藏的天主!』(依四十五15),是我们所无法了解的奥秘! 在我们的活基督身上,能让人感受到一件异常深奥又神奇的事。即是,在如此惨绝人寰的凄辱加身之下,祂却仍保存着性命,祂的生命握在祂手中,只有在祂自己要的时刻,才把它交出,无人能夺走它,祂是生命之源,谁也奈何不了此生命,祂手中掌握着生命之源,且正在丰沛地施予着,这是祂降来<, SPA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green; FONT-FAMILY: GulimChe">此世的目的……「我来,是为了使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的生命! 」(若十10) 这份丰富的生命是为了赐给那些饥渴着生命的人……那些愿接近祂,并效法祂做个“孜孜不倦的爱者”的人们。』 晚期生命的火花 德兰姆姆自1961年被选为院长后,一直连任至1972年直至去世。现在我们就来大略地叙述一下这段时期的生活概况,就是在这些年中,她以下面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使她的理想在会院中培植得根深蒂固。而院中的一棵老榆树用来比喻此修院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是的,它又老、又古、又深具传统特征…,但同时又是精力充沛常常更新且具现代化。 身担全院重任 那时姆姆的健康已是极差,那几乎完全亏损的病躯上肩负着林林总总的事务。叩门求人的圣召非常多,蜂拥而至,人满之后,势必应予以分出新院。如此之多的修女皆须一一加以陶成。为了保持修会的精神,她时时希望把修女们带领至她所设想的高度,常保修女们之间以及三座会院间的合一精神。一切皆意味着须要持久不断的努力和完全的自我牺牲,然而德兰姆姆却彷佛是个取之不尽的能源,所有亲眼见过这些奇事的人,必感目瞪口呆!这些原本即是“超人”的工作,何况她那几乎已成空壳的病体,要担起整修会院所需的一切事务,另外,向外建分院的重任,也几乎全落在她的肩上。 即便如此,她仍能拨出时间来接待、关心那许多前来修院拜访、求助或求教的人们。不论是修女们的家人、亲友或是神长、修士、修女…,他们到修院来与她谈话,欲获取从她里面散发出的火焰与光热。两个小谈话室中间的栏杆成了那许多泪水与欢欣的历史见证。他们都把从姆姆处所得到的光照、指引、鼓励,甚至有些能医治人心的责备,苦口婆心的话语都牢记在心。 德兰姆姆甚至对于基督徒合一的工作亦具体地参与了。有一次,一群圣公会的基督徒和隐院取得联系(曰后即可明见这是座具有普世性、福传性特质的隐院)他们前来参加了修女们颂唱的晚祷、夜祷以及凌晨的诵读祈祷,一同分享主内的祈祷赞颂。此外,也曾录制了三张唱片,出版了数本隐院的书。1965年,因第一位黑人修女(多明尼加籍)的领受会衣之故,录制了一张以一首名为“各种族的圣诞歌”做主题曲的唱片。次年的圣诞节,这位黑人修女发愿时则以一首名为“圣婴的俘掳”做主题曲,再加上一些圣诞歌又录制了另一张唱片。还有一张则是在1966年5月时,从姆姆热爱圣母所写的圣母歌中,挑出数首而录制的。三张唱片均由“和平印刷所”负责录音发行,吸引了不少虔诚的听众。 然而,德兰姆姆却不愿再作类似此种形式的使徒工作了。因为即使全部过程均是在院内进行的,并且宛如她那深度强劲有力祈祷生活的一个回音,姆姆却发现它已构成了修女们内敛的心神分散的一个导因:更何况又为这片静谧之地、默观之家注入了太多纷杂的噪音。 她的釆笔生花 至于书刊方面,1962年出版了一本「承诺史话」(1963年再版,1978年三版)。主因是因为坊间出现了一本名为「一位修女的历史』之书,是由一位曾入过修会一段时间的女士所著,书中作者的见解错误百出,有许多的误解。为了驳斥其中的错谬而引发了写这本书的动机。不过,同时也是为了能让“承诺史话”成为其隐修院的一个思想体系而用心著作的。姆姆一面写,一面念给修女们听,并和她们讨论。原因是希望此书是一部全院修女的集体创作,是一个大家共度的生活。若院中未如此地生活着,她则不出版这本书,因为,此书成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一份真实文件。它可用来当做陶成修女时所依据的一个有份量、有深度的培育教材,同时又是一份生活要求的备忘录。这本书的出版,不但为院内,同时也为院外的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因此而吸引了一些圣召的前来。 1963年出版了一本关于圣女佳琳的书,书名是“天何言哉?”*(注: “天何言哉”是玛利德兰姆姆的一著作,书中发挥道明会女圣师佳琳的灵修精神。正文前面象征性叙说书名之原由:非洲大陆的一侏儒种族,生活欢乐幸福,因有“好天主”与他们同在。然而,有一天他们失落了此幸福,日子变得惨淡哀伤。因为由于他们的不忠、叛逆与不知恩,“好天主”忧伤地离他们而去了。但在不幸的时光里,他们仍怀着一线希望,“好天主”会再回来,而他们心中有一个问题:「当祂回来时,曾说什么呢?此乃书名“天何言哉”的简单由来。)。写书的原因是在西国关于圣女佳琳的文学作品不多见,而德兰姆姆是在1 962年才真正发现圣女的内修宝藏。书的内容很生动、感人,字里行间彷佛让人感到圣女佳琳与德兰姆姆两人的心灵是那么地雷同相似。两人皆拥有烈火般的个性,整个人全部精力,完全忘我地热衷于基督、教会以及道明会的特征。这本书为二人精神的相遇作了最佳的见证,证明了她们之间的雷同及友谊。德兰姆姆曾说过:「“承诺史话”描绘出天主之母隐修院生活的形体、架构,而“天何言哉?”则细说出了它的灵魂。」 1970年第三本书“承诺的实践”也出版了(1973年再版),写书的用意是试图制止,并驳斥那些不明究理的人在梵二大公会议后,信口雌黄地发表放松、开放隐修禁地等等的谬论。她从书名上就开始强调“承诺的实践”。而新书问市时,正好罗马方面也发布了一份有关隐修规矩的通谕:“你们单独来”。德兰姆姆将这书呈寄了一本给圣父教宗,不久后,收到了圣座秘书所写来的贺函,说他非常地恭喜修女,因书中的内容与“你们单独来”通谕内有关隐修禁地和默观生活所规定的事项完全相同,而书中所捍卫的也是相同的精神。另外,许多支持拥护此精神的信函,从各方的隐修院如雪花般地寄来,甚至多到数以百计。 还有另一本书名为「是!天主!」,有一位一直在姆姆身边伴着她写作此书的证人说: 「这是德兰姆姆的遗作,更好说是她的“未竟之作”。因成书时间是在1971—1972年直到她生命结束之间。其中篇页所写的是有关隐院的神修生活与证人(修女们)。而字里行间保存着姆姆在严重痛苦时日中的内心秘密。她眼见死亡已近,希望早曰完作此书,所以,即使在病痛达到了极点时,以及最后的两次手术前后,满身插管之际,她则怀着更大的渴望,辛勤地挥笔。每当血管打不进针,最好的技术人员扎了又扎,试了又试,均告无效时,姆姆就央求他们保留右手的自由,以便能继续写作。有时护理人员回答说:「若打在脚上,您会更痛苦的……」,「不要紧!』她对打针一事毫不在乎,笑着说:「我所关心的只是能否继续写下去,看看我是否能在生命结束之前完结这本书。』她的笔和本子常放在床前小桌上,只要修女们让她有点空档,她就能立刻从事写书的工作。有时,她与修女谈着一些严肃的事或问题时,人家看到她同时在写着,丝毫未离主题。这一幕就仿佛是一个人让其心内的灵感,滔滔不绝的涌出,才气横溢地挥动着笔杆一般。书中有一章名为“沙漠里的证人” 。摘录了隐院中一些真实活现的经验,若姆姆再活得久一点,无疑地,她会再写下去的,但……她现在是在天上了。』 德兰姆姆逝世后,修院公开了一本名为「她田园的麦」的书(1975年),内含许多宝贵的灵修思想。是修女们从姆姆的信件、课程、文件中节录出来。再按照内容加以选择、分析、编排而成的书,一字一句均是完全可靠的抄写,这本「她田园的麦」是她那既丰富又辉煌的神修粮仓中颗颗麦粒,是她为修女们留下的广大财富,希望它能渐渐地贡献给其它的人。 德兰姆姆在人性方面的陶冶非常完全,且天生有着写作与口若悬河的语言秉赋。所以对这些事驾轻就熟,我们前面提过的有关她几乎每天都有的训育性质的讲话,绝大多数都保存在录音带上。也提到过她的书信或书写得体话语,题词的贺卡,她的文件或有关她神修生活的私人写作等等,真是令人不可思议,以后我们会采用到它们的。她的作品都是些很鲜活生动,很能激发人情感,通传给人力量,又深具感染力的著作。她的文风辞藻丰富、富于想象,又蕴含着教诲人的道理。文章中情趣横生、文笔犀利、鞭僻透里、深触人心。她所使用的词句,很容易深入到人心中,使人能牢牢记住,且得到一股振奋心神的力量,自然而然地把人推向高超的意境中。至于写作内容方面则愈来愈多采用圣经,含有稳固、可靠的神学根基,有神修的精神,彻底的要求以及富于神秘生活的高度风格,有时它的高度使人震慑得几乎晕眩。 德兰姆姆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供我们曰后可从中细心的开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