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兰爱心书屋  
 
小德兰爱心书屋
 
耶稣基督圣传与圣经神视录·第三册(真福艾曼丽)列表
·目录
·壹 耶稣在葛法翁及周边地区的传道
·​一 百夫长科尔乃略
·三 复活纳因青年的奇迹
·四、耶稣在默基多与若翰的门徒
·二、耶稣显奇迹治病及以比喻教导的
·五 耶稣离开默基多·治愈癞病人
·六 耶稣在葛法翁会堂施教并治愈两
·七 复活会堂长雅依洛的女儿
·八、耶稣舟中施教·召叫玛窦
·九 最后召叫伯多禄、安德肋、雅各
·十 若翰的证言送达会堂及捕鱼的奇
·十一 山中圣训与瘫子痊愈
·十二 雅依洛之女与患血漏妇人
·十三 治好枯手病人 众人赞叹“怀
·十四 耶稣在玛达拉与革辣撒:驱魔
·十五 耶稣在贝特赛达显奇迹并重返
·十六 宗徒与门徒的传教使命
·十七 耶稣巡行贝特阿纳特、加尔加
·十八 耶稣在卡黎阿塔因与亚巴郎
·《真福艾曼丽圣经神视录 第三册 第
·贰 从玛达肋纳的第二次皈依到授予
·​一 耶稣在阿匝诺特施教——
·二 耶稣在加特赫尔、基斯罗特与纳
·三 耶稣在塔波尔山附近的教导(位
·四 圣若翰洗者殉道
·五 耶稣在塔纳特-史罗与安提帕特里
·六 耶稣在贝特敖龙与伯达尼
·七 耶稣在犹塔宣告若翰洗者殉道
·八 夜盗圣骨:圣若翰遗骸从玛革洛
·九 耶稣在伯达尼与耶路撒冷·治愈
·十 耶稣在提尔匝解救囚徒
·十一 耶稣在葛法翁及周边地区
·十二 五饼二鱼的奇迹
·十三 耶稣海上行走
·十四 耶稣教导生命之粮的奥迹
·十五 耶稣在丹及乌尼托城
·十六 耶稣与客纳罕妇人的相遇
·十七 耶稣在革叔尔与诺贝·庆祝普
·十八 耶稣在勒加巴与凯撒勒雅-斐理
·十九、山中圣训的结束 · 增饼四千
·二十 伯多禄领受天国的钥匙
·第三卷导读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
十六 耶稣与客纳罕妇人的相遇
十六 耶稣与客纳罕妇人的相遇
浏览次数:10 更新时间:2025-8-21
 
 


耶稣在丹城走家串户治病时,有个外邦老妇人一直跛着脚紧跟着祂。这老婆婆是从乌尔尼托城来的,半边身子都瘫了。她总是谦卑地远远站着,时不时哀哀求告:"求您可怜可怜我吧!"可耶稣好像故意不理她,甚至躲着她走——因为这会儿专给犹太人治病。

老婆婆带着个仆人扛行李,打扮得跟我们很不一样:穿着条纹长袍,袖口领口镶着花边,头上戴着尖尖的高帽子,系着彩巾还蒙着面纱。她家里有个被恶鬼缠身的女儿,盼耶稣治病已经盼了好久。上次宗徒们来传教时她就候在这儿了,门徒们好几次提醒耶稣:"老师,这老婆婆等好久了!"耶稣却总是说:"时候还没到,不能让人说闲话。得先治好犹太人,才能帮外邦人。"

 

那天下午,耶稣带着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去拜访城里一位德高望重的犹太长老。这位长老不仅是拉匝禄和尼苛德摩的知交,更是耶稣暗中的追随者。他常年慷慨解囊,资助圣妇们的慈善工作,还支持各地客栈的运营。

 

老人家须发皆白,长长的银须垂在胸前,被两个儿子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出来迎接耶稣。一见救主的面,老人就激动得热泪纵横。这家的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都已到中年,却都守贞不嫁娶。儿子们留着中分的长发,胡须自然生长;女儿们的头纱下也隐约可见中分的发线——原来这全家都是"纳齐尔人"誓愿者,身着象征纯洁的雪白苦衣。

(译注:纳齐尔(Nazirite),在中文圣经中常被译为“拿细耳人”,源自希伯来文“nazir”,意思是“分别出来”、“奉献”或“誓愿者”。

纳齐尔愿有三个最显著的外在标志和禁忌,记载在《户籍记》第6章:

禁绝所有葡萄制品:不可吃葡萄、葡萄干,不可喝葡萄汁、酒、醋等任何与葡萄相关的产品。这象征着放弃世俗的享乐和陶醉,保持清醒,全心专注于天主。

不可剃头发:在整个誓愿期间,必须让头发自由生长。长发是他们奉献给天主的“冠冕”,是神圣身份的可见标记。当愿期结束时,他们要在会幕门口剃头,并将头发放在平安祭的火上烧掉。

不可接触尸体:即使是最亲近的父母或兄弟姊妹去世,也不可沾染其尸体,以免玷污自己。这象征着与死亡和不洁的彻底分离,完全活于生命与圣洁之中。)

 

儿子们恭敬地为耶稣和宗徒们行洗脚礼后,奉上新鲜水果和烤饼。耶稣亲切地与他们交谈,推心置腹地分享即将开始的传道旅程,并透露在即将到来的逾越节期间,他不会在耶路撒冷公开现身。

 

此时庭院外早已挤满了闻风而来的群众。耶稣信步走到梯田式的花园中,在错落有致的石墙间为人治病、宣讲真道。那个外邦老妇人始终在不远处守候,耶稣没有主动走近,她也不敢贸然上前,只能不时哽咽着呼喊:"主啊!达味之子,求您垂怜!我女儿被邪魔折磨得生不如死啊!"门徒们心软了,纷纷帮忙求情:"老师,您就帮帮她吧!"耶稣却轻声叹息:"我的使命,是专门为以色列家迷失的羊群。"

 

突然,那妇人鼓起全部勇气冲进回廊,"扑通"一声跪倒在耶稣脚前:"主啊,求您救救我!"耶稣却叹道:"拿儿女的饼丢给小狗吃,实在不合适。"妇人却豁出去了:"主啊,您说得对!可是小狗也能吃到主人桌上掉下来的碎渣呀!"耶稣顿时眼眶湿润:"妇人,你的信德实在伟大!就凭这句话,你回家去吧,邪魔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

耶稣慈祥地问她:"你自己不要治治这半边瘫的身子吗?"妇人却谦卑地摇头:"我不配......只求主救我女儿就好。"耶稣于是左手按在她头上,右手抚着她瘫痪的侧身,说道:"挺起腰来!照你所愿的,给你成就吧!魔鬼已经离开你女儿了。"

霎时间,那妇人竟直起了佝偻的身子——原来她是个高挑清瘦的老太太!她怔怔地呆立片刻,突然高举双手欢呼:"主啊!我看见女儿平安躺在床上,全好了!"喜极而泣的她几乎手舞足蹈。耶稣却带着门徒默默转身离去。

后来耶稣在纳齐尔人家中用饭时,刻德斯的肋未人也来了,所有重新聚在客栈的宗徒和门徒都参加了这场盛宴。这是多年来最丰盛的一次宴席,门徒们还将大量食物分发给穷苦人。宴席结束后,耶稣才返回客栈。这两天正逢新月节,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第二天清早,耶稣正在集市边的拱廊下治病讲道,昨天那位外邦妇人带着从乌尔尼托城来的亲戚前来求见。这是个右臂瘫痪的残疾人,又聋又哑。妇人不仅恳求耶稣医治他,还热情邀请耶稣到家中做客,说要让全家人好好答谢恩情。

耶稣把病人带到人群外围,伸手按在他瘫痪的右臂上祈祷,那只手臂顿时就活动自如了!接着耶稣用指尖蘸了点唾沫抹在他的耳廓上,让他用刚治愈的右手触摸自己的舌头,然后仰天默祷片刻。说时迟那时快,这人突然站起身來,口齿清晰地连声道谢!当耶稣领他回到人群中时,他竟脱口说出预言般震撼人心的话——先是跪在耶稣脚前感恩涕零,继而转身面向犹太人和外邦人高声宣告:

"你们这些家主亲生的孩子丢弃的食粮,我们这些外乡人必要拾起来!我们要靠这食粮存活,且要永远感恩。你们浪费的天粮碎屑,反而要成为我们饱享的天上食粮!"他话语中充满圣神的感动,以至于人群中掀起了巨大的骚动。

这事刚过,耶稣就带着宗徒和门徒们离开城市,往西登上肋舍姆附近的山脉。走了足足两个时辰,来到一处僻静的高地,那里有个宽敞的岩洞,洞里还凿着石凳——这种山洞是给过路人歇脚用的。当晚他们就在这儿过夜。 耶稣趁着夜色给宗徒和门徒讲解各种治病的方法和礼仪规矩,因为大家都好奇:为什么祂要让哑巴用治愈的手摸舌头?为什么要把病人带到一边?耶稣一一解答后,又教导他们祈祷的奥秘,特别称赞那位外邦妇人——说她从来不求世俗好处,只渴求真理之光。 祂还定下传教的规矩:出去时要两人一组;宣讲的内容要一致;都要传达祂最新的教导;定期聚会分享经历;宗徒要把重要的事传达给门徒;路上要一起祈祷;开口只谈传教的事工。

 

(我亲眼看见)他们继续前行,穿过巍峨壮观的哈摩特多尔城后,开始攀登陡峭难行的山间小道。当终于登顶时,眼前豁然开朗——站在高耸的山脊上,竟能望见远处地中海蔚蓝的水光!接着他们沿着山路往下走了好几个时辰,跨过一条清澈的溪流(这溪水最终汇入提洛城北面的海域),终于在距离乌尔尼托城三个多时辰路程路边,找到一家客栈落脚。

 

原来那位客纳罕妇人本是当地一位尊贵的贵夫人。她回乡途中特地经过这里,亲自为耶稣精心准备了一家舒适温馨的客栈。当地的外邦百姓都谦卑地出来迎接耶稣一行人,他们毕恭毕敬地在前面引路,周到地侍奉着,神情既充满敬畏又带着几分怯生生的模样——他们都把耶稣当作一位伟大的先知来敬仰。

 

第二天,耶稣带着门徒们登上异教小城附近的一座山丘,意外发现那里有个古老的石头讲坛——这讲坛自远古先知时代就存在,据说有好几位先知曾在此宣讲天主的道理。外邦人一向对这个地方敬若神明,今天还特意为讲坛搭起了华丽的凉篷,装饰得格外庄重。

 

山丘上早已聚集了许多病人,但他们都不敢靠近,只是怯生生地远远站着。直到耶稣和门徒主动走上前去,治好了他们的病患:有的身上长着肿瘤,有的瘫痪不能行动,有的骨瘦如柴,有的忧郁成疾或被魔扰——这些被治愈的人一个个恍如大梦初醒,重获新生。有些人的四肢红肿发炎,耶稣伸手轻轻一按,肿胀立刻消退,发炎的症状顿时消散无踪。祂让门徒从岩缝间采来一种叶子肥厚、边缘带着锯齿的植物,亲自为叶片祝福后,用随身携带的水瓶滴上清水,吩咐门徒将锯齿面贴在患处细心包扎。

医治结束后,耶稣开始讲述外邦人蒙召的奥秘。祂引证先知书的预言,痛斥偶像的虚妄,每句话都直击人心。

随后祂带着门徒往西北方向走了三个时辰,来到距离海边只有三刻钟路程的乌尔尼托城。这座小巧而精致的城镇里矗立着几座华丽的建筑,城东边的山丘上还耸立着一座异教寺庙。

全城百姓以空前热烈的态度迎接耶稣。那位客纳罕妇人虽然把一切安排得极尽隆重体面,却谦逊地把接待的荣耀让给了城中少数贫寒的犹太家庭。整座城都在传颂她女儿得医治的神迹,还有她自己和又聋又哑的亲戚被治愈的奇事——特别令人惊叹的是,那位亲戚在讲述自己被治愈的经过时,竟然说出许多充满圣神启示的话语!

居民们整齐地排列在街道两旁迎接:外邦人谦卑地站在后方,手持绿枝组成仪仗队的队尾;约二十名犹太人(包括需要搀扶的年长者)与经师们带着全体孩童走在最前面,蒙着面纱的妇女们紧随其后。

在学堂附近,有座为耶稣和门徒准备的宅邸,被那位贵妇人用华美的地毯、家具和灯饰布置得既典雅又温馨。犹太长老们极其恭敬地为耶稣和门徒行洗脚礼,为他们换上崭新的鞋袜和衣袍,同时吩咐下人将换下的衣物仔细拍打刷净。

随后,耶稣在长老们的陪同下来到学堂讲道。

随后,那位客纳罕妇人在公共大厅中举办了一场极为隆重的宴席。从精心烹制的佳肴到华美的餐桌布置,处处洋溢着外邦风情的丰盛与尊贵:三张高桌配上相应的高榻,陈设远比犹太人惯用的更为典雅。有些菜肴造型别致,被巧妙塑成动物、林木、山峦与金字塔的形状;还有些看似一物,实则另藏巧思——比如用细嫩的鱼茸雕出飞鸟之形,以香软的肉糜捏成游鱼之态,甚至以香料、果脯、蜂蜜和面粉制成栩栩如生的羔羊。当然,席间也有真正鲜美的烤羔羊。

 

耶稣与宗徒及年长的犹太人同坐一席,其他门徒和宾客分坐另外两桌,妇女与孩子们则在轻纱屏风相隔的区域用餐。宴席之中,那位妇人带着女儿和几位得愈的亲人前来感恩。仆人们手捧装饰华贵的礼盒,两人一组以绣花毯恭敬托着礼物随行。女儿蒙着细纱,静静走到耶稣身后,将一小瓶极珍贵的香膏轻轻倒在祂头上,而后谦卑地退回母亲身旁。仆人们将礼物——全是女儿的心意——呈交给门徒。耶稣温和地向她们致谢。

 

妇人仍恭敬地站在不远之处,言语简洁却情深意重:“主啊,欢迎你来到我的故乡。”她声音微颤,谦卑地说:“我只盼望藉这微薄的心意,弥补你常在外邦人当中所受的委屈……哪怕只能抚平万一,我也感念不尽。”耶稣便吩咐人将礼物中的钱财与食物,就在她眼前分发给在场贫苦的犹太人。

 

这位妇人其实是一位寡居的富孀,丈夫离世已五年。他生前拥有众多航船、仆从和大片地产,甚至整座村庄都属他名下。离乌尼托城不远、一处探入海中的岬角上整个外邦聚落,如今都归这位寡妇所有。我想,他曾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大商人。

 

他的妻子在城中备受敬重,贫寒的犹太人几乎全靠她的周济过活。她聪慧而仁慈,即便仍处于外邦的信仰中,内心却早已蒙受属灵之光的悄然照耀。她的女儿二十四年华,身姿高挑、容貌秀美,常衣着彩衣,颈佩珠链,腕束金环。财富为她引来无数求婚者,她却因此被邪灵折磨,常突发剧烈的痉挛,在癫狂中从床榻跃下、试图逃窜,以致需被看守甚至捆绑。可每当发作过去,她又重新变得柔善、端庄。

 

这样的命运让母女二人饱尝苦楚与羞惭。可怜的姑娘长年幽居,直到那一刻——就在耶稣说出“魔鬼已离去”的那个瞬间,她忽然得痊愈了。当她走出家门迎接母亲,亲眼看见一度瘫痪的母亲竟已挺身而行,亲耳听见那位又聋又哑的亲人清晰而欢喜地唤她的名字——那一刻,她心中涌起对耶稣何等深切的感恩与敬畏!她也满心欢喜地投入一切准备,只为迎接祂的到来。

耶稣所收到的礼物,是那位女儿从小珍藏的宝贝,每一件都载满了回忆与深情。它们多是父母所赠,尤其来自她深爱的父亲——他因经商远行各方,却始终将独生女儿视为掌上明珠。这些礼物中有传承自古法的珠宝,以金银细工打造的小巧玩物,本是富家孩子常见的赠礼,其中一些甚至源自祖辈,代代相传。

更令人惊叹的是那些微小却璀璨的造物:珍珠与宝石嵌于黄金之中,价值非凡的稀有矿石;指头大小的金制杯盏、动物与人像,眼与口皆以宝石点缀;还有散发幽香的石片、琥珀,以及如生机小树般的金枝,满挂彩宝代替果实——如此种种,不可胜数!这何止是礼物,简直是一座小宝库;其中许多若在今日,每一件都堪值千金。

耶稣温柔地说道,祂要将这一切都分给穷苦与急需之人,并承诺:“我在天之父,必报答这奉献之心。”

安息日那天,耶稣走遍了每一户犹太人家。祂亲手分发救济、医治疾病、抚慰忧伤。这些犹太人多数贫寒孤弱,被世人遗忘。耶稣将他们召聚到会堂中,以深切而安慰的话语向他们说话,因这些心灵受伤的人常以为自己是以色列中被遗弃、不配的子女。祂也为其中许多人施洗做准备。最终,约二十名男子在一处水园中受洗——其中包括那位外邦妇人家中聋哑的亲属。

耶稣带着门徒,也来到了那位客纳罕妇人的家。她的居所宏伟而宁静,多重庭院与花园层层环绕,仿佛一处世外桃源。仆人们身穿节庆的礼服,将绣花地毯轻轻铺展在耶稣行经的路上,每一步都如同迎接君王。

在那座白石柱廊的凉亭前,寡妇与她的女儿蒙着轻纱,缓缓上前。她们俯身跪在耶稣脚前,那位曾被治愈、又聋又哑的亲人也一同跪下。三人泣不成声,感恩的话语中交织着泪水与欢笑,仿佛多年沉默的苦痛在这一刻全然释放。

亭中早已摆满了精心准备的茶点与鲜果,盛放在极为珍奇的器皿中。那些玻璃器皿流光溢彩,犹如用千万缕彩虹细丝编织而成,光影流动,美不胜收。我曾在犹太富户中见过类似的藏品,但都零星可见,而这里却琳琅满目,仿佛珍藏不尽。许多珍器还静置于大厅帘幕之后的壁架上,安静如等待被讲述的传说。

点心与水果摆放在各式小桌上——或圆或方,可合可散,如一颗颗心等候相聚。

餐点之中,有仍连枝带叶的细嫩葡萄干,静卧于彩璃盘间;还有一种挂满小枝的干果,清甜如蜜。更有一种奇特的植物,生着心形长叶,果实如葡萄成串,却通体洁白如雪——似覆了一层糖霜,形如初绽的花椰。宾客们轻轻撷取一束品尝,入口清甜,仿佛尝到了天恩的滋味。

所有这些美好的物产,都来自不远处的滨海沃土——正是这位客纳罕妇人慈心所护的家业。

 

在大厅另一侧的廊柱边,静静站立着许多外邦少女——都是那位女儿的好友,还有穿着整齐的仆人们。耶稣慈爱地走向她们,温和地与每个人交谈,与每一位轻声交谈。这时,那位妇人又上前,言辞恳切地为撒勒法的穷人们向耶稣祈求。她声音微颤却思路清晰,委婉而深情地说道:

主啊,撒勒法——这地方曾有一位贫寒的寡妇,将她最后一点油和面饼分给了厄里亚先知——如今这城自己也像一位困乏饥渴的寡妇,等待先知的眷顾。祢是最大的先知,求祢也垂怜它吧!请宽恕我的冒昧:我一个蒙祢恩待、重获所有的寡妇,竟也敢为撒勒法乞求恩典。”

耶稣温和地应允了她的请求。

她又向主透露心愿,想为当地建造一座会堂,并请教祂该选在何处。至于耶稣如何回答,我已不复记忆。

这位妇人经营着规模宏大的织造与染坊。在离宅邸不远、靠近海边的一处工坊区,高耸的建筑屋顶设有平台,上面晾晒着大片灰色与黄色的布料。在献给耶稣的礼物中,还有数个小碟与圆珠状的琥珀——在这地被视为极珍贵的宝物。

安息日结束之时,耶稣在装饰庄重的犹太学校主持礼仪。为安慰那些被苦难压伤的犹太人,祂充满慈爱的说:“‘祖先吃了酸葡萄,子孙的牙齿也要酸倒’—— 这一谚语从此在以色列中要成为过去。凡持守我所传扬的天主圣言、诚心悔改并接受洗礼的人,必不再背负父亲的罪债。”人听见这话,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释然与喜乐。

次日黄昏,到了离别时分,那位贵妇人携着女儿和痊愈的亲戚,泪眼婆娑地献上精心准备的礼物:有掌心大小的金质雕像、芬芳的香膏、新鲜的水果、芦苇编织的篮子里盛着蜂蜜面包,还有玲珑剔透的琉璃瓶——这些都是为耶稣的旅途和撒勒法的穷苦人准备的。耶稣温柔地注视着这一家人,谆谆嘱咐他们要关爱贫苦的犹太人,更要珍视这份得救的恩典。临别时刻,全家人跪地泣不成声,恭敬地向耶稣行最庄重的告别礼。

这位妇人本就一心追求真理、向往至善,从这天起,她和女儿再也不踏进异教庙宇半步。她们谨遵耶稣的教诲,与犹太人共同生活,渐渐带领自己的同胞走上归主之路。

耶稣再三叮咛门徒们此次传教的准则与职责。多默、达陡和次雅各伯带着部分门徒前往阿协尔支派(其余人留在耶稣身边),他们轻装简行,什么行李都不带。耶稣则带着九位宗徒、撒图尔宁、犹达斯·巴尔撒巴和另一位门徒向北前往撒勒法。十六位犹太人一路相送,其他人和许多外邦百姓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

耶稣没有进入距乌尔尼托城两个半时辰路程的撒勒法城内,而是驻足在城外一排简陋的房舍前——这里正是当年撒勒法寡妇捡柴时遇见厄里亚先知的神圣之地。一些穷苦的犹太人居住于此,他们的生活比受客纳罕妇人周济的乌尔尼托犹太人更为艰难。那位善良的妇人早已贴心备好客栈,并派人送来了给穷人的礼物。

当地居民携老扶幼欢天喜地前来迎接,含着热泪为耶稣和门徒们行洗脚礼。

耶稣安慰并教导这些淳朴的百姓后,继续向东行进。十六位从乌尔尼托城一路相随的犹太人,还有几位撒勒法的居民,都依依不舍地陪伴着祂。地势逐渐升高,山路越发崎岖难行。在一座异教小城附近的高地上,耶稣向早已等候在此的居民宣讲天国的福音,随后又继续踏上旅程。直到这时,那些从乌尔尼托一路相随的百姓才含泪与祂依依惜别。

又走了一段路程,耶稣带着门徒向东攀登赫尔孟山——这座巍峨的山峰是上加里肋亚边境山脉的最高峰。翻越赫尔孟山后,他们来到一处高耸的山谷,在位于巴耳赫尔孟山脚下的勒曷布停下脚步。巴耳赫尔孟是座宏伟的异教大城,无数庙宇居高临下地俯视着下方的勒曷布,仿佛在炫耀着异教的权势。

 

 

 


上一篇:十五 耶稣在丹及乌尼托城
下一篇:十七 耶稣在革叔尔与诺贝·庆祝普陵节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本站简介 | 站长申明 | 投稿信箱 | 德兰圣乐 | 有声书馆 | 每日祈祷
愿天主祝福你,保护你;愿天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天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小德兰
版权所无 2006 - 2025 xiaodelan 我们的域名: Www.xiaodelan.Love
您永远是第(1)位蒙受祝福者
粤ICP备07010021号 站长:小德兰 Email:dadelanxiaodel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