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从诺贝启程,向西沿着巍峨的山脉蜿蜒而行四小时,抵达了高隆。这座城犹太人与外邦人比邻而居,离约旦河仅两小时路程。耶稣在此短暂停留,施教治病后继续前行。祂途经建在峻岭山脊上的阿尔戈斯城,于深夜到达坚固的勒加巴要塞。祂与门徒们在城外幽静的草地上歇息,等待其余十五位宗徒和门徒赶来会合。人齐之后,众人一同前往当地为他们预备的客栈安顿。
勒加巴属于革尔格萨区,不仅是该地最北的边城,也是民风最淳朴的城镇之一;而高隆则是斐理伯分封侯领土的边境重镇。
城中大多数居民,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已领受洗礼,许多病人也曾在真福山上得蒙治愈。耶稣用整整一天的时间教导、安慰并坚固众人的信德。适逢安息日,来自四方的人群聚集于此,还有一支阿拉伯商队也加入其中。人们带着瘸腿的、失明的、哑巴和其他各类患者蜂拥而来,场面一度拥挤混乱,以致耶稣不得不带着门徒暂离会堂,退到一座山上。几位门徒留下来尽力维持秩序。
群众仍紧随耶稣来到山上。祂在那里教导他们《天主经》的真义,强调祈祷不应为炫耀或博人称赞,并应许真诚的祈祷必蒙垂听。祂治愈了许多患者,随后返回勒加巴的会堂。这些日子以来,无论旅途奔波还是会堂讲道,耶稣屡次谈及祈祷。有些门徒先前未能聆听《天主经》的全部讲解,便向祂请求:“求祢也教导我们祈祷,像祢教导其他人一样!”于是祂再次详细阐释《天主经》,并告诫他们要杜绝虚伪的祈祷。
勒加巴地势极高,可俯瞰整个革乃撒勒湖,远望大博尔山映照天光。城虽不大,但其上方巨岩上矗立着一座方形堡垒,墙高壁陡,宛如直接从山石中凿出。堡内设有拱室与营房,有士兵驻守,平台式的屋顶甚至生长着树木,堪称一座真正的山巅要塞。
从勒加巴向西南至湖边,约五小时路程;西行到真福山需三至四小时;到贝特赛达-尤里雅斯约五小时;距耶稣驱魔入猪群之处约七至八小时;而至凯撒勒雅-斐理伯则大约五小时。一条商队通行的大道,蜿蜒穿越勒加巴与凯撒勒雅之间的崇山峻岭。
这些日子里,耶稣时常谈及即将面临的黑暗时刻。祂预言人们将在各处迫害祂,甚至图谋夺取祂的生命。有一次,祂更明确地说:"我被捕的日子已经临近了。"自上次在葛法翁引发争议后,祂再未公开谈论生命之粮的奥迹,也不再提及吃祂的肉、喝祂的血。当初揭示这个奥迹,本是为了考验门徒,筛除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不让这些人继续混在追随者的行列中。
勒加巴的高地风光旖旎中带着原始之美。东北方向嶙峋多石,虽然不像革乃撒勒那样盛产珍果,但麦浪翻滚,山间牧场绿草如茵。成群的驴和牛在悠闲吃草:有些牛昂着黑鼻,宽阔的犄角高昂;有些低头踱步,双角前倾;还有许多牛的角已折断。远处看似矮小的骆驼群实则规模惊人,它们常倚着树木岩石站立入眠。在一片山毛榉林中,我还意外看见成群的猪。从没见过犹太人或外邦人用它制作熏肉,但他们擅长在阳光下晒鱼腌鱼。这高山上水源奇缺,居民在低处修建蓄水池收集雨水,再用皮袋运上山岗。
从勒加巴出发,耶稣带着忠心的追随者翻山越岭前往凯撒勒雅-斐理伯,正午时分终于抵达。山路险峻,多处荒无人烟。凯撒勒雅的地势美得令人惊叹——五座丘陵与一道山脉环抱全城,园林掩映间,充满异域风情的柱廊与拱门错落有致。城内坐落着七座宫殿和无数异教庙宇,犹太人与外邦人和睦而居。城外山谷中,一泓清池碧波荡漾,池心旋转的建筑涌出甘泉,水流欢快地奔向约旦河。外邦人区有口深井,井上华厦巍峨,井深不见底——想必这井与斐亚拉湖的水脉相通。更远处,拱门涵洞间流水潺潺,宛如穿梭在洞穴与虹桥之间。
耶稣受到热烈欢迎。商队早已传报祂要来的喜讯,人们望眼欲穿地等候。那位被治愈的血漏妇人的亲戚们,更是特意到清池边迎候。祂下榻在会堂旁法利塞人经营的客栈,顷刻间就被求治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宗徒们马不停蹄地医治病人。但当地某些法利塞人仍对耶稣心怀芥蒂——他们曾是葛法翁审查委员会的成员。
耶稣在城外小山上治病讲道。从各地赶来的外乡人带着病人聚集于此,声声呼唤如泣如诉:"主啊,求您差遣门徒来帮助我们吧!"法利塞人却冷嘲热讽:"为什么偏与这些卑贱之徒为伍?为什么不与博学之士交往?"
门徒们分发着食物衣物等救济品——这些物资由厄呢(即那位患血漏病的痊愈者)和她的叔父——一位仍居于此城的外邦人——供应。他们就住在凯撒勒雅。
最令人动容的是,先前被派往提洛、卡步耳和阿协尔支派的三位宗徒与所有门徒,如今都如约齐聚凯撒勒雅。重逢的时刻总是催人泪下:他们紧紧相拥,执手相看泪眼。当地人为风尘仆仆的归来者行洗脚礼,而这些门徒一刻不停,立即投身到分发食物、施舍救济和医治病人的善工中。
随后,耶稣带着全体宗徒和门徒——约六十人——来到厄尼的叔父家中。他们按照外邦习俗举行了隆重的迎接仪式:铺开绣花地毯让耶稣行走,人们手持青翠的枝条和花环夹道欢迎。老人由厄尼和她的女儿搀扶着前来迎接耶稣,妇女们纷纷跪伏在祂面前。
耶稣此次来到凯撒勒雅,部分原因正是应这位老人的恳求。老人和其他几位外邦人都渴望受洗,但对割礼有所顾虑。耶稣在公开讲道中从未提及此事,但与老人进行了私下会谈。在这种情况下,祂从不命令人行割礼,但也不主张废除。当虔诚的老外邦人受洗前私下诉说这方面的困扰时,耶稣总是安慰他们说:若不愿成为犹太人,保持原状即可,但要相信并实践祂的教导。这样的人既不属于犹太教,也不属于外邦信仰,他们祈祷、施舍,直接成为基督徒,无需经过犹太教。甚至对宗徒们,耶稣也避免谈及此事,以免使他们困惑。我从未听法利塞人以此指责耶稣——即便在祂受难时也没有。
老人家铺着精美石板的庭院上张着白色帐篷,中央开口处垂下一个花环。除了绿树成荫,整个庭院还装饰着鲜花编织的花环。洗礼就在帐篷下举行。仪式前,耶稣先给予教导,并与望教者私下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他们向耶稣敞开心扉,倾诉一生经历,并表明对祂的信仰。耶稣赦免了他们的罪过,然后由撒图尔宁在耶稣祝圣过的水盆中为他们施洗。
洗礼后举行了盛大的宴席,所有门徒和这家的亲友都参加了。筵席完全按照外邦习俗:餐桌比犹太人常用的要高,宾客斜卧在长榻上,双脚向外,一只手臂倚靠软垫。桌边呈锯齿状,每位宾客面前都有小碟,主菜则盛在餐桌中央的大盘子里。
厄尼痊愈后简直脱胎换骨,曾经苍白的脸庞如今红润光泽,虚弱的身体变得活力充沛。在隆重的宴席上,她与年约二十一岁的女儿如双生百合般侍坐在叔父两侧。宴至中途,母女二人优雅离席。当她们重返大厅时,母亲含泪静立门边,女儿则戴着绣金面纱,手捧雪花石膏香膏瓶,迈着虔敬的步子走向耶稣身后。她轻轻叩碎玉瓶,顿时馨香四溢,珍贵的香膏如甘露般倾泻在耶稣头上。她颤抖着双手,温柔地将香膏抹匀,指尖轻梳过祂耳后的发丝,每一个动作都充满敬爱。最后,她解下面纱轻轻拭干,躬身退下时眼中闪着泪光。此时屋外正欢声雷动——仆人们抬着一筐筐新烤的面包和新鲜水果分发给穷苦人。
这所雅致的宅邸是叔父新置的产业。为了彻底远离异教交际与庙宇祭祀,他特意与厄尼迁居至此——虽不在犹太区,却用一道橄榄树篱与外邦生活划清界限。厄尼原是叔父最疼爱的侄女,因嫁给犹太人(丈夫已故)而继承庞大家业。迁居时,他们将粮仓里三分之二的谷物、上百件衣物和被褥悉数赠予穷人。
凯撒勒雅-斐理伯距肋舍姆(即拉依斯,当年客纳罕妇人跪求耶稣之地)有四小时路程,这是两座截然不同的城市。
耶稣驻留期间,外邦人在城中的珍珠泉边举行盛大庆典,感恩泉水滋养万物。三足鼎上檀香缭绕,头戴花冠的少女们如蝴蝶般簇拥着神像。这尊诡异的偶像由四个背靠背的雕像组成,每尊都有独立的头手足,手臂至肘紧贴身躯,手掌却如索命般向外伸展。清泉从四面涌入大理石池,其中一股分流注入犹太人的浴场——那里有带帘幕的私人厅堂与沐浴池。
异教庆典的余音还未散尽,耶稣就来到泉边为慕道者作洗礼准备。当门徒为这些虔诚的犹太人施洗时,泉水都仿佛变得更加清澈。礼成后,耶稣带着门徒返回厄尼家中辞行。这些可敬的人跪地亲吻耶稣的衣角,泪水沾湿了石板:"主啊,您的恩典使我们重生!"他们早已将备好的礼物送至城外——耶稣正在那里为风尘仆仆的商旅和衣衫褴褛的贫民讲道。满载着面包、谷物、羊毛袍和绣花被褥的驴车排成长队,耶稣亲手将这一切分给穷人。许多新受洗的信徒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跑回家取来亚麻布、粮食和蜂蜜加入施舍行列——这真是穷人们像过节般欢喜的日子!
后来,那些法利塞人表面上客客气气,却坚持要请耶稣进会堂,“请教”几个问题。门徒们都跟着祂一起去了,当时堂里聚了很多人。法利塞人早就准备好一堆关于离婚的难题——因为那一带婚姻纠纷复杂,耶稣之前调解过几桩,还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
这时,他们话锋一转,带着恶意质问耶稣:“你为什么对想跟你的人提那么苛刻的要求?”——原来他们那边有个富家出身的年轻人,之前向耶稣求着要做门徒,却被耶稣拒绝了。那年轻人受过良好教育,很早以前就想跟随耶稣,但耶稣对他说:要离开父母,把财产分给穷人……这次在凯撒勒雅-斐理伯,他又来找耶稣,却还是舍不得放手自己的钱,想自己管着。于是耶稣又一次没有收他。
法利塞人借这件事发难:“你提的这些条件,谁听过?”那年轻人还引用耶稣说过的话,叫宗徒们作证——他们确实也都听过。宗徒们一下子被问住了,不知该怎么回应。法利塞人就嘲笑耶稣:“你只跟没文化的人打交道,是不是因为这年轻人有学问,你才不要他?”耶稣严厉地回应了他们,说完就转身离开,继续上路。
出城的时候,耶稣吩咐宗徒和其他门徒们分成几路,派他们往东和东北方向去很远的地方传教。他们要一路走到大马士革、阿拉伯,还有好些从没去过的城镇。而耶稣自己只带两个门徒,沿着斐亚拉湖左边走,去了阿尔戈布——那是一座山城,从凯撒勒雅直走要四小时。祂借宿在会堂附近的肋未人家里。
阿尔戈布住的大部分是犹太人,少数外邦人比较穷,就替犹太人做工。这里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做棉纺织,纺线织布。地方挺缺水,大家得用皮袋运水上山,倒进蓄水池。
耶稣在广场上教导众人,也治好了一些病人。他还上门去看望老人和体弱的人,在他们家里安慰、医治他们。这里的人几乎都受过洗,也没有法利塞人住这儿。从阿尔戈布望出去,视野非常好——能远远看见上加利利、真福山,往下看贝特赛达-尤里雅斯的风景特别美。
之后,耶稣和两个门徒在当地几个人陪送下又启程了。他们往东穿过山区去勒加巴,在离城两小时的一个商队驿站棚屋休息——每年有三批商队会经过这儿扎营。正休息时,四个年轻门徒带着干粮赶来与耶稣会合;他们是从耶路撒冷过来的,路上还经过了葛法翁。
耶稣从驿站前往勒加巴的城堡要塞,那里已聚集了大批人群,还有许多随商队而来的人。城堡仿佛直接从岩石中凿出,周围有几排房屋和一座会堂。六位宗徒——伯多禄、安德肋、若望、长雅各伯、斐理伯和次雅各伯——也从凯撒勒雅东边附近的地方赶来与耶稣会合,其他门徒则去了更远之处。
会堂里挤得水泄不通,连站的地方都没有。耶稣引用耶肋米亚先知的话开始讲道。祂说,如今他们迫切想见祂、听祂说话,但时候将到,众人都要离弃祂,甚至嘲笑、虐待祂。
法利塞人听后激烈地与耶稣争辩,再次指控祂是“靠魔王贝耳则步驱魔”。耶稣直指他们是“谎言之父的子女”,并说天主不再悦纳流血的祭献。我听见祂谈到“羔羊的血”,谈到他们不久将要流出的无辜之血——而牲畜的血只是这血的预像。祂继续说,随着羔羊的祭献,他们的宗教仪式将要终结。凡信靠这羔羊祭献的,必与天主和好;但那些杀害羔羊的人,必被定罪。祂还当着法利塞人的面警告门徒要防备他们。
这番话激怒了法利塞人,耶稣和门徒不得不迅速离开,退避到荒野中。我看见人群里有些人拿着棍棒。耶稣从未如此直接地斥责过攻击祂的人。当夜,祂和门徒在荒野度过,随后前往苛辣匝因。
成群的人涌向那里,把病人安置在耶稣将要经过的路边。在去会堂的路上,祂治好了水肿病人、瘸子和瞎子。
尽管法利塞人激烈攻击,耶稣仍以先知般的口吻预言自己未来的苦难。祂提到他们一再献祭赎罪,却仍充满罪恶与卑劣。接着祂谈到赎罪节时,那只承载全民罪过、被逐出耶路撒冷赶往荒野的公山羊。祂意味深长地说(但他们仍不明白):时候快到了,他们同样要驱逐一个无辜者、一个爱他们、为他们付出一切、真正背负他们罪过的人。祂说,他们要把祂赶出去,在刀兵相交中杀害祂。
这些话引起法利塞人一阵哄闹和讥嘲。耶稣离开会堂走到城中,法利塞人跟上来要求解释,但耶稣回答:“你们现在不会明白。”
正纠缠时,有人带来一位又聋又哑的牧人,他善良虔诚,朋友们求耶稣按手医治他。耶稣吩咐把他带离人群,朋友们照做了,法利塞人却仍紧跟不离。于是耶稣就当众治好他,让他们看清:祂是藉祈祷和对天父的信德行奇迹,而非靠魔鬼。
耶稣把手指探进聋哑人耳中,用唾液沾湿手指,触碰他的舌头,然后举目望天,叹息说:“开了吧!”霎时,那人听见了,也能清晰说话,喜乐地连连称谢。但耶稣嘱咐他不要张扬此事。
人群越发拥挤——因又有商队抵达,耶稣和同伴们便离开这座城市,继续前行两三小时,来到玛窦的税关。但这里人也越来越多,耶稣就留下几位门徒,自己与其他门徒上船,划往贝特赛达-尤里雅斯。他们在一片僻静处靠岸,直到夜晚都留在真福山脚下。
天未亮,他们又离开贝特赛达,划向湖东岸。耶稣在玛窦税关以外的山脊上讲道,场中有来自德卡波利的外邦人,也有随商队而来的群众。许多病人被用担架或驴子运上山,耶稣一一治愈了他们。
耶稣教导众人应当如何祈祷、在何处祈祷,并要持之以恒。祂说:"孩子求饼,父亲岂会给他石头?求鱼岂会给蛇?求蛋岂会给蝎子?"祂举例说,有些外邦人对天主充满信心,从不索取什么,只是感恩领受一切赐予。"若仆人和外邦人有这样的信心,"耶稣说,"天主的儿女岂不更该如此?"祂还谈到治愈后应当感恩,以改过自新的生活来表达,并警告重新犯罪的惩罚——堕落者的灵性状态总是比得医治前更糟。
此时人群越发拥挤,耶稣不得不再次退避。但祂事先宣布次日要在另一座山上举行大型教导。这座山位于真福山东侧,四面八方的人们蜂拥而至,整个山区山谷布满帐篷,处处回响着"耶稣在哪里?"的询问声。
耶稣讲解了第七、第八端真福后,为躲避人群,带着宗徒和门徒登上伯多禄的船。他们沿湖划行却不敢靠岸,因为群众找来船只紧追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