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带着新门徒离开牧村——只停留了几个时辰——就往息哈尔去。一路上,我常见祂停下脚步,恳切地教导他们。祂吩咐厄里乌德、息拉和厄勒孟则尔,不可向人透露曾随祂去过哪里,以及在路上遇到什么事;也向他们解释了要守密的缘故。我看见厄勒孟则尔拉着耶稣的衣袖,求准他记下些事。主回答,等祂去世后他可以写,但要交给若望保管。我不由得想,这记录或许至今还存留在某处呢。
伯多禄和若望前来迎接主,城外还有六位宗徒等着。他们领主和门徒进了一户人家。主人虽从未见过耶稣,却热情接待了祂。但主似乎不愿显明身份,宁愿让人以为祂是宗徒中的一位。新到的人都洗了脚。安息日开始,灯也点亮了。耶稣和同伴穿上白色长衣,系上带子,祈祷后往高岗上的学堂去。之后,他们吃了主人预备的饭,席间有几个长须的犹太人,最年长的一位穿着高级司祭的礼服,由侍从扶着。在学堂和席上,耶稣都没有表明身份。主人神情虚伪,我看他像个法利塞人。
饭后,耶稣要求打开会堂。祂说,已听了他们的道理,现在到祂讲了。祂谈到奇迹和征兆,说若人见了仍不忘自己的罪过、缺乏爱主之心,这些便毫无用处。对他们来说,宣讲比奇迹更紧要。吃饭前,宗徒们已求主讲得更明白些,因为他们还不懂祂的意思。他们说,祂总是提到快要来的终结,但何不在离去之前再去纳匝肋一次,显大能、行奇迹来宣示使命?这时耶稣再次回答:若人因祂不悔改,见了奇迹仍和从前一样,奇迹就没有用。祂反问:行奇迹、增饼饱五千人、复活拉匝禄,究竟得到了什么?连他们自己都还贪求更多呢!伯多禄和若望与主同心,其他人却不满意。去息哈尔的路上,耶稣已向厄里乌德、息拉和厄勒孟则尔解释,为何在最后行程中未行奇能。祂说,是因为宗徒和门徒该用奇迹证实祂的教导,并且要行比祂更多的奇迹。耶稣对宗徒想向三位青年打听祂的行踪感到不悦;宗徒因青年闭口不答而十分恼火。
注:耶稣特意嘱咐厄里乌德等三位青年对祂的行踪和经历保持沉默。当宗徒们试图绕过耶稣,直接向青年们打听时,耶稣感到“不悦”。这不悦并非源于愤怒,而是因为:
时机未到:某些奥秘(尤其是关于祂的神性、使命和苦难的完整意义)需要在合适的时机,由祂亲自并以正确的方式揭示,而不是通过门徒间的私下打听和传闻来传播。
考验信德:耶稣希望宗徒们信靠的是祂本身和祂的教导,而不是依赖神奇的经历或对外部信息的好奇。祂在培养他们一种基于信任而非眼见证据的信德。
尊重秩序:信息应当由祂这位导师来发布和管理,而不是被门徒们私下探听和传播,这可能导致误解或信息失真。
宗徒的心态:好奇、焦虑与掌控欲
宗徒们对耶稣的“不悦”感到“十分恼火”,这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状态:
被排除在外的挫折感:其他三位同伴与耶稣分享了重要的经历,而他们却被排除在外,这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和不安全感。
对耶稣使命的不理解:他们仍然更关注耶稣外在的行踪和可能行的奇迹,而非祂教导的内在核心。他们想通过了解“发生了什么”来掌控和理解耶稣的使命,而非完全信靠。
人性的反应:他们的“恼火”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反应,表现出他们在灵性成长过程中的不成熟,仍然习惯于依赖可见、可闻的证据,而非纯粹的信心。
信德高于眼见:整个事件强调了天主教灵修的一个核心:信德(Faith)超越理性的好奇和感官的证实。耶稣邀请宗徒(和所有信徒)进入一种更深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对他话语的信任上,而不是对超自然现象的追逐上。
服从与谦卑:三位青年对耶稣命令的服从(尽管会得罪其他宗徒)是一种美德。而宗徒们需要学习的功课是谦卑地接受并非所有奥秘都会立刻向他们显明,需要服从耶稣的安排。
师徒关系的张力:这展现了耶稣作为导师如何以有时令人费解的方式,来教育和锤炼祂所挑选的人,引导他们走向更成熟的信仰。
总结来说:耶稣希望建立的是基于信德和服从的深层灵性关系,而宗徒们则仍停留在基于信息和可见奇迹的肤浅理解层面。耶稣的“不悦”是对他们灵性成长方向的纠正,而宗徒的“恼火”则显露出他们仍需被净化和提升的人性弱点。
耶稣向他们宣告,祂要去耶路撒冷,在圣殿里讲道。我看见息哈尔的犹太人派使者去耶路撒冷报信,说耶稣又出现了,因为这里的法利塞人最不满。他们威胁要捉拿耶稣,解送耶路撒冷。但耶稣回答说,祂的时候还未到,祂自会去耶路撒冷,并且说,祂讲话不是为他们,而是为跟随祂的人。
耶稣于是遣散宗徒和门徒到不同地方,只留下那三位知情的门徒,随祂前往厄弗隆,为在耶里哥附近租住的客店与圣妇们相会。祂早已通过三位门徒的父母告知她们祂要回来。从息哈尔到厄弗隆的路上雾很浓,雨下得大。耶稣没有直走,而是去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城镇和人家,安慰居民,治好病人,劝大家跟随祂。宗徒和门徒也没有直奔指派的地方,而是转到沿途的田庄和人家,宣告耶稣快要到了。所有渴望救恩的人都要再次被唤醒,因牧人离开而迷失在林中的羊群,如今牧人回来了,牧工就要把羊重新聚成一群。傍晚时分,耶稣带着三位门徒到了厄弗隆,走进各家,治好病人,召众人随祂到会堂去。这地方有座大会堂,分上下两厅。成群的男女从厄弗隆和邻近地方涌来听道,会堂挤满了人。耶稣让人在厅中放一把椅子,先向男子、后向妇女讲道。妇女站在后面,男子给她们让出地方。耶稣教导跟随祂的必要、祂即将到来的终结,以及不信的人要受的惩罚。人群中响起低语声,因为当中有许多心术不正的人。
耶稣从厄弗隆派那三位可信的门徒去迎接圣妇们——共十位,已到了耶里哥附近租住的客店。有圣母、玛达肋纳、玛尔大,另有两位,还有伯多禄的妻子和继女、安德肋的妻子,以及匝凯的妻子和女儿。最后这位嫁给了安纳狄雅——一位很可敬的门徒,他是牧人,也是息拉母亲的亲戚。伯多禄、安德肋和若望在路上与耶稣会合,随祂前往耶里哥。圣母、玛达肋纳、玛尔大和其他人在一口井边等候祂。日落前两小时,祂来到她们那里。妇人们跪在祂跟前,亲吻祂的手。圣母也吻了祂的手,起身时,耶稣吻了她的手。玛达肋纳站得稍远。门徒在井边给主和宗徒洗脚,之后众人用了饭。妇女们单独吃,饭后她们到饭厅下端听耶稣讲话。祂没有留在客店,而是带着三位宗徒往耶里哥去,那里聚集了其余的宗徒、门徒和许多病人。妇女们跟着祂。我看见祂走进许多人家治好病人,然后亲自打开会堂,让人在厅中放一把椅子。圣妇们退避在一处,自有灯盏照明,圣母和她们在一起。讲道后,圣妇们返回客店,第二天早晨回家去了。
耶里哥聚了很多人,因为门徒已宣告耶稣将至。第二天祂治病讲道时,法利塞人挤来挤去、私下议论得很厉害,他们派使者去耶路撒冷报信。耶稣随后去了约旦河边的洗礼处,那里躺着许多盼望祂来的病人。他们听说祂又出现了,便来求祂帮助。周围有小棚和帐篷,人可以从下面下到水中。我也看见小岛上祂受洗的那个池子,有时水满,有时又让水流走。人们从各地来取这水,有从撒玛利亚、犹太、加里肋亚,甚至从叙利亚来的。他们把大皮袋驮在驴背上,皮袋挂在驴子两侧,用箍圈固定在驴背上。耶稣治好了许多人。只有若望、安德肋和次雅各伯跟在祂身边。
这时没有行洗礼,只有洁礼和治病。就连若翰的洗礼也比这次的洁礼更有圣事性。耶稣上次在耶里哥时,许多人在城内一处浴池得痊愈,但那不是洗礼。约旦河这一段有个常有人去的浴场,若翰只是加以扩大。岛上耶稣受洗的池子中央,祂曾倚靠的杆子还立着。耶稣治好了许多人,并未用水;但对患癞病的人,他却浇水在他们头上,由门徒为他们擦干。
真正的洗礼是直到犹太人的五旬节后才开始实行。耶稣从未施洗。天主之母是五旬节后由若翰在贝特匝达池单独施洗的。行礼前,他举行了感恩祭,就是按当时习惯祝圣并念些经文。
人群太拥挤时,耶稣就带着三位宗徒去贝特耳——就是圣祖雅各伯在山上看见通天梯的地方。他们到时天已黑,走近一户人家,有可靠的朋友在那里等候:拉匝禄和他的姊妹、尼苛德摩和若望·马尔谷,他们是从耶路撒冷悄悄来的。主人有妻子和四个孩子。房屋围着一座院子,院中有泉。主人带着两个孩子开门迎客,立刻领他们到泉边洗脚。耶稣正坐在泉边,玛达肋纳从屋里出来,把一小瓶香液倒在祂头发上。她站在祂身后这样做,像从前多次做的一样。我惊讶她的胆量。耶稣把拉匝禄——他仍旧苍白憔悴——搂在怀中。他的头发很黑。吃饭时,有水果、饼、蜂巢和青菜,是犹太地常见的食物,桌上还有小杯。耶稣治好了属于这户人家的一栋房子里的病人。妇女们单独吃饭,之后排在大厅下端听耶稣讲道。
第二天早晨,拉匝禄和同伴返回耶路撒冷,耶稣则带着三位宗徒绕很远的路,来到安德肋同父异母兄弟之子的家,这人的女儿正病着。中午时分,他们到了这家的井边。主人是个壮实人,做柳编屏风的活儿,他给客人们洗脚,领他们到家。他有很多孩子,有些还很小。两个十六到十八岁的成年儿子不在家,而是在加里肋亚海边的渔场,在安德肋的住处。安德肋已派人告诉他们耶稣回来了,要他们到某地迎接祂。
饭后,那人领耶稣和宗徒去看他患病的女儿,一个十二岁左右的女孩。她长久躺在床上,面色苍白,一动不动。她患了萎黄病,而且头脑简单、思维单纯。耶稣吩咐她起来,然后和安德肋一起搀她的手到井边,浇水在她头上。之后,按主的吩咐,她在帐篷下洗了澡,回来时已痊愈。她是个高个儿的孩子。耶稣和宗徒离开时,父亲送了他们一程。安息时分前,耶稣到了一座小城,在城墙边一家客店住下,随即和跟随的人去会堂守安息日。
第二天早晨,祂又去会堂祈祷并简短讲道。我看见一大群人围着祂。他们带来各种病人,祂都治好了。我看见这地方人人都敬重耶稣,簇拥着祂,人非常多。宗徒们也治病祝福,连司祭们也领病人前来。
我看见耶稣在这里治好了一个癞病人。这人曾多次被抬来放在祂要经过的路上,但祂总是走过不理。就在耶稣到来前,他们把这可怜人从城远的角落——他住在墙内一个小住处——抬来。他们用一种有帷幔围着的舁床抬他来见耶稣。除了耶稣,没人走近病人;祂掀起帘子,摸了摸病人,吩咐人送他到城墙附近的浴池去。照做之后,癞病的鳞屑就从身上脱落了。他患的是双重癞病,因为平常的癞病上又加了不洁之症。主同样治好了许多患血漏的妇女。当祂在会堂外的院子治病时,人群拥挤,甚至拆掉栏杆,爬上屋顶。
离开这地方后,耶稣带着三位宗徒继续前行,到了一座坚固的城堡(亚历山大里翁?),四周有壕沟或带泄水道的池塘。这里似乎有浴场,我看见各种拱顶和厚墙。当耶稣表示要进这城堡时,宗徒们反对。他们说,祂可能会惹人生气,给人说闲话。耶稣回答,若他们不愿陪,就让祂独自进去。于是祂进去了。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人,有些像是囚犯,其他是病弱的人。门口有守卫站着,因为里面的人不敢独自外出,出去总是几人一起,并有守卫陪着。他们得在城堡周围的田里干活,清整田地,挖沟。耶稣和宗徒要进门时,守卫拦住了他们,但主一句话,他们就恭敬地让祂进去了。院里的人围到祂身边,祂同他们讲话,并从中分出了几个人。耶稣从不远城里叫来两个男子,他们像是法律官员,因为肩带上挂着金属小徽章。耶稣同他们讲话,看起来像是为祂分出的那些人作保。后来,我看见祂带着二十五个人离开城堡,同宗徒一起沿约旦河走了整夜。一路急行,破晓时分,他们抵达了一座小城。在那里祂把几个刚获释的囚犯交还给他们的妻儿。其他人在上游渡过约旦河,然后转向东边。他们来自刻达尔地方,是耶稣去拜星教徒那里很久之前教导过的地方。耶稣派宗徒们走这条路。当经过提庇黎亚附近的山谷和雅各伯井时,那三位缄默的门徒和祂访问外邦时的其他同伴与耶稣会合了。他们又走了一段夜路,只在棚下歇了几个时辰,第二天傍晚到了葛法翁。
在这里,一个叫色拉或色兰的青年被引见给耶稣。他是刻达尔新郎的表亲——就是耶稣在访问拜星教徒时赠予房屋和葡萄园的那位新郎。是新郎派色拉来见耶稣的,他一直在安德肋家里等祂来。他跪在耶稣面前,耶稣按手在他肩上,收他作门徒。耶稣立刻差遣他去办事,派他到学堂管事那里,取回钥匙和经卷——这经卷是在圣殿荒废、停止敬礼的七年期间,在殿内寻得的。耶稣上次在这里讲道时,用的也是这卷依撒意亚经书。青年回来后,耶稣和同伴进入会堂,点亮灯盏。耶稣让人清出一块地方,放上有台阶的讲台。一大群人聚集,耶稣对着经卷讲了很久。葛法翁群情激动,人们聚在街上,我听见喊声:“若瑟的儿子又来了!”
天还未亮,耶稣便离开了葛法翁。我看见祂带着门徒,还有几位前来会合的宗徒,一同进入了纳匝肋。这时我看见亚纳的房子已归别人。耶稣也去了若瑟的旧家,如今关着空在那里。随后祂直往会堂去。祂的出现引起民众很大骚动,成群跑出来。一个附哑魔的人突然对着祂大喊:“那是若瑟的儿子!那叛逆!抓住他!关起他!”耶稣命他住口。那人听从了,但耶稣没有赶出他身上的魔鬼。
在学堂里,耶稣让人腾出地方,给祂放上师傅的座位。这趟祂行动完全自由,公开教导,像有权这样做的人,这做法使犹太人非常愤怒。祂也走访了若瑟旧家附近的许多人家,治好并祝福孩子;这一来,听道时还算安静的犹太人变得极其忿怒。耶稣很快离开城里,吩咐宗徒到增饼山与祂会合,祂只带着门徒去了那里。
他们到山上时,天已黑,山顶燃着火。耶稣站在中央,宗徒围在四周,门徒又围在外圈。聚了相当多人。耶稣讲了一整夜,直到快天亮。祂向宗徒指示,用手指点各处,吩咐他们该去什么地方治病传教。看起来像是在交代他们即将开始的行程和工作。他们和许多门徒在这里向祂辞别,天蒙蒙亮时,祂转身向南行。
这趟行程中,一对父母求耶稣进他们家,治好他们患疯病、苍白有病的女儿。祂吩咐她起来,她就痊愈了。
离塔纳特息罗一小时路程,全体宗徒拿着绿树枝来迎接耶稣。他们俯伏在祂面前,祂拿起其中一根树枝。然后他们给祂洗脚。我想行这礼是因为他们再次团聚,也因为耶稣重新公开作为他们的师傅出现,并要再次到处讲道。在宗徒和门徒陪同下,祂往城里去,圣母、玛达肋纳、玛尔大和其他圣妇——除了伯多禄的妻子和继女、安德肋的妻子仍在贝特匝达——在一家客店外迎接祂。圣母从耶里哥一带而来,在这里等候耶稣。其他妇女也从不同路线到来。她们预备了饭食,有五十位客人同吃。之后,耶稣让人取来钥匙,往会堂去。圣妇和许多民众听了祂的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