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兰爱心书屋  
 
小德兰爱心书屋
 
与主接触(戴迈乐著)列表
·目录
·译者的话
·
·1 领受圣神
·2 使徒之避静
·3 举办避静之意向
·4祈祷的方法
·5祈祷之律
·6求恩祈祷及其定律
·7祈祷的其它定律
·8耶稣祷文
·9分享祈祷式
·10悔改
·11悔改之险
·12罪的社会面
·13圣本笃祈祷式
·14基督的国度
·15认识、热爱、跟随
·16基督生命之默想
·尾声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
16基督生命之默想
16基督生命之默想
浏览次数:2610 更新时间:2018-1-8
 
 

16基督生命之默想

圣经教导了我们一种默想基督生命的方法,极受先圣推崇,因其极有助于增进与基督间之亲密关系;这种方法与幻想有关。时下心理医生很喜欢把幻想作为工具,因其颇具成效;大家逐渐明白,幻想的世界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虚幻〉,也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去处。幻想之中所反映的现实较我们的理性常有过之而无不及,故其极有助于治疗及成长。

我先跟各位介绍这种祈祷方式,然后再对其困难及克服之道多加阐述;我们不妨从任何角度切入,默想基督的生命。先恭读一段经文:

这些事后,正是犹太人的庆节,耶稣便上了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门有一个水池,希伯来语叫作贝特匝达,周围有五个走廊。在这些走廊内,躺着许多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麻痹的,都在等候水动,因为有天使按时下到水池中,搅动池水;水动后, 第一个下去的,无论他患什么病,必会痊愈。在那里有一个人,患病已三十八年。耶稣看见这人躺在那里,知道他已病了多时,就向他说:「你愿意痊愈吗?」那病人回答:「主,我没有人在水动的时候,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到的时候,别人在我以前已经下去了。」耶稣向他说:「起来,拿起你的床,行走罢!」那人便立刻痊愈了,拿起自己的床,行走起来。(若五1-9)

现在我请大家发挥一下想象力,幻想一下贝特匝达,并看见了五个走廊,病人躺了一地,且在病人中间走动一下,感觉如何?你看见那位瘸子了,走过去跟他聊聊。你想他的病因为何?你对他有什么印象?你喜不喜欢他?当你跟他说话时,你注意到主耶稣来了,环视着病人。你想主耶稣会作何感想,有何感觉?有没有跟谁说话?或是一直走向那位瘸子?我们让条路给主基督,听听主耶稣要跟他说什么?那瘸子跟主耶稣说什么?不要忽略任一细节——主耶稣的感觉、讲话及动作。特别留意的话:「你愿意痊愈吗?」圣经只作了概要的叙述,不妨在情节上多发挥一些想象力。仔细听听主耶稣大有能力的一字一句:「起来,拿起自己的床,行走罢!」注意当下发生的状况,体会一下瘸子的感觉与反应,及主耶稣的感觉与反应。

之后,主耶稣转向你,你正受病痛折磨吗?生理的、心理的、或灵性的?告诉,听听怎么说?你怎么答?「你愿意痊愈吗?你真的愿意痊愈吗?你愿意得到痊愈带给你的所有好处吗?很多人不愿意病得医治,因为其有痛苦伴随、或有责任、或须放弃心中所愿……」如果你的答案是:「是的,主,我愿意痊愈。」那么,你也可以听见主耶稣充满能力的话了。这是充满恩典的一刻,主耶稣的临在是如此的真实,如此地带着大能;当下站在你面前的主耶稣,与二千年前站在瘸子前面的主耶稣完全一样。如果你对的大能满怀信心,你会经验到主耶稣医病的轻触,或许没有像那位瘸子一样引人注目,但有效性并无二致。在此之后,花点时间与主亲近、相处。

接下来谈谈这种祈祷的缺点。虽然神秘派神师如圣文德(St.Bonaventure)及圣依纳 爵对这种祈祷均极推崇,但其仍不是没有缺点。事实上,想象中的景象毕竟并非真实,全出于幻想。对此疑点,答案非常简单:景象当然并非真实,但其中涵蕴了真理,不是历史的真理,而是奥秘的真理。请容我稍作解释:圣依纳爵将此种祈祷用为其神操中祈祷的原则,为这缘故,他在归化之后不久,立刻前往圣地朝圣。他在《萨森林的鲁道夫》 (Ludolph of saxony) 一书中引述了圣文德的一段话:「如果你希望从类此默想中获益,先得将一切的挂虑及欲望搁置一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借由默想感觉基督亲切的临在;如同的话语清晰地在耳边响起,如同我们的眼睛可以具体地看到这一切。于是,你将感受到个中滋味的甘甜,并深自省思,同时在品味之余而期待更多。默想中出现的过去情境,好像就发生在眼前。在默想中,我们走进圣地,热情地亲吻主耶稣站立过的土地,听听主耶稣跟门徒们说什么,看看怎么与门徒们、罪人们相处,的举止坐息,的教导及讲道,的饮食起居及所行的奇迹。在心里牢牢记住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圣依纳爵在读到这一段话时,立刻毫不犹豫地将其用在其祈祷的操练中,不过,直到他亲身看见圣地之后,他热情的心才平静下来;从那时起,他将所看见的一切细节,都深深地刻在心版上——主耶稣所看见的山丘、溪谷,主耶稣走过的路,旅居过的房子。他来到橄榄山上,恭敬地瞻仰主耶稣曾站立过的一块石头,主耶稣就在那儿被提升上天,彷佛之间,他还看见了主耶稣留在大石上的脚印。下山来后,他突然想到他刚才没有注意主耶稣升天时,的脚朝向那里,于是他又独自上山,不惧危险,倾其全身所有买通山上的守卫,只为看清每一个细节。如今,正是同一个人,手着「神操」(spiritual Exercises ) 一书,告诉参加避静的弟兄姊妹,为了自己而重塑基督生命的情境。为了默想主耶稣的圣诞,他要求避静者利用想象力〈看〉——从纳匝肋〈看〉到白冷城,看看城的大小,位置,附近的山丘与溪谷;瞧瞧主耶稣诞生的地方,是大还是小,高还是低,里面布置如何。为什么他要避静者利用想象力去看这些?因为他自己就〈看〉到过这些地方(或者 说,他相信他看到的就是这些地方),否则他怎能描述得这么清楚呢?事实上,在想象中看到的情况是否与历史一致并不重要,圣依纳爵只是想带领避静者进入自己想象中的纳匝肋,到达想象中的白冷城。类此想象可以带给我们奥秘的真理,奥秘的真理远比历史的真实重要。在想象之中,我们会与主耶稣真实的接触,这也远比世上一切的历史的真实重要。据说圣方济在爱弗丽亚山(Mount Alvernia)上,在异像中看到苦架上的主耶稣,他还温柔地从苦架上抱下耶稣。圣方济自非神智不清,他清醒得很,至少跟我们一样清醒,他所看到的主耶稣已死过一次,不会再死了;然而,当他温柔地取下主耶稣,痛苦地竖立其侧时,一股深深的、神秘的爱油然而生,虽是幻想,却如此真实;当下,一总的理性、神学理论全都变得多余了。事实上,我们今天能有在圣诞节做小马槽的美好传统,应归功于圣方济。如他看到现代许多圣经知识已转化为儿童故事,我非常肯定他会跟我们一样制作小马槽。因此,圣经章节中事件发生的历史性不是我们想象的重点,重点是借由想象中的情节,我们与实际接触。如果我们让自己再变成孩子,全心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我们或会惊讶而愉悦地在幻想中找到基督,并与基督有更深的连系,此恐非神学省思所能及。据说有许多圣人,圣安东尼即其中之一,曾经抱过并逗弄过小耶稣。身为神学家且获尊圣品的圣安东尼自非傻子,岂不知道小耶稣早已不存在了吗!然他也从其异像中深深感知奥妙的实际,进而向〈虚幻之实际〉臣服,殊值庆幸。如你在默想圣经章句时,也像孩子一样进入幻想世界,你或会发现很多前所未见的、隐而不显的美好宝藏。比如在纳匝肋的圣家作一天客,分享其单纯的生活,帮他们做点事,与主耶稣、圣若瑟及圣母聊聊他们的一生及所遭遇的困难,也可以谈谈你自己;或参加主耶稣与门徒们的聚会,并提出你的问题:你也可以来到玛尔大及玛利亚的家,你可以跟玛利亚一样,亲密地坐在主旁听主说话,或帮忙可怜忙碌的玛尔大做家事。你毋须具备完备的圣经知识,主自会将为孩子预留之隐藏的智慧赐给你!

类此祈祷的另一关键,不是想象很久以前发生之历史事件的困难,也不是〈看见〉其正在眼前发生的困难,而是:幻想基督与我一起,在我面前,或幻想我跟主说话均不成问题,问题源于主耶稣跟我们说话。毕竟,我没有听见基督说什么,而是我自己的想象;是我借着主耶稣的口说我想说的话,我其实是在自言自语。

的确如此。当我们刚开始操练这种与基督间之对话时,我们所听到的基督说的话,只是自己思悟的反射;省思的本质本来就是如此:自言自语。现在我做类此默想时,只幻想主耶稣临在于我前,要不了多久,你就会知道基督所说的话,并非出自于你的想象力之捏造。有时候,想象的效应会令你大吃一惊而搞不清楚那是怎样一回事,因其中蕴涵了非凡的洞见。也有的时候你听到的话平凡无奇,其中没什么亮光及内涵,但这些平凡的话语会带来极不寻常的效应:如瞬间而出乎意料之外的平安、力量的增强、或主内无比的慰藉及喜悦;伴随而来的是一种确信,确信自己曾与主沟通,确信获得主赐的礼物,礼物以主的话语为包装,而主的话语则是在你的想象中,你〈要〉主对你说的。

类此操练是感知主临在的一种方法,卒至随时都可以感觉到主的临在。圣德兰对这种祈祷非常推崇。透过想象,你整天都有主相陪,常常可以与主亲密交谈。有一位作家将此称为〈信心的想象操练〉,他说得真好。想象主耶稣就坐在你房里的一张空椅子上,跟说说话,就好比真在那儿。其实这不纯为幻想,因为你想象中的情境虽幻却真,基督是复活之主,不受我们的想象力所限,因此,与你一起的主可能不是以你想象中的姿态、打扮存在。

从圣依纳爵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类此神操的推崇:「这种祈祷方式严谨地说是两个朋友间之对话,或者说是仆人对主人说话。在交谈中可以为己求,可以自责过错,可以倾吐自己的心事。也可以寻求忠告。」他在另一场合又说:「想象苦架上的主耶稣出现在你眼前,而且你开口跟说话,问,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怎么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也告诉你是怎么样降生成人,从永生中及时为我们的罪而死,并战胜死亡,死而复活。」请注意,圣依纳爵要我们见主耶稣时顺带问问题,求给我们忠告,此即对主赐答案的预期。圣依纳爵确信主会在避静中赐给他答案,向他启示其旨意,并亲自引导他前行。上述效应究系在〈想象的信心>(Imaginative Faith ),或借灵里深处的对话完成,恐非任何言语、概念及意象所能描述。圣依纳爵是这么说的:「主领避静的神师不应对避静者在神贫或在任何承诺上督促太多,也不要对其生命的状态或生活的方式多所置喙。不错,在神操之外,我们或可正当地鼓励信友依各人的条件选择禁欲、守贞、信仰生活及不同的成圣之道。不过,当一个人在做神操时,较适合也较好的方式是让创造的主亲自与寻求旨意的虔敬灵魂交往,借着爱及赞美之助,类此神操可帮助人于未来在事奉主方面做得更好。所以,主领避静的神师必须把握均衡的原则,不宜偏废;应促使受造的人与创造的神相互直接交流。」对此,我稍后会做进一步的说明,使大家对创造者与受造者间之内在交往有更多了解——其涵义及机转。目前,大家只要知道〈听〉主说话及得主带领的唯一方法,即借助上述想象的信心,应属足够。这些事情用理性是很难领悟的,理性讲求现实,与想象无涉。恢复成孩子吧,以单纯的心与主交往,如此可助直觉成长,使我们有能力分辨与我们交往的究纯系想象,或为真实,或为主之〈本体〉。

最后我想引用一位天主教修女与另一位印度大师说的话作结:「你以前曾经说过,如果你收任何基督徒为徒,不会使其成为印度教徒,只会使其成为更好的基督徒。请容我问你会怎么做呢?」这位印度大师的回答堪称一杰出之天主教灵修导师。他建议两种经历复活主耶稣基督的方法,他说:「我会竭力帮助他与主耶稣接触,一则使他时时刻刻都感知有主在旁,其二是督促他持恒读经。」

记忆疗法

针对前述经由想象默想基督的一生,我想再做一些补充,即把自己当作默想的对象, 以经验医治及成长,试释如下:

当我默想基督一生中之任一刻时,把自己也纳入想象中,即在想象的情节中也包含自己,在所有事件中,自己都轧上一角,在故事里讲话、倾听及动作。每当我借此重回往日情境时,彷佛将过去人生的旅途重新走过,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有基督相伴。兹举例说明。

假设我在幻想中重新回到过去的痛苦之中,如身历其境般地又再度面对带来羞辱的一段往事,我成了众矢之的;或者在幻想中又回到昔日的悲伤中,如面对至友之死。我将我过去的生命历程重新〈倒带>,重现每一细节,于是我受到二次伤害——失落、屈辱、苦痛。此时与以往不同的是,主耶稣与我同在,而扮演什么角色呢?是鼓励者抑或安慰者?是我痛苦失落的始作俑者吗?介入我往日的事件中,与其中的人互动。我从那儿寻求力量,寻求我当时尚不明白的解答,了解整个事情的意义。

这种操练的目的何在?此即人称之〈记忆疗法〉。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总有一些难以忘怀的往事,还有一些没有圆满解决的问题常常困扰我们,久而久之,遂形成一道永远的心灵伤痕,生命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其效应重则有如生命中的逆流,严重妨害我们能力的发挥。如幼年丧母的孩子可能在心里决定不再爱任何人了,而终其一生都在渴望已去不回的母爱。长期生活在极度恐惧及孤独下的孩子,可能一生都受影响;曾深受侮辱的人可能自尊破损,永难复原,也可能从此仇恨深藏,伺机报复。(关于记忆疗法可参考《治愈生命中的创伤》)

消除内在的搅扰对我们灵性及心灵的成长极为重要,当我们在基督的陪伴下使往日的 痛楚重现时,一次又一次地,我们会注意到同样的事情已有不同的涵义,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不带波动的情绪,而其原有的伤害也消失无踪了;非但如此,我们甚或心怀感恩地检视昔日种种,相信天主乃是因为必然的原因,让这些事情发生在我身上,好使我受益,使得荣耀。这种祈祷不但是良药一帖,也是好的神操。

哪些往事需要使用记忆疗法?只要是常困扰我们的往事,会使我们心生负面效应如上述者:痛苦、屈辱、欠缺、悲伤、自卑感、恐惧等。我建议各位持续利用这种祈祷方式直到负面效应消失为止;甚而你可以为同一事件心生赞美感谢及感觉到爱,其时,就可以停止了。过去未解的结解开了,痛苦的记忆被治愈了,甚至借由基督的临在而被圣化了。

对很多人来说,另有一种情况更值得回转,即曾经经验极大的喜悦、满足、爱及亲密感情,这些往事使我们得滋养、得力量,带给我们生命力及活出人生意义的欲望。不时回转至类此之往日情境中,重新一一品味所有令人愉悦的细节,将会带给我们心灵的活力及健康。若再得主临在之助,更能使我们心怀感恩赞美,并感知天主的仁慈;这会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主的爱,也有益于我们灵命的成长。在我们生命中,类此事件成千上百,其中有属灵的丰富及心灵的潜能,可惜以前不为我们重视,卒遭浪费,因为我们过于忙碌,忙碌于凡尘琐事:与朋友交谈、野餐、开心的派对、海边或湖畔的独步、与所爱的人拥抱、为好消息庆贺……或其他状况。

如在这次避静中,有生命中的往事不断困扰你,让你分神,且引起情绪强烈的波动, 不论其为正面如深深的眷恋及喜悦,或是负面如嫉妒、沮丧、痛苦、怨恨等,我建议各位

每天抽点时间作记忆疗法,就照我教你们的方法默想前尘往事,并持恒为之,直到其渐渐消失,不再影响你为止。

补述:祈祷辅导

我想利用这次讲道与各位分享一些在祈祷方面的心得,过去这些心得曾帮助过许多 人,相信对你们中间的一部份人也会有帮助。常有人说,祈祷是与生来的,人本来就是会祈祷的动物。不过也正因如此,我不希望各位错觉以为祈祷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不必学就会。人天生会走,但婴儿学步也是需要费时学习的,且要付出代价。人也天生会爱,然而,爱也需要学习。祈祷亦复如是。如果我们都同意祈祷是一门艺术,则正如其他艺术一样,需要不断的练习及学习,并且要忍受痛苦,方可有成。因此,我以为我们应举步向前,学习祈祷这门艺术,以期终至有成。

我现在要分享的祈祷心得,不见得对每个人都有一样的效果,有些人也许会认为我讲的一无用处,甚或带来困扰及伤害。若是如此,请任其飘逝。这些心得本来即为帮助各位祈祷,使祈祷更容易、更简单及更有效,不必把事情弄得太复杂,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

闲话表过,言归正传。让我从一个概念开始谈起:大部份人之所以在祈祷方面进步迟缓,主要原因在于其忽略将其祈祷作必要之人性化。

容我解释。我们是人,受时空所限,我们有躯体,沟通靠语言,生活在人群中,且受情绪左右,这些因素必须涵蕴在我们的祈祷中。我们在祈祷时需要说话,我们祈祷须使用躯体,需要时间及合宜的场所。我无意将此作为各位须遵守之祈祷守则,只是想提醒大家,我们的祈祷本来就离不开上述诸要素,尤其在刚起步,柔弱如嫩芽时;即使长成如大树一样高时亦然如此。不过,当祈祷的能力渐趋成熟而自成体系时,对上述各要素也会运用自如了。在这几堂讲道中,我将对上述诸要素逐一诠释:地点、时间、身体、言语、音乐、声音、节奏、群体及情感。让我从身体谈起。

祈祷中的身体功能

有一位作家,他看到一个人懒洋洋地坐在摇椅上,抽着雪茄。作家对他说:「你似乎陷入沉思之中。」那人回答说:「我在祈祷。」作家说:「祈祷?告诉我,如果复活的主现在带着荣光站在这儿,你敢有这样的坐相吗?」「不,」他说:「我想不会。」作家说:「既然你当下感觉不到的临在,你就不是在祈祷。」

作家所说的很有道理,你也可以体验一下。当有一天你感觉灵性干涸时,必然很难想像复活的主耶稣带着荣耀站在你面前。换言之,用你的身体表达你对主的崇敬及皈依之心,好像主就在我们面前。很快地,你的心灵将极有可能会随着身体做一致的表达,你会更能感知主的临在,而你吊儿郎当的心也会开始温热起来。这是利用身体,连同身体祈祷的极大优点。目前,有很多人固执地以为他们是血肉之驱的人,他们会对你说「我不仅拥有身体,我就是身体。」而当他们祈祷时,又好像祈祷是纯灵性或纯理性的活动,而将身体的角色遗忘了。

无声的交通

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肢体语言的表达效果远胜于说话。我在主持团体治疗时也曾尝试过,我有时会建议成员以眼神交谈:利用眼神与邻人说些什么,或是用手,效果良好。有时候也会有人,因怕看起来怪怪的而直接表示做不来。通常,产生障碍的原因不是感觉怪怪的,而是真诚不敷此种沟通方式所需,以致有些人对这种祈祷方式不习惯,也无法面对。言语的确是一种较自然的表达媒介,可用以掩饰自己(正如我们日常所为),而阻碍真正的沟通。

有时我会对听众说:「我们这堂课要利用十分钟作非言语沟通,大家可以使用言语以外的任何方法沟通。」同理,我在此请大家利用肢体语言作沟通:眼神、双手及动作。大部份的人都对此不愿尝试,因为压力太大,令人难以招架。

下次当你在屋里祈祷时不妨试试,想象自己站在主耶稣面前,或想象站在你前面, 然后凝视着,眼神吐露哀求,就这么凝视一会儿,注意自己有何感觉。之后,转变为爱的眼神、相信的眼神……或喜悦赞美的眼神……或悲伤或悔改……或顺从。尝试利用眼神流露内心的感受,这将极有益于你与主之间沟通的亲密性及深度。

也可以尝试只利用身体向天主表达,并依程序进行:先在主的临在中站立一会儿,然后缓慢地抬起头,直到你看见天花板,保持姿势一会儿,再轻轻举起双手,掌心向上,直到与胸同高,再保持姿势一会儿。双手慢慢靠拢,直到手掌接触为止,掌心依然向上,好像托住一个盘子或碟子(也可以想象正举着杯子或圣爵);这个动作是表示把自己献给天 主。保持姿势三至四分钟,然后缓慢地恢复原来的立姿。之后,随意重复几次,或可改变动作以表达不同的想法。

另举一例:直立在一房间中央,二眼平视正前方,彷佛凝视着地平线,慢慢举起双手至与胸同高,然后张开双臂,直到双臂成一直线,转动掌心向上。保持姿势三至四分钟。这种动作在表示盼主到来,或表示对主的欢迎,也隐喻内心对任何人的接纳。

再举一例:在主的临在中站立一会儿,然后跪下,双手合十胸前作祈祷状,保持姿势一会儿,然后慢慢地、极慢地匍倒在主前,像一只不堪重负而倒地的动物,尽量让身体贴在地面,双手向外伸展,让整个身体呈十字状,保持姿势数分钟。这种动作在表示屈服、无助或哀求。

你也可以不必受上述所限,发挥创意并自己设计动作以表达敬拜、柔弱、伤痛或任何无法言喻的感怀,你将从中发现以身体祈祷的价值。圣奥斯定在几百年前就推崇这种祈祷方法,并称此种祈祷隐含一些未知的奥秘,每当他举起双手祈祷时,过了一会儿,感觉心也举扬且移向主。这使我想起神父在弥撒中的动作,举起双臂说:「请举心向上。」实在很遗憾,当教友们回复:「我们全心归向上主」时,并未举起双手。

入定

如你利用上述方法,将肢体动作溶入祈祷中,将有助于提升祈祷效果。这种积极利用肢体之祈祷我称之为〈奉献祈祷〉(Devotional Prayer)。

不过,祈祷的方式尚不止此,另外还有静默祈祷、想象祈祷及心型祈祷(prayer of Mrnd-forms),后者不能加入肢体动作,否则反而有碍祈祷,祈祷时需要身体绝对的静止,从静止中孕育平安,袪除杂念,为达此境界可依建议如次:

择一舒服姿势坐定,但避免懒散,双手轻放膝上,然后专注于自己感觉的变化。随从我的引导,发挥自己长期以来备而不用的感觉:感觉一下衣服与双肩接触的感觉……三至四秒之后感觉一下衣服与背接触的感觉,或背接触椅子的感觉……然后双手触膝的感觉……大腿与椅面接触的感觉……脚底与鞋子接触的感觉……其次感觉一下坐姿……再回到肩膀、背、手、腿、脚、手……注意力在每个部位不要驻留三至四秒以上。

一段时间之后,再选择另一组身体部位,比照上述反复练习,注意,要去感觉,不要去想,这点很重要。有很多人对其身体的不同部位没有感觉,甚至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没有感觉,他们仅拥有一张身体的心理地图。他们在做此练习时,只是在脑海里依序浮现身体的各部位(手、脚、背),而没有感觉。

如果你做这种练习一段时间,身体就会放松。假如身体依然紧绷,则感觉一下是什么地方紧绷,什么样的紧绷。换言之,你是如何使身体的那个部位紧绷的?这样的自我检查也可以帮助我们慢慢放松。还有另一种情况会发生,即你的身体可能进入一种全然入定的状态,且持续一段时间,随它去,品味那种境界,憩息其中。不管任何情况,坐立不安、想要抓痒都不要移动身体,如果越来越想动,则把注意力集中于想动的念头,冲动的本身,一会儿之后,就风平浪静了,于是你又可以再次享受那份入定的甘美,那是祈祷的绝佳时机。现在进入祈祷阶段。

身体的入定当然不足解决祈祷将遭遇的所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分心。对 此,我们的身体或可帮上一些小忙。

熟悉瑜珈的人告诉我们,有些瑜珈动作可常使人经验完全忘我之境,其时,身心二 定;有人说在那种情况下,人已不可能思考,心灵一片空白,只能默想,无法思考。所谓生理影响心理,由此可见。不过,练瑜珈必须历经痛苦且须持之以恒始克有成,而且不是人人能练。不过,即使不练瑜珈,我们的身体还是有事情可做,以帮助我们专注。

有个动作你可以做,而且有帮助,即将眼睛微睁,凝视三、四远之一定点,很多人都从中得益。当他们闭起眼睛时,好比在眼前张起一片空白的屏幕,在心灵里跃动的各种意念及意象会呈现在屏幕上。因此,保持眼睛半睁较能有助专心。当然,眼睛不能东看西看,也不能注视会移动的目标,因其反而会使我们分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你觉得张开眼睛比较习惯,就张开眼睛祈祷无妨,但请找个离自己不远的目标,定睛凝望,然后专注祈祷。最后一点提醒:不要注视发光体,因此无异于催眠。

另外一件你可以做的事,是挺直腰杆。很奇妙,弯腰驼背会助长分心,挺直腰杆有益专注。有人告诉我,有些禅师可以从徒弟的坐姿查知其是分心还是专注,对此我倒不甚确定。有时候我背没有打直,可是祈祷也很专注。不过我确实相信,背打直助有于平静心灵。事实上,有些喇嘛非常强调背要打直,因其认为如此有助于默想,所以他们有时会建议修行者平躺,目的即在使背部保持平直。这个主意不错,只是我知道很多人不习惯挺直腰杆,要他们保持上身正直几分钟,就会使他们向周公报到了!

紧张及不得安息之问题

很不幸,很多现代人很难安静下来,他们时时刻刻都紧张忙碌且不得安息,要他们静坐只会增加他们的压力。祈祷的时候一定要让身体安静下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毫无疑问地,人在活动之中也可以祈祷,实际情形也是如此。不过,那种祈祷通常很浮浅,一旦祈祷到深处去时,人就自然会渐渐安静下来,就好像陷入什么东西之中,整个思绪也被什么事情抓住了。有人祈祷至某一境界会手舞足蹈,这是真的,不过却是特例。通常深入的祈祷都需要安静的身体,反之亦然。因此,我不主张各位在祈祷时踱来踱去。假如你就是安静不下来,试试下面这些方子:

感觉想动的那股冲动,清楚认知它的存在,注意自己身体内的生理效应,如紧张;确认身体紧张的部位,也感觉自己对想动的抗拒。如果过了几分钟,你仍不能安静下来,不妨在房间里走一走,慢慢走,如下述:慢慢迈出右脚向前,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提脚跨步的动作——提脚、迈步、与地面接触、右脚渐渐支撑前倾身体的重量,然后换左脚。如果口述动作,则或有助于专注,如:「抬起右脚,跨出右脚,放下右脚,站稳右脚;抬起左脚……」这么做对消除身体的紧张,袪除想动的冲动极有帮助。然后,保持一阵子的不动姿势,看自己能否专心祈祷。

如果你紧张及不得安息的情况非常严重,上述方法也于事无补,我建议各位在房间里踱踱方步,或到花园的一角待一段时间,或许可以消除你的紧张。注意,当你在走动时,眼睛不要东看西看,这样会有损于你的专注及祈祷。同时请记住,这些只是帮助你安静的方法,是过程,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使身体静下来。

如果你非动不可,不妨使用我介绍的用身体祈祷的方法,尽量把动作放慢,或每一个动作都保持三至四分钟——很慢很慢,想想花朵的绽放。或许,在某一个不动姿势中你进入安息状态,此时也就没有必要改变姿势了。

适合你的姿势

如果你对上述有一些心得,则你很快就会发现有某种姿势最适用于祈祷,你每次祈祷都会选用这种姿势。经验会总结智慧,保持这种祈祷姿势,勿轻易改变。说来挺奇怪,人可以借着一种姿势更爱主,或更容易与主接触,这正是英国著名的神秘学家,罗瑞查 (Richard Roue)所告诉我们的经验。

不管适合你祈祷的姿势是什么姿势,或站或坐或跪或卧,我建议你不要轻言改变它,即使刚开始时有一点痛楚,也要咬着牙继续做,你祈祷所得将值回这一切。除非你的痛楚已使你无法忍耐,且会使你分心,否则不要改变你的姿势,只须把动作放慢,很慢很慢——〈如同花开花谢的动作〉一位印度作家如此描述。

最好的姿势是既可以借由姿势表达对主临在之崇敬,又可使身体得休息及平安,欲达此境界须多加操练,及至上述与祈祷浑然成为一体,有时对祈祷更有加成之效。

祈祷生活之孱弱

听了这么多〈祈祷须知〉,有人或觉困惑,我们的祈祷生活需要如此保护、如此叮咛、如此注意吗?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祈祷本来在乎个人,如此予其层层保护,不嫌多此一举吗?

看似如是。不过,我们的祈祷生命,正如世界上的任何生命,是非常脆弱的;我们越早看清这一点越好。大自然如果不给人们悉心的关注,人何能生存。假设大气压力大小无常,气温变化两极化,一总的生命——动、植物及人恐怕全都要立时消灭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喝,分分秒秒都要呼吸空气,我们的生命方能得以维持,而医学的维护人类身体健康又是何等之责任艰巨。感谢这一切,现代人才能活得更久、更健康。

这也并不意味我们的祈祷生活总是需要如此受到关注。终有一天,我们的祈祷生活会成长茁壮有如一棵大树,其时,自然可以禁得起风雨及其他威胁。不过在此之前,对其不时关注、保护实属必要。或许,我们的经验已经显示,当我们对祈祷生活缺乏关注时,缺乏静默省思、缺乏属灵的阅读、缺乏其他看似多余的帮助时,我们的祈祷生活早就停滞枯萎了。没有含泪的播种,何来含笑的收割。

慎择祈祷场所

通常我们会忽略祈祷场所的重要性,祈祷场所对祈祷效果的好坏有相当大的影响。你有没有留意主耶稣总是选择祈祷场所?其实主耶稣最不需要选择祈祷场所,因为本身就是祈祷之主,常常与天父保持连系。但当需要较长祈祷时,会带着所有的烦恼上山祈祷。山上似乎是最喜欢的祈祷场所;在训导山中宝训时先上山祈祷,在显圣容那天,门徒们要拥做王时,主耶稣都祈祷;主耶稣也到革责玛尼园祈祷,也到荒野祈祷。常在需要的时候退到山地荒野,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祈祷。

当然,我们不常能找到像这样的地方祈祷,尤其是像我们住在大都会地区的人更是如此;然而,一旦我们找到了这样的地方,我们就可以将其深藏在心中,携其同行。于是,只要有需要,我们随时可以借由想象力如置身其中做祈祷,获得身历其境的效果,甚至把这些地方拍成照片也对祈祷有帮助。我认识一位灵程甚深、极具祈祷功力的耶稣会士,他就是从日、月历上收集很多美丽的风景图片,用以辅助祈祷。他告诉我,每当他疲倦时,他就找一张图片,想象自己身在其中祈祷。台赫神父(Father Teilhard)曾谈到过〈属灵的事物〉(spiritual Potential of Matter ),的确有属灵的事物,合适的祈祷场所即其一,故此我们须学习如何自其中获得属灵的益处。

我们不要以为上述为多余,只要找到属灵的场所,我们自然就会祈祷了。谦逊才能使我们投入、倚靠,对我们灵性的需要而言亦复如是。我记得当我还在念神学时,有一位耶稣会的神父对我们说:「我们耶稣会神父在帮助教友祈祷上所犯的错误,是假设因为我们在祈祷方面不需要帮助,所以以为教友在祈祷方面也不需要帮助。教友需要好的环境以利祈祷,如教堂里的圣像及图片可借以帮助教友想到主。我们耶稣会士就不同了,我们可以在书桌旁放下工作,在书籍、纸张的环绕下就地祈祷。」在指导耶稣会士祈祷及灵修方面我有相当多的经验,他所说的那句话,有关教友的部份我非常同意,但对另一部份则难苟同。毕竟耶稣会士也是人,他们跟教友一样,需要好的祈祷场所及气氛;或许他们在这方面比教友更为需要,因为他们有时候过于强调学术、知识上的追求。

圣依纳爵在其灵修操练时,常把自己关在一间全黑的房间里,以获得灵修的效果及认罪悔改的恩典,此亦避静者之所愿,各位不妨试试。或可在全黑的房间中点一支蜡烛,然后定心祈祷,看看会有什么效果(注意,不要凝视烛光,以免产生催眠效果)。我想我们之所以在圣诞夜吃烛光晚餐,原因也在于此——烛光影响我们的心情,而且可以营造美好的气氛。想想阴雨的天气对你的影响,雨后天晴大地一片清新又会带给你什么感觉?由此可知,〈物质世界〉对我们的影响力确不可忽视,它们影响我们的心情,许多先圣都深谙个中滋味。

在同一地点祈祷:〈神圣的>场所

我下面要跟各位谈的,各位以前如果没有经验,会感觉怪怪的。我建议各位选择二种场所祈祷,一是置身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如上述,一则选择〈神圣性〉的场所。何谓〈神圣性〉的场所?即专门适合做祈祷的场所,如教堂或祈祷室。如为不可能,则在家里房间的一角固定每天在那儿祈祷。长久以往,那一角就会渐具神圣性,而你也将发现那个地方比任何地方都更适于祈祷。

渐渐地,你会有一种我所谓的〈神圣场所感>,你会发现在这些被先圣之临在及祈祷 圣化过的场所祈祷是何其轻而易举,你也将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去神圣性的场所朝圣。我知道有人可以走进一个房间就能〈嗅〉出房间使用人的属灵光景,他们从气氛中即可感觉出来。我对此很难置信,但目前有太多证据使我无多怀疑。

我曾跟一位佛教大师做过避静,他告诉我们,在祈祷室默想比在自己房间容易,我很惊讶地发现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他认为祈祷室里〈振动情况比较好〉,此乃因为很多人于此祈祷有以致之。我则归因为自我暗示,事实上大师对此也有所提及。有一次,我主领一个类似的大型耶稣会士之避静,我特别小心,避免对祈祷场所作任何建议。令人很惊讶的是很多人跟我说,他们觉得在教堂祈祷,比在自己房间里更容易,也更感到平安与宁静! 后来又有另一位耶稣会士告诉我,他有一次在另外一地,带一个避静,附近正好住了一位印度圣者(Hindu holy man),那位圣者在避静后对他说:「每天晚上九至十点钟,你们在房间里做什么?我在我房里可以感到你们那儿有很好的〈振动〉。」这位耶稣会士很惊讶:每天晚上九到十点大家在圣堂里敬拜圣体,为什么在没有人告知的情况下,住在对街的这位印度圣者可以感知得到呢?

这给我另一点启示。很多人都有在圣体前祈祷的神恩,不知为什么,在圣体前祈祷, 他们的祈祷就会获得生命。有的圣人神恩过人,他们可以感知某处是否有敬供圣体,尽管外表并没有任何迹象显示;非但如此,凭着他们对圣体的直觉,他们甚至可以分辨出圣体有没有经过祝圣。各位的神恩或不比他们,但至少可以感觉到在圣体前祈祷毕竟不同。果如是,我建议大家继续〈开发〉这种神恩,不要任其萎缩,因其将带给你很多属灵的祝福。只要有机会,请在圣体前祈祷。

对祈祷地点的问题做最后一点补充:不论在哪儿祈祷,先把它清理干净。我读过一本佛教有关默想的书,书中对默想前的预备工作有具体而详细的描述:把要默想的地方扫干净,然后拖一遍;再铺上一条素净毛巾;而后沐浴净身,穿一件素净轻便的衣服;点燃两支香以增加芳香愉悦的气氛;然后开始默想。这的确是非常好的建议。如果举行圣祭的祭台破旧不堪,神父的祭衣也是脏兮兮的,对你影响如何?上述情况应立即改善(仅须几位修女就会令人感觉耳目一新!),把脏东西都清理干净,祭台、地板、圣体柜、烛台;祭台上面铺上雪白的桌巾,为神父准备简单而别致的祭衣——如此将会使我们似乎内在也更新了!

记得有一次我在喜玛拉雅(Himalayas)附近走进一间佛寺,佛像面前放了几个大小不一的银碗,碗中均盛水。碗是那么的明亮闪耀,碗中的水是那么的纯净,就单单这幅景象即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与感动,至今难忘,因其导我进入神的临在中。

请注意你敬拜主的地方,很快地,你就可以察觉其对你的祈祷所生之效益。

祈祷之时间因素

在前节讲道中,我曾告诉各位,除非我们有心抗拒,否则即会对事物心生倚赖,而我们的行为也会受影响。事物似会限制我们,束缚了我们的自由;因此,我们不甚愿意选择一个固定的地方做祈祷(为什么我们不能随处祈祷,而非要选择祈祷场所呢?)我们不觉得身体对祈祷有什么帮助,也不觉得摆那些姿势会很舒服(任何姿势不都很好吗?为什么要倚赖身体呢?)

或许,我们更不接受祈祷对时间的倚赖性,祈祷如果不花费时间多好;如果我们能将祈祷压缩在一分钟内解决多好。我们有太多事情要做——很多书要读,很多工作要完成,还要见很多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为我们已经不敷使用,再花这么多时间祈祷不是很可惜吗?最好能有速成祈祷,正如速溶咖啡及茶袋一样!或者将我们所做的一切就当作祈祷,这样不就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然而,除了浪费时间之外,上述均行不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无法速成,自亦没有速成祈祷了。各位如果希望与某人建立深远之关系,则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祈祷也是如此,因为祈祷乃为建立人与主之间深远的关系。如果我们相信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祈祷, 那么,随着时光流转,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被自己愚弄了。其实严谨地说,我们所做的一 切〈应该〉就是祈祷。然而,理论与实际常有一段差距。在我们到达〈事事皆祈祷〉的境界之前,我们与主间之关系本身就不足以使我们所做的一切成为祈祷。

现代人在祈祷方面最大的两个障碍是:㈠紧张,致人无法安静下来;㈡没有时间,由于时间不敷使用,致人反而以为祈祷是在浪费时间,尤其当祈祷不得速效时。

祈祷的韵律:时机与时间

除非你在祈祷方面天赋异秉(就我经验而言,这种人并不多),否则,要想祈祷有进 步,及加深与主间之关系,唯投注大量时间祈祷是赖。学习祈祷跟学习任何艺术一样,需要不断的操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以及忍耐。因为我们时起时落,今天感觉很有突破,明天可能又退回起点;最后我们终于明白,非每天规律性的祈祷不可。如果你二天打渔、三天晒网地学网球及小提琴,是不可能学得会的,不能想练才练,一定要定时苦练,不管想不想练都要持恒操练。唯有当你的双手及身体渐渐熟悉球拍及乐器之后,你才能产生成为专家所需的第六感。任何艺术大师均源于练习,不规律的练习反而在浪费时间。想祈祷才祈祷跟想练习才练习一样,是成不了气候的,祈祷越少,效果越差。

很早以前曾流传一种理论,称为〈祈祷的韵律>(Rhythm of prayer ),依我看来,其弊不少,至少对我自己的祈祷生活就伤害很大;虽然其目前在神父及信友间已不若以往那般时兴,不过我感觉它的伤害性依旧存在。为此,我愿作解释及批驳。须先做声明的是,我并不是反对祈祷的韵律本身,而是反对其内涵。试释如下:

该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能状况,祈祷亦然。毫无疑问地,人为保持健康需要相当的运动,但对运动的需要量却因人而异,有人每天必须运动,有人则否,有人则视实际的需要做不定时的运动。

规律的运动或依一定的时间表运动,正如同定时用餐一样,本无道理可讲(或许也没什么伤害性)。人饿了自然会吃,但人的行为可能既非理性又具伤害性了。

祈祷也是如此。祈祷无疑需要时间,关键是祈祷的次数及长短。是否每次祈祷都须很长,如至少一小时?是否须具规律性,如每天一次或一次以上?由此看来,我们祈祷需要的是定时器,而非恩典及灵程的需要。希腊文里有二个表示时间的字:其一为Chronos,意指时间的量度:分、秒、时;另一为Kairos ,意指某一特定的时刻,而非钟表显示的时间。后者即主耶稣所谓之〈时候〉或〈的时候〉:指的是的〈时刻>,一特定的神圣时刻,恩典的时刻。该理论主张,我们祈祷不必依照预定的时间表,而是配合我们的时间。让我们寻找恩典的时刻,响应主的呼召而祈祷,为了自己属灵的需要而祈祷。当呼召来临,灵性有所需要时,我们立时祈祷,一直祈祷,直到需要已获满足,及主的呼召已获回应。

这一理论的确吸引人,因其听起来十分合理,我很后悔信从此一理论,且奉行不渝了好多年。它对我的祈祷生活也没有任何伤害,而在我认识的许多神父及指导的许多信友中,却没有一位从此理论中获得益处。试释如下:

首先,如前述,祈祷越少,效果越差,你越是将祈祷时间延后,吸引你的杂事越多,什么样的急事都会出现,紧急状况、危机……很快你会发现,当你开始祈祷时,许多时间已无声无息地溜走了。除非利用弥撒及聚会祈祷,否则你将渐渐连祈祷的欲望都没有了;你的〈祈祷机能〉及〈祈祷肌肉〉已经萎缩失效了,可以这么形容。除了在极需要主的情况下偶会祈祷外,基本上,你已没有祈祷生活可言了;这种人我称之为祈祷动物。如其能安静内在的杂音,如其能回返其心灵,祷声将自其心里再度扬起。无论如何,人在内心深处对祈祷总有几分不情愿,偶尔心灵澄明,人也会重返内心,自我观照,将自己呈现主前,但同时心里抗拒的声音也隐约可闻:叫自己离开。我们时常不能克服内心的不情愿、抗拒而勉力祈祷。我们一再禁不起诱惑而放弃,离开圣堂及祈祷的地方;离开一个我们不熟悉而须摸索前进的世界,再回到原来的世界里,在那儿有我们熟悉的声光色彩,有我们挂虑的日常琐事,及我们熟悉的家。

这引出我第二个反对〈感觉需要才祈祷原理〉的论点。我刚才也提到这种祈祷方式的危险,是你越来越不感觉有祈祷的需要,渐渐地,你已感觉不出来了。这可以说是另一种呼召,这种潜伏在心思念虑里的呼召,常使我们离开祈祷。在圣依纳爵的神操中,他认为在我们弃己向主及决意过祈祷生活时,经历内心反面的声音是很正常的;也会有一段坦途,其时我们会觉得祈祷轻而易举且充满喜乐。不过,坦途之后就是坎坷路,其时,我们会觉得祈祷很困难,甚至祈祷时会感到不舒服。碰到这种状况时,圣依纳爵说,不要放弃祈祷,可以选择心情好的时候祈祷,把所有负面的影响视为魔鬼的攻击并全力抵抗:

祈祷的时间不要缩短;

祈祷的规律不要改变;

延长祈祷时间:后者尤其有效。

从心理学而言,当你想停止祈祷时,反而增加祈祷的时间,于是你越倾向停止祈祷,反而祈祷时间越多,不知不觉中,也自然不想停止祈祷了。

圣依纳爵的祈祷方法,与刚才我反驳的祈祷理论刚好相反。经验自会带给你智慧及属灵的益处。常有人向我诉说其祈祷的难处:要战胜分心、抗拒停止祈祷的冲动、不受心理负面效应的影响、不减少预定的祈祷时间……很奇妙,只要坚持到底,情况终将完全改观,他们内心会充满天主的爱、恩典及亮光。如果他们不能察觉属于他们的〈时刻〉致半途而废,可能就会错失天主为他们末了预备的许多恩典,这些恩典乃为奖赏他们在祈祷路上面对艰险而不退缩的忠诚。

我想起一位耶稣会的神学生,他有一天深深地经历了主耶稣,那一次经验对他的灵修生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那天所做的只是抗拒分心、厌烦及停止祈祷的诱惑。有一天傍晚,他走进圣堂,为完成其每天祈祷一小时的〈工作〉。十分钟之后,他开始有一种常常、几乎每次祈祷都会有的感觉:很想站起来走掉。那一天他开始抗拒那股冲动,他抗拒的想法其实也不是很神圣,只是想反正回自己的房间也没什么事做。于是他继续留在圣堂祈祷。就在他结束祈祷前十分钟,有些事情发生了。基督进入了他的生命,他清楚地意识到,那种感觉是前所未有的,主耶稣充满了他的心,他整个人都沉浸在天主的慰藉中。他很庆幸自己没有随从〈祈祷的韵律〉。像他这样的例子不知有多少,我相当肯定在座各位有很多也有类似的经验;各位也毋须相信我的一面之词,不妨每隔六个月亲身试一试,看看自己会不会有相同的经历。

我还有两点反对〈祈祷韵律〉的理由:当一个人在其祈祷生活中迭有进展时,通常他会到达前人所谓〈信德的祈祷〉之境。信德的祈祷是专指一种祈祷,在该祈祷中人通常感觉不到什么慰藉,只是非常渴望祈祷;然而当他开始祈祷时,脑子里又是一片空白,好像在浪费时间。遇此情况时,人通常会停止祈祷并向后顺延。此时,最重要的一件事即不要停止祈祷,更多花时间祈祷,即使感觉是浪费时间也不要停止,而在此过程中会有事发生,虽然人不一定能感受到,即干涸的灵程渐有甘泉涌现,黑暗中渐有亮光出现在属灵的视线里;换言之,人在此时会对祈祷有不同的品味。如果我们随从〈有呼召才祈祷〉的理论,其弊即在于当感觉有祈祷的需要时,已然没有祈祷的胃口了;或许正在祈祷的领域中迈步向前、祈祷境界渐入新高的时候,祈祷生活却戛然中止了。



上一篇:15认识、热爱、跟随
下一篇:尾声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本站简介 | 站长申明 | 投稿信箱 | 德兰圣乐 | 有声书馆 | 每日祈祷
愿天主祝福你,保护你;愿天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天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小德兰
开站时间:2006-12-24
您永远是第(1)位蒙受祝福者
站长:小德兰 Email:dadelanxiaodel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