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兰爱心书屋  
 
小德兰爱心书屋
 
与主接触(戴迈乐著)列表
·目录
·译者的话
·
·1 领受圣神
·2 使徒之避静
·3 举办避静之意向
·4祈祷的方法
·5祈祷之律
·6求恩祈祷及其定律
·7祈祷的其它定律
·8耶稣祷文
·9分享祈祷式
·10悔改
·11悔改之险
·12罪的社会面
·13圣本笃祈祷式
·14基督的国度
·15认识、热爱、跟随
·16基督生命之默想
·尾声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
尾声
尾声
浏览次数:2411 更新时间:2018-1-8
 
 

尾声

我愿对最后二个原因多做一点补充,也想多谈一谈,在我们灵程荒芜的时候,祈祷的必要性及其智慧,也想多谈一谈信心的祈祷。因此,我想将以上所谈的做一点浓缩,而将细节留给以后的避静。无论如何,重点只有一个,即信德祈祷的关键,我想强调的是:真正属灵的人有习惯性的祈祷欲望,他会想要放下一切,静憩主内,接触无限、永恒、生命及力量的源头——天父。没有一位圣人没有祈祷的负担、动力、及习惯性的需要。然而,他们轻易顺从了内心的渴望了吗?也不尽然。天主给了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情,致其无法完全随心所欲。但负担常在,动力不灭,进而心生一股神圣的张力,致其在祈祷时,常有奋起为基督成就伟业之感;而当其为基督工作时,则又更愿意放下一切与主独处。圣保禄宗徒对此有贴切的描述:「因为在我看来,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但如果生活在肉身内,我还能获得工作的效果:我现在选择哪一样,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正夹在两者之间,我渴望求解脱而与基督同在一起,这实在是再好没有了,但存留在肉身内,对你们却十分重要。我确信不疑:我知道我必要存留,且必要为你们存留于世,为使你们在信德上,得到进展和喜乐。」(斐一21-25)保禄的上述书信,虽非祈祷,但却把那属灵的张力——愿死而与主同在一起,表露无遗。保禄宗徒是绝对积极的人,对工作深为投入,于其初期教会生活中尤然,而他仍然不免身陷为基督工作或离开基督两难之间。

其他非常积极的先圣也一样,例如圣方济沙勿略及圣卫雅常想逃离堂区,去做一个单与主相处的隐士。正是此一渴望解脱与主一起,成就了门徒们如祈祷般的生命与行为,致其常身处祈祷之情境中。圣雄甘地曾说,他可以几天不吃东西,但却不能一分钟不祈祷;以他的情况而言,如果被限制祈祷,即使仅一分钟,就足以使他发疯。

或许,我们之所以感受不到祈祷的渴望,而身受上述似是而非的理论之害,原因正在于此;我们没有依照圣经的教训生活,因此我们也得不到唯祈祷所能供应之滋养、支持、活力及生命。我们祈祷的渴望时断时续,其实是〈常断少续>,因为我们心里装满了事情:属世的兴趣、快乐及嗜好,以及各种的问题及挂虑,致我们感觉不到对主的需要,即使主来,我们的心也已〈座无虚席〉了。

心得与回响

——之一

很多弟兄姊妹,甚而神职人员都有神师。神师者,神修导师也。

小侠迄今未「拜师」,原因如次:一、拜师,兹事体大:请神师尤应慎重。否则学偏了、走岔了,后果不堪设想。二、我一贯奉主耶稣为神师,相信时时引领看顾。三、从广义处看神师,则只要予我有提醒、栽培者,皆为我在世之神师。

年前,圣保禄孝女会台湾区会长秀霞修女寄了一本原文书给我,请我中译,即「确有奇迹」。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较多品味推敲,致予我灵修至为有益。

月前,修女又寄我一本《与主接触》(Contact with God ),展读迄今,深受裨益,灵程长进迅速。这才恍然,我虽从未拜师,但天主为我在各阶段均预备了神师。例如秀霞修女寄我之两书对我的灵修均帮助良多,功比神师;对秀霞修女之关爱与爱护,十分感念。由此使我领悟:一、神师之名并不重要;二、作神师者,不一定要滔滔训诲,善用平面媒体及祈祷往往更具效果。

《与主接触》为印度神父戴迈乐(Anthony de Mello,SJ.)之讲道稿。神父为耶稣会士,著名之灵修大师,其灵修观融合基督信仰及东方生命哲学,而其境界已超乎任何宗教意识型态之藩篱。神父著作极多,如《相逢宁静中》、《慧眼禅心》等,本书为其至友收集,整理其主领退省之讲道稿,付梓以纪念其生前所作贡献。

信主耶稣之印度人,与信主耶稣之阿拉伯人同样令人侧目,而印度人献身作神父恐就更难得了,况且还是耶稣会士。展读《与》书,不得不在享受叹服之际,相信神父是天主特选钦召的。再者,神父为知名灵修大师,此书又是其主领退省之讲道稿,其内容之精粹性自不待言。难怪展读时令我频呼「阿们!感谢赞美主」,时有「以心印心」之感,味极甜美。这让我明白,神师实不必然为同世代、同国族、同语言文字之人,岂不奇妙!

所谓灵程,依个人粗浅之体验,讲求层次与进度。譬如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数学,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是为进度。设若某生老是停留在五年级,即使其数学学得倒背如流,但仍不懂六年级以上的数学,此即层次。灵修亦然,进度之外还讲层次。阅读《与》书使我感受到,信友的灵修进度或可凭己力向前推进。但灵修层次之提升就不那么容易了。或许,神师的功能正在于此。《与》书予我之助即提升了我的灵修层次。从此角度言,神父岂非我神师乎?

综观全书十六章中,有七章与祈祷有关。我对自己的祈祷尝自感满意,读《与》书才知自己以往之祈祷尚在门外,未窥堂奥。

语言带有能力,文字亦然。读神父之书,如参加神父主领之退省,如沐春风。

诸圣相通功,诚哉!

——之二

个人目前正在展读戴迈乐神父(Anthony de Mello,S.J_)的遗著——《与主接触》 (contact with God)。读来每每引我深自省思。这是神父生前领退省的讲道稿,一字一句地细细读来,倒像是神父领我做了一个个人退省,好得不得了呀!

这本书可说是为教会里每一个人写的,教友必读,善会领导及同工一定要读,神父、 修女读了会「功力大进」;而展读迄今,更常令我颇有同感、受益不浅、心心相印及面对自我。

神父是耶稣会会士,我对修会认识不多,但此书常令我想起一品味过二次的名片— 「教会」。

对教会、神父及教友,作者均直诤不讳,诚足动天,勇可感人,字里行间,不乏针血之见。

书中对祈祷着墨甚多,其中第九章专章介绍「分享祈祷」(shsed Prayer )。分享祈祷是团体祈祷,在其他基督宗教已行之多年,而我教迄今仍未见普及,很多教友对此不是所知不多,就是尚未习惯。由此看来,我们虽进了信仰这座宝山,到头来多半不是空手而回,就是所获不多。

作者对此颇有感触:

「我们常探访教友,探访医院里的病人,我们也在办公室里予人辅导及灵修指导,但却很少与教友们一起祈祷。因为我们没这传统,不像基督教的牧师,我们习于祝福。……

「……这使我想起医院里的一位姊妹,她原是天主教教友,后来进了神召会,曾对 我说:『每次牧师来看我,他几乎要花半小时跟我一起祈祷及读经;我就是需要这样的牧师。以前神父来看我,总是要我谈政治及天气,最后降福、离开。』我们就是没这种传统,不是吗……。」

话分两头说。作者上述批评,未免过于荷责。当前神父严重缺乏,一位神父牧养三、 五个堂比比皆是,如何有精力时间满足教友的需要?不过,作者所言亦属中肯,在教友们的记忆中,有些神父似较常与教友们闲话家常,打成一片,较少一起查经、祈祷。如果能允执厥中,就更好了。

事实上,好神父到处可见,但免不了也有极少数的神父,因年龄、体力或其他原因, 除了圣事之外,极少探访教友,也不参加教友的活动。神父若因受职务所限,自另当别论,但本堂神父是必须以教友为本的。不探访教友、不参与(推动)教友活动的本堂神父,在本质上与只做法事的法师几无二致。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帮助,是使我对「教友的时代」突有所悟。

梵二之后,「教友的时代来临了!」「现在是教友的时代!」充耳可闻。但其具体定义为何?少有触及。

「教友时代」是否意谓教友可取代神父?在可预见与不可预见之未来,这是不可能 的。想想看,修女何时获授神父权柄?

「教友时代」是否意谓教会内的工作渐可由教友接班?照现况来看,似有此现象,但此举必致问题丛生。由于以往教会对教友长期疏于陶成,致大部分教友信仰根基不深、灵命发育不良;突然面临重责大任,如何能承受得起?

因此,「教友的时代」最贴切的定义是「以教友为本、为重的时代」、「以教友需要为依归的时代」;由此看来,《教友生活周刊》的宗旨不就再清楚不过了吗!

为这缘故,神父们可能当前仍得多担待一些,且做好并无交棒之期的心理准备;同时,加强教友的陶成训练,促进传协会之功能,以渡过此圣召不足、青黄不接的过渡期!

译者简介

刘庆雄,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五日生于屏东东港,先后毕业于东港空小、至公中学、道明中学及中正理工学院,并获美国韦恩州大学(WAYNE S.U.)机械工程硕士及宾夕法尼 亚大学(U. of PENN.)应用力学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中正理工学院车辆工程学系。其作品常以「蜀山谏侠」、「峨嵋道长」等多种笔名发表于教会刊物;《确有奇迹》为其第一本译作(上智出版),颇获好评。其母陈玉冰姊妹亦为教会刊物知名作者。目前正致力于推动桃园地区教友陶成、查经推广及堂区共融工作。



上一篇:16基督生命之默想
下一篇:没有了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本站简介 | 站长申明 | 投稿信箱 | 德兰圣乐 | 有声书馆 | 每日祈祷
愿天主祝福你,保护你;愿天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天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小德兰
开站时间:2006-12-24
您永远是第(1)位蒙受祝福者
站长:小德兰 Email:dadelanxiaodel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