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兰爱心书屋  
 
小德兰爱心书屋
 
攀登加尔默罗山(圣十字若望著)列表
·序言
·第一卷•第1章
·第一卷•第2章
·第一卷•第3章
·第一卷•第4章
·第一卷•第5章
·第一卷•第6章
·第一卷•第7章
·第一卷•第8章
·第一卷•第9章
·第一卷•第10章
·第一卷•第11章
·第一卷•第12章
·第一卷•第13章
·第一卷•第14章
·第一卷•第15章
·第二卷•第1章
·第二卷•第2章
·第二卷•第3章
·第二卷•第4章
·第二卷•第5章
·第二卷•第6章
·第二卷•第7章
·第二卷•第8章
·第二卷•第9章
·第二卷•第10章
·第二卷•第11章
·第二卷•第12章
·第二卷•第13章
·第二卷•第14章
·第二卷•第15章
·第二卷•第16章
·第二卷•第17章
·第二卷•第18章
·第二卷•第19章
·第二卷•第20章
·第二卷•第21章
·第二卷•第22章
·第二卷•第23章
·第二卷•第24章
·第二卷•第25章
·第二卷•第26章
·第二卷•第27章
·第二卷•第28章
·第二卷•第29章
·第二卷•第30章
·第二卷•第31章
·第二卷•第32章
·第三卷•第1章
·第三卷•第2章
·第三卷•第3章
·第三卷•第4章
·第三卷•第5章
·第三卷•第6章
·第三卷•第8章
·第三卷•第9章
·第三卷•第10章
·第三卷•第11章
·第三卷•第12章
·第三卷•第13章
·第三卷•第7章
·第三卷•第14章
·第三卷•第15章
·第三卷•第16章
·第三卷•第17章
·第三卷•第18章
·第三卷•第19章
·第三卷•第20章
·第三卷•第21章
·第三卷•第22章
·第三卷•第23章
·第三卷•第24章
·第三卷•第25章
·第三卷•第26章
·第三卷•第27章
·第三卷•第28章
·第三卷•第29章
·第三卷•第30章
·第三卷•第31章
·第三卷•第32章
·第三卷•第33章
·第三卷•第34章
·第三卷•第35章
·第三卷•第36章
·第三卷•第37章
·第三卷•第38章
·第三卷•第39章
·第三卷•第40章
·第三卷•第41章
·第三卷•第42章
·第三卷•第43章
·第三卷•第44章
·第三卷•第45章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
第二卷•第14章
第二卷•第14章
浏览次数:921 更新时间:2022-8-24
 
 

《攀登加尔默罗山•第二卷》

第14章

本章证明应该有这些记号,说明要向前进步须有这三个记号的理由。


1关于我们所说的第一个记号,应该知道,当神修人为了进入心灵之路(亦即默观之路),当他不喜欢也不能推理时,就得放弃想像之路,及有感觉的默想,理由有二,但几乎可说是同一个理由。


第一,因为,在某种情形下,灵魂经由推理和默想之路,在天主的事上,已经蒙受所有能得到的灵性恩惠。其迹象是,他已不能默想,也无法推理,如同过去那样;从中也得不到新的美味或滋味,如同过去所得到的。因为到目前为止,尚未达到预备给他的灵性境界。因为,一般说来,每次灵魂得到一些灵性恩惠时,他们欣喜地领受,至少在心灵上是如此,经由那样的方式而领受,也获得益处;不然的话,会得到益处是个奇事,而且在蒙恩时,从中得到的依靠和美味,他也寻获不到。这与哲学家的见解吻合:有滋味的东西,哺养人,也养肥人。因此,圣约伯说:没有调盐的食物岂能下咽吗(约六6)?这就是不能像先前那样思考和默想的理由:心灵中得到的美味很少,神益也少。


2第二,因为在此时,灵魂已经获得实质和习惯的默想精神。应该知道,在天主的事上默想和推理,其目的是得到一些对天主的认识和爱。每次灵魂以默想获得这样的认识与爱,都是一个行动。就像不管在什么事上的许多行动,都会在灵魂内形成习惯。同样,重覆此爱之认识的许多个别行动,变得如此持续不断,以致在灵魂内形成习惯。


天主也在许多灵魂内完成这习惯,而不用许多预先的行动做为方法,立刻把他们安置在默观内。因此,灵魂先前借个别认识的劳苦默想所得的收获,现在,如我们说的,已经成为习惯与实质的,形成一种普遍与爱的认识。这认识既不清楚分明,也不是个别的,如先前一般。所以,一开始祈祷,这灵魂仿佛已拥有储存的水,平安宁静地饮水,不必劳苦,也无须借过去的思维、形式和形状的管道去取水。此时,灵魂在天主前收敛,投身于模糊、爱、平安、宁静的认识行动中,饮着智慧、爱情和愉悦。


3当灵魂正处于此静息中,却被勉强以个别的认识去默想和工作,这是他深觉困难与乏味的缘故。


因为他的经验就像个吃奶的婴儿,他已紧靠在胸怀中,就要吸吮时,发现乳房被挪开了,被迫再努力地挤压和反覆触摸,重新开始去吃奶。或者相似,已经除掉果皮,正要享受果肉时,被迫停止,又再开始除掉果皮,而这果皮早已剥除。就这样,他找不到果皮,又不得享受握在手中的果肉;或也相似,放弃已经捕获的猎物,再去猎捕他物。


4也因此,有许多的人,在开始进入这个境界时,认为事情的全部关键在于借形像和形式,即心灵的表皮,来推理和了解个别的观念。然而,在灵魂喜欢留守的,那个充满爱情和实质的宁静中,找不到这些,在其中,没有清楚理解的对象,所以,他们自认为已经迷路,又浪费时间;于是,他们转身去寻找形像与推理的表皮。他们的寻找一无所成,因为表皮早已除去了。这样,既享受不到实体,又无法行默想,他们因而扰乱不安,以为是退步和误入歧途。的确,他们逐渐迷失了,虽然并非他们所想像的那样,因为他们失落的,是感官的操练和感觉的最初形态。这个失落指示他们正靠近通传给他们的灵性,在这个境界,他们理解得愈少,愈深远地透彻心灵的夜,这就是本卷的主题。他们必须超越一切所知,经过这个夜达到与天主结合。


5关于第二个记号,需要说的不多,因为很明显的,在这时,对于世上的各种形像,灵魂必定不会满足;甚至那些形状更相似的,亦即那些天主的形像,如我们所说的,由于前述的理由,他也不会满足。只是,如前面所指出的,在此收敛中,想像经常来来去去,不着边际;但灵魂却不觉喜欢,也不愿意,反而感到痛苦,因为想像扰乱了平安和愉悦。


6关于能够放开所谓的默想,第三个记号——亦即对天主的爱、普遍的认识或注视——是适当和必须的,我也认为不必在此多说什么。因为,解释第一个记号时,我们已述说了一些道理,后来在合适之处,当我们谈论普遍、模糊的认识时,会对此有个特别的交待。我们论述了所有理智的个别领悟后,这道理必会有所交待。


不过,我们要述说唯一的一个理由,使人清楚明了,当默观者必须停止默想和推理时,这种对天主的爱、普遍的认识和注视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在那时,如果灵魂对天主没有这个认识和凝神,结果是,灵魂既不做什么,也得不到什么。因为,放开了默想(灵魂借感官的官能所作的推理),又没有默观(这就是我们说的普遍的认识,灵魂在此善用心灵的官能,亦即记忆、理智、意志,已经和这个认识结合,在其内已完成且领受了这个认识),必然地,在有关天主的事上,灵魂也不会有什么修行。因为,如果没有经由这两种方式,即感官或心灵的官能,灵魂不能工作,也不能领受已在他内完成的工作。因为,如我们所说的,使用感官的官能,他能够推理、寻求并形成对这些对象的认识;靠心灵的官能,他能享受——在所说的这些官能中——所领受的认识,不必有感官的活动。


7因此,对于这两类的官能,灵魂有不同的修行,就像工作与享受工作果实之间的不同;又似旅途之奔波跋涉,与旅途终点享有的安息与宁静;再者,也相似烹调一餐饭,与享用和咀嚼已煮好的餐食,不必费力工作;或相似接收礼物,与获益于它,两者之间的区别。所以,如果对于感官官能的工作,亦即推理和默想,懒惰偷闲,对心灵官能所领受与形成的默观和认识亦然,就绝不能说,这灵魂正专注于祈祷。那么,离开推理和默想的道路,则必须有这个认识。


8不过,在这里最好知道,我们所说的这个普遍的认识,有时这么微妙和细腻,尤其当它更纯洁、单纯、成全,也更灵性和内在时,虽然己专注于其中,却理会不出,也感受不到。


正如我们肯定的,当这个认识的本身更明亮、完美和单纯时,这事尤其如此。在那时,当这认识所照耀的灵魂,是更洁净的,而且没有能被感官或理智领悟的个别理解和认识时,它更难被理会出来。像这样的灵魂,因为缺少感官部分的感受,由于没有感官和理智习惯运作的这些个别的理解和认识,他对此认识没有知觉。


为此之故,普遍的认识愈纯洁、完美和单纯,理智的理会愈少,也觉得愈黑暗。所以,相反的,这认识的本身愈不纯洁与单纯,理智的理会愈多,也觉得愈清楚,因为这个认识被理智或感官能碰到的一些可理解的形式所遮盖、混合和包裹。


9透过以下的例子,会清楚明白这事。如果我们观察一道阳光,从窗口流泻进来,我们看到,阳光愈充满尘埃微粒,则愈可触知、可感受,眼睛也愈看得清楚。显然地,那时,这光本身更不纯洁,更不明亮,也不单纯和完美,因为充满了那么多的尘埃微粒。我们还看到,当阳光愈纯洁和清净,没有尘埃细粒,阳光对于物质性的眼睛会更不可触知,也更黑暗;阳光愈洁净,则愈黑暗和不可领悟。如果这阳光完全清洁、纯净,什么尘埃细粒,甚至连最细微的灰尘都没有,眼睛看见的这道光,就会完全黑暗和不可领悟,因为其中没有可见的事物,就是说,没有视觉的对象。因此,眼睛找不到安息的形像。因为光不是视觉的特属对象,而是媒介,借着光,才能看见有形的事物。所以,如果阳光或光线,没有可以反射的有形之物,就会什么都看不见。因此,如果光线从一个窗口进来,再从另一个窗口出去,没有碰触任何有形体的对象,光必无形可见。但这道阳光,却比充满有形的对象、更明显地被看到时,更为纯洁与明净。


10灵性的光对灵魂的视觉——理智——来说,也有类似的情况。这个普遍的认识与光明,即我们说是超性的,如此纯洁、单纯地照射理智,又如此地被剥裸、除去所能理解的形式(就是理智的对象),致使灵魂既感觉不到,也看不见。而且,有时候,当这个认识更纯洁时,甚至造成黑暗,因为它剥夺理智已习惯的光明,除去形式和幻像,那时会更深刻地感觉和体会到黑暗。


然而,当这神性之光袭击灵魂,不是这么强势时,他感受不到黑暗,也看不见光明,什么领悟都没有,无论是来自上天或下地的事物。因此,灵魂有时会处于很深的遗忘中,不知身处何方,不知发生何事,也不知时间如何溜逝。所以,可能会,也真的发生这样的事,灵魂在遗忘中度过许多小时,当他返回自身时,只觉不过是一眨眼,或以为时间全然未曾消逝。


11这个认识的纯洁与单纯是遗忘的原因。当此认识占有灵魂时,它使感官和记忆中的所有领悟与形式成为单纯、纯洁、清净的,而只在时间的意识下,感官与记忆才会有活动。因此,它使灵魂处于遗忘和无时间的意识之中。


虽然,如我们所说的,这个祈祷延续很久,灵魂只觉得好像一下子,因为他已经和纯粹的理智结合,这是不在时间之内的。这是刹那的祈祷,就是所谓上彻高天的祈祷(德卅五21)。它是刹那的,因它不隶属于时间,穿越高天,因为灵魂与天上的理智相结合。当灵魂觉醒时,留下的这个认识,在他内产生效果,而他却无所知觉。这些效果是:提升理智达到天上的理智,并从所有的对象、形式、形状以及对它们的记忆中退出和抽离。


达味说,当这个遗忘过后,重返己身时,他的经验是这样的:我苏醒过来,发现我好像是屋顶上孤单的麻雀(咏一〇一8)。他说孤单,表示从所有的事物中退出和抽离;屋顶则表示提升理智达到高处。结果,灵魂的处境,仿佛对万事万物不知不觉,因为他只知道天主,却不知道自己如何知道天主。为此,新娘在《雅歌》里说,从她睡眠的遗忘中,在她内所产生的效果,她一无所知,当她下到祂那里时,她说:我不知也不觉(歌六10-11)。为此,如我们说的,虽然灵魂在这个认识中,自认为什么也没有做,也没有专注于什么,因为他不是以感官,也不是以官能工作。但是,他要相信自己不是在浪费时间,因为,虽然灵魂的官能停止和谐的交互作用,他的理智却如我们所说的那样。


为此,在《雅歌》中,聪明的新娘答覆这个疑问,说:我身虽安眠,我心却醒寤(歌五2)。这好似说:虽然我睡觉,这是按我的本性而睡着,停止工作;我的心却醒寤不眠,超性地提升到超性的认识。


12但是,要知道,不该认为这个认识,如果全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必然会产生遗忘。这事的发生,只有当天主停止灵魂所有的官能运作,无论其为本性或心灵的,才会有这个遗忘。这种事很少发生,因为灵魂并非经常被完全占有。我们所谈论的谅已足够,理智要从任何个别的认识中抽离,无论是现世的或心灵的,并且意志不愿去想东或想西,这样就够了,如我们说的,因为那是灵魂被占有的记号。


当这认识只施行和通传于理智,有时灵魂无法觉知时,为获知灵魂的处境,应该有这个迹象。因为,当这认识也一起通传给意志时,往往,灵魂多多少少会知道一些,如果他想知道的话,他会看出来,在这个认识中,他是专注和被占有的,因为他会在其中感受到爱的愉悦,而对所爱的对象,却不知道,也没有个别的了解,因此,他称之为爱的普遍认识。因为,正如它隐晦地传入理智,同样也给意志模糊的喜悦与爱,而对所爱的对象,也没有分明的认识。


13现在这解释已足以使人了解,灵魂专注于这个认识是多么的适宜,使他可以离开推理的灵修之路,也能确实肯定,如果看得到这三个记号,虽然灵魂看似无所事事,他已在很好的祈祷中。而且从我们所说的例子中,也可以使人明白,如果这道光呈现给理智,是更可理解,又更可触知的,就像阳光中充满尘埃时,呈现于眼睛那样,灵魂必不可因此之故,视之为更纯洁、高超和明亮。不过,显然地,根据亚里斯多德和神学家的说法,愈崇高与高贵的神性之光,我们的理智愈觉黑暗。


14关于这个神性的认识,无论是其本身,或在默观者内产生的效果,仍有许多可以细说的,我们把这些全留到适宜之处。因为,虽然已在这里谈及这事,却没有必要这么的冗长,除非我们不想离开这个相当含糊不清的道理。因为我承认,这确实很隐晦。就事实而言,这是很少以这样的形式,在言语或文章上谈论的主题,因其本身是特殊与隐晦的,再加以我的文体笨拙,学识浅陋。就这样,恐怕自己的解释不够清楚,我自知常过于长篇大论,越出应有的限度,超出我所谈论的道理部分。我承认,我之这么做,有时是故意的;因为透过某些道理无法阐明的,也许另外或其他的道理,能解释得更好,也因为我认为,这样会更清楚地阐明后来所要谈论的。


因此,我也认为,为了结论这一部分,关于这个认识的延续性,可能会有的一个疑问,尚未答覆。下一章中,我将扼要地说明。



上一篇:第二卷•第13章
下一篇:第二卷•第15章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本站简介 | 站长申明 | 投稿信箱 | 德兰圣乐 | 有声书馆 | 每日祈祷
愿天主祝福你,保护你;愿天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天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小德兰
开站时间:2006-12-24
您永远是第(1)位蒙受祝福者
站长:小德兰 Email:dadelanxiaodel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