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兰爱心书屋  
 
小德兰爱心书屋
 
神学大全(圣多玛斯 著)列表
·前言
·第二集 第二部 简介
·第一题 论信德
·第二题 论信德内心行为
·第三题 论信德的外表行为
·第四题 论信德的德性
·第五题 论有信德者
·第六题 论信德的原因
·第七题 论信德的效果
·第八题 论聪敏之恩赐
·第九题 论明达之恩赐
·第十题 总论不信
·第十一题 论异端
·第十二题 论背弃信德
·第十三题 总论亵渎之罪
·第十四题 论亵渎圣神
·第十五题 论心智的盲瞽与感觉的迟
·第十六题 论有关信德、明达和聪敏
·第十七题 论望德
·第十八题 论望德的主体
·第十九题 论敬畏之恩赐
·第二十题 论失望
·第二十一题 论妄望
·第二十二题 论关于望德和敬畏的诫
·第二十三题 论爱德
·第二十四题 论爱德的主体
·第二十五题 论爱德的对象
·第二十六题 论爱德的次序
·第二十七题 论爱德的主要行为:爱
·第二十八题 论喜乐
·第二十九题 论平安
·第三十题 论怜悯
·第三十一题 论施惠
·第三十二题 论施舍
·第三十三题 论兄弟规劝
·第三十四题 论恨
·第三十五题 论沮丧
·第三十六题 论嫉妒
·第三十七题 论相反平安的不睦
·第三十八题 论争论
·第三十九题 论分裂
·第四十题 论战争
·第四十一题 论争斗
·第四十二题 论叛乱
·第四十三题 论恶表
·第四十四题 论爱德的诫命
·第四十五题 论智慧之恩赐
·第四十六题 论愚笨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
第十七题 论望德
第十七题 论望德
浏览次数:3190 更新时间:2007-10-11
 
 

-分为八节-

    信德之后,接着要讨论的是望德(参看第一题引言)。一、论望德本身。二、论敬畏之恩赐(第十九题)。三、论相反的罪恶(第二十题)。四、论与此有关的诫命(第二十二题)。关于第一个论题,第一先论望德本身;第二论望德的主体(第十八题)。

关于第一点,可以提出八个问题:

   一、希望是不是一种德性。

   二、望德的对象是不是永福。

   三、一个人是否能够藉望德希望别人得到永福。

四、人是否可以合法地寄望于人。

五、望德是不是向天主之德。

六、论望德与其它向天主之德的区别。

七、论望德与信德的关系。

八、论望德与爱德的关系。

 

第一节    希望是不是一种德性

    有关第一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希望或企望(spes),似乎不是一种德性。因为:

    一、「没有人会妄用一种德性」,如同奥斯定在「论自由意志」(卷二第十八及十九章)里所说过的。可是,人可能妄用希望;因为希望之情,如同其它的情,有适中与极端。所以,希望不是一种德性。

    二、此外,没有一种德性来自功劳;因为「天主不用我们,而在我们内形成德性」,如同奥斯定所说的(论恩宠与自由意志第十七章)。可是,按照大师(隆巴度斯)在「语录」卷三第二十六题里所说的,希望是由于恩宠和功劳而形成的。所以,希望不是一种德性。

    三、此外,「德性是一样完善之物的状态」,如同「物理学」卷七(第三章)里所说的。可是,希望是一样不完善的状态,即缺乏其所希望之物者所有的状态。所以,希望不是一种德性。

反之  (大)额我略在「伦理丛谈」卷一(第二十七章)里说,乔布的三个女儿,表示这三种德性,即信、望、爱。所以,希望是一种德性。

正解  我解答如下:按照「哲学家」在「伦理学」卷二(第六章)里所说的:「任何一物的德性,使具有之者成为善的,并使他的行为成为善的。」因此,无论在何处发见人的一个行为是善的,它必然与人的某一种德性相合。在一切有度量和标准的事物之间,善的考虑,就是看一物达到其标准。所以,如果一件衣服不因过与不及而偏离它应有的标准,我们就说它是一件好的衣服。可是,如同我们在前面所讲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七十一题第六节),人性行为有双重标准:一个是近而同质的,即理性;一个是远而超越的,即天主。因此,每一个达到理性或天主本身的人性行为,是善的。我们现在所谈的希望或望德的行为,上达天主。因为,如同在讨论希望之情的时候,己经讲过了(第二集第一部第四十题第一节),希望的对象,是一个未来的、困难的、但可以得到的善。可是,一样东西,在两种情形下,为我们是可能的:一是靠我们自己,一是靠我们以外者,如同「伦理学」卷三(第三章)里所说的。为此,祇因我们所希望的事物,借着天主的神佑,而为我们成为可能,我们仰赖天主神佑的希望,便上达天主。所以,由此可见希望是一样德性;因为它使人的行为成为善的,并达到它应有的标准。

释疑  一、关于情,德性的适中或中庸,在于达到了正当的理性;而德性之理,也在乎此。所以,关于希望,德性之善也在于人藉希望达到应有的标准,即天主。因此,人不可能妄用达到天主的希望,正如他也不可能妄用达到理性的道德涵养性德性;因为这样去达到,就是善用德用。虽然如此,我们现在所讲的希望不是一种情;而是一种心灵的习性,如同我们后来所要证明的(第十八题一节)。

    二、说希望来自功劳,是对所希望的事物来说的;因为人是希望借着恩宠和功劳,能够得到永福;或者是对成形的或活的望德的行为而说的。至于人用以希望得到永福的那种希望的习性本身,却不是从我们的功劳,而纯然是从恩宠来的。

三、希望的人,针对其所希望得到,而尚未得到的事物来说,固然是不完善的;可是,就其仰赖天主的神佑,而己经达到自己的标准,即天主来说,他是完善的。

 

第二节   永福是不是望德固有的对象

    有关第二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永福似乎不是望德固有的对象。因为:

    一、既然希望是心灵的一个行动,一个人不会去希望那超出自己心灵所有的各种行动的事物。可是,永福超出人的心灵所有的各种行动;因为(保禄)宗徒在格林多前书第二章九节里说,它是「人心所未想到的」。所以,永福不是望德固有的对象。

    二、此外,祈祷是希望的一种表现;因为圣咏第三十六篇五节说:「将你的行径委托于上主,寄望于祂,祂必使之成就。」可是,对人来说,这是合法的事,即祈求天主不仅是为了永福,而且也是为了今生的利益,无论是现世的或神性的,甚至如同玛窦福音第六章第十一等节记载的天主经所指明的,也为了脱免永福所没有的那些凶恶。所以,永福不是望德固有的对象。

三、此外,望德的对象是一件困难的事。可是,除了永福之名外,还有许多为人是困难的事。所以,永福不是望德固有的对象。

反之  保禄)宗徒在希伯来书第六章十九节里说:「我们有深入的希望」(保禄语),「这是说,使(我们)深入的希望」(批注),「至帐幔的内部」(保禄语),「这是说,至天上的真福」(批注),如同那里的「批注」(圣经夹注)所解释的。所以,望德的对象是永福。

正解  我解答如下: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一节),我们现在所讲的希望,上达天主,仰赖天主的神佑,为得到所希望的善。可是,一个效果,必然与其原因相称。为此,我们所应该希望能从天主那里得到的专有的和主要的善,是无限的善,这善与助佑者天主的德能相称;因为引领人达到无限的善,这是专属于无限德能的事。这样的善,就是永生,即永远享见天主;因为我们所希望于天主的,不是小于天主的善,而是天主自己;因为祂用以分施善于受造之物的仁善,并不小于祂自己的本质。所以,望德想得到的专有的和主要的善,就是永福。

释疑  一、永福固然没有完全进入人心;就是说,它没有使一个还在世途中的人,能够知道它究竟是怎样的;可是,按照其一般的概念,也就是纯善的概念,能属于人的认识范围。而人的希望行动,就是这样(藉这样的认识)而上升至永福。为此,(保禄)宗徒(在希伯来书第六章十九节里)特别指明说:「希望深入帐幔的内部」;因为我们所希望得到者,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如被帐幔遮蔽着。

二、我们不应该向天主祈求其它的者西,除非它们与永福有关。为此,望德主要地是关于永福;祇次要地关及向天主所祈求的其它的东西,祇因为它们与永福有关。正如信德主要地是关于天主,而次要地关及那些与天主有关的事物一样,如同前面所讲的(第一题第一节;第六节释疑一)。

三、谁若企求得到一样大的事物,那么一切较小的事物,在他看来,似乎都是微小的了。为此,凡是希望得到永福的,在他看来,就没有什幺其它的事,与那希望本身相比,是一件困难的事;虽然与那希望者的能力相比,其它的事,为他也可能是困难的事;这样,他可能也希望得到这些与其主要的对象有关系的事物。

 

第三节  一个人是否能够希望别人得到永福

    有关第三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一个人似乎能够希望别人得到永福。因为:

    一、(保禄)宗徒在斐理伯书第一章六节里说:「我深信,在你们内开始美好工作的那位,必予以完成,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可是,那个完成的日子,就是永福。所以,一个人能够希望别人得到永福。

    二、此外,我们向天主祈求的,也希望祂赐与我们。可是,我们祈求天主,引领别人达到永福,如同雅各布伯书末章(第五章)十六节所说的:「你们要彼此祈祷,为能得救。」所以,我们能够希望别人得到永福。

三、此外,希望和失望,都是关于同样的对象。可是,人能对别人的永福感到失望,否则奥斯定就没有理由在「论天主话」证道集第七十一篇第十三章里说:「无论是谁,祇要他还活着,就不可对他失望。」所以,一个人也能够希望别人得到永福。

反之  奥斯定在「基本教理手册」(第八章)里说:「望德祇涉及属于怀抱有关希望之人的事物。」

正解  我解答如下:希望得到一样者西,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绝对的;如此则希望的对象,常是一样困难的、属于希望者本人的东西。第二种方式是(相对的),即假定有另外的存在;如此则希望的对象,可能是属于一个别人的东西。为能说明这一点,必须知道,爱与希望有这一点不同;爱表示爱者与被爱者二者之间的结合;而希望则表示嗜欲指向某一困难之善的动态或倾向。结合是将分开的东西连结起来;所以,爱可以直接及于另一个人,用爱使他与自己结合,且看他有如自己。至于动态,却常指向与动者自己相配合的终点。所以,希望直接关于一个人自己的善,而非属于另一个人的善。不过,如果先已假定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有着爱的结合,那幺这个人就可以希望和愿意另一个人得到某一样东西,如同为他自己一样。如此,人也能够希望另外的人得到永福;这是因为他与那个人由爱连系在一起的缘故。正如人用以爱天主、爱自己和爱别人的爱,是同一个爱德;同样,人用以祝望自己和别人的希望,也是同一个望德。

释疑  一这些话也足以解答前面的那些质疑了。

 

第四节  人是否可合法地寄望于人

    有关第四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人似乎可合法地寄望于人。因为:

    一、望德的对象是永福。可是,我们为得到永福,有圣人们的助佑;因为(大)额我略在「对话录」卷一(第八章)里说:「预定之恩,因圣人的祈祷而更有把握。」所以,一个人可以寄望于人。

    二、此外,如果人不能寄望于人,那幺人所不能寄望之人,就不应有什幺罪过。可是,从耶肋米亚第九章三节的「你们应各自提防自己的近人,不要信赖任何弟兄」,可知这些(不获信赖而被提防的)人算有罪过。所以,人可合法地寄望于人。

三、此外,祈祷是希望的表现,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二节质疑二)。可是,人可合法地为了某一件事而祈求于人。所以,人可合法地寄望于他。

反之  耶肋米亚第十七章五节说:「信赖世人的人,是可咒骂的。」

正解  我解答如下: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四十题第七节;第四十二题第一节;第四节释疑三),希望关于两件事,即意图得到的善,以及为得到该善所需的帮助。一个人所希望得到的善,有如目的原因;而一个人藉以得到那个善的帮助,则有如成因或主动原因。在二种原因之中,都可以发现有主要者和次要者。主要目的为最后目的;而次要目的则是导致目的之善。同样,主要主动原因为第一原因;而次要主动原因则是次要的和工具性的主动者。可是,望德以永福为其最后目的,并以天主的助佑为导向永福的第一原因。

    为此,正如永福之外,不能再合法地希望别的善,有如最后目的,而只能当作导致永福之目的者;同样,也不能合法地寄望于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受造物,有如促成永福之第一原因;而祇能寄望于一个人,或一样受造物,有如一个次要的和工具性的主动者,以便利用其帮助,而去获得任何与永福有关的善。按照此方式,我们去求助于圣人,去向人要求某些事物;以及那些不为人所信赖能给予帮助的人,受到指责。

释疑  这些话也足以解答前面的那些质疑了。

 

   第五节  望德是不是向天主之德

    有关第五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望德似乎不是向天主之德。因为:

    一、向天主之德,是以天主为其对象者。可是,望德的对象,不仅是天主,还有其它我们希望从天主那里得到的善。所以,望德不是向天主之德。

    二、此外,向天主之德,不是在于介乎两种罪恶(过与不及)之中间,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六十四题第四节)。可是,望德却是介于妄望与失望之中间。所以,望德不是向天主之德。

三、此外,期待是属于一种勇德的德性,即坚忍。既然望德是一种期待,所以望德似乎不是向天主之德,而是道德涵养性的德性。

四、此外,望德的对象是一件困难的事。可是,努力克服困难属于壮心或心胸宽宏(magnanimitas),而这是一种道德涵养性德性。所以,望德是一种道德涵养性德性,而不是向天主之德。

反之  格林多前书第十三章十五节,将望德与信德及爱德列在一起;而信德和爱德都是向天主之德。

正解  我解答如下:种差(differentiae specificae)本身形成一共类(genus)的区分。因此要注意,望德由何处获得其德性之理或性质,以使我们知道,应把它归于那一种德性的种差之下。

    可是,前面已经讲过了(第一节),望德之有德性之理或性质,是因为它达到人性行为的最高标准。它达到这个标准,一方面把它当作第一成因或主动原因,这是因为望德仰赖它的帮助之故;同时又把它当作自己的最后目的原因,这是因为望德期望享有它而得幸福之故。由此可见,望德这一德性,是以天主为主要对象。既然向天主之德之理或性质,是基于以天主为其对象,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六十二题第一节),所以,显然望德是向天主之德。

释疑  一、无论望德期待得到什幺别的东西,总是因为这东西指向天主,或者有如指向最后目的,或者有如指向第一成因,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四节)。

二、对于那些有度量和标准的东西,适中或中点就是在于达到那个度量或标准;如果超过这个标准,就是过分;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不及。可是,对于度量或标准本身来说,并没有适中或(过与不及的)极端。道德涵养性德性,是关于那些由理性所管理的事物的,理性就以它们作为它自己的对象;为此,对它来说,关于它自己的对象,宜有适中或中庸。另一方面,向天主之德,却是关于那不受其它标准管理的第一标准,并以那第一标准为其自己的对象。为此,为一个向天主之德,在关于它自己的对象方面,本来无所谓适中或中庸。但偶然地能够有,这是因为那与它的主要对象有关者的缘故。就如信德,在信赖第一真理这一点上,不可能有什幺适中或极端,因为人不可能太过于信赖第一真理,可是,在所相信的事物方面,则可能有适中和极端,例如某一真理是在两个错误之间。同样,望德关于它的主要对象,也没有什幺适中或极端,因为人不可能太过于依赖天主的神佑;可是,关于一个人自信能够得到的那些东西,则可能有适中或极端,这是因为他或者奢望那超出自己能力之上的事,或者对他所能做的事,却表示灰心失望。

三、在给希望下定义时所说的期待,并不表示含有延迟的意思,好像坚忍中的期待那样。它表示与天主的神佑有关系,不管我们所希望得到的,是不是延迟。

四、壮心追求一件艰巨的事,是希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因此,其对象就是完成大事。可是望德,由于是向天主之德,却是关于靠自己以外的帮助才能达成的事,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一节)。

 

第六节  望德是不是异于其它向天主之德的德性

有关第六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望德似乎并不是异于其它向天主之德的德性。因为:

一、习性是要看其对象来区别的,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五十四题第二节)。可是,望德的对象,与其它向天主之德的对象相同。所以,望德与其它向天主之德没有分别。

二、此外,在我们用以明认信德的信经里说:「我期待死人的复活,及来世的生命。」可是,期待未来的幸福是属于望德的,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二节)。所以,望德与信德没有分别。

三、此外,人因着望德而向往天主。可是,这其实是属于爱德的。所以,望德与爱德没有分别。

反之  没有分别,就没有数目。可是,望德被数列在其它向天主之德之间;因为(大)额我略在「伦理丛谈」卷一(第二十七章)里说,有三种德性,就是信德、望德和爱德。所以,望德是异于其它向天主之德的德性。

正解  我解答如下:一种德性之被称为向天主之德,是由于它以天主为归附的对象。一个人可以用两种方式,归附一样东西:第一种方式是,为了那样东西自己而归附它;第二种方式是,因为由此可以到达另一样东西。为此,爱德使人为了天主自己而归附祂,用热爱之情,将人的心灵与天主结合。

另一方面,望德与信德却使我们归附天主,如同归附一个根源,由此我们可以汲取某些东西。可是,我们从天主那里,既可以汲取真理的认识,又可以汲取圆满美善或福乐的达成。为此,信德使人归附天主,有如我们的认识真理之源;因为我们相信,天主告诉我们的,都是真的。至于望德,则使人归附天主,有如我们之圆满美善或福乐的根源;这是因为借着望德,我们信赖天主的神佑,以得到真福。

释疑  一、如上所述(正解),天主是在不同的观点或理之下,而为这些德性的对象。而对象的不同观点,已足以区别不同的习性,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五十四题第二节)。

二、在信经里列入期待,不是因为期待是一个信德的固有行为,而是因为望德行为,先应假定有信德,如同后来所要讲的(第七节)。所以,是一个信德的行为,表现在一个望德的行为里。   

三、望德使人归附天主,如同归附一个最后要得到的善,同时又如同归附能予以有效协助的救援。至于爱德,其特质是使人用热爱同天主结合,而归附祂,使人不再是为自己而生活,却是为天主而生活。

 

第七节   望德是否先于信德

    有关第七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望德似乎先于信德。因为:

一、关于圣咏第三十六篇三节所说:「你该信赖上主,致力善行」,「批注」(圣经夹注)上说:「望德是信德的入口和得救的开端。」可是,得救要靠我们藉以成义的信德。所以,望德先于信德。

二、此外,那列入一物之定义中的,应该是占先和更为显明。可是,从希伯来书第十一章一节所说「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确证」看来,望德包括在信德的定义里。所以,望德先于信德。

三、此外,望德先于一个有功的行为;因为(保禄)宗徒在格林多前书第九章十节里说:「犁地的当怀着收获的希望去犁。」可是,信德的行为是有功的。所以,望德先于信德。

反之  玛窦福音第一章二节说:「亚巴郎依撒格。」「批注」(圣经夹注)上解释说:「意思是,信德生望德。」

正解  我解答如下:绝对地来说,信德先于望德。因为希望的对象,是一样未来的、困难而可以得到的善。所以,为使人能够希望,必须将希望的对象,给他提示出来,作为一个可能的对象。可是,望德的对象,一方面是永福,另一方面是天主的神佑,如同前面所讲过的(第二及四节;第六节释疑三)。二者都由信德给我们提示出来,因为是借着信德,我们知道,我们能够得到永生,而且为了这个目的,天主的神佑常准备着帮助我们,如同希伯来书第十一章六节所说的:「凡接近天主的人,应该信他存在,且信他对寻求他的人是赏报者。」由此可见,信德先于望德。

释疑  一、那里的「批注」随后说,望德被称为信德的入口,意思是,所信之事的入口,「因为经由望德,人进去看他所信的事。」或者也可以这样回答,它之被称为信德的入口,因为人经由望德,进入在信德上确立并改进的境界。

二、将所应希望之事列入在信德的定义中,是因为信德自己的对象,是一些本身不明显的事。所以,必须用一些随信德而来的东西,辗转地加以指明。

三、并非每一个有功的行为,都先有望德;不过,如有望德相陪或相随,就已足够了。

 

第八节  爱德是否先于望德

有关第八节,我们讨论如下:

质疑  爱德似乎先于望德。因为:

一、路加福音第十七章六节:「如果你们有信德像芥子那样大」等等,盎博罗修注释说:「爱德来自信德,而望德来自爱德。」(路加福音注疏卷八)可是,信德先于爱德。所以,爱德先于望德。

二、此外,奥斯定在「天主之城」卷十四(第九章)里说:「善的动态和情感,来自爱和神圣的爱德。」可是希望,就其为望德的行为而言,是心灵的一种善动态。所以,它来自爱德。

三、此外,大师(隆巴度斯)在「语录」卷三第二十六题里说:「望德来自那些不仅先于所希望之事,而且也先于望德本身的功劳;而按照自然的次序,爱德则行于这望德之前。」所以,爱德先于望德。

反之  保禄)宗徒在弟茂德前书第一章五节里说:「这训令的目的就是爱,即由纯洁的心和光明磊落的良心所发出的爱。」「批注」(圣经夹注)上说,光明磊落的良心「就是望德」。所以,望德先于爱德。

正解  我解答如下:次序有两种。一种是按照产生和质料的途径;按照这个次序来说,那不完善者先于完善者。另一种是成全和形式的次序;按照这个次序来说,那完善的自然先于不完善的。按照第一种次序来说,望德先于爱德。这可以如此加以说明。因为希望以及其它所有一切嗜欲的动态,都来自爱,如同前面讨论情时所讲过的(第二集第一部第二十七题第四节;第二十八题第六节释疑二;第四十题第七节)。可是,爱有的是完善的,有的是不完善的。完善的爱,是为了一个人本身而爱他,例如某人愿意一个人本身得到某种利益,人就是这样爱自己的朋友的。不完善的爱,是一个人爱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那样东西本身,而是为了他自己能够得到那个利益,例如人就是这样爱他所愿意得到的东西的。第一种对天主的爱,属于那种为了天主而归附祂的爱德;而望德却属于第二种的爱;因为有希望者,是企图他自己得到一些东西。

    为此,按照产生的途径,望德先于爱德。因为,正如一个人,由于怕被天主惩罚,而停止犯罪,并开始去爱天主,如同奥斯定在「若望壹书释义」(第九讲,关于第四章十八节)里所说的;同样,望德也导向爱德,这是因为一个人,由于希望得到天主的赏报,而努力去爱天主,并遵守祂的诫命。在另一方面,按照成全的次序来说,爱德自然先于望德。为此,爱德越进步,望德也越完善;因为针对朋友,我们怀有最大的希望。这就是盎博罗修说望德来自爱德的意思(参看质疑一)。

释疑 一、以上的这些话,已足以解答前面的质疑一了。

    二、希望,以及一切嗜欲的动态,皆发自某种爱,即人用以爱其所期待之东西的爱。可是,并非每一种希望都来自爱德,祇有成形的望德的动态,才来自爱德,人是用这种望德,希望获得天主赐恩,有如获得一位朋友赐恩。

    三、大师(隆巴度斯)是在说成形的望德。爱德,以及由爱德所完成的功劳,自然先于这种望德。

 

 

 

 

 

 

 

 

上一篇:第十六题 论有关信德、明达和聪敏的诫命
下一篇:第十八题 论望德的主体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本站简介 | 站长申明 | 投稿信箱 | 德兰圣乐 | 有声书馆 | 每日祈祷
愿天主祝福你,保护你;愿天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天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小德兰
开站时间:2006-12-24
您永远是第(1)位蒙受祝福者
站长:小德兰 Email:dadelanxiaodel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