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你往何处去?(Quo vadis?)
大约距今五十一年前,当我在高中求学时曾经阅读了不少的世界文学名著;例如《死亡的意义》、《简爱》及《你往何处去?》等等,其中尤以《你往何处去?》对我的影响最深。它是一本叙述宗徒大事的传奇式故事。我从小没有阅读过圣经或宗徒大事录等书,但我对各位宗徒的殉道事迹:如伯多禄倒钉十字架而死,圣多默宗徒被剥皮而致命等等都是读了《你往何处去?》此书而得知的。
“你往何处去?”(Quo vadis?)这句名言传说是伯多禄为了宣扬福音,在罗马城备受攻击,伯多禄于是想连夜逃出罗马,企图躲避殉道的机会。就在离开罗马数十里的郊外,遇见了正在背负十字架上山的耶稣显现给他,并问伯多禄说:“你往何处去?”伯多禄感到羞愧万分,心想吾主耶稣为救赎人类受尽苦楚,而自己身为宗徒之长却欲逃避苦难。当他见到耶稣后,立即返回罗马,为主殉道。
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尤其在教难的年代里,往往会有十字路口要我们选择。是走现世能保持名利地位的很现实的道路,还是为保持信仰忠于教会弃舍一切的十字架苦路?这是中国大陆的神长教友们在这五十年中所面临的选择。在一九五一年XX取缔圣母军时,耶稣在问我们这些黄毛丫头和一些年轻小伙子:“你往何处去?”我们中绝大多数教友说:“我们愿意背起十字架跟着你走。”上海教区在圣母的助佑下打胜了圣母军的第一仗。一九五五年九月八日XX更大肆逮捕教会的一批忠贞儿女,他们似乎都像伯多禄一样见到了正在背负着十字架的耶稣。当我被捕,戴上手铐时,我说耶稣你已知道我往何处去了,我要跟随你直到加尔瓦略山山顶。这是个伟大的时代,要保持信仰必须付出血的代价,而且还要打长时间的持久战。教难时代不是致命者就是叛徒。耶稣也素来不喜欢不冷不热的温吞水教友。
二十六年在劳改营中耳边常常响起“你往何处去?”此言,因为生命尚未结束,即使在劳改营中还要不断表态。你是否愿意脱离梵蒂冈?是否愿意和教宗划清界线?如果愿意的话,他们会立刻向上级申报给你减刑或提前释放。我也亲眼见到了这些例子。我在劳改营中常常以圣多默摩尔为楷模,他是当时英国的大臣,具有卓越超见的有识之士,高官厚禄,娇妻爱女在当时他无一或缺。平时他谨慎行事,从不轻易得罪君主,也就是说平时不惹事,但到紧要关头他一切皆可放于身后,唯天主第一。他不怕事,敢于掌握原则,他以潇洒自然的姿态上了断头台,成为一个殉道者。但时代在变迁,历史在重演,过去罗马三百年教难及中国清朝时期的致命者,他们差不多都死于一刀一枪,这样的致命当然需要极大的勇气以及天主赏赐大量的恩宠。但 二十世纪的致命则需要长期的毅力,更大的韧性与时间抗衡。要求我们像水一样看上去软弱,但却刀枪不能阻拦它流向大海,不管现在的仇教者的手段是如何阴险和多变,但只要我们坚决与主同行,步步踏在加尔瓦略山的苦路上,一切无足畏惧!
天主奇妙的安排在五十一年以后的十月一日晚我有幸和诸多朝圣者在罗马郊外的 Quo vadis 饭店共聚一堂,为庆祝中华一百二十位的中外殉道册封庆典。这彷彿是电影中的情节,一个在劳改营囚了二十六年的教友,竟然来到美国,患过癌症如今又糖尿病缠身,能获得天赐良机来到罗马,来到 Quo vadis 的旧址,我似乎听到吾主耶稣又一次在问我:“你往何处去?”是的,朝圣是充电,是加油,朝圣后我应该过一个怎样的教友生活 ?这是个很严峻的问题,世俗物质影响了社会道德,教会也正在带领她的子女们排除各种诱惑。二千年来教会曾遭受各种各样的教难,仇教的目的始终未能得逞。哪里有教难,哪里就有致命者。过去的致命者,今日登上祭台;今日正在致命的,他日也必然受人敬仰。当前的中国大陆教会正在孕育无数的致命者,他们的血将换来不计其数的新教友。愿他们的精神鼓励着我们,请大家不忘为正在受迫害的中国祈求,愿圣教早日广扬于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