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若瑟院长向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可敬的若瑟院长是我在第一篇会谈里所提到的三位老人之一。 我下面即将叙述他的教诲与规定。 若瑟院长生于埃及的特木依城,出自名门望族,本人又系该城的知名人士。他不但精通本国语言,又精通希腊文,所以他和我们,或同其它完全不懂埃及语的人谈话时,语言流畅,不必像别人那样求助于翻译。 他晓得我们想听他讲道,就先问我们二人是否是弟兄俩。我们告诉他,我们二人的确是两兄弟,不过不是血统关系,而是精神关系。自弃绝世俗之初,我们就结成了伙伴,从未分离过,我们一同加入灵性的部队。又在同一个修院内从事操练。他听了这话后,就开始给我们作了下面的会谈。 第二节:老人谈普通人的友谊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友谊和联系,他们彼此结合的情感关系也是大不相同的。有人最初是由于某种介绍彼此相识,后来才结成友谊。有些人因契约关系常通往来,逐渐建立感情。又有些人因共同经营某一种事业,或因同服兵役、同一行业、同一工种,彼此相处惯了,情投意合,产生了友谊。这种感情的结合,可为双方带来温暖,就连极端凶暴的人,如山上或森林中嗜血成性的强盗,也经常相依为命,彼此热情照顾。 另有一种由血统关系天生的爱情,如爱本族的人民,夫妇彼此相爱,这样的爱情不但在人与人之间,而且在飞鸟和一切动物之间也普遍存在。牠们由于本能,时常操心保护、防卫自己的幼雏,虽冒危险与死亡,亦在所不顾。 有几种野兽、毒蛇和鹅鸟,如双头蛇、犀牛、秃鹰等,由于牠们残忍无比或毒性足以致死,一切人畜遇见,都将有丧生的危险,但牠们彼此由于是同类,互相眷恋,却经常平安生活在一齐,互不伤害。 上述这种感情的结合,虽然善人、恶人、野兽和毒蛇同有此心,但决不能始终保持,经久不变。他们因彼此分离后,日久遗忘,或另有契约、或业务更动。或利害关系发生变化,感情自然淡薄以至破裂。由贪利、私情、血统或其它种种交往产生的感情连系,通常一遇机会很容易被拆散。 第三节:不能离散的友谊由何而来? 在种种友谊中,只有一种是牢不可破的。这种友谊并非来源于第三者的介绍,或知恩感德之情,或某种协议,也不是来自天生的本能,惟独建立于共同的德行之上。我说,只有建筑在这样基础上的友谊,才算是真正的友谊,因为不论遇到什么变故,总不能破裂,离别与曰久不见也不能拆散或磨灭,甚至死亡也不能打破。两个朋友间的真正友爱,如孪生兄弟一样,伴随着德行的增进,一齐增长,一旦结合,永不破裂。虽然有时愿望有所不同,意见冲突,但也不会丝毫减弱。 但是,我们也认得不少修士,他们当初为爱天主彼此结合,友谊本来相当诚挚热烈,却未能永久保持不变。他们友爱的出发点虽是好的,但没有平衡发展,没有同样坚持当初的志愿。因为他们的德行不是齐头并进,仅仅是一方容忍另一方,所以他们的感情不能持久。 这样的结合,虽然一方宽宏大量,尽力设法保存,但终将因对方畏缩不前而濒于解体。假设强的一方始终如一,坚持容忍,另一方的冷淡懈怠、不求上进;而软弱的一方反将不能容忍自己,因为在他心里滋长着混乱的根源,使他不能平静,必致走向决裂。 我们常见有病的人,不怨自己的胃口不健康,不想吃东西,反而怪罪厨子或仆人。不论别人如何操心照顾他,他总是抱怨健康的人惹他生气,却看不出自己发怒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的身体不健康。 所以我说,只有热心相等,德行相等的人,才能造成忠实可靠、牢不可破的友谊。圣经上说:“天主给精神相同的人,备妥同居的房屋”(咏67:7)。惟有志愿相同、心意相同,见解一致的人,才能始终相爱。因此要永保友谊,必先扫除恶习,割断私情;然后在心同意合的基础上共享先知预言的快乐:“看,兄弟们同居共处,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咏132:1)这里说的不是共同居住的地方,而是共同的精神。的确,如果志愿不一致,生活有差异,只是同住一个地方又有什么用呢?反之,如果友谊是建立在德行统一的基础上,身居两地并不能造成分离。在天主眼里,并不是同处的地方,惟独品行一致,方可使兄弟们同居共处;意志背道而驰,将永不能保持完整的平安。 第四节:问:是否应该违背自己兄弟的意愿,进行一种有益的工作? 曰尔曼一一一个人若想作一件自己认为符合天主圣意,又为救灵魂有益的工作时,另一个人却不同意,应当怎么办呢?是违背兄弟的意愿实行自己的计划呢,还是为取悦于兄弟放弃自己的计划? 第五节:答:永恒的友谊只有在完善的人中才能存在。 若瑟一一这正是我所以要说,只有两个德行相等的完善人,才能保持圆满的友谊。二人志愿一致,意志统一,至少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为灵性生活的进步,而发生不同观点,或某种分岐。假使彼此因争论而动怒起火,这本身就表示二人的心,并没有按上述的规律结合在一齐。 人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善的,必须先打好基础。对你们来说,不必先要求知道完善是如何高超伟大,却必须先弄清楚,用什么方法可以达到完善。我认为有必要给你们简单说明前进的规律,给你们指出一条引向完善的快捷方式,好让你们更容易得到忍耐与和平。 第六节:用什么办法可保友谊永久不变? 真诚友谊的第一项基础是轻弃世间财物及所有的一切。如果我们弃绝世物和虚假光荣之后,反倒把仅剩下这个小小行李卷,看得比我们兄弟的友谊更为宝贵,这简直是极端违背我们最初的志愿,也大不合乎我们的信仰。 第二,每人都要先克制自己的私人意见;不然各人都认为自己更聪明、更灵俐,他必不能尊重别人的意见。 第三种办法是,即使自己认为是必要的是有益的,也要为了和平,为了爱德而放弃自己的私人意见。 第四,要认定不能假借任何理由,不管是正当或不正当的理由,都不准发怒。 第五,当我们的兄弟怀恨我们时,即使他的怒气毫无道理,也要像克制自己的忿怒一样,把他的病医好。必须懂得,如不尽可能熄灭他心中的怒火,别人生气与我们自己生气对我们有同样的危害。 最后一种办法,毫无疑问是铲除各种恶习。为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时常想到,我们终久有一天要从这个世界搬家。这种信念将不允许我们心里留有任何愁苦的影子,且将制止一切恶习和贪欲的活动。 谁坚持上述原则,必不致在自己心里或在别人身上,造成忿怒不和的痛苦。反过来说,疏忽上述原则,爱德的仇敌势必于不知不觉中,在二人心里撒下忧愁的毒药。从此,一次争论接连另一次争论,友爱逐渐冷却,终于使双方几经受伤的心,彼此完全离散。 按照我们上面指出的途径前进,还有什么可以使朋友之间产生隔阂的理由呢?人不求任何私利,就是铲除了纷争的主根,因为纷争经常是因一些事,或因争夺某种毫无价值的东西而产生的。纷争消除了,彼此同心同德,保持一致与和谐,如宗徒大事录记载圣教初期的教友们那样:“众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没有人说是自己的,都归公用”(宗4:32)。 不随自己的私情,注意服从别人的意志,效法吾主耶稣,我们的造物主的榜样,如何还能种下自私的种子呢?吾主耶稣以他所取人性的名义说:“我从天降下,不是为执行我的旨意,而是为执行派遣我来者的旨意”(若6:38)。 人若能为自己定出一个信条,在观察或理解事物时,不自以为是,而是遵重别人的见解,虚怀若谷,温和良善,用别人的判断检查自己的意见,决定取舍,还有什么可以煽动纷争呢?他这样做,正符合耶稣的教训:“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愿意的”(玛26:39)。 我们如将和平视为至宝,自然就不肯稍微得罪我们的弟兄,要永远谨记耶稣的教训:“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以认出你们是我们门徒”(若13:35)。爱是耶稣亲自为自己的羊群所定的标志,可说是耶稣打在我们身上的火印,以便区别其它人。世人一看即可认出。 我们有什么理由在我们心上为仇恨与忧愁打开方便之门,或把它引入别人的心里呢?我们要将忿怒视为不可挽回的损失,万不能容忍的行为,生气不可能有任何正当理由。不论是我们生别人的气,或是别人生我们的气,在这时候,不能进行祈祷。我们要以谦抑之心,牢记我们救世主所说的话:“你若在祭坛前,要献你的礼物时,在那里想起你的弟兄有什么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礼物留在那里,留在祭坛前,先去与你的弟兄和好,然后再来献你的礼物”(玛5:23--24)。 的确,你自己不生气,这还不够,这还是没有用,这还不足以完成天主以下的诚命:“不可让太阳在你含怒时西落”(弗4:26),“凡向自己弟兄发怒的,就要受裁判”(玛5:22)。你若盛气凌人,心硬如铁,本来可以用几句温和的话,使别人化怒为喜,却故意不这样做,仍然是违犯天主的诫命,理应受到申斥;因为命令你不可对别人发怒的天主,同样命令你,不可对别人的怒气采取轻蔑态度。不论是你自己丧亡,或是另一个人丧亡,在天主眼中是一样的:天主“愿意所有的人都得救”(弟前2:4)。无论谁丧亡对天主来说,同样都是损失;而那个鼓掌欢迎全人类丧亡的,不论从你的永死,或从你弟兄的永死,都能得到同样的利益。 最后,谁若想到自己每曰,甚至每时每刻都有离开这个世界的可能,怎么还能愁眉哭睑地对待自己的弟兄呢? |